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綠地設計城市建設論文

2022-05-02

本論文主題涵蓋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綠地設計城市建設論文(精選3篇)》,供大家閱讀,更多內容可以運用本站頂部的搜索功能。[摘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合理準確的城市定位,科學的規劃布局和環境保護是良好人居環境的保證。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則是人居環境建設的核心。文章對公園綠地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園林城市的定位、以人為本營造宜人的人居環境等方面進行探討。

綠地設計城市建設論文 篇1:

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影響

摘要:城市規劃管理和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文章先對城市規劃管理的含義進行了概述,之后對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影響進行了詳細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管理;設計;城市建設;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進而使得城市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管理難度有所增加。為解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促進城市建設的快速穩定發展。筆者認為,應當從根源上進行剖析,研究分析解決對策,進而建立一個完善的城市規劃管理體系。對此,下文對城市規劃管理和城市規劃的設計實行了詳細探究。

1城市規劃管理

城市規劃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對于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有著重要意義。在城市規劃設計時,城市規劃管理對其有著一定的控制作用,有效強化了整體規劃效果,進而實現老城區的改造,擴大建筑規模,提高建筑質量??梢哉f,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成果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城市規劃管理工作的開展,能夠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優化,提升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加大資源的合理利用率,進而達到美化城市,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诖?,管理人員有必要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管理經驗,且在現今城市規劃基礎上,對未來的城市發展進行合理預測,加強城市規劃管理的有效性,從而實現資源的統籌分配和管理,優化城市整體建設水平,最終促進城市的穩定發展。

2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

2.1對城市規劃設計目標和方案的影響

規劃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注重三方面內容,一是要加強細節內容的處理。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充分發揮自身的權利,實現資源的深入挖掘和調動,提升資源利用率;二是與時代發展步伐相協調。城市規劃內容應建立在時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城市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并通過先進元素的引入,不斷改善自身的規劃水平,達到其發展目標;三是規劃設計應依附規劃管理。城市規劃管理對于城市建設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在規劃設計中,必須按照規劃管理的要求開展相應工作,增強設計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此外,在規劃設計完成后,管理人員還應對設計方案的內容進行詳細檢查,如果發現其中存在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問題,則需實行及時的上報和解決,以增強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例如,城市規劃管理需要貫徹環保的相關要求,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擴大綠地覆蓋面積,進而改善城市整體環境。在規劃設計中,相關設計人員還需結合城市的總體結構,合理選擇綠地建設位置和范圍,優化城市建設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目標和方案有著深遠的影響。

2.2決定城市規劃設計遵循的原則

規劃設計工作的開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最大程度的保證規劃設計內容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而城市規劃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為城市規劃設計指明了方向。首先,城市規劃設計應遵循時代、地域發展的基本要求。在規劃設計中,按照規劃管理的基本要求以及城市發展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操作,以突顯規劃設計的時代特征,提升城市結構布局的合理性;其次,遵循突出中心的規劃原則。該原則確保了城市中心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更好的提升了城市中心的功能和美觀性,符合審美需求;最后,規劃設計需遵循科學合理原則。城市規劃管理中融入了較多專業性較強的學科,通過該規劃的引導能夠有效的保證規劃設計方案與社會發展以及民眾需求相符合,完善城市建設綜合水平。

2.3對城市建筑和園林設計的影響

隨著高層建筑數量的增加,使得人們接觸自然的機會不斷減少,在現今壓力不斷增大的社會大環境下,這種情況很容易增加人們的不良情緒,為此,很多城市開展了園林工程建設工作,以加強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緩解人們的壓力。同時通過園林建設也能夠提升城市的美觀性,推動綠色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所以在規劃設計時,應加大對園林建筑的重視力度,采用合理的方式,將園林建筑與城市建筑結合起來,強化城市整體建設效果。

2.4為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指明方向

城市規劃設計不是一成不變的,其需要結合社會發展需求不斷調整。而城市規劃管理可以對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詳細的掌握和了解,進而為規劃設計提供充足的依據支撐,避免盲目設計等問題的出現,提高規劃設計的質量。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充分意識到規劃管理的重要性,按照規劃管理要求有效開展設計工作,而且可以通過先進技術的應用,如遙感技術,來提升規劃設計的綜合水平,進而推動城市建設的有序開展。另外在規劃管理中,應當將城市的污染管理作為規劃重點,盡可能的將污染嚴重的產業搬到遠離市郊的區域,降低其對城市環境的影響,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城市規劃設計和城市規劃管理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充分意識到城市規劃管理對規劃設計的影響,并按照規劃管理內容開展規劃設計工作,才能確保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可行性,進而完善城市整體建設水平,為現代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路則鵬.探討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15)

[2] 寧家楠.城市規劃管理對于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J].中華建設.2017(02)

作者簡介:

于立平(1983.11—),男,漢族,籍貫:遼寧鐵嶺人,沈陽建筑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遼寧省鐵嶺市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學士學位,專業:土木工程,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作者單位:鐵嶺市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于立平

綠地設計城市建設論文 篇2:

園林城市建設和人居環境

[摘要]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合理準確的城市定位,科學的規劃布局和環境保護是良好人居環境的保證。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則是人居環境建設的核心。文章對公園綠地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園林城市的定位、以人為本營造宜人的人居環境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園林城市;人居環境;會園綠地

[作者簡介]李朝暉,廣西城鄉規劃設計院建筑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廣西 南寧,530000

(文獻標識碼]A

一、園林城市的歷史沿革

 “園林城市”的思想從萌芽狀態起就因其歷史發展階段、國家和地區、民族與文化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時代觀念、文化內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風貌。

在歐洲,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羅伯特·歐文(RobertOwen177l~1858)提出的。在經歷了英、美兩國的工業城市的種種弊端,目睹了工業化浪潮對自然的毀壞后,英國著名的規劃專家艾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園城市”的理論,中心思想是使人們能夠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環境的新型城市之中?!盎▓@城市”的模式圖是一個由核心、六條放射線和幾個圈層組合的放射狀同心圓結構,每個圈層由中心向外分別是綠地、市政設施、商業服務區、居住區和外圍綠化帶,然后在一定的距離內配置工業區。整個城區被綠帶網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約3萬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著放射線向外面新城擴展。從20世紀初開始,隨著倫敦附近的萊斯奇沃思花園城、韋林花園城和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園新村、花園新區、花園城市的規劃建設,“花園城市”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在中國,城市苑囿的出現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苑,到漢武帝時,修復并增擴了上林苑。隋唐時期,長安城的平面規劃中,著名的城市園林就有南城芙蓉苑,東南隅的曲江池。明清時期,中國城市園林發展到一個繁榮時期?;始覉@林以頤和園、圓明園為代表。私家園林遍布全國,以南京、蘇州、杭州的私家園林最為著名。蘇州園林中的寄暢園、留園、拙政園、網獅園,更是名揚海內外、傳承至今,成為現代蘇州園林城市建設中的燦爛明珠。

“園林城市”從理想走向實踐是世界政治與經濟、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交流,彼此借鑒、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偉大積淀。

二、公園綠地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公園綠地的產生和發展源于改善環境的社會需求。早在19世紀,人們為消除工業革命帶來的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尋找改革的良方,最終發現營建公園、綠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從此使公園綠地的建設開始得到迅速發展。上世紀50年代,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遭受破壞的城市,歐洲許多國家都開始將綠地系統引入到城市的總體規劃之中,由此改變了工業革命初期的那種擁擠、雜亂、污染的所謂“近代城市”形象。從西方公園綠地百余年的發展歷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現以來,尤其是二戰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環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國在進入近代社會后各地的城市雖然都有所發展,但總體變化并不太大。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環境、獲得更多的精神滿足和審美享受逐漸成了一種普遍需求。而日益密切的對外交流,使人們認識到我國在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環境意識上與國外先進國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園綠地的建設重新受到重視。但由于改革開放的初始階段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向是在為改善因長期積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條件低下和城市基礎設施不全而努力,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以及長期以來對綠地意義理解的偏頗等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公園綠地的建設依然存在著建設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國或國內發展較好的城市作品的問題。

與建筑一樣,公園綠地同樣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兩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義更大些?!艾F代主義建筑”強調功能,反對裝飾的原因是基于當時西方有著普遍而迫切的對房屋的需求和社會經濟尚不十分發達的社會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業化生產預制構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動要求,將造型與結構相結合的建筑形式應運而生。但到上世紀60年代以后,單調生硬的“現代主義建筑”已為人厭倦。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要求建筑形象多樣化,因此演化出強調造型、追求地域文化傳承的“后現代主義建筑”。公園綠地固然在近現代城市中承擔著減輕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但更有滿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閑、鍛煉游憩、舒緩壓力的精神要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作節奏的加快,對后者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大,因此將城市難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綠化種植以提高綠化覆蓋率。在國民經濟水平較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再持這樣的觀念進行園林城市建設就會顯得與時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進行大規模、高質量的公園綠地建設會與經濟開發在用地上產生矛盾,從而使人產生對經濟效益的擔心。因為有人以為,同樣的地塊若用于公園綠地雖然能夠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但由于這是一項公益事業,不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報,而且還需投入資金進行建設和養護。正是出于這樣的憂慮,故常有不是對公園綠地建設缺乏熱情,就是用低質量的種植來降低成本的情況出現。其實這種擔憂實屬多余。英國公園運動的興起最初就是為籌建城市改造資金。當時為改造日趨惡化的貧民區環境,決定在其間興建公園。由于經費不足,采取收購更大的地塊,其中心規劃造園,將周邊土地開發住宅分片高價出售,以此籌建經費。從技術上看,當時中產階級雖有改善自己居住環境的愿望,但無力在郊外購置鄉間別墅,而公園的建造改善了周邊的環境,所以環公園一帶的居住區就成了這部分人置業的選擇,從而引起地塊的升值,這就有效地解決了資金匱乏的問題。在今天我國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如上海浦東開發之初,陸家嘴中心綠地的建設改善了環境,使周邊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相反,在一些居住區的開發中,有人片面認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獲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顧應有的建筑間隔及環境質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積指標,但事與愿違,最后往往失去了本應有的競爭力。由此可見,在公園綠地的建設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并無矛盾和沖突,從一定意義上說公園綠地的建設甚至還能優化城市的整體環境,促進投資,從而取得更佳的經濟回報。

三、園林城市的準確定位、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

園林城市的建設,需要與城市的歷史文脈、地理條件、發展方向相諧調,公園綠地作為改善城市

環境的重要舉措,需要與城市的已有氛圍相適應。人們在城市中引入自然,這種自然必須是和人工相和諧、相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如果不顧城市本身的已有條件盲目追求“高、大、洋”的形象工程.過分強調滿足物質需求,就可能會制約自身的發展甚至影響生存,造成人為的資源破壞和浪費。

因此,準確的園林城市定位、科學的規劃和合理布局,是園林城市建設的首要條件。在這方面,中外城市都有成功范例。

2004年12月26日,廣東中山市通過了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主持的《中山市生態市建設規劃》專家論證。在園林城市定位方面,中山市已明確提出了建設“兩個適宜”城市的口號,即“生態示范,人居典范”。通過打造“偉人名城、生態城市、精品城市”的形象,充分利用中山市偉人故里的良好基礎,塑造現代化名人城市形象,與創建國家生態城市結合,全面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進一步通過規劃建設城市品牌把城市的綜合實力整合起來發掘、構筑具有中山特色的比較優勢,形成核心競爭力,實現經濟文化的更大突破。同時,圍繞追求“現代人、現代生活、現代城市”培育中山的城市文化。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發揮中山歷史名人、名仕多的優勢,突出嶺南文化、商業文化、華僑文化和名人故里的特色,開發人文旅游資源,滿足人文素質提升需求,提高中山市的生活品位,將中山打造成生活高品位的現代名人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國內外企業來中山投資,吸引游人來中山作客。大力發展園林綠化,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園林綠化是整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在具體操作中,堅持上數量、求質量,大力興建公園,市首座工業化主題公園——岐江公園,在2002年度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會上獲得最高獎項——榮譽設計獎。公園的建設,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閑活動空間,成為城市的“綠肺”;積極發展道路綠化和庭院綠化,堅持道路綠化、街頭綠地與市政基礎設施同時設計、同時建設、同時驗收。道路修筑到哪里,綠化就延伸到哪里,形成開闊優美、層次豐富的道路景觀。不斷增強綠化的藝術性,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美觀,豎向安排有形有序,人工與自然交融,綠化與美化并舉。

新加坡位于北緯1°,國土面積為646平方公里,人口為320萬,相當于中國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和中國許多熱帶城市有著相似的氣候條件,是亞洲最著名的“花園城市”之一。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獨立的共和國,城市大規模的重建正是從那時開始的,建設花園城市的思想也同時形成。從最早提出建設“花園城市”理念的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為提高花園城市的建設水平,在不同的發展時期都有新的目標提出。60年代提出綠化凈化新加坡,大力種植行道樹,建設公園,為市民提供開放空間;70年代制定了道路綠化規劃,加強環境綠化中的彩色植物的應用,強調特殊空間(燈柱、人行過街天橋、擋土墻等)的綠化,綠地中增加休閑娛樂設施,對新開發的區域植樹造林,進行停車場綠化;80年代提出種植果樹,增設專門的休閑設施,制定長期的戰略規劃,實現機械化操作和計算機化管理,引進更多色彩鮮艷、香氣濃郁的植物種類。90年代提出建設生態平衡的公園,發展更多各種各樣的主題公園,引入刺激性強的娛樂設施,建設連接各公園的廊道系統,加強人行道的遮蔭樹的種植,減少維護費用,增加機械化操作。由于新加坡政府較早地認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園林不僅僅能創造“使房地產增值”的經濟效益,更是國民綜合素質和精神面貌的體現,從而使建設“花園城市”的運動深入人心,與廣大民眾達成共識。這一切都給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建設注入了活力。景觀資源相對匱乏的新加坡通過花園城市、旅游設施和衛生、環保、法制管理的一體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綠化環境,這已成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其城市規劃中專門有一章“綠色和藍色規劃”,相當于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該規劃為確保在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條件下,新加坡仍擁有綠色和清潔的環境,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質量。在規劃和建設中特別注意到建設更多的公園和開放空間;將各主要公園用綠色廊道相連;重視保護自然環境;充分利用海岸線并使島內的水系適合休閑的需求。8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在規劃指導下飛速發展,政府部門在著眼于未來的同時,意識到保護好寶貴的歷史建筑和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于是劃定了需要保護的建筑和相關的區域,成立了國家保護局專門負責這方面工作。在這個蓬勃發展的城市是植物創造了涼爽遮蔭的環境,弱化了鋼筋混凝土構架和玻璃幕墻僵硬的線條,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新加坡城市建設的目標就是讓人們在走出辦公室、家或學校時,感到自己身處于一個花園式的城市之中。為此新加坡達到了如下指標:在公寓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建筑用地應低于總用地的40%;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鎮區中應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樓房居住區,500米范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在房地產項目中每千人應有0.4公頃的開放空間。

新加坡通過花園城市的建設,很好地處理了城市與自然相結合的問題,從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為其發展旅游業,廣泛吸引外資,增加對外開放的實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向世人展示了其熱帶城市的風采,形成了獨特的城市風格,為居住在那里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健康的高質量的生活環境。

四、以人為本,營造優美宜人的人居環境

通常意義上的人性化、園林城市“以人為本”就是說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設計其實都是針對人類的各種需要展開的。這些需要不僅僅是物質生活需要,更包含著人們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園林城市本源的回歸。所謂園林空間人性化設計,就是如何通過構成園林城市空間的諸要素、表現特征、美學意義等幾個層面體現人類的內在生活、精神需求問題。我們只有弄清楚最終的目的,才有可能賦予我們生存的城市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貼近普通城市居民潛意識中的某種精神需求,心理、行為、文化應該是園林城市人性化設計研究的核心問題,人性化設計反映了“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對園林城市人居環境人性化設計內涵的理解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層次的關懷。這是園林城市人居環境人性化設計內涵的基石。公園綠地在考慮到景觀、遮陽、文化等因素,使場所在保持人們心理、生理上的舒適的同時,還應配置各類設施以滿足人們的復雜活動需求。人們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適當的工作位置,還需要方便的服務,喜歡人群聚居和進行人際交往,因而園林城市應注意開辟公園綠地,構筑小區休息園地,精心布置廣場、鋪地,以及花木、噴泉、雕塑、座椅與各類建筑小品,形成供人休息、交往的高品質環境。同時還要設置兒童游戲場、沙地和草坪上布置制作別出心裁的玩具,使其成為兒童游玩嬉戲的小天地。

第二方面,是心理層次的關懷。園林空間如果僅僅追求一種功能至上的原則,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攏,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壓倒人的個性,也就偏離了人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物理層次關懷的同時,也關心人的心理、關懷人的情感。通過公園綠地、建筑、構筑物的適度圍合,形成積極空間,增強使用者的安全感、領域感,從而使公園綠地增強場所感、領域感而對人們具有吸引力??梢?,注重心理關懷的人性化設計反映了公園綠地“為人而設計”的本質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會層次的關懷,即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懷。園林城市景觀,包括自然風景、公共綠地、廣場、道路和休憩空間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研究園林城市環境的演變過程以及對人類的影響,研究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探討如何改善人類的聚居環境。加強策劃與規劃,從城市整體結構方面做好園林城市規劃,使資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盡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達到自然、社會、經濟效益三者的統一。

作者:李朝暉

綠地設計城市建設論文 篇3:

基于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綠地規劃與建設策略研究

摘要:城市綠地具有調蓄雨水的功能,將城市綠地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效結合,有利于緩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質等問題。文章依次從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城市各類綠地不同的雨洪管理功能和具體的公園建設3個方面探討了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和海綿城市建設結合的方法,即將綠地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雨洪管理系統,保證各類綠地之間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支持,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管理全過程,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并闡述了這一方法在孟州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具體應用。通過論述,期望對城市綠地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結合提供有益的啟迪。

關鍵詞:綠地系統,海綿城市,雨洪管理

1 研究背景

城市的發展導致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發生顯著變化,經過人工改造的城市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增加,致使雨水下滲、蓄積等過程發生變化,增加城市排水壓力,加大了城市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同時,城市雨水徑流攜帶的灰塵、油脂、重金屬、有機物等污染物,在未經處理或處理不充分的情況下排入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造成水質污染、河流退化、水生柄息地退化等??傊?,降雨帶來的水文和水質問題對城市的影響越來越大。

城市綠地作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在調蓄城市雨水、控制雨水徑流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華北地區城市,由于氣候原因,降雨集中于夏季,雨水設施經常面臨“平時喝不飽,夏季吃不消”的局面,城市干旱、內澇、水體污染等問題突出,對比南方城市雨水過量、泛濫,華北城市更適合采用滲水、蓄水、凈水等雨洪管理的方式來緩解城市的雨水問題。

在實際規劃中,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確定的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與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城市道路、綠地、排水防澇等專項規劃存在銜接的問題。針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而言,現有城市綠地的結構布局和建設標準并未考慮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的相關內容和標準,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出現沖突和矛盾。本文以孟州市綠地規劃實踐為例,探討海綿城市規劃內容與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銜接問題,以期將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綠地統一規劃、充分結合,發揮城市綠地調節城市雨水的作用,緩解城市雨水水文、水質等問題。

2 綠地規劃與海綿城市建設相結合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與海綿城市體系建設兩者關系緊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對各類城市綠地進行定性、定量的安排,統籌城市綠地各種功能,形成具有合理功能、結構的綠地空間系統。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是將與城市雨水系統直接相關的專項規劃整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兩者的結合強調城市綠地系統對雨水徑流量、峰值流量和徑流污染等的控制能力,對城市綠地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市雨洪問題的影響范圍不僅限于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問題出現的區域及強弱也不均勻。為此,在規劃實踐中對海綿城市建設與不同綠地類型的結合進行探討,分別從城市、各類綠地、重要節點建設層面進行闡述。

2.1 城市綠地統籌規劃及相關控制指標

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協調城市綠地系統空間布局與海綿城市相關LID設施布局的有效結合。綠地功能的發揮,需要將其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以保證各類綠地之間能夠相互補充,相互支持。同樣,要實現海綿城市徑流總量、峰值控制以及雨水凈化和利用等目標,需要構建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雨洪管理系統。

2.1.1 源頭控制階段

城市建設用地范圍以內的降雨所產生的地表徑流量受用地性質和地表覆蓋種類的影響,科學地規劃建設各種性質用地可以有效地控制進入雨水管網的流量。相關研究顯示,多數城市附屬綠地總面積占到城市綠地總面積30%~ 60%,且附屬綠地廣泛分布于各類城市用地中,在雨水源頭控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源頭控制階段,首先需要確定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0%~ 85%最佳。之后結合實際情況將城市劃分為若干分區,將總量控制指標分解為各分區的控制目標,設置各分區的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的普及率,附屬綠地的綠地率及下凹綠地率等一系列指標。一般情況下,由于歷史原因,在城市建成區這些指標相對較低,在未建設區域各類指標則可以設定相對高一些,以達到在城市范圍內各分區指標的平衡,最終使各分區的控制指標疊加的結果滿足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

2.1.2 受納傳導階段

受納傳導階段,主要是承接和傳導源頭階段多余的雨水。城市公園是一定范圍區域內重要的生態節點,對于周邊區域具有輻射作用,可以適當接收周邊小區、工廠、單位等區域的客水。同時,城市公園可以選址在城市低洼地區,作為“暴雨公園”降低暴雨時徑流量峰值,緩解城市內澇。而依托道路及河流建設的帶狀公園、防護綠地等線性綠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植草溝、滲水管渠等截留、吸納、傳導雨水,緩解城市管網的排水壓力。

一般情況下,在未建設區域可以根據城市的水文和地形地貌特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合理布置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針對老城區需要探索對原有綠地內增加LID設施的可行性,“見縫插綠”增設小型雨水花園,同時注重平衡成本與收益,鼓勵效益較大的地塊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利用機會轉化成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綠地。

2.1.3 凈化利用階段

凈化利用階段主要收納上述2個階段多余的雨水。城市雨水最終會排入城市外的湖泊、濕地及河流中,這些河道水體由于受城市生產生活活動的影響,多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需要根據河流和城市外圍區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安排防護綠地和其他綠地的建設,改善原有不良環境,充分發揮河流防護綠地洪水控制、河岸穩定保持、泥沙截留、河流水質保護等作用;發揮其他綠地在滲蓄城市雨水、補充地下水、涵養城市水源等保護城市水環境方面的作用。其中,河流防護綠地的規劃內容主要是綠帶寬度的確定,不同寬度的去污效果不同。根據國外研究,污水穿過40m的林地,水中細菌含量可減少一半,而隨著流經林地距離的增大,污水中的細菌數量最多時可減至90%以上。其他綠地的規劃,需要對與城市周邊水源保護相關的景觀要素進行識別和劃定,例如排(泄)洪區、濕地、灘地,并結合城市周邊其他的高生態價值、高景觀價值的區域,劃定城市周邊的其他綠地。與城市海綿系統的建設相銜接,發揮其他綠地在城市水源涵養、棲息地保護等方面的作用。

上述過程(見圖1)是對全過程控制雨水系統的一般性闡述說明,在具體的規劃過程中,由于實際情況的不同,不同類型綠地所發揮的功能不僅限于其中一種,例如,在公園綠地中也可以設置凈化設施將收集的雨水凈化利用。

2.2 城市綠地規劃中的雨洪管理

由于面積大小、類型等的不同,城市綠地所能消納的雨水量和其在海綿城市體系中可承擔的功能也會不同。因此,在將城市綠地系統與海綿城市建設結合的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雨洪問題,合理規劃各類綠地的建設指標與發展方向。

由于降水量、雨水來源等不同,降雨帶給城市的問題和影響范圍也會不同,主要集中在“內澇”和“外洪”兩個方面。其中,城市各類用地內主要面臨的是排水問題,一定范圍的城市區域主要面臨的是排澇問題,而對于整個城市則是防洪問題。城市綠地均布于城市各個區域,附屬綠地在各類城市用地中均有分布,在緩解降雨帶來的城市問題時不同類型的綠地具有不同的功能。具體來講,城市綠地建設層面主要對應的是城市的防洪和城市水源保護問題,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參考水利部門相關的防洪標準和規范,對城市范圍內主要的排(泄)洪區、濕地、灘地等進行識別和劃定。同時,參考環境保護部門水源保護區和水環境質量的相關劃分標準和保護標準,對與飲用、灌溉相關的保護區、河流、湖泊、水庫等進行識別和劃定。城市內部主要對應的是城市內澇問題,需要參考市政部門相關的排水、排澇標準和規范,控制綠地的相關指標滿足要求,在實現自身一定重現期的降雨不外排的基礎上,盡可能接收城市周邊區域的客水。針對處理的問題和雨水來源的不同,不同類型的城市綠地在雨水管理中承擔了不同的功能。因此,在規劃中應建立與城市地形地貌、布局結構相適應的、具有調蓄雨水功能的綠地體系,建立城市綠地與海綿城市建設之間的和諧關系。其相互關系見表1。

2.3 城市公園節點的雨水管理措施和指標

在對主要公園節點進行規劃時,需要將雨水管理系統作為公園建設的一項內容。綠地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吸納的雨水量是有限的,一味地吸納雨水將會使公園植物浸泡而死,不利于公園正常運行,也不利于公園生態功能和景觀游憩功能的實現。因此,規劃時,應根據公園的位置、周邊用地狀況、現狀條件等,確定公園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雨水管理措施和指標。其中,管理措施有: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透水磚鋪裝下滲、雨水花園、綠色屋頂、滲透塘、滲井等,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頒發的LEED-ND認證體系中針對雨水收集利用的考核指標要求,需通過滲透、蒸發(騰)或者集蓄利用等措施,將場地90%雨水收集利用并在3天內排空。另外,具有一定水面的公園或濕地公園也可以接收一定量周邊區域的雨水,起到防澇減災的作用。

3 海綿城市建設與綠地系統規劃結合方法

城市綠地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主要載體,在實際規劃過程中,應根據具體情況明確建設方向,并合理地控制建設強度。在孟州市綠地系統規劃實踐中,該市市內水資源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年降水量分配不均,多年平均地面徑流量0.712億m3,占全縣水資源總量的37.5%。雨水資源占孟州市水資源的比例較高,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補充、涵養城市地形水對孟州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對該市綠地進行規劃時,嘗試將海綿城市建設與綠地系統規劃相結合,并進一步探討兩者結合的具體內容。

3.1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在對城市綠地進行規劃時,嘗試將各類綠地的建設與海綿城市建設“源頭控制一受納傳導一凈化利用”的3個階段充分結合,以期使綠地能更好地發揮雨水控制的作用。

在實際操作中,源頭控制階段,首先確定孟州市年徑流量控制率應在75%~85%,對應的降水量為23.1-34.3mm(參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表F2-1我國部分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值一覽表中鄭州市的數據)。之后,依據道路路網、各類綠地分布情況和綠地總量,結合新老城區的現狀條件,并綜合考慮集水區(匯水域)面積對水文效應的影響,把孟州市分成個32低影響開發單元,各單元用地規模在1.50~3k㎡。各單元的控制等級不同,對應的下凹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也不同。對規劃的結果進行模擬時,當設置下凹式綠地深度為100mm時,孟州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60%,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14mm;當設置下凹式綠地深度為200 mm時,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0%,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27.8mm。

由此可知,在源頭控制階段,對附屬綠地、街旁綠地、小區游園等小型綠地進行有效的規劃,控制其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等比例,可以有效地吸收地塊內的雨水徑流,降低各類綠地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網雨水徑流量。

在受納傳導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針對老城區的內澇問題,在老城區低洼地塊規劃了8個雨水花園,可在夏季暴雨時承接部分周邊區域的雨水,緩解老城區內澇問題。在凈化利用階段,根據城市現狀,在市區南部劃定了4個濕地公園,凈化市區排出的過量雨水,并要求出水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Ⅳ類水質標準。同時,規劃結合現有污水處理廠周邊狀況,劃定了城市的生產綠地,城市中排出的澇水經凈化處理可用作灌溉。

3.2 城市綠地專項規劃

在對防護綠地進行規劃時,沿環城水系外圍布置了30~ 50m寬的防護綠帶,特別是城市北部新開辟的水系,在雨季會承接城外北部村莊的雨水,因此在其兩側規劃了一系列帶狀公園,公園內布置了滯留池、濕塘、雨水濕地等設施,對攔截的雨水進行初步的凈化后再流入“環城水系”中,降低對水體的污染。在其他綠地的規劃中,針對城市新區北部嶺區內豐富的水資源,劃定了以順澗湖為中心涵蓋周邊區域作為水源保護區,作為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保證城區用水安全。

防洪方面,城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南部黃河的和北部水庫的潛在威脅。規劃中強調了南部的黃河濕地區,作為孟州市和黃河之間防洪緩沖區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將區內防洪區,泄洪區等防洪設施與生態保護結合的一些措施。同時,規劃對一千渠及其周邊區域的建設進行了限制,是城市泄洪的主要通道,規劃中對保證城市北部水庫排洪、泄洪通道的暢通。

3.3 公園建設規劃

在進行主要公園節點的規劃時,結合若干城市公園周邊情況,提出了具體的雨水調蓄指標,使其和周邊區域的附屬綠地相結合,共同控制雨水徑流量和峰值流量。具體是,在降水量為3年一遇72.6mm的情況下,濱河濕地公園(規劃面積17.9h㎡).規劃其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調蓄周邊區域徑流量12 000m3,同時規定了公園內濕地污染物總量的削減率:生物需氧量(BOD)30%、化學需氧量(COD) 30%、氨氮30%、總磷30%。宋村濕地公園(規劃面積18.9h㎡)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調蓄水量5000m3:污染物削減率:BOD20%、COD20%、氨氮20%、總磷20%。濱河公園在后期的改造中,應增加調蓄雨水的功能,自身雨水不外排并調蓄的水量為5500m3。

4 結論與討論

城市綠地系統與海綿城市體系相輔相成,將雨洪管理的理念融入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可以統籌考慮城市綠地與雨洪調蓄設施在布局、結構上的結合,前瞻性地將城市中雨洪管理的關鍵位置與城市綠地相結合,并制定相關指標,從而更好地引導城市綠地的發展方向,發揮城市綠地在調蓄城市雨洪問題方面的作用。對于類似孟州這樣的華北地區城市,城市面臨嚴重缺水,降雨不均勻的問題,應重點考慮系統地調節、儲蓄和利用雨水,保護城市水源,補充地下水。在城市建成區,可以根據現狀條件,將雨水管理措施融入到綠地中去,在城市規劃的建設用地范圍,可對綠地建設提出新的要求,形成全系統的雨水管理體系。

作者:吳明豪 許曉明 劉志成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循證護理質量管理論文下一篇:微量元素農業經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