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共青團十七屆五中全會

2023-01-27

第一篇:共青團十七屆五中全會

十七屆五中全會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十二五”規劃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夠發生歷史性變化,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歸根結底得益于我們黨牢牢抓住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領導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當前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爭取掌握金融危機時期國家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樣需要堅持發展這個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明顯增加,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國情沒有變,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沒有變。全面客觀地評價我國發展現狀,既要看到發展速度快、成績大的一面,也要看到發展水平還不夠高、任務還很重的一面。僅從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邁進,縱向比是個了不起的成就,而橫向比在世界210個國家和地區中仍處于百位之后,與高收入國家實際人均國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趕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基本國情看,我國發展面臨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首先是保障就業。我國目前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有近千萬,每年新增勞動力有上千萬,還有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都需要就業崗位。只有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速度,才能創造足夠的就業崗位。其次是消除貧困。按照新的貧困標準,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597萬,城市還有2347萬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貧困最根本的是發展。再次是縮小發展差距。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差距較大,特別是一些農村和邊遠地區經濟社會面貌還很落后,縮小差距的根本辦法還是加快發展特別是農村和落后地區的發展。如此繁重的任務,更加凸顯發展的重要性。我們必須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發展再上新臺階。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我國發展水平總體還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相當突出。

從發展條件看,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低,經濟增長過多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的模式使生產資料的供給與需求矛盾日趨尖銳,生態環境日趨脆弱,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強化。還有投資和消費、內需和外需的關系不協調,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各類社會矛盾增多,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許多核心和關鍵技術仍然依賴進口等問題。始于兩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發展方式的沖擊。所有這些,都凸顯了實現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

發展不同于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努力方向。

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謀劃“十二五”發展,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促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總之,要使我國經濟發展更加符合經濟規律、科學規律、自然規律,把我國建設成政治文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園。宏偉藍圖在展開,崇高使命在召喚。面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xx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更加堅定地推進科學發展,更加主動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把我國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努力奮斗。

第二篇: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二0二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改革開放“三大目標”):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②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索的“三大主題”)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2)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3)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4)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新加)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歷史地位、意義),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基本理論問題:創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四大原則”,該條寫入了黨章):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三大發展目標)實現:①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②全社會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③自身發展與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科學發展(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做到):①把握發展規律;②創新發展理念;③轉變發展方式;④破解發展難題;⑤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以人為本必須做到):①尊重人民主體地位;②發揮人民首創精神;③保障人民各項權益;④走共同富裕道路;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⑥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可持續發展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三個協調”)。 (“五個統籌”)統籌:①城鄉發展;②區域發展;③經濟社會發展;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⑤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三大關系”):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利益(“三種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四大要求):(1)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2)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3)繼續深化改革開放; (4)切實加強改進黨的建設。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科學內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要求(目標):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總原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 (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辨證關系):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五項)新要求: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以前是又快又好)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②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③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④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設生態文明(“四大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江十六大)、生態文明(首次)),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三“提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三個“轉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主要措施):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深化沿海開放,加快內地開放,提升沿邊開放;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我國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國際經濟風險。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三個堅持”)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首次納入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2)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3)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

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4)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5)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

(六)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1)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首提),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核心價值體系四方面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2)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3)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4)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目標):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建設六大任務:(1)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措施):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我們將遵循“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四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我們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必須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五大建設”)。(1)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繼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3)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4)不斷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5)全面鞏固和發展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6)切實改進黨的作風。

第三篇:十七屆五中全會解讀

第一個趨勢:從“生存型”到“發展型”轉變,科學發展是“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

專家解讀: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規劃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這是《建議》的一個最為鮮明的特點,也是時代的要求,事關“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

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本質要求就是要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央黨校副研究員鄭權說,發展不同于增長,絕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規模大小、一時得失。發展如果不科學,路就會越走越窄。我們所謀求的發展,必須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第二個趨勢:從“國富”到“民強”的轉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專家解讀:全會指出“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十一五”期間,無論是經歷經濟的“寒暑”,還是直面災難的沖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是擺在黨和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的五年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開50多次會議,其中許多議題涉及經濟、民生問題。

全會對中國進一步推進“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標: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人們可以展望,在未來的幾年中,民生將得到著力保障和改善,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第三個趨勢: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在追求單純“GDP”。 專家解讀:確定這樣一個說法,是要引導我們各級政府在確定各個地方“十二五”規劃的時候要徹底擺脫過去我們單純的追求經濟增長。GDP過去就像一個“指揮棒”,它始終在左右著各個地方的行為。這一次通過淡化這樣一個目標,目的就是要把過去各級政府從爭相追求GDP的傳統做法當中改變過來,使各級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偏重于這些經濟增長的成果,通過轉變發展方式來落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它的最大意義就是強調未來的發展是更加全面的發展。只有真正以這種轉變發展方式為抓手,通過結構調整,通過保證民生,通過深化改革一系列的工作,最終的結果很顯然比單純追逐GDP,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來講更有意義。

第四個趨勢:從“投資、消費和出口”到“消費、投資和出口”的轉變,消費成為主導。 專家解讀:我們常常把出口、投資和消費比喻成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本次《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消費、投資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順序已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消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中的原因在于:在“十一五”期間出口對GDP的貢獻達到了一個歷史得高位。金融危機時期外部需求再要想這么大的上升,其實可能性不大了,《公報》里也已經提出,冷靜的評估了國際環境,不太可能再有這么大的一個外部的需求。而從內部的情況看,再過分的依賴高的資源消耗、高投資的增長,把大量的資源進行消耗的這個模式其實也基本上快走到盡頭

了,整個國民收入分配過分的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居民所得占比也很少,很難有消費能力,消費對GDP的貢獻不斷萎縮,使得經濟增長被動要靠外需。

第五個趨勢:從“以往初次分配過分強調效益為先”到“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轉變,大力推進分配公平。

專家解讀:《公報》提到“要努力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其實用我們老百姓最簡單的話講就是工資收入或者是勞動所得,這個提法我們沒有這么提過。 “十一五”的時候我們提的是按照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所謂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就是,廠房設備的所有者比如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或者工廠的老板,按照大家貢獻的大小來決定怎么分配,這樣的分配方式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擴大再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但是一個負作用就是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過去我們初次分配講效益講的多了,講公平講的少了,而在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時候才更多的講到公平。這一次我們提出,初次分配的問題我們不留到二次分配,初次分配我們要確保勞動者的利益,要力保公平,如果還有問題我們二次分配,比如稅收,比如通過慈善事業來調節,我想這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講都是一個重大的利好消息,五中全會的《公報》讀起來感覺的確讓人感覺很務實。

第六個趨勢:從“追求社會服務的總體化”到“追求社會服務均等化”的轉變,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新趨勢。

專家解讀:與收入分配的公平相對應的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同樣是經歷高速發展后,中國必須要補的一課。

前一階段,最初我們整合很多基礎建設還有整個國力并不是很強,那時候說白了就是“掙錢”是第一位的。但是現在到了新的時期以后,社會成員的真正需求開始全面的增長,由于前期我們在追求基礎的總體資金的成長方面并沒有太多的去考慮公平的事情,導致的結果是有很多的地方,公民享受的社會服務是不對等的,或者是不均衡的的。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在農村和城市差別就很大,特別是在衛生、教育、養老這些方面,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農村的這些居民他們也開始對這種社會公共服務提出了一些全面的要求,我們已經到了一個發展型的社會,也需要去把整個社會的資源做一個平衡,這個時候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整個社會的一個要求。這一點是跟我們現在社會發展的階段相吻合相適應的。

第七個趨勢:從“十一五的文化產業理念”到“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轉變,更加注重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

專家解讀:文化產業的理念在“十一五”規劃中已經被提及,但這次《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有關文化的內容卻單獨成段,用了219個字加以闡述,文化產業也隨之上升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地位。

文化產業的理念在“十一五”的規劃里面就有了,但是這次把它作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應該說是“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是它的產業逐步升級的一個結果,文化在今天特別要注重提升國家文化的軟實力。在今天全球處在一個經濟危機和蕭條的情況下,中國能夠率先復蘇經濟,那么這個率先復蘇能不能持久,能不能持續?這里面有一個核心和靈魂的東西,就是文化的軟實力能不能支撐得住它的經濟的發展。

第八個趨勢:從“某一領域的改革”到“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的轉變,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專家解讀:五中全會一道道新命題,一個個新亮點,為我們拼湊出了一幅未來中國發展的美好愿景。發展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潮流,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而為發展的提供動力和保障的,則是未來全面推進的各領域改革。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一攬子”改革方案,預示著在未來幾年,中國社會各領域改革將得到協調全面推進,依靠改革的力量推動未來中國的發展。

我們在《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里面看到,五中全會對改革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給予了濃墨重彩。中國社會的每一步發展,它其實背后都是要靠制度體制來推進的,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中國社會在“十二五”中剛才所提到的那一系列的發展,要從規劃藍圖變成現實的一種實踐,單靠一廂情愿的這種正面推動是不夠的,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體制的配合。

我們這次特別重視要擴大內需,這背后就是涉及到了我們這個社會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背后,又會牽扯到社會經濟運行體制乃至政治體制的變革。所以我們就突然會發現一個具體的發展行為背后其實是一系列制度體制在那邊發揮作用,不僅僅是經濟體制的改革,還要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文化體制的改革,社會體制的改革。

第四篇:十七屆五中全會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歷史背景和重大意義

(一)現實背景:

1、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成績輝煌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奮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球第二,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僅從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國人均國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邁進,縱向比是個了不起的成就。截止到第三季度,外匯儲備2.65萬億美元,黃金儲備1054噸。

2、過去五年,成就巨大

3、過去一年,進展顯著

4、承上啟下,嶄新起點。

(二)重大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于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于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主要精神

一、指導思想

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科學發展是“十二五”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

四個“更加注重”:

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五個堅持對加快經濟轉變方式做明確部署 :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

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奮斗目標

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御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三、主要任務

【十二五十大“任務”】

●擴大內需

●推進農業現代化

●提高產業結構競爭力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

●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推動文化大發展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

四、根本保證

“十二五”規劃的藍圖已經繪就,實現“十二五”規劃關鍵在于在全黨全社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準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黨同志要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范作用。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五中全會最大亮點:追求民富

據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一度申言,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體現了大多數國人的強烈心愿。

如果用數字表示,此次會議重點掌握:一個堅持、兩個時期、三個重點、四個更加、三個五---五個堅持、五個要、五種意識。

一個堅持--科學發展

兩個時期---全面建設小康不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三個重點--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個更加--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五個堅持--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五個要--

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

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區域發展戰略;

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五種意識--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

第五篇:十七屆五中全會輔導報告——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幾點認識

十七屆五中全會輔導報告:

——學習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幾點認識

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

(一)與時俱進的發展理論

1、浪漫發展觀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浪漫發展觀集中的表現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其動機是希望國家加快發展,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以為發展可以任憑人的主觀意志和主觀愿望自由擺布,不受客觀規律的制約,擴大了主觀能動作用,所以這種發展思想欲速則不達,給中國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2、荒唐發展觀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社會主義的低速度,不要資本主義的高速度;寧要社會主義的貧窮,不要資本主義的富有。”

從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期間,其發展觀是反社會、反人民,極其荒唐的。

荒唐在兩點:第一,把本來沒有社會性、階級性的東西,進行顛倒是非。第二,文化大革命等其他政治原因?;奶频陌l展觀把國民經濟推到了幾近崩潰的邊緣。

3、重點發展觀

農業“以糧為綱”:是由國家國計民生和迫切需要解決的一系列的問題而逼迫出來的發展觀。

如,新中國剛成立,毛主席提出農業“以糧為綱”、“以鋼為綱”。 城市的發展對于帶動、輻射其他方面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因此重點發展城市,帶動經濟的發展。

抓住當前最緊迫的問題,正是遵循了重點的發展觀,解決了我國面臨的一系列國計民生的重大和困擾的問題,使國家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重點發展觀是哲學上重要的觀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時不忽略其他因素,這樣才能使得發展的思想進一步地向前推進。

4、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深刻的總結了中國發展當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同時吸收了國際發展上的先進做法、先進思想,也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學說的重大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誕生,是黨和國家發展觀念上的革命性重大的變革。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發展仍然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因此要繼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抓住發展不放松。

2、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

戰略機遇期:十六大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所作出的判斷。 時代主流:和平、發展、合作。

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各個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從國際國內兩個方面看,未來五年中國仍然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期,因此,一定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3、注重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要與人民共享。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謀發展、促發展,順應各族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4、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

(一)推動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1、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

2008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1.37畝,為世界平均水平1/3,約美國的1/6,加拿大的1/15,俄羅斯的1/8,印度的1/2. 中國的經濟總量是38萬億居世界第二,人均3700美元。 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消耗的鋼鐵、水泥、煤炭、有色金屬卻占到三分之一。

每萬美元GDP能耗量為7.65噸標準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美國的4倍,日本的5倍,英國的7倍。

2、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性過強

中國一是依賴產品出口,二是依賴資源進口,因此,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依賴產品出口的發展方式立刻受到了影響。

2008年,中國石油和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49.8%和75%,而銅和鉀的對外依存度也超過50%。

國內發展很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的影響,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3、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

(二)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革命

1、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以往的解放思想,更多的是尋求政策方面的突破,改革與開放的寬松。

現在的思想解放,要求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思想、文化、政治素質,要和不合時宜的傳統的思想決裂;要與一味追求經濟增長決裂,與不顧環境和社會代價的傳統思想決裂,因此,這是一次思想上、觀念上的深刻革命。

2、涉及到各個方面的切身利益

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到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以至國家利益,因此慎重處理。

如,有的地區需要還田造湖、封山育林等政策。 因此,需要財政轉移支持,需要利益調整。

3、需要解決一系列重大問題

人與經濟,經濟與社會,經濟與資源,經濟與環境,經濟與文化,會遇到困難、矛盾、阻力等各個層面的問題。

因此,中央推出一系列的措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為經濟發展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參與。

如,家庭人員需要轉變思想,節約資源,改善空氣質量,減少排放。

(三)基本要求 五個“堅持”: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三、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

經濟發展要靠投資、出口、內需三個方面的拉動。

2005年至2009年,國家投資率從41.6%上升到47.5%,消費率從52.9%下降到48.6%。從2005年到2009年進出口占GDP的比重是5.5%、7.5%、8.8%、7.7%、3.9%。

充分挖掘國內內需的巨大潛力,建立一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如,發消費券、旅游券,給困難職工生活補助,家電下鄉,農器具下鄉,汽車下鄉等刺激消費。

(一)豐富消費產品

許多產品已經供大于求,但很多消費卻滿足不了需要,因為消費層次越來越多樣化。

如,老年、年輕人、兒童、城市人口、有鄉村人口、農民工、白領、藍領等消費層次。

擴大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產業業態,發展新的消費業態,使消費品不斷的推陳出新,進一步推動消費結構的升級。

(二)激發消費愿望 刺激消費愿望要使得老百姓無后顧之憂,發展好教育、衛生,使大家看病不難、上學不難,老有所養、病有所依。這樣才能夠敢于消費,希望消費。

(三)提高消費能力

1、解決就業問題

要把就業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就要作為政績考核來進行推動。解決就業問題,發展中小企業和發展服務業,同時鼓勵以創新帶動就業,因此,需要政府轉變職能,降低企業門檻。

2、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調整分配關系,改革分配制度,縮小分配上的差距。

(四)健全消費渠道

如,書籍、電影存在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

消費通道不暢影響消費。因此要建立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使市場流通,使得人民群眾能夠及時方便的得到消費產品。

(五)建立消費信譽

1、放心消費

提升放心的消費產品,增加消費信譽。

2、信用消費

如,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的消費觀。

要建立消費的長效機制,發展信用消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促進放心消費和信用消費的結合,擴大內需。

因此擴大消費是提高經濟循環的一個根本途徑。

四、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在中央文件中,文化產業第一次被提高到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地位。

2009年國務院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提法是“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文化的兩種類型:一種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另一種是經營型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包含兩大部分,一個是核心部分,一個是相關部分,一共是9大類。

核心部分是七大類: 第一,新聞服務;

第二,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 第三, 廣播、電視、電影服務; 第四,文化藝術服務; 第五,網絡文化服務; 第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 第七,其他文化服務。 相關文化部分兩大類:

第八,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

如,樂器制作、玩具制作,游戲器材和娛樂用品的制作,紙板、手工紙等等照相機器材,印刷設備、廣電設備、電信機械設備、家庭視聽設備、復印設備、工藝美術品制造等。

第九,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銷售。 文化分類: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和經營性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的產品轉變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的用品要通過市場。因此,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相互交織對文化有著重大的作用和意義,長期以來文化發展滯后的原因:經濟上的制約、思想上的重視程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分。

如,“印象劉三姐”的成功運營模式。 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1、文化是政治

抓文化是對三個代表的態度問題;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態度問題;是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態度問題。

2、文化是環境

文化是工作生活的環境,是子孫后代的成長環境,是投資環境、旅游環境。

3、文化是形象 文化是城市的名片。

如,青島的啤酒節、哈爾濱的冰雕節、自貢的燈節、濰坊的風箏節、海南的國際椰子節(海島歡樂節)等。

4、文化是生活

人不僅需要物質的消費,也需要精神的消費。一部倫理生活發展的理事,就是文化含量不斷增加,文化質量不斷提高的歷史。文化的消費越重要。生活質量越來越看文化消費。在將來的消費結構當中,文化所占的比重遠遠超過衣服和食品。

5、文化是經濟

(1)文化能夠推動經濟發展; (2)文化能夠凝聚人心。

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北京12.6%,上海5.6%,云南5.9%,廣東6.4%,湖南5.1%。 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美國25%,日本20%,中國2.6%。因此,文化產業上升的空間很大,發展前景極其廣闊。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極高的附加值,具有核心價值觀、道德、理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要在兩個地方談文化: 一是在社會事業部分談文化; 二是在經濟工作部分談文化。

五、以民生為本

(一)“以人為本”首先是“以民生為本”

1、位置提前,分量加重

2、通常講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被具體化為“保障和改善民生”

3、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看作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著力點和重要措施 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是公平正義作為,因此,政府要把推動實行公平、正義一項重要職責。

溫家寶總理講:“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

以人為本具體化為以民生為本,把人民群眾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 以民生為本是必然選擇

1、 轉變發展方式要求以民生為本。

投資是中間需求,內需才是最終需求,內需既包括投資的內需,也包括民生消費的內需。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消費,加快有關民生各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教育、醫療、住房等行業的發展。因此,民生作為出發點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

2、 執政為民要求以民生為本

黨和國家把民生擺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民生和有關民生的行業將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六、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2006年國家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又分別出臺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表明國家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兩大戰略都已經到了具體的行動階段。

五中全會在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要點: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四是建設人才強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國企黨建工作總結材料下一篇:給青春期女兒的一封信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