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2022-10-25

第一篇: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童年》第十一章讀后感

第十一章主要寫母親回來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但本章的重點內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二篇:《活法.貳》第十一章讀后感

樂觀是一個很正面的詞語,工作遇到挫折要樂觀,工作出現問題也要樂觀,生活不開心更要讓自己樂觀,即使是生病了醫生也會告訴我們樂觀一點開心一點病就會好的快一點。

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會抱怨,可是抱怨往往會讓我們變得更加的不開心,可是不管心情如何,工作依然要繼續,生活也從未改變過,一切都是循著它們應有的軌跡發展著,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如果在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告訴自己這是老天在給自己提高能力的機會,是否會開心一點?如果在同事把工作丟給自己的時候告訴自己可以接觸更多的東西學會更多的生存之道,是否會釋然一些?如果在思緒進入了死胡同的時候告訴自己一定有更好的辦法,是否會舒服一些?如果我們學著樂觀的面對工作生活,就會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樂觀的面對一切所能影響的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且千萬人的事情。企業的領導者樂觀的面對企業未來的發展,會鼓舞員工的士氣,給員工帶去激情和信心??墒窃谄髽I未來的規劃上,企業的領導者必須要預設千千萬萬個可能遇到的問題,而不是盲目的去相信未來都是美好的,因為“問題”是每一個企業發展都必須要面對的,作為企業的領軍人物,所能做的就是做好一切的準備去迎接問題,解決問題,面對未來發展中的一切挑戰!員工能做的就是做好解決問題的手,在企業發展的路上成為助力而不是阻力!

第三篇:第十一章試題

第十一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單選題

1下列選項中對和諧社會理解正確的是:()

A和諧社會沒有矛盾;B和諧社會也有矛盾;

C和諧社會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D只有共產黨人才追求和諧社會

2在資本主義社會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其原因是()

A存在嚴重的階級矛盾和階級對立;B資產階級政黨;C生產力不夠發達;D政策不合理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

A人民軍隊;B無產階級;C民主黨派;D中國共產黨

4《全世界和諧》的作者是:()

A歐文;B傅立葉;C魏特林;D圣西門

5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A本質屬性;B非本質屬性;C表面特征;D特定階段的屬性

6從和諧社會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的狀況是:()

A完全不和諧;B完全和諧;C總體上是和諧的;D對抗多于和諧

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

A科學發展;B改革開放;C民主法制;D以人為本

8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

A封建式的“田園牧歌”;B烏托邦;

C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D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9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動力是:()

A科學發展;B改革開放;C民主法制;D以人為本

10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是:()

A農民;B工人;C軍隊;D黨

1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是:()

A共產主義的;B社會主義的;C協調發展;D公平正義

1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是:()

A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政治協商制度;D市場經濟制度 1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為指導。

A傳統文化;B西方民主政治理論;C馬克思主義;D以上都是

14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小康社會是()的。

A相互包含、相輔相成;B相互沖突;C前后繼起;D毫無關系

15不是和諧文化來源的有:()

A優秀傳統文化;B人類有意文明成果;C馬克思主義;D封建迷信

二、多選題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實現:()

A人與人的和諧;B人與社會的和諧;C人與自然的和諧;D共產主義理想 2公平正義就是:()

A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協調;B人民內部矛盾和其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 C絕對平均主義;D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遵循以下原則:()

A以人為本;B科學發展;C民主法治;D黨的領導

4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

A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B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C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D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5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是:()

A馬克思主義; B毛澤東思想;C鄧小平理論;D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包括:()

A馬克思列寧主義;B毛澤東思想;C鄧小平理論;D“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

A馬克思主義;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C民族精神;D時代精神

8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

A生產發展;B生活富裕;C征服自然;D生態良好

9對和諧與發展的關系表述正確的是:()

A要和諧就不能發展;B要發展就不會和諧;C和諧與發展是統一的;D以上表述均不正確 10貫徹以人為本,就要做到:()

A發展為了人民;B發展依靠人民;C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D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簡答題

1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依據。

2簡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基本原則。

3簡述當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利條件。

4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 5簡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含義。

四、論述題

1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理論意義。

2如何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3論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的指導思想。

五、材料題

(一)閱讀如下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在迅速增加,但收入分配卻出現了明顯的不平衡,貧富差距在進一步擴大。中國的收入差距不僅高于許多國家,而且其發展速度也超過許多國家。世界銀行報告認為,無論是從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像中國這樣在短期內發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急劇擴大,這種情況都是非常罕見的。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1990年全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為0.343,1995年為0.389,2000年為0.417,其中2000年已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4的標準。若按照世界銀行的數字,中國80年代初期基尼系數為0.28,到 1995年為0.38,1999年已達0.456。 另據2004年國家財政部科研所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基尼系數已高達0.458,社會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大,社會財富呈現向少數人轉移的態勢。據有關資料披露,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為50%左右,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為1%左右。2002年中國總計8.69萬億元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

1簡要概括材料要說明的問題。

2結合和諧社會建設的實際,簡述和諧與不和諧的關系。

3 簡述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二)閱讀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從國際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抓住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選擇。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國際形勢繼續處于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世界格局處于向多極化過渡的重要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國際產業升級和轉移速度加快,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從總體上看,這些因素給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帶來了難得機遇和有利條件,只要我們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的方針,牢牢掌握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主動權,就能夠營造有利于我國的戰略態勢,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較長時期的良好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各種矛盾錯綜復雜,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由于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全球化趨勢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帶來挑戰和風險,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由于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依然猖獗,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在這樣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保持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努力實現穩定和諧的社會狀態。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哪些有利的國際條件?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哪些不利的國際條件?

(三)閱讀材料,然后回答問題。

人依賴于自然而生存,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人類自誕生以來就是在大自然的恩澤下成長的。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乃至人類文明的形成,都是在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進行的,離開自然界,人類將一事無成,離開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生產力就變成空泛的概念而毫無現實意義。而人類在向自然界索取之時,不能超越自然界所能承載的限度,人類的生產活動,經濟社會的發展都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而不能超越自然規律。

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制約性,違反自然規律將要受到自然界的報復。一般來說,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自然界能夠按照自身的規律保持平衡,一旦這些規律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失去平衡,自然界就會開始報復人類,人類的真正災難就開始了。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就警告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1簡述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的意義。

2簡述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

答案:

一、單選題

1B;2A;3D;3A;4B;5A;6C;7D;8D;9B;10D;11B;12A;13C;14A;15D

二、多選題

1ABC;2ABD;3ABCD;4ABCD;5D;6ABCD;7CD;8ABD;9C;10ABCD

三、簡答題

答案要點:

1 抓住機遇,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把握形勢,應對國際環境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2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改革開放;堅持民主法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黨的領導。

3 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實的物質基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

4 四者是有機統一的。建設三個文明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可以為建設三個文明提供重要條件。

5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四、論述題

答案要點:

1 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2 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就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

五、材料題

答案要點:

(一):

1材料說明當前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已經影響到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

2 和諧與不和諧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正是基于不和諧現象的存在;而在和諧社會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不和諧的現象。

3 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

1 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向多極化過渡;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各國注重經濟發展和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2 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面臨著嚴峻壓力。民族、宗教矛盾和邊界、領土爭端導致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恐怖主義活動依然猖獗;地區和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三):

1人口的繁衍、智慧的增添、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乃至人類文明的形成,都是在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交互作用下進行的;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制約性,違反自然規律將要受到自然界的報復。

2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第四篇:第十一章 市場績效

市場績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使某一產業價格、產量、費用、利潤、質量和品種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所達到的現實的狀態。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市場結構是產業內部組織關系的表現形式;市場行為是產業組織狀態與結構形成與變動的推動力量;市場績效是產業組織合理化的基本判別標準。

10.1 市場績效的評價準則及其內容

一、市場績效的評價及其準則

產業經濟學對市場績效的評價主要是從中觀和宏觀層次上,以經濟活動目標為基準,對特定的市場結構和市場行為條件下市場運行的實際效果進行評價。市場績效的評價主要是以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與否為主要依據。主要考察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產業技術進步狀況、規模經濟效益,以及企業內部組織管理效率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 市場績效評價的主要準則包括: 1. 價格對生產要素流動的導向作用;

2. 看產業內企業的生產量是否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 3. 看產業內企業生產耗費和利潤率的高低;

4. 產品的質量和品種規格是否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其需求; 5. 產業的技術進步是否在不斷加快。

市場效績狀況與市場結構和企業市場行為有關,也與政府的產業組織政策有關。

二、產業資源配置效率

產業資源配置效率是用來評價市場績效的最基本的指標。 微觀經濟學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能夠保證資源的最優配置,這表現為社會總剩余或社會福利(生產者剩余與消費者剩余之和)的最大化。 美國經濟學家阿羅、德布魯利用數學的不動點定理,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資源最優配置原理作了精美的數學論證。對于壟斷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降低,可通過以下模型說明:

完全競爭狀態下:消費者剩余為DPeN,生產者剩余為PeSN 如該行業為一家壟斷企業:則消費者剩余變為DPmB,生產者剩余為PmSFB,BFN為社會福利凈損失. 在圖中,DD和SS分別表示市場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

當市場處于完全競爭狀態時,DD與SS相交于N,并決定市場均衡價格為pe,市場均衡數量為qe,此時,消費者剩余為三角形DPeN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三角形PeSN的面積,二者之和即為社會總福利,即三角形DSN的面積。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這一面積達到最大,即資源配置效率最高。

假設該行業為一家企業所壟斷,根據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原則和需求曲線確定的壟斷價格為pm,壟斷量為qm。此時消費者剩余變為三角形DPmB的面積,生產者剩余為四邊形PmSFB的面積。

與完全競爭條件下社會福利水平比較,壟斷條件下的消費者剩余減少了四邊形PmPeNB的面積,其中,相當于PmPeEB面積的部分轉化為生產者的利潤,三角形BEN的面積是凈損失的部分,而三角形EFN的面積是生產者剩余凈損失的部分,三角形BFN的面積是社會福利凈損失的部分,也即是資源配置效率上的損失。

三、產業技術進步

? 技術進步的含義及內容:

技術進步是指技術在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進化與革命。所謂合目的性,即指人們對技術應用所期望達到的目的及實現的程度。 對技術進步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技術進步主要是指硬技術應用的直接合目的性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又可分為進化與革命兩種形式。廣義的技術進步不僅包括硬技術在合目的性方面的進化與革命,還包括政策、社會和自然條件、組織結構、管理方式等合目的性方面的進化與革命。

? 技術進步是企業和產業經營績效的源泉 企業經營績效是產業經濟績效的微觀基礎,二者從本質上說取決于企業的投入量(包括資金投入、勞動投入和自然資源投入等)以及各種投入的效率。在當今社會,各種投入效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技術進步水平及其應用。 ? 市場結構與技術進步存在密切的關系

關于市場集中度與技術創新的關系,沒有形成一致觀點;關于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的關系,大企業和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各有優勢和劣勢;一般認為,低進入壁壘有利于促進企業技術創新。

四、產業規模結構效率

當某個行業總產量擴張時,如果能使行業內部的企業提高專業化程度,降低單位成本,該行業就是一個規模報酬遞增的行業。

產業規模結構效率反映產業經濟規模和規模效益的實現程度。 ? 主要影響因素:

1. 產業內的企業規模結構。即產業內不同規模企業的構成和數量比例關系。

2. 市場結構。在集中度過高的產業中,由于存在X非效率以及市場配置的低效率,產業無法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集中度過低的產業中,存在大量未達到最低經濟規模要求的企業,導致產業規模結構的低效率。

? 衡量某個產業的規模結構效率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

1. 用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來反映產業內經濟規模的實現程度;

2. 用實現垂直一體化的企業的產量占流程各階段產量的比例來反映經濟規模的縱向實現程度;

3. 通過考察產業內是否存在企業生產能力的剩余來反映產業內規模能力的利用程度。 4. 產業規模結構效率的三種狀態:低效率狀態,過度集中狀態,理想狀態。

五、X非效率

這是美國哈佛大學萊賓斯坦(H·Ieibenstein)提出的概念,是指在壟斷企業的組織內部存在著資源配置的非效率狀態。萊賓斯坦X非效率理論主要涉及到三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市場環境(ME)、企業組織(EO)和經濟效率(EE),其中經濟效率是市場環境和企業組織的函數,即:EE=f(EO,ME)

在變量ME給定(即沒有市場競爭壓力)的條件下,變量EE(即X非效率的程度)就取決于為給定EO(即壟斷企業)適應環境的情況。在沒有壓力的市場環境(ME)中,EE的值就不可能是X效率,而只能是X非效率。 X非效率的影響如圖所示:

萊賓斯坦教授提出這個概念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免受競爭壓力的保護不但會產生市場配置的低效率,而且會產生另外一種類型的低效率:免受競爭壓力的廠商明顯存在超額的單位生產成本。因為這種的低效率的性質當時尚不明了,所以稱為X低效率”。 原因:

1. 企業內部不同集團的利益目標不一致

2. 企業規模擴大導致組織層次增加、信息溝通速度和質量下降,企業的管理成本上升、效率下降

3. 壟斷企業在沒有競爭壓力的條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動機

10.2市場績效的主要度量指標

? 利潤率

產業間是否形成了平均利潤率是衡量社會資源配置是否達到最優的一個最基本的定量指標。利潤率的一般計算公式是:

R=(π-t)/E 式中:R為稅后資本收益率;π是稅前利潤;t是稅收額;E是自有資本(包括股本或所有者權益)。 ? 勒納指數

勒納指數度量市場績效是通過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偏離率的計算進行的。其計算公式為: L=(P-MC)/P

式中:L為勒納指數;P是價格;MC為邊際成本。

可以看出,勒納指數越小,則競爭程度高,壟斷程度低,市場績效顯著;勒納指數越大,則市場競爭程度越低,壟斷性越強,市場績效越差。 勒納指數本身反映的是當市場存在支配能力時,價格與邊際成本的偏離程度,但是卻難以反映企業為了謀取鞏固壟斷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價和掠奪性定價行為所產生的結果。 經濟學家阿巴·P·勒納(Abba Lerner )1903年出生于俄國的比薩拉比亞,曾就讀于倫敦經濟學院。1934年阿巴• 勒納提出了計算壟斷勢力的方法,即價格減去邊際成本再除以價格的加價率,這種方法后來被稱為勒納的“壟斷勢力度”。1944年,阿巴•勒納在瓊•羅賓遜的理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貿易收支狀況是與出口值,而不是與出口量相聯系,此即“馬歇爾─勒納條件”。

? 貝恩指數

貝恩把利潤分為會計利潤和經濟利潤兩種,這樣就克服了簡單利潤率計算所存在的弊端。 會計利潤計算公式為:

πα=R-C-D

式中:πα為會計利潤;R是總收益;C是即期總成本;D是折舊。 經濟利潤計算公式為:

πβ =πα -iv 式中: πβ為經濟利潤;i是正常投資收益率;v是投資總額。 于是貝恩指數公式為:

B=πβ/v

貝恩指數的理論依據是:市場中如果持續存在超額利潤(或者說經濟利潤),那么一般情況下就表明該市場上存在壟斷勢力,且超額利潤越高,壟斷力量越強??梢?,貝恩指數代表的是產業的超額利潤率,與勒納指數相比,所要求的基礎數據相對比較容易取得,產生系統偏差的可能性就減少了。 ? 托賓q值

托賓(Tobin)q值是衡量市場資源配置的一個指標,指一家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通過其已公開發行并售出的股票和債券來衡量)與這家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的比率。其計算公式為:

q=(R1+R2)/Q

式中:q為托賓指數;R1是股票的市值; R2是債券的市值;Q是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 若q>1,即企業的市場價值大于其重置成本,意味著該企業在市場中能獲得超額利潤;顯然,q值越大,該企業造成的社會福利損失越大,市場績效越低。

使用托賓值的優點是避免了估計收益率或邊際成本的困難。另一方面,為了使q具有意義,企業資產的市場價值和企業資產的重置成本都需要精確的衡量,前者數據容易獲得(加總已發行的股票和債券市值即可),后者取值就困難得多。因此,這一指數不如其他方法常用。 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1918 - 2002),美國經濟學家,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賓的貢獻涵蓋經濟研究的多個領域,在諸如經濟學方法(econometric methods)、風險理論(risk theory)等內容迥異的方面均卓有建樹,尤其在對家庭和企業行為(household and firm behaviour)以及在宏觀經濟學純理論和經濟政策的應用分析方面獨辟蹊徑。

10.3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

SCP范式的形成標志著產業組織理論已趨完善,但對于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三者之間關系的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

從短期來看,可以把市場結構看成是既定的要素,作為企業市場行為的外部環境,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而產業內所有企業的市場行為又決定了市場績效。從長期看,市場結構也在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企業市場行為長期作用的結果,有時市場績效的變化也會直接導致市場結構發生變化。所以,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三者是雙向的因果關系。

第五篇:第十一章 思考習題

1. 如何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必須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會形態標榜的社會協調與和諧,而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二是要正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關系。這四者是有機統一的,它們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可以為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條件。三是要正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屬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大范疇,兩者是相互包含、相輔相成的。作為社會建設過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和現實的重大任務。同時,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后,還要繼續為建設和諧社會長期奮斗。

2. 如何正確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在于:第一:這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第二,這是我們把握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有力應對來自國際環境的各種挑戰和風險的必然要求。第三,這是鞏固黨執政地位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我們黨明確提出并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也具備許多有利條件。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證。第二,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為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質保證。第三,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這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四,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不斷發展,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這些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證。

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何重要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使社會和諧成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同等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的一個嶄新層面。第三,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化,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升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研究并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第二,社會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

1作,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第三,社會和諧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社會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遵循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是什么?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黨中央還明確提出了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第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第二,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方針。第三,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工作動力。第四,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保證。第五,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工作條件。第六,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條重要原則,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包含豐富內容,深刻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

5.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么?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1)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6)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7)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8)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9)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九條目標分別反映了和諧社會總要求的各個方面,充實和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容。

黨的十七大在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時,將上述幾個方面的目標和任務進一步概括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6、怎樣認識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深化的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首先,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和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在社會建設方面,貧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務不到位、就業難、住房貴、上學難、看病貴、社保水平低、農民失地等問題交織在一起,構成當前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其次,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強調了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是生產力和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內在統一;既要求大力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包括收人分配關系等),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體現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把握。

最后,社會建設以改善民生為重點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茖W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茖W發展觀要求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頭腦風暴職場幸福力下一篇:脫貧光榮戶事跡材料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