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屆奧斯卡獲獎電影

2022-09-29

第一篇:歷屆奧斯卡獲獎電影

歷屆奧斯卡獲獎紀錄片

(2010-04-23 14:10:03) 轉載 標簽:

雜談

第十四屆(1941)始于本屆

最佳記錄片:《Churchill‘s Island》

第十五屆 (1942)

最佳記錄片:《The Battle of Midway—中途島戰役》、《Moscow Strikes Back》、《Kokoda Front Line》、《World War》

第十六屆 (1943)

最佳記錄片:《December 7th-12月7日》(短片),《Desert Victory-沙漠勝利》(長片)

第十七屆(1944)

最佳記錄片:《海軍陸戰隊登陸踏拉瓦島》、《戰斗夫人》

第十八屆(1945)

最佳記錄片:《希特勒活著嗎?》、《名副其實的光榮》

第十九屆(1946)

最佳記錄片:《命運的種子》(Seeds of Destiny)

第二十屆 (1947)

最佳記錄片:《第一步》(短片)(First Steps)、 《死亡設計》(長片)(Division of Films and Visual Education)

第二十一屆(1948)

最佳記錄片(短片):《走向獨立》(美國海軍) 最佳記錄片(長片):《秘密陸地》(美國海軍)

第二十二屆(1949)

最佳記錄片(短片):《生存機會》(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以多抵少》(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記錄片(長片):《烏地的黎明》(英國新聞處)

第二十三屆(1950)

最佳記錄片(短片):《朝鮮內情》(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最佳記錄片(長片):《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制作人:羅伯特.斯奈德)

第二十四屆(1951)

最佳記錄片(長片):《南太平洋島風光》(雷電華電影公司旅游風光片)

第二十五屆(1952)

最佳記錄片(短片:《鄰居們》(加拿大國家電影局)

最佳記錄片(長片):《環繞我們的海洋》(雷電華電影公司,制片人:歐文.艾倫)

第二十六屆(1953)

最佳記錄片(短片):《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制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長片):《沙漠奇觀》(制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屆(1954) 最佳記錄片(短片):《星斯四的孩子們》(英國情報處)

最佳記錄片(長片):《消失的大草原》(制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八屆(1955)

最佳記錄片(長片):《海倫.凱勒自己的故事》(制片人:南茜.海頓)

第二十九屆(1956)

最佳記錄片(短片):《南北戰爭的真相》最佳記錄片(長片):《沉默的世界》第三十屆(1957)

最佳記錄片(長片):《艾伯特.施韋策》第三十一屆(1958)

最佳記錄片(短片):《女傭人》最佳記錄片(長片):《白色的荒地》第三十二屆(1959)

最佳記錄片(短片):《玻璃》(荷蘭)最佳記錄片(長片):《塞倫吉蒂不會死》第三十三屆(1960)

最佳記錄片(短片):《吉斯皮納》(英國)最佳記錄片(長片):《飛馬》第三十四屆(1961)

最佳記錄片(短片):《展望》最佳記錄片(長片):《上有天,下有地》(法國)

第三十五屆(1962)

最佳紀錄片(短片):《迪倫.托馬斯》 最佳紀錄片(長片):《黑狐貍》

第三十六屆(1963)

最佳紀錄片(短片):《查格爾》最佳紀錄片(長片):《羅伯特.弗羅斯特:一位與眾人爭吵的情人》第三十七屆(1964)

最佳紀錄片(短片):《來自小石城的幾個人》最佳紀錄片(長片):《雅克一伊夫斯.庫斯圖的沒有太陽的世界》第三十八屆(1965)

最佳紀錄片(短片):《活下去!》最佳紀錄片(長片):《埃莉諾、羅斯福的故事》第三十九屆(1966)

最佳紀錄片(短片):《到明天就是一年了》最佳紀錄片(長片):《戰爭游戲》第四十屆(1967)

最佳紀錄片(短片):《紅木樹》最佳紀錄片(長片):《安德森隊伍》(法國)第四十一屆(1968)

最佳紀錄片(短片):《人為什么創造》

最佳紀錄片(長片):《自己的歷程》

第四十二屆(1969)

最佳紀錄片(短片):《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最佳紀錄片(長片):《阿瑟.魯賓斯坦一熱愛生活》

第四十三屆(1970)

最佳紀錄片(短片):《訪問我的老戰士》最佳紀錄片(長片):《伍德斯托克》第四十四屆(1971)

最佳紀錄片(短片):《暗哨》最佳紀錄片(長片):《赫爾斯特龍記事》第四十五屆(1972)

最佳紀錄片(短片):《這個極小世界》最佳紀錄片(長片):《馬喬》第四十六屆(1973)

最佳紀錄片(短片):《普林斯頓:尋找答案》最佳紀錄片(長片):《偉大的美國牧童》第四十七屆(1974)

最佳紀錄片(短片):《不》最佳紀錄片(長片):《心靈與精神》第四十八屆(1975)

最佳紀錄片(短片):《比賽結果》

最佳紀錄片(長片):《從珠穆朗峰滑下來的人》

第四十九屆(1976)

最佳紀錄片(短片):《計算我們的日子》

最佳紀錄片(長片):《美國哈蘭縣》

第五十屆(1977)

最佳紀錄片(短片):《嚴肅是我的敵人》

第五十一屆(1978)

最佳紀錄片(短片):《戈薩默.康多的逃跑》 最佳紀錄片(長片):《嚇人的真相》

第五十二屆(1979)

最佳紀錄片(短片):《保羅.羅伯遜:對一位藝術家的歌頌》最佳紀錄片(長片):《最好的孩子》

第五十三屆(1980)

最佳紀錄片:《從東方偉人到莫扎特: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第五十四屆(1981)

最佳紀錄片(短片):《協調一致》 最佳紀錄片(長片):《滅絕種族的大屠殺》

第五十五屆(1982)

最佳紀錄片(短片):《如果你熱愛這個星球》(加拿大) 最佳紀錄片(長片):《又一個孩子失蹤》(加拿大)

(默里.勒納攝制) 第五十六屆(1983)

最佳紀錄片(短片):《5點15分的弗拉明戈舞》 最佳紀錄片(長片):《他想讓我跳舞》

第五十七屆(1984)

最佳紀錄片(短片):《石雕師》

最佳紀錄片(長片):《哈維.米爾克的時代》

第五十八屆(1985) 最佳紀錄片:《破碎的彩虹》

第五十九屆(1986)

最佳紀錄片(短片):《女人--為了美國,為了世界》

最佳紀錄片(長片):《阿蒂.肖:你們大家都有時間》、《在美國窮困潦倒》

第六十屆(1987)

最佳紀錄片(短片):《童心不泯》

最佳紀錄片(長片):《悠悠十載午餐:阿爾貢昆圓桌上的妙語和傳說》

第六十一屆(1988-1989) 最佳紀錄片,長片:《終點飯店:克勞斯.巴比的一生》(馬塞爾.奧菲爾斯)

第六十二屆(1989-1990) 最佳記錄片:《普通線索:棉被的故事》

第六十三屆(1990-1991) 最佳紀實短片:《午餐約會》

最佳紀錄片:《美國之夢》(制片人史蒂文-岡崎)

第六十四屆(1991-1992) 最佳紀錄片,短片:戴布拉-沙斯諾夫《彌天大謊:通用電氣公司、核武器和我們的環境》 最佳紀錄片,長片:阿萊-萊特和歐文-薩拉夫《在明星的影子中》 第六十五屆(1992-1993) 最佳紀實短片:薩姆-卡曼《小巴士》

第六十六屆(1993-1994) 最佳紀錄短片:《保護我的生命》

最佳紀實故事片:《我是個許諾:兒童》蘇珊.雷蒙德和艾倫.雷蒙德

第六十七屆(1994-1995)

最佳紀錄短片:查爾斯.古根海姆《需要正義的時刻》

最佳紀錄長片:弗賴達.李.莫克和特里.桑德斯《馬雅.林:十分清楚的洞察力》

第六十八屆(1995-1996)

最佳記實性題材短片:卡里.安卡利斯《一位幸存者的回憶》 最佳紀錄故事獎:約翰.布萊爾《受人懷念的安妮.弗蘭克》

第69屆(1996-1997年) 無

第70屆(1997-1998) 無

第71屆(1998-1999)

最佳長紀錄片《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 最佳短紀錄片《金色年華的即時浪漫故事 》

第72屆(1999-2000) 最佳紀錄片:《九月的一天》

最佳記錄短片:《花邊國王》(King Gimp)

第73屆(2000-2001)

最佳長記錄片:《Into the Arms of Strangers: Stories of the Kindertransport》Tracy Seretean

第74屆(2001-2002)

最佳紀錄短片:《Thoth》 最佳紀錄片:《周末謀殺》

第75屆(2002-2003)

最佳紀錄短片:《Twin Towers》 最佳紀錄片:《Bowling For Columbine》

第76屆(2003-2004)

第77屆(2004-2005) 最佳紀錄片:《生于妓院》

最佳紀錄短片:《奇跡時分:孩子們的進步》

第78屆(2005-2006)

最佳紀錄片:《帝企鵝日記》 March of the Penguins

最佳紀錄短片:勝利要訣 A Note Of Triumph The Golden Age Of Norman Corwin

第79屆(2006-2007)

最佳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最佳紀錄短片:《潁州的孩子》

第80屆(2007-2008)

最佳紀錄片:《駛向陰霾的出租》(Taxi to the Dark Side) 最佳紀錄短片:《自由空間》(Freeheld) 第81屆(2008-2009)

最佳紀錄片:《走鋼索的人》 (Man on Wire)

最佳紀錄短片:《微笑的Pinki》 (Smile Pinki

但是紀錄片的成功是沒有竅門的。紀錄片的成功是什么?是所選用的題材成功地吸引到了盡可能多的觀眾。那么為什么這樣或那樣的題材就能吸引到觀眾,有的就不能呢?因為我們知道,用何種手法去處理題材非常重要。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風格,或者叫創作手法,這是我一直強調的。這個很重要。不論是何種類型的節目,紀錄片也好,故事片也罷,都是對其它人或事物的觀點、看法,或許是一種批判性的觀點,對于我們喜歡的或不喜歡的事物的觀點。應當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我指的是獨特,并非新穎,或許那些事物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但我們用一種獨特的手法去處理,去用一種新的風格去表達。人們會說:啊,是的,確實是這樣。

紀錄片也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一種發人深省的思考,一種態度鮮明的個性觀點,這就是紀錄片的意義。但沒有什么竅門。如果說在紀錄片或者其它片子的成功中有竅門的話,如果誰知道成功的竅門這一秘密的話,所有的制作人就都成億萬富翁了,都發家致富了,但事實并非如此。制作人還并不富有,甚至是很窮,在歐洲甚至會窮死,從來不可能靠這種職業發大財。雖然他們也想賺錢,但實際上是不會有所謂的秘訣的。這是不可能存在的?,F在唯一的秘訣就是,為了不賠錢,盡可能地為片子打廣告。通過電影、電視、廣播等等各種手段,使公眾知道這部片子要放映了,然后他們就會去看。但這是另外一回事,另外一個領域了,這并非影片創作范疇內的事情,與影片制作的質量好壞無關。

中國紀錄片吸引我之處,在于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認識和了解中國人,因為它們正是以中國發生的問題為題材的。它們中間,很多展示的是一些底層人艱難的生活處境,但卻不去揭示原因。不過,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凡事有果必有因。我不太贊同中國片子的一點是,似乎從不在片中說明原因,似乎那些結果是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的;但我們知道種種情況并非正常。正如雷電帶來暴雨,暴雨會引發洪災一樣,任何事都會有起因。我覺得中國的片子教育性太強了,我這樣說是就整體而言,而不是針對哪一部片子??赡苓@是對現實的一種反映,可能是因為中國有獨特的國情,國土面積巨大,人口眾多,因而中國的紀錄片承擔了相當重要的對廣大國民的教育功能。因為畫面和鏡頭最易于理解,即使人們不識字也無妨。人們可以用畫面來做這些事情。但是在用攝像機拍攝一個鏡頭的同時,旁邊沒有被攝入鏡頭的地方又在發生什么呢?鏡頭應當忠實全面地記錄全程,這具有另外一種意義。

從記錄片獲獎談記錄片創作

劉湘晨,新疆電視臺導演兼攝像師,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十年特殊貢獻獎”獲得者之一。身為“記錄片人”的他,最擅長拍攝反映新疆民俗風情的紀錄片。其作品《太陽部族》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連續播放4年;作品《山玉》入圍第九屆上海國際電視節“白玉蘭”獎,并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發行;香港《陽光衛視》曾為其安排為期4個半月的個人作品專題展播。

由劉湘晨導演兼攝像并編輯的高清記錄片《水來了》在2006廣電總局電視“金帆獎”和第五屆Sony“高清杯”評比中雙雙獲獎。評委的點評是:“樸實、自然、原生態,取景構圖漂亮,室內室外曝光處理適當,有膠片的感覺,字幕音樂配合好。”2007年新年剛過,正逢劉導在北京拍戲,我們有幸采訪了他本人,以下是他對記錄片創作的感言。

《水來了》創作源泉

絲綢之路一度是世界性的文化景觀,它也給新疆帶來了世界性的聲譽。絲綢之路后來衰落,其外在原因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塔里木河的斷流。羅布泊曾經是世界著名的內湖,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卻逐漸枯萎,最后完全消失。一方面是由于氣候的變化,更主要是人對環境的不適當開采,對水資源的破壞,導致塔里木河干涸,甚至生態環境和生存環境完全發生變化。這兩年,新疆政府對塔里木河流域進行大規模的治理,完成幾次大的搶救性的注水,采取對河道梳理等多項措施。已經使大片胡楊林植被恢復,整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沙漠中的胡楊樹有個特點,它可以很多年不發芽,一旦有水就會生機勃發。

我們抓住了這個大環境做背景,從近處看可以理解為對生態的保護,看的更遠些思考人類與環境是否能和諧相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記錄片《水來了》大脈絡是塔里木河注水前后的變遷,這是面;而點選擇了塔河下游的一家普通牧民,通過他們一家人在變遷過程中的生活,如塔河注水后,家里的羊牛數量比以前增多等,來反映他們對塔河的深厚感情。片中景觀很美,在沙漠中有胡楊林,在胡楊林中有水,像一組色彩的交響樂,也描述了塔里木河兩岸的獨特風光。

我們臺技術部門的領導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利用新疆豐富的少數民族題材拍一部高清記錄片。這是臺里第一次使用高清設備,新疆臺高清設備不全,Sony給予了很大的技術支持。高清設備的特點是色彩還原逼真,這正復合新疆的特點。我們選擇了秋天正好是胡楊樹樹葉黃了的季節,不同色塊比較豐富,色彩反差比較鮮明,地點選在天山以南塔里木河的下游。從技術角度看,高清設備確實將水、樹、沙交融在一起的景觀清晰地再現出來。雖然“高清杯”是側重技術上的探索,但我們考慮還應該有更深的文化蘊涵在里面。在對高清設備使用的同時,也應該有一個好故事題材,兩方面結合起來更能打動觀眾。這個記錄片的重點是環境中的人,在室內拍攝照度并不需要太高,在這種環境下更能體現高清設備的優勢。在相對照度比較低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達到滿意的層次效果,從創作角度看難度也更大。這主要靠導演對光的敏感度,對光線的捕捉能力,以及對光線運用的判斷力。本來也有打光的想法,發電機也帶了,但后來還是放棄了。從記錄片來講,追求自然光效果應該是一種方向。攝影師不但要對自然景觀敏感,對環境中的人也要敏感,故事的細節要抓得住,還要具備更高的素質。以上幾點都非常重要。

世界經典記錄片

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國導演雅克?貝漢的《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微觀世界》、《喜馬拉雅》,看了人家拍的片子特別感動,它使我震驚。

遷徙的鳥

微觀世界

喜馬拉雅

《遷徙的鳥》拍攝歷時4年,橫跨5大洲、行程10萬公里,選擇了50多個國家中的175個自然景地,動用了最先進的高空攝影器材,耗資4000萬美元。該片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來自自然界的聲音,來自自然界的感覺,這些都遠遠超越了人們能夠感知的世界。帶著觀眾走進鳥群,深入鳥的靈魂,為我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奇跡?!哆w徙的鳥》被譽為法國有史以來最優美的紀錄影片,在2003年獲奧斯卡獎最佳記錄長片提名、2002年歐洲電影獎最佳記錄片獎提名,2002年獲法國愷撒獎最佳剪輯獎及最佳長片導演/音樂提名。

2005年法國導演呂克·雅蓋拍攝的紀錄片《帝企鵝日記》讓世界眼前一亮。編導傾注了無限的愛戀之情和對生命力的贊嘆之感,全片上下真正蘊含著紀錄片的高雅品格與崇高意境?!兜燮簌Z日記》以紀實的手法,再現出荒涼孤寂的南極洲上,不畏寒冷的帝企鵝族群的求愛、成婚、繁衍的過程。片中運用生動的情節,有趣的“對白”,娓娓道來的講故事的形式,成功地演繹了當今世界最感人的主題:愛與生命的偉大?!兜燮簌Z日記》以白色、藍色、黑色為主調的畫面語言,涌動著生命的韻律,孕育出大自然最美的旋律。片中的大海、浮云、風雪、極光、落日、弦月處處是詩意,篇篇有韻味,讓觀眾時時被真實之品所感動。

這些享譽全球的紀錄片,為我們帶來嶄新的視聽享受和絕妙的創意啟迪,以及另一種思維方式??偟膩砜?,世界優秀的記錄片,一定是關注人類共同的經驗,也一定是最簡單的東西。我國紀錄片創作要趕上世界潮流,與世界佳片比肩,恐怕還需有相當長的奮斗歷程。

反思中國記錄片

中國記錄片導演總是說:“如果我有那么多錢,那么好的技術裝備,我也能拍的怎樣怎樣。”其實不然,仔細想想,我們欠缺的首先不是錢,而是人家哪種感知細微的愛心、博大的人文心懷。

紀錄片不像電影、電視劇那么熱鬧,更多是紀錄社會的變化和人的生存狀態,雖然從經濟上看,回報可能不成比例;但從精神來講,它的回報是巨大的。我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生,感悟到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讓我自己感動,顯出非凡的寓意。記錄片主要不是娛樂價值,是一種社會、道德、文化,甚至是哲學。對于紀錄片工作者來說,通過畫面和聲音去發現世界要比去創造一個世界更有意義。

我國電視臺總數已超過2000家, 頻道數量超過3500家,表面上看我國已經是個巨無霸似的電視大國。然而,細細考察就會發現,如此眾多的電視頻道中,紀錄片頻道寥寥無幾,細算一下有中央電視臺十套,上海紀實頻道,陽光衛視和中央數字頻道中的《老故事》頻道等,這對于一個泱泱大國,又有三千多個頻道來說,不能不說是個“悲劇”。英國只有5000多萬人口,可是開辦的紀錄片頻道可以說在歐洲是最多的,比如紀實頻道,真實頻道,探索發現,國家地理,歷史頻道,賽馬頻道等等。

面對我國紀錄片與國際市場接軌時的窘境與困境,我們有必要再認真研討一下紀錄片創作中的癥結問題:首先,中國記錄片有兩大特點,一個是指令性比較強,屬于任務型,包括中央到地方,以完成任務為目的;二是要馬上兌現,市場歡迎新、奇、特,中國記錄片目前過去急功近利,過于追求目的性。

應該這么說,這個時代也產生了這個時代的作品,這些作品也完成了它在這個時代肩負的責任,承擔的道義。也產生了一些高級的、富貴的作品,但高貴的作品不多,高貴是一種精神氣質,它是人的很高的內心指數,有了這樣的心地,才能有這樣的眼光。我自身也由不少困惑,對自己的作品也有不滿意,離自己的目標差的很遠。

現在社會的主題詞是財富,什么時候才能迎來真正的記錄片的春天,當主題詞變成財富的價值,人們考慮的不是財富,而是尋求財富的價值的時候,我們的記錄片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

我們認為,記錄片要走出怪圈,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記錄片創作要強調精品。記錄片是一門藝術,要求記錄片的創作者要有精品意識。它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制作上,要有精品意識;其次在思想上要有一定深度。通常要創作一部制作精良而又有思想深度的記錄片精品,是需要有比較長的創作周期的,周期長并不一定能出精品,但要出精品則一定要有周期創作前提,這已經成為記錄片創作中不成文的規律。陳曉卿拍《龍脊》時,在山里一蹲就是大半年;王海兵拍《山里的日子》九進大巴山,拍攝時間長達一年半;康健寧和高國棟的《沙與?!?,拍攝時間更是長達三年。

第二,記錄片要關注百姓生活。片子的素材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關注現實,關注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狀態,關注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如曾經牽動民心的上海電視臺制作的《大動遷》,記錄了上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中鬧市中心的市民為新規劃的成都路高架橋讓道的一幕幕人間戲劇,反映了改革開放中上海的發展軌跡和上海居民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心態。整個片子立足上海的平民階層,講述的就是家長里短的瑣碎事,卻受到了許多觀眾的歡迎和好評。

第三,記錄片要注意歷史與現實的融合?,F在中央臺和地方臺拍攝了不少歷史文獻記錄片,受到觀眾的歡迎,它們為史學研究和史志的撰寫提供了鮮活的史料,為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為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生動的教材,為地方經濟建設乃至改革開放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深遠意義,是難以盡述的。黑龍江電視臺創作的大型文獻記錄片《猶太人在哈爾濱》,站在當今改革開放的高度,俯視上個世紀猶太人在哈爾濱生活的歷史,發現了許多他們當年生活和從事經貿活動的珍貴史料,并給予藝術的加工和再現。例如,猶太人在哈爾濱曾開辦中國最早的合資企業、股份制銀行,他們重視教育、重視音樂等藝術人才的培養等等,為哈爾濱的經濟繁榮和音樂城的建設做出了寶貴的貢獻。本片獲得2004年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并獲得觀眾的好評。

第四,學習借鑒優秀故事片的創作經驗,提高記錄片的藝術品位和藝術魅力。例如,我們應當注意在創作中尋找新穎的視角。視角是從生活(史實)到銀幕(銀屏)的切入點,新穎的視角會為故事片創作開辟新的途徑和表現領域,從而贏得觀眾,大量的故事片就因此而獲得成功,我們記錄片的創作也應如此。例如文獻記錄片《鄧小平》,在表現偉人生平事跡時,變傳統的“仰視”為“平視”,片頭語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使他對祖國的忠誠、孝心和癡情迅速地感染了每一位觀眾,拉近了偉人與觀眾的距離,一種親切感、親密感、和諧感、融合感油然而生,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再如,著意刻畫個性。好的故事片,都以塑造刻畫人物的鮮明個性而獲得成功。而一般的記錄片都著力敘說偉人的高貴品質和豐功偉績,淹沒了偉人的個性特征。文獻記錄片《鄧小平》卻著意表現了小平同志的個性風采。片子描述在山西召開的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會議上,江青插話:“有些地方糧食產量不如解放前是個別現象。”小平同志馬上義正言辭地反駁:“個別現象也是不能容許的!”其對江青的蔑視和厭惡溢于言表。在毛主席受“四人幫”蠱惑提出讓他做文革“三七開”決議時,他說,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絲毫沒有掩飾對主席錯誤決定的不滿。這些描述,非常鮮明地表現了鄧小平同志胸懷磊落、憎愛分明、深于思考、謹于決策、作風果斷、敢于負責的性格特征,真實而又準確地表現了“小平風格”??梢哉f,對小平的“卓越的個性刻畫”是本片創作成功的重要原因。 (作者單位:高苒董長青黑龍江電視臺申思哈爾濱電視臺)

第二篇:奧斯卡獲獎電影賞析

寧波大學答題紙

(20 11—20 12學年第 1學期)

課號:056R31AGP課程名稱:奧斯卡獲獎電影賞析改卷教師:

學號: 106140021姓名:樓斯婷得分:

《入殮師》的理與情 《入殮師》最打動觀眾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劇情,影片拍攝手法,或者是演員的精彩表演,而是蘊含在整部影片中的“理”和“情”。

先來談談影片的“理”。 影片開頭,男主角小林不得不放棄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回到了鄉下開始了新的生活。這時影片中出現了小林的內心獨白:“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輕松。覺得被一直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如是之人其實并不在少數,夢想并不一定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東西,有過夢,有過追逐就夠了。人最后還是要去尋找自己的“天職”,也許它起初并不讓你和周圍的人滿意,也許你起初接受它只不過是為了吃飽飯,但是隨著你對它的深入了解, 你卻發現自己竟然深深愛上了這份職業。當深入了解它之后,你會發現,比起夢想,這個不經意間涉足的“天職”,它比夢想更具有震撼力。 影片中小林與她妻子,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有著非常鮮明的矛盾。當妻子第一次知道丈夫做的是這一行的時候,強烈反對甚至是回了娘家。 對白中,妻子說這份職業是令人羞恥的,至于羞恥,僅僅是因為每天接觸所謂的“死人”。她只希望丈夫有一個平凡的工作。然而平凡是什么呢,在小林看來,平凡不過是生死。每一個活著的人都會死,你會死,我會死,大家最好都會死去。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事情如果不平凡,還有什么是平凡的? 影片后段部分,澡堂老板娘去世。小林擔當入殮師為她處理后事?;鹪釄龉ぷ魅藛T的一席話讓人難以忘懷。“感嘆之后,就開始一點點回憶過去。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并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里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其實火葬師與入殮師一樣,他們的職業都是神圣的。只不過一個是為逝者開啟另一扇門的人,一個是為逝者送行的人。死并不意味著完結,它給活著的人留下很多東西,懊悔,追思,反省等等。而逝者本身,也通過死亡開始了新的旅程。“總會再見的”。這句話給人的感覺有些傷感,但卻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清醒而理智地認識自己的生命將在死亡中完結,毫無恐懼,毫無抗拒,這亦是一種坦然的生活心態。

下面再談談影片的“情”。 整部影片最讓人落淚的地方是在殯儀館為澡堂老板娘火葬的片段。澡堂老板娘生前與兒子一直有矛盾。兒子千方百計想拆掉母親經營了一輩子的澡堂,而母親至死也沒有答應,甚至生前就委托澡堂的???,也就是殯儀館火葬師在她死后幫她繼續經營澡堂。僅僅是因為大伙兒說沒了這個澡堂會很困擾。老板娘突然去世,帶著與兒子的矛盾就這么草率地離開了,甚至是在燒柴火的時候離開的。她至死都在工作著。在殯儀館,當火葬師按下開關的時候,大火熊熊燃起,這一刻,兒子終于忍不住,大聲呼喊著“媽媽,對不起”一邊留下懊悔的眼淚。然而在聲嘶力竭的哭喊,也不可能再喚回母親昔日的面容了。人在活著的時候,總是不懂得好好珍惜眼前的人,當有一天他們突然離去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還有太多想說的話沒對他們說,想做的事情沒為他們做。矛盾,仇恨在生死面前顯得多么渺小,好好愛自己的親人,乘著還能再聚在一起??墒俏覀兠恳粋€人都知道,卻總是那么難做到。

貫穿了整部影片的,還有小林和妻子之間的情。小林的妻子無疑是善解人意的。她無條件支持著自己的丈夫,無論是放棄工作,還是回到鄉下。她都不曾有過反對。然而太多的體貼必然預示著矛盾的產生。當她知道丈夫的職業的時候,她強硬的反對終于爆發。她也說過,她每一次只是笑著跟著他,其實她心里真的很難過。但是因為喜歡他,她每一次都沒有反對。處于對丈夫職業的誤解,她選擇離開,這并不是一種自私,相反是也是一種愛的體現。影片后段,她因為懷上了孩子主動回到家中亦可以體現她仍然愛著自己的丈夫。然而對于丈夫職業的看法,直至澡堂老板娘去世丈夫擔任入殮工作之時,她第一次有了觸動并從此開始改觀。而在影片末尾,她自豪的告訴粗魯地對待遺體的工作人員“我的丈夫是入殮師”。這一句話,無疑飽含著對丈夫真摯的深情和對丈夫工作的堅定支持。如此的愛和善解人意,給表達死亡的影片添上了一份溫馨。 影片中還有一個重要線索便是小林與父親的父子情。小林的父親無疑是不合格的父親。在孩子尚年幼的時候帶著情人離家出走,拋下妻子和孩子,整整30年,至死也沒與親人相見。在小林眼中,這樣的父親生死都與他不相干,他甚至抗拒去處理父親的后事。然而,小林真的無法原諒父親了嗎?影片之中,有一個場景,他撿石頭給妻子,然后告訴她這些石頭不同的寓意。而這些話,都是30年前父親告訴他的。還有一個場景,他和妻子在家中聽大提琴曲子,他一聽便知道那是父親喜歡的曲子。由此見得,小林的內心深處還是非常愛自己的父親的,雖然他們僅僅只有6年的相處,然而血脈之情并不是說斷就可以斷的。父親突然的去世,沒有帶來傷心和痛苦,起初甚至是抗拒和不愿搭理的,然而當他目睹工作人員企圖粗魯地對待父親的遺體的時候,他果決地站了出來,要求由自己處理父親的后事。影片的情由此處達到了高潮,小林細心地為父親擦拭身體,洗凈面龐,當他艱難地撥開父親的雙手的時候,一塊圓滑的石頭掉落在地上。整整30年,父親并沒有忘記與兒子的約定,整整30年,他一直都想向兒子傳達自己的愛。當小林雙手捧著逝去父親的面龐的時候,他終于憶起了而是父親的面龐,時隔30年,他再一次喊出了“父親”。無論生前如何,愛終究超越了生死。 影片末尾,小林將父親手中掉落的石頭放在的妻子的懷中。這意味著,他希望把這份愛一直延續下去。 《入殮師》的理發人深省,它的情觸動人心。影片對于生死的思考和情感流露的表達都做得很到位。這樣一部飽含著理性與感性的電影,不外乎能深深震撼觀影者的靈魂。

第三篇:歷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大決戰》

最佳紀錄片《我們走過的日子》

最佳科教片《低溫核供熱堆》《企鵝大帝》

最佳美術片(空缺)

最佳兒童片《燭光里的微笑》

最佳編劇 黃亞洲、汪天云《開天辟地》

最佳導演 孫周《心香》 導演創作集體《大決戰》

最佳男主角 王鐵成《周恩來》

最佳女主角 宋曉英《燭光里的微笑》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過年》

最佳攝影 姚力《心香》

最佳美術 美術創作集體《大決戰》

最佳音樂 金復載《風雨故園》《清涼寺的鐘聲》

最佳錄音 鄧清華 馮徑生 陸洪《心香》

最佳剪輯 剪輯創作集體《大決戰》

最佳化妝 顏碧君 王希鐘《周恩來》

最佳道具 道具創作集體《大決戰》

最佳煙火 煙火創作集體《大決戰》

特別獎 《周恩來》《開天辟地》

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周恩來》《大決戰》《過年》

最佳男演員 王鐵成《周恩來》

最佳女演員 趙麗蓉《過年》

最佳男配角 葛優《過年》

最佳女配角 呂麗萍《青春無悔》

特別獎 劉曉慶

第二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秋菊打官司》

最佳紀錄片《天界》

最佳科教片《晝夜節律》

最佳美術片(空缺)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兒童片《三毛從軍記》

最佳編劇 王興東《蔣筑英》

最佳導演 夏鋼《大撒把》

最佳導演處女作(空缺)

最佳男主角 葛優《大撒把》

最佳女主角 鞏俐《秋菊打官司》

最佳男配角 魏宗萬《三毛從軍記》

最佳女配角 張力維《人之初》

最佳攝影 李晨聲《離婚》

最佳美術 靳喜武《楊貴妃》

最佳音樂 (空缺)

最佳錄音 詹新《闕里人家》

最佳剪輯 張曉東《站直啰,別趴下》

最佳化妝 殷麗華、沈東生《三毛從軍記》

最佳道具 楊允銘《離婚》

最佳服裝 李建群《楊貴妃》

評委會特別獎 漠風(美術片)

第十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楊貴妃》

最佳男演員 古月《毛澤東的故事》

最佳女演員 鞏俐《大紅燈籠高高掛》

最佳男配角 馮鞏《站直了,別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陳小藝《離婚》

第三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鳳凰琴》

最佳紀錄片《水中影》

最佳科教片《第十三片綠葉》

最佳美術片《鹿女》

最佳兒童片(空缺)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譯制片《國際女郎》

最佳合拍故事片《炮打雙燈》

最佳編劇 桔生、劉醒龍、卜炎貴《鳳凰琴》

最佳導演 何平《炮打雙燈》

最佳導演處女作 楊韜《燃燒的雪花》

最佳男主角 李保田《鳳凰琴》

最佳女主角 潘虹《股瘋》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無人喝彩》

最佳女配角 (空缺)

最佳攝影 格日圖《東歸英雄傳》

最佳美術 錢運選《炮打雙燈》 呂志昌 楊保成《重慶談判》

最佳音樂 曹·道爾基《東歸英雄傳》

最佳錄音 李伯江《云南故事》

最佳剪輯 錢麗麗、徐棟《都市情話》

最佳化妝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裝 (空缺)

評委會特別獎《東歸英雄傳》(故事片)《早春一吻》(兒童片)

第十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鳳凰琴》《重慶談判》《炮兵少?!?/p>

最佳合拍片《獅王爭霸》

最佳男演員 李保田《鳳凰琴》

最佳女演員 潘虹《股瘋》

最佳男配角 孫飛虎《重慶談判》

最佳女配角 丁嘉莉《無人喝彩》

最佳女演員 鞏俐《大紅燈籠高高掛》

最佳男配角 馮鞏《站直了,別趴下》

最佳女配角 陳小藝《離婚》

第四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爺》

最佳紀錄片《往事歌謠》

最佳科教片《果實蠅》

最佳美術片《白色的蛋》

最佳兒童片(空缺)

最佳戲曲片《木蘭傳奇》

最佳譯制片《亡命天涯》

最佳合拍故事片《背靠背、臉對臉》

最佳編劇 畢必成、范元《被告山杠爺》

最佳導演 黃建新、楊亞洲《背靠背、臉對臉》

最佳導演處女作 范元《被告山杠爺》 寧海強《彈道無痕》

最佳男主角 李仁堂《被告山杠爺》

最佳女主角 艾麗婭《二嫫》

最佳男配角 (空缺)

最佳女配角 劇雪《永失我愛》

最佳攝影 鮑肖然《南中國1994》

最佳美術 楊鋼《征服者》

最佳音樂 常宏宇《征服者》

最佳錄音 (空缺)

最佳剪輯 孫惠民《絕境逢生》

最佳化妝 (空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服裝 (空缺)

評委會特別獎 張建亞《絕境逢生》(導演)

第十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被告山杠爺》《留村查看》《一個獨生女的故事》

最佳合拍片《天與地》

最佳男演員 李仁堂《被告山杠爺》

最佳女演員 沈丹萍《留村查看》

最佳男配角 謝園《天生膽小》

最佳女配角 李媛媛《天生膽小》

第五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六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紅櫻桃》

最佳紀錄片《長城》

最佳科教片《種子正傳》

最佳美術片《自古英雄出少年》

最佳兒童片《孫文少年行》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譯制片《阿甘正傳》

最佳編劇 (空缺)

最佳合拍故事片《變臉》

最佳導演 吳天明《變臉》

最佳導演處女作 霍建起《贏家》

最佳男主角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主角 宋春麗《九香》

最佳男配角 趙軍《吳二哥請神》

最佳女配角 鄭衛莉《吳二哥請神》

最佳攝影 肖風《人約黃昏》 最佳美術 陳紹勉《人約黃昏》 最佳音樂 趙季平《孔繁森》 最佳錄音 李嵐華《紅櫻桃》 最佳剪輯 張建華《悲情布魯克》 最佳化妝 超英《悲情布魯克》 最佳道具 呂光、程天、施化林《七七事變》 最佳服裝 (空缺) 優秀兒童表演獎 任瑩《變臉》 集體表演獎 巴音、董娉、契·那日圖、涂門、谷子、鄂爾登木圖、達烈力汗、巴特爾、沙杰《悲情布魯克》 特別獎《孔繁森》(故事片)《較量-抗美援朝戰爭實錄》 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紅櫻桃》《七七事變》《混在北京》 最佳合拍片《大辮子的誘惑》 最佳男演員 張國立《混在北京》 最佳女演員 郭柯宇《紅櫻桃》 最佳男配角 方子哥《混在北京》 最佳女配角 何賽飛《敵后武工隊》 第六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鴉片戰爭》 最佳紀錄片《山梁》 最佳科教片《介入療法》 最佳美術片《百衣鳥》 最佳兒童片《我也有爸爸》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譯制片(空缺) 最佳劇本 王東興《離開雷鋒的日子》 最佳導演 韋廉《大轉折》 最佳男主角 劉佩琦《離開雷鋒的日子》 最佳女主角 于慧《喜蓮》 最佳男配角 林連昆《鴉片戰爭》 孫淳《緝毒英雄》 最佳女配角 馬曉晴《我也有爸爸》 最佳攝影 侯詠《鴉片戰爭》 最佳美術 崔登高、孫永印、張飆《大轉折》 最佳音樂 金馥載《紅河谷》 最佳錄音 來啟箴、王學義《鴉片戰爭》 最佳剪輯 馮四?!都t河谷》 最佳道具 張先春《鴉片戰爭》 最佳煙火 于澤、魏新才、邱必奎、王其軍、楊奎《大轉折》 最佳導演處女作 蘆葦《西夏路迢迢》 周波《捕狼人生》 最佳合拍故事片《宋家三姐妹》 評委會特別獎《埋伏》 第二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紅河谷》《大轉折》《離開雷鋒的日子》 最佳男演員 高明《孔繁森》 最佳女演員 寧靜《紅河谷》 最佳男配角 牛犇《夫唱妻合》 最佳女配角 宋春麗《離開雷鋒的日子》 第七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安居》 最佳紀錄片《周恩來外交風云》 最佳科教片《基因與轉基因動物》 最佳美術片《蝶雙飛》 最佳兒童片《花季雨季》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譯制片《泰坦尼克號》 最佳劇本 陸柱國《大進軍--席卷大西南》 最佳導演 胡炳榴《安居》 塞夫、麥麗絲《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男主角 馮鞏《沒事偷看樂》 最佳女主角 陶虹《黑眼睛》 最佳男配角 葛存壯《周恩來-偉大的朋友》 最佳女配角 白雪云《安居》 最佳攝影 穆德遠《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美術 陳耀功《長征》 最佳音樂 章紹同《相愛在西雙版納》 最佳錄音 章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最佳剪輯 程瓏《紅色戀人》 最佳道具 (空缺) 最佳化妝 (空缺) 最佳置景 (空缺) 最佳煙火 (空缺) 最佳導演處女作 張揚《愛情麻辣燙》

最佳合拍故事片 《半生緣》 評委會特別獎 《大進軍-席卷大西南》(故事片) 潘予 《安居》(演員) 第二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甲方乙方》《鴉片戰爭》《長征》 最佳男演員 葛優《甲方乙方》 最佳女演員 劉蓓《甲方乙方》 最佳男配角 李保田《有話好好說》 最佳女配角 張路《這女人這輩子》 第八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故事片《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紀錄片《共和國主席劉少奇》 最佳科教片《征服病毒病》 最佳美術片《寶蓮燈》 最佳兒童片《草房子》 最佳戲曲片(空缺) 最佳譯制片(空缺) 最佳劇本 曹文軒《草房子》 最佳導演 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最佳男主角 滕汝俊《那山那狗那人》 最佳女主角 寧靜《黃河絕戀》 最佳男配角 杜源《草房子》 最佳女配角 袁泉《春天的狂想》 最佳攝影 趙非《荊軻刺秦王》 最佳美術 屠居華、林琦《荊軻刺秦王》 最佳音樂 李戈《黃河絕戀》 最佳錄音 陶經《荊軻刺秦王》 最佳剪輯 杜媛、劉小琴《網絡時代的愛情》 最佳道具 易振洲、朱明《荊軻刺秦王》 最佳化妝 張邦寵、尹瀟瀟、夏小玫《國歌》 最佳置景 沈忠培、侯福興《上海紀事》 最佳煙火 尹星云、白存平、岺大松、靳文年、申起進《鐵血大動脈》 最佳特技美術 馮小寧《黃河絕戀》 最佳導演處女作 金琛《網絡時代的愛情》 最佳合拍故事片 (空缺) 評委會特別獎 《國歌》(故事片)《春天的狂想》(故事片)《黃河絕戀》(故事片)《揮師三江》(紀錄片) 榮譽獎 謝添《紅娘》(演員) 第二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男婦女主任》《紅娘》《一個都不能少》 最佳男演員 趙本山《男婦女主任》 最佳女演員 劉欣《紅娘》 最佳男配角 牛犇《媳婦你當家》 最佳女配角 李曉紅 《銀幕戀情》 第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二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生死抉擇》《我的父親母親》《橫空出世》 最佳導演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陳國星(《橫空出世》) 最佳男主角獎:陳道明(《我的一九一九》中飾顧維鈞) 最佳女主角獎:鞏俐(《漂亮媽媽》中飾孫麗英) 最佳男配角獎:雷明(《生死抉擇》中飾郭廠長) 最佳女配角獎:陳瑾(《橫空出世》中飾王茹慧) 最佳女主角特別獎:丹增卓嘎(《益西卓瑪》中飾老年益西卓瑪) 最佳故事片特別獎:《緊急迫降》(上影廠) 最佳導演特別獎:路學長(《非常夏日》) 最佳合拍故事片獎:《西洋鏡》 最佳美術獎:曹久平(《我的父親母親》)、林潮翔(《橫空出世》) 最佳錄音獎:鄭春雨(《橫空出世》) 最佳攝影獎:張黎、池小寧(《橫空出世》)、侯詠(《我的父親母親》) 最佳劇本獎:賀子壯、宋繼高(《生死抉擇》) 最佳劇本特別獎:扎西達娃、謝飛(《益西卓瑪》) 最佳兒童片獎:空缺 最佳電視電影獎:空缺 最佳科教片獎:《宇宙與人》 第二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獎:《我的父親母親》《黃河絕戀》《國歌》 最佳男演員獎:潘長江《明天我愛你》 最佳女演員獎:章子怡《我的父親母親》 最佳男配角獎:尤勇《緊急迫降》 最佳女配角獎:陶虹《說好不分手》 第十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二十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獎:《生死抉擇》、《漂亮媽媽》和《芬芳誓言》 最佳男演員獎:《生死抉擇》中飾李高成的王慶祥 最佳女演員獎:《漂亮媽媽》中飾孫麗英的鞏俐 最佳男配角獎:朱旭憑《刮痧》 最佳女配角獎:《留住心中的月亮》中飾月蘭的閻青妤 寧波市民評選出的最受歡迎演員獎:鞏俐 第二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毛澤東在1925》 最佳導演獎:霍建起--《藍色愛情》 最佳男演員獎:戈治均--《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演員獎:宋春麗--《相伴永遠》 導演處女作獎:

齊星--《押解的故事》 最佳編劇獎:王曉棠、王宸--《芬芳誓言》 最佳男配角獎:傅彪--《押解的故事》 最佳女配角獎:彭玉--《月圓今宵》 最佳電視電影獎:《王勃之死》、《上車走吧》 最佳美術片獎:空缺 最佳記錄片獎:《東方巨響》(八一電影制片廠) 最佳戲曲片獎:《生死淚》(安徽電影制片廠) 最佳攝影獎:《紫日》、《血性山谷》 最佳錄音獎:《劉天華》 最佳美術獎:《相伴永遠》 最佳音樂獎:《刮痧》

第十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二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法官媽媽》《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大腕》

最佳男演員:葛優(飾演《大腕》中尤優)

最佳女演員:周迅(飾演《煙雨紅顏》中趙寧靜) 最佳男配角:英達(飾演《大腕》中路易王) 最佳女配角:袁立(飾演《絕對情感》中安然)

第二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沖出亞馬遜》、《美麗的大腳》

最佳導演獎:陳凱歌(《和你在一起》) 楊亞洲(《美麗的大腳》) 最佳男主角獎:寧才(《天上草原》中飾雪日干) 最佳女主角獎:陶紅(《生活秀》中飾來雙揚) 倪萍(《美麗的大腳》中飾張美麗)

最佳男配角獎:王志文(《和你在一起》中飾江老師) 最佳女配角獎:袁泉(《美麗的大腳》中飾夏雨) 最佳編劇獎:思蕪(《生活秀》)

最佳攝影獎:董亞春(《沖出亞馬遜》) 最佳錄音獎:呂家進(《小城之春》)

最佳美術獎:金榮哲(《沖出亞馬遜》) 最佳音樂獎:三寶(《天上草原》) 最佳剪輯獎:周影(《和你在一起》) 最佳科教片獎:《深淵—邪教的本質》 最佳兒童片獎:《六月男孩》 最佳外國影片譯制獎:《珍珠港》 最佳電視電影獎:《法官老張軼事》 導演處女作獎:黃宏(《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 評委會特別獎:馬恩然(《法官老張軼事》中飾老張) 最佳合拍故事片獎:空缺 第十二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百花獎獲獎名單 最佳女演員:徐靜蕾 最佳男演員:盧奇 最佳女配角:袁泉 最佳男配角:王志文 最佳故事片獎:《沖出亞馬遜》《英雄》 《鄧小平》 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驚濤駭浪》、《暖》 最佳故事片特別獎:《鄧小平》 最佳紀錄片獎:《鋼琴夢》 最佳合拍故事片獎:《英雄》 最佳美術片獎:《回想》 最佳電視電影片獎:《馬世清離婚》 最佳編劇獎:秋實(《暖》) 最佳導演獎:張藝謀(《英雄》) 導演處女作獎:烏蘭塔娜(《暖春》)、徐靜蕾(《我和爸爸》) 最佳男主角獎:夏雨(《警察有約》中飾趙六安) 最佳女主角獎:余男(《驚蟄》中飾關二妹) 最佳男配角獎:趙君(《看車人的七月》中飾劉三) 最佳女

配角獎:徐靜蕾(《我的美麗鄉愁》中飾雪兒) 最佳攝影獎:穆德遠、董亞春、姜力軍、陳遠良(《驚濤駭浪》) 最佳錄音獎:陶經(《英雄》) 最佳美術獎:霍廷霄、易振洲(《英雄》) 最佳音樂獎:章紹同(《臺灣往事》) 最佳特技獎:孟浩(《驚濤駭浪》) 最佳化裝獎:徐廣端(《鄧小平》) 最佳置景獎:姜述義、楊印華(《驚濤駭浪》) 最佳表演新人獎:李敏(《婼瑪的十七歲》中飾婼瑪) 評委會特別獎:李丁(《家有轎車》中飾老李) 第1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24屆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美麗上?!?/p>

最佳導演獎:彭小蓮(《美麗上?!?

最佳男主角獎:劉燁(《美人草》中飾劉思蒙)

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茉莉花開》中飾茉、莉、花)、 鄭振瑤(《美麗上?!分酗椖赣H)

最佳男配角獎:馮遠征(《美麗上?!分酗棸s) 最佳女配角獎:(空缺) 最佳兒童片獎:《上學路上》

最佳科教片獎:《黑臉琵鷺》

最佳美術獎:霍廷霄

終生成就獎:湯曉丹

評委會特別獎:《女生日記》

最佳電視電影片獎:《曾克林出關》

最佳編劇獎:趙冬苓(《上學路上》) 最佳攝影獎:梁明(《兩個人的芭蕾》) 最佳音樂獎:趙麟(《電影往事》)

最佳錄音獎:張磊、萬仲平、黃文祥(《驚心動魄》) 導演處女作獎:方剛亮(《上學路上》) 第27屆百花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手機》

優秀故事片獎:《驚心動魄》、《暖春》

最佳男演員獎:葛優(《手機》中飾演嚴守一) 最佳女演員獎:范冰冰(《手機》中飾演武月)

優秀男演員獎:李幼斌(《驚心動魄》中飾演乘警長) 優秀女演員獎:張妍(《暖春》中飾演小花) 第14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獲獎名單

第二十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 《太行山上》、《可可西里》

最佳電視電影片 《我們》

最佳記錄片 《走進毛澤東》

最佳美術片 《梁山伯與祝英臺》

最佳編劇 劉恒(《張思德》) 最佳導演 馬儷文(《我們倆》)

導演處女作獎 萬瑪才旦(《靜靜的嘛呢石》) 最佳男主角 成龍(《新警察故事》) 最佳女主角 金雅琴(《我們倆》) 最佳男配角 唐國強(《張思德》) 最佳女配角 黃梅瑩(《孔雀》)

最佳攝影 李屏賓(《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最佳錄音 張磊 李安磊(《太行山上》)

最佳美術 曹久平(《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最佳音樂 葉小綱(《太行山上》)

第四篇:歷屆嘎納電影節獲獎全名單

第64屆 (2011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生命之樹》 美國

評審團大獎

《小亞細亞往事》土耳其 《單車少年》比利時

最佳導演獎

《亡命駕駛》 美國

最佳男演員獎

《藝術家》讓-杜雅爾丹 法國

最佳女演員獎

《憂郁癥》克里斯汀-鄧斯特 美國

評委會獎

《青少年警隊》 法國

最佳編劇獎

《腳注》 以色列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獎

《las acacias》 阿根廷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穿越國境》 法國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阿里郎》(導演:金基德)韓國 《停站間》(導演:安德里亞斯-德里森)法國

“一種關注”評審團獎片

《伊蓮娜》(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 法國

“一種關注”最佳導演獎

《再見》(導演:穆哈默德·拉素羅夫) 法國

"電影基石"一等獎

《信》(導演:Doroteya Droumeva) 德國

"電影基石"二等獎

《DRARI》(導演:Kamal Lazraq) 法國

"電影基石"三等獎

《夜間飛行》(導演:Son Tae-gyum) 韓國

第63屆(2010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泰國)

評委會大獎

《尖叫的男人》(法國/比利時/乍得) 最佳導演獎

馬修•阿馬立克(《巡演》 法國) 最佳男演員

賈維爾•巴登(《美錯》 西班牙) 吉馬諾(《我們的生活》 意大利/法國) 最佳女演員

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法國) 評審團大獎

《神與人》(法國) 最佳編劇獎 李滄東

《詩》(韓國)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閏年》(墨西哥)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母狗的故事》

“一種關注” 最佳影片 《夏夏夏》(韓國)

第62屆(2009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白絲帶》 德國 評委會大獎

《預言者》 法國 評審團獎

《魚缸》英國/荷蘭《蝙蝠》 韓國 特別榮譽獎 阿倫-雷乃 法國 最佳導演獎

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菲律賓 最佳男演員獎

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的混蛋》) 奧地利 最佳女演員獎

夏洛特-甘布斯(《反基督徒》) 丹麥/瑞典/法國 最佳編劇獎

梅峰(《春風沉醉的夜晚》) 法國/中國香港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獎

《參孫和大利拉》 澳大利亞 金攝影機特別獎

《阿加米》 德國/以色列

金棕櫚短片特別獎

《六塊五美金玩偶》 新西蘭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競技場》 葡萄牙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犬牙》 希臘

第61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墻壁之間》(《高中課堂》)(Entre les murs 勞倫•坎迪特Laurent Cantet 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馬提歐•加洛尼Matteo Garrone 意大利

最佳導演獎:

《三只猴子》three Monkeys 努里•比格•錫蘭Nuri Bilge Ceylan 土耳其

評委會特別獎:

《大牌明星》Il Divo 保羅•索倫蒂諾Paolo Sorrentino 意大利

最佳男主角獎:

《切•格瓦拉傳》Guerrilla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Benicio Del Toro 美國

最佳女主角獎:

《越線》Linha de Passe 桑德拉 巴西

最佳編劇獎:

《羅爾娜的沉默》Le Silence De Lorna 達內兄弟Jean-Pierre & Luc Dardenne 比利時

最佳短片特別獎:

《汽油罐》Jerrycan 朱利斯•艾維Julius Avery 澳大利亞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Megatron 瑪麗安•克里撒恩Marian Crisan 羅馬尼亞

金攝影機特別獎:

《九死一生》Everybody dies but me 瓦雷利亞•蓋亞•格瑪尼亞Marian Crisan 俄羅斯

金攝影機獎:

《饑餓》El Deseo 馬利爾•博內托Marie Benito 墨西哥

第60屆(2007年)

金棕櫚大獎

《四月三周兩天》 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

《殯之森》 日本

評審團獎

《我在伊朗長大》 《沉默之歌》 法國 墨西哥/法國 最佳導演獎

《潛水鐘和蝴蝶》

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 法國/美國 最佳男演員獎

《驅逐》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 俄羅斯 最佳女演員獎

《密陽》 全度妍 韓國 最佳編劇獎

《在人生另一邊》 費斯•阿金 土耳其/德國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獎

《蛇發女妖》(MEDUZOT) 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 《控制》(Control) 美國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VER LLOVER》 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 《AH MA》 新加坡 戛納60周年特別獎

格斯•范•桑特《迷幻公園》 美國/法國 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 《加州之夢》 羅馬尼亞

第59屆(2006年)

金棕櫚獎

《風吹稻浪》(英國,肯•羅奇)

評委會大獎

《佛蘭德斯》(法國,布魯諾•杜蒙)

評委會獎

《紅色之路》(英國,安德里亞•阿諾德)

最佳導演獎

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墨西哥,《巴別塔》)

最佳男演員獎

賈梅爾•德布茲、薩米•納斯瑞、薩米•布阿基拉等四位演員(法國,《光榮歲月》)

最佳女演員獎

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莫拉、羅拉•杜納絲、由阿娜•科波等六位演員(《回歸》,西班牙)

最佳劇本獎

佩德羅•阿爾莫多瓦(西班牙,《回歸》)

最佳金攝影機獎

《布達佩斯島》

第58屆(2005年) 金棕櫚獎 《孩子》(比利時,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評委會大獎 《破碎之花》(美國,吉姆•賈木許) 評委會獎 《青紅》(中國,王小帥) 最佳導演獎

邁克爾•漢尼克(奧地利,《躲避》) 最佳女演員獎

漢娜•拉斯洛(以色列,《自由區》) 最佳男演員獎

湯米•李•瓊斯(美國,《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最佳劇本獎

吉勒莫•阿里加(美國,《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第57屆(2004年) 金棕櫚獎 《華氏911》(美國,邁克爾•摩爾) 評委會特別大獎 《老男孩》(韓國,樸贊郁) 評委會獎 《老婦殺手》(美國,喬爾•科恩兄弟) 《熱帶病》(泰國,阿皮差朋•維爾拉瑟查庫) 最佳導演獎

托尼•葛立夫(法國,《優勝者》) 最佳男演員獎 柳樂優彌(日本,《無人知曉》) 最佳女演員獎

張曼玉(中國香港,《清潔》) 金攝影機特別關注獎 《旅程》(中國,楊超)

第56屆(2003年) 金棕櫚獎 《大象》(美國,古斯•范•桑特)

評委會大獎 《烏扎克》(土爾其,努利•比爾格瑟蘭) 評委會獎 《下午五點》(伊朗,薩米拉•馬卡馬巴夫) 最佳導演獎

古斯•范•桑特(美國,《大象》) 最佳男演員獎(并列)

穆扎法爾•奧茲德米爾(土爾其,《烏扎克》) 麥哈麥德•伊敏•圖普拉克(土爾其,《烏扎克》)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喬西•克羅茲(加拿大,《野蠻的入侵》) 最佳劇本獎 《野蠻的入侵》(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第55屆(2002年) 金棕櫚獎 《鋼琴師》(波蘭,羅曼•波蘭斯基) 評委會大獎

《沒有過去的人》(芬蘭,阿基•考里斯馬基) 評委會特別獎 《神圣的介入》(巴勒斯坦,埃利亞•蘇•雷曼) 最佳導演獎 林權澤(韓國,《醉畫仙》)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美國,《愛昏頭》) 最佳男演員獎 《兒子》(比利時,奧利維耶•古爾梅) 最佳女演員獎 《沒有過去的人》(芬蘭,卡蒂•奧廷寧) 最佳劇本獎 《甜蜜十六歲》(英國,保羅•拉瓦第) 55周年獎

《科倫拜的保齡》(美國,邁克爾•摩爾)

第54屆(2001年) 金棕櫚獎

《兒子的房間》(意大利,南尼•莫瑞提) 評委會大獎 《鋼琴教師》(奧地利,邁克爾•哈尼克) 最佳導演獎

喬爾•科恩(美國,《缺席的人》)

大衛•林奇(美國,《穆赫蘭道》) 最佳男演員獎

貝諾特•馬吉梅爾(奧地利,《鋼琴教師》) 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于佩爾 (奧地利,《鋼琴教師》) 最佳劇本獎 《無人地帶》(波斯尼亞,丹尼斯•塔諾維奇) 技術大獎 《千嬉曼波》(中國臺灣,杜篤之) 《你那邊幾點》(中國臺灣,蔡明亮)

第53屆(2000年) 金棕櫚獎

《黑暗中的舞者》(丹麥,拉斯•馮•提爾) 評委會大獎 《鬼子來了》(中國,姜文) 評委會獎

《二樓的歌聲》(挪威,羅依•安德森) 《黑板》(伊朗,薩米拉•馬卡馬巴夫) 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中國臺灣,《一一》 最佳男演員 《花樣年華》(中國香港,梁朝偉) 最佳女演員獎 比約克(丹麥,《黑暗中的舞者》) 最佳劇本獎

詹姆斯•佛蘭柏格(美國,《護士貝蒂》) 技術大獎 《花樣年華》(中國香港,杜可風、李屏賓 、張叔平) 第52屆(1999年) 金棕櫚獎 《洛塞塔》(比利時,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評委會大獎 《人性》(法國,布呂諾•迪蒙) 評委會獎 《紙牌》(葡萄牙,馬諾埃爾•德•奧利維拉) 最佳導演獎

佩德羅•阿莫多瓦(西班牙,《關于我母親的一切》) 最佳男演員獎

埃馬紐埃爾•肖特(法國,《人性》) 最佳女演員獎(并列)

埃米麗•德凱娜(比利時,《洛塞塔》) 塞弗琳娜•卡內爾(法國,《人性》) 技術大獎

《荊軻刺秦王》(中國,屠居華,美工師) 金攝影機獎

《瑪拉娜•辛哈沙南》(印度,穆哈里•內爾) 青年電影國際獎 《女巫布萊爾》(美國,丹尼爾•麥里克)

第51屆(1998年) 金棕櫚獎

《永遠的一天》(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評委會大獎 《美麗人生》(意大利,羅伯托•貝尼尼) 評委會獎 《滑雪課》(法國,克勞德•米勒) 《家庭聚會》(丹麥,托馬斯•溫特伯格) 最佳導演獎

約翰•保曼(愛爾蘭,《將軍》) 最佳男演員獎

彼得•穆蘭(英國,《我的名字是喬》) 最佳女演員獎

艾羅迪•布歇、納塔莎•雷尼埃(法國,《天使熱愛的生活》) 最佳劇本獎

海爾•哈特利(美國,《傻子亨利》) 最佳藝術貢獻獎

托德•海恩斯(英國,《天鵝絨金礦》) 技術大獎

維托里奧•斯托拉羅 (西班牙,《探戈》)

第50屆(1997年) 金棕櫚獎

《櫻桃的滋味》(伊朗,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鰻魚》(日本,今村昌平) 評委會大獎 《意外的春天》(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揚) 評委會獎 《本部產品》(法國,馬努埃爾•普瓦里耶) 最佳導演獎

王家衛(中國香港,《春光乍瀉》)

最佳男演員獎

肖恩•佩恩(美國,《她是如此可愛》) 最佳女演員獎

凱西•勃克(英國,《切勿吞食》) 最佳劇本獎 《冰風暴》(美國) 技術大獎

《戀戀風暴》 《第五元素》(法國)

金攝影機獎(最佳處女作獎) 《萌之朱雀》(日本,河瀨直美) 50周年大獎 《命運》(埃及,尤瑟夫•夏因) 第49屆(1996年) 金棕櫚獎

《秘密與謊言》(英國,麥克•李) 評委會獎 《破浪》(丹麥,拉斯•馮•提爾) 評委會特別獎 《撞車》(加拿大,大衛•克羅南伯格) 最佳導演獎

喬爾•科恩(美國,《冰雪暴》) 最佳男演員獎

丹尼爾•奧特尤爾(法國,《第八日》) 帕斯卡•杜奎內(法國,《第八日》) 最佳女演員獎

布倫達•布萊西恩(英國,《秘密與謊言》) 技術大獎

《愛情的世界》(法國)

第48屆(1995年) 金棕櫚獎 《地下》(南斯拉夫,埃米爾•庫斯杜里卡) 評委會大獎

《尤里西斯生命之旅》(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評委會獎

《不要忘記你將會死去》(法國,克薩維耶•博沃瓦) 評委會特別獎 《卡林頓》(英國,克里斯托弗•漢普頓) 最佳導演獎

馬蒂厄•卡索維茨(法國,《仇恨》)

最佳男演員獎

喬納森•普賴斯(英國,《卡林頓》)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倫(英國,《喬治王的瘋狂》) 技術大獎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中國,攝影師,呂樂) 第47屆(1994年) 金棕櫚獎 《低俗小說》(美國,昆廷•塔倫蒂諾) 評委會大獎 《活著》(中國,張藝謀) 《太陽灼人》(俄羅斯,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評委會獎 《瑪戈皇后》(法國,帕特里斯•謝羅) 評委會特別獎 《宮殿的沉默》(突尼斯,穆菲達•特拉特利) 最佳導演獎

南尼•莫瑞提(意大利,《親愛的日記》) 最佳男演員獎 葛優(中國,《活著》) 最佳女演員獎

維爾娜•麗絲(法國,《瑪戈皇后》) 最佳劇本獎 《極度疲勞》(法國,米歇爾•布朗) 國際影評家獎 《色情酒店》(加拿大,阿托姆•伊戈揚)

第46屆(1993年) 金棕櫚獎 《霸王別姬》(中國,陳凱歌) 《鋼琴課》(新西蘭,簡•康皮恩) 評委會大獎 《咫尺天涯》(德國,維姆•文德斯) 評委會獎 《戲夢人生》(中國臺灣,侯孝賢) 《石雨》(英國,肯•羅奇) 最佳導演獎

麥克•李(英國,《赤裸》) 最佳男演員獎

戴維•澤爾利斯(英國,《赤裸》) 最佳女演員獎

霍利•亨特(美國,《鋼琴課》)

第45屆(1992年) 金棕櫚獎

《最美好的愿望》(丹麥,比利•奧古斯特) 評委會大獎 《盜竊童心》(意大利,賈尼•阿梅利奧) 評委會獎

《獨立的生活》(俄羅斯,維塔里•卡涅夫斯基) 《光幻》(西班牙,維克爾托•埃里塞) 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奧特曼(美國,《大玩家》) 最佳男演員獎

蒂姆•羅賓斯(美國,《大玩家》) 最佳女演員獎

佩爾尼拉•奧斯特爾格倫•奧古斯特(瑞典,《最美好的愿望》) 技術委員會大獎 《旅途》(阿根廷,弗爾南多•索拉納斯) 金攝影機獎(最佳處女作獎) 《麥克》(美國,約翰•特特羅) 45周年大獎 《霍華德莊園》(英國,詹姆斯•伊沃里)

第44屆(1991年) 金棕櫚獎

《巴頓•芬克》(美國,喬爾•科恩) 評委會特別大獎

《不羈的美女》 (法國,雅克•里維特) 評委會獎 《歐羅巴》(丹麥,拉斯•馮•提爾) 《生活之外》(法國,瑪魯恩•巴哥達迪) 最佳導演獎

喬爾•科恩(美國,《巴頓•芬克》) 最佳男演員獎

約翰•特特羅(美國,《巴頓•芬克》) 最佳女演員獎

艾琳•雅各布(法國,《維洛妮卡的雙重生命》) 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 《歐羅巴》(丹麥,拉斯•馮•提爾)

第43屆(1990年) 金棕櫚獎 《我心狂野》(美國,大衛•林奇) 評委會大獎 《死亡之刺》(日本,小栗康平) 《蒂萊》(布基納法索,伊德沙•屋德瑞古) 評委會獎 《致命檔案》(英國,肯•羅奇) 最佳導演獎

帕爾維•隆金(蘇聯,《出租車布魯斯》) 最佳男演員獎

熱拉爾•德帕迪厄(法國,《大鼻子情圣》) 最佳女演員獎

克蕾絲蒂娜•讓達(波蘭,《審訊》) 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

比埃爾•羅姆(攝影,法國,《大鼻子情圣》)

第42屆(1989年) 金棕櫚獎

《性,謊言,錄像帶》(美國,史蒂文•索德伯格) 評委會特別獎 《新天堂電影院》(意大利,朱塞佩•托爾納托雷) 《對你來說,她太美了》(法國,貝特朗•布里耶) 評委會獎

《蒙特利爾的耶穌》(加拿大,丹尼斯•阿康特) 最佳導演獎

埃米爾•庫斯杜里卡(南斯拉夫,《吉普賽人的時代》) 最佳男演員獎

詹姆斯•斯派德(美國,《性,謊言,錄像帶》) 最佳女演員獎

梅麗爾•斯特里普(美國,《黑暗中的呼號》) 最佳藝術貢獻獎 《三個藍月》(美國,吉姆•賈木許) 最高技術委員會大獎 《黑雨》(日本,今村昌平)

第41屆(1988年)

金棕櫚獎

《征服者佩爾》(丹麥,比利•奧古斯特) 評委會特別大獎 《分離的世界》(美國,克里斯•門杰斯) 評委會獎

《關于殺人的影片》(波蘭,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最佳導演獎

弗爾南多•索拉納斯(阿根廷,《南方》) 最佳男演員獎

福里斯特•惠特克(美國,《鳥》) 最佳女演員獎 巴巴拉•赫爾希(《分離的世界》) 喬迪•梅(《分離的世界》) 林達•姆夫西(《分離的世界》) 最佳藝術貢獻獎

彼得•格林納威(英國,《成批溺水》)

第40屆(1987年) 金棕櫚獎

《在撒旦的陽光下》(法國,莫里斯•皮亞萊特) 評委會特別獎 《悔悟》(蘇聯,泰吉斯•阿拉布澤) 評委會獎 《光》(馬里,蘇萊曼•西塞) 《親鸞——白色之路》(日本) 最佳導演獎

維姆•文德斯(德國,《柏林蒼穹下》) 最佳男演員獎

馬塞羅•馬斯特羅亞尼(意大利,《黑眼睛》) 最佳女演員獎

巴巴拉•赫爾希(美國《長沼湖》) 40周年大獎 《訪談錄》(意大利,費德里科•費里尼) 第39屆(1986年) 金棕櫚獎 《任務》(英國,羅蘭德•約菲) 評委會特別獎 《犧牲》(蘇聯,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評委會獎 《戴萊絲》(法國,阿蘭•卡瓦利埃) 最佳導演獎

馬丁•西科塞斯(美國,《八小時之外》)

最佳男演員獎

鮑勃•霍斯金斯(英國,《蒙娜麗莎》) 米歇爾•布朗(法國,《晚禮服》) 最佳女演員獎

費爾南塔•托雷斯(巴西,《永遠愛我或不再愛我》) 巴爾巴拉•蘇科瓦(蘇聯,《羅莎•盧森堡》) 最佳藝術貢獻獎 《犧牲》(蘇聯,斯文•尼夫基斯特)

第38屆(1985年) 金棕櫚獎

《爸爸出差時》(南斯拉夫,埃米爾•庫斯杜里卡) 評委會特別大獎 《鳥人》(英國,艾倫•帕克) 評委會獎 《雷德上?!?匈牙利) 最佳導演獎

安德烈•塔希內(法國,《約會》) 最佳男演員獎

威廉•赫特(美國,《蜘蛛女之吻》) 最佳女演員獎

諾爾馬•奧蘭多(阿根廷,《官方說法》) 雪兒(美國,《面具》)

第37屆(1984年) 金棕櫚獎

《德克薩斯的巴黎》(德國,維姆•文德斯) 評委會大獎 《日記》(匈牙利,瑪特•美莎露絲) 最佳導演獎

貝特朗•塔維尼埃(法國,《鄉村星期天》) 最佳男演員獎

弗朗西斯科•拉瓦爾(西班牙,《神圣的無辜者》) 阿爾弗雷德•蘭達(西班牙,《神圣的無辜者》) 最佳女演員獎

海倫•米倫(愛爾蘭,《卡爾》) 最佳劇本獎 《塞瑟島之旅》(希臘,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等) 最佳藝術貢獻獎 《另一個地方》(英國,彼德•貝齊奧)

技術大獎

《犯罪的元素》(丹麥,拉斯•馮•提爾) 金攝影機獎 《天堂陌影》(美國,吉姆•賈木許)

第36屆(1983年) 金棕櫚獎 《楢山節考》(日本,今村昌平) 評委會特別大獎 《人生的意義》(英國,特里•瓊斯、特里•吉列姆) 評委會獎

《案件已了結》(印度)

電影創作大獎(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布萊松(法國,《金錢》)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蘇聯,《鄉愁》) 最佳男演員獎

吉安•馬里亞•沃隆泰(意大利,《馬里奧•里齊之死》) 最佳女演員獎

漢娜•許古拉(意大利,《皮耶拉的故事 》) 最佳藝術貢獻獎 《卡門》(西班牙,卡洛斯•紹拉)

第35屆(1982年) 金棕櫚獎 《失蹤》(美國,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自由之路》(土爾其,伊爾瑪茲•庫乃) 評委會特別獎 《圣洛倫索之夜》(意大利,保羅•塔維尼爾) 最佳導演獎

維爾納•赫爾佐格(德國,《陸上行舟》) 最佳男演員

杰克•萊蒙(美國,《失蹤》) 最佳女演員獎

亞德維加•楊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匈牙利,《另一個視線》) 最佳劇本獎 《月光》(英國,西史柯林摩斯基) 技術大獎 《受難記》(拉烏爾•庫塔爾) 第3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獎 《一個女人身份的證明》(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第34屆(1981年) 金棕櫚獎 《鐵人》(波蘭,安杰伊•瓦依達) 評委會大獎 《光年以外》(法國,阿蘭•泰納) 最佳男演員獎

烏戈•托格內吉(意大利,《荒謬人的悲劇》) 最佳女演員獎

伊莎貝爾•阿佳妮(法國,《迷戀》) 最佳男配角獎

伊恩•霍爾姆(英國,《火的戰車》) 最佳女配角獎

葉琳娜•索洛維伊(前蘇聯,《零號戰斗隊》) 最佳劇本獎 《摩菲斯特》(匈牙利) 最佳藝術貢獻獎 《黑暗時代》(愛爾蘭,約翰•保曼) 技術大獎

《戰火浮生錄》

第33屆(1980年) 金棕櫚獎 《爵士樂》(美國,鮑勃•福斯) 《影子武士》(日本,黑澤明) 評委會特別獎 《我的美國舅舅》(法國,阿侖•雷奈) 評委會獎

《山巔的呼喚》(波蘭,克里什托夫•扎努西) 最佳男演員獎

米歇爾•比科(法國,《失足》) 最佳女演員獎

阿諾克•艾美(法國,《失足》) 最佳男配角獎

杰克•湯普森(澳大利亞,《開拓者》) 最佳女配角獎

米倫娜•德拉維奇(南斯拉夫,《特別護理》) 卡拉•格拉維娜(意大利,《平臺》) 最佳劇本獎 《平臺》(意大利)

第32屆(1979年) 金棕櫚獎

《現代啟示錄》(美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鐵皮鼓》(德國,福爾克•施隆多夫) 評委會大獎

《西伯利亞敘事曲》(蘇聯,安德烈•崗察洛夫斯基) 最佳導演獎

特倫斯•馬利克(美國,《天堂的日子》) 最佳男演員獎

杰克•萊蒙(美國,《中國綜合癥》) 最佳女演員獎

薩莉•菲爾德 (美國,《諾瑪•雷》

第31屆(1978年) 金棕櫚獎 《木履樹》(意大利,埃爾馬諾•奧爾米) 評委會特別獎 《猴子再見》(意大利,馬可•費拉里) 《死神的呼喚》(英國,杰西•史柯林摩斯基) 最佳導演獎 大島渚(日本,《愛的亡靈》) 最佳男演員獎

喬恩•沃伊特(英國,《歸家》) 最佳女演員獎

吉爾•克萊布格(美國,《自由之女》) 伊莎貝爾•于佩爾(法國,《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第30屆(1977年) 金棕櫚獎 《我父我主》(意大利,塔維亞尼兄弟) 最佳男演員獎

費爾南多•雷伊 (西班牙,《艾麗莎•米西維達》 最佳女演員獎

謝利•杜瓦爾(美國,《三婦女》) 莫尼克•梅居爾(加拿大,《攝影家馬丁》) 最佳處女作獎 《決斗者》(英國,里德利•斯科特)

第29屆(1976年) 金棕櫚獎

《出租車司機》(美國,馬丁•西科塞斯) 評委會大獎 《飼養烏鴉》(西班牙,卡洛斯•紹拉) 《O侯爵夫人》(法國,埃里克•侯麥) 最佳導演獎

《驚恐、污穢、邪惡》(意大利,埃托雷•斯科拉) 最佳男演員獎

何塞•路易•戈麥斯(西班牙,《家庭》) 最佳女演員獎

多明妮克•桑達(意大利,《可靠的遺產》) 瑪利亞•托羅契克(匈牙利,《苔麗夫人,你在何處?》)

第28屆(1975年) 金棕櫚獎

《篝火的年代》(阿爾及利亞,穆罕默德•拉克達-哈米那) 評委會特別獎

《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國,維爾納•赫爾措格) 最佳男演員獎

維托里奧•加斯曼(意大利,《女人的香味》) 最佳女演員獎

瓦萊麗•貝麗娜(美國,《萊尼》) 最佳導演獎

米歇爾•布羅特(加拿大,《秩序》) 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法國,《特別區》) 技術大獎 《俠女》(中國香港,胡金銓)

第27屆(1974年) 金棕櫚獎 《對話》(美國,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評委會大獎 《一千零一夜》(意大利,彼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評委會獎

《安杰麗卡表妹》(西班牙,卡洛斯•紹拉) 最佳男演員獎

杰克•尼科爾森(美國,《最后的細節》)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約瑟•娜特(法國,《舞會的小提琴》)

技術大獎

《馬勒傳》(英國,肯•羅素)

第26屆(1973年) 金棕櫚獎 《稻草人》(美國) 《蔑視》(美國) 評委會特別大獎 《媽媽和妓女》(法國,讓-厄斯塔什) 評委會獎 《邀請》(瑞士) 《克萊西特療養院》(波蘭,沃切克•哈斯) 最佳男演員獎

吉安卡羅•賈尼尼(意大利,《愛情片與無政府主義》) 最佳女演員獎

喬安妮•伍德沃德(美國,《伽馬射線效應》) 技術大獎

《呼喊和細語》(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處女作獎 《杰萊米》(美國)

第25屆(1972年) 金棕櫚獎

《工人階級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奧•佩特里) 《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羅西) 評委會特別大獎 《飛向天空》(蘇聯,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 評委會獎

《第五屠宰場》(美國,喬治•羅•希爾) 最佳導演獎

米克洛斯•詹斯科(匈牙利,《紅色圣歌》) 最佳男演員獎 瓊•楊恩(法國,《我們不會白頭偕老》) 最佳女演員獎

蘇珊娜•約克(愛爾蘭,《幻象》) 技術大獎

《羅馬風情畫》(意大利,費德里科•費里尼) 特別致意獎

《工人階級上天堂》(意大利,埃里奧•佩特里) 《馬太伊事件》(意大利,弗朗切斯科•羅西)

第24屆(1971年) 金棕櫚獎 《傳信人》(英國,約瑟夫•洛賽) 評委會大獎 《逃家》(美國,米洛斯•福爾曼)

《約翰尼拿起槍》 (美國,亞伯拉罕•波隆斯基) 評委會獎 《喬•希爾》(瑞典,伯•威德伯格) 《愛情》(匈牙利,卡洛里•莫克) 最佳導演獎(空缺) 最佳男演員獎

里卡爾多•庫喬拉(意大利,《死刑臺的旋律》) 最佳女演員獎 基蒂•溫(美國,《尼特爾公園的混亂》) 技術大獎 《生物奇觀》(沃倫•格林) 最佳處女作獎

《為了既得的恩寵》(意大利) 25周年大獎 《魂斷威尼斯》(意大利,魯奇諾•維斯康蒂)

第23屆(1970年) 金棕櫚獎

《陸軍野戰醫院》(美國,羅伯特•奧特曼) 評委會特別獎

《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意大利,埃里奧•佩特里) 評委會獎 《禿鷹》(匈牙利) 《野草莓與鮮血》(美國) 最佳導演獎

約翰•保曼(英國,《最后的萊奧》) 最佳男演員獎

馬塞羅•馬斯托依安尼(意大利,《嫉妒的悲劇》) 最佳女演員獎

奧塔維亞•皮科洛(意大利,《麥泰洛》) 最佳處女作獎 《和平》(法國,拉烏爾•庫塔爾)

第22屆(1969年) 金棕櫚獎 《如果„„》(英國,林塞•安德森) 評委會特別獎

《1931年的阿達倫》(瑞典,伯•威德伯格) 評委會獎 《Z》(法國,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最佳導演獎

格羅布•羅夏(巴西,《安東尼•達斯•莫堤斯》) 沃依切克•亞斯尼(捷克斯洛伐克,《所有的好公民》) 最佳男演員獎

讓-路易•泰迪尼昂(法國,《Z》) 最佳女演員獎

范尼莎•雷拉弗格(英國,《伊莎杜拉的愛情》) 最佳處女作獎 《逍遙騎士》(美國,丹尼斯•霍佩爾)

第21屆(1968年)

因發生“六月風暴”,本屆電影節停辦,未舉行評選。

第20屆(1967年) 金棕櫚獎 《放大》(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評委會特別獎 《事故》(英國,約瑟夫•洛賽) 《我也見過愉快的吉普賽人》(南斯拉夫,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 最佳導演獎

費倫克•科薩(匈牙利,《一萬個太陽》) 最佳男演員獎

奧特•科特勒(以色列,《一個男孩的三天》) 最佳女演員獎

皮亞•迪澤馬克(瑞典,《艾維拉•麥迪根》 最佳劇本獎 《各取應得》(意大利,埃里奧貝多利) 《屠殺游戲》(法國) 最佳處女作獎 《奧萊斯的風》(阿爾及利亞,穆罕默德•拉克達-哈米那)

第19屆(1966年)

金棕櫚獎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法國,克羅德•勒魯什)

《女士們,先生們》(意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阿爾菲》(美國,劉易斯•吉爾伯特) 最佳導演獎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列寧在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

潘•奧斯卡遜(丹麥,《饑餓》) 最佳女演員獎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美國,《摩根 》) 技術大獎 《午夜鐘聲》(美國,奧遜•威爾斯)

第18屆(1965年) 金棕櫚獎

《訣竅,任何學得到》(英國,理查德•萊斯特) 評委會特別獎 《河川單》(日本,小林正樹) 最佳導演獎

利維烏•喬烏里依(羅馬尼亞,《被吊死者的森林》) 最佳男演員獎

特倫斯•斯坦普(美國,《收藏家》) 最佳女演員獎

薩曼莎•埃加(美國,《收藏家》) 最佳劇本獎 《三一七小隊》(法國,皮埃•肖恩多夫) 《山丘》(美國)

第17屆(1964年) 金棕櫚獎

《瑟堡的雨傘》(法國,雅克•戴美) 評委會特別獎 《砂之女》(日本,敕使河原宏) 最佳導演獎(空缺) 最佳男演員獎

安泰•派克(匈牙利,《百靈鳥》) 薩羅•烏爾齊(意大利,《被引誘和被拋棄的女人》) 最佳女演員獎

巴巴拉•蓓麗(美國,《天使淚》) 安妮•班克羅夫特(英國,《吃南瓜的人》)

第16屆(1963年) 金棕櫚獎 《豹》(意大利,魯奇諾•維斯康蒂) 評委會特別獎

《一天,一只貓„„》(捷克斯洛伐克,沃伊切克•亞斯尼) 《切腹》(日本,小林正樹) 最佳導演獎(空缺) 最佳男演員獎

理查德•哈里斯(英國,《如此運動生涯》) 最佳女演員獎

瑪麗娜•弗拉迪(法國,《同床鴛夢》) 最佳劇本獎 《柯定》(法國) 最佳革命史詩片獎 《樂觀的悲劇》(蘇聯)

第15屆(1962年) 金棕櫚獎 《諾言》(巴西,安塞爾莫•杜阿爾特) 評委會特別獎 《蝕》(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圣女貞德》(法國,羅伯特•布萊松) 最佳男演員獎

迪安•斯托克韋爾(美國,《晝夜旅行》) 賈森•羅巴茲(美國,《晝夜旅行》) 拉爾夫•理查森(美國,《晝夜旅行》) 莫瑞•梅爾文(英國,《甜言蜜語》) 最佳女演員獎

凱瑟琳•赫本(美國,《晝夜旅行》) 李•塔欣厄姆(英國,《甜言蜜語》) 最佳喜劇片獎 《意大利式離婚》(意大利,皮亞特•杰米)

第14屆(1961年) 金棕櫚獎

《西里迪安娜》(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長別離》(法國,亨利•科爾比) 評委會特別獎 《修女讓娜》(波蘭)

最佳導演獎 《戰地故事》 最佳男演員獎

安東尼•潘金斯(英國《愛吧,布拉姆斯》) 最佳女演員獎

索菲亞•羅蘭(意大利,《兩個女人》)

第13屆(1960年) 金棕櫚

《甜蜜的生活》(意大利,費德里科•費里尼) 評委會獎 《奇遇》(意大利,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鍵》(日本,市川昆) 最佳男演員獎(空缺) 最佳女演員獎

讓娜•莫羅(法國,《如歌的行板》) 梅蓮娜•梅爾吉麗(希臘,《永遠不會是星期日》 特別致意獎 《年輕姑娘》(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處女泉》(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參賽獎 《士兵之歌》(蘇聯,格•丘赫萊依) 《帶小狗的女人》(蘇聯)

第12屆(1959年) 金棕櫚獎

《黑人奧爾弗》(法國,馬塞爾•坎馬斯) 評委會特別獎 《星》(保加利亞) 最佳導演獎

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四百下》) 國際獎 《納薩林》(墨西哥,路易斯•布努艾爾) 最佳男演員獎

迪安•斯托克韋爾(美國,《邪惡的沖動》) 布雷德福•迪爾曼(美國,《邪惡的沖動》) 奧遜•威爾斯(美國,《邪惡的沖動》) 最佳女演員獎

西蒙娜•西涅萊(法國,《上流社會》) 喜劇片獎

《書法大師》(意大利) 《白鷺》(日本) 特別致意獎

衣笠貞之助(日本)

第11屆(1958年) 金棕櫚獎 《雁南飛》(蘇聯,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評委會特別獎 《我的舅舅》(法國,雅克•塔蒂) 最佳導演獎

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生命的門檻》) 最佳男演員獎

保羅•紐曼(美國,《炎日的夏天》) 最佳女演員獎

比比•安德森(瑞典) 愛•達爾貝克(瑞典) 巴•阿•奧爾娜斯(瑞典) 英格麗•杜琳 (瑞典)

第10屆(1957年) 金棕櫚獎

《善意的勸說》(美國,威廉•惠勒) 評委會特別獎 《下水道》(波蘭,安杰伊•瓦依達) 《第七封印》(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導演獎

羅伯特•布萊松(法國,《一個死刑犯的越獄》) 最佳男演員獎

約翰•基茨米勒(南斯拉夫,《和平之谷》) 最佳女演員獎

朱麗葉塔•瑪西娜(意大利,《卡比利亞之夜》) 特別獎

《第四十一》(蘇聯,格•丘赫萊依) 最佳劇本獎

P•帕索里尼、M•弗朗切奧薩、F•坎帕尼萊(意大利,《年輕丈夫》) 特別獎 《果阿》(突尼斯) 《棕色的臉膛》(瑞士)

第9屆(1956年) 金棕櫚獎

《靜靜的世界》(法國,紀錄片,雅克-伊夫•庫斯托、路易•馬勒) 評委會特別獎 《畢加索的秘密》(法國,紀錄片,亨利-喬治•克魯佐) 最佳導演獎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奧賽羅》) 最佳男演員獎(空缺) 最佳女演員獎

蘇珊•海沃德(美國,《明天我哭泣》) 最佳幽默片獎 《夏夜的微笑》(瑞典,英格瑪•伯格曼) 最佳人權證書獎 《道路之歌》(印度,薩蒂亞吉特•雷伊) 第8屆(1955年) 金棕櫚獎 《馬蒂》(美國,德爾伯特•曼) 評委會特別獎 《失落的大地》(意大利,紀錄片) 最佳導演獎

朱爾•達辛(法國,《男人們的爭吵》) 謝爾蓋•尤特凱維奇(蘇聯,《石普卡的英雄》) 最佳男演員獎

斯賓塞•屈賽(美國,《黑巖喋血記》)

第7屆(1954年) 電影節大獎 《地獄門》(日本,衣笠貞之助) 評委會特別獎 《李波阿先生》(法國) 國際獎 《兩畝地》(印度,比馬爾•羅伊) 《最后的橋》(奧地利) 《活的沙漠》(美國) 《洪水之前》(法國) 《那不勒斯馬車》(意大利) 《苦難情侶》(意大利) 《巴爾斯卡五少年》(波蘭) 《偉大的歷險》(瑞典)

《阿爾巴尼亞偉大的戰士——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蘇聯)

第6屆(1953年) 電影節大獎 《恐懼的代價》(法國,亨利-喬治•克魯佐) 劇情片獎

《小謝巴,回來吧》(美國) 探險片獎

《綠色的秘密》(意大利) 娛樂片獎 《莉莉》(美國,查爾斯•沃爾特斯) 驚險片獎 《不法分子》(墨西哥) 幽默片獎

《馬歇爾,歡迎你》(西班牙,貝爾蘭加) 傳奇片獎 《白牡鹿》(芬蘭) 最佳形象獎 《網》(墨西哥) 最佳男演員獎

夏爾•瓦內爾(法國,《恐懼的代價》) 最佳女演員獎 雪•波恩(美國,《小謝巴,回來吧》)

第5屆(1952年) 電影節大獎

《兩分錢的希望》(意大利,雷納托•卡斯戴拉尼) 《奧賽羅》(美國,奧遜•威爾斯) 評委會特別獎

《我們都是殺人犯》(法國) 最佳導演獎

克里斯蒂安•雅克(法國,《勇士的奇遇》) 最佳男演員獎

馬龍•白蘭度(美國,《薩巴達傳》) 最佳女演員獎

李•格蘭特(美國,《偵探故事》) 最佳劇本獎 《警察與小偷》(意大利M•莫尼切利) 最佳音樂獎

《一個快樂的夏天》 最佳攝影獎

杉山公平(日本,《源氏物語》)

第4屆(1951年) 電影節大獎 《尤麗小姐》(瑞典,阿爾夫•斯約貝格) 《米蘭的奇跡》(意大利,維多里奧•德•西卡) 評委會特別獎 《彗星美人》(美國,約瑟夫•曼基維茨) 最佳導演獎

《被遺忘的人們》(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爾) 最佳男演員獎

邁克爾•雷德格雷夫(英國,《人影》) 最佳女演員獎

貝蒂•戴維絲(美國,《彗星美人》) 最佳劇本獎 《人影》(英國,安•阿斯奎斯)

第3屆(1949年) 電影節大獎 《第三個人》(英國,卡羅爾•里德) 最佳導演獎

雷內•克萊芒(法國,《鐵欄那邊》) 最佳男演員獎

愛德華•魯濱遜(美國,《陌生人之屋》) 最佳女演員獎

艾薩•米蘭達(意大利,《鐵欄那邊》) 最佳劇本獎 《失去的邊界》(美國,謝勒里)

第2屆(1947年) 獲獎影片

《安東尼夫婦》(法國,雅克•貝克爾) 《被詛咒的人》(法國) 《交叉火力》(美國) 《齊格菲歌舞團》(美國) 《坦博》(美國,動畫片) 《波蘭洪水》(波蘭,紀錄片)

第1屆(1946年) 電影節大獎

《相見恨晚》(英國,大衛•里恩) 《考驗》(瑞典,阿爾夫•斯約貝格) 《最后的機會》(法國) 《失去的周未》(美國,比利•懷爾德) 《沉船》(法國) 《偉大的轉折》(蘇聯)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意大利,羅伯特•羅西里尼) 《尼恰•納伽》(印度) 《大地將變成紅色》(丹麥) 《沒有翅膀的人》(捷克斯洛伐克) 《瑪利亞•坎德拉麗亞》(墨西哥) 《田園交響樂》(法國,讓•德蘭諾瓦) 國際評委會大獎 《鐵路戰斗隊》(法國,雷內•克萊芒) 國際導演大獎

雷內•克萊芒(法國) 最佳導演獎

米凱爾•羅姆(蘇聯,《217號注冊證》) 最佳男演員獎 雷•米蘭(法國,《失去的周未》) 最佳女演員獎

米歇爾•摩根(法國,《田園交響樂》) 最佳劇本獎 《偉大的轉折》(蘇聯) 國際和平獎 《最后的機會》(法國) 最佳紀錄片獎 《柏林》(蘇聯)

第五篇:1982-2013.4歷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獎全紀錄

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屆獲獎名單

第一屆1982年 最佳電影:《父子情》(鳳凰) 最佳導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男主角:許冠文(《摩登保鏢》)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長輩》)

第二屆1983年 最佳電影:《投奔怒?!?青鳥) 最佳導演:許鞍華(《投奔怒?!? 最佳男主角:麥嘉(《最佳拍檔》) 洪金寶(《提防小手》) 最佳女主角:林碧琪(《靚妹仔》) 最有前途新人:馬斯晨(《投奔怒?!?

第三屆1984年 最佳電影:《半邊人》(銀都) 最佳導演:方育平(《半邊人》)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垂簾聽政》) 最佳女主角:葉童(《表錯七日情》) 最佳新人:鄭裕玲(《花城》)

第四屆1985 最佳電影:《似水流年》(青鳥、泰極) 最佳導演:嚴浩(《似水流年》) 最佳男主角:李修賢(《公仆》) 最佳女主角:斯琴高娃(《似水流年》) 最佳男配角:沈威(《省港旗兵》)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緣份》) 最佳新人:顧美華(《似水流年》)

第五屆1986年 最佳電影:《警察故事》(威禾) 最佳導演:張婉婷(《非法移民》)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何必有我》) 最佳女主角:王小鳳(《錯點鴛鴦》) 最佳男配角:孟海(《皇家師姐》)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花街時代》) 最佳新人:陳婉麗(《女人風情話》)

第六屆1987年 最佳電影:《英雄本色》(新藝城、電影工作室) 最佳導演:方育平(《美國心》)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英雄本色》)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最愛》) 最佳男配角:秦沛(《癲佬正傳》)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地下情》) 最佳新人:利玉娟(《美國心》)

第七屆1988年 最佳電影:《秋天的童話》(德寶) 最佳導演:林嶺東(《龍虎風云》)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龍虎風云》)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不是冤家不聚頭》)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人民英雄》) 最佳女配角:金燕玲(《人民英雄》) 最佳新人:林國斌(《省港旗兵續集》)

第八屆1989年 最佳電影:《胭脂扣》(威禾) 最佳導演:關錦鵬(《胭脂扣》) 最佳男主角:洪金寶(《七小?!? 最佳女主角:梅艷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張學友(《旺角卡門》) 最佳女配角:李麗蕊(《學校風云》) 最有前途新人:吳大維(《今夜星光燦爛》)

第九屆1990年 最佳電影:《飛越黃昏》(夢工場) 最佳導演:吳宇森(《喋血雙雄》) 最佳男主角:周潤發(《阿郎的故事》)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不脫襪的人》) 最佳男配角:梁朝偉(《殺手蝴蝶夢》) 最佳女配角:葉童(《飛越黃昏》) 最佳新演員:江華(《但愿人長久》)

第十屆1991年 最佳電影:《阿飛正傳》(影之杰) 最佳導演:王家衛(《阿飛正傳》) 最佳男主角:張國榮(《阿飛正傳》) 最佳女主角:鄭裕玲(《表姐,你好》) 最佳男配角:吳孟達(《天若有情》) 最佳女配角:劉玉翠(《廟街皇后》) 最佳新演員:劉玉翠(《廟街皇后》)

第十一屆1992年 最佳電影:《跛豪》(嘉禾、麥當雄) 最佳導演:徐克(《黃飛鴻》) 最佳男主角:曾志偉(《雙城故事》) 最佳女主角:葉童(《婚姻勿語》) 最佳男配角:關海山(《五億探長雷洛傳》) 最佳女配角:葉德嫻(《與龍共舞》) 最佳新演員:梁錚(《黑貓》)

第十二屆1993年 最佳電影:《籠民》(銀都、幻影) 最佳導演:張之亮(《籠民》)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阮玲玉》) 最佳男配角:廖啟智(《籠民》)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92黑玫瑰對黑玫瑰》) 最佳新演員:袁詠儀(《亞飛與亞基》)

第十三屆1994年 最佳電影:《新不了情》(無限映畫電影制作) 最佳導演:爾冬(《新不了情》)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新不了情》)》 最佳男配角:秦沛(《新不了情》) 最佳女配角:馮寶寶(《新不了情》) 最佳新演員:吳興國(《誘僧》)

第十四屆1995年 最佳電影:《重慶森林》

最佳導演:王家衛《重慶森林》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重慶森林》 最佳女主角:袁詠儀《金枝玉葉》 最佳男配角:陳小春《晚9早5》

最佳女配角:羅冠蘭《我與春天有個約會》 最佳新演員:劉雅麗《我與春天有個約會

第十五屆1996年 最佳電影:《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許鞍華《女人四十》 最佳男主角:喬宏《女人四十》 最佳女主角:蕭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男配角:羅家英《女人四十》 最佳女配角:莫文蔚《墮落天使》

最佳新演員:巫啟賢《茲云山十三太?!?第十六屆1997年 最佳電影:《甜蜜蜜》

最佳導演:阿可辛《甜蜜蜜》

最佳男主角:鄭則仕《三個受傷的警察》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甜蜜蜜》 最佳男配角:曾志偉《甜蜜蜜》 最佳女配角:舒淇《色情男女》 最佳新演員:舒淇《色情男女》

第十七屆1998年 最佳電影:《香港制造》 最佳導演:陳果(《香港制造》)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春光乍泄》) 最佳女主角:張曼玉(《宋家皇朝》) 最佳男配角:姜文(《宋家皇朝》) 最佳女配角:梅艷芳(《半生緣》) 最佳新演員:李燦森(《香港制造》)

第十八屆1999年 最佳電影:《野獸刑警》寰亞電影有限公司 最佳導演:陳嘉上、林超賢《野獸刑警》 最佳男主角:黃秋生《野獸刑警》

最佳女主角:吳君如《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最佳男配角:譚耀文《野獸刑警》

最佳女配角:舒淇《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最佳新演員:謝霆鋒《新古惑仔之少年激斗篇》

第十九屆2000年 最佳電影:《千言萬語》 最佳導演:杜琪峰(《槍火》)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暗戰》) 最佳女主角:羅蘭(《爆裂刑警》) 最佳男配角:狄龍(《流星雨》) 最佳女配角:吳家麗(《流星雨》) 最佳新演員:張柏芝(《星愿》)

第20屆2001年

最佳電影 《臥虎藏龍》

最佳導演 李 安(《臥虎藏龍》) 最佳編劇 陳 果(《榴蓮飄飄》) 最佳男主角 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主角 張曼玉(《花樣年華》) 最佳男配角 吳鎮宇(《公元2000》) 最佳女配角 鄭佩佩(《臥虎藏龍》) 最佳新演員 秦海璐(《榴蓮飄飄》) 最佳攝影 鮑德熹(《臥虎藏龍》) 最佳動作指導 袁和平(《臥虎藏龍》) 最佳剪輯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美術指導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張叔平(《花樣年華》)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譚盾(《臥虎藏龍》) 最佳音響效果 Eugene Gearty (《臥虎藏龍》 最佳電影歌曲 《月光愛人》(《臥虎藏龍》 終身成就獎 白雪仙 專業精神獎 袁和平

第21屆2002年 最佳電影:《少林足球》

最佳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男主角: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女主角:張艾嘉《地久天長》 最佳編?。喊段鳌赌腥怂氖?/p>

最佳男配角:黃一飛《少林足球》 最佳女配角: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新演員:林嘉欣《男人四十》 最佳攝影:黃岳泰《幽靈人間》 最佳剪接:鄺志良《特務迷城》

最佳美術指導:婁中國、嚴沾林《游園驚夢》 最佳服裝設計:楊凡《游園驚夢》 杰出青年導演:周星馳《少林足球》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何崇志《麥兜故事》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終身美麗--鄭秀文《瘦身男女》 最佳動作設計:董瑋、成家班《特務迷城》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少林足球》 最佳視覺效果:《少林足球》 最佳亞洲電影:《千與千尋》(日本) 終身成就獎:張徹

第22屆2003年 最佳影片《無間道》

最佳導演劉偉強、麥兆輝(《無間道》) 最佳男主角梁朝偉(《無間道》) 最佳女主角李心潔(《見鬼》) 最佳男配角黃秋生(《無間道》) 最佳女配角劉若英(《雙瞳》) 最佳新人原麗淇(《三更之回家》) 最佳編劇麥兆輝、莊文強(《無間道》) 最佳攝影杜可風(《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譚盾(《英雄》)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無間道》(《無間道》,作曲:伍樂城,填詞:林夕,主唱:梁朝偉、劉德華)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和田惠美(《英雄》) 最佳美術指導霍廷霄 易振洲(《英雄》) 最佳動作設計獎程小東(《英雄》) 最佳視覺效果獎潘國瑜、MurrayPope、RichardSchlein、LukeOByrne(《英雄》) 最佳音響效果陶經(《英雄》) 最佳剪接獎彭發、彭正熙(《無間道》) 杰出青年導演獎羅志良(《異度空間》) 最佳亞洲電影 《我的野蠻女友》 專業精神獎石堅、曹達華

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04 最佳導演:杜琪峰(《PTU》) 最佳影片:《大塊頭有大智慧》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大塊頭有大智慧》) 最佳女主角:張柏芝(《忘不了》) 專業精神貢獻獎:柯受良 林振強 光輝永恒大獎:張國榮 梅艷芳 最佳剪輯獎:陳祺合《千機變》

最佳攝影獎:黃岳泰的《戀之風景》

最佳編?。喉f家輝、游乃海、歐健兒、葉天成(《大塊頭有大智慧》) 最佳新人:安志杰(《少年阿虎》)

最佳視覺效果:Eddy Wong,Yee Kwok Leung《千機變》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千機變》 最佳外語片:《黃昏清兵衛》 最佳女配角:何超儀(《豪情》) 最佳服裝設計:奚仲文(《千機變》) 最佳動作設計:甄子丹(《千機變》) 最佳美術指導:雷楚雄(《千機變》 )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金培達(《忘不了》)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BEYOND《長空》(《無間道2》) 最佳新晉導演獎由彭浩翔《大丈夫》

第2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2005 最佳影片 《功夫》 最佳導演 爾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編劇 爾冬升,《旺角黑夜》 最佳男主角 梁朝偉,《2046》 最佳女主角 章子怡,《2046》 最佳男配角 元華,《功夫》 最佳女配角 白靈,《餃子》 最佳新演員 田原,《蝴蝶》

最佳攝影 杜可風、黎耀輝、關本良,《2046》 最佳剪接 林安兒,《功夫》 最佳美術指導 張叔平、邱偉明,《2046》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張叔平,《2046》 最佳動作設計 袁和平,《功夫》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Peer Raben、梅林茂,《2046》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咁咁咁 - 《麥兜菠蘿油王子》 最佳音響效果 Steven Ticknor, Steve Burgess, Rob Mackenzie & Paul Pirola,《功夫》

最佳視覺效果 鐘志行、馬永安、譚啟昆、洪毓良,《功夫》 最佳亞洲電影 《原罪犯》,韓國 新晉導演獎 黃精甫,《江湖》 中國電影世界光輝之星 李小龍 專業精神獎 成龍 余慕云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2006 最佳電影

《黑社會》

最佳導演

杜琪峰( 《黑社會》 ) 最佳男主角

梁家輝 (《黑社會》) 最佳女主角

周迅(《如果·愛》) 最佳男配角

黃秋生(《頭文字D》) 最佳女配角

毛舜筠(《早熟》) 最佳新演員

周杰倫(《頭文字D》) 最佳編劇 最佳編劇獎:游乃海、葉天成(《黑社會》) 最佳攝影

鮑德熹(《如果·愛》) 最佳剪輯

丘志偉(《三岔口》) 最佳美術指導

奚仲文、黃炳耀 (《如果·愛》)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奚仲文、吳里璐 (《如果·愛》) 最佳動作設計

甄子丹(《殺破狼》)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金培達、高世章(《如果·愛》)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如果·愛(《如果·愛》)主唱:張學友 最佳音響效果

曾景祥《頭文字D》

最佳視覺效果

黃宏顯、黃宏達、張仲華《頭文字D》 最佳新晉導演

畢國智(《海南雞飯》) 最佳亞洲電影

《可可西里》中國

第2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父子》

最佳導演 譚家明《父子》

最佳編劇 譚家明、田開良 《父子》 最佳男主角 劉青云《我要成名》 最佳女主角 鞏俐《黃金甲》 最佳男配角 吳景滔 《父子》 最佳女配角 周迅 《夜宴》 最佳新演員 吳景滔 《父子》

最佳攝影 劉偉強、黎耀輝 《傷城》 最佳剪接 鄺志良 《墨攻》

最佳美術指導 霍廷霄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奚仲文 《滿城盡帶黃金甲》 最佳動作設計 袁和平 《霍元甲》

最佳音響效果 Nakom Kositpaisal 《鬼域》 最佳視覺效果 吳炫輝 《鬼域》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金培達 《伊莎貝拉》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菊花臺》(《滿城盡帶黃金甲》) 新晉導演 吳彥祖 《四大天王》 最佳亞洲電影 《千里走單騎》 專業精神獎 文潤玲

世紀影壇成就大獎 邵逸夫

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最佳電影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導演 陳可辛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編劇 韋家輝、歐健兒 (《神探》Godly Detective) 最佳男主角 李連杰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女主角 斯琴高娃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最佳男配角 劉德華 (《門徒》Protege) 最佳女配角 邵音音 (《野·良犬》The Pyed-Dog) 最佳新演員 徐子珊 (《跟蹤》Eye in the Sky) 最佳攝影 黃岳泰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剪接 鄺志良 (《門徒》Protege) 最佳美術指導 奚仲文、易振洲、黃炳耀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奚仲文、戴美玲、利碧君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動作設計 甄子丹 (《導火線》Flash Point) 最佳音響效果 Sunit Asvinikul、Nakorn Kositpaisal (《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視覺效果 吳炫輝、鄒志盛、郭惠玲(《投名狀》The Warlords)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久石讓 (《姨媽的后現代生活》The Postmodern Life Of My Aunt)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逼得太緊》 (《十分愛》Love Is Not All Around) 作曲:黃丹儀 填詞:林夕 主唱:吳雨霏 新晉導演 游乃海 (《跟蹤》Eye in the Sky) 最佳亞洲電影 《色 戒》Lust Caution 李安 專業精神獎 沈殿霞 終身成就獎 鄒文懷

第28屆香港金像獎完整獲獎名單2009年 最佳電影

《葉問》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男主角

張家輝《證人》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編劇

呂筱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男配角

廖啟智《證人》 最佳女配角

陳麗云《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新演員

徐嬌《長江7號》 最佳攝影

黃岳泰《畫皮》

最佳剪輯

邱志偉《保持通話》 最佳美術指導

葉錦添《赤壁》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葉錦添《赤壁》

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梁小熊《葉問》 最佳音響效果

吳江、RogerSavage《赤壁》 最佳視覺效果

HeatherAbels《赤壁》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巖代太郎《赤壁》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畫心《畫皮》 新晉導演

郭子健《青苔》 最佳亞洲電影

《集結號》 終身成就獎

蕭芳芳

第2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完全獲獎名單 2010年 最佳電影

《十月圍城》

最佳導演

陳德森《十月圍城》 最佳男主角

任達華《歲月神偷》 最佳女主角

惠英紅《心魔》 最佳編劇

羅啟瑞《歲月神偷》 最佳男配角

謝霆鋒《十月圍城》 最佳女配角

葉璇《意外》

最佳新演員

李治廷《歲月神偷》 最佳攝影

黃岳泰《十月圍城》

最佳剪接

鄺志良陳志偉《竊聽風云》 最佳美術指導

麥國強《十月圍城》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吳里璐《十月圍城》 最佳動作設計

董瑋、李達超《十月圍城》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陳光榮、金培達《十月圍城》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歲月輕狂《歲月神偷》作曲:盧冠廷填詞:羅啟銳主唱:李治廷

最佳音響效果

Steve Burgess吳江《赤壁:決戰天下》 最佳視覺效果

吳炫輝、鄭志盛譚啟昆《風云2》 新晉導演

張經緯《音樂人生》 最佳亞洲電影

《入殮師》

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完整獲獎名單 最佳電影 郭子杰、鄭思杰 《打擂臺》

最佳導演

徐克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編劇

彭浩翔、麥曦茵 《志明與春嬌》

最佳男主角

謝霆鋒 《線人》

最佳女主角

劉嘉玲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男配角

泰迪·羅賓 《打擂臺》

最佳女配角

邵音音 《打擂臺》

最佳新演員

陳奐仁 《李小龍》

最佳攝影

鮑德熹 《孔子》

最佳剪接

張嘉輝 《葉問2》

最佳美術指導

趙崇邦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服裝造型

余家安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動作設計

洪金寶 《葉問2》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泰迪·羅賓 韋啟良 《打擂臺》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Here to Stay 《東風破》

最佳音響效果

王丹戎、趙楠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視覺效果

李庸基、南相宇 《狄仁杰之通天帝國》 最佳亞洲電影

《告白》

新晉導演

莊文強 《飛砂風中轉》

專業精神獎

陳自強

終身成就獎

黎筱娉

第3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桃姐》

最佳導演 許鞍華 《桃姐》

最佳編劇 陳淑賢 《桃姐》

最佳男主角 劉德華 《桃姐》

最佳女主角 葉德嫻 《桃姐》

最佳男配角 盧海鵬《奪命金》

最佳女配角 蘇杏璇《奪命金》

最佳新演員 蕭敬騰《殺手歐陽盆栽》

最佳攝影 包軒鳴、黎耀輝《武俠》

最佳剪輯 邱志偉《龍門飛甲》

最佳美術指導 奚仲文、劉敏雄 《龍門飛甲》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 張叔平 《讓子彈飛》

最佳動作設計 元彬、藍海翰、孫建魁 (《龍門飛甲》)

最佳音響效果 金石源《龍門飛甲》 最佳視覺效果 Wook Kim、Josh Cole、鐘智行《龍門飛甲》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陳光榮、金培達《武俠》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兩心花 《出軌的女人》

新晉導演 曾翠珊 《大藍湖》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專業精神獎 方浩源

終身成就獎 倪匡

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寒戰》

最佳導演:梁樂民、陸劍青《寒戰》 最佳編?。毫簶访?、陸劍青《寒戰》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寒戰》

最佳女主角:楊千嬅《春嬌與志明》 最佳男配角:鄭中基《低俗喜劇》 最佳女配角:陳靜《低俗喜劇》 最佳新演員:徐家杰《寒戰》 最佳攝影:潘耀明《聽風者》

最佳剪輯:鄺志良、黃?!逗畱稹?/p>

最佳美術指導:奚仲文林子僑《大上?!?/p>

最佳服裝造型設計:奚仲文、戴美玲《大魔術師》 最佳動作設計:成龍《十二生肖》 最佳音響效果:曾景祥《寒戰》 最佳視覺效果:鄭文政《寒戰》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金培達《寒戰》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上?!分黝}曲《定風波》 新晉導演:周顯揚《大追捕》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一九四二》 專業精神獎:呂麗樺、高天宙 終身成就獎:吳思遠

金像獎簡介

“香港電影金像獎”于1982年開始舉行,并于1993年12月正式注冊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香港電影金像獎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此獎項每年評選一次,旨在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它是目前香港最具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電影頒獎禮活動。香港金像獎也是香港電影人心中的“奧斯卡”,是香港最具權威性的電影活動。

金像獎董事局由十個本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包括電影雙周刊、香港影業協會、香港電影導演會、香港戲院商會、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美術學會及香港電影剪輯協會。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是唯一非牟利團體,只靠每年的電視臺、電臺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來維持日?;鹃_支。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藍鯨的眼睛免費閱讀下一篇:龍湖房地產成本管理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