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義務教育階段普教與職教論文

2022-04-15

本論文主題涵蓋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義務教育階段普教與職教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摘要]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層次低,所獲得的社會階層位次低,今后能夠進一步向上流動的空間亦有限。從社會分層的角度看,中職畢業生今后很長時間都會以滯留于社會的下層為主。與普教相比,社會階層差異對職教,特別是對中職教育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一客觀背景不容淡化,中職教育課程改革正應從這一背景出發,實事求是地為畢業生將來向上流動鋪設道路。

義務教育階段普教與職教論文 篇1:

農村初中生職普滲透策略研究

[摘 要]文章主要介紹對農村初中生進行職普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農村初中進行職普滲透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出在農村初中開展職普滲透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職普滲透;策略

一、對農村初中生進行職普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職普滲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

首先,職普滲透是教育本質的要求。中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應該具有職業性。由此可見,普教與職教是不可割裂的。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是職普滲透教育的政策基石。

2.職普滲透是實現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我國的扶貧開發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30多年的努力,使數億中國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扶貧工作取得舉世公認的輝煌成就。但按照中國的扶貧標準,到2013年底,中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2013年11月,習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2015年10月16日,習總書記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論壇上強調,中國扶貧攻堅工作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

十八大以來,教育部認真學習貫徹習總書記關于扶貧的重要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規的政策舉措,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先后組織實施20項教育惠民政策。其中第五項政策是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發放寄宿生生活補助),第七項政策是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發放補助生活費政策。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在讀職校的涉農專業學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發放補助生活費,等等。

通過職普滲透,讓更多學生家長的教育意識、讓初中畢業生的思想素養、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職業學校的就業教育、致富教育與普通學校的升學教育相互滲透及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成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健康成長搭建多元化的學習平臺和良好的發展空間,使更多的初中畢業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3.職普滲透是提供縣城經濟建設人才的重要保障

南寧市橫縣背靠大西南,處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濟圈,資源豐富,人口120多萬,茉莉花產業、南寧六景工業園等均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職普滲透的實施將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二、向農村初中進行職普滲透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教師的水平有待提高

師資是職普滲透中教學活動的根本。目前農村初中學校專門進行職業教育課程的教師欠缺,雙師型教師的職業技能及課程職普滲透環節仍有待加強。例如如何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境保護、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提高生產技能等,更多的是依靠縣職校及校企結合,對初中教師進行培訓。

2.家長對職普滲透的認識有待提高

初中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擇業觀、成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除了受教師的影響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他們的法定監護人——家長的影響。因此,職普滲透工作是否有效也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相關。我們在教育實踐與文獻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家長對職普滲透認識不足。目前,大家認為就讀高中是考上大學的主要途徑,所以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家長認為讀高中是高中階段的首選,對職校仍有偏見,這對孩子就讀方向起決定性作用。而相當一部分家長長年在外務工,對目前教育的發展缺乏科學認知,且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少,不了解孩子存在的問題與真實的意愿,更有部分家長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對孩子初中畢業后的去向選擇不能結合實際進行科學指導。

3.對學生的職普滲透和職業技能培訓有待提高

初中畢業生雖然經歷了三年的初中學習,在教師的教育指導下,個人的認知、職業技能、知識學習等都有一定提高,但仍有部分學生受到各種因系的影響,在初中階段因厭學導致成績下降,對初中畢業后的去向也很茫然,部分學生初中畢業后未升學,直接進入社會就業,這給建設和諧社會帶來諸多問題。因為這些學生將有一段時間處于家庭管不好、學校管不了、社會管不到的“三不管”狀態,容易形成不良習慣,違規違紀甚至走上違法犯罪之路。因此,加強對初中畢業生的職普滲透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擇業觀、人才觀、成長觀,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4.職普滲透的相關制度仍有待加強和完善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行業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行業的準入制度、勞動者的相關培訓制度、師資培訓制度、經費保障制度、工作推進長效機制等都需要制定和完善,以確保職普滲透工作有效展開。

三、對農村初中學校進行職普滲透的策略

1.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為了更好地推進職普滲透工作,提高初中教師教授專業課的水平,由縣職校牽頭對參與職普滲透教育教學活動的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將橫縣職業教育中心作為承擔全縣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平臺,設專門的課程對初中教師進行普及性職普滲透教育培訓。通過各級職普滲透培訓,改變教師的觀念。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成長的道路是初中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因此,作為初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不能只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去衡量每個學生,因為學習成績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結束后,學生將面臨人生第一次重大的選擇,這次選擇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而初中教師是學生第一次重大人生選擇的引路人,要善于用多元發展的理念引導學生作出合理的選擇。通過培訓,也讓廣大初中教師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職業教育的受惠者,人們的衣食住行等都離不開職業教育的服務。因此要深入貫徹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2.職普滲透與教育扶貧有機結合

職普滲透在農村初中學校的開展應該根據實際,與教育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培養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勞動者。教育扶貧應先扶志,初中學校主要通過召開家長會、家訪等形式開展職普滲透工作。職普滲透工作要從七年級開始抓起,重點放在九年級,為此,學校專門召開九年級學生家長會,對初中畢業生去向選擇意義進行分析,對家長進行闡述,并提出選擇的建議;正面宣傳就讀我縣普高與職校的優勢和亮點,引導家長全新認識職業教育;讓更多家長認識到,初中畢業去向的選擇會影響孩子一生,影響每個家庭,從而引導家長正確指導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進行職普滲透,讓家長、學生的成長觀、成才觀、擇業觀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3.把職普滲透與教育教學工作有機結合,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從七年級開始,初中學校在課程設計和教學要求上都進行職普滲透,例如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環境的教育,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生活生產技能的教育;將文化課程的教學與學生未來的職業聯系起來,使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適當開展職業技術教育,使學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達到就業的要求,從而增加學校對農村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也能降低農村初中學生的輟學率等等。通過集會或專題教育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觀、成才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九年級的學生除了引導其作出正確的畢業選擇外,對未有升學意愿的部分學生進行前途理想教育,組織該部分學生到職校觀摩和學習,依靠職校教師對他們開展職普滲透工作。通過開展家訪、宣傳動員等工作,讓更多的學生選擇讀書,正確擇業。

4.初中學校主動作為,配合職校做好中職招生宣傳工作

中職招生工作是我縣的一項重要工作,縣政府與縣教育局、縣教育局與初中學校層層簽訂了招生送生目標責任狀,確保招生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初中學校把中職送生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來抓,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未雨綢繆,由校長親自抓,人人參與送生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各初中學校結合本校實際,明確職責,落實任務,正面宣傳我縣普高與職校的優勢和亮點,加大高中惠民政策的宣傳,并對初中畢業生的動向做好跟蹤服務工作,指導學生做好選擇。每年5月,縣職校的“職業教育滲透活動周”活動都舉辦得紅紅火火,有聲有色。各初中學校積極組織本校九年級畢業生參與職業教育滲透周活動,我縣中職學校開展的職業教育滲透活動周對初中畢業生的職普滲透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初中學校根據相關部門的要求,積極配合市、縣各級中職學校到各初中開展中職招生宣傳工作,讓職普滲透工作惠及更多學生。

5.提升職校辦學質量,鞏固職普滲透成果

職普滲透工作得到各級部門和領導的重視,特別是本課題開題以來,職普滲透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以我縣其中一所初中為例,2013年、2014年九年級畢業生就讀職中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7%左右,未升學初中畢業生占畢業生總人數的30%左右;2015年以后至今,九年級畢業生就讀職中的人數占畢業生總人數的20%以上,未升學初中畢業生僅占畢業生總人數的20%左右;從我縣來說,每年1.1萬多的初中畢業生中,就讀職中與普高的人數逐年攀升。2015年以來,我縣初中畢業生每年就讀縣內職校的有1800人左右;就讀縣外職高、普高學校的有2300人左右;就讀縣內普高的有5500人左右。廣大農村初中的學生、家長對職業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多元發展的理念正被更多的家長與師生認可。

為了鞏固職普滲透的成果,需要中職學校拓寬辦學渠道,提升辦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把好升學關和就業關,把職普滲透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 參 考 文 獻 ]

[1] 劉岳啟.農村未升學初中畢業生開展職業教育的思考[J].農徽農業科學,2009(32).

[2] 卜永媛.對一所農村初中實施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結合的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4).

(責任編輯 斯 陌)

作者:陸鵬 閉文農 藍海南

義務教育階段普教與職教論文 篇2:

社會階層差異背景下中職教育課程改革的建議

[摘要]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層次低,所獲得的社會階層位次低,今后能夠進一步向上流動的空間亦有限。從社會分層的角度看,中職畢業生今后很長時間都會以滯留于社會的下層為主。與普教相比,社會階層差異對職教,特別是對中職教育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這一客觀背景不容淡化,中職教育課程改革正應從這一背景出發,實事求是地為畢業生將來向上流動鋪設道路。

[關鍵詞]社會階層 中等職業教育 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謝革新(1960- ),男,江蘇江都人,江蘇省江都職業教育中心校教科室主任,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教育社會學和課程論。(江蘇 江都 225200)

一、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獲得與未來社會階層發展預期影響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可度與熱忱

(一)社會分層理論

與絕大多數已經實現工業化或正在實現工業化的社會一樣,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越來越趨向于表現為職業的分化。職業因素對社會階層分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力與非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擴大,二是管理者與非管理者之間的社會經濟差異擴大。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課題組”發表了初期研究報告——《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階層結構變遷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占有狀況為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理論框架。根據這種分層原則,勾畫出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基本形態,它由十個社會階層組成: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社會階層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的階層概念,它應是社會成員所屬的經濟、文化、職業、政治等各“次階層”狀況組合而成的“總體階層”狀況的統稱。①當前距研究報告的出臺又過去了5年,隨著社會的進一步轉型與發展,經濟“次階層”對“總體階層”——社會階層的影響越來越大,在社會階層中所占的權重越來越大,社會階層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著經濟收入的差異。

(二)教育是提升社會階層的大通道

社會階層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分層就會有競爭,有落差就會有流動,適當的分層和差距使社會中下層有了向上攀升的動力;資源分配過于平均,將使個人及社會失去發展動力。分層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從傳統結構向現代社會結構過渡就是從分層開始的。教育與社會流動和社會階層結構變遷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雖然社會分層影響和決定了社會成員對教育資源的占有,并通過教育復制著已有的階級結構,但同時教育具有促進社會不同階層之間流動的功能。教育促進社會流動表現在教育為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動提供了渠道。盡管現代社會各階層的位序已經穩定,但對于處在社會階層較低的人來說教育是改變自身命運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②馬和民通過研究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無論是農民的社會流動還是城市職工的各種流動均表現出與教育之間較強的聯系。彭巍通過對轉型階段職工收入的差異分析發現,市場化程度越高,教育的收入回報越高。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教育經濟回報率不斷提高,“腦體倒掛”現象已基本被消除。1981年與1987年中國教育的經濟回報率僅為0.025和0.027。而最新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教育回報率大約為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收入增長6%~7%,這一教育經濟回報率水平已接近歐美國家。③ 收入回報是一個方面,除收入回報以外,還有其他相應的社會資源方面的回報,如職位、社會聲望、社會關系網絡等。重視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促進社會的中低階層向較高層次流動是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目前社會階層的構成正在從傳統的金字塔形結構向橄欖形結構過渡,社會結構演變處在多數社會群體的社會地位整體上升的階段,教育正為這種演變發揮著助推器作用。教育是提升社會階層的大通道。

(三)中職畢業生的職業獲得與未來社會階層發展預期影響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可度與熱忱

第一,職教畢業生到目前為止并未在整體上取得令人羨慕的社會階層位次。我國職業教育起步遲,還處于發展初期,各方面還不成熟,成果與優勢還不能充分得到展現,因此,還不能與成熟的普通教育相媲美。但人們喜歡拿職教與普教相比,似乎有理由認為,中上階層和上層社會的精英都是經普通教育“正規”培養出來的。相對來講,職業教育的表現就沒有那么出色,雖然也培養了大批一線的專業人才和骨干,但按市場經濟運作的規?;l展的職業教育也只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它所培養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中只能是嶄露頭角的一線應用型人才,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躋身于“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等中級階層,因此得不到人們的青睞和充分認可。

第二,近年來中職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受到雙重擠壓,獲得的職業層次較低。中職校文化基礎教學薄弱,專業教學面狹窄,技能教學單一而且落后,甚至被行業、企業淘汰的技術還在中職校里傳授,很少具備不可替代性,當他們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后,只能在普通崗位(操作型、初級應用型、商業服務型等)上謀取職位。而在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新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已出現了就業難現象,有些稍有技術含量的崗位都會有高校畢業生來競爭;中職生退之謀求技術含量低的崗位,又將面臨普教的高中畢業生,甚至初中水平的求職者、下崗工人、農民工人的競爭。因此,他們的就業崗位可想而知,他們的職業層次較少能令家長們滿意。

第三,中職畢業生在未來的社會中進一步向上流動的空間依然有限。一方面,中職畢業生的就業起點低,崗位多以簡單性勞動、體力勞動為主,技術含量低;另一方面,職業教育是教育的終極,從課程計劃到課程實施都沒有為今后深造和自修預留足夠的文化基礎。所以,中職畢業生難以在職業上通過自學提高專業能力,從而向上攀升??傊?,對大多數中職畢業生來講,通過提高專業能力而向上攀升的空間不大,大多數中職畢業生會在產業工人和商業服務業員工等低級階層上滯留比較長的年限。

二、中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影響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提升

(一)中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影響政府對中職教育的重視程度和財政投入

社會對中職教育的態度往往也影響著政府對中職教育的態度,社會的認可度影響著政府的重視程度,當然政府的決策也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限制和在這種限制條件下的精英教育思想影響。把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看成“非正規”教育、“低水平”教育、接受普通教育“落榜生”的教育。在招生政策上按學校類型分批錄取,普通教育優先,其他教育不可越位;在教育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中,自然首先要保證普通教育的需要,把其他教育僅僅當做調節生源盈缺的緩沖區域;在教育經費和其他資源的分配上,不能不偏重于普通教育。據統計,2004年上海市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投資為6680.2元,比上一年增長25.1%;普通初中為6831.4元,比上一年增長26.8%;普通高中為7155.9元,比上一年增長13.0%;普通高校為9116.2元,比上一年增長1.6%;而職業中學僅為5190.5元,雖然比上一年增長了24.7%,但由于基數較小,因此在五類教育中,職業中學的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投入仍為最低。同年,上海市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投資為1680.5元,與普通初中的1940.0元、普通高中的2232.2元和普通高校的4490.5元尚有較大差距。而一般來說職業教育的生均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3倍,如法國巴黎學區職業高中的生均財政經費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二產類專業的辦學成本更高些,應為普通高中的3~4倍。我國的一個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大城市尚且如此,其他地區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見,各級政府對中職的財政投入顯然是不夠的。

(二)中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影響中職教育生源和辦學質量

由于中職教育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低,多以簡單的體力勞動為主,即便在未來,能夠提高社會階層的空間也是有限的,這與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相去甚遠,因此,家長們并不愿意將子女送到這樣的學校。只有一種情況,如果孩子的成績實在上不了普高,而他家庭的收入卻又很微薄,付不出上普高的擇校費,家長才會不得已讓孩子讀職校??傮w來說,中職教育的生源考分低,同時家庭經濟又困難的占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也就預示著家庭的社會階層比較低,再加上考分低,說明父母平時無暇顧及子女,家庭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學生不良的習慣沒有得到很好的矯正。這樣單一的生源結構都集中到中職學校,給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計劃的有效實施和辦學質量的提高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辦學質量不能有效提高,將進一步影響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可度和熱忱,形成一個怪圈。正如周濟部長在2007年6月11日的講話中說:“就總體而言,中等職業教育仍然是我國教育最為薄弱的環節,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嚴峻的挑戰?!雹?/p>

(三)對中職教育課程改革的有關建議

首先,在政府方面。中職教育課程改革,或者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是一個大的工程,一個系統工程,遠比目前進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復雜得多,牽涉的范圍要廣得多,不可能由職教人在校園里單獨實施。就普高來講,招生(“進口”)不用愁,畢業(“出口”)也不用愁,頂多今年高考不理想,用心抓一下,明年高考成績就會上來,出成績立竿見影,不用包就業,更不用問就業之后的成才與發展。而職教就需要兩頭都要問,而且要下大力氣問,如果沒有就業,或就業質量不高、用人單位反映不理想,會直接影響學校的生源,這些都是職校很頭疼的事,職教的性質決定了職校把整體質量(全體學生的就業與成才)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但這些光靠職校來做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整個社會來共同協助完成。因此,職教課程改革,政府應起到關鍵作用,政府應發揮職教課改的主導作用。

其次,在中職校方面。中職校要正視生源主體來自社會貧困家庭(其中有留守孩子、單親家庭孩子等)、社會階層低的實際,融入“窮人教育學”的意識,為政府分憂,為社會盡責。在課程改革和設計上要著眼于這些學生都能就業,而且就好業、能發展。要學習德國“雙元制”,加強市場產業調研,選擇優質企業,并依托政府力量,和企業共同研究開發培養這些家庭貧困孩子的課程,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圍繞職業獲得來組織教學、開發課程、實施考核,使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且在職業技能以外的其他各項素質和能力都得到培養與提高。

第三,在教師方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9月9日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剛剛入學的免費師范生時說:“無論是做教師,還是做人,都應該有一顆同情心、一顆愛心。同情心和愛心是道德的基礎。希望我們的學生懂得農民的甘苦,把他們記在心里;希望教育部門、學校和老師更多地關注貧困家庭和孩子。學校的大門是向人人開的。讓所有貧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學,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權利,這就是窮人教育學?!雹轀乜偫淼脑捳袷菍ξ覀兟毥倘苏f的,職教正是面向人人的,特別是幫助貧困家庭和孩子的。因此,中職教師要始終懷著同情心和愛心投身課改之中,擔負起傳播知識、培訓能力、塑造品質、指導就業等重任,積極參與到學生成才和生涯管理的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以生為本,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課程,把學校的課改計劃、校本課程細化到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學生,在教師的實施中,對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版本的“校本課程”。

[注釋]

①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8-9.

②高璐.論教育公平與社會分層[J].當代教育論壇,2006(7):37-38.

③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意義深遠(社論)[N].經濟觀察報,2002-11-26.

④周濟在貫徹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政策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教育報,2007-07-09.

⑤2007年9月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和國務委員陳至立專程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剛剛入學的免費師范生,在英東學術會堂與幾百名學生和老師進行座談時說。中新網,2007-09-09.

[參考文獻]

[1]楊金土.教育公平與職業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4(7):6.

[2]蔡 .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2004)[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243-248.

[3]陳嵩,郭揚,馬樹超.“十五”期間上海市中等職教發展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6(12):42-45.

[4]劉春生,張宇,馬振華.從社會學視角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J].職教通訊,2005(1):5-8.

作者:謝革新

義務教育階段普教與職教論文 篇3: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職業教育路徑

【摘 要】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五中全會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進行了戰略布局和改革設計,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著賦能偏失與增能不足等問題。職業教育對市民化具有決定性作用,表現在提供職業資格證書代表的技能教育、畢業證書代表的學歷教育、市民取向的素養教育和發展取向的創業教育。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職業教育路徑,包括推進職教招生制度改革,滿足多元教育需求;構建現代職教體系,支撐人才成長空間;建立職教成本分擔體制,拓寬投入資金來源。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將中國的城鎮化與美國代表的高科技革命并稱為21世紀影響世界的兩件大事,而中國城鎮化的關鍵就是農民工的市民化。黨的十八大明確了“農業轉移人口”的群體稱謂,十八屆三中全會、五中全會作出農業轉移人口城鎮化的戰略布局和改革設計。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有助于深化供給側的勞動力要素和土地要素改革,有助于擴大內需,有助于提升社會的人力資本存量,也有助于化解農村地區的穩定、增長和增收問題。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務極為艱巨。從數量看,我國有2.6億農民工處于半工半農的尷尬境地,需要市民化;從階段看,農業轉移人口要經過“進入城市—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的長期過程。舊的利益格局和制度慣性不利于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自身的人力資本瓶頸則阻礙了市民化進程。

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人力資本瓶頸

人力資本與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收益水平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是教育、培訓、工作經驗、健康狀況凝結在農業轉移人口身上的各種能力總和。人力資本的瓶頸問題,可以從外界施予的“賦能”和農業轉移人口自身努力的“增能”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賦能偏失

1重培訓,輕教育

從政府角度看,長期以來,在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的素質與能力方面,各級政府存在以簡單培訓取代系統教育的傾向。從田間地頭的農技培訓到勞務輸出的廠規培訓,從科技下鄉的技術講座到進城務工的技能傳授,注重了“知其然”,卻忽視了“知其所以然”;注重了在經濟收入層面的顯性需求,卻忽視了在社會歸屬層面的隱形需求;注重了技術應用,卻忽視了文化素養。[1]用簡單培訓取代系統教育的結果,只能是大量農民工被固著在簡單流水線上,隨著轟轟烈烈的產業升級的到來,成為比大學生脆弱得多的失業群體,“民工荒”搖身變成“民工過?!辈⒎遣豢赡?。

2重技術,輕職業

從企業角度看,大多數企業注重短期利益,最為看重農民工的嫻熟技術,無論是在建筑工地砌磚還是在服裝廠打版,一個熟練工的生產效率遠遠高于初來乍到的新手。因此,企業為農民工提供的培訓活動或者“師傅帶徒”,就是一個熟練技術的訓練過程,農民工也常以“技多不壓身”聊以自慰。與此同時,以崗位而非技術為中心的職業素養卻未得到關注,而這些職業觀念、職業道德、職業心態、職業素質、職業文化恰恰是涵養文明市民的重要源泉。

3重生存,輕發展

從社會角度看,農民工群體因其在城市做著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作但未得到應有的市民身份而被社會所關注。近年“民工潮”中的“民工荒”持續爆發,更是引來各界的高度矚目。然而,社會對農民工的關注多限于對城鄉二元體制的破除,限于對城市身份的給予。對農民工而言,得到城市戶籍僅僅是從政治層面“進入”城市,要想從心理層面“扎根”城市,從文化層面“融入”城市,還需要采取另外的有效措施,以提升農民工的人力資本。

(二)增能不足

1接受專業技能教育不足,缺乏經濟基礎

專業技能是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的生存基礎,有了專業技能,才有可能擁有較穩定的職業和一定的經濟收入條件,從而分享豐富的城市生活。研究表明,農民工每多接受一年教育,月收入就增加44.1元。但是,當前我國的專業技能人才較為緊缺,在2.25億的第二產業從業者中,高技能勞動者僅3 117萬,而當中的農民工比例更低。[2]2.6億進城務工人員中絕大部分接受的專業技能教育較少,從事著可替代性強而報酬較少的勞動。

2接受綜合素質教育不足,缺乏發展空間

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文化基礎、學習能力與交往能力。通用素質較強意味著學習能力、交往能力較強,能更好地調適自我適應新的環境,能重新選擇工作的機會,能不斷改善生活的條件。通常把學歷證書看作通用素質的載體,我國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為主,高中中專畢業的只占23.35%,??萍耙陨系膬H8.85%。[3]學歷水平較低,通用素質不足,直接制約了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的發展空間。

3接受市民素養教育不足,缺乏融入能力

社會關系包括親緣、地緣、學緣、業緣等方面的關系。在城市里,學緣、業緣等弱關系的數量遠優于親緣、地緣等強關系,并能帶來獨特的信息和資源,也有助于消除用工信息不對稱等。農民工可以通過親緣、地緣方面的強關系介紹得到較好的打工崗位,但是由于市民價值、道德心理、文化心態等素養教育接受不足,難以與陌生群體建立相似性,難以拓展城市里的學緣、業緣等弱關系,從而限制了自身融入城市的能力。

二、職業教育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促進作用黃炎培先生認為,職業教育“一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4]從中可以看到職業教育對個體具有三層作用:一是能滿足學習者的技能需求,使其得以維持生計;二是能滿足工作者的職業需求,使其得以轉換工作;三是能滿足人的發展需求,使其得以實現自我。農業轉移人口接受職業教育,對市民化的進程具有決定性促進作用。

(一)提供職業資格證書代表的技能教育

有效的勞動力市場能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求職的交易成本,但現實當中勞動力市場常常存在信息不全與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根據Thurow的篩選理論,職業資格證書代表了一種質量信號,能夠幫助用人單位迅速地從求職者中將適合的對象篩選出來。[5]提供給學習者包括職業資格證在內的“雙證書”教育,是職業教育有別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農業轉移人口能接受職業教育,并獲取較高等級的職業資格證,就是通過技術分層實現社會分層,在城市迅速獲得就業崗位與新的工作轉換機會的快捷途徑,從而在城市擁有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取得市民化的基礎條件。

(二)提供畢業證書代表的學歷教育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都是學歷教育的組成部分。作為學歷教育,職業教育在體系、結構、質量、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優于農業轉移培訓,其人力資本投入的經濟效益也得到了研究的證明。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教育發生在工作場所,發生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靈活的學制與豐富的學習形式更加適合農業轉移人口的現實需要與認知起點。越來越多的新型學生開始接受職業教育,這已成為市民化的不可阻擋的推動力量。

(三)提供市民取向的素養教育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職業人。如果說提供技能教育與學歷教育體現了職業教育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工具性價值,那么提供職業精神的素養教育則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內生性價值。圍繞職業人的敬業精神、主體意識、法制觀念、合作態度、言行舉止恰恰是城市文明的一系列構成要素,是農業轉移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通行證。

(四)提供發展取向的創業教育

馬克思早就認為,勞動不是謀生手段,而是每個人都需要的生活方式。作為打工者的農業轉移人口,其個人的認知、興趣、信念、品質、創造力長期被企業和社會甚至打工者自我所忽略。職業教育不但為受教育者提供認識職業、選擇職業、更換職業的機會與可能,還促進受教育者的自我認識與自我效能生成;不但引領農業轉移人口成為體面的勞動者,還激勵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創業者。

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職業教育路徑

(一)推進職教招生制度改革,滿足多元教育需求

1農業轉移人口的構成多元[6]

我國農業轉移人口的類型較為復雜。有的是在家附近城鎮打小工的兼業者,地理位置受限,每年的固定季節需要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有的是遠離家鄉的外出務工人員,多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的制造業、建筑業、餐飲服務業等,工作時間長,業余時間少;有的是知識文化程度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認同城市生活與消費方式,但技能水平和吃苦精神較弱;有的是較早進入城市的準市民,擁有較高的經濟收入與穩定工作,雖然文化基礎低,但渴望接受高等教育,促進社會認同。

不同類型的農業轉移人口,學習基礎、學習時間、學習場景、學習條件、學習能力各不相同,職業教育傳統的招生制度如不加以改革,會使得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各行其是,學歷與能力不能等值。人才評價標準僵化單一,也會扼制農業轉移人口的職業教育需求,不利于市民化的進程。

2建立開放性、貫通性的職教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的開放性,是指職業教育面向不同的教育對象開放,不論其戶籍、年齡、來源地區、工作與否,都有機會進入國家的職業教育體系。當前階段,宜采用高職院校自主招生與中職學校注冊入學相結合的入學方式,高職院校面向新生代農民工與準市民,中職學校則面向兼業者與外出務工人員敞開大門。

招生制度的貫通性,是指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之間的互認,是職教與普教、學歷與非學歷、職前與職后、中職與高職之間的貫通。具備貫通性的招生制度,能夠有效化解近年中職教育生源數量萎縮、高職教育生源質量下滑的局面,也能夠滿足農業轉移人口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還有助于建立社會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增添動力。

(二)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支撐人才成長空間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只是時間維度上的現代,更要體現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涵蓋不同人生階段的“現代性”。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包括遙遠的空間轉移和漫長的時間發展,因此,迫切需要銜接良好、溝通順暢、深度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人才的成長支撐。[7]

1有關“銜接”

職教體系在縱向層次之間的銜接,是市民素質早期養成的需要,也是準市民教育需求高移的需要。如果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劃分為農村—進城—扎根—融入四個階段,則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職業教育層次與之對應: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屬于職業啟蒙層次,應開設職業認知與勞動觀念的課程,讓學生認識職業,尊重勞動,打下自信自尊的人格基礎;在進入城市階段,屬于就業教育層次,通過接受中職教育,或者在高中接受技能選修課程,習得專業技能,獲得在城市立足的基本條件。同時,就業教育也要提供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安全教育、習慣養成等教育模塊;在城市工作三五年后,進入扎根城市甚至融入城市的階段,屬于發展教育階段,職業教育體系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高等職業教育,滿足其自我提升、自我實現的需求。體系中的中高職銜接尤為重要,包括學制銜接、專業與課程銜接等問題,是從業轉移人口從進入城市向扎根城市轉化的關鍵。而高職—技術本科—應用碩士層次的銜接,更為融入城市的新市民提供了廣闊空間的成長支撐。

2有關“溝通”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等橫向類型之間的溝通,是農業轉移人群進城后對職業的認識不斷加深的必然需求,也是該群體對未來職業得以重新選擇的重要保障。不同教育門類之間的橫向溝通,體現了職業啟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職業準備教育(農村或城鎮中等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階段)、職業繼續教育(城市高等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階段)三位一體的職教觀。建立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已經受到各界關注,通過確認學歷資格與職業資格相互之間的等值關系,得以實現職普、學歷非學歷、職前職后之間的互認與互換。[8]接受普通教育的農村學生有就業需求,可以轉入職業教育,已修的普通教育學分可以替代職業教育部分課程。同樣,職業教育體系在讀的學生有普通教育的升學需求,可以轉入普通教育院校,使得有學術教育潛力的新生代農民工也能就讀心儀的大學。

3有關“融合”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特點與活力所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離不開企業的深度參與。農民工進入城市后,其教育培訓活動開展得并不順暢,根據2012年的調查,有多達56.69%的農民工對其接受的教育培訓活動表示不滿意,[9]同時普遍表示存在工作時間過長、學習內容枯燥、集體宿舍缺乏條件等問題。這就要求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體系中來,在政府的支持下,著眼于人力資源隊伍的穩定與成長,與職業院校開展密切合作,為員工創造學習的時間條件與場景條件,開發學以致用的課程模塊。同時,配合提供素養輔導與心理輔導,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職業上、學歷上、心理上、文化上全面融入城市,促成其生命發展。

(三)建立職教成本分擔體制,拓寬資金投入來源

農業轉移人口大多數是跨區域轉移,其市民化的職教支持體系投入成本巨大,僅依靠轉入地政府難以支撐。應在政府的主導下,以企業謀求利潤、個人尋求保障、社會組織追求社會價值為突破口,建立職業院校重心下沉、企業參加聯合辦學、個人成本自我分擔、社會組織參與素質提升的職業教育成本分擔體制。

職業教育具備一定公益性,政府通過立法與政策引導的方式建立開放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10]200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中等職業教育招生的通知》中就已明確提出,擴大職業學校招生范圍,這意味著進城農民工也能成為免費中職教育的生源?!盎ヂ摼W+”、“中國制造2025”、“萬眾創業”等以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為導向的國家戰略出臺,要求延長農業轉移人口的學校教育年限。政府應承擔建立覆蓋城鄉與弱勢群體的現代職教體系的主導責任。

當務之急,應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市民化職教人數的掛鉤機制。以隨遷子女的教育經費和農民工的培訓補貼為例,一直以來中央財政按照戶口而非常住人口撥付到各地方,致使轉入地政府要承擔成本開支,而轉出地政府卻得到了相應的款項。因此,應健全居住證制度,中央專項財政按接受教育的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撥款,以使為轉入城市的市政建設做出了貢獻且市民化意愿強烈的農民工充分享受質優價廉的職業教育產品。

【參考文獻】

[1]李楠,張志剛.社會轉型期農民工職業教育特殊性需求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3,(34):73—77.

[2]皮江紅.論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內容[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33):52—56.

[3]趙智,鄭循剛.農業轉移人口的構成類型、地域特征與市民化意愿[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74—83.

[4]楊子舟.中高職銜接的理想回歸與可能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45—49.

[5]李俊.職業培訓與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發展[J].中國青年研究,2014,(12):52—59.

[6]余思新.農民工市民化層次性解讀及其現實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5—30.

[7]蘇敏.關于建立健全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思考[J].職教論壇,2010,(3):4—8.

[8]周晶,劉倩.省域現代職業體系建構:邏輯與范式[J].職業技術教育,2015,(13):33—38.

[9]曾茂林.新生代農民工生命發展階段職業教育體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12):37—43.

[10]馬建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力資本提升的職業教育培訓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9):7—14.

作者:楊子舟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實踐性教學農業經濟管理論文下一篇:高職教育集團化教師培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