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傳染病監測網絡直報

2022-08-24

第一篇:傳染病監測網絡直報

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與技術指南

(2005試行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編委會

主 編:王宇 副主編:沈潔 責任編輯:楊功煥 馬家奇

編審委員會

馬家奇 王麗萍 劉冬云 郭 巖 戚曉鵬 葛 輝 李亞飛

編者名單(按姓氏筆畫為序): 馬家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王麗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朱忠良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許軍紅 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宋 東 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朱 昊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杜 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張 鵬 江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陳益洲 河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郭 巖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郭曉榮 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戚曉鵬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葛 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謝 陽 貴州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目 錄

前 言

2004年1月1日起,全國啟動了法定傳染病監測信息的網絡直報系統,該系統通過現代通信手段,在國家,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信息聯網的基礎上,實現與當地醫療機構聯網,并將信息網絡向鄉(鎮)和城鎮社區延伸,形成了縱橫貫通的信息報告網絡,在全國建立了統一,高效,快速,準確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系統,是國家傳染病報告與監測的主渠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是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管理的平臺,是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機制監測信息系統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實現傳染病監測,防治信息的個案報告及管理的前提下,可滿足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區),縣(區)四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病疫情信息同時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實行疾病監測信息的一體化管理和共享.在該信息平臺上,目前已經構建了《用戶權限管理系統》,《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系統》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系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個案專報系統》,《結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統》等實行重點控制的專病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網絡直報系統),并將隨著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建設的進展,逐步擴展相關的監測和管理系統. 為了進一步加強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確保報告系統的有效運行,充分發揮網絡直報的優勢,規范各級各類醫療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工作,提高報告的效率與質量,為疾病預防控制提供及時,準確的監測信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37號)等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結合各級網絡直報工作需求,制定本指南.本指南主要包括 1 網絡直報工作管理和網絡直報操作技術規范兩大部分.

第一章 網絡直報工作管理

1.1 組織機構職責

遵循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各有關部門與機構在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職責. 1.1.1 衛生行政部門

(1)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信息報告工作的管理,建設和完善本行政區域內傳染病信息網絡報告系統,為系統的正常運行提供保障條件. (2)定期組織開展對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等工作監督檢查. (3)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組織制定傳染病信息報告工作實施方案,落實傳染病信息報告工作. (4)省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傳染病監測報告病種和內容. (5)縣(區)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向本行政區域內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通報傳染病疫情以及監測,預警的相關信息,同時向毗鄰的同級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通報. 1.1.2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1)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①實施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負責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協助衛生部制定相關標準和方案. ②負責全國傳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和反饋,預測傳染病發生,流行趨勢,開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質量評價. ③負責信息報告網絡系統的維護和應用性能的改進與完善,提供技術支持. ④動態監視全國傳染病報告信息,對疫情變化態勢進行分析,及時分析報告異常情況或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疫情. ⑤負責對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數據備份,確保數據安全. ⑥開展全國傳染病信息報告督導,檢查和評估,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 (2)地方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①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信息報告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實施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和相關方案,建立健全傳染病信息管理組織和制度. ②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和反饋,預測傳染病發生,流行趨勢,開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質量評價. ③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信息報告網絡系統的維護,提供技術支持. ④動態監視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報告信息,對疫情變化態勢進行分析,及時分析報告,調查核實異常情況或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疫情. ⑤負責對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信息分析相關數據備份,確保報告數據安全. ⑥開展對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信息報告督導,檢查和評估,提供相關的技術培訓和指導. 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履行以上職責的同時,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和其他責任報告單位報告傳染病信息的審核;承擔本行政區域內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報告的傳染病信息的網絡直報. 1.1.3 醫療機構和其它責任報告單位

(1)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其他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應建立健全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組織和制度,建立傳染病診斷,報告和登記制度.負責對本單位相關醫務人員的傳染病信息報告相 2 關知識培訓.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傳染病疫情的調查. (2)鄉鎮衛生院和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轄區內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的傳染病報告管理. (3)采供血機構及醫學檢驗機構發現傳染病疫情,應按要求進行登記和報告. 1.2傳染病監測報告的工作管理 1.2.1工作規定 (1)屬地管理原則

傳染病報告實行誰接診,誰報告.監測病例遵循屬地管理的原則. (2)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

履行傳染病報告職責的機構為責任報告單位,主要是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采供血機構,衛生檢疫機構;責任報告單位執行職務的人員為責任報告人,主要是執行職務的醫護人員和檢疫人員,疾病控制人員,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 (3)依法報告的傳染病病種 ① 法定報告傳染病

Ⅰ 甲類傳染病:鼠疫,霍亂. Ⅱ 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Ⅲ 其它乙類傳染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除肺炭疽以外的其它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 Ⅳ 丙類傳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 甲類傳染病(Ⅰ),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Ⅱ)病人,疑似病人以及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按規定的時限進行報告; 其它乙類傳染病(Ⅲ),丙類傳染病(Ⅳ)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后按規定的時限進行報告. ②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③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 ④省級人民政府決定按照乙類,丙類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 ⑤其它暴發,流行或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4)依法報告的傳染病,由責任報告人負責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以下簡稱傳染病報告卡),由責任報告單位負責組織錄入報告卡信息,由縣(區)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審核. 1.2.2 工作流程

(1)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衛生檢疫機構傳染病監測報告工作流程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或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攜帶者時,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初次報告)并按規定時限和程序報告;診斷變更或因傳染病死亡時,應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訂正報告),并按規定時限和程序報告. 實行網絡直報的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衛生檢疫機構的網絡直報人員應及時檢查報告卡,如發現填寫不完整,不準確,或有錯項,漏項,應及時通知報告人核對報告卡內容;而后將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錄入網絡直報系統. 暫無網絡直報條件的醫療機構應在規定時限內,將傳染病報告卡以最快方式報告屬地有 3 網絡直報能力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其代報;同時,應對報出的報告卡進行登記,每月至少與代報單位核對1次,并簽字確認. (2)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監測報告工作流程

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傳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專職人員應每日(包括法定節假日)對直報系統內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錯項,漏項,邏輯錯誤以及重卡等檢查,對有疑問的卡片應及時通知報卡單位核對;對核實無誤后的個案信息通過網絡確認(劃"√")上報. 審核過程中發現暴發疫情或異常疫情報告時,應立即通知報卡單位進一步核對;若信息屬實,應通過網絡盡快確認報告信息,同時報告主管領導和相關業務部門負責人,按規定時限和程序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派出專業人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在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或其他調查中發現傳染病報告卡信息有誤,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訂正或刪除,同時告知原填報單位;發現未報告傳染病病例,應由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調查人員及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按規定進行網絡直報.對實行專病管理的傳染病,應將流行病學調查的相關信息反饋給專病管理機構(部門)及時錄入專病管理系統. 省,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本行政區域內所報告的甲類及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應會同報告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一步核實;若信息屬實,在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確認信息的基礎上,對網絡報告信息予以確認.同時,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本行政區域內網絡直報質量進行評價,對直報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1.2.3信息流程

傳染病監測信息主要通過傳染病報告卡采集,并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衛生檢疫機構應保證疫情信息報告的及時,準確與可靠.網絡直報人員在接到報告后,應及時審核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并錄入直報系統;每月應對本單位傳染病監測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呈報本單位有關領導并向有關科室通報.如發現甲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時,網絡直報人員應立即向診斷醫生核實,并報告分管領導;同時以最快的方式報告屬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及時向本單位相關科室發出預警信息.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對網絡直報傳染病疫情信息進行動態監測分析,對月,年監測數據進行全面分析;發現重大疫情時,應隨時進行專題分析.疫情分析結果以信息,簡報或報告等形式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及時反饋到下一級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網絡直報單位,必要時通報毗鄰地區. 1.2.4 工作機制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建立對系統的警示或異常情況能及時做出反應的工作機制,按規定進行核實與報告,必要時啟動應急調查處理機制等.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網絡直報管理部門負責為衛生行政部門和本單位領導及相關業務部門(機構)開設帳號,做好網絡直報信息管理等操作技能的培訓工作,使其及時了解疫情動態.并負責協調相關業務部門(機構)按規定使用和管理網絡直報系統. 各專病管理系統的使用和管理由各專病管理部門(機構)負責.除專病管理部門(機構)指定的監測機構或專門防治機構外,其他醫療機構在《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報告的,屬專病管理的傳染病信息,由縣(區)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管理部門負責審核;各專病管理部門(機構)負責該報告病例的調查,核實,訂正. 為了保證傳染病監測信息報告工作流和信息流的順暢,應建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和疫情發生地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管理部門發現當地重點控制或重點管理的傳染病疫情,應及時向領導報告并通告相關業務部門;各相關業務部門核實,調查后的信息,應及時反饋給疫情管理部門,對網絡報告信息進行補充,訂正和分析. 4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按衛生部有關規定執行.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交流和分析會議制度,由疫情管理部門及相關業務部門負責提供有關資料,由單位分管領導組織完成. 1.2.5 新增監測報告病種的工作程序

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衛生部統一部署,納入《疾病監測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管理. 省級人民政府決定按照乙類,丙類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衛生部安排納入《疾病監測報告管理信息系統》管理. 1.3 信息管理

1.3.1 信息收集與報告

目前我國傳染病病人信息主要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以下簡稱傳染病報告卡)來收集,通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進行網絡直報. 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檢疫機構的責任報告人在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后,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發現漏報的傳染病病例應及時補報.在健康體檢過程中或采供血機構,醫學檢驗機構執業活動中,檢測出本指南工作規定中要求的傳染病病原陽性者時,均按病原攜帶者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鄉村醫生,個體開業醫生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人時,應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報由當地負責傳染病管理的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核實后,按規定時限和程序進行報告.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現場調查人員在發現法定傳染病時,由當地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參與調查的專業人員填寫報告卡,按規定時限和程序進行報告. 部隊醫療衛生機構發現地方傳染病病人時,應及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按規定時限和程序進行報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按衛生部有關規定執行. 實行專病管理的傳染病,除傳染病報告卡規定外的其它信息,根據有關規定進行收集和報告. 省級人民政府規定報告,管理的地方性傳染病,可按當地規定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 1.3.2 信息報告規則

慢性傳染病的報告遵循以下原則:醫療衛生機構在做出乙肝,肺結核,艾滋病,血吸蟲病等慢性傳染病診斷時,如已知該病例曾經作出診斷并被報告過,則本年度可不再進行報告;如對該病例的報告情況不清楚,或在同年內多次接診的該類病例(包括復發病例),則僅對首次就診進行一次報告,再次就診且診斷結果未發生變跟時則可不再進行報告.發現乙肝病原攜帶者,可不進行網絡直報,但需進行登記,以周為單位報告至屬地的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傳染病監測或管理部門. (1)報告卡的填寫 《傳染病報告卡》(見附表)采用統一格式,用A4紙印刷,使用鋼筆或圓珠筆填寫,要求內容完整,準確,字跡清楚,無錯項,漏項和邏輯錯誤,填報人應簽名. ○1卡片編號:由責任報告單位按年度編制并填寫,便于填報單位內部管理.格式為:年份(4位數字)+科室代碼(2位數字,自行編號)+順序號(4位),如"2005-09-0001".直報時不需錄入,由系統自動生成. ○2報卡類別:初診病例及初診死亡的病例直接標識"初次報告".對已填報過卡片的傳染病病人,在訂正診斷或發生死亡時,必須再次填報,標識"訂正報告";其中,死亡病例的報告須是因患傳染病死亡的病例,患傳染病但因意外或因非傳染病死亡時,不需填報傳染病報告卡.病人同時患兩種或兩種以上傳染病時應分別報卡. 5 ○3患者姓名:填寫患者的真實姓名. ○4家長姓名:14歲以下的患兒要求填寫患者家長姓名. ○5身份證號:應盡可能填寫. ○6性別:填寫社會性別. ○7出生日期:應詳細填寫出生年月日(公歷).新生兒不填寫出生日期. 實足年齡/年齡單位:出生日期與實足年齡,只選擇填寫其中一項.出生日期不詳時才填寫實足年齡并選擇年齡單位.大于等于1個月,不滿1周歲的,按月齡填寫,年齡單位選擇"月";不滿1個月的只填寫日齡,年齡單位選擇"日". ○8工作單位:填寫患者發病時所在工作單位的名稱(含農民工);學生(托幼兒童)詳填發病時所在學校(托幼機構)及班級名稱;無"工作單位"者填寫"無". 聯系電話:填寫可與患者保持聯系的電話號碼,以便追蹤,核實和隨訪. ○9病人屬于:用于標識患者常住地址(居住時間≥6月)與報告單位的相對位置,在相應的類別前劃"√". Ⅰ 本縣區:指病人為本地(縣,區)常住居民. Ⅱ 本市其它縣區:指病人為本市其他縣(區)的常住居民. Ⅲ 本省其它地市:指病人為本省其他地(市)的常住居民. Ⅳ 其它省:指病人為其他省的常住居民. Ⅴ 港澳臺:指病人為港澳臺居民. Ⅵ 外籍:指病人為外籍居民. ○10現住地址:指病例發病時實際居住的地址,可以是家庭地址,也可以是寄宿地址或賓館,旅店.應詳細填寫到村民組(門牌號).病例如有一處以上住址時,應填寫患病期間能隨訪到的住址. ○11職業:在相應的職業名前劃"√".選擇職業的目的是為了在卡片匯總時發現傳染病可能的高發職業,以便管理. 若病人的職業同時符合卡中一種以上職業時,選擇原則是:①選擇主要職業;②選擇與該病發生和傳播關系較密切的職業.如食品廠工人,熟食店售貨員都應填寫餐飲食品業,而不填工人或商業服務. 未列入本卡的職業須填寫在"其他"項中,如警察,飛行員,軍人等.有些特殊人群如勞教人員,和尚,道士和乞丐等,雖不屬職業,也可填寫在"其他"項中.個體經營者應根據其經營活動的行業,選擇相應的職業. 為配合兒童保健管理工作,新生兒破傷風病例的職業按以下方式選擇:Ⅰ.出生場所為醫院時(住院分娩)選擇"其它";Ⅱ.出生在其它場所時(住院分娩之外其它方式分娩)選擇"散居兒童".此項分類僅僅為了區分嬰兒出生場所,無其它統計學意義. ○12病例分類:在相應的類別前劃"√".乙肝,血吸蟲病例根據所作出的"急性"或"慢性"診斷進行相應的填寫;對"急性"或"慢性"診斷不明確的,可不填寫,按"未分類"錄入. 實驗室確診病例:某種診斷方法對某種疾病的診斷有特異性,如病原學診斷,血清學診斷等等,用這些方法確診時選擇. 臨床診斷病例:醫生根據病人癥狀,體征和一般非特異性檢查(如查體,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X線檢查等)做出診斷時選擇. 疑似病例:醫生根據病人癥狀,體征和一般非特異性檢查(如查體,血象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X線檢查等),不能做出準確診斷時選擇. 病原攜帶者:責任報告單位的實驗室或在健康體檢過程中檢出傳染病病原,但受檢者無明顯癥狀,體征時選擇. 6 ○13發病日期:填寫病人在本次就診疾病開始出現癥狀的日期.不明確時,填就診日期.病原攜帶者填寫初次檢出日期或就診日期. ○14診斷日期:初次報告時,填寫初診的日期.訂正報告時,如由疑似病例訂正為確診病例,一種傳染病訂正為另一種傳染病,傳染病的一個病種訂正為另一個病種(如肺結核由"未痰檢"訂正為"菌陽"時),填寫確診的日期;同一病種由臨床診斷訂正為實驗室確診,仍填寫初診的日期.診斷日期不得早于發病日期. ○15死亡日期:因法定傳染病死亡時填寫. ○16疾病名稱:在做出診斷的病名前打√.

○17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點監測傳染病:指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省級人民政府決定按照乙類,丙類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其它暴發,流行或原因不明的傳染病.填寫該病種名稱.網絡直報時,疾病名稱選擇"其他傳染病",并在備注欄填寫該病種名稱. ○18訂正病名:填寫訂正前所報告的疾病名稱. ○19退卡原因:因報告卡填寫不合格需退卡時,填寫其原因. ○20報告單位:填寫報出傳染病報告卡的單位. ○21報告醫生:填寫做出診斷醫生的姓名. ○22填卡日期:填報本卡的日期. ○23備注:填寫以上各項內容不能涵蓋且需特別注明的信息,如說明傳染途徑,傳染病病例(含疑似病例及病原攜帶者)訂正為其它疾病的病名等. 注:報告卡項目中帶"*"部份為必填項目. (2)報告時限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發現傳染病疫情時,按規定的時限報告傳染病報告卡: ① 對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無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應以最快方式(城市2小時,農村6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② 對其他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級人民政府決定列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無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應在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③ 對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衛生部決定列入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省級人民政府決定列入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地方性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其它暴發,流行或原因不明的傳染病,應在24小時內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錄入報告.無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應在24小時內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3)報告方式

有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通過網絡將傳染病報告卡的信息實時(在規定時限內盡快)錄入到《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無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應將傳染病報告卡及時報至屬地有直報能力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由其代為直報. 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代報卡片時,應以自身帳號登錄,"報告單位"選擇該卡片填報單位(此類卡片查詢條件:縣級審核時間與卡片報告時間的間隔為0). 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代報卡片時,直接以自身帳號登錄,"報告單位"也應選擇該卡片的填報單位. 傳染病報告卡未及時報告(漏報或現場調查時發現)的應該隨時補報,按初次報告進行報 7 告和錄入. 1.3.3 信息審核

(1)責任報告單位對其填報信息的內部審核

責任報告單位的網絡直報人員在網絡直報或上報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前,需先對本單位填報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審核. ①發現錯項,漏項,邏輯錯誤等情況時,及時通知報告人核對;對重復報告的卡片進行標注,不再進行網絡直報. ②發現以下情況時,建議立即對報告信息進一步核實: Ⅰ 發現甲類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Ⅱ 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發現同一種急性傳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體單位(場所)一日內出現3例及以上,或一周內出現5例及以上. 如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屬實,應于2小時內對報告信息進行網絡直報,同時電話報告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2)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傳染病報告卡信息的審核

①對本行政區域內報告的傳染病報告卡片,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管理人員每日上下午應分別登錄系統進行審核確認與查重. ②審核時如發現以下情況,建議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核實該報告信息的真實性: Ⅰ 發現甲類傳染病及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Ⅱ 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Ⅲ 發現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病例(3例以上); Ⅳ 發現可能的傳染病爆發疫情:如一個自然村,街道,集體單位(公共場所)一日內集中發生3例或以上同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 Ⅴ 以縣(區)為單位,發現某種急性傳染病在短期內(一周或一個潛伏期內)發病數較歷史同期發病水平明顯增加; Ⅵ 以縣(區)為單位,發現本地罕見的或3年內一直未曾發生過的傳染病; Ⅶ 以縣(區)為單位,發現發病率極低(或已經消滅)的傳染病; 如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屬實,應于2小時內盡快通過網絡對報告信息予以確認,同時應通告本單位現場流調人員開展調查,且應以盡快的方式(如電話)報告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 ③對系統提示的可疑重復報告卡片進行核實,對誤報,重報卡片應在備注欄簡要說明原因并及時作出刪除標記.查重條件建議選擇患者姓名,性別,職業,病種,出生日期,現詳細住址. 發現重卡后,保留唯一傳染病報告卡的處理原則是:同一報告單位多次報告或不同報告單位共同報告同一病例的傳染病報告卡片時,保留初次報告時間最早的卡片,其余卡片應作出刪除標記;若保留卡片的診斷級別低于其它卡片的診斷級別,則依診斷級別最高的卡片信息(病例分類,診斷時間等)對初次報告時間最早的卡片信息進行訂正.由專病管理系統推送的卡片須再次訂正的應通知專病管理部門,由專病管理部門進行訂正.同一報告單位多次報告導致的重卡,由本單位或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刪除;不同報告單位共同報告導致的重卡,由病人常住地的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刪除. ④對于其它傳染病報告信息,核實無誤后,于24小時內通過網絡對報告信息確認. 1.3.4 信息訂正

8 (1)發現已報告病例診斷變更,死亡或填卡錯誤時,責任報告人應及時進行訂正報告(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選擇訂正報告,并注明訂正前報告病名),并按規定完成網絡訂正操作. (2)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例診斷為確診病例(臨床診斷病例或實驗室確診病例),訂正時需將原診斷日期更改為確診日期,該訂正若由責任報告單位作出,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需對報告的訂正信息重新審核. (3)對于調查核實現住址查無此人的病例,應由屬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訂正為地址不詳. (4)實行專病報告管理的傳染病,由相應的專病管理機構或部門對報告的病例進行追蹤調查,并對所發現的傳染病報告卡錯誤信息或排除病例及時訂正. 1.3.5 數據統計規則

傳染病日,周,月,年的報告分析以《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統計數據為準.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資料使用《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的數據(來自當地統計局公布的數據). (1) 統計標準

①按審核日期統計

表示在一定期間內,一定人群中發現并報告某病新病例的數量,統計時以"審核日期"為判定指標.年內定期統計報表及對外公布數據采用此條件進行統計. ②按發病日期統計

表示在一定期間內,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發病例的數量,統計時以"發病日期"為判定指標.年度統計報表及對外公布數據采用此條件進行統計. ③不同屬地病例統計規則

根據國家屬地化管理原則,不同屬地病例均以縣(區)為單位按照現住地址(不含港澳臺,外籍病例)進行統計. Ⅰ.統計"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數"病例屬于"選擇"本縣區","本市其它縣區","本省其它地市","其它省",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不包括港澳臺和境外病例). Ⅱ.統計"病例屬于"為"本縣區","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本縣區",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不包括港澳臺和境外病例). Ⅲ.統計"病例屬于"為"本市其它縣區","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本市其它縣區",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不包括港澳臺和境外病例). Ⅳ.統計"病例屬于"為"本省其它地市","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本省其它地市",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不包括港澳臺和境外病例). Ⅴ統計"病例屬于"為"外省","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外省",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不包括港澳臺和境外病例). Ⅵ.統計"病例屬于"為"港澳臺","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港澳臺",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 Ⅶ.統計"病例屬于"為"外籍","現住地址"為本縣區的病例數"病例屬于"只選擇"外籍",現住地址填寫為本縣區的所有病例. (2)常用指標及公式 1.3.6 分析利用

疫情分析就是對所收集的傳染病病例個案數據進行整理匯總后,使用適當的流行病學和 9 統計學分析方法,描述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點,發展情況及其影響因素,評估疾病預防控制措施效果的過程.并及時將分析結果發送,反饋給相關的機構和人員,用于傳染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調整和評價.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網絡直報管理部門或疫情管理部門應建立對網絡直報信息(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進行查詢時的登記制度.不進行網絡直報的醫療單位或個人若查詢網絡直報信息資料時,應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實行網絡直報的單位若查詢網絡直報統計結果時,應經本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其它部門查詢和利用網絡直報統計資料時,應經單位主管部門領導批準. (1)常規分析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動態地監視轄區內傳染病報告信息,對疫情變化態勢進行分析;及時分析報告甲類傳染病及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疫情;并高度關注轄區內的聚集性病例,可能的傳染病爆發疫情,不明原因病例或死亡病例等異常情況,對其"三間"分布特點,流行病學史及可能的流行趨勢進行分析與預測. 省級以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可按周,月,年進行常規動態分析報告. 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按日,周,月,年進行常規動態分析報告. ①傳染病監測日分析

分析目的:通過GIS及與歷史同期發病水平相比較的方法,識別傳染病爆發疫情,實現傳染病早期預警. 分析內容:當日疫情概況,聚集性病例分析以及重點疫情分析. 疫情概況:分析匯總當日法定傳染病的報告發病和死亡情況,包括:分地區傳染病報告病例數和死亡數,以及報告的主要病種. 重點疫情:近期重點關注的傳染病(如冬春季節重點關注呼吸道傳染病)報告情況分析;對當日或近1周來報告的具有明顯聚集性(發病地點或人群等具有聚集性特點)的傳染病進行分析. ②傳染病監測周分析

分析目的:識別傳染病爆發疫情,匯總分析周重點傳染病的流行特點,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和必要的預防控制建議. 分析內容:周疫情概況,周重點疫情分析,國內外疫情情報,周疫情小結. 周疫情概況:分析匯總本周傳染病的發病,死亡情況,包括:分地區各傳染病的報告病例數及死亡數,報告發病率及死亡率,以及與上一周及去年同期監測水平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恰當的統計圖表進行表示與描述. 周重點疫情:根據近期需重點關注的傳染病(如冬春季節重點關注呼吸道傳染病,夏秋季節重點關注腸道傳染病)以及根據本周實際的傳染病監測數據(發現本周呈聚集性報告的傳染病),確定本周重點分析傳染病.分析內容包括:與上一周及歷史同期發病水平的比較,本周病例的三間分布及其它流行特點分析. 國內外疫情情報:搜集國內外相關疫情情報并進行摘錄. 周疫情小結:根據周分析的各項內容作出本周疫情小結,針對疫情發生的重點地區,重點人群以及其他疫情特點,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和必要的預防控制建議. ③傳染病監測月分析

對本月疫情監測情況進行全面概述,除對月內的重點疫情進行描述外,需對月內傳染病發病和死亡情況進行統計匯總,對報告信息的質量進行綜合評價,并作為傳染病疫情監測歷史資料進行歸檔. 月疫情概況:分析匯總本月傳染病的發病,死亡情況,包括:分地區各傳染病的報告病例數及死亡數,報告發病率及死亡率,以及與上月及去年同期監測水平的比較分析.并結合恰當 10 的統計圖表進行表示與描述. 月重點疫情分析:根據傳染病監測日,周分析,對本月報告的重點傳染病進行總結分析,描述其流行病學三間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應用合適的統計學方法,建立傳染病預測的統計學模型. 月報告質量評價:分別從縣(區)零,缺報率,報告卡的審核情況,重復報告卡的排查情況,報告及時性等幾個方面對當月傳染病監測信息的報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 ④傳染病監測年度分析

傳染病監測年度分析是對全年傳染病疫情監測數據進行總結描述,對年內發生的重要傳染病爆發流行事件進行總結,對其他各傳染病的流行特點進行高度概括.可結合大量的統計圖表進行表達.此外,年度分析報告還應包括全年疫情監測信息的質量評價內容. 傳染病監測年度分析報告主要作為傳染病疫情監測的歷史資料進行歸檔,供日后傳染病監測部門及其他信息使用部門或科研部門的查詢.與傳染病監測日,周,月分析不同的是,年度分析按照病例的發病日期進行統計,反映年度內實際新發病例水平. (2)專題分析

在發現甲類或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其他乙類和丙類傳染病發生暴發或流行以及其他傳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爆發流行時,根據其流行特點及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應隨時進行專題分析,為采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還可以評價疾病的控制效果. 專題分析內容一般包括傳染病的歷史發病流行水平描述,近期流行特點,結合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分析描述其流行全貌,并提出合理的預防控制措施. (3)信息共享

毗鄰地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根據工作需要,需獲取相鄰地區的傳染病監測信息時,可書面申請上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批準后,給予信息共享.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暴發等未治愈的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離開報告所在地時,應立即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同時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經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將該病人的相關信息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其到達地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通報. 各地港口,機場,鐵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國境衛生檢疫機關,動物防疫機構以及部隊衛生部門等跨系統跨行業機構需獲取傳染病監測相關信息時,根據需獲取的監測信息的范圍,由相應級別的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由相應級別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提供. 傳染病信息的對外發布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執行. (4)信息保密

除國家和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依法發布傳染病監測信息外,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以及傳染病防治相關人員無權向社會和無關人員透露,不得泄露傳染病患者個人隱私. 1.3.7 其他相關信息 (1)人口信息

用于發病率,死亡率的計算.全國各級的人口資料統一來自當地統計局每年所公布的數據;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人口數據由國家統一維護;各地(市)級人口數據由省級統一維護;縣(區)數據由所屬的地(市)級統一維護,當地若無此資料,則由省級負責. 國家,各省(區,市),各地(市)以年度為單位對轄區的人口資料統一更新與維護,將總人口,分性別,分年齡組人口數據錄入《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年內監測分析使用的人口資料為上年年末人口數,年度統計分析使用的人口資料為本年平均人口數. 根據統計局所公布的上一年度的年末人口數(即本年度的年初人口數,作為本年內計算發病率/死亡率的人口數據)及上上年度的年末人口數(即上一年度的年初人口數),可以計算 11 上一年度的平均人口數,結合自然增長率可計算本年度的平均人口數,可作為本年度分析使用的人口資料. 新生兒破傷風指0-28天日齡患破傷風的病例,一般用當年新生兒近似人口數代替. (2)行政區劃及地區編碼信息

用于對疾病的地區分布統計,地區分級管理等. 網絡直報系統使用的地區編碼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國標碼為準,行政區劃要求收集到縣.新增行政區劃時,其地區編碼要注意與統計局公布的行政區劃編碼保持一致. (3)責任報告單位信息

用于描述責任報告單位的一般情況,包括:單位名稱,單位類型(含肺結核單位子類型),經濟類型,管理類別,單位級別,單位地址,單位電話,單位編碼. 已有傳染病報告的單位維護每年更新一次,年度內不能進行任何更改,新增報告單位需由縣級向本省級CDC報告,由省級CDC統一進行維護. 報告單位的建立應看其是否有獨立法人資格,以及是否開展醫療診治活動為準,否則不予建立. 新增報告單位時,所選擇地區編碼要注意與該單位所屬的縣(區)編碼保持一致. 所有報告單位必須建立在縣(區)級目錄下. 1.3.8 資料保存

各級各類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應將傳染病信息資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納入檔案管理. (1)電子數據的保存

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應按月將報至《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傳染病卡片導出后保存.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按相應的時間將《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的傳染病卡片,以及生成的日,周,月,年的統計分析表導出后保存. (2)紙質資料的保存

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應按有關規定保存《傳染病報告卡》及傳染病報告記錄,保存期限3年. 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傳染病責任報告單位,應對報送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登記備案,登記備案記錄保存3年. 1.3.9 報告信息質量評價 (1)評價指標

目前對傳染病監測信息進行評價的指標主要有:未審核卡片數,重卡數,責任報告單位做出傳染病診斷到縣(區)疾控中心對傳染病報告卡完成審核的及時性,縣(區)零,缺報率. 未審核卡片數(張):統計被查詢時間段0時至24時被查詢行政區域內未經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審核的卡片數量. 重卡數(張):統計被查詢時間段0時至24時被查詢行政區域內所重復報告的卡片數量. 診斷到審核的及時性:為"診斷到報告","報告到審核"兩個時間間隔之和,分別評價直報單位報告及時性以及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報告卡審核的及時性. 縣(區)零,缺報率:以縣(區)為單位,統計被查詢時間段0時至24時被查詢行政區域內的縣區零,缺報(傳染病報告數為零)率. 平均指數:通過以上指標計算出的綜合評價指數,對被查詢行政區域疫情信息的報告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目前系統"傳染病疫情報告信息質量綜合評價",查詢級別可以到直報單位.平均指數為各單項評價指標指數的平均值,該值越低說明被評價的縣(區)或直報單位的報告質量越好. (2)評價方式和頻次

12 各級根據實際情況對傳染病的疫情報告質量做出客觀評價,建議按月和年度分別評價報告質量. 1.4 專病監測信息的管理

為全面監測,有效控制國家重點控制傳染病,建立專病管理系統對重點控制傳染病病例進行全程動態信息的追蹤和管理,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檢測,診斷,治療,轉歸,流行病學調查及現場處置信息等相關內容,以了解其流行全貌. 專病管理系統中管理的個案信息包括實行網絡直報后歷年累計所有報告病例的信息,但當年所監測和管理的報告病例數與《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大疫情系統)中同期報告的傳染病病例數一致. 專病防治部門(機構)發現實行專門管理的傳染病病例,疑似病例或病原攜帶者,診斷一經確立,應按規定時限報告并直接在專病管理系統中錄入,該信息將被自動摘錄推送到大疫情系統中,生成一張相應的傳染病報告卡,且無需縣(區)級疫情管理員再進行審核;發現專病管理以外的其他傳染病時,應以傳染病直報用戶身份在大疫情系統中進行錄入. 對于從大疫情系統錄入并由屬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審核后自動推送到專病管理系統的傳染病報告卡,專病防治部門(機構)應按有關規定進行病例的追蹤,核實;診斷一經確立,應及時在專病管理系統中予以確認或訂正. 專病防治部門(機構)在專病管理系統中排除醫療機構報告的病例時,應及時訂正,若該病例非傳染病,則訂正為"其他疾病"并在備注欄注明病名;該病例的訂正信息將自動推送到大疫情系統. 大疫情系統與專病管理系統共處于一個數據庫平臺下,相關信息均進行了關聯(詳見操作技術規范部分"各網絡直報系統間的關聯").縣(區)級疾病控制機構系統管理員無需對大疫情系統已覆蓋的責任報告單位另設專病報告權限.可按專病報告管理工作需要對無報告權限的責任報告單位設置權限. 1.4.1 鼠疫信息管理 (1)病例定義 ①診斷原則

Ⅰ 患者具有流行病學線索. Ⅱ 患者除具有鼠疫臨床癥狀和診斷原則Ⅰ外,必須具有鼠疫細菌學診斷或被動血凝試驗(PHA)血清F1抗體診斷陽性結果方可確診. ②診斷標準

Ⅰ 流行病學線索:患者發病前10天到過鼠疫動物病流行區或接觸過鼠疫疫區內的疫源動物,動物制品及鼠疫病人,進入過鼠疫實驗室或接觸過鼠疫實驗用品. Ⅱ 突然發病,高熱,白細胞劇增,在未用抗菌藥物(青霉素無效)情況下,病情在24小時內迅速惡化并具有下列癥候群之一者: a. 急性淋巴結炎,腫脹,劇烈疼痛并出現強迫體位. b. 出現重度毒血癥,休克癥候群而無明顯淋巴結腫脹. c. 咳嗽,胸痛,咯痰帶血或咳血. d. 重癥結膜炎并有嚴重的上下眼瞼水腫. e. 血性腹瀉并有重癥腹痛,高熱及休克癥候群. f. 皮膚出現劇痛性紅色丘疹,其后逐漸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邊呈灰黑色,基底堅硬.水泡破潰,創面也呈灰黑色. g. 劇烈頭痛,昏睡,頸部強直,譫語妄動,腦壓高,腦脊液濁渾. Ⅲ 患者的淋巴結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體臟器或管狀骨骨骺取材標本,分離到鼠疫菌. 13 Ⅳ 患者2次(間隔10天)采集血清,用PHA法檢測F1抗體呈現4倍以上增長. ③ 病例分類

Ⅰ 疑似病例:具備診斷標準中Ⅰ加Ⅱ中任意一項. Ⅱ 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加診斷標準中Ⅲ或Ⅳ. Ⅲ 病原攜帶者(隱性感染者):有鼠疫流行病學線索,沒有明顯的鼠疫臨床表現,沒有接種過鼠疫菌苗,有PHA檢測其血清出現1:40以上F1抗體滴度者. Ⅳ 追溯診斷病例:在有過鼠疫流行病學線索的人群中,曾出現過鼠疫臨床表現,沒接種過鼠疫菌苗,其血清經PHA檢測出現1:40以上F1抗體滴度者. ④ 病例分型

Ⅰ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a群臨床表現者,為腺型鼠疫. Ⅱ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b群臨床表現者,為敗血型鼠疫. Ⅲ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c群臨床表現者,為肺型鼠疫. Ⅳ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d群臨床表現者,為眼型鼠疫. Ⅴ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e群臨床表現者,為腸型鼠疫. Ⅵ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f群臨床表現者,為皮膚型鼠疫. Ⅶ 確診鼠疫病例,有診斷標準中g群臨床表現者,為腦膜炎型鼠疫. (2)對醫療機構的要求

發現人間鼠疫疑似病例,應立即采取相應隔離措施,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并電話報告當地鼠疫防治部門(機構),同時在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發現動物間鼠疫相關異常情況,也應立即電話報告. (3)對鼠疫防治部門(機構)的要求

發現或接到人間鼠疫疫情報告,應立即電話報告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鼠疫防治部門(機構),于2小時內在大疫情系統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系統中進行網絡直報,對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當地疫情控制有關情況隨時進行進程報告.在現場調查過程中發現的追溯診斷病例,診斷一經確立,應按法定時限補報. 鼠疫防治部門(機構)應隨時與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保持信息互通. 其它相關監測管理信息按鼠疫專病監測報告有關管理規定執行. 1.4.2 結核病信息管理 (1)病例定義

①疑似肺結核病人或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的診斷分類標準 包括疑似病例,臨床診斷病例,實驗室確診病例. I 實驗室確診病例:痰涂片和或培養檢查結果為陽性,或病理診斷為結核病變的病例. Ⅱ臨床診斷病例:除外上述病例,僅依據病史,癥狀,體征和X線檢查進行診斷的病例. Ⅲ疑似病例:具有肺結核的可疑癥狀,但X線胸片檢查顯示肺部有可疑活動性結核病變,一時難以確定. 等待檢查結果的病例可暫不報告,待檢查結果確定后再依據上述分類報告. ②疑似肺結核病人或活動性肺結核病人的報告分類標準 包括涂陽,僅培陽,菌陰,未痰檢4類. Ⅰ 涂陽:指痰涂片抗酸桿菌陽性. Ⅱ 僅培陽:直接痰涂片鏡檢3次抗酸桿菌均陰性,但結核分枝桿菌培養至少1次陽性. Ⅲ 菌陰:直接痰涂片鏡檢3次抗酸桿菌均陰性,和/或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陰性. Ⅳ 未痰檢:活動性肺結核病人,依據病史,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和X線胸片檢查顯示有活動性肺結核病變陰影診斷為肺結核,未開展痰菌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痰涂片和痰培養檢查). 14 (2)對醫療機構報告的要求

醫療機構接診肺結核病人,在報告傳染病報告卡的同時,應填報《結核病病人轉診單(三聯單)》. (3)對結核病防治部門(機構)的要求

結核病防治部門(機構)應以縣(區)為單位,對《結核病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報告病例信息至少每日進行1次查重操作. 1.4.3 艾滋病信息管理 (1)病例定義 ①病例分類

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在疫情判定時,基本依賴于實驗室診斷,故在網絡報告艾滋病感染者(HIV)或艾滋病病人(AIDS)疫情時,均選擇"實驗室診斷病例". ②病例定義標準

Ⅰ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根據《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范(2004)》標準報告.無論采用"常規HIV抗體檢測方法"或"HIV抗體檢測的替代策略"判定的HIV陽性者,均由該樣品最初的送檢單位對HIV陽性疫情進行報告. Ⅱ 艾滋病病人(AIDS):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HIV/AIDS診斷標準,1995》標準做出診斷并報告. (2)對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和其它責任報告單位報告的要求

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和其它責任報告單位首次發現符合報告標準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時,按照要求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的同時,填寫《艾滋病相關信息附卡》,并在規定時限內上報.并配合屬地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該病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隨訪工作. 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和其它責任報告單位按月上報《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數及陽性人數統計報表》. (3)對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要求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首次發現符合報告標準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首次診斷艾滋病病人時,按照要求填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及《艾滋病相關信息附卡》,并在規定時限內通過網絡系統進行上報. 各級疾病控制機構每工作日對轄區內所報告的艾滋病信息進行審核或訂正.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組織對轄區內審核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進行個案流行病學調查及按要求進行隨訪. 縣(區)級疾病控制機構每月通過網絡對轄區內的報告卡查重,對重卡做出刪除標記.地(市)級及以上的疾病控制機構對本轄區內報告卡進行定期查重.參見《艾滋病疫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全國艾滋病檢測技術規范(2004)》,《艾滋病網絡直報操作指南》. 1.4.4 其它重點控制傳染病信息管理(16種) 其它重點控制傳染病信息管理,按各專病管理的有關要求執行(暫缺). 1.5 網絡直報工作的督導評估

督促指導簡稱督導,就是幫助專業人員改進工作的過程,通過對現場考察和報告資料的分析,對專業人員或單位的工作情況進行評估,發現問題與總結經驗,并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改進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實現工作目標的過程.定期對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進行網絡直報督導和評估,把握當前網絡直報所存在的問題,將有助于提高網絡直報系統所收集的數據質量,保證系統的正常運轉,從而確保傳染病疫情被有效的監測,同時也為系統的不斷完善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意見.督導與檢查不同,督導強調指導和幫助,而不僅僅是利用考察活動發現問題或差錯.現場督導遵從以下管理過程: 15 (1)計劃:確立工作目標,并制訂實現目標的工作計劃與程序; (2)組織:按有效的方式安排和落實工作; (3)人員:選擇和安排適宜人員完成最適當的工作,做到人盡其才; (4)指導:鼓動,交流與領導; (5)控制:規范工作程序,強化費用和人員管理. 督導人員負責組織,安排和指導專業人員按上級管理部門制訂的計劃,政策和措施開展工作. 1.5.1 督導評估方法

對被督導檢查的單位通常采用聽取匯報,現場填寫調查問卷,現場資料核查,網絡直報現場操作等方法,對下級上報的工作進度報告或報表進行評估,并向下級反饋評估意見. 1.5.2 督導評估形式

網絡直報系統督導評估一般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形式.內部督導評估可分為醫療機構或疾控中心內部組織的督導評估;外部督導評估可分為上級疾控中心對下級疾控中心,各級疾控中心對本轄區醫療機構的督導評估. 1.5.3 督導評估內容

(1)對本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醫療機構在網絡直報方面的經費投入,網絡建設以及直報能力進行調查,核查專項資金和設備是否及時到位. (2)了解網絡直報人員配備情況和培訓情況,對網絡直報人員的專業知識,現場操作進行考核,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導. (3)調查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在網絡直報中的管理模式,如傳染病登記本的管理,直報賬戶的管理,自身督導檢查機制等方面. (4)調查資料的利用情況,評價資料的分析質量. (5)及時收集各級提出的建議和意見. 1.5.4 評估指標

評估指標的選擇應盡可能反映網絡直報工作諸多方面的綜合性.主要包括:網絡直報經費(包括預算,支出,網絡通訊費),網絡連接方式,網絡直報率,培訓次數和人數,直報人員問卷評分,資料利用與分析等綜合評價指標. 1.6 專題調查評價

專題調查內容: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的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情況;各類基礎資料的登記質量;工作開展情況;單位自查等制度執行情況;傳染病報告率,報告及時率;傳染病報告卡錄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對責任疫情報告單位檢查督導情況;居民區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情況;疫情資料檔案化管理情況. 1.6.1 方法

(1)醫院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檢查:方法和評分標準參照《全國醫院法定傳染病報告管理檢查方案》.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調查的分工,頻度與數量按表1進行. (2)傳染病報告卡錄入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僅適用于縣(區)級):從轄區內每個醫療機構上報的傳染病報告卡中隨機抽取(每個醫療機構抽取100張傳染病報告卡),與計算機個案數據庫中的數據進行核對. 表1 醫院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頻次和數量 調查執行單位 調查對象 頻度(次/年) 覆蓋率(數量/次) 縣(區)級疾控機構

16 縣(區)級及以上醫院 2次及以上 全部醫院 鄉鎮,街道衛生院

1次以上 全部衛生院

企事業醫療機構和個體開業醫生 1次以上

抽查1/4責任疫情報告單位 地級疾控機構

縣(區)級及鄉(鎮,街道),企事業醫療機構 1次

1/3以上的縣(區)及抽查縣區內各類責任疫情報告單位各1個 省級疾控機構 地級,縣(區)級 1次

1/4以上的地(市)及抽查地(市)的縣,區各1個

(3)對責任疫情報告單位的檢查督導情況:檢查上年度對各級醫療機構和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檢查考核計劃,原始材料和匯總評價反饋的資料.檢查頻次和數量見表2. 表2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綜合調查頻度與數量 級別 調查對象 頻度 (次/年) 數量/次 省級

地,縣(區)級 1 1/4以上的地(市)及抽查地(市) 的縣,區各1個 地級

縣(區)級及鄉(鎮,街道),企事業醫療機構 1 1/2以上的縣(區)及抽查縣(區)內各類責任疫情報告單位各1個 縣(區)級

鄉(鎮,街道),企事業醫療機構 1 1/2的鄉鎮,街道及其轄區內的企事業醫療機構

(4)疫情資料檔案化管理情況:查閱近2年的疫情資料歸檔的檔案. 1.6.2 評價指標

(1)傳染病報告卡填寫的完整率,準確率,報出及時率; (2)門診日志和住院部登記的完整率,準確率,報出及時率; (3)傳染病報告各環節的完整率,及時訂正率,報告及時率; (4)傳染病漏報率; 17 (5)傳染病信息報告相關知識知曉率

(6)疫情報告組織,制度,人員管理質量評估; (7)其他專門疾病的相應監測指標.第二章 操作技術規范 2.1 網絡直報條件 2.1.1 硬件配置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現階段建設的國家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平臺的基礎上,按照平臺建設的內容要求,建設原則和技術路線,兼顧國家衛生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有計劃,按步驟實施網絡平臺的硬件設備裝備和升級,確保傳染病信息直報等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和持續發展. 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省級疾病預防控制局域網絡平臺及虛擬專網(VPN),裝配網絡安全設備,保證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的安全傳輸.至少應配備的主要網絡硬件設施有:路由器,交換機,防火墻,VPN設備,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其他應用服務器等,以及其他安全設備.同時,配備可無線上網的專用筆記本電腦和無線上網卡,用于網絡直報管理及維護. 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市級疾病預防控制局域網絡平臺,配備必要的網絡設備,安全設施及普通紙激光傳真機,長途電話等,保證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的安全傳輸,傳染病疫情信息實現VPN接入,有條件的地區建議采用網關到網關接入方式.同時,配備可無線上網的專用筆記本電腦和無線上網卡,用于網絡直報管理及維護. 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配備網絡直報專用計算機,激光打印機及上網設備,長延時UPS,普通紙激光傳真機,長途電話等配套設備.有條件的縣區可參照設區的市級標準裝配.同時,配備可無線上網的專用筆記本電腦和無線上網卡,用于網絡直報管理及維護. 責任報告單位:配備網絡直報專用計算機及上網設備,UPS等配套設備.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縣(區)級以下的責任報告單位,建議配備傳真機或以其它最快方式,將傳染病報告卡報送屬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1.2 軟件環境

(1)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安全穩定的三層應用架構網絡環境中,采用Oracle大型數據庫及WebSphere中間件,基于J2EE標準建立業務應用平臺,并配備虛擬專網(VPN)及用戶SCM認證的管理與自動布署軟件,漏洞掃描,入侵監測等系統. (2)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服務器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以上操作系統,配備網絡版防病毒軟件,省級建議配備漏洞掃描,入侵監測等安全系統;客戶端使用 windows 98 以上操作系統,IE5.5以上版本瀏覽器軟件;推薦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瀏覽器推薦使用IE6.0版本. (3)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服務器使用Windows 2000 server以上操作系統,配備網絡版防病毒軟件,客戶端使用 Windows 98 以上操作系統,IE5.5以上版本瀏覽器軟件, VRC軟件;推薦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瀏覽器推薦使用IE6.0版本. (4)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使用 Windows 98 以上操作系統,IE5.5以上版本瀏覽器軟件,防病毒軟件,VRC軟件;推薦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瀏覽器推薦使用IE6.0版本.有局域網環境的縣區可參照設區的市級標準來進行配置. (5)各直報用戶及其他用戶:使用 Windows 98 以上操作系統,IE5.5以上版本瀏覽器軟件,防病毒軟件;推薦使用Windows XP操作系統,瀏覽器推薦使用IE6.0版本. 2.1.3 人員要求

(1)責任報告單位的網絡直報人員: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且熟習疫情管理和網絡直報業務,具備培訓指導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工作能力. (2)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流行病學或相近專業助理醫師以上職稱,能結合網絡直報信息分析本轄區傳染病疫情的發生和流行情況,熟悉計算機操作和文字處理, 18 具備培訓指導轄區內責任報告單位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3)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①疫情信息監測及分析人員: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相近專業,能結合網絡直報信息分析本轄區傳染病疫情的發生和流行情況,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具有指導和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和管理的能力.②網絡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和維護本級疫情信息網絡平臺,負責對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疫情網絡直報人員計算機技術的指導和培訓,保障網絡的快速通暢和信息安全. (4)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①疫情信息監測及分析人員:公共衛生,流行病學相近專業,較系統地掌握流行病學理論,具備一定的傳染病疫情管理經驗,能較系統地使用計算機分析和處理疫情信息,對重大疾病流行趨勢進行監測和預測預警,具備指導和培訓下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責任報告單位業務人員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和分析工作的能力.②網絡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和維護省級疫情信息網絡平臺,保障網絡的快速通暢和信息安全,負責對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網絡管理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 (5)以上各類人員都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工作認真細致,責任心強. (6)各單位應根據工作性質和工作量安排一定數量工作人員,并制定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級縣以上醫療機構一般不應少于2人,以保證連續進行疫情信息報告與管理工作. 2.1.4 網絡接入

(1)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平臺采用光纖接入Internet,縣(區)級及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采用所提供的VPN接入方式,通過私網登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私網IP地址為:http://10.254.254.229;縣(區)級以下其他網絡直報用戶直接通過公網登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其公網IP地址為:http://202.106.123.35或 http://218.247.198.133. (2)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光纖接入公網,與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信息網絡平臺連通; (3)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可采用光纖或ADSL或其它寬帶接入公網; (4)直報用戶可采用ADSL或光纖或其它方式接入公網,其他用戶(僅擁有瀏覽權限的用戶)可用電話撥號接入公網,推薦采用ADSL或無線上網方式接入. 2.1.5 虛擬專網(VPN)及備份鏈路

(1)虛擬專網(VPN):縣及其以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VPN方式進行傳染病疫情信息通信,其中: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采用VPN網關到VPN網關的方式建立VPN連接;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VPN連接可采用VRC軟件方式實現,建議有條件的設區市,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VPN網關到VPN網關的方式實現. (2)撥號鏈路:縣及其以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如因網絡故障不能通過VPN系統上報傳染病疫情數據時,可使用撥號備份鏈路訪問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上報數據,撥號電話號碼010-83166669,用戶名remoteaccess,密碼向上級管理員索取.撥號成功后,即可訪問國家疾病預防控制疫情上報服務器私網地址(http://10.254.254.229)上報數據. 2.1.6 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傳染病信息管理組織和隊伍,引入激勵機制,加強人員隊伍的動態管理,提高人員素質; 強化規范意識和管理意識,按照國家有關傳染病報告和管理方面的法律和規范,明確各級各類人員的工作職責,落實本地本部門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切實做到用制度去 19 規范工作; 保障網絡直報硬件設備購置,升級,維修維護經費以及Internet接入鏈路租用費的持續性投入,保證國家或省統一安排的漏報調查和其他專項調查,常規培訓等經費; 各責任報告單位對周末及節假日加班進行疫情報告,監測和分析的工作人員,應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安排補休并給予補貼; 各責任報告單位應按照疫情報告,管理,監測,分析,預測,預警等疾病預防控制的客觀需求,加強人才培養和技術培訓工作,整體提高從事"傳染病監測信息網絡直報"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各責任報告單位應建立健全本單位有關管理制度并切實督促落實,明確責任報告人的責任,提高他們依法報告傳染病疫情的意識.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建立健全傳染病疫情信息監測報告情況調查,檢查和督導制度,有計劃地進行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漏報調查,開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傳染病信息報告和監測的督導,檢查工作,保證傳染病報告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不斷提高傳染病監測工作質量. 2.2 網絡直報系統中各子系統間的關聯

目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組織開發了多個網絡直報形式的系統(B/S系統),即《用戶權限管理系統》,《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大疫情系統)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系統》(以下簡稱突發直報系統)以及《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個案專報系統》,《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個案專報系統》,《結核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艾滋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統》等實行重點控制的專病管理系統(以下簡稱專報系統),形成了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平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以下簡稱系統平臺).隨著疾病預防控制能力的不斷提高,將來還會在本平臺下不斷拓展各種業務應用系統,覆蓋整個公共衛生領域.上述系統因專業及使用對象的不同而相對獨立,但相互之間又存在廣泛的關聯與信息共享. 2.2.1 各業務應用系統與基本信息系統的關聯 《疾病預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統》是系統平臺下重要的支撐,管理子系統之一,主要完成基本公共衛生信息,衛生服務能力資料等的維護功能.其中,收集了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地),縣(區)的分級人口的相關信息.目前,網絡直報中各業務應用系統與基本信息系統的關聯主要在于人口信息的共享,即系統平臺下各業務應用系統統計模塊中發病率的計算,均調用了基本信息系統的人口信息,如計算傳染病發病率時就調用了基本信息系統中的相關人口數據. 2.2.2 大疫情系統與專病管理系統的關聯

大疫情系統目前已經建設完成的鼠疫,艾滋病,結核病三個專報系統有關聯.隨著疾病預防控制需求的提升,以及平臺的不斷擴充與完善,需要實行專門管理的專報系統將會逐步增加,但其關聯的方式與原理基本上相同.下面以肺結核病例報告管理為例,對這種關聯的方式與原理加以說明: 如在大疫情系統中報告了一例肺結核病人,該病例的基本信息就會自動推送到結核病專報系統中,"告訴"結核病管理人員發現了一例肺結核病人,并"請"結核病管理專業人員進一步核實與確認(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檢查等).如確認是肺結核病例,則納入結核病的專病管理系統進行管理(治療,隨訪等);否則予以訂正(應注明是何種疾病 如非傳染病則在備注欄注明),該卡片將自動退回大疫情系統.此時,如系非結核病的其他法定傳染病病例,則納入傳染病的常規管理;如非傳染病則該病例將不參與傳染病統計匯總.反之,若結核病防治機構(部門)人員新發現了一例肺結核病人,把有關信息錄 20 入結核病專報系統后,系統將會自動摘取相關信息在大疫情系統生成一張傳染病報告卡.也就是說不需在大疫情系統中另外錄入一張該病例的報告卡.這樣,一方面可實現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確保大疫情系統及結核病專報系統管理的年度肺結核病病例數據的一致.不同的是,結核病專報系統要求報告"結核性胸膜炎,其它肺外結核等所有結核病病例",而大疫情系統則不要求報告. 2.2.3 大疫情系統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管理系統的關聯

大疫情系統與突發直報系統也是有關聯的.如在大疫情系統中,報告1例鼠疫(或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病例或在某個區域某個時間范圍內某種傳染病發病數超出自動預警域值(或暴發),就會在突發直報系統中自動生成一起突發事件,并根據該區域系統管理員的設置,向有關人員發出報告事件信息.反之,如果在突發直報系統中報告一起突發事件,其類型為傳染病爆發時,則可從大疫情系統中手動歸并該起傳染病疫情的個案信息(即在事件項下,手動將大疫情系統中屬于該事件的報告卡片勾選,確定后即可建立起相互間的關聯);也可在突發直報系統中直接錄入該起傳染病突發事件的個案信息,系統將自動摘取相關信息推送到大疫情系統中,生成一張傳染病報告卡,無需重復錄入. 2.3 編碼管理與維護

編碼是網絡直報系統中大量采用的一種信息技術,如登錄用戶,地區名稱,醫療機構名稱,傳染病病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型等關鍵信息都采用編碼進行管理. 用戶帳號,權限管理以及地區編碼,醫療機構編碼等關鍵信息的正確設置,有效管理和使用,對網絡直報系統的運行效率,系統安全,乃至其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網絡直報系統的核心內容之一. 各省,市可根據國家網絡直報系統的要求及傳染病信息報告工作管理規范等相關制度,進一步完善本級用戶在系統中的職能劃分與角色定位,明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轄區內系統用戶權限維護的責任,制訂相應的制度,加強對系統帳戶和密碼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帳戶和密碼泄漏時,對網絡直報系統及其數據安全產生的風險. 涉及傳染病病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類型,職業類別,人群分類,年齡分組,單位類型,經濟類型,診斷依據,診斷級別,疾病分類,病例類型等通用系統編碼部分的維護,是網絡直報系統正常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該部分使用權限的分配嚴格限制為省級以上系統管理員.目前,此類編碼的維護暫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系統管理員完成. 各用戶帳號的密碼可通過各子系統自行修改. 2.3.1 地區編碼管理與維護

地區編碼的來源:網絡直報系統使用的地區編碼以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國標碼為準.新增地區編碼時應與統計局公布的行政區劃編碼一致;如國家尚未批準行政區劃,而已單獨進行公共衛生管理的地區,可暫由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根據實際,臨時按照一定的規則賦碼. 地區編碼更新周期:為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地區編碼每年更新一次,年度內不進行任何更改,由省級統一進行安排.如遇縣區及以上行政區劃,鄉鎮等出現新增,合并,改名等情況時,年度內仍按原地區編碼管理和使用,年底修訂地區編碼時再統一更新.網絡直報系統及其子系統的地區編碼與醫療機構編碼的年度維護,通過《數據分年度管理系統》來完成,每年年底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另行通知,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權限修訂. 《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提供了當年地區編碼及醫療機構編碼的維護功能,但維護操作權限嚴格限制在省,市級系統管理員范圍,且僅限于對醫療機構編碼的維護.即:縣及縣以上地區編碼由省級疾控中心維護;鄉鎮,街道等縣級以下地區編碼由省,市共同維護,縣級用戶發現維護有誤時,及時向市級系統管理員報告,再行更正.各級疾控 21 中心按規定權限通過《數據分年度管理系統》進行維護.地區編碼信息錄入時,地區級別及啟用日期,停用日期為必填項,同時填寫城市農村標記和貧困縣區標記. 地區編碼變更維護完成后,相應地區的醫療機構和用戶的分年度信息都要隨之更改.修訂順序為,先地區編碼,再醫療機構編碼,最后修訂用戶信息. 2.3.2 年度地區編碼更新工作流程

(1)收集:設區市在每年的12月底前收集需更新的縣市區,以及所轄的鄉鎮信息,并形成書面記錄. (2)操作: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于每年12月底前,按要求完成下一年度地區編碼的修訂. (3)按要求在每年的1月1日0時后至本省年度第一張報告卡錄入前,完成醫療機構編碼的修訂. (4)按要求在每年的1月1日0時后至本省年度第一張報告卡錄入前,完成本年度本地區全部用戶帳號的修訂. 2.4 用戶與權限管理 2.4.1 帳戶管理

用戶帳號,權限的管理,鼠疫,結核病,艾滋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管理系統由專病報告管理部門(機構)負責,其他專病管理系統由網絡直報管理部門疫情管理部門負責. (1)國家,省(直轄市,自治區),地(設區市,州),縣(市,區)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有專門的系統管理員負責本級用戶帳號的管理與權限分配.網絡直報系統的用戶帳號及操作權限的設置,查詢統一通過《用戶權限管理系統》來完成.省,市,縣各級有且只有一個用戶帳號可以登錄《用戶權限管理系統》. (2)各級系統管理員必須妥善保存詳實的用戶帳號信息及原始申請表單;定期整理用戶帳號信息,變更時要進行備份. (3)帳號分級管理:每級系統管理員創建,管理本級的用戶帳號和下級系統管理員帳號,按業務管理規定分配權限.條件不具備的地方,縣區級的用戶帳號也可由省或設區市級系統管理員代為管理. (4)系統管理員變更:各級系統管理員應相對固定,不宜經常變更.當其不再從事該項工作時,應與單位安排的,具備能力的有關人員現場核對本級系統管理員用戶帳號信息及各類文擋,核查無誤后簽字交接,部門負責人或單位分管領導監交.新任系統管理員必須立即修改密碼. (5)系統管理員帳號的功能范圍:使用各級系統管理員的用戶帳號的只能進行用戶管理,而非履行業務職能,盡量不要在網絡系統中使用系統管理員帳號進行非用戶管理外的其它業務操作. (6)直報用戶建立:所有傳染病疫情責任報告單位,不論其是否具備網絡直報條件均有相應的直報用戶帳號,權限范圍限于滿足用戶直報工作需要但又不影響信息安全. 2.4.2 使用權限的分配原則

(1)用戶的權限分配應以保障數據直報高效,準確,安全為原則.通過對用戶權限及角色的劃分,將數據報告與數據利用剝離,即原始報告數據與統計加工后數據及信息資料分開. (2)用戶的權限分配盡量使用系統已提供的角色.系統也提供自定義權限角色功能,但使用自定義角色時,應在準確理解其各項操作的基礎上,經試驗調試成功后再賦予相應的用戶帳號.設置中應盡量避免權限相互抵觸,交叉及嵌套情況的發生. (3)合理限制對個案數據修改的權限.除直報用戶和各級疾病控制中心部分用戶有權對個案數據進行相應的操作外,對于其它業務部門的用戶帳號,在權限分配中應禁止 22 賦予對個案數據的刪除,修改,訂正權限. 2.4.3 用戶帳號申請與變更工作流程

(1)填表:法定傳染病疫情責任報告單位,均可到屬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用戶申請(變更)表》(詳見附件3,以下簡稱《用戶申請表》),也可自行下載空白申請表,并按要求填寫,加蓋單位公章. (2)報送:填寫好的《用戶申請表》報送到屬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絡直報系統管理員處,等候開戶. (3)設置:系統管理員收到確認的申請表后,按要求在網絡直報系統的《用戶權限管理系統》中添加或修改用戶,并設置用戶的權限,起止時間等.操作完成后,測試該用戶帳號與申請表是否吻合. (4)確認:系統管理員與最終用戶填寫完《申請表》中剩余的部分,并當場測試用戶帳號可用. 用戶帳號的停用和密碼遺失后的工作流程與上述相同,但需填寫不同的表格. 由省,市系統管理員代管《用戶權限管理系統》的縣區,可將《申請表》送(傳真)到上級系統管理員處,由上級系統管理員在系統中操作. 緊急情況時,如密碼遺失后的停用,可先電話告知網絡直報系統管理員;先行操作,事后補填《申請表》,但要注意作好電話內容書面記錄. 2.4.4 帳號密碼的安全

(1)網絡直報用戶帳號的正式使用密碼,一般應在8位以上,并有數字與英文字母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2)各級用戶嚴格按分配的帳號登錄網絡直報系統,查詢和維護權限范圍內的信息,任何人不得超越權限擅自修改和刪除系統中的共享數據和文件.如發現自己錄入的數據及權限有誤,立即向上級疾控機構系統管理員報告. (3)原用戶調離網絡直報崗位時,要注意向用戶帳號來源單位報告,及時將原用戶帳號停用,但不可隨意刪除.縣及縣以上疾控機構掌握系統管理員帳號的人員調離崗位時,需報告上一級疾控機構系統管理員. (4)網絡直報系統使用人員未經上級系統管理員許可,不得轉讓或泄露網絡直報系統操作帳號和密碼.并避免在公共場所公開使用網絡直報系統. (5)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對轄區內的網絡直報用戶帳號資料(含網絡直報登錄用戶帳號,密碼)按涉密資料保管. (6)網絡直報信息系統分正式版和學習版,所有正式報告數據必須且只能在正式版中報告,學習版僅供學習和測試用,學習版的登錄用戶由各級疾控機構網絡直報系統管理員嚴格管理,具備正式版使用權限的用戶才可以使用學習版. (7)系統管理員應經常檢查用戶權限系統,任何人發現或懷疑帳號,密碼已泄露或被盜用時,應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碼,并向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8)如發現帳戶信息泄露,須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通知本級系統管理員及相關直報單位的用戶. (9)本級系統管理員可以通過修改用戶帳號的"停止日期",暫停該用戶帳號,待核查并確認沒有造成對報告數據的破壞后,通過修改密碼和修改停止日期,恢復該用戶帳號,同時保留書面情況記錄. 2.4.5 直報系統中常用用戶帳號的設置

各級網絡直報單位在網絡直報系統中,可以根據權限角色的不同,設置各種不同類別的登錄用戶.不同的操作員分別使用不同的用戶帳號登錄;同一個操作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用戶帳號,行使不同的操作權限. 23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的帳號:是指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可以使用網絡直報系統中《用戶權限管理》系統的用戶帳號,直報系統中每級有且只有一個.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業務管理員的帳號:是指省,市,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本級用戶",根據科室業務分工,由本級系統管理員分配的用戶帳號.如可給計免科分配一個專門的用戶帳號,管理計免相關傳染病. 直報用戶的帳號:指由縣(區)級系統管理員帳號分配,屬性為"直報用戶",可使用網絡直報系統上報各類報告卡的用戶帳號.各級各類疾控機構,醫療衛生機構,采供血機構至少有一個直報用戶帳號.當疾控機構為本地其它直報機構代錄報告卡時,使用被代報機構的用戶帳號登錄.同一直報用戶帳號只限一人使用,當直報機構有多個工作人員時,使用多個權限相同名稱不同的用戶帳號. 瀏覽用戶的帳號:指由系統管理員分配了用戶名與密碼,可對網絡直報系統數據及個案進行瀏覽,但不能修改數據的用戶帳號.如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可使用此帳號查詢直報信息. 2.5 信息交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在國家級建立專門的數據交換服務器,疫情監測動態數據在國家數據中心完成數據交換之后,將整理后以比較直觀的格式提供給省/市級使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滿足批量數據交換的要求,而且為未來擴展數據交換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擴展模式,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創建一個獨立的數據交換層,未來所有的數據交換服務都可以在這一層面上完成,避免數據交換對在線網絡直報的壓力. 疫情動態數據庫到交換服務器的數據交換過程,采用Web Service的模式,避免更改網絡結構,同時為保證系統權限,整個Web Service服務僅限在國家數據中心使用,避免出現安全漏洞,在國家數據中心內部,實現增量式數據交換,降低網絡負擔,同時在國家數據中心提供集中管理軟件,限定為哪些地區以何種頻率提供哪些數據,實現按需供給. 從國家交換服務器到省市的數據通路采用VPN網絡,保證傳輸數據安全,省市可以直接訪問交換服務器中的數據庫,滿足批量查詢的需要.見圖. 2.6 技術支持

各級網絡直報管理員,網絡直報用戶技術支持流程如下: 2.6.1 直報用戶

(1)在進行網絡直報的工作過程中遇到有關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時,首先咨詢本單位技術人員,解決本地計算機或本地網絡存在的問題. (2)如本地計算機或網絡不存在問題,請參考網絡直報系統操作手冊或本指南,尋找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 (3)如可以登錄系統,可在網絡直報系統公告欄獲取相應的幫助信息或通過公告欄提出并描述問題,各級系統管理員可在公告欄上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4)如果情況緊急或不能正常登錄系統,由縣(區)級系統管理員以電話,傳真或e-mail等形式與上級系統管理員聯系解決. 2.6.2 地方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

(1)按照實際需要對網絡直報系統本轄區用戶進行技術培訓. (2)設置技術支持電話,逐級解決本轄區用戶所遇到的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 (3)定期分類匯總本轄區用戶提出的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及時準確地反饋.對于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逐級報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必要時,由省級系統管理員在網絡直報系統公告欄上提出技術支持請求,或以其它方式請求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解決. 24 (4)瀏覽答復用戶在公告欄中提出的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 2.6.3 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

(1)對傳染病監測信息系統的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系統管理員進行定期技術培訓. (2)對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報的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做出響應,及時解決問題,并定期匯總系統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將解決方法反饋給省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3)設置技術支持電話,解決各級用戶所遇到的網絡直報系統相關問題. 第三章 附 件

附件1 法定傳染病病種及代碼標準 類別 代碼 中文名 英文名

霍亂 Cholera 乙類(CLASS II) 2010 傳染性非典型肺炎

甲類(CLASS I) 1010 鼠疫 Plague 2種 1020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25種 2020 艾滋病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2030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2040 脊髓灰質炎 Poliomyelitis 2050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2060 麻疹 Measles 2070 流行性出血熱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2080 25 狂犬病 Rabies 2090 流行性乙型腦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2100 登革熱

Dengue fever 2110 炭疽 Anthrax 2120 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Amebic dysentery 2130 肺結核

TB, Tuberculosis 2140 傷寒和副傷寒

Typhoid fever, Paratyphoid fever 2150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2160 百日咳 Pertussis 2170 白喉

Diphtheria 2180 新生兒破傷風 Neonatal tetanus 2190 猩紅熱

Scarlet fever 2200 布魯氏菌病 Brucellosis 2210 淋病

Gonorrhea 2220 梅毒 Syphilis 26 2230 鉤端螺旋體病 Leptospirosis 2240 血吸蟲病

Schistosomiasis 2250 瘧疾 Malaria 丙類(CLASS III) 3010 流行性感冒 Influenza 10種 3020 流行性腮腺炎 Mumps 3030 風疹 Rubella 3040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

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3050 麻風病 lepriasis 3060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Epidemic typhus, Endemic typhus 3070 黑熱病 Kala-azar 3080 包蟲病

Echinococcosis 3090 絲蟲病 Filariasis 3100 其它感染性腹瀉

Infectious diarrhea 附件2 《醫療衛生機構分類代碼標準》表A. 1 27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1)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A

醫院

A1 A100 綜合醫院

A2

中醫醫院

A210 中醫(綜合)醫院

A220 中醫??漆t院

A221 肛腸醫院

28

A222 骨傷醫院 包括正骨醫院

A223 針灸醫院

A224 按摩醫院

A229 其他中醫??漆t院

A3 A300 中西醫結合醫院

A4

民族醫院

A411 蒙醫院

A412 藏醫院

A413 29 維醫院

A414 傣醫院

A419 其他民族醫院

A5

??漆t院

不含中醫??漆t院

A511 口腔醫院 包括牙科醫院

A512 眼科醫院

A513 耳鼻喉科醫院 包括五官科醫院

A514 腫瘤醫院

A515 心血管病醫院

30 A516 胸科醫院

A517 血液病醫院

A518 婦產(科)醫院 包括婦嬰(兒)醫院

A519 兒童醫院

A520 精神病醫院

包括20張床位以上

的精神衛生中心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2)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A521 傳染病醫院

31

A522 皮膚病醫院 包括性病醫院

A523 結核病醫院

A524 麻風病醫院

A525 職業病醫院

A526 骨科醫院

A527 康復醫院

A528 整形外科醫院 包括整容醫院

A529 美容醫院

A539 其他??漆t院

32

A6 A600 療養院

不包括休養所

A7

護理院(站)

A710 護理院

A720 護理站

B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

B1 B100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B2 B200 社區衛生服務站

C

衛生院

C1 C100 33 街道衛生院

C2

鄉鎮衛生院

C210 中心衛生院

C220 鄉衛生院

D

門診部,診所,醫務室,村衛生室 包括衛生所(室) D1

門診部

D110 綜合門診部

D120 中醫門診部

D121 中醫(綜合)門診部

34 D122 中醫??崎T診部

D130 中西醫結合門診部

D140 民族醫門診部

D150 ??崎T診部

不含中醫??崎T診部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3)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D151 普通??崎T診部

D152 口腔門診部

D153 35 眼科門診部

D154 醫療美容門診部

D155 精神衛生門診部

D159 其他??崎T診部

D2 診所

D211 普通診所

D212 中醫診所

D213 中西醫結合診所

D214 民族醫診所

D215 口腔診所

36

D216 醫療美容診所

D217 精神衛生診所

D229 其他診所

D3 D300 衛生所(室)

D4 D400 醫務室

D5 D500 中小學衛生保健所

D6 D600 村衛生室

E

急救中心(站)

E1 E100 37 急救中心

E2 E200 急救中心站

E3 E300 急救站

F

采供血機構

F1 血站

F110 血液中心

F120 中心血站

F130 基層血站,中心血庫

F2 F200 單采血漿站

G

38

婦幼保健院(所,站) 包括婦幼保健中心

G1 G100 婦幼保健院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4)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G2 G200 婦幼保健所

包括婦女,兒童保健所

G3 G300 婦幼保健站

包括婦幼保健中心

G4 G400 生殖保健中心

H

??萍膊》乐卧?所,站)

H1 39

??萍膊》乐卧?/strong>

H111 傳染病防治院

H112 結核病防治院

H113 職業病防治院

H119 其他??萍膊》乐卧?/strong>

H2

??萍膊》乐嗡?站,中心)

H211 口腔病防治所(站,中心) 包括牙病防治所(站)

H212 精神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3 皮膚病防治所(站,中心) 包括性病防治所(站)

H214 40 結核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5 麻風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6 職業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7 寄生蟲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8 地方病防治所(站,中心)

H219 血吸蟲病防治所(站,中心)

H220 藥物戒毒所(中心)

H229 其他??萍膊》乐嗡?站,中心) J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

J1 41 J100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J2 J200 衛生防疫站

J3 J300 衛生防病中心

J4 J400 預防保健中心 K K1 K100 衛生監督所(局) L

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L1 L100 衛生(綜合)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L2 L200 環境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L3 L300 放射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42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5)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L4 L400 勞動(職業,工業)衛生監督檢驗

(監測,檢測)所(站) L5 L500 食品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L6 L600 學校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L9 L900 其他衛生監督檢驗(監測,檢測)所(站) M

醫學科學研究機構

M1 M100 醫學科學(研究)院(所)

43 M2 M200 預防醫學研究院(所)

M3 M300 中醫(藥)研究院(所)

M4 M400 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M5 M500 民族醫(藥)學研究所

M6

醫學??蒲芯克?/strong>

M611 基礎醫學研究所

M612 病毒學研究所

M613 老年醫學研究所

M614 腫瘤(防治)研究所

44

M615 心血管病研究所

M616 血液學研究所

M617 整形外科研究所

M618 精神衛生研究所

M619 放射醫學研究所

M620 醫學生物學研究所

M621 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M622 實驗動物研究所

M623 結核病防治研究所

45

M624 皮膚病與性病防治研究所

M625 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

M626 地方病防治研究所

M627 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

M628 流行病學研究所

M629 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所

M630 環境衛生研究所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6)

代碼

46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M631 勞動衛生(職業病)研究所

M632 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

M633 兒少衛生研究所

M634 醫學信息研究所

M649 其他醫學??蒲芯克?/strong>

M7 M700 藥學研究所

包括藥用植物研究所 N

醫學教育機構

N1

醫學普通高中等學校

47

N110 醫學普通高等學校

N111 醫學院

包括醫科大學,不包括綜

合大學的醫學院(部)

N112 中醫(藥)學院 包括中醫藥大學

N113 民族醫(藥)學院

N119 其他醫學普通高等學校

N120 醫學普通中等專業學校

N121 衛生學校

N122 中醫(藥)學校

48 N123 民族醫(藥)學校

N124 護士學校

N129 其他醫學普通中等專業學校 N2

醫學成人學校

N210 醫學成人高等學校

N211 職工醫學院

N212 衛生管理干部學院

N219 其他醫學成人高等學校

N220 醫學成人中等學校

49

N221 衛生職業(工)中等專業學校

N222 中醫(藥)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N223 衛生進修學校

N229 其他醫學成人中等學校

N3 N300 醫學在職培訓機構

包括各類衛生技術人員,

管理人員培訓中心等 O

健康教育所(站,中心)

衛生機構(組織)類別代碼表(7)

代碼

大類 中類 小類 類別名稱 說明

50

第二篇:傳染病網絡直報(整理)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等,結合本院工作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一、疫情報告重點科室有:感染性疾病科、急診內科、內科、兒科、婦產科、皮膚科、普外科、檢驗科、放射科。

二、各科室發現法定傳染病都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報告,醫生實行首診負責報告制。醫生要做好病人的交接班工作,不得有漏報現象。

三、報告范圍:甲、乙、丙類和其他重點監測傳染病。 甲類:鼠疫、霍亂(2種) 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簜魅拘苑堑湫托苑窝?、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它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乙類: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26種) 丙類: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手足口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11種)

其他重點監測傳染?。悍橇芫阅虻姥?、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水痘、肝吸蟲病、恙蟲病、生殖道沙眼衣原體、森林腦炎、結核性胸膜炎、不明原因性肺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需要網絡報告病原攜帶者的病種有:霍亂、脊髓灰質炎、艾滋病。

四、傳染病的診斷與登記:嚴格按照傳染病診斷標準診斷并進行詳細的門診日志登記本、傳染病登記本、傳染病報告卡、出入院登記本等登記。

五、報告時限:對甲類傳染病和按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以及衛生部規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等,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對其它乙類、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衛生部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它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應在24小時內網絡直報。

六、疫情報告接收科室:本醫院預防保健科(遇到緊急傳染病疫情時同時報告醫院醫務科或辦公室)。

七、報告方式:利用電話方式報告傳染病報告卡,卡片要填寫全面、完整、字跡清楚、地址詳細、內容準確,不得涂改、不得缺、漏項。發現甲類傳染病或緊急疫情時可先口頭報告,以后補報傳染病報告卡。

八、疫情管理人員負責全院傳染病疫情的報告管理工作。各科室負責人負責本科室的疫情管理工作。

九、建立疫情自查制度。每周一次小檢查,每月一次大檢查,做好檢查記錄,報告醫務科并進行月通報,并與績效掛鉤,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被檢科室應及時進行整改。

十、對遲報、漏報疫情的醫生根據醫院指定的百分考核標準進行處罰;對因漏報疫情造成疾病傳播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在疫情管理報告工作中有突出表現的,給予表揚和獎勵。

網絡直報規章制度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條例》等規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網絡直報工作的重要性,保證網絡直報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要有專人具體負責,保證網絡的暢通,確保發生疫情時能在規定時限內報告。

四、網絡直報人員要加強對新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學習,做到熟練掌握,保證報告質量。

五、網絡直報人員每日到相關科室收取傳染病報告卡,并按規定時限進行網絡直報,報告內容要準確,不能缺項、漏項。如非網絡原因造成漏報、錯報、遲報者,當事人應承擔相應責任。

六、每日堅持查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的公告欄,及時了解疫情動態,每日對所報告的傳染病卡自查,并做好自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每周對本單位疫情報告情況進行自查,發現未上報的傳染病卡及時補報。 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員工作職責

1、傳染病網絡直報人員應具備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且熟習傳染病疫情管理和網絡直報業務,具備指導和培訓醫務人員開展傳染病疫情報告的工作能力。

2、網絡直報人員在接到傳染病疫情報告后,應及時審核傳染病報告卡信息并錄入直報系統;每月應對本單位傳染病監測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呈報本單位主管領導并向有關科室通報。

3、網絡直報人員在網絡直報或上報當地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前,需先對本單位填報的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審核。

①發現錯項、漏項、邏輯錯誤等情況時,及時通知報告人核對;對重復報告的卡片進行標注,不再進行網絡直報。

②發現以下情況時,建議立即對報告信息進一步核實:

Ⅰ 發現甲類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的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攜帶者,衛生部規定按甲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乙類傳染病和突發原因不明的傳染病。 Ⅱ 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4、每周、月、季、年定期開展傳染病漏報、遲報檢查。認真執行傳染病疫情管理獎懲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5、傳染病報告卡應按編號裝訂,《傳染病報告卡》及傳染病報告記錄應按有關規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6、網絡直報用戶帳號的正式使用密碼,一般應在8位以上,并有數字與英文字母組合,每月至少更改一次。網絡直報人員未經上級系統管理員許可,不得轉讓或泄露網絡直報系統操作帳號和密碼,并避免在公共場所公開使用網絡直報系統。

7、按時參加疾控中心召開的疫情例會制度。

8、組織全院醫務人員學習傳染病有關法規信息和知識。

9、工作人員要認真履行崗位責任,由于工作不負責任造成重大影響,按有關法規追究責任。

第三篇:傳染病網絡直報制度

一、計算機網絡管理維護及人員配置

(一)配備專用計算機1臺進行疫情網絡直報工作;

(二)配備2名工作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報告卡的收集、錄入、 初審及相關傳染病管理工作(1名為專職);

(三)配備1名人員從事本單位網絡直報系統硬件與網絡維護。

二、責任報告人填卡要求

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合格的傳染病紙質報告卡。包括初次報告、訂正報告(含死亡訂正)。醫生填卡時,盡力詢問病人

的詳細現住地址,得到病人的準確可靠地址,具體到鄉鎮、街名和門牌號。

三、直報人員職責及網絡填報要求

(一)直報人員之一必須為疫情管理人員。負責傳染病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性病、慢病、居民病死亡原因、癥狀監測等項工作的網絡直報及電話報告工作;

(二)直報人員負責每日的收卡、錄入、初審工作。常規收卡上、下午各一次;常規錄卡應在17點30分前完成;特殊情況立即錄入,不得延誤;

(三)在國家和成都市疫情網絡直報系統中,按要求直接網報。

(四)在國網錄卡時,將“現住址國標”下拉框逐級選至鄉鎮級,以避免紅卡的出現;如遇到現住地址不詳的卡片,即作為市內、省內和省際流動人口處理:錄卡操作時,在“現住址國標”欄逐級選中“不詳”,并在“現住詳細地址”欄填寫“不詳”或已獲得的內容。系統會自動將此類卡片統計在本地流動人口發病數內;

(五)若病人為學生,必須在患者單位欄內填寫學校正式全稱及班級名稱,勿用 簡稱;

(六)在國網錄卡時,艾滋病、HIV要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副卡;

(七)建立完整的計算機工作日志、通訊日志、維修記錄等;妥善保管好用戶編碼及密碼,確保直報系統處于正常、安全的運行狀態;

(八)紙質卡片是電子疫情資料形成的重要原始依據,要保留三年備查

第四篇: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制度

1負責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人員要認真學習貫徹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增強法制意識,堅守工作崗位,認真履行職責。

2.網絡直報人員遵守上網保密功能,數字認證,電腦由防保醫生專人管理維護,疫情專用,要求每日從公網收載有關文件。嚴格按照電腦操作規程開、關機,隨機保持電腦外部組件的清潔,定期做好文件清理及備份。

3.責任報告人在首次診斷傳染病病人后,應立即填寫完整的合格的傳染病紙質報告卡。網絡直報人員對紙質報告卡進行收集、認真審核,直接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報告醫院所有卡片。

4.杜絕遲報、漏報、缺報,在傳染病漏報檢查和爆發調查中發現的未報告病例,及時補充錄入。

5.建立健全電腦的病毒防護措施,不瀏覽非法網站,不使用染病毒的軟件,減少病毒的入侵機會。

6.報告病種和報告時限。

a)對甲類傳染病、傳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乙類傳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灰病人、病原攜帶者或疑似病人,應于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進行報告。

b)對其它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傷寒副傷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瘧疾的病原攜帶者,應于6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C)對丙類傳染病和其它傳染病,應在24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報告。

D)一旦出現甲類及甲類管理的傳染病、罕見疾病、新發疾病及其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疾病的傳染病疫情,需立即電話告知北辰區防病站。

7.每月5日前檢查追蹤上月已報告病例卡片的診斷變化和轉歸情況,對原卡片進行訂正報告。

雙青新家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第五篇: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制度

1、我院為法定傳染病疫情責任報告單位,我院執行職務的醫務人員為責任報告人。

2、傳染病報告實行誰接診,誰報告,首診醫生負責至。

3、負責報告人在發現法定傳染病病例后,根據診斷結果,按照規定時限及時填寫傳染病報告卡進行報告。發現漏報的應及時補報。

4、疫情管理人員應及時審核傳染病報告卡,進行錯項、漏項、邏輯錯誤等檢查,如發現上述問題,立即向報告人進行核實、補充或訂正,將審核后的傳染病報告卡及時錄入網絡直報系統。

5、網絡直報人員收集到傳染病報告卡片后,應該按照規定的時限和程序通過網絡直報系統進行實時報告,以便上級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對信息進行審核、監測、統計分析和預測、預警。

6、已報告病例如果診斷發生變更、死亡時,負責報告人應及時進行訂正報告,并重新填寫傳染病報告卡,卡片類別選擇訂正項,并注明原報告病名。

7、疫情管理人員應每月對上月報告的傳染病疫情進行檢測、分析,并上報預防保健科和主管院長。

8、負責報告人和疫情管理人員應嚴格保護傳染病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9、傳染病報告卡應該按編號裝訂,《傳染病報告卡》及傳染

16 病報告記錄應按有關規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10、傳染病負責報告人、疫情管理員、網絡直報員瞞報、緩報、謊報傳染病疫情的,給予直接負責人及其主管領導行政處分。并給予相當經濟處罰。

11、網絡直報員應保障網絡直報系統有關設備和運行環境的安全,保障計算機功能正常發揮。經常檢查直報系統安全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12、網絡直報人員應對網絡直報系統的賬戶、密碼等資料妥善保管,密碼每月至少更改一次,一般應在8位以上。應有數字與字母組合,并嚴格保密。

安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8年6月6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傳染病預防告家長書下一篇:彩色的翅膀免費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