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突發事件新媒體范文

2022-06-27

第一篇:突發事件新媒體范文

新媒體事件研究:議題建構與話語運動

——基于“鄧玉嬌”事件的個案分析

內容摘要:新媒體事件是當前學界熱衷探討的重要話題之一。本研究以“鄧玉 嬌”事件為個案,選取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主貼、《南方都市報》報道、地方政府公開的文本分別代表公眾、媒體、政府信源的意見,運用內容分析法探討了新媒體 事件的議題建構。研究發現,在“鄧玉嬌”事件中,三方信源建構了各自不同的議題。在議題建構的過程中,三方展開了博弈與互動,公眾和政府展開了激烈的議題 爭奪,在社會問題上,公眾和媒體具有共同話語。公眾和媒體在討論事件背后的社會問題時合力“觸發”了公共議題,雖然政府對公共議題表現出了一定的惰性,但 是,它同樣需要公共議題。公眾、媒體、政府三方對公共議題的共同需求使得公共議題得以生成和存在,而公共議題的存活則賦予了“鄧玉嬌”事件普遍的意義和合 法性,為事件的解決創造了條件。最終,由公共和媒體開啟、政府認可的話語運動推動了公共議題實現其針對個案的訴求,促成了“鄧玉嬌”事件的解決。能夠引發 公共議題的部分新媒體事件具有促進社會改革進步的巨大潛力,但是,個案如何觸動體制性變革,則取決于話語運動與政策議題互動的張力和結果。

關鍵詞:新媒體事件“鄧玉嬌”事件 議題建構 公共議題 話語運動

一、前言

新媒體事件又被稱為“網絡事件”,指的是經 過以網絡為主要代表的新媒體的廣泛參與和傳播而造成重大社會影響的事件(陳浩、吳世文,2008;楊國斌,2009)。這一概念脫胎于美國傳播學者丹尼 爾·戴揚(D.Dayan)和伊萊休?卡茨(E.Katz)于1992年提出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s)的概念 (Dayan & Katz,1992),2006年被首度用來指涉“擴展了的媒介生態體系”環境下的媒介事件 (Qiu,2006;Qiu,2008;邱林川,2009)。

近年來,中國大陸發生了系列新媒體事件,如沈陽劉涌案、孫志剛事件、深 圳妞妞事件、山西黑磚窯事件、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廈門PX事件、華南虎事件、三鹿奶粉事件、躲貓貓事件、鄧玉嬌事件等,給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帶來了諸 多觸動與變遷,集中體現了網絡媒體的社會力量, 標志著我國網絡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轉型(邱林川,2009)。因而,新媒體事件成為當前學界熱衷探討的重 要話題之一,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地解讀新媒體事件是一項重大而迫切的課題。

目前,新媒體事件研究尚處于“系統分析尚處草創階段” (邱林川、陳韜文,2009),未能形成清晰的脈絡和完備的體系。在現有研究中,概念和分類等描述性問題是較多討論的議題(尚香鈺,2008;邱林川、陳 韜文,2009;周葆華,2010)。針對其傳播機制的研究發現,它主要采用了 “悲情”和“戲謔” 兩種“情感動員”手段(楊國斌,2009),以及 “共意動員”的動員策略(高恩新,2009)。最近,有專論探討了新媒體事件中的受眾角色(龍佳,2010),還有論者嘗試開展跨學科研究,從社會學視角 研討了新媒體事件的傳播效果、傳播模式與社會影響等(劉箐,2010)。研究者們大多對新媒體事件的社會影響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認為它能夠打破官方的話語 壟斷權(蔣建國,2009),實現網絡社群的自我賦權(陳浩、吳世文,2008),以及推動社會權利的重構等(李贏、劉真,2008),具有制度變遷和社 會導向意義,有利于中國公民社會的構建(連水興,2009)。當然,也有研究者擔憂它容易導致網絡輿論暴力,違背了商議民主精神,或許將成為中國民主化進 程中的主要障礙(韓敏,2010)。這些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與啟示。

本研究以“鄧玉嬌”事件為個案,通過探討公眾、媒體、 政府三方對它的議題建構分析新媒體事件的形成機制,回答它何以成為事件,何以能夠成功的問題,回應《南方周末》之問——“鄧玉嬌案,在法律意義上頗為普通 的刑事案子,為何卻在短短數天內演變成牽動全國的公共事件?” 以及人們的質疑——“網民民意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立足細致的案例分析,本研究能夠為我們 更好地理解新媒體事件提供新的思考和借鑒。

二、理論框架

(一)議題建構

美國 傳播學者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納德?肖(Donald Shaw)在1972年發表的論文《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 能》中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指出大眾傳媒突出強調的內容(議題)會影響受眾對它們重要性的認知和排序。 后來,研究者們在證實媒介議程設置效果存在的同時 也開始質疑其假設性前提:進入公眾議題的必須首先是媒介議題,但實際情形是“盡管有很多議題想引起公眾注意,但只有很少的議題能成功地進入公眾議題” , 媒介報道的內容只有一部分能夠成為公眾議題。為此,蘭和蘭(Lang & Lang,又譯作“郎氏夫婦”)根據對“水門事件”如何在公眾中形成議 題的研究,提出了“議題建構理論”(agenda building)以修正和發展議題建構理論,認為一個問題從新聞報道到成為公眾議題的過程需要一段時 間,并要經歷幾個步驟。

議題建構還是一種“集合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媒介、政府和公眾相互影響,決定什么是重要事件。” 這也即是 說,在議題建構中,公眾、媒介和政府三方相輔相成,進行著全方位的互動,但是,這并不否定它們之間的爭奪和博弈。討論公眾議題、媒介議題和政府議題之間的 關系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議題建構理論重要的研究趨勢之一。研究發現,三者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伴生的關系。當然,也存在相互偏離和相互重疊的情況。研 究三者在何種條件下相互偏離或相互重疊是一個頗具價值的命題,探討公眾、媒介和政府三方在議題建構過程中的博弈與互動也是一項具有現實和理論意義的課題。

在新媒體事件中,傳播新技術塑造的新型傳播生態改變了三類議題的互動方式和過程,公眾、媒介和政府三方的博弈與互動也發生了有趣的變遷。在新媒體事件報 道中,媒介設置的議題呈現三層遞進模式,即:公眾議題→媒介議題→政策議題(趙桂華,2010)。在廈門PX事件的議題建構過程中,來自個人信源的信息擴 散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專家的最初意見往往直接決定著受眾對整個事件的看法(鄒潔,2007)。在華南虎事件中,公眾在網絡論壇中既能形成個人議題,又能 反映社會議題,甚至設置傳統媒體的議題(張崢、譚英,2008)。在番禺垃圾焚燒選址事件中,公眾、媒體、政府通過共同參與這場環保“公共議題”,形成了 一種“互動”的傳播模式(胡丹,2010)。本研究關照新媒體事件的議題建構,這些研究可資借鑒。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探討以下幾個具有理論關聯的問 題:

1.在“鄧玉嬌”事件中公眾、媒體與政府三方信源各自建構了怎樣的議題?

2.在“鄧玉嬌”事件議題建構過程 中公眾、媒體與政府如何展開博弈和互動?

3.在“鄧玉嬌”事件中反映公眾、媒體與政府共同訴求的公共議題何以生成?

4.在“鄧玉嬌”事件中公共議題如何實現其訴求以推動事件的解決?

三、研究方法

(一)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顯明的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 它是大眾傳播學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同時也是與議程設置理論(包括議題建 構理論)結合應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即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考察關于“鄧玉嬌”事件的公眾討論文本、媒體報道文本以及政府文本,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數理 統計。

(二)樣本采集

網絡論壇給公眾提供了參與討論的公共平臺,創造了傳播新技術條件下公眾議題 形成與聚合的新范式。本研究選擇人民網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俗稱“深水區”)的主貼作為公眾討論文本,代表公眾信源建構議題。之所以選擇人民網強國論壇的 深入討論區主要基于以下考慮:(1)人民網強國論壇是我國頗具代表意義的綜合性論壇,網民參與程度高,社會關注度高。(2)深入討論區鼓勵原創,設定主貼 字數須在500字以上,排除了網友灌水或無病呻吟,能夠反映網友的真實想法。(3)深入討論區審貼較嚴,所以事后極少刪帖,對研究材料保存較好。

媒體則選擇了《南方都市報》(下文簡稱《南都》)。這是因為,《南都》對“鄧玉嬌”事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跟蹤報道,并配發了多篇評論,內容翔實,資料豐 富。同時,《南都》遠離事發地點,考慮到中國媒體目前的報道格局,它進行客觀公正的報道的可能性更高。此外,《南都》面向全國發行,日均發行150余萬 份,影響力大。

政府文本即政府(主要指的是地方政府,也即事發地當地政府,下同)有關部門公開發布且可獲取的關于“鄧玉嬌”事件的全 部文本,包括政府有關部門發布的信息(公告)、政府有關部門官員接受采訪、召開新聞發布會以及政府文件等,它們是政府議題表達的主要形式。

研究時段選定為5月10日—6月17日(共39天),與“鄧玉嬌”事件的自然時段(5月10日—6月16日)相對應,同時考慮到網絡論壇討論的延遲和媒 體報道的滯后,順延1天。

在研究單位選擇上,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的主貼按“個”計,《南都》的報道按“篇”計,政府文件也按“篇” 計。

通過在人民網(http://)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高級檢索欄(http: //bbs.people.com.cn/quickSearch.do)分別輸入檢索條件“標題/包含/鄧玉嬌”、“標題/包含/修腳女”、“標簽/包 含/鄧玉嬌(324個)、“標簽/包含/修腳女”,然后手工剔除重復或不相關的帖子,共得到有效主貼765個。

通過在《南都》電子版 (http://nd.oeeee.com)鍵入檢索條件“鄧玉嬌”/“修腳女”,手工剔除無實質性關聯的文本后,共得到報道34篇,其中,消息11篇, 評論或述評15篇,人物專訪2篇,調查性報道6篇。

政府文本主要通過檢索巴東縣黨委政府新聞網站——長江巴東網 (http://)獲取,輔以搜索工具檢索到了政府有關部門官員接受采訪的文本,共14篇。

(三) 類目建構

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本研究建構了如下類目:

1、一般資料類目:

主要 包括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主貼數量與時序演變情況,《南都》報道量與時序演變情況,政府有關部門應對情況等。

2、主題:(1)案件事實 與案發細節;(2)討論案件性質與處罰;(3)案件處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對;(4)評論案件審理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作為;(5)評論鄧玉嬌及其行為; (6)法律與法治問題;(7)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以及(8)其它。

3、立場與語氣:

對于鄧玉嬌:(1)正面: 傾向有利于鄧玉嬌的有利立場。語氣則包含支持、肯定、關懷、鼓勵、贊美等特點。(2)負面:傾向不利于鄧玉嬌的不利立場。語氣則包含否定、質疑、指責等特 點。(3)中立或無法判斷,語氣則夾雜著正面、負面或其它一種以上不同的語氣。

對于遇害與受傷官員:(1)正面:傾向有利于遇害與受 傷官員的有利立場。語氣則包含同情、惋惜等特點。(2)負面:傾向不利于遇害與受傷官員的不利立場。語氣則包含否定、質疑、指責、丑化、謾罵等特 點。(3)中立或無法判斷,語氣則夾雜著正面、負面或其它一種以上不同的語氣。

對于地方政府有關部門:(1)正面:傾向有利于地方政 府有關部門的有利立場。語氣則包含支持、肯定等特點。(2)負面:傾向不利于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不利立場。語氣則包含否定、質疑、批評、指責等特 點。(3)中立或無法判斷,語氣則夾雜著正面、負面或其它一種以上不同的語氣。

4、引用消息來源:

本研究將事件 三方所引用的消息來源分為:(1)本處,即本人原創/本報/本政府(部門);(2)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3)專家學者或法律工作者;(4)當事人或其親 屬;(5)轉載媒體(傳統媒體/網絡媒體);(6)其他或無法確定。

編碼主要由本人完成,在編碼過程中,對于一些易受主觀傾向影響而 難以判斷的變量,在自己先行編碼的基礎上,再另請一名專業研究人員共同研判,得出共同認可的結論。

本研究采用統計分析軟件 SPSS13.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四、四項內容分析指標結果

(一)樣本情況

公眾、媒體和政府三方信源對“鄧玉嬌”事件的議題建構文本及時序演變情況分別如下圖所示:

圖1 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每日發表的主貼 數量

圖2 《南都》每日的報道與評論數量

圖3 政府有關部門每日公開的文本數量

從上圖可見,三方信源建構的文本主要集中于5月12日-5月 29日之間,政府有關部門18日的通報和22日的新聞發布會在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激起了激烈的討論,《南都》對事件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派駐了記者跟蹤報 道事件,發稿量增多。這反映出了政府信源的力量,政府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公眾和媒體的神經。

(二)主題

從交互表可知,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和《南都》建構的 主題較為全面,涉及全部8個方面,而政府信源建構的主題相對單一,主要涉及“案件事實與案發細節”和“案件處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對”兩個方面。

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建構的主題中,主貼數量最多的是“評論案件審理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作為”、“討論案件性質與處罰”、“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分別占 主貼總數的29.4%、23.3%、21.0%。它們質疑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案件審理和案件定性,認為鄧玉嬌是正當防衛,主張無罪釋放鄧玉嬌。它們還將討 論指向了事件本身所折射出的諸如官員腐敗、官員和民眾之間關系緊張、司法不公等社會問題。

《南都》報道量最多的三個主題分別是“案件 處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對”(23.5 %)、“法律與法治問題”(20.6%)、“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20.6%)。“鄧玉嬌”事件發生后,《南 都》作為(傳統)媒體發揮其監測環境的功能,首要關注的是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如何處置案件,這是媒體報道的常規動作。與此同時,《南都》刊登了諸多評論探討 法律與法治問題以及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探討了司法與民意、司法理性、司法公正等問題,試圖對事件發生的社會原因作出反思。

政府公開 的文本使用了71.4%的篇幅通告“案件處置與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應對”,21.4%的篇幅公布“案件事實與案發細節”,它建構的主題主要集中于這兩個方 面。它站在政府的立場上,希望早日平息事件,恢復社會秩序,告訴公眾政府有關部門正在努力偵查案件,依據案件事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將對案件作出定性并 宣判等。

(三)立場與語氣

從交互表可見,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的立場最為鮮明, 《南都》次之,政府文本的立場不鮮明。對于鄧玉嬌、遇害與受傷官員、地方政府有關部門的中立立場,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分別是27.3%、59.8%、 38.7%,《南都》分別是58.8%、64.7%、61.8%,政府文本分別是100%、92.9%、100%,《南都》的中立立場均在60%左右,政 府的中立立場高達90%,甚至完全是中立立場,而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的中立立場均低于二者。

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的報道立場是支持鄧玉嬌,批評和 質疑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但是,其中也不乏批評和質疑鄧玉嬌以及支持和肯定政府作為的聲音,只是顯得非常微弱。對于遇害與受傷官員,雖然批評和指責的聲音并 不弱(38.4%),但主要是以中立立場(59.8%)為主。值得指出的是,在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中,并不缺乏理性的聲音,諸如有14個主貼對于鄧貴大的 死亡表示了同情,另外33個主貼發表了理性的看法。對于網友的部分過激言論,有主貼進行了批駁,46個主貼之間進行了較有成效的互動。

《南都》作為一份以新聞專業主義原則為指導的報紙,它追求客觀、公正,以中立立場為主,分別為58.8%、64.7%、61.8%。但是,對于地方政府 有關部門和遇害及受傷官員,它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批評和質疑傾向(均占報道總量的32.4%),與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相呼應。它不存在質疑和指責鄧玉嬌的 報道,支持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鄧貴大的報道也很少,分別僅有1篇和2篇。

政府的絕大多數文本都表現出中立立場,分別為100%、 92.9%、100%,僅有1篇例外,批評和指責鄧貴大等人的行為。政府的立場很單一,態度不明顯,大多是以政府公文發布的形式處理事件,表現了嚴肅性和 中立性。

(四)引用消息來源

圖4 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引用的消息來源

圖5 《南都》引用的消息來源

圖6 政府公開的文本引用的消息來源

從 上圖可知,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和《南都》的消息來源比較全面,而政府公開的文本的消息來源比較單一。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是一個開放的公共討論平臺,各種信 源均可在其中發聲,而《南都》在追求公平、公開、客觀和公正的報道的過程中,引用多方信源能夠發出多種不同的聲音,反映真實的情況,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公信 力。政府公開的文本作為政府發布信息的主要渠道,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是它最主要的信息渠道,占了絕對的比重。當然,從文本數量上分析,這跟前兩者的文本量 較大,而政府公開的文本較少也有關。

具體來講,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中71.4%的主貼源于本人原創,第二大消息來源是政府有關部門或 官員(11.6%),但是,分析發現,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信源主要是作為評論或述評的靶子被引用。深入討論區轉載了傳統媒體報道31篇,有趣的是,其中轉 載《南都》就達到了9篇之多;轉載網絡媒體評論或消息21篇,主要來自專家學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博客,豐富了它的信息來源,并引發了討論。在深入討論區,可 以明確辨別身份的專家學者或法律工作者信源有37篇,他們發表了專業人士的意見。由于論壇實行匿名發帖,可以肯定實際上專業方面的聲音應該更大。

《南都》信源全面,以轉載或綜合其他媒體信息、本報、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居于前三位?!赌隙肌忿D載了其他媒體的諸多信息(傳統媒體9篇,網絡媒體5 篇),媒體間的議程設置效果較為突出。同時,《南都》高度關注“鄧玉嬌”事件,派駐了記者對事件進行了全方位報道,本報記者發稿在報道中占了較大比重,同 時,它刊載的社論和能夠體現本報立場的言論亦占了較大比重。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是《南都》重要的消息來源之一,但是,《南都》在報道中并未凸顯或依靠該信 源(僅占11.8%),而是把較多的版面給了評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值得指出的是,《南都》較為關注網絡論壇上的網友聲音,轉載了兩篇網友評論,與網絡 論壇進行了較好的互動。

政府公開的文本的信源大多來自本政府(部門)(57.1%),這是政府出于工作需要發布和公開信息,案件審理 部門通報情況。政府文本引用了當事人鄧玉嬌和其媽媽的信源各1篇,發出了當事人自己的聲音。同時,它還引用了上級政府或官員的信源1篇,這對提高政府部門 的公信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文本也引用了辦案律師方面的信源,表示將依法代理案件。政府公開的文本雖然提到了回應網友和媒體的問題,但是,與公眾和媒體 信源的互動是空白。

五、研究發現

(一)公眾、媒體與政府三方信源 各自建構了不同的議題

由以上內容分析可見,公眾、媒體和政府三方信源在“鄧玉嬌”事件中以自己的方式建立了各自不同的議題。

公眾通過質疑案件審理和政府有關部門作為,建構了“鄧玉嬌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應當無罪釋放”的議題,并將討論的矛頭指向了案件反映的社會問題,對這些 社會問題提出了批評。在議題建構方式上,公眾信源采用了豐富的主題和消息來源,立場和傾向明顯,其中不乏理性的聲音,當然也不可否認存在個別偏激的言論。

值得指出的是,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塑造了公眾建構“鄧玉嬌”事件議題時交流、商討、爭論的景觀。共有46個主貼清晰地反映了公眾互動的情狀。值得強調的 是,這些互動的主貼藉由商討,大多發出了理性的聲音。比如,對于個別網友慫恿鄧家上訴和斥責鄧家,主貼《鼓動鄧玉嬌上訴的網友請尊重鄧玉嬌家人的選擇與意 愿》發出了理性的呼吁。針對眾多主貼把鄧玉嬌命名為“烈女”、“圣女”、“女俠”、“英雄”,主貼《鄧玉嬌真是烈女嗎?鄧貴大就該死而無怨嗎?》對這些稱 號提出了質疑,對鄧貴大的死表示了同情。還有主貼對自己原先的意見進行了反思和批判,“關于鄧案,我還是那個觀點,在準確的司法調查結論沒有最終出來之 前,我們的觀點都是揣測,甚至會干預司法強奸法律!我在之前發的一個帖子強烈譴責了死者,甚至說了這樣的鄉鎮小吏死了白死的過頭話,這是對死者家屬的嚴重 褻瀆,也是法律尊嚴的嚴重褻瀆,都是我義氣之下不了解情況之后的觀點。因此,我認為不要糾纏這些細節了,因為我們并不掌握實際情況。” 這些理性的互動和 反思極為可貴,反映了中國網民的成長,提高了網絡論壇中公共討論的質量,更是公眾議題建構不可或缺的聲音。

在公眾關于“鄧玉嬌”事件 的議題建構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公眾對部分專家、學者和法律工作者的觀點進行了質疑。其中, 8個主貼質疑、批評法學專家與學者,4個主貼批判法學教 授,6個主貼質疑律師,此外還有5個主貼或批判主流精英在“鄧玉嬌”事件中的集體失語,或批判心理精英,或告誡精英們應該從該事件中反思。這些批評、批判 或質疑不一定合理,但是,它對專家、學者和法律工作者的意見是一種監督,彰顯了網絡媒體推崇的反“專家范式” (the expert paradigm),是網民群體智慧的體現。

以《南都》為例,媒體建構議題時使用了豐富的主題和多元的信 源,大多采取了中立立場,建構了“澄清事實真相并討論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的議題。在“鄧玉嬌”事件報道中,《南都》以其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跟蹤報道案件, 派駐了記者,追求案發真相,刊發了《女服務員與招商辦官員的致命邂逅》 等深度報道,努力還原案件細節?!赌隙肌愤€通過采訪政府有關官員(如巴東縣公安局 長等)、鄧玉嬌家屬、遇害者鄧貴大家屬等,試圖發出各方平衡的聲音??偟膩碚f,它追求客觀、公正、平衡地報道事實,這是媒體應有的堅守底線,發揮了媒體瞭 望社會、監測環境變遷的功能。同時,《南都》的報道又不僅僅停留在報道事實的層面,通過刊載深度報道和評論,它將討論深入到了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作出了 更深層次的有益反思,張揚了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

政府議題建構使用了單一的信源和中立的立場,主題簡單,主要是通報政府有 關部門作為和案件審理情況,聚焦于審結案件,息事寧人。這種議題建構的方式和結果與政府信息發布模式密切相關,是政府部門應對此類事件的常規做法。但是, 單一的信源降低了政府信息的公信力,中立的立場不利于政府議題與公眾議題或媒體議題進行交鋒,是政府有關部門在處理“鄧玉嬌”事件中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

(二)議題建構過程中公眾、媒體與政府的博弈與互動

雖然公眾、媒體與政府三方信源在“鄧玉嬌”事件中建構了各自不同 的議題,但是,公眾、媒體與政府的博弈與互動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首先,在議題主題建構方面,三方存在博弈,各自爭奪自己的解釋框架。 其中,公眾和政府在鄧玉嬌案件定性方面的博弈尤為明顯,體現在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和政府有關部門各自建構的議題中:政府有關部門關注審結案件,主張基于案 發事實依法處置案件,而公眾則認為鄧玉嬌是正當防衛,呼吁無罪釋放鄧玉嬌。二者的博弈在巴東縣公安局5月18日第二次通報案情后達到高潮,起因在于此次通 報更改了第一次通報的兩個細節:用“異性洗浴服務”替代“特殊服務”一詞,改“按倒在沙發上”為“推坐在沙發上”。公眾和政府的博弈實則是話語權的爭奪, 是公眾話語與政府話語的交鋒,爭奪對“鄧玉嬌”事件的框架定義和解釋。在這場話語爭奪中,公眾成為了重要的話語主體,發出了自己的聲音,并且對政府有關部 門展開了批評,擴大了公眾的話語空間。

在公眾和政府博弈的過程中,以《南都》為代表的媒體并沒有直接參與關于案件性質的討論,而是在 努力尋求事實真相。媒體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在現有的報道框架中,它受制于政府的新聞控制,其一方面是因為作為受眾的公眾是它的重要市場。媒體在公眾與政 府之間扮演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力量,形成了一種解決事件的張力。同時,尋求案件真相的努力能夠為公眾和政府的爭論提供事實依據,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尋求和 解的努力。

第二,三者的互動在消息來源引用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89(11.6%)個主貼引用了政府有關部門或官 員的信源,58(7.6%)個主貼的信源來自媒體(主要指的是傳統媒體)。有趣的是,其中9個主貼直接轉載自《南都》?!赌隙肌?(11.8%)篇報道引 用了政府有關部門或官員的信源,2篇報道轉載自網絡媒體,3篇直接是網友議論(網議)。在政府公開的文本中,信源比較單一,我們看不到它與公眾和媒體信源 互動的情況,但是,非正式的互動應該一直在進行。

公眾引用媒體和政府的信源,有助于提升自身信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同時能夠贏取合法 的生存空間。媒體引用公眾和政府信源,實現了信源的多元化,有助于做好平衡報道,而且,它放大了公眾的聲音,有助于公眾壯大輿論力量。政府單一的信源導致 與公眾和媒體的互動缺失,不利于提高其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問題。

第三,公眾和媒體在社會問題上開展了深層的互動,形成了合力,與政 府展開了博弈。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中有161個(21.0%)主貼討論“鄧玉嬌”事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南都》有7篇(20.6%)報道討論之,而在政府 文本中,關于社會問題的討論是缺失的??梢?,在“社會問題”的議題上,公眾和媒體出現了“合流”現象,形成了合力(當然,公眾和媒體之間在社會問題的定 義、詮釋和解決等方面也存在博弈,相互進行框架爭奪),使得關于“鄧玉嬌”事件的討論超越了個案的意義,上升到社會層面討論具有普遍價值的問題。在這個意 義上,“鄧玉嬌”事件成了一個引子或導火索,而這也恰恰是“鄧玉嬌”事件的價值所在。公眾和媒體的合力推動了輿論力量的增長,對政府形成了一定的壓力,新 的博弈也由此展開。

(三)公共議題的生成

公眾、媒體和政府的博弈與互動 已經得到了呈現,接下來的問題是,它們如何達成共識來解決事件和問題,它們的“交集”在哪里。這涉及到公共議題及其生成的問題。

公共 議題是關乎社會大多數人利益的議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多與公共事務的處理和公共政策的出臺密切相關。在“鄧玉嬌”事件中,公共議題的生成首先是由公眾 和媒體在討論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時“合力”推動的,它們建構了這樣的公共議題:弱者如何反抗強者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正當的反抗行為如何得到法律公正地裁 決。在將案件的討論指向社會問題時,公眾和媒體的公共議題建構緊緊抓住了人們普遍的心理邏輯:如果我是下一個“鄧玉嬌”,怎么辦。在這種邏輯置換語境中, 鄧玉嬌案件本身成為了一種符號象征資源,人們產生了普遍的恐懼和焦慮,開始挖掘案件背后的現實問題,觸動了近年來部分地方官員和群眾關系緊張的神經,吸引 著更大范圍的人群參與到事件的公共討論中來,壯大了輿論的力量。公共議題直接關系到公眾的切身利益,而媒體需要關注和捕捉公共議題,揭露、批判社會存在的 不公正現象以體現它的社會責任,因而,在公共議題生成方面,公眾和媒體扮演了“同盟軍”的角色,它們捕捉到了人們的心理訴求,“合力”觸發了公共議題。

在公共議題建構中,政府表現出了一定的惰性,處于較為被動的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政府不需要公共議題,恰恰相反,政府同樣需要關注公共議題。這是因 為,公共議題所指向的社會問題關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危及了政府的切身利益。政府甚至可以把公眾和媒體推動的公共議題作為其推行社會變革的資源和契機,順 應民意進行改革,往往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促成《收容遣送辦法》的廢止便是典型案例。從這個意義上講,新媒體事件具有推動社會 變革、促使社會進步的巨大潛力。當然,這種樂觀的期待的前提是新媒體事件促成了公共議題的生成,也即是說涉及到社會大多數人的正當利益,“艷照門”事件是 有力的反面例證。

政府的需要不僅是公共議題生成的社會基礎之一,而且還是公共議題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這是因為,政府的需要賦予了公 共議題在現有框架內的合法性和意識形態正當性,使其獲得了生存的必要空間。

總之,公眾和媒體“合力”觸發了公共議題,接著政府被動參 與進來,賦予了公共議題合法的生存空間,公共議題于是得以生成(如下圖7所示)。當然,“鄧玉嬌”事件本身具備的的公共屬性對公共議題的生成也具有不可忽 視的先導作用。從中亦可見,公眾、媒體和政府對“鄧玉嬌”事件的公共議題有著共通的需求。

圖7 公共議題生成模式

(四)話語運動推動公共議題實現其針對個案的訴求

公共議題的生成賦予了“鄧玉嬌”事件普遍的意義和合法性,為事件的解決創造了條件,但是,它是靜態的,事件的最終解決,也即是公共議題的訴求如何實現, 還需要一個動態的推動力——話語運動。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里強調話語運動對公共議題訴求實現的推動作用,并不是說二者之間存在先后秩序關系,它們貫穿 于事件的整個過程。

話語運動指的是由公眾和媒介參與建構,挑戰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行為或既定政策與決策的公共話語形成的整個過程。“鄧 玉嬌”事件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話語場,公眾、媒體和政府在其中開展話語行為(議題建構即是重要的話語行為之一),公眾話語、媒體話語和政府話語進行著博弈與 互動。由于網絡媒體的參與模式改變了公眾在傳統媒體環境下缺少或缺失話語權的狀況,公眾能夠在網絡論壇中相對自由和開放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上升為重要 的話語主體,獲取了話語權。于是,公眾話語成為了“鄧玉嬌”事件中重要的一極話語力量,而大規模的集中爆發則使其演變成強勢話語,出現了“膨脹”現象:它 開始猛烈地質疑政府話語,例如,在“鄧玉嬌”事件中,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有460個(60.1%)主貼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持質疑態度,225個 (29.4%)主貼對案件審理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作為進行了評論,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政府的話語空間。對于媒體話語,公眾話語也發起了挑戰,例如,4個主 貼質疑、批評了傳統媒體的報道。雖然公眾話語的這種“膨脹”由于參雜情緒化的、非理性的聲音而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它所彰顯的力量卻是顯而易見的。

公眾話語的力量雖然已經彰顯,但由于它囿于網絡社會中,對現實社會的影響尚不足以兌現。當公眾話語和媒介話語在公共議題上達成共識并促成公共話語生成 時,它們“匯流”成了一股更為強大的話語力量。媒體放大了公眾話語,沒有媒體的參與,公眾話語難以爭取到更加廣泛的支持,也難以發揮普遍的影響。同時,公 眾話語為媒體發出普遍的社會訴求開辟了空間,網民甚至成了媒體借力的一種符號資源。當公眾和媒體“合力”,公眾話語和媒介話語合作催生公共話語時,它們發 起了一場針對特定事件的話語運動,對政府有關部門行為或者既定的政策/決策發起了挑戰。在“鄧玉嬌”事件中,公眾和媒體發起的話語運動對地方政府有關部門 審理鄧玉嬌案、案情公開以及案件定性與處罰等發起了挑戰。

在“鄧玉嬌”事件中,如果說公眾話語和媒介話語的單獨行動或許沒有引起政府 有關部門足夠重視的話,那么,以公共議題吸引人們廣泛參與、以公共話語引起廣泛共鳴的話語運動則促使政府有關部門開始慎重考慮該事件,考慮公共議題的訴 求,并努力按照公共議題的訴求處置該事件。

公眾和媒體發起的話語運動最終推動著“鄧玉嬌”事件的解決。但是,值得強調的是,話語運動 必須限于政府能夠容忍和接受的范圍內,它演化成社會運動是危險的,也是不現實的。話語運動能夠推動此個“鄧玉嬌”事件的解決,它能否推動“鄧玉嬌”事件形 成的公共議題普遍訴求,則取決于它與政策議題互動的力度和結果。話語運動如何促成政策議題,如何推動體制性的變革而超越個案的價值,是一個重大課題,需要 進一步探討。

六、討論與結論

(一)結論

在 “鄧玉嬌”事件中,公眾、媒體和政府三方信源建構了各自不同的議題,公眾認為鄧玉嬌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應當無罪釋放鄧玉嬌,并把對案件的討論指向了社會 問題;媒體致力于澄清事實真相并討論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政府則聚焦于審結案件,意在息事寧人。在議題建構的過程中,公眾、媒體和政府三方展開了博弈與互 動。其中,公眾和政府在鄧玉嬌案件定性方面展開了博弈,媒體通過報道事實真相在其中扮演了一種動態平衡力量。在信源引用方面,公眾和媒體的互動尤為頻繁, 在討論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時,二者更是形成了深層的互動,與政府展開了博弈。

在公眾、媒體和政府的博弈與互動中,它們找到了“交 集”:對“鄧玉嬌”事件的公共議題有著共同的需求。公共議題沿著這樣的邏輯生成:公眾和媒體在討論本身具有公共屬性的“鄧玉嬌”事件的背后的社會問題時合 力“觸發”了公共議題,政府則賦予了公共議題合法的生存空間。公共議題生成后,它吸引著更大范圍的公眾參與到“鄧玉嬌”事件的公共討論中來,為解決事件奠 定了重要的社會基礎。最終,公眾和媒體開啟的話語運動推動公共議題實現其針對個案的訴求,解決“鄧玉嬌”事件。但是,這僅僅是個案的解決,公共議題如何實 現其最終訴求,則取決于話語運動與政策議題互動的張力和結果。

(二)政府有關部門應對新媒體事件的對策分析

本研究探討了新媒體事件的形成機制,分析它何以成為事件、何以成功,基于研究結論,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應對新媒體事件時采取以下對策:

(1)政府有關部門需要切實維護和不斷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唯此方能在應對新媒體事件中贏取主動地位。(2)做好信息公開工作,提高信息發布的透明度和準 確度。在“鄧玉嬌”事件中,前后兩次通報的細微變化牽動著公眾的神經,在強國論壇深入討論區激起了強烈的反響,信息發布透明度和準確度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 斑。(3)特別強調的是,政府有關部門必須注重引用多方信源,尤其是權威信源(諸如上級政府信源)和第三方信源來提高自身信息的可信度。在“鄧玉嬌”事件 中,政府有關部門主要引用自身信源,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卻招致了公眾的懷疑,如能更多地引用權威信源和第三方信源,政府方面的信息傳播效果會更理 想。(4)政府有關部門需要積極與公眾、媒體開展互動,就新媒體事件暴露的社會問題進行商討,關切公共議題的訴求,順勢推動社會的改革發展。

(三)討論

本研究以“鄧玉嬌”事件為例探討了新媒體事件的議題建構與話語運動問題,在分析和論述過程中,雖然筆者努 力將針對事件的討論上升到一般性問題的高度,但是,本文針對個案得出的研究結論在推及其他新媒體事件時需要特別小心。在本研究對網絡論壇的帖子進行內容分 析的過程中,筆者堅持了一貫的分析標準以減少主觀傾向的影響,但網絡匿名傳播帶來的諸如言論混雜等問題給分析造成了一定的苦難,因而,對內容分析的客觀性 我們仍然需要保持審慎的態度。本研究把政府有關部門公開的文本作為分析對象,能夠清晰地窺見政府顯在的意見、態度和立場,但是,由于未能獲取和分析政府有 關部門背后或私下的觀點與動作,在反映和代表政府立場的問題上存在一定的風險。本研究選擇了《南都》作為媒體樣本的代表,未仔細討論不同媒體之間的差異, 這是后續研究的重要議題。后續研究亦可聚焦于新媒體事件的傳播機制、新媒體事件與政策議題的互動、如何提高公眾參與新媒體事件的理性等命題。

【作者:吳世文 院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9級傳播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參考文獻:

第二篇:從釣魚島事件的相關報道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優劣對比(講稿)[最終版]

第1張

大家好,我是****班***組的 袁侖倫,很高心有機會在這里做這個演講。我這次演講的題目是《從釣魚島事件相關報道看 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 優劣對比》 (點一下鼠標)

第2張

這次的釣魚島事件,由于日本執意要購買釣魚島,而使得整個事件急劇升溫,不論是報刊,雜志類的傳統媒體,還是各大門戶網站,都用頭版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

(點一下鼠標)

由于時間關系,我只收集了一部分報道的頁面。左邊是以環球時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右邊是以網易,搜狐為代表的新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們信息的獲取方式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報刊、雜志等平面媒體。各種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像主權問題這種具有極高關注度的話題,各種媒體都想方設法提供最及時,最生動的報道。但是由于傳播技術和媒介的不同,傳統媒體、和各類新媒體都形成了各自鮮明的特點。 (點一下鼠標) 第3張

首先以《環球時報》為代表介紹一下傳統媒體?!董h球時報》是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一份時事新聞媒體,創刊于1993年,單期發行量超過200萬份。其上面的文章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報紙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其采編、發行和經營三個關鍵環節已經形成了完整的行業標準。

上面的文章多為特約記者所寫,提供的內容經過層層篩選,質量較優。且多以原創內容為主。

從這些文章的標題可以看到,其中的內容有一定的權威性,并且有明顯的引導社會輿論的作用。

其次,這些報紙大多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讀者,并且在受眾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點一下鼠標)

第四張

(點一下鼠標)

這張環球時報是出版于14日的。 (點一下鼠標)

但是可以看到其中文章所講的事件發生于13號和12號 (點一下鼠標)

可以看到,對于報紙這種傳統媒體,其內容有一定的延遲,時效性略有不足。 且其中的內容形式比較單一,幾乎完全是文字,圖片很少,并且也是黑白的。 讀者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完全由報社決定讀到的信息。 而且,互動內容幾乎沒有,報社也很難獲得讀者的反饋信息。 (點一下鼠標) 第五張

對于像雜志這樣的傳統媒體,其專業化程度更高,內容更加豐富,選擇更加嚴格,文章質量更好。

像期刊和雜志等媒體,其權威性和影響力還要高于報紙。

不過由于其發行速度相當緩慢,即使是周刊,看到的信息也可能都是數天前的了。更不用說那些半月刊,月刊,時效性就更差。所以這些雜志的賣點也不在于及時報道的新聞,而是對事件的深入分析。通過高質量的文章來彌補時效性上的不足。 其次,這些媒體都有缺乏互動性的問題。文章的內容完全由少數精英來決定,媒體和讀者之間是相對割裂的,媒體很難精確地掌握讀者的特征和偏好。這就導致傳統媒體只能采取分眾式模式,即在用戶選擇有所取舍。 (點一下鼠標) 第六張

傳統媒體或多或少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像,其內容形式單一,時效性不足,缺少互動,這些固有的缺點是很難克服的。 (點一下鼠標) 然而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點一下鼠標)

新的媒體形式誕生了,這些新媒體借助網絡的渠道進行傳播,具有很多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優勢 (點一下鼠標) 第七張

圖上展示的是一些我們所熟知的 新媒體和 傳統媒體。 這些新媒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 (點一下鼠標)

首先,從被動閱讀狀態到互動閱讀狀態。囿于技術的限制,傳統閱讀狀態大多是被動的,而借助于新技術互動閱讀成為可能,讀者為了體現自身的價值和發表自身的觀點,更可以參與其中,是閱讀變成一種互動的過程。

其次,新媒體更加重視閱讀體驗。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給用戶帶來了越來越好、越來越豐富的用戶體驗,讀者也更重視閱讀體驗。

還有,新媒體由于成本的相對低廉、海量的空間和互動體驗,更為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分析每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傾向,進而為每個讀者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也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

雖然報紙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也通過厚報分疊化和多頻道化等手段提供一定程度的差異化產品,但是囿于版面和頻道資源以及成本的限制,其只能提供較為標準和統一化的信息。 (點一下鼠標) 第八張

傳統媒體的傳播機制是一點對多點或者說是點對面的傳播機制,在這種傳播機制下,控制版面或者媒體稀缺資源的精英人士掌控著信息源,更掌控著話語權??梢酝ㄟ^控制信息傳播源頭輕易地控制傳播內容。 新媒體的傳播機制是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機制。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新媒體的傳播機制下,信息源和受眾之間的角色逐漸模糊,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源在發布信息的同時,通過和受眾的互動本身也成為了信息的接受者;受眾在一定意義上也成為信息源,例如通過博客和微博等手段,很多受眾自身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信息的提供開始逐步走向自組織和自生產階段。 (點一下鼠標) 第九張

下面用各大門戶網站來舉例說明: (點一下鼠標)

可以看到上面信息的實時性非常高,使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各種資訊。 (點一下鼠標)

其內容的來源很廣泛,還有很多從其他各種媒體轉載的消息 (點一下鼠標)

還有專家,政客從各種角度的評論,解讀 (點一下鼠標)

并且,報道圖文并茂,非常生動 (點一下鼠標)

第十張

這是在文章旁邊配屬相關視頻, 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形式更加多元

為讀者提供更加豐富的體驗 (點一下鼠標)

第十一張

在每一篇文章的下方都會有一個評論區, 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

(點一下鼠標)

在文章旁邊的滾動條使得新聞和微博相通 讀者可以隨時了解別人的的觀點。

(點一下鼠標)

這些門戶網站上的新聞專區,通過對各種資源的整合, 使原來被動的閱讀變成互動的閱讀 給用戶帶來了更好的閱讀體驗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互聯網,包容和互動的精神 (點一下鼠標)

第十二張

這個是每一篇文章下方都有的相關文章推薦,通過受眾所閱讀的文章,自動推薦與之相關的內容,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高了閱讀的效率。

(點一下鼠標)

有很多門戶網站都使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通過手機客戶端,來進行信息的傳播

大大的豐富了信息的傳播渠道和方式

(點一下鼠標)

文章下方,與各大社交網站相連。

改變了原來的信息源由少數精英掌握的傳播模式,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

通過社交網站進行多點對多點、全立體的傳播。

(點一下鼠標) 第十三張

雖然新媒體有這么多的優點,但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 (點一下鼠標)

首先,互聯網上信息量巨大,各類信息相互混雜。審核力度相形見絀,難以進行全面的收集和審查。

(點一下鼠標)

因此,這也對對受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讀者有一定的甄別能力。 需要讀者去檢索信息,而不是像原來那樣,有別人選好了送到自己面前。需要讀者去判斷信息是否有用,并且不能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點一下鼠標)

互聯網上的很多報道實時性很強,卻缺少深入的分析。 很多報道就像下面這樣,只是對事實的描述,缺少深入的分析。 (點一下鼠標) 互聯網上,互相轉載的內容偏多,原創內容相對缺乏?;ヂ摼W上一旦有好的文章就會被各大網站反復轉載。而不是像傳統的媒體那樣去追求原創、優質的內容。

(點一下鼠標)

相比起傳統媒體,報道的質量有待提高,權威性有所不足。

(點一下鼠標) 第十四張

最后我還想說一下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方向。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已經經入了Web2.0時代?,F在更加注重與用戶的交互。

信息的交流是雙向的,用戶既是網站內容的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的制造者。

類似社交網站(人人、facebook)、新浪微博等應用正式瞄準了這一需求。

(點一下鼠標)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門戶網站已經不是網民上網的第一入口。

用戶完全可以從搜索引擎或者社交網站的鏈接來找到相關的信息。 (點一下鼠標)

門戶網站主要提供目錄和搜索等服務,當前,該模式就顯得相對單

一、很容易被代替,缺少用戶黏附性。

而社交網站可以通過用戶的社交網絡形成用戶群,從而產生極大地用戶粘性

(點一下鼠標)

新一代的社交網站,將新聞、視頻、游戲等整合進來,并且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進行個性化的推送。為每個讀者提供量身定做的個性化和定制化的信息,也更好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 (點一下鼠標)

社交網絡和手機客戶端相結合,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我相信社交網絡的這些優點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等新媒體的缺陷,一定會讓其在新的網絡時代大放異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鞠躬)

第三篇:大型企業突發事件媒體應對預案

大型企業突發事件媒體應對預案

某國有企業突發事件媒體應對預案

1、總則 編制目的

為適應新聞宣傳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為塑件化工廠改革發展創造良好輿論環境,主動應對媒體對事件的關注,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時化企業危機為轉機。

編制依據

根據中共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會《關于進一步規范市國資委企事業單位新聞發布制度的意見》國資黨發[]17號文件、《市化輕公司重特

大事件應急預案》、《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及塑件化工廠黨政主要領導指示精神。 分類分級 分類

工業生產事件

工業生產事件主要包括火災爆炸、危險化學品和油氣管線泄露、放射性事件等。 公共衛生事件。

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發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急性職業中毒事件、重大傳染病疫情和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自然災害事件。

自然災害事件主要包括破壞性地震、洪汛災害和氣象災害等。 環境事件。

環境事件是指由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環境受到污染,人體健康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群眾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突發性事件。

分級:

根據國家相關標準和危害識別、風險評估及安全評價結果,塑件化工廠將可能發生的各類突發事故劃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一級、二級、三級、四級。 適用范圍 本預案在《市化輕公司重特大事件應急預案》和《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框架內實行,適用于涉及塑件化工廠發生突發事件的媒體應對工作。 工作原則

有效的突發事件媒體應對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時間原則

在第一時間引導輿論,即搶占制高點,先入為主。第一時間發布新聞,就掌握了輿論的主動權、事件處理的主導權。不求全,但求快,且要準。突發事件的突發性要求突發事件處理必須迅速有效。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伴隨著大眾媒體的介入,會立即引起社會公眾的關注,企業必須快速反應,各單位必須立即向

媒體應對辦公室報告情況,以便及時發布信息,有效地避免各種謠言的出現,防止突發事件的擴大化,加快重塑企業形象的進程。

全局利益優先原則

在應對媒體對事件關注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和把握好國家利益、區域整體利益和企業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以維護企業形象和降低企業損失為目標。 口徑一致原則。

在突發事件處理過程中,企業只能以一個聲音對外,以確保宣傳口徑一致,不出現矛盾或存在差異。 滿足基本需要原則

新聞采訪與寫作有六個基本要素,即“五個w一個h”。這些都是記者和公眾最關心的,由于時效等原因,不可能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但要最簡明扼要地把幾個基本情況講清楚。 滾動發布原則

第一時間發布的信息,不一定是全面的。有了進一步的信息,滾動發布,不

斷發布最新情況,對過去由于情況不清晰而發布的不準確的信息要立即糾正,保持企業是信息最權威發布者的地位。 以我為主原則

媒體對突發事件的過分炒作往往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在第一時間只介紹事情的基本情況,企業認為應該對公眾的提醒,而不一定要披露具體細節。在告訴公眾基本事實的同時,一定要告訴政府和企業采取了什么措施,以安定人心,體現負責任企業的形象。 應對體系

公司級應對體系 媒體的日常公關:由宣傳部牽頭組織相關人員對社會主流媒體進行日常公關,加強日常聯系,及時溝通新聞線索,報告新聞事件,增進媒體感情,為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做好媒體應對前期準備。 媒體的采訪接待:由宣傳部組織相關人員負責媒體接待工作,主要負責向媒體提供由公司審議通過的新聞稿,有必要時通過新聞發言人向新聞單位說明發稿

要求,掌握報道主動,引導社會輿論。 事后統計評估:包括各類媒體的性質,覆蓋面,媒體對事件的關注度,各類媒體對事件的發稿量,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評價和反應。 設立基礎資料庫:資料庫包括塑件化工廠的介紹,各生產裝置的規模、產品、裝置的揮發物、裝置有毒有害物體明細等。各單位根據《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所列的關鍵裝置、要害部位的明細向廠黨委宣傳部提供以上基礎數據。

各單位應對體系

各單位應根據廠應對預案和本單位實際情況,制定應急預案,主要包括報告程序,確定事件報告人和報告人具體職責,并報廠宣傳部備案。 各車間應對體系 確保事件發生后,在第一時間信息快速上報到指定部門。

2、組織體系 領導機構:

根據塑件化工廠的組織結構和工作實際,成立突發事件媒體應對領導小組,確保對事件的準確判斷和快速反應,統一領導、組織、協調,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做到管理的有序、有力、高效,發揮整體協調能力。領導小組由廠黨政一把手任組長,主管宣傳的黨委副書記任常務副組長,其他領導班子成員任副組長。

辦事機構:由廠長辦公室、黨委辦公室、黨委宣傳部、安全監察部、環境保護部、保衛武裝部、行政管理部、塑件化工廠電視臺、廠報編輯部、事件責任部門和事發單位等成立媒體應對辦公室,辦公室常設機構設在廠黨委宣傳部。 各部門的主要職責是: 廠辦公室:統一協調內部各部門,傳遞領導指示;溝通上級有關部門,落實接待媒體記者的場所等。

黨委辦公室:與廠辦公室一道協調各方,傳遞領導指示。 黨委宣傳部:溝通上級新聞管理部門尋

求支持,收集分析新聞信息,商定新聞發布口徑,接待媒體記者采訪,協調內部報道事宜,進行與新聞事務有關的善后處理工作,必要時進行新聞發布。 安全監察部、環境保護部:溝通上級安全環保監督部門,及時傳遞事件信息,商定新聞發布口徑。 保衛武裝部:溝通公安部門,做好現場的治安安全保衛工作;在事故狀態下,派員在警戒區內巡邏,勸阻擅自入內的記者離開警戒區,以保證記者的生命財產安全。

行政管理部:和醫療衛生部門溝通,統一對外問詢口徑,報廠媒體應對辦公室統一發布。 廠電視臺、廠報編輯部:組成應急資料拍攝小組,做好事件資料的現場采制及事后整理、保存工作,適時對事件進行報道。

事件責任部門和事發單位:及時并動態傳遞事件信息,商定新聞發布口徑,了解職工心態,加強內部控制,在廠保衛

武裝部的指導下,做好現場的治安安全保衛工作,協助做好現場記者接待等相關工作。

工作機構:塑件化工廠媒體應對辦公室根據事件性質分設各專業機構,由各部門根據分管工作圍繞媒體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給予權威咨詢,以方便新聞發言人對外發布信息。 專家組

根據事件的性質在廠范圍內就媒體關注的話題,提供技術咨詢。廠建立各專業人才庫,名單由各專業處室提供。

3、運行機制

事前公關:建立主流媒體定期走訪機制,在廠預算考慮公關費用。建立定期電話交流公關機制,適時向主流媒體通報新聞線索,不定期組織和策劃新聞事件,吸引媒體報道,并以此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信息發布:根據事件等級,由塑件化工廠突發事件媒體應對領導小組商定的對外發布口徑后,由新聞發言人統一對

外發布信息。如需要由市化輕公司或市政府發布的信息由塑件化工廠突發事件指揮中心上報市化輕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和市國資委宣傳處,由市化輕公司應急指揮中心或市政府統一對外發布,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外發布信息。 應急處理 信息報告

當發生特大事件時,應立即報告廠媒體應對辦公室,塑件化工廠應急指揮中心立即向市化輕公司應急指揮中心和市國資委宣傳處報告。

當發生重大事件時,機關各職能部門、相關機構及各單位應按照《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在得到相關信息后,立即向媒體應對辦公室提供相關情況,以便及時掌握事件發生的動態,應對媒體可能想了解的情況。 應急響應

在接到廠應急指揮中心或各單位信息員報告發生各類突發事件后,廠媒體應對辦公室,應立即啟動應對預案,并報

廠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 媒體統計

媒體統計應包括事件發生時和事件發生后,參與采訪報道的新聞單位的數量、各媒體的發稿數量及體裁、到現場采訪的記者人數、媒體的性質、有無境外媒體。

調查與評估

采取各種方式調查媒體和公眾對此次事件的反映和評價,總結應對方案的成敗,評估事件的影響,策劃另外的新聞事件彌補因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降低公眾和媒體對事件發生后對廠形成的看法,重新塑造或扭轉廠的外部形象。

4、監督管理

預案演練:本預案演練應納入到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中,可在塑件化工廠突發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中同步進行,媒體應對辦公室不單獨組織預案演練。 宣傳和培訓:

廠媒體應對辦公室要會同相關部門,通

過各種宣傳手段,對塑件化工廠媒體應對預案進行廣泛宣傳,要做到人人皆知。要根據本預案及時在全公司范圍內進行宣傳和培訓,培訓和演練方式要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宣傳部要做好事前計劃。 責任和獎懲

塑件化工廠媒體應對工作實行黨政領導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

塑件化工廠媒體應對領導小組對在媒體應對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對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重特大事件重要情況或應對工作中有其它失職、瀆職行為的要按照塑件化工廠管理制度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處理;對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附則

本預案由塑件化工廠媒體應對領導小組制定,廠媒體應對辦公室負責解釋。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行。

年把八月六日

第四篇: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預案

xxxx有限公司 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預案

1 總則

1.1 編制目的

為高效有序的做好公司突發新聞事件或發生負面報道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輿論損害,暢通企業于社會以及公眾溝通渠道,引導輿論導向,化解企業風險,樹立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維護社會穩定。

1.2 編制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關于改進和加強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工作的實施意見》、《電力企業專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以及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

1.3適用范圍

適用于xxxx公司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或發生負面報道事件的新聞應急處置工作。 2 處置基本原則

公司突發新聞事件和負面報道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應遵循以下原則: 2.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要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對可能發生的事件,提前做好新聞處置相關準備,控制報道,引導輿論。

2.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

在公司的統一領導下,建立健全公司新聞處置應急管理體制。 2.3積極應對,快速反應

主動控制對新聞突發事件的處置,及時處置各有關單位的詢問。 2.4實事求是,嚴謹細致

對突發事件和相關負面報道的報告及新聞處置要符合實際情況,真實、準確,做到全面、客觀,不得隱報、緩報、謊報。 3 事件類型

3.1虛假的、給公司造成負面影響的新聞。 3.2真實的、公司發生的負面事件新聞。

- 1

成 員:各部門主任。

5.1.1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有關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處置管理工作的規定和集團公司和國投電力公司有關制度、工作要求、建立公司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處置管理工作指揮體系。

5.1.2制定公司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預案,并檢查預案和措施的落實情況。

5.1.3及時向國投電力公司報告發生在本企業的突發新聞媒體事件處置的實時進展情況。 5.1.4督導、協調公司的突發新聞媒體事件處置工作。

5.1.5及時向當地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匯報工作,并與新聞媒體溝通協調,爭取支持。 5.2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及職責

5.2.2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設在綜合管理部,由綜合管理部主任任應急管理辦公室主任,部門成員為組員。

5.2.2負責公司突發新聞媒體事件的具體處置的指導、協調和督促。

5.2.3發生突發事件或發現負面報道后,及時報告領導小組和國投電力公司,并提出工作建議。 5.2.4根據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指示,溝通新聞媒體,及時對外發布準確信息,正確引導和影響輿論。組織公司相關部門準備有關材料,統一對外口徑。適時組織記者進行采訪報道。 6 預防與預警

6.1事件預防

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的原則,公司各部門通過輿情分析了解所管理范圍內各種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信息,并將信息向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報告,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應對媒體報道公司系統的輿情進行跟蹤監測和研究分析,提出相應的預警建議,要求相關部門處置。

6.2預警 6.2.1預警發布

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根據預測分析結果,對可能發生和可以預警的突發事件進行預警。預警級別根據突發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勢態,一般劃分為四級:I級(特別重大)、II級(重大)、III級(較大)和VI級(一般)。根據事態發展情況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預警可以升級、降級或解除。

6.2.2預警行動

6.2.2.1對新聞媒體報道公司系統的輿情進行跟蹤監測和研究分析,要求相關部門處置。

- 3

8.2.1發生以下突發性事件時,應立即啟動一級應急響應。 8.2.1.1重大突發新聞媒體事件。 8.2.1.2發生較大突發新聞媒體事件。

8.2.2發生一般突發新聞媒體事件時,應立即啟動二級應急響應。

8.2.3突發性事件發生后,公司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要根據突發性事件的不同類型,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并采取響應的控制措施,按部門分工迅速開展工作,及時處置和控制局面,全力避免事態的進一步擴大。

涉及到特大及重大突發新聞媒體事件,第一時間匯報國投電力公司,并按國投電力公司的部署開展相應的工作,并將每日事態的發展及處置情況上報國投電力公司。

8.2.5啟動應急預案后,在做好公司突發性事件的處置工作,控制事態,確保穩定的同時,要及時將情況上報國投電力公司,并立即實施日報告制度。

8.2.6在發生突發性事件期間以及突發性事件隱患存在期間,實行突發性事件處置臨時值班制度。接到突發性事件的值班人員應將情況詳細記錄后,并報告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根據報告情況立即進行核實確認,進入應急工作狀態,采取必要措施并逐級上報。

發生一般和較大突發性事件必須在1小時內上報;發生重大和特別重大的突發性事件必須在第一時間上報,并實行24小時值班,實時報送事件處置進展情況。

8.3應急處置

8.3.1一級響應應急處置

8.3.1.1一級響應應急事件發生后,公司領導小組應立即向國投電力公司報告,按國投電力公司部署開展相應工作,并報告政府有關部門,避免新聞報道引發的消極影響。

8.3.1.2對于事宜對外發布的信息,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應根據領導小組意見,匯報國投電力公司,由事件處置部門提供背景資料,擬定新聞通告,在第一時間對外發布突發事件有關信息,做好新聞報道工作。信息發布要及時、準確、客觀、全面。

8.3.1.3對于影響較大的負面報道,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應根據領導小組意見,與政府宣傳部門等相關部門匯報,并立即與相關媒體交涉,消除不實報道的消極影響。

8.3.1.4特重大突發新聞媒體事件發生時,應在第一時間向國投電力公司報告事件詳細情況,以便采取相應對策。

8.3.1.5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根據突發事件處置情況做好后續報道,正確引導輿論,注重社會效果。必要時,舉行記者發布會或組織記者采訪。

8.3.2二級響應應急處置

- 5

以公司部門主任、綜合管理部人員和各部門安全員為依托,形成專門處置突發新聞媒體事件的專業應急隊伍,加強培訓,確保突發新聞媒體事件發生后,能夠及時參與處置工作。

10.2應急物資與裝備

本預案應急處置所需的主要物資和裝備有照相機、攝像機、擴音器等。這些物資和裝備所在部門要指定專人負責保管,并定期進行檢測,以備其完好可靠。

10.3通訊與信息

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協調有關部門,依托現有的通信手段,明確與應急相關的政府部門、上級應急指揮機構、處置突發新聞媒體事件參與部門的通迅方式,確保處置行動能夠快速、有序展開。

與應急救援有關的上級單位、政府辦公室等機構聯系方式,見附件2。特殊情況下必須安排專人與外界溝通聯系。

10.4經費

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負責保障本預案所需專項經費,財務部負責此經費的統一管理,保障??顚S?,在應急狀態下確保及時到位。 11培訓與演練

11.1應急人員培訓

人力資源部要對應急人員有計劃的開展新聞應急工作相關知識培訓,使其了解并掌握應急預案的總體要求,提高其應對能力。

公司各部門要有計劃地開展新聞應急工作相關知識培訓,提高其應對能力。 11.2演練周期

應急預案應每三年開展一次,演練可以采取模擬和實戰相結合方式。 12 附則

12.1預案的報備

本預案經公司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審批后上報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上級主管單位備案。 12.2預案的修訂

本預案應適時修訂,最長期限不超過三年。 12.3制定與解釋

本預案由應急處置工作辦公室負責制定和解釋。 12.4預案實施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執行。

- 7

第五篇:面對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與媒體應對

文/伍曉陽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當前,隨著傳統媒體的深刻變革和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新聞和信息發布變得愈加便捷和普及,尤其是網絡媒體,憑借其實時、快捷、廉價、有效等獨特優勢受到眾多網民的青睞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日益顯示出強大的威力。與此同時,政府部門的工作性質和特點,使其極易成為社會矚目的熱點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媒體的關注,一方面可以樹立政府的良好形象,為干群溝通建立良好的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的認知度;另一方面,如果輿論導向偏離,也可能混淆是非,誤導群眾,損壞公務員隊伍形象,影響政府工作。能否正確運用媒體這把“雙刃劍”,引導媒體做好宣傳工作、爭取社會輿論的主導權,關系到公務員隊伍的形象和政府工作發展全局。新聞報道的媒體策劃、突發事件的媒體應急和輿論引導,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近年來,全國已發生多起因社會輿論應對不力而導致的嚴重群體性事件,如貴州“甕安事件”、沸沸揚揚的“杭州飆車案”。在解析這兩起群體性事件時,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1+1”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有關部門在輿論處臵上犯了兩個相反的錯誤:一是有關部門處理過慢。“甕安事件”中,因官方未及時回應群眾越來越激烈的請求,使矛盾越來越激化,直接導致發生嚴重暴力事件,后來才由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澄清事實。二是有關部門處理突發事件時過快、過于草率。從近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來看,一方面,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政府輿論引導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社會轉型速度加快,各種社會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和尖銳,也使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特別是在征地拆遷中,干群對立的事件屢見不鮮,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而有的媒體為了吸引眼球,對少數問題不假思索地“曝光”,降低了政府威信。盡管政府部門一直通過各種途徑盡量解決各種矛盾問題,緩解干群關系,但是此類事件愈演愈烈,使部分地區政府工作陷入被動局面。另一方面,某些政府部門輿論引導工作相對滯后。在輿論引導形式上呆板單一,依舊滿足于在報紙上、電視上刊發些類似公文的消息,群眾接受程度十分有限;在組織策劃上,缺乏系統的宣傳策劃,宣傳力量時強時弱;在時效上,斷斷續續,沒有形成持續、有效的宣傳輿論攻勢,從而導致了政府輿論宣傳工作受眾面小、傳播范圍窄,有“王婆賣瓜”之嫌,甚至受到群眾的抵觸和反感,宣傳效果事倍功半??陀^說,政府部門的輿論引導工作,還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迅捷多變的輿論監督的需要。

二、突發事件中輿論引導產生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面對新形勢,輿論引導的觀念沒有與時俱進。一些媒體沒有準確把握輿論引導發展趨勢,觀念陳舊,導致輿論導向偏差。當前,還存在一種觀念:一提宣傳首先想到的就是“夸”。個別領導認為宣傳就是寫給上級領導看的,輕視社會輿論宣傳的力量,對媒體報道不能冷靜對待,只能見好的,不能見壞的,見了正面報道就洋洋得意,見了負面報道就暴跳如雷,不是捫心自問自身行為中的不妥之處,而是指責媒體報道不實,給人以權壓人的感覺,在公眾中產生不良的影響。有的單位和領導在與媒體打交道時仍停留在吃吃喝喝勾兌關系上面,不知道換位思考,不考慮媒體的生存規律和運作方式,未能策劃出滿足媒體需要,又對政府部門、人民群眾有利的多贏的宣傳輿論方案。一些宣傳干部缺乏媒體應對能力,對受眾的心理需求臵若罔聞,新聞宣傳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與媒體的溝通中普遍缺乏應對的經驗和技巧,忽略了媒體自身才是控制新聞的主角,往往有自吹自擂的味道,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與媒體溝通存在誤區。“防火、防盜、防記者”,部分領導害怕承擔責任,抱有說錯還不如不說的想法,尤其是面對突發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捂”、“遮”,封堵消息,或者以勢壓人,以權堵口。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一方面公務員群體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沒有得到傳播,造成了政府形象資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媒體沒有得到客觀、真實的信息資源,被迫捕風捉影,被謠言和猜測左右,個別案例被歪曲、炒作,有損于政府形象。

機制不健全,不能適應當前媒體的發展。由于工作中沒有針對性地制定媒體應急的工作規范,部分領導干部缺乏應對媒體的基本常識和經驗,沒有把新聞輿論引導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缺乏基本的新聞敏感性。面對媒體反應遲緩,該說的不說,喪失話語主動權;或者是不該說的亂說,口無遮攔,在沒有調查清楚情況前,沒有向領導匯報的情況下,私自接受媒體的采訪。同時,發生突發事件后,輿論引導工作也沒有主動介入,沒有在第一時間介入,對問題處理的立場和態度不能及時表明;或者濫用職權,封殺當地媒體,結果讓外地甚至境外媒體曝光,失去了搶占輿論高地的最佳時間,也錯過了澄清事實、扭轉形象的時機,在社會輿論上顯得被動、尷尬。

正確理解政府與媒體之間的關系

政府和新聞媒體可以說是一對“歡喜冤家”,彼此之間的關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賴,但有 時又會產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過媒體來爭取群眾的支持和理解,媒體也對政府部門豐富的新聞資源更歡迎。同時,媒體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監督力量,有對政府部 門實施監督的義務。面對媒體有失客觀的負面報道時,有些政府部門無疑會感到憤怒和委屈。其實,政府部門和媒體之間的關系并非對立,只要從大局出發,把握住 了相互需求,相互體諒,努力實現雙贏,很多方面會取得一致。如果我們只考慮自身需要,不考慮媒體和群眾需要,強硬要求發布對自己有利的消息,不準發布不利 消息,不僅會引起新聞媒體和社會群眾的反感,也違背了政府執政的基本原則。

加強輿論引導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關鍵是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政府部門通過對外加強溝通合作,對內強化自身素質,提高媒體應對的能力,增強輿論引導的有效性,爭取社 會輿論的主動權。對外溝通合作要求有關部門要善于和媒體搞好關系,要以交朋友的態度,以誠相待、主動溝通、加強聯系,通過媒體來促進政府的工作,以新聞的 形式來達到宣傳意圖,有效擴大正面評價,及時化解或減弱負面評價,塑造政府部門的良好形象,優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環境。

常態工作中的媒 體應對。一是搭建與媒體的互動平臺,定期發布消息,加強交流,增進感情,實現雙贏。建立定期的新聞發布會制度,主動、誠懇地加強與媒體的溝通,充分向媒體 提供政府工作信息,達到實現政務公開和占領輿論陣地的雙重目的。同時,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據工作的需要舉辦見面懇談會、聽證會等,及時向媒體通報情況, 傾聽媒體的意見和建議,以贏得媒體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輿論引導的策劃。在新政策、新規定以及工作推進中的新舉措出臺前,預先制定輿論引導的工作方案, 以保證輿論引導在前。根據政府工作進展,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輿論引導,既有效地開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體的負面炒作。

突發事件狀 態下的媒體應對策略。處理突發事件媒體輿論應對的策略主要在于,通過與媒體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發布官方信息,解疑釋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機信息傳 播,化解或減少危機造成的損害。其中,在信息發布上主要體現三說原則,即搶先說、不斷說、統一口徑說。突發事件發生后,應該立即啟動輿論應急預案,主動聯 系媒體,力求在第一時間準確發布信息,及時、坦誠表明官方的立場態度、處臵意見和工作進展,才能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引導受眾理智客觀地看待問題,平息萌 芽中的受眾非理性輿論壓力。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通氣會、懇談會、聽證會等互動形式,及時答復來自媒體的各種質詢,有針對性地向媒體做好說明解釋,不給媒 體進行炒作性報道的機會。同時,還可以組織正面宣傳,樹立正面典型,引導媒體和公眾更多地關注正面信息。對內強化自身素質,采取有效措施,增強領導干部媒 體應對能力和水平,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處理突發事件媒體輿論應對還要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健全突發事件新聞輿論應急 制度、新聞發言人制度、媒體定期聯系制度,使政府與媒體之間形成“宣傳策劃—媒體報道—群眾關注—群眾支持”的良性互動關系,進一步提升政府部門的良好形 象;二是充分利用官方新聞資源,構建權威性的新聞發布平臺,統一口徑,統一新聞源,進行有效管理;三是加強干部培訓,把“如何處臵群體性事件、如何面對媒 體”作為日常教育內容,加強與媒體記者的互動,提高應對媒體的能力;四是把培養高素質的行政人員隊伍作為一項長遠的工程來抓,建立完善選人、培訓、管理、 激勵機制,逐步提高輿論引導工作的能力,為輿論引導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有力保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我相信詩歌朗誦范文下一篇:小干部培養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