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2022-07-22

第一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北大講稿:齊建國:循環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兼論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1]

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循環經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兼論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

齊建國

主講人簡介:齊建國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博導

各位學員朋友,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循環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兼論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這也是針對我國2003年以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個熱點話題,最近我們又提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我結合這些問題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給大家展示一個動畫,雖然我們現在面臨著金融危機,但中國經濟目前依然是增長強勁,09年增長速度是8.7%,2010年各個機構預測不太一樣,有的預測9.5%,有的預測9.7%,我個人認為可能增長11%,從2001年到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平均增長速度每年大約為10%,我們經受住了外來的金融危機,雖然其對出口影響比較大,但對內需沒有絲毫影響。從92年我國經濟就進入了一個高增長,到98年亞洲金融危機開始有所降低,降低到了7.6%,到07年達到13%,08年由于奧運會和金融危機低谷,降到9.6%,去年是危機的最低點,降到了8.7%,從1978年到2009年這32年平均增長速度接近10%,這在人類發展史上絕無僅有。比如所謂的“日本奇跡”平均25年也就是百分之八點幾,“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高速增長期也就是二十多年,然后轉入中低速增長,平均百分之七八,我們大陸10幾億人,三十多年平均每年增長百分之十,這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業績。尤其是從2001年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期。

經濟增長帶來的是人造財富的增加,從最初級的農業產品,到工業產品,到IT,航空航天,人均增加的同時我們人口增長,這樣就得有大量的資源消耗,包括水、能源、礦產、土地,這里面很多是不可再生的,這可能造成兩個結果,一個是能源的枯竭,一個是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比如我們近些年的煤礦事故,這就反映出經濟發展與煤炭資源開采的矛盾,煤礦加速開采可能導致對安全的忽視,導致出現這么多的安全問題。還有一個情況,今年鐵礦石漲價可能達到100%,中國鐵礦石需求占到世界的百分之七八十,這些供應商面對中國高速增長的需求因此大幅漲價。也就是說中國經濟三十多年的增長這是一個好事情,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壓力和問題。

公元1820年以,前也就說鴉片戰爭以前,中國占世界經濟的比重差不多是三分之一,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經濟落后了,我們以農業經濟對工業經濟,外國是堅船利炮,我們是大刀

- 1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元,比上年下降14%,這個趨勢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去年貿易順差1961億,與前年相比少了一千億左右,也就是外貿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會持續下降,這不利于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但是一個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有四大目標:第一是保持經濟增長,第二是保持物價穩定,第三是保證充分就業,第四是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我們前三個基本都做到了,物價基本穩定,雖然大家對物價感到很不滿意,但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經濟增長10%,物價上漲1%,前兩年還是負增長,這是很難做到的,已經相當穩定了,當然房價沒有進入到我們的物價統計中去。我們應該盡量保持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而不是每年一千多億的貿易順差,大量的順差意味著什么呢?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變成了美元,本來應該我們消費的錢沒有消費,而是借給了美國人去消費,金融危機一來逼迫人民幣升值,近年來升值了百分之二十多,我們的外匯儲備兩萬億,一下損失了四千多億美元,大約兩萬八千多億人民幣,所以過度的外匯儲備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應該拉動國內需求,而不是過多的依靠出口的增長。我們前面幾位專家也提到我們的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之一就是要把經濟增長從過度的依賴出口、工業轉移到投資、消費、需求均衡拉動,長期依靠出口的經濟增長是不會持續的,這是第三大因素,其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是不利的。

第四大因素是就業,安居樂業是我們和諧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今年初一些媒體大肆炒作珠三角“民工荒”,這只是一個短期現象,也就是我們企業再想以過低的工資找工人不好找了,中西部這兩年經濟水平提高了,你再給他那么點錢他不去了,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深圳的工廠招工,管吃管住一個月四百到六百塊錢,到了09年我們的GDP都漲到原來的8倍了,城鎮居民收入都漲到原來的二十倍了,可我們的農民工工資只漲了一倍。但實質上我們需要就業的總勞動力仍然是過剩的,仍然是就業不充分的,中國現在依然有30%的勞動力在種地,美國10%的農民養活了全國的人口,我們地差一點15%也夠了,另外15%可以轉移出來,因此現在我們的就業是不飽滿的,但是我們的工業、城市容納不了那么多的就業。我國總人口到2035年前后會出現下降趨勢,直到那時候我國每年新增勞動力才會出現下降,目前的農民工短缺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從就業角度來說我們仍然需要中國經濟維持10%左右的增長,經濟每增長1%,能解決96萬人的就業,也就是經濟增長10%,新增勞動力需求是960萬左右,但是我們每年新增就業勞動力是超過一千萬的,也就是我們經濟增長如果低于10%,到8%,我們的就業壓力立馬顯現,社會穩定就會受到威脅。

第五,我們再來看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來縮小城鄉差距,但實際上我國的城鄉差距是在擴大而不是縮小,市場經濟的本身的特性就是擴大地區收入差距的,收入差距過大是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地區收入上海最高,北京第二位,貴州最低,與

- 3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的35%在城市,75%在縣級,到了07年我們經濟的75%是在城市,25%在農村,雖然我們50%的人生活在農村。但05年以后我們發生了大逆轉,由于我們大中城市開始注重環境保護了,把大量的資源密集型、環境污染型企業轉向了縣域經濟,這實際上是污染轉移,這就使得縣域經濟加快增長,與城市經濟增長并駕齊驅,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力。

第十是環保產業形成了一個新的巨大需求或是新的增長點,過去我們發展經濟不搞環保,現在我們說中國環境已經到了奔潰的邊緣,所以我們開始發展環保產業,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是重要的支柱產業,這就是要推動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要雙贏,不能光搞增長,把環保也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內容。比如現在水處理處理產業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煙氣的處理也是一個大產業。過去高爐煤氣直接放散,現在完全回收發電,這些都是新型環保產業。固體廢棄物如發電廠的粉煤灰,既破壞生態環境又成為強大的安全威脅,現在我們把它作為建筑材料來使用。對于固體廢棄物的科學分類與再使用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現在我們這些新型產業大約容納了五千萬個就業崗位。所以現在生態建設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圈,這些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這十大因素中只有出口不能老增長,其他九大因素要么是拉動經濟快速增長,要么是要求經濟快速增長,因此未來中國經濟還將會持續快速增長相當長時間,至少要增長到2020年,到2030年中國城市化速度慢下來了,增長速度才有可能下降。中國正處于快速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過程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經濟總量增長了十七倍,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和資源使用強度很大,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差不多增長了十五倍,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進入二十一世紀,盡管我們的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效率提高了,但是總量太高了,工業高速發展能源消耗提高了五倍,鋼材消耗總量提高了十五倍,資源環境的壓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的約束條件,我們前面有九大因素拉動經濟增長,但現在資源又制約著經濟增長,那么我們應該怎么辦?

如果按我們十六大所做的規劃,中國從2000年到2020年經濟再翻兩番,從一個漂亮的經濟發展到一個黑色經濟,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大量的能源枯竭,有害污染物大量增加。如果我們沿用以前那種增長模式,就會達到那樣一個結果?,F在我們的二氧化硫大氣容量大概是一千六百萬噸,到05年是2500萬噸,所以十一五規劃要減少10%,減完之后依然大量超標。太湖過去是我們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水源地,但現在藍藻是臭的,到現在無錫、常州的自來水燒出來都是臭的,很多人買水喝。流經城市的河段90%以上嚴重污染,四分之三以上的河流湖泊富營養化,氮磷都嚴重超標,三億農村人的飲用水不合格,這就是我們增長帶來的問題。五分之一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嚴重污染的環境中,污染正在從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

- 5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從產業層次上來看,循環經濟技術體系要求延長企業和社會的技術鏈、產業鏈,實現產品技術上的橫向擴展,過去的副產品要變成產品來利用。從經濟活動的物質流看,循環經濟就是從過去的單項流動轉向循環流動,所以循環經濟是一個形象的描述。這個過程怎么實現呢?能不能自然實現呢?廢棄物的再循環再利用需要技術上的可行性,比如我們現在的干電池,量很大,污染也很嚴重,但技術上很難實現。那為什么還要制度創新呢?制度上可行,但經濟上不可行, 比如廢水經過三級處理就可以再利用,但處理后的水就變成一塊五了,但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南水北調,南方引過來是十塊錢一噸,所以這樣還是很劃算的,這樣水就能循環利用,我這里有兩個燈泡,一個是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這兩個創新是循環經濟的基本支撐,沒有制度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循環經濟可能不可實現,循環利用資源需要新的技術支撐,同時還有循環經濟的文化建設,還要形成一種環境道德。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研究資源稅,通過提高資源價格來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還有環境稅,如果你排放污染,就對你實行重稅,那你就想辦法是排放呢?還是循環利用呢?世界上第一個實施固體物填埋稅的國家是丹麥,2003年丹麥每排放一噸無害化固體廢棄物就要收67美元的稅,這就要靠環境稅制,把環境作為一種資源。所以中國的產品為什么出口到歐洲有競爭力啊?就是因為沒有環境這一塊的成本。那么循環經濟應該怎么發展工業呢?我用48個字來概括:產業集聚、企業入園、專業分工、產業成鏈、生態設計、清潔生產、資源高效、減料優先、技術創新、尊重自然、園區內外、集成循環。

下面我分別解釋一下這四十八個字:第一個是產業集聚、企業入園,這是我們后發工業化國家應該推進的一種模式,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后由于急于發展工業采取了一種鄉鎮企業為主導推動工業化的戰略,造成了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情形,這在我們商品短缺的時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八十年代我們首先解決的是有無的問題,隨著我們經濟的發展,證明這種模式是不能持續的,不能形成產業鏈,污染物由于企業分散布局而難以處理。因此我們要求產業集聚、企業入園,以使廢棄物達到規?;偕?第二個是專業分工、產業成鏈,處理廢棄物需要專業化的技術、專業化的企業,要求產品按照產業鏈的形式去發展,比如山東?;?,河北唐山鋼鐵園區等等,都是我們國家的試點單位。第三個是生態設計、清潔生產。生態設計也是九十年代國外新發展起來產業,過去我們設計產品的功能是兩大原則,一個是產品質量和功能要符合用戶的需求,一個是要成本低廉,我們遵循這樣的原則,但這也容易產生一些問題,比如一架照相機,里面有鋼、鐵、玻璃、塑料等等,當這架照相機廢了的時候,你就要把它回收回來,進行人工拆卸,人工成本很高。那么生態設計就是要采取有利于產品回收,有利于產品使用過程中低消耗,省電聲能、利用方便,回收起來盡可能不用有毒

- 7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業生產還是居民生活,都廣泛存在著廢棄物的再生利用和再使用問題,在七八十年代我們國家沒有環保部,但城市有一個三廢利用辦公室,在物資部下有一個體系,叫做資源的綜合利用,這是一個低水平的循環;到了1998年我們的環保局初步建立。后來變成正部級單位,90年代以后隨著增長速度的加快,污染壓力日益增大,為了處理日益增加的廢棄物,再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時,強調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再生利用,那就不僅僅是資源的綜合利用了,而是從環境保護角度要把所有的廢棄物綜合利用,即使不能綜合利用也要安全處置,這叫做末端治理階段,發達國家走的都是這個道路,但實踐證明末端治理成本極大、效果極差;第三個階段從2000年到2004年,國家環??偩殖鲇诃h境管理的目的開始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寄希望于通過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可以產生污水,但可以收集起來再生利用,不要往河里排放;到了第四個階段我們發現循環經濟不是一個環保局就能管得了的事情,當時黃河水8分錢一噸,再生水一塊多的成本,這個問題環保局解決不了,因此04年9月國家決定把這個事情納入發改委管理,下面有一個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司,這樣就可以從資源開采,價格項目進行統籌管理,這時中國循環經濟就進入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十一五規劃中專門有一章是循環經濟的,循環經濟已經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次。

循環經濟幾種典型的模式我做了簡單的總結,第一個是長流程鋼鐵循環經濟園區,過去我們都是分立的,鋼廠、鐵廠、焦化廠、軋鋼廠可能距離數十數百公里,現在都在一個園區,組成一個聯合體,與城市污水對接,形成一個完整的長流程鋼鐵循環經濟體。鐵礦石大量上漲,為什么中國的鋼材價格沒有大幅度上升呢?主要是靠這些技術進步消化了成本上升的因素,第二是高效礦山開采,煤矸石發電,煤炭地下汽化等實現綠色開采,生態開采;第三是水泥協同處理城市廢棄物,我們城市有大量的危險廢棄物如醫療垃圾,每個醫院自己去燒成本很高,把它放到水泥爐里即利用了熱量,燒出來的渣子又成為了水泥的有效成分,北京水泥廠已經做了這樣的事情,大量的垃圾通過水泥協同處理這些廢棄物,把它變成資源,這也是一個成功模式。還有原料多極利用的化工聯產無廢化循環經濟模式,現在我們的山東?;?,湖北化工,上?;@區有一大批這樣的企業,第五個農業復合循環經濟模式,把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飼料工業、有機肥產業、太陽能工業、沼氣成為一體,這都是非常成功的模式。類似這樣的產業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戰略性新型產業來支持,把沼氣沼渣最后作為高效液體肥,農業生產可以增長10%以上,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糧食增長10%那是什么概念?可以節約多少土地?第六個模式是工業復合型循環經濟模式,比如草漿造紙,我們以前認為是一大公害,現在我們工業一體化低碳綠色草漿造紙在山東居然能開發成功,草漿造紙的成本比木漿一噸要低800塊錢,這樣用的紙漿就可以降價了,環境污染得到

- 9北京大學馬列學院“2010中國當前經濟社會前沿熱點問題高級研修班”老師講稿 調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的關系,一個是要減少含碳能源的利用,發展新能源;第二個是節約利用碳能源,提高碳能源的利用效率;第八是要協調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的發展,在農業領域發展有機農業,在工業領域清潔生產;第九是要加快建設循環經濟長效機制,環境稅、資源稅要加緊研究;第十是要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管理平臺,現在管理比較亂,服務也相對比較薄弱;第十一是要繼續建立完善的廢棄物回收體系解決剛才所說的問題。

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匯報的內容,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本次講稿由中國礦業大學研究生王濤同學根據錄音整理,未經主講人審閱,特此致謝。)

- 11 -

第二篇:論循環經濟綠色經濟 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

20102072103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唐政 摘要: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是環境危機、能源危機產生后,相繼出現的幾種經濟形態,旨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它們有相同的理念,內容有交叉,極易產生混淆,卻又在研究的側重點、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著各自的特點。它們都是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完成這一轉變需要相關條件。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關鍵詞: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

隨著世界工業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制,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一、來源及含義

(一)循環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和運動崛起的時代產生。“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受當時發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

“循環經濟”一詞并非國際通用術語,在學術界尚存爭議,從各種文獻對它界定的共同性來看,就是指通過資源循環利用使社會生產投入自然資源最少、向環境中排放的廢棄物最少、對環境的危害或破壞最小的經濟發展模式。

(二)綠色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綠色經濟”是由經濟學家皮爾斯于1989年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中首先提出來的。在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但直到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內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理論正處于不斷探討和完善之中。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征性用語。一般認為綠色經濟是指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高效地、文明地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生活質量持續提高的一種生產方式或經濟發展形態。

(三)生態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在他的論文《一門科學——生態經濟學》中首次使用了“生態經濟學”這一術語,成為生態經濟學學科的最早倡導者。他在該書中倡導用市場經濟體制控制人口的增長、環境污染和協調消費品的分配、資源的開發利用。此后,生態經濟學在西方逐漸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領域。

毫無疑問,生態經濟學就是以生態經濟為研究對象的。應該指出的是,盡管國內外的生態經濟學家對生態經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們在許多方面還沒有達成共識。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第一,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潛力,發展一些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體制合理、社會和諧的文化以及生態健康、景觀適宜的環境。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騰飛與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的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第二,生態經濟是讓整個產品的生產、使用和廢棄的全過程像生態系統一樣形成全封閉循環,最終達到資源的零輸入和廢棄物的零排放,使生產系統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是理想化階段,在知識經濟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個國家生態經濟的發展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生態化趨勢。

(四)低碳經濟的來源及含義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頒布的《能源白皮書》,使之成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經濟”的國家。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單位碳排放的經濟產出)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它的著眼點是未來幾十年的國際競爭力和低碳技術產品市場,目標是低碳高增長。低碳發展通過技術跨越式發展和制度約束得以實現,表現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結構的優化以及消費行為的理性。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20世紀后半期產生的新經濟思想,是對人類和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和總結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與改進的產物,因此它們有許多相同之處,當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撐點和追求

(一)新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

新的價值觀念包括: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于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新的消費觀念擯棄過渡浪費和奢侈之風,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二)支撐點是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是以綠色科技和生態經濟倫理為支撐點。

綠色科技是指科學技術的生態化,因而又稱之為生態科技,主要是針對科學技術的功能及社會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倫理和科技價值問題。綠色科學技術或者生態科學技術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的,目的是促使人與自然協同演進、共同發展,是在生態自然觀指導下,受生態意識支配和生態倫理、生態價值約束的科學技術,這種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與統一的科學技術越是發展,人與自然間的關系越融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優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類性是綠色科技的顯著特征。

生態經濟倫理是適應當代人類發展的生態經濟的新時代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經濟倫理。生態經濟倫理的深刻內涵是:生態經濟倫理強調環境憂患意識的重要性;生態經濟倫理追求平衡、和諧的道德境界;生態經濟倫理的根本價值觀是可持續發展。

(三)追求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都追求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的實現,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于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采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并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

三、不同的側重點、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循環經濟側重于整個社會的物質循環,強調在經濟活動中如何利用“3R”原則以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倡在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和充分利用;綠色經濟關愛生命,鼓勵創造,突出以科技進步為手段實現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分配,兼顧物質需求和精神上的滿足;生態經濟則吸收了生態學的相關理論,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以太陽能或氫能為基礎,要求產品生產、消費和廢棄的全過程密閉循環,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而低碳經濟是針對碳排放量來講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潔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和溫室氣候,使在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較低的經濟形態。

(二)解決危機的突破口不同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都是以人為本,解決人類生存危機,但是它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各異。循環經濟是通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環境的改善來體現的;綠色經濟實施綠色分配,如保證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費和費用支出;生態經濟則將人類看成是具有最高級智慧的生物,通過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創造、依存和協同進化的關系達到人類經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通過減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CO2)濃度不再發生深刻的變化,保護人類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和氣候條件。

(三)核心不同

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使各種物質循環利用起來,以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綠色經濟以人為本,以發展經濟、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為核心,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續發展,使社會系統的最大公平目標得以實現。生態經濟學研究現狀,以農業生態經濟學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為核心。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消費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將引起現代經濟發展的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這場變革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支撐這場變革的重要條件:綠色科技的進步,市場機制的建立,價值觀念、消費模式的改變,生態經濟倫理形成都需要時間。我國也面臨著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們應理性地對待,清醒地認識我國當前的國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實際地攀高。因此,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王育德,步秀君,賈東水.綠色經濟論[J].經濟論壇,2004(16).

2、鐘建平.生態倫理與綠色經濟[J].麗水師范??茖W校學報,2003(6).

3、韓錦芳.試論綠色經濟的發展[J].山西能源與節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賈東水.綠色經濟論[J].經濟論壇,2004(16).

5、李彥龍.哲學視野中的生態經濟[D].中共中央黨校,2004.

6、陳建國.生態經濟和知識經濟[J].江西社會科學,2000(7).

7、費平,盧風.生態經濟與市場激勵機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第三篇:發展循環經濟 推進綠色包裝

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資源和環境已成為人類面臨的主要問題。包裝在人類生產、流通、消費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已成為人們生活和世界貿易往來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包裝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以及過度包裝造成的資源浪費已嚴重影響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如何發展綠色包裝,把包裝業納入循環經濟軌道,已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循環經濟和綠色包裝

循環經濟是21世紀最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過程。它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綠色包裝,是指在產品包裝的全生命周期內,既能經濟地滿足包裝的功能要求,同時又對生態環境不產生污染,對人體健康不產生危害,能夠回收和再利用,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綠色包裝要求實現包裝減量化(Reduce)、重復利用化(Reuse)、循環利用再生化(Recycle),Degradable(可以降解腐化原則),即通常的3R1D原則,它充分考慮包裝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對資源、能源及生態環境的影響,著力降低包裝材料的環境負載,實現包裝功能性和環境適應性的平衡和統一。

我國資源人均占有量少、資源利用率低,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顯得十分重要、迫切?,F在我國每年包裝產量約3000多萬噸,除紙箱啤酒瓶和塑料周轉箱回收較好外,其它回收率相當低,達不到總產量的20%,每年產生的包裝廢棄物就有2500多萬噸,廢棄包裝物占到垃圾總量的30%。因此,發展綠色包裝,走循環經濟之路,成為節約資源浪費、消除污染的必要而有效途徑。

二、我國發展綠色包裝的障礙

(一)綠色包裝管理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我國也制訂一系列包裝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如《清潔生產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對產品和包裝物的設計、減少及合理利用固體廢物、過度包裝、廢氣物回收等作了規定。但上述規定僅立足于傳統經濟,沒有將商品過度包裝、有害包裝材料、包裝廢棄物的管理等從產生的源頭一直到最終的處理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對包裝廢棄物的規范也只是針對生產—消費—回收—再生—利用的環節中的一個或幾個來進行,沒有對其進行全程管理,違背了循環經濟的基本理念。

(二)綠色包裝產業缺乏政策支持綠色包裝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我國尚處于發展初期,需要技術引進和開發,由于采用先進技術受到企業生產規模的限制等原因,綠色包裝產品往往比傳統的包裝產品成本高,因此在與傳統包裝產品競爭時,不具備價格優勢,這直接導致了綠色包裝產品在市場競爭中的劣勢。而我國現在沒有明確的綠色包裝產業扶持政策。

(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我國的包裝行業起步晚,基礎薄弱,技術創新能力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整體水平上要落后20年,如環保型聚乳酸在包裝中的應用,發達國家自1992年申請了第1件專利起到2005年底,共公開了121個專利族,衍生出246個專利。而我國僅申請了12項專利,國內申請人到2005年底也只申請了4項專利,僅占3%??萍纪度胧莿撔碌闹匾獥l件之一,工業強國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投資占銷售額的1%企業難以生存,占2%可勉強維持,占5%才有競爭力,而我國包裝企業的研發投入平均水平不足1%。因而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和研發投入勢在必行。

(四)綠色消費觀念缺乏制度推動雖然國家陸續出臺了《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等一些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其中涉及到對消費的節制和對綠色消費的倡導,但目前還沒有一部關于規范消費活動和行為的法規。綠色消費是廣大社會公眾參與循環經濟的消費行為規范。而我國的綠色消費起步較晚,遠未成為人們的消費習慣。據調查,有72%的人認為發展環保產業,開發綠色產品對改善環境狀況有益,有54%的人愿意使用綠色產品,還有38%的人表示購買過綠色產品。從調查數字看,我國消費者對

綠色消費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綠色消費觀念開始形成,但真正付諸實施的人并不多,綠色消費觀念需要制度推動。

三、完善綠色包裝制度,實現循環經濟

世界各國的實踐表明,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使包裝綠色化,最有效的辦法是實行立法,用強制性的手段對包裝資源進行管理。從長遠看,我國應制訂《循環經濟法》,作為過度,當前我國應抓緊制訂《包裝法》,解決過度包裝包裝廢棄物等問題,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制定《包裝法》,實現綠色包裝的全程控制

1、強化清潔生產,實行源頭控制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清潔生產其根本目的是進行無廢、少廢生產,實現生產過程污染的“零排放”和制造產品的綠色化。就包裝領域而言,要求生產者在包裝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遵循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經濟活動行為原則,使包裝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在《包裝法》中,應明確生產包裝產品要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以立法的形式禁止使用某些包裝材料,如含有鉛、汞等成分的包裝材料;沒有達到再循環比例的或不能再利用的包裝容器和材料。明確禁止過度包裝或一次性使用的包裝,盡快制定出過度包裝的“度”量化標準,在經濟活動源頭就注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

2、促進包裝廢棄物的避免、減少和再利用,實現包裝廢棄物生態化循環為促進包裝物的再循環,許多國家制定了再利用法律,如日本的《新廢棄物處理法》,德國的《循環經濟法》和《避免包裝廢棄物法》,要求在包裝上印有回收再利用標志。借鑒他國立法經驗,在《包裝法》中應明確包裝廢棄物的避免、減少和再利用原則,并貫徹“誰污染誰負責、誰開發利用廢棄物誰將得到鼓勵和支持”的原則。首先《包裝法》要規定避免產生廢棄物,特別是減少其數量和毒性;其次企業必須回收利用包裝廢棄物,或作為可用能源;剩下的包裝廢棄物以環境相容的方式填埋。要規定包裝生產企業所使用的包裝物,其廢棄時有正確的回收利用或合適處置的保證,當產品有毒成分過高,難以處理,不能保證與環境相容,就不許進入市場流通。再則,擴大生產者責任,生產者不僅對產品的性能負責,而且負有對包裝物整個生命周期負責的責任和義務;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還應承擔回收的有關費用。

(二)、強化鼓勵與限制相結合政策導向,促進綠色包裝的發展 政府應制定產業、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企業發展綠色包裝。具體措施有:(1)采取排污收費、排污許可權交易、環境稅收等手段,提高環境污染成本,使環境成本內部化。(2)大力推行環境資源和對資源進行補償的稅收政策,對嚴重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要采取收取資源稅的稅收措施;對節約資源、污染少的企業,可適當減免資源稅。(3)對運用清潔生產工藝生產的產品和少污染、無污染的產品要以經濟政策進行扶持,如通過政府的采購政策,采購環境行為良好的企業的產品。(4)通過信貸政策導向,增加對企業的信貸規模,給予貼息優惠,使環境行為良好的企業更容易獲得信貸。(5)通過減免稅優惠政策,對原材料和成品的進出口,給予關稅和配額方面的優惠,盡量降低其產品的成本,促進企業進行清潔生產。

(三)、通過行業自律,倡導企業實施綠色包裝行業自律是倡導綠色包裝不可或缺的環節。任何制度的作用,都只有在人們自覺遵守時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澳大利亞的油漆涂料公司為了緩解社會越來越大的環保壓力,共同簽署了一個行業自律協議。根據協議規定,油漆涂料的包裝容器將更好地加以重復使用,減少包裝原材料的消耗,從而減少包裝廢棄物。這個協議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贊揚。我國包裝聯合會循環經濟委員會的目標就是在包裝行業內建立一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的綠色包裝生產、消費和循環再生利用系統,促進包裝行業的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國包裝行業協會應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義,制定行業規范,要求企業執行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從而實現綠色包裝。

(四)包裝企業要強化綠色管理理念,積極參與國際認證包裝企業應將綠色觀念貫徹到全部管理活動中,首先要積極開展有關的綠色認證工作,推行ISO14000國際標準。實施該系列標準具有保護環境和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的雙重作用。通過建立、實施認證體系,實現綠色生產,既在保證產品的功能、質量、成本的前提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其次要積極實施環境標志產品制度,環境標志被稱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目前,世界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這一制度,標志涉及的產品范圍越來越廣,發達國家都建立環境標志,并趨向協調一致,相互承認。我國包裝企業要在開展環境標準認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取得發達國家的環境標志,獲得國際產品出口的通行證,從而推動我國綠色包裝的發展。

(五)、加強綠色消費制度建設,培養綠色消費觀念在現代“經濟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模式影響下,攀比、奢糜、浪費的消費觀念在社會上還是相當嚴重地存在。對待消費者購買綠色包裝產品方面,政府做得較多的是宣傳,但僅靠人們的自覺還不足以推廣綠色產品的消費,還要靠制度的約束??梢越梃b日本的《環保商品購買法》,先從政府消費這一個側面進行,各級政府應率先提倡購買和使用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綠色包裝商品,以向社會提供環保信息,支持環保產品的生產和營銷。同時利用稅收政策對存在比較嚴重污染的消費進行制約,把環境的代價納入消費者的決策范圍,以強制性手段規范消費者的行為,比如對使用不可回收的瓶子征稅,開征塑料購物袋使用稅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立環保消費基金,把有關在消費中所征的環境稅款作為消費基金,以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與此同時,加大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教育力度,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綠色消費運動,使循環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

四、總結

推行綠色包裝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發展循環經濟思路出發,運用法律法規對產品包裝的整個生命周期進行規范,通過政府、行業、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推動包裝產業向生態節約化轉型,從而實現綠色包裝,使包裝業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發揮更大的貢獻。

第四篇: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綠色精品

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

--寧夏中寧賽馬水泥有限公司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大家好!

很高興代表寧夏中寧賽馬水泥有限公司就環境保護工作情況作發言匯報,并對與會領導及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

寧夏中寧賽馬水泥有限公司隸屬于國資委直管的中國中材集團控股的寧夏賽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現有2*1500/d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年水泥生產能力100萬噸。公司總資產4.6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3.6億元,利稅總額1.6億元?,F有在冊員工500人,各類專業人員135人,大專以上學歷人員60人。公司秉承“穩健經營、精細管理、創新機制、科學發展”的經營理念,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寧夏及周邊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綜合實力較強的建材類公司。2004年被授予自治區“環境友好企業”,2005年首批通過了“清潔生產企業”驗收合格單位。企業的快速發展,全面提高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和認可,先后獲得自治區“先進企業”、“誠信納稅單位”、“自治區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等榮譽稱號。2009,我公司緊緊圍繞集團公司“做響品牌、做大市場、做美環境、做優指標、做強企業”的戰略目標,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全面推進各項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成績,為中寧縣的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公司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等法律法規,堅持以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做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中心工作,通過構建節能機制、推進技術和管理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環保排放達標率100%,無環保事件的發生,并于09年11月通過了國家環保部專家組的核查。

一、領導重視、機構完善、制度健全、組織得力。

環境保護工作一直被列為公司管理的重要內容,嚴格執行國家、自治區及市縣的各項環保法律、法規和規章。成立了以副總經理為組長的環境治理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和規劃全公司的環保治理工作,對各項具體工作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安全環保技術部負責環境治理的項目計劃、技術改造、檢查、考核及監督工作;并配備了專職(兼)的環境保護專門人員;建立了公司、各部門、主管機構和車間(工段)四級監督考核的管理體系。依據生產實踐逐步充實和完善了適合公司發展的《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環境綜合治理及考核辦法》、《清潔生產管理制度》、《固體廢棄物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督促員工養成自覺保護、治理環境衛生的良好習慣。加強設施基礎管理,落實責任區域,從源頭上治理跑冒滴漏現象,為順利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重視科技進步,加大環保設施改造力度,做到持續穩定達標排放。 公司近幾年,依靠科學技術,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環保設施,加強日常管理,緊緊圍繞環境治理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三同時”管理制度規定,投資1500余萬元安裝除塵設備67臺套,使水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達標排放。2008年按照環保部門要求,投資68萬元在2條生產線廢氣排放口安裝煙氣排放連續自動監測設備并與中衛市環保局聯網,有效監控污染物的排放。

2、在生產過程中不斷進行污染防治技術改造,陸續投資1000余萬元建成了半封閉式原料儲棚、對原來沒有收塵設施的排放點及收塵效率較低的收塵器進行了更換,新增及更換收塵設施9臺,使環保設備的運行完全實

現DCS系統控制。對廠區整體進行了規劃并實施,對影響廠容廠貌的死角、建筑物、地面分別進行了清理、硬化和綠化,并修整了進廠道路;新增花卉樹木6000余株,改變了公司的整體形象。

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各粉塵排放點全部安裝了收塵設施。企業環保設施運轉率達到99%以上,從硬件上保證了環保設施的齊全和完好,使工業污染源穩定達標排放,實現與環保部門簽訂的目標責任。

三、加強水資源的回收利用,實現水資源的閉路使用

廢水主要是生產過程中的設備冷卻水,直接排放會造成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環境。公司在實際生產運行中,不斷摸索并進行改造,建設了4個循環水池。排放的廢水經過循環水池處理后,循環利用率可達97%以上。

四、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公司積極倡導循環經濟,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工作。通過構建資源綜合利用推動機制及技術創新,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逐年提高?,F利用廢渣品種由起初的兩種達到現在的十幾種,不僅降低生產成本,也是解決環境污染的一項重要舉措。

水泥行業是節能減排工作的重點,我公司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千家節能重點企業”,自治區人民政府與企業簽訂了節約目標責任書。為確保實現節能目標,利用2*1500/d新型干法水泥窯窯頭、窯尾產生的廢氣余熱,建設了一座6.0MW純低溫余熱發電站。該項目具有利廢(充分利用廢氣余熱)、環保(大量減排CO2)、節能(進一步降低水泥生產電耗)三重效果。

年節電量3248×104kWh(節約標準煤11590噸),相當于每年向大氣環境減排CO2 23520噸,從根本上奠定了節能減排基礎。

總之,公司在環境治理、節能減排方面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任務還很艱巨,我們要不斷克服困難,扎實地開展技術創新及制度化管理,使公司在環境治理、節能減排工作方面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的發言結束,謝謝大家!

寧夏中寧賽馬水泥有限公司

二○一○年六月四日

第五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積極建設低碳城市

[摘 要]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低碳型社會,作為協調社會經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途徑,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在全國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各地都大力提倡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兩型經濟,創造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本文通過對“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兩型經濟”四種概念進行深入辨析,闡述其基本實質內涵和偏重點,并闡述發展循環經濟的策略。

[關鍵詞] 循環經濟、低碳城市、發展策略

近幾年,在全國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按“又好又快”的經濟發展理念,國內各地紛紛出力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保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手段。2009年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會議大會后,“低碳經濟”這一新的名詞又開始盛行于各級各方的施政報告之中,加之此前的“綠色經濟”與“兩型經濟”等概念,一時概念飛舞,有讓人目不暇接的感覺,本文試圖對這幾個熱門概念內涵進行辨析,并闡述發展循環經濟的策略。

一、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兩型經濟概念及內涵辨析

循環經濟的定義,國內外文獻有多種說法,國內最早由劉慶山于1994年開始使用,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目前,最權威、簡潔的定義普遍認同2009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中的提法:“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活動的總稱” [1]。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為特征,是綜合反映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典型經濟模式,屬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形態。

綠色經濟是一種形象而生動的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并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遵循“開發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動力、協調一致、宏觀有控”等五項準則,并且得以可持續發展的經濟[2]。綠色經濟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共生為目標,將環保技術、清潔生產工藝等眾多有益于環境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并通過有益于環境或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避免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最終損害人類總體福利的非人本主義的經濟速度的增長。

低碳經濟是發達國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它強調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或稱“碳足跡”)而獲得較大的經濟產出。自從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和《斯特恩氣候變化報告》發表之后,低碳經濟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一些國家還發表了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倡議書和行動指針。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經濟,尚沒有嚴格的定義。目前被廣泛引用的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其核心內容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低碳能源的開發和利用[3,4]。低碳技術涉及到電力、交通、建設、冶

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勘探與開發利用、二氧化碳捕獲買存、低碳建筑技術、有效利用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等[5]。

兩型經濟,是國家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情況下,實施綜合配套改革中經濟領域對應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支撐,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是具有較高生態效率的經濟發展模式。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這兩個國家級“兩型”社會綜合改革實驗區中提得較多、其核心即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標準,主要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高科技和環保、節能型產業等途徑予以體現。[6]

從以上四者的定義可以看出,無論是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還是綠色經濟、兩型經濟,基本實質內涵是相同的,其針對問題均是相對于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經濟發展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節能與減排”;其發展目標是共同的,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共存”;其衡量標準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過,四者在定義來源、側重內容、應用背景等幾個方面有所不同。循環經濟起源于日本與德國的“垃圾經濟模式”,強調的是資源的循環利用。低碳經濟起源于歐美等國,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綠色經濟起源于環保組織的呼吁,側重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兩型經濟則發端于國內“兩型社會”的建設,強調的是資源節約和環境的協調。因此,四者從本質上是沒有多少區別的,均是世界面臨共同挑戰、為了共同目標而需求的新的經濟模式的不同稱謂而已。鑒于從發展的歷史看,循環經濟這一稱謂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各國已有廣泛認同和發展經驗;從制度層面看,我國已頒布《循環經濟促進法》及大量政策規章;從覆蓋范圍看,“循環經濟”相對較廣,特別是“低碳”經濟重點關注碳減排,過于狹窄,“綠色經濟”則過于抽象,“兩型經濟”則過于生疏,因此,為便于政策的延續性與穩定性,避免陷于語義混雜、熱衷時髦、難以理解、政出多門等不必要的詞語困境,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統一使用“循環經濟”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執行部門和公眾也易于接受。當然,從城市的區域化管理角度講,低碳城市目前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發展重點,很多國際大都市把發展低碳城市作為目標,低碳城市既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發展循環經濟最終也是要實現城市的清潔發展、高效發展、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可延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設低碳城市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標來倡導。

二、把握重點,理清循環經濟發展思路

1、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點環節:投資、生產、消費

循環經濟是一種廣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開放式(從參與和受益角度)、閉合型(從物質、能量流角度)經濟模式,它強調應從投資、生產、消費三個環節統籌考慮。在投資環節,應強調“環評”、“能評”的準入審核把關,應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項目在宏觀經濟低迷時,特別是產業的國際化梯度轉移中,以各種名目“死灰復燃”,防止“兩高一低”產業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從發達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轉移、從城市向偏遠農村轉移。當前,各中西部城市應下狠決心淘汰小水泥、小造紙、小冶金等落后產能,否則“不破,焉能立”。在新引進項目時,在“環評”、“能評”之外,還應綜合評估土地利用強度、技術先進程度、市場飽和程度、資源依賴利用強度、產業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盲目上馬,倉促上馬,急功近利。在生產環節,應強調產業項目的集中布點、集中截污、集約集群,防止“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應認真貫徹落實《清潔生產促進法》,積極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

標準,建立重點企業的能耗與排放的實時監控平臺,建立清潔生產審核的監管長效機制。在消費環節,應倡導綠色消費的“節約、健康、環保”消費理念[7],引導消費者對資源和物品的“重復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費過程中廢棄物的 “分類回收,循環再生”,倡導“綠色生活,環保購買”的新生活,這其中,作為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政府及相關國有大中型企業事業單位,應實施強制性的“綠色采購”制度,積極引導培育循環型產品市場。

2、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要載體:企業、園區和社會

發展循環經濟應有步驟、分層次地實施,一般而言,即應先后實現企業的“小循環”、園區的“中循環”、社會的“大循環”,企業是經濟的載體、市場的細胞。企業的“小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在企業層面推行清潔生產,建設產品和服務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對產生的廢氣、廢水和廢料、廢熱進行循環利用,實現污染物產生的最小化和經濟效益最大化。園區的“中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把上游生產過程的副產品或廢物料用作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料,形成企業間的工業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社會的“大循環”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環社會”,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頒布《家電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全面約束和規范政府、社會、企業和園區的行為,使整個日本社會朝循環型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可從國情出發,先從循環型工業園區、社區、循環型區縣市試點做起[8]。

3、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基本原則: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

在國外,循環經濟又被稱為“3R經濟”,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資源化Recycle,“3R”即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減量化原則要求在生產、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從源頭節約資源,實現“零排放”。當前,減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視較多的是“節能”,更具體點講是“節電”,當然這是發展循環經濟首要要抓的,但絕不是唯一的,還應高度注重節材、節地、節水、節時等。在工業化、城市化不斷加速的今天,建筑與制造、交通領域的節材顯得尤為重要,耐久性、簡約性、通用性應成為社會各界共識;季節性、流域性、水質型缺水應引起南方傳統意義的所謂“豐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節時也應引入工業制造與政府管理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對只爭朝夕的發展中國家是最重要的節約觀念;另外在目前國內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中,一些好的大型項目基于利益動機,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動輒向急于引資的地方政府要地幾百幾千畝,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資”壓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給多少、低于成本價甚至零地價”的政策來吸引和留住大企業大項目,既給耕地保護和征地拆遷帶來巨大壓力,更易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因此,土地的節約是當今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最薄弱的但也最嚴重的一個問題,亟待引起更大的重視,造成這類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招商、發改、工業、國土、規劃等政府部門間的溝通脫節造成的“信息孤島”現象,需引入目前英美澳等國倡行的整體性治理思路(holistic government)予以解決,防止發生任何公共政策議題“一熱就搶,一搶就亂”的現象。再利用原則要求制造產業和包裝容器能夠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復利用,要求制造商盡量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發展再制造業。當前,在消費領域應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從2009年起,長沙市政府規定賓館、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產領域主要是鼓勵發展再制造業,廢舊零部件再制造不僅能節約資源、減少排放,其產品性能也不遜于新產品,而成本只為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我國設備總資產已達幾萬億元,若其中10%的報廢設備能夠利用再制造技術形成新產品,將產生十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目前,發

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門已開始在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等領域開展再制造企業和園區試點。資源化原則要求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利用的資源,而不是不可恢復的垃圾。在德國和日本,按循環經濟的要求,生產和消費者應該分擔解決廢棄制品的處理責任。

4、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個重要主體:政府、市場和公眾

發展循環經濟依賴于政府--國家行政及法律機制、企業--市場競爭及淘汰機制、公眾--社會參與機制,對應的是應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制性政策、市場性政策和參與性政策?,F代政府應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義不容辭的主要責任主體,因為循環經濟的跨區域性、外部性、戰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標所壓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戰略、民生的高度,充分發揮指導、引導、規范、服務和協調作用,循環經濟才能從無到有、由小變大。當前,各地要抓緊時間制定好“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利用好“綠色GDP”及財稅補貼獎勵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場機制主要利用制度經濟學原理,將“外部性內部化”,使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浪費與節約、環境的保護與破壞均形成有邊界、可核算的成本與效益,刺激企業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如模擬CDM(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開展地方區域性排污權交易、對排污企業的罰款、對非環保產品的市場限入等,通過不斷擴大“不節能、不環保”型生產者的責任,刻意擴大“節能環保”型生產者的利益,從而逐步形成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市場內生機制。在許多城市,循環型的節能、環保高科技企業還可結合本地資源及市場優勢作為戰略性優勢產業來予以培育,這是符合當前中央經濟工作指導精神的。社會參與機制主要是,一方面應通過立法明確公民在循環經濟中的責任與義務,一方面應通過宣傳教育推動公民在循環經濟中參與與監督作用。當前,應借鑒國外做法,重視在中小學教育與社區宣傳中增加發展循環經濟內容,重視引導和培育“環保NGO(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的發展??傊?,要分層次、有步驟地推進,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綜合發展機制與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08.

[2] 張 葉,張國云.綠色經濟[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07

[3] 辛章平, 張銀太. 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 2008(15)4:98-102

[4] 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05

[5] 金樂琴,劉 瑞. 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J]. 經濟問題探索, 2009(1):84-87

[6] 吳前進1. 以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J]. 資源與產業, 2008(6)10:1-4

[7]關鳳峻,王永生. 循環經濟-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J].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04(1):4-6

[8]范連穎.日本循環經濟的發展與理論思考[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1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落實課程方案情況下一篇:六上選讀課文閱讀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