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廣播電視新聞理論

2022-07-10

第一篇:廣播電視新聞理論

25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編導理論》

《編導理論》課程教學標準

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與教學要求

《編導理論》的課程目標是:促進學習者理解和掌握廣播電視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養與提高學習者掌握廣播電視制作的基本知識、了解各廣播電視文體的形式規范、熟悉經典作品的能力;培養與提高制作各種廣播電視作品的能力;培養與提高學習者的從題材策劃、采訪寫作、現場拍攝、后期編輯的能力;提高和發展學習者的綜合文化素養;增進學習者從事各種傳播實踐活動的能力。

第二部分:關于教材與學習參考書的建議

本課程采用顏純鈞主編的《電視編導概論》(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出版)作為本課程的主教材。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課程內容,建議學習者可以進一步閱讀以下幾本重要的參考書:

1. 張印平、謝毅主編的《電視節目制作》,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第三部分:課程教學內容綱要

第一節序論

本節重點講授編導的概念、編導的工作內容、編導的基本素養等,作為編導理論課學習的基本概說。

本節討論編導這個稱呼的來源,作為復合詞的編導如何從“編”和“導”兩個方面去理解,以得出編導是作為一個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的組織與指揮的含義。編導是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最重要的角色――它是靈魂與統帥。說他是靈魂,意味著廣播電視報道、節目的制作完成主要反映的是編導的價值立場、思想態度、藝術水平、駕馭能力等。說他是統帥,則意味著節目的制作由他來組織、協調、支配,最終實現一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完成。編導負責題材的選擇與策劃、主題的構思與結構的安排、指揮現場拍攝、甚至參與后期制作。繼而討論編導所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其一,新聞素養:

因為廣播電視新聞學培養的是新聞人才,編導首先必須具備的就是新聞的素養。所謂新聞素養本身就是個綜合的概念,它包含了從事新聞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的養成。

其二,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對于編導的意義絲毫不亞于新聞素養。它指的是編導作為一個文化人所必須具備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識與能力。

其三,社交能力:

編導與作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作家只需坐在家里,只需面對稿紙或電腦,而編導每制作一個節目都一無例外地必須從事多方面的實踐。這里包括采訪、聯絡、協調、組織、指揮等等。

其四,藝術與技術:

最后,編導還必須具備較好的藝術與技術水平。對編導來說,藝術才能比技術才能要遠為重要,也更難以養成。區別在于,技術是可以習得的,而藝術只能通過熏陶。

第二節 思維方式

本節主要講授一個編導應該掌握的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維方式,以此來培養編導的駕馭題材、制作節目的基本素質上的保證。其主要的特殊思維方式包括:

一.視聽思維、

所謂視聽思維,即是指:不是以文字語言作為表達手段和連接方式,而是以畫面與聲音作為表達手段和連接方式來展開的思維活動,稱之為視聽思維。視聽思維可以有多種方式:

單個畫面中不同影像之間的關系;

不同畫面中的影像之間的關系;

單個畫面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不同畫面與聲音之間的關系;

單個畫面中不同聲音之間的關系;

不同畫面中聲音之間的關系;

更有:這些不同關系中的不同關系形式,如同步、強化、沖突、對位、對列等。

二.蒙太奇思維、

三.造型思維。

第三節 編導構思

本節主要講授編導在選擇題材階段、策劃創意階段和構思節目階段必須具備的能力和必須經歷的程序??煞譃槿缦聨讉€問題:

一.編導構思的特征;

在編導進行節目構思之前,一般來說,編導的幾個工作環節,并不是按照線性的和穩態的程序進行的。從采訪、構思、文稿到拍攝,這其中并沒有完全固定的由始至終的程序,而是互相交織、互相推進的。所以,編導的工作程序相對混亂、也相對不固定。

二.形式經驗;

對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經驗,是編導進行節目構思重要的準備和最初的起點。當編導接受一個拍攝任務時,他頭腦中應該已經有了這種節目形態的相關形式經驗了。接下來要做的無非是如何把特定的一些內容裝進這個節目形態之中,用特定的節目形態來重新改裝內容。

三.“預結構”的基本元素等。

所謂的“預結構”,其實就是根據自己掌握的節目形式經驗和特定對象的預想、推測、認識,把未來的完成片預先在編導的頭腦中結構成型。實際上,編導的構思是貫穿在整個節目的制作過程中的。并非只有在素材都完備之后,在后期看素材的時候才展開構思。在接受拍攝任務之后,在深入采訪之時,在現場拍攝的過程中,在文稿寫作的過程中,在后期編輯的過程中,構思是一直貫穿其中,而且一直在調整、變化的。這其中,“預結構”主要指的是現場拍攝尚未開始或正在開始,而完整的構思尚未完成的一種狀態。

第四節 現場調度

本節主要講授編導在進入現場拍攝時的工作,主要是解決對拍攝對象、攝像機和場景的有力調度?;緝热莅ǎ?/p>

一、什么是現場調度;

二.編導的現場調度:

(1).實現節目構思:

(2)觀察、推測與想象:

(3)鏡頭設計:

第五節 后期編輯

本節主要講授現場拍攝完成后,如何進入后期編輯的階段,把所拍攝的影像素材根據節目制作的設計方案來完成鏡頭之間的剪接、音效的配置、合成等。內容包括:

一.后期編輯概述;

可見,后期編輯是后期制作中主要完成鏡頭處理與編排工作的任務。在廣播電視節目制作中,后期編輯一般沒有專設的人員,而是由編導自己來完成。后期編輯是節目編導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二.電影剪輯;

三.后期編輯要旨――流暢;

四.后期編輯實務;

這里,有必要首先認識后期編輯的三個基本原則:

(1)有限還原:

(2)受眾本位:

(3)整體效應:

五.后期編輯的表現性。

一個通過事實記述來實現表情達意的報道,除了在文稿寫作上以文字語言的方式來進行之外,當然還需要調動各種不同的表達手段來共同完成。甚至應該說,越來越多的報道不喜歡采用語言文字的方式來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它或多或少地帶有強加給觀眾的意味,而不是通過畫面與聲音本身的感染力來實現。

第四部分:考核評價的說明

考試題目類型:(1)填空題;(2)名詞解釋;(3)簡答題;(4)論述題;

第二篇:廣播電視新聞

廣播電視新聞的定義、內涵與特性

一、廣播電視新聞的定義與內涵

1、廣播新聞的定義、內涵 廣播新聞:運用聲音符號體系以及廣播媒介的綜合優勢手段傳播的新聞,是廣播中各類新聞體裁、各種新聞性節目的總稱。

廣播新聞的聲音符號體系中,包含有聲語言、音響、音樂三大部分。

從節目樣態角度出發,廣播新聞具體可以分為:廣播消息、廣播通訊、廣播系列報道、廣播連續報道、廣播新聞評論、廣播談話等。

從廣播傳播的時效角度考慮,可以把廣播新聞分為廣播現場報道、現場錄音剪輯等。

2、電視新聞的定義與內涵 電視新聞:電視新聞是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以及電視媒介的綜合優勢手段傳播的新聞,是電視屏幕上各類新聞體裁、各種新聞性節目的總稱。

早期的電視新聞經歷了以口播新聞為主和以影片新聞為主兩個發展時期。 電視新聞的體裁大致可以分為:電視新聞消息、電視深度報道、電視新聞專題、電視系列報道、電視連續報道、電視調查性報道、電視新聞評論、電視新聞談話節目等。

二、廣播電視新聞的特性與優勢

1、電視新聞的特性與優勢

(1)電視媒介的特性——即時形聲傳播性。 電視在媒介特性方面與電影、廣播的區別 (2)電視作為傳播媒介的優勢

傳播形象化、傳播及時化、傳播內容廣泛化、傳播形式多樣化

2、廣播新聞的特性

(1)廣播的媒介特性——即時同聲傳播性 (2)廣播作為傳播媒介的優勢

廣播可以把現實生活中最新的、值得報道的事物和情況,通過無線或有線電波,把可以傳情達意的、真實的聲音符號系統即時傳遞給廣大的聽眾。

第二章 電視新聞體裁(上) 第一節 電視新聞消息

一、電視新聞消息的概念、特點與要領

1、電視新聞消息的內涵

電視新聞消息是運用電視媒介手段,以圖像、聲音、音響等綜合符號體系,迅速及時、簡明扼要地報道新聞事實的電視新聞體裁。

電視新聞消息是電視新聞最普遍、最大量采用的報道形式

2、電視新聞消息的特征

電視新聞消息(短消息、長消息)的特征:篇幅短小精悍,簡明扼要。一般一兩分鐘,有的就幾十秒。它在對新聞事實作“概要性”報道時,很講究簡潔明了,新聞要素要傳達清楚。

3、電視新聞消息的采編要領

(1)仔細觀察,精心捕捉典型畫面 (2)點面結合 (3)注意拍攝章法,攀登“無剪輯”境界 (4)快采快播,力爭時效

4、電視口播新聞、字幕新聞 (1)電視口播新聞

電視口播新聞的界定:是播音員通過電視屏幕,主要運用聲音,輔以字幕、圖片、圖像資料,口頭傳播新聞信息。

電視口播新聞的作用:有的新聞難以獲得圖像,或者暫時無法獲得圖像,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借助口播新聞這種形態。

弱點 缺乏圖像,欠缺形象生動性和感染力

(2)電視字幕新聞

電視字幕新聞的界定:是在正在播出的其他節目的畫面下方,以滾動的字幕,插播最新新聞消息的報道形式。

第二節 電視深度報道

一、深度報道的含義與特點

深度報道從內容層面尤其是內容的語境特征著眼可分為調查性深度報道、評論性深度報道、訪談性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從外部表現形式著眼可分為專題報道、特別報道、連續報道、系列報道。

二、電視深度報道的概念與要求

1、電視深度報道的界定

運用聲畫符號體系,聲形并茂地記錄、反映、解析重大新聞事件和熱點社會問題,并揭示其實質、因果關系以及發展趨勢的新聞報道樣式。

2、廣電深度報道的特點

透視解析立體化,表現手法多樣化,傳播語境真實化

3、電視深度報道的報道要求 (1)對新聞事件進行完整梳理 (2)對新聞背景進行有效整合 (3)對新聞信息進行理性解讀 (4)要對新聞事實進行精當點評

三、調查性電視深度報道

1、調查性報道的界定

調查性深度報道就是對大量表面現象掩蓋之下的事實真相的揭示。 調查性深度報道注重挖掘新聞事件的內在的、隱蔽的關系,并向公眾分析這些內在聯系的重大意義,在報道中為了探尋實際情況,必須獲取各方面的信息并提出公正的證據。 調查性電視深度報道的主體是調查的過程,節目主要是對調查過程的展示。

2、調查性報道的分類

(1)針對某人某事的“單項揭丑式”與針對某一方面存在的問題而進行的“綜合分析式” (2)廣義調查報道與狹義調查報道

廣義調查報道——對復雜問題的深層次探究、對塵封歷史的解密和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狹義調查報道——記者獨立展開的對被掩蓋的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調查。

3、從調查性深度報道的內容和樣態特征來區分 (1)主題性調查(2)輿情性調查(3)歷史揭秘 (4)事件性調查(5)紀錄式調查(6)內幕調查

4、采制調查性報道需要注意的問題 (1)注意完整記錄調查過程 (2)注意采訪事件雙方當事人

三、評論性電視深度報道

1、界定:評論性電視深度報道是一種集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于一體的電視評論形式。它虛實結合,有說有評,既有對新聞事件的介紹,又有對事件的分析和評論。

2、特點:“透過現象說本質”,雖然以新聞事實為依托,卻更側重于評論,側重于“用觀點說話”,注重解釋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

3、具備的要素 新穎的觀點 廣闊的背景 宏觀的關照 微觀事實的佐證 不同意見的反饋

四、訪談性電視深度報道

1、界定:訪談性電視深度報道是以訪談對話的方式,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的剖析和展開,闡述對某個問題、某一新聞事件的立場和觀點。

2、特點:

(1)以人為表現主體,綜合利用形、聲、情、態等表現手段。 (2)常表現為一對一或者是一對多的“提問-回答”形式。 (3)注重深刻性、思想性、莊重性。

3、訪談性電視深度報道的要領 (1)“人”是訪談性電視深度報道的關鍵因素。

(2)訪談性電視深度報道的記者(主持人)要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掌握與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相關的背景資料,并準備好相應的文案和訪談提綱。只有通過充分的前期準備,才能把訪談向縱深推進。

(3)選題要能激起觀眾的興趣。

(4)訪談的過程中,除談論新聞事件本身外,還要注意把訪談的內容向當事人的內心深處引導,從而通過訪談體現出訪談對象的內心世界、個性。

五、電視連續報道

1、連續報道的界定

連續報道是在一定時期內,對正在發生、發展中的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及時而持續的分段報道。

2、連續報道的特點

(1)報道事件過程的完整性與動態性 (2)“進行時”的時效感與懸念感

(3)連續報道的節奏、頻次由新聞事件的發展進程決定

3、電視連續報道

1、界定:電視連續報道是運用電視媒介手段實施的連續報道。

2、電視連續報道的要點:要善于充分運用電視特有的畫面與聲音符號系統表意傳情,進行新聞報道。

六、電視系列報道

1、系列報道的界定

系列報道是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以若干具有并列意義的不同新聞事實,在一定時間段內多次展開報道,以達到全面深入反映新聞事實的效果。是深度報道的一種形式。

2、系列報道與連續報道的區別

(1)連續報道表現為縱向性,各部分內容有時間的先后順序,各次獨立的報道之間存在著更為緊密的自然聯系,是新聞事件上下、前因后果自然順序的連續,各報道之間的次序不能顛倒、任意變動。

(2)系列報道表現為橫向性,各報道之間是一種內在的邏輯聯系,是并列關系,內容上沒有時間的先后順序,而這種并列關系主要是因同一的新聞主題聚合在一起,不存在新聞事件發展進程上的上下、前后承續關系,各個單獨的報道次序可以互相調換,而不會影響報道的完整性與邏輯關系。

3、電視系列報道

電視系列報道是運用電視媒介手段實施的系列報道。

電視系列報道的特點在于要充分調動電視特有的聲畫一體的符號體系進行敘事。

七、電視專題

1、電視專題的界定:

在一個獨立的節目單元中,專門針對某一重大新聞事件或熱點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報道。

2、電視專題的特征:新聞專題是就某一新聞題材所作的充分報道,這種報道比較詳盡而且有深度。它或對新聞事實做比較詳細、系統的解釋和分析,或者對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追蹤報道。在時效上,它和消息最為接近,是報道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在內容上,它是消息類新聞節目簡要報道的延伸、擴充,是較為全面、深入的報道。

作為電視新聞深度報道,新聞專題更注重新聞背景材料的運用,并在此基礎上對事實進行分析和解釋,以深入挖掘題材的內容。

八、電視特別報道

電視特別報道(特別節目)的界定

(1)對可預見的未來某一既定時刻將發生的社會普遍關注度高的重大事件,在做好前期策劃和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深度報道。 案例:香港回歸

(2)對某一突發的社會普遍關注度高的重大事件所采取的緊急報道。

第三章 電視新聞體裁(下) 第一節廣播電視評論節目 一 電視新聞評論

是運用電視媒介手段開展的新聞評論,是由電視臺播出的,針對某一新聞的看法和態度 要領 選材上考究 選材明確具體 聯系現實 引起關注 表現上發揮畫面感染力

廣播新聞評論特點 稍縱即逝 要求論題具體實際 論點集中 形式短小精悍 說理深入淺出 用于口語化 增強現場真實感染力

焦點訪談選題特點 準確把握時代精神、時代脈搏、科學選題的根本方向;精心追求切入選題的獨特視角

選題角度 以事實為基礎 政策為依據 獨到為目標 完善制度 選題的預警 篩選 儲備 論證 優化機制

第二節 電視新聞談話節目

(一)電視談話節目的界定

電視談話節目——以電視媒介為載體,以談話為主要表現方式的節目形態,通常由主持人與嘉賓、現場觀眾,在演播室或某個特定場合,圍繞大眾普遍關注的話題,面對面即興 雙向 平等的對話交流。

(二)電視談話節目的分類

1、按照談話題材劃分

(1)新聞信息類談話節目

(2)日常生活類談話節目

3)娛樂話題類談話節目 (4)專業對象類談話節目

2、按照談話形式劃分 (1)辯論式談話節目 (2)聊天式談話節目

(3)訪談式談話節目 綜合式

3、按照參與談話的對象劃分 (1)有現場觀眾參與的談話節目 (2)無現場觀眾參與的談話節目

三 社會功能 切合現代社會中意識形態世俗化趨勢 切合人們情感宣泄社會化需要

四、廣播談話節目的特征要領 1話題與節目形態

廣播新聞類談話節目的話題,是試用廣播媒介手段表現的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和近期的社會熱點 一般是通過節目談話形式介紹新聞背景 分析新聞事件 預測社會趨勢 反映公眾意見等 一 官民對話 要政訪談 二 新聞事件評論與分析 三 關注經濟和社會發展

四 生活方式漫談

2要領

一 緊扣新聞事件 把握社會何時到脈搏 二 心態開放 敢于包容多元觀點 三 駕馭談話 善于引導

五、電視

1要領 以主持人為引導的敘述 以當事人為主的敘述 以畫面為輔的敘述

2待解課題 時段開發不足 缺乏現場直播 儲備不足 回歸真實傳播本質,用真誠贏得受眾 強調主持人包裝 注重品牌效應

第二節 電視新聞直播節目

電視節目以制作、播出方式來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現場直播、實況錄像轉播和錄像節目播出三種。

一、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界定

電視新聞現場直播,指電視新聞制作機構,運用電視直播設備與技術,對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即時報道的節目形態。

二、電視新聞現場直播在新聞節目中的地位 聲畫并茂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即時報道,最大限度地發揮電視作為傳播媒介的特性,最能體現電視在傳播新聞方面的優勢,能最有力到地發揮和爭取電視應有的傳播效果。

三、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的優勢

(一)與錄像節目播出的比較

1、時效方面

錄像節目播出是節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時效上與現場直播有太大差距。

2、敘事特征方面

現場直播的敘事時間(播出時間長度)與真實時間(事件過程時間)是一致的。 錄像節目播出則經過蒙太奇手法剪接,既縮短了事件的實際時間長度,也可能改變事件真實的內在邏輯關系。

(二)與實況錄像轉播的比較

1、時效方面

實況錄像是在節目制作完成以后再播出,在時效上比不上現場直播。

2、敘事特征方面

同:都是完整記錄同一時空內發生的事件。

異:實況錄像是以前發生事件的事后播出,告訴觀眾的是曾經發生了什么?,F場直播是同步展現,是此時正在發生的事件的播出?,F場直播在最大程度上縮小了受眾觀看與傳播新聞之間的時間距離,給觀眾以就在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感,會使受眾的接受心態與新聞現場更為接近。

由于現場直播不經過事后的剪輯加工,觀眾懷疑有“修改”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報道的透明度最徹底、更能使觀眾感到真實可信。所以,現場直播報道比實況錄像具有更強的現場感、新鮮感和真實感。

四、現場直播的主要設備系統

1、轉播車

2、電源車(發電機)

3、微波轉播機

4、攝像機

5、電纜

6、腳架、軌道車、搖臂

五、現場直播的主要工作人員

總策劃 總編導 編導 導演 導播 前方記者、攝像 演播室主持人 技術音頻

第四章 電視新聞類別(上) 第一節 電視時政新聞

一、時政新聞的界定

時政新聞是關于時事、政治領域的新聞報道,包括對國家和政黨最新的國務活動、政治活動、方針政策的出臺,以及國內外發生的重要政治事件的報道。

二、時政新聞的特點

1、鮮明的政治色彩

2、嚴格的規范性和程序性

3、具有“頭條新聞”的優先權

4、時效性強

5、周密策劃與隨機應變

三、時政新聞的選題

1、國家、政黨最新的方針政策

2、黨政機構的會議

3、黨政機構組織的活動

4、黨政機構領導人的活動

5、國內外重大時事

四、國內電視臺在報道時政新聞時常見的問題:

1、報道就事論事,看不到事情的來龍去脈,缺少新聞事件的發生原因和意義。

2、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由新華社發通稿,對地方黨政領導人的活動報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由此造成“百臺一聲,千報一面”局面。

3、大多數報道僅表現領導對某項工作重要意義的說明、對相關工作措施的部署,套話連篇,與百姓生產生活關聯不緊。

4、缺少鮮活的現場和有個性特征的同期聲。

5、會議報道過多、過濫、模式化。

五、國內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改革的方向:

1、重大突發事件:信息公開,追求時效

2、領導人活動:突出現場、凸顯真情 (1)拓寬領導活動報道的視野。 (2)創新領導活動報道的視角。 (3)少用套話,擺脫八股模式。

3、會議報道:跳出程序、貼近群眾。

(1)有“平民”意識,以“平民”的視角來報道會議。

(2)從“封閉式”的會內采訪轉變為會內外立體配合的“開放式”采訪。 (3)多種節目形態結合,使報道深入淺出。

第二節 電視經濟新聞

一、電視經濟新聞概念 經濟新聞:關于社會經濟活動、經濟現象、經濟關系的最新變動及其發展趨勢的報道。 電視經濟新聞:運用畫面聲音符號體系,電視媒介綜合優勢手段,對社會經濟活動、經濟現象、經濟關系的最新變動及其發展趨勢的報道。

二、電視經濟新聞的類別

(一)按照體裁分

1、經濟資訊(以短消息為主)

2、經濟題材深度報道

3、經濟題材專題

4、經濟題材調查性報道

5、經濟題材紀錄片

6、經濟題材電視活動

(二)按照經濟行業劃分

1、農工商新聞

2、金融證券新聞

3、財稅新聞

4、商貿新聞

5、房地產新聞

6、旅游業新聞

三、經濟新聞的出現與發展

1、經濟新聞的出現

1566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報紙——《威尼斯新聞》誕生時,就是以商船到崗的情況等為主要信息的。

2、世界范圍內經濟新聞及經濟新聞媒體的發展

(1)經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的比重是在不斷加大的。(資本主義、商業經濟) (2)專業性經濟類報刊的相繼出現。 在新聞傳媒的發展史上,不僅綜合性報紙注重對經濟新聞的報道,還出現了專業性的經濟新聞報刊。

1843年,英國最有影響的周刊《經濟學家》在倫敦創辦。 1888年,英國全國性的經濟金融報紙《金融時報》創辦。 1889年,美國的金融專業報紙《華爾街日報》創辦。

在日本,五家全國性報紙中有兩家是經濟類的——《產經新聞》、《日本經濟新聞》。

3、中國電視經濟新聞的出現與發展

(1)我國的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經歷了從零散信息,到專門欄目,再到經濟頻道的發展歷程。 (2)我國的電視經濟新聞報道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在以經濟建設為主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3)在電視領域,1989年12月18日,央視開播了專門的經濟新聞欄目——《經濟半小時》。 (4)1992年,央視二套創辦了《經濟信息聯播》。

(5)在中央電視臺的影響下,各地紛紛開辦經濟欄目、經濟頻道(財經頻道,如上海電視臺開辦的第一財經頻道)。

四、電視經濟新聞的特點與要領

(一)電視經濟新聞的特點

1、具有較強實用性。

2、較高的抽象性。

3、不確定性。

4、前瞻指導性。

5、大眾性

(二)電視經濟新聞報道的要領

1、專業性與大眾性的結合

策略:大眾視角,實用落點;硬主題,軟表達。 具體手法:突出人物;敘述故事。

2、具有“時效信息觀”與宏觀洞察力 時效:短期時效;長期效用。

宏觀洞察力:注意對全局性、深層次的經濟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報道。

3、樹立人本意識

這里的“人”指的是觀眾,即強調電視經濟新聞的采制者頭腦中要裝著觀眾,要學會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以指導自己的報道。

4、善于“電視化”地表現經濟新聞

五、國內外知名電視經濟媒體

(一)國內知名電視經濟頻道

1、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

2、上海“第一財經”頻道

(二)國外知名電視經濟媒體

1、美國的CNBC (1)由道瓊斯公司欲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于1997年聯合推出,是專業財經有線頻道。 (2)CNBC采取24小時新聞頻道的運作方式,全天不斷報道全球主要證劵交易所、市場、期貨和匯市的動態消息。

(3)CNBC在內容、編排、運作理念上的特點 頻道內容特色

頻道編排特色(定位為世界財經信息的報道者;重新定義“黃金時間”;大時段通欄節目構成的規模效應;節目內容的層次感強)

頻道運作理念(直播與互動意識;專業精英意識;成本意識;明星意識)

2、美國的Bloomberg (1)總部設在紐約。

(2)客戶為世界各地的中央銀行、投資機構、商業銀行和政府機構、公司及新聞機構。 (3)提供專業化的財經新聞。

(4)節目編排上遵循時差規律,使得身處美洲、歐洲、亞洲的用戶都可以在早上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區的最新股市行情和經濟動態。

(5)Bloomberg在內容、節目形式上的特點 1精確、規范的頻道定位。(數據為本 規范化運作) 2單一中尋求變化的節目形態。(采用圖表形式的多樣性、小標題提示談話主體的轉換、編排注重組合、色彩搭配、主持人語速) 第三節 電視民生新聞

一、民生新聞與電視民生新聞的概念

1、民生新聞:是以關注民眾生計、民眾意愿、民眾立場為主要價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眾視角、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與民眾生計、民眾生存、民眾日常生活、民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新近變動事實的傳播。

2、電視民生新聞:以電視媒介為載體的民生新聞。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特征

1、價值取向上的民眾接近性

2、傳播形態上的平民可親性

(1)在主持方式上:摒棄了傳統的播新聞的方式,用“說”或“聊”的方式播新聞。 (2)廣泛發動民眾參與,開拓新聞源。 開通新聞熱線

招聘信息員,建立信息網絡 招募百姓攝像師

把屏幕中的表現對象、新聞中的話語權交給民眾

3、輿論監督方面的公眾平臺性 民生新聞的輿論監督表現為:

(1)對社會丑陋現象進行批判、揭露

(2)對部分政府部門的腐敗與官僚主義進行監督 (3)對市民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進行批評

三、民生新聞的源起與發展

(一)民生新聞的起源

民生新聞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西方大眾化報業時期。當報業從充當黨政宣傳、黨派論戰的角色逐漸轉化為盈利工具時,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大量報道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民生新聞在我國,最初發端于報紙,尤其是晚報、都市報。

(二)我國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 民生新聞的主力軍是電視民生新聞。

1、電視民生新聞最早從電視動態新聞中的社會新聞發展而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

2、民生新聞欄目在各地電視臺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2000年之后)

四、民生新聞興起的原因

1、社會轉型期,民眾情感宣泄的需求

2、民眾對知情權,話語權的渴求

3、政治文明發展,民本思想普及

4、電視改革創新需求的驅動(地方臺的競爭策略;“新聞立臺”戰略的必然選擇)

第五章 電視新聞類別(下) 第一節 電視法制新聞

一、電視法制新聞的概念

電視法制新聞是以電視為載體,用電視的敘事方式對法制領域新聞事件進行的報道。

二、電視法制新聞的發展

1、電視法制新聞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是隨著國家社會主義法治和民主建設、增強國民法治意識的需要而出現的。

2、1985年,我國全面普法工作正式展開。1985年6月,中宣部、司法部制定了《關于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即“一五普法”,要求“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都要由專人負責,辦好法治宣傳欄目”。

3、1985年上海東方電視臺《法律與道德》欄目的創辦,標志著我國電視法制節目的產生。

4、收視率調查數據顯示,電視法制節目在收視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深受電視觀眾喜愛。

5、1997年進行的全國電視觀眾抽樣調查顯示,法制節目在觀眾收視中位列第五,前四位是影視類、新聞節目類、綜合文藝類、新聞評論類。法制節目在所有專門題材的節目中,是觀眾認同度最高的節目。

6、2004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臺開播“社會與法”頻道。其他一些地方電視臺也紛紛開辦法制頻道、政法頻道等相關頻道。

三、電視法制節目的社會作用

1、我國法制改革的實踐為法制新聞節目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源泉,同時,法制新聞節目的發展又有力促進了我國法制改革的深化。

2、記錄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歷程。

3、普及法律知識,培養、提升了公民的法制意識。

四、電視法制節目的類型

1、現場紀實類

以現場紀實性見長,是現場目擊式的報道,具有很強的現場感染力。

2、以案說法類

以法制新聞案件為由頭,在對案件的報道中同時展開法理性的權威分析,作出符合法律法規的評判。

案例: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經濟與法》

3、庭審直播類

是指以法庭審判過程為內容的電視現場直播節目。

實現了紀實性和公開性,將庭審現場的情況展現給觀眾,增加了審判的透明度,也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與知情權,也有利于實現輿論對于司法實踐的監督。 案例:北京電視臺的《庭審紀實》

五、電視法制節目的采制要領

1、電視法制節目的敘事特征

(1)設置懸念(2)曲折敘述事技巧

A、巧妙設置懸念(設置懸念的敘事技巧在法制節目中被普遍使用,為了吸引觀眾,電視法制節目總是在節目開始就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或展開關鍵性的環節,制造懸念,引起觀眾的好奇心,吸引他們想知道后續的情況,進而繼續關注節目。)

B、曲折的敘事技巧(電視法制節目應避免平鋪直敘,可以巧妙運用插敘,強化情節起伏,或刻畫細節。合理運用插敘,可以把案件的背景巧妙安排在敘事過程中,同時,插敘還能補充一些法律專業知識在節目的整體敘事中,在避免對案件平鋪直敘的同時達到普法的效果。)

2、電視法制節目的解說詞

要通俗化,避免將解說詞寫成法律文書。

基本法律概念在解說詞中應準確,法律名稱、法律條文不能任意篡改,司法程序要清楚明確。

3、電視法制節目要注意案件敘述與說理的合理安排,做到敘事清楚,說理明白。

4、電視法制節目的社會責任意識 注意避免殘忍、血腥的場面。干擾司法機關的偵查、審判工作。不要過細報道犯罪細節與手段。在以理性見長的法制節目中融入一分感性色彩和人文關懷。

第二節 電視文化娛樂新聞

一、定義

文化新聞是對文化領域內新近變動事實的傳播

二、功能

1教育教養功能2休閑娛樂功能3文化交流功能4審美引導功能

三、要領

1以審美規律為綱,精選題材(報道符合美學精神,積極向上,反映社會文明的文化事物:報道富有文化內涵、特色濃郁、格調清新的文化新聞)

2由表及里,深化揭示內涵(把握宏觀微觀交匯點、緊扣歷史和現實契合點、探索雅俗共賞契合點)

第三節 體育新聞

一、

1廣播電視體育新聞是以現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或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發生的體育運動和其相關事實的傳播 2價值追求

1)定期連續向受眾傳遞及時性 趣味性 重要性和相關性的體育信息

2)堅持以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宣傳需求作為選擇事實的標準

二、特征

娛樂性 全球性 情感性

三、要領 1轉播要領

1)與賽事互動發展2)賽事現場直播優化3)解說創新

四、中國體育新聞報道新特點

報道視野全景化,并向專業化發展

參與國際新聞競爭,在國際重大體育活動報道中走向世界 向深快精發展

風格日益多樣化 個性化

第三篇:新聞系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學生閱讀書目

通識類

推薦一年級學生閱讀

1 《沉默的大多數》,王小波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I267/516 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去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里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系——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這本雜文隨筆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識分子的處境

2 《張愛玲文集》,張愛玲著 中國華僑出版社 I216.2/24 1樓 張愛玲文集共4冊 3 《文化苦旅》,余秋雨著 東方出版社 I267/451-3 I267/451-2 知識出版社 I267/451 喜愛散文的朋友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這本書,出版八年來居高不下的銷售量早已讓她深入人心。讀過了《山居筆記》,讀過了《霜冷長河》,不知你再讀她時是否還會體味到在文化旅途上的絲絲苦楚。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雜文集,其中的文章大多涉及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反思。

4 ①《活著》、②《許三觀賣血記》,余華著 南海出版公司 ①I247.57/269②I247.57/268 地主少爺富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富貴的富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作者簡介 ••••••

余華,男,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開始寫作,主要作品有《余華作品集》、《許三觀賣血記》等。其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蘭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

《許三觀賣血記》是余華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欲望。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法國《讀書》雜志在評論《許三觀賣血記》時說道:這是一部精妙絕倫的小說,是樸實簡潔和內涵意蘊深遠的完美結合。

5 《平凡的世界》,路遙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I247.5/985-3 I247.5/958-3 I247.5/958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大學生朋友仍有啟迪。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問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劃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作者簡介 ••••••

路遙(1949年-1992年):陜西清澗人。1973年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1976年大學畢業后,先后在《陜西文藝》和《延河》雜志做編輯工作。曾任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人生》等。

6 《往事并不如煙》,章詒和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I251/273 這本書是我對往事的片斷回憶,但它不是完整的回憶錄。

曾經,最珍貴和最難得的個人活動,便是回憶。因為它是比日記或書信更加穩妥的保存社會真實的辦法。許多人受到傷害和驚嚇,毀掉了所有屬于私人的文字記錄,隨之也抹去了對往事的真切記憶。于是,歷史不但變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被改寫。這樣的“記憶”就像手握沙子一樣,很快從指縫里流掉。從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來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們長期回避真實、拒絕真實的問題。

我這輩子,經歷了天堂、地獄、人間三部曲,充其量不過是一場孤單的人生,沒有什么意義和價值。我拿起筆,也是在為自己尋找繼續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將枯萎的心。而提筆的那一刻,才知道語言的無用,文字的無力。它們似乎永遠無法敘述出一個人內心的愛與樂,苦與仇。

寂靜的我獨坐在寂靜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窩里就會涌出淚水,提筆則更是淚流不止,毫無辦法,已成疾。因為,一個平淡的詞語,常包藏著無數寒夜里的心悸。我想,能夠悲傷也是一種權利。

往事如煙,往事又并不如煙。我僅僅是把看到的、記得的和想到的記錄下來而已,一共寫了六篇,涉及八個(不包括我的父母)。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淺白如溪。前者如羅隆基、聶紺駑,后者如潘素、羅儀鳳。他(她)們有才、有德、有能,個個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烧f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實,不論貴賤和成敗,人既不應當變為圣像,也不應當遭受藐視。

書是獻給父母的。他們在天國遠遠望著我,目光憐憫又慈祥。 章詒和 2003年8月21日于守愚齋 作者簡介 ••••••

章詒和,女,1942年生,安徽桐城(今樅陽)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具博士生導師資格。

7 《我們仨》,楊絳著 三聯書店 I267/801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了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云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楊先生獨伴青燈,用心靈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著。作為老派知識分子,她的文字含蓄節制,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彌漫在字里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生命的意義,不會因為軀體的生滅而有所改變,那安定于無常世事之上的溫暖親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先生的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

8 《傅佩榮<論語>心得》 傅佩榮著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B222.25/43 《論語》是中國文化中一項極珍貴的遺產。其中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數千年來一直展現其歷久彌新的經典光芒及活潑強勁的生機。

孔子過人的智慧與識見,使無數人得到啟迪,但他那蘊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學,卻未必容易明白。傅佩榮在本書中,即設法由吉光片羽所閃耀的智慧,試圖尋思建構一套完整系統。從基本核心問題“人性是什么”逐漸開展“生到死”、“潛能到實現”、“求知到行動”、“抉擇到價值”、“命運到苦樂”,由此去詮釋孔子的整體思想。

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其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亦受益無窮。

9 《野火集》,龍應臺著 文匯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I267/979 I267.1/382 龍應臺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于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么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此次重新編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當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對此文的感言,或對當時時代背景的補充說明,或觀照了對文章產生的現實意義。并邀請二十位華語文學名人如柏楊、余秋雨等,為文或追憶或評析走過“野火時代”的臺灣。

10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德]茨威格著 三聯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521.55/01 I521.15/01 茨威格是杰出的作家,對“靈感”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體會殊深。他知道,沒有任何一位藝術家會始終處于不停的藝術創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襲來、稍縱即逝的“靈感”之筆。而歷史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續不斷地進行新的創造。一個真正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刻——一個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刻出現以前,必然會有漫長的歲月無謂地流逝而去。在這種關鍵時刻,那些平時慢慢悠悠順序發生和并列發生的事,都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時刻表現出來。這一時刻對民世代代作出不可改變的決定。它決定著一個人的生死,一個民族的存亡甚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涌動著匪徒、探險家、叛亂者兼英雄血液的巴爾沃亞成為第一個看到太平洋的歐洲人;僅僅一秒鐘的優柔寡斷,格魯希元帥就決定了拿破侖在滑鐵盧之戰中失敗的命運;七十多歲的歌德像情竇初開的男孩愛上了十幾歲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蕭蕭秋色中一氣呵成地創作了《瑪麗恩巴德悲歌》;流亡國外的列寧不顧自己的榮辱毀譽,乘坐一列鉛封的火車取道德國返回俄國,十月革命就這樣開啟了歷史的火車頭……

11 《海明威傳》,[美]杰弗里·邁耶斯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K837.125.6/01/2 厄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著名小說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他的風格和文體獨具一格,在歐美風靡一時,很有影響。一九五四年,海明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本書記錄了海明威一生的事跡。

12 《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謝泳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I267/593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一場偉大的運動也不例外。我始終認為,1919年那場偉大的運動,雖然喚醒了民眾的意識,但也造成了文化的斷裂。最令人遺憾的地方是,中國人,從此拋棄了文言文。

我一直猜測文言文存在的原因。也許早年竹簡的書寫不易,使得我們先祖們寫字一定要精簡再精簡罷。不過,無論如何,幾千年的積淀,想必應該不是垃圾。文言文進入了故紙堆之后,我們也就少缺了通向先祖們智慧深處的工具。今人和他們其實是生活在兩個國度之中。中國文化,某種意義上講,迷失了。

幸運的是那幫生活在變革之中的人。他們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浸淫,也享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生物學上講雜交生產的良種概率極高,文化亦然。這幫人的存在,在歷史上,我以為,只有春秋百家爭鳴時代才可以與之比美。很明顯的例子是,看看今人的翻譯作品就知道了。真正的譯品中的極品,只存在在那個年代。

然而,這幫人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是何其得不幸。左側這本書是能讓我邊讀邊流淚直至淚流滿面的書。他們心中跳動的信念,被某種力量生生地消滅了。很少有流派沒有一兩個傳人,但他們的確屬于這種少數。他們的滅亡,不是自然的,而是嘎然而止的。

隨之滅亡的,是他們的理想。今人很少再提起那些理想了,也許還存在在一些幾乎沒什么人閱讀的學術著作中罷。

很多人對高干子弟是有非議的。但站在這本書的意義上講,我很感謝這位高干子弟。雖然有人抨擊主編者是個“文化商人”,而非“學者”。但不管怎么說,這本書(包括整套黑馬文叢),賀氏是有功的。

13 《約翰·克里斯多夫》,[法]羅曼·羅蘭 人民文學出版社 I565.45/04 安徽文藝出版社 I565.45/04-20 本書寫的是關于一個音樂天才與自身、與藝術以及與社會之間的斗爭,追溯了一個德國音樂家在許多藝術斗爭中演變的歷程。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充滿矛盾和不協調的性格,一位滿懷生命熱情卻又遭到敵對世界誤解的極其誠懇的藝術家。愛德蒙·高斯稱此書為20世紀的最高貴的小說作品。 整個作品分為四冊,相當于交響樂的四個樂章:

第一冊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他的感宮與感情的覺醒,在家庭與故鄉那個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經過一個考驗為止,在那個考驗中他受了重大的創傷,可是對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啟示,知道英勇的受難與戰斗便是他的命運。 第二冊(反抗,節場)所寫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輕的齊格弗里德”一樣,天真,專橫,過激,橫沖直撞的去征討當時的社會的與藝術的謊言,揮舞著唐·吉訶德式的長矛,去攻擊騾大,小吏,磨坊的風輪和德法兩國的節場。這些都可以歸在反抗這個總題目之下。 第三冊(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和上一冊的熱情與憎恨成為對比,是一片溫和恬靜的氣氛,詠嘆友誼與純潔的愛情的悲歌。

第四冊(燃燒的荊棘,復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欲”的狂飆,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結果仍趨于清明高遠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14 《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K825.81/04 何炳棣是中國早年考取庚子賠款獎學金到美國留學的青年學子。去國之時,正值國內戰亂相尋、國際政治經濟進入曠古未有之變局。他在北美洲做研究有半個多世紀,是見證二戰后西方中國學(China studies)勃興的第一代中國年青學人,又被西方中國學界公認為中堅人物之一。由于西方中國學的研究范疇和觀點遠較傳統西方漢學寬廣、富現實意義,它至今已成為近現代中國學術史不可或缺的部分。何氏的親見親聞,彌足珍貴。

《讀史閱世六十年》是何氏一字一句回憶親撰,內中并附有私人信札和學術評估密件,詳述過去六十多年“讀史閱世”的心得體會,反映出早輩留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探求學問、開拓思想、融合中西文化的學思歷程,也是近現代教育史、學術史輝煌的一頁,實有傳世意義。 15 《萬歷十五年》,黃仁宇著 中華書局 K248/21-4 K248/21-5三聯 K248/21-3 K248/21-6 明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該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于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 這本《萬歷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沖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沖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16 《大國之魂》、《鄧賢文集》,鄧賢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I25/362 作者以如椽之筆,大瀑飛瀉的氣勢,描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浴血奮戰,由失敗直至勝利的整個歷程;揭示了中美英日等國圍繞滇緬戰役展開的錯綜復雜的政治外交斗爭,成功地刻畫了史迪威,蔣介石,宋美齡,孫立人,杜聿明等眾多人物,披露了美國曾計劃暗殺蔣介石等諸多歷史內幕;對日本軍妓的描寫,更令人觸目驚心。作品史料豐富,氣勢宏大,筆力遒勁,情節引人?!多囐t文集》1—3卷,共九十萬字,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國防大學出版社出版。第一卷《饑餓殺人狂》,為中篇集,收有作者八十年代發表的六部中篇小說。第二卷《大國之魂》,第三卷《中國知青夢》。

17 《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與《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K10/21-3上海社會科學院K10/21/2 K10/21 《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近年來在用全球觀點或包含全球內容重新進行世界史寫作的嘗試中,最有推動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歷史學家個人單獨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最為著名。 研究歷史的全球性方法并不是一種新方法。本書的特點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它把過去同現在聯系起來。第二個它不僅把過去同現在聯系起來,而且把現在同未來聯系起來。第三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它論述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

18 《人類的故事》,[美]房龍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K109/17-2中國檔案出版社K109/17 著名荷蘭裔美國作家房龍對于我國廣大讀者來說,已不能算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自本世紀20年代以來,房龍發表了一系列用輕巧俏皮的文字撰寫的通俗歷史著作,大多成為美國的暢銷書,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尤為青年讀者們所鐘愛。房龍于1882年生于荷蘭的鹿特丹,父母的分居導致他從小“逃避的過去之中”,從10歲起就沉溺于史學。房龍后來曾在德國和美國求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但他并沒有成為一個書齋里的學究。他當過教師、編輯、記者,屢經漂泊,同時苦練寫作,1921年寫出的《人類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飲譽世界。對待學問和文字,房龍在堅持人文主義立場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他認為:“凡學問一到穿上專家的拖鞋,躲進了它的„精合?,而反它的鞋子上的泥土作肥料去的時候,它就宣布自己以預備死了。與人隔絕的知識生活是引到毀滅去的。”于是,深入淺出地將艱深枯燥的學問化作輕松風趣的精神食糧呈現給讀者,成了房龍作品的顯著特征。房龍多才多藝,精通十種文字,拉得一手優美的小提琴,還親自將自己的大部分作品配了稚拙可愛的插圖。這一切都注定房龍會是一個“人民”的作家,將對廣大讀者產生深刻的啟迪和影響。 房龍的通俗歷史著作曾打動過老一輩的中國讀者,郁達夫在評價他的寫作藝術時說:“房龍的筆,有一種魔力……是將文學家的手法,拿來用以講述科學……無論大人小孩,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了。”80年代以來,房龍作品的中譯本在我國再度走紅,而且十幾年來暢銷不衰,這是我國文化市場繁榮、國際交流正?;慕Y果,也證明房龍作品的不朽魅力。 不言而喻,對于我 學習英語的廣大讀者來說,幽默、親切、通俗的房龍作品原著更是絕佳的閱讀文本。讀他的書,既可提高英語閱讀水平,又能豐富歷史、科學、文化知識。為了借鑒和繼承世界精神文化遺產,填補我國出版界外語類通俗社會科學讀物的空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將陸續推出幾種房龍作品的原版書,歡迎讀者提出改進意見,幫助我們做得更好。

本書作者房龍1921年寫出的《人類的故事》使他一舉成名,飲譽世界。他深入淺出地將艱深枯燥地人類歷史化作輕松風趣的精神食糧呈現給讀者,并附有近150張圖畫。

19 《世界文明史》,[美]威爾·杜蘭著 東方出版社 K103/20/10 K103/20 一部揭開人類文明遺產的曠世巨作,縱貫古今,前所未有。以如椽巨筆,把人類文明的研究推進了一大步。

打破國別、學科等界限,以文明及時代特征為單元,敘說全部人類歷史。含蓋每一時代、每一國家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學、哲學、藝術、音樂等領域。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學上一大巨構;耗四十年光陰,終成一家之言。與司馬遷之史記、班固之漢書可謂前后輝映,中西媲美。言簡意賅,明曉流暢、栩栩如生,在書頁的翻動中,讀者渾然不覺時光的流逝。嚴肅史書在這里首次成功地走向大眾視野。

20 《光榮與夢想》,[美]威廉·曼徹斯特著 海南出版社 三聯出版社 K712.52/02 本書是美國的一部繼代史,勾畫了從1932年羅斯??偨y上臺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總統任期內水門事件的四十年間美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全景式畫卷。這是一部場景宏大,又描寫細膩的歷史巨著。作者對這四十年間美國歷屆政府從誕生到終結全過程中的兩黨紛爭和內部分歧,對這一階段全世界所經歷的每一件大事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敘述;同時,對這四十年間發生在全世界,尤其是與美國有關聯的方方面面都給予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從“補償金大軍”風潮、經濟大蕭條、總統競選、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爆炸、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鄭入水門事件,到美國人的精神風貌、社會時尚、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再到演藝界的奇聞趣事、婦女的流行服裝、青少年的時髦追求,甚至英語詞匯的最新演變和人們的性觀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講述。對于每一位讀者來說,閱讀此書是從本質上深刻了解美國的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

21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B2/42-2 B2/42 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H319.4/1114新世界出版社B2/42-3 當代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后經整理寫成《中國哲學簡史》,于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學史專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特別是作者對現實問題的關懷,頗具“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大家風范。本書對于今日中國的讀者,不失為一本教興豐厚的議論經典。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該書沒有中文本。直到20世紀80年代,該書才由馮友蘭先生的學生第一次根據英文本譯成中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中文本首版印刷十萬冊,很快售罄,成為當時學術界的暢銷書。

22 《西方的智慧》,[英]羅素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B561.54/03 文化藝術出版社 B561.54/03-4 本書的目的在于試圖對從泰勒士到維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學史作一總覽,并且附上一些本書得以展開的相關歷史背景的提示。為了幫助這種說明,書中收集了一部分人物、地點、文獻的圖片,這些圖片大都以幾保的方式,把通常文字表述的哲學觀點在圖表中傳遞出來。

對哲學的描述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其一就是完全依靠敘述,展示某人說過什么,某人又如何受其影響。其二就是在敘述中加上議論,以便揭示哲學討論如何得以展開。本書采納的就是第二種方式?;蛟S還應該補充一點,這樣做不應當使讀者誤解:僅僅因為某位思想家的觀點不夠完善,就對他不屑一顧了。

23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茅于軾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 B82/124-2 B82/124 古今中外有數不清討論道德問題的書,它們的內容非常之不同。當你拿起一本這一類的書時,完全無法把握它的著重點在哪里。是偏重于哲學、心理學、神學,還是口號的匯編,或者干脆是一本小說。

本討論道德問題首重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道德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簡單邏輯來分析各種道德主張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種主張隱含的出發點是什么,它可以推廣到何種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說教之所以蒼白無力就在于缺少理性分析。說教者板著面孔,說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的主張,叫人覺得滑稽可笑。第二是大量結合我國經濟改革以來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來展開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純粹的形式邏輯里兜圈子。不僅報刊上有趣的新聞報道可以用作我們的素材,許多司空見慣的現象也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出發點。趣是熟視無睹的事,越能說明大家共同認可的規則。對這類現象作深層次的探討將有助于我們更透徹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并看出我們在朝什么方向來修正自己的道德觀念等。

24 《第三波——20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 [美]亨廷頓著 三聯書店D082/47 本書探討的是二十世紀后期一項重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發展:即大約有30個 國家由非民主政治體制過渡到民主政治體制。這本書試圖解釋發生在1974――1990年間這一 波民主化的原因、方式及其直接后果。本書橫跨理論和歷史兩個領域,但是它既不是一部理 論著作,也不是一部史書。它位于兩者之間;它基本上是一部解釋性的專著。

25 《留德十年》,季羨林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K825.4/56-2 東方出版社K825.4/567 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了十年羈旅生涯。數十年后,學術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憶及往昔,遂寫下一部《留德十年》。不書訊時間的脈絡,記述了先生當年拋家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幾經輾轉選定印度學為主修方向,遂對其傾注熱情與辛勞,最終獲得博士學位,也由此奠定了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過程中,先生飽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帶來的戲劇性苦難,而于苦難之外,又更難忘學長深思,友人情深。先生雖言“自傳”只述事實,不及其余,然“詩與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數萬言,生命之詩性本已蘊集期間。

26 《我的哈佛歲月》,李歐梵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I267/1560 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而是一本知識性的回憶錄,從個人的經驗來勾畫出哈佛生活的面貌和情趣。對于這家知識名學府――它既是我曾任教十年的地方,又是我的母校――我當然心存感激,也不可能把它批評得體無完膚。然而我由于身在其中,自然不受其惑,多年下來,對母校早已沒有什么神秘感。

27 《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這是一套文科生了解相關學科的通俗讀本,幫助學生速效了解相關學科,在提高興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按照書中的指引進入這些學科的自學. 其中《經濟是什么》《哲學是什么》《心理學是什么》三本寫得好 《經濟是什么》靳永慧著商務印書館F0/57《哲學是什么》胡軍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B-49/09 《心理學是什么》崔麗娟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B84-49/12 28 《生活中的經濟學》,茅于軾著 暨南大學出版社F171.2/49-3 上海人民出版社F171.2/49 《生活中的經濟學》初版于1998年,是一本廣受贊譽的經濟學普及讀本。 作者茅于軾教授曾說:“我從事研究有一個信條,即不論多深奧的理論,如果透徹地理解了它,必定可以還原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在此“信條”支持下,茅教授將在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對美國市場的考察”寫成了“家常式”的經濟隨筆,在日?,嵤碌氖稣f及與市場經濟的運作規范聯系闡發中,透出個人的見識,給人以啟示。 本書共有44個題目,各成體系,作者用每個人都可能有的經驗來說明國民經濟核算、總量均衡、通貨膨脹、價格與資源配置、外部效應、國際貿易等基本理論。尤其著重討論了經濟制度和交易費用,注意介紹市場經濟的文化、法律、道德觀念的背景,它們是市場規則得以遵守的基礎。它引導讀者思考分析、含英咀華,從而體會出自己能掌握的經濟學來。 工作繁忙的讀者,只需片刻閑暇,就可以讀上一兩篇,有時間再作思考和分析,必能有所收獲,使你的“知識人生”更臻完滿。

29 《鄉土中國》,費孝通著 三聯書店C912.8/01 觀察社C912.8/01-3 北京出版社C912.8/01-2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實地調查和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寫下了諸多不朽篇章。本書推出的是學界共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鄉土中國》、《生育制度》、《鄉土重建》和《皇權與神權》四篇著作,可供社會學工作或教學、研究者參考。

學術的道路是清貧的,學術的道路同樣也是艱辛的,但是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是安于清貧,在艱辛的學術道路上披荊斬棘,傳承人類寶貴的知識財富。費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見證了一代學人的風范,為中國社會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使社會學這門外來的學科真正在中國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本書收錄的都是費老學術上的成功之作,更是使后學者領略了社會學的魅力所在,進而使社會學在中國真正做到了面向大眾,為學術推廣鋪平道路!

30 學會使用工具書 《辭源》、《現代漢語詞典》、《辭?!?中英、英中詞典 國際事務工具書:《各國概況》 地圖:最新的一本世界地圖集、一本中國地圖集

推薦

二、三年級學生閱讀

1 《1957年的夏季:從百家爭鳴到兩家爭鳴》,朱正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D651.6/03 朱正不以曾淪為失敗者而自餒,由春及秋、日夜相繼。孜孜??,數易其稿;廣搜博覽,嚴格依據已經公開發表的資料,事事有來歷,句句有出處,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讓歷史得以本來面目出現。這是真正史家的風格,學者的態度。

2 《巨人的誕生:“毛澤東現象”的意識起源》 ,蕭延中著 國際文化出版社A755/05 在巨人的背后,綿亙著一道什么樣的歷史與精神的地平線?“毛澤東現象”有著一種什么樣的意識起源?

古今中外紛繁駁雜的思想資源,開闊著青年毛澤東的思想理路。早期大力倡導精神上的個人主義和現實主義;五四運動后則從個體自覺延伸到了群體聯合和民主自治,激情主張“民眾大聯合”和建立“湖南共和國”,他的思想探索顯得蹣跚而又堅毅??傮w上說,青年毛澤東思想的最重要的追求,就是世界和人生的“大本大源”,就是支配歷史前進和人生進步的根本規律。而晚年,他宏大的思想愈走愈狹,金字塔尖上威嚴屹立的只剩下一個無限但卻孤獨的自我,并以此虛構或取代了整個民族和國家,走上了一條非理性的迷途,深深地陷入了政治哲學思考的悲劇循環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民族悲劇中,他導演了氣壯山河的歷史喜劇;在社會主義的歷史喜劇中,他卻導演了史無前例的民族悲劇。無論是喜劇還是悲劇,他留下的足跡都喚起后人長久的尋味與回憶。

毛澤東的經歷和思想,是近代中國動蕩、沖突、矛盾之曲折前進和有序發展的一個縮影,具有民族精神結晶的典型意義。

3 《極端的年代:1914-1991》,[英]霍布斯鮑姆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K15/35 《極端的年代》是本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霍布斯鮑姆的新著。該書于1994年推出,兩年間便再版12次,并被譯成多種文字。

作者以其專業史家的精辟洞見,深入考察了本世紀從1914-1991年的歷史:兩次世界大戰及無數局部戰爭給人類帶來的苦難,40年“冷戰”造成的不安,科技進步的利和弊,社會文化變革的長與短,資本主義發展的榮與衰,社會主義進程的得與失……

4 《自由之聲:19世紀法國公共知識界大觀》,[法]維諾克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D756.59/05

血雨腥風的歷史平臺上,知識分子如何捍衛自由之原則?桎梏橫行的年代里,怎樣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書以動蕩不安的19世紀的法國作為解讀的背景,通過描述維克多·雨果、喬治·桑、馬爾所克等活躍于各個時期的精英知識分子堅持不懈的斗爭歷程,彰顯出法國專制體制下捍衛表達自由原則的艱難軌跡。風起云涌的斗爭氛圍、針鋒相對的筆墨論戰和悲歡離合的生活際遇交織成一幅既有生活質感又充滿睿智思想內涵的歷史畫卷。

5 《中國當代社會各階層分析》,楊繼繩著 甘肅人民出版社D663/35 楊繼繩是記者,也是學者,這一雙重身份必然為他的學術著作帶來有別于學院派的性格。一如他在本書的前言中所說:“我并不想把這本書寫成一本社會學方面的學術著作。我所期待的讀者也不僅是對社會學有興趣的人。我希望寫得更自由一些,讀者讀起來更輕松一些,當然也不是通俗小冊子。我的著眼點不是論證某一社會學的假設,我想用現實材料來分析中國社會階層。我沒有力量像社會學機構那樣為這個問題進行專門的社會學調查,但我可以綜合利用各方面學者和機構的調研成果,盡可能集中各方面調研成果的精華。”有鑒于此,我們期待此書的就不是其學術價值(這點留待專家去評鑒),而是其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怎樣的社會圖景,這幅圖景是否切合甚至強化了我們的日常感受和認知,刷新這幅圖景使之更為合理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仍如作者所說:“這本書是從分析社會階層這一個一個的社會橫斷面,深入分析中國國情,分析各個階層面臨的問題和階層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尋求社會和諧的辦法。”質而言之,作者撰寫此書旨在呈現和求解社會問題,學術創新非其所求。

6 《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孫立平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D66-53/02 本書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表的13篇文稿。這些文章從社會學的獨特視角出發,圍繞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對改革開放20年業中國社會生活發生的一系列變化進行了系統的分析。這些文章指出:改革以來中國社會變遷意義最重大、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結構的劇烈、持續、深刻的變化。作者用:“轉型與斷裂”的概念來表明目前現象及其背后的原因,表明20世紀90年代后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不同以往、有著自已特征的社會。從經濟的、歷史的、比較的角度詮釋了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和民眾的關系,以及農民工流動、社會穩定,市場轉型等當今中國近切需要澄清和解決的問題。

本書的讀者對象是社會學專業的教師,學生和研究者,也適合對中國社會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7 《拐點:決定未來中國的12個月》,章敬平著 新世界出版社 I253/554 綜觀2003年3月至2004年3月的中國情境,作者認為,政改和經改固然都有堪為人稱首的表現,但并不像民間輿論善意曲解的那樣宏大敘事。真正具有深度、廣度和力度的是前所未有的社會體制改革。所以,作者晚愿意從社改所凸顯出的中國的第二次轉型,去概述海外媒體所謂的“新政”?;谶@樣的認識,作者將此間12個月,描摹成中國直線行25年后的一個拐點。他想念,拐點的出現,對未來中國,具有太多的指標意義。

有趣的是,作者在論證其個人觀點時,并示蹈襲政論作家習以為常的宏大敘事,人民倫理的大新聞,只是敘述的“綱要”,那些平和,欠但潤物細無聲的小事情和小人物,才是佐證拐點的力量所在。這當中,有憲法與行政法學博士生招生的考題,有《手機》“主人公”嚴守一的謊言,還有“博客”中的木子美的真實??瓷先?,拐點的創意,多是舊作品的新級任,但他們與你先前看到的那些零散的文章,除了細節上的似曾相識,已然是完全不相干的兩種作品。同一個人的作品大量出現在同一本書中,就像社會學方法論上偶然抽取的樣本。他們存的意義,已不再是對過去發生的新聞的碎片式的零星記錄,而是對一段富于變化的當代歷史的解讀。

8 《偉大的博弈——華爾街金融帝國的崛起》,[美]戈登著 中信出版社F837.125/16 《偉大的博弈》是一部講述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發展歷史的著作。這本書以華爾街為主線展示了美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全過程。它生動地講述了華爾街從一條普普通通的小街發展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傳奇般的歷史,展現了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在美國經濟發展和騰飛過程中的巨大作用。書中大量的歷史事實和經濟數據,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和準確地認識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過程。

9 《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著 新華出版社F270-49/11 本書作者在擔任CEO的三年時間里,將視野從專注營銷轉向整個企業經營管理的動作。汪中求以大量案例論述了“細節”在管理中的重要性。這本書意在提示企業乃至社會各界:精細化管理時代已經到來。 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礎。 中國決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

10 《力量轉移》,[美]阿爾文·托夫勒著 新華出版社G303/86 11 《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美]亨廷頓著 新華出版社D5/48 本書作者塞繆爾·亨廷頓,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名學者,再任美國哈佛國際和地區問題研究所長,曾多次訪華,。1993年夏,他在美國《外交》雜志上發表了題為《文明沖突?》的文章,引起國際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爭論。

作者認為,冷戰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戰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百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

本書所持觀點公允與否,在學術界大有爭論。但書中對現今世界各種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對讀者會有重大參考價值。

12 《問題與主義》、《田園詩與狂想曲》,秦暉著 長春出版社C52/49 中 央編譯出版社C912.82/0280年過去了,世紀之交、千禧之際的中國仍然處在大變革的時代,也仍然需要坦言“主義”說教,是為空疏之學,而缺乏“主義”的“問題”研究,可稱之學??帐柚畬W與之學今后像過去一樣仍會存在,但走出空疏化與短 化的“問題與主義”的討論無疑是中國思想的希望。

這本集子收的文章是作者近年在這個方向的一些心得,共分五組“匹夫之言、問題與主義、他山之石、文化與制度、四十而惑,由淺入深,大致反映了作者對中國與世界發展歷程中一些表層與深層問題的看法。 已故的美國農民學家丹尼爾 ·托尼曾說:即使在當代發達工業化國家,“農民與農民的子孫”仍構成人口的多數。而在中國,他們可以說幾乎構成了人口的全部。我們常以“世界耕地的 70o養活了世界人口的21%”為自豪,卻很少提及它的另一方面— 以世界上40%的農民 “養活”世界上僅僅7%的“非農民”!

13 《道德理想國的覆滅》、《書齋里的革命》,朱學勤著 三聯書店上海分店B565.26/03 長春出版社C52/48 盧梭首先繼承了中世紀救贖傳統,并努力把這一傳統傳遞給近代社會。正是在這一點上,他與堅持世俗理性的啟蒙運動發生根本性的分歧。盧梭是一個顛覆性的二傳手。他傳出的是一個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顛覆對象并不是彼岸天國,那一天國已隨上帝遠去。他要顛覆的對象,是此岸文明結構——從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國。他的理論包裝是歷史復古主義的悲觀色彩,其內里的填料卻是一種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義:重建道德共同體,重建世俗社會。政治結構、文明規范。在這個意義上說,盧梭理論是一種早產的解構主義,社會政治上的解構主義。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僅僅是一場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為社會革命,把社會革命延伸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為不斷革命、繼續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羅伯斯庇爾的話來說,那一場革命不僅僅是一場國內戰爭,也是一場國際戰爭,更兼一場宗教戰爭?!稌?中國的“思想短路”從80年代最后一年至今,似乎還沒有停歇的跡象。從內部產生的“新儒家”,從外部引進的“新馬”,都有文化決定論傾向。兩家學說在符號形式上相距甚遠,一中一西,但就思維方式而言,它們都能共享黑格爾,可以在黑格爾那里找到夸大精神觀念以致首足倒置的共同語言。除此之外,另有兩點也值得同情。一是知識分子的言說是在一個被限定的范圍內伸展,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州只能在被限定的范圍內討論有安全系數的問題,那一道樊籬不僅封閉外部更為廣闊的真實問題,也影響樊籬內可言說問題的健康發展。這是一個現實處境。二是知識分子的集體性“阿Q精神”,每當在現實世界中遇挫,尤其是重大慘烈之挫,只能退守書房,要不了多久,反而會對這種被限定的處境產生一種自欺欺人的深度闡釋把自己只能在書桌上處理的符號世界夸大為現實世界的決定性因素,自己不僅不是被限定者,而且還是那個限定者的決定者,是自己的書桌決定著外部世界的走向,而不是外部世界的限制迫使自己退進了書房。這是一個精神病癥。如果說現實處境理應同情,那么精神病癥則可以批評。我稱這種病癥為“書齋里的被動語態革命”,被動者顛覆主動者,只需在符號上改變語態,將被動語態轉換為主動語態即成。馬克思稱德國古典哲學是德國人只敢在書房里進行法國人在政治上的革命,大致也是這一意思。

14 《論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鳩著 商務印書館B565/04 該書是18世紀上半葉杰出的啟蒙思想家,近代資產階級政治與法理學思想體系的主要奠基人,近代歷史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孟德斯鳩(C·L·Montesquieu,1689-1755)的最主要著作。被稱為"是亞里士多德以后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該書所倡導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權力分立是對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抨擊,成為此后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政治綱領。特別是為孟氏所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分權與制衡理論,對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經過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已經成為資產階級國家構建民主制度和政權體制的組織原則。孟氏所集中討論的不是具體的法律規范本身,而是法的精神,即法律符合人類理性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所以,孟氏把法律置于決定地位,認為只有法律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而專制則是對人性的蔑視和對自由的踐踏。他進而深入探討了自由賴以存在的體制條件,并借此找到恢復自由的基本手段──三權分立,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主張憲法統率下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政治制度。使法律、自由與憲法結合起來,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這也是孟氏對政治理論最杰出的貢獻。他的貢獻還體現在所運用的歷史主義和整體主義的研究方法上。孟氏的全部理論都建立在對歷史事實和世界各國古今政治、社會與法律制度實踐分析基礎之上,從社會──歷史──文化以及人們生存環境中的各個因素相互聯系與影響的動態關系中把握一國政制與法律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是對傳統政治學、法學研究方法的超越,在社會理論"前科學"時期,使政治學和法學的研究向科學前進了一大步。全書中譯本共分上下兩冊,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內容可概括為:①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系,政體的種類和它們各自的原則(1至10章)。②政治自由和分權學說,英國范例(11至13章)。③地理與政治關系的學說及各種推論(14至19章)。④工業、商業人口、宗教等問題(20至25章)。⑤羅馬和法國法律的變革、關于封建法律學說(27至28章,30至31章)。⑥一般性結論(26和29章)。

15 《晚清七十年》,唐德剛著 岳麓書社K525.07/10 《晚清七十年》這部著作,原是海外史學家、胡適先生的高足唐德剛教授用英文寫成的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導論篇”,后經不斷增刪和改寫而成一部中國近代史著作。本書由于作者觀照歷史的角度非同一般的歷史學家,也因其極富個性和魅力的語言而在海外有極大影響;也正是因作者的歷史觀點與一般的歷史學家晚清觀點大不相同,《晚清七十年》在中國大陸遲遲未得出版。本版為國內首版,全書由“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綜論”、“太平天國”、“甲午與戊戌變法”、“義和團與八國聯軍”、“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五部分構成,并附有數十幅相關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始照片,極富歷史震撼和可讀性。

16 《傳統與變遷》,費正清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K207/93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出版前言、作者前言、中國概況、古代中國:文明的誕生、古典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的黃金時代、秦漢: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國、帝國的再生、晚唐與宋:中國文化的全盛期、漢人與胡人:蒙古帝國、明代的國家和社會、清:傳統中國發展的高峰、中國在19世紀時遭遇的入侵與叛亂、中國對西方的回應、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從君主專制到軍閥混戰、中華民國興衰、中華人民共和國、譯后記。

17 《美的歷程》,李澤厚著 文物出版社J12/01 《美的歷程》從宏觀鳥瞰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其中提出了諸如原始遠古藝術的“龍飛鳳舞”,殷周青銅器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漢畫像石之“浪漫主義”,“人的覺醒”的魏晉風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繪畫以及詩、詞、曲備具審美三品類,明清時期小說,戲曲由浪漫而感傷而現實之變遷等等重要觀念,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此書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達幾十萬冊。已有英文、德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問世。本次出版,附精美彩圖二百余幅,集閱讀、欣賞于一體,更便于讀者珍藏。

18 《戰爭與和平》,[俄]托爾斯泰著 新世紀出版社I512.44/05-3 人民文學出版社K512.44/05 俄羅斯偉大作家列·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一部不朽名著。作家以一八一二年拿破侖入侵俄國為中心,描寫俄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英勇場景。本書具有史詩的氣魄,畫面廣闊,人物眾多。書中既有俄國和西歐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又有故事情虛構;既寫了金戈鐵馬,刀光備影的戰斗,又寫了安逸寧靜的日常生活;既有慷慨激昂的議人論世,又有細膩婉約的抒情述懷。作者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塑造了一個系列鮮明的人物形象,寫盡了各種人情世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稱這部小說為“更加直接和更加準確地了解俄羅斯人民的性格和氣質以及整個俄國生活”,讀它“勝過讀幾百部有關民族學和歷史的著作”。

作者巧妙地將戰爭與愛情結合起來,以細膩的筆觸塑造了眾多豐滿、生動的人物形象。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為歷久而彌珍的不朽之作。

19 《百年孤獨》,[哥]加西亞·馬爾克斯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I775.45/01 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百年孤獨》1967被稱為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其作者加爾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8一出生于加勒比海岸哥倫比亞的熱帶小鎮阿拉卡塔卡。小說《百年孤獨》內容復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手法新穎。馬爾克斯在書中溶匯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繽紛的文化。他通過描寫小鎮馬孔多的產生、興盛到衰落、消亡,表現了拉丁美洲令人驚異的瘋狂歷史。小說以“匯集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榮獲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20 《西方哲學史》,[英]羅素著 商務印書Z1/08/1/30

哲學史旨在有聯系地闡述那為解決存在問題或使人了解我們的經驗世界而作的各種嘗試。它是從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類思想的發展史;不僅按年代列舉和解釋各種哲學理論,而且研究各種哲學理論彼此的關系、產生的時期,以及提供哲學理論的思想家。每一種思想體系或多或少地有賴于其所由興起的文明、以前各種思想體系的性質,及其創始者的個性;它又反過來對當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發生很大的影響。所以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觀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的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系起來。哲學史又必須試圖追蹤人類思辨歷史上往前推進的線索:說明稱為哲學的思想觀點怎樣產生,各種問題和提供的解答怎樣引起新的問題和答案,各個時代對于達到最后的解決有哪些進展。

21 《潛規則》,吳思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I267.1/34 中國社會在正式規定的各種制度之外,在種種明文規定的背后,實際存在著一個不成文的又可獲得廣泛認可的規矩,并且古已有之,今日更發揚光大,可以叫作“潛規則”。本書便是作者讀中國史書時,有關“潛規則”的心得。

22 《非常道》,余世存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267.3/06 近代中國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值此非常時期,必有非常話語。本書以《世說新語》類似的體裁,截取自晚清、民國而至解放后的歷史片斷,記錄了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為代表的同治重臣,以孫中山、袁世凱為代表的辛亥豪雄,以胡適、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先鋒,以毛澤東、蔣介石為代表的國共兩黨,以錢鍾書、陳寅恪為代表的傳統文人,以李敖、王小波為代表的文壇斗士,等等。分為:史景、政事、文林、武運、革命、問世、人論、英風、狂狷、等共三十二編。

23 《歷史研究》,[英]湯因比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1/11/82 《歷史研究》共12卷,版前后費時27,于1939年至1961年間出齊,作總共用上百種文獻資與多種語言。1947年、1957先后出版了D.C.索麥維爾為前10卷編的簡編本,本書即為該簡編本的中譯。湯因比在該書中集中討論了文明(即文化)的起源、生長、衰落、解體的原因和機制,研究新文明的交替繼,以一個職業歷史學家的冷靜和道德觀來回答人類文明的前途與命運。

24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美]丹尼爾·貝爾著 三聯書店G0/43 本書論述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它在稍廣的意義上涉及到資產階級社會的矛盾。商人和制造業主創建了這一新世界。十六世紀后,中產或資產階級又對社會加以現代化革命,他們扭轉了人們對軍事或宗教的關切,把經濟活動變成了社會的中心任務。

資本主義是這樣一個社會經濟系統: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礎上的商品生產掛鉤,依靠資本的持續積累來擴大再投資。然而,這種獨特的新式運轉模式牽涉著一套獨特文化和一種品格構造?!瞔haracterstructure]。在文化上,它的特征是自我實現,即把個人從傳統束縛和歸屬紐帶(家庭或血統)中解脫出來,以便他按照主觀意愿“造就”自我。在品格構造上,它確立了自我控制規范和延期報償原則[delayedgratification〕,培養出為追求既定目的所需的嚴肅意向行為方式。正是這種經濟系統與文化、品格構造的交融關系組成了資產階級文明。而分解這一結合體及其內在意義,正是貫穿本書的主題線索。

25 《社會契約論》,[法]盧梭著 商務印書館Z1/08/2/27 清華大學著名學者、翻譯家何兆武先生翻譯的《社會契約論》是目前盧梭著作的最好譯本。該書不但是世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古典文獻之一,也曾對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產生過較大影響。本書提出了天賦人權的口號,認為國家的主權在人民,被剝奪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權利。

26 《控制國家:從古代雅典到今天的憲政史》,[美]戈登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D59/08 D59/08-2 憲政是西方政治傳統的精髓,是西方政治理論的主流。作者把憲政定義為通過政治權力的多元分配從而控制國家的強制力量的政治制度,探討了憲政思想和實踐的主要歷史階段:古代雅典、共和時期的羅馬、中世紀的對抗理論、文藝復興的威尼斯、荷蘭共和國、17世紀英格蘭、18世紀的美國以及當代爭論的焦點問題。其中對傳統范式中較為忽視的威尼斯制度史研究和政治學分析與豐富多彩的歷史事件和活躍生動的智識氛圍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此書更具可讀性。

27 《社會學》,[美]波普諾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C91/136 《社會學》是國際上社會學領域最系統、最富權威的著作。本書在中國的出版也可以說是社會領域圖書自出版以來,最值得出版的佳作。全書共分五篇十二章,系統而深入地 介紹的社會學問題的廣闊領域。 28 《理念人——一項社會學的考察》,[美] 劉易斯·科塞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D56/04 知識分子是理念的守門人,也是意識形態的啟蒙者。理念的人雖然屢遭拒絕和歧視,卻依然在很多世紀中成為西方思想史上的開路先鋒。本書致力于追溯西方知識分子的社會背景,努力揭示社會與政治的狀況如何支持或阻礙著這些人的理念,而他們又是如何在巨大的困難中影響和鑄造著西方的理念世界。社會場所和社會背景對知識分子發展的影響,知識分子與權力機構的關系,當代知識分子的類型、生存狀況以及未來前景——諸多引人關注的重大問題在本書中都有精辟獨到且令人信服的論析。

本書出版三十多年來在西方社會學界享譽不衰,已成為論述西方知識分子歷史和知識分子社會學的代表著作。

29 《政治人》,[美]西摩·馬丁·李普塞特著 商務印書館D0/64 政治科學經典著作《政治人》一書的特色在于打開了當代政治學研究一種新的視野,或者說把政治學研究的一種傳統的方法繼往開來,現代化了。這種方法就是政治社會學的方法。所以書的副標題叫“政治的社會基礎”。

30 《政治哲學導論》,[英]托馬斯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D0/230 這是一本闡述深刻而又清晰簡明的政治哲學著作。全書圍繞權力、權威、國家、主權、法律、正義、平等、權利、財產權、自由、民主和公共利益等政治哲學核心概念而展開討論,突出了與這些核心概念有關的高層次理論和難點;不僅引證了西方從古到今政治哲學大師的精華,還評述了圍繞他們的核心思想和論證而展開的各種爭論。全書論述精煉,資料引證翔實,每節結尾均附有詳細的參考文獻,通過批判的闡明啟發人們的思考,可供政治學、哲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工作者、教師和學生閱讀。

31 《自由主義》,李強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D095/09 本書主旨在于梳理自由主義的理論內涵,而不在于考察它在某一地域、某一時期的際遇。本書的重點研究對象是西方近現代自由主義學說。本書在結構上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敘述自由主義的發展歷史。自由主義既是一種學說,一種意識形態,又是一種運動,而且在許多國家成為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制度。本書的重點是勾勒、梳理作為一種學說、理論、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本書的第二部分剖析自由主義的主要原則。包括個人主義、自由、平等、民主、國家學說等等。在剖析自由主義原則時,本書將自由主義定位于一種國家學說。其核心是一套關于個人、社會、國家關系的理論。在全書的最后一個部分,本書介紹了批評自由主義的學派及其觀點。 32 《保守主義》,劉軍寧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D07/06

《保守主義》是曼海姆1925年提交給海德堡大學的教授資格論文,在這部嚴謹的著作里,曼海姆以法國革命以后務國思想為典型,對現代政治中最有影響的意識形態之一保守主義,做了深入強國致的分析。本書把令念分析與歷史分析相結合,從思想方式、與時代的關聯性、與自由主我的對立與互補等方面,分析了十九世紀早期德國保守主義的起源與發展。這部知識社會學的典范之作不僅提供了關于保守說義的概念性認識,而且豐富了我們對這個時期德國思想與社會的知識。

33 《法團主義》,張靜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D091.5/06 本書共分七章,主要從“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視角論述了法團主義與多元主義的分歧,重點在指明他們各自的意識形態立場、理論及方法論歧異,其中包括它們對一些通用概念――公民社會、利益團體、國家角色的不同理解。對法團主義的定義、表現、基本立場政制的生長背景等作了詳盡論述。并就法團主義提出另一種結構建制作了詳細說明。

34《聯邦黨人文集》,[美]漢彌爾頓等著 商務印書館D971.2/01 我打算在一系列的論文中討論下列令人感興趣的問題:聯邦對你們政治繁榮的裨益,目前的邦聯不足以維持聯邦,為了維持一個至少需要同所建議的政府同樣堅強有力的政府;新憲法與共和政體真正原則的一致,新憲法與你們的州憲是相類似的,以及,通過新憲法對維持那種政府、對自由和財產的進一步保證。

在這次討論過程中,我將要盡力給可能出現、并且可能引起你們注意的所有反對意見提出滿意的答復。

35 《精神分析引論》,[奧]弗洛伊德著 商務印書館B846/01 精神分析是一種治療神經病的方法,也是一種研究心理功能的技術,以后形成一種心理學的理論,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學派,對心理學、醫學、人類學乃至史學、文學藝術和哲學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書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最重要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這部著作當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36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德]韋伯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Z1/11/53 馬克斯·韋伯是當代社會學古典理論三大奠基人之一。本書反映了韋伯思想的總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講,韋伯可以與馬克思相提并論。馬克思側重經濟基礎,而韋伯則強調意識形態,特別是宗教的作用。在一個片面強調競爭、優勝劣汰、爾虞我詐的社會中,理性的經濟倫理——誠實、信任、責任心是多么難以建立起來。然而韋伯在本書中總結的勤奮、忠誠,敬業、視獲取財富為上帝使命的新教精神,是西方花了數百年時間才醞釀出來的資本主義生活秩序。讓我們從中看到了隱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 37 《想象的共同體》,[美] 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D091.5/26-2 民族和民族主義是什么?其本質是什么?它們在歷史上是怎樣出現的,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為何它們能夠在今天擁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當性?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義問題的學者們試圖要解答的問題。本書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獨辟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出發探討了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體“,力圖提出一個解釋上述關于民族與民族主義問題的新的理論典范。安德森將民族、民族屬性與民族主義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將民族定義為“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 他認為這些“想象的共同體“的形成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家方言的發展等。通過比較史和歷史社會學的方法,安德森對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進行了論證:他否定了多數學者所認同的民族主義起源于歐洲的觀點,認為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獨立運動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義,民族主義是經由美洲而散播至歐洲,再到亞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書式的歐洲史素養與當代東南亞研究權威的背景,以及他對東西方多種語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論證更具說服力?!断胂蟮墓餐w》獨辟蹊徑的研究視角令它已經成為當代研究民族與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其影響所及幾乎橫跨所有人文與社會學科,是當代文史社會科學學生必讀之書,同時也是理解人類社會諸多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指引。

38 《自由秩序原理》,[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著 三聯書店F091.325.1/02 在人之上,存有著一種巨大且監護的力量,此一力量憑靠自身的意志而確使人們獲得滿足,并監護他們的命運。此一力量具有絕對、無微不至、恒定、遠見和溫和的品格。如果它的目的在于養育人以使其長大成人,那么它就似父權;但是它也異于這種權威,因為它力圖使人們處于恒久的孩童狀態:當然,如果人們只想歡樂,那么人們得以歡樂也是頗令人滿足的。這樣一種政府雖說愿意為人民造福,但是它卻力圖使自己成為人們幸福的唯一代理者一唯一裁定者;它雖說會為人們提供安全,能夠預見并確使人們主要關注的問題,引導人們的努力,規定人們財產的承繼方式,并分配處理人們的遺產,但這豈不是讓人們根本不思和完全不去操勞煩惱瑣碎的生計嗎?而這就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39 《民主政制比較研究》,宋玉波著 法律出版社D911.04/03 民主政制的精義在于憲政。憲法與憲政,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其盛衰興廢,不獨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決于政制之安排、社會之結構、公民之質素與民眾之信仰。故修憲雖易,行憲政實難。”本書疏理通行于世界的憲政之基本原則和制度,比較典型各國各類民主憲政體制之異同。本書的內容,除了總攬民主憲政之原則和基本制度外,還涉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國家的憲政制度及其動作實踐。它們不一定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最有影響的國家,但是其政制的民主特色卻值得關注。

本書具有以下特點:1.作者以民主憲政的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為綱并由此入手,努力做到宏觀的歸納演繹與微觀的比較研究有機結合,嚴謹的邏輯分析與充分的理論論證相得益彰,從而使作者概括提煉出的民主憲政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更有說服力。2.本書在內容上突破了某些現存結論,在掌握充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新的探索。3.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注意運用綜合比較分析、定性分析、階級分析、歷史分析等方法。此外,作者在引證上,重在參考外國的原文資料;對中文資料的引用,特別注意權威性和可靠性。

40 《正義論》,[美]羅爾斯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B82/83 功利主義在現代道德哲學中占主導地位。其它理論,如直覺主義,沒有提供能德觀,應當以一種更抽象的社會契約論來替代功利主義。其出發點是:社會基本結構是正義的主題,人們在達成其它協議之前,首先要就這會制度的原則達成協議。然而這種締約不是一種實際的歷史行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狀態中的選擇的結果。對這種選擇的哲學描述只能是:它是相互冷淡的個人在無知之幕背后的選擇。對所選擇的原則的直接檢驗是看按它們安排的社會制度是否符合人們的直沉判斷;另一個檢驗是看它們是否適合人們的目的。由此產生了本書的三個部分:理論、制度、目的。

41 《國富論》,[英]亞當·斯密著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F091.33/13-5 本書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說明廣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樣構成的,并說明供應各時代各國民每年消費的資源,究竟有什么性質。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討論的,是君主或國家的收入。在這一篇里,我要努力說明以下各點:第一,什么是君主或國家的必要費用,其中,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由全社會負擔的賦稅,哪些部分應該出自社會某特殊階級或成員負擔的特殊賦稅。第二,來自全社會所有納稅人的經費是怎樣募集的,而各種募集方法大抵有什么利弊。第三,什么使幾乎所有近代各國政府都把收入的一部分,作為擔保來舉債,而這種債務,對于真實財富,換言之,對于社會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物,有什么影響。

42 《回家的路》,汪丁丁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52/34 本書表現了作者在人類知識森林中的探索歷程,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即是填補“當代經濟學和哲學之間沉默距離”的一種努力,在這一努力過程中,作者試圖使經濟在更深遠的領域與其他人類知識相接。

43 《賣柑者言》,張五常著

44 《經濟學原理》,[美]曼昆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F0/230 F0/231 機械工業出版社F0/102-2 本書譯自經濟學大師曼昆所著《經濟學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較多篇幅用于應用與政策、較少篇幅用于正規的經濟理論。本書主要從供給與需求、企業行為與消費者選擇理論、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經濟波動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經濟學家們的世界觀。全書語言洗練,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對讀者的學習和工作有所裨益。 本書適于經濟管理類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學生使用,也可作為經理人員的經濟學入門。

45 《國家與市民社會》,鄧正來等編 中央編譯出版社C912.81-53/01 上海人民出版社C912.81-53/01-2 本書共收入研究論文17篇,結構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市民社會的概念與理論”,主要側重于論者對市民社會概念之特定內涵的分疏及厘定,試圖反映市民社會理念從與政治社會不分,此后逐漸與國家相分離直到最后經社會與國家互動而形成第三域(即市民社會)的演化的內在理路;第二部分“市民社會及相關問題”,側重于展示市民社會與文化符號、社會整合、國家政權建構、民族主義以及軍事政治等重大問題的研究,以圖使中國市民社會論者拓寬研究題域,更為清晰地呈現出市民社會理念除自身的內在問題外而與其他問題相勾連時所具有的繁復性;第三部分“市民社會與中國問題”,主要圍繞美國漢學家、中國大陸及臺灣論者援用市民社會模式所做的研究,同時側重于對當下研究的反思及論辯,并呈示某些晚近涌動的立基于中國歷史與現狀的本土性研究趨向。

46 《網絡社會的崛起》,[西] 曼紐爾·卡斯特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G20/07 本書內容敘述新信息時代的經濟與社會動力。書中以在美國、亞洲、拉丁美洲與歐洲的研究為基礎,以確立一個有系統的信息社會理論為目標,考察當代世界信息技術的基本性影響。

47 《制度經濟學》,[德]柯武剛、史漫飛著 商務印書館F091.394/20 這是一部扎實的也很必要的書。它內容全面,敘述淺顯,適于應用?,F代制度經濟學的核心要素被組織得如此緊湊,說明這一理論確實已進入了„成年期??,F在,可以向有心了解這門學問的讀者推薦這本書,而不必推薦該領域中的全部文獻了。 專業類

推薦一年級學生閱讀

1 《新聞學大詞典》,甘惜分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冰點故事》,新浪網全文轉載 李大同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G219.25/04 《冰點》是中國青年報1995年開辦的一個專題特寫版。“更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和想法”,首次將普通百姓的生活作為中央媒介新聞著力表現的對象,引起讀者熱烈的反響。其后,《冰點》創出一條通過對普通人生活細膩、生動的描述為基點,全面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與變遷、謳歌真善美、抨擊假丑惡的辦刊新路?!侗c》報道被各地報刊大量轉載;其中多篇被拍成電視專題片;有4篇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目前《冰點》已出刊330多期,累計近300萬字?!侗c》報道已有三家出版社精選成書,被多所大學新聞系列為必讀參考書。理念:普通人占這個世界的99%,只有贏得平凡,才能贏得世界。

李大同就是《冰點》的創辦者和主編,他強烈地感到,一個編輯具體的思考和工作狀態,一篇引起極大社會反響的報道的出籠過程,對有志從事新聞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們來說,是相當陌生的,而他們在學校里,很難得到這方面的信息。往好里說,他們充其量只能研究一些“好的”公開的報道,但新聞運作的真正內涵,往往不在報道之內,而在報道之外;新聞“大制作”就更是如此。于是他回顧《冰點》從創立到今天10年多的歷史,講一些報道和制作背后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將要回顧的,主要是他辦《冰點》的實踐,由一個一個故事組成,也間有這些年里的一些思考文本。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敗,還有無奈的妥協和硬起頭皮的抗爭。如果說,新聞工作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在“記錄歷史”的話,那么,在這本書里將嘗試寫寫“如何記錄”歷史,談談一個大報編輯在自己主持的版面里,如何記錄自己眼中的中國的故事。

3 《西方媒介史》,[法]讓納內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G206.2-091/01 本書是作者在巴黎政治研究學院講授的十五節課的講義基礎上拓展而成的媒介史專著。書中線索靈活,不僅論述了西歐各國媒介發展史,而且還厘清了各種媒介的發展史以及各個時期媒介的發展過程,突出了西歐媒介的整體性,并通過橫向對比來表明它們的相互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結論部分著重論述了媒介的歷史與民主的未來之間的關系,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和研究領域。

4 《風云人物采訪記》,[意]法拉奇,新華出版社 D50/02/2 D50/02 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新聞人此書包括了26個人物采訪記錄,83年版的《風云人物采訪記》包括8個人物采訪,85年版的《風云人物采訪記 續集》包括10個人物,此書在包括了這個兩個版本中的所有18個人物又增加了8個人物,是法拉奇《采訪歷史》一書在中國的全譯本。(前兩個版本是節選自《采訪歷史》一書,在中國中文版的翻譯為相同的人。)

此書中沒有包括鄧小平同志的采訪,因為很多購書的朋友跟我反映希望能獲得這篇采訪,所有我把鄧小平的采訪從99年版(只有這個版本的《風》才有這篇采訪,不過這一版只有14個人物,除了這篇采訪,其它的13篇都包含在這個88年版本中。)單獨復印下來,夾在這本書中,希望各位買家滿意。

此書是原書《采訪歷史》的全譯本,包括了二十六個人物的采訪記錄和法拉奇在每個人物采訪錄前的長篇議論。

法拉奇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記者,以提問尖銳,言辭潑辣著稱,她習慣用錄音機錄下訪問對象的全部問答,然后一字不差的以原對話形式全文加以發表。

《風云人物采訪記》第一集在中國出版后收到讀者的熱烈歡迎,被稱為影響了中國的一代新聞人(2006年9月份《南方周末》)。喜歡她作品的也不僅僅是新聞人士,還有關心政治和歷史的人,她的采訪往往是歷史的見證。 如她對基辛格關于越戰的采訪報道,引起美國朝野轟動和尼克松的發怒,使得基辛格懊悔的說“接見法拉奇是我生平最愚蠢的一件事”;她對巴基斯坦總理阿里布托差點導致印度甘地夫人與巴基斯坦簽訂的印巴協定流產;在對石油王國伊朗巴勒維國王和沙特石油部長亞馬尼的采訪中,她準確的預測石油價格的上揚,從而使他們兩人后悔不已。(《風云人物采訪錄》序言)

5 《熱言時代——<南方都市報>時評精選》 南方日報出版社I253/650 本書收入南方都市報時評版近年來發表的時評文章122篇,議題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呈現了在歷史轉型的當下,媒體通過自省和努力,可以給時事評論(或曰“文人論政”)帶來多大的空間,以及可能企及的高度。

目前南方都市報的時評,是基于這樣一個理念而設置生長的――中國與中國人,正處在百余年未絕的歷史大轉型努力之中……在這個轉型中,這個國家的方向、所獲得的進展、所遭遇的困頓、所影響的命運,是我們評論所要緊密關注、積極表達的話題。這看似有些宏大拔高的命題,其實正是中國現狀下媒體的自覺。

本書所選取的時評文章,都反映了時下社會新聞的熱點和焦點,視角獨到,觀點鮮明,論說理性,見解深刻,言辭犀利,可作為媒體從業人員寫作時事評論文章的范本,作為公務員考試申論寫作的參考佳作,作為高中學生寫作論文的最佳讀本。

6 《白宮前言——白宮記者團團長海倫·托馬斯自傳》新華出版社 本書包括了托馬斯親歷的上百條逸事趣聞,并有近30幅珍貴的照片。

7 《陳魯豫.心相約》 這本書適用于初學新聞的一年級學生,幫助提高職業興趣,文筆好,風趣 長江文藝出版社I267.1/346 陳魯豫的這部新書記述了她生命歷程中有趣的事情。從學生時代憑借驕人的英語能力獲得“北京市奧林匹克英語大賽”冠軍、主持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加盟鳳凰臺后直播澳門、香港回歸,直到“千禧之旅”、“9·11”事件等等。而鳳凰的同仁,執著堅韌的閭丘露薇、幽默無羈的竇文濤等在她的筆下也呈現出生動、鮮活的一面。余秋雨為該書作序。

8 《2003首屆中國記者風云榜》,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組編 誰沖在時代的最前沿,誰記下了感動、震動、推動社會和歷史的事件,誰在記錄中留下了驚心動魄的故事,誰的故事有足夠的影響力影響整個記者群及普通人,《講述》就對誰予以展示。

在我的心目中,《講述》不僅僅是社會歷史的關照,《講述》見證的更是關于生命的歷史:曾經有這樣的人,發生這樣的故事,以這樣的方式,激蕩過人們的心,一切就有那里,尚未命名,也未經損毀……讓所有的故事,在《講述》中呈現出其真實的面目和情感:讓每個人從中挑選和他(她)心靈最相近的東西吧!

9 《中國農民調查》,陳桂棣、春桃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I25/885 這是一部透視當下中國農民問題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世之作。作者耗時三年,遍訪安徽鄉村,深入調查,訪問了從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農村改革的有識之士、專家教授和黨政要員。收集的材料和廢棄的手稿,幾近等身。作品依據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生存狀態,披露了曾驚動中央的幾起重大涉農案件,揭示了農民負擔過重的種種原因,展現了農村費稅改革的艱難曲折過程。文本敘述客觀真實。聽作者錐心泣血哭述農民的命運,我們收獲的不僅是眼淚。

10 《黑鏡頭》 這是一本普利策新聞攝影獎作品集.從攝影作品看新聞記者,能真切地體會職業精神,樹立職業道德. 中國文史出版社J431/01/2~10這些冒著極大危險甚至是生命危險取得的畫面不僅使我們獲得視覺的巨大沖擊,還可以使我們在其間發現人性,以鼓蕩我們的激情、痛苦、愛戀、勇氣和正義感,對當今世界更多的反省和領悟,將創造屬于未來的意義。本書是優秀叢書《黑鏡頭》的精選珍藏本,所有的照片,都曾引起過巨大震動,甚至帶來了歷史的轉折和社會的改變,它們中的許多作品,因此獲得過世界新聞攝影獎、普利策新聞攝影獎等世界最著名的攝影獎項。

11 《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美]約翰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C912.82/09 本書是約翰遜博士的博士學位論文。它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考察印度鄉村生活的社會語境及電視在不斷變遷的印度鄉村中所發揮的作用。作者通過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著力于關注印度村民們的實際生活,傾聽他們的真切聲音。由于兼備東西方文化背景,約翰遜在運用西方成熟的社會學與傳播學研究方法來觀察、分析電視媒介對東方社會發展的影響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2 《不合時宜的思想》,高爾基著 江蘇人民出版社B82-061/04 B82-061/04-2 《不合時宜的思想》表現了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大膽、復雜、深邃、隱秘的思想。沒有了這些,我們所看到的只能是一個被閹割了的、被片面化的高爾基。

13 《新聞與揭丑:美國黑幕揭發報道先驅林肯·斯蒂芬斯自述》 海南出版社I712.5/01/2本書是為與新聞與正義配合而出版的美國新聞傳播叢書,側重于介紹在新聞實務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揭露性報道.本卷收錄的是1902年后美國黑幕揭發運動中的新聞作品

14 《普利策傳》,[美]布里安/[美]斯旺伯格(兩個不同版本) 新華出版社K837.125.4/13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K837.125.4/13/2 本傳記的傳主是出版史上最為重要、也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全書講述了這位匈牙利移民的傳奇經歷,引人入勝地講述了他如何從不名一文的聯軍士兵成長為一名國會議員,最后成為美國兩大報業《圣路易斯快郵報》和《紐約世界報》的業主,從而攀上美國新聞業——及權利——的巔峰。

本書作者根據普利策的個人信件以及他與別人的談話,在本傳記中包括了不少有關傳主社會活動及私人生活的新的個人資料,生動展現了他如何使《紐約世界報》崛起為美國最有影響、最受尊敬的一份報紙,引領世人走進了將轟動性新聞、娛樂性報道、漫畫與重大的財經新聞、外國新聞和政治新聞揉合在一起的現代大眾新聞及“新新聞”的時代。同時呈現給讀者的不有那些幫助改變了歷史進程的社論大戰。

此外,本書還生動描繪了美西戰爭時期普利策與赫斯特之間展開的激烈的發行量大戰;年屆四十就失明的普利策如何借助于他那些與眾不同的秘書,繼續經營他的帝國長達22年之久,支持受壓迫者,揭露腐敗的保險公司和不誠實的政客,與他所發現的一切不公正之事作斗爭;他率先雇用包括內莉·布萊在內的女記者,通過揭發詹姆斯·布萊恩的可疑交易而確保了格勞夫·克利夫蘭的勝利,他發起了一場募集捐款的運動,使得自由女神像最終能夠矗立于紐約港口,他擊敗了西奧多·羅斯福想以誹謗罪將他送入監獄的企圖,他還創建了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本書以率直而獨到的觀點描繪了傳主的一生,他盡管遭遇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各種挫折,但他憑借著非凡的勇氣、崇高的理念、創新的理想以及鴻鵠之志而使自己立于美國新聞業之巔,被世人尊為“美國新聞業之父”,并對美國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15 《中外廣告史》,陳培愛著 中國物價出版社F713.8-09/01-2 F713.8-09/01 本書初版于1997年,作為改革開放以來系統研究我國廣告業發展歷史和總結國外廣告發展歷程的一部基礎理論著作,本書深得各界好評,成為廣告史基礎理論教育和研究的首選教材和資料。

此次再版,既保留了第一版中受到了廣大使用者肯定的優異之外,又副入了作者近幾年來對廣告歷史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分中外兩部分,中國廣告史部分上自原始社會下至20世紀未,按照歷史進程描述了廣告在我國的發生、發展,并深入分析了其規律,對港、臺兩地和公益廣告的發展歷史也作了專章介紹;外國廣告史部分除記術古代、近代廣告的發展外,還重點介紹了美、日、英、法、俄等國家和地區現代廣告的發展,并對世界范圍內廣告的發展勢作了展望……

16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記錄》 朱天文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戲味愈淡,走向愈純粹的電影。到了電影的邊界,令觀者起好大疑慮,這到底算不算電影?

直接進入人,面對物事本身。當人物皆一一建立起來撼他不動時,結果雖可能只是采用了他的古光片羽,那都是結實的。顯現的部分讓我們看見,隱藏的部分讓我們想象。那么環繞他現在未來衍生的任何狀況都是有機的,與別人有時重疊,有時交叉,有時老死不相往來。剩下的工作,便如何把他們織攏在一起而已。

事件來龍去脈像一條長河,不能件件從頭說起,則抽刀斷水,取一瓢飲。侯孝賢說,擇取事件,最差的一種就是只為了介紹或說明。即使有,侯孝賢總要隱形變貌。事件被擇取的片斷,主要是因為它本身存在的魅力,而非為了環扣或起承轉合。他取片斷時,你自始以來就在事件的核心之中,核心到已經完全被浸染透了,以至理直氣壯為他根本無需向誰解釋。他的興趣常常不放在酣暢呈現這種浸染透了的片斷,忘其所以。

一個片斷一個鏡頭,聯接片斷之間的,并非因果關系,而是潛流于鏡頭底下的張力,彌浸于畫面之中的氣息。連帶的,他影片中一向特有的節約,更節約了。他善借存在于景框之外的空間,聲音,事件,以虛作實,留白給觀者。由于省略和節約,剪接上他常把尚未發生的事先述了,不給一點解釋或線索,行銷后明白,始追憶前面片斷的意義。觀者得一路回溯,翻耕,不停與整個觀景經驗對話。

詩的方式,不是以沖突,而是以反映與參差對照。既不能用戲劇性的沖突來表現苦痛,結果也就不能用悲劇最后“救贖”來化解。詩是以反映無限時間空間的流變,對照出人在之中存在的事實卻也是稍縱即逝的事實,終于是人的世界和大化自然的世界這個事實啊。對之,詩不以救贖化解,而是終生無止的綿綿詠嘆,沉思、與默念。

17 《我,費里尼》 [美]夏洛特·錢德勒著 費里尼這本口述自傳,成書于他去世之后,最可寶貴的,是記錄了一九九三年他魂歸天國之前幾個禮拜對夏洛特的自白,別有一種晚年的通達與智能。他想把自己的住院經驗拍成電影,事關疾病、死亡,但并不哀傷;他說自己夢見死神多次,很想拍出她的樣子;他聲稱“死神是個女人,她看起來永遠一個樣子,是個四十來歲的美麗女子”;他驚嘆“死神竟如此生氣勃勃”;他希望臨終之際,“在那段和死亡十分靠近的昏迷期里,可以在夢中得知宇宙的奧秘,然后平安醒來把它拍成一部電影”。——只可惜,我們永遠也看不到了。

推薦

二、三年級學生閱讀

1 《新聞寫作與報道訓練教程》,[美]里奇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G212/126 在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地球村”,信息傳播技術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傳媒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經并將繼續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新聞與傳播業在技術層面上用極短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幾近成熟的新聞傳播界上百年走過的路程。然而,中國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和研究仍然存在諸多盲點。要建立世界一流的大學,不僅在硬件上與國際接軌,而且在軟件、教育上與國際接軌,已成為我們迫切的時代任務。有鑒于此,本套叢書書目與我國新聞傳播學專業所開設的必修課、選修課相配套,特別適合新聞與傳播學專業教學使用。如傳播學引進了《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新聞采訪學引進了《創造性的采訪》、《全能記者必備》,編輯學引進了《編輯的藝術》等等。

本套叢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極大的可操作性。不僅具備邏輯嚴密、深入淺出的理論表述、論證,還列舉了大量案例、圖片、圖表,對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指導非常詳盡、具體、可行。其中多數教材還在章后附有關鍵詞、思考題、練習題、相關參考資料等,便于讀者的鞏固和提高。因此,本叢書也適用于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培訓和進修。為了滿足廣大新聞與傳播學師生閱讀原汁原味的國外經典教材的迫切愿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還選取了叢書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幾種進行原文影印,收入“新聞傳播學英文原版教材系列”中,讀者可以相互對照閱讀,相信收獲會更多。

2 《新聞報道與寫作》,[美]梅爾文·門徹,華夏出版社 G212/122 中文版《新聞報道與寫作》能為在中國學習新聞學的學生提供一些關于新聞學的最基本的內容與教益,這些內容是一個記者成長的起點?!缎侣剤蟮琅c合作》一書向學生展示了如何分析事件,以及如何在新聞報道中綜合這些分析。一個負責任的記者應懂得把事件放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中來思考,來發現其原因和結果的重要性。這意味著,記者不僅要不斷發展采訪報道的技巧,還要擴展對人的理解,對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的理解。

3 《紐約時報的風格》,李子堅著 長春出版社G219.712.9/02作者序言(繁體字版) 作者序言(簡體字版) 第一篇:時報風雨百年 l.百年家族經營 2.獨立辦報 3.幕后女強人 4.家族接班人 5.大權移交 6.新編輯班子 7.前景展望 第二篇:時報的原則和理念 l.龐大的組織 2.新聞鐵律 3.堅守時報原則 4.風格與用語 5.更正欄與編者的話 6.編采培訓 7.社論委員會 8.新聞帶動廣告 9.嚴苛的廣告標準 第三篇:時報鳳云人物 1.一代豪杰羅森索 2.雷斯頓 雷斯頓與李普曼 雷斯頓與助手 代無二人 3.法蘭克的處境 4.總編的更替 5.大牌記者席漢 6.史摩茲 士為知己者死 史摩茲的遺產 7.第一個中國問題專家 第四篇:時報光輝的史頁 l.至高無上的新聞自由 2.揭露越戰機密 3.遲來的平反——普利策獎 4.贏得誹謗訴訟 5.拒絕透露消息來源 6.與白宮對抗 ——時報刊載五角大樓“越戰最高機密文件”抗爭始末 附錄:關于作者 敬業守道,一以貫之彭歌

4 《走進英國大報》唐亞明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G219.561.9/01 英國是現代報業的發祥地,也是當今世界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地區。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者以仿問學者身份赴英國華威大學進修學習,對英國報業進行專題研究。

其間,作者在進修經營管理、新聞傳播等方面的課程之余,訪問了9家全國性報紙(全英國共有10愛全國性報紙)、2家星期天報紙、2家地方性報紙、1家免費日報、2家知名雜志,與英國報界的總裁、總經理、主編等數十位舉足輕重的人物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作者還訪問了英國報刊投訴委員會、發行稽核局這兩個獨立機構,詳細了解了英國報業的自律體制和報紙發行量的審核制度。本書運用豐富生動的第一手資料,深入揭示了英國報業發展的最新動向、辦報理念、經營要訣及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是一部透析新世紀報業發展大勢的力作。

5 《走進美國大報》,辜曉進著 南方日報出版社G219.712/12 《走進美國大報》是一部以中國傳媒人的視角揭示美國報業運作秘要的力作。我們可以從書中感受到美國同行工作時的氛圍——飽經“9·11”劫難之后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部,甘尼特公司豪華氣派、通體透明的新辦大樓,《芝加哥論壇報》熱鬧的社論委員會會議,紐約《每日新聞》頭版陳列室……一切都有歷歷在目的現場感。

《新聞出版報》、《中華新聞報》、《中華讀書報》、《新聞戰線》、《新聞記者》、《時代傳媒》、《中國報業》、《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中國經營報》等海內外20余家報刊紛紛發表書訊、書評或摘登。 如原版自序《21世紀美國報業現狀》中增加了2001年以來直至2004年第一季度美國報紙廣告的變化和具體數字;各報的發行量也取自2004年第一季度的數據。

6 《美國最佳新聞作品集》(1999),[美]斯坎倫 新華出版社I712.55/62 它適合這樣的撰稿人們,你們迄今為止還未發現,你們的偶像是一些普通人,他們和你們一樣對寫作的風格、節奏和技巧感到困惑不解、苦惱惶恐;你們還會發現,如果你們給他們一個機會而不是站在新聞編輯室的遠處傻乎乎地看著他們,甚至更槽,不愿傾聽他們講述自己是如何為謀生而從事著和你相同的工作——在鍵盤上揮汗如雨,他們不僅愿意而且急切地想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

它也適合以下這類主編:他們沉溺于會務而鮮有時間與你的撰稿人們討論寫作素材。少去開一次會,派其他人去,把時間用在討論寫作上。它并不需要詳盡周密、煞費苦心。

7 《美國最佳新聞作品集》(2001),[美]伍茲 新華出版社I712.55/62/2001 本書是“美國報紙主編協會杰出新聞寫作獎”的獲獎作品集。杰出新聞寫作獎的獎項,一般分為無截稿時間限制寫作獎、評論獎、團隊截稿時間限制新聞報道獎、族裔多樣性報道獎、為社區服務新聞攝影獎。在每一獎項之下,先列獲獎者作品,再列入闈者作品。除此之外,還有作者生平簡介、訪談錄、采寫體會、寫作方法以及相關材料,便于讀者學習和研究。

8 《新聞業的懷鄉病》,許知遠著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G206.2/118 本書是一部媒體評論集。身為《經濟觀察報》主筆的作者許知遠,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視角, 以新聞寫實的手法,聚焦《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財富》、《經濟學人》、《連線》等這些全球傳媒巨擎,對它們的經營理念、發展歷史、未來走向進行了有益的梳理、回顧、總結和展望,展現了這些傳媒帝國的精英們的媒體精神。 新聞從業者、傳媒行業相關人士、媒體研究人員,以及對傳媒業感興趣的業外人士。

9 《新浪之道》,陳彤等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G210.7/16 在中國的門戶網站中,新浪的新聞被公認為是最出色的,“看新聞上新浪”成為共識?!赌戏街苣吩?003年年底進行的一次評選中,新浪被評為“致敬之年度華文媒體”。新浪新聞所取得的成績,構建了整個新浪網站的內在核心競爭力,并成為中國門戶網站的領跑者。新浪新聞與新浪網創造了中國媒體發展史上的一段神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們在研究中國網絡媒體的發展及其傳播規律、探討影響互聯網發展的各種因素及相互關系之時,不能不把新浪網作為重要的考察對象。新浪新聞造就了一種全新的網絡傳媒方式,其發展對中國整個網絡新聞行業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經過六七年的發展,不僅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成功上市,而且三大門戶網站的市值總額已達30多億美元(2004年9月29日收盤價,其中新浪12.9億美元,搜狐6.1億美元、網易10.19億美元)。從2002年年底開始,中國三大門戶網站宣布贏利,標志著新經濟背景下一種全新的網絡商業模式的成功。其中,網易創始人丁磊在2003年作為《福布斯中國富人排行榜》上的中國內地首富,成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創業楷模。

進入2004年之后,中國的互聯網繼續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績,從訪問量角度看,獨立第三方統計表明,新浪網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門戶網站,中國的另外兩個門戶網站網易和搜狐也躋身全球10大網站的行列。更有意義的是,三大門戶網站作為中國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在社會發展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0 《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 央視電視發展的一個縮影 孫玉勝著 三聯書店 本書是平和的、沉靜的,但始終總有力量在扣擊思維。希望在閱讀過程時時引領讀者走進電視新聞理念的深處-用以閱讀的書籍能夠伴隨閱讀者,而用以思考的書籍有可能改變閱讀者。

十年前,這些滿懷理想的激情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吸引他們的是創業,十年后的今天,凝聚和吸引人才的基礎仍然是創業-是一種創新機制使得這個集體充滿活力。盡管創業的過程充滿艱辛,但我的同事們卻用激情和意志矗起了一座理想的山巒。他們用自己年輕的感受,獨特的視角,開放的理念,全新闡釋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精神追求,宣揚著他們對生命意義和人文精神的理解。這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為了追求一種不平凡的生活,為了給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一個有分量的交待,義無反顧地走進了一個他們認為能夠放置自己生命中最好年華的地方。

我曾任新聞評論部主任四年多,最令我驕傲的是,我曾提議并主持起草了評論部部訓:“加入新聞評部是我們自愿的選擇,我們愿意為中央電視臺的榮譽和尊嚴盡職盡責。在這里,我們崇尚求實,公正、平等,前衛。”我至今清楚地記得那天傍晚,在北京西山賓館的一個會場里,大家集體通過這個部訓時的氣氛:鄭重,神圣而充滿激情。這個部訓后來成為新聞評論部特有的部門文化的靈魂。多年里,新聞評論部乃至新聞中心的許多同仁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和中央電視臺的榮譽盡職盡責,甚至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他們始終令我欣賞和尊重,因為電視記錄的每個畫面,情節,事件和故事都出自他們之手,他們是一切優秀節目的原創者。 本書敘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只是一個新聞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身處其中的觀察,體驗與感悟。它敘述的是一些電視新聞改革事件以及新欄目實驗和大型特別節目動作的過程,背景。追求和檢討,還有我對一些電視理念的注釋和解讀,而這些理念和解讀必定也受歷史環境和個人認識水平的局限。

朝發夕至,路上十年,堅定寫作的目的是為了來者,勇往直前面不重蹈覆轍。

11 《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蒂著 海南出版社G301/18 本書描繪了數字科技為我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和其中值得深思的問題,是跨入數字化新世界的最佳指南。英文版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12 《得樂園·失樂園》,李河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互聯網,既是工具又是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正在認為:互聯網不僅是我們可用可不用的信息媒體,它就是我們未來的生存世界。

它們召喚著人們向網絡新大陸移民,召喚著人們逃離過去,逃向未來。當現代信息技術在呼喚中創造未來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些技術產品,還有一些關于未來的傳說,有些傳說甚至具有相當濃重的現代神話色彩。本書從網絡話題入手,對比特還原論、信息崇拜觀念提出了質疑。此外,它還通過對未來崇拜、速度崇拜和科技崇拜的分析,對現代技術與未來文明的問題展開了獨到的討論。在如今關于互聯網的許多論作中,本書所具有的冷靜分析眼光和批判態度無疑是相當獨特的。

70年前,德國思想家海德格爾斷言:人在世界中。如今的科技專家毫不猶豫地把它改寫為:人在網絡中。

13 《表達自由——美國第一修正案研究》,邱小平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D971.21/16 本書提供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們在不同語境下解讀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全貌。全書分非常時期的言論自由、事先限制的實體和程序問題、誹謗和侵犯隱私、淫穢出版物、非政治性言論和非言論性表達、新聞自由和結社自由七個專題,介紹了聯邦最高法院裁定的有關表達自由的二百多個案例。作者詳盡論述了大法官們隨著時代的變化在解釋和適用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時所創設和運用的法理,也同時兼述了學者們的代表性觀點。

14 《中國社會轉型的守望者——新世紀新聞輿論監督的語境與實踐》,展江主編 中國海關出版社G210/106 書圍繞新聞輿論監督這個學術性的問題,探討了在新世紀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推進經濟市場化的現實情境下,新聞媒介為建設公共領域擔當中國社會轉型守望者角色的舉足輕重的意義。

15 《大眾傳媒法》,[美]彭伯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D971.221-43/02 本書使用大量的法律案件和判例資料,緊密跟蹤研究傳媒法領域的最新動態,是美國諸多的傳媒法論著和教材中較有影響,較流行的一種。內容豐富翔實,語言曉暢簡明,表達清晰,讀來趣味盎然。是美國新聞院系學生學習大眾傳媒法的優秀讀物。

16 《中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浪潮》,徐迅著 中國海關出版社G219.2/63 這便是這本文集的主要價值所在。

徐迅在本書中顯示的學識和修養,固然是她的學歷所決定,也同她多年的繼續學習和辦累分不開。我想起周瑞金學長為駕宛男新聞作品集寫序時提出的“專家學者型記者”的概念,徐迅無穎也屬于這個行列。而且我以為“專家這者型記者”的概念,徐迅無疑也屬于這個行列。而縣我以為“專家學者型記者”發展到后來,應該有條件成為“記者型專家學者”。比起終生耕耘在某個特定專業領域的教授、研究員們,記者的出身的專家學乾自有其獨特優勢,從這本文集中就可以看出來。

17 《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美]新聞自由委員會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G219.712/14 20世紀40年代,美國大眾傳媒的集中和壟斷趨勢日益加劇。出于對媒體所有者人數越來越少的擔心,美國《時代》周刊創辦人亨利·盧斯于1942年邀請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哈欽斯領導一群大學教授,以局外人和學者的身份探討大眾傳播界越來越多的問題。這個后來以新聞自由委員會(又名哈欽斯委員會)文明的研究班子,其成員包括傳播學者拉斯韋爾等十多名平均每人出書12本的一流學者。這個委員會先后九易其稿,于1947年發表了后來被稱作為傳媒的“社會責任理論”奠基的總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 圍繞新聞自由和防止新聞界濫用權力這樣的事關美國式民主制度的重大問題,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在本報告中就新聞界的角色提出了如下至今越來越受到肯定重要建議: 一種就當日事件在賦予其意義的情境中的真實,全面和智慧的報道。 一個交流評論和批評的論壇。

一種供社會各群體互相傳遞意見與態度的工具。 一種呈現與闡明社會目標與價值觀的方法。

一個將新聞界提供的信心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達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途徑。

18 《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美]杰克·富勒著 新華出版社G210/83 本書作者不僅是普利策新聞獎得主和美國著名報紙《芝加哥論壇報》前總編、現任美國第八大報團總裁,而且是一位法學博士和獲獎小說家,其豐富素養和廣博學識在這本書中有充分的體現。本書重點探討了三個基本問題:一是新聞的真實性及其實現途徑;二是新聞中的表達問題;三是網絡時代報紙的未來前景。作者從他涉獵的哲學、法學和文學甚至于粒子物理學中吸取了大量養料,上自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下至羅爾斯的正義論和波普的證偽主義,作者娓娓道來,妙語灼見比比皆是,對于即將跨入新世紀的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傳播者頗有啟迪。作者對新聞記者的傳統陋習多有批評,同時堅信,新聞事業的前途,與其說是取決于外在的力量,不如說是取決于能否吐故納新、博采眾長,恪守正確的新聞價值觀。 19 《媒介倫理學》,[美]帕特森、威爾金斯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G206.2-43/10 本書著眼于倫理學在21世紀信息社會各種媒介中的應用,通過文本、案例、圖片來向讀者展示如何更好地、更合乎倫理道德地完成工作。作者匯編了大量最新的關于媒介倫理的案例,將討論鎖定在媒介及從業者面臨的倫理難題上,但又將討論推向問題的實質,并將適當的理論引入決策過程,通過精心設置的思考題設法使學生能夠自主進行道德判斷。

本書既可以用作媒介倫理學課程的主教材,也可用作新聞寫作、媒介與社會、廣告與公關、新聞攝影等課程的倫理部分的補充教材。

20 《報紙的良知》,[美]利昂·納爾遜·弗林特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G210/141 本書為美國倫理和新聞學案例研究的早期經典著作之一,作者為具有多年新聞實踐的新聞教育名家,在近距離觀察和體驗報社新聞業務的基礎上,以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加上高層建瓴式的審視,使這本書既具有職業倫理學意義和史科性,又具有切合實際的可操作性,對于建構中國的新聞倫理學體系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同時,本書案例豐富生動,讀來新鮮有趣,絕不枯燥。

21 《論出版自由》,[英]彌爾頓著商務印書館①“阿留帕幾底卡”原是希臘大演說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演說。作者沿用其名。原來那篇講演的內容是呼吁雅典人恢復舊民主制和阿留波閣來反抗馬其頓人。阿留波閣是雅典人的元老院,由于會址在阿列斯(戰神)山上,故稱阿留波閣。——譯注。......... 雅典的書籍和哲人比希臘任何其他部分都要多。我發現雅典的長官只注意兩種文字,一種是瀆神和無神論的文字,另一種是誹謗中傷的文字。因此,普羅塔哥拉由于在一篇講演中開頭就坦白說他不知道“有沒有神存在”,于是他的書便被阿留坡閣②下令焚燒了,人也被驅逐出境了。至于禁止誹謗方面,也有律令規定不能象“舊喜劇集”③一樣指名誹謗任何人。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猜想到他們是如何限制誹謗的。

22 《新聞客觀性原理》,彭家發著

23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 [美]布隆代爾著 華夏出版社 這本書解釋了《華爾街日報》為什么產生了那么多令人驚嘆的報道。

如果你是一個記者——這本書的前身是《華爾街日報》的內部講座,專門培訓那些為《華爾街日報》頭版提供特稿的記者。它告訴新聞記者們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質的報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并讓這種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雖不是記者,但會時常用到寫作——這本書會讓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讓你聽寫的東西從本質上變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稱為偉大的故事,都來自偉大的創意,幾乎在所有偉大的故事創意中,都有一種人性的展示。

24 《報道如何深入——關于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張志安編著 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對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深度報道媒體或欄目負責人的訪談,來解讀這些媒體或欄目的成功經驗。第二部分重點采訪若干名國內最出色的深度報道記者,選擇他們最突出、典型的深度報道個案,挖掘幕后的故事和體驗。提供1篇最經典的個人作品,同時收錄作者的采訪手記。第三部分為附錄。通過附錄中的資料,給有志于從事深度報道的新聞從業者提供相關信息服務,這是很有價值的增值內容。

深度的精英訪談、經典的案例分析、實用的操作手冊,由南方日報出版社推出的《報道如何深入——關于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及經典案例》一書,既給深度報道從業者提升報道技能提供了一本鮮活的教材,也給新聞傳播研究者把握新聞實踐前沿提供了一個生動的視角。 對新聞人來說,《報道如何深入》是一本啟發他們怎樣讓新聞接近真相的報道手冊;而對非新聞人來說,它又是一條把握社會轉型與新聞報道復雜關系的生動路徑。

25 《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黃旦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G211/05 我國對西方傳播或大眾傳播研究的了解,基本是從“受眾”和“效果”開始。關于傳播者研究雖然也有一些零星介紹,但系統整理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尚付闕如。本書為作者歷經多年而成,不僅彌補了這一空缺,而且堪稱是一本力作。

該書通過對西方新聞和傳播實踐以及其研究的深入思考,選擇新聞專業主義為一個統一視角,來透視有關傳播者的研究及其思想,從而使原本散落在不同層面上的東西,有了一個內在的邏輯關系。在縱向上貫通了新聞學和傳播學研究,揭示了西方傳播者研究的基本取向和趨勢;在橫向上,則展示了傳播者研究的多樣化維度和廣度。這是作者對西方傳播者研究歷史的獨特理解,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和新意。

全書文獻資料扎實,論證有力,邏輯性強。吸取眾家之長而不乏自己見解,忠實解讀原意而又常能給人新的啟發。

2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Siebert Petersen, etc. 27 《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 新華出版社G0/02 傳播學集大成者施拉姆最著名的著作. 本書簡明而系統地介紹了傳播學各基本分支領域,如語言和非語言傳播、內向傳播、人際傳播、小群體傳播、組織傳播以及大眾傳播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并著重探討了大眾傳播媒介的技術特征、組織生產特征、規范管理及效果研究,對傳播學研究方法也有初步的介紹。作者廣泛參閱國內外各種傳播學教材,并加以融會貫通,理論知識豐富,行文通俗易懂。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傳播學、新聞學、廣告學以及公共關系、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基礎課教科書,尤其適合在職攻讀本科學位的學生,同時也可滿足其他專業和一般讀者了解傳播學基礎知識的興趣。該書第一版于1973年出版,原名為"Men,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由施拉姆一人完成.1982年此書出版第兒版,由施拉姆和波特合著,書名為"en,Women,Messages, and Media: nderstanding Human".1984年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了第二版. 該書是最早翻譯成中文的傳播學著作,開啟了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大門.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在中國影響十分大.

28 《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 [英]麥奎爾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G206.3-43/05 根據最近的理論研究以及媒介本身快速變革,這個修訂與擴編版本更新了前一版的內容。自上一個版本問世,尤其是在我們邁入新世紀之時,我就心存著這樣的迷惑:某些大眾傳播的概念以及關于大眾傳播的思考,可能正漸漸地過時。自從媒介被創造出來以后,時代和媒介本身都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在我們撰寫第四版期間,大眾媒介又再度被政府所援用,來支持基于不確定的判斷,正義性和民眾支持之上的軍事行動。這些富有成效的宣傳戰,和許多20世紀的宣傳戰在性質上并沒有很大的差異。由于“新媒介”開始展現其經濟潛力,以媒介集團形式為基礎的“舊”媒介,正越來越積極地并購“新媒介”,并努力將之納入現有的全球媒介體系之中。“大眾傳播”這個表述方式可能已經逐漸褪色,并具有“現代主義”的意涵,但事實上,這種現象所代表的意義并沒有大的變化,只是更為廣泛和復雜。

29 《大眾傳播模式論》,[英]麥奎爾、[瑞典]溫德爾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G0/05 《大眾傳播模式論》最適合用“經典”來評價了。這本薄薄的冊子很輕松地通過述評傳播學研究歷史上的一些“模式”就把一系列重要的傳播理論概括出來,并勾勒了一副完整的圖景。除此以外,它還把“模式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凸現出來,使其深入人心。這本書可以給你很多東西,對每個模式的述評包括補充與批評意見,恰好能夠讓你脫離出原理論作者的窠臼,從外部來看看該模式。

30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G206.3-43/02 在對大從傳播出現的社會環境作了一個一般性討論后,首章討論了大眾傳播研究的產生邏輯以及定量研究的作用,這是以后諸章的大背景。本書的主體部分對伴隨著研究方法逐步成熟而進行的14個研究項目進行了概述。最后一章以不太規范的寫法,將這些研究與過去60年來提出并調查過的10個理論聯系在一起。

31 《思想的管理者》,[美] 赫伯特·席勒著 作者說明了,美國官僚體制、國防部及大企業對於資訊的控制與管理技術。他毫不留情地揭露,這些「思想管理者」藉由大傳媒體,將偽裝成公共「教育」的「訊」大量灌輸給美國人,以推銷它們的理念。

32 《傳播政治經濟學》,[加]文森特·莫斯可著 華夏出版社G206/30現代傳播譯叢。 本書拒絕將一個人、一種關系、一次歷史事件所具有的明顯復雜性簡化成一個核心本質或核心概括。

盡管大森媒介及傳播研究中的政治經濟學取向在時下極具建設性和啟發性,但是本書作者文森特·莫斯可只是將其視為解釋社會過程的一家之言。他堅持認為,他所全力投入的這個學科并不因為它的來由而具有了天然權威性的一系列意義。因為,從本質上說,溝通和傳播的價值不在于貢獻出問題的答案,而在于不時展現人類意識格外銳利的一面。

33 《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法]馬特拉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馬特拉在《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一書中提出了三個觀點。

首先是戰爭對傳播具有推動作用。戰爭對信息傳播的功能性需求,先是縮短時空距離的需要(比如,手機的前身是摩托羅拉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的步話機;五角大樓作戰指揮系統的計算機網絡誕生了后來的因特網),同時戰爭期間對鼓舞士氣的要求也促進了宣傳鼓動的發展,甚至衍生出心理戰這個專門學科。

其次是發展主義的神話使金融資本走向經濟全球化,從而模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最終是跨國的信息傳播新網絡按照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生產和分配重新分割世界。

第三,信息文化尤其是視聽文化的全球流動引發了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在商品的標簽下,跨國傳媒集團用工業化方式推廣的文化,成了普遍的文化消費資料,而“消費者權利”成了文化傳播的動力。

馬特拉著力觀察和批判了傳播強國的跨國媒體集團為了主宰其他民族的、地方的或群體的文化,而在強制性傳播中掀起的一場全球化運動。他認為,文化同化的恐懼和文化認同的希望自從傳播工業化以后就成為了國際關系的要素,但文化同時要受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文化問題實際上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政治問題??鐕襟w集團所標榜的所謂“現代化的取舍”,雖然看似重視了信息接受者的權利,但卻忽視了一個更加重要的問題:真正的信息傳播應該是接受者和傳播者之間的互動的對話過程。而在信息交流的不平等背后,馬特拉預言了人類將面臨著重重危機。

34 《精神交往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陳力丹著 開明出版社A811.67/06“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2003年由我國宣傳領域的幾個部門在三項教育學習中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這個概念的內涵,一向是黨領導的新聞傳播業,以及更大范圍內的黨領導的文化產業在政治上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則、觀念和行動指南,是我們極為熟悉的。這些原則和觀念,既是一種政治原則和觀念,也是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對象。

這項研究,主要在以下兩方面做了擴展:第一,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人思想的研究,擴展為對與他們共同創建革命政黨和從事革命活動的領導集體的思想的研究,包括爭論的話題。第二,不僅局限于研究領導人的思想,也要研究黨的各種會議和文件中關于新聞、宣傳、文化的觀點,這些會議和文件是時代集體智慧的結晶。

35 《多種聲音,一個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一份當代國際傳播領域最重要的學術文獻:《多種聲音,一個世界》,又稱《麥克布萊德報告》,這份報告是隸屬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傳播研究委員會對世界信息基礎組織結構和傳播資源進行三年調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該報告倡導建立世界信息傳播新秩序,主張通過放松版權法規,促進信息傳播技術自由交流,鼓勵第三世界國家出版業發展,及更多的傳播資源共享等措施來改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信息傳播資源不平等的狀況。

36 《文化研究讀本》,羅鋼等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G112/06 “文化研究”(Culture Studies)是目前北美和歐洲人文知識分子最為活躍的知識區域之一,正是通過文化研究,學院知識分子的智識活動溢出了大學校園之外,也溢出了傳統的經典命題之外。文化研究關注的是階級、性別、身份、傳媒、大眾文化等范圍廣泛的社會文本,它具有迫切的政治性和焦慮感,這就和傳統的形式主義、唯美主義、精英主義乃至文學主義的要旨相沖突,因而帶有左翼色彩。本書收集了論文刻寫了文

37 《理解大眾文化》,[美]約翰·費斯克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G249.5/01 本書從廣告、貓王和麥當娜、汽車等日常生活中文化現象的分析入手,勾勒了有關資本主義社會的大眾文化理論,包括法蘭克福派、民粹派等。費斯克既是卓有成就的學者,也同時是大眾文化迷,這個雙重身份使得本書對大眾文化的解讀獨樹一幟,它帶著樂觀主義色彩,著重強調大眾文化的創造性、娛樂和逆反功能?!独斫獯蟊娢幕芬呀洺蔀橐话嬖侔?、被廣為征引的關于大眾文化和后現代文化的經典著作之一

38 《電視、受眾和文化研究》,[英]戴維·莫利著 新華出版社G220/34 《電視、受眾和文化研究》是英國著名學者戴維·莫利撰寫的一部受眾研究方面的經典之作。該書集中了作者在相關領域多年研究的成果,將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對電視受眾研究的產生、發展和未來做了多角度、多側面的探索。

在本書開篇,莫利從文化研究的角度對受眾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做了全面而系統的評述。在此基礎上,他對以下問題進行了深圳的專察:(1)階級、性別和文化上的差異是如何影受眾對電視“文本”的解讀以及家庭內部的媒介使用行為的?(2)大眾傳媒是如何構建起“天下(全國)一家”的神話的?(3)在小范圍內進行的人種志研究是如何幫助我們把后現代媒介體系中全球和本土的互動效應的?

在本書中,莫利把意識形態的概念置于“家庭傳播”的語境內進行了重新定義,從而揭示了媒介在公共/私人領域內體驗的“接合”和在時間、空間和群體上對社會進行組織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對于媒介/文化研究的一些熱點問題,本書亦提出了一些獨特的創見。

39 《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美]保羅·利文森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G206.2/29 這是一本關于信息文化的書籍,是被學界稱為媒介哲學家的保羅·利文森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認為,信息是自然世界的基本元素,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變化是自然世界的動態進化過程。他從第一個數字媒介——字母表開始,引導讀者導找信息革命的歷史軌跡。書中講述了文字、印刷、攝影、電報、電話、廣播、電影、電視、錄像機、文字處理器、在線出版、超媒體、萬維網、計算機顯示屏、電子水印、人工智能、虛擬空間等不同歷史時期媒介形態的特點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涉及了歷史、文學、媒體、藝術、哲學、科技等眾多學科領域。全書內容豐富、語言生動,表述深入淺出,可供高等院校信息科學、傳播學等課程作為參考教材,亦可作為相關領域的大眾讀物。

40 《手機》,[美]保羅·萊文森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C913/37 互聯網帶我們到賽博空間里去漫游,可是它把我閃釘死在座位上,與此相反,手機帶我們到真實世界中漫步,一機在手就有了一個全副武裝的流動家園,本書探索人類媒介移動性的歷史——書籍、照相機、半導體收音機、筆記本電腦無不納入考察之列。

手機這個獨特而奇異的小玩意成為我們的掌中之寶,使我們能夠交談,也能夠互致短信,它是一柄雙刃劍,既命名我們獲得空前的解放,又對我們所拘束,既使我們一網打盡天下信息,隨時隨地與人通話,又使我們失去享受清靜的避風港——除非你不買手機或關掉手機。 這是神奇的電話使萬事萬物為之一變——公共場所、隱私領地、室內室外、劇院飯店、汽車飛機、談情說愛、文化素質、親子關系、戰地新聞——實際上我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從此不同,仿佛是一個有靈氣的細胞,手機在分裂繁殖的過程中和其他的細胞互動、結合,從而產生新的有機體;就像是一個強大的火花塞,手機點燃了技術進化與人類生活的發動機。 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保羅·萊文森以他靈動的文字,從哲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的角度,透過技術進化和社會生活的多維視野,對使用手機這一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思想深邃,直到讀者心弦。

41 《第二媒介時代》,[美]波斯特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G206.2/08 本書基于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的蘊意。Poster對文化理論諸傳統中的技術及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評價,旨在對人類與機器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作者還聯系到新媒體考察了后現代性理論以及關于多元文化論的爭論。作者提出,諸如因特網和虛擬現實等電子媒介的新發展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交流習慣,并對我們的身份進行深層的重新定位,可以說人們因此有理由提出“第二媒介時代”這樣的時代標號。

Poster對諸多理論家的貢獻進行了評價,如波德里亞、利奧塔、哈貝馬斯、哈拉維以及瓜塔里等。他以前一部書《信息方式》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他具有獨創性的獨特方法,并以此方法分析了數種文化材料;Spike Lee的影片《做正事》,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以及對海灣戰爭的電視報道。

《第二媒介時代》是從事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學和社會理論的學生和學者的必讀書。 42 《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德]瓦爾特·本雅明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 法蘭克學派的邊緣人瓦爾特·本雅明的藝術論述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處于一種有些奇怪的境地:飽受讀解、屢被援引卻依然面目暖昧,意旨難索;他對攝影、電影、戲劇等藝術形式的探討莫不如此。這一情況本身正是作者思想魅力的最強力證明?!稊z影小史》談攝影而意在歷史社會,《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似樂觀而實冷峻,至今仍值得我們體會深思。也許,丁雅明更應被作為一位激進的批判思想家,而非所謂的“最后一人文人”。

43 《想象的能指》 [法]克里斯蒂安·麥茨 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本書由四部分組成,是世界著名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的理論集,他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原理和模式為依據,結合電影符號學,全面解釋了電影機制主體觀看過程和主體創作過程的心理學,是第二符號學誕生的標志,也是精神分析學電影理論的代表作。他的電影符號學已被公認達到了世界電影理論的顛峰。

44 《當代電影分析》 [法]雅克·奧蒙、米歇爾·馬利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J909.8/01 本書相當系統地闡述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地區,重要當代電影理論分析流派,對結構主義文本分析,敘事學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所產生的影響作了完整的的分析和評介,頗為完整的反映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電影思潮與電影分析的發展軌跡,向讀者展示了電影和影評界的發展狀況,并教會讀者如何“看”(分析)電影。

45 《電影的意義》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 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本書是電影符號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之作,在電影理論研究領域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者在電影與言間千絲萬縷的糾葛中理出了某些可資借的脈絡,在符號學所關注的各個電影特質上作了多樣且相互辯證的分析。本書不僅開啟了現代電影理論的新頁,也為往后的電影理論研究立下了一個里程碑。

46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第五版 [美]大衛·波德維爾 克莉絲汀·湯普森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J90/28 這本《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是一本在西方國家十分暢銷的電影教科書,美國許多大學的傳播系均以此書作為教材。例如,美國最著名的電影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的紐約大學(NYU),就一直以此書作為必修課的指定教科書,用來整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對電影的統一認識。本書主要考察電影媒體對觀眾所產生的藝術經驗:一部電影是如何產生的;整部電影是如何運作的;如何進行電影批評;電影藝術如何在歷史中發展變化。本書配有大量的圖例,很少使用“劇照”,大多數照片都是電影底片上放大出來的,來自35毫米的電影拷貝,避免了劇照和電影成片中的影像不相符的問題。該書的作者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教授大衛·波德維爾博士(David Bordwell)和克莉絲汀·湯普森博士(Kristion Thompson)。波德維爾教授曾有多部電影學著作出版,并寫過許多相關文章。其中包括研究中國電影的文章。

47 《法國電影新浪潮》(上、下)焦雄屏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發軔于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革命性運動。它突破了傳統電影一元化的結構,拓展了電影的創作領域,在形式和內容的突破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本書從新浪潮運動發生的背景談起,詳述其流派、演變、成果,及其在世界范圍內對電影制作和電影美學產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并對該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作了深入的剖析與探討。

做法國這部分斷代史的研究,也給了我一個對照比較的機會。作為一個仍在線上的創作人,至少我知道我永遠可以在法國這個段落中找到電影人應有的感情,可以永遠步著他們的典范走這條艱困的路。也許,我希望,這本書也可以提供給年輕人我曾得到的熱情和激勵。

48 《電影演員》[法]雅克琳娜·納卡什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演員推定電影的年代,卻又將它從時間的長河中抽取出來;演員給人物以生命,但與此同時,又因是人物的化身而將人物定格;演員在電影中引導觀眾,卻使后者在虛幻中迷失方向;演員讓電影臣服于人類,阻止它成為一門藝術,卻又不準它只是一種工業,因為沒有哪個演員會在某一天突然放棄了自己的模板而僅剩下形式、觀點和使用價值。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電影遠沒有將演員消耗殆盡,它只是用新的悖論對之進行充實和豐富。

49 《電影×音樂》 羅展鳳著 北京三聯書店J617.6/04 錄自序:我的冷文學序二:驚喜后的享受序三:展鳳的書序四:享受結合學習哲理音符

一、“藍、白、紅”的三色人生

二、雙生故事配樂——關于《維羅尼卡的雙重生命》與《情書》的命定與偶然

三、《一生何求》的詩化調子

四、小津安二郎×齊藤高順——生之悠悠,寧靜致遠給古典音樂另一段生命

五、庫布里克電影中的古典音樂敘事

六、當瓦格納遇上科波拉——從霸權主義到反戰思想的《現代啟示錄》

七、另一面的貝多芬——《缺席的人》

八、舒伯特的愛情苦難物理論與實踐

九、王家衛電影音樂圖鑒

十、《花樣年華》的拼湊音樂符碼十

一、解構音樂配置——《殺手萊昂》十

二、《教父》三十年——場景×音樂十

三、后現代紅磨坊——向雷諾阿致敬十

四、鏡頭與音樂共舞——《不夜城》十

五、以配器營造距離——《天浴》論盡阿莫多瓦簡約主義配樂大師故事后記參考書目鳴謝

期刊 中文期刊 1 《現代傳播》 2 《當代傳播》 3 《電視研究》 4 《新聞與傳播研究》 5 《新聞記者》 6 《新聞大學》 7 《新聞界》 8 《中國記者》 9 《國際新聞界》 10 《中國社會科學》 11 《中國新聞周刊》 12 《南風窗》 13 《新民周刊》 14 《鳳凰周刊》 15 《財經》 16 《瞭望東方周刊》 17 《環球》 18 《瞭望》

英文期刊

1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2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3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港臺期刊

1 《新聞學研究》 2 《傳播與社會學刊》 報紙

1 《南方周末》 《新京報》 《中國青年報》、《經濟觀察報》《21世紀經濟報道》 2 每周末閱讀一份《南方周末》 每周至少精讀一份《新京報》 閱讀過程中,將好的專題策劃和標題輯錄下來 形成讀報習慣

網址

1 http:// 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 9 歐洲媒體學會 10 世界新聞記者聯盟 12 媒體網

第四篇:新聞實踐與新聞理論創新

淺談新聞的實踐與創新

【內容提要】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新的生活內容層出不窮?,F實生活總是把前人從未經歷過的新課題擺到我們的面前。我們無法回避,無法繞道而行。新聞工作更是如此,與時俱進一直都是新聞更好服務于受眾的指針和方向。于是新聞工作必須在實踐中與創新交相輝映。

創新,是新聞事業發展的靈魂。實踐和創新亦步亦趨,同步并肩才能面對新的實踐進行思考和探索。

一是新聞觀念的創新,要淘汰某些明顯落后于時代的新聞觀念。例如,把新聞傳媒單純看作黨和政府的工作部門,而與市場毫無聯系的社會輿論機構的觀念;把堅持新聞事業黨性原則與新聞傳媒的市場化運作相割裂、相對立的觀念;把新聞傳播等同于某些思想觀念的生硬灌輸,等同于簡單的、乏味的宣傳的觀念等等。如果新聞觀念沒有相應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新聞實踐和新聞理論的創新。

二是管理體制的創新。我們在對新聞事業的管理方面,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痕跡。與生生不息的新聞實踐和創新相此,新聞管理體制顯得相對滯后。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新聞傳播業的內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新世紀后,各種傳媒遍布在受眾的視野當中,在堅持黨性原則的前提下,對于新聞傳媒來說,要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要能夠占領市場和贏得受眾,很重要的一條在于,必須進行各項機制的創新,如用人機制的創新、勞動報酬分配機制的創新、經營機制的創新、資本運作機制的創新等等。

三是新聞業務的創新。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內容,兩者相得益彰才能使新聞報道耳目一新,喜聞樂見,對受眾有吸引力和影響力。概括來說,就是在實踐中堅持以視覺創新、題材創新、手法創新來實現新聞宣傳創新。

首先是視覺創新。就是把目光及時轉向群眾,及時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拉近新聞與讀者的距離。新聞宣傳要為群眾所接受,報道的視角一定要改變。過去,我們的很多報道之所以離讀者距離較遠,往往從領導的角度、部門的角度、工作的角度去向受眾介紹,不少報道成了工作總結,成了部門的“黑板報”,新聞報道成了硬性的“灌輸”。被動的接受和主動地認可甚至可以決定媒體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實踐過程中,作為新聞工作者,腦子里要經常思考四個問題:從國家到地方有什么重要的決策、法規和新聞信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知道;實際工作部門有哪些重要情況和具體規定需要廣泛告訴老百姓;老百姓從切身利益出發,迫切希望了解哪些全局性的情況,獲得什么重要信息;現實生活中存在哪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需要解決。用這種服務性的思維去提升報道的視覺效果會事半功倍。報道的認可率高不高,關鍵就取決于有沒有轉換報道視角,有沒有抓住群眾普遍關心的東西。善于從受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捕捉信息,尋找角度,提煉主題,新聞報道就能出奇制勝,多姿多彩。

其次是題材創新。從老百姓的關注點切入,去尋找富有魅力的新鮮素材,開掘新聞亮點。新聞宣傳工作,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尋找新鮮素材、新聞事件、新的思想、新的規律、新的經驗的過程。新聞題材的創新,切入點要放在老百姓的關注點、聚焦點上。沒有百姓關心的新穎素材,新聞宣傳就會失去活力。范長江認為:“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研究新聞事實與群眾的相關性,挖掘群眾密切關注的信息。媒體每天都有領導活動和會議報道,這些報道雖然工作性強,但內中也含有群眾關注的信息。采編人員的職責是要把這些群眾關心又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挖掘出來,進行優化處理。追蹤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尋找群眾關切度高的題材。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往往是公眾的聚焦點。媒體要善于從工作性報道中開掘新聞富礦,而且應貼近百姓生活,直面社會熱點,正確引導輿論。藥價虛高,一直是百姓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以平價藥出售、深受群眾歡迎的“老百姓”大藥房,進駐杭城后卻遭到同行全面封殺。浙江日報記者抓住這一新聞事件,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進行跟蹤采訪。以《醫藥代表向“老百姓”下跪》為開篇,整整一周內,每天用半個版的篇幅連續報道。這組報道不僅受到廣大讀者贊揚,也大大推動了政府部門的工作。它之所以收到好的效果,就因為題材貼近百姓,既積極引導輿論,又體現“民之心聲”。

再次是手法創新。選擇獨特的角度,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吸引力。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離不開獨特的構思、新穎的表達手法。新聞事實就像一顆顆散珠,需要作者用一根線巧妙地串起來。這根“線”,就是最能體現新聞事實本質意義的獨特角度,最能為受眾接受的表達方式。報道手法創新十分重要。新聞實踐中也有多種成功的途徑。如:以小見大;靜中觀“動”; 逆向思維;講故事等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一位哲人說過:“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新聞要為群眾所喜歡,報道形式就要不斷創新。一味沿襲固有的模式,只能扼殺新聞的生機和活力。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新聞宣傳手法的創新當然應該與時俱進。只有從受眾的需求出發,不斷創造受眾最能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新聞,才能使新聞產生無窮的魅力。

第五篇:電視新聞稿寫作與電視新聞攝像

文/登歌

一、電視新聞寫作

(一)、電視新聞的特點:實、快、新、短,聲畫結合,形象直觀。內容真實、報道及時、事實新鮮、篇幅短小。新聞語言的特征:準確、簡潔、鮮明、生動。

(二)、電視新聞的分類:按報道形式可分為:一般消息、新聞特寫、系列報道、連續報道、新聞評論、新聞專題等。其中電視消息按時長不同分為:短消息(1分半鐘以內)、長消息(4分鐘以內)。按報道的內容分為:事件消息、動態消息、經驗消息、綜合消息等。按報道形式分為:典型報道、綜合報道、述評性報道、批評性報道等。

(三)、電視新聞的結構:通常分為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幾部分。有時,還包括背景材料。

標題:標題是整條新聞的眼睛,是對新聞內涵的概括和濃縮。題好一半文,電視新聞的標題要力求簡練、準確、生動,起到提示新聞主題的作用。

如:去年夏天,國內出現了一個謠言,說今年的香蕉里面長蟲子。就是這個誤導信息,造成海南島香蕉賣不出去,大量成熟的香蕉爛在地里。人民日報刊出了一則消息,題為《敗于信息?敗于信息!》,這樣的標題緊扣新聞主題,讓人過目不忘;前不久,央視2套《今日觀察》欄目播出了一期關注G20峰會的新聞評論節目,標題叫做《20位超級歌手,難唱同一首歌》,標題不僅提示了新聞主題,而且形象生動,意味深長。

如:“瀘州歷上首位奧運冠軍今日誕生”,強調新聞時效。“江陽小將鄒凱勇奪三金”,突出新聞人物。標題不同,報道角度也不同。標題取大了有無病呻吟之嫌,讓人反感。取偏了會導致文不對題,觀眾看完新聞之后會有種上當的感覺。標題過于平淡(如用一般會議名稱做新聞標題),很難引起觀眾的注意。標題太夸張又有失新聞的真實與客觀。比如:“瀘州的士的十宗罪”,用在網絡上無所謂,用在電視上就過火了。

導語:是新聞的先導,當然位于最開頭。用最少的語言傳達盡可能豐富的信息,要求有實質內容,不要空洞無物。因此,要盡量將最有新聞價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實寫進導語。

主體:主體是新聞的主干??偟囊螅号c導語相輔相成,內容充實,材料典型,層次清楚,手法靈活,富有新意。 結尾:特指能夠深化新聞主題的最后一部分。根據新聞內容或報道角度的不同,消息結尾的寫法多種多樣。大體分為:評論式、總結式、啟發式、展望式、引用式、背景式、數字式、補充式等形式。

背景:背景是指對新聞事件產生的相關條件和有關知識、政策法規等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介紹。目的是幫助觀眾理解新聞內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題,再或者是為了豐富內容,增加趣味。

背景的寫作必須緊扣主題,言簡意賅,有滋有味。特別強調一點,新聞寫作時常常要用到一些資料,它通常是背景材料的一種,運用恰當,會為新聞增色,增加報道深度。但記者一定要咀嚼材料,吃透精神,融會貫通。切忌照搬照抄,濫用材料。

(四)、電視新聞的要素:指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后來增加了一個要素:如何(HOW),用英文字頭簡稱“5W1H”,被人們稱為新聞六要素。過去強調前面的五要素,一個都不能少?,F在更為靈活了。有時,電視新聞報道中可以省略某些要素。比如一般性會議報道,不用寫在哪里(幾樓、幾會議室等)開會。

(三)、把握新聞采寫的特點:記住五句話。 敏于捕捉:新聞工作者要煉就一雙火眼金睛,要注意觀察,善于發現。要增強新聞的敏感性,才能發現并抓住身邊的好新聞。獲取新聞的途徑很多,報紙、電視、網絡、會議、簡報等。要當“兩廣總督”,廣泛接觸社會,廣交各界朋友,以增加獲取新聞線索的渠道。要有政治敏銳性、新聞敏感性、工作責任心,不要眼睜睜看著好新聞從你身邊溜走。

例:有時手里沒有攝像機,或電池用完等情況,不要忘了眼睛就是最好的攝像機,寫成口播新聞也可報出來。要苦練基本功,養成善于學習、長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要善于領會領導意圖,認真傾聽群眾意見,由表及里,順藤摸瓜,找出新聞背后的新聞,用好用盡手里的新聞線索。

勤于采訪:新聞是采訪得來的,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不要把眼睛僅僅盯在會議室,要走到群眾中去,走進生活中去,走進實際工作中去,找出鮮活的東西來。要找準采訪對象,講究采訪技巧,用眼看、用心聽、用手記。采訪到位,新聞就成功了一半。

例:有位新聞同行曾發過這樣感慨:坐在家頭、捏著煙頭、皺著眉頭,思考了兩個鐘頭,稿子還沒開頭。這是許多記者的體會,同時說明了新聞采訪的重要性。 精于構思:確立新聞主題、巧選報道角度、體現匠心獨運。

例:昨天我們單位有位記者跑鄉鎮開展城鄉環境整治攻堅行動的新聞,回來我問他收獲如何?他說沒什么“名堂”。因為主要是要整治街面上違章支篷搭架的問題,本來想反映政府整治力大,嚴格執法,強力推進些項工作的,但執法隊伍去的時候,多數違規建筑群眾都自己拆了,大整治行動拍起來場面就沒看頭了。我說這有什么啊,反過來報道不行嗎?這正好說明政府的宣傳動員工作做得到位,群眾積極響應,主動拆除違章建筑,這機樣報道不是更好嗎?記者采訪為什么要先入為主,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呢?

疾于運筆:采訪結束,迅速成篇,又快又好。一是報道時效性的需要。二是既能寫出真實感受,又不至于忘掉重要的信息。

把握細節:拍攝時不要放過細節,撰稿時也要處理好細節。新聞的亮點往往需要用細節來刻畫?,F代新聞報道提倡:新聞故事化,故事情節化,情節細節化,細節人物化。要能抓住細節,寫出人情味來。做到語言生動活潑,故事扣人心弦。 例:昨天,我們的新聞欄目播出了一條流動法庭在一鄉鎮某村開庭審理因車禍造成的經濟賠償案。這是一條好新聞,它反映了法官轉變工作作風,利用流動法庭把政策法律送到了村民的家門口。文稿敘述很清楚,把車禍發生后的責任認定、醫療費用多少、保險理賠金額、被告欠款情況都一一講清了。畫面拍攝也很穩定,各種景別都用到了。遺憾的是,我們在審片時,從頭到尾沒有看到任何反映真實情況的票據、認定書、調解書等細節內容。我想,觀眾可能跟我一樣,也想看看這些東西吧?

(四)、電視新聞寫作技巧 第

一、新聞寫作的基本原則:

1、用事實說話,經得起推敲。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客觀是新聞的原則。讓觀點從報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點”出來。這里講的真實客觀是相當的,絕對的真實客觀無法做到。

例:不說絕對的話,不講過頭的話。如:有人用“一塵不染”來形容地面干凈,顯然就言過其實了。

2、精選事實,以小見大。在紛繁的事件中精選出最有價值的事實(未必就是大事)。有時,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陽的光輝。

3、正反并舉,對比襯托。這是一個原則,也是一種手法。將今昔、正反不同的事實組織在一起形成對比,讓人一目了然。

例:去年8月,我們的新聞欄目報道了一條新聞,說的是某實驗學校把幾十名災區學生接到學校,免費為他們提供食宿和補習條件。文稿開頭這樣寫道:“記者剛走進某學校,只聽見空蕩蕩的校園里傳來了朗朗的讀聲。” 這個對比手法的運用顯然沒處理好,咋一聽有種靈異的感覺。后來,編輯給改成了“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學校都在放暑假的時候,某實驗學校的校園里卻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這是怎么回事兒呢?一起去看看。”這一改,有對比了,而且通過設問的方式,還給人留下了懸念,吸引人想看下去。

4、集點成面,點面結合。這既是寫作原則,也是表現技巧。選取一個“點”,把這說細、說透,具體客觀。再結合到面上去深化主題。這是一種被普遍采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對綜合性、經驗性的新聞報道比較適用。

5、目擊實錄,再現場景。這是電視新聞報道中最常采用的手法之一,也最能體現“用事實說話”的原則。好處有三,一是采用第一人稱講述,是記者或被采訪者的現身說法。內容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因此真實可信。大家可能還記得去年5.12地震災害發生后,央視記者張泉靈在映秀等災害現場所做的幾個感人肺腑的報道。我覺得,象這樣的報道應該寫進新北廣的聞教科書。二是事件在“現在進行時態”中展開,因此時效性較強。三是形象生動,現場感強,能吸引觀眾眼球。

6、言簡意賅,畫龍點睛。這主要是針對新聞中的議論而言的。值得注意的是,議論必須是從新聞事實中自然而然引發出來的,而不是硬塞進去的。

7、適時引語,借口說話。發揮電視的優勢,把自己想說的話,借別人的嘴說出來。使報道更加客觀,真實可性。引語必須準確,不得歪曲原話,不得斷章取義。

第二、新聞要追求精練。要盡量把新聞寫短,因為短才能快,而且容易讓新聞信息飽滿,這樣才能留住觀眾。方法有四:

1、一事一報,筆無旁涉。文稿不蔓不枝,短小精悍;

2、提煉精華,巧取一隅。突出重點,發現亮點,體現特點;

例:近期我們做了一組企業如何應對金融危機的系列報道。眾多企業幾乎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市場變化莫測,產品銷售受阻,資金周轉困難。在應對措施方面,沉著冷靜、樹立信心、調研市場、找出對策,這些都是共性的東西。如何反映出他們的不同之處,讓別的企業看了可從中到些啟示呢?這恐怕就要巧取一隅才行了。在做某酒類生產銷售企業的節目時,我著重講了一個故事:一年的迷茫讓老總如坐針氈,臨近年關,企業工資都發不出來,通過市場調查,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確定了調整產品結構的思路,一個星期時間開發出一款新產品投放市場,春節前的二十多天時間,銷售了11萬箱酒,收入600多萬元。憑著一個點子,讓企業找到了過冬的棉襖。而對另一家石油鉆采設備制造公司應對危機的報道中,我們把著眼點放在了企業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使得自身肌體強健,抗風險能力增強。立足產品特點和自身優勢,在別人回港靠岸之時,他卻轉身向海,走出國門,今年一季度就拿到了1千多萬元的訂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900%。這就是亮點所在。

3、選材典型,舉一反三。用典型的事例讓報道變得生動。 例:去年春夏之交,我到一個叫水中壩的蔬菜基地采訪,村民反映黃瓜賣不出去,每斤一角多錢都沒人要。詳細了解才知道是因年初低溫災害使全區的早菜普遍受到影響,于是菜農們大面積補種黃瓜。因成熟期推遲失去了瀘州早菜的優勢,加之產量斗爭,從而導致全區好幾個菜蔬基地都出現了黃瓜好貨賤賣的情況。然而,我到另一個村采訪時了解到菜農艾某卻沒有眾多菜農的煩惱。因為他看到各地都在補種黃瓜的時候,就預料到市場可能出現黃瓜飽和的情況,從而改種青花菜,一斤就賣到幾塊錢。不但收入沒有因災受損,反而大大增加。后來,我以菜農不光要鉆研技術,也要研究市場為新聞主題,及時寫了這篇報道。

4、以小見大,視角新穎。大題小做,生動具體,一葉知秋。

例如:通過一個災區孩子在瀘學習生活來表現“江陽爸媽”活動的成功開展,進而反映江陽人援助災區的無私大愛。

第三、新聞要有鮮活性。新鮮的東西好賣,沒有誰愛看冷冰冰的面孔,也沒有人喜歡呆板枯燥的報道,所以,新聞要講故事。除了講究事實新鮮、角度新穎而外,電視新聞還應追求生動活潑、形象直觀。要學會用畫面語言來表現,讓報道顯得更直觀。要讓觀眾如臨其境。要把新聞事實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下來考察它的新聞價值,從而提煉出富于時代氣息的新聞主題。這是電視新聞寫作的內功。

(五)、會議新聞報道應注意的問題。除了黨代會、黨委擴大會、人代會、政協委等高規格的會議報道,要注意會議的議題、議程等形式外,一般會議報道應淡化形式,注重內容。做到跳出會議報會議,有的甚至可以不提會議。只要把會議精神準確傳達出來,能夠深入進支做延伸性的報道當然更好。千萬不要把會議新聞搞成新聞會議,觀眾不會買賬的,一般觀眾誰會想看你在電視上開會,想看的人早就參加了會議。而我們作報道的目的是什么,是讓更多不了解會議內容的人知曉。因此,我們宣傳的目的又怎么能實現呢?

例:比如報道農業生產方面的會議,就可以跳出會議去寫,再加上些反映農作物生長情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圖像,就會使新聞更生動。

(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忌諱:

一忌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二忌張冠李戴,移花接木;三忌添枝加葉,夸大事實;四忌關注表象,忽略本質;報道浮在上面,容易誤導觀眾;五忌材料堆砌,思路混亂;六忌形式重于內容;在會議報道中最容易犯這個錯誤,把時間、地點、會議名稱、參加人員說完就占了一半多的篇幅,真正該報道的內容卻一筆帶過了。要知道,會議精神及其延深的東西才是觀眾所關心的。七忌抄總結、抄簡報,只重結果,忽視過程;如:報道統計數據,經濟指標等。只報綜合排名第幾,指標多高。對如何取得這一成績的關鍵問題卻只字未提。新聞報道不是政府目標管理考核,既要注重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報道的目的不僅要讓大家了解令人鼓舞的成績,還要讓觀眾從創造輝煌業績的過程中得到啟示。八忌聲畫兩張皮。文字解說與畫面根本不是同一回事,讓人看著就別扭。

(七)、上送新聞稿應注意的問題

1、要考慮媒體的視角。對同一件事情,媒體不同,報道角度也有區別,我們在寫上送稿時,應考慮到媒體的不同視角。

2007年“八一”前夕,川臺有個約稿:主題是“區委書記重視支持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由瀘州臺新聞部和區廣電站聯合采訪,并分別在各自的欄目做了報道?!稙o州新聞聯播》的用標題是《江陽區積極支持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江陽新聞》用的標題是《陳文調研我區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工作》。而上送川臺的新聞標題是:《愛軍精武好書記,細微之處見精神》。僅從標題上看,就能看出兩級媒體對同一新聞事實的報道角度各有不同。

2、為方便聯系,上送新聞的稿件上要注明來稿單位、通訊員姓名、聯系方式、撰稿日期、磁帶編號,以便于工作銜接。

3、除了自采稿件上送外,可以采取推薦選題上送,待雙方溝通之后進行聯合采訪報道。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電視新聞攝像

(一)、攝像前的技術準備

認識攝像機:廣播級攝像機和普通DV。前者更專業,技術指標更高,操作相對復雜。后者高檔一些的也分手動調節和自動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傻瓜攝像機。攝像機大致由鏡頭、調節控制、視音頻記錄、取景器、液晶屏、電源等部分組成。

1、焦距:是鏡頭的重要性能指標。一般我們說:焦距就是透鏡是中心到焦點的距離。鏡頭焦距的長短決定著拍攝的成像大小,視場角大小。當對同一距離遠的同一個被攝目標拍攝時,鏡頭焦距長所成的像大,鏡頭焦距短(漸近廣角)所成的像小。注意:光學變焦和數碼變焦是兩回事,新聞攝像主要看它的光學變焦。

資料:普通DV大多具備10-20倍以上光學變焦能力,配合數碼變焦可達幾百倍。理論上講,10倍變焦就可以拍攝到70米以外的場景,已經足夠了。鏡頭根據其焦距的長短,即拍攝時的視角,可分為標準鏡頭,廣角鏡頭和長焦距鏡頭等。

2、光圈:用F值(指數)來表示,從F1.8(DV為F2)、F2.8、F

4、F5.6、F

8、F

11、F

16、F

22、F

32、F44到F64等。它決定進光量的多少,關系到畫面的亮度。光圈F值越小,在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就越多。當鏡頭焦距不變時,光圈指數F的數值越小則光圈越大。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F5.6,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通常說光圈開大了一級。

此外,許多攝像機還有增溢功能,開啟后可增加亮度(6db、12db),但畫質將變得粗糙。

3、快門:決定拍攝曝光的速度。攝像機的快門值從慢到快為1/50、1/60等„„直到1/2000。正??扉T速度為1/50。拍攝前手動調整快門速度,然后攝像機(自動模式)根據環境計算出合適的光圈大小來。要學會用光圈和快門來控制畫面與光線。

例如:在拍攝普通電腦屏幕(CRT)時,畫面會不停的閃動。只需將電腦刷新頻率調整為60HZ,然后將攝像機快門調整了1/60,使之同步,畫面就不會閃動了。

4、照度:通常我們說的畫面亮度是指物體曝光程度,而照度是指物體單位被照面積上接收到的光通量稱為照度。單位為勒克司(lux,法定符號lx)。照度大小直接影響曝光程度。拍攝時要根據不同環境,配合光圈和快門來選擇合適的照度。對于普通用戶而言,有兩種曝光方式可選。一個是自動曝光;另一個是程式自動曝光(選擇預先設置的用戶設置單元)。

參考:白天、夜間、室內、室外、陰天、晴天等不同環境,光的照度不同。如:一般情況下,陰天室外:50-500 IX;晴天室外:300-2000 IX;電視臺演播室:2000 IX。

5、景深:指影像的前景清晰點到后景清晰點之間的距離。它的存在使鏡頭具有真實在現視覺感受的能力,使畫面具有虛實對比的關系,從而可以突出被攝主體,制造出更加真實的空間感。

資料:影響景深的因素:

光圈的大?。汗馊υ叫?,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焦距的長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距離的遠近:攝像機離被攝物體越遠,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6、白平衡:在不同的環境光線狀況下,物體的色彩會產生變化。攝像機感光器件(CCD)對白色容易產生誤判,導致拍攝的畫面偏色。比如白色物體在室內曖光源下它會偏黃,在蔚藍色天空下會偏藍。白平衡調整就是使在各種光線條件下拍攝的圖像色彩和人眼看到的景物色彩相一致。

參考:不同光源的色調是用色溫來描述的,單位是開爾文(K)。萬里無云的藍天,色溫為10000K,陰天約為7000-9000K,晴天陽光直射下的色溫為6000K,熒光燈的色溫約為4500K,鎢絲燈(暖光源)的色溫約為2600K,日出、日落時的色溫約為2000K,燭光下的色溫約為1000K。

7、像素:指攝像機鏡頭傳感器的有效像素數量,分動態、靜態和總體像素。與DC(照相機)不同的是,DV的像素不一定越多越好。一般40多萬像素就可以達到普通電視的分辨率(720×576=414720)的有效像素了。

8、存儲介質:磁帶、光盤、硬盤、SD卡、P2卡(數字高清)等。當下以磁帶運用最為廣泛。

(二)、攝像中的藝術實踐

1、拍攝用光的選擇:

光的照度:要合理控制光線強度。前面已經介紹,不再贅述。

光的方向:順光、側順光、逆光、側逆光、頂光、仰射光、平行光等。光的不用方向,將對畫面層次、色調、色彩產生影響。對新聞攝像而言,多用順光或側順光,少用側逆光,盡量不用逆光。其它的光源,實際工作中,通常由不得記者選擇。

2、拍攝角度的選擇:平視、側視、俯視、仰視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視角方位構成不同的人、物造型。會議新聞多用平行視角,結合部分側視(如拍會議受場地限制時)角度來完成。拍攝角度往往是由拍攝位置決定的,因此,拍攝新聞就有個站位、搶位的問題。比如:拍攝領導慰問走訪,記者應搶在前面,才能拍到正面圖像。

3、拍攝景別的選擇:

遠景:視野開闊,主要表現地理環境、自然風貌和開闊場景;

全景:顯示人物全身或場景全貌,能較好地反映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會議新聞的第一個鏡頭和最后一個鏡頭常常用到。)

中景:人物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畫面。能反映出人與物總體特征的局部;(會議新聞也常用到。) 近景:顯示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畫面。反映人物精神面貌、內心情感或物體較為細節的部分。如:會議新聞拍攝領導。

特寫: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物體細部的畫面。排除一切多余形象,突出人物表情或物體部特征。最能反映細節,強調內容的景別。如:握手(領導與群眾的手,招商簽約的握手)、激動的表情等。特寫運用要有目的,不要濫用。

4、構圖:按形態分:靜態構圖(如樹林)、動態構圖(如運動場)。按線形結構分:水平線構圖(如教學樓)、垂直線構圖(如高樓)、斜線構圖(如街道)、曲線構圖(如河流)、黃金分割式構圖(如播音員出口導)、九宮格構圖(右上方的交差點最為理想)、圓型構圖(如廣場跑道)、對稱與非對稱構圖。

構圖原則:保持攝像機的平衡、突出被拍攝主體、注意多個主體聯系、排除干擾信息、畫面整潔流暢。

構圖要點:立意要“準”(讓鏡頭“說話”)、畫面要“精”(力戒雜亂無章)、主體要“明”(處理好主體與陪體及環境的關系,比如領導調研。)、圖像要“美”(藝術表現力)。

5、鏡頭長度:新聞鏡頭以4到6秒為宜。按下記錄按鈕后,心中開始數數,估計時間到再按一下停止拍攝。關機前的最后一個鏡頭可以稍微長些。

6、拍攝的方法:固定拍攝、移動拍攝(推、拉、搖、移、甩)。移動拍攝時(主要指搖攝)要把握好起幅與落幅。長度一般以2至3秒為佳,便于后期剪輯。

(三)、新聞攝像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穩定壓倒一切,忌諱圖像晃動。多拍固定鏡頭,少拍移動鏡頭。做到平、穩、準、勻的方法:一是拍攝時盡量摒住呼吸,控制好機器;二是盡量靠近被攝對象進行拍攝;三是選擇好站位,搖移拍攝有講究。忌諱無目的地使用推、拉、搖、移鏡頭。

2、盡量避免逆光鏡頭出現??梢酝ㄟ^調整拍攝角度來減少逆光發生,迫不得已時可啟用攝像機的增溢功能。

3、學會運用不同景別、不同角度拍攝,豐富鏡頭的表現力,讓新聞的圖像更好看。橫搖鏡頭最好不要超過180度,否則將給人暈厥的感覺。初學者容易犯該毛病。

4、合理選擇拍攝內容,為新聞主題服務。拍攝什么圖像要做到心中有數,切不可亂拍一通,浪費自己的磁帶,也浪費別人的表情,更耽誤制作的時間。盡量避開有干擾信息的內容。

如:報道環境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拍攝清潔工人清掃街道時,剛掃過的干凈路面上還留有 “辦證號碼”清晰的字樣。這顯然不應該出現在畫面中。比如,被采訪者說今年莊稼長勢良好,背景畫面卻正好相反。諸如此類的情況應當避免。

5、合理運用同期聲,包括現場同期錄音和現場采訪,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如文藝晚會、演講比賽、運動會、突發事件現場等,只要運用得當,往往能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

6、會議新聞拍攝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A、領導圖像拍攝盡量用正面鏡頭(除非場地限制)。按照一般的慣例,同級媒體拍同級別領導及上級領導才使用近景(大家通常說的“特寫”),同級別以下領導及參會人員一般用中景或接近于近景(二到三個人出現在畫面中)。

B、鏡頭講究對稱性。主席臺一組、參會人員一組,或檢查方一組,迎檢方一組。拍攝順序一般從大景別(全景)到小景別(近景)、從主席臺到參會席、從主要領導到其他領導; C、抓緊在前十分鐘拍攝完所需鏡頭(參會人員整體精神狀態較好),余下的時間做筆記,補拍領導講話或與會者發言的鏡頭。有時會場人不多,坐得不集中,可在會前提醒主持人調整坐位,便于拍攝。

7、攝像前的準備工作要做好,檢查電池是否有電、磁帶是否裝好。有時,為搶鏡頭,要提前開機。比如在下車之前就開機。

8、記者要練就一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硬功夫。強化抓拍意識,不放過稍縱即逝的鏡頭(如爆破作業)。既要動手拍,更要用心想。同時還要注意人、機安全,防摔跤,防碰撞,防意外。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干部考察材料范本下一篇:公安辦理行政案件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