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近現代史重要歷史事件

2023-02-23

第一篇:近現代史重要歷史事件

中國近現代史重要歷史事件時間表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

1. 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禁煙。6月在虎門海灘銷煙。英國政府決定發動侵略中國戰爭。

2.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英軍從廣州轉攻廈門,攻陷定海,北犯天津。

3. 1841年:1月,琦善同英國簽訂《穿鼻草約》,道光帝不滿,派奕山到廣州主持軍事,對英作戰。關天培在虎門炮臺抗擊英軍,壯烈犧牲。5月,英軍進逼廣州,弈山投降。三元里人民進行抗英斗爭。9月,定海再次陷落,三總兵抗敵犧牲。

4. 1842年:6月,陳化成堅守吳淞口以身報國。鎮江守軍與敵人血戰到底。8月,英艦到達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

5. 1843年:英國強迫清攻府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件。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

6.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7.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起義,建號太平天國。9月,在永安州城建制封王。

8. 1853年:3月,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名天京,定為都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4月,發動北伐與西征。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1. 1856年:秋,“天京事變”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2. 1858年:沙俄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愛琿條約》。英法聯軍占領天津。俄、英、法、美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3.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到北京交換條約文本,蓄意挑釁,炮轟大沽口。中國守軍開炮還擊,擊沉擊毀敵艦十多只,英海軍司令受重傷。

4.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北京。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簽訂。

三、洋務運動時期

1. 1861年:11月,那拉氏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或“北京政變”)。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創設安慶軍械所。它是洋務派辦的第一個軍事工業。

2. 1862年:太平天國軍民進行天京保衛戰。

3.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失敗。

4. 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它是洋務派辦的第一個與民用有關的工業;廣東南海商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創立。

5. 1883年:12月,中法戰爭爆發。

6. 1884年:8月下旬,法艦突然襲擊馬尾軍港的福建水師。清政府下詔對法國正式宣戰。10月,劉銘傳的清軍擊退進犯臺北的法軍。

7. 1885年:3月,法艦進犯浙江鎮海。劉永福黑旗軍和越南人民配合,在臨洮大敗法軍,收復十多個州縣。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敗法軍,乘勝追擊,收復諒山等要地。6月,《中法新約》簽訂。

第1頁,共6頁

四、維新變法時期

1. 1888年:康有為第一次向光緒帝上書,要求變法。

2. 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日本乘機出兵朝鮮,占領漢城。7月,日軍突然襲擊在牙

山附近的中國運輸船和駐軍,挑起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左寶貴在平壤戰役犧牲。在黃海戰役中,鄧世昌、林永升等犧牲。日軍侵入遼東半島,東北人民英勇抗敵,保衛國土。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3. 1895年: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海軍覆滅。清政府向日本求和,被迫簽訂中日《馬關

條約》。徐驤領導的臺灣義軍和劉永福配合,抗擊日軍;康有為等“公車上書”,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

4.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民族危機嚴重;嚴復譯述的《天演論》在《國聞報》上定

期發表。

5. 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任康有為為總理衙門章京。接著又派譚嗣同、

楊銳、劉光第、林旭等人參預變法。9月,那拉氏(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殺害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等六人(即戊戌六君子)。史稱“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

五、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1. 1899年:秋,山東平原縣義和團在朱紅燈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美國提出侵略中國的

“門戶開放”政策。

2. 1900年:夏,在京津地區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其他各地也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全國

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浪潮。6月,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義和團在廊坊、老龍頭車站、紫竹林租界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圍攻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和西什庫教堂,在北侖配合清軍阻擊八國聯軍。沙俄出兵侵略我國東北,制造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慘案。

3. 1901年:9月,《辛丑條約》簽訂。

六、辛亥革命時期

1. 1902年: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在《蘇報》上發表。

2. 1903年:鄒容著《革命軍》,章炳麟為《革命軍》作序。

3. 1904年: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成立。陳天華著《猛回頭》和《警世鐘》。

4. 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提出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總理,創辦了《民

報》。

5. 1906年:革命黨在萍鄉、醴陵、瀏陽起義,安源礦工六千人參加斗爭,最終失敗。

6. 1907年:孫中山領導潮州、惠州、欽州、廉州和鎮南關起義,旋敗。徐錫麟在安徽起

義,失敗被害。秋瑾準備在浙江響應,被捕慷慨就義。

7. 1911年:4月,孫中山和黃興發動廣州起義,失敗。5月,保路運動爆發。10月10

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首先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成立湖北軍政府,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8.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南京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成

立臨時參議院,不久,頒布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清帝退位。

孫中山辭職,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接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等準備組織責任內閣,以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9.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疖囌練⒑α怂谓倘?。7月,爆發“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強迫國會選他為正式大總統,權力進一步擴大。

七、新文化運動時期

1. 1915年:1月,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2月,袁世凱當上了中華帝國皇

帝,改年:號為“洪憲”。蔡鍔在云南起義,組織護國軍,討伐袁世凱;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掀起新文化運動。

2. 1916年:袁世凱在絕望中死去。黎元洪繼任總統??偫矶戊魅鸩倏v北京政府實權。

3. 1917年:張勛復辟失敗。段祺瑞下令對德宣戰,宣布不再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

4. 1918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吃人的舊社會。李大釗發表《庶

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熱情歌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5.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

八、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

1. 1920年:夏,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建立;

2.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

3. 1922年:1月-3月,香港中國海員大罷工,7月,中共“二大”召開;

4. 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二七”大罷工;

5.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一大”召開,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6.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5月30日,發生“五卅”慘案,“五卅”反

帝運動爆發;

7. 1925年6月-1926年10月:香港工人大罷工;

8. 1926年:3月,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蔣介石策動“中山艦事件”;

5月,蔣介石提出“整理黨務案”;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9. 1926年10月-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10. 1927年:1月,武漢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3月,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

報告》;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叛變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爆發;8月1日,“八一”南昌起義;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在漢口);9月,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地區;12月11日,廣州起義;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九、抗日戰爭時期

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

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2.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戰;3

月,日本操縱的偽“滿洲國”成立;

3. 1934年:10月,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主力紅軍開始長

征;

4.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2月,東北抗日聯軍建立;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

陜北;12月9日,“一二·九”運動爆發;12月,中共中央瓦窯堡會議,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5. 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10月,全國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長征

勝利結束;12月,西安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6.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7月15日,中共提出國共合作

的抗日宣言;8月13日,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8月,中共洛川會議,頒布《抗日救國十大綱領》;9月,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抗日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八路軍平型關大捷;10月,八路軍創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

7. 1938年:春,臺兒莊戰役勝利;5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10月,中共召開六

屆六中全會;廣州、武漢失守,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8. 1940年:1月,毛澤東發表《新民主主義論》;8-11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

團大戰;

9.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皖南事變;

10. 1941-1942年:中國共產黨采取“三三制”原則,加強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實行減租

減息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進行反“掃蕩”斗爭,保衛解放區;

十、國共內戰時期

1.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開;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布

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8月28日-10月10日,國共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10月中下旬,上黨、邯鄲戰役,粉碎國民黨的局部進攻;12月,昆明學生發動“一二·一”愛國運動;

2. 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簽訂停戰協定;政協會議開幕;6月,國民黨發動全面

內戰,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12月,北平學生發動抗議美軍暴行的運動;

3. 1947年:2月28日,臺灣人民舉行“二·二八”起義;3月-7月,延安保衛戰,孟

良崮戰役,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5月,全國學生發動“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6月30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7月,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9月,中共全國土地會議召開,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

4. 1948年:9月-11月,遼沈戰役;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12月-1949年1

月,平津戰役;

5.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而進軍令,解放軍渡

江作戰;4月23日,解放南京,國民黨反動統治結束;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革命終結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

十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鞏固時期:1949—1953年:

1.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

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廢除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村生產力大大解放,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3.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十

二、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1953—1956年:

1.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

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 1953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

關系的基本準則。

3.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

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 1955年: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亞非國際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

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5.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十三、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

1. 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使文學藝術創作出現了嶄新的局

面。

2. 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3.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這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

次嚴重失誤。

4. 20世紀60年代初:西藏地區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

家做了主人,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5. 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 ,恢復發展生產。

6.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十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

1. 1966年: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組建成功,主要擔任核反擊任務。

2.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4.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

始走向正?;?。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5.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

6.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四人幫”),標志“文化大革命”結束。 十

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至今

1. 1978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展開。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

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 1979年:中美建交。

3. 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經濟特區,開始對外開放。

4. 1982年:全國人大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提出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 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6. 1987年:中共十三大,鄧小平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

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臺灣當局調整“三不”政策,使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7. 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舉辦亞洲運動會。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

8. 1991年: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9. 1992年:?;鶗c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即“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0.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講話,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

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11.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

指導地位,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12. 1993年:“汪辜會談”(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鶗麻L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的會

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標志著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13. 1995年初: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成為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14.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7月1日:香

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5.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我國成

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16. 20世紀90年代:黨和政府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

奠基工程。

17. 20世紀末:中國整體上進入小康社會。

18. 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19. 2001年:中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會議)。這是中國迄今舉行

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0. 2003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州五號”。

21. 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殘奧會。

第二篇:2018考研歷史學:中國古代史重要考點匯總

考研是條漫長的道路,在這條路上考生們還要做到“事無巨細”,在前期復習中爭取把所有的知識點都復習到,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尚考考研今天為2018考研歷史學的考生們整理了歷史學中國古代史的考點分析,按照考點的重點程度進行解析,希望考生們對這部分考點有個更深入的了解,更清晰的認識。

第一部分史前時代 (重點程度:一等)

(1)對于舊石器、新時期時代的分期大家要知道,同時重大史學價值的遺址發現,如北京人遺址、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題的重點。

(2)關于遠古社會的傳說以及相關內容也有出選擇題的可能。氏族公社雖然在新大綱中刪掉了,但也可能出名詞解釋題。中國古代社會的傳說如果要考查的話會以選擇題的形式出題。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 (重點程度:二等)

(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發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過程、背景、影響,這部分大家了解一下;

(2)三個朝代國家制度的架構,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蓋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禮制(周公制作"禮樂"),經濟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

(3)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對這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如二里頭文化要重點掌握,可能以名詞解釋的方式出題。

(4)分封制、宗法制很容易以名詞解釋的形式考查。

(5)西周后期的社會矛盾及其滅亡的過程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

第三部分春秋戰國 (重點難度:一等)

(1)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不是出題重點,大概了解一下這個發展過程就可以;

(2)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有哪些,他們的形成過程大概要了解一下,出來選擇題大家要能分辨清楚;

(3)春秋戰國時代的改革與變法是比較重要的,每一次變法的時間、內容、意義要掌握。這部分極易出名詞解釋和論述題;

(4)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是比較重要的。這個時代的百家爭鳴,九流十家、儒家、孔子的思想,著作等細節知識要扎實掌握這是重要的知識點,很容易被考查到,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基礎知識,無論考不考都是要弄清楚的。

尚考考研,結果為導向考研輔導創始人

第四部分秦漢 (重點難度:四等)

(1)掌握秦朝統一專制集權國家的建立及為鞏固國家統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了解我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的歷史意義;

(2)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重點知識,要識記整個背景、內容、意義,并且要知道如果出現名詞解釋應該怎么來解答。

(3)漢武帝時期的統治是非常重要的,他統治時期奠定了西漢強盛的基礎,掌握漢武帝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一系列改革以及西漢政權的強大。

(4)西漢的統治危機要了解;王莽改制的背景、內容、意義及其失敗的原因都要掌握,很可能出論述題和名詞解釋;

(5)劉秀統治時期的政策要識記;光武中興要掌握。東漢后期的外戚與宦官之爭以及黨錮之禍。

(6)兩漢時期的經濟發展以及秦漢時期的農民起義可能出選擇題;

(7)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進步可能出選擇題,這些都是基礎知識,要掌握扎實,不能在這種題上失分

(8)漢代的服役制度以及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

(9)掌握陳勝、吳廣起義以及黃巾起義的原因、過程以及影響。

(10)理解秦漢時期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第五部分魏晉南北朝 (重點難度:三等)

(1)掌握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重要戰役及戰役后的政局變化。

(2)了解曹魏的政治、經濟改革,如九品選官制、曹魏屯田等重要措施。

(3)了解魏蜀吳的政治、經濟、文化,要注意孫吳對江南地區的開發等事實。

(4)要了解曹操其人以及他的用人思想。

(5)了解諸葛亮以及對他做出客觀評價。

(6)了解西晉的建立以及統一全國的過程

(7)掌握太康之治、八王之亂、門閥制度、淝水之戰、祖逖北伐、"王與馬,共天下"等知識點。 這部分內容主要集中在民族問題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上。兵制是這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制度,比如府兵制度,就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九品中正制、門閥制度很重要。孝文帝改革是重點知識,無

尚考考研,結果為導向考研輔導創始人

論是材料分析還是論述題都容易考到。魏晉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容易出選擇題,要掌握基礎。

第六部分隋唐五代 (重點難度:五等)

(1)了解隋朝建立的過程及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

(2)貞觀之治的時間、內容、影響要識記。

(3)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政策要掌握。要對武則天做出客觀的評價。

(4)安史之亂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論述題容易出,它的背景、內容、影響要全部掌握,而且答題的時候要做到全面,最好是根據不同的教材來整理答案。

(5)藩鎮割據也是重點,要著重掌握。

(6)兩稅法是唐朝時期實行的一項重要的措施,它的背景、內容、意義要反復記憶,非常重要,出論述題的可能性最大。

(7)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也是重要內容,這里的民族關系比較復雜,最好整理成表格的形式,這樣看起來比較清楚也容易識記。

(8)五代十國的政治與經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不是重點內容,可能以名詞解釋的形式來出題。

(9)能夠根據史實對五代十國的人物如馮道做出評價。

(10)掌握周世宗改革的內容和意義,并能做出評價。

第七部分宋、遼、西夏、金、元 (重點難度:四等)

(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內容、評價是歷年出題的重點;

(2)科舉制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

(3)元朝鞏固大一統國家的貢獻;

(4)澶淵之盟、隆興和議、宋元理學、耶律楚材容易出名詞解釋。

(5)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是重點中的重點,容易以名詞解釋和論述題的形式考查。

(7)宋元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的內容,是選擇題的命題重點。

(8)宋元時期的社會矛盾和主要的農民起義要了解一下,很有可能會出名詞解釋和選擇題。

(9)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發展,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經濟基礎;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以及元的統一,都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政治條件。這些都是宋元時期的對外經濟文

尚考考研,結果為導向考研輔導創始人

化交流發展的重要原因要掌握

第八部分明清(鴉片戰爭前) (重點難度:五等)

(1)明太祖的重典政治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重點,可以作為論述題來考查。一定要做到識記全面,不能有漏答的現象,所有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都要記住,要做到全面,詳細。

(2)張居正改革的背景、內容、意義要熟記,這也是考試的重點,往往會出論述題和材料分析題。

(3)東林與復社以名詞解釋來做準備就可以了。

(4)明末農民戰爭可能出現選擇題和名詞解釋,戰爭的領導者以及幾次重要的戰役要了解。

(5)清軍入關與清初的社會矛盾不是考查的重點,可以略看。

(6)康熙帝鞏固多民族國家的貢獻,康乾盛世是怎么出現的都是重點。

(7)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狀況、表現內容比較多、而且零散,經常會在選擇題中涉及到。

(8)明清的文化特點、代表人物及著作也是較為重要的內容。

(9)明代的衛所與清代的八旗,綠營制度是很重要的制度,往年很多學校出過題。但今年大綱中這部分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清的國家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軍事制度等都需要考生掌握清楚。

清代疆域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最有可能出論述題,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題,要自己整理好答案,不能有漏寫的情況。很有可能會問清代的疆域是如何奠定的?這就需要從很多方面來回答!比如平定準格爾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等。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出論述題的可能性比較大。

以上就是尚考考研對考研中國古代史考點的分析,希望能對正在備考的同學帶來幫助,考研的路很漫長很艱辛,希望同學們能堅持到最后,相信勝利是屬于你們的,加油!

尚考考研,結果為導向考研輔導創始人

第三篇:近現代史歷次重要會議總結

考研政治復習資料

中國近現代史歷次重要會議總結

1、中共一大 1921年7月(上海):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黨誕生的標志)

2、中共二大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共二大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3.中共三大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在廣州召開。中共三大決定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與國民黨進行合作。

4.中共四大 1925年1月:大會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對民主革命的內容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5.國民黨一大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將舊的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革命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大會的成功召開,標志著以第一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6.八七會議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方針。毛澤東在會議上做重要發言,“須知政權是由槍桿中取得的”。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7.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省瑞金召開。

8.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中多數人同意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意見,批評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的錯誤,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會議集中力量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

9.瓦窯堡會議 1935年:延安召開瓦窯堡會議,提出了在抗日條件下與民族資產階級重新建立統一戰線的政策。解決的政治路線問題。(延安整風解決了思想路線問題)

10.洛川會議 1937年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的路線。

11.1939年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國名黨五屆五中全會成立防共委員會,確定了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針。

12.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舉行,將毛澤東思想寫入黨章,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考研政治復習資料

13.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中共在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主要內容

第一.規定了全國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 第二,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

第三,在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問題上,提出了“兩個務必”的要求。“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1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 1949年9月2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召開,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綱領的內容

①關于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這是《共同綱領》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 ②關于新中國的基本的民族政策。 ③關于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 ④關于新中國的外交工作原則。

在會議上,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國歌。

15.中共七屆三中全會 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七屆三中全會,會議確定了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是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

16.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

①大會正確地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大會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執政黨建設提出了正確的指導方針。在經濟建設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建設上,提出繼續加強人民民主專政;加強民族團結;繼續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制定完備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在執政黨建設上,提出要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

③陳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17.中共八屆九中全會 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

18.七千人大會 1962年

1、2月間:,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參會人員有七千余人,被稱為“七千人大會”。這次會議對于恢復實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評精神起了積極作用,在貫徹落實“八字方針”、推動形勢迅速好轉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19.中共九大: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會議使“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合法化。

考研政治復習資料

*20.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鄧小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最大的貢獻在于: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為什么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09.04論述) 第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第三,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后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21.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黨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評價了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從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結論,標志著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

22.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綱領。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3.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所有制結構突破單一公有制結構,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開始發展的局面。

24.中共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系統闡述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完整概括了中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25.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 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舉行,選舉江澤民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增選江澤民、宋平、李瑞環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26.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 1990年3月:通過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

27.中共十四大 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8.十四屆六中全會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考研政治復習資料

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強調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理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29.中共十五大 1997年:中共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闡明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大會將鄧小平理論寫入黨章。

30.中共十六大 2002年:高度評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將其寫入黨章。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31.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 2003年:正式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32.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 2005年:會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33、中共十七大 2007年

大會一致同意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與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相區別) 大會主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中國十七大還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4.中共十八大 2012年11月

科學發展觀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和總任務,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明確提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及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聯系記憶: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09月09日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

第四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要會議

(一)黨的創建時期

1“一大”(19

21、

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1)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斗爭目的是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③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④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以陳獨秀為書記。

(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革命綱領。

內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它在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②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

3 “三大”(1923),1923 年6 月,

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 (19

27、

8、7,漢口)

(1)內容:①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②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③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 思。④還提出“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

(2)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 (1935)

(1)內容:①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②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③成立了

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2)意義: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挽救

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 (1935)

(1)內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②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

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

(2)意義:為抗日戰爭的到來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三)抗日戰爭時期

1洛川會議(1937):

①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②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實行全面抗戰路線 (即人民戰爭路線)。③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發動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抗日群眾運動。

2.“七大”(1945,延安)

(1)內容: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

主義的中國。③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1)內容:①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

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④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

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 盾。提出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

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9

49、9,北平)

內容:①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會議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五)新中國成立后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選舉國家主席,任命國務院總 。

2.“八大”(1956)

(1)內容:①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

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提出

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

化需要。③在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

黨內民主集中制。④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1)內容:①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②高度評價了關于真 標準問題

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③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

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

線和組織路線。④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

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4.“十二大”(1982):

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②制定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貢獻: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②大會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③大會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②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7.“十五大”(1997):

①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 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②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③大會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并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論斷。

8.“十六大”(2002):

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②大會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③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9.“十七大”(2007 年):

(1)對改革開放歷程和經驗的總結: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

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②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概括。

(3)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毛澤東的著作

一、發表于“國民大革命時期”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5 年

1.贊揚中國無產階級“特別能戰斗”。

2 分析了中國資產階級的特殊情況,科學地劃分為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指出各自的政治態度。

3. 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4. 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

5.提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闡明認清對象對革命勝利的極端重要性。

《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 1926 年

1.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2.所謂國民革命運動,其大部分是農民運動。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 年

1.總結辛亥革命失敗原因:“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

2. 指出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

3. 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

4. 分析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二、發表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 1928 年

1.明確地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

2.科學地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的辯證統一關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 年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反對本本主義》1930 年

1. 是黨內第一篇反對教條主義的文獻。是黨內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線的文章。

2. 闡明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極端重要性。

3. 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4. 認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開始形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 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6. 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拘纬闪嗣鞔_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

路線。

▲(注:1928 年10 月到1930 年初毛澤東發表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

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文章,論述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

展的原因及其條件;總結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經驗;指出中國革命應當 占鄉村,后

取城市,走不同于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論。)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1935 年

1.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經濟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這是“他們從娘 子帶出來的老毛病”。

2. 闡明了與民族資產階級建立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3. 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即革命性和動搖性、妥協性是由軟弱性決定的。

4.地主買辦資產階級在斗爭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時,可能同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進行明爭暗斗。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 年

1.總結了土地革命戰爭中黨內在軍事問題上的大爭論;

2.系統地說明了有關中國革命戰爭戰略方面的諸問題。

三、發表于“抗日戰爭時期”

《實踐論》、《矛盾論》 1937 年

1.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高度,總結中共的歷史經驗,揭露和批評黨內的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錯誤。

2.深入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 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3.闡明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對黨的思想路線作了系統的哲學論證(其中,在《實踐論》中,毛澤東指出: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4.指出:唯心論和機械唯物論,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的。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

《論新階段》(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會上作的報告)1938 年

最 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注:在《論新階段》和《戰爭和戰略問題》中,毛澤東明確提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

起義和戰爭,也不是 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論持久戰》1938 年

1.分析了中日雙方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

2. 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

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只要堅持持久抗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將在相持階段獲得轉弱為強的力量。

《<共產黨人>發刊詞》 1939 年

1、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2、第一次提出“馬列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

3、提出黨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把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

組織上完全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稱之為“偉大的工程”。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兩個基本特點;是中國革命的兩個武器,黨組織是掌握這兩個武器的英勇戰士。

4、分析了革命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對象(帝、封)、革命動力(無、農、城、 民)、革命的形式 (武裝斗爭)。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1939 年

1.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

2. 強調認清中國國情的重要性“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依據”。

3. 分析了社會性質,提出革命對象、革命動力。

4. 指出中國革命如果沒有無產階級的領導,就必然不能勝利。

5.提出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6.對中國革命道路理論進行了系統而又完整的概括。

《新民主主義論》1940 年

1.指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

2.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

3. 論述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政體。

4. 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

▲(注:在20 世紀30 年代后期和40 年代前期,毛澤東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

主主義論》等著作。主要內容包含:首 ,揭示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原因。其次,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再次,毛澤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主要的法寶。

《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 年

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作了馬克思主義的界定:“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四、發表于“解放戰爭時期”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1947 年

1.第一次將黨在當前階段的經濟綱領概括為新民主主義的三大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介

石、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保護民主工商業。”

2. 提出土改的兩個原則:①必須滿足貧農雇農的要求;②必須堅決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3. 人民軍隊的十大軍事原則。

《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1948 年

1.完整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其內容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

本主義的革命。

2. 對土地改革的總路線作了完整的概括:“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工業生產”。

3.第一次把官僚資本主義列為革命對象。

《論人民民主專政》 1949 年

1.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

2. 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農聯盟。

3. 必須利用好一切于國計民生有利的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但民族資產階級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要地

位。

4. 把三大法寶概括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經驗。

五、發表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論十大關系》1956 年

1.基本方針是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

2. 必須充分調動工農群眾的積極性來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鞏固各民族的團結, 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3. 論述了農、輕、重,沿海與內地,經濟和國防建設,生產單位與生產者個人,中央和地方,漢族和少數民族,黨與非黨,

革命與反革命,是與非,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4. 開始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

5.第一次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6. 強調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不能一切照搬。

7.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 年

1.指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

2.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強調了要嚴格區分和處 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正確處 人民內部矛盾。

3.針對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一系列具體的方針、原則和辦法。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領域, 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在

物質利益、分配方面,實行統籌安排、適當兼顧的方針; 對科學文化領域里的矛盾,實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對于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矛盾,實行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前提下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4. 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建設我們的新國家.

5.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的工業化方針。

▲(注: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 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初步總

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

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 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政治局面)。這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通稱“六又”

第五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重要會議全總結

1.“一大”(19

21、

7、23,上海),中國共產黨成立。 (1)內容:①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以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斗爭目的是消滅階級,廢除資本私有制,以及聯合第三國際。③中心工作是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④大會選舉產生了由陳獨秀、張國燾、李達組成的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以陳獨秀為書記。

(2)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就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2.“二大”(1922,上海),制定了黨的革命綱領。 內容——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明確的斗爭目標。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它在當前階段的綱領應當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民主共和國。②開始采取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政黨和政治派別沒有采取過、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眾路線的方法。③中共二大提出“聯合全國一切革命黨派,聯合資產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 3.“三大”(1923), 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

(二)土地革命時期

1.八七會議(19

27、

8、7,漢口) (1)內容:①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②通過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③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意思。④還提出“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

(2)意義: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2.遵義會議(1935) (1)內容:①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②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③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新的三人團,全權負責紅軍的軍事行動。

(2)意義: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瓦窯堡會議(1935) (1)內容:①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②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 (2)意義:為抗日戰爭的到來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

(三)抗日戰爭時期 1.洛川會議(1937):①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②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即人民戰爭路線)。③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發動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發動抗日群眾運動。 2

2.“七大”(1945,延安) (1)內容:①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提出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②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2)意義: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四)解放戰爭時期

1.七屆二中全會(1949,河北平山縣西柏坡) (1)內容:①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②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③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即“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④分析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和基本矛盾。提出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并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國際上是新中國同帝國主義的矛盾,國內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

49、9,北平) 內容:①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②會議通過了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

(五)新中國成立后

1.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4) 內容:①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②選舉國家主席,任命國務院總理。 2.“八大”(1956) (1)內容:①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②提出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③在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④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 3.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 (1)內容:①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②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③做出了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 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④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2)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4.“十二大”(1982):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的提出。②制定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

3

設新局面的綱領。 5.“十三大”(1987):①突出貢獻: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②大會制定了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和奮斗目標。③大會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6.“十四大”(1992):①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②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7.“十五大”(1997):①鄧小平理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修改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②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③大會明確了中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并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問題提出了新的論斷。

8.“十六大”(2002):①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道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②大會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③大會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9.“十七大”(2007年):

(1)對改革開放歷程和經驗的總結:①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②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2)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概括。

(3)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要求。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教學管理人員先進事跡下一篇:檢修車間年度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