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2023-02-12

第一篇: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意義、要求、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 心得體會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重要篇幅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該內涵,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觀為我們正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解決復雜矛盾,應對各種風險和重大危機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和實踐方法。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才能使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更加堅定科學發展的理念。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完整理論體系。在這幾個關系中,我認為要特別著重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內涵。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和最終歸宿,是核心和本質。“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有著堅實的哲學基礎和深厚的歷史和現實背景,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精神和我們黨深刻的執政理念。

一、“民本思想”即是哲學的范疇更是哲學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就有“民有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提出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悟和自我發現,形成了后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對以人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規定和最有力的理解。他在《黑格爾的哲學批判》中寫道:“人并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之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是“歷史的劇作者和劇中人。”社會的一切發展,離開人就無從談起,社會的一切進步,離開人都無法實現,在唯物史觀的科學體系中,人的發展是其理論的核心,以人的發展為尺度考察社會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之一,所以“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科學原理運用在黨的全部活動中,毛澤東同志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提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重要標準,就是著眼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把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度統一起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的重要貢獻。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以人為本”既是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本體現,也是概括了黨在實踐活動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同人類的發展史,同無產階級政黨的發展史都密切相關,一脈相承,有著堅實的哲學理論基礎。

二、“以人為本”的理念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現實意義。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綜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我國仍處在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變”。發展面臨很多新機遇新挑戰,也面臨很多新課題新矛盾。這些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需要我們去重視和解決。這就是提出堅持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

市場經濟的發展本身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馬克思曾經批判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消極事物在當今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一定程度的存在,金錢至上主義,“以物為本”主義等等,造成了人的被異化和物化,社會道德的敗壞以及人對人的剝削與壓迫。

我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出現了發展不平衡問題,一方面是不同階層、不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出現了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加劇,階層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持續擴大,社會貧富分化日益明顯,社會弱勢群眾生活困難等現象。另一方面是社會經濟發展失衡,關注GDP增長,“效率優先”成為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出現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社會公益性的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協調,制約了人的全面發展。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對前一個時期一些地方不尊重經濟社會協調發觀客觀規律,不尊重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發展觀念,把“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執政施政的各項活動中去,落實到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價值目標中去,從而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三、“以人為本”理念體現鮮明的時代精神的執政黨的深刻理念。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人的尊嚴和權利不斷得到重視和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的標準,以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的目標,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順應經濟全球化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的時代特征和豐富的科學內涵。

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也是代表全中國人民利益的執政黨。“以人為本”的理念與黨各個時期形成的執政理念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首先以人為本與黨的執政建設的目的一致。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既是對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功能的全面開發,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這與無產階段與其政黨的奮斗目標和歷程是一致的。其次,“以人為本”與黨的執政建設的任務的一致。黨提出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不但揭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也提出了黨完成執政任務的路程。因此,“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了我黨深刻的執政核心理念。

在新的歷史時期,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是站在歷史發展的新高度來面對新的挑戰,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經濟、政治、文化與環境全面發展標準的發展觀,也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的發展觀。黨中面提出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這是對黨執政理念的戰略思考,是自我警醒和激發活力的根本需要,必將引領我國各族人民以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

第二篇: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定位和指導意義,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我們必須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進一步明確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從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科學發展觀所說的“發展”,是指在生產力變革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過程;“觀”是指對某個問題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發展觀”,是指對發展問題的看法和基本觀點;“科學發展觀”,是指對發展問題形成的一系列科學、正確的觀點,它是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胡錦濤同志曾在十七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又進一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實踐要求:“全黨必須更加自覺地把推動經濟社會

1 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牢固基礎。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上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必須更加自覺地把統籌兼顧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工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外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各方面利益

2 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諧相處的局面。”

二、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一是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來看,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性成果;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它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

3 時代內涵和時代特色,為我們觀察、分析、解決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二是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歷史性成就。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制定一系列戰略部署,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著力推進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戰勝了一系列重大挑戰,創造了科學發展的輝煌業績。十年來,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會保障水平邁上一個大臺階,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戰勝了我們戰勝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有效應對外部經濟風險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我們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上海世博會,奪取了抗擊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和在后恢復重建重大勝利,妥善處置了一系列重大突發事件。在十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黨和人民經受住嚴峻考驗,鞏固和發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增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豐碩的實踐成果、生動的發展事實,充分彰顯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

4 力量,充分彰顯了科學發展觀的實踐價值。

三是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推動發展,不僅是模式、途徑的問題,更是世界觀、方法論問題,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努力實現的新要求,即要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同時,圍繞這些新要求,對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務和舉措。這些新要求、新任務,突出強調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和原則,體現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各領域的總體要求。因此,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準確領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內涵和新要求,準確領會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和基本思路,準確領會黨的十八大關于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切實增強工作的前瞻性、預見性、系統性,加大各項任務的推進和落實力度,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5 四是科學發展觀為我們不斷提升黨的執政理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科學指導。新形勢下黨所處歷史方位和執政條件、黨員隊伍組成結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同黨肩負的使命還不完全適應,黨員、干部隊伍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茖W發展觀把加強黨的建設同推動科學發展聯系起來,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要求,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科學指南。黨的十八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針對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挑戰新課題,提出了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同黨領導的偉大事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制度推進黨的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使黨的各項工作更好地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黨的執政使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

6 中,始終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把握時代發展要求,順應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我們就必定能擔當強國富民的歷史責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三篇:*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①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②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 實事求是:①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豐富和發展;②是制定并貫徹執行正確的政治路線的思想基礎;③是黨加強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

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始終的是實事求是。把握了這個精髓,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各個理論成果之間的歷史聯系及其統一的科學體系,也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的最本質的東西。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1) 政治綱領,是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2) 經濟綱領,即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官僚資產階級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這三大經濟綱領,是指導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進行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3) 文化綱領,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中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思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含義和主要特征

(1)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2) 黨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黨的十五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黨的十七大從八個方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出的階段性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 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革開放又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1)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是關系我國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指導方針。(2) 中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這是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改革的攻堅階段。在這一時期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任務極其艱巨。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社會主義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觀調控上,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2) 指導方針: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3) 基本舉措: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技的戰略基點,推動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①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解決的是舉什么旗的問題;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解決的是走什么路、實現什么樣目標的問題;③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解決的是應當具備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的問題;④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解決的是人們行為規范的問題。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1) 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

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2) 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科學發展(工作方針) ;堅持改革開放(主要動力) ;堅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證) ;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重要條件) ;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3)目標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將之做了進一步的概括。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再次強調,我們要始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

(1) 基本內容: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港、澳、臺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

(2) 重要意義:一是創造性地把和平共處原則用于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二是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三是體現了既堅持祖國統

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堅定性,也體現了照顧歷史實際和現實可能的策略靈活性;四是有利于爭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五是為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1) 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2) 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根本要求。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特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黨的根本宗旨的體現。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1)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

(2) 主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①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③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黨的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經驗 (1) 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主要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等。(2) 民主革命時期,黨的建設的基本經驗:一是著重從思想上建黨,這是黨的建設的突出特點;二是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三是注重黨的組織建設,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 *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

(1) 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突出生產力的基礎地位;二是強調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把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科學水平,對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①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也是黨實現其所承擔的歷史責任的需要;②只有把發展作為主題,才能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不斷鞏固和發展黨執政的群眾基礎;③堅持以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一條主要經驗。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提出及其主要內容

(1) 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七大又對基本路線的內容加以發展。(2) 主要內容: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含義:民族區域自治是在統一而不可分離的國家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實行區域自治。

(3) 核心: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 (4) 我國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廣泛的自治權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四是享有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按照傳統風俗

由;五是擁有自主安排、管理、發展經濟建設事業,自主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項權利。 *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 (1) 提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把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中國共產黨作為一項偉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面向新世紀,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形勢下,強調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2) 基本舉措:要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就是要通過推進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使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順應時代潮流和社會發展要求、反映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級黨組織不斷提高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始終發揮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使廣大黨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始終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使我們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完成執政使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歷史和文化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賦予其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革命軍隊建設和軍事戰略的理論、政策和策略的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論、黨的建設理論。

提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和主要內容 (1) 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2) 鄧小平理論包含著豐富內容,較鮮明的有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①體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②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③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提出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完整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系統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不僅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而且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解決我國當前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緊迫要求。

(2) 指導方針: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

(3) 基本舉措: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技的戰略基點,推動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礎。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求,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

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二是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三是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四是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五是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1) 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

(2) 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科學發展(工作方針) ;堅持改革開放(主要動力) ;堅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證) ;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重要條件) ;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 。 (3)目標任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七大將之做了進一步的概括。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再次強調,我們要始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形成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世界各種矛盾發展變化和世界抑制戰爭因素不斷增長的合力作用的結果。 *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第二,維護世界多樣性,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第三,樹立新的安全觀念,營造長期穩定的國際和平環境;第四,

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內容和基本任 *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 社會主義時期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治前提和基礎。民族團結是維護國家統

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根本保證。各民族共同繁榮則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2) 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二是實行政教分離的原則;三是我國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堅決抵制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堅決打擊宗教極端勢力,堅決反對和取締邪教。 小議和諧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放在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的認識。筆者發現,和諧已成為人們司空見慣的詞匯,如“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等。所有這些“和諧”,如春風拂面,讓人倍感親切,也使人深長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濟之意;諧者,相和也,強調順和、協調,力避抵觸、沖突。琴瑟和鳴,黃鐘大呂,這是藝術的和諧;和風細雨,桃紅柳綠,這是自然的和諧。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所處的社會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沒有矛盾的存在,離開矛盾的統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不可能發展進步。和諧就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達到統一而出現的狀態,它標志著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元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共同發展。多樣性的東西共存而達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諧;如果多樣性的東西彼此沖突,達不到平衡,也就無所謂和諧。這也就是說,和諧是把“雜多導致統一”、“不協調導致協調”。

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諧,即強調人與物之間的融和,人與人之間的“和合”.古人解

釋,“和”是“以他平他”,即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和諧,包括“和生”、“和處”、“和順”、“和洽”等。人們常說的“和為貴”、“政通人和”、“家和萬事興”等等,就是這一人文精神的具體表述。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雖屢受摧殘而不絕,中華民族雖屢經磨難而不衰,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顯示出我們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諧,必能彈奏出優美動人的樂章;社會和諧,必能帶來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和諧產生美,和諧生發力量?,F實生活中少不了和諧,社會發展呼喚和諧。但也毋庸諱言,我們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

生態環境的破壞制約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影響了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益,這是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擇。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已成為一種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已成為一種理念和追求。

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局面也十分重要。當今世界,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這給和平與發展帶來了難得機遇,也帶來巨大挑戰。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得主動,就必須萬眾一心、奮發圖強、艱苦奮斗,就需要全社會、各民族同心同德、團結協作、眾志成城。正如古語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斷金。只有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共處,滿懷一腔志,擰成一股繩,才能最廣泛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奮進志,齊心共奏和諧聲。和諧,順應時代潮流,合乎黨心民意,是新時代的優美樂章,是新世紀的絢麗圖畫。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報告指出,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和內部矛盾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按照這樣的要求,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諧,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 和諧之美

"和諧"是十六大報告中反復出現的詞匯,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使"社會更加和諧"、"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等;政治課上,老師也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和諧社會”“和諧家庭”等字眼,足可見“和諧”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古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與“和”字沾邊的詞語,如和諧、和睦、和善、和解、以和為貴、和氣生財、和衷共濟等,更是充分體現出了“和”的美麗。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處處涌動著和諧的暖流,處處體現出和諧的美——校園里的鳥語花香與瑯瑯書聲,是和諧;家庭中的裊裊炊煙與互相扶持,是和諧;公車上的起身讓座與善意一笑,是和諧„„萬物皆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類,“和諧”這個詞語猶如空氣,看不見,摸不著,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和諧是愛心。在中國,在亞洲,在世界,總有人會由于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幫助——有的家庭不能解決溫飽問題;有的孩子還上不了學;有的人甚至在沿街乞討„„但無論身處何地,無論事出何因,只要同在一片藍天下,這些需要救助的人們就同你我一樣,向往在彼此關愛的和諧社會中,過上平安幸福的生活。那么,與其大談特談“創造和諧社會”,何不伸出援助之手,捧出一片愛心,讓那些困苦不堪的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呢?真正的和諧,并不是生掰硬造就可以獲得的,而是在那一份份愛心中慢慢衍生出來的。社會不能沒有關愛,倘若世間沒有了愛心,那么這個世界就毫無和諧可言了。

和諧是共存。不僅僅是人類,對于鳥獸、花木、山石來說,同樣存在著和諧。正如天空不能沒有浮云與飛鳥,高山不能沒有綠樹,森林不能沒有湖泊一般,人類也不能缺少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當蒸汽機代替了手工作業,當電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時,人們逐漸破壞了自然的和諧。不知道多少黑煙毒氣排入了原本湛藍的天空,不知多少農藥灰塵在大地飛舞。自然的和諧被打破了,于是龍卷風、地震、海嘯等大型災害接踵而至;酸雨、赤潮、沙塵暴、土地沙化等也頻繁發生;“溫室效應”、“冰山融化”、“暖冬”等更是相繼出現。在一系列災害發生之后,人們終于意識到,和諧不僅僅在于人與人之間,更是在與人與自然之間。

和諧是人情味。正如作家畢淑敏所言:“我們的聲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滲透到遼遠的空間。我們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輕靈地卷起心扉的窗紗。我們的面龐柔和了,就更流暢地傳達溫暖的誠意,就更準確地表明與人平等的信念。”無論是同學間互相探討題目,還是相戀之中的男女流露出純真的情感,抑或是一家人聚在桌前觀看電視,但凡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注入“和諧”這一音調,便能演奏出美好的生活樂章。反觀,不和諧的生活不會產生共鳴,便無法演湊生活美好的樂章。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說過:“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是的,整個天就是一個和諧。古往今來,和諧無處不在,和諧的美未曾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過。 美在生活,美在和諧,愿和諧之美永存! 我想中國政府經濟建設的中心目標就是,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中國的發展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借鑒,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實踐,所以在經驗和教訓中發展是必然的,近三十年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目共睹,中國已經躍居世界強國之林,國強是基礎,國強才能民富。至于出口的微利和政府投資拉動,包括許多招商引資舉措,都是中國的發展現狀決定的,這也是目前推動中國快速發展的有效方式,當我們的科學技術、資金、經驗具備實力的時候,都會改變的。為了將來更好地發展自己,目前就需要這樣地來發展,雖然這種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還沒探索出更好的辦法前,能用的辦法還是要用的。

“一五”時期,周恩來對此進行了充分的論述。

首先,周恩來通過經濟與政治、軍事、文化之間關系的分析,認為“經濟是基礎,其他都是上層建筑”,如果經濟基礎不穩,“新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都立不住”。同上書,第151頁。1953年9月29日,周恩來說:“我們的工作方面很多,為什么把經濟作為總路線、總任務呢?因為它是基礎。毛主席說: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軍事是政治斗

爭的最高級的最尖銳的形式。所以,政治、軍事和文化工作,它的基礎都是經濟,沒有這個,就談不到實現社會主義的基礎。”

其次,周恩來從近百年來中國受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壓迫和剝削的歷史,

說明社會制度腐敗和經濟落后是被動挨打、受人欺侮的根本原因。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舊中國腐敗的社會制度的滅亡。但是,中華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要想在洋人面前揚眉吐氣,還需要經濟發達、國家富強。1953年9月11日,周恩來說:“我們的國家在政治上已經獨立,但要做到完全獨立,還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如果工業不發展,已經獨立了的國家甚至還有可能變成人家的附庸國”。“國家面貌的改變要從經濟面貌的改變做起。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站立起來。這是一百多年來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為之流血奮斗的宏偉事業。不實現工業化和經濟改造,我們的國家就不能完全獨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

再次,周恩來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偉大的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需要。人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斷增長的需要,必須通過經濟建設去滿足。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國的生產力,使我國國民經濟能夠得到迅速發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如果我們不兢兢業業地把經濟建設搞好,“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同上書,第176頁。1956年1月,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指出:“我們所以要建設社會主義經濟,歸根結底,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在高度技術的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地增長,不斷地改善。”《周恩來選集》下卷,第159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這也是社會主義的前途之所在。周恩來在這方面的論述言簡意賅、意味深長

黨的建設

黨的建設即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同黨的建設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應用。

黨的建設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研究黨的建設的理論科學;二是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指導下所進行的黨的建設的實踐活動;三是作為理論原則與實際行動兩者中介的約法規章。

黨的建設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紀律建設等,具有鮮明的黨性和實踐性,指導黨在不同時代、不同情況下的工作與活動。 黨的政治建設

黨的政治建設即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路線方面的建設。它的主要內容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分析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正確制定和實施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統一全黨的政治方向,提高全黨的執政本領,發揮黨的政治優勢,保證黨的綱領和路線的正確性與連續性,維護黨的執政地位的長期穩定性。黨的政治建設的關鍵問題是制定正確的綱領。黨的綱領是黨團結全黨共同

奮斗的政治基礎,是黨公開樹立起來帶領群眾共同奮斗的旗幟。 黨的思想建設

黨的思想建設即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和武裝全黨,克服和改造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工作。它是黨的政治、組織、作風、制度、紀律等各項建設的基礎,也是黨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和堅強戰斗力的根本保證。 黨的組織建設

黨的組織建設即為加強黨的建設在組織方面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黨的建設中最具經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設,是實現黨的綱領及黨的各個歷史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物質保證,也是黨深入進行思想建設和政治建設的物質基礎。

黨的作風建設

黨的作風建設即端正黨組織和黨員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樹立與黨的性質和宗旨相適應的良好風尚的工作,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制度建設

黨的制度建設即黨為了建立健全黨內規章制度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黨的建設中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是鞏固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各方面建設成果的保證。

黨的紀律建設

黨的紀律建設即為加強黨的建設在紀律方面所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加強黨的紀律建設,既是關系到黨的基本路線能否順利實現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黨的建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黨的紀律建設的具體內容:一是黨紀的理論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的黨建理論為指導,從理論上探索和闡明黨的紀律的起源、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并從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相關學科的角度來研究遵守紀律和違反紀律的行為的發生、發展規律,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二是黨紀的制度建設。根據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變化和黨員思想水平的發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有關黨的紀律的條例和規定。三是黨紀的實施。用紀律規范黨員和黨組織的行為,堅持紀律面前人人平等,給違法行為以必要的紀律處置。

黨的制度建設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組織制度建設。主要包括黨的組織機構的設置,黨員的接收和管理,干部的選拔、使用和培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規章和辦法。二是領導制度建設。包括黨內上下級組織關系、黨委內部關系、黨委與黨委職能部門之間關系、黨員與黨的組織之間關系的規定。還包括黨與政府、軍隊、群眾團體的關系以及黨在企業、事業單位中活動的規定。三是工作制度建設。包括黨的日常工作的規定。四是生活制度建設。主要包括黨內選舉、黨內生活等規則要求,討論和決定黨內重大問題,學習和貫徹黨的決議等規則要求。五是監督制度建設。包括黨組織對黨員的監督,黨員對黨的領導干部及黨組織的監督,黨的上下級組織相互之間的監督,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對黨員及黨組織的監督,以及黨外群眾、群眾團體、其他黨派對黨的監督的規定。

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內容是:進行黨紀、黨風、黨性教育,培養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加強檢查監督,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嚴格執行紀律,糾正不正之風,端正全黨的思想作風。

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規律是:黨風與黨的政治路線緊密聯系,作風建設與政治建設相互促進;黨風是黨性、世界觀的外在表現,作風建設與思想建設相互貫穿;優良作風是在與不良作風斗爭中培養、發展起來的,健全黨的生活,開展經常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既是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作風建設的基本方法;作風建設的成果要通過制定設來鞏固。

黨的組織建設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設、干部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等三項任務。

黨的組織建設的基本內容是:制定一條服務于黨的政治路線的組織路線,堅持并不斷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的生活;堅持干部隊伍“四化”方針、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和德才兼備的原則,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和各級領導班子、領導機構的建設,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適應黨的任務需要的各級干部;認真做好黨員的發展、教育、管理工作,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隊伍;制定和維護黨的紀律;加強從中央到基層的各級組織建設,改革和完善黨的組織制度、領導制度、工作制度等等。 黨的組織建設的基本任務是:確保黨組織的嚴密性和行動的一致性。它的重要任務是健全和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在黨的組織建設中,干部隊伍建設居于核心地位。黨員隊伍建設是黨的組織建設的基礎 。

黨的建設的指導思想

必須緊密圍繞黨的基本路線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成為領導全國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的堅強核心。 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

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的四項基本要求:第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黨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并且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下去。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第三,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之上。第四,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

第四篇:科學發展觀的八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論文:科學發展觀的八大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具有眾多領域的深遠意義。

一是理論意義??茖W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汲取眾多發展理論精華、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征和時代要求的科學的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發展論。

二是實踐意義。一方面,科學發展觀來源于實踐??茖W發展觀建立在深入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全面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發展歷程、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之上,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源的理論。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指導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

三是政治意義。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確定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確定為統領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總的方針,這使得全黨、全國人民在工作方針上形成了一致,從而有利于我們在政治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四是經濟意義??茖W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義,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時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好字當頭”,又為我國經濟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提供了機遇。

五是社會意義??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發展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去全面發展,是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會的良性、協調關系,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六是人文意義??茖W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資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動人的最終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作為發展的終極目標,堅持發展為了、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人文關懷,體現了人文精神。

七是國際意義。發展問題是全球問題,中國的發展既是中國內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國的發展,一方面直接解決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問題,構成了全球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和保障。

八是創新意義。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所實踐的不同于先工業化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發展道路的創新,這一創新對于其他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都有眾多的借鑒意義,當然,這一創新也進一步豐富和推動了全球的發展。

第五篇:簡論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及意義

2014-2015年第一學期《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科目考查卷

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 班級:化工卓越12—2 任課教師:盧誠 姓名:劉穩 學號:120141000505 成 績:

簡論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及意義

一,引語與概述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提出來的。黨的十六大以后,面對新世紀新階段的國際國內形勢,針對我國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進程中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決策。它的提出,是以科學的理論指導、中外的歷史經驗和我國的實踐發展為基礎的。因此我們應該對科學發展觀科學內涵及意義有深刻的了解,來學習和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加強自身的思想素質和鞏固自己的政治傾向。

二,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1.科學發展觀的綜述

科學發展觀是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在當代中國發展問題上的創造性運用,是在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的同時,對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問題的創造性回答??茖W發展觀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它的內涵。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作了這樣概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

通過初步學習,我對這四個方面試作如下解讀。 2.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發展

關于“第一要義是發展”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其第一要義或者說是首要含義就是發展。這開宗明義地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對這個“第一要義”可作三層理解:

其一,發展是第一位的,是絕對的,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茖W發展觀是關于如何發展的思想和觀念,是為發展服務的,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科學發展觀。在理解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發展這個第一要義,而不能把它的地位和作用降低了。其二,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發展才是硬道理”,一語道破了發展的絕對性、永恒性和對于中國的極端重要性;江澤民同志所說的“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度概括了發展在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義”有密切關系。對發展這個“硬道理”、“第一要務”和“第一要義”到什么時候都要堅持,都不能含糊。 其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歸根到底是要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而不是否定發展、不要發展、磨滅發展的鋒芒、阻礙發展的腳步。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堅持發展“第一要義”與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系,通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

“第一要義是發展”,揭示和概括了發展在科學發展觀全部內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發展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理解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抓住的首要一環。 3.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

關于“核心是以人為本”胡錦濤同志曾經對“以人為本”的內涵作過精辟的闡釋。他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

2

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依據這個闡釋來理解“核心是以人為本”,我以為至少可包括三層含義:

一、以人為本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目標。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終極的、核心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漫長的、艱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始終不渝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不斷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二、以人為本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茖W發展觀內涵豐富,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也就是把實現、維護、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謀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這個核心內容影響和制約著科學發展觀中的其他內容,其他內容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內容來展開的。

三、以人為本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我們黨之所以要提出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到發展當中去。離開以人為本的“發展”,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從核心目標、核心內容、核心價值三個方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4.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關于“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作如下解釋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進步。所謂協調發展,就是要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與自

3

然之間、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的發展相協調,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5.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個方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思想,表明了在實現科學發展的過程中進行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統籌兼顧,就是要從整體的角度把握構成這個整體的各個局部以及這些局部之間的相互聯系,在謀求發展時統一考慮這些局部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兼顧到各個局部和每個局部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能夠代表各個局部要求的整體發展合力和共同價值取向,使各個局部在實現整體發展中各得其所。

以上就是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從中我們不難知道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的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三.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1.理論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汲取眾多發展理論精華、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征和時代要求的科學的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發展論。

2.實踐意義。

一方面,科學發展觀來源于實踐??茖W發展觀建立在深入分析社會主

4

義初級階段國情、全面回顧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發展歷程、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之上,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發源的理論。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指導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的過程就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 3.政治意義。

黨的十七大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確定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確定為統領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總的方針,這使得全黨、全國人民在工作方針上形成了一致,從而有利于我們在政治上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民主集中。

4. 經濟意義。

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義,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政策保障。 5. 社會意義。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強調發展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去全面發展,是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這有利于形成自然、人和社會的良性、協調關系,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6. 人文意義。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資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把推動人的最終發展、實現人的自由與解放

5

作為發展的終極目標,堅持發展為了、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人文關懷,體現了人文精神。 7.國際意義。

發展問題是全球問題,中國的發展既是中國內部的事,也是全球的事。中國的發展,一方面直接解決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發展問題,構成了全球發展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還為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和保障。 8.創新意義。

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所實踐的不同于先工業化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是對傳統發展道路的創新,這一創新對于其他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都有眾多的借鑒意義,當然,這一創新也進一步豐富和推動了全球的發展。

以上是我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意義做的簡要分析,對于這個科學的理論體系我們每個人都要認真學習,以至于我們每個大學生都能把握國家命脈,成為祖國棟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而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2007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3. 張冬生,黃興華.科學發展觀的多維視角.,2007年,:中國經濟出版社 4. 胡錦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2003年,北京人民出版社 5. 張偉勝.科學發展觀讀本, 2008年,.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6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基層連隊個人述職報告下一篇:警察紀律整頓心得體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