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

2023-11-18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1篇

摘要:當今時代對于新聞傳播者的責任要求有兩個維度: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包括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真實、客觀、無私地再現事實,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傳播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仁愛、誠實、勇敢和公正是新聞傳播者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也是新聞傳播者實現人文關懷、追求真實客觀、探求新聞真相和高揚新聞正義的核心德目。只有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聞傳播者和培養道德的新聞傳播行為。

關鍵詞:道德責任;規范維度;美德維度;新聞傳播

柏格森認為道德責任有兩個方面:一是屬于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即社會對于個人的規范性要求或義務;二是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即個人基于內在美德精神的品性或仁愛,二者不可相互替代。這也是當今時代對于新聞傳播者的責任要求:既要有正義精神,擔負起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又要有仁愛精神,擔負起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

一、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

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是構成傳媒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基本規定性,是傳媒文化和新聞傳播者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只要新聞傳媒試圖對社會產生影響,其責任就是不可回避的,因此,明確框定新聞傳播者的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就勢在必行。具體來說,新聞傳播者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內容如下:

第一,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的責任。

日本學者藤竹曉認為信息時代“信息環境的環境化”趨勢日益明顯,因而新聞傳播活動對人們的認識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加強。大眾傳播的環境監測和輿論引導功能日益擴大。如果新聞信息不及時、準確和全面,那么公眾很可能被誤導,從而使其判斷失誤,引起思想和行動的混亂,嚴重者還可能會導致社會環境的不穩定。因而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新聞是新聞傳播者首要的職業責任,也是其最低層次的道德義務,它要求新聞傳播者所傳播的信息要及時而準確,對事實的報道和評價要全面。為了確保報道的每一個事實都是準確的,新聞傳播者要努力核實事實,用兩個以上的消息源、盡量不要使用匿名消息源,不能發表傳言、謠言,更不允許發表謊言:全面地報道新聞則要求新聞傳播者均衡、謹慎地選擇新聞材料,新聞報道要提供各方面的事實和意見,不隱瞞、不遺漏重要的事實,不誤導受眾的認識。新聞報道如果流于淺薄、煽情,忽略重大社會問題和國際新聞,或者奉行只報喜不報憂、只報明星不報民工等片面的做法,會扭曲受眾對現實環境的認識,不能“正確投射出社會組成群體的典型畫面”。

第二,真實、客觀、無私地再現事實的責任。

真實、客觀是善的基礎。是新聞傳播者的“生命線”,也是其行為底線。在哲學領域,真實有三重規定:一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指客體世界本身的運動、變化、發展及其規律性;二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實,指人的認識的真實性、真理性;三是實踐活動中的真實,指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中,人的思想和行為與規律性達到高度一致。新聞事實是存在論意義上的真實,新聞真實是認識論意義上的真實。真實客觀的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不僅要對新聞事實進行客觀陳述,而且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公正評價。具體來說,真實客觀性責任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認真核實新聞的六要素(即5W1H,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經過how),抵制虛假新聞;另一方面要求新聞傳播者在報道中要分清事實與意見,將事實與觀點剝離,對新聞事件的敘述和評價要客觀公正。新聞媒體擁有的是信息傳播的公共權力和集體權利,不是某個媒體或從業人員的私有權力或權利,因此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其主要目的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這就要求新聞傳播者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過程中摒棄個人私利,從公眾的利益和視角架構新聞,而不是從新聞傳播者個人的利益、價值觀和偏好出發。只有這樣方能杜絕新聞廣告、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新聞權力尋租的現象,真正維護新聞的公信力。

第三,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等權利的責任。

在信息時代,新聞媒體是公眾獲取信息、進行社會決策和參政議政的重要工具,因而新聞媒體不應是少數人的特權區,而應是大眾共同討論的平臺,是社會各個階層都能使用的公器。相應地,新聞傳播者應當做大眾的耳目喉舌。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等權利,這是其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將自己視為公共討論的使者與公共信息的傳遞者,設法維護公眾的知情權,傳播一切公眾應知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信息,而不能畏懼權力機關阻撓或者顧慮商業利益而犧牲公眾的知情權:新聞傳播者還應當尊重公眾的表達權,表達一切重要的觀點,讓公眾參與到交流與評論中來,給盡量多的人提供說話的機會,善待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和態度,而不能僅表達新聞傳播者所同意或于其有利的觀點。這一責任要求在當前各國媒體日趨壟斷集中的進程中尤為重要,因為,在此進程中,資本和廣告等商業力量日益侵入新聞媒體的運營和編輯之中,追求盈利的壟斷媒體所有者大幅削減新聞預算。急劇縮減新聞報道的范圍,降低報道質量,結果導致嚴肅的國際新聞、政治新聞和經濟新聞被忽略,而把“注意力放在膚淺和聳人聽聞的事情而非實質性內容上”,最終結果是“新聞界的聲音向壟斷走了那么遠,以至于它喜歡自己的智慧與觀察具有獨家性,以剝奪其他聲音被聽聞的機會以及公眾投稿的權利”。而這違背了傳媒作為社會公器的初衷,也不符合民主社會新聞媒體作為公眾“看門狗”的要求。

第四,傳播優秀文化,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的責任。

信息時代的大眾傳媒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是主要的文化生產者和傳播者,日復一日“通過大眾傳播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并不斷教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使社會成員共享統一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遺產”。但是我們的文化良莠不齊,優秀文化有利于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糟粕文化則會損害社會和諧以及人的發展。因此,“在人類文明的傳承過程中,尤其在現代文化日益成為一種產業的商業化背景下,為創造先進的文化,更好地傳承人類文明,大眾傳媒承擔著越來越重的社會責任”。所以,新聞傳播者應當自覺地抵制消極的、不健康的和有害的文化垃圾,拒絕低俗不雅的信息,積極傳播健康、有益的社會文化信息,促使大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近現代以來,隨著科學理性的增長,人成為萬物的尺度,日益失卻對自然的“敬畏”。尼采在19世紀提出“上帝死了”,中國人在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中打倒了傳統儒家文化,但是對傳統宗教人倫文化失卻認同后人類反而陷入更深的道德信仰危機,于是??略?0世紀提出“人之死”,認為在商品經濟主導的消費主義和大眾傳媒合謀時代,“人”日益喪失了主體性和精神維度,因而。海德格爾認為現代人“無家可歸”,如水上浮萍不知道根在何處,更不知道漂向哪里,因而人們對己、對他的責任逐漸模糊,日益異化為金錢、權力和情欲的工具,喪失了個體存在的自由和獨立性,社會也會隨之陷入價值失調和信仰淪喪的道德荒漠之中。作為道德守望者的新聞傳播者此時應該以營造人類健康的精神家園為己任,一方面通過抵制不良信息營造和諧的外部環境以建立良好的倫理秩序.另一方面要通過傳播優秀文化樹立先進的價值觀念,進而在公眾內心樹立起良好的道德價值系統,如此方能擔負起塑造良好社會道德精神的責任,方能成為主流價值的塑造者與引導者,成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動力。

第五,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

傳媒具有預警和監督的功能,能夠對社會起到某種監測、預警和調適、護衛的作用,因而經常被稱為“社會監視器”、“環境監測者”。新聞傳播者主要通過議程設置和信息把關等傳播手段形成新聞焦點和輿論合力。進而實現對公共權力、公共事務、公眾人物、社會思潮、社會不良現象以及對違法、違紀和違反社會公共道德者的監督。實行這些監督,是大眾傳媒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維護社會與公眾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行。

在歷史上.新聞事業被視為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務業。被視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之外的“第四權力”,是民主政治的基礎。公共利益是責任傳媒的倫理價值訴求?!堵摵蠂鴩H新聞道德信條草案》第二條就指出“(新聞)職業行為的崇高標準,是要求獻身于公共利益”,《美國報紙編輯協會原則聲明》的第一條責任就指出“搜集和傳播新聞與意見的最初目的是服務大眾利益”。新聞媒體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使得其獲得了區別于私人部門的內在規定性。隨著傳媒的商業化,傳媒的事業性和商業性“雙重屬性”使得新聞傳播者經常處于公益和私利的矛盾之中,往往顧此失彼。但是傳媒作為社會公器,不能一味追求商業利益而罔顧社會公共利益,否則會喪失公信力,最終被人們所唾棄。

二、新聞傳播者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

“規范的落腳點在于成德。道德規范本身沒有獨立自為的特性,其作用就是為了對行為進行規范,進而涵化心靈和情感?!笨梢?,新聞傳播者道德責任的研究不能止步于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更關鍵的是“如何使道德規范能夠內化為新聞人的品質”,因為“職業新聞人擁有足夠的新聞道德品質或美德,乃是實現道德性新聞活動的主體基礎”,在此意義上可以說美德是規范實現的內在保證。

美德也是規范能夠高效發揮作用的最后保障。我國倫理學者萬俊人就認為:“個體的美德乃是制度、秩序、規范等社會約束體系能夠真正產生約束作用的主體前提,對于那些根本不具備基本正義美德的個體來說,正義的制度安排或正義的基本原則都不可能產生任何約束力?!笨梢?,沒有內在的道德品質,行為主體很難成為道德規范的一貫遵守者,反而很可能成為道德活動中追逐好處的“機會主義者”,如此一來道德規范也就成了權宜某種行為的參照物,而非行為主體內心認可的行為標準。并且,在新聞活動中人們不可能為每一種可能的情況制定手冊式的行為規范和責任要求,往往需要新聞傳播者根據所處具體情境選擇行為方式。而能否負責地采取行動,依賴的往往是主體的新聞美德。如果沒有某種實際的美德,即使規范存在,也沒有多少實質意義。因而,“只有當新聞記者心中有道德感時,職業道德規范才會發揮作用”。

作為新聞傳播者職業品質的新聞德目很多,其中仁愛、誠實、勇敢和公正是基本的、核心的美德,也是各國新聞倫理規范中界定的新聞傳播者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應該擔負的道德責任.“這些優秀品質融合在一起。便是一個職業新聞人總體的道德責任感”。

第一,仁愛是新聞傳播者實現人文關懷的美德責任。

仁愛是中華民族十大傳統美德之首.具有深刻的倫理意蘊。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仁愛’在倫理維度上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它涉及人與人之間的普遍性關系,這就要求人們普遍性地愛每個人或一切人?!笨鬃釉f“仁者,人也”,認為“仁”是一個人做人的根本,孔子又說:“仁者愛人”,認為“愛人”是一種人之為人的道德責任,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孟子在此基礎上,將“仁愛”推己及人,認為仁者具有惻隱之心,應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仁愛”的外延進一步擴大。王守仁則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有一物所失,便是吾仁有未盡處”,進一步強調了人所負擔的維護萬物的責任,真正將仁愛的對象擴展到了整個世界?!叭蕫邸彼枷氩粩嘭S富發展,最終形成了“親親”、“仁民”、“愛物”的基本內涵。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仁愛”不僅是新聞傳播者應有的美德,而且是一種責任。作為責任,是因為新聞傳播者是公共權力的執掌者,新聞傳播者的公共權力體現在通過議程設置“生產真理,表達需求”,通過輿論合力監督政府、組織和其他利益集團,而這種權力來自于公眾的信托??梢哉f,新聞傳播者所擁有的言論自由權、輿論監督權等公共權力都是公眾所賦予的,因而他對賦予者負有責任。

仁愛成為美德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自立、自達,心中有道德律才能不阿諛權貴不奉承富人明星.在新聞報道中保持無私無欲的平常心;其次要立人、達人,即要有助人共進的胸懷,善待每一個人,盡量減少新聞報道可能對受眾、對報道對象、對新聞消息源的傷害,盡量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為其鼓與呼。仁愛成為美德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迷夢,在新聞傳播中努力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將人文關懷的對象由人及物、及自然,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第二,誠實是新聞傳播者追求真實客觀的美德責任。

美國神學家沃爾特·考夫曼曾經說過,徹底的誠實是最珍貴的美德,也是最難擁有的美德。真實、客觀報道所訴求的最重要的道德品質就是誠實,因此,誠實是新聞傳播者重要的美德責任,“正是誠實使一切道德行為和德性真正成其為道德”。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只有秉持誠實的美德責任才能取信于民,否則會淪為拉爾夫·普利策所批判的那種假新聞傳播者:變得完全不負責任,膽大妄為和玩世不恭的記者的最后一步是詆毀誠實的人格。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第三條要求新聞傳播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準確全面和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和再現事實的規范責任要求新聞傳播者首要的美德責任就是誠實,否則就不可能完成其職業使命。事實上,世界各國新聞機構制定的職業活動準則都要求新聞傳播者真實地報道新聞:美國報紙主編協會制定的新聞規范就要求“對讀者誠實是所有配稱為新聞事業的柱石。從所有真誠的角度出發,報紙必須誠實”;美國職業記者協會倫理規范則指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誠實是其可信度的基石??梢?,任何新聞傳播者都必須具備“誠實”的道德品質,履行誠實的美德責任。

對于新聞傳播者來說,履行誠實的美德責任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聞報道要出于真誠的動機,二是努力追求新聞報道結果的真實可信。真誠動機與真實報道的統一才是誠實的最高境界,也是新聞傳播者誠實美德責任的體現。

第三。勇敢是新聞傳播者探求新聞真相的美德責任。

孔子認為“勇者不懼”,亞理士多德則指出“勇敢就是無畏地面對高尚的死亡,或生命的危險”。新聞傳播者要想為公眾服務,為社會服務,就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和危險,具備勇敢的道德品質是其履行新聞職責的基本道德保證,“揭露真相并將具有新意的、富有挑戰性的信息公之于眾需要勇氣和堅韌”。但勇敢并不總是體現在危險的情境中,更多地卻體現在日常的工作中。勇敢就是一種責任,新聞傳播者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就要“站出來做自己相信正當的事情,誠實地認定真實,拒絕新聞源不做引用的要求.抵制發表還沒有得到確證的熱點獨家新聞,所有這些都需要勇氣”。

勇敢是新聞傳播者重要的責任品質,因為“新聞工作是勇敢者從事的職業,而不是怯懦者從事的職業。記者需要具有采訪消息的不可動搖的信心!隨時準備遭遇拒絕、遭遇冷遇、遭遇嘲弄、遭遇無禮、遭遇恫嚇、遭遇威脅。記者要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時間、自己的財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和生命”??梢哉f,勇敢是新聞實踐的動力源,既支持新聞傳播者勇往直前的理念實踐層次,又支持其克服困難阻撓的具體行為層次。為了真實及時地報道新聞、維護社會正義、實現公正報道,新聞傳播者不僅需要流汗,甚至可能會流血。記者職業被列為高危職業,在世界新聞舞臺上,每年都有不少記者倒在工作崗位上。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為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和表達權、實現公眾利益而戰斗。

倫理實踐的精髓主要體現在抉擇困境中.勇敢的美德往往顯示于某種倫理困境中,在應該向前沖的情境中卻向后退縮就不是勇敢,而是怯懦。在新聞傳播實踐中,新聞傳播者往往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他們必須在前進與后退、金錢與公義、追蹤與放棄、揭露與無視等等困境之間做出抉擇。而正確的選擇需要他們具有勇敢的道德品質,擔負起相應的職責,公眾利益才能得到維護。

第四,公正是新聞傳播者高揚新聞正義的美德責任。

“公正是社會道德范疇和道德品質之一,指從一定原則和準則出發對人們行為和作用所作的相應評價;也指一種平等的社會狀況,即按同一原則和標準對待相同情況的人和事”,這是《辭?!穼亩x。新聞傳播者的基本報道理念是客觀、公正報道,而支撐客觀公正報道的主體道德品質就是公正,因而公正是新聞傳播者高揚新聞正義旗幟的美德?!皥猿终胬?,維護正義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責任。在真理和正義面臨威脅的時候,記者只能挺身而出,因為他們責無旁貸”,可見,公正也是新聞傳播者必須堅守的道德責任。作為新聞傳播者美德責任的公正不僅追求公平的“公”,而且追求正義的“正”,在此意義上,公正就是公平和正義的結合,它從公平出發,追求正義的結果,它要求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傳播中堅守自己的良心,努力做到公平無私、正義無惡。

約翰·羅爾斯認為:“所有的社會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及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的分配。除非對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笨梢?,羅爾斯的公平即要求資源的平等分配,也預設了對弱者的傾斜和補償。公平責任運用于新聞傳播實踐中,就要求新聞傳播者既要平等地對待各個階層的受眾,努力消除信息鴻溝,也要關注弱勢群體的信息需求和言說權利:公平的責任還要求新聞傳播者照顧各方面利益的均衡,平等對待消息源;公平的責任更要求新聞傳播者能依據事實的本來面目呈現事實,不被自己的感情、愛好、傾向所左右,充分利用新聞自由權利實現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在新聞傳播者充分履行公平責任的基礎上,社會正義才可能得以實現,并且“作為新聞媒體,其基本的社會道義,同樣是維護社會正義,揭露和鞭撻社會丑惡,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是公眾的社會道德期望,也是媒體存在和發展的社會道德基礎”。

新聞傳播活動本質上是屬于社會公共領域的活動.因而。制定普遍的職業活動規范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也是規定其規范維度的道德責任的原因。但是在公共性的新聞傳播活動中,新聞傳播者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新聞美德,才能真正使規范維度的責任和約束體系產生作用,因而,要使新聞傳播行為成為真正道德的行為,要使新聞傳播者成為真正道德的人,還需要規定其美德維度的責任。美國倫理學家弗來克納的話值得我們銘記:沒有品質的原則是軟弱的,沒有原則的品質是盲目的??梢?,只有規范維度和美德維度的道德責任相輔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聞傳播者和培養道德的新聞傳播行為。

(責任編輯 胡靜)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2篇

(湘潭大學 化工學院 2009級環境工程一班

2009650229)

摘 要: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并已經成為各國環評的一項基本內容。本文從公眾參與主體、環境信息權及環保團體的作用三方面分析了我國公眾參與環評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其主要原因。 同時本文簡單介紹了美英國兩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政策發展歷程。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公眾參與 制度

1 公眾參與環評制度在我國的發展

最早在環評中規定公眾參與制度的當屬美國。我國相對來講,起步較晚。最早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定見于原國家環境保護局、國家計委、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在1993年6月21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書中應設專門章節予以表述,使可能受影響的公眾或社會團體的利益能得到考慮和補償,公眾參與工作可在評價大綱編制和審查階段進行”。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噪聲防治法》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作了原則性的規定。2003年9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對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方式、時間和對公眾意見的處理等方面都作出了規定。2006年2月,國家環??偩謱iT頒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對環境影響評價作了更為詳細的、可操作性的規定。2007年2月,國家環??偩诸C布了《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開始施行,這兩部法律規定了政府的信息公開義務,為公眾的知情權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使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在立法方面前進了一大步。

2 我國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存在的問題

2.1公眾參與主體過于籠統

作為公眾參與的主體一“公眾”,環評法的規定較為模糊,國家鼓勵有關單位、專家和公眾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這樣的規定帶來如下問題:I、如何界定“公眾”的范圍,有關單位和專家是否屬于“公眾”的范圍,他們的參與能否替代公眾參與。

2、如何界定

“有關”,是指有利害關系,還是有處于項目所在地這個地緣關系,還是指有相關專業背景知識,或者對項目感興趣;

3、公眾參與人員是否完全由組織者確定,其代表性如何保障。

由于法律規定的模糊性,實踐中公眾參與的人員選擇范圍、具體人數和人選完全有評價單位確定,以致經常出現兩種極端,或者是調查對象太泛,沖淡受影響主體的聲音;或者是調查人數過少,人選不具有代表性,甚至繞開受影響人群,剝奪了有意愿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人員的權利。

2.2公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

從環境影響評價的角度看,環境信息的公開是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得以進行的前提,沒有相應的環境信息,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就無法進行,公眾即使參與也是盲目的參與,甚至僅僅是一些情緒的發泄。而且在實踐中,公眾在獲取信息上還存在不及時、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雖然政府、建設單位、環評機構有信息公開的義務,但對于“及時”這個概念的理解卻極富有彈性。一旦信息公開義務主體怠于履行其義務,“及時”就變成“滯后”了。

政府、建設單位、環評機構基本上掌握了環評中的信息資源,當某規劃或項目不能完全達到規定的要求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對信息進行取舍、加工甚至扭曲,從而導致信息不真實。從企業方面來講,由于不愿意采用代價高昂的防治措施,設法將企業的成本外部化,就會隱瞞環境污染信息、虛報環境信息;對于環評機構而言,由于和委托單位有合約關系便產生了相互的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會影響其作出獨立的判斷,因此無法保證其客觀的立場,為滿足委托單位的要求就會編制虛假的信息;而一些地方政府可能為了短視的政府利益對一些所謂的“大項目”采取了遷就甚至“幫助”的態度。以上情況的客觀存在就必然導致了公眾獲取的一些信息是不真實的。

2.3環保團體參與作用有限

環保非政府組織(NGO)是公眾參與的一種成熟形式。在國外的環境保護活動,NGO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環評活動具有專業性和科學技術性,普通公眾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相對而言,環境NGO組織有時間、財力優勢,可以聘請專家參與相應活動或其組織本身即是某一方面的專家,因此,環境NGO對于規劃或項目的關注更能提高環評的效果[1] 。

中國環保團體的發展還主要局限于北京,并沒有遍及全國,環保團體的發展仍未形成應有的氣候,而且在環境決策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影響中國環保團體作用發揮的原因之一是環保團體的資金有限。中國政府沒有把公共福利預算資金分配給民間團體使用的規定,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把家產留給子孫的傳統觀念也決定了社會公益所得捐贈有限,這使得民間團體面臨著嚴重資金不足的問題,也限制了其作用的發揮[2] 。

3 問題成因分析

3.1政策支持不足

《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建設單位或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綜合考慮地域、職業、專業知識背景、表達能力、受影響程度等因素,合理選擇被征求意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該辦法對被征求意見公眾的要求作了比較原則的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國家環??偩职l布將于2008年實施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也存在同樣問題.

3.2公眾缺乏環境影響評價知識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公示內容過于專業,不利于公眾理解.本文作者在某港口建設項目公眾調查過程中發現,公眾缺乏環境影響評價相關知識.公眾一方面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影響范圍及結果估計不 足,另一方面對參與的意義、內容以及程序缺乏了解,從而忽視自身的參與權利,不會或不愿意主動參與,參與者多數屬于流于形式的“象征性參與”,不能有效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

3.3工作方法缺乏科學性

從現有一些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的調查結果分析來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公眾參與調查工作缺乏科學的社會調查方法支持¨1.對被調查地區、人群的狀況及公眾意見分析過于簡單,不利于反映公眾對建設項目的真實意見.不注重對公眾意見的處理,信息反饋機制不健全[3]。

4 國外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

4.1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政策發展歷程

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案》于1969年12月中旬經參眾兩院協商委員會通過,并于1970年1月1日由尼克松總統簽署成為法律,被譽為環境法領域的“大憲章”,首次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該法案要求聯邦機構通過一個系統的多學科途徑,把環境事項納入其規劃和決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去,并明確要求所有聯邦機構都要準備詳細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評估一些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聯邦活動及其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而且將征求公眾意見,進行公眾評議作為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一個必經程序和內容閣。同時,還具體規定環保團體和社區居民在內的美國公眾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享有的廣泛權利。

隨后美國環境質量委員會根據《國家環境政策法案》于1978年發布了《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條例》,該條例詳細規定了EIS制度中公眾參與的程序。這樣既有《國家環境政策法案》作為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法,又有《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條例》做具體補充的立法模式。構成了美國“一法一條例”的公眾參與政策。

美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參評階段較早,且貫穿到整個環境測評的全過程。依據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實施條例》規定,聯邦主管機關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被要求在一個項目里發揮自身能力作出一些分析和提供相關資料,或者對其他部門所做的進行評論,從而確保在決策制定前通告出去。聯邦機構把項目的發展程序在聯邦公報發布出來以供公眾評論,前期提出的一些內容和后來修訂的內容也要在聯邦法規中公布出去。即在草案完成階段和最終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形成甚至最終的決定作出之前,公眾均可參與[4]。

4.2英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政策發展歷程

英國1985年的《地方政府法》和1990年的《城鎮和鄉村規劃法》規定公眾有咨詢參與的法定權利。如果需要,以當地公眾質詢的形式展開。一般情況下,委員會或附設委員會會議,都應該向公眾開放,會議議程的復本和為會議準備的報告至少在會議開始3天前對公眾公開,接受公眾的檢查。會議結束后,某些文件要向公眾公開,接受公眾的檢查要長達6年的時間。1997年工黨上臺以后,公眾參與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加強。把諸如公民陪審團、興趣群體、民意測驗作為咨詢機制,以及通過常設的公民專題討論小組和論壇等形式促使公眾參與決策過程,從而使先前那種公眾參與比較散漫的局面得到改善。公眾參與環境事務的討論提高了決策過程中的公平性,它使得沒有充分得到代表的群體的利益也能列入決策過程的考慮之內。

4 結 語

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工作還處在起步狀態,需要不斷的摸索和完善,除了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參與的意識外,公眾參與程序的制定和細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公眾參與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才會在環境管理中發揮巨大作用,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奠定基礎。公眾參與不只是一種理念,而是一 項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有效的公眾參與,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又需要科學、實用的技術支撐,二者缺一不可。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公眾參與機制,必將對維護公眾環境權益,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推動我國民主化進程起到積極的作用[5]。

參考文獻:

[1] 王 嶸 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制度淺析 江西化工

2011年第2期

[2] 侯小伏 英國環境管理的公眾參與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山東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 山東濟南250002 [3] 曲 恒,韋 丹,林建國,孫錦華,鐘慧穎,蔡緒思 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公眾參與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 2007年12月

[4] 李淑娟 中美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中公眾參與政策的比較研究

[5] 蕾麗麗 朱坦 戰略環境評價中的公眾參與及實施條件分析

南開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6] 汪勁.中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比較研究——環境與開發

決策的正當法律程序[M].2006.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3篇

一、以“雙學雙比”為著力點,推動農村婦女投身生產發展

“雙學雙比”活動是各級政府長期以來在農村婦女中開展的特色工作,組織婦女學文化、學技術、比成績、比貢獻,勤勞致富。面對新形勢,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婦聯組織要協調社會各界創新、深化“雙學雙比”活動,更好地發揮農村婦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一是大力實施“巾幗科技致富工程”,拓寬增收致富渠道。婦聯組織要積極推動“科技致富工程”的實施,把引導農村婦女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盡快增收致富,作為農村婦女工作的首要任務。針對農村婦女在轉產和生產經營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她們提供更有效的服務。引導農村婦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根據市場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圍繞創優質高效農業開展各類勞動競賽活動。發揮科技工作者的作用,與農婦結科技對子,做好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為農婦增收致富提供社會化服務,讓新技術、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使農村婦女盡快增收致富。

二是引導婦女走出家門謀發展,依靠轉移致富。勞動力轉移是農村婦女參與經濟發展的一種較好形式。繼續深入推進“婦女大轉移”行動,堅持就地轉移與異地輸出并重、轉移與就業同步,大力提高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充分發揮各類婦女培訓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計幫助婦女提高技能,增強就業能力。鞏固和發展輸出、接收基地,不斷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加大對農村婦女勞務輸出全過程服務,使廣大農村婦女順心、放心、安心外出務工。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在外務工婦女返鄉創業、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實現轉移就業、增收致富。

三是開展巾幗扶貧,幫助農村婦女脫貧致富。積極探索扶貧的新方式、方法,幫助廣大農村貧困婦女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加快致富步伐。開展手拉手扶貧活動,即:為貧困婦女提供一條致富信息、幫助引進一個致富項目、傳播一項實用技術、解決一個實際困難,為廣大貧困婦女排擾解難,幫助她們發展生產。積極爭取金融信貸部門的支持,從根本上為貧困婦女解決生產資金短缺和貸款難的問題。

二、以家庭為切入點,推動農村婦女建設高質量的生活

家庭是婦聯的傳統工作陣地,也是婦聯發揮作用的優勢所在。婦聯組織要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引導廣大婦女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遵紀守法,學會通過法律程序反映自己的合理訴求,以小家促大家,促進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形成。

一是要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將家庭美德的基本內容和要求融入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家庭成員實踐活動中,充實內容,完善機制,增強效果。繼續開展“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要求基層婦女組織要制定具體的評選細則,層層開展評選表彰。同時,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不斷豐富評選內容,進一步規范家庭自報、民主評議、張榜公示、掛牌表彰的程序,不斷提高評選質量和群眾的參與度、認知率。

二是要加強家庭文化建設。開展各種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家庭成員業余文化生活,不斷滿足家庭成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繼續抓好“學習型家庭”創建,開展家庭讀書活動,教育家庭成員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努力學習法律、科技、優生優育、家庭理財等知識,努力營造“人人學習、家家學習”的濃厚氛圍,爭當“學習型家庭”。圍繞家庭美德的主題,在農閑與節假日期間組織農婦家庭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開展健身活動和農家趣味體育活動,舉辦家庭卡拉ok大賽、家庭才藝展示、家庭演講會、家庭裝飾品制作展覽和家庭烹飪比賽等活動,豐富她們的業余文化,增強她們自覺抵制邪教和黃、賭、毒侵害的意識和能力,使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成為農村文化的主流。

三是要加強家庭平安建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女性在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中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泛開展普法宣傳活動,通過送法下鄉、送法入戶、宣傳咨詢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家庭成員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積極開展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宣傳活動,及時化解各種家庭矛盾和糾紛,營造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和諧家庭環境。參與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禁賭、禁毒、幫教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三、以提高素質為落腳點,推動農村婦女參與鄉風文明建設

新農村的建設需要一批有創新創業精神和現代意識的新型農民。目前在農村,農村婦女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軍。因此,強化婦女素質教育,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村婦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強宣傳,構建先進的性別文化。構建先進的性別文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為農村婦女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傳媒運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以健康的、先進的文化輿論感染人、教育人,消除對女性落后的、低級趣味的、歧視性的文化傳播,逐步形成尊重女性、關心女性、保護女性、支持女性的良好氛圍。與有關部門合作,以評選表彰活動為載體,通過新聞媒體廣泛宣傳種、養、

加等各行業優秀女能手的典型事跡,以表彰激勵婦女,以典型帶動婦女,展示新時期農村婦女的新形象,發揮女能手在農村婦女中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婦女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是加強培訓,提升農村婦女能力。農村婦女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素質的提高。婦聯組織應整合社會資源,緊貼農村婦女對農業技術培訓的新需求、新變化,擴大培訓范圍,豐富培訓內容,轉變培訓方式,抓好培訓的組織實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在培訓內容上,不僅要繼續加強農業新技術、新知識的培訓,還要增加現代化農業發展趨勢的教育、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和觀念的教育以及加工業、服務業中農村婦女易于掌握的實用技能、技術培訓,使農村婦女在發展和投身新產業時,能有知識儲備,減少畏難情緒。在培訓范圍上,既要重視培訓受益婦女面的擴展,又要重視提高培訓的層次,有計劃的培訓一批在農村經濟中起到帶頭作用的婦女專業人才。在培訓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的豐富培訓方式,在依托各類學校培訓陣地的同時,還要加大送科技下鄉的力度,通過發動組織農業專家和科技示范戶、巾幗科技志愿者隊伍采取“送科技下鄉”、專家講座、女能手巡回講演、圖片展等形式,把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為農村婦女提供有效的服務。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4篇

摘 要: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務,在提供指示、美化環境、教化民眾、獲得經濟利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藝術日益成為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我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在制度體系、意識觀念、教育宣傳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將迎來新時代下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公共藝術;城市景觀;作用;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推動著傳統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公共藝術從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發展。在城市景觀建設當中,公共藝術作為一種廣泛的藝術形式進入中國藝術研究的視野。因此,在探討公共藝術在我國城市景觀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時,我們應當首先明晰公共藝術的概念內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對象。

一、公共藝術的概念及轉變

(一)公共藝術的定義

公共藝術一開始是為了適應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的。城市的大量出現、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人們對周邊的生活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藝術應運而生??偟膩碚f,這時的公共藝術是“藝術家運用某種材料創造的、以城市開放空間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結構的、滿足公眾審美需要的藝術作品?!雹俟菜囆g被視為有別于私人物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離出來,成為新型藝術樣態。

(二)公共藝術內涵在新時期下的轉變

在新時期,城市公共藝術的內涵變得越來越寬泛。公共藝術被擴大到指代一切滿足公眾藝術需求的、在公共空間環境的藝術作品。這里的公共空間環境不僅包括城市的實體空間環境,更重要的是還包括虛擬信息網絡環境。公共藝術逐漸成為大眾對現代城市發展和生活質量意識的重要反映。

在當代中國,城市公共藝術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更加注重公共藝術的開放度、自由度、互動性。公共藝術從原來的以創作者為主體的角度開始轉向更加注重社會公眾的參與,從實體空間的單純物質展示向實體空間與虛擬網絡空間并存的趨勢發展。許多公共藝術的形式“混搭”現象日趨流行,作品的藝術符號和元素攜手“跨界”,核心價值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目的是在我們生存的城市空間中創造新的生機和活力。公共藝術不再是單純為鑒賞而創作的藝術作品,而是一種與人共進的生活意識。

二、公共藝術的特征分析

公共藝術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范疇,并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和類別。城市公共藝術相對于美術畫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性質和特點。

(一)場域性

是城市在長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受到地理環境、分布形態、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會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場合氛圍。公共藝術具有場域性意味著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當中無論設計、規劃和實施都必須考慮它的場域性。在城市景觀建設中,公共藝術的場域性的觀點將公共藝術作為城市環境層次概念下的次分支系統,其中分支系統的各要素要以某種合理的關系聯系在一起,實現城市景觀建設整體的優化。因此,在設計實施城市公共藝術時應注重當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挖掘豐富的地域資源。

(二)公共性

源自于對于公共場所的性質思考。公共場所與私人領域相對,表示在社會生活中為公眾利益和福利事業提供的場所。公共藝術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它與城市公共空間密不可分。

公共性是公共藝術的最核心特征。公共藝術除了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外,最重要的是它相對于其他藝術形式特有的“公共”部分。這種“公共性”在于通過設計者、創作者在時代背景之下的個人積淀后的社會意識形態,將作品陳列于城市景觀之中,供不特定的群體參觀,公開地傳播作品背后的信息點。因此,公共性不僅在于公共藝術作品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間之中,更加隱性的是它代表著公眾的意愿和呼聲,是城市的文化福利,永遠以服務大眾為最高宗旨。

公共藝術是以材料構成的藝術形象和形態,沒有統一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空間會形成不同的城市公共藝術,公共藝術因此凸顯出多樣性的特征。選取不同的課題和創意、采用不同的材質和表現形式使得城市公共藝術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從廣場雕塑到長廊壁畫,從公共設施到公共園林,公共藝術為忙碌的城市人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休憩之處,提供“一種修復當代生活與我們已然失去的事物之間裂痕的方法”。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藝術材料的更新,現代城市公共藝術更將采用前所未有的技術手段和材質進行創作,緊跟年輕時尚的潮流會大大拉近公眾對公共藝術的接受度。

三、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地位

(一)城市景觀中的公共藝術

城市景觀是一個系統,向人們展示自然與社會的銜接。而公共藝術作品在城市景觀建設中不單是一種簡單的城市擺設,也在營造城市的新空間,創造新的城市文化;在給予公眾感官上審美需求的同時,也在傳播積極的關愛城市的生活觀念。許多優質的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已經成為城市或地區的標志,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脈絡,彰顯著城市人的精神品格。例如“童話之都”丹麥哥本哈根的人魚雕像流露的寧靜優雅、我國國內最大鋼制城市雕塑——青島“五月風”所體現的靈動奔放等,這些公共藝術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腦海中留存了關于各個城市的經典形象印記。

(二)公共藝術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共藝術是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著藝術的表現力,教育和引導公眾呵護城市生活的點點滴滴,體驗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營造適宜居住的高品質城市環境起到重要作用。它在城市景觀中的建設和發展占據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斷推動著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的傳播,渲染著當今社會的時代內涵和民族品性,啟發未來城市該如何健康成長。

四、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作用和功能

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擺放和設置對于周邊的環境和公眾而言,并不只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陳列,它能夠為市民提供指示、美化環境、傳達信息。

(一)提供指示

公共藝術在城市建設的基礎功能在于為公眾提供指示信息。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具有物理性,可以為市民提供位置參照;通過生動形象的公共藝術的外形特征,可以使人們直觀易懂地快速理解公共藝術傳達的指示信息,方便開展城市活動;最典型的指示公共藝術包括各類園林雕塑、指示牌、公共指示標志等。

(二)美化環境,改造空間

公共藝術以雕塑、壁畫等多種樣式參與到改善城市環境的改造中去,以藝術的手法來調整城市空間。它們能夠為城市空間環境提供裝飾和點綴,美化了城市環境,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公共藝術不僅能夠裝飾城市環境,對城市空間的規劃重組也有著重要意義。它能通過對空間的分割和重組,改變對空間的占有方式,使得重新組合的空間更加合理,將美觀和實用結合。樹立重視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規劃作用對于節省城市建設用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經濟環保來說都具有不可小覷的功效。

(三)經濟效益

公共藝術對于城市經濟的推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公共藝術作為一種越來越受關注的藝術形式極大地鼓勵了大量藝術家、城市規劃人員投身到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領域中去,吸引了大量的建設資金的投入,這對于拉動內需、帶動建材業、冶金業、教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出色的公共藝術憑借自身的個性和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為城市樹立品牌形象,直接或間接地為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四)教育民眾,緩解壓力

藝術都具有感化人心靈的作用?,F代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帶給現代人極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人際關系的冷漠對公眾造成壓抑,公共藝術的出現,以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公眾產生共鳴,通過自由親和的觀賞方式,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放松和疏導,構建人與社會互動交流的平臺,安慰人的精神和心理,關注人的需求。

公共藝術作品還能夠以其鮮明的文化精神指向,指導市民形成積極的道德觀。因為公共藝術作品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載體,它保存著專屬于這座城市的人文與歷史積淀,在更多時候它能勾起人們心中留存的關于這座城市的變遷意象,增強市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使他們認識到肩上承載的主人翁責任,從而凝聚公眾的力量,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當代中國城市景觀建設中公共藝術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我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的現實情況中存在著許多問題,有學者指出:“中國大型城市街區公共藝術作品的數量最多,但其平均藝術水準相對較低;二、三線城市中的公共藝術作品題材單一,形式雷同;公共藝術的形式拓展和公共藝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不令人滿意?!雹畚覈F代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建設中凸顯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我國城市公共藝術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公眾的重視和參與,公眾對公共藝術還缺乏基本認識,大部分的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都是政府領導、專家學者“代替”普通民眾決定公共藝術作品的建設形式、表現主題和位置等等,公眾參與度的不足直接會導致公眾對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監督力的微弱,一些地方政府將公共藝術建設作為“形象工程”標榜政績的工具,經濟利益驅動權力濫用,損害公眾權益。

第二,目前我國國內公共藝術學科專業沒有能得到社會的重視,在教育培養擁有良好藝術素養的學生的問題上,我們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度,致使城市景觀公共藝術相關人才儲備匱乏,而這一教育短板會嚴重損害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持續快速發展。

上述我國現代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建設中凸顯的問題啟示我們,在發展城市公共藝術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將公共藝術設計實施與城市景觀總體規劃建設相協調,城市公共藝術的管理實施有制度上的依據和保障,使公眾能夠參與到城市景觀建設的決策、管理、監督的環節中來;加強公共藝術的宣傳和教育,提高人們對于公共藝術認識的興趣,加大對公共藝術相關專業的教育投入力度,更新公共藝術專業知識體系,努力培養具有良好藝術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公共藝術設計人才。

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務,在提供指示、美化環境、教化民眾、獲得經濟利益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藝術日益成為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我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在制度體系、意識觀念、教育宣傳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城市景觀公共藝術將迎來新時代下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相信隨著制度的完善、思想觀念的進步、技術水平的提高、公眾和藝術家的參與支持,我們的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建設中的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注 釋:

①吳士新.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27.

②周秀梅.城市文化視角下的公共藝術整體性設計研究[D].武漢大學,2013.39.

③王東輝.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29.

參考文獻:

〔1〕馬欽忠.公共藝術基本理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

〔2〕朱迪斯·米勒.裝飾色彩.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劉洪波.公共空間設計.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徐陽)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5篇

摘要:

在對現有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法律依據、意義、現存問題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調查為例,從公眾參與介入的時段、調查形式和受調查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創新,進一步探索和驗證了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作用及意義,并提出了提高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

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

DOI: 10.14068/j.ceia.2016.04.009

近年來,隨著產業園區日益成熟,規劃實施后的問題開始暴露,產業園區規劃跟蹤環評(以下簡稱跟蹤評價)逐漸受到重視?!蛾P于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實施五年以上的產業園區規劃,規劃編制部門應組織開展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盡管如此,相比規劃初期開展的環評,跟蹤評價仍相對滯后,尚處于起步階段[1]。

公眾參與目前已是環評中的重要環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明確提出,“規劃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應當包括公眾對規劃實施所產生的環境影響的意見”。但是鑒于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的初期性,其公眾參與的方式、方法、時機、對象等尚處于探索階段[2]。本文在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開展規劃跟蹤評價期間,針對產業園區自身特點進行公眾參與調查研究,旨在實踐并探索公眾參與在產業園區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同時為公眾參與在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中的進一步應用提供參考。

1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特點

11對象選擇性

目前我國并未對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具體對象作出明文規定,環保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公眾參與對象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的有關團體和個人”。參照此界定,考慮到產業園區規劃跟蹤評價是對園區實施后的效果及環境影響進行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對象應選擇評價范圍內的有關團體和個人,可以包括相關企業、周邊群眾等,同時適當擴大調查范圍,可將相關政府部門、專家、人大代表等納入調查對象。

12全程參與性

建設項目環評和規劃環評公眾參與程序通常為2次,分別在建設單位委托環評時和報告基本完成時進行。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征求意見稿)》將建設項目環評公眾參與的程序調整為“2+N”次,即初稿形成時和報告編制完成時必須公示,N是可選項,為開展不同項目所需的深度公眾參與。

考慮到跟蹤評價的對象是已經實施多年的產業園區,公眾有實際評判依據和感官感受,本次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定為3次,分別為前期資料收集階段、初稿形成時和報告編制完成時。在資料收集階段,公眾可根據自身感受給出大量有效建議,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報告形成雛形時,邀請有關專家及代表等專業人士,通過召開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對報告內容提出建議,匡救彌縫;在報告編制完成時,再次征求公眾意見,查漏補缺。

13內容針對性

常規的公眾參與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網上公示形式,存在問題設計千篇一律、調查范圍人為選擇等弊病,均可能會對調查結果有所影響[3]。而產業園區運行多年,跟蹤評價在做好大量基礎資料收集后,必然會發現園區本身特有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公眾參與調查,不論是問卷調查的問題設計還是座談會等形式的交流,均將更具針對性,反饋的內容也將更有意義。

2跟蹤評價公眾參與實踐

以四川雙流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經開區)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為例,通過分析總結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特殊性,探討提高其有效性的方法。

21公眾參與時機

本次跟蹤評價將傳統的2次公示調整為3次,從前期的踏勘現場、收集基礎環境信息、制定跟蹤評價方案,到中期通過信息反饋形成評價結論,再到后期的環保監督,公眾參與工作貫穿全程。

22公眾參與形式及對象

通過采取專家咨詢、網上公示、社會團體咨詢、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分階段開展公眾參與調查,具體參與形式及涉及的參與對象如圖1所示。

(1)網上公示。為征求更廣泛公眾意見,先后在四川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網站、雙流縣政府門戶網站、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網站對經開區的規劃發展及跟蹤評價情況進行網上公示。

(2)問卷調查。于跟蹤評價開展的前后期分別針對經開區周邊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以及個體群眾進行分類問卷調查。在設計調查問卷時,針對各調查對象所處領域的共同點、矛盾點及關注點進行分類問題設計,引導參與者表達各自觀點。

(3)召開座談會??紤]到不同公眾對開發區的關注角度不同,以及前期問卷調查的結果,中期階段邀請專家、政府部門、街道辦、企業、周邊居民等召開座談會,將各方利益訴求于同一平臺進行表達,實現信息溝通、平等對話,為環保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考意見。

各階段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如表1所示。

23公眾參與成果

本次公眾參與覆蓋了跟蹤評價的全過程,在傳統典型方式的基礎上,結合經開區的自身特點進行了創新,豐富了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更具深度和廣度。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各領域公眾對園區發展的關注點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1)對開發區現存環境問題看法:企業對于直接影響到自身的問題,如固廢去向等問題更為關注,但是產業布局混亂、環保設施、大氣及地表水質等問題,關注度明顯不及單位和公眾。

(2)對開發區環境制約因素看法:政府部門認為開發區最大的制約因素為受納水體容量有限,企業認為最大的制約因素為污水廠及管網建設滯后,公眾認為制約因素為受納水體容量有限以及場鎮距離開發區較近??梢?,政府部門站在較宏觀的角度關注整個環境容量,而企業則較關注與自身發展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公眾的關注點則更多放在身處的環境質量。

(3)對經開區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態度:贊成率表現為事業單位>企業>個人,原因可能為事業單位及園區內企業較周邊的民眾能更直接地體驗到形成循環經濟產業鏈對園區發展帶來的益處。

綜合調查顯示,不同背景的調查對象對經開區發展態度存在差異: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角度更為宏觀,更關注開發區整體規劃的實施、規劃區開發建設過程中的政府總投入與產出情況、稅收情況,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以及園區產業鏈的形成及產業布局等;企業單位關注重點為企業自身的發展,包括與企業發展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開發區的治安穩定以及環保投入與產出情況;個體群眾則更關注拆遷安置補償、對個人生活水平的影響、居住環境狀況的改變以及個人收入的變化。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本次公眾參與可讓公眾更好地了解經開區規劃實施情況,通過對不同領域調查對象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查,同時召集各方公眾進行座談,實現信息溝通、平等對話,有利于降低經開區后續建設的社會壓力及社會成本。

3提高跟蹤評價公眾參與有效性的建議

31增加形式多樣性

目前規劃環評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方式多采取網上公示+問卷調查,形式較單一,涉及的公眾范圍相對較小[2]。本次采取了專家咨詢會、網上公示、問卷調查、社會團體咨詢、召開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通過收集各領域對產業園區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使公眾參與結論更加公正客觀。另外,隨著網絡普及范圍日趨廣泛,還可考慮采用短信、微信、QQ投票等更為經濟便捷的網絡參與方式,增強公眾參與的多樣性。

32強化內容針對性

跟蹤評價公眾參與調查內容應包括向公眾征求對已實施規劃的意見,對未實施規劃的建議,同時咨詢各領域公眾的關注點,分別站在各領域的角度設計公眾參與的調查內容,有針對性地收集各方觀點。

從實踐來看,普通群眾了解自己所生活環境周圍的實際情況,更關注自己生活受影響的程度,設計的調查內容應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可以基本了解目前產業園區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對于政府部門,應站在管理、決策、服務和實施規劃的層次,他們對于規劃的內容是否合理可行將會有比較實際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更了解當地情況,對了解當地林業、交通、環保、水務等方面的情況具有較大幫助;對于企業單位,要避免規劃的實施對其帶來不利影響,讓其有機會提出意見和建議,因此調查內容要從全局、宏觀的層次來考慮,多關注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投入產出,將會收到有意義的反饋[4]。

33正確定位行政單位

從一些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開展情況來看,以往的公眾參與對象大多僅包含受規劃實施影響的個體群眾,將行政單位納入公眾參與對象的較少。國外均將與規劃實施有關的行政機關明確納入到公眾參與主體的范圍內,而我國對此并沒有詳細規定[5]。作為行政機關,在某些規劃的實施過程中并不完全擔任決策者的角色,也或多或少受規劃實施的影響。本次研究表明,行政單位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的意見有別于個體群眾及經開區企業單位,對規劃的制定及后續實施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因此,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進行過程中,應該正確定位行政單位的角色。

34提升編制機構水平

在跟蹤評價公眾參與過程中,編制機構充當了公眾與環保主管部門的溝通橋梁,如何協調好二者關系,實現雙向有效溝通,需要編制單位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責任心。建議增加對實施跟蹤評價公眾參與人員的培訓,正確定位其角色,真正發揮公眾參與作用,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水平和有效性。

4結語

規劃環評跟蹤評價不同于項目或規劃前期的環評,其公眾參與兼具傳統特點及自身的獨立性。目前,涉及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相關研究甚少,并且國家針對規劃環評公眾參與頒布的相關文件較少。通過正確定位各類參與者的角色,增加公眾參與形式的多樣性,同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調查內容,可極大程度地提高規劃跟蹤評價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周影烈, 郭苑. 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初探[J]. 環境污染與防治, 2009, 31(6): 8488

[2]朱謙. 城市規劃環評中公眾意見的表達途徑——以廈門市海滄南部地區規劃環評公眾參與座談會為例[J]. 城市規劃, 2012, 36(6): 1721

[3]侯可斌, 駱宵, 李楠, 等. 環評公眾參與信息公開方式調查研究[J]. 2015, 37(5): 3336

[4]凌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公眾參與有效性的探討[J]. 江蘇環境科技, 2004, 17(4): 3234

[5]林鈺哲. 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研究[D]. 沈陽: 遼寧大學, 2013

公眾如何參與創新發展范文第6篇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城市化改革有了進一步發展,對城市的規劃科學實施,保障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度提高,這對規劃工作的效果良好呈現就有著積極作用。當前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有待解決,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城市規劃的現狀和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的問題詳細分析,然后結合實際對城市規劃的社會化與公眾參與策略詳細探究。

[關鍵詞]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

公眾參與對我國來說是—個舶來品,城市規劃的社會公眾參與,也是借鑒西方國家的實施方法。在當前我國的城市化迅速發展過程中,注重加強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公眾參與的目標實現。

1、城市規劃的現狀和城市規劃社會化公眾參與的問題

1.1城市規劃的現狀分析

城市規劃工作,是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城市規劃工作方面得到了優化,才能真正有利于城市化的良好發展。在當前城市規劃工作的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思想觀念因素的影響,在理論層面沒有完善化,以及規劃的技術方面沒有規范性,這就造成了城市規劃工作的不科學問題的出現。城市規劃中,規劃者自身的水平程度,對城市規劃的整體方案的科學性有著直陵影響。

1.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問題分析

當前的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對公眾參與要能充分注重,但我國的公眾參與發展的時間不長,在各個方面都沒有對公眾參與有深刻的認識。城市規劃工作實施中,公眾參與需要有法律制度進行規范化,但是在城鄉規劃法中,對公眾參與制度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當前的城市規劃法中,對城市規劃的總體設計方面還沒有完善化考慮,茌—些制度層面沒有結合公眾參與完善化,這就必然會影響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積極性。在實際過程中,城市規劃只注重規劃部門行政行為授權,茌行政控制立法層面還需要進—步自噶和完善。

城市規劃過程中,公眾參與的意識相對比較薄弱的問題還較為突出。在傳統的管理觀念影響下,公眾通常認為城市規劃是國家以及政府的工作,和自己沒有關系。這—錯誤的認識也造成了公眾參與的意識比較薄弱,而城市規劃部門對社會發布的公眾參與信息也比較少,這也使得公眾參與度不高。相關部門對公眾的參與意識培養沒有注重,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亙傳工作上沒有加強,使得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效率比較低。

另外,公眾參與城市規劃工作的實施,在參與的內容上以及途徑方式層面,沒有進行明確化的規定?!┕妳⑴c的形式化問題還比較突出,公眾對城市規劃只能被動的聽取相關信息。公眾是城市規劃服務的對象,劉和自己相關的事情有著發言權,但是在當前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制度上,沒有對公眾參與的內容以及途徑方法等進行明確化。從而就造成了公眾參與的熱惰不高。

城市規劃工作中的社會化以及公眾參與,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才能保障公眾參與的有效性。但是在具體的法律制度方面并沒有完善化,在當前城市規劃發展中,法律層面對公眾參與的主體以及權利和具體的法律程序等方面,還沒有洋細化。在法津上注重對建設部門行政行為授權,但是在規劃控制的立法方面還沒有完善。這些都會影響城市規劃的社會化發展以及公眾參與的科學性目標實現。對于這些層面的問題,就要能從實際出發,多方面的考慮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目標實現。

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策略探究

2.1城市規劃公眾參與遵循的原則分析

城市規劃工作中公眾參與要注重遵循相應的原則,在對公眾參與制度的制定方面,就要充分注重聆聽弱勢群體的聲音,保障公眾參與的公正性。城市規劃過程中的公眾參與,還要能重視決策的科學合理化的呈現,以及能夠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提高規劃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茌這些原則的遵循下,對城市規劃的工作進一步實施就有著積極促進作用。

2.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策略探究

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要注重從法律層面進行完善化。當前處在法治社會的環境中,對城市規劃的工作開展,在公眾參與度的提高方面就要注重立法的完善化,從法律上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方式以及途徑等進行明確,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程序也要嚴格化,將執法以及司法的程序完善化,對民主監督制度科學實施,保障公眾參與權,這樣才能有利于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效率提高。尤其是茌當前我國提倡以及推行政治文明建設的環境下,對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就要能從多方面考慮重視,在立法層面完善實施,解決各方的利益團體矛盾,這樣才能進一步的促進公眾參與的合法性。

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要充分注重民主化進程的有效推進,對公眾規劃參與權要能保障。要賦予公民更多的民主權利,社會發展中能讓公眾對重大的決策發表自己的意見,能有更多的表達機會。這就需要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制度性得以保障,以及注重構建調控有力的規劃管理體制。從具體的工作實施上來看,就要能對領導層的監督工作進行加強,將公眾評議以及規劃實施組織工作,和政績考核進行緊密結合。構建完善的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方法體系,保障公眾的參與度提高。

加強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社會化功效的提高。當前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劃的實施要保障每個環節都能科學化以及有效的引進公眾參與機制,對傳統的城市規劃模式進行突破。由于我國的城市歷史文化差異城市發展等,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方面就要能結合實際工作進行執行。重點要在公眾參與的方式以及途徑等方面進行完善化,在一些調研工作方面要加強,保障公眾參與的科學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除此之外,對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加強,也要能充分注重構建公眾參與規劃編制的基本框架,方便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科學有序性的保障。通過這些層面的加強完善,對公眾參與度的提高就有著積極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對城市規劃工作中的公眾參與的加強,就要能從城市規劃的具體情況實施著手,在公眾參與的方法實施上注重科學性以及法制化。通過從理論層面對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進行研究分析,就能從理論層面為城市規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習慣開展。

上一篇:工作任務進度管理系統范文下一篇: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