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2023-03-16

第一篇: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2016年關于學習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心得體會

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7日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日前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強調,政法機關在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國政法機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

習近平要求,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從嚴治警,堅決反對執法不公、司法腐敗,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進。

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國政法機關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深化平安建設、推進法治建設、加強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把建設平安中國、建設法治中國、打造過硬隊伍作為政法工作的奮斗目標來追求,有效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要堅持以推動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為方向,以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執法司法問題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司法改革,努力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不斷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要以能力建設為重點,著力提升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能力,著力提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著力提升新媒體時代社會溝通能力,著力提升科技信息化應用能力,著力提升政法隊伍拒腐防變能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出席會議并講話。

【2】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專門就法治建設問題作出決定,在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這個《決定》深刻總結新中國法治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面向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法治保障要求,深刻闡述了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重大舉措,是指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一、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總體戰略的展開

黨中央為什么要在此時此刻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我認為,首先要從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上來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肩負起繼續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歷史使命。如何才能擔當好這個歷史使命?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展現給國內外的是,登高望遠、深謀遠慮、運籌帷幄。這既體現在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之中,也體現在2年來黨中央對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各方面作出的環環相扣、穩扎穩打的戰略謀劃和工作布局之中。

比如“老虎”、“蒼蠅”一起打,為反腐倡廉的治本贏得時間;比如制定八項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改進黨風推動政風和社會風氣轉變;比如制定和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能源安全戰略、糧食安全戰略、水資源安全戰略、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海洋發展戰略;比如組建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建立集中統

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體制;比如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完善對外戰略;等等,不一而足??梢哉f,黨和國家各領域工作的戰略布局和工作部署在有條不紊地鋪開。在這一系列布局和部署中,最大個頭的是兩個,一個是去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個是今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前一個《決定》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推動力量,后一個《決定》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制度保障,就像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

我以為,認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重要地位和影響,首先要準確把握它所處的歷史坐標,把它放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中來認識,放在黨和國家事業的接力推進中來把握。完全可以這樣講,從現在到2020年的6年多時間,我們要干的所有事情都可以聚焦為一件事情,那就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那么,我們靠什么來實現這個目標?黨中央提出兩大關鍵招數,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一招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通過兩大關鍵招數和其他各方面決策部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謀劃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布局。

二、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全會《決定》公布后,在國內外引起熱烈反響。國內好評如潮,人們普遍認為,這個《決定》對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國際上也廣泛給予了積極評價。比如,全會閉幕當天,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就刊發文章稱,將依法治國這個概念完整呈現,上升為執政黨的全黨意志和目標,本身就是一種歷史性進步。

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個重大戰略決策,在新中國發展過程中確實是一種歷史性進步。因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著眼更好治國理政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個決策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事關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事關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對黨、國家、人民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往細了講,似乎可以講3條。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目標任務的現實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總目標,這個總目標本身就包含了法治建設這個子目標,這個子目標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全面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

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在這個目標基礎上,黨的十八大還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應該說,黨的十八大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的這些部署還是原則性的。要把這些部署落實到位,需要進行細化、實化、具體化。因此,召開一次中央全會,就大會作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進行全面、深入研究并作出決定,確實很有必要。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也是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目標任務的重要保障。我們知道,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法律是治國的基本依據,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我們不斷完善國家法律制度,不斷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能力和水平。我們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以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于法有據。所以,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落實好,就必須有堅實的法治保障,就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延伸和拓展。在文件起草過程中,總書記反復強調,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相銜接,兩者要成為姊妹篇,就像車的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也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同時還要看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需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者之間也是相互離不開。這就是《決定》中講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

觀察當下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上是法治社會。無論是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還是要調節社會關系、保持社會長期和諧穩定,厲行法治、推進法治都是題中應有之義,都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工程。沒有法治的有力保障,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難以實現,社會長期和諧穩定難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難以實現。還要看到,當前我們的國家生活、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很大一部分是與法治得不到彰顯密切相關的,要么是無法可依,要么是法律得不到遵行。“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法治體系健全起來,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治文明彰顯起來,經濟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社會秩序才能逐步形成并得以鞏固,人們才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長、各安其位、安居樂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是要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煥發出勃勃生機又運行得井然有序。實現這樣的社會運行狀態,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民更好實現和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看,法治是一項重要的文明成果,是治理國家、治理社會的一種先進方式。我國老一代革命家和法治工作主要領導人董必武同志曾經講過:“人類從進入文明社會以后,說到文明,法治要算一項。雖不是唯一的一項,但也是最主要的一項。”從歷史上看,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大致是兩種模式,一種是法治,一種是人治。法治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方式,是資產階級革命成功、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后才出現的事物,是以民主政治為前提的。所以,我們要說,沒有民主就沒有法治,法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法治的精義就是:國家治理的依據是作為人民意志的法律,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任何人違法都要依法受到懲處。實踐證明,法治作為一種治理方式,比人治要文明,也要高明。只有搞法治,才能有效保障公民權利、有效約束公權力,也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搞人治,實現不了國家長治久安,而只會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這在古今中外治國理政實踐中已經得到充分證明。我國古代法家人物韓非子講過這樣一段話:“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倳浽谥v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的意圖時強調指出:“我們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三、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

我們都知道,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第一位的要求是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果指導思想發生偏差,或者不能堅持正確指導思想,黨和人民的事業就不可能順利發展。在這方面,我們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有深刻的經驗和教訓。“文化大革命”之所以會發生,最根本的是因為黨在指導思想上發生了失誤。

我們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事,要想搞成功、走順當,第一位的也是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這次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這就是:“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這個指導思想很完整、很系統,既包括對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具有統一規定性的內容,也包括對法治建設具有特殊規定性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整體,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必須全面貫徹落實。

這里,想重點就其中一個新的重大提法談點認識,這個新的重大提法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個重大提法在黨中央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提出。

這條道路的核心要義有三條,第一條是堅持黨的領導,第二條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第三條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條各有其政治地位和作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行動指南。同時,這三條又緊密結合在一起,規定和確保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正確方向。

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內涵,還需要把握《決定》中提出的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五個堅持”的基本原則。

第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法治建設上,這是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自然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領導核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首先是歷史事實、歷史邏輯、歷史結論?;仡櫹聛?,新中國的法治,的確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步步搞起來的、一步步向前推進的,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提出來的,把依法治國上升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我們黨提出來的,這次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重大歷史決策的,也是我們黨??梢哉f,改革開放以來,黨一直帶領人民在孜孜以求地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過去中國法治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在我們黨領導下取得的;未來中國法治建設要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同樣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要通過宣傳教育,讓全社會深刻認識到: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

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句空的口號,必須具體體現在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上。一方面,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黨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自覺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又要發揮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依法治國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

第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法治建設上,這是本質要求。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主人翁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行為主體地位。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重要特征。依法治國的涵義是什么?是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這里面既有黨的領導,又有人民當家作主。搞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同時也就在保證黨的領導,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是憲法規定的。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這是一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的要求是,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才全面體現了人民主體地位的完整內涵,也才是真正達到了國家主人的要求。

第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治建設上,這是基本原則。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這個基本要求主要體現為: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任何人違反憲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如果出現選擇性執法、選擇性司法,有人違法受到處理、有人違法不予處理,處理起來有的人輕、有的人重,就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這樣一來,法治就會被打開缺口,就會形成“破窗”效應,久而久之法治大廈就會坍塌,社會公平正義就難以實現??梢哉f,沒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沒有社會公平正義。要把嚴格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點來抓。

在嚴格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上,各級領導干部要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我國古代就有“以吏為師”之說。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一些領導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忘記了法律存在,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甚至徇私枉法。要把克服這種現象作為厲行法治的重點來抓。從某種意義上說,法治的核心要求是治權、限權而不是治民、限民。因此,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首先解決好思想觀念問題,引導各級干部深刻認識到,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憲法法律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法律實施就是保證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實現,自覺做到依法用權。

第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法治建設上,這是基本方式。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這實際上,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政治傳統,無論在奴隸制社會還是封建社會,中國長期奉行的就是“德主刑輔”、“禮法并用”。荀子講的“隆禮而重法”,孔夫子講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都包含了既要重視法治又要重視德治的道理。當然,今天的法和德與封建時期的法和德有很大的不同。

要發揮好法律的規范作用,就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一方面要看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礎的法律才能為更多人所自覺遵行。另一方面要看到,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過強制性規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因此,要注重把一些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法律規范,使法律法規更多體現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

要發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就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因為再好再多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沒有道德滋養,法治文化就缺乏源頭活水,法治文化就缺乏堅實社會基礎。我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為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第五,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在法治建設上,這是基本前提。各國法治各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政治屬性、文化底蘊,各有自己得以生長的社會土壤。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走什么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么樣的法治體系,建設什么樣的法治國家,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這個基本國情既包括經濟基礎、基本經濟制度,也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還包括社會文化傳統等因素。我們的法治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組成部分,是在自己國家所具有的經濟基礎之上和社會制度框架內進行的,也有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傳承。我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從我國實際出發,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就是要突出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同時,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個是吸取我國古代法制智慧問題。我國古代法制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中華法系在世界幾大法系中獨樹一幟。我們可以通過研究我國古代法制的成敗得失,發掘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做到汲取營養、擇善而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另一個是學習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問題。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不等于關起門來搞法治。我們要學習借鑒世界上優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這種學習不能是囫圇吞棗、食洋不化,不能是全盤照搬、邯鄲學步,而必須是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認真鑒別、合理吸收。

總書記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還在拓展之中,但基本的東西要始終堅持。這“五個堅持”就是基本的東西,因為它們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得出的基本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重要內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緊緊把握、牢牢堅持的基本原則。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我們要十分珍惜。因為它來之不易。從歷史上看,我們國家法治的底子就不厚。鄧小平同志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國家缺少執法和守法的傳統。”新中國就是在這個歷史起點上開始法治建設的?;仡櫺轮袊?5年的發展歷程,我們黨對法治問題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積累了成功經驗,也有極為深刻的教訓??偨Y過去,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舉出十幾條、幾十條,而歸總起來就是一條,這就是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同樣,規劃未來,我們在建設法治中國方面會有一系列要求,而歸結起來就是一條,這就是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四、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做任何一項工作,確定目標是第一位的要求。只有把目標確定下來了,才有可能統一意志、凝心聚力,也才有可能做到共同努力、步調一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定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并且對這個總目標的內涵作出具體闡述,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為我們繼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這次全會決定中又一個新的重大提法。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盡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事業來講,確實是一個巨大飛躍,既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重點從有法可依轉向有法必依,也標志著我國法治建設的標準更高了。怎么來認識這個總目標的豐富內涵?

首先,要認識這個總目標的政治屬性。這個政治屬性就是社會主義,既集中表現為我們要建設的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而不是什么別的法治體系、要建設的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不是什么別的法治國家,也表現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條政治性要求。這三條政治要求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保證。離開了這3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根本建立不起來,建立起來的法治體系也不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其次,要認識這個總目標的主體內容。這次決定不僅首次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新概念,而且為這個體系搭建起基本框架,就是具體的5個體系。

1。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加快立法步伐,到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這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以憲法相關法、民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這個體系形成后,國家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必依。到2014年9月,現行有效法律242件、行政法規737件、地方性法規8500多件、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800多件。這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也是很了不起的立法成就。

同時,要看到這個體系還不完備。這種不完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個體系數量和質量上有差距,既存在法律規范的空白之處,還存在已經制定的一些法律規定質量還不高,有的法律法規未能全面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針對性、可操作性不強,立法工作中部門化傾向、爭權諉責現象較為突出。二是法律體系是為改革發展穩定服務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在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推進,而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于法有據,各項事業發展也要依法而行。因此,我們的法律體系建設不可能一勞永逸,而要適應改革發展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否則就會落后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以,我們要說,加強和改進立法工作,完善現有法律規范體系,這是法治建設的一項長期任務。

2。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要靠人來實施,要靠行政部門的執法來實施,要靠司法部門的司法來實施,也要靠全社會的守法來實施。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目前,法律實施還存在諸多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有些地方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的問題還很嚴重。從中可以看出,法律的有效實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和重點任務。為此,必須建立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有力保障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治實施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起來。

3。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法治監督,監督什么?主要監督權力的依法行使。公權力,無論是立法權、行政權,還是司法權,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如果缺乏制約和監督就必然導致腐敗。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勛爵就講過這樣的名言:“權力意味著腐敗,絕對的權力就是絕對的腐敗。”什么情況下,權力才不易腐敗呢?那就是按照法律規定行使的權力、受到監督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權力?,F代法治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規范公權力、約束公權力。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對權力運行實行嚴格監督,建立確保憲法法律得以有效實施的責任機制,對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4。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法治建設、法治工作離不開各方面保障。一是要加強法治專門隊伍建設和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強法治機構建設,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就是要有人、有合格的人、有一定數量的合格的人來從事法治工作;二是要提供必需的財力和物力,加強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建設,就是要必需的財政資金、必需的物質技術條件來保障法治建設;三要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規律、不利于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完備的制度保障;四要努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會氛圍,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5。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把黨內法規體系建設納入依法治國的總框架,是我國法治建設的一大特點。這是由我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決定的。黨有黨規、國有國法,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依法治國也好,依法執政也好,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又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我們黨有8600萬黨員、430多萬個黨組織,獨自掌握著領導國家的權力,這樣的政治地位、政治能量、政治現實決定了黨內法規體系必然對依法治國具有決定性影響。鄧小平同志早就說過:“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王岐山同志在《堅持黨的領導,依規管黨治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根本保證》一文中指出,如果執政黨連自己的黨規黨紀都守不住、執行不下去,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就是一句空話。為此,這次全會決定明確提出:“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干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

總之,這5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體工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著力點。

第三,要認識這個總目標的實現途徑?!稕Q定》依據我國法治建設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的基本布局,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現實途徑,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按照這樣的途徑走下去,將“三個共同推進”和“三個一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就可以充分發揮執政黨、政府和全社會推進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用,就可以形成法治建設的合力,就可以促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法治化,協調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第四,要認識這個總目標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的更高標準??偰繕藢Ψㄖ胃鳝h節都設定了新的更高標準,這就是“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成效如何,就要看立法的科學性、執法的嚴格性、司法的公正性、守法的全民性是不是得到提高,就要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促進程度怎么樣?,F在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十六字方針,是對原來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繼承和發展,明確了新的歷史起點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新要求: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

總體來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我們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一是要把握性質和方向,二是要把握工作重點和總抓手。

五、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任務是最實在的東西,舉措也是最實在的東西。道路也好,指導思想也好,基本原則也好,總目標也好,最終都要靠一項項任務、一個個舉措來落實。全會《決定》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隊伍建設、黨的領導6個方面對加強法治國家建設作出了部署,既明確了工作任務,也提出了改革舉措,體現了問題導向、改革方向。

在立法方面,明確提出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的中心任務。關鍵是貫徹以下原則要求: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重點是抓好健全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加強重點領域立法4個方面工作。

在執法方面,明確提出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中心任務。關鍵是貫徹如下原則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建立權責統

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重點是抓好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全面推進政務公開6個方面工作。

在司法方面,明確提出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中心任務。關鍵是貫徹以下原則要求: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重點是抓好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進嚴格司法、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6個方面工作。

在守法方面,明確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中心任務。關鍵是貫徹以下原則要求: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重點是抓好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4個方面工作。

提出了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的重點任務。關鍵是貫徹以下原則要求: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重點是抓好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這3個方面工作。

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的重點任務。關鍵是貫徹以下原則要求: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重點是抓好堅持依法執政、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

一、加強涉外法律工作7個方面工作。

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要看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稕Q定》明確提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這就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的關系講清楚了?!稕Q定》還明確提出,“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這里的“三統一”、“四善于”,進一步把如何處理黨的領導和厲行法治的關系,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關系講清楚了。

為了把這些原則要求落實好、把這些重點任務開展好,《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比較大的就有180多項。我們要按照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的要求,把這180多項改革舉措納入改革任務總臺賬,一體部署、一體落實、一體督辦。

黨中央就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制定出了一個好文件,而要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貫徹落實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稕Q定》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只要全黨全國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不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執政黨帶好頭,領導干部帶好頭,法治工作部門帶好頭,全社會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認認真真講法治,扎扎實實抓法治,法治中國就一定能早日建成。

【3】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法治中國與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公平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等中國夢的核心要素相輔相成,共同編織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景。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集中而言,就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它包括一個統領概念、一組理論綱要和一套思想體系。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法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為主要參照,可以定位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包括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四項基本要務,以及推進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法治化等八個工作重點。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法治建設,黨的十五大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即將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法學界多年的愿望和億萬人民的期盼終將成為現實。越是臨近這一時刻,越是感到許多重大的理論前沿、制度前沿和實踐前沿問題需要認真梳理和研究。對法治前沿問題的梳理與研究,需要站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制高點,采取新的思維、新的參照、新的方法,以形成新的概念、新的觀念、新的理論、新的建議。這正是中國法學面臨并應承接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務。

本文把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沿問題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二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三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

一、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

法治中國建設的指導思想,集中而言,就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本文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包括:一個統領概念、一組理論綱要、一套思想體系。

(一)統領概念:“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開創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局面。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就法治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的概念、命題、論斷和論述。筆者認為,其中統領性概念當屬“法治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確認了“法治中國”這一概念,并將法治建設的綱領確定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1]。

“法治中國”概念的提出,是我們黨在法治理論上的又一重大創新,也是黨執政理念的重大創新。“法治中國”是對我們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關于法治建設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也是對未來中國法治建設的科學定位,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和強大的導向定位功能,構成我國法治建設新時期新階段的時代主題。“法治中國”,以其無可比擬的包容性、凝聚力、感召力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和法治理論體系的統領性概念,亦可視其為基石性范疇。

(二)法治中國理論綱要

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法治的專題講話,其中包括: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3年2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這幾篇專題講話連同總書記相關的重要批示和談話,構成了法治中國理論綱要。其要點如下:

1. 法治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夢與中國夢一脈相承,法治中國與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公平中國、平安中國等核心要素相輔相成,共同編織成中國夢的美好愿景。

2.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和法治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三者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注重借鑒豐富多彩的人類法治文明成果,但決不能囫圇吞棗、決不能邯鄲學步,不照抄照搬、不削足適履。

3.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體系就是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治理能力就是治理制度體系的執行力、運行力,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維護社會和諧。

4. 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不斷開辟依法治國新局面,譜寫政治文明的新篇章。

5. 黨要履行好執政興國的重大職責,必須依據黨章從嚴治黨、依據憲法治國理政。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6. 憲法和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確保憲法法律的實施至關重要。必須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

一、尊嚴、權威,形成人們不愿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

7.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依據法治原則建立政府權力清單制度。

8. 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之一,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著力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破解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司法人員公正辦案,只服從事實、只服從法律。

9. 全面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制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推進監督制約法律化、制度化、程序化,依法授權、依法管權、依法用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10. 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11. 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堅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與自律緊密結合起來,高度重視道德對公民行為的規范作用。引導公民既依法維護合法權益,又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做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相一致;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就要信仰法治、堅守法治。

12. 改革要于法有據。許多改革舉措涉及現行法律制度。凡屬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需要修改法律的可以先修改法律,先立后破,有序進行;有的重要改革舉措,需要得到法律授權的,要按法律程序進行。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該得到法律授權的不要超前推進。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13.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時也將推動各國共同堅持和平發展,構建民主法治、公正合理、合作共贏的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中國將大力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與各國共同維護人類良知和國際公理,在世界和地區事務中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更加積極有為地參與熱點問題的解決,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將繼續通過平等協商處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誠意和耐心,堅持對話解決問題。

(三)法治中國思想體系

梳理和解讀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談話、論述和批示,我們發現:有關法治中國建設的思想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其標志首先在于,有關法律和法治的理論要素幾乎都已涉及,例如,法治的本質、法治的價值、法治文化、法治信仰、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法律的權威、法治與國家治理、法治與社會治理、權力監督制約、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軍、依法辦事、依法反恐。其次在于,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對中國法治建設實踐的理論表達,有針對性地全面系統而又科學回答了有關法治中國建設的一系列關鍵的實踐問題,諸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推進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弘揚傳統優秀法律文化,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人民民主、實行法治的關系,堅持黨的領導與確保國家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履行職責的關系,認真對待人權和公民權利,正確處理權力與權利、管理與服務、維穩與維權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民主與專政、政策與法律、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改革決策)與法治(立法決策)、活力與秩序、監督與制約、文明(執法)與嚴格(執法)的關系,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等等。

二、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法治中國建設,首要的是進行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當中,最重要的是確定法治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如何確定呢?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有原則性表述,即“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推進法治中國建設”[1]。根據這一思想原則,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放眼世界,可以采取“三重參照、三重定位”。

(一)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參照,定位法治中國建設目標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以“兩個一百年”為參照,可從法治國家和法治中國兩個層面考慮“兩個一百年”的法治建設戰略目標: 到2020年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基本建成法治國家,實現國家層面的法治,即法律體系更加完善,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基本確立,人權得到切實保障,以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機會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到20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建成法治中國,即全面建成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不僅建成法治國家,而且建成法治社會;全面實現執政黨依法執政,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全體人民自覺守法,憲法法律有效實施,法治的核心價值充分實現。

(二)以法治現代化為參照,定位法治中國建設目標

法治現代化的目標是加快推進我國法治的轉型升級。法治轉型升級的實踐路徑包括:從法治國家轉型升級為法治中國,從法律之治轉型升級為良法善治,從法律大國轉型升級為法治強國。

第一,從法治國家轉型升級為法治中國。從建設法治國家到建設法治中國,意味著我國法治建設的轉型升級。“法治中國”既是中外法治文明的現代版,又是“法治國家”的升級版。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國家本質上屬于政治范疇,建設法治國家的著力點是在政治層面實現國家治理法治化,特別是把國家各項權力(包括立法權力、行政權力、司法權力、監督權力等)納入法治范圍,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黨的十八大以后,總書記提出“建設法治中國”“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3]。“法治中國”的內涵比“法治國家”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具中國特色:建設法治中國,不僅要建設法治國家,還要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政黨;不僅要推進依法治國,還要推進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自治;不僅要搞好國家法治,還要搞好地方法治(區域法治)、行業法治,促進三者協調發展;不僅注重有形的法律制度硬實力建設,還要加強無形的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不僅致力于國內法治建設,還要面向世界,推動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民主化、法治化,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法治和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第二,從法律之治轉型升級為良法善治。“法治現代化”這一概念,既指從傳統人治社會到現代法治社會的歷史性變革,又指法治(法制)由傳統型到現代型的歷史性轉換。世界范圍內的法治現代化有各種各樣的目標定位和發展道路,例如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理性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等。就當代中國的法治現代化而言,我們走的是一條與改革開放同步的、與“五大建設”相適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道路,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的法治現代化道路,是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法治現代化。

中國古代的法治是工具主義法治,是君主專制獨裁的嚴刑峻法;西方近代的法治基本上是形式主義(形式合法性或形式正義)的法治。它們既可以服務于“善”,也可能服務于“惡”。反思中國古代工具主義的法治文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影響和西方近代形式主義法治文化,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利弊得失,在社會轉型的歷史時期,我們應當嚴肅地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法治,也就是說,中國法治的核心價值和精神元素是什么,中國法治的目標模式(法治的中國模式)應該是什么?;卮鹬挥幸粋€:中國法治作為現代法治,不僅應當是形式上的法律之治、規則之治,而更應當是良法之治。這種形態的法治同現代社會的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密不可分,它意味著對國家權力(尤其是對行政權力)的約束、對權力濫用的制約與制衡措施、對公民權利和自由的平等保護等;意味著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其他國家活動必須服從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則——人民主權原則、人權原則、正義原則、公平合理且迅捷的程序保障原則,等等;意味著法治要求國家維護和保障法律秩序,但國家必須首先服從法律的約束;意味著法治要求人民服從法律,但同時要求人民服從的法律必須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之上。這種形態的法治就是內涵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正義、效率與合法性等諸社會價值的良法善治。

第三,從法律大國轉型升級為法治強國。“截至2012年底,中國已制定現行憲法和有效法律242部、行政法規721部、地方性法規9200部,涵蓋社會關系各個方面的法律部門已經齊全,各個法律部門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經制定,相應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比較完備,法律體系內部總體做到科學和諧統一。”[4]由憲法統領,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自治條例構成的法律體系已經相當豐富和龐大。中國人民用30余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立法行程。通過這些規范性法律文件,我國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人權保障、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要求和需要的法律制度。就成文法而言,我國已經成為一個“法律大國”,而且很可能是第一法律大國,但還遠不是一個“法治強國”?;谶@種判斷,法學界、法律界人士提出要加快從“法律大國”轉型為“法治強國”。法治強國是強國之夢的組成部分。為實現強國之夢,我們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了一系列“強國戰略”,諸如,四個現代化、工業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強國、文化強國、海洋強國、網絡強國„„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中,應當十分明確地提出“建設法治強國”,實施法治強國戰略。只有實現了法治強國,中國才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強國。正如胡建淼教授所言:“法治立國、法治穩國、法治救國、法治強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經驗總結”[5-1]“法治是中國的強國途徑,法治強國是中國的戰略目標。”[5-2]

法治強國有多層含義:其一,法治是實現強國的手段,實行法治是強國之路,故,要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并保證其有效實施,以推進和保障國家強盛目標的實現。其二,法治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正所謂“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韓非子·飾邪》)、“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認定國家強盛,法治是重要一項。在強國中,法治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核心價值,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根本方式,成為支撐國家興旺發達的強大力量;全社會尊重法治、信仰法治、堅守法治;憲法具有極大權威,法律具有普遍的實效,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其三,法治作為國家強盛的軟實力。奉行法治,才能使我國在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中擁有與我國的歷史文明、人口總量、經濟實力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相當的話語權、決策權和規則制定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正是朝著實現“法治強國”的方向邁進。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參照,定位法治中國建設目標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

以此為參照,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也可分別確定為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

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

到2020年的階段性目標:在法治建設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及其運行機制,更好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宏觀樣態可以描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科學完善;憲法法律得到有效實施;依法執政水平明顯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法治文化繁榮發展、法治社會建設卓有成效;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改革開放、持續發展的國際法治環境進一步優化。

在這一目標設計中,“法治體系”是個關鍵詞。法治體系是法學研究的新概念,也是法治建設的新思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中國法治建設的中心任務應當升級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是中國法治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后必然提出的新任務。

法治體系由多個層面疊加構成。第一個層面是法律體系。法律體系指法律規范體系,是法治體系存在和運行的基礎。第二個層面是法律運行體系,通常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律監督等環節。在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我們感受深刻的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現象依然突出,法治運行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不夠協調。所以,法治體系建設要注重法律運行各個環節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每一環節彼此銜接、相互促進。第三個層面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法治政黨及其有機統一;國家法治、地方法治(區域法治)、行業法治協調發展;國內法治、國際法治、全球法治有效銜接。

法治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國家的法治走向成熟強大的重要標志。從這種意義上說,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目標就是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三、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

基于對法治中國建設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研究與定位,可將今后一個時期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概括為四項基本要務、八個工作重點。

四項基本要務,就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是十八大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的核心內容。

科學立法。之所以強調科學立法,是為了突出提高立法質量。正如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所指出的: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提高立法質量,關鍵在于:一要尊重和體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客觀規律,使法律準確適應改革發展穩定需要,積極回應人民期待,更好協調利益關系;二要堅持問題導向,切實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協調性,發揮立法凝聚共識、統一意志、引領公眾、推動發展的作用;三要注重增強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擁護,使法律法規立得住、行得通、切實管用;四要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全方位推進立法工作;五要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完善立法體制和程序,提高立法效率。

嚴格執法。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總書記的一系列講話都特別強調嚴格執法??倳浿赋觯?ldquo;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是法律實施的重要主體,必須擔負法律實施的法定職責,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堅決整治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問題,嚴禁侵犯群眾合法權益。”[3]總書記還指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很多問題,往往同執法失之于寬、失之于松有很大關系。有的政法干警執法隨意性大,粗放執法、變通執法、越權執法比較突出,要么有案不立、有罪不究,要么違規立案、越權管轄;有的刑訊逼供、濫用強制措施;有的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甚至徇私舞弊、貪贓枉法,等等。對違法行為必須嚴格尺度、依法處理、不能遷就。否則,就會產生“破窗效應”。

公正司法。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司法從執法中分離出來,將公正司法單獨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務,體現出全黨對司法的性質和重要性的認識的深化。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司法必須公正。所謂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權利一定會得到保護和救濟,違法犯罪活動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懲罰,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如果人民群眾通過司法程序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權利,司法就沒有公信力,人民群眾也不會相信司法。司法是定分止爭的最后一道防線。所以,司法必須發揮法律本來應該具有的定分止爭的功能和終結矛盾糾紛的作用。要做到定分止爭,司法必須公正,如果司法不公、人心不服,不僅難以定分止爭、化解矛盾,甚至可能激化和聚集矛盾。司法還是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最后一道防線。要發揮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的作用,司法必須公正、公開、公平,司法機關必須有足夠的尊嚴和權威、有極高的公信力。為此,應當深化司法改革,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確保司法公正高效廉潔,切實有效地提高司法公信力。

全民守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全民守法。全民守法,就是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活動原則,并負有維護憲法和法律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實施的職責。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任何公民、社會組織、國家機關、政黨(包括執政黨),都要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權利或權力、履行義務或職責。在社會轉型、矛盾凸顯的當前形勢下,要引導全體人民通過法律程序來表達訴求、維護權利、解決紛爭,決不能讓“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現象蔓延;要努力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在全社會形成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遵循這四項基本要務,應當著力于八個工作重點。

(一)推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法治化

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既是執政黨,又是領導黨,擁有對國家政權機關和整個社會的領導權。所以,建設法治中國,實現法治中國夢,關鍵在于黨,在于黨科學而又有效地依法執政。因此,依法執政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保證。法治中國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完善黨依法執政的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確保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照憲法、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行使執政權和領導權;確保黨既嚴格守法又能科學有效地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和司法;提高各級黨委及其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應強調的是,通過長期不懈的依法執政實踐,把黨建設成為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的執政黨,堅持憲法至上、維護法律尊嚴和權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執政黨,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社會公平的執政黨,領導、支持和監督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執政黨,實現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活動法治化;在全社會全世界樹立法治政黨的偉大形象。

(二)加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完備有效的法律體系是法治中國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制度前提。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應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推行行政體制改革、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保護生態環境,都對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繼續完善法律體系。一方面要適時制定新的法律,另一方面要及時修改和完善法律。

要加快有關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創新社會治理、維護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等重點領域、重點問題立法,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有效推進五位一體現代化建設。

要積極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創新和立法體制創新,切實提高立法質量和立法效率,讓每一部法律都成為精品之作;堅決克服立法過程中的地方保護和部門利益化傾向,防止地方和部門越權立法,避免重復立法、粗糙立法、腐敗立法;促進法律體系的部門劃分更為合理,法律法規的系統性、協調性、統一性進一步增強。

(三)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證憲法法律統一有效實施

確保憲法法律實施,是法治中國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其中憲法實施保障問題尤為突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所以,要堅持憲法至上,保證憲法全面有效實施。為此,應進一步健全憲法實施監督機制和程序,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應加快健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憲法實施的體制機制,加強和完善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為中心的立法監督制度,維護法制統一。

要運用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評標準的引領、保證作用。法治建設指標體系應涵蓋依法執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律監督等各個領域。

(四)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和嚴格執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都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時間緊迫,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提速。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必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構建職權法定、行為規范、程序正當、公平公開、高效便民、誠實守信的行政權力運行體系,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必須優化政府公共服務,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嚴格公正廉潔文明規范執法,保障法律法規統一正確實施。為切實保證嚴格公正廉潔文明規范執法,必須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程序規范、權責統

一、公正高效的綜合執法體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海域海島等重點領域綜合執法;完善城管執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以裁量權為基準,以程序規范為關鍵,以制約和監督為保障的行政裁量權運行機制。

(五)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重要內容。為此,必須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權利救濟、定分止爭、制約公權等司法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確保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從司法改革的目標來看,新一輪司法改革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聚焦三個突出問題:確保司法公正;增強司法能力;提升司法公信。從上述目標和問題出發,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務包括:

第一,推進司法權力運行制度機制創新,確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特別是人民法院的審判獨立。對司法權獨立行使造成嚴重干擾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司法地方化,二是司法行政化。所以,為了確保司法獨立,就須推進以去地方化和行政化為重心的司法管理體制改革。

首先是去地方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去地方化作為司法改革的首要任務,設計通過改革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案件管轄制度來破解司法地方化。具體舉措包括“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1]“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1]等。

其次是去行政化。目前,法院的行政化傾向日趨嚴重。法官和法院工作人員按照行政機關“官本位”層級模式定級,法官群體因被劃分為不同等級而存在上下級隸屬關系,院長對副院長、副院長對庭長、庭長對法官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就為法院各級領導影響和干預法官辦案留下了制度空間,致使審判庭庭長、分管副院長、甚至院長直接插手合議庭和法官審理案件、干預合議庭和法官裁決的情況時有發生,在一些法院甚至常規化,人情案、關系案由此產生。由于法院領導行政式地干預辦案,法官審判的責任心有所下降,審判質量不高。司法行政化不僅表現在一個法院內部,也表現在法院系統內部。上級法院過多地干預下級法院的審判工作,事前干預、審理過程干預、審判之后繼續干預,也有擴大的趨勢。超越法律規定的各種名堂的“內審”,不僅拖延了審判期限,而且滋生司法腐敗。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行政化績效考核中的改判率、發回重審率等指標,也迫使下級法院(法官)不得不經常“請示”上級法院(法官),以避免改判或發回重審。針對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和危害,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采取了多項司法去行政化措施。其中包括:“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明確各級法院職能定位,規范上下級法院審級監督關系。”[1]司法去行政化,是為了確保法官獨立辦案、獨立負責地作出裁判,更好地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和水平。此外,中央還明確規定建立健全違反法定程序干預司法的登記備案通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改革涉法涉訴信訪機制,建立健全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凡是涉及法律的信訪都應回歸司法程序,避免行政化方式處理涉法涉訴信訪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在重視發揮審判委員會、合議庭作為司法民主組織形式積極作用的同時,推進法院內部去行政化改革。在保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同時,確保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案件審判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依法獨立辦案責任制。健全審判權運行機制,真正讓主審法官、合議庭在法定程序內行使職權,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第二,推進司法職權配置科學化。自黨的十七大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的任務以來,有關司法改革的方案都涉及該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從“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的新角度再次關注司法職權配置優化問題?!稕Q定》指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加強和規范對司法活動的法律監督和社會監督。”[1]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要求形成在黨的領導下,在憲法法律的制度框架內,司法機關(含具有部分司法職能的機關,如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之間既互相制約監督又有效協同配合的法治局面。

優化司法職權配置,當以保證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為要義。在全部司法案件中,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民行訴訟案件約占90% ;在刑事訴訟案件中,人民法院擔負著最終定罪量刑、懲惡揚善的職責。所以,從司法權運行規律出發,必須確立以審判權為中心的科學理念,必須樹立審判權應有的權威。司法改革不能以犧牲或弱化審判權為代價,不能不適當地壓縮審判權的運行空間。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強調“健全司法權力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機制”[1],強調“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1],強調“把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1]

第三,推進人權司法保障法治化,切實維護人民權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推進司法人權保障法治化是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從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和法治理念出發,把“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作為司法改革的重大任務,這在我國司法改革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司法領域,嚴重侵犯人權的現象集中表現在對公民人身權利和自由的侵害,以及對公民財產權利的侵害兩個方面?!稕Q定》有的放矢地宣告“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1],強調“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1]。在一些刑事案件中,存在隨意違法違規處置犯罪嫌疑人的財產、贓款贓物并且不隨案移送的情形,因此當被告人被宣告無罪時,被查封、扣押的財產卻渺無蹤影。在一些民事案件中,也有超標的查封和扣押當事人財產,嚴重影響當事人正常經營和生活的情況。對此,《決定》要求“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1]因此,必須強化疑罪從無、無罪推定、程序正義的司法理念,強化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和監督,建立健全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的約束機制。完善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制度。針對這些年嚴重侵害人權的冤假錯案接連發生,中央政法委發布了《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就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加強防止和糾正錯案機制建設作了明確規定:一是健全防止錯案機制,嚴格遵守證據裁判原則,嚴禁刑訊逼供、體罰虐待,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準確把握刑事案件證明標準。二是健全發現錯案機制,著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申訴、控告權,充分發揮律師的辯護作用。三是健全糾正錯案機制,明確錯案的認定標準和糾錯啟動主體,完善錯案糾正程序。四是建立錯案責任追究機制。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要求尊重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維護被告人的辯護權等訴訟權利,堅持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程序公正原則、審判公開原則和證據裁判原則。2013年,全國法院恪守罪刑法定、證據裁判、疑罪從無等原則,嚴格排除非法證據,依法宣告825名被告人無罪[6],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同時,應完善以國家司法救助制度、訴訟費用擔保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為基礎的司法救濟體系。優化刑事辯護權的配置,充分保障可能判處無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獲得訴訟全過程的法律援助。充分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還應加快完善訴訟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訴訟權利。繼續推進刑事訴訟制度和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加快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創新行政訴訟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群眾訴權,確保人民群眾高效便捷地通過司法途徑、在法律范圍內實現權利救濟、正義伸張、矛盾化解,引導和保障人民群眾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達訴愿。完善科學文明高效便民的訴訟機制。以一審明斷是非定分止爭、二審案結事了、再審依法糾錯為龍頭,完善司法為民的訴訟機制。建立健全網絡、電話、郵件、信函,公民預約、社區巡回、上門服務特殊人群等受案、立案、申訴多渠道便民利民方式,規范司法救助,讓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讓群眾合理訴求及時就地解決。建立健全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輕微違法犯罪案件快速處理機制,保障當事人的便利訴訟和權利救濟。加快建立寬平臺的法律咨詢、法律服務、訴訟引導機制,引導群眾形成內心信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法治習慣。

第四,推進司法職業化,增強司法人員的能力。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多種原因,我國司法職業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為了提高司法職業化水平,加強司法職業保障,《決定》要求:“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統一招錄、有序交流、逐級遴選機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職業保障制度。”[1]同時,“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1]。為此,應完善司法人員職業準入、職業培訓、考核晉升、交流輪崗、福利待遇、終身職業保障等制度體系。建立與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規定的法律職務等級掛鉤的薪金福利保障、與公務員法銜接的單獨的職務序列及工資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專業考評管理委員會、懲戒委員會等評價體系,承擔司法人員職務晉升、職業禁止、違法懲戒等事務。推進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探索建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法律學者等法律職業良性流動機制。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改革。圍繞破解制約司法能力難題,加快推進司法職業化,建立以法官、檢察官為主體,以司法助理官、書記官、司法警察、專業技術人員為輔助,以綜合管理服務事務官為保障的三個序列適度分離的現代司法組織體系。

第五,推進司法保障體制機制常態化。最近幾年,司法的物質保障有了較大改善,但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部分法院在受理案件劇增、辦案支出擴大而同時訴訟費用銳減的情況下辦案經費緊張,特別是經濟相對落后的省區法院,問題更為突出。為此,建議盡快研究建立人民法院經費保障長效機制,將人民法院人員經費、公用經費、辦案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與訴訟費收入徹底脫鉤;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效保障高級法院、中級法院和落后地區的城區法院正常運轉和法庭建設、信息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建設。

(六)推進依法治理、依法自治、全民守法,建設法治社會

從宏觀樣態上說,法治社會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層面:第一,黨和政府依法治理社會。各級黨委和政府依據法定的職權、程序和規則,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調節利益關系,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第二,公民依法自由結社,社會主體依法自治。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等社會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自主處理本組織、本行業、本單位的內部事務。第三,人人自覺守法。公民、社會團體、政黨等依據法律的規定自主行使法定權利,自覺履行法定義務,承擔法律責任。

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推進和保障社會自治。一個平等、自由和協商的社會領域是法治國家的根基所在。社會自治為公民及社會組織通過自我協商、平等對話參與社會治理、依法解決社會問題留出了廣闊空間。社會依法自治和國家依法治理相結合,構成了法治社會的多元共治體系。

(七)依法規范權力,實現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法治化

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依法規范權力、加強權力監督,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此,應建立健全邊界清晰、運轉高效、相互協調、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模式,確保黨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建立嚴格的權力清單制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著力構建黨的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和民主監督、社會監督有機結合、覆蓋全面、運轉高效、執行有力的全方位、立體化監督體系。依法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八)統籌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兩個大局,加強國際法治交流與合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國際法治環境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我國要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必須確立統籌國內法治和國際法治兩個大局的觀念,正確處理國內法治與國際法治的關系。首先,應積極參加國際公共事務的商討,參與全球治理對話,善于運用法治的話語表達中國的立場和觀點,將中國對國際公共事務的關切明確表達出來,并鮮明地建立和維護國際法治的立場,促進在各個方面和領域形成國際法治的格局。其次,認真研討并總結中國過去半個多世紀的經驗與教訓,對于國際法在中國的適用與實施提出總體性規則,并在恰當的時機使其進入憲法修正案。第三,依據國際社會共同認可和接受的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則不斷推動中國法治的發展,使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認同中國,樹立法治中國的良好形象,并在促進國際法治的參與過程中維護我國的合法利益。

【4】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心得體會

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此次會議有一項重要議程——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標志著“編纂民法典”正式進入立法程序。60多年,5次嘗試均未成功,民法典的波折命運折射出中國在法治道路上的艱辛。而民法典的再次啟程,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心和信心。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堅持從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出發,科學確定立法項目,法律對社會行為的規范作用日益凸顯。

為改革發展搭建結實的法治框架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的議程中,除了有審議民法總則草案這樣備受社會關注的議程外,還表決通過了資產評估法。盡管與“編纂民法典”這樣宏大的話題無法相提并論,但翻閱資產評估法的立法進程,我們不難發現,這部專業性極強的法律同樣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從2006年啟動資產評估法的立法工作到2012年提交初次審議,光草案形成就經歷了6年時間,此后又經歷了4次審議,這在我國立法史上很少見。

為什么全國人大常委會要對這樣一部社會關注度不高的法律如此重視、如此謹慎?或許,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的一席話可以作為注解:“資產評估法是資產評估行業發展近30年出臺的第一部法律,首次確立了資產評估行業的法律地位,對我國資產評估行業乃至經濟社會發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的有效有序運行,也離不開法治的確認和保障。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這也成為立法機關的首要任務之一。

證券法進入第五次修訂程序,新增122條、修改185條、刪除22條,可謂“改頭換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不僅比修改前增加了約40%的內容,條款也多有改動,為科技成果轉化“松綁”加力。

梳理十二屆全國人大以來通過的各項法律,經濟領域的立法無疑是重中之重。這些法律條文為市場經濟搭建起結實的法治框架,無論是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還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無論是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還是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每一種行為、每一類活動都能在法律中找到相應定位和規范。在法治的護航下,市場經濟得以持續健康運行。

“以人為本”推進社會領域立法

“民以食為天。”然而,近年來屢屢爆出的食品安全問題卻讓社會公眾對“舌尖上的安全”不那么放心了。法律規定模糊、違法成本不高是重要原因之一。

2015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對食品安全法進行了全面修訂,新增條款50條,修改的條款更是占半數以上。“修改食品安全法是建立最嚴厲懲處制度、發揮重典治亂威懾作用的需要。”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黃薇表示,修改后的食品安全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了監管體制改革成果、完善了監管制度機制,同時建立了最嚴厲的懲處制度,可以更好地打擊違法行為。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社會關系及社會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遷。法律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信息技術是現代社會發展最快的技術之一。一方面,網絡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社交須臾離不開網絡的支持。但另一方面,網絡犯罪也成為威脅社會公眾安全的重要隱患。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其中一大亮點就是針對網絡犯罪行為作出一系列規定。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履行安全管理義務、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為犯罪行為、降低“偽基站”的入罪門檻„„這一系列的新規定瞄準了網絡犯罪呈現出的新特點。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其中也包括立法工作。在社會領域立法方面,立法機關和立法工作者不斷探索創新,努力通過立法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制度建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奮斗!”今年2月2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大會堂首次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履新全國人大的多位國家工作人員舉起右拳,莊嚴宣誓。

“向憲法宣誓昭示著我國法治建設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焦洪昌表示,這不僅能夠增進憲法權威,還對培育公民的憲法信仰有著積極影響,為更好地建設法治國家奠定基礎。

建立憲法宣誓制度是近年來全國人大著力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作用,著重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的一個縮影。“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法治是先行者,只有得到法律授權,按照法律程序進行,改革才能確保在法治軌道上“革故鼎新”。

從修改選舉法、地方組織法、代表法,健全民主政治立法,到制定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修改大氣污染防治法,加強文化、教育、生態領域立法,再到制定國家安全法、反恐怖主義法、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推進國家安全法治建設,近年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具體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朝著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不斷前進。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在改革駛向深水區、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日益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全力推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再上新臺階

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再上新臺階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

( 2013-01-28 ) 稿件來源: 法制日報要聞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政法工作。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召開前,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志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政法機關的職責定位,對政法機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對政法隊伍的親切關懷,為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

總書記強調,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倍感親切、深受鼓舞。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作出了建設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重大決策部署。一直以來,浙江省堅持不懈地推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安定有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浙江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扎實基礎。

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提高執法能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政法工作親和力和公信力,全力推進平安浙江、法治浙江、過硬隊伍建設再上新臺階。

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做好政法工作

把政法工作放在全局中來審視、來謀劃、來推進??倳洀娬{,全國政法機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為重,以最廣大人民利益為念,切實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這不僅是對政法機關的要求,也是對各級黨委的要求。各級黨委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更加自覺地把政法工作置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來審視、來謀劃、來推進,始終把做好政法穩定工作作為執政之責、發展之要,把政法穩定工作牢記心中、抓在手上,確保政法機關更好地擔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職責使命。

從戰略全局高度統籌推進平安建設、法治建設、隊伍建設??倳洀娬{,全國政法機關要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這“三大建設”,不僅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政法機關的奮斗目標,也是各級黨委的重要任務。近年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就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推進這“三大建設”,確保浙江省在這方面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義。各級黨委必須清醒認識肩負的歷史責任,切實把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和政法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時不我待、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統籌加以推進,努力實現新的突破,確保繼續走在前列。

在把握形勢中增強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更加牢固,特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特別清醒、特別堅定、特別有為,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保持社會大局持續穩定。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難以預料的風險和沖擊依然存在。我們要從嚴峻復雜局面和各種風險挑戰的角度來謀劃工作,做到組織領導有力、思想認識到位,及時有效防范和處置出現的問題,爭取最佳工作效果。

追求更高標準,全面提升平安浙江建設水平

平安是福,祝你平安,這些都是父母對孩子家人最基本的期望,是我們對親朋好友最真摯的祝福,是他鄉游子最想聽到的問候。在我們的生活中,平平安安的分量比什么都重,它不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最樸素的企盼,更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要進步、要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反復強調建設平安浙江,關鍵在落實、關鍵在基層、關鍵在實效。我們要繼續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緊緊抓住這“三個關鍵”,從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設,努力建設基礎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平安浙江,以浙江的平安為全國的平安作出貢獻。

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抓落實。一分布置、九分落實,關鍵是抓好落實。對平安建設實踐中探索形成的有效體制機制和基層創造的成功經驗,要著力在鞏固、深化、提升上下功夫,更好地發揮平安浙江建設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考評體系的作用,通過平安浙江建設這一好平臺好載體,使全省更加平安、更加和諧。在平安考核時,標準要更高,執行要更嚴,讓各級領導干部手里始終都拿著兩張表,一張是經濟報表,一張平安報表,真正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強化基層建設。平安建設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每年集中力量突破

一、兩個重點難點問題,先后抓了鄉鎮街道綜治工作中心、綜治進民企、矛盾大調解體系建設、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0周年,我們要以此為契機,以省委大力加強鄉鎮工作為契機,繼續加大基層基礎建設力度,真正做到精力向基層集中、力量向基層加強、政策向基層傾斜、工作向基層貼近。

以走在前列的標準求實效。平安浙江建設,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在新的起點上,我們要確保在維護社會穩定上始終走在前列,使浙江省社會平安穩定總體狀況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確保在群眾安全感滿意率上始終走在前列,努力讓人民群眾安全感更強一些。

強化法治理念,堅持不懈地推進法治浙江建設

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各級政法機關必須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首要價值追求,把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貫穿于政法工作的全過程,充分發揮示范引領表率作用,不斷推動法治浙江建設。

要存敬畏之心。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沒有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法律就不能得到有效遵循。遵紀守法是政法干警做人做事的底線和生命線,是政法干警執紀執法的“護身符”。政法戰線的同志要始終對法律“心有所敬、心有所畏”,常思法紀之嚴,常懷敬畏之心,把法律銘記心中、放在眼中、握在手中,帶頭學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切實做到每一個執法環節都符合法律的要求,每一個行為都不超越法律的界限,以執法辦案的具體實踐向社會公眾傳遞法治理念和法治信心。

堅持公正執法??倳浱貏e強調,政法工作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要實現公平正義,執法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責任重大。全省政法戰線的同志要牢牢把握公平正義這個根本,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以私情廢公事,不拿原則做交易,不斷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讓人民群眾感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一看到警察就想到守紀,一看到法官就聯想到公平。

注重三效統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嚴格公正規范執法,毫不動搖地堅持理性平和文明執法,切實把追求效率與實現公正、執法形式與執法目的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執法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三效統一,做到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既解開當事人的法結,又解開當事人的心結,實現定分止爭、案結事了。

打鐵還需自身硬,打造過硬政法隊伍

建設平安浙江、法治浙江,關鍵要有一支過硬的政法隊伍。要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堅持從嚴治警方針,以提升“五個能力”為重點,確保班子堅強、干警清正、隊伍清廉、司法清明。要講政治,始終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正確處理黨的領導與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關系,全力維護中央的權威,把講政治落實到所承擔的每項任務、所從事的每項工作中去。要正作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依法保障群眾權益,不斷提高政法工作的親和力和公信力,切實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要守紀律,抓早抓小,多拉袖子、多提耳朵,多敲打、多吹風;對那些真的觸犯黨紀國法的,要刮骨療毒、徹底清除,切實維護政法隊伍的純潔性。要精業務,認真開展大練兵、大比武活動,開展比學趕超,讓干警的業務能力、業務水平提上來。

第三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保駕護航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中國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環節、重要目標,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國對于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穩進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本文從為什么要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國等方面進行了部分討論。

關鍵字:法治中國,深化改革,法制建設,三中全會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是2013年1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就做好新形勢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個法治建設新目標。“法治中國”是自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方略的升級版;是將法治的共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綜合體。“法治中國”進一步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方向和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一、為什么要依法治國

歐美等現代化國家法治等比較完善,而在我國由于建國時短且部分歷史原因,導致在改革開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國的戰略。隨著國家經濟和各個方面的發展,要求國家實行依法治國,因為只有依法治國,才能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維護國家穩定以及人民的安居樂業。

實行依法治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改革的目標,但市場經濟絕不僅僅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經濟運行的理念和模式,屬于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層建筑以適應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適應市場經濟的上層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實行依法治國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建設精神文明、兩手抓成為黨中央一再強調的工作重點。但是這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設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種常規作法是大力宣傳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號召廣大人民學習。然而,在一個貪污腐化者、坑蒙拐騙者彈冠相慶,誠實守法者吃虧上當的社會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懷疑。事實上,在一個基本法律規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時代,讓人們去學習先進模范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須先下大力氣搞好法制建設。

實行依法治國是維護國家穩定,社會長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國就是指按一套相對固定的原則規范來管理國家,從而使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各方面得以在比較穩定的基礎上運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動蕩。 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與其相關的法制體系與軍隊、警察一樣是保證社會正常穩定運行的基本機制。而這種機制對于轉軌時期的中國顯得尤其重要。中國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從舊體制向新體制轉化的巨大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利益結構的變遷、國家控制力的減弱,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民族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新貧與新富之間存在著許許多多甚至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貪污腐敗、黑社會等丑惡現象層出不窮。不僅如此,意識形態領域內的斗爭也日益激烈和具體化,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則因此變得難以預測。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對秩序的呼喚理應成為時代的最強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維護中,法制無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國戰略的發展

中國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為了體現保障公民權利的原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 2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改變了以往放在“國家機構”之后的慣例。雖然只是次序的調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國家一個基本原則——公民權利優于國家機構的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前提,國家機構是用來保障和實現公民權利的工具。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還特別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我國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黨的十五大上,江澤民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將過去“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提法,改變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極其鮮明地突出了對“法治”的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十六大合乎邏輯地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對這一問題長期思索的結果,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現實需要: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還把依法治國作為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本內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決定》在10月23號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通過。10月23號,全會閉幕當天已經發布了一個全會公報,與之相比,公報是關于依法治國的大綱和精神要旨的闡述,《決定》則是一部更全面、具體、更有針對性的依法治國路徑圖。

三、如何建設法治中國

堅持以法治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以及擴大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以法治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國是十八大報告所闡述的“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戰略的升級版。在當下中國,法治是提高執政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唯一途徑,是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國必須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國民的信仰。法治本質上是規則之治,憲法和法律是一國的根本規則。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國憲章,國之根本法則,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根據憲法所制定的各種基本法律是國家這一共同體的基本規范準則。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權威性。只有牢固確立和尊崇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性,才能在國家樹立一個最高的是非判斷標準,才能建立穩定可靠的制度預期,才能引導國民遵守規則、信仰法治。

法治中國必須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和實現私權利價值是現代法治的兩大使命。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權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運行。應將權力關進法律化的制度之籠,堅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通過法治化的途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法制的軌道內運行。公權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權利的屬性,制約和規范公權力運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私權,否則公權力的存在將毫無意義。

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嚴格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茖W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須通過一個法治的政府才能實現,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規范公權力運行,保障私權利實現的首要保障。當前社會矛盾多發,信訪不斷,多與依法行政不到位有關。只有堅持依法行政,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社會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創新社會治理所必須遵循的根本準則。不管何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機制,皆代表國家對社會管理的方法或者態度,都涉及到公權力的運用,因此必須堅持依法而為;未得到法律授權的任何公權力運用都是非法的, 3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花錢買平安”、“擺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權宜之計,應予以堅決摒棄。

法治中國必須強化司法權威,保障司法獨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以維護人民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保障,是公平正義實現的最后一道關卡。當民眾普遍感到公平正義難以獲得的時候,將導致社會不穩。理想的法治狀態下,一切糾紛皆可通過司法獲得解決,民眾能夠從司法獲得最后的公平正義。司法要承擔守護民眾公平正義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須有權威,強化司法權威是當前司法體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權威來源于獨立和公正,應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下大力氣根除制約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司法權依法獨立運行與堅持黨的領導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就是對黨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貫徹和落實。目前存在諸多如“信訪不信法”等消減司法權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糾正。

現今,我們正面臨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任務,這是巨大挑戰,更是推動中國繼續美好前行的重大戰略機遇。當前形勢和任務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改革總體推進方略。法治中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支撐,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應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2014級學年論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N].人民日報,2013. [2]李清偉.通過改革邁向法治中國[J].環球法律評論,2014,(1):19-22. [3]王紫零.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中國”——開啟法治中國新征程[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4,(1):31-34. [4]姚忠偉.中國夢的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設法治中國的論述與解讀[J].山東青年,2014,(3):153-153,154. [5]邱成梁.法治中國與改革共識的法治進路[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4,(4):79-83. [6]李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1(3):37-45. 5

第四篇: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的奮斗目標,積極回應了社會各界對司法公正和法治國家建設的關注和期待。這也表明,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法治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和社會活動各方面基本實現“有法可依”的歷史背景之下,法治國家建設的主要任務將從加強立法轉向更加注重法的實施,強調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實現建設法治中國的總體目標。這為我們明確了新時期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體思路,對下一階段的法治建設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和促進作用。

法治中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

建設法治中國是一項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共同推進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目標以來,我國法制建設總體采取的是“立法先行”發展模式。在當時法制基礎相當貧乏的條件下,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當務之急就是加強立法、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這種發展模式適應了當時的歷史需要,通過短時期大規模立法迅速扭轉了“無法可依”局面。

一言以蔽之,建設法治中國不僅僅是加強立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立法與執法、司法的有效對接與貫通,是要把“紙面上的法”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真正轉化為“行動中的法”。為此,十八大報告在提出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工作總體布局之后,專門強調要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八屆三中全會也著重闡述了當前保證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主要目標與任務。

通過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推動法治

法的生命在于被賦予真正意義上的實施。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多次就法律實施問題發表重要闡述。在紀念現行憲法頒行30周年紀念會上,總書記強調,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這就為新時期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指明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于保證真正意義上的法律實施意義更為凸顯。這是因為,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民眾尊重和信賴司法,這種尊重和信賴將有助于克服政府執法的缺陷;如果他們失去了對司法的信任和尊重,則他們對法律和秩序的尊重將會消失,從而對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故可言,司法無公正即法律無公正,司法無權威即法律無權威,法律無公正無權威即無法治。如果司法缺乏公信力、權威性,存在大量徇私枉法、司法腐敗現象,那么立法乃至整個法治建設的成效將喪失殆盡。鑒于此,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于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與任務進行了詳細而深刻的闡述,為當前的司法工作明確了方向和基本思路。

進一步凸顯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在國家治理格局中的作用

當前,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的同時,民主法治意識、政治參與意識、權利義務意識也得以普遍增強,對于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對于真正發揮司法在調整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期待。如果存在嚴重司法不公現象,那么民眾對公平正義的最后希望就會被打破,社會將失去最底線的公平正義。

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成為全社會的熱切期盼,司法公正問題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全面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要求之下,必須強化司法作為社會糾紛解決主渠道的作用,引導民眾通過正常司法途徑尋求救濟。

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司法機關的性質、功能和使命,要求司法主體必須具有中立性。在此意義上,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是實現司法公正的前提,也是確立司法權威、保證司法高效的基礎。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當前,要通過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制定有效排除干擾、提升司法公信力、保證司法公開公平的具體程序規則,為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創造必要的條件和機制。這是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司法制度的基礎和必然要求,亦是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

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還要求司法人員提升法治理念和職業素養,把維護司法公正作為首要價值追求,切實肩負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神圣職責。要求他們正確處理權與法、錢與法、情與法的關系,自覺抵制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敢于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把每一起案件的辦理都當作是提升司法權威、樹立良好司法形象的機會,當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一次具體實踐。

努力在每一個案件中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

法治是維護人民權益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國的核心價值就在于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來保障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有通過執法機關嚴格依法辦事、司法機關依法解決具體爭議和沖突,才能將法治所蘊含的公平正義傳輸給民眾,讓他們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意義。簡而言之,法治中國的目標就是努力在每一個案件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只有通過公正、高效和權威的司法調節各種社會關系、協調各種利益沖突、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平正義,才能從根本上做到最大限度增加社會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

只有在每一起個案中實現公平正義,只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才能增添全社會對于建設法治中國的信心和動力,才能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公平正義。唯此,法治不僅寫在紙上,而且寫在民眾的心里,社會才能守住公平正義的法治防線,也才能以社會普遍的公平正義鑄就“法治中國”的夢想。

第五篇:樹立憲法權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北京高校教師黨員在線課程考試 樹立憲法權威,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標準答案

判斷

1. 改革必須做到于法有據,保證合法性。 YN 2. 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擁有多元的社會治理主體,而法治在治理過程中起到基礎性和保障作用。 YN 3.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升,我國已經建成為軟實力和法治的強國。 Y N

4.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 YN 5. 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依靠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位于社會主義法治之上。 Y N

6. 主講人認為,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核心精神是依憲治國,依憲行政,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YN 7. 各省和直轄市有權制發具有立法性質的文件。 Y N

8. 任何法律法規文件,只要違背了憲法,就是無效的。 YN

9. 法治建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 YN 10. 法律具有保守性和滯后性,而改革走在時代前面,需要大刀闊斧,因而可以先不需要考慮法律條框,先改革再完善法律。 Y N

單選

1. 我國現行憲法是( )。

A)54憲法 B)75憲法 C)78憲法 D)82憲法

2. 私營經濟被明確寫進憲法是通過( )年的憲法修正案。

A)1986 B)1987 C)1988D)1989 3. ( )是一切國家制度合法性的基礎,賦予并限制國家權力,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A)民法 B)刑法 C)憲法

D)立法法

4. 經審查確定為違憲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文件或行為,可由( )撤銷或變更。

A)全國人大B)國務院 C)全國政協 D)國家主席

5. 下列年份中,沒有進行憲法修訂的一年是( )。

A)1988年 B)1992年

C)1999年 D)2004年

6. 在所有法律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是(

A)民法 B)刑法 C)憲法 D)立法法

7. 《決定》提出將依法治國和( )結合起來。

A)依憲治國 B)以德治國

C)以黨治國 D)宏觀調控

8. 總書記提出,把權力關進( )的籠子里。

A)法律 B)法治

)。 C)自律 D)制度

9. 我國的憲法日是( )。

A)8月4日 B)9月4日 C)11月4日 D)12月4日

10. 依法治國首先是( )。

A)依憲治國

B)堅持黨的領導 C)依民法治國 D)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多選

1. 我國憲法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包括( )。

A)法治與憲法虛無主義,對憲法文本普遍不尊重B)干部對憲法理念脆弱,法治意識淡薄

C)公民的基本權利救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社會整體信任度下降,社會缺乏共識,人權保障觀念沒有形成為自覺的文化形態

D)國家治理中政策治理與法律治理并存,法律治理,特別是憲法治理沒有成為主導型模式

E)憲法內容滯后,不適應新形勢要求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通過的國內背景包括( )。

A)十五大以來,我國法治發展理念逐步體系化

B)十八屆四中全會要為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頂層設計提供保障

C)改革進入攻堅期,面臨新矛盾、新沖突、新問題D)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需要法治作為“抓手”E)迫切需要通過法治改進黨的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3. 《決定》提出并闡述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即( )。

A)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B)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C)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E)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4. 《決定》的基本目標包括( )。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B)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C)全面深化改革

D)建設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E)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5.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即堅持(

A)理論自信

B)憲法自信 C)制度自信 D)道路自信 E)政黨自信

6. 作出《決定》的國際背景包括( )。

A)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樣化

B)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面臨新問題

C)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法治道路與法治理念

)。 D)圍繞憲法與法治問題出現新挑戰

E)國家核心競爭力與軟實力需要通過法治彰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清明節祭祀活動主持詞下一篇:青藍工程心得體會免費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