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濟南市規劃局最新規劃

2023-02-19

第一篇:濟南市規劃局最新規劃

濟南市規劃局服務窗口工作規則(試行)

發布時間: 2007年10月29日

第一章 設置與管理

第一條為加強服務窗口管理,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效能和服務水平,按照《濟南 市規劃局服務指南》,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則。

第二條 濟南市規劃局在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統一組織下,設置規劃管理服務窗口。服 務窗口設置審批收件、咨詢收件和發件三個收發窗口和問詢窗口。長清區和高新區設濟南市規劃局服務窗口分窗口。

第三條 服務窗口負責統一收發涉及行政許可、核準和登記備案事項的業務案件;負責 統一收發不具備審批條件不能進入審批程序的咨詢項目;負責建設單位和個人以口頭方式向問詢窗口提出的規劃問詢。

第四條收發件窗口配備專職收發件工作人員。問詢窗口由各業務處室輪流值班,每工作日一人。

第五條服務窗口和分窗口由綜合管理處統一管理。綜合管理處同時負責服務窗口與各 業務處室的協調工作。

第二章 服務范圍

第六條審批收件窗口受理以下事項:

受理涉及建設用地規劃的事項,包括規劃選址用地意見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

受理涉及規劃設計與建設工程的事項,包括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建設工程規劃設計 審查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

受理涉及城市測繪登記備案的事項,包括測繪項目登記和測繪成果備案(匯交)。

第七條對以下事項,審批收件窗口可同時受理:

受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申報時,可同時受理同一項目的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通知書。用地規模在3公頃以上(含3公頃)的項目,可同時受理同一項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與建筑設計;用地規模小于3公頃的項目,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后,可在總平面設計的基礎上直接進行建筑設計,審批收件窗口受理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設計核準意見書的申請。

第八條對以下事項,審批收件窗口不予受理:

無需辦理有關規劃許可、核準和登記備案手續的事項;

不屬于市規劃局職權范圍的事項;

雖屬規劃局職權范圍,但經告知補正申請材料后,申請人補充提交的材料仍不符合法定受理要求的事項;

未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通知書的,不受理同一項目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設計審查核準意見書、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申報事項。

第九條為在行政審批前或審批過程中為規劃項目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城市規劃咨詢機構 在咨詢收件窗口受理以下事項:

建設單位在自有用地內進行建設書面提出的規劃咨詢;

已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或策劃通知單的建筑單體和群體設計方案、總平面規劃策 劃方案,報批前需進行的前期技術咨詢;

已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或策劃通知單的修建性詳細規劃、規劃策劃方案,報批前 需進行的前期技術咨詢。

規劃項目咨詢不屬行政許可事項。

第十條發件窗口負責對外發出審查審批結果和咨詢意見。

第十一條問詢窗口負責建設單位和個人口頭向服務窗口提出的規劃問詢。

第十二條收件窗口負責統一受理濟南市規劃局所有業務案件,申請人不得直接將申報材 料提交業務處室或個人(依據告知函或補正通知書提交的補正材料除外)。

辦結的業務案件統一由發件窗口發出,承辦處室不得自行將批復文件直接交付申請人或其 他人員。

第三章 崗位職責與要求

第十三條窗口工作人員應堅持“公開、公正、嚴謹、高效”的服務理念,認真執行《濟南市規劃局窗口文明服務規范》,嚴格履行濟南市規劃局各項規章制度,樹立規劃部門的良 好形象。

第十四條窗口收件工作人員負責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向申請人出具 收件受理通知單或不予受理通知書。

窗口收件工作人員應妥善處理重大重要和急辦事項。

窗口收件工作人員收件結束后應對所收案件及時進行登記,確定業務類別,不得漏登記及遺失案件,并保證錄入建設項目基本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收件應按時接轉,不積壓延 誤。

第十五條窗口發件工作人員負責辦結案件的通知和發放,并做好通知記錄。案件辦結后三個工作日內未來領取審查審批結果和咨詢意見的,窗口發件工作人員應電話通知申請人。對已辦結的急辦案件或省市重點工程、督辦案件,應及時電話通知申請人前來領取。電話通 知三次未領取審批結果和咨詢意見的,應對案件申請人發放領取告知單。

第十六條問詢窗口值班工作人員應耐心接受來訪人員規劃問詢,協調相關處室給予答復。值班工作人員對接聽的問詢電話進行記錄,當時不能答復的,須在兩個工作日內將落實 情況電話通告問詢人。

第四章 工作流程

第十七條審批收件窗口收到申報的案件后,按《濟南市規劃局服務指南》確定業務類別,對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初步審查,并在城市規劃綜合辦公系統上錄入基本信息;案件經統一編制收文號后,向申請人出具行政審批事項收件受理通知單,通知單由收件人和報件人簽名后作為報建項目受理的依據。咨詢收件窗口收到提交的書面咨詢材料后,應對咨詢事 項進行分類登記。受理的案件,窗口工作人員應依據《濟南市規劃局內設機構主要職責》確定承辦處室,于當天上午11:30和下午4:30將案件分送到承辦處室。

第十八條承辦處室根據《濟南市規劃局業務項目分類與分級暫行規定》明確的工作流程,將案件分別報處業務會、專題業務會和局業務會研究辦理。相關處室工作人員應將案件辦理、 情況同步錄入城市規劃綜合辦公系統,便于督辦督查、統計查詢等工作開展。

第十九條案件經承辦處室研究辦理后報簽批人簽批。正式文件由辦公室負責簽批后的匯總編號,打印簽章后轉發件窗口;行政許可及審查事項制式文書由綜合管理處負責簽批后的校核和匯總編號,并按復文格式正式打印,復核簽章后轉發件窗口;告知函及通知等制式文 書由簽批人簽批后交綜合管理處,綜合管理處負責校核和匯總編號,簽章后轉發件窗口。申請人憑行政審批事項收件受理通知單領取審批結果,發件窗口確認后發出。

第二十條案件辦結發出后,綜合管理處對案卷統一整理,定期移交檔案室。

第五章 辦理時限

第二十一條規劃選址用地意見、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含建設用地規劃通知書),自受理后分別于5個工作日內辦結。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建設工程規劃設計要求通知書自受理后分別于12個工作日內辦結;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建設工程規劃設計審查核準意見書,自受理后分別于8個工作日內辦結;詳細規劃和建筑設計的建設工程規劃設計審查核準意見

書合并申辦的,自受理后12個工作日內辦結。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城市測繪管理事項自

理后分別于3個工作日內辦結。

第二十二條各類審批業務案件和書面咨詢事項應按規定時限按時辦結。窗口收件時根 據申請事項類型在文件簽上注明辦結期限。

第二十三條案件辦理時間計算自收件次日起至簽批人簽批日期止。計算時間應為扣除法定節假日的工作日。各類事項辦理過程中,申請人補正申請材料、規劃(建筑)方案策劃、日照分析、組織聽證、專家評審、規劃設計修改、施工圖聯審、項目公示、上報上級機關等 不屬規劃行政許可和審查核準事項辦理的審批環節,其所需時間不計入辦理時限。申請人據告知函或補正通知書提交的補正材料,由承辦處室工作人員對提交材料進行初審后,電話告知收件窗口工作人員,重新啟動審批程序,開始計算辦理時限。

第二十四條申辦事項情況復雜,在規定時限無法辦結的,承辦處室須填寫《項目辦理延期申請表》,經局負責人批準辦理延期,延長時間不得超出《行政許可法》設定期限。同 時承辦處室應在規定時限內辦理告知函,將延期原因告知申請人,由發件窗口發出。

第六章 督辦與投訴

第二十五條濟南市規劃局服務窗口遵守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督辦督查和投訴處理有 關規定,并接受其指導和監督。

第二十六條綜合管理處會同監察室負責報建項目和書面咨詢事項審查審批過程的督辦督查工作。督辦情況定期通報。辦理時限為5個工作日內(包括5個工作日)的案件,應提前2個工作日對承辦處室和承辦人員進行督辦;辦理時限為8個工作日以上(包括8個工 作日)的案件,應提前3個工作日對承辦處室和承辦人員進行督辦。

第二十七條督辦督查工作人員應加強工作責任感,完善督辦督查制度,避免督辦不力 情況出現。

第二十八條服務窗口設意見反饋箱,隨項目辦理在窗口發放意見反饋表,征求建設單 位對辦件效率、辦件質量和服務態度等的意見。

第二十九條建設單位對服務窗口工作人員或其他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服務態度和服 務質量有意見和異議,可通過意見反饋表、電話、網絡和信函等方式進行投訴。

第三十條監察室負責梳理匯集建設單位的反饋意見,并根據有關規定受理和處理建設單位的投訴。經查實,服務窗口和承辦處室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確有過錯的,按《濟南市規劃局行政過錯責任追究暫行規定》進行處理。

第二篇: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

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文本)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1983年國務院批復的《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78年~2000年)》,對濟南的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建設部、山東省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濟南市人民政府1995年5月22日發布《關于做好〈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修訂工作的通知》(濟政發[1995]6號),決定對原總體規劃進行修訂。編制《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年~2010年)》。

第二條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與城市規劃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規劃工作的通知》(國發〔1996〕1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l37--90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濟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濟南統計年鑒(1995)》《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1994年~2010年)》

第三條 總體規劃范圍分為市域、市區、中心城區三個層次。市域為濟南市全部行政轄區。面積8227平方公里。規劃主要內容是城鎮體系規劃。市區為市轄行政五區,面積2119平方公里。規劃主要內容是土地利用和衛星鎮建設規劃。中心城區以古城區及商埠區為核心,東至機場路,西至玉符河,南至分水嶺及崔馬莊,北至黃河及濟青高速公路,面積526平方公里,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點規劃范圍。

第四條 總體規劃期限為1996年~2010年,重大問題考慮到21世紀中葉。近期建設規劃期限到Z000年。

第五條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規定劃定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市轄行政五區和市域內的城市水源保護區、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區、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等需要保護和控制的區域??偯娣e約2570平方公里。

第二章 城市性質

第六條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著名的泉城和歷史文化名城,我國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第七條 濟南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濟南的規劃與建設要突出省會城市的中心功能,保證省級管理職能實施的需要,建成全省領先的現代化城市。濟南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泉水馳名中外,古城格局獨特,是融山、泉、湖、河、城為一體的山水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濟南的規劃與建設要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和泉城的基本特色。濟南是副省級城市,是我國東都沿海開放向內陸延伸的樞紐城市,是起跨省區作用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濟南的規劃與建設要為其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遠景目標奠定基礎。

第三章 城市發展目標

第八條 城市發展總目標:ZOlO年把濟南市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社會文明,布局合理,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有較大改善,泉城特色突出的現代化省會城市。

第九條 經濟目標: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5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2%以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000元,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謂整為11:48:41。20lO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年均增長10%,三次產業的結構比例調整為5:45:50。到20lO年基本建成生產力發達,輻射帶動能力強。物質財富充裕的經濟強市。

第十條 社會事業目標: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總人口不突破570萬人,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中心城市和經濟發達的鄉鎮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完善醫療衛生設施,農村基本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廣播電視覆蓋面達到90%以上。201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全市人口規模不超過620萬人;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全市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建立市、區、社區三級文化、醫療、體育設施網絡,健全衛生保障體系。

第十一條 環境目標:20lO年環境質量要有較大改善,基本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自然風景和歷史文化環境得到妥善保護,成為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良好的城市。

第四章 城市規模

第十二條 未來濟南市人口仍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必須對全市人口實行有控制、有引導的發展政策。據此預測全市常住人口2030年前后將出現690萬人的高峰。按照“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針,合理分布城鎮人口。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要與人口和經濟發展相適應,節約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間資源。

第十三條 市域常住人口2000年從1995年的542.1萬人增至570萬人,2010年增至6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00年從1995年的238萬人增至300萬人,2010年增至400萬人。市區常住人口2000年從1995年的247.6萬人增至265萬人,2010年增至29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000年從1995年的173萬人增至200萬人,2010年增至Z35萬人。中心城區的人口規??刂茷椋?000年城市人口從1995年的160萬人增至18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從1995軍的144萬人增至158萬人,農業人口從1995年的6萬人增至7萬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從1995年的10萬人增至15萬人,2005年城市人口增至1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1萬人,農業人口8萬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19萬人;2010年城市人口增至22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5萬人,農業人口10萬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25萬人。

第十四條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按照國家規定標準嚴格控制。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規模2000年從1995年的152.6平方公里控制在170平方公里以內,2005年控制在]86平方公里以內,2010年控制在205平方公里以內。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控制為2000年95平方米,2005年94平方米,2010年93平方米。

第五章 市域城鎮體系

第十五條 市域城鎮發展堅持因地制宜、重點突出、區域推進、整體協調的發展戰略,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城經濟,有利于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有利于生產發展和生態平衡,等級規模結構有序,職能分工協調,空間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城鎮化水平2000年從1995年的44%提高到50%以上,2010年提高到60%以上。

第十六條 區域生產力和產業布局本著發揮區位優勢,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一體,提高整體效益的原則,按照“一四三”總體框架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以主要交通干線為依托的四條產業聚集帶和南部山區、中部城郊、北部平原三個各具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經濟區。 第十七條 市域用地貫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統籌安排、綜合

部署。2010年市域各類用地控制為:耕地3836平方公里,占市域總面積的46.6%,園地、林地、牧草用地

1411平方公里,占17.2%;居民點、工礦、交通用地1350平方公里,占16.4%;水域用地650平方公里,占

7.9%;未利用土地980平方公里,占11.9%。

第十八條 城鎮等級結構由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重點鎮、一般鎮構成。中心城市為主城區與其外圍的王舍人、賢文、大金和黨家四個組團組成的中心城區。次中心城市為章丘市區和長清、平陰、濟陽,商河

等縣城。重點鎮為仲宮、董家(含郭店)、孫村、唐王、大橋、彩石、繡惠、棗園、埠村、刁鎮、普集、龍山、白云湖、平安店、萬德、崮山、張夏、歸德、孝里、東阿、孔村、刁山坡、孝直、孫耿、仁鳳、垛石、回河、殷巷、玉皇廟、龍桑寺、鄭路、曲堤等32個建制鎮駐地。一般鎮為其它43個建制鎮駐地。

第十九條 城鎮規模結構由六級構成。(見下表) 城鎮規模結構規劃表

級別 人口規模(萬人) 城鎮數(個) 城鎮常住人口(萬人) 城鎮名稱

一 >100 1 195 中心城市

二 20~50 1 21 章丘市區

三 10~20 4 50 長清、平陰、濟陽、商河縣城

四 5~10 4 22 董家(含郭店)、孫村、繡惠、普集 五 2~5 24 62 大橋、靳家、遙墻、唐王、彩石、港溝、仲宮、柳埠、桑梓店、埠村、棗園、刁鎮、白云湖、龍山、相公莊、歸德、萬德、東阿、孝直、刁山坡、孫耿、仁鳳、殷巷、玉皇廟

六 <2 47 50 西營、高而、文祖、水寨、垛莊、高官寨、圣井、曹范、辛寨、黃河、黨家、官莊、平安店、崮山、孝里、張夏、五峰山、雙泉、馬山、武家莊、玫瑰、孔村、洪范池、欒灣、李溝、店子、曲堤、垛石、新市、稍門、崔寨、回河、二太平、廟廊、唐廟、三教、龍桑寺、懷仁、鄭路、孫集、燕家、楊莊鋪、沙河、胡集、賈莊、錢鋪、白橋

合計 81 400 第二十條 中心城市職能為全省和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旅游中心,以機械、汽車、電子、化工、輕工、紡織工業為基礎,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次中心城市職能為其所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分擔中心城市部分功能。章丘以高新技術和外向型工業為主,適宜發展旅游業;長清以發展建材、運輸機械工業為主,適宜發展科研教育、旅游業;平陰以醫藥化工、建材及食品工業為主;濟陽以輕工、紡織、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商河以紡織、能源、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重點鎮和一般鎮依其主要特征劃分為工礦型、農副產品加工型、集市貿易型、交通樞紐型、旅游型等職能類型。

第二十一條 市域城慎空間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主要交通干線為發展軸的點軸放射型城鎮布局。沿膠濟鐵路、濟鄭公路形成東西向城鎮發展主軸,由章丘、長請、平陰3個次中心城市和普集、繡惠、棗園、董孫村、歸德、孝里、刁山坡、東阿等城鎮組成。沿104國道,濟鹽公路、京滬鐵路形成南北向城鎮發展副軸,由商河、濟陽2個次中心城市和殷巷、玉皇廟、仁鳳、孫耿、大橋、仲宮、崮山、萬德等城鎮組成。兩條發展軸構成“X”型空間結構。

第六章 市區土地利用與衛星鎮建設

第二十二條 市區總體布局的原則為:全面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利用土地,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持續發展,中心城區的建設以主城區調整改造。組團有序發展為主,加快建設衛星鎮,實現人口、產業的合理布局。 第二十三條 全面保護和合理利用市區土地。市區土地利用功能劃分為:城鎮規劃建設用地控制為250平方公里,占11.8%;農村居民點、工礦、交通用地196平方公里,占9.3%;基本農田保護用地605平方公里,占28.6%,主要分布在市區黃河兩側平原地帶;萊田保護用地102平方公里,占4,8%,主要分布在唐王、遙、王舍人北、吳家堡地區;林果畜牧用地395平方公里,占18.65,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風景旅游用地210平方公里,占9.9%,主要有龍洞、蟠龍洞、興隆山、柳埠等風景名勝區;城市生態重點綠化用地361平方公里,占17.0%,分布在中心城區及其外圍。

第二十四條 市區城鎮總體布局以中心城區為主體,衛星鎮相圍舍,以快速交通體系相聯系,綠色空間相隔離,形成“眾星拱月,四面展開,城鄉一體,持續發展”的布局結構。市區 13個建制鎮為中心城區的衛星鎮,主要沿對外交通干線分布,對于開拓城市發展空間,溝通城鄉經濟,吸引農業剩余勞力,減緩中心城區壓力具有重要作用。13個衛星鎮駐地常住人口2010年為40萬人,建設用地控制為45平方公里。

第二十五條 董家(含郭店)、孫村、仲官、大橋4鎮為重點衛星鎮。董家(含郭店)在郭店東、十里堡北,依托空港發展外向型出口加工業,人口控制為6.5萬人,建設用地8平方公里;孫村以發展加工業為主,人口控制為5萬人,建設用地6平方公里,仲宮以發展林果、蔬萊等農副產品加工和集散為主,適當發展旅游業,人口控制為4萬人,建設用地4平方公里;大橋以發展集市貿易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人口控制為3.5萬人,建設用地4平方公里。

第二十六條 柳埠、西營、高而、港溝、彩石、唐王、遙墻、桑梓店、靳家9鎮為一般衛星鎮。南部山區的柳埠、西營、高而3鎮以發展果品集散、加工業為主,柳埠人口控制為2.0萬人,西營、高而各控制為1.5萬人,3鎮建設用地均為2平方公里。東部港溝、彩石2鎮以發展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人口分別控制為2.5和3.0萬人,建設用地均為3平方公里;唐王、遙墻2鎮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和集市貿易業為主,人口分別控制為3.0和2.5萬人,建設用地均為3平方公里。北部桑梓店、靳家2鎮以發晨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集散為主,桑檸店還適宜發展化工和倉儲業,人口各控制為2.5萬人,建設用地均為2.5平方公里。

第七章 中心城區總體布局與調整改造 第二十七條 中心城區為“東西帶狀組團式”布局,由主城區和王舍人、賢文、大金、黨家四個外圍組團組成,主城區與組團之間以綠色空間相隔離。2010年城市人口規模為220萬人,規劃建設用地規模205平方公里。

第二十八條 主城區范圍東至大辛河,西至二環西路,北至黃河,南至分水嶺,總面積255平方公里。2010年城市人口為180萬人,規劃建設用地160平方公里。主城區是全市的行政、金融、商貿、文化、科教、居住中心,劃分為核心區和11個功能各有側重的片區。核心區為歷山路、經十路、鐵路圍臺的地區。白馬山、濼口、黃臺、七里河是以工業為主的片區;無影山、工人新村、北園;洪樓、七里山是以居住為主的片區;文東為科研文教片區;千佛山為風景旅游片區。

第二十九條 王舍人組團位于中心城區最東部,是原總體規劃確定的獨立工業區。2010年城市人口為15萬人,規劃建設用地18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冶金、石化、輕工工業。嚴格控制該組團與賢文組團之間小漢峪溝以東寬度不小于1000米的綠色隔離地帶。賢文組團位于主城區與王舍人組團之間,以濟南開發區新區為主體構。2010年城市人口為lO萬人,規劃建設用地10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光機電一體化等產業。嚴格控制該組團與主城區之間大辛河兩側寬度不小于1000米的綠色隔離地帶,北部建設用地控制在花園路延長線以南。大金組團位于中心城區西部,規劃為新興產業園區,2OlO年城市人口為10萬人,規劃建設用地11平方公里。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科學等新興產業和倉儲業。嚴格控制臘山河與張莊機場之間寬度約2000米的綠色隔離地帶。黨家組團位于中心城區西南部,是原總體規劃確定的以汽車制造工業為主的獨立工業區。2010年城市人口5萬人,規劃建設用地6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汽車制造工業。該組團位于玉符河中游和地下水補給區內,嚴禁對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污染的工業生產和建設項目。嚴格控制該組團與主城區之間寬度不小于2000米的綠色隔離地帶。

第三十條 中心城區的建設以主城區的調整改造和以“先東后西”的時序發展建設外圍組團為重點。加快主城區調整改造,控制外延,重點調整用地結構和布局,強化省會城市的中心功能,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城市環境,突出泉城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優先建設東部賢文、王舍人組團,適時開發西部大金組團,結合大型汽車工業項目的安排加快黨家組團發展。 第三十一條 公共設施布局

1.在順河街、經一路、緯六路、經七路圍合地區內建設中心商務區,控制面積約2.6平方公里。在此范圍內控制新建項目的使用性質,促進現有建筑功能的合理置換,對具備條件的街坊進行整片改造,重點建設魏家莊地區。

2.規劃形成市、地區、社區三個等級的商業服務設施網絡布局;積極發展具有區域性輻射能力的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和方便群眾生活的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在泉城路、經四路東段、西市場商業集中地區形成市級商業中心。 在主城區的濼口、八里橋、無影山、七里山、清河、黃臺、洪樓、解放路、文東、英雄山、舜玉、王官莊、段店和王舍人、賢文、大金、黨家組團,布置17個地區級商業服務中心。 結合居住用地規劃,建設社區級商業服務中心。在段店、八里橋、金牛、濼口、大橋、七里堡,窯頭,七賢、英雄山南路等地建設大型專業批發市插;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配套完善農副產品集貿市插。

3.省級行政辦公用地的建設相對集中在經八緯一地區,同時完善古城區和歷山路兩側的省級行政辦公設施。市級行政辦公用地利用緯二路兩側現有行政辦公設施予 以完善.在十六里河地區欲留行政辦公發展用地。歷城、天橋2區行政辦公中心在現有基礎上配套完善;市中、槐蔭、歷下3區行政辦公中心分別在八里洼,段店,姓家新建;在王舍人、賢文、大金和黨家組團 建設辦公管理中心。

4.規劃金融設施分為區域、市級、地區、社區四個等級。在中心商務區內集中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市級、地區級金融中心結合相應的商業服務中心建設;結合居住區規劃配套建設社區級金融網點。

5.規劃文化娛樂設施分為省級、市級、地區、社區四個等級。在南門、經三緯

三、普利門、經八緯一等地區建設省、市級文化活動設施;在古城區的府文廟、芙蓉街和少年路地區,分別建設地方傳統活動中心、歷史文化中心和群眾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完善地區級文化藝術設施;結合居住用地配套建設文化娛樂場所。建設省、市圖書館新館,完善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設施,在省、市廣播電視臺附近形成廣播電視中心,新建市新聞出版發行中心。 6.體育設施規劃分為省級、市級、地區、社區四個等級。完善省級體育中心,在臘山湖北新建市級體育中心;各區和外圍組團配套建設地區級體育設施;結合居住用地建設社區級體育活動場所。

7.調整完善醫療衛生設施。在白馬山、賢文、大金和黨家建設醫療衛生院所;新建市急救中心;健全專業醫院;配套建設基層醫療衛生設施。

8.完善文東科研文教區建設,在南部十六里河地區建設濟南科技活動場所,在東部鰲角山地區預留高教科研用地。

9.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服務網絡,重點加強社會福利設施和社區服務設施建設。

第三十二條 住宅建設按照舊區改造與新區開發相結合的原則,綜合開發,配套建設,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居住需要。2000年中心城區居住用地達到43.44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5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增至2800萬平方米;2010年居住用地達到51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2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增至4560萬平方米。根據城市總體布局,將聯系緊密、布局集中的居住用地組合成片,形成29個居住生活區。其中主城區 22個,王舍人、賢文、大金組團各2個,黨家組團1個。每個生活區由2至3個居住區組成,規模5萬人至8萬人。舊區以澇洼地區和危舊房改造為重點,注意保護歷史傳統風貌,保留部分地段作為城市持續發展用地;新區以外圍組團居住用地開發建設為重點,并與舊村改造相結合。嚴格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配套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居住區。

第三十三條 工業布局的調整與產業結構及工業結構的調整相結合。重點發展機、車、電、化主導工業,改造提高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穩定發展電力、冶金、建材等基礎工業,積極培植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先導工業。生產方式向技術密集型、集約化轉變。工業用地由王舍人、賢文、大金、黨家、白馬山、濼口、黃臺、七里河8個工業區和美里湖、濟齊路、藥山、無影山、營市街、黃屯、建設路、七賢、東工商河、郎茂山、清河11個工業街區以及若干分散的工業點組成。工業區和工業街區結合現狀和工業結構調整分別確定其主導發展工業。2010年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由1995年的26%降為18%。工業用地發展分嚴格限制區、限制區、適度發展區和重點發展區四個層次。核心區、千佛山風景旅游區和文東科研文教區為嚴格限制區,區內工業原則上逐步外遷、轉產,改變用地性質;無影山、工人新村、北園、洪樓、七里山5片區為限制區,區內不再增加工業用地,鼓勵工業外遷和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保留部分非擾民工業,組成工業街區或工業點;黨家、白馬山、濼口、黃臺、七里河5個工業區為適度發展區,貫徹工業集中發展原則,突出工業區的主導性質,加強環境治理,加快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形成完善的工業區,王舍人、賢文、大金3組團為重點發展 區,以主導產業為主體,逐步形成獨立的現代化工業區。

第三十四條 倉儲用地根據工業生產和生活供應的需要,結合對外交通設施規劃布置。在八里橋附近布置供應倉庫,在白馬山、黃臺車站附近布置轉運倉庫,在工業區和外圍組團配置一定數量的倉儲用地。主城區內的部分儲備倉庫遷建到棗園,危險品倉庫遷至桑梓店附近建設。

第三十五條 濟南市土地等級劃分為六級,以核心區為一級,逐級向外圈層式延伸分級。充分發揮土地的級差地租效益,優化用地結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八章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風貌

第三十六條 濟南是1986年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于1989年編制了《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根據情況的變化,對《濟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進行修改、調整,納入本總體規劃。

第三十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從保持城市特色,保存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出發,點、線、片相結合,加強對文物古跡、歷史性街區、傳統風貌地區的保護,形成名城保護的完整體系。要妥善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使濟南的發展和建設既符合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持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

第三十八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是古城區及其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性街區、泉水、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區和城市風貌基本特色。古城區為護城河圍合的地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主要內容。古城區的保護要從整體出發,既要保護古城區,還要保護與古城區特色密切相關的外部自然地理環境。要繼承古城區的傳統格局,保護古城軸線、路網、水系。嚴格控制古城區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及空間尺度。建筑容量控制在150萬平方米以內;建筑高度要低于自大明湖至千佛山1. 5度仰角的控制線,滿足風景視廊的通視要求;建筑風格及空間尺度要符合古城區的風貌環境要求。芙蓉街、曲水亭街等地區為傳統歷史性街區,是濟南歷史文化、傳統民俗、泉池園林等泉城特色的精華所在,應嚴格進行保護。將莢蓉街、府文廟、百花洲、后宰門,珍珠泉、王府池子、曲水亭等街區,統一規劃,保護其真實的歷史遺存和傳統風貌,逐步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體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地方特色。泉水是濟南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色,應重點加以保護。劃定以南部山區和玉符河地區為重點的泉水補給保護區,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水源涵養與補給能力,保持泉水噴涌。加強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等四大泉群為重點的名泉保護,劃定名泉保護區,嚴禁對泉水噴涌和泉池環境有破壞性影響的建設活動。對文物古跡應嚴格按照有關文物保護法規進行科學保護,劃定116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范圍,完善保護措施。加強近現代優秀歷史建筑和古樹名木的保護與管理。 千佛山、靈巖寺、柳埠、五峰山、龍洞、黃河、城子崖、大峰山、翠屏山、齊長城、洪范池、趙八洞等重點風景名勝區,要劃定保護及控制范圍,保護風景名勝和其地域的生態環境,堅持適度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形 成和諧的人文與自然相依存的整體。

第三十九條 城市風貌的基本特色和總體格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之一。山、泉、湖、河、城有機結合是濟南城市風貌的基本特色。南北以自然山水城市為特怔,東西以城市發展時代延續為特征,構成濟南城市風貌的總體格局。

1.從宏觀自然環境出發,保護和繼承以千佛山、四大泉群、大明湖、東濼河、西濼河、黃河與古城區為主體的體現城市風貌基本特色的風貌帶。風貌帶范圍大致南起千佛山一帶山體,北至黃河(鵲、華二山),東起歷山 路,西至順河街和生產路。風貌帶內的建設要特別注重突出自然景觀和地方傳統特色,體現“齊煙九點”、“青山進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和“泉水串流于小巷民居之間”的風貌特征。風貌帶內的建筑高度和體量,以體現自然山水與古城的有機結合及空間尺度的和諧為準則進行控制,按風景視廊的通視要求重點控制自大明湖至千佛山之間的建筑高度。

2.從城市發展時代延續出發,繼承和發展城市風貌分區特色,重點突出古城區、商埠區、東部科教區以及賢文、大金現代產業園區等各具時代特征的風貌分區。各風貌分區內的建筑,應體現和延續自身內在的特征。高層建筑應避開古城區和風貌帶,在東西部地區建設。

3.從塑造城市局部和個體形象出發,加強城市中心區、重點地區、重要路段、城市廣場、城市標志建設,突出和強化城市風貌特色。中心商務區、商業中心區、公園風景區、文化設施集中區、火車站、汽車站、航空港和城市對外主要出入口等標志性地段的規劃建設,要在保持城市風貌基本特色和總體格局的基礎上,體現現代城市形象和地方特點。在南門地區、經八緯

一、共青團路、省府前街、濟南火車站北、十六里河等地和外圍組團中心開辟廣場。要加強城市標志及小品的建設,豐富城市風貌特色。

第四十條 濟南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旅游區的建設,按照“山水圣人旅游區”總體框架的要求,形成以古城旅游區為中心、四面擴展的格局。古城旅游區主要包括大明湖、四大泉群、環城公園、芙蓉街等傳統街區及千佛山、佛慧山等景區。向北擴展建成黃河旋游區,主要包括黃河公園和華山、鵲山、白云湖風景區及鴨旺口溫泉旅游度假區等。向東擴展建成龍山文化旅游區,主要包括龍山文化遺址、齊長城、百脈泉群等名勝古跡。向南擴展建成山川古跡旅游區,主要包括靈巖寺、五峰山、柳埠、龍洞、蟠龍洞、蓮臺山等風景旅游區。向西擴展建成千陰民俗風情旅游區,主要包括洪范池、翠屏山等風景旅游區。

第四十一條 以國家、區域交通干線為骨架,完善交通網絡和客、貨站場,形成鐵路、公路、民航等多方式,集約化運輸為主體,經濟合理、協調發展的對外交通體系。強化濟南作為全國重要交通樞紐的功能。

第四十二條 濟南鐵路樞紐,由目前津浦、膠濟兩條干線三個方向的環形樞紐,逐步建成津浦、膠濟、京滬高速、邯濟、濟龍煙五條干線七個方向的大型環形樞紐。2010年年貨運總量2億噸,旅客列車150對。

1.規劃建設京滬高速鐵路濟南段(今黃河高速鐵路橋),建設邯濟線、濟龍煙線并引入濟南樞紐,恢復濼口老橋和晏城至濼口老津浦線,建設晏城站南端、北園站北端疏解區和中速客車上、下京滬高速客線相關的聯絡線,建設桑梓店至平陵城站的東北環線和新開店黃河大橋。預留濟青高速鐵路、晏城至黨家莊站的西郊戰備迂回線、郭店至張夏的東南環線和自石橫經平陰至聊城的泰聊線。

2.濟南站為高、中速兼備的主客站。濟南東站,濟南南站為輔助客站,結合現狀預留發展條件。建設濟南高速動車整備檢修基地、濟南東機車車輛整備檢修設施。完善黨家莊、歷城站。隨新線建設商河、尹家店、梁王、孔村、平陰新站。 3.完善利用濟南西二級六場編組站,新建晏城北二級四場輔助編組站。預留十里堡輔助編組站。

4.濟南站緯六路貨場近期維持現狀,新建東沙王站綜合性貨場,將濼口、黃臺危險品貨場遷至規劃的桑梓店貨場。

5.嚴格控制規劃的鐵路線路和站場用地。鐵路正線兩側各30米、專用線和站場外包線兩側各lO米設置綠化防護帶。

第四十三條 濟南公路網由高速繞城公路環和京滬、濟青、濟濱、濟聊、濟荷5條高速公路,10

4、10

5、220、30

8、309等5條國道,10

6、00

2、00

3、00

9、0

12、0

37、0

38、0

47、06

7、071等10條省道及若干縣鄉公路組成,形成布局均衡、覆蓋全市的公路網。2010年建成濟南客貨運主樞紐。

1.近期建設大楊莊黃河公路二橋,京滬高速公路濟德、濟泰段,高速繞城公路環的東南段,京滬與濟青高速公路的聯接線,濟菏高速公路濟南段;將國道220線濟南至長清段、309線石河嶺以東濟南段,省道002線濟南至仲宮段、106線濟南段改造為一級公路,將國道104線濟南段,105線平陰段,省道003線長清段,009線商河段改造為二級公路。新建縣鄉公路700公里。2000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418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0公里,一級公路200公里,二級公路870公里,公路網密度達50.8公里/百平方公里。遠期將國道220線濟南至濱州段改造為高速公路,省道038線濟南段改造為一級公路,增加縣鄉級公路,公路通車里程達5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30公里,一級公路370公里,二級公路1540公里。公路網密度達70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高速直達,快速繞城,干支連網,村村通路”的現代化公路網。

2.濟南公路主樞紐由管理服務中心和客、貨運輸站場系統組成。2010年全市公路年客運量達8650萬人次,年貨運量達14770萬噸。濟南公路主樞紐管理服務中心設在北園路??瓦\系統由聯運,濟濼路、段店、甸柳莊、英雄山、青龍山等6個客運站組成。貨運系統由國際集裝箱分流中心、開發區、臘山、邢村、開山、東沙、大橋路等7個貨運站組成。

3.對外公路干線設綠化防護帶。高速公路兩側各50米,

一、二級公路兩側各20米,一般公路兩側各10米。 第四十四條 濟南遙墻機場現飛行區等級為4D,是國內干線機場和省會機場。規劃濟南遙墻機場建設發展為省內民用航空運輸網絡中心機場之一,飛行區等級4E,新建一條長3600米的跑道,原跑道改建為平行滑行道,新建航站樓,并配套增建航管、通訊導航及供油等設施。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嚴格控制并管理機場周圍的凈空和土地使用,保證安全運行并為機場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第四十五條 小清河隨河道治理適當發展航運交通。將黃臺港遷至下游壩子碼頭新建。

第十章 城市交通

第四十六條 城市交通建設的目標:到2010年或更長的時期,形成城市道路網和快速路系統。建立以公共運輸為主體,以快速交通為骨干,多種交通方式相協調,優勢互補,功能完善,管理先進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道路交通建設投資不低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

第四十七條 預計2010年中心城區乘車客運量達20.35億人次,其中公共客運系統占33%,汽車貨運量達到1.03億噸;機動車總量控制在35萬輛,其中出租車控制在1.5萬輛,摩托車控制在15萬輛。自行車控制在145萬輛。

第四十八條 中心城區的道路劃分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類。

1.道路網布局由3個環路,9條放射路、9條南北向和9條東西向主干路(簡稱“三環九射,九縱九橫”)構成總體框架,配以若干條次干路和支路形成完整的道路網系統。“三環”指由經十路、歷山路、北園路、無影山中路、濟齊路、營市街等組成的快速路環,由二環東、南、西、北路組成的主干路環,由京滬、京滬與濟青的聯接線和東、南繞城公路組成的高速繞城公路環。“九射”指主干路環向外放射的濟王、濟青(青州)、濟青(青島)、濟濱、濟德、濟齊、濟兗、濟微、濟臨等9條高等級公路。“九縱”指二環西路、營市街(快速)、緯十二路、緯六路、緯二路、順河街、湖山路、歷山路(快速)、二環東路等9條南北向主干路或快速路。“九橫”指二環南路、劉長山路、經十路(快速)、經七路、經四路、經一路、北園路(快速)、清河北路、二環北路等9條東西向主干路或快速路??焖俾废到y由一個環路和濟齊、濟兗、濟微、濟王和機場專用路5條聯絡干線組成,并與高速繞城公路和對外高等級公路相連接。 2.道路網密度為5.7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為15.7%。二環路以內道路網密度為6.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為17.3%。內環路(快速環)以內道路網密度為8.2公里/平方公里,道路用地率為24.3%。人均道路用地16平方米。

3.規劃道路紅線寬度:快速路50米至60米,主干路40米至50米,次干路25米至35米,支路15米至25米。部分主干路適當加大道路紅線寬度,為遠景發展地面軌道交通留有余地。道路橫斷面的布置,要合理組織車流與人流,要為街道綠化、市政管線以及其它各種道路附屬設施留下合適的空間,嚴禁在道路紅線內設置與道路交通無關的設施。道路兩側建筑按規定后退紅線。

4.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以平面交叉為主,快速路與其它道路相交,應建設互通式或分離式立交。個別主干路交叉口根據需要采取立體交叉。立交形式力求標準、簡捷,并考慮非機動車與人行的需要。對主要平面交叉口,積極采用渠化交通措施,加強控制管理,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第四十九條 城市建設必須安排足夠的停車設施。居住區、機關事業單位,旅游設施和其它大型公共建筑,均要按規定配置停車場。在城市主要交通集散點,辟建相應規模的公共停車場(庫)。在城市對外交通出入口和大型批發交易市場附近,設置外來公共停車場。2010年公共停車場達到1.9萬個車位。

第五十條 堅持以發展公共客運為主的方針。規劃期內初步形成以大公共交通為骨干、多種客運方式相結合的綜合客運體系。盡早立項研究濟南軌道交通的建設問題。

1.充分發揮公共電、汽車的優勢,擴大公交線網覆蓋面,調整車輛構成,努力提高公共客運服務水平。優化線網結構,滿足干線交通走廊快速大容量客流要 求和地區支線客流的需要。同時結合道路條件,發展地面準快速客運交通系統。

2.按大修廠(含高級保養場)、運營場、樞紐站(含首末站)三個層次安排場站用地。2010年新建和改建大修廠4處,運營場12處,換乘樞紐站8處。新區開發按規劃同步實施各類場站的建設,尤其是首末站。

3.統籌規劃小公共汽車和出租車場站,加強運營管理,使之成為公共客運的輔助方式。 4.在客流較集中的交通走廊干路上,預留軌道交通條件,近期作為公交專用道使用。

第五十一條 根據城市土地使用和交通布局,在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銜接點以及大型交通換乘地點,設置各類交通樞紐,以便各交通系統、交通方式的銜接。

第五十二條 大力發展城市社會化、專業化貨物運輸。逐步建立以專業運輸公司為骨干,小規模分散經營為輔的多層次綜合運營體系。建立貨物配送服務組織。對貨運車輛購置和使用實行宏觀控制,大力減少貨運空駛比例。

第五十三條 調整現有交通結構,制定相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變個體交通為主的客運方式。

1.壓縮自行車交通出行比率,辟建自行車專用路系統和停車場,減少對機動車行駛的干擾。

2.增設禁行摩托車的干路和地區,限制摩托車的大量使用,控制摩托車在城市的保有量。

3.有計劃、有步驟地適當發展私人小汽車。

第五十四條 加強道路交通管理設施建設,完善交通指揮、控制與實時監視系統。完善道路標志、標線以及安全誘導和保障設施。優化城市道路行車方案,合理使用道路空間,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第十一章 環境綠化與城市綠地

第五十五條 從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出發,加強市域環境綠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山、泉、湖、河等自然環境的要素,結合三大農業經濟區的分布,大力植樹造林,提高綠化覆蓋率,營造具有泉城特色的城市生態環境綠化體系。20lO年宜林荒山基本實現綠化,平原實現高標準農田林網化。森林、果園、苗圃、防護林地等面積之和占市域面積的20%,綠化覆蓋率達35%。

1.南部山區重點加強小流域治理,綠化荒山,營造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經濟林、風景林等。2010年綠化覆蓋率達65%,有林地面積占宜林地面積的90%。 2.沿黃及平原地區重點加強防風固沙林帶和農田林網建設。2010年高標準建成黃河防護林體系,農田林網化率達99%。

3.加強城鎮及鄉村的環境綠化,提高綠化質量。2010年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達8.0平方米以上。

4.按規劃寬度實施公路、鐵路、河道等兩側綠帶建設。

第五十六條 中心城區環境綠化形成“一環三帶九楔”的布局結構。“一環”是指環繞中心城區外圍的生態綠化環。由玉符河、黃河、韓倉河地帶的基本農田保護區、防護林帶和南部山林及風景名勝區組成。“三帶”是指主城區與賢文組團,賢文與王舍人組團,主城區與大金、黨家組團之間三條南北向綠色空間隔離帶。由農田、菜田、苗圃、果園、山林及河道、鐵路、道路、高壓線走廊等防護林帶構成。“九楔”是指中心城區外圍生態綠化環向規劃建成區插入的9條綠化帶。分別為新徐—洋涓滯洪區,黃河公園—北園滯洪區,華山滯洪區—農科院實驗田,石房峪—劉長山,萬靈山—英雄山,興隆山—燕子山,黑峪頂—五頂茂嶺山,城墻嶺—大王山,蓮花山—鮑山,要保持每條楔形綠化帶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第五十七條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形成“環式擴展,楔形插入,點式分布,網狀連結,立體綠化”的格局。通過辟建公園、街頭綠地、綠化廣場,加強庭院和專用綠地建設,搞好道路、河道、鐵路及工業防護林帶建設,增加苗木生產綠地和園林科研用地,形成泉城特色突出,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綠化質量良好的園林綠地系統,創建國家級園林城市。2010年城市綠地增至230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40%。公共綠地增至180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8.5平方米。

1.加強公共綠地建設,以市級、區級、居住區級公園、綠化廣場為主,與游園和街頭綠地等相結合,形成布局合理的公共綠地體系。公園、游園總數達139處。市級公園:擴建大明湖、五龍潭、趵突泉等公園,完善環城、千佛山、金牛、百花等公園;新建西郊、郎茂山、丁字山、白馬山、匡山、藥山、柳云、燕翅山、牛旺、新宇、鮑山、趙仙莊、興福寺、黨家等公園。區級公園:建設工業南路、段南、魏華、無影潭、黃崗、南全福、祝甸、義和、繁榮、王舍人、大金等公園。將植物園改為開放式公共綠地,在龍洞風景區新建植物園。整治改造中山、青年公園為開放式公共綠化廣場,開辟湖山路(南門)、濟南火車站北、濟南火車東站、英雄山、工業南路等公共綠化廣場,配套建設居住區級公園,加強街頭綠地,小游園等建設。

2.加強黨家、白馬山、濼口、黃臺、七里河等工業區及山東水泥廠、山東化工廠、濟南鋼鐵廠、濟南煉油廠、黃臺電廠、山東酒精總廠、濟南化纖總廠等的防護綠地建設,減少環境污染。

3.加強苗木生產綠地建設,按國家規定使生產綠地占城市建成區面積比率不低于2%,總面積達615公頃。

4.加強城市道路、鐵路、防洪河道等兩側綠化帶建設。城市道路綠化面積占道路用地面積比率主干道不低于20%,次干道不低于15%。鐵路、防洪河道等綠化帶按規劃建設。

5.庭院綠化及專有綠地,嚴格按有關規范標準建

第十二章 環境保護與環境衛生

第五十八條 環境保護目標:2000年濟南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基本得到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2010年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狀況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基本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1.環境空氣目標:2000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水平接近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2010年達到二級標準。根據環境空氣功能區劃,

一、

二、三類區各執行相應的

一、

二、三級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2.水環境目標:重點治理小清河、大明湖和臥虎山水庫等水體污染。2000年小清河濟南段出境水質達到地面水五類標準,爭取實現具有排洪、灌溉、航運等功能,大明湖水質基本達到四類標準,滿足旅游、觀賞要求,臥虎山、錦繡川水庫及其流域水質達到三類標準,建成水源保護區,引黃河水和地下水水源地飲用水合格率達100%,并建立相應的水源保護區。2010年以前小清河濟南段出境水質,力求達到國家地面水四類標準,實現具有排洪、灌溉、航運、旅游等功能,大明湖水質達到四類水體標準,引黃、臥虎山、錦繡川水庫和地下水等水源均符合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要求。 3.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目標:2000年中心城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達到9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3%,危險固體廢物處置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50%。2010年分別達到100%、90%、100%、100%、80%。

4.噪聲環境目標:2000年中心城區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65%,城市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不大于70分貝。2010年達80%以上和低于70分貝。

第五十九條 環境功能區劃

1.環境空氣功能區劃中心城區環境空氣功能區劃分為三類。大明湖地區,千佛山風景旅游區為一類區,居住、商業、金融、行政辦公、科技、文教等區及賢文組團為二類區,黃臺、七里河、濼口、白馬山工業區和王舍人、大金、黨家組團的集中工業區為三類區。

2.水環境功能區劃飲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飲用水地表水保護區,根據城市水源地規劃布局劃定一級、二級、準保護區,相應執行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并須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源衛生防護要求。飲用水地下水保護區,根據飲用水水源地及其附近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劃定一級、二級和準保護區,并相應執行各級保護區的防護規定。非飲用水水環境功能區劃:小清河濟南段劃分為三個功能區。睦里莊至槐蔭氯堿廠為源頭區,執行國家三類標準,氯堿廠至大碼頭為混合區,大碼頭以下的河段為農灌區,執行國家四類標準。大明湖水體執行國家四類標準。

3.城市環境噪聲功能區劃 風景區、療養區和別墅區等執行《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0類標準;居住生活、科技文教、行政辦公集中區執行1類標準;居住、商業、工業混合區,執行2類標準;工業集中區執行3類標準;城市干路與鐵路兩側區域執行4類標準。

第六十條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的主要措施:加強城市燃氣、供熱工程和煙塵控制區建設,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解決城市大氣污染問題;建立水源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增建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大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大力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實施環境噪聲綜合整治,加強對交通、工業、建筑施工和社會生活噪聲治理;嚴控玻璃幕墻導致光污染的危害;加強對工業固體廢物、有毒有害廢物和放射性廢物的管理工作,積極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結合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的調整,對污染擾民嚴重的單位實行關、停、并、轉、遷,嚴禁建設污染重、耗能高、運量大的項目。 第六十一條 環衛設施建設總目標:控制垃圾、糞便對環境的污染。2010年中心城區水沖式公廁普及率達到100%,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到50%,道路灑水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80%。公共廁所、垃圾收集站,按《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等規范標準設置。中心城區設置公共廁所760座,垃圾收集站140座,環境衛生專用車輛停車場12處,新建道路保潔管理房16處,保留原有垃圾無害化處理廠,新建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和生活垃圾焚燒廠各1處,新建建筑垃圾填埋場1處。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周圍建設40米寬的綠化隔離帶。

第十三章 城市水源與給排水

第六十二條 節約用水,引進客水,合理開發利用保護水資源,達到供需平衡。2000年濟南市總需水量19.90億立方米,市區7.27億立方米;2010年總需水量24.26億立方米,市區9.88億立方米。濟南市當地綜合水資源量,平水年20.13億立方米,枯水年14.65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平水年15.20億立方米,枯水年12.69億立方米。濟南市區的可利用量平水年5.35億立方米,枯水年4.47億立方米。供需對比,濟南是缺水城市,必須堅持“節流、開源、保護”并重的原則,積極采取措施,實現枯水年供需平衡。

1.采取有效措施,建設節水型城市。優化產業結構,降低產品用水單耗,嚴格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2010年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0%以上,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實現污水資源化,2010年濟南市污水回用量2.3億立方米,市區污水回用量1.2億立方米,積極發展噴灌、滿灌技術,降低灌溉定額,灌溉高效農業,加強自備井管理,杜絕用水浪費現象。

2.積極開源、引進客水。2010年全市年引用客水11.6億立方米。其中市區4.3億立方米,章丘1.6億立方米,長清0.5億立方米,平陰0.4億立方米,濟陽2.1億立方米,商河2.7億立方米。

3.加強水源地、水源直接補

第六十三條 加強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合理布置水廠,提高城市供水能力。2000年中心城區最高日需水量為138萬噸,人均生活用水標準為250升/日,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為50立方米,2010年最高日需水量為196萬噸,人均生活用水標準為300升/日,工業萬元產值耗水量為35立方米。結合山東省西水東調工程同步建設田山引水工程,陸續利用城西洼、欒灣洼、貴平洼、孝里洼沉沙,在許寺洼建設6400萬立方米的調蓄水庫,相應建設大楊水廠,規模60萬噸/日。擴建黃河二水廠,規模達40萬噸/日。黃河一水廠新建凈水設施,規模10萬噸/日。建設泉水先觀后用工程3.0萬噸/日,臥虎山、錦繡川兩水庫聯合向城市供水達到10萬噸/日,地下水開采量73萬噸/日??偣┧幠__到196萬噸/日。規劃預留5000萬立方米的鵝山調蓄水庫。

第六十四條 完善中心城區供水系統,建設輸配水管網。2000年新建千佛山加壓站5.0萬噸/日,無影山加壓站2.0萬噸/日,北園路加壓站10萬噸/日,緯十二路加壓站10萬噸/日,賢文加壓站2.0萬噸/日,七里河加壓站由3萬噸/日擴至4萬噸/日,普利門加壓站由13萬噸/日擴至18萬噸/日。新建輸水管線20公里,配水管線25公里,改造管線10公里。2010年新建七賢鎮加壓站15萬噸/日,黨家加壓站4.0萬噸/日;千佛山加壓站擴至15萬噸/日,北園路加壓站擴至20萬噸/日,緯十二路加壓站擴至20萬噸/日,改造宿家張馬加壓站,規模15萬噸/日。主城區新增輸配水管線53公里,王舍人、賢文、大金、黨家組團新增輸配水管線50公里。

第六十五條 加強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完善雨、污排水系統,逐步形成雨污分流制,擴大集中污水處理能力。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80%計算,工業污水量按工業用水量75%計算。雨水量采用濟南市暴雨強度公式,重現期一般地區采用1至2年,重點地區采用5年。

1.2000年中心城區最高日污水總量94萬噸,污水管道普及率達到80%,雨水管道服務面積率達到6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5%。2010年中心城區最高日污水總量134萬噸,污水管道普及率達到90%以上,雨水管道服務面積率達到85%,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

2.結合地形特點,中心城區劃分大金、濟齊路、濟濼路、大明湖、柳行頭、黃臺(七里河)、王舍人、黨家8大排污系統。新建王爐污水處理廠30萬噸/日,灘頭污水處理廠25萬噸/日,黨家污水處理廠3萬噸/日,擴建蓋家溝污水處理廠規模達60萬噸/日。

3.完善城市雨水排水系統。主城區雨、污合流管道結合城市建設改造為雨、污分流管道。中心城區分32個雨水分區,分區的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水體。重點解決低洼地區嚴重積水問題,更新改造排水能力低的雨水管道,疏通排水河道。 第十四章 城市能源

第六十六條 城市能源供應堅持大力發展電力,廣泛利用燃氣、積極增加集中供熱的原則。2000年濟南市能源消費量達到1275萬噸標準煤,2010年達到1870萬噸標準煤。

第六十七條 加快城市電源建設,合理布局,提高綜合供電能力,確保供電安全、可靠,并適度超前。

1.2000年全市用電量98億千瓦時,最大負荷186萬千瓦,其中中心城區用電量59.8億千瓦時,最大負荷113.5萬千瓦。2010年全市用電量208億千瓦時,最大負荷408萬千瓦,其中中心城區用電量116.5億千瓦時,最大負荷232萬千瓦。2010年中心城區平均負荷密度為0.94萬千瓦/平方公里,人均年生活用電量1200千瓦時。

2.充分利用現有黃臺電廠92.5萬千瓦發電能力,將500千伏濟南變電站由1×50萬千伏安擴至2×50萬千伏安,供電能力80萬千瓦。新建、擴建城市熱電廠,綜合供電能力達到30萬千瓦,新建章丘電廠145萬千瓦,利用聊城電廠的電源,在市區西南部建設500千伏變電站2×75萬千伏安,供電能力120萬千瓦?;咀龅诫娫慈萘颗c最大負荷相平衡。開展長清電廠前期準備工作。

3.根據電源點分布和分層分區供電原則,濟南電網采用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0.38千伏六級電壓。2010年中心城區形成220千伏雙回路環形電網和相應的變電站。中心城區以東至章丘電廠間建設220千伏小環網;110千伏高壓線路結合道路、綠化帶、河道伸入主城區,相應設置雙電源變電站降壓至10千伏后向周圍供電。中心城區設置220千伏變電站12座,110千伏變電站29座。市屬各縣(市)根據用電負荷建設1至2個220千伏變電站,降壓至110千伏或35千伏后向各鄉、鎮供電。

4.按照規范保護高壓線走廊。220千伏和110千伏高壓線走廊寬度一般控制為35米和25米,農村應適當加寬。高中壓線路通過城市重要地區、主要道路時,采用地下電纜。減少高壓電力設施對通信等的干擾和危害。

第六十八條 根據“因地制宜,多種氣源互補”的原則,大力發展管道燃氣,提高燃氣化率。 1.2000年濟南市年需燃氣折合天然氣1.9億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區1.35億立方米,2010年為9.6億立方米,其中中心城區7.7億立方米。

2.2000年前以焦爐煤氣、管道液化石油氣為主,瓶裝液化石油氣為輔,燃氣化率達85%。挖潛改造濟鋼焦爐煤氣,規模達到6000萬立方米/年,保留馬山坡、藥山液化石油氣儲配站,建設郎茂山、匡山液化石油氣混氣站,形成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為8.6萬噸/年。2010年前爭取引進俄羅斯天然氣或中原油田等其它燃氣源,使天然氣供氣量達到7.27億立方米/年,實現以天然氣為主,其它氣源為輔的燃氣供應結構,燃氣化率達到100%。

3.焦爐煤氣主要供應歷下區,管網采用中、低壓兩級系統。天然氣管網(含近期的管道液化石油氣)主給區和間接補給區的保要供應其它地區,采用中壓一級樓棟調壓系統。

第六十九條 堅持以熱電廠為主、區域供熱鍋爐房為輔的方式,發展城市集中供熱。

1.2000年中心城區工業熱負荷為1758噸/時,采暖熱負荷為13110吉焦/時;2010年分別為2797噸/時、19304吉焦/時。

2.2000年前擴建北郊、南郊、開發區熱電廠和黃臺電廠供熱二期工程,新建燕翅山、金雞嶺熱源廠,建設若干區域供熱鍋爐房,供熱面積達到2070萬平方米,熱化率達到30%。2010年前擴建燕翅山、金雞嶺熱源廠,新建魏華熱源廠和大金熱電廠,結合工業企業自備鍋爐房建設中小型熱電廠,發展多種形式的集中供熱,供熱面積達到5080萬平方米,熱化率達到50%以上。

3.中心城區按北郊、南郊、明湖、黃臺、東南郊、西南郊、王舍人、賢文、大金、黨家10個供熱區,建設供熱管網和換熱站。蒸汽管網盡量采用地溝敷設,熱水管網采用直埋敷設。

第十五章 城市郵電

第七十條 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高起點、高標準、加快通信設施建設,提高綜合通信能力,實現長話與市話、傳統業務與新業務協調發展。 1.2000年市區新建賢文、藥山、唐王和省電信技術中心4個電信分局,擴建現有17個電信分局,交換機總容量達到85萬門,市區電話普及率為30部/百人,中心城區電話普及率為45部/百人;2010年市區新增8個電信分局,擴建21個分局,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58萬門,市區電話普及率為53部/百人。中心城區電話普及率為79部/百人。

2.建設濟南第二長途通信樞紐。2000年長途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9萬路端,長途業務電路達到7.5萬條,2010年長途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2萬路端,長途業務電路達到10.5萬條。

3.中心城區大力發展公用電信管網,滿足公用網需要并為專用網服務,建設光纜線路,完善網絡系統,形成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城鄉一體、適應各種通信業務需要的全市通信網。

4.推廣應用電信新技術,開展數據通信、圖像信息、智能業務等,滿足社會和各個專用通信網的需要。

第七十一條 建設濟南至成都微波干線濟南段,近期適當保護濟南向西、西北、東和東北4個方向微波走廊,建設濟南通信衛星地面站;大力發展移動通信和無線尋呼業務。主城區邊緣設發信區和通信保護區4處,合理布置各臺、站,建立良好的電磁空域秩序,按國家規定保護無線通信空域,并防止電磁污染,保障公眾健康。

第七十二條 發展廣播電視事業。2010年全市廣播有效覆蓋率達到100%,電視有效覆蓋率達到98%以上,廣播節目達到12套以上,有線電視節目達到40套以上。

第七十三條 建設布局合理、技術先進、優質高效、四通八達、方便群眾的郵政通信網絡。2000年市區郵政支局、所達到83處。建成山東汽車郵運中心,航空郵件轉運站,新建歷城、市中區郵政局,新建郵政支局、所25處,擴建郵政支局、所5處,新增郵路5000公里,新增郵運車輛40部。2010年市區郵政支局、所達到98處。新建濟南郵政第二樞紐,新建歷下、槐蔭區郵政局,新建郵政支局、所15處,改、擴建郵政支局、所10處,新增郵路10000公里,新增郵運車輛100部。

第十六章 城市防災 第七十四條 濟南市是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時有發生的地區,為重點設防城市。必須按照“平戰結合,平災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城市總體防災系統,確保城市安全。

1.健全城市災害預測和應急報警系統,建立城市防災指揮中心,統一協調處理重大和突發災害。

2.加強信息系統,防災骨干工程建設,重視城市重點工程的防災設施建設。

3.疏散舊城區過密人口,利用城市綠地、廣場、地下空間和疏散通道防災避災。

4.加強對易燃易爆和劇毒品的生產、儲存和輸送設施的管理,逐步遷出城市內易燃易爆廠點和倉庫,新建易燃易爆生產、儲存單位必須設置在城市邊緣安全地區。

5.交通及市政公用設施應地上與地下結合,環狀連通,多路輸送,增強災時的應變能力。

6.加強對軍事設施和城市要害部位的保護。

第七十五條 城市防洪貫徹“全面規劃、綜合治理、防治結合、以防為主”的方針,與流域規劃相協調,因地制宜確定防洪標準。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1.黃河防洪任務以防花園口站22000立方米/秒為目標,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10000立方米/秒,防洪工程按濼口站11000立方米/秒設防,小清河近期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遠期結合流域治理力求達到百年一遇,中心城區各排洪溝道近期采用50年至100年一遇,遠期達到百年一遇,低洼地區排澇采用5年一遇,市屬各縣(市)城區防洪標準為20年至50年一遇。

2.市區上游以緩蓄為主。充分利用現有塘壩、水庫等水利設施,并適當增加緩蓄工程,以阻截山洪雨水徑流,削減洪峰流量。采取植樹造林等措施,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中游以分流和疏導為主。興濟河、大洞溝部分山洪經臘山分洪截流入玉符河,九曲溝截流入大澗溝,丁家莊溝截流入大辛河,義和莊溝截流人龍脊河。下游以疏泄為主,滯蓄為輔。疏浚、拓寬河道,改造阻水橋梁,提高防洪能力。小清河濟南段設4個滯洪區,滯洪面積約17平方公里。滯洪區內嚴禁有礙滯洪功能的建設。

3.市區主要河道綠化帶寬度每側控制20米至30米,一般河道每側控制10米至20米。 第七十六條 從濟南戰略地位出發,加強人防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提高整體防護能力。

1.按照“人防工程與城市建設相結合,平時和戰護,重點保護好南部山區24處地下水強滲漏帶(點)和臥虎山、錦繡川兩水庫水源地。 時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人防工程建設。2010年中心城區完成××萬平方米的人防工程,形成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的人防工程系統。各類建筑按規定建設人防設施。新建居住區按建筑面積的2%建設掩蔽工程,宜結合公共建筑和綠地建設。

2.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2010年中心城區完成××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形成總建筑面積××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系統。結合城市建設,在城市重要設施和繁華地區及大型公建地段修建地下交通和地下公共設施。

第七十七條 城市抗震防災貫徹“預防為主、防救結合、綜合防御”的方針,提高城市抗震防災能力。城市綜合防御目標,要達到抗御6級地震的能力。

1.中心城區新建建(構)筑物按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的抗震要求設防,重要建(構)筑物及生命線工程按7度設防。達不到抗震要求的工程,要進行抗震加固。

2.對要害部門和交通、能源、通訊等生命線工程,有次生災害源的工程,高層建筑等工程的建設,應避開斷裂帶等危險區域。

3.設置市抗震防災技術中心和5處地震監測臺。結合城市道路設置疏散通道。結合公園、廣場、運動場等空曠場地,設置避難場地。

4.編制濟南城市地震區劃。

第七十八條 貫徹“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提高城市抗御火災能力。

1.各項建設必須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防火規范,確定防火等級,健全消防設施,設置消防通道。

2.健全城市消防供水系統,消火栓間距不超過120米,并充分利用河湖水塘、企業自備水源,水池做為消防水源。 3.按照從報警起5分鐘到達火災現場的要求,設置消防站。中心城區建設消防指揮中心,消防站由10個增至20個,其中4個特級消防站,11個一級消防站,5個二級消防站。

第七十九條 做好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警報。建設濟南市氣象臺。建設濟南市重大災害天氣實施預警系統,中小尺度天氣監測系統工程,設置自動氣壓氣象站組成的雨情天氣監測站網30個,其中中心城區15個。建設和完善全市人工防雹增雨基地和氣象衛星遙感系統。

第十七章 近期建設

第八十條 近期建設以城市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為依據,堅持整體協調、持續發展的原則。到2000年,省會城市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主城區的調整改造和外圍組團及衛星鎮的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水源、能源供應緊張和交通擁擠的狀況得到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和防災能力有較大提高,為建成現代化城市奠定良好基礎。

第八十一條 近期建設的重點:加快主城區的調整改造,優化用地結構,積極開發建設賢文等新區和重點衛星鎮,加快住宅和大型文化設施的建設;加強城市道路交通、水源、能源和郵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綠化,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保護和發展歷史文化名城。

第八十二條 主城區內的部分污染企業和危險品倉庫逐步外遷,用地置換為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居住和綠化用地。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啟動建設中心商務區,完善商業服務設施布局,注重社區及居民小區商業網點的發展,加強銀行、保險、證券等服務設施建設,強化省金融中心地位。配合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建設齊魯文化藝術中心,山東音樂廳,省、市圖書館新館等大型文化設施。加快住宅建設,提高居住水平,整治改善居住環境。新建城市住宅800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達到8.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達到80%,基本達到住房小康水平。在調整改造主城區的同時,加快發展外圍組團和重點衛星鎮的建設,賢文組團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配合主城區工業“騰籠換業”工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建設大金和黨家組團,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王舍人組團,加強孫村、董家(含郭店)、大橋、仲宮等4個重點衛星鎮的建設。

第八十三條 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放在城市建設的首位,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建設速度,提高市政基礎設施水平和環境質量。 1.對外交通。鐵路建設重點是配合國家和省搞好邯濟鐵路、濟龍煙鐵路、濟南鐵路樞紐改造、京滬線電氣化濟南段等工程。公路建設重點是京滬高速公路濟南段(含第二黃河公路大橋),濟青與京滬高速公路聯接線,高速繞城公路東、南環線,220國道濟南至長清段和002省道濟南至仲宮段升級改造工程。建設濟南機場二期工程,新建一條3600米跑道和1800米聯絡道以及5萬平方米候機樓,配套增建航管、通訊導航及供油等設施。結合小清河干流治理籌建新港。

2.城市道路。按照“改造內環、完善二環、打通主干、理順次干、整治支路”的原則,逐步形成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的道路交通網絡。重點打通經一路、緯六路與無影山路聯接線、標山南路東段和經六路西段,拓寬改造營市街、經四路、六里山路;建設順河高架路,建設歷山北路、窯頭、甸柳、五院等6座立交橋和泉城路、西市場等5處大型公共停車場(庫)。

3.城市給排水。結合省西水東調工程同步建設田山引水工程,陸續利用城西洼、欒灣洼、貴平洼、孝里洼沉沙,在許寺洼建設6400萬立方米的調蓄水庫,擴建黃河二水廠達40萬噸/日規模。新建姜家莊,科技城、

分水嶺水廠和泉水先觀后用工程。共計增加供水能力35.5萬噸/日,配套建設給水管網和加壓泵站,供水普

及率達到100%。擴建蓋家溝污水處理廠,新增規模22.5萬噸/日,新建灘頭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規模12.5萬噸/日,并配套建設污水管網和污水泵站。建設黃臺、白馬山地區和賢文組團的雨水干管系統和長途汽車站雨水泵站。

4.城市能源。建設章丘電廠一期工程25萬千瓦。擴建500千伏濟南變電站,增加容量50萬千伏安。新建、擴建美里湖、東門、姚家、南郊220千伏輸變電工程 和經七路、南門、舜玉、官扎營(天橋)、西門、王舍人110千伏送變電工程。擴建北郊、南郊、開發區3個熱電廠,新建金雞嶺、燕翅山2個熱源廠,擴建黃臺電廠供熱二期工程并配套建設供熱管網,使集中供熱面積達到Z070萬平方米,熱化率30%。重點建設郎茂山、匡山兩個大型液化氣溫氣站,并配套建沒供氣管網,新增供氣11萬戶,燃氣化率達到85%。

5.城市郵電。建設山東汽車郎運中心,濟南機場航空郵件轉運站,新建市中、歷城區郵政局,新增郵路5000公里,以滿足郵件交換量每年遞增15%的需要。新建賢文、藥山、唐王、省電信技術中心4個電信分局,擴建原有17個電信分局,新增交換機容量38萬門,相應配套建設電信管網,中心城區電話普及率達到45部/百人,新建長途第二通信樞紐,長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9萬路端,相應建設長話光纜,長話線路達到7.5萬條;建設濟南衛星通信地面站和濟南至成都微波通信干路擠南段,大力發展移動通信網絡。

6.環境保護與環境衛生。建設黃臺電廠脫硫裝置。關、停、并、轉1萬噸/年以下的造紙廠,加強城市污水綜合治理,使小清河濟南段出境水質達到五類標準,大明湖水質基本達到四類標準。加強交通噪聲和環境噪聲治理,建設噪聲達標區,噪聲達標覆整率達6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治理率達到90%以上。加強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城市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相應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建筑垃圾填埋場等環衛設施。

7.城市防災。重點綜合整治小清河,城區段拓寬到40米至50米,兩側分別修建18米寬的濱河道路,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加固黃河大堤,確保黃河安全行洪。按照平故結合的原則,重點建設經四路,歷山東路和英雄山地下人防設施。改建市和歷下區人防指揮所。建設賢文、王官莊、黃臺3個消防站,遷建消防一中隊。建立市抗震防災技術中心 ,加強抗震防災隊伍建設。建設濟南氣象臺,完善預報系統。

第八十四條 城市綠化。南部山區綠化宜林荒山,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沿黃建造防風固沙林帶。主城區東西兩側與外圍組團之間建設綠化隔離帶。大力植樹造林,建設小清河兩岸濱河綠帶,新建匡山,藥山等24處市、區級公園和24處街頭綠地,新增公共綠地679公頃,人均達6.5平方米,植物園改為開放式公園,青年、中山公園改為公共綠化廣場,搞好居住區綠地和垂直綠化建設。構筑具有泉城特色的園林化城市。

第八十五條 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突出泉城特色。從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宏觀環境和總體風貌格局出發,保護好千佛山、大明湖和四大泉群;按照“循序漸進、保護整治”的原則,逐步保護與整治芙蓉街、曲水亭街歷史街區,保護歷史遺存,繼承文化傳統,體現泉城特色,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城市廣場和重點地段的建設。在南門地區建設濟南中心廣場,各區相應建設區級或地區性廣場。

第十八章 遠景規劃設想 第八十六條 濟南遠景發展目標為,經濟高度發達,社會高度文明,省會功能高度完善,成為具有國際影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聞名的泉城。

第八十七條 城市遠景堅持以中心城區為主體、衛星鎮相圍合的“眾星拱月,四面展開,城鄉一體,持續發展”的總體布局結構。中心城區堅持“東西帶狀組團”式布局,嚴格控制主城區的用地擴展和人口膨脹,適當發展外圍組團。嚴格控制主城區、組田之間的綠色隔離空間。城市發展重點為衛星鎮建設。仲宮、孫村、董家(含郭店)、大橋4個重點衛星鎮達到規劃規模后,繼續發展東部的董家、孫村和黃河北的大橋、桑梓店等衛星鎮,使中心城區外圍形成3—5個規模達到10萬人的衛星鎮。

第八十八條 規劃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與遠景發展相銜接,為遠景基礎設施建設創造條件。對外交通重點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港建設。城市交通建立和完善城市快速道路系統,建設大運量軌道交通系統。城市通訊重點建設大容量、高速率的信息高速公路系統。城市水源以引調客水為主,建設跨區域引水工程,保護地下水資源,達到泉群全年噴涌,從根本上解決濟南缺水問題。城市能源建設跨區域引進天然氣工程,建設核電廠或增加從大電網受電量。環境污染從根本上得到治理,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第十九章 實施措施

第八十九條 強化城市總體規劃的法律規定性和宏觀調控能力,嚴格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建設管理?!稘鲜谐鞘幸巹澒芾磙k法》等有關法規,要適應實施本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予以修改、補充,并制定相應的管理技術規定,完善依法行政的根據。

第九十條 理順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機構,強化政府對城市規劃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職能。充分發揮山東省省會規劃建設委員會的作用,保證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城市規劃主管部門要堅持依法行政,加大執法力度,提高管理水平。

第九十一條 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深化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逐步完成各縣(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的編制,盡快完成中心城區分區規劃的修訂工作。適時編制地區性控制性詳細規劃,及時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 第九十二條 主城區的建設以調整改造為主,控制外延。根據發展需要,堅持集中緊湊、盡量利用現有基礎設施的原則,安排外圍組團建設時序,加快衛星鎮,特別是重點衛星鎮的建設。建設計劃的安排,要向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傾斜,逐步增加外圍組團建設占整個城市建設總量的比例。制定促進高新技術先導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和外圍組團,衛星鎮建設的引導政策。

第九十三條 建設用地嚴格按城市總體規劃進行控制。道路交通、公共設施、公共綠地、市政公用設施的用地和文本中有明確要求的用地,不得改變用地性質。其它用地可有一定的兼容性,根據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在編制分區規劃或詳細規劃時,進行合理的安排。建設項目的安排,要堅持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按城市規劃進行建設,遏制超強度開發,避免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和環境惡化。

第九十四條 深化城市建設投資體制改革,制定相關政策,吸引多方資金,增加投資渠道。加強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土地市場,規范房地產開發,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用地布局和用地結構。

第九十五條 從有利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市合理布局出發。本總體規劃建議適時、適當地調整行政區劃。

第九十六條 加強對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有關法規的宣傳,增強法人和市民的城市規劃意識,自覺執行城市規劃和有關法規,監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

第二十章 附 則

第九十七條 《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年)》的法律有效組成文件是文本、圖則,說明書是文本和圖則的具體解釋。參考性文件是基礎資料匯編和專題研究報告。經國務院批準后,具有法律效力,適用于濟南市行政轄區范圍。其執行機關為濟南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規劃實施中的具體問題由濟南市規劃局負責解釋。如有重大變更或修訂,須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規定,履行相應的法律程序。

第九十八條 《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年一2010年)》自國務院批準后生效。在經濟南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同意后至逐級上報國務院批準期間,可依照本總體規劃進行建設和管理。國務院批準本總體規劃之日,《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1978年一2000年)》停止執行。

第三篇:濟南市建設用地容積率調整規劃管理辦法

發布時間:2014-03-26 點擊率:783 來源: 作者:

第一條為規范建設用地容積率調整的規劃管理,維護城鄉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提高城鄉規劃依法行政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濟南市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用地容積率管理辦法》(建規[2012]22號)規定,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市城市規劃區內依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出具的規劃條件、核定的規劃指標,以劃撥或出讓方式(包括其他有償方式,下同)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用地,調整容積率的,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容積率是指一定地塊內,總建筑面積與建筑用地面積的比值。

容積率分地上容積率和地下容積率。

第四條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容積率調整的規劃管理工作。市監察機關負責對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履行容積率調整規劃管理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條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一經劃撥或者出讓,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擅自調整確定的容積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方可按照本辦法規定的程序進行調整:

(一)因城鄉規劃修改造成地塊開發條件變化的;

(二)因城鄉基礎設施、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或者重大項目建設需要,導致地塊建設條件發生較大變化的;

(三)國家和省、市的有關政策發生變化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條容積率調整按以下程序辦理:

(一)建設單位或個人向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說明調整意向及理由;

(二)經審查符合調整條件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就是否需要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征求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意見。無需收回的,由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提出調整論證要求,建設單位或個人據此編制調整論證報告及方案;

(三)調整論證報告及方案編制完成后,由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組織技術人員、相關部門、專家等對調整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專題論證;

(四)經論證同意調整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將調整報告和相關論證意見通過本地主要媒體、本部門網站和現場進行公示,征求規劃地段內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公示時間不少于7日。必要時應當進行走訪、座談或組織聽證。

項目涉及保密要求的,按有關規定辦理。

(五)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依據論證結論及公示情況依法提出調整或不調整建議(附有關部門意見、論證、公示等情況材料)報市政府或者市政府授權機構批準;

(六)批準調整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將調整情況函告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建設單位或個人,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依法按程序完善土地手續后,方可辦理后續規劃審批。

(七) 不予批準調整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書面答復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第七條容積率調整論證報告應當表明建設用地基本情況、調整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調整幅度等內容,并對交通、環境、設施配套等進行分析評價。

容積率調整論證方案應當表明調整前后用地總平面布局、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建筑空間環境、與周圍用地和建筑的關系等內容。

第八條容積率調整專家論證應當根據項目情況確定專家的專業構成和數量,從相關專家庫中隨機抽取;出具的論證意見應當附專家名單和本人簽名,保證專家論證的公正性、科學性。專家與申請單位或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回避。

第九條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將容積率調整程序、要求及責任部門等內容在本部門網站公開。容積率調整項目論證后,應當將參與論證的專家名單公開。

第十條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同一建設項目,在給出規劃條件、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建設項目竣工規劃核實過程中,應當保持容積率指標的延續性、一致性。

第十一條分期開發的建設用地,各期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確定的建筑面積總和,應當符合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定的容積率要求。

第十二條建設工程竣工后,經規劃核實,其實際建設基本符合規劃要求,但容積率超出劃撥決定書或者土地出讓合同約定的,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函告市國土資源部門按照相關規定辦理,不再履行容積率調整程序。

第十三條因建設單位或個人原因提出申請容積率調整而不能按期開工的項目,依據土地閑置處置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建設單位或個人未經依法批準,擅自調整容積率進行建設的,由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查處。

第十五條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不按規定調整容積率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機關給予糾正;在容積率規劃管理中失職瀆職、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主管部門或者行政監察機關依法依紀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各縣(市)建設用地容積率調整可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十七條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四篇:濟南市城市建設用地容積率規劃管理暫行規定

第一條 為科學、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與空間資源,規范建設用地容積率的規劃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進行各項規劃建設活動,涉及容積率規劃管理的,均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建設用地容積率規劃管理工作。

第四條 建設用地容積率按地上容積率和地下容積率分別核定。 第五條 建設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參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進行分類。

第六條 建設用地面積大于3公頃的建設用地,必須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經批準后實施。須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成片居住類用地,應按上層次規劃及本規定《成片居住類用地地上容積率指標表》(以下簡稱《表一》)的規定核定地上容積率指標。

第七條 建設用地面積小于3公頃的居住類用地和商業類用地,其地上容積率指標在經批準的詳細規劃中已經確定的,應按批準的規劃執行。須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居住類用地和商業類用地,其地上容積率指標應按本規定《小于3公頃建設用地地上容積率指標表》(以下簡稱《表二》)的規定執行,其中建設用地面積小于0.5公頃的居住類用地和商業類用地,應按《表二》的規定相應折減。

1

第八條 建設用地地下容積率指標在滿足地下停車、地下市政、地下人防等配套設施和滿足保護地下泉脈的條件下,根據功能需要合理確定。

第九條 臨城市道路、廣場的建設項目,在自身功能需要以外能為社會提供廣場、屋頂平臺、通道、綠地等公共開放空間的,在符合周圍環境及規劃要求并滿足消防、衛生、交通等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可按下列規定相應增加建筑面積:

(一)核定容積率小于等于2時,每提供1平方米開放空間,允許增加建筑面積1.5平方米;

(二)核定容積率大于2小于等于4時,每提供1平方米開放空間,允許增加建筑面積2平方米;

(三)核定容積率大于4時,每提供1平方米開放空間,允許增加建筑面積2.5平方米。

第十條 建設項目征地范圍內代征或代拆城市道路、公共綠地或其它城市公共用地,在核定容積率指標時,可按下列公式的計算方法增加容積率。

公式一:FAR2= (S2/ S1) ×FAR1 ×0.2 公式二:FAR2= (S3/ S1) ×FAR1 ×0.5 其中:FAR1-核定容積率; FAR2-容積率增加值; S1-建設用地面積; S2-代征城市公共用地面積;

2

S3-代拆城市公共用地面積。

第十一條 危舊房改造和重點建設項目拆遷安置用房、經濟適用房建設項目,其容積率指標可按《表一》、《表二》和本規定第十條的規定適當增加。

第十二條 市級商業中心、地區級商業中心、城市標志地段等特殊功能區內的各類建設項目,其容積率指標參照本規定在編制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確定。

特殊地區的具體范圍和管理規定應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等有關規劃確定。

第十三條 在老城區、歷史文化保護區、特色風貌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生態保護區、機場凈空保護區等保護區內的各類建設項目,其容積率指標應在符合所在區域保護要求的前提下確定。

保護區的具體范圍和保護要求應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分區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有關規劃確定。

第十四條 未列入《表一》、《表二》的行政辦公、教育科研、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工業、倉儲等類型的建設用地容積率指標,應按有關規劃要求及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 建設用地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允許調整增加容積率:

(一)建設用地原有容積率已超出本規定核定容積率的;

(二)建設用地內的建設項目已全部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

(三)以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四)建設用地內有違法建設行為的。

3

第十六條 建設用地所在區域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按本規定調整審批程序進行容積率調整,但容積率增加須符合周圍環境要求,且滿足消防、衛生、交通等有關規定及周圍設施所能承擔的條件:

(一)國家、省或市重大政策發生變化的;

(二)建設用地原有建設限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的;

(三)城市規劃調整或重大項目對建設用地所在區域的功能、環境、交通等條件產生較大影響的;

(四)為滿足公共利益需要而建設市政配套或基礎設施的。 第十七條 容積率調整審批程序:

(一)建設單位向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整容積率申請,說明調整理由和具體調整意向,并附調整后的規劃設計方案;

(二)非經營性建設用地增加容積率的,或經營性建設用地增加地上容積率不超過核定容積率10%的,以及增加地下容積率 的,由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審定;

(三)經營性建設用地增加地上容積率超過核定容積率10%的,經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后,報市城市建設項目審批小組審定;

(四)經營性建設用地增加容積率的,應到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補交土地出讓金。

第十八條 本規定名詞解釋及計算規則按附錄《名詞解釋》、《計算規則》執行。

第十九條 本規定由濟南市規劃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條 本規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4

表一

成片居住類用地地上容積率指標表

用地面積

3ha≤S<10ha

10ha≤S<20ha

S≥20ha

區位

老城區以內 老城區以外

老城區以內 老城區以外

老城區以內老城區以外

建筑層數

地上容積率

1-3層

0.7

0.75

0.65

0.7

0.6

0.65 4-6層

1.3

1.4

1.2

1.3

1.1

1.2 7-11層

1.8

1.9

1.7

1.8

1.6

1.7 12-18層

2.1

2.2

1.9

2.0

1.7

1.8 ≥19層

2.4

2.6

2.2

2.4

2.0

2.2 備注:

1、S—用地面積(ha)。

2、表內容積率指標為單一層數類型的居住類用地對應的上限值,由不同層數類型的居住類用地混合組成的建設用地,其容積率指標應按不同層數類型分類劃定用地面積后,按相應類型分別執行,合成平均指標。

3、本表適用于大于等于3公頃的成片居

住類建設用地。

表二 小于3公頃建設用地地上容積率指標表

區位

老城區以內

老城區以外

容積率

類型

居住類用地

1-3層

0.75

0.8

4-6層

1.4

1.5

5

7-11層

1.9

2.0

12-18層

2.2

2.4

≥19層

2.6

2.8 商業類用地

H≤15m

1.6

1.5

15m

2.2

2.1

24m

3.0

2.8

50m

3.5

3.3

H>80m

4.0

3.8 混合用地

混合類型建設用地的容積率指標應按用途類型分類劃定用地面積后,按相應類型分別執行;對難以分類執行的混合用地,應按不同用途類型的建筑面積比例和相應的指標換算合成綜合指標。 備注:

1、H—建筑高度(m)。

2、表內容積率指標為單一層數或高度類型的建設用地對應的上限值。

3、本表適用于小于3公頃的建設用地。

附錄一 名詞解釋

1.城市規劃區:市轄歷下、市中、槐蔭、天橋、歷城、長清行政六區(含市高新技術開發區)。

2.老城區:主要指二環路以內地區。

3.居住類用地:以居住建筑物及其配套設施共同形成的居住小區、居住組團、街坊和單位生活區等各種類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4.商業類用地:從事各類商業銷售活動及容納商業性辦公、旅館業等各類服務業活動的用地。

5.容積率:一定地塊內,總建筑面積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

6

6.地上容積率:一定地塊內,地面以上建筑面積(室外地坪正負零以上高度不超過1.5米的半地下室建筑面積不計)與建設用地面積的比值。 7.規劃道路紅線:城市道路用地的規劃控制線。 8.規劃河道藍線:城市各級河道用地的規劃控制線。 9.規劃綠線:城市各級綠地用地的規劃控制線。

附錄二 計算規則 1.建設用地面積計算

建設用地面積是指能直接用于或附屬于該建設項目的實際用地面積,不包括規劃道路紅線、規劃河道藍線及規劃綠線等規劃控制線內的城市公共用地面積,具體面積以市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的用地范圍為準。

2.建筑面積計算

按國家有關建筑面積的計算規則計算。地下室及半地下室須按層高2.2米(含2.2米)以上設計,并計入建筑面積。 3.建筑高度計算

(1)平屋面建筑無女兒墻的屋面,從室外地坪正負零算至檐口頂面,如有女兒墻的屋面,算至女兒墻頂面。

(2)坡屋面建筑,從室外地坪正負零算至屋檐口。 4.建筑層數計算

從建筑室內地坪正負零開始計算第一層至建筑屋頂。頂部躍層及高度低于2.2米的夾層及設備層不計算建筑層數。 5.容積率計算

7

容積率的計算公式:FAR=S1/S2 其中:FAR——容積率;

S1——建設用地內計算容積率的建筑面積總和; S2——建設用地面積。

(1)建設用地內設置為地區服務的公用設施和人防設施,其建筑面積可不計入容積率指標。

(2)建筑物之間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設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其建筑面積可不計入容積率指標,但通道內不應設置商業設施,且該通道對社會公眾無償開放。

(3)因建設用地代征或代拆城市公共用地增加的容積率應分別計算后,再計算合計值。 6.開放空間的條件與計算

開放空間必須沿城市道路、廣場,使用面積不小于150平方米,與地面高差不大于 5米。開放空間應設置相應的標志,有直接對外通行的坡道或樓梯,做到常年開放,不得改變使用性質,并交有關部門管理。

8

第五篇:濟南市“十二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大全)

濟南市“十二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

為全面推進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發展,依照《濟南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綱要》的精神,特制訂濟南市“十二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一、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濟南市認真貫徹國家產業發展指導方針,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有機高分子材料、特種功能纖維、高性能金屬材料、光電子材料、環保節能節材建筑材料等領域產業基礎較好,擁有一批市場競爭力強、市場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F有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工程技術中心5個,建立了國家火炬計劃章丘有機高分子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擁有國內最完整的氟材料和氟化工產業鏈。為我市新材料產業今后一個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根據統計部門資料,2010年年末我市規模以上新材料工業企業88家,企業產品涉及了當今新材料領域的多個方面。2010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064億元,其中新材料產業約184億元,同比增長26.6%。

(一)無機非金屬材料

1、玻璃材料

技術玻璃制品制造產業在我市已經形成一定規模,涉及這一產業的企業有10家左右,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力諾集團為龍頭,主要生產真空太陽集熱管、太陽能玻璃管等產品。該領域中擁有國家科技部授予的國家火炬計劃濟南太陽能特色產業基地。高硼硅玻璃太陽能集熱管雄踞全國第一。高硼硅玻璃管材、棒材占國內市場65%份額,高硼硅耐熱玻璃器皿,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甲級玻璃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2、耐火材料

濟南市耐火材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基本形成科研-設計-生產-應用的產業體系。濟南鎂碳磚、新峨嵋等龍頭企業均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通過創新成果轉化和戰略產品開發,產業鏈整體技術實力得到很大提升。耐火材料年能力為 7.5萬噸,其中鎂碳磚等定型產品6萬噸,不定形耐火材料 1.5 萬噸。出口創匯額居全國同行業首位。新峨嵋為國家滑板磚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單位之一,產品技術居國內領先和國內先進水平,滑動水口產品產銷量連續十幾年居國內第一。

3、建筑材料

環保節能節材建筑材料產業一直是濟南市的傳統優勢行業,目前有大約10家企業從事改性瀝青、防水材料制造、防水涂料、保溫防腐材料等產品的研制與生產,產品具有節能環保,防腐防水等特點。龍頭企業—山東省高速公路建設材料有限責任公司,擁有數條SBS改性瀝青生產線、天然瀝青改性瀝青生產線、木質素纖維生產線和乳化瀝青生產線,具有瀝青儲存能力六萬余噸的瀝青中傳庫,年瀝青周轉量達30余萬噸。

(二)有機高分子材料

1、樹脂材料

目前我市樹脂材料制造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以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濟南圣泉集團為龍頭企業,有大約20家企業從事塑料及合成樹脂的制造與生產,產品包括呋喃樹脂、酚醛樹脂、化工樹脂、PVC板材等大約30個品種。其中圣泉集團是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企業,主持起草過8項酚醛樹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企業與中科院合作成立“酚醛樹脂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與濟南大學合作成立“酚醛泡沫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致力于開發、生產用于耐火材料、磨具磨料、建筑材料、泡沫酚醛等用途的酚醛樹脂,形成了10個系列800多個品種,具有年產10萬噸酚醛樹脂產能,國內市場占有率30%。

2、橡膠材料

我市從事橡膠制造的企業大約有5家左右,目前產業規模不大,以臺橡(濟南)實業有限公司為代表,年產TPE/TPR熱塑性彈性體材料5000噸,填補了大陸長江以北無專業生產熱可塑性彈性體工程材料大型企業的空白。

3、合成材料 我市涉及其他合成新材料生產的企業還有10家左右,涉及化工、紡織、建材等行業,產品包括聚酰胺、無紡布、鋁塑復合板、PTFE填充料等十幾個品種。山東康潔非織造布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非織造布專業生產廠家之一,公司實力雄厚,集科研、生產、銷售于一體。 年產各種無紡布可達21000噸。產品60%以上供出口,產品已銷往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精細化工

精細化工產業一直是我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目前濟南市有60家企業從事化學品、化學試劑、專用化學品的生產與制造,產品包括上百個品種,其中氟材料是其中優勢產業。我市涉及氟化工產業的現有企業中,生產型企業8家,氟樹脂加工企業約3-5家。山東中氟公司的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烯單體、四氟丙醇、八氟戊醇、懸浮聚四氟乙烯等產品70%出口到國際市場。山東華氟公司的四氟乙烯單體、 聚四氟乙烯樹脂市場占有率達到12%,聚全氟乙丙烯樹脂市場占有率達到33%,

二、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競爭力分析

1、優勢分析

(1)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我市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發展,把新材料作為我市“十一五”期間高新技術發展的三大重點之一,極大地促進了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進程。過去的5年,特別是近2年,市里相繼出臺了有關加強技術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為今后新材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較好的發展基礎為今后的騰飛積蓄了力量

“十一五”期間,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已經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無機非金屬材料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有機高分子材料產業基礎雄厚,優勢突出;金屬材料孕育了一批具有很強發展潛力的產業增長點;復合材料產業也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3)駐濟高校和科研院所新材料研發力量雄厚 濟南是省會城市,駐濟高校和科研院所多,有多家設計新材料研發的高校和科研單位,擁有大量的技術人才、先進的科研手段、前沿的信息來源,其研發力量和成果將很好地彌補我市企業研發力量方面的不足,為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山東大學在新材料研究領域具備雄厚的科研力量,科研機構包括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材料液固結構演變與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焊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等20多個新材料類國家省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濟南大學在水泥與混凝土材料、新型墻體材料、陶瓷材料、玻璃材料、金屬基陶瓷基復合材料、粉體工程、熱工工程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與工程實踐意義的成果。山東輕工學院、山東建工大學、山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東省化工研究院、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山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等單位在新材料研究領域也取得了大量優秀科研成果。

2、劣勢分析

(1)資源、成本等因素制約某些材料領域的發展 濟南是山東省會,電、煤、水和土地等要素價格相對較高,對部分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的新材料產業,在低端產品生產環節不具備竟爭優勢。而且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也將增加某些新材料產業的環保成本,甚至使得某些新材料產業在濟南的發展受到限制。

(2) 產業鏈不完整,尚未形成產業集群

目前我國各地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正呈現集聚趨勢,特色基地的建設成為集群發展的有效載體。濟南新材料產業在產業集群發展上還有很大不足,尚未形成有明顯特色的主導產業,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市場份額分散、產業集中度與產業關聯度低,企業間的產業鏈條不完整,沒有在產業鏈不同環節形成各自的競爭優勢。

三、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動力,以人才為根本,以發展為目標,以產學研結合為手段,走開發型、國際化發展之路,努力實現我市新材料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思路

以實現新材料產業跨越式發展為目標,以提高產業持續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充分發揮本市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市場急需的新材料,形成具有濟南特色的、若干行業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新材料產業。

1)堅持以改革為動力,在創新中求發展的思路。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在創新中求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適應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律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2)堅持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思路。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人才,通過合資、合作等途徑,搶占科技制高點;注重提高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開發能力,不斷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和產業優勢。

3)堅持市場導向和政府宏觀調節相結合的思路。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要突出重點,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支持一批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做大做強一批產業,形成濟南新材料產業的優勢與特色。

4)堅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改造傳統產業相結合的思路。依托現有產業的基礎和優勢,在積極推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同時,加快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步伐,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

3、發展目標

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十二五"末期,建立起適應新材料產業發展特點與規律的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多渠道、社會化的投融資體系;形成一批具有濟南優勢的新材料產品;發展壯大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打造我國新材料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達到20%,總產值達到450億元。

四、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

順應國際國內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立足濟南在金屬材料、太陽能光伏材料、耐火材料和氟材料等產業優勢,以及重點培育的膠體材料、半導體照明(LED)、節能環保等新興材料產業,抓住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基礎材料轉型提升的內在要求,不斷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逐步建設成為省內重要的新材料研發和加工生產基地。重點發展以下新材料產業:

(一)金屬材料

1、新型鋼材料產業。隨著汽車行業發展和能源壓力的增加,未來五年我國對新型鋼材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要求進一步提高。以山東大學為技術依托,以濟鋼、濟南冶金所等為載體,以節能降耗、短流程、降低成本、改善環境為核心,針對市場開展熔融還原技術、潔凈化和細晶化鋼鐵制備技術的研究,開發高附加值特種鋼材產品。如高強度輕量化鋼材、耐磨、耐熱、耐蝕黑色金屬材料、鈮鑄鐵系列產品、無鎳、少鎳高溫耐熱、耐磨黑色鑄造合金新材料等。

2、高性能輕質合金產業。高性能輕質合金產業在我市已初具規模,鋁合金壓鑄件、鋁硅合金、鎂合金等合金材料的產量在國內市場占有很大比例。以濟南輕騎鑄造有限公司、濟南慧成鑄造有限公司為龍頭研制生產的鋁合金壓鑄件、鋁合金重力鑄造件及低壓鑄造件。以平陰同鑫鋁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研制生產鋁錠、鋁板材、鋁線材、鋁箔材。以山東山大呂美熔體技術有限公司為龍頭研制生產的用于提高鋁硅活塞合金性能的特種Al-P中間合金,提高鋁合金、鎂合金性能的特種Al-Ti-B中間合金、Al-C和Al-Ti-C中間合金材料。努力把高性能輕質合金產業鏈建設成為產能結構合理、制造工藝先進、產品質量精良的一體化的創新型國際化產業鏈,使之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首選的高性能輕質合金生產基地。

3、金屬膜層涂鍍產業。依托濟南復強動力公司、山東大學焊接工程技術中心和濟南魯得貝有限公司等企業,充分發揮金屬膜層涂鍍方面的技術優勢,開拓更大市場。加快推進“綠色再制造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研究”項目。完善納米電刷鍍、高速電弧噴涂、微脈沖冷焊、粘涂、微弧等離子熔敷等先進的表面工程技術,并進行相關技術項目的落地生產轉化試驗工作,盡快啟動微弧等離子融敷技術、剩余壽命評估技術等相關的關鍵技術及設備的研發與落地生產,帶動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無機非金屬材料

1、LED半導體照明材料產業。以山東大學為技術支撐,依托山東華光光電子有限公司、濟南半導體所、濟南富川卓越科技公司等骨干企業,重點開發大于150mcd LED的紅、黃、藍、綠及紫外延片和管芯技術、大功率LED芯片及大功率多管芯超LED器件、提升LED芯片出光率的ITO新型材料、808nm 無鋁大功率激光器等,同時加快超高亮度發光二極管下游產品LED白光照明器件及應用產品的研究開發。加快瑞森華光、富士康、寶世達、宇科同茂等LED半導體照明材料項目推進,進一步加大核心技術與產品的產業化力度,擴大產業規模,改善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結構不合理、中上游企業數量較少、產量和技術水平落后的現實,建設國內最大LED和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

2、耐火材料產業。培育新型耐火材料產業,推動上下游企業加快產業鏈整合。加快新峨嵋耐火材料生產基地和無窮盡焊接技術鋼包內襯材料生產線建設,在節能型鋼包內襯材料、高檔滑動水口、煉鋼出鋼口、連鑄產品方面增加新品種,在國內冶金煉鋼行業用耐火材料企業中達到全國規模前三名、山東省內第一名的企業生產規模。

3、太陽能光伏等新能源材料產業。依托力諾集團、桑樂太陽能等企業,打造太陽能新能源產業鏈,全力打造全球生產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人均勞動率最優的太陽能光熱基地,同時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支持力諾集團 1000兆瓦光伏電池片等大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4、炭/炭復合材料產業。依托濟南偉得熱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公司的研究基礎,大力發展快速制備高密度炭/炭復合材料工藝研究開發及其配套工程,重點推進碳纖維設備制造、碳纖維復合材料、碳纖維制品等具有高強度、高模性、高熱穩定性、高導熱導電能力、低密度、低熱膨脹系數、耐燒蝕、耐腐蝕、摩擦系數穩定等特點的產品在航空、航天及民用工業領域的應用。

5、高技術陶瓷產業。以山東部分高校、研究院為技術依托,加快高性能陶瓷粉體原料的工程化制備技術及配套裝備開發,解決高技術陶瓷生產裝備依賴進口的問題。依托濟南安達剎車片有限公司、濟南意星陶瓷精密儀量有限公司等企業,以結構陶瓷、功能陶瓷兩大系列產品為重點,重點研究開發高端陶瓷?;Σ敛牧蟿x車片、陶瓷量儀、陶瓷過濾網等系列產品。加快產業化進程,形成規模優勢,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6、環保節能節材建筑材料產業。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新型建材,尤其是新型墻體材料。粘土質墻體向非粘土質墻體材料發展;實心型墻體材料制品向空心型墻體材料制品發展;小塊墻體材料制品向大塊墻體材料制品發展;重質墻體材料制品向輕質墻體材料制品發展;現場濕作業多的墻體材料制品向現場濕作業少的墻體材料制品發展;單一材料的墻體向多功能復合材料墻體發展。

(三)有機高分子材料

1、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產業。以濟南圣泉集團為龍頭,通過與國內大學院所聯合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究開發滿足鑄造行業更高要求的各類樹脂,建成全球最大的鑄造材料供應商和亞洲最大的酚醛樹脂生產制造基地;以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五三研究所為依托,開展樹脂復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進與應用、功能高分子材料、燒蝕與熱防護材料、特種橡膠制品、密封材料、隱性材料、特種粘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打造山東五三新材料產業基地。重點支持薄膜和涂料等有機硅共聚物的研究開發,硅橡膠及其共聚改性研究,特種有機硅高分子材料研究開發,有機硅精細品的合成和應用研究。

2、新型纖維產業。依托濟南天齊特種平帶有限公司、齊魯宏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研究開發為基礎,大力發展特種高強低伸傳動帶、真空物理濺射鍍銀纖維及織物等新型纖維在各個領域的應用與推廣;以天諾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為依托,加快建設國內最大的新型導電纖維產業化基地。

(四)精細化工

1、氟材料產業。氟材料產業是我市在國內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利用氟化工產業起點高、潛力大和基礎材料的優勢,進一步擴大氟聚合物、氟材料、氟精細化學品、建筑氟碳涂料等氟材料產業生產規模,合理配置氟化工發展資源,增強中氟化工的氟化學品和華氟化工的氟材料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產學研、企業自主創新的步伐,發揮華臨公司氟化學品廣泛應用的科技開發能力。加快產品結構優化,形成以無水氟化氫為起點的四氟單體、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含氟電子材料為系列的氟化學產業鏈。做好氟醚、碳涂料樹脂等含氟產品的市場開發;加快重防腐型氟碳涂料樹脂、含氟黏合劑、含氟醫用治療鼻炎藥物的雙氟硼酸鹽、含氟農藥氟醚唑、含氟精細化學品三氟乙酸乙酯和三氟乙酰乙酸乙酯、氟鈴脲原料中間體異氰酸酯的研發和應用。

2、特種化學劑產業。依托濟南泰星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在國內阻燃劑行業的領軍地位,推廣硼酸鋅、聚磷酸銨、高氮阻燃劑(MCA)、氫氧化鋁、氫氧化鎂、功能母料、專用技術產品等產品在工程塑料、橡膠、電子、紡織、建材、通訊等行業的應用,建設國內品種和規格最齊全的阻燃劑供應基地。

3、精細化學品產業。加快發展食品及飼料添加劑、造紙及水處理化學品、含氟醫藥農藥中間體、電子化學品等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重點抓好得呈化工的1000噸/年甜菜堿等項目建設。抓好新時代(濟南)民爆公司現場混裝膠狀乳化炸藥車和現場混裝乳化粒狀銨油炸藥車5000噸/年安全配套建設。

(五)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園 國家膠體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工程中心”)2010年11月由科技部批準成立。以“國家工程中心” 入駐濟南市化工產業園為契機,濟南市在資金、土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重點支持“國家工程中心”科技園的發展。目標是在3年內完成“國家工程中心”的建設,并有不少于16項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化生產,重點支持“銀漿”項目的開工落實,跟進高效氣凝膠復合隔熱材料、電力用硅基膠體材料復合樹脂等項目的引進,力爭每年入駐1-2個項目,5年后入駐5-10個項目,建成油田膠體材料、軍用膠體材料、膠體材料加工技術研發與產業化技術平臺,建立起膠體材料開發、產業化、應用的技術支撐體系,形成膠體材料產業集群優勢,提升園區的行業影響力、產業聚集力和科技成果轉化速度。

五、濟南市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強化自主創新。支持企業爭創國家級、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承擔技術創新項目,健全技術咨詢、服務機構及專家庫系統建設。強化研發平臺建設,完善融技術研發、創業孵化、科技服務為一體的開放、流動、協作的公共創新平臺,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產學研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把新興產業有關技術列入市重大專項,開發重點共性技術,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出能力。大力實施“專利、品牌、商標、標準”四大戰略,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名牌檔次,鼓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訂,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內先進標準。

(二)完善投入體系。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整合各類專項資金,統籌扶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平臺建設,加快產業基地、重點項目、科研開發、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能力建設,各縣(市)區也要加大配套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市場培育,研究促進新興產業產品開拓本地市場的扶持政策。積極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推動戰略性新興企業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直接融資,支持發行企業債券,利用境內外產權交易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引進和設立各類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資金,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完善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支持信用擔保機構對重點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探索建立產業鏈貸款聯保和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機制。

(三)強化人才支撐。加強對高層次人才引進,大力實施“5150引才計劃”,重點引進海內外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關鍵核心技術的領軍人才和經營管理的精英人才。繼續實施泉城學者建設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計劃、留學人員創業計劃,對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創新人才,實行政策津貼、企業津貼制度。落實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行動,動員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帶技術帶成果進企業,開展技術服務。加快實訓基地建設,依托項目和重點學科,通過聯合辦學、訂單式培訓等強化人才培養。加強對本土企業家及技能人才培養,做好各類人才的社會保障工作,為自主創新提供智力支持。

(四)促進產業集聚。按照產業集聚、企業集中、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要求,以省級以上開發區為主要載體,加強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促進現有產業集群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融合,打造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鏈。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實行外商投資重大項目協調制度,努力構筑服務高地、項目洼地和資金洼地,提高服務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各類資源向產業基地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規模較大的新興產業聚集區。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庫,謀劃儲備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新興產業項目在濟布局。

(五)提升產業層次。結合新材料產業高投入、高產出與高風險并存的特點,建立高效投資激勵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加快新材料技術成果產業化步伐,壯大新材料產業的規模。加大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材料產業的力度,提高傳統材料產業的高新技術含量,提升整個材料產業的層次。加強資金籌措,引導資金投向,市工業經濟發展引導資金,要有選擇地向新材料產業傾斜。要充分發揮企業投資主體作用,落實好國家和省里制定的鼓勵企業技術開發費列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技改項目減免稅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各級財政設立的專項資金要向重點發展的新材料領域傾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和 民間資本加大對新材料產業的投入。

(六)推進國際化合作。發展新材料產業,必須借助國際合作,解決技術來源、市場來源、資源不足、技術支撐、人才支撐、生產經營管理團隊等問題。進一步加強與國際有實力的大企業全方位合作,在全市建設高水平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運營中心,完善產業鏈配套。抓住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格局調整機遇,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建立與國際新材料產業接軌的運行機制,做大做強全市新材料產業。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加強黨員思想教育措施下一篇: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監督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