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師資培訓職教論文

2022-05-07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師資培訓職教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摘要: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培訓在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上尚不能滿足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培訓效果不明顯。而名師作為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能力突出并具有一定成就的這樣一批人,其身上很多優勢能彌補當前培訓中的不足。為了讓名師能更好地輻射影響一批青年教師,培訓基地應在培訓中引入名師,共同制定培訓目標、豐富培訓內容、引領參訓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師資培訓職教論文 篇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教師資培訓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職教師資培訓取得了巨大成就,先后經歷了國家和地方積極探索、完善培訓體系、培訓制度模式創新和改革培訓體制機制四個階段。通過四十多來的發展,我國建立了較完善的培訓體系,形成了有效的培訓體制機制,培訓項目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培訓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培訓模式更加豐富多樣。為適應新技術革命、產業變革以及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職教師資培訓需要在方式方法、教學模式、資源建設、實踐平臺、校企合作等方面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關鍵詞]職教師資培訓;發展歷程;未來趨勢

[作者簡介]陳雪(1993- ),女,黑龍江伊春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在讀碩士;曹曄(1963- ),男,內蒙古豐鎮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院長,教授。(天津 30022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協同視角下職教師資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JGB397,項目主持人:吳長漢)

職業教育是跨界教育,教師隊伍必須是“雙師型”教師。長期以來,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一直是職業教育發展最薄弱的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持把教師隊伍作為基礎工作”,加強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成為時代強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職教師資培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伴隨著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職后培訓的需求越來越大。對我國職教師資的培訓歷程進行回顧,系統總結職教師資培訓的規律和經驗,無疑是構建新時代職教師資培訓格局的重要舉措。

一、改革開放以來職教師資培訓歷程回顧

(一)國家和地方積極探索階段(1979—1998年)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我國職業教育大力發展的要求,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加強對校長和管理干部的培訓,引領地方積極探索職教師資培訓工作。

1.依托院校開啟師資培訓工作。為滿足職業教育發展對師資的要求,從國家創辦技工師范院校和地方開設師資班開始探索職教師資培訓。197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勞動總局和教育部關于增設四所技工師范學院的通知》,在天津、山東、吉林、河南建立四所技工師范學院,按照國家勞動總局的要求,新建院校培養和培訓工作共同開展。1980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發布的《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明確要求各地積極創辦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并要求普通師范院校等積極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同年印發的《全國中等專業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提出要通過培訓提高師資水平,使中專的教師達到本科水平。在國家政策的倡導和支持下,各地方院校著手學歷達標的規劃,全國各地形成了創辦師資培訓班、短訓班的熱潮,以提高教師學歷。

2.開展國內外進修培訓,提升教師素質。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從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發布的首個關于中職專業課教師進修的文件——《關于1983—1984學年度全國中等專業學校選派教師到全國高等學校進修的通知》明確規定,開始選派中職教師到國家重點高校進修。1983年,當時的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司和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聯合開展職業教育管理者、職業學校負責人等培訓班,并邀請日本、澳大利亞的專家分享了經驗。同年,我國與德國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并在我國相關省市進行德國“雙元制”試點工作,邀請德國等國外專家來華培訓或選派職教教師出國考察學習。1986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職業技術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點意見》進一步指出有計劃地派遣教師出國進修,1987年選派50名教師出國進修。20世紀90年代,各地積極開展中外合作職教師資培訓項目。例如,1998年山東與德國巴伐利亞開展的師資培訓項目,邀請德國專家在國內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培訓,選派管理干部赴德國培訓或考察。1998—2004年,中德唐山農村職業教育項目中有70多名教師及管理干部赴新加坡等地進行培訓。培訓項目的實施使我國職教師資的國際交流從最初的“引進來”,變成“走出去”,為后期國際交流提供了經驗。

3.國家示范引領職教師資基地建設。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各地依托高等學校建立培訓基地,開展職教師資培養工作,如1988年2月山東省依托山東理工大學成立山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師資培訓中心。國家也出臺政策對基地加強指導,如1989年1月發布的《勞動部關于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大力倡導各地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同年,國家教委批準天津大學、浙江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四所高校作為國家級管理干部培訓基地,開展職業學校校長、管理干部培訓工作。1993年印發的《國家教委關于加強全國職業中學校長崗位培訓工作意見》提出,各省份可依托有條件的普通高校、教育學院等建立 1 ~2 個培訓機構。1994年,國家教委又陸續在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大、東南大學四所重點大學設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至此,在國家培訓基地的示范引領下,各省份培訓基地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對培訓中心和基地建設給予經費支持。1990年7月,國家將1480萬美元貸款批給9所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和兩個職業技術師范系及一個教育師資培訓中心,有效地改善了培養培訓基地的條件。

4.職教師資培訓開始邁向法制化。1993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等職業學校逐漸走向正規和成熟,國家職教師資培訓對象也開始從管理干部轉向專任教師。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1995年頒布的《教師資格條例》,規定了教師享有“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法的培訓”的權利等,標志著師資培訓有了法律保障。199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將職業教育教師的培養和培訓工作納入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保證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為我國職教師資培訓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隨著我國職教師資培訓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出臺和完善,職教師資培訓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總的來說,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世紀90年代末這一時期,職教師資培訓經歷了從地方探索到國家引領階段,從對一般教師培訓到校長和管理班干部培訓、從國內培訓走向國際化培訓、從依托普通高等學校進修培訓到國家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從單一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訓到各類院校分工協作的培訓、從政策引領到國家法律強制,地方培訓教師與國家培訓管理干部并存,專門化的師資培訓基地開始建立。但是,相關制度仍不健全,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體系,需不斷改革與完善。

(二)加強基地建設,構建師資培訓體系(1999—2009年)

20世紀末,我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職普比例達到6︰4。為適應職業教育的大規模發展,1999年國家開展大規模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實施“園丁計劃”以及“十一五”期間“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加強對教師的培訓,開發培訓資源,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素質,逐步形成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培訓網絡,開始實施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1.完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體系。世紀之交,教育部在原有國家教委時期建立的8所國家級培訓基地的基礎上,1999年國務院轉批《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要重點建設50個職業教育培養培訓基地。1999年11月,天津大學等20所學校成為首批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2000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的意見》,強調要建立相對完備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網絡體系,此后,又分批次遴選了40多個國家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截至2005年,共建立56個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和8個全國職教師資專業技能培訓示范單位。2010年,國家又遴選了45家全國重點建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在國家的示范引導下,地方也建立了300多個省級職教師資培訓基地。至此,我國逐漸建立了以國家、省級為主,院校為基礎的三級職教師資培訓體系。

2.啟動教師素質提高計劃。1999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要求各級各類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推進素質教育。文件指出,2010年前后,經濟發達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獲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和校長應達到一定比例。2000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學位工作的通知》,要求開展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研究生教育,以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和綜合素質。截至2008 年,全國有將近4000名中職教師獲得碩士學位。

在注重在職教師學歷提升的同時,加大對骨干教師培訓的力度。1999年發布的《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的“跨世紀園丁工程”規定:1999—2000年,選培10萬名中小學及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其中,培訓中職教師1萬名。2002年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鼓勵教師參加培訓和進修,有計劃地提高在崗骨干教師的輪訓工作水平。為落實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的“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06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提出開展骨干教師培訓。截至2010年,累計培訓中職骨干教師15萬人,同時還組織國家級培訓優秀學員出國培訓。

3.開發師資培訓資源。根據《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為完善培訓項目體系,中央財政撥款4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開發80個重點專業的培訓方案以及教材、課程等,開發了中職學校的教師培訓包、校長培訓包和公共基礎研究成果三大類培訓資源,完成了重點專業師資培訓方案、課程和教材開發項目,共形成了五大類成果,包括各類報告83種、各類標準76種、各類培訓方案77種、各類質量評估指標體系73種、各類培訓教材235種,有近800位專家參與培訓包開發。同時,為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師資培訓方案、課程等的研發質量,教育部遴選了12個專業項目并且邀請德國相關的職教專家參與專業教學法教材的研發編寫工作。此項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開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資源,有效地推動了職教師資培訓的規范化、科學化,促進了職教師資基地培養培訓能力的提升以及培養培訓體系的完善,為今后提高教師培訓質量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4.加強教師國際交流。師資培訓不僅在國內開展,還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通過加強國際交流來開展,從而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提升國際視野。1998—2004年開展的中德唐山農村職業教育項目,聘請德國專家培訓果樹、農機等5個專業的教師527人,還有70人接受出國培訓。2002—2007年的中澳職教項目,國內培訓職教教師及管理干部860人次,選派了多名職教教師赴澳培訓。2004—2006年,教育部啟動了“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3年累計培訓汽車運用與維修等6個專業的骨干教師916人。2007年啟動了新一輪“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選派500名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赴德國和奧地利進修、675名重點職業學校校長赴德國和澳大利亞考察。這是我國職教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選派骨干教師出國研修。其次,部分省份也與國外合作開展職教師資培訓項目,如2003年中法湖北職業教育培訓項目、2008—2009年廣西—新加坡中等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等。另外,還有院校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2000年以后,院校之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逐漸增多,部分院校邀請了國外學者來華參與職教教師培訓。2006—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選拔國家級培訓優秀學員1000人出國培訓??梢?,這一時期,培訓網絡從國內延伸到國外,培訓內容重視對國外先進職業教育理念、課程和專業教學法的學習。

5.規范教師企業實踐制度。進入21世紀,我國職業院校辦學從學校單一的辦學模式走向校企合作辦學,從升學導向的教育轉向就業導向的教育,要求加強教師的企業實踐能力。2002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提高職教師資的實踐水平,安排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工作。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規定專業教師每兩年要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實踐。為落實國務院的要求,2006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對企業實踐的方式、內容等做出明確規定。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組織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對培訓對象的時間、形式、內容等做出了要求,并規定教師的企業實踐時間不少于總學時的50%。

這一階段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受多重力量的影響,包括畢業生開始面向市場就業、高校擴招、擴大高職招生比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等。職業教育處于調結構、轉方式階段,中職比例下降,高職比例提高;從計劃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這一系列變革使此階段相比2000年之前,更注重提高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為此,國家級培訓一改以往以管理干部為主的方式,改為專任教師為主。這一時期職教師資培訓體現在構建培訓基地網絡、實施骨干教師培訓、開展國際交流、提倡教師企業實踐等一系列改革,同時關注教師的在職學歷提升,啟動了教師素質提高計劃。

(三)健全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模式(2010—2016年)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職業教育進入全面提高質量的新時期,教師培養工作也進入一個新階段。2010年印發的《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教師五年一周期輪訓制度。2011年,教育部首次出臺了關于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制度建設的專門化文件;2012年,國務院首次頒發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門文件,對教師培訓工作提出系統化要求。此外,地方也出臺了一系列職教師資培訓制度和政策。這些制度推動了培訓模式不斷創新,標志著教師培訓進入制度和模式創新階段。

1.健全培訓制度?!笆晃濉逼陂g,國家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大規模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工作,國家和地方都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為“十二五”期間完善職教師資培訓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礎。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實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2011年發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的意見》在以往專業骨干教師培訓項目的基礎上,實施了青年教師企業實踐、兼職教師聘任等項目;同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從新教師上崗培訓、教師崗位提高培訓、骨干教師和專業帶頭人培訓、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兼職教師等多方面提出了職教師資培訓制度框架。2012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師德建設,推行教師培訓學分制度,完善以企業實踐為重點的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制度等。2013年,教育部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不僅為中職教師的專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職教師資培訓提供了科學依據。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規定(試行)》,明確了沒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新任教師應先實踐再上崗、專業課教師5年必須累計不少于6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等制度。國家多個文件的頒布實施,對職教教師培訓、教師專業發展等從制度上進行規范,職教師資培訓制度逐漸完善。

2.創新培訓模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職教師資培訓模式經歷了多階段、多方面的探索,從以普通院校進修培訓為主到教師學歷的補償培訓,從校本培訓到省級、國家級培訓,從校長和管理干部的培訓到專任教師的培訓等,但總體以學?;蚧嘏嘤枮橹?。如20世紀90年代,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培訓逐漸形成入職培訓、骨干校長培訓、高級研修三種形式,廣泛采用“學習理論—交流經驗—研究問題—實地考察”四結合的培訓模式。2005年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笆晃濉苯處熕刭|提高計劃中,對骨干教師培訓創新性地提出了“基地+企業”的培訓模式,即2個月的培訓時間,一個月在基地、一個月在企業。與此同時,“十二五”以來,在國家倡導的“基地+企業”職教師資培訓模式的基礎上,各地、各培訓基地加大了師資培訓模式創新,如遼寧省“千名教師進企業,千名技師進學?!钡摹半p進”培訓模式;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在“一導雙驅”(以職教科研為導向,師資的培養、培訓為雙驅動)培養培訓模式框架下構建了“?!蟆!甭撁说呐囵B培訓一體化模式;重慶師范大學的“行業需求為導向、能力為本位、學員為中心”的培訓模式。此外,還有陜西科技大學的“4563”培訓模式、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六位一體”的培訓教學模式等許多符合院校特色的具體培訓模式。由此可見,各地結合自身條件加大了培訓模式的創新,培訓模式更趨實用性、特色化,對提高職教師資“雙師”素質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總的來說,2010年以來,為推動職業教育轉型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職教師資的培訓力度,中央和地方加大對師資培訓的支持力度,完善培訓制度,創新培訓模式,豐富培訓內容,開發培訓項目,建設培訓資源,職教師資培訓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職教師資培訓取得了進步。

(四)改革培訓體制機制,調動地方積極性和創造性(2017年至今)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轉變政府職能,把“放管服”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持續加以推進。為落實中共中央要求,進一步彰顯職業教育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的管理體制,“十三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一改以往“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國家級培訓項目由國家級培訓基地承擔、根據以往培訓績效分配培訓指標的做法,實行“國家引領、地方為主”的培訓制度,培訓項目實施和項目內容也有了實質性變化。

1.深化培訓體制改革。培訓體制改革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家提供項目資金,地方組織實施,即國家進行項目的頂層設計和提供資金支持,具體的培訓項目由各省負責組織實施。二是項目實施市場化。培訓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地一改以往培訓項目按計劃分配培訓指標的做法,普遍采用面向全國實行項目招標制或評審制,引入競爭機制,遴選最好的培訓機構承擔培訓項目,不僅有效地提高了培訓質量,而且克服了職業教育欠發達省份培訓資源不足的問題。三是培訓機構專業化。由于培訓項目面向全國招標,各培訓單位都拿出最好的培訓項目去招標,推動了培訓機構向專業化發展。

2.培訓項目服務地方和教師需求?!笆濉逼陂g,國家共設置了三大類、九個培訓項目,供各地結合自身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實際需求,有選擇地開展培訓,滿足了地方區域化、特色化的培訓需求。同時,國家級示范培訓項目實行分層分類培訓,對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專業教師實行分層培訓,對不同需求和不同類型的教師實行分類培訓,旨在滿足職業院校教師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滿足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

總體來看,“十三五”期間,職教教師培訓體制形成了中央主導、地方主責、校企主體,突出地方主體責任的培訓體系,有效地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激活了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職教師資培訓工作,使職教師資培訓向區域化、特色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方向邁進。

我國職教師資培訓已走過40多年歷程,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培訓體系基本建立,全國建立100個國家級培訓基地、300多個省級培訓基地,國家遴選了100家大中型企業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參與職教師資培訓的企業逾千家,形成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分級分類開展培訓、能夠滿足各級各類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訓體系;培訓體制不斷完善,建立了國家引導、地方為主、基地主體、校企協同的培訓體制;培訓機制不斷健全,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招標或評審制,面向全國遴選最佳培訓機構承擔培訓項目;培訓項目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的集中培訓外,企業實踐、跟崗訪學、中高職協同研修等形式日益增多,能夠滿足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培訓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招標選擇培訓主體,培訓前開展需求調研,培訓過程實行專家指導制,定期開展培訓項目實施情況視導工作,培訓結束實行績效考核制度;培訓模式不斷創新,除了“基地+企業”培訓模式外,學徒培訓、跟崗培訓、技能大師(名師)工作室培訓、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培訓等模式不斷增多。

二、新時代職教教師培訓展望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人口、社會、經濟和科技各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學齡人口斷崖式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經濟從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現代化進程加快;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人工智能快速向生產生活領域滲透,新業態、新技術、新規范、新職業不斷產生;等等。為適應這些重大變化,職業教育要大變革、大改革,職業教育教師培訓也應以國家一系列重大政策為指引,結合相關政策要求,前瞻性地開展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工作。

(一)加深“互聯網+教師培訓”

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戰略相繼提出,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啟動了“人工智能+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同年發布的《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也提出“互聯網+教師教育”創新行動,這一系列新政策要求我們在職教教師培訓中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推進職教師資培訓的智能化,要不斷探索“互聯網+教師培訓”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創新性,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推動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一是培訓更具個性化。圍繞教師專業所涉及的工作領域,采集教師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對教師做出個性化需求分析,并根據時代背景發掘出新內容、新思想,依據“個性需求+時代背景”提出具有針對性、實用性的培訓方案,并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個別化”培訓或“共享交流”培訓。二是構建品牌特色。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中心創建了“三箭齊發”混合培訓模式,結合“網絡平臺+集中培訓課堂+校本崗位實踐”,運用集中、小組、個人培訓三種形式,形成院校培訓品牌特色。各培訓基地、培訓院??筛鶕胤教厣?,充分利用互聯網創設多種培訓形式,開發獨特的網絡培訓品牌專業,進而與其他地方進行資源共享,逐步提高培訓網絡平臺的實用性。

(二)推進“層次+模塊化”培訓

當前,世界各國都把教師專業化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2013年,我國出臺了《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標志著我國教師專業化進入一個新階段。教師專業化發展意味著教師培訓由他塑轉向自塑、由被動轉向主動、由政府主導轉變為教師主導。為適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要求,“十三五”期間,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提出分層分類開展教師示范培訓,即按照教師不同專業發展需求以及所處的不同層次來開展培訓,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適應教師個性化培訓需求,要推進“層次+模塊化”培訓。一是根據教師層次分為校長、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新入職教師等,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與工作特點等設立不同的培訓內容等,按需開展培訓。二是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不同設置模塊化課程,如必修課程包括師德、工匠精神、專業知識等,選修課程包括專業教學法、課程教材開發、社會能力發展等。借鑒美國的“彈性多元培訓選擇進修計劃”,根據教師的需求結合所屬層次,選擇適合自己的模塊化課程,使培訓形式、培訓內容更加專業化、個性化、特色化。

(三)加強教師團隊創新能力培訓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新時代要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當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但以往的實踐證明,教師個體參加培訓后只能改革教學方法,很難對整個專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需要團隊的分工協作,才能有效推動專業教學改革。為此,《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立36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引領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教育部專門印發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指導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訓要以專業改革和建設為抓手,以課程教學和教學方法改革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實好國家教學標準和“1+X證書制度”,課證融合、突出模塊化教學,提升教師模塊化教學設計實施能力、課程標準開發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四)加強校企人員雙向交流

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教學制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校企合作進行了全面規劃,包括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合作。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所在,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是實現產教融合、雙主體育人的基礎和保障。為此,一是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的機制,各地政府進一步完善職業院校教師“固定崗+流動崗”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等。二是通過跟崗訪學、頂崗實踐等方式培養數以萬計的骨干教師,建設國家的“工匠之師”。三是進一步完善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把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作為教師職務晉升的必要條件,使教師到企業實踐常態化、制度化。四是完善職業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允許教師到企業兼職,對學校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結余可以用于教師勞務報酬等。五是加快推動產教融合企業的建設,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為校企合作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五)完善教師專業實踐平臺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以往的基地主要是教師培訓基地,缺乏教師專業實踐基地。2019年印發了《教育部等四部門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100家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100個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建設1000個國家級“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和1000個國家級教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半p百雙千”教師專業實踐平臺的建立,既為現有高水平“雙師型”教師提供了示范、引領的平臺,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實踐場所,必將進一步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國家要加快落實這些實踐平臺,各省份也要為教師專業實踐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實踐平臺,讓教師在專業實踐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教學能力和技術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曹曄,劉宏杰.我國中職師資隊伍培養培訓主要政策60年演變進程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10(25):18-24.

[2]曹曄.當代中國中等職業教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3]寧永紅.我國職教師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6):74-79.

[4]張祺午.職教師資隊伍建設30年[J].職業技術教育,2009(15):26-34.

[5]周昊昊,張棉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職教教師教育的歷史演變及未來走向[J].教育與職業,2018(3):69-75.

[6]李丹.中德合作開發中等職業學校重點專業師資培訓包[N].中國教育報,2009-06-02(2).

[7]孟慶國,曹曄,楊大偉.中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8]王斌.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互聯網+”背景下的創新路徑[J].中國遠程教育,2019(6):71-76.

[9]朱金蘭.德、美、澳、英職教師資在職培訓的特點及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6):93-96.

[1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通知(教師函〔2019〕4號)[Z].2019-05-

13.

[11]劉艷緯.中職校專業骨干教師國家級培訓研究——基于某職教師資培訓基地的個案分析[EB/OL].(2013-03-31)[2020-06-10].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MFD&dbname=CMFD201401&filename=1014104885.nh&v=MTQ5MDB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N3FmWU9SdUZ5bm5WcnZLVkYyNkdySzRHdG5FcXBFYlBJUjg=.

作者:陳雪 曹曄

師資培訓職教論文 篇2:

以名師資源推進職教師資培訓的策略研究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培訓在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上尚不能滿足參訓教師的培訓需求,培訓效果不明顯。而名師作為教師專業發展過程中能力突出并具有一定成就的這樣一批人,其身上很多優勢能彌補當前培訓中的不足。為了讓名師能更好地輻射影響一批青年教師,培訓基地應在培訓中引入名師,共同制定培訓目標、豐富培訓內容、引領參訓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名師;職教師資;職教師資培訓

職教名師不僅是有突出成就的人,也應該成為其他教師成長的引導者。名師不僅是一種成就、一種榮譽,更是一份責任。職教名師還要為其他教師的成長起示范和引領作用。因此,如何挖掘職教名師的能力并讓其成為其他教師成長的助推器顯得非常重要。

職教師資培訓作為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其培訓效果雖逐年提升,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參訓教師的“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需求”。面對這一困境,培訓基地應重新考慮自身的資源和組合方式。

一、培訓困境亟待名師參與

1.培訓目標缺少針對性。培訓目標的制定應緊密結合中職骨干教師的培訓需求。培訓需求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經濟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素質的要求;二是中職教師現有專業知識結構缺陷的要求。前者決定了培訓目標的前瞻性,決定了教師培訓的基本方向,后者決定了中職教師培訓目標的針對性。

中職學校骨干教師培訓目標缺乏針對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培訓目標與骨干教師發展需求針對性不強。骨干教師培訓原則上要求從事教學工作5年以上且具有中級職稱的教師參與,這部分教師正處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階段,因此在培訓目標上與青年教師的入職培訓有很大區別。其次,當前的培訓目標缺少結合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技術開發工作的考量。這就導致培訓目標往往沒有切合中職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導致目標太高或過低。

2.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在“能力本位”的培訓理念下,培訓內容應以技能及掌握方法為首,而不是以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為首。職教師資培訓內容的選擇應符合職教師資專業化內涵。職教師資培訓的重點在于專業的最新發展狀況和新知識、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專業實踐技能以及職業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專業教學論方面的指導。然而,目前培訓基地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主要考慮的是自身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的便利與否,因此高校教師的理論化傾向也就在培訓內容上體現出來。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課程內容涉及主題全卻不聚焦。例如某培訓基地設置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模塊課程包括了中等職業教育形勢報告、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的啟示、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職業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發展等課程。這些課程看起來是為了實現培訓目標中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教學能力而設置的,但是仔細分析課時分布和課堂內容就會發現這些課程普遍學時短,多以講座形式呈現,遠不能真正對教師在理念或知識方面有所提高。

第二,課程內容實踐性不強。教師參與培訓的需求主要是希望實現專業教學能力的提高,因此課程內容應該選擇與教學能力提高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注重實踐性。但是在當前的培訓中教師突出反映培訓內容陳舊、空洞,缺少新意;或者是理論水平偏高,偏抽象,難以理解;沒有體現職教特色,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要。這些突出的問題背后是教師期待培訓內容能與自身的專業教學結合,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3.培訓方法缺少融合性。培訓方法的融合性指的是培訓方法能夠促進職業教育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促進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結合。當前的培訓缺少融合的培訓方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開展培訓的地點較少使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室,在空間上割裂了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融合。第二,培訓內容在時間上的割裂。有關學者調查,大部分培訓機構都是以“前半程集中理論培訓,后半程集中實踐培訓”的方式開展培訓。該學者還指出,參訓教師期望的理想培訓方式是“前半天理論培訓,后半天實踐培訓”。第三,培訓師資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培訓基地的師資由教育學教師、專業課理論教師、專業課實驗實訓教師組成,分別負責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模塊、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訓練模塊,這樣的分工造成了教育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分離,使教師在培訓后還是不能提高專業教學水平。

二、名師輻射作用發揮的可行性

1.培育名師可以成為培訓的導向。名師自身具備的能力是培訓目標所在,可以為培訓目標的確立提供可參考的能力內涵模板。國家開辦骨干教師培訓的目的是為中等職業學校造就一大批專業理論水平高、實踐教學能力強,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雙師型”優秀教師和一批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學專家。名師的特質正是骨干教師期望靠攏的,因此培訓基地應該以名師為培訓目標,讓名師成為參培教師更直觀的目標。

名師經歷了一個持續的貫穿其整個職業生涯的過程,根據職業教育和教師自身發展的規律可將中職教師專業化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入門階段、適宜階段、勝任階段、骨干階段和專家階段。名師在職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面臨了典型的發展任務,在專業化過程中名師不斷地對自己提出針對性要求并且尋求特定的幫助。因此,可以說名師是最了解參訓骨干教師的培訓需求的。

2.名師個人知識值得共享,能豐富培訓內容。名師的個人知識,即名師的個人實踐知識,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值得后來者不斷琢磨、模仿、體悟、學習和研究。名師實踐知識經過整理升華后提供的主要素材包括兩個方面:首先,在教育理論與技能培訓模塊名師可提供專業建設指導、課題申報等方面的科研培訓、精品課程、示范校建設等方面的主題指導、班主任與課題管理方面的指導、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方面的知識技能訓練、職校生心理與生涯指導學等內容。其次,在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模塊名師可提供本專業最新的理論知識、專業系統的操作訓練、行業發展相關知識、專業內教育教學經驗交流等。這些素材對參訓教師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3.名師教育教學綜合能力強,讓培訓方式更加綜合。職教師資培訓需要多樣的平臺和訓練方式,名師的雙重能力和多重身份能幫助培訓單位設計和實現更加綜合的培訓方式。

名師的雙重能力能促進培訓過程中教育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名師的雙重能力指的是“雙師型”教師具備的“雙師”能力。其既有技師突出的專業實踐能力,又有教師突出的教育教學能力,并且兩者相互結合,即在教學過程中促進職業教育學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而當前的培訓正是缺少能在時間、空間和師資方面實現教育學知識和專業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的方式。

名師身兼多重身份,能促進參訓教師教學能力與企業實踐能力的融合。職業學校的名師往往扮演著幾個不同的身份:如教學骨干、學術帶頭人、企業技術指導等。在骨干教師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孤立的進行提升,名師的多重身份能給參訓教師提供多重能力形成與融合的平臺,如一起參與課改實踐的平臺,學科建設方面的傳幫帶,合作研究等方式,并且最好能和參訓教師形成師徒結對關系或合作關系。

三、保障名師發揮輻射作用的條件

1.名師參與制定培訓目標,引領教師發展。面對培訓目標與教師預期不符的情況,名師參與制定培訓目標能較好地解決該問題。培訓單位應和職業學校、職校名師等共同“制定適宜的專業成長計劃”,幫助參訓教師分析自己的專業優勢和不足,找準專業成長的定位。從每一個成員的教齡、個性特點、教學風格、教學上的優勢與缺憾,制定出個性化成長方案。專業成長計劃中應涵蓋“發展愿景與規劃”、“專業學習與發展”、“教育設計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總結”和“自我總結與反思”等項目,用以規范教師的行動步驟,記錄教師的成長足跡,調控參訓教師的培養目標。

2.建立名師素材庫,拓寬培訓內容。名師素材可以通過文本、視頻的形式出現,并通過教師交往合作和網絡的形式傳播。但是為了避免這些文本的利用導致教師培訓再次陷入理論化、紙上談兵,培訓單位還應該通過以下方法對名師素材加以利用。

培訓基地應選擇適宜內容,開展行動研究。在這里行動研究既是內容,也是途徑。行動研究是基于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通過教師的自我探究與反思,尋求解決的方案。培訓單位在培訓前應對學員的培訓需求進行調研,并確定一批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然后會同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從本地的職校名師中選出資源開發主持人,再由這些名師主持人會同培訓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校企合作等問題的研究。

3.名師親自授課,拓展培訓方式。名師課堂教學示范、名師課堂教學專題講座、名師課堂教學點評將成為培訓主要形式。參訓教師通過“聽、看、問”獲得真實、全面、深刻的印象,再由名師與其一起“議、思、寫”進行反思跟進,為參訓教師自身教學行為調整或改變提供動力與目標,對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提高起到根本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何文明.中職學校教師培訓現狀與需求調查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19-23.

[2]陳永芳,鄭建萍.基于職教師資專業化內涵的培訓對策——中德師資培訓項目的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3]劉曉,鄭瀟軒,顧容.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培訓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4).

作者:諸泉泉 史旦旦

師資培訓職教論文 篇3:

試析高校職教師資基地培訓體系的內涵與構建

摘要:以往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建設主要側重于整體框架的構建,而在內容和具體操作方面還缺乏系統的全面的研究。尤其在知識、技能、企業實踐的銜接等諸多方面存在著不少研究空白。本文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基地培訓體系內涵建設的探索論述高校職教師資基地培訓體系的內涵與構建,為豐富我國高校職業教育師資人才培訓模式,構建應用性廣、操作性強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提供一些實踐經驗。

關鍵詞: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內涵;構建;人才培訓模式

職業教育師資培訓機構在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工作中擔負著重要職責,是職教師資培訓成敗的關鍵。目前我國的國家級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基本由高等學校和企業組成,其中高等學校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基地數量占據了絕大多數。高等學校職能之一是為社會服務,這不僅是社會的客觀需要,也符合高等學校自身發展的邏輯。以往職教師資培訓體系建設主要側重于整體框架的構建,以建立培訓基地為主要目的,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對基地本身如何提高培訓質量的內涵缺少必要的挖掘和探索。尤其高等學校在尋求職教師資培訓體系運作方式,構建應用性廣、操作性強的職教師資培訓體系,特別是知識、技能、企業實踐培訓的銜接體系等諸多方面缺乏系統的全面的研究。高等學校直接為社會服務的形式和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培訓職業教育師資是高等學校服務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因而,加強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的內涵研究和構建就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高校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的內涵

內涵是指事物內部所含的實質或意義。當事物的特有屬性反映到概念之中成為思想內容時,才是內涵。高校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是指高校培訓制度體系、教學管理體系以及培訓課程體系的構成要素及思想內容。

高校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主要方面:一是培訓制度體系,主要內容有構建培訓管理制度體系,設立科學的人才培訓模式,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及運行機制等;二是教學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培訓教學行政系統、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室建設、培訓效果評價等;三是培訓課程體系,主要內容有制定培訓教學方案、建立專業課程體系、選擇科學的培訓方式方法等。

二、高校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的構建

(一)培訓制度體系

科學的規章制度是確保職教師資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圍繞職教師資培訓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應制定一整套的符合職教師資培訓工作規律的管理制度,將職教師資培訓納入高校整體工作,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保證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的良好開展。

所謂職業教育師資人才培訓模式,是指根據國家職業教育師資標準,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導下, 以人才培養活動為本體, 為職業教育師資設計的知識、能力等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素質結構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因此,高校確立符合其培訓特點的人才培訓模式,并以此作為整個培訓工作的基石。

建立健全培訓工作管理機構,才能使學校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工作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保證培訓計劃落實和教學規范運行。應根據參訓學員專業素質,制定靈活的培訓教學計劃;選聘優秀“雙師型”教師為培訓主講教師;根據職教師資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參訓學員說課、論文寫作水平;構建參訓學員學習交流平臺,發揮參訓學員自我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二)教學管理體系

教學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培訓教學行政系統、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室建設、培訓效果評價等。

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學管理體系,但職教師資培訓教學往往不同于本科教學或研究生教學,職教師資培訓教學與高校的一般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區別,教學管理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高校的職教師資培訓教學必須要有獨立的教學管理體系。

培訓教學行政系統是教學管理體系的核心,設立學校職教師資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培訓工作辦公室以及學院(中心)培訓工作組組成三級培訓教學行政系統。

建設一支“一體化、雙師型”特色的培訓師資隊伍應作為培訓整體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思想引導、規劃要求、政策傾斜、條件保證等措施,建立“一體化、雙師型”教師學習鉆研技能的機制。通過政策導向,鼓勵理論教師參加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培訓及鑒定,不斷提高理論教師的技能水平。通過外引內培,實施“集聚人才工程”、“特色師資隊伍建設工程”,建設一支能文能武的“一體化、雙師型”特色師資隊伍。還可以選聘企業知名技能專家參與指導職教師資培訓工作,促進校企雙方互聘,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給參訓學員授課,將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先進技術、生產工藝流程及要求直接帶進課堂,有效提高職教師資培訓實訓教學的質量。

建設校內與企業環境相近的職教師資培訓實訓場所。職業學校培養的學生將來是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其教師就必須熟悉企業環境,因此,在培訓職教師資時,高校建設與企業環境一致的實訓基地是較好的方式。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環境建設,保證專業教學環境與企業環境一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體、實訓場所與企業車間一樣,教學設備都可以進行加工生產,為職教師資參訓學員盡快熟悉企業融入企業創造條件。

應探索校企合作,積極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拓展培訓特色。建立校外培訓實訓基地,可以實行“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真正做到實訓教學具備“生產實戰性”,做到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產學研多贏。

根據職教師資培訓的特點,高校應引入PDCA(計劃、執行、檢查、處置)循環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將培訓過程管理、反饋調控貫穿于培訓教學質量管理的全過程。保證培訓教學質量管理系統封閉運行,推動培訓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計劃是由培訓領導小組確定培訓辦學指導思想、培訓目標、發展規劃、質量控制方針和教學質量管理目標等重大事項,統一調動各種資源,為培訓工作服務。

執行是由培訓辦公室、學院(中心)實行兩級運作。培訓辦公室負責組織制定培訓方案、管理制度和質量標準、教學保障措施及教學信息的收集與反饋。學院(中心)貫徹執行教學質量標準,組織和實施教學。

檢查是開班前由培訓辦公室下達“培訓項目任務書”,對培訓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并根據“培訓項目任務書”對培訓進行中期、末期教學檢查。通過例會制度、專家聽課制度、各種座談會、問卷調查等途徑,對培訓教學質量、效果等進行監控,改進教學工作,確保培訓質量。

處置是保持質量監控體系封閉性的關鍵環節。培訓辦公室通過對學院(中心)的培訓過程進行檢查,及時發現、梳理培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合理地進行反饋、處理,并提出整改措施。

培訓效果評價指的是按照一定標準對培訓結果的測評。職教師資培訓效果評價可以分成培訓課程考試、上崗教學檢閱、社會及職業院校評價三個層次。培訓課程考試就是對理論知識和技能實作的考試。重點是技能實作考試,考察參訓學員的動手能力。上崗教學檢閱就是在教育實習基地進行課堂教學,重點考察參訓學員將所學培訓內容轉化成教學技能的能力。社會及職業院校評價主要是聽取社會及學員工作單位對職教師資培訓的意見建議??赏ㄟ^走訪、座談、問卷等方式對參訓學員工作狀況進行調查,征集對職教師資培訓工作的評價。

(三)培訓課程體系

建立具有特色的職教師資培訓課程體系是培訓工作的核心。培訓方案是職教師資培訓的總體設計和實施方案,是安排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及有關工作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培訓目標的首要環節。

職教師資應具備的能力很多,但教學能力是職教師資素質的核心體現,教學方法的掌握是職教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方面,也是職教師資培訓的重要內容。培訓方案要根據國家職業教育師資標準,以參訓學員發展為本,堅持專業訓練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堅持教學內容體系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堅持統一培訓與個別指導相結合,著重提高參訓學員教育、專業、職業三方面的能力素質。突出教學理論與方法,突出專業知識與技能訓練,突出企業實踐活動。著重提高培訓學員的從師重教能力、專業技能水平和企業實踐能力,保證培訓目標的最終實現。

針對當前我國職教師資對職教理論前沿認識不夠,專業實踐能力不強,對企業人才需求了解不多,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能力不夠的現狀,應以“拓寬知識面,突出專業特點,重視實際操作,解決企業需求”為指導思想,學校與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共同制定職教師資培訓方案。

培訓教學大綱是培訓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教學大綱一是應符合培訓方案的要求,選擇的教學內容必須保證專業培訓目標的實現;二是要反映專業發展的最新成果和實踐價值,堅持理論與實踐一致,重視技能訓練,使實習、實訓、社會調查等教學形式在培訓教學大綱中充分體現;三是結合學科體系和教學法特點,使參訓學員掌握系統的學科體系結構及適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四是遵循教學原則,要求大綱在確定各章節的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的同時,提出本門課程組織實施教學的原則和學時數。

課程開發要以具體、顯性目標為指導,以綜合模塊課程為依托、實踐能力為本位,應根據國家職業教育師資標準,按照人社部職業資格等級要求對中、高級人才的要求開展模塊培訓,確保參訓學員達到相應的能力標準;根據職業教育教學特點,優化培訓內容,選擇和實施多樣化教學手段。

本著突出職教理論、專業教學能力的要求,突出專業核心知識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培訓還應安排當前職業教育形勢與發展、教學效果評價、教育技術學等前沿講座;安排參訓學員到學校教學實習基地進行聽課和教研等,進一步提升參訓學員的教學能力;舉辦本專業發展的最新動態講座,讓參訓學員了解本專業發展前景和方向,增強專業動手能力;強調企業實踐環節,安排學員到對口企業進行實崗鍛煉,接受相關企業課程的培訓,體驗企業文化,了解崗位需求,熟悉生產流程,掌握生產工藝、實踐崗位技能。不斷提高職教師資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強參訓學員解決企業生產問題的能力。

培訓教學方式應多樣化。專業課采取專題講座、交流研討、模擬教學等方式;技能訓練采取教師示范、模擬仿真、現場觀摩、邊學邊做等多種模式;企業實踐采取現場參觀、頂崗實習與專題交流互動等形式;在教學法與研究方法上,采用專題講座、名師指導、微格教學、說課比賽、論文評優等方法,組織參訓學員進行教案和論文交流。

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由于參訓學員來自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其原有教學水平和操作能力有很大差別,入學開班后可舉行摸底測試,根據學員基礎情況分出基礎、提高、拓展三個層次。在保證培訓總體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參訓學員的要求,適時調整部分培訓方案,以滿足不同層次參訓學員的培訓訴求。

三、探索與實踐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基于“雙技為本、訴求特制、適度超前、崗位評估”人才培訓模式開發了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進一步深化了職業教育師資培訓的教學方案、課程體系、培訓方式方法、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諸多內涵建設,并將職教師資培訓納入高校整體工作,從制度上保證職教師資培訓工作落到實處。根據參訓學員專業素質,制定靈活的培訓教學計劃;選聘優秀“雙師型”教師為培訓主講教師,提高培訓質量;合理安排參訓學員的校內外實習實訓;根據職教師資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參訓學員的說課、論文寫作水平。

利用高校綜合優勢,加強與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及職業院校的合作,探索實施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工程。如進行換崗培訓,即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面臨畢業的學生頂替西部教師上崗進行教育實習,西部教師脫崗到高校培訓的做法解決西部教師培訓難題。重視開發重點建設專業模塊教材,盡快形成模塊化系列教材,促進職業院校課程開發,提供給職業院校符合生產場景的應用型教材。

克服職教師資培訓短期思想,利用互聯網搭建師生交流平臺,以職教師資培訓檔案進行延伸服務,隨時解答培訓學員在工作中的問題。提供給職業院校實訓室建設解決方案,開發職業學校培訓包和教學儀器設備,為職業院校提供技術支撐??偨Y利用技能大賽辦賽經驗,開展技能大賽專項服務,培訓選手教練,提供辦賽技術指導。

經過幾年探索,推動了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內涵建設,使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進一步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受到了社會及參訓學員的較高評價。參訓學員一致認為,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特色培養方案符合職業院校師資人才的要求,既具超前性、理論性,又具實踐性;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技能提升,教育教學理念、專業知識和教學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柯文進.現代大學制度下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7(7):13-17.

[2] 孟慶國.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12,33(19):55-58.

(責任編輯:楊在良)

作者:張世榮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心理咨詢發展論文下一篇:國外普通法罪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