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一級綜合醫院設置標準

2023-05-22

第一篇:一級綜合醫院設置標準

一級綜合醫院設置規范

一、床位

住院床位總數在20至99張。

二、科室設置

(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膚科、預防保健科。

(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檢驗科、醫學影像科(放射、B超、心電圖)、手術室、儲血室或血庫(可與檢驗科合設)、營養室、消毒供應室。

(三)其他:醫務科(含病案室、統計室)、護理部、感染辦。

三、人員

(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從事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每個床位平均至少配備0.88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三)每個床位平均至少配備0.4名護士,護師占護理人數30%以上。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四)各專業科室負責人均為相應專業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其中臨床科室至少有3名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專業醫師。麻醉科至少有1名從事麻醉專業工作5年以上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

(五)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5%,本科學歷以上人員比例不低于60%。

(六)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比例不低于2%。

四、建筑、設施與環境

醫院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的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境。

(一)醫院應有獨立樓房,與同類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不少于2公里。

(二)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平方米,綠化面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個停車位。

(三)各診室相對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

(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爐、高壓氧等)、電梯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療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應輔設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

(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

(七)ICU的位置布局合理,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制。

(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每間手術間使用面積至少25平方米,分區及通道設計合理,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

(十)住院、門診藥房面積各不少于50平方米,中、西藥庫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其他按業務要求另行設置。

(十一)住院檢驗室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門診檢驗室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

(十二)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

臨床診療設備: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萬能手術床、無影燈、麻醉機、胃鏡、婦科檢查床、沖洗車、裂隙燈、牙科治療椅、牙鉆機、銀汞攪拌機、500MAX光機、彩色B超、冷凍切片機、紫外線燈。

臨床檢驗設備:顯微鏡、血球計數儀、分析天平、離心機、接種器具、鉀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石蠟切片機、CO2培養箱、厭氧培養箱、生化分析儀、酶標洗板機、酶標分析儀、光電比色計、超凈工作臺。

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

(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病區配有病床消毒器。

(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1張,床墊1.2條,被子1.2條,褥子1.2條,被套2條,床單2條,枕芯2個,枕套4個,床頭柜1個,暖水瓶1個,面盆2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套。

(四)藥劑科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

(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

六、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染病、精神病、顱腦外科、心臟外科、醫療介入手術等醫療項目的,應依照有關規定申請批準。

七、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八、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

注:一級??漆t院根據專業設置情況可以根據以上規范進行適當調整

一級綜合醫院

一、 床位

住院床位總數20至99張。

二、 科室設置:

(一)臨床科室:至少設有急診室、內科、外科、婦(產)科、預防保健科;

(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房、化驗室、X光室、消毒供應室。

三、 人員:

(一)每床至少配備0.7名衛生技術人員;

(二)至少有3名醫師、5名護士和相應的藥劑、檢驗、放射等衛生技術人員;

(三)至少有1名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

四、 房屋:

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 心電圖機 洗胃器 電動吸引器 呼吸球囊 婦科檢查床 沖洗車

氣管插管 萬能手術床

必要的手術器械 顯微鏡

離心機 X光機

電冰箱 藥品柜

恒溫培養箱 高壓滅菌設備

紫外線燈 洗衣機

常水、熱水、蒸餾水、凈化過濾系統

(二)病房每床單元設備:

床 1張

床墊 1.2條

被子 1.2條

褥子 1.2條

被套 2條

床單 2條

枕芯 2個

枕套 4個

床頭柜 1個

暖水瓶 1個

面盆 2個

痰盂或痰杯 1個

病員服 2套

(三)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

六、制訂各項規章制度、人員崗位責任制,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七、注冊資金到位,數額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確定。

普通診所設置規范

一、科室

至少設有診室、處置室、治療室。

二、人員

(一)診所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二級以上醫院從事本專業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至少有1名護士,持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三、房屋

(一)診所相對獨立,醫療用房與生活用房分開。與同類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不少于0.5公里。

(二)業務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各室必須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

(三)診所的地面和墻面要使用易于清洗消毒的材料,要有經驗收合格的消防和污水處理設施,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消毒供應室應有合理的工作流程。

四、設備

(一)基本設備:給氧裝置、診察床、診察桌、診察凳、聽診器、血壓計、出診箱、體溫計、污物桶、壓舌板、處置臺、注射器、紗布罐、方盤、藥品柜、紫外線燈、高壓滅菌設備、密閉式無菌物品存放柜。

(二)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

五、不得開展母嬰保健技術服務、醫療美容、性病、戒毒、精神病診療服務,不得開展任何手術治療。

六、制訂各項規章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七、注冊資金到位并不少于5萬元。

口腔診所設置規范

一、牙椅

至少設有牙科綜合治療椅1臺。

二、科室設置

能開展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復科的部分診治工作。

三、人員

(一)診所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二級以上醫院從事口腔臨床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至少有1名護士,持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四、房屋

(一)診所相對獨立,醫療用房與生活用房分開。與同類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不少于0.5公里。

(二)業務用房建筑面積不少于80平方米。各診室必須獨立,診室每臺牙科治療椅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

(三)診所的地面和墻面要使用易于清洗消毒的材料,要有經驗收合格的消防和污水處理設施,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消毒供應室應有合理的工作流程。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電動吸引器、X光牙片機、銀汞攪拌器、紫外線燈、高壓滅菌設備、藥品柜。

(二)牙椅單元設備:牙科綜合治療椅1臺、低速牙科切割裝置1套、醫師座椅1個、病歷書寫桌1張、口腔檢查器械1套。

(三)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

六、不得開展母嬰保健技術服務、醫療美容、性病、戒毒、精神病診療服務,不得開展任何手術治療。

七、制訂各項規章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八、注冊資金到位并不少于10萬元。

醫療美容診所設置規范

一、床位

至少設有美容治療床2張,或手術床1張及觀察床1張,或牙科綜合治療椅1張。

二、科室設置

(一)臨床科室:美容外科、美容皮膚科、美容牙科、美容中醫科4科目中不超過2個科目。

(二)醫技科室:根據開設的科目,設置相應的醫技科室。 美容外科:至少設有手術室、治療室、觀察室。 美容牙科:至少設有診療室。

美容皮膚科:至少設有美容治療室。

美容中醫科:至少設有中醫美容治療室。

三、人員

每一科目至少有1名具有相關專業主治醫師資格以的主診醫師和1名護士。

四、醫療用房

(一)建筑面積不少于100平方米。 (二)每室必須獨立。

(三)手術室凈使用面積不得少于20平方米,或每美容治療床、牙科綜合治療椅凈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

美容外科:手術床及相應成套美容外科器械

消毒柜

吸引器

無影燈

紫外線消毒燈

電凝器

高壓蒸氣滅菌設備。

美容皮膚科:皮膚磨削機

離子噴霧器

多功能美容儀

激光機或電子治療機

超聲波

治療儀

消毒柜

文眉機

高壓蒸氣滅菌設備。

美容牙科:消毒柜

牙科必備的消毒設備

高壓蒸氣滅菌設備。

(二)具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它設備,具有上網功能的計算機。

六、制定各項規章制度,人員崗位責任制;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美容技術操作規范、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并成冊可用。

七、注冊資金到位,并保證診所的運營。

口腔門診部設置規范

一、牙椅

至少有牙科綜合治療椅4臺。

二、科室設置

能開展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復科的大部分診治工作。不設分科,有條件的可分設專業組(室)。有專人負責藥劑、化驗、放射、消毒供應等工作。

三、人員

(一)門診部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醫院工作5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每臺牙科治療椅平均至少配備1.03名衛生技術人員。

(三)至少有2名口腔執業醫師,其中有1名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醫師。

(四)牙科治療椅超過4臺的,每增設1臺,至少增加1名口腔執業醫師。

(五)醫生與護理人員之比不低于1∶1,至少有1名護師以上職稱的護士。所有護士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不低于50%。

四、建筑、設施與環境

門診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要求,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

就醫和人文環境。

(一)門診部相對獨立,有單獨通道,與同類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不少于0.5公里。

(二)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 = 100(基礎面積)+ 牙椅數×50(平方米)。

(三)每臺牙科治療椅使用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并相對隔開。

(四)門診部的地面裝修應使用防滑、防噪音的材料,墻面使用材料應易于清洗消毒,各診室相互獨立,建筑布局符合衛生學要求,要有一定的區域劃分,應做到人、物流向合理,污、潔相對分開。

(五)門診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等部門檢測驗收合格。

(六)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

(七)藥房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

(八)檢驗室面積不少于20平方米。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電動吸引器、顯微鏡、X光牙片機、全景X光機、銀汞攪拌器、光敏固化燈、超聲潔治器、鑄造機、紫外線燈、高壓滅菌設備、有開展血常規,出凝血時間的檢驗設備。

(二)牙椅單元設備:牙科綜合治療椅1臺、低速牙科切割裝置1套、醫師座椅1個、病歷書寫桌1張、口腔檢查器械1套。配備中高速牙科切割裝置不少于牙科治療椅總數的二分之一。

(三)藥房應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

(四)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

六、門診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用。

七、注冊資金到位并不少于50萬元。

第二篇:一級綜合醫院醫療質量管理評審標準

一、醫療管理

1、要建立健全的醫療管理組織,要制定相應的工作制度,要有人員配備花名冊,要有院領導分管醫療工作情況的記錄。

2、要有計劃和總結,制定切實可行的長遠規劃,并有具體實施情況記錄。

3、有相應的醫療診療常規、操作規程和醫療質量考核標準。認真學習和掌握《病歷書寫規范》和《疾病診療常規》。

4、加強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要有培訓情況和考核記錄,要制定出各級業務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和進修計劃,全部建立業務人員技術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履歷、學歷、資格證、職稱證、職務、論文、繼續教育等。

5、加強門、急診管理,執行首診負責制。并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制度的執行情況記錄。

6、改善服務態度,方便患者就醫。要設立便民措施、如候診椅、開水等,要了解門診病人對門診服務工作的滿意情況(要求滿意度大于85%)。

7、落實《獻血法》和《臨床輸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建立控制輸血感染的方案及監測管理制度,成立輸血管理委員會,制定輸血管理制度,包括用血申請、登記、報批、輸血前檢查和核對制度等、提倡成分輸血(成分輸血率>50%)。

二、信息管理

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配備綜合信息人員,按規定及時準確地完成各種衛生統計報表,開展病案管理與統計工作,逐步按ICD-10進行管理。

訂有適量的醫學圖書期刊。

對社區的初級衛生保健信息、人群健康狀況和衛生服務利用等信息進行管理、掌握社區的人口、疾病、死亡的動態資料,尤其是社區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情況,及時分析、制定相應的防治計劃、措施及對策。建立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

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1、要建立健全醫療質量、醫療安全和病案質量管理委員會、輸血管理委員會、藥事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要列出各成員名單,制定各委員會職責、工作制度,作出工作計劃、實施方案、活動記錄及實施效果和總結等。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要重點對病歷質量進行檢查和考核。

2、堅持各級醫師查房制度、各種病例討論制度、會診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病歷書寫要求清晰、規范、及時、完整、準確,要有重點、有分析,要注重內涵質量,提高診斷準確率,要完整記錄各級醫師查房內容和會診、搶救、討論意見等。

3、增強全體人員的醫療安全意識,高度重視醫療安全。要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加強醫療缺陷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杜絕醫療事故隱患,建立醫療事故登記、報告制度。

4、嚴格交接班制度,堅守崗位。危重病人要床旁交接、并有記錄可查。

5、實行技術準入制度,要分析其實施的安全性、有效性、適宜性,在醫療活動中要注意患方的知情、告知、同意等執行情況。

四.技術水平

(一)、臨床科室

(二)、醫技科室

(一)、臨床科室

1、急診醫療:包括急診室設備、人員組成、開展院前急救情況,對社區內急診病人24小時出診情況,現場急救能力,要求對循環、呼吸、腎衰、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它一般急危重病人作出初步診斷和急救處理,并負責做好轉診工作。要求寫出院前和急診搶救記錄。衛技人員應掌握相應的應急知識和應急能力,平時進行模擬訓練。

2、內、兒科:

① 能對常見病,多發病作出正確診斷及處理 ②對疑難病癥進行恰當處理

③掌握傳染病的診治、消毒隔離技術和特殊轉運。

3、外科;

①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縫合、包扎、骨折固定、轉運等處理。

②能對急腹癥作出臨床診斷和及時、正確的處理,開展普外科的一般手術。

4、婦產科;

①能完成生理產科、部分常見病理產科的處理,可行剖宮產手術, ②提供計劃生育指導服務,掌握計劃生育四項技術。 ③實行住院分娩,嚴格消毒接生。 ④具有鑒別高危妊娠和及時轉診的能力。

5、五官科:

①能診斷和治療常見病和部分急癥。 ②開展初級口腔,眼保健工作。

6、中醫科:

①能辨正施治內、外、婦、兒的常見病。 ②開展針灸、推拿、火罐等中醫治療工作。

以上各科的技術項目要建立登記薄,通過抽查一定數量的病歷來了解各科的技術水平。隨機提問醫務人員對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

(二)、醫技科室 1.放射科 2.醫學檢驗科 3.功能檢查科 4.營養科 1.放射科 ①胃腸鋇餐檢查 ②口服與靜脈膽系造影 ③一般透視、攝影 ④床旁照相 2.醫學檢驗科 ①血液學常規檢驗 ②ABO血型鑒定 ③交叉配血試驗 ④凝血系列檢查 ⑤尿常規檢驗 ⑥尿妊娠試驗 ⑦糞便常規檢驗

⑧必要的生化檢驗,如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測定,血糖測定,二氧化碳結合力,血清鉀、鈉測定,血清尿素測定,血清氨酸氨基轉氨酶(ALT、GPT)測定。

⑨常見寄生蟲病檢查

⑩常見傳染病的血清學檢查(如:肥達式反應)

⑾血清甲肝、乙型五項、丙肝檢查及HIV初篩、梅毒檢查 ⑿細菌學涂片檢查

⒀應開展室內監控,參加室內質評 3.功能檢查科

①心電圖檢查及正確診斷 ②B型超聲診斷,鑒別診斷檢查 4.營養科 ①治療膳食 ②能配置混合奶

了解各科人員執業資格,考查儀器、設備、試劑等。檢查各科報告單、涂片質量,查技術項目登記情況,實地考察醫技人員操作能力。

統計指標

1、入院診斷與出院診斷符合率≥85%

2、術前診斷與術后診斷符合率≥90%

3、病床使用率≥60%

4、年病床周轉次數≥30次

5、平均住院日≤6天

6、門診處方書寫合格率≥98%

7、門診病歷書寫合格率≥90%

8、住院病歷書寫合格率≥95%

9、甲級X光片率≥30%

10、0-7歲兒童建卡率100%

11、預防接種率≥90% ,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100%

12、圍產兒死亡率≤10%(鄉鎮衛生院20%)

13、產前檢查率≥95% ,產后訪視率80%(鄉鎮衛生院70%)

14、完成指令性任務100%

1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6、法定傳染病漏報率0

17、醫療責任事故發生次數0

18、成分輸血率≥50%

第三篇:一級中醫醫院設置規范

一、床位 床位在20 張至79

二、科室設置

(一)臨床科室:設有急診科、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 中醫骨傷科、中醫針灸科或推拿科。

(二)醫技科室:至少設有藥劑科(含西藥房、中藥房、煎藥室)、檢驗科、 醫學影像科、營養室、消毒供應室。

(三)其他:醫務科、質量控制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統計室)。

三、人員

(一)醫院主要負責人應具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并經執業注冊,在一級 以上醫院從事臨床工作5 年以上,身體健康并能親自主持醫療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88 名衛生技術人員。所有醫生應具有《醫師資格 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備0.4 名護士,護師占護理人數30%以上,所有護士 應具有《護士執業證書》并經執業注冊。

(四)各專業科室負責人均為相應專業的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其中臨床科室 至少有5 名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

(五)工程技術人員(技師、助理工程師及以上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 比例不低于2%。

(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中醫藥人員占醫藥人員總數的比例均不低于 60%。高級職稱人員占全院人員比例不低于5%。

四、建筑、設施與環境 醫院應有良好的采光通風,建筑設計、設施應滿足診療和管理工作要求, 體現以病人為本的原則,符合衛生學和美學的要求,創造和諧的就醫和人文環

(一)醫院應有獨立樓房,與同類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不少于2公里。

(二)業務用房的總建筑面積=2000(基礎面積)+床位數100(平方米)。每床 平均占地面積不少于130 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積不少于8 平方米,綠化面 積占總占地面積至少達35%,每100 床位至少配有30 個停車位。

(三)各診室獨立,使用面積不少于10 平方米。

(四)醫院的基礎設施,包括消防、環境保護、放射衛生、壓力容器(如消毒 爐、高壓氧等)、電梯等要經相應的消防、環保、疾病控制、質量技術監督等部 門檢測驗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須嚴格按照醫院內部各功能作系統、科學規劃,人、物流 向合理,同一層的平面無障礙設置,醫療區鋪設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 走廊墻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墻角防塵設計。

(六)急診科有獨立的出入口和回車道,開放式的搶救環境,急救設備齊備。 (七)設有ICU 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凈化的人工環境控

(八)手術室的位置應處于環境安靜、空氣清新、光線充足的地方,遠離有細菌感染的部門,每間手術間的使用面積至少 25 平方米,分區及通道設計合理, 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

(十)消毒供應室符合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的要求。

(十一)藥房、藥庫、煎藥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療機構"放心藥 房"建設規范》建設。中、西藥房面積各不少于100 平方米,藥庫面積不少于 200 平方米。如開展TPM、臨床藥學等其它業務,按相應要求另行設置。

(十二)門診、住院檢驗室面積分別不少于80 平方米和150 平方米。

(十三)醫院應有齊備的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網絡樓宇布線率達100%,醫院 人均計算機擁有率不少于50%,達到信息共享。

(十四)醫院應有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和設施。

五、設備

(一)基本設備 臨床診療設備:給氧裝置、呼吸機、電動吸引器、自動洗胃機、心電圖機、 心臟除顫器、心電監護儀、多功能搶救床、麻醉機、胃鏡、婦科檢查床、沖洗 機、500MAX 光機、彩色B 超、紫外線燈。中藥熏蒸治療儀、電針儀等中醫診療 設備。 臨床檢驗設備:顯微鏡、血球計數儀、分析天平、離心機、接種器具、鉀 鈉氯分析儀、尿分析儀、石蠟切片機、CO2 培養箱、厭氧培養箱、生化分析儀、 酶標洗板機、酶標分析儀、光電比色計、超凈工作臺。

供應室設備:按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要求進行配置。 煎藥室設備:煎藥機、包裝機、儲藥器、儲藥柜、冰箱、清洗設備等。

(二)病室配備供氧、吸痰、呼叫系統和多功能病床。

(三)病床平均單元設備:床 張,床墊1.2 條,被子 1.2 條,褥子 1.2 被套2條,床單2 條,枕芯2 個,枕套4 個,床頭柜1 個,暖水瓶1 個,面盆 個,痰盂(痰杯)1個,病員服3

(四)藥劑科還應配備和提供與藥學部門承擔任務相適應的儀器和設備。

(五)有與開展的診療科目相應的其他設備及中醫診療設備。

六、開展產科、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計劃生育手術、醫療美容、性病、傳 染病、精神病等醫療項目,應依有關法規和標準專門申請批準。

七、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醫療、護理等技術操作規程,并成冊可

八、注冊資金到位,平均每床位不少于50萬元。

第四篇:一級醫院基本標準

本標準是審定一級醫院資格的必備條件,達到本標準合格線才能參加等級評審。

基本標準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一、醫院規模

應具有與一級醫院功能、任務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醫院規模。 1.病床數不得少于20張。如果不足上述限度,必須做出合理解釋。 2.病房每床單元必備設施達到規定要求(見附件六)。 3.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

4.病床與醫院正式職工人數之比為:1∶1-1.4。

5.衛生技術人員占全院職工總數之比為80-85%(非衛生技術人員,不得從事醫療、醫技和護理技術工作。)

二、醫院功能與任務

一級醫院應承擔本社區的各項醫療衛生服務和一定的衛生行政管理工作。

(一)預防保健

1.做好社區衛生防疫工作,包括計劃免疫、傳染病、寄生蟲和地方病防治,在上級衛生防疫部門指導下,實施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2.積極開展婦幼保健工作,開展婦女、嬰幼兒多發病的普查普治,開展婚、育、產系統保健,推廣科學接生等工作。

3.做好計劃生育手術和技術指導工作。

4.采取多種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針對危害社區人群健康的因素,普及衛生知識,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能力和整體健康水平。

(二)醫療服務

1.完成社區內常見病、多發病的門診、住院(含家庭病床)診治任務,進行急、重、危病人的維持生命體征的救護,并組織轉診。

2.向群眾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術,院內醫務人員必須掌握有效的徒手心肺復蘇術。 3.根據條件開展社區康復醫療、精神衛生服務、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三)衛生行政管理

1.在當地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領導下,依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協助制定和實施社區的初級衛生規劃。

2.配合有關部門動員組織群眾開展愛國衛生活動,逐步改善社區衛生狀況。 3.貫徹執行國家各種衛生法規,對社區內有關行業實行監督管理。 4.負責村級衛生組織和個體開業醫生的管理和技術指導,培訓鄉村醫生、衛生員和接生員。

三、醫院管理

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有相應的制度、措施、監督、考核與評價。有人分工負責行政管理。業務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必備制度

根據1982年衛生部發布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工作制度與醫院工作人員職責》有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必須認真制訂和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主要包括: 1.醫院工作制度。除一般醫院工作制度,應包括婦幼保健、衛生防疫、家庭病床工作制度,指導鄉村醫生等工作制度。 2.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3.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4.職工繼續教育制度。

(二)信息管理

1.按衛生部《衛生統計工作制度(試行)》的規定配合綜合信息管理專(兼)職人員。 2.對信息及時收集、儲存、分析、反饋與利用,且有成效。 3.有圖書管理制度,訂有適量的醫學圖書和期刊。

(三)財務管理

1.設有財務機構或專職財會人員。 2.會計憑證、帳薄、報表符合會計制度。 3.建立會計檔案和管理制度。

4.會計監督審計制度健全,嚴格遵守財經、物價紀律,不準亂收費。

(四)設備管理

1 .設專人或兼職人員對全院設備進行管理。

2.有醫療設備保管、使用、保養、定期維修制度,保證醫療工作的需要。 3.對重要設備建立的檔案。

(五)總務管理

1.一般物資實行定額管理,有健全的采購、驗收、入庫、發放、報廢等制度。 2.主動、及時為全院服務,保證水、電、被服、膳食供應,各種設施及時維修。

(六)建筑管理

1.醫院建筑符合衛生學要求,對舊建筑有維修制度,對不合理建筑有改造計劃。 2.不得使用危房,尤其不得在危房中從事醫療活動。

四、質量管理

(一)有專(兼)職人員負責全院質量管理,建立健全逐級質量保證體系。

(二)有全院質量管理方案,并認真落實。

(三)院內感染的控制:

1.控制感染組織應符合1988年衛生部《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的暫行辦法》的規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

3.建立嚴格消毒隔離和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與無菌操作規定。

4.有院內感染控制教育制度,醫護人員必須樹立無菌觀念和進行正確的無菌技術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方法。

6.有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治療室、供應室、分娩室等)的保治措施。

7.消毒供應室應達到衛生部《醫院消毒供應室驗收標準(試行)》的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與醫德醫風建設

1.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制定有關思想工作和醫德醫風建設的計劃,并組織實施。

2.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和相應的工作制度。

3.認真貫徹執行《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開展和堅持崗位前教育制度。 4.建立群眾監督制度。

5.根據調查,患者、社區或合同單位對醫院的滿意度達到規定。 6.有健全的廉潔行醫措施。

六、醫院安全

1.建立健全醫院安全保衛管理制度,并有專人或兼職人員負責。 2.制訂平時的和緊急情況下的安全管理方案,并定期檢查。

3.有對高壓力系統、手術室、放射室、配電室等高危設備與區域的特殊安全管理措施。 4.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

5.有劇毒、麻醉、精神藥品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6.照明系統發生意外情況時,有安全的替代光源,保證應急的需要。

七、醫院環境

1 .重視醫院清潔衛生,有保潔制度及措施,有專人負責。 2.門診、病房等醫療區禁止吸煙。

3.重視院內綠化,有與醫院占地相適應的綠化面積(包括室內外花木種植、立體綠化)。 4.對污物、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理后符合衛生學標準。 5.門診噪音不高于50分貝,病房、手術室噪音不高于38分貝。 6.手術室一般照明為100米燭,工作面積綜合照明2000-3000米燭。 一級醫院分等標準

本標準是一級醫院建設和發展的標準,也是其水平和質量的評價依據。

一、科室設置

科室設置應與一級醫院的功能、任務和社區實際需要適應。

1.臨床科學:應設置內科、外科 ,婦產科、急診室。有條件的設兒科、五宮科、中醫科,家庭病床科(組)等。 2.醫技科室:應設置藥劑室(含調配室)、化驗室(檢驗中心有統一安排者可不要求)、放射室、手術室、處置室、供應室、病案統計室、圖書室等。

3.行政科室:設置院辦公室(負責醫療、護理、人事、秘書、保衛、財務、后勤工作等)。 4.預防保健(科)室:設置衛生防疫室、婦幼保健室(含計劃生育技術指導)。

二、人員配備

要達到基本要求中病床與人員的比例。其中各類人員的比例如下表: 各 種 人 員

行政工勤人員15-20% 衛生技術人員80-85% 其 中 各 類 衛 生 技 術 人 員 中西醫師(士)38% 護理38% 檢驗4% 放射4% 藥劑8% 其它8% 其中分工從事預防保健人員占衛生技術人員的25%以上。

三、技術水平

技術建設要從實際出發,能開展社區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一般危重病人的救護服務?;疽螅?/p>

(一)醫療

1.急診醫療:

對社區內急診病例能24小時應診(包括出診)。 2.內、兒科:

正確處理常見病,并能對疑難病癥進行恰當處理與轉診。 能對循環、泌尿、呼吸系統功能衰竭、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它一般急危病人作出初診斷并進行維持生命的搶救處理。

掌握當地傳染病的治療和消毒隔離技術。 3.外科、婦產科:

能對外科急腹癥做出臨床診斷和及時、正確的處理。

能開展一般上腹部手術。

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縫合、包扎、骨折固定等處理。

能完成生理產科、部分常見病病理產科的處理及剖腹產手術。 4.五官科:

能診斷治療本科常見病及部分急癥。

開展防盲、防齲、防聾工作。 5.中醫科:

能辯證施治內、外、婦、兒科的常見病與部分疑難雜癥。

開展針灸、按摩等。

6.護理

熟練掌握各種疾病的護理,嚴格執行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做好病房管理和分級護理,正確書寫五種護理表格(體溫單、醫囑單、醫囑記錄、護士交班、護理記錄)。 7.醫技科室:

能開展心電圖、超聲波檢查。

能開展血、尿、便常規檢驗和部分生化檢驗。

(檢驗中心化地區,有關安排要有合同)

能開展透視、攝片、一般胃腸道造影等檢查。

(二)預防保健

1.能開展計劃免疫、疫情處理,對“兩管五改”進行技術指導。

2.能開展圍產期保健、兒童系統保健,掌握計劃生育四項技術。

3.能開展社區慢性非傳染病防治、老年保健、精神衛生和社區康復醫療。

(三)教學

1.能對鄉村醫生、衛生員和接生員進行培訓。 2.能接受衛校學生部分臨床學習。

四、醫院管理

1.院長應熟悉一級醫院的管理,經過醫院管理專業短期培訓。 2.醫院有長遠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步驟。 3.醫院職工對院領導工作滿意度≥80%。 4.社區、合同單位和病人對醫院滿意度≥80%。 5.信息管理:

掌握人群各種傳染病發病情況,建立健全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登記合格率≥95%,漏報率≤0.5%。

做好醫院統計工作,配備統計人員掌握社區人口、生命、疾病(多發病、慢性病、地方病)的動態資料,及時分析和提出對策;按規定及時準確完成各種衛生統計報表。

建立病案管理制度,有專人或兼職人員負責,逐步按國際疾病分類(ICD)進行管理,要求門診有病歷,住院書寫完整病歷;按標準書寫,甲級病歷≥80%,杜絕丙級病歷。

五、主要科室基本設備詳見(附件七)。

六、各項統計指標 1.入院診斷與出院診斷符合率≥85%

2.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95% 3.門診轉診率≤20%

4.單病種治愈好轉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5.單病種病死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6.單病種重危病人搶救成功率:與同級醫院相比,在平均水平上 7.住院病人轉院率≤3%

8.護理技術操作合格率≥85%

9.昏迷、癱瘓病人褥瘡發生次數:0 10.院內感染率≤3%

11.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率≤1% 12.一人一針一管執行率100% 13.常規器械消毒菌合格率100% 14.病床使用率≥60% 15.年病床周轉次數≥32次 16.平均住院日6天

17.門診處方合格率≥98%

18.門診病歷書寫合格率≥90% 19.住院病歷書寫合格率≥98% 20.甲級X光片率≥40%

21.護理五種表格書寫合格率≥85%

22.二級以上醫療責任事故發生次數 0 23.設備利用率≥80%

24.特殊診斷設備檢查陽性率≥20%(主要指B超) 25.0~7歲兒童建卡率 農村≥98% 城市≥100% 26.麻疹活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7.脊髓灰質炎活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8.白百破疫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29.卡介苗接種率 農村≥90% 城市≥95%

30.四苗全程覆蓋率 農村≥85% 城市≥92.5% 31.婦女病查治率 農村≥60% 城市≥90% 32.圍產兒死亡率 農村≤20% 城市≤90% 33.產前檢查率 農村≥80% 城市≥95% 34.新法接生率≥95%

35. 產后訪視率農村≥70% 城市≥80% 36.衛生技術人員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37.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38.基礎護理合格率≥80% 39.一級護理合格率≥80%

一級醫院分等判定標準

醫院應對其建設、管理、技術水平、工作質量、文明服務、成本效益等定期進行自我評價,并制定改進措施。地(市)醫院評審委員會對醫院質量按本標準進行院外評價。根據評審結果將一級醫院分為甲、乙、丙三個等次。

一、一級甲等醫院 醫院建設成績顯著,科室設置、人員配備、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工作質量和醫院基本設施等結合水平,經考核達到900分及以上。

二、一級乙等醫院

醫院建設成績尚好,其科室設置、人員配備、管理水平、技術水平、工作質量和醫院基本設施等綜合水平經考核檢查達750-899分。

三、一級丙等醫院

醫院建設有一定成績,基本標準考核合格,但與分等標準要求尚有較大差距。經綜合考核檢查在749分以下(含749分)。丙等醫院應有切實可行的改進措施和發展規劃。 二級醫院標準

二級醫院是向多個社區(其半徑人口一般在10萬以上)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的衛生機構,是三級醫療衛生體系中的中間層次。 二級醫院基本標準

本標準是審定二級醫院資格的必備條件,達到本標準合格線者才能參加等級評審。

一、醫院規模

應具有與二級醫院任務、功能、技術水平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醫院規模。 1.病床不少于100張。

2.每床單元必備設施達到規定的要求(見附件六)。 3.每床建筑面積不少于45平方米。

4.每床病室凈使用面積不少于5平方米。

5.日平均每門診人次占門診建筑面積不少于3平方米。 6.病床與醫院正式職工人數之比為1∶1.3-1.5。

7.必須配備具有國家認定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占全院職工總數不少于75%。

二、醫院功能與任務

(一)醫療衛生服務

對社區能提供全面、連續的醫療護理、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 1.承擔地區(地、市、縣)內的常見病、多發病和較疑難病癥診治任務;搶救急危重癥;接受一級醫療衛生機構的轉診。 2.開展日常院前急救;承擔災害事故的現場急救,迅速組織配套的急救隊伍接收成批病員進行院內急救。

3.開展健康教育,掌握社區的疾病動態。參與社區內預防保健和康復服務工作。

(二)與醫療相結合開展教學、科研工作

1.能承擔基層醫療單位中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的進修、培訓和本院職工的在職教育。 2.能承擔中等衛生學校臨床教學及中等以上醫學衛生學校學生的臨床實習任務。 3.能承擔省或市級科研項目。

(三)指導基層

與有關部門協作指導地區內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做好社區治療、預防保健、康復和精神衛生等工作。與一級醫院建立經常性的業務關系,開展雙向轉診,幫助開展新技術,解決疑難問題和培訓衛生技術及管理人員。

三、醫院管理

醫院應有健全的管理體系,有相應的組織機構、人員、制度、措施、實施方案及其考核與評價辦法。

(一)組織管理

必備的有: 1.行政管理組織

2.醫療、預防、教學、科研管理組織 3.護理管理組織 4.財務管理組織

5.總務保障組織

6.思想政治工作和職業道德教育管理組織 7.必備委員會

(二)制度管理

根據1982年衛生部發布的《全國醫院工作條例、醫院工作制度與醫院工作人員職責》的要求和關規定,結合醫院實際,必須認真制訂一整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并有相應的教育、執行、監督、檢查、考評和獎懲辦法。必備制度應包括: 1.醫院工作制度

2.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 3.各項技術操作規程 4.職工繼續教育制度

(三)行政管理

1.有健全的行政管理組織,有一名院領導分管行政工作。 2.有遠期發展規劃、工作計劃,季度安排和完成計劃的進度、指標、措施、步 驟、以及檢查總結。

3 .醫院有各項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并組織實施。必備的制度有:各項會議制度、院總值班制度、醫療行政查房制度、文書檔案管理制度。

4.有群眾來信來房登記、參觀訪問、醫院大事記錄。

5.院領導要經常深入科室、社區了解情況、征求意見,改進工作。

(四)醫療管理

1.有健全的醫療管理組織,人員配備合理,有相應的工作制度,有一位副院分管醫療工作。

2.制訂切實可行的全院醫療建設規劃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3.有健全的醫療工作制度 ,切實可行的技術操作規程和醫療護理質量標準。

4.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管理組織,定期活動,對醫療、護理、醫技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并提出改進意見。必備的質量管理組織有:醫療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藥事管理委員會、院內感染控制委員會、病案管理委員會。

5.加強業務人員的技術培訓、考核,建立衛生技術人員業務技術檔案。 6.非國家認定資格的技術人員,不得直接從事醫療醫技和護理技術工作。

(五)護理管理

按《護理管理標準及評審辦法》的有關要求管理。

(六)教學、科研管理

教學:

1.有健全的教學管理組織,有一名院領導分工負責教學管理工作。 2.有切實可行的教學規劃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3.有健全的教學工作規章制度,做到有監督、有檢查、有評價。

4.有相應的教學設施與設備。

5.衛生部認定的“教學醫院”,按衛生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學醫院工作暫行規定》(待發)進行管理。 科研:

1.有專(兼)職人員負責科研管理并有相應的工作制度。 2.建立科技人員、科研成果檔案。 3.有鼓勵開展醫學和管理科研辦法。

(七)信息管理

1.有健全的信息管理組織和有關工作制度。

2.應設立圖書館(室),并且有足夠數量的醫學圖書和期刊。

3.有處理醫療、管理和圖書情報信息的專職管理人員。

4.院內各部門提供的信息應真實、完整、準確,并及時分析、反饋與利用。

(八)計量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醫院必須加強計量工作管理。 1.有負責計量管理工作的部門或人員。 2.建立有關計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1)計量管理辦法。

(2)計量人員崗位責任制。

(3)計量器具周期檢定制度。

3.采用國家法定計量單位。

4.在用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均應進行周期檢查。

(九)財務管理

1.設有財務機構,人員編制合理,職責范圍明確,并有健全的崗位責任制度和工作制度。 2.設有專(兼)職收費管理人員,嚴格執行醫療收費標準,實行明碼標價,接受群眾監督。

3.會計憑證、帳簿、報表符合會計制度。 4.建立會計檔案和管理制度。

5.有健全的財會監督制度,對違反財經、物價紀律現象應及時嚴肅處理。

(十)審計管理

1.設有與財務機構相平行的審計機構或者職級相應的審計人員,人員編制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審計專業知識。

2.對財務收支及有關的經濟活動實行經常性審計監督。

3.對資金財產的安全、完整以及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進行監督檢查。 4.經常檢查、評估資金、財產的使用效益并提出改進建議。 5.無重大損失浪費、貪污盜竊和嚴重違反財經法規事件。

(十一)設備管理

1.有健全的管理組織,實行計劃管理。

2.萬元以上大型精密儀器購置要有適宜性和可行性論證,進貨要驗收,使用有專人保管。 3.醫療設備有定期的保養、維修與更新制度,保證醫療工作需要。

(十二)總務管理

1.有健全的總務管理機構、崗位職責和工作制度。

2.一般物資實行定額管理,有健全的采購、驗收、入庫、發放、報廢等制度。 3.主動、及時為全國各科室特別是臨床科室服務,做到三下(下收、下送、下修),保證三通(水通、電通、氣通),不發生兩漏(漏水、漏電),做到兩滿意(職工、病人滿意)。 4.有意外情況下的供電措施,確保臨時照明。

5.救護車配有基本設備、藥品,隨叫隨到,保證醫療、搶救和轉送病人的需要。

(十三)建筑管理 1.醫院的新建、改建和擴建,要經過可行性論證,適應總體發展規劃,資料保存完整。 2.新醫院選址、布局、設計要合理,符合建筑規范及衛生學要求。

3.醫院各部分(門診部、住院部、醫技科室、手術室、消毒供應室、急診科(室)的建筑布局、人物流向合理。室內采光、色彩設計符合衛生學的要求)。

4.醫院舊建筑有維修計劃及預算,并認真執行。不得在危房中從事醫療活動。

四、質量管理

(一)醫院應有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方案。

(二)有院、科兩級質量管理組織。

(三)質量管理的重點是:醫療、護理、醫技、教學、科研和病案質量等。

(四)有質量教育、監督、檢查和評價制度及改進方案。

(五)院內感染控制

1.控制感染組織應符合1988年衛生部下發的《建立健全醫院感染管理組織的暫行辦法》的規定。

2.有全院性控制感染方案、對策、措施、效果與評價。

3.建立嚴格的消毒、隔離和傳染病登記報告制度。傳染病房的設置應符合衛生學要求。 4.有院內感染控制的在職教育制度,醫護人員必須樹立無菌觀念和進行正確無菌技術操作。

5.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辦法。

6.有特殊區域(如手術室、消毒供應室、產房、嬰兒室、新生兒病房、治療室等)的保潔監控措施。

7.現場檢驗要達到規定要求。

五、思想政治工作與醫德醫風建設

1.具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體系和相應的工作制度。

2.制定有關思想政治工作和醫德醫風建設的計劃,并組織實施。

3.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做好全院職工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定期組織學習,進行研究分析總結。

4.認真貫徹執行《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有醫德教育措施。嚴格實行崗前教育制度。

第五篇:一級醫院人員配備標準

(50床,其中20床為產科病床):

一級綜合醫院至少配備35名衛生技術人員,所設置的科室至少有一名執業注冊滿五年并且注冊執業范圍相一致的執業醫師。具體科室配備人員最低標準如下:

一、婦產科

1、醫師:執業范圍為“婦產科專業”的醫師至少6名,其中副主任及以上職稱醫師應有2名,主治醫師2人,醫師2人。

2、助產技術人員:婦產科護士10人(助產專業不少于6人),其中主管護師至少2人。

二、內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內科專業”,并注冊滿5年的執業醫師

三、外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外科專業”, 并為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執業醫師

四、麻醉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麻醉專業”,并為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的執業醫師

五、耳鼻喉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眼耳鼻咽喉專業”,并注冊滿5年的執業醫師

六、中醫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中醫專業”,并

注冊滿5年的執業醫師

七、兒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兒科專業”,并注冊滿5年的執業醫師

八、醫學影像科:至少有1名執業范圍為“醫學影像和放射治療專業”,并注冊滿5年的執業醫師

九、醫學檢驗科:至少有1名檢驗師

十、藥學人員:至少有2名藥師(其中西藥師1名,中藥師1名)

十一、護理專業人員:婦產科護士除外,另需要10名護士(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1人)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醫療不良事件整改措施下一篇:眼科門診護士述職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