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現狀

2023-02-07

第一篇:黃河流域水土流失現狀

“十二五”期間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亮點

紛呈

青海以水土流失治理提速增效助推生態文明建設效果好

2012―2014年期間,青海省實施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重點項目,范圍覆蓋全省6州2市的37個縣,先后投入資金4.35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3平方公里。在措施布局上,堅持山、水、林、草、景、田、園、路、村、鎮“十位一體”的綜合治理,精品工程和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建設同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發展地方經濟、促進脫貧致富等制度措施協同發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已達9.4萬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甘肅以坡耕地整治為重點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新發展

自2009年起,甘肅省委、省政府整合發改委、國土、扶貧、水利、農發等部門的梯田建設資金,連續啟動實施了兩輪以梯田建設為主體的坡耕地整治工程。其中,第一輪于2012年6月全面完工,實際建設高標準梯田505萬畝,涉及黃河流域34個縣(區),新修梯田428萬畝。正在順利實施的新一輪梯田建設工程,涉及黃河流域42個縣(區),計劃新修梯田630萬畝。與此同時,全省依托梯田建設發展經濟林果面積360萬畝,旱作農業區全膜雙壟溝播技術80%以上在梯田上實施,實施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1年的3313元提高到2013年的4314元。

寧夏因地制宜多措并舉促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十二五”以來,寧夏先后啟動實施了146項坡耕地綜合治理、示范小流域、淤地壩等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建設,總投資7.6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了54%。全區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48平方公里。各種治理措施每年減少入黃泥沙4000萬噸,全區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保存面積達到1.7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11.4%提高到13.6%,中北部干旱風沙區植被覆蓋度提高了25%。新增旱作基本農田112萬畝,造林307萬畝,人工種草165萬畝,新增草原圍欄及補播補植等97.6萬畝。全區審查審批水土保持方案476個,征收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7952萬元,落實水土流失防治責任面積762平方公里,批復水土保持投資49.7億元,有效地遏制了水土資源破壞大于治理的被動局面。

內蒙古狠抓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見實效

繼2011年9月30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榮獲全國首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縣(旗)稱號以來,自治區政府和水土保持主管部門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近兩年來先后制定出臺了全區《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全區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強有力的助推作用。為了使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工作更加規范,水利廳正著手起草《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關于水土保持項目建設管理工作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監理工作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監測工作的通知》等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管理制度文件,待廣泛征求意見后按照制度建設法律程序要求,經有關部門審議后印發執行。

陜西以項目帶動戰略促進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大發展

截至2014年年底,陜西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萬多平方公里,累計完成總投資42.8億元,其中省級資金近27.8億元。全省依托重點項目,帶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整體發展效果明顯。2011―2014年全省共建設淤地壩4172座(骨干壩266座,中小型壩3906座),其中新建淤地壩673座,加固維修淤地壩3499座,累計完成總投資80154.53萬元。與此同時,利用煤油氣水土保持補償費投資2.35億元(其中省級資金10852萬元),用于466座病險淤地壩的除險加固工作,有效提高了工程的防洪標準。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黃河流域5年共安排實施了19個縣區35個項目區,中央累計投資35000萬元,實施坡改梯39.83萬畝。

“十二五”期間,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從四期項目只有13個縣,到五期項目增加至29個縣。4年來,共完成總投資8.30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37平方公里,涉及127條小流域。

山西以淤地壩安全運用監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有創新

截至2014年年底,山西省共建有大中小型各類淤地壩18138座,其中大中型淤地壩2014座。為確保淤地壩安全運用,近年來山西省先后安排專項資金1060萬元對97座大中型淤地壩進行了維修養護,省市縣落實淤地壩管護經費400多萬元,確保每一座大中型淤地壩管護人員到位、管護經費到位;汛前派出檢查組分赴全省11個市開展防汛安全大檢查;先后對478名淤地壩施工單位負責人、236名項目管理人員和540名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了培訓,對6市16縣的20條壩系進行了系統總結和全面評價,并編印了《山西省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壩系工程建設項目后評價》;籌建了山西省淤地壩信息管理系統。為有效配合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四個山西”建設,確保每年完成營造水土保持林400萬畝以上,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超過26%的生態建設目標,省政府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河南以創新模式驅動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顯特色

一是以小流域為單元,把水源保護、面源污染控制、農村環境整治、人居環境改善等有機結合起來,對水系、道路、農田、村莊、綠化等同步規劃、同步治理,目前全省已初步建成了41條清潔生態小流域治理工程。二是把群眾迫切期盼作為探索生態經濟發展主攻方向,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重點安排群眾歡迎的增收致富項目。在有效形成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的同時,從根本上解決面源污染問題。三是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探索高效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積極推廣種植保水固土作用強、經濟效益好的植物措施,大力發展茶葉等生態農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大,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竹柳種植基地、石榴種植基因庫;大力發展水土保持林、經濟林,建成了一大批生態清潔小流域模式的自然景觀。

第二篇: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施工方案

谷坊工程施工與管護:

漿砌石谷坊施工包括清基、放線、砌石及勾縫過程。

漿砌石工程的地基在施工前應做清理及處理,在非巖基上應除去淤泥、腐殖土,直至堅實土壤。砌石之前應進行施工放線,定出基礎范圍、伸縮縫的位置,以及砌石時必需的樣板、準繩等。

漿砌方法。在工程中常用擠漿法砌面石,以保證砌體的形狀,而內心填砌。擠漿法是邊鋪漿邊砌石的一種方法,其施工步驟是先將石塊干擺試放,然后移開、鋪漿、再行砌石,并用小石填緊卡穩,將灰漿擠滿。此法砌石質量較高,用灰少,工效隨石塊加大而提高,一般低于灌漿法,常用于重要的砌體,以及灌漿砌體邊緣的成形砌石。為了保證石塊能與砂漿結合牢固,在砌石前應用鋼刷將塊石上的泥污物刷凈,。另外,塊石刷凈后,在砌筑前應淋水浸濕,在炎熱的氣候下施工更易被忽視。

對砌筑好的坡面用高壓水沖洗塊石表面及縫隙,清除雜物及污泥。然后對于砌石縫隙灌注強度等級為C20的一級配混凝土,混凝土的抗凍標號為D20,最大骨料粒徑為20mm,砂的細度模數不小于3.O。

漿砌石谷坊修好后,要在每次有較大降雨后,要及時進行檢查,如發現谷坊四周發生侵蝕時要及時覆土踏實,如發現谷坊損壞時要及時給予修復,以保證谷坊正常使用。

水土保持造林工程施工方案 栽植工程施工工藝流程:

清理場地→定點放線→整地挖穴→選種→運苗→栽植苗木→施基肥→施保水劑→踩實→澆水→覆土→養護管理→驗收

1、整理用地:

整地時間主要安排在雨季之前,整地方式則根據項目區不同立地條件和樹種確定,其中魚鱗坑整地規格為50×30厘米。整地時表土和心土分開放,回填時先填表土,后填心土,活土層深度大坑35厘米、小坑25厘米。要求坑內無雜草、石塊、灌木根等雜物。

2、放線:

嚴格根據圖紙標出種植地段、位置及品種的輪廓并進行放線,定點放線嚴格符合設計圖紙要求,位置明確,標記明顯。定點放線后由設計和監理工程師驗點,合格后方可施工。

3、挖坑: (1)種植穴規格:樹穴直徑和深度,根據苗木情況決定。喬木樹穴直徑和深度,應根據土球的直徑加入40cm,深度至少70㎝,或根系底部距坑底深20㎝;灌木坑應按根系和土球的直徑加大一倍,有足夠深度,土球或根系底部距坑底深至少15cm。

(2)施工工藝:挖種植穴應垂直下挖,穴槽壁要平滑,上下口徑要一致,底部水平,挖出的表土、河底土分別堆放。穴底留一層活土。

4、起苗:

(1)號苗:所有植物應適合當地氣候條件,以魚生長有豐滿干支體系和茁壯的根系,無缺損樹節、擦破樹皮、受風凍傷害或其它損傷,植物應生長健壯,能承受上部及根部適當的修剪。

A.喬木的質量標準:樹干挺直,良好發育的枝杈,不應有明顯彎曲,無蛀干害蟲和大于直徑20cm未愈合的機械損傷。樹冠豐滿,枝條分布均勻、無嚴重病蟲害危害,移植時根系或土球大小為樹木胸徑的8—10倍。

B.灌木的質量標準:根系發達,生長茁壯,無嚴重病蟲危害,灌叢勻稱,枝條分布合理,從生灌木枝條至少在4—5根以上,有分干的灌木主干應明顯。

(2)起苗:

A、裸根起苗:要求盡量保留主根,保持須根完好,根系大小為干徑1.3m處的8—10倍,盡量縮短根部暴露的時間,根系掘出后噴保濕劑或沾泥槳,用濕草包裹。

B、帶土球起苗:要求土球保持完好,并用蒲包和草繩妥善包裝。土球直徑一般為干徑1.3㎝處的8—10倍,土球高度一般為土球直徑的2/3左右。

5、運、卸苗:

(1)裝、運、卸和假植苗木和各個環節均應保護好苗木,輕拿輕放,必須保證根系和土球完好。

(2)裝裸根苗木應順序碼放整齊,根部朝前,裝時將樹干加墊、捆牢,樹冠用繩攏好。 (3)長途運輸應特別注意保持根部濕潤,一般可采取沾泥槳、噴保濕劑和用氈布遮蓋等方法。

(4)裝土球苗木,應將放穩、固定好,不是其在車廂滾動,土球應朝車頭,樹冠攏好。 (5)運輸過程應保護好苗木,要配備押運人員。

(6)卸車時按順序進行,按品種規格碼放整齊,及時假植,縮短根部暴露時間。 (7)裝卸苗木時,必須保證土球完好,拴省必須拴土球,嚴禁捆樹干吊樹干。

6、栽植前修剪: (1)樹木移植時要平衡樹勢,提高苗木成活率,應進行適度的強修剪。修剪得剪口必須平滑,不開裂并注意留芽位置。超過2cm以上的剪口,應用刀削平,涂抹防腐劑。

(2)樹木的根部和高大落葉喬木樹冠的修剪,應在散苗后種植前進行,一般剪去劈、裂、斷根、斷枝、過長枝、徒長枝和病蟲根、枝。

(3)灌木、造型修剪得樹木,除根部修剪在種植前進行,樹冠部分在種植二遍水扶植后進行。

(4)常綠樹木一般不修剪,只剪去病蟲、枯死、劈、裂、斷枝和疏剪過密、重疊的輪生枝。剪口處留—2cm的小模橛,不得緊貼枝條基部剪去。

7、散苗、假植:

(1)散苗:根據施工進度及時散苗,散苗是根據苗木規格進行分級,是相鄰地段種植的苗木規格大體一致。散苗時輕拿輕放。將苗木按定點的標記放置穴內或穴旁,散苗后再與設計圖紙核對,無誤后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

(2)假植:已運來但未能及時栽完的苗木,存放在陰涼潮濕處或展暫時假植。裸根樹種應將包打開,放在溝內,根部暫蓋壅土。

(3)保持濕潤:帶有土球及草袋包裝的植物,用土、稻草加以保護,并保持土、稻草潮濕。

8、樹木種植:

(1)種植標準:種植的苗木品種、規格、位置、樹種搭配嚴格按設計進行施工;種植苗木的本身應保持與地面垂直,不得傾斜;種植時應注意苗木的主要觀賞面應朝主要視線方面;種植苗木深淺適宜,比在苗圃的種植深度加深20—30cm,種植帶包裝的土球時必須保持土球完好,并取出包裝物。

(2)種植的程序和方法:

A、裸根樹種植:先將表土放在坑底,松散厚度約150mm,散布250有機肥,在肥料上覆蓋50—100mm回填土層,是根須接觸肥料,將裸根植物放在樹坑中央,將根部舒展、鋪平,不得窩根,隨后填土并搗鼓至1/2處,將樹干向上提動,使根與土壤密接,沿穴壁踏實,再按每層土厚150mm填土至地平壓實,植物四周再由土圍成與樹坑大小相同的淺盆型凹穴蓄水池,深約150mm。

B、種植帶土球苗木:樹木入穴后土球放穩,樹干直立,隨后拆除并取出包裝物,在土球周圍回填土并搗實,使根與土壤密接,沿穴壁踏實,在將土填至地平,土球上部的土應松開并攤平,做好蓄水池。 C、開堰:種植后應在樹坑四周筑起高5—20cm的灌水土堰,土堰內邊應略大于樹穴10cm。筑堰用細土筑成,不能漏水。

D、支架:種植后需要支撐的樹木,在樹高1/2—1/3處,采用三柱支撐法,支撐要堅固,支柱立于土堰外,深埋30cm以上,將土夯實,支柱的方向一般均迎風。樹木捆綁處應墊軟物,嚴禁支柱與樹干直接接觸,支柱立好后樹木主干應保持直立。

9、澆水:

(1)樹木澆水:新址樹木栽后4小時內澆第一遍水,此時水量不宜過大、過急,三日內澆第二遍水,十日內澆第三遍水,此兩次水量要大,應澆透,以后轉入后期養護。每次澆水后均應整堰、堵漏、培土、扶植樹干,第三遍水后可封堰。

10、四季養護管理方案:

根據本工程綠化施工特點及一年中植物生長自然規律和自然環境條件的特點,苗木一年中養護光管理工作主要內容分四個階段:

(1)春季階段:三月、四月,氣溫、地溫逐漸升高,各種樹木陸續發芽、展葉、開始生長,樹木開始返青主要養護管理工作:

A、水:樹木進行灌溉工作,滿足生長的需要。 B、施肥:結合灌溉,施入有機肥料,改善土壤。

C、植保:在冬季的基礎上,進行剝芽去蘗、拆除防寒物,不知缺株、維護巡查。 D、松土保墑:每20天松土一次,松土深度5cm。

(2)夏季階段:五月、六月、七月、八月氣溫高、溫度小,樹木生長旺盛,主要養護管理工作:

A、追肥:以速效肥為主,可采用根灌或葉面噴施,注意掌握用量準確。 B、除雜草:在綠地和樹堰里及時除去雜草,防止雨季出現草荒。

C、灌溉:地被開始返青,樹木抽枝展葉,需要大量水分及時灌溉補充水分。夏季澆水次數應在12次左右。

D、修剪:對喬木進行修剪,并對喬木進行剝芽,去除干蘗及根蘗。 E、病蟲害防治:平均20天左右打一次藥,以預防為主。

(3)秋季階段:樹木大部分落葉,土地封凍前普遍充足灌溉;珍貴樹種,重點地塊在樹木休眠后施入有機肥料;拔除樹周圍雜草,進行松土保墑兩次:對喬木進行整形修剪,剪除枯枝,防止火災;打第一遍殺蟲、殺菌藥,消滅害蟲的幼蟲及剛萌動的病菌。九月、十月、十一月氣溫逐漸降低,樹木將休眠越冬。 A、施底肥:在此階段應保證底肥的供應,增施磷、鉀肥促進樹木生長,延長綠色期。 B、灌溉:澆水次數可適當減少。具體情況視土壤墑情而定。

C、修剪:常規的修剪在九月底已結束,留草的高度應適當提高,以利于草坪正常越冬。 D、病蟲害防治:打藥消滅過冬的害蟲、病菌。

(4)冬季階段:防治病蟲害:以消滅過冬蟲卵為主;修剪:針對落葉喬木在發芽前進行一次整形修剪;植保:對不耐寒的樹種分別采取不同防寒措施,如擋風障、纏草繩、樹干涂白、確保樹木安全過冬;下雪后及時堆在樹根上、增加土壤水分,要及時清理常綠樹上的積雪,減少危害。當年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二月植物休眠期住喲養護、管理工作:

A、灌溉:進行冬灌兩次; B、修剪:苗木修剪一次; C、施肥:堅持少施、勤施的原則;

D、植保:本季節主要是清除病蟲殘枝及落葉,并對其進行集中深埋或燒毀,消滅病原物,減少來年侵染源。

檸條撒播施工技術:

檸條(Caragana microphylla (Pall.) Lam ) 俗稱小葉錦雞兒、牛筋條、雪里洼。為蝶形花科,錦雞兒屬的落葉灌木??箛篮涂崾?,耐瘠薄,耐旱能力強,育苗和造林較易,是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水土 保持和固沙造林的重要灌木樹種,也是良好的薪炭林、飼料林樹種,深受廣大農牧民喜愛。

一、形態特征

落葉灌術,高1~3m,常多數叢生。幼枝具棱,灰白色,后變綠色,木質化后黃灰色。托葉硬化成刺狀。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有灰白色柔毛;小葉 5~10對,先端小葉成刺狀,倒卵形,或近橢圓形,長3~10mm,全緣,尖端具刺,幼時兩面均有絹毛?;▎紊?,稀2~3簇生;花梗長2~3cm;花冠蝶 形,黃色。莢果扁,條形,長4~5cm,有急尖頭。種子小,腎狀圓形。

二、分布

水平分布:在我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多在海拔 1000~2000m之間的沙漠綠洲或黃土高原地帶,在海拔3800m的高山(祁連山)也能生長。在甘肅隴中、隴東黃土高原北部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區野生分 布極為普遍。

三、用途

1.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檸條枝葉茂密,貼地叢生,枯枝落葉層和與其共生的其他地被物覆蓋著地面,能減輕雨水對地面的沖刷,減少地表徑流,具有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的作用。據測 定:8年生高達1.5~2.0m的植株能覆蓋地面4m2,減少地表徑流73%,減少表土沖刷66%,攔截流沙0.15m3。因此是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優 良樹種。

2.牲畜的良好飼料

檸條平茬后萌發的嫩枝鮮葉,富于營養,是牲畜特別是羊的重要飼草。在冬雪蓋地、春草未發、夏季雨后地草沾水掛泥的時候,更是良好的牧草。

3.可營造薪炭林

檸條是很好的薪炭林樹種,熱量大、易燃燒。據測定,每千克含熱量4.6千卡,比沙蒿、沙柳等20多種灌木熱值都高。其樹皮又有蠟質,干濕都能燃燒。

4.可作綠肥

檸條是優質綠肥植物。據測定,檸條枝干葉含有豐富的氮、磷、鉀,每噸干枝葉含有氮29 kg,磷5.5 kg,鉀14.3 kg,相當于硫銨145 kg,硫酸鉀28.6 kg,過磷酸鈣27.4 kg。施用檸條綠肥一般可增產糧食13%~20%。因此,是價值較高的綠肥灌木。

5.其他用途

檸條種子含油率高達13%,是工業的上等潤滑油,油渣可喂羊,也可做肥料。枝條可供編織,樹皮是較好的纖維原料,花為蜜源,根、花、種子均可入藥,為滋陰養血、通經、鎮靜、止癢等劑。

四、生物性特征

耐寒,也耐高溫,在−32.7℃的嚴寒,凍土層深達1.28m的條件下,生長良好,夏季能忍耐55℃的地溫,不見日灼。但當年生幼苗一般怕曬而耐凍,喜光性甚強,在上方遮蔭下生長不良,結實甚少,甚至不結實。

極耐干旱瘠薄,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帶的旱生灌木。在黃土丘陵地(峁頂、山坡、溝岔)、沙蓋黃土地、礫巖、花崗巖、石灰巖的山地(陽坡、頂部)、河 谷階地和松沙質、硬土質、礫石質的丘間低地以及固定、半固定沙地上均能正常生長。適于在沙壤土至粘壤土、棕壤土、黑壚土和栗鈣土上生長。在黃土丘陵地多單 獨成叢;沙蓋黃土地多與白草或油蒿組成群叢;固定沙地常與油蒿、貓頭刺構成群叢。當流沙變得干旱和堅硬、走向穩定后,檸條繼油蒿之后成為優勢種,更替流沙 上的先鋒植物。

檸條雖耐干瘠,但也要求一定的濕潤條件,在土壤養分和水分條件適宜時才能速生。例如地下水位3m左右的丘間低地上的檸條就比干梁上的生長好。但水分過多,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生長不良,積水常引起死亡。

根系發達,直播出土后半個月的幼苗根長為苗高的7~10倍。當年生苗木根深達0.7m。在干燥的固定沙丘和深厚的黃土坡,垂直主根特別明顯,7年生主根長達4.49m,同時也有發達的水平側根。沙土層中含水率較高時,根系往往只向水平方向發展,超出冠幅甚遠。主根穿透力很強。有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游離態氮,增加土壤含氮量,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萌芽力很強,平茬后可從伐根上萌發出大量枝條,夏季嫩梢被啃食后,可再長出新梢。由于這種特性,檸條常叢生,一叢枝條可達10~30根以上,最多達50余根,因而固沙保土,防止沖刷的作用很大。

一般4月上、中旬萌芽,5月開花,花期15~25天。種子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熟。11月上、中旬落葉。一年之中5~7月份生長最旺,8月份生長減退,9月以后生長逐漸停止。 幼苗期地上部分生長緩慢,第2年生長加快,第3年后生長量顯著增大,3~4年即開花結實。

五、 育苗

(一)檸條大田育苗技術

1.采種

選擇生長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樹林進行采種。6月中旬至7月上旬種子陸續成熟,當莢果由暗紅色變為黃褐色,由軟變硬時及時采摘。將摘下來的莢果自然曝曬,并用小木板輕輕拍打,使莢果自行開裂,種子散落出來,然后繼續曬種,直至干硬。

2.圃地選擇

多年的育苗試驗表明,檸條在光照時間長、質地疏松、水肥適中的土壤中生長最好,因此在選育苗地時應選擇交通便利,半陰半陽,且僻風的緩坡耕地,土壤疏松,土層深厚,保墑能力強的地塊育苗,尤以長期使用農家肥的耕地為佳。

3.整地作床

在前1年的秋季,對所選苗圃地進行1次深耕翻曬。深翻半個月后,再犁地1次,結合犁地,施基肥,每畝施入過磷酸鈣50kg,犁后將地面耙平、耙實。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土壤淺耕,并施入45kg/畝尿素與10kg/畝的混合肥,然后作床。床面寬2 m,長度視田面而定,并在易積水的地方挖出20cm深的排水溝。

4.種子處理

在作床的同時可進行種子處理。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撈出再水浸24小時后,鋪在蘆席上置于溫熱的室內進行催芽。在室內可生火加溫,并不斷灑水,攪拌,待種子有50%露白芽時播種。

5.播種

4月中下旬,在作好的床面上,用鋤頭開溝條播,播幅3~4 cm,開溝深度1~1.5 cm,播后覆土并輕輕鎮壓,每667 m2播種量20~25 kg,播種后要經常檢查床面的干濕程度和種子發芽情況,如果床面干時,可于傍晚在床面灑水,直至幼苗出齊。 6.田間管理

苗高長到4~5 cm時,及時進行松土除草、疏苗,拔掉病苗、弱小苗,保留500株/m2左右的壯苗。及時防治病蟲害。幼苗期用0.5%的硫酸亞鐵噴灑苗木,防治苗木立枯病。中華鼢鼠是檸條幼苗的大敵,它可將幼苗根系從地下部位咬斷,且危害連片。根據其生活習性,可采用地弓、地箭捕殺和洞內投毒的辦法預防。追肥應根據基肥的數量,根據土壤的肥力和苗木的生長情況確定追肥量。一般在5~6月份撒播農家肥,若遇降雨時追施尿素及葉面寶等植物生長調節劑,7月下旬應停止追肥,以免苗木貪青陡長,影響木質化,不利于苗木越冬。

封育治理措施: 圍欄工程施工方法:

封禁宣傳碑施工:

1、土方開挖

1)土方采用人工挖土。

2)挖土時嚴格控制標高,不得超挖。

2、漿砌石基礎 1)原材料

砌石體的石料均現場驗收,漿砌石材質應堅實新鮮,無風化剝落或裂紋。石材表面無污垢,水銹等雜質,用于表面的石材,應色澤均勻。外形規格,擺放時整齊,最小重量不應小于25kg。規格小于要求的毛石,可用于塞縫,但用量不得超過砌體的10%。

砂料現場驗收。選用質地堅硬、干凈、級配良好的天然砂,粒徑不大于2.5mm,含泥量不大于3%,有機物含量不大于3% 水泥和水:水泥品種和強度等級符合規定,到貨的水泥應按品種、強度等級、出廠日期分別堆存,受潮結塊的水泥,禁止使用。用水標準為適宜飲用的水均可使用,不應影響混凝土、砂漿強度的增長,水的pH值不熔物,可熔物,氯化物等含量符合規范要求。

2)砂漿

a)砂漿的用量必須滿足施工圖紙規定的強度和施工和易性要求,用量必須通過試驗確定。施工中需要改變膠凝材料的用量時,應重新試驗。

b)拌制砂漿,應嚴格按照試驗確定的配合比進行拌制。機械拌合不少于2~2min。 c)膠凝材料隨機選用,膠凝材料的允許間歇時間應通過實驗確定。在運輸過或儲存中發生離析或泌水時,砌筑前應重新拌合,已初凝砂漿不得使用。

3)漿砌石砌筑

漿砌石工程應在基礎密實的砂卵石基礎上,經監理驗收及結合面檢驗合格后,方可施工。砌筑前放樣立標,將砌石體外將石料上的泥垢沖洗干凈,砌筑時保持砌石表面濕潤; 采用坐漿法分層砌筑,鋪漿厚度宜在3cm~5cm,隨鋪漿隨砌石,砌縫需用砂漿填充飽滿,不得無漿直接按貼靠,砌縫內砂漿采用扁鐵插搗密實;嚴禁先堆砌石體再用砂漿灌縫; 上下層砌石應錯縫砌筑;砌體外露面應平整美觀,外露面上的砌縫應預留約4cm深的空隙,以備勾縫處理;水平縫寬應不大于2.5cm豎縫寬應不大于4cm;

砌筑因故停頓,砂漿已超過初凝時間,應待砂漿強度達到2.5MPa后才可繼續施工,在繼續砌筑前,應將原砌體表面的浮渣清除;砌筑時應避免振動下層砌體; 如設計有要求勾縫的部位勾縫前必須清縫,用水沖凈并保持縫槽內濕潤,砂漿分次向縫內填塞密實;勾縫砂漿標號應高于砌體砂漿;應按實有砌縫勾平縫,嚴禁勾假縫;砌筑完畢后應保持砌體表面濕潤做好養護;

砂漿配合比、工作性能等,應按設計標號通過實驗確定,施工中在砌筑現場隨機制取試件

砌石體采用鋪漿法砌筑,水泥砂漿沉入度應為4~6cm,當氣溫較高時,適當增大沉入度。 在鋪砌灰漿前,石料灑水濕潤,使其表面充分吸收,但不得殘留積水。砌筑時不得采用外面側立石塊,中間填芯的砌筑方法。砂漿應飽滿,石塊間較大的空隙應先填塞砂漿,后用碎石或片石嵌實,不得先擺碎石,后填砂漿或干填碎石塊的施工方法,石塊間不應相互接觸。

當最低氣溫在0~5℃時,砌筑作業應停止砌筑。遇大雨應立即停止施工,妥善保護表面,雨后應先排除積水,并及時處理受雨沖刷部位。

4)操作要求

鋪漿(坐漿):采用水泥砂漿作為膠結材料,坐漿厚度約為8cm左右,事石料安置后有一定的下沉余地,有利于灰縫坐實。逐塊坐漿,逐塊安砌,在操作時認真調整,務使坐漿密實。以免形成空洞。

擺放石料:在已坐漿的砌筑面上,擺放洗凈的濕潤的石頭,并用鐵錘敲擊石面,使坐漿開始溢出為度。石料之間的砌縫寬度應嚴格控制,采用水泥砂漿砌筑,一般為2~4cm。

豎縫灌漿:石料擺放就位后,及時進行豎縫灌漿,并振(插)搗密實。振實后縫面略有下沉,可待上層平縫鋪漿時以并填滿。

振搗:水泥砂漿砌縫寬度較小,采用人工插搗方法,常用的插搗工具有鋼釬或特制插搗鋼板。

二次砌筑時間:每一單位砌面鋪砌完成24~36h后(視氣溫、水泥種類、強度等級不同而定),即可進行清理沖洗,準備上一層的鋪筑。

5)砌筑質量達到一下要求:

平整:同一層面應大致砌平,相鄰砌石高差應小于20~30mm 穩定:石塊安置必須自身穩定,大面朝下,適當搖動或敲擊,使其平穩。 錯縫:同一砌筑層內,相鄰石塊應錯縫砌筑,不得存在順流向通縫,上下相鄰砌筑的石塊,也應錯縫搭接,避免豎向通縫,必要時,可隔一定距離。

6)養護

砌體外露面,在砌筑后12~18h之間應及時養護,經常保持外露面的濕潤,水泥砂漿砌體的養護時間,超過14d。冬期水泥的水化反應較慢,初凝時間延長,砌體,一般不宜灑水養護,而采取覆蓋麻袋、草袋、草簾、朔料膜、鍋爐加溫的保溫方法防凍措施。

7)砌石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漿砌石不密實

現象:已砌筑部位有縫隙,拆開檢查可見砂漿不飽滿。 原因:砂漿填筑不飽滿;灰縫寬度不夠;沒有分層臥砌。

預防措施:采用人工鋪漿法施工,兩塊石頭之間填漿飽滿;分層臥砌,內外搭接;每片砌筑作業區安排專職質檢員旁站檢查,保質量保進度,負責到底。做好現場記錄出現問題追究質檢員的責任。

8)水泥砂漿抹面

9)油漆

清理表面→磨砂紙打光→滿刮第一遍膩子→砂紙磨光→滿刮第二遍膩子→細砂紙磨光→涂刷第一遍油漆→細砂紙磨光→涂刷第二遍油漆→細砂紙磨光→涂刷第三遍油漆→水砂紙打磨退光→打蠟→擦亮

10)寫字:按照施工圖要求用指定書寫材料寫出所要求的內容。

封禁警示牌施工:

基礎施工→警示牌加工制作→現場安裝(立柱→橫梁安裝→面板安裝)→現場清理、撤離

1、警示牌基礎

⑴基礎采用人工開挖?,F澆砼時,基礎砼模采用木模拼裝,小型基礎可不立模板,基底承載力應滿足要求。

⑵立模、鋼筋制安應符合設計與規范規定,預埋的地腳螺栓和底法蘭盤位置要正確。澆筑砼時,應保證底法蘭盤標高正確,保持水平,地腳螺栓保持垂直。

⑶澆筑好的砼基礎應進行養護,安裝支柱前完成基坑回填夯實。

2、立柱制作、安裝

⑴嚴格按設計文件要求選購材料,所有鋼板(管)按設計文件要求必須有材質證明,經監理工程師驗收方可加工。

⑵鋼材按設計文件尺寸進行切割,型材用氣割切割,鋼板用軌道式切割機切割,切割好的鋼材,用打磨機打磨,需拼接的部位,一定要切割成焊口。

⑶焊條必須選用設計文件及國標要求的材料,焊縫厚度必須達到設計文件要求,焊好后材料應檢查焊縫厚度及平滑度。

⑷將焊好的結構進行酸洗處理,必須洗干凈,以確保除銹的徹底性。 ⑸將酸洗處理的鐵件,浸放在熱鍍鋅槽中,鍍鋅要均勻,必須保證鍍鋅厚度。 ⑹將鍍完鋅的支柱用麻繩包好存放或運到工地。 ⑺支柱須待砼基礎強度達設計75%以上時方可安裝。

⑻支柱通過法蘭盤與基礎連接。清理完底法蘭盤和地腳螺栓后,立直支柱,在擰緊螺栓前應調整好方向和垂直度,最后,擰緊地腳螺栓。懸臂梁可在安裝支柱前與支柱拼裝完后一起安裝。

3、警示牌制作、安裝

⑴嚴格按設計文件要求先取材料,所有材料必須附有材質證明。標志結構、標志板加工制作必須正確,字符、圖案顏色必須準確。

⑵鋁板按尺寸及技術要求進行剪切,彎邊用彎邊機彎邊,用鋁鉚釘進行鉚接,然后將鋁板洗干凈并保持干燥,最后用粘膜機將底膜貼在鋁板上,再按設計文件要求的字、圖,將其用轉移紙貼在底膜上,將貼好反光膜的標志牌包裝分類存放在干燥的房內。

⑶支柱安裝并校正好后,即可安裝標志牌?;瑒勇菟ㄍㄟ^加強筋中的滑槽穿入,通過包箍把標志板固定在支柱上。 ⑷警示牌安裝完成后應進行板面平整度調整和安裝角度調整。

⑸警示牌安裝完畢后應進行板面清掃,在清掃過程中,不應損壞標志面或產生其他缺陷。

第三篇:大溝頭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

大溝頭小流域地處通遼市奈曼旗土城子鎮西北部哈日干圖村境內,屬大凌河中游水系牤牛河支流,屬黃土丘陵與沙化漫崗結合地貌。大溝頭小流域屬大陸性季風氣候,是半干旱地區,多年平均降雨343.3mm,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年平均氣溫6.4℃,年蒸發量1750mm,蒸發量為降雨量的5倍,≥10℃積溫為3151.2℃,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952.2小t,無霜期150d。該流域流域總面積26.74km,有一個行政村,治理前的1992年有農戶179戶,850人,勞力264個,人口密度31.8人/km,人均耕地0.72hm,森林覆蓋率僅為18%,全部為坡耕地,土地地力較差,過去長期處于“以糧為主、廣種薄收、自給自足、生產經營粗放、靠天吃飯、結構單一”的格局,自然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大農業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1水土保持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

該流域進行結構調整,利用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措施,以發展高效農業和經濟林果為突破口,結合水源工程、舍飼措施,開發漁業、副業、農區畜牧業,發展立體種植和養殖。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發展經濟。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實行草、灌、喬結合,提高植被覆蓋度;采用雨水集流、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修筑塘壩水庫,發展養魚,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

1.1梁峁頂建立水源涵養林

山頂坡度大于25º,土壤條件較差,水土流失嚴重,應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木覆蓋率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建立以水源涵養為主要目的的生態林體系。采用魚鱗坑整地方式魚鱗坑等高布設,坑呈半圓形,長徑1.5m,短徑0.75m,坑深0.6m,坑距1.5m,行距4m。樹種選用當地自然條件、抗逆性強、郁閉快的當地高效樹種,本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樹種選用楊樹與檸條混交,一行楊樹,一行檸條,立體栽植。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配套來蓄水保土,達到涵養水源的目的。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配套,最大程度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

1.2梁峁坡布設防護林帶

主要布設在山坡上中部,坡度在15º~25º之間,立地條件較差,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層較薄,含水率較低,采用大犁開溝等高布設林帶,設計12行為一帶,行距5m,帶距20m,帶間種草或農作物。林帶為南北走向,與主風方向夾角為75º,這樣的布設,首先是坡度較梁頂緩,大犁開溝節省人力物力,可操作性強,提高了工程治理標準和效率。大犁開溝改變了土壤的通透性,土壤由硬固板結而變松軟,由于大氣循環和光和作用,改變了土壤微生物,土壤養分含量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長。其次,在土層較薄,土壤含水率較低的地帶,采用隨開溝隨造林的方式,結合使用保水劑,可使土壤水分不易蒸發,保證造林的成活率。第三,大犁開溝深為0.5m,寬為2m,行距3m,能夠滿足20a一遇最大24t降雨。第四,帶間種草和農作物即能蓄水保土,還可充分利用和調節土壤有限的水源,來保證林木的生長。 1 222

這樣的布設即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又能達到通風通氣透光,形成了小氣候,防止自然災害的發生,攔蓄了降雨徑流,促進了林木及農作物的生長。

1.3緩坡坡面栽植生態經濟林網

主要布設在坡度為5º~15º之間的緩坡地帶,立地條件較好,土層較厚,采用機械大犁開溝整地建設生態經濟型林網,設計規格為200m×200m,由四喬三灌圍成,喬木行距5m,灌木行距3m,網內栽杏樹,杏樹栽植的規格為株距3m,行距4m,840株/ hm,產杏核1260kg,產值2520元,現在流域內杏樹規模已達到1萬畝,而杏樹行間又可種草及經濟作物,形成了套栽套種。草的品種主要有沙打旺、紫花苜蓿。小雜糧和經濟作物品種主要有蕎麥、大豆、綠豆、打瓜等。由于坡度較緩,土層較厚,土地類型為Ⅲ類地,土壤侵蝕為中度侵蝕,風水復合侵蝕,面積較大,營造防護型喬灌混交林網,灌木林涵養水源,圍封保護喬木林生長,防止人畜進入林地,促進植物自然生長封育。而主副林帶喬木林不但保持了水土,還起到防風作用,保護了大面積農田,改善了生態環境,形成了小氣候,使土壤水分和有機質含量增加,土質變得越來越肥沃,農業的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形成了既有生態防護功能又有經濟增長功能的立體式生態經濟型林網模式。

1.4緩坡的坡腳發展梯田高效農業

主要布設在距村屯較近、土質較好、土層較厚,面積較大且相對集中連片,坡度在5º—10º左右,交通方便的坡耕地,梯田田面寬度控制在8~10m。坡改梯工程和水源工程相結合,利用水庫資源修建高位水池,建設低水高調梯田管灌工程?;巨r田建設上突出小片水地,向節水高效型方向發展。梯田內種植玉米、葵花、豆類、芝麻等糧食和經濟作物,埂上栽種黃花菜。利用農業新技術,選擇新品種,生產多種綠色產品,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的生態經濟型種植業體系?,F流域內基本農田面積人均0.35hm2,坡耕地面積已全部達到梯田化。

1.5溝道綜合治理開發

選擇水土資源較好的溝道,修建水庫、塘壩,留住天上水,利用地表水,發展多種經營。在水庫兩岸建果園,水庫下游改河造田,開發水稻,建立育苗基地。溝坡上修建臺地,利用水庫引水自流灌溉,種植蔬菜及經濟作物。水庫發展養魚、蝦、鵝,使水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1.6種草發展舍飼養畜

在流域內通過植物措施的配套建設,特別是人工種草,大力發展養殖業,通過飼料基地、飼草基地建設及飼草與秸桿的加工轉化來發展舍飼養牛養羊;這樣就把種植業、養殖業及生態資源的利用結合在一起,促進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現流域內養牛重點戶3戶,發展養牛24頭;養羊重點戶5戶,發展養羊180只。

根據上述六項綜合治理模式開發建設內容,大溝頭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可歸結為:以大規模生態經濟林網和梯田節水灌溉為主導,“梁峁頂,水源涵養林→梁峁坡,生態經濟防護 2

2林網→緩坡坡腳,經濟林草、高效農業→溝道塘壩,上游水產、下游苗木基地→村屯,舍飼養畜,立體經營”。

2治理模式實施的新技術

2.1草瓜套種技術

大溝頭流域現有草田林網219個,有人工草地368.4 hm,整個流域土壤較貧瘠,不經人工培育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要求。多年來,當地群眾探索了一條草瓜套種的種植模式,即能達到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又能種草養畜發展畜牧業,同時能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草瓜雙豐收,達到了水保綜合治理的最終目的。

具體方法:在播種草籽的同時,將打瓜籽混播在壟中,采取株距40cm,行距40cm留打瓜苗,每穴留一棵,一壟草一壟打瓜套播。

2.2楊樹枯立木平茬更新技術

由于近幾年持續干旱,致使大溝頭小流域內的速生楊林成片干枯死亡,為了把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通過探索與實踐,逐步發現通過對楊樹的平茬復壯,不但可以逐年對枯立木進行更新,另外將當年生的萌條剪成插穗進行扦插育苗,可以產出較高的經濟效益。通過實踐,一棵枯立木平茬后第二年春可發5~8支萌條,保留3條做為預留主桿,其余2~5條可以剪下做為插穗,可剪成成品插穗10~25根,以20根計算,出苗率為80%,則可以產成品楊苗16株,每株楊苗價格為0.20元,單株枯立木可以取得額外效益3.20元,每畝地枯立木為65棵左右,可發揮出額外效益208元。另外市場上每棵枯立木價格在7.00元左右加上育苗所得,每畝地就有655.00元的經濟收入。目前流域內有近200hm2類似的林場。通過上述方法逐年改造,不但可以將低產林轉化成正常林,而且為荒山造林提供了充足的種苗。對枯立木的平茬更新,萌條扦插育苗,不失為流域治理特別是枯立木資源的再利用的一條好途徑。

2.3山杏高接換頭技術

大溝頭流域有較為豐富的杏樹資源,總面積666.7hm2,但山杏杏仁產量低,經濟效益不明顯。為當地群眾增加收入,較好的途徑就是對山杏進行就地稼接,換成質優豐富的仁用杏品種,即俗稱“高接換頭”,這種辦法適用于:砧木過粗,且各大枝均有較好骨架時采用。高接大樹改接前,10年生山杏僅產杏果5~10kg,改接后株產大扁杏果15kg,提高產量1.5~2倍。達到了結果早、成型快、收效快的目的。改接前沒有效益的杏園在高接成功后,兩年可實現畝效益400元左右。

高接換頭的優點:可以利用原有骨架,高接換頭的接頭多,能迅速擴大樹冠,提早結果;可以充分利用樹冠內部的光禿部位插枝補足大量生枝,結果面積大,提早豐產。一般來說,第一年換頭,第二年可以部分成花,第三年可以豐產;可節省培育砧木的時間,建園快、長勢旺、早豐產;可靈活采用多種辦法稼接。

3治理成效

大溝頭小流域經20年的綜合治理與鞏固提高,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3

2創建了奈曼旗半干旱黃土丘陵溝壑區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成功地將生態效益與當地農民群眾的經濟利益有機結合在一起,調動了廣大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為當地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群眾致富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水土流失程度明顯降低,蓄水保土效益顯著。 該流域在綜合防治上既注重工程措施,又注重植物配套,從山頭到溝邊,從溝邊到溝道內,層層設防,節節攔蓄,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侵蝕模數變為951 t/ km.a。

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村經濟快速增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小流域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栽喬植灌種草,滿山皆綠。樹成網,草成塊,田成片,林草覆蓋度為85%,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形成生態結構良性循環。

經濟結構呈多元化,社會效益顯著。 大溝頭小流域在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同時,注重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因地制宜建立了萬畝山杏(扁杏)生產基地,飼草飼料基地和小雜糧生產基地,發展多種經營,形成了立體式的生態經濟結構,小流域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冰箱、彩電、摩托車、三輪車等已走進了流域的農家,購買汽車、農用車跑運輸搞生產的也大有人在,住房磚瓦化程度達90%,村上新建了村部,成立了農貿市場,購買了小汽車,開通了夜宿班車,極大地繁榮了市場經濟,同時對周邊地區也產生了一定的輻射效益。 2

第四篇:黃河流域水資源現狀

摘要:文章對黃河水資源的現狀作出分析,引起社會各界對黃河水資源的關注,從而提高公民的節水、惜水意識,促進黃河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配置、節約與保護。使黃河能為我們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黃河;水資源;利用;保護;現狀

21世紀人類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等三大問題的挑戰,水問題被認為是三大挑戰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則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目前,中國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于國際公認的175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另據預測,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將減少到1750立方米。屆時,全國大部分地區將面臨水資源更加緊張、缺水甚至嚴重缺水的局面。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對于黃河下游地區來說,黃河水是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資源寥寥可數,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黃河水,使其產生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應對水資源緊缺日益嚴重的形勢,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配置水資源,已經變的刻不容緩。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源、生產之源,它作為一種核心資源和動態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難以利用高科技解決的特點,因此,水問題顯得十分重要。黃河是黃土高原的重要水源區,保護好水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黃河情看: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緊缺。近年來,隨著流域經濟的發展,水資源需求不斷增大,導致黃河水資源緊缺問題更加突出,干、支流斷流現象頻繁發生。本文將闡述黃河流域水資源分布特點和變化情況,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對策。

(一) 黃河水資源的區域配置

從黃河的天然情況來看,黃河上中游是產水區,下游兩岸是分屬兩個流域的;但另一方面,下游又是受黃河洪水威脅的地區。如果中上游區域水資源分配的少了勢必影響其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中上游水資源分配的較多,那么有限的水資源能分配到下游地區的就勢必減少,這樣不但會影響下游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而且黃河水流量的降低直接加劇“水沙不平衡”,從長遠看對黃河自身發展極為不利。在黃河水資源區域分配的問題上必須以長遠的戰略眼光,協調多個利益沖突團體間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黃河更好的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服務。

(二) 協調生態用水與社會經濟用水的分配

目前國內外有關“生態環境需水量”的研究很多,但對其概念界定尚無統一的認識,研究者多根據其研究目標及其要保護的主要功能提出相應的定義。黃河生態環境需水量是指為維持黃河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及其生長發育,修復及維持河道濕地、河口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及近海水生生物的水量。

在黃河水資源的配置中,首先,應該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沿黃地區,特別是黃河下游沿岸人口高度集中,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由黃河水提供。雖然城鄉居民生活用水所占黃河水資源比例較小,但是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的保障卻是關系到社會安定團結的重大社會政治問題。無論從保持政治穩定還是從以人為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角度,在黃河水資源的配置過程中都應該優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其次,協調生態用水與工農業生產用水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環境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由于黃河天然徑流量的變化,以及黃河兩岸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黃河水資源需求的增加,黃河水資源總體上已經無法同時滿足生態用水與工農業生產用水。在這種情況下,單一的滿足生態用水或者工農業生產用水而置另一者于不顧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黃河水資源的配置過程中要兼顧兩者要求,實現整體效益最大化。

(三)南水北調,增加黃河水量

南水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促進黃河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黃河流域乃至西北及華北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北調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建設,將對我國水量的調節產生重大的影響。它的建設實施,也將減少黃河的負擔,使黃河能更、更長久的為人類服務。

(四)黃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黃河沖刷黃土高原,塑造華北平原,黃河的水系把大量的水資源和泥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華北和大海。自大禹治水至新中國成立前的4000多年間,人類在開發黃土高原的過程中,不斷加劇了水土流失;在下游華北沖積平原上又采取筑堤束水和河道整治工程防御洪水。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黃河仍然遵循其自身的規律而成為一條地上河,決口改道頻繁。漫長的歷史長河,黃河的治理隨著歷代王朝的興衰呈波浪式演進,其中,農田灌溉和漕運有所建樹,治河方略與主張此消彼長,各領風騷,但終因朝政干預和國力不足,不可能全河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下游河道“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三年兩決口”的現象依然如舊,黃河因此被稱為“中華之憂患”。種種治理黃河美好的設想一直沒實現。

我國的先民們早已認識到水資源的重要。在我國古代人們觀念里的環境,指的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主要是水、土(土地和土壤)和草木植被以及由此滋生的萬物。我國最早一部地理著作《禹貢》假托大禹治水的故事,記述當時人們地域觀念中九州的地理環境,除了強調各州的土壤和植被外,更重視的是各州的水環境,其導水一節就是講疏導河流,治理好人們的生存環境,最后達到“九山刊旅,九川滌源,九澤既陂,四海會同”。

人們認識到對自然界的索取應該有時有節,包括水資源在內,如果違反自然規律,無節制地索取水資源,最后必將得到自然界的報復?!吨芏Y·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的職責之一,就是管理河流、湖泊中的各種水生動物。人們在生產實踐中領悟到水資源的重要,于是很早就產生重視水資源的觀念,因此,我們可以認定:生活于黃河流域的古代人們最早意識到我國水資源并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需要加以珍惜和保護??上б院笕藗優榱松婧桶l展,不得不大力開發水資源,最后也就是黃河流域最早耗盡了水資源,破壞了水環境。 千年建都破壞了關中地區的水環境,關中地區即今陜西省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在唐代以前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最好的地方,戰國時“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賦雄國。

水庫是調節水資源分配的重要工程措施,適當抬高水庫的汛限水位,多蓄汛期洪水,是確保黃河下游河道不斷流的一個有力途徑。

適當抬高水庫的汛限水位包括兩種方法,一是根據近年來黃河來水量偏小的趨勢,適當抬高水庫汛期的防洪限制水位;二是由于黃河中下游洪水主要集中于

7、8月,

9、10月份洪水明顯小于

7、8月份,根據洪水分期的特點,可以抬高

9、10月份(后期)水庫的防洪限制水位,使水庫多攔蓄汛期的洪水,提高水庫非汛期蓄水的保證率,充分發揮水庫的綜合利用效益。

黃河的關鍵問題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造成下游河道的淤積,河床不斷淤高[5],利用洪水將水庫和河道的泥沙多輸送入海、輸送入田,減少下游河道淤積,是確保下游河床不抬高的有效措施。

目前,三門峽水庫采用“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攔蓄非汛期的來水、來沙,汛期水庫敞泄運用,將非汛期的泥沙集中在汛期排泄[5],這實際上就是把洪水作為輸沙用水,汛初三門峽水庫排沙時經常出現小水排大沙的情況,致使下游河道淤積嚴重。“96·8”洪水花園口洪峰流量為7860m3/s,洪水位卻高達94.73m,創歷史最高,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汛初三門峽水庫排沙,造成“96·8”洪水前期河床集中淤積。

黃河防洪工程和引黃灌溉工程的存在,為洪水安全合理的運用提供了條件,發生一定量級的“下大洪水”或洪水含沙量較小時,利用防洪工程將洪水引于渠系河網,一方面洪水可以用于灌溉,另一方面上游水庫控制運用,延長洪水的發生時間,采用深溝遠引的方式,將洪水遠距離輸送到引黃補源灌區,補充當地地下水資源,或利用河口地區平原水庫,對其補水。

實現洪水的資源化,要求防洪調度更細化、更靈活,根據水沙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調度方式,同時,洪水的資源化對預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洪水資源化的風險降到最小,必需要有完善的預報系統與其相適應。適當抬高水庫的汛限水位后,水庫的防洪調度必然要承受更大的風險,準確及時的洪水預報可以降低水庫的防洪調度風險。水庫根據大洪水預報可預泄水庫蓄水,降低水庫蓄水位,騰出更多的庫容防洪;若預報來水量級不大,水庫可及時進行資源化調度。

(五)在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時,應采取的保護措施

(1) 加強地下水源勘察工作,掌握水文地質資料,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統一考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綜合利用,避免過量開采和濫用水源;

(2) 采取人工補給的方法,但必須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

(3) 立監測網,隨時了解地下水的動態和水質變化情況,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

“維持黃河健康生命”治河全新理念,開歷代治黃方略之先河,也是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長期研究與實踐的結晶。目前,這一治河新理念已初步形成“1493”治黃戰略理論框架: 一個終極目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就是要維持黃河的生命功能,包括水資源總量、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挾沙能力,水量自凈能力、河道生態維護能力等方面。唯其如此,黃河才能為全流域及其下游沿黃地區龐大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提供持續支撐,這將成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長期奮斗的最高目標。 四個主要標志——“堤防不決口”:一靠水庫和堤防等控制性工程對洪水的約束,二靠河流自身排泄洪水的功能;“河道不斷流”:保障沿黃居民飲水安全,保障河流生態用水的需要,保障一定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水資源供給能力;“污染不超標”:黃河的水質必須持續滿足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基本功能要求;“河床不抬高”:通過綜合措施解決泥沙問題,在上中游攔減入黃泥沙,在中下游通過人工調控水沙關系,實現河床不淤積,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延長現行河道的生命力。

九條治理途徑——減少入黃泥沙的措施建設;流域及相關地區水資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黃河水資源量的外流域調水方案研究;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建設;制定黃河下游河道科學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縮的水量及其過程塑造;滿足降低污徑比使污染不超標的水量補充要求;治理黃河河口,以盡量減少其對下游河道的反饋影響;黃河三角洲生態系統的良性維持。

“三條黃河”建設——“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基本手段。“維持黃河健康生命”與“三條黃河”建設是新時期黃河治理開發的新理念和新思路。作為黃河治理開發與管理的終極目標,“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順利實現必須樹立現代水利理念,借助現代科技手段,這種有效的手段就是“三條黃河”科技治河體系。只有借助“三條黃河”的治河體系,才能確保各條治理途徑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

總之,了解黃河、保護黃河、節約水資源,已經成為當代十分重要的課題。為了使黃河能更好的為我們服務,為了我們民族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讓我們保護黃河吧! 參考文獻:

(1) 蔣曉輝,劉昌明

黃河三門峽以下水資源供需分析[J].人民黃河,2005,27(1). (2) 錢正英

關于黃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兩個問題[J].人民黃河,2004,26(4). (3) 張學峰

《水資源危機與保護》2002,3

第五篇: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與治理對策

【作者】

【摘要】 分析了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體狀況和黃土高原、南方丘陵地區2個經濟區域水土流失狀況。我國水土流失現狀在逐漸改善但也需要加強治理 【關鍵詞】 水土流失; 現狀; 發展趨勢; 中國;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直接關系國家生態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和飲水安全。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以后,國家將水土保持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我就談一下我國的水土流失現狀與治理對策。

南方紅壤區

紅壤是我國重要的土壤資源,在我國分布范圍很廣,北起長江沿岸,南迄南海群島,東到臺灣,西接云貴高原與橫斷山脈,占國土總面積的22.7﹪;紅壤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合理利用與保護是亞熱帶、熱帶地區生態學重要問題之一;盡管紅壤區自然條件優越,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利用上的局限性,生產力提高不快,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壤退化十分嚴重;土壤退化的直觀表現為土壤生產率的降低甚至喪失,從而導致生態環境系統惡化和社會經濟系統貧困化;紅壤嚴重水土流失區大都是貧困山地丘陵區,生產落后,經濟水平低,而落后的生產手段,掠奪式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村生產和環境處于惡性循環狀態。

南方丘陵水土流失

1、現狀:整體好轉,局部惡化

南方紅壤區8省水土流失狀況總的趨勢是,整體好轉,局部惡化。根據調查統計,南方8省1990年水土流失總面積為24.9萬平方公里,占南方8省土地總面積114.1萬平方公里的21.8%;至2000年,即10年后,全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0.0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17.5%,水土流失減少的面積為4.9萬平方公里,幅度達4.3%,平均每年減少流失面積為4900平方公里。據統計,當前在8個省中,這種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減少幅度較大(減少幅度大于20%),湖北、湖南的減少幅度較小(約10%~20%),廣東減少幅度最小(3.3%),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積反而有所增加(增加幅度約20%)。這說明近十年來,我國南方8省水土流失的面積有所縮小,數量有所降低。此外,從水土流失強度變化狀況來看,各省近十年來,輕度流失面積平均減少17.3%,其中湖南、廣東和海南三省輕度流失面積增加,其他省的都減少;中度流失面積總體減少18.9%,其中除了湖北省輕微增加外,其他省的中度流失面積都程度不同地減少;強度流失面積總體減少21.8%,其中,江西、福建、浙江三省強度流失面積反分別較前增加31.8%、21.3%、12.4%。表2數據還說明各省水土流失中度的面積普遍減少,但是幅度除安徽和湖南較大外其他變化都不大,而輕度和強度則變化較大,且各省之間差異也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盡管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總面積在減少,但是減少的幅度與各地治理面積極不相稱,其主要原因是,南方8省由于人為影響產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積正在不斷增加,據測算,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總共達到2256平方公里。據資料,湖北省近幾年來,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大于500平方公里。1986~1992年廣東省深圳、珠海、中山、東莞、佛山、廣州、潮州、江門、汕頭、陽江和惠州等11個平原城市,人為水土流失面積達845.7平方公里,深圳市最為嚴重,流失面積184.99平方公里。廣東省近幾年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總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浙江省因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面積每年達120平方公里。福建省20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約為863.47平方公里,僅以閩清縣為例,199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增長,生產建設和資源開發活動日益加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據估計,福建近幾年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達到近200平方公里。其他省份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新增水土流失面積。

2、形成原因 (1)人為原因

一是非農開發項目,比如城鎮和開發區建設、采礦區和土石場、修建鐵路及高速公路等;

二是不合理的農業措施,比如種植結構更替、陡坡開墾、大型農業開發項目實施等等。

(2)自然原因

1.地形原因:南方地區多為丘陵山區,地形起伏較大。 2.氣候原因:南方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較大。

3.土壤原因:紅土的性質為酸性、有機成分少、黏性大,因此對地表依附能力低,極易被沖刷。

(3)特點

1樹種單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

1980年開始的綠化植樹,在南方以馬尾松或者其他經濟林木如桉樹等為主,其中,馬尾松會加劇土壤的酸化,導致其他植物難于存活,而桉樹由于生長很快,需水量很大,造成地表干旱,也影響其他植被生長。

2造林目的單調,造林方式存在一些問題

早期造林主要是考慮木材的蓄積和經濟價值,強調林木的覆蓋,沒有統籌考慮生態環境效益,因而一些部門更愿意采用方便植樹的造林形式,比如全墾造林等。這種現象在南方比較普遍,不僅帶來造林初期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造成成熟林的林下水土流失問題。

3經濟林果樹下,因鋤草、翻耕和大量使用除草劑,造成地表覆蓋度低,導致流失依然存在開發性治理水土流失是南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這不僅由于工程措施減少了水土流失,帶來生態效益,而且可增加農民收入,產生比較明顯的經濟效益。但是由于某些地區耕作方式不當,比如果園或茶園進行多次翻耕,使得經濟林木下水土流失問題更加突出。另外,由于草本和灌木的生長會影響果實采摘,而且會與果樹爭肥爭水,因而除草劑被大量使用,使得林木下草被減少,地表完全裸露,反而加劇了水肥的流失。 此外,不同部門的統計口徑不一,也使得林下水土流失現象未能得到行政管理部門的足夠重視。林業部門規定,面積達到1畝以上,郁閉度達到0.2或以上即為森林面積,并不考慮地表植被的覆蓋率,這對于水土保持來說還遠遠不夠,水土保持更應強調地表覆蓋度的提高和合理的植被層次結構,過分強調森林覆蓋率,反而會對水土保持工作有不利影響,容易使行政部門放松水土保持工作。

因此,在南方,森林覆蓋率高的地區并不意味著水土流失就得到控制,這就給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從考察來看,對林下水土流失的監測,僅僅依靠中低分辨率的遙感圖像,看來是不夠的,應該采用高分辨率遙感圖像和其他類型的遙感手段,比如以微波遙感來加強監測手段。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還很薄弱,需要加強。

3、危害

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響農業生產,威脅城鎮安全,加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生產條件惡化,阻礙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沖毀土地,破壞良田

由于暴雨徑流沖刷,溝壑面積越來越大,坡面和耕地越來越小。

(二)土壤剝蝕,肥力減退

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層中有機質得不到有效積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經暴雨沖刷,就會使含腐殖質多的表層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據試驗分析,當表層腐殖質含量為2%~3%時,如果流失土層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質200t,同時帶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鉀。

此外,水土流失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以及農業生態環境也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耕地表層結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動,影響作物生長發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產量和質量。

(三)生態失調,旱澇災害頻繁

水土流失加劇,導致生態失調、旱澇災害頻繁發生且愈演愈烈。由于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匯入河道的泥沙量增大,當挾帶泥沙的河水流經中、下游河床、水庫、河道,流速降低時,泥沙就逐漸沉降淤泥,使得水庫淤淺而減小容量,河道阻塞而縮短通航里程,嚴重影響水利工程和航運事業。

(四)淤積水庫,堵塞河道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河道和渠道,導致水庫被迫報廢,成了大型淤地壩。

4.治理方法

5. (一)減少坡面徑流量,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沖能力,并盡可能抬高侵蝕基準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時,應從地表徑流形成地段開始,沿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步步設防治理,實行預防和治理相結合,以預防為主;冶坡與冶溝相結合,以冶坡為主;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采取各種措施綜合治理。充分發揮生態的自然修復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示范引導,實施分區防治戰略,加強管理,突出保護,依靠深化改革,實行機制創新,加大行業監管力度,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強化造林治理。

主要用于水土流失嚴重,面積集中,植被稀疏,無法采用封禁措施治理的侵蝕區,其治理技術要點是:適地、適樹、營養袋育苗,整地施肥,高密度、多層次造林,爭取快速成林、快速覆蓋。對流失嚴重、坡度過陡,造林不易成功的陡坡地,要輔以培地埂,挖水平溝,修水平臺地等工程強化措施。

(三)加強預防監督職能的發揮,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近年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一些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尤其是水土保持的基本國策意識和法制觀念不強。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現象普遍存在?!端帘3址ā访髁钜幎?ldquo;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并根據實際情況,逐步退耕、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或者修建梯田”,但這項規定目前還未真正得到落實;二是近年來,項目建設力度較大,但開發項目水保方案編報率低,“三權一方案三同時”制度貫徹不力。建議進一步健全與加強水土保持法制隊伍,切實執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環境保護法》、《草原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水法》等法律,以及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政策,依法打擊各種破壞資源與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各有關部門、企業在經濟開發和項目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對周圍水土保持的影響,嚴格執行水土保持有關法律法規。嚴格控制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開墾土地,堅決制止毀壞林地、草地以及污染水資源等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發生的行為。

(四)處理好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

水土流失治理與水土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要相結合。只有強調減蝕減沙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發動廣大群眾參與水土保持工作。但是,從水土流失地區可持續發展要求來看,除了必須把土壤侵蝕減小到允許的程度外,還需要建立流域允許產沙量的考核指標。在小流域治理的規劃與成果驗收中,要突出減蝕減沙等生態效益,并把它落到實處。不能只考慮人均糧食產量、人均收入、脫貧致富等社會經濟指標。一定要把中央提出的生態環境建設“10年初見成效,30年大見成效”落實到不同類型區、不同流域的減蝕減沙指標上。

(五)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學治理水平。

實施科教興水保的戰略,提高水??萍己?,提高科學技術在水土保持治理開發中的貢獻率,是達到高起點、高速度、高標準、高效益的有效途徑,是加快實現由分散治理向規模治理、由防護型治理向開發型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向集約型治理開發轉變的重要措施。就目前情況看,科技投入少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全區水土保持工作站存在經費緊張、科技人員待遇低的現象,特別是水保人員,地處偏遠,條件艱苦;設備落后,高新技術應用少,無力有效地開展示范推廣工作。加強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和對水保人才的重視,是提高水土保持治理水平的關鍵。全區要在增加水保治理經費投入的同時,應加大對水??蒲泄ぷ鞯馁Y金投入,以支持科研推廣工作的開展。

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很多朝代在此建都,至今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跡。它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長城,涉及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7省(區)的50個地(盟、州、市)、317個縣(旗、市、區),總面積64萬km2,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精粹所在地,也是21世紀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根據地。但她卻也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生態環境最惡劣、經濟發展滯后的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極大地威脅著黃河下游的安全,成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心頭之患。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黃土高原是我國獨特的地理區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顯著的特征。

1、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關于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干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巖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黃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鈣質。受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剝蝕切割嚴重,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降水雖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為暴雨,使得黃土高原發育成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觀。

2、氣候差異比較大

黃土高原氣候系統中巖石圈和大氣圈相互影響;大氣系統中降水量具有很明顯的地域和季節性,降水年際變率大,時間變化上降水呈減少趨勢,平均每年減少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東部明顯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際振蕩;年、季氣溫的年際變化全區以一致變暖為主,高原中部變化幅度大于周邊,氣溫上升速度年平均氣溫為0.26℃/10a,冬季升溫最快,夏季升溫最慢;干旱頻繁、暴雨較多,黃土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趨勢。就氣溫來看,黃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熱、寒暑變化劇烈的大陸性氣候特點。黃土高原深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氣溫日較差大,日較差在10℃~25℃之間。就降水來說,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間,而且降水集中在

七、

八、九三個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其他季節降水少而蒸發強烈,干旱問題比較普遍。

3、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水面蒸發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黃土高原的特性決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4、山地丘陵面積大

黃土高原地區土地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整個地區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總面積的20%。這種起伏的地貌構造不適合農耕,加之該地區貧窮落后,人口增長速度快,農業單一經營、廣種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時,亂墾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5、植被覆蓋率低

在黃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禿嶺,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過墾山坡,表土流失嚴重,顯露出基巖,而植被覆蓋率的進一步降低更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現狀

1、水土流失面積廣,強度大

目前,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64×104km2,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蝕模數大于5000t/km2的強度水蝕面積為14.65×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38.8%;年侵蝕模數大于15000t/km2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89%[4]。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光山禿嶺的景象。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為16億t,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10cm,最高處達15c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使1億多人口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黃土高原地區范圍廣,面積大,而且水蝕、風蝕強度十分嚴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相當于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和長江4條大河輸沙量的總和。

2、速度快

黃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層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黃土高原在240萬年前形成時,每100年沉積1cm,黃土最厚處達400m。水土保持專家說,土壤基本上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據科學研究推算,在自然狀態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萬年至4萬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層需要120年至400年。

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首先黃土高原黃土片布,黃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為主,而粉砂粒級中又以粗粉砂占絕對優勢,約占總重量的50%以上。黃土的特性決定了它膠結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極易分散懸浮,土塊遇水后,迅速崩解。黃土的顆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內在原因。其次,黃土高原長期的水土侵蝕切割,塑造了殘塬、梁、峁和溝谷等多種地貌形態。在下大雨的情況下,一般侵蝕量與坡度成正相關。地面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徑流的大小決定于徑流的數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決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圍內,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為嚴重。

再次,黃土高原地區具有降水集中、強度大、暴雨多的特點。黃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9月,約占全年雨量的60%~75%。據測定,每次暴雨所產生的侵蝕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蝕量的40%,甚至高達90%。暴雨侵蝕次數占侵蝕性降水次數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徑流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斷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素。

還有,黃土高原地區絕大多數是自然地理條件很差的貧困地區,人口素質低,人口增長速度快,為解決起碼的糧食及溫飽問題,不惜毀林開荒,陡坡耕種。同時長期以來,由于放牧強度的增大,嚴重影響了草地的覆蓋率,限制了草場資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黃土高原產草量最高的草地,可達7.81t/hm2。由于改良草場與人工草場所占比例相對于自然草場要小得多,因此超載放牧對草場的破壞程度十分大。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開礦、修路、建廠以及其他工程建設迅速發展,大量棄土、棄渣進入河道,增加新的產沙來源。黃土高原地區礦產資源種類多,開采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規劃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導致開采過程中濫倒棄渣的現象十分嚴重。這些是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的人為原因。

4、水土流失的特點

1、侵蝕強度大。該區侵蝕模數大于15000t/km2以上的水蝕面積達3.67萬km2,占全國同類侵蝕強度面積的89%,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3萬-5萬t/km2。

2、時空分布集中。6-9月,產沙量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游7.86萬km2的多沙粗沙區,該區域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2.3%,年產沙量卻達11.82億t,占同期黃河輸沙總量的62.8%,其中粒徑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億t,占粗泥沙輸沙總量的72.5%。

3、泥沙主要來自溝道侵蝕。該區溝壑發育,溝道侵蝕十分嚴重。尤其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崩塌、滑塌、瀉溜等重力侵蝕十分活躍,溝谷面積雖占總面積的40%左右,而產沙量卻占總產沙量的60%以上。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群眾貧困、經濟落后,而且給下游防洪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5、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對策

1、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臺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2、林草措施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于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并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3、耕作措施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于25 °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于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4、防治水土流失的對策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區旱澇災害嚴重的具體情況,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特采取以下對策。

5、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合理規劃

各級黨政領導要組織各方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規劃是組織實施中的依據,各地應在國務院水土保持建設總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規劃,認真執行。

6、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

利用科技加強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⑴提高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速度,解決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⑵加快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套技術。⑶完善科技服務和推廣網絡,提高科技的轉化利用率。

7、多方籌集資金,統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由水保主管部門統一管理,??顚S?,投資項目要擇優扶持,要扶持重點工程以及對脫貧致富能起較大作用的關鍵措施項目。

8、搞好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為了使水土保持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加強水保隊伍的建設,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輪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9、穩定落實退田還林(草)的補貼政策

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十分貧窮落后,要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積極執行中央提出的“以糧代賑”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10、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黃土高原地區經濟落后,農業人口數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現象十分嚴重,人口數量快速的增加,從而看你加劇對黃土高原的土地破壞。

11、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總結前人的經驗,貫徹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2、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

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其自覺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和責任。

矚目水土流失,如何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形成抵牾之勢的情況下,既解決好歷史上的生態欠賬,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人為水土流失,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會計手工做賬操作流程下一篇:滬教版三上語文知識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