<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

2023-09-23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1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 、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 、能分析文中 “比興”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 、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2 、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 課時

【學習過程】

一、讀懂大意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論詩 1 、知人論世

鮑照 (? ~ 466) ,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鮑照 20 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 (444) ,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 □ 的侍郎,在劉 □ 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 □ 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 □ 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 18 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 10 卷?,F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 □ 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 “ 俊逸鮑參軍 ” ,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

1 / 3 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背景介紹: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2、 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閱讀詩歌 ,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2、分析鑒賞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④怎樣理解“舉杯斷絕歌路難”一句?

⑤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 ——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2 / 3

參考答案

三、閱讀詩歌 ,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樣理解“舉杯斷絕歌路難”一句?

明確:對這一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說“斷絕”指歌斷絕,“聲為君斷絕”之意;一說“斷絕”指斷絕愁思,“裁悲且減思”之意。細味全詩,后者更為貼切,意境更為完整。“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句,以非常精煉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試想一下,酌酒原為排遣愁懷,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的景況!

⑤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 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結:本文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的懷才不遇,抒發愁苦的感嘆,表達了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 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2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 、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 、能分析文中 “比興” 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 、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2 、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 課時

【學習過程】

一、讀懂大意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二、知人論詩 1 、知人論世

鮑照 (? ~ 466) ,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 (439) ,鮑照 20 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 (444) ,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 □ 的侍郎,在劉 □ 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 (461) ,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 □ 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 □ 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 18 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 10 卷?,F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 □ 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 “ 俊逸鮑參軍 ” ,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

1 / 3 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 “元嘉三大家” 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背景介紹: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2、 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 ,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閱讀詩歌 ,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2、分析鑒賞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② 第三句中的 “命” 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④怎樣理解“舉杯斷絕歌路難”一句?

⑤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以下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 ——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 ——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 —— 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2 / 3

參考答案

三、閱讀詩歌 ,整體感知

1、用自己的語言解釋詩歌大意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怎樣理解“舉杯斷絕歌路難”一句?

明確:對這一句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說“斷絕”指歌斷絕,“聲為君斷絕”之意;一說“斷絕”指斷絕愁思,“裁悲且減思”之意。細味全詩,后者更為貼切,意境更為完整。“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句,以非常精煉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試想一下,酌酒原為排遣愁懷,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倒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的景況!

⑤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 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結:本文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的懷才不遇,抒發愁苦的感嘆,表達了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 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3篇

一、初讀,把握詩歌內容

1、抓標題,看注釋。首先我引導學生看標題。詩歌的標題就像人的眼睛,會給我們透露很多信息,往往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內容,所以標題就是詩歌閱讀的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標題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悅。

其次我要求學生看“注釋”。無論是書中的注解,還是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釋,都會給我們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擬行路難》這首詩,通過研讀標題和注解,我們可以了解到:《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本文是第四首。從注釋給的提示,我們就可以知道本首詩歌是寄寓鮑照的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2、反復誦讀,初步體會詩歌情感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復誦讀。在自由誦讀、齊讀、個讀中,指導學生讀對字音讀對節奏,讀出情感。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自然就會被品味出來。讀的時候,還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歌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二、知人論詩,把握主旨

1、啟發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問題銜接:詩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樣的艱難?引出背景。

2、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

④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

悲憤

無奈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4篇

知識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2、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交流有關“人生之路”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對“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2、提出課題,坦陳本詩難學,但必須知難而上。

本詩是一首成人詩,同學們可能難以感受。

3、提出問題:試結合之前一定量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明確:

1、讀懂大意;

2、知人論詩;

3、領悟情感;

4、賞析技巧

一、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①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F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

悲憤

無奈

《蜀相》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 教學重點:

?

1、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

1、反復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采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

3、點撥法。對于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古典詩歌相關知識復習

古體詩:古詩、樂府詩

古典詩歌

絕句(四句)

近體詩(格律詩)

律詩(八句)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律詩形成于唐朝,分國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在格律上比古體詩嚴格許多。

首先,從音韻的方面看:律詩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偶句(

二、

四、

六、八句)都押韻。

其次,從對仗方面看:首聯、尾聯可能不以對仗,頷聯、頸聯必須對仗。

二、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梢哉f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圣”。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安史之亂”已經“亂”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中。唐肅宗風庸颥,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以想見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為蜀漢制定了統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并鞏固蜀漢政權,“功蓋三分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與劉備君之間魚水相得的關系,當然都使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三、指名朗讀,教者指導

有哪位同學可以結合寫作背景概括出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整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

明確: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生讀,教師讀

四、分析詩歌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傷、嘆惋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后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聯吳抗曹,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后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3、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4、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為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為感人之處。正是因為“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么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贊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后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二)、分析首聯、頷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里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幾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就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里的英雄有沒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著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著“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為像堯舜一樣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嗤吹?。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為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托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

3、這種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為“蜀相”?為什么?)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滿院的碧草映襯著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見義,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為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么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卻與詩人無關,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里行間卻寄寓著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詩人面對丞相祠堂的無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與感慨:雖然祠堂內春意盎然,然而時過境遷,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亂世,卻沒有了像諸葛亮那樣的濟世英才。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么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后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五、課堂總結:

懷古詩:由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但由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5篇

一、初讀,把握詩歌內容

1、抓標題,看注釋。首先我引導學生看標題。詩歌的標題就像人的眼睛,會給我們透露很多信息,往往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內容,所以標題就是詩歌閱讀的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標題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悅。

其次我要求學生看“注釋”。無論是書中的注解,還是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釋,都會給我們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擬行路難》這首詩,通過研讀標題和注解,我們可以了解到:《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本文是第四首。從注釋給的提示,我們就可以知道本首詩歌是寄寓鮑照的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2、反復誦讀,初步體會詩歌情感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復誦讀。在自由誦讀、齊讀、個讀中,指導學生讀對字音讀對節奏,讀出情感。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自然就會被品味出來。讀的時候,還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歌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二、知人論詩,把握主旨

1、啟發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問題銜接:詩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樣的艱難?引出背景。

2、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

④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

悲憤

無奈

擬行路難其四寫作手法范文第6篇

一、初讀,把握詩歌內容

1、抓標題,看注釋。首先我引導學生看標題。詩歌的標題就像人的眼睛,會給我們透露很多信息,往往透過題目能知道詩人所寫的內容,所以標題就是詩歌閱讀的切入點。古詩的題目往往能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 象楊炯的《從軍行》,標題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時間節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讓我們未讀詩句就已經明白了詩歌的情感主旨——喜悅。

其次我要求學生看“注釋”。無論是書中的注解,還是試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釋,都會給我們暗示。有時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容;有時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有時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所以,我們一定要仔細研讀注釋!

《擬行路難》這首詩,通過研讀標題和注解,我們可以了解到:《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本文是第四首。從注釋給的提示,我們就可以知道本首詩歌是寄寓鮑照的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2、反復誦讀,初步體會詩歌情感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復誦讀。在自由誦讀、齊讀、個讀中,指導學生讀對字音讀對節奏,讀出情感。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詩的韻味、詩的意境、詩的情感自然就會被品味出來。讀的時候,還要求學生結合注釋,讀懂詩歌大意。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來初步感受作者在這首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因為詩詞是語言的藝術,當然要弄懂了語言才能欣賞到藝術。

二、知人論詩,把握主旨

1、啟發學生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本詩。 問題銜接:詩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樣的艱難?引出背景。

2、交流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南北朝文學家,擅長寫樂府詩,聞名于世,年青時就樹立遠大的政治抱負,自認為有非凡的才華,但由于出身寒門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輩子憤憤不得志,最后死在戰亂中。

《擬行路難》18首,表現了為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懷才不遇的痛苦、報國無門的忿懣和理想幻滅的悲哀,真實地反映了當時貧寒士人的生活狀況。 寫作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主要由數十個大家族(士族)統治當時的社會,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級官職。他們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他們即使才華橫溢,也很難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3、領悟詩歌主旨: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第

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

④第

七、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情的跌宕,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抨擊

悲憤

無奈

上一篇:南美白對蝦體長換算表范文下一篇:拼音聲母韻母怎么區分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