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第21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2023-06-25

第一篇:第21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12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岳麓版九年級歷史上冊)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理解工業革命最先從英國開始,后擴展到歐洲、北美的基本線索。

2、過程與方法

通過PPT課件教學,引導學生讀圖、閱讀,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工業革命過程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的連帶關系,培養學生比較、判斷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優秀品質。 學習瓦特勤于觀察和愛思考的良好品質。

二、重點難點

重點:瓦特改良蒸汽機及其作用 ,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 難點:工業革命及其影響。

三、教學對象分析

初三學生經過二年的歷史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認識歷史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觀點,所以教學方法主要以啟發引導和問題目標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感知歷史資料,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其中的規律,從而掌握所學的知識,開成對歷史事件的獨到的認知。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

應用多媒體PPT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幻燈片1:前面我們學習了歐美國家的巨變這個單元的三方面的變:一是文藝復興,是思想領域的巨變;二是新航路的開辟,這個是地理發現方面的巨變;三是英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這個是政治方面的巨變。

幻燈片2—6:下面我們來學習歐美國家的另外一方面的巨變,即第一次工業革命,來看看這個經濟領域的革命給歐美國家乃至世界帶來了什么樣的巨變。通過史圖 情境讓學生初步感受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發展。

二)、學習第一部分內容: 幻燈片7珍妮機的發明

1、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幻燈片8:展示歐洲的舊式織布機,要求學生思考思考: 18世紀英國棉紡織業有哪些重大發明,它們相互之間有什么聯系?

幻燈片8:了解識記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和凱伊發明飛梭的史實。

幻燈片9:然后強調,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并提示,工業革命是首先從棉紡織業開始的。珍妮紡紗機問世后,其他如冶金、采礦等也紛紛發明、制造機器,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更多新發明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把生產領域這種革命性的變化稱為“工業革命”。

三)、學習第二部分內容: 幻燈片10瓦特改進蒸汽機。 幻燈片10讓學生說說所知道的瓦特小時候的故事。 之后,提示課文后面也有有關的閱讀材料。并笑說,瓦特小時候被譏笑為“神經質呆子”和“懶孩子”可是長大了卻成就了這么大的事業。我們在座的有沒有也常被同學笑被師長罵的呀?可不能自卑呀,說不定你就是以后的又一個瓦特呢。下面我們來看看瓦特是怎樣改進蒸汽機的吧。

提示:他是在棉紡織業大機器生產的發展,需要新的動力情況下吸收前人的成果面制成的蒸汽機。蒸汽機可不是他發明的噢,是另有其人呢。

幻燈片11,展示瓦特制造的第一臺改良的蒸汽機圖片。 幻燈片12提問:你知道蒸汽機的工作原理嗎?比起人類原來使用過的原動力來,它有哪些優越性? 學生回答,教師提示并歸納,重點強調蒸汽機的優越性:效率遠超畜力和水力,且不受地區和季節的限制。

幻燈片13強調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很快運用于紡織、采礦、運輸等部門,使社會生產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幻燈片19-21展示蒸汽機應用于采礦、紡織業的一些圖片。

四)、學習第三部分內容,火車的發明。

提示,交通運輸工具的發明和改進也是由于蒸汽機的應用、推動作用下而進行的。

幻燈片14--18: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羅列出史蒂芬孫發明火車、鐵路交通迅速發展和富爾敦發明汽船的史實。

五)、學習第四部分的內容,工業革命的影響。 幻燈片19,學習第四部分內容: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請結合課文說明。

1、提示工業革命結束的時間英國是19世紀40年代,法美德俄等國是在60-80年代。

2、影響主要是,使生產力獲得極大提高,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六、小結

1、幻燈片20、21,工業革命期間的一些主要發明,

2、幻燈片

21、23什么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

七、課堂練習 幻燈片

24、我國是什么時候開始用機器織布的?比一比,英國與中國開始用機器織布的歷史背景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 在洋務運動期間

2、布置課后作業(見P69=70)

水城縣陡箐中學

周慶發

第二篇:初中世界歷史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課稿

說課內容:

一、說教材

1、地位及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影響而論是空前的,它導致了民主政治的衰弱和極權主義的盛極一時,并為二十多年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本課概括地介紹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凡爾登戰役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形成初步的、輪廓性的了解,樹立熱愛和平、維護祖國利益等觀念。

2、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目標: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期的矛盾與沖突;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

能力培養目標: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的作用。

思想教育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樹立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現代意識。

3、重點、難點

重點: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依據:通過學習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影響而論是空前的,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評價。

依據:通過教學中對戰爭殘酷的描述,使學生認識“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培養學生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并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二、說教法

利用薩拉熱窩事件的故事性,引發學生興趣,自然過渡到塞爾維亞的民族解放運動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導火線。同時利用歷史地圖、文字、圖片、影視等資料,讓學生對如: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地圖)、“導火線”引發的地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地圖)、“爭霸”野心的表現(漫畫)等事件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 通過演示照片、形勢圖、影視錄像、具體戰役介紹和大戰武器庫等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過程直觀化、簡約化。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利用網絡等資源閱讀、分析有關材料,培養學生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在評論歷史事件時注意運用史實分析和說明問題,堅持“論從史出”,形成科學的歷史觀。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通過復習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自然過渡到本課上來,便于學生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便于學生接受新的知識。

2.學習新課:

第一框題:帝國主義爭霸世界

(1)、薩拉熱窩事件出現在課前的導讀部分,通過對薩拉熱窩事件的敘事性描述,增強故事性(觀看薩拉熱窩事件的影片、出示斐迪南像),啟發講述,雙邊

活動。讓學生明白薩拉熱窩事件是大戰的導火線。

(2)、在講解第一框題時重點講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局勢發生的巨大變化(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31頁小字部分),各國逐漸走上帝國主義道路,矛盾異常尖銳。讓學生思考: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如何?分析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讓學生對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過程(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地圖)、“爭霸”野心的表現(漫畫)等事件有直觀、感性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使學生明確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斗爭的實質是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第二框題:大戰的爆發

“導火線”引發的地點(觀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地圖)自然過渡到塞爾維亞的民族解放運動為大戰提供了導火線。(閱讀133頁“火藥桶”的材料)強調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的作用。使學生獲得以下信息:大戰的爆發時間、地點、交戰的雙方、起因。

第三框題:空前的災難

講解凡爾登戰役(指導學生閱讀134頁小字部分描述;觀看凡爾登戰役的影片),使學生認識“戰爭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帶來嚴重災難”,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戰爭不是實現和平的工具,啟發學生思考和探討人類發展過程中避免戰爭的有效途徑。使學生了解凡爾登戰役的時間、地點、雙方、結局及對此戰役的稱呼。

同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新式武器(幻燈片展示)及造成的后果。 大戰的結局(觀看幻燈片展示)——同盟國失敗

討論:一戰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哪些影響?你怎樣評價戰爭?

使學生認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列強出于各自的利益考慮,覬覦全球,爭霸世界,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其次,雖然塞爾維亞順應戰前普遍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維護民族獨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股帶有正義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變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

3、最后總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留給你哪些思考?面對21世紀新的形勢和挑戰,你認為應該怎樣防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學生各抒己見,教師也加入討論,實現生生交流,師生交流。

五、課堂小結

結合板書,從課題入手,理清歷史發展線索,適時進行學法指導。

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帝國主義列強爭霸世界和兩大軍事集團形成的史實,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經歷了長時間矛盾與沖突的醞釀,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眼光分析歷史事件的意識和能力。通過學生分析薩拉熱窩事件的史料,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擴軍備戰的結果,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2)使學生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3)通過對凡爾登戰役的學習,討論戰爭給人類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嚴重災難,引導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得出結論,認識到熱愛和平、遠離戰爭是一種進步的現代意識。

[重點和難點]

(1)重點: 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2)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分析和評價。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通過演示照片、形勢圖、影視錄像、具體戰役介紹和大戰武器庫等資源,使復雜的歷史過程直觀化、簡約化。

[學法引導]

理解大戰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戰爭的性質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通過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讓學生掌握全面分析歷史問題的思維方式。 通過歷史地圖的運用,讓學生學會識讀歷史地圖的方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圖片資料等相關多媒體

[教學的基本思路]

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等實際情況和本課的主要內容精心設計與之相關的材料以及有利于突破知識點的針對性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主動參與意識,通過分組討論,師生交流,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師生民主交流平等參與的過程中,達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課堂教學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自然過渡到本課上來)

2)導入新課:

戰爭并不是人類歷史的主流,但一說起戰爭就讓人記憶猶新,深惡痛絕。因為它有巨大的破壞性,給人類帶來沉重的災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板書)

一、帝國主義爭霸世界(板書)

1、教師簡單介紹大戰的原因

(1)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趨激烈。

(2)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形成和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

2、大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板書)

(1)斐迪南夫婦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婦”畫像及斐迪南簡介。

指定一名同學復述事件的經過。

(提問)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

生1:做的對,對侵略者就要這樣給他點顏色看看。

生2:普林西普的行為太沖動,刺殺不會解決民族矛盾,只會導致大戰的迅速爆發,加重民族的災難。

(教師指點)說明斐迪南訪問的挑釁性。刺殺行動不是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的正義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火,做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

(2)巴爾干半島危機

(指出)直接影響大戰爆發的地區是巴爾干半島。 長期以來由于列強之間的爭奪和其他復雜因素,巴爾干半島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薩拉熱窩事件之后,德、奧匈決定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就成了點“火藥桶”的這粒“火星”。

為什么巴爾干半島會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肥肉和大戰的火藥桶呢?(互相討論、發表看法) (電腦演示)“一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形勢圖”

觀察圖,了解半島的局勢,記憶各國的位置。誘發疑問、激發學生興趣進行導學。形象、直觀,激發情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簡介半島的狀況并指出,各帝國主義對這塊肥肉都垂涎三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僅僅是找個借口而已。

3、大戰的爆發(板書)

(概述大戰爆發經過)經過與德國策劃,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碟,并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炮擊貝爾格萊德市,塞爾維亞被迫應戰。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德、俄、法、英四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大戰爆發了。

交戰一方是同盟國的德、奧匈;另一方是協約國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風使舵,參加了協約國一方。(由學生評價意大利的參戰)

(學生討論)意大利加入協約國一方,對自己的盟友開戰說明了什么?

(教師指點)薩拉熱窩事件后德奧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戰爭,首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之后,俄、法、英相繼加入戰爭,意大利基于自身利益出發加入協約國一方作戰。

二、大戰中重大戰役(板書)

凡爾登戰役 (1916年)

介紹凡爾登要塞的戰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導學生閱讀戰況及插圖。(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掌握戰場形勢)

使學生快速閱讀課本第134頁小字本頁插圖“遭到炮轟后的凡爾登”。激情導學,制造氣氛。使學生認識戰爭的殘酷性,激發對帝國主義的憎恨之情。(學生談論圖片包含內容和看圖后的感想) 凡爾登戰役是一戰的轉折點,此后的形勢對德國更加不利。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大戰的結束(板書)

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協約國勝,同盟國敗。

2.大戰的性質(板書)

啟發學生從參戰國的性質、目的等分析。

(歸納)大戰是帝國主義矛盾發展的產物。是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結果。因此,大戰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

3.大戰的后果(板書)

大戰最后怎樣結束了?哪一方勝利? 主要參戰國家都是些怎樣的國家?各國參戰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戰產生怎樣的后果?

(學生相互討論,談自己的看法)

(1)學生回答教師歸納。(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

(給交戰國人民帶來沉重苦難,歷史4年牽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 造成重大物質損傷和人力傷亡。)

4、討論:

請同學們從一戰爆發原因、主要參戰國性質及其目的入手分析是什么性質的戰爭?(思考并作答) (教師指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發展的產物,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重新

瓜分世界的結果。它絕不是一次偶然災難,而是經過了幾十年醞釀和準備的大廝殺。發動戰爭的是兩大軍事集團的資產階級和王朝統治者,因此,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奪戰爭。盡管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戰爭是正義的,但在整個戰爭中,只有從屬意義,不能改變總的帝國主義的性質。中國是一戰的戰勝國,為什么仍遭受西方列強欺負和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否可以避免? (學生討論回答)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幻燈片 )

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戰爭,它給交戰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以同盟國一方的失敗宣告結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我們留下的思考還遠遠沒有結束。戰爭總是殘酷的,和平總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體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平、熱愛和平。

五、最后,讓我們在《友誼地久天長》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六、教學反思:

1、教師應抓住適當時機,介入學生的學習和情感體驗過程中去。

2、教師一定要站在現代課程觀的高度上,深入挖掘歷史與現實的有機聯系。

第三篇: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特色教案】

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特色教案】

◎從珍妮機到蒸汽機

8世紀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的進一步發展,英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當時,越來越多的殖民地不僅為英國帶來了巨額的財富,還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英國的很多商品供不應求。由于呢絨出口劇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們熱衷圈地養羊,很多農民被迫離開土地,去工場做工。許多人把在殖民掠奪中獲得的財富投資于手工工場,手工工場日益興旺,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但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歷史縱橫

為什么有要進行圈地運動?何時開始進行?有何影響?

5世紀末至19世紀,歐洲很多國家都出現過用籬笆、柵欄、壕溝把強占的農民份地以及公有地圈占起來的現象,稱為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在英國最為典型。資產階級建立政權后,進一步推進圈地運動。地主圈占了大片土地后,采用新技術,改良農作物和牲畜品種,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

在新興的棉紡織業,生產技術首先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飛梭出現以后,人們希望提高棉紗產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一種一次能紡出多根紗線的紡紗機,他把這種紡紗機命名為“珍妮機”。(開始的標志)

原因:年輕行業沒有舊傳統和行會束縛;市場需求大急需革命。

珍妮機的出現引發了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的發明創造,后來,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產領域也紛紛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工業生產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

年份

內容

國別

發明人

765①

珍妮紡紗機

英國

哈格里夫斯

769

水力紡紗機

英國

阿克萊特

779

騾機

英國

克隆普頓

785

水力織布機

英國

卡特萊特

①另說1764年或1767年。

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紡織領域的主要發明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機在工廠投入使用。它能產生巨大的動力,而且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很快在紡織業中得到廣泛運用,并迅速被推廣到其他工業生產部門。瓦特蒸汽機出現以后,大大推動了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時間

國家

發明人

發明

807

美國

富爾頓

蒸汽汽船

814

英國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825

英國

第一條鐵路

工業革命的擴展:

國別

完成時間

原因

法國

9世紀上半期

鄰國先得益

美國

9世紀上半期

曾是英國殖民地聯系緊

◎工業革命的影響

(一)從工場到工廠

隨著機器的日益增多,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資本家開始建造廠房,安置機器,雇用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同時,在工業革命進程中,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時,工廠逐漸集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進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國家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蒸汽機能夠提供巨大的動力,資本家可以用一臺蒸汽機推動許多臺機器,雇用更多的工人,組織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工廠制度興起,工業城市也開始逐漸形成。

歷史縱橫

851年,英國全國1800萬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這一年,英國10萬人以上的的城市有10個,其中,首都倫敦的人口達到230萬

。

工業革命也促使社會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于是,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進行了社會變革,進一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工業革命以后,資產階級希望進一步擺脫封建束縛,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加快了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

(二)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很快擴展到歐洲大陸和美國等地。1840年前后,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后不久,法國和美國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工業生產的產品不再滿足于國內市場,需要銷往更廣闊的世界市場;而工廠所需要的原料也要來自世界各地。資產階級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場,搶占原料產地,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

學思之窗

資產階級既已榨取著世界市場,于是就使所有一切國度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部門加工制造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從地球上最遙遠的地區運來的原料,并且它們所出產的制造品已經不只是供本國內部消費而且是供世界各處消費。

——《共產黨宣言》

思考

工業革命以后,世界市場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答:資產階級憑借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們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

9世紀中后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也是世界貿易中心。來自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國工廠里被加工成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時,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開始改變世界的面貌。

模塊鏈接

本課相關內容可參見必修3第13課。

本課要旨

●18世紀60予代,英國棉紡織業出現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機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導致“蒸汽時代’的到來。

●工業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探究學習總結

一、本課測評

想一想,工業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為什么說工業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二、學習延伸

當革命風暴橫掃整個法國的時候,英國正好在進行一場比較平靜,但是并不因此就顯得缺乏力量的變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工場手工業變成了現代大工業,從而把資產階級社會的整個基礎革命化了。——恩格斯

閱讀以上材料,請思考:恩格斯把英國工業革命同法國大革命做了比較,你如何理解?

第四篇:第7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設計

高一歷史

趙燕

【課標要求】:了解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分析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原因。 2.通過閱讀教材熟練列舉工業革命的成就。

3.通過材料及合作學習歸納工業革命的影響,認識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4.通過自主學習理解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關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工業革命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難點:理解工業革命歷史時期人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問學生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點明本章內容都是圍繞世界市場的形成展開。 展示工業的革命的概念。

一、從珍妮機到蒸汽機

1、工業革命的前提與條件

【自主探究】: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發生在英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了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請一學生回答)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政權的確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可能性:①圈地運動提供了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 ②海外貿易、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聚了豐厚的資本。 ③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為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

(3)必要性:18世紀中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市場 需求擴大。

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只有英國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各種條件和因素。所以工業革命于18世紀中期首先在英國發生。 習題鞏固(見課件)

2、工業革命的進程:(學生列舉過程,同時展示圖片)

(1)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在英國各個工業部門中,機器的最早采用,并不是在英國傳統的工業中,而是新興的工業部門棉紡織業中。 【新課延伸】:為什么技術革新首先出現在棉紡織業中?

A棉紡織業作為一個年輕的工業部門,沒有舊傳統和行會的束縛,容易進行技術革新和開展競爭。

B棉紡織品的價格比毛紡織品便宜,市場需求量大,為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需要擴大生產規模以增加產量,所以對技術革新的要求比較迫切。

(2)工業生產的變化:后來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產領域也紛紛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

(3)動力技術的革新: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機。

英國棉紡織業的巨大進步,是機械科學原理普遍運用的結果。當時,在機械化裝置多使用水力和風力,這制約了機器生產進一步的發展。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新的動力。瓦特經過多年的鉆研,廣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機,1785年投入使用,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并將其帶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P31《使用蒸汽機的工廠》圖)。 【自主探究】:為什么瓦特蒸汽機出現以后工業革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師生互動:由于蒸汽機的使用,人類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動力,它受自然條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動力比較強大,大大便利了機器的使用和推廣,工業革命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因此,人們也把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稱為“蒸汽時代”。 (過渡;工業革命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二、從工場到工廠

根據課本并結合材料思考工業革命的影響?(小組合作學習)

材料一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由于 采用機器生產,工廠越來越多,手工工場逐漸被擊垮。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 結論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變化——工廠的出現

傳統的手工工場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工業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資本主義生產制度最終取得了統治地位; 【自主探究】:手工工場與工廠的比較:

⑴相似點:①都是資本主義不同時期的生產組織形式,因而都是以雇傭工人的勞動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 ②都采用分工協作的方式提高生產率。

⑵不同點:①手工工場以手工操作為主,而工廠主要運用機器大生產;(本質區別)

②手工工場的雇傭工人往往是在較分散的狀態下生產,而工廠的工人則相對集中;通過上述可見,工廠比手工工場更能提高勞動生產率。

展示材料二:英國在不同時期城市和人口比重統計表(見課件)

結論

2、工業革命引起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工業取代農業占主導,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對減少,工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產業部門)。 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P31英國就業人口比重》表與“歷史縱橫”)。

展示材料三: 工業革命期間,英國工業資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漸形成了工業資產階級。工業資產階級逐漸成為資產階級的主導部分。在英國,工業無產階級的歷史是從18世紀后半期蒸汽機和棉花加工機的發明開始的,到19世紀20年代,英國已有200萬工廠工人和運輸工人,無產階級也正式形成。掌握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為了獲取利潤,無情地剝削無產階級,尤其是對童工和女工的殘酷壓榨,成為工廠初期的普遍現象。

結論

3、工業革命引起社會關系變化——形成兩大對立的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各國通過改革,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展示材料四

大洋洲是我們的牧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

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共產黨宣言》

結論

4、工業革命推動資產階級調整內外政策——自由主義與殖民擴張

展示材料 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里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臺而中止,歌劇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的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

結論:環境污染嚴重 最后學生總結工業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總結)

1、原因條件

(1)工業革命的展開使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

(2)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

(3)資產階級憑借著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亞、非、拉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

2、途徑:

政治:憑借經濟和軍事實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經濟:推銷工業品,收購原料

3、基本形成:

19世紀中后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當時,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也是世界貿易中心。

【自主探究】:哪些因素促成了英國在19世紀中葉成為“世界工廠”? ①制度先進:17世紀較早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內的統治。

②殖民霸權:英國通過殖民擴張和爭奪,于18世紀中期就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權,擁有了廣闊的殖民地。 ③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率先進行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1840年前后完成工業革命。(根本) ④經濟政策:英國政府全面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促進了工業發展。

4、深遠影響:主觀:資本主義國家攫取利益

客觀:傳播先進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世界面貌

【師生互動】工業革命對我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①歐美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受外國在華企業的誘導,中國近代工業產生(或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或中國資本主義產生)。 ③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技。 本課小結:列出提綱

練習反饋

第五篇:九年級歷史上冊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素材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英、法軍隊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對德軍的陣地進攻戰役。戰役從1916年6月24日開始,至11月中旬結束。其目的是突破德軍防御,以便轉入運動戰,同時減輕凡爾登方向德軍對法軍的壓力。當時戰線由南向北,在亞眠以東50多公里的地方穿過索姆河。德軍在該地區構筑了號稱“最堅強的”防線,其第一線為9個師,預備隊4個師。以后兵力增加到67個師。英、法方面原計劃以法軍擔任主攻,但因凡爾登戰役動用了法軍大量兵力,改以英軍為主。最初投入兵力為39個師(戰役過程中增加到86個師),其中英軍25個師,法軍14個師。英、法軍炮兵和空軍都占優勢。采取對有限目標逐次攻擊戰法,企圖通過消耗德軍兵力達到突破的目的。為協調兩軍行動,規定每次進攻到達線不能自行超越。從6月24日起,英、法軍進行了7天的炮火準備,7月1日晨7時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發起進攻。當天法軍和主攻方向上的英軍都突破了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則毫無進展。英軍以密集隊形前進,遭到德軍機槍和炮兵火力的嚴重殺傷,第一天即傷亡近6萬人。7月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占領了德軍第二道陣地。德軍利用對方進攻的間歇,迅速調集兵力,加強縱深防御,并在一些地段上實施反擊。英、法軍于7月中、下旬再度發起進攻,南岸法軍占領了第三道陣地,但未能發展為戰役突破。9月3日,英軍32個師、法軍26個師第三次發起進攻,截至12日向德軍縱深只推進了2~4公里。9月15日,英軍在進攻中首次使用坦克,共出動49輛,而實際參加戰斗的18輛(被德軍擊毀10輛),步兵的進攻速度因而有所增加,當天占領了第三道陣地的幾個要點。在戰爭史上這是第一次使用坦克。在9月下旬和11月的進攻中,英軍又兩次使用坦克,但數量較少,收效不大。

索姆河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傷亡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余人,法軍34萬余人,德軍53.8萬人。英、法軍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副校長述職述廉報告xx下一篇:第12課新文化運動教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