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閩南方言韻書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閩南方言韻書范文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1內容簡介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是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項目,是福建師范大學馬重奇教授積數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書中對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閩南方言韻書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對閩方言韻書的流轉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學的佳作。

作者簡介

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優秀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任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校語言研究所所長、校閩臺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福建省重點學科帶頭人。先后被教育部聘為全國教育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專業技術委員會漢語拼音與拼音分技術委員會委員,被人事部聘為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評審專家,還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福建省語言學會會長、福建省辭書學會會長等職。此外,還兼任《中國語言學年鑒》和《古漢語研究》編委等。馬重奇教授主要從事漢語音韻與方言音韻的教學與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學術著作10部,論文80余篇;獲省部級學術獎勵6項,其中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等。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十五”科研規劃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古委會古籍整理項目2項、省社科規劃項目4項等。

編輯推薦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上編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研究 第一章 福建簡史及閩方言的發端和發展 第一節 先秦兩漢閩人的活動與閩地古方言 第二節 晉唐五代時期漢人入閩與閩方言 第三節 宋元明清漢人入閩以及閩次方言區的逐步形成 第四節 現代福建漢語方言分布概況

第二章 閩方言韻書的源流

第一節 中國古代韻書源流與發展概述 第二節 近代福建音韻學研究概述 第三節 閩臺方言韻書說略

第三章 閩南泉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泉州地理概況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泉州各縣市方言音系 一 聲母系統 二 韻母系統 三 聲調系統

第三節 黃謙《匯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匯音妙悟》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序言 二 《匯音妙悟》聲母系統 三 《匯音妙悟》韻母系統 四 《匯音妙悟》聲調系統

五 《匯音妙悟》聲韻調配合表及其語音層次分析

第四節 廖綸璣《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聲母系統 三 《拍掌知音》韻母系統 四 《拍掌知音》聲調系統

第五節 《匯音妙悟》與《拍掌知音》音系比較研究 一 聲母系統比較 二 韻母系統比較 三 聲調系統比較

第四章 閩南漳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漳州地理概況和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漳州各縣市方言音系 一 聲母系統比較 二 韻母系統比較 三 聲調系統比較

第三節 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五音》與[英]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質 二 聲母系統研究 三 韻母系統研究 四 聲調系統研究

五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

第四節 無名氏《增補匯音》音系研究 一 《增補匯音》韻書之所本 二 《增補匯音》音系性質討論 三 《增補匯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擬測

第五節 無名氏《渡江書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書十五音》的由來及其音系

二 《渡江書十五音》內部證據兼論其音系性質 三 《渡江書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擬測

第六節 漳州三種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一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聲韻調系統的比較考察 二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部的差異性

四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母與漳州10個縣市方言對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廈門地理概況和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廈門方言音系 一 聲母系統 二 韻母系統 三 聲調系統

第三節 《八音定訣》音系研究

一 《八音定訣》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音系 二 《八音定訣》的聲母系統 三 《八音定訣》的韻母系統 四 《八音定訣》的聲調系統 第四節 《擊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擊掌知音》聲母系統 二 《擊掌知音》韻母系統 三 《擊掌知音》聲調系統

第六章 閩南潮汕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潮汕地理概況、歷史沿革和潮汕方言 第二節 現代潮汕方言聲韻調系統 一 聲母系統比較研究 二 韻母系統比較研究 三 聲調系統比較研究

第三節 張世珍《潮聲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聲十五音》作者、成書時間及其體例 二 《潮聲十五音》聲母系統 三 《潮聲十五音》韻母系統 四 《潮聲十五音》聲調系統

第四節 蔣儒林《潮語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潮語十五音》作者、成書時間及其體例 二 《潮語十五音》聲母系統 三 《潮語十五音》韻母系統 四 《潮語十五音》聲調系統 第五節 無名氏《擊木知音》音系研究 一 名同實異的兩種韻書 二 《擊木知音》的音系性質研究 三 《擊木知音》聲母系統 四 《擊木知音》韻母系統 五《擊木知音》的聲調系統及其擬測 第六節 姚弗如《潮聲十七音》音系研究 一 《潮聲十七音》的音系性質 二 《潮聲十七音》聲母系統 三 《潮聲十七音》韻母系統 四 《潮聲十七音》聲調系統

第七節 李新魁《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音系研究 一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聲母系統

二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韻母系統及其音系性質 三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聲調系統 四 《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聲韻調配合表 第八節 潮汕方言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一 潮汕方言韻書音系性質概說 二 潮汕方言韻書聲韻調系統比較研究

中編 中國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研究

第七章 臺灣史略及閩南、客家諸方言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 第一節 臺灣的地理與歷史概說 第二節 閩、粵移民人臺概況 第三節 臺灣境內閩、客方言分布概況

第八章 現代臺灣閩南方言音系比較 第一節 聲母系統的比較 第二節 韻母系統的比較 第三節 聲調系統的比較

第九章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 第一節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的出版與緒言 第二節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聲母系統 第三節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韻母系統 第四節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聲調系統 第五節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聲韻調配合表

第十章 《增補匯音寶鑒》音系研究

第一節 《增補匯音寶鑒》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凡例 第二節 《增補匯音寶鑒》聲母系統 第三節 《增補匯音寶鑒》韻母系統 第四節 《增補匯音寶鑒》聲調系統

第十一章 《臺灣十五音辭典》音系研究 第一節 《臺灣十五音辭典》的前言部分 第二節 《臺灣十五音辭典》聲母系統

第十二章 《臺灣話大詞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臺灣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四章 《臺北閩南話音檔》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臺灣閩南方言諸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下編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十六章 閩臺閩南方言諸韻書的聲韻調系統比較研究

外編一 閩南方言韻書與閩東方言韻書

第十七章 閩南方言韻書與福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十八章 閩南方言韻書與福安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外編二 閩南方言與海外閩南方言韻書

第十九章 福建閩南方言在海外的傳播 參考文獻 后記 …… [看更多目錄]

2序言

馬重奇教授不久前發來新著《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一書的電子文本。這一類的內容跟我的研究興趣有很大關系,于是我便抽時間陸陸續續地認真讀了一遍,自我覺得頗有所得。一般來說,音韻學的內容都比較艱深難懂,特別是專門地區的音韻學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內的人讀起來有時也會感到乏味,可是馬重奇教授的這部著作卻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他盡力為將來的讀者著想,把很多很專門的內容寫得盡可能簡單通俗,文字又很通暢。以前報上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好老師能把復雜的問題往簡單里說,不好的老師則相反。我相信,馬重奇教授在學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師。

在全國所有大區的方言中,閩語流傳的各種韻書、字書是最多的,而其中有關閩南方言的各類韻書、字書尤其豐富,堪稱大觀。例如大陸地區閩南方言流傳的有:泉州黃謙的《匯音妙悟》(1800,泉州音)、建陽廖綸璣的《拍掌知音》(不詳,泉州音)、葉開恩的《八音定訣》(1894,廈門音)、漳州謝秀嵐的《匯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浦)、無名氏的《增補匯音》(1820)、長泰無名氏的《渡江書十五音》(不詳)、無名氏的《擊掌知音》(不詳)、張世珍的《潮聲十五音》(1913)、崇川馬梓丞改編的《擊木知音》(全名《匯集雅俗十五音全本》,1915)、蔣儒林《潮語十五音》(1921)、潮安蕭云屏編的《潮語十五音》(1923)等;臺灣地區閩南方言流傳的有: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編撰的《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1895)和《訂正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1901)、沈富進編著《增補匯音寶鑒》(1954)、林登魁編著《烏字十五音》(1960)等。就目前所知,這一類韻書、字書的數量多達20多種,這種盛況在漢語方言中是少見的。編纂韻書、字書的初衷并不是為了語言或方言的研究,但沒有對語言或方言的深刻理解是絕對編不出韻書、字書的。越是復雜的方言越需要編纂韻書、字書。因此,閩南方言韻書、字書的繁盛,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閩南方言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并且早就引起了特別的重視;也說明了閩南方言地區,包括臺灣的閩南話地區具有歷史悠久的地域文化傳統,這種傳統很多時候是通過韻書、字書的編纂表現出來的。

文摘 插圖:

后記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堕}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首次全面、深入地對閩臺閩南方言韻書進行歷時和共時、時問與空間的比較研究,著重分析和探討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地閩南方言語音的共同特點以及所存在的差異,從中窺知閩臺閩南方言發展的線索和規律,進一步探討閩臺閩南方言的源與流的關系,說明歷史比較法原則對閩南方言史研究的重要性。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從歷史語言學角度出發,進一步探索福建歷史上的移民史與閩方言的形成和發展的密切關系。福建的早期開發與福建古代方言萌芽,西晉末年至唐五代時期中原漢人人閩以及閩方言的形成,唐宋以后中原漢人人閩以及福建方言的發展變化,才逐步形成福建境內現代漢語方言的復雜情況。明清時期閩、粵移民大量入臺,也導致了臺灣境內閩南話為主、客家話為次的分布格局。大陸遷臺移民原籍地主要有三部分:一為泉州移民,他們入臺最早。二為漳州人及廈門人,他們中的一部分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首批入臺,之后,主要在施瑯平定臺灣后大量遷入。三是客家人,他們遷臺的動作最慢,時間最晚。

福建近代音韻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導致閩方言韻書的大量產生。最早閩方言韻書有兩種,即:《六音字典》和《戚參軍八音字義便覽》?!读糇值洹肥敲鞒履觊g(公元1506~~1521年)問世的閩北方言韻書,作者陳相?!镀輩④姲艘糇至x便覽》是托名明末戚繼光所編撰的福州方言韻書。清代有大量的閩南方言韻書問世。如反映泉州方言音系的黃謙《匯音妙悟》(1800)和廖綸璣《拍掌知音》(約成書于康熙年間);反映漳州方言音系的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英]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1831)、無名氏《增補匯音》(1820)、無名氏《渡江書十五音》(年代不詳);反映廈門方言音系的葉開溫編《八音定訣》(1894)和無名氏《擊掌知音》(年代不詳);反映潮汕閩南方言音系的張世珍《潮聲十五音》(1909)、蔣儒林《潮語十五音》(1911)、無名氏《擊木知音》(1915)、姚弗如《潮聲十七音》(1934)和李新魁《新編潮汕方言十八音》(1979)等。這些韻書的產生對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的編撰產生重大的影響。

·中國的語言及方言的分類(繁體字) ·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

內容簡介 馬重奇教授不久前發來新著《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一書的電子文本。這一類的內容跟我的研究興趣有很大關系,于是我便抽時間陸陸續續地認真讀了一遍,自我覺得頗有所得。一般來說,音韻學的內容都比較艱深難懂,特別是專門地區的音韻學更是如此,即使完全行內的人讀起來有時也會感到乏味,可是馬重奇教授的這部著作卻不是這樣的。這是因為他盡力為將來的讀者著想,把很多很專門的內容寫得盡可能簡單通俗,文字又很通暢。以前報上讀過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好老師能把復雜的問題往簡單里說,不好的老師則相反。我相信,馬重奇教授在學生的眼里一定是一位好老師。 本書是國家十五社科基金項目,是福建師范大學馬重奇教授積累數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書中對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閩南方言韻書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對閩方言韻書的流轉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學的佳作。

作者簡介

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優秀專家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F任福建師范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校語言研究所所長、校閩臺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學科帶頭人、福建省重點學科帶頭人。先后被教育部聘為全國教育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全國專業技術委員會漢語拼音與拼音分技術委員會委員,被人事部聘為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評審專家,還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等職。此外,還兼任《中國語言學年鑒》等編委。馬重奇教授主要從事漢語音韻與方言音韻的教學與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學術著作10部,論文80余篇;獲省部級學術獎勵6項,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

目錄

上編 中國大陸閩南方言韻書研究

第一章 福建簡史及閩方言的發端和發展

第一節 先秦兩漢閩人的活動與閩地古方言

第二節 晉唐五代時期漢人入閩與閩方言

第三節 宋元明清漢人人閩以及閩次方言區的逐步形成

第四節 現代福建漢語方言分布概況

第二章 閩方言韻書的源流

第一節 中國古代韻書源流與發展概述

第二節 近代福建音韻學研究概述

第三節 閩臺方言韻書說略

第三章 閩南泉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泉州地理概況與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泉州各縣市方盲音系

一 聲母系統

二 韻母系統

三 聲調系統

第三節 黃謙《匯音妙悟》音系研究

一 《匯音妙悟》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序言

二 《匯音妙悟》聲母系統

三 《匯音妙悟》韻母系統

四 《匯音妙悟》聲調系統

五 《匯音妙悟》聲韻調配合表及其語音層次分析

第四節 廖綸璣《拍掌知音》音系研究

一 《拍掌知音》的作者、成書時間及其凡例

二 《拍掌知音》聲母系統

三 《拍掌知音》韻母系統

四 《拍掌知音》聲調系統

第五節 《匯音妙悟》與《拍掌知音》音系比較研究

一 聲母系統比較

二 韻母系統比較

三 聲調系統比較

第四章 閩南漳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漳州地理概況和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漳州各縣市方言音系

一 聲母系統比較

二 韻母系統比較

三 聲調系統比較

第三節 謝秀嵐《匯集雅俗通十五音》與[英]麥都思《福建方言字典》音系研究

一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音系性質

二 聲母系統研究

三 韻母系統研究

四 聲調系統研究

五 《匯集雅俗通十五音》文白異讀系統研究

第四節 無名氏《增補匯音》音系研究

一 《增補匯音》韻書之所本

二 《增補匯音》音系性質討論

三 《增補匯音》三十字母音值的擬測

第五節 無名氏《渡江書十五音》音系研究

一 《渡江書十五音》的由來及其音系

二 《渡江書十五音》內部證據兼論其音系性質

三 《渡江書十五音》四十三字母音值的擬測

第六節 漳州三種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一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聲韻調系統的比較考察

二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部的基本一致性

三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部的差異性

四 漳州三種十五音韻書韻母與漳州10個縣市方言對照表

第五章 兼用漳、泉二腔的韻書比較研究

第一節 廈門地理概況和歷史沿革

第二節 現代廈門方言音系

一 聲母系統 ……

第六章 閩南潮汕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中編 中國臺灣閩南方言韻書研究

第七章 臺灣史略及閩南、客家諸方言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

第八章 現代臺灣閩南方言音系比較 第九章 《臺灣十五音字母詳解》音系研究

第十章 《增補匯音寶鑒》音系研究

第十一章 《臺灣十五音辭典》音系研究

第十二章 《臺灣話大詞典》音系研究

第十三章 《臺灣十五音字母》音系研究

第十四章 《臺北閩南話音檔》音系研究

第十五章 臺灣閩南方言諸韻書音系比較研究 下編 閩臺閩南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十六章 閩臺閩南方言諸韻書的聲韻調系統比較研究 外編一 閩南方言韻書與閩東方言韻書

第十七章 閩南方言韻書與福州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第十八章 閩南方言韻書與福安方言韻書比較研究 外編二 閩南方言與海外閩南方言韻書

第十九章 福建閩南方言在海外的傳播 參考文獻 后記

書摘插圖

第一章 福建簡史及閩方言的發端和發展

第一節 先秦兩漢閩人的活動與閩地古方言

福建省具有悠久的歷史。根據考古工作者報告,三明市萬壽巖山靈峰洞遺址中,發掘出數十件礫石質舊石器,證明至少在距今18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居住、生活。在漳州市郊蓮花池山遺址下層發現了距今4萬-5萬年前的舊石器,三明市萬壽巖船帆洞內發現距今約2萬-3萬年前原始人石鋪居住地面和排水溝槽遺跡。距今約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原始人在福建的分布區域又有所擴大,先后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漳州“甘棠人”骨殖或牙齒化石,證明了他們的存在。到了新石器時代,福建這個地域已有不少文物遺址,如福清東張的山坡遺址、閩侯甘蔗曇石山、白沙溪頭和榕岸莊邊山等地的貝丘遺址等均存在原始的地方文化類型,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金門發現的篦點紋陶器,跟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岡文化的篦點紋陶器相類似。這些都證明了至少在七千年前福建早已有先民在這里活動了。

《尚書·禹貢》記載夏禹治水之功,分九州: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曰:“淮海惟揚州。”“淮”指淮河;“海”指東海。意思是淮河與東海之間是揚州?!吨芏Y·夏官·職方氏》:“東南日揚州。”《爾雅·釋地》:“江南日揚州”??梢?,夏朝時福建一帶應屬揚州地域。福建武夷山的船棺至今猶存,經測定,其年代大約是距今3400年的殷商時期。類似的船棺在閩、贛、湘、桂、云、貴、川等地均有發現,從其文化特征來看,當時的原住民夷落中可能有現今壯侗語族諸民族的先民?!吨芏Y·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鄭玄注:“閩,蠻之別也,《國語》曰:閩,羋蠻矣。

四、

八、

七、

九、

五、六,周之所服國數也。”賈公彥疏:“叔熊居濮如蠻,后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可見,“七閩”指的是遠離中原的邊陲地區少數民族聚集之處,當在福建和浙江南部一帶。至今,閩南話“閩”“蠻”二字仍完全相同?!墩f文解字·蟲部》:“閩,東南越,蛇種”;“蠻,南蠻,蛇種”。這里的“蛇種”即“蛇族”,就是信仰蛇神的民族。至今閩南、閩西一帶建有不少蛇王廟、蛇王宮、蛇騰寺等,大概分布于福建的閩越人是以蛇為圖騰的。戰國時期,勾踐七世孫無疆和楚威王作戰(約公元前339-前329年),無疆戰敗被殺,楚兵占領吳越土地,越國瓦解,其后裔和福建原有土著結合,稱“閩越人”。

……

第二篇:淺談閩南方言與閩南文化(共)

淺談閩南方言文化

據記載,大約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記載的時間更早),黃河、洛水一帶的華夏民族為了躲避戰亂,從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輾轉到福建,此后再遷至閩南,因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稱河洛語。閩南語又可稱為“福佬話”,閩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話,但隨著現在廈門經濟和影響力的提升,已經讓位給廈門話。但不得不說的是,泉州話的影響力仍然很大,閩南早期梨園戲仍是以泉州話為標準音。

不懂閩南語和閩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國外朋友可能會疑惑臺灣話和閩南話是不是一樣呢,畢竟聽起來會有不同。這里主要的區別是音調的變化。臺灣話發源于福建省閩南地區的閩南方言。但是,臺灣經過西班牙、荷蘭、日本的殖民統治,在本來的方言基礎上會增加很多外來語,以此跟原來的閩南話就會有差異。比如,香港人講的粵語與廣東人說的粵語,聽起來就感覺會有明顯差別。

粵語有自己特別的“粵語歌”。閩南語也有自己擅長的“閩南語歌”。雖然大部分閩南語歌大眾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戶曉、眾所周知的《愛拼才會贏》,想必大眾一定會很熟悉。這首1988年葉啟田用閩南語所唱,1988年,正逢臺灣經濟低迷,臺灣許多人因為面臨失業的危機而倍感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這首歌的歌詞極具時代特色,它鼓勵人們,無論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樂觀態度。作為一首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已經成為20世紀臺灣閩南語流行歌曲的經典之作。此歌曲詞曲結合的特色,歌曲音樂旋律及結構的特點,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內涵,認為其不僅代表了臺灣閩南語歌曲柔媚、親切的風格特色,而且傳播和弘揚了中華民族閩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臺灣閩南語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優秀的中國民族音樂結構思維的閩南語勵志歌曲代表作。

閩南方言的使用范圍之廣泛是大眾為之驚訝的。從地理范圍來看,閩南文化以福建的廈門、泉州、漳州三市和臺灣省為核心區,包括廣東、海南的一些區域,以及浙江、廣西、江西、江蘇等省區的一些分散的講閩南方言的縣、鎮、村,此外,香港、澳門也有近200萬人使用閩南方言,在某種意義上也屬于閩南文化區域。這些講閩南方言的區域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閩南文化區別于中原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開拓性。閩南地區大都地處沿海,由內陸延伸至海洋,兼有農林業和漁鹽業之利,能溝通內陸,拓展海外,陸海相連,面對大海,閩南方言區的民眾,在文化上往往富有開拓精神,敢于冒險,勇于創造,這是海洋精神的體現。閩南人地處陸海相連的區域,具有海洋文化的開拓精神,閩南商業文化富有市場觀念,敢于冒險開拓,追求效益,講求效率,注重實效,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閩南杰出商人。

語言是文化的決定因素,對人類思維起制約作用。方言則是劃分我國戲劇文化圈的決定因素。閩南戲劇文化圈的劃分,首先依據的便是方言。運用閩南方言演唱的戲曲、歌劇和用閩南方言對話的話劇,都按照這一標準劃進這一戲劇文化圈。所包含的劇種主要有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潮劇、四平戲,閩南方言話劇與歌劇及偶戲,比如,布袋戲,提線木偶戲、皮影戲等等。其中最為代表性的就是成為戲曲“活化石”的“梨園戲”。梨園戲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韻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勢,深受當地民眾乃至海外僑胞的喜愛。其唱腔源于晉唐古樂,一字多腔,唱詞多為長短句形式,曲韻屬古中州韻,用泉州話演唱。語言聲調分七聲,即除去聲外,平、上、入三聲分陰、陽。男女同腔同調,本嗓發聲。梨園戲發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梨園戲歷經歲月千年洗禮、洗盡鉛華后仍如鉆石般璀璨奪目,在以泉州為核心的閩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動的位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雖然閩南語言的歷史悠久,使用范圍較廣。但閩南語言的發揚與傳播仍是讓人擔憂。我們在海峽兩岸可看到,現在的父母對待教育孩子語言方面的學習上,普通話是第一順位。不光是在海峽兩岸,甚至是全中國,子女學習語言的順序應該是漢語、英語,最后才是自己家鄉本土語言。閩南語被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有的家長甚至認為閩南語對學習漢語以及英語是有極大影響的。因此在子女面前刻意不講方言,甚至告知子女經常說方言的弊大于利。這種現象,也發生在其他省的其他方言群里。而現在在網絡上也經常會出現“不純正”的閩南語,有的人還用半調子的閩南語的笑話。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我的親妹妹是湖北宜昌本土人,自她生下來到4歲,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自己家鄉的方言。我認為這與父母這方面的語言教育不無關系,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應該時加留心,并加以引導和糾正。方言是一種文化,正確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加以繼承,并世世代代傳下來。這是中華民族的“根”,“根”不能斷,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輩手里流失。語言文化并不只是供我們日常交流之用。在中國戲曲、戲劇方面的影響力也同樣不可小覷。家長經常抱怨,向學校反映教師在日常上課當中運用當地方言或者自己家鄉語言進行授課的行為,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和理解,并妨礙普通話和英語的學習。其實教師通過閩南語這樣的方言教授學生,不僅不會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還會幫助其學習中國文化及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在這種助力的推動下,學生更容易記住平常不易記住的公式以及不易理解的句子文章。有一項社會調查顯示,運用方言講課的課堂比用正正經經普通話講課的課堂更生動有趣,而且當堂內容學生的吸收能力也比普通話授課的課堂更具有效果。利用閩南語授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閩南語中有很多有趣的童謠,可以采用音樂、圖片、動畫等渲染手段,創設出一些列感興趣的童謠情境,激發學生的語言體驗和學說閩南語的興趣。這就大大地保留和傳承了閩南文化,所以現在的家長應該正式閩南語教育,而不是一味地防止自己的子女接受自己家鄉語言的傳承而怕“新”語言文化收到沖刷和影響。

第三篇:閩南方言與文化1

閩南方言與文化1-1 第一單元: 豐富多彩的生活

1 課堂時光

一、教學目標:

1. 感受閩南方言的趣味性,樂意學習方言,學會閩南方言中關于課程名稱、星期、俗語的講法;

2. 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閩南方言童謠或故事《偶成》所蘊含的道理,或描寫的意境,接觸本土文化,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3. 感受閩南的傳統文化精神、道德風尚、行為規范,以及奇異的民俗風情。

二、教學重難點:

1. 學會閩南方言中關于課程名稱、星期、俗語的講法;

2. 體會閩南方言童謠或故事《偶成》所蘊含的道理,激發學生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課時: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利用書本封面導入,認識新的課程

1. 封面上的人物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同的穿著? 2. 弄清楚《目錄》,對書籍內容有大致了解。

(二)聯系生活,了解學生情況

1.我們班誰是福建閩南人?有誰會說閩南話?平時和誰說最多? 2.你在老家又聽到有趣的閩南話俗語嗎? 3. 把你認為有趣的一句話用閩南語說給同桌聽。 4. 生活中說閩南語給你什么感覺?

(三)學習課內知識

1. 聽老師用閩南話讀課本對話P10-11 2. 跟老師說一遍,并了解“拍算”和“了后”兩個閩南詞語的意思。 3. 用閩南語認識“功課表”

師:功課表上的哪些字跟平時不一樣? 跟著老師試讀。 4. 學習俗語“日時走拋拋,暝時守燈骹” “骹”jiao,字音的認識;

“走拋拋”意為“四處游蕩,玩耍”,“守燈骹”到了晚上挑燈夜戰。 理解句子意思: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指不合理安排時間的行為。 5. 讀“規禮拜”

6. 看圖聽故事《偶成》:應該如何珍惜時間?

(四)作業布置:把今天學的閩南話跟家長說一說。

(五)教學反思:

第四篇:閩南方言詞語諧音現象研究

摘 要

本文是關于閩南方言詞語中諧音現象的研究,以閩南方言里的諧音現象作為語料,采用歸納、分類的研究方法,對這些諧音現象加以解釋,分析它們出現的客觀原因和實用價值,使人們對閩南文化的豐富性、獨特性及其對傳統文化的高度傳承性有所了解。

關鍵詞:閩南方言;閩南文化;諧音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search on homonym of Southern Min Dialect. By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y to show the phenomenon of homonym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of it. The mainly purpose is to introduce Southern Min Dialect to people that from other areas, make them know more about Southern Min Dialect.

Key words: Southern Min Dialect; culture of Southern Min; homonym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目 錄

前 言 .................................................... 4

一、方言歇后語中的諧音現象 .................................

3(一)一般的諧音歇后語 .................................. 5

(二)特殊的諧音歇后語 .................................. 6

二、方言名稱中的諧音現象 ................................... 7

(一)菜肴名稱中的諧音 .................................. 7

(二)人名中的諧音 ...................................... 7

(三)店名中的諧音 ...................................... 8

三、方言地區民風民俗中的諧音現象 ........................... 9

(一)習俗中的方言諧音崇拜 .............................. 9

(二)習俗中的方言諧音禁忌 ............................. 10 結 論 ................................................... 13 參考文獻 .................................................. 13 致 謝 ................................... 錯誤!未定義書簽。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閩南方言詞語諧音現象研究

閩南方言屬于漢語閩語的方言,也是最有影響力的閩語,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閩南方言的使用人數極其多,跨越的地域范圍非常廣。根據統計,全世界使用閩南語的人已經超過了六千萬,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臺灣、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雷州半島、海南島、閩西龍巖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蒼南、平陽、玉環、洞頭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再加上,閩南方言的語音語調的獨特性,方言地區文化特征的鮮明,讓人們對這個中華民族眾多方言中的一朵奇葩充滿好奇。

諧音,是我國豐富的語音詞匯中的一大特色,是博大精深的中國語言里一塊瑰寶。它是人們在語言應用過程中,利用漢字的同音或近音的條件,用同音或近音字來代替本字,從而實現表達出特殊語意的一種現象。“它的產生是古代語言崇拜的一種表現。古人認為語言與世界萬事萬物聯系在一起,具有能夠賜?;虺湹牟豢伤甲h的神秘力量。”①可見,對于語言中諧音的應用是自古發展、延續至今的,深入人們的思想,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的方方面面都有諧音的身影。

“一般而言,操同一種方言的人,他們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都有其一致之處。因此方言研究對于了解民俗往往有很大的幫助。”②本文提取閩南方言地區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方言諧音現象,再加以歸納,意在向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展現閩南方言中的奧妙,盡可能多地讓人們了解閩南方言地區的特色文化。

一、方言歇后語中的諧音現象

歇后語是中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泉州人稱之為“五色話”。這是因歇后語形象生動,風趣詼諧,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一般情況下,歇后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后半截是解 ①② 唐七元:《從各地方言的語音特點看諧音習俗的形成》,《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2月。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頁。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釋、說明,像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人們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歇后語往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

關于歇后語的分類,向來沒有定論,因為有些歇后語一身就兼有多種性質,很難科學地對其進行分類,一般將其分為兩類:一種是邏輯推理式的,說明部分是從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結果;還有一種是諧音的歇后語,它在前面一種類型的基礎上加入了諧音的要素。下文所列的便是第二種歇后語:

(一)一般的諧音歇后語

這里說的一般的諧音歇后語,是反映人們日常生活、社交狀態的歇后語,這些歇后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人們普遍接觸得比較多。

1.尻川貼報紙——風車(封股):閩南方言中的“尻川”,實際上就是普通話中“屁股”的意思,而閩南方言中的“風車”與“封股”諧音,即“屁股貼報紙——封股”,意思是屁股上貼報紙,特別引人注意,以此來形容人好出風頭,愛表現自己。

2.駝背跌落海——冤仇(彎泅):意思是駝背的人跌入海中,即使會游泳,還是得彎著腰在海里泅水,“彎泅”在閩南方言中的發音與“冤仇”的發音相同,所以,用“駝背跌落海”來形容雙方結怨。

3.剃頭店公休——沒你法(沒理發):理發店休假不開工,不能理發,閩南方言中的“沒理發”與“沒你法”諧音,所以用“剃頭罷工”來表示對對方很無奈,“拿你沒辦法”。

4.老鼠無洗身軀——趣味(鼠味):老鼠不洗澡(閩南方言里洗澡說“洗身軀”),盡是鼠味,方言里“鼠味”與“趣味”諧音。

5.賣豆油兮——倒講(倒控):閩南方言中所說的“豆油”就是“醬油”,“倒講”與“倒控”又是諧音,整句就是“賣醬油的——倒控”,以前賣醬油都是用一種帶把柄的竹勺子舀,然后倒進瓶子,用以比喻有話卻不直說,而是倒著說,令人費解。

6.火燒甘蔗園——無合(無匣):甘蔗葉,閩南話方言中叫做“甘蔗匣”,閩南農村用它來燒火很易燃的。一旦甘蔗園著火燒了,可以想象到,肯定整片的“甘蔗匣”全部燒得精光,沒有甘蔗葉了。在這里,利用了諧音,閩南方言中“匣”和“合”同音,所以“火燒甘蔗園——無合(無匣)”,是形容兩個人性情不會“合”的意思。

7.查某囡大漢——好價(好嫁):“查某”在閩南方言里是“女人”的意思,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查某囡”便是“女孩子”,方言里的“大漢”就是“長大了”的意思,女孩子長大了,就可以嫁了,方言里“嫁”與“價”諧音。

這類歇后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了閩南方言地區的人們在生活中善于觀察,能夠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征,并用簡潔的語言對其進行概括,發散思維進行進一步的聯想。認識這些歇后語,不但能夠對閩南方言增加認識,還能對閩南方言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的一些現象有所了解。

(二)特殊的諧音歇后語

閩南方言中的歇后語,有一類是非常特殊的,那就是與中藥名有關的歇后語,這一類歇后語中,也不乏諧音現象的存在。

1.回鄉路頂——杜仲(途中):閩南方言中“路頂”的意思是“途中”,“回鄉路頂”即“回家途中”,而“途中”又與“杜仲”諧音。

2.生囝落涂骹——熟地(屬地):閩南方言中“囝”的意思是“孩子”,“涂骹”的意思是“地上”,“生囝落涂骹”即“生孩子落地上”,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以前生孩子沒有接生就直接落地,稱為屬地,“屬地”與“熟地”諧音。

3.坐無轎搭無船——杏仁(行人):閩南方言中的“行人”與“杏仁”諧音,意思是“坐不到轎子又搭不上船,就只好走路——行人”。

4.日已晝米無夠——芡實(欠食):意思是已經到了中午了,缺米煮飯——欠食,“欠食”與“芡實”同音。

5.青盲剝涂豆——砂仁(挲仁):盲人,閩南方言中叫做“青盲”,“涂豆”就是“花生”在閩南方言里的叫法,“砂仁”又與“挲仁”諧音,即“青盲剝涂豆——挲仁”,意思是“盲人剝花生,只能靠搓摸,稱之為挲仁”。

人們把方言、鄉土、民風等與中藥材緊密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創造出這些極具特色的中藥材歇后語,令人不得不被他們豐富的知識和創造力所折服。

歇后語極富表現力,能夠比一般言語更加生動形象地表達意思,而且又詼諧幽默,妙趣橫生,充分顯示了語言的表現力。與其它語言里的歇后語相比,閩南方言中的歇后語沒有大的異處,最大的特點是比喻多新奇特別,出人意表,體現了地方的文化特色。“閩南文化作為延自中原的一種移民文化,是漫長歷史積淀和發展的結果,是大陸文化向海洋文化過渡的多元交匯的‘??谛?rsquo;文化。”①文化體現智慧,方言中妙趣橫生的歇后語,是人們從多元的文化中汲取智慧,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與高度的創造性所創造的智慧的結晶。

① 劉登翰:《論閩南文化——關于類型、形態、特征的幾點辨識》,《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二、方言名稱中的諧音現象

我們中國人在取名稱的時候特別慎重,無論是取物名、人名還是店名,都非常關注名稱的意義,追求名稱在各個方面都能有好的寓意,寄托人們的祝福與愿望,盡量避免名稱因諧音而出現不吉祥、不討好的意思。在閩南方言地區,人們尊崇媽祖文化,鬼神信仰也很盛行。“民間信仰有三大類:一是自然神,如天公、雷公、土地公、海龍王等;二是佛、神和仙人,如觀音、如來佛、八仙等等;三是人神,忠肝義膽,為民除災、治病,令人敬重的好人。”①人們因為相信鬼神,把鬼神作為信仰,從而達到精神上的某種寄托。人們相信,一個好的名稱會得到神靈的保佑,能夠帶來好運氣,所以取名稱的時候也特別慎重,最好名稱的諧音有好的寓意。如果取名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方言諧音后的意義,就很有可能給人們帶來困擾。

(一)菜肴名稱中的諧音

1.“和合包”

閩南方言地區隆重的傳統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傳統甜點“和合包”。包的皮是用精細的面粉經過發酵制成、蒸熟,像個開口的袋子,一個個放在盤中,旁邊擺放一大碗甜味的餡料。人們將包的皮口張開,裝進餡料就可以品嘗,既獨特又簡便。關于“和合包”名稱的由來,人們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神話中象征夫妻恩愛的神人,其造型為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即為“荷盒”,取其諧音“和合”,寓意“和睦同心”、“吉利”。這種和合包的包皮頗似荷葉,故別稱“荷葉包”。還有一種說法,據《閩臺風情錄》②一書記載,和合包的來歷還有個破鏡重圓、和好如初的動人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廚師常年在外,久別歸來,看見妻子與一位年輕男子在家門口親熱地交談,妻子還連連向其施禮。廚師醋意大發,不由分說就把妻子休掉。妻子解釋無效后發誓,日后他若后悔想復婚,除非屋前的荷葉長得高過墻頭。休妻后的第二天,廚師才得知妻子因為到溪邊擔水,不小心把水桶掉落水中,那位男子跳落水中幫她撈起水桶,妻子施禮是在感謝他。廚師悔不當初,想復婚但又礙難以啟齒,就想出個妙法:夜間偷偷用洗凈的荷葉包上甜瓜條、面片、肥肉、麻仁。妻子聰慧,知道是誰送的,也明白這其中的寓意:“荷”與“合”諧音,荷葉代表和好的意思,甜瓜條等代表今后兩人的生活甜 ①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主編:《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鷺江出版社,2005年,第57頁。 ② 沈順添:《閩臺風情錄》,東方出版社,1989年,第83頁。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甜蜜蜜,麻仁表示今后不再“麻木不仁”。妻子收下點心,順手把荷葉插到屋外的竹叢間,夜夜如此。轉眼三年過去,荷葉已高過墻頭,妻子也深為廚師的誠意打動了心,在父母的勸說下與廚師破鏡重圓、恩愛甜蜜。后來,廚師聽從妻子的意思將這道菜帶到外面的宴席,據其形狀取名“荷葉包”,閩南方言中與“和合包”諧音,味道可口,名稱又吉祥,被廣為流傳。

2.“好領導”

在閩南方言地區,有些飯館、酒店的菜單上會有一道名為“好領導”的菜,在閩南方言里,“好領導”的諧音是“荷仁豆”,所以,這道菜便是炒荷仁豆,荷仁豆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還有個好名稱,自然備受人們喜愛。

3.“太平面壓浪”

閩南方言地區有個流傳已久的民間習俗:漁民出海前要吃“太平面壓浪”。“太平面”就是人們生日時要吃的“壽面”,可以選用線面、粉干,但不能選用切面,因為“切面”諧音“切命”,所以應盡量避免。而“壓浪”意為一帆風順,在閩南方言中又與“鴨蛋”諧音,“太平面壓浪”即“壽面配鴨蛋”。即將出海的漁民,吃一碗“太平面壓浪”,預示著此番出行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二)人名中的諧音

姓名是父母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珍貴禮物,這是一件使用時間最長、使用頻率最高、對孩子影響最為深遠的禮物,它承載著父母對孩子深深的祝福。但如果取名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在方言里名字的諧音意義,就很有可能在交際中感到困擾。“閩南方言區屬于并用型方言區,即方言和共同語并行不悖,互相補足。在不同的社會生活環境里完全是根據需要而轉換語碼的。讀書識字先學會普通話的音義,同時聯系方言實際去對應理解。”①因此,有些閩南方言地區的人說話時會不經意地將方言與普通話混合使用、隨意轉換,于是出現下面這些關于人名的諧音趣事。

這其中最經典、最廣為人知的例子是發生在課堂上的一件事:

教室里,年邁的歷史老師正在給學生發試卷……

“廖淑芬,60分!你呀,不是名字叫起來像60分就可以考60分!”老師不悅地說。

“伍淑芬,50分!你呀,比廖淑芬還不如!”老師依然不高興地說著。

接著,老師顯得更生氣了,急得普通話夾帶方言說道:“柯淑芬,10分!喔,你也一樣,名字叫起來像10分,你就給我考10分!”

這時,柯淑芬的妹妹心中開始暗叫不妙。

① 李如龍:《閩南方言地區的語言生活》,《語文研究》,1995年第2期。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老師嘆口氣,很無奈的發著第三張:“不是我在說你們這對姐妹實在是太不象話了!”(妹妹的名字叫柯玲芬。)

老師搖搖頭道:“你們兩姐妹應該好好向你們的哥哥看齊,他總是滿分,你們倆不要老是考那樣的成績。”柯淑芬和柯玲芬兩姐妹心里暗罵,都怪爸媽把哥哥的名字取做“柯吉霸”!

不懂閩南方言的人可能很難完全體會這段話當中的奧妙。“廖淑芬”和“伍淑芬”,用普通話讀起來有點像“60分”和“50分”,特別是普通話講得不標準并夾帶閩南方言音調的人,往往容易混淆拼音中“shi”和“shu”的發音。在閩南方言里,“柯”和“考”諧音,“玲芬”和“零分”諧音,“吉霸”和“一百”諧音。經過這樣的解釋,就可以明白上面這段話中的奧妙了。其實這只是人們針對名字中的諧音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故事,詼諧幽默之余,讓人們具體地感受了閩南方言詞語中的諧音現象。有些家長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會考慮諧音好的寓意,而有些家長在給孩子取名的時候,沒有考慮到諧音這一方面,孩子長大后,接觸的人多了,使用名字的機會也多了,有可能因為名字諧音不好聽而受到困擾。

根據新聞報道,每個派出所每年都有轄區群眾申請改名,其中以小孩子居多,基本上一年有20個左右。在所有申請者的理由當中,諧音是出現率最高的兩個原因之一。

有一個10歲的可愛女孩,名字里帶一個“騫”字,很多人誤讀為“賽”,于是人們就經常叫她“小賽,小賽”,因為普通話中的“賽”與閩南方言中的“屎”諧音,用閩南話聽像是在叫“小屎”。后來女孩的父母聽起來也覺得不雅,向派出所提出改名,派出所也表示理解,最后予以批準。

有一些年齡大的老人們,名字用了大半輩子,卻因為用閩南話一念有歧義也提出過改名申請。比如,一位名叫“土標”的老太太,退休后跟隨老伴回到泉州老家享晚年,同輩的親戚朋友們叫她都用閩南話念最后一個字,閩南方言里的諧音就好像在罵她“婊子”,后來無法忍受便提出改名。

(三)店名中的諧音

開店取名跟人取名一樣,都非常重要。大街上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乍看覺得很奇怪的店名,這就是店主的策略,意在讓人能過目不忘,就算不是過目不忘,也至少得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當然了,大多數的店主還是會規規矩矩地取店名,都會盡量取個能夠體現店鋪經營范圍、經營特色的店名。在這樣的前提下,再追求獨特、新穎、最好還有好的寓意。

1.合佳閣來:這是間飯館的名字,單從字面看起來“合”和“佳”都有吉祥的寓意,但恐怕只有懂閩南語的人才能夠理解這個名字的真正含義了。“合佳閣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來”用閩南方言讀起來的諧音正是“好吃再來”,四個字道出了所有從事餐飲行業的人們的心聲。

2.雅蘭荷家居:很明顯地,這是個家居用品店,而“雅蘭荷”這個名字也取得比較恰當,給人以優雅、舒適、清新的感覺。但懂得閩南語的人細細品味便可發現,這也是個有玄關的店名,“雅蘭荷”用閩南方言講諧音意為“非常好”,用此來吸引顧客。

3.茶煮婆:一看名稱就知道這個店是跟茶有關了。沒錯,這是家茶樓的名稱,而且,它還有另外的特殊含義。閩南方言里“茶煮婆”與“地主婆”諧音,寓意來到這個茶樓,可是由“地主婆”為顧客們煮茶服務的。

4.雅都:是一家理發店的名字,店主是外地人,開業不久便改了店名。原因是店主聽說“雅都”用閩南語講諧音意義為“不文明”。

5.薩寧瑪:是一家類似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快餐店,同樣開店不久也選擇改名,因為“薩寧瑪”在閩南方言里的諧音可是非常粗魯的罵人話。

可見,名稱中的諧音,主要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根據原名稱的諧音,取其諧音并作為新名稱,這種往往是因為諧音名稱具有吉祥寓意或者比原名稱更具詩情畫意,富有文學色彩。而另一部分是因為本名稱發音的特殊,人們加以調侃,在特殊的語境中應用其諧音詞語,表達或褒或貶的意思。無論哪種名稱諧音,都體現了閩南方言發音的獨特以及人們豐富的知識和想象能力,同時提醒了人們在取名稱的時候要結合文化背景,以免產生尷尬。

三、方言地區民風民俗中的諧音現象

“避兇尚吉是原始信仰中禁忌、避諱習俗的基本思想特點,人類為了生存、發展,希圖趨利避兇是最基本、最易產生的心理,因而語言的禁忌和崇拜深深地滲透和扎根在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反映著人類對各種事物的認識及所形成的觀念。”①探究閩南方言地區的民風民俗,不難發現,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禮節、習俗都與方言中諧音現象的存在有關。

(一)習俗中的方言諧音崇拜

人們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送行等較為隆重的場合,常常以事物的諧音來表達美好愿望和真摯的祝福。

① 沈剛:《諧音禁忌與崇拜的文化學解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1.新春佳節期間,閩南方言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上、墻上貼“春”字,一來是歡度春節的意思,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閩南方言中“春”與“剩”諧音,寓意“年年有余”。過年家里的必備年貨里有菠蘿,菠蘿又叫鳳梨,閩南方言里“鳳梨”與“旺來”諧音,因此菠蘿成為過年家中的吉祥水果。還有一個柑桔也是春節的熱門水果,有道是“閩臺風俗鮮,無桔不成年”,也因方言里“桔”與“吉”諧音,把柑桔看作是吉利、吉祥的象征,同時也用來拜年賀喜、迎賓接客等。年夜飯的菜肴也有關于閩南方言諧音的講究,白蘿卜必不可少,閩南方言里叫白蘿卜為菜頭,“菜頭”又與“彩頭”諧音,表示有好彩頭。還要有雞肉,方言中“雞”與“家”諧音,民間有種說法“食雞起家”,吃雞就寓意著發家。

2.我們中國人很重視傳宗接代,“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閩南婚俗中,女方嫁妝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是“子孫桶”,這是一種特制的涂上紅漆的木桶,供分娩時使用,現今有些地方用紅色的塑料盆來替代這種紅漆的木桶。出嫁時桶內裝的東西不盡相同,但全部都是寓意“早生貴子”、“多子多孫”。有一種做法是“子孫桶”桶里裝有黑芝麻、菜籽、火炭、芋頭等,因為芝麻多子,菜籽中的“籽”音同“子”,又可作種子繁衍后代,火炭在閩南語中“炭”同“澶(繁殖、繁衍)”,芋頭也具有易繁殖的特性,這些都寓意新娘“生澶”子孫,繁衍眾多。

3.在閩南方言地區,人們如果是要送家人出國投靠親友的,要給家人帶上一包竹心和鉛錢片,因為在閩南方言中,“竹心”與“得心”,“鉛”與“緣”諧音,可見其用意在于希望出國的親人與所投靠的親友有緣分,能得到真心真意的栽培和提攜。

(二)習俗中的方言諧音禁忌

歷史上,閩南人“面對著貧瘠的土地、變幻莫測的自然災害,沿海一帶的漁民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藍色的海洋。深海捕撈、遠洋運輸、近海養殖,戰狂風、斗惡浪,以海為生,成為閩南漁區人民世世代代奮斗不息的歷史畫卷與現實寫照。”①因為長期與自然搏斗,閩南方言地區的人大多為人處事比較謹慎,甚至是迷信,當然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不希望“觸霉頭”,不喜歡“不吉利”的事情出現,所以因諧音會產生不吉利的意思、會讓人聯想到不好的事的,就會回避,特別是在隆重的場合,對這些的避諱更是成為人們之間不成文的規定。

1.每年的新春佳節,人們要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真正過完年,這才開始恢復正常的作生活,所以,在元宵節之前都還算是在過年,就有許多禁忌。比如正月初四,人們大多都不出行,也不干活,因為閩南方言中“四”與“死”諧音。 ① 蘇振芳:《閩南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內在聯系及其特點》,《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說閩南話的人,對正月初九也有忌,因為閩南方言里“九”與“狗”諧音。

2.“九”在普通話中與“久”諧音,人們會以此作為吉祥寓意,而在閩南方言里,因為與“狗”諧音,很多時候“九”都不太受人們的喜愛。人們在婚姻大事上也有相關的禁忌。九月里不結婚。歲數上,每逢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四十九歲之類的,也為民俗所避諱,被冠以“孤寡”的含義,有些特別迷信的人,就連年份中有“九”也避諱。

3.人們家中若有喬遷之喜,親朋好友會送禮,喬遷當晚,房主一家會設宴謝客,俗稱“過厝酒”。傳統習俗里,酒席一般會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個月月月美滿。菜肴中一定要有蝦,因為閩南方言中“蝦”與“和”諧音,意為一家和氣;有魚,表示年年有余;有湯圓,閩南方言中“湯”與“團”諧音,寓意團團圓圓。最為重要的是,菜肴內不能用醋調味,因閩南方言中醋與“厝”諧音,吃醋即吃“厝”,而“厝”在閩南方言中的意思為“大屋,大宅”,因此禁忌。

4.由于文化的不同以及心理上的差異,人們在送禮的時候對一些事物的寓意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有時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在北方,有的地方因“鐘”、“終”同音,禁忌送鐘。而閩南方言地區的人們卻反而沒有此忌。過去人家結婚時,還往往把別人送的時鐘擺在相當顯眼的地方。閩南方言地區的人們送禮的時候,忌以手巾、扇子、雨傘贈人。閩南方言中“巾”和“根”諧音,俗話有“送巾現斷根”之說, 所以在婚禮中,回賀的結婚禮品中是不能送手巾的;而喪禮中,喪事完畢后都要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于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往來。因此,如果平時贈人手巾,也是要令人不禁想起不吉利的喪事或斷交之意。扇子,人們只在夏季扇涼,一到深秋就棄之不用。方言里“扇”和“見”偕音,俗話亦有“送扇,無相見”之說,所以“扇”也禁忌作為禮物的。此外,雨傘也不能作為禮物送人。閩南方言中“傘”與“散”諧音,“雨”和“給予”的“予”同音。“雨傘”即“予散”,故有“送傘,分散”的俗語。因此最好不要用巾、扇、傘贈人,以免引起不快。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構成社會和推動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作為創造文化的人類,它無時無刻不依賴著語言這一人類獨有的文化行為。漢民族內部各民系族群使用著漢語下屬的方言來維系著自身民系族群的文化傳延。”①語言反應了它所承載的文化的特色。閩南方言區民間信仰的盛行,是由于古代閩南社會生產力低下,土著閩越人有“信巫尚鬼”的習俗。漢晉時期北方漢民開始入遷閩中及閩南,人們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和解釋一些難以理解的自然、社會現象,在積極開發生產力的同時,不得不寄托、求告于神靈的護佑和指示。這樣,土著閩越人“信巫尚鬼”的習俗就被傳承下來,如今閩南方言中的諧音崇拜與諧音禁忌就 ① 林華東:《閩語的形成及其與福建民系族群的關系》,《東南學術》,2004年第5期。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是閩南方言地區民間信仰的突出表現,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

閩南方言研究專家林寶卿女士形容閩南方言是超地區、超省界、超國界的擴展型的強勢語言。“從唐、宋開始,閩南地區由于人多地少,人民出于無奈,漂洋過海、背井離鄉流落或遷徙到異國他鄉——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等,有的又從這些國家移民到歐美、澳洲、拉丁美洲等國家。”①閩南方言不但跨越的地域范圍廣,使用人數更是多,這使它的影響力比一般的漢語方言大得多。這使得閩南方言在中華民族眾多方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使得閩南文化如此獨一無

二、豐富多彩、璀璨耀眼,使得閩南方言和閩南文化成為眾多學者與大眾關心好奇的對象。

閩南文化像一個聚寶盆,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像一部長長的電影,記錄著閩南人奮斗于世界各個角落的歷史。與自然抗爭、謀求生機的奮斗史,使得“信巫尚鬼”的習俗深入人心,閩南方言地區民間信仰盛行,人們逢事喜好追求好寓意,以寄托美好的祝福與愿望。生活中,閩南人善于觀察身邊事物的點點滴滴,挖掘事物的特征,并對事物進行分析、歸納、總結,結合豐富的知識創造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諧音詞語。閩南方言詞語中的諧音現象以其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生動形象、出人意表的方式展現了閩南文化中的特色,體現了閩南人豐富的知識、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使人們直接地認識、了解閩南方言及其文化,感受其無與倫比的魅力。

① 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主編:《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鷺江出版社,2003年,第139頁。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參考文獻

1.林寶卿編:《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主編:《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鷺江出版社,2005年版。 4.沈順添:《閩臺風情錄》,東方出版社,1989年版。

5.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主編:《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鷺江出版社,2003年版。

6.李如龍主編:《漢語方言特征詞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7.李如龍:《漢語方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8.甘干恩主編、劉倩副主編:《七彩方言——方言與文化趣談》,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9.王寶剛:《<方言>簡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10.浙江省玉環縣編史修志委員會編撰:《玉環縣志》,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中國最大的論文知識平臺

第五篇: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的開發與實施研究

【摘要】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揚頓挫,有古漢語“活化石”美譽的閩南方言,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世世傳承、輻射海外的閩南文化,具有根植閩南、花開兩岸、香飄四海、譽滿五洲的特征。作為特色鮮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積淀深厚,形式多樣,種類豐富,活態傳承,保存了眾多原生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閩南方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芝蘭,閩南方言與文化源遠流長,聯系、滋養、影響著海峽兩岸同胞。因此,對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的開發與實施進行深入、全面、系統地研究探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突出亮點,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閩南;方言與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H177.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分析

(一)基于兩岸關系地域發展的需要

閩南方言與文化作為文化載體,凝聚著地域人民精神,更體現著地域文化的特殊品質,在文化傳承中占有特定位置,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廈門背倚漳州、泉州內陸,面對臺灣、南洋,是祖國東南之良港。以廈門為交匯點的閩南這個“扇面”里分布著數千萬說閩南話的炎黃子孫,他們承襲了古老、優秀的華夏文化傳統,并吸收了外來文化有益的營養,形成了自己地區特有的文化。

閩南方言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閩西龍巖市區與漳平一帶、閩東寧德市的福鼎一帶、浙江南部部分地區、廣東東部的潮汕地區及海陸豐地區、廣東西部、海南島、臺灣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群。閩南語的形成融合了上古時代“百越族”土著語言和古代中原的漢語,加上地區閉塞,因此保留了很多中原地區的上古音,稱得上是語言中的活化石。同時,作為大陸與臺灣共有的方言,作為聯系大陸與臺灣的紐帶,閩南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講好閩南語,發揚閩南文化,才能更好地體現兩岸同宗同語系的事實,有利于祖國的統一。另外,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也普遍使用閩南語,將閩南語作為溝通的媒介,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與合作。

(二)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教育作為社會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一方面,它應讓學生獲得人類共同的文化知識財富;另一方面,它還應扎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傳統,使學生融入民族地域獨特的文化之中,才能維系世界文化和人類精神生活的多樣性,推進世界文明的進程。

200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以適應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文化發展的需要。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建議》一節中也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特別是人的資源因素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生成的資源因素。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基于廈門地方課程開發的需要

如今,雖然還有幾千萬人使用這一方言,但閩南語竟有日益被沖淡的趨勢,尤其是在年輕人當中。由于閩南地區中普遍推廣普通話,因此學校中就很少能夠聽到閩南語,加上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如今的閩南學生中,能夠流利地使用閩南語的,已經少之又少。然而,語言是文化的依存,一種語言一旦消亡,那么依附于這種語言上的種種文化也就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將走向衰亡。閩南地區的許多文化遺產,如南音、歌仔戲、答嘴鼓、傀儡戲等都是建立在閩南語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由于現在懂閩南語、說閩南語的人日益減少,能夠欣賞這些藝術形式的人也不斷減少,使這些文化瑰寶面臨失傳的危機。

因此,閩南語課程的開發和運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看,開發統一的閩南語課程能夠規范如今閩南語教學的混亂局勢,找到最適合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閩南語的傳承。從實際上看,系統的閩南語課程有利于閩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閩南語的音韻系統研究古代中國的音韻學,同時還可以促進閩臺在文化上的聯系,促進與東南亞國家或地區的交流。

二、課題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法

課題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對所開展的教育進行即時性反饋與持續性評價,及時對所發現的問題進行總結與反思,提出下一步的意見,不斷充實或修正活動計劃。行動研究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模式基本是:計劃――行動――考察――反思(即總結評價)。

(二)比較調查法

設計了《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保護問卷調查表》對學校初中年級學生進行調查摸底、抽樣確定實驗班級并進行跟蹤研究,為校本課程的選擇、教學形式的設計提供了參考依據。

(三)實驗案例法

以班級為單位,教師承擔教研任務,比較效果。一種運用案例進行教學的方法。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將課例以書面的形式來展示,作為被剖析的對象,教師共同并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評價、尋找對策等工作。以個別案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種研究方法,其任務是揭示研究對象形成、變化的特點和規律以及影響個案發展變化的各種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本課題主要針對部分團體進行個案研究分析。

(四)經驗總結法

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

三、主要內容

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開發課程的內容,二是開發規范的用字、注音體系,三是如何更好地運用于學校教學中。

1.開發課程的內容方面,所選的材料應該符合閩南語的特色。作為流傳久遠的方言,閩南語中有很多俗語、典故,里面包含了閩南人民的風趣幽默和閩南文化的特色;作為上古音韻的傳承,用閩南語吟誦唐詩能更好地還原當時的音韻美。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出現在閩南語課程中,二者相結合,使閩南語課程既有作為方言的生活化、通俗的一面,又有作為古語的詩意、傳統的一面。同時使用閩南語吟誦唐詩還與語文教學產生了緊密聯系,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

2.規范用字、注音體系的方面,閩南語的注音方式極多,既可以使用臺灣廣泛運用的新羅拼音,也可以使用國際通行的國際音標。哪一種注音方式更適合中小學生,更容易掌握;哪一種注音方式能夠涵蓋閩南語的所有韻母、音調等等,這些都應該是課程開發時要考量的因素。用字的規范也是必須注意的,是以意為主,還是以音為主,這些都是閩南語課程編寫中要注意的問題。因為閩南語中的一些本字已經無從考據,一些讀音來源于外語,用哪些字來表示才能使人一目了然,才不會產生歧義,是非常重要的。

3.如何更好地運用于學校教學方面,要特別考慮到不同年齡層學生的特點,考慮到學生的母語學習習慣和接受閩南語的情況等等。“課程即生活”“課程即活動”“課程即成長”。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意義在于幫助每個學生重建地域生活譜系地圖,為每個學生營造一種與原有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相比具有不同旨趣的校園生活。地方課程《閩南方言與文化》不僅關注知識的系統性、科學性、實用性以及選材的生活化和趣味化,而且重視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社會公民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真正為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四、結論建議

在閩南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生活和理論相結合,從實際生活中引發對閩南語的學習熱情,將閩南語帶入到民俗與傳統瑰寶的行列,讓更多的學生和教師認識到閩南語的存在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當引導者,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在遇到存在歧義的音準、字準的時候,不妨放下所謂的“尊嚴”,耐心和學生一起來尋找閩南語的起源,共同擔負起傳播閩南語的重擔。

在閩南語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情操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閩南語方言的過程中,真正地對“吳儂軟語”有了清晰的認識,發掘生活中的方言特色,帶著問題去學習,深入探討之后進行文學上的提高,這是閩南語教學能夠實現高效、真實的最直接方法。不少教師在教授閩南語的時候,發現學生很容易被地方色彩濃厚的民俗所吸引,所以不妨在教學中引入真實案例,讓學生帶著發掘的心態去尋找閩南語的痕跡,從生活的角度來探究這門語言。

參考文獻

[1]陳澤平.閩語新探索[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

[2]陳澤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3]陳章太,李如龍著.閩語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編輯:馬夢杰)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美術培訓計劃范文下一篇:莫斯科地鐵站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