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市十二五信息化規劃

2023-06-27

第一篇:xx市十二五信息化規劃

市十二五規劃

XX市 “十三五”民政工作規劃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民政事業發展由傳統民政向現代民政轉型升級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當前民政事業發展所面臨的復雜形勢,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XX市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對推進全市民政事業跨越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在客觀總結民政事業“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的基礎上,圍繞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全省民政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基本思路,特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規劃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全市民政部門按照“?;?、兜底線、惠民生”基本思路,主動作為,攻堅克難,勇于創新,傾力打造陽光民政、數字民政,品牌民政,不斷提高人民滿意度,全市民政事業呈現跨越發展新局面。

(一)社會救助新機制。全面建立社會救助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和申請救助困難家庭經濟核對機制,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救助實效、精準度大大提高;完善城鄉低保標準、五保對象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實行物價上漲動態補貼機制和適度普惠型節日慰問制度,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

1

盡保。共保障低保對象39539名,五保供養對象6820名。城鎮低保標準從每月320元提高到每月558元,農村低保標準從每月155元提高到每月300元。集中、分散五保對象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500元、3600元;建立一站式醫療救助平臺,救助對象信息錄入新農合和居民醫保結算平臺,實現“即病即治即助”,累計救助39895人次,救助資金8846.4萬元;完善防災減災管理體系,形成上下配套、無縫對接、覆蓋全面的四級救災應急預案和災害救助網絡,3個社區獲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2個社區獲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

(二)社區建設新面貌。創新社區管理體制,鞏固發展基層民主自治,成功舉辦全國村級治理研討會,圓滿完成第九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一次性換屆選舉成功率100%。突出“四權”特色,落實“村黨組織決策權、村代會決定權、村委會執行權、群眾監督權”,從制度、機制上解決基層社區“做什么、做不做、誰來做、做得怎么樣”四方面問題省委羅書記對XX“四權”建設作出“XX做法值得推廣”的重要批示;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推行“政社互動”試點,明晰村級自治組織與基層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的權力邊界;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辦”和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建成490個社區服務中心,和諧社區占比95%,被民政部評為蘇北唯一一家“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范單位。

(三)雙擁創建新拓展。大力發展科技擁軍、社區擁軍、法律擁軍、社會組織擁軍,實現省級雙擁模范城創建“七連冠”;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全面落實,為6700名

2

60歲以上農村籍退伍士兵辦理老年生活補助。將5187名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大病救助范圍,切實解決了重點優撫對象醫療難題,重點優撫對象參保參合率達到100%;積極開展“慰烈”工程,民政部、財政部等7部委在我市召開全國“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保護工作現場會,重點推廣我市經驗做法,國內各大新聞媒體相繼宣傳報道,省內外1500余人來X學習考察;實現城鄉一體化安置,共接收各類退役士兵2603人,其中指令安置239人,貨幣安置 2319人,發放一次性經濟補助金5003.3萬元。參訓率達95 %,“雙證”獲取率、就業率均達到 100 %,全省前列。

(四)社會福利新提升。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成各類養老機構292個。其中公辦養老機構25所,包括24所鎮級敬老院,1所光榮院,床位數7963張;民辦養老機構1所,床位數150張;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點 264 個,包括104個城鎮站點和160個農村站點。提高孤兒養育標準,機構和散居養育標準分別達1460元/月和870元/月。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免除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三無”人員等9類人群實行基本喪葬服務費用 2370 人次,減免火化費用216萬元;為全市百歲老人、90-99歲老人、80-89歲老人每月分別發放尊老金300元、100元、30元;累計銷售福利彩票4.5億,籌集公益金6000萬元;募集慈善款3589.31萬元,投入慈善救助資金2641.83萬元。

(五)社會事務管理新秩序。前移婚姻登記服務窗口,設置21個鎮級婚姻登記處,45名婚姻登記員培訓、持證上

3

崗,開展鎮級婚姻登記服務,實行免費登記服務;救助流浪人員1028人次;完成《政區大典》編纂,出版新的政區圖和城區圖;實施鎮改街道辦事處工作工作,撤銷運河鎮、炮車鎮、戴圩鎮,設立運河街道辦事處,炮車街道半數、戴圩街道辦事處、東湖街道辦事處;出臺《XX市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意見》,新增社會組織600個,社會組織登記數達1450個。

(七)民政項目新氣象。“十二五”期間,投資1.2億元,建設社會福利中心建設,打造標桿示范養老機構,為入住群體提供全方位、綜合型、智能化服務;投入2400萬元,按照“三有三能六達標”要求,對全市24所敬老院進行進行改造,實現硬件和軟件同步提檔升級;建設惠家養老信息中心建設,打造信息化養老服務平臺,免費對接服務資源,提供便民養老服務,實現“一機在手,養老無憂”;實施王杰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擴征土地20畝,新建展廳,重建園林景觀,新增停車場、游客中心;實施碾莊館改造提升工程。西擴土地30畝,改造烈士墓30座,新建展廳2000㎡。

二、“十三五”發展面臨的形勢分析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民政事業發展由傳統民政向現代民政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民政事業既面臨著加快發展的寶貴機遇,也面臨著各種嚴峻挑戰,機遇大于挑戰。

(一)發展機遇。

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扎實推進,基

4

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建立健全,為民政事業跨越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隨著我市經濟迅速發展,全市綜合實力將持續增強,公共財政將全力保障民生,為民政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全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擺上突出位置,社會管理格局將更加完善,為發揮民政在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是政府職能將加快轉變,大量群眾性、社會性、公益性、服務性社會服務職能將逐步從政府職能中分離出來,為民政事業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主要挑戰

一是應對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凸顯的挑戰。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提速,各種深層次社會問題和矛盾交織凸現,發揮民政部門職能作用,切實保障基本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任務十分艱巨。

二是應對人口結構發展變化的挑戰。“十三五”期間,人口老齡化進程將明顯加快,且高齡化趨勢進一步加劇,推動養老服務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日益迫切。

三是應對社會組織結構變化的挑戰。隨著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凸顯社會組織在社會服務和管理的載體功能,促進其健康有序發展,對新形勢下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四是應對社會需求多樣化的挑戰。面對日趨復雜的社會

5

需求、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拓展業務內涵和外延,升級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方式,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需要深入探索和實踐。

三、“十三五”規劃發展定位和主要指標

“十三五”期間,XX民政事業以現代民政理念為引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加快民政事業轉型升級,力爭到2020年,全面建立具有時代特征、XX特色的現代民政服務保障體系。

“十三五”期間,全市民政事業發展主要目標:

——全力推進廣覆蓋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城鄉低保救助標準,并逐步實現城鄉低保標準并軌;完善低保救助動態管理機制,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全力推進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全市年均增加養老床位數1200張以上,全市養老床位總數達到1.6萬張以上,千名老人床位數達到于60張,實現居家養老城鄉全覆蓋。

——全力推進新型的社會建設管理體系建設。以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逐步形成與城鄉社區居民志愿服務、社會化便民利民服務相銜接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社會組織,至少建設1家社會組織“孵化器”,社會組織登記數和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高于全省平均標準。

——全力推進融合式的雙擁優撫安置創建體系建設??s小城鄉撫恤標準差距,逐步實現全市各類優待撫恤標準城鄉并軌,優撫對象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退役士兵自謀

6

職業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參訓率、就業率、滿意率超過省指標,確保實現省級雙擁模范城創建“八連冠”。

——全力推進規范化的專項事務管理體系建設。實現惠民殯葬政策全覆蓋。進一步優化行政區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實現鎮、村道路地名標志全覆蓋,加快村改居進程,提升城市化水平。

——全力推進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民政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孤殘兒童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大力發展慈善、福彩公益事業,鞏固和保持蘇北領先地位。實現全市福彩銷量和公益金總量翻番,銷量總額突破10億,公益金總量達到1億元,為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提供資金支持。

四、“十三五”規劃主要發展任務

“十三五”期間,XX民政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全面推進“六有”民生工程和“六大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民政事業發展綜合實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一)社會救助

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完善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鄉五保供養制度為基礎,以醫療、教育、就業、住房、法律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低保邊緣救助、災民救助、重殘救助、臨時救助、社會幫扶、慈善互助為補充,適度普惠、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保障體系。加強社會救助與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間的銜接配套,提升社會救助整體水平,保持

7

蘇北領先地位。

1.實施低保自然增長機制。低保標準保持與全市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年均增幅不低于10%。加快縮小城鄉差距,逐步實現全市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并軌,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2.規范社會救助管理。完善申請救助困難家庭經濟收入核對機制,增強收入核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建立城鄉社會救助信息化管理網絡,完善低保動態管理機制,實現社會救助“應保盡保、應退盡退、應補盡補”。

3.創新醫療救助模式。建立“收入型”與“支出型”互補的社會救助制度,重點探索新型醫療救助,擴大受益覆蓋面,解決“因病致貧”家庭現實生活困難。

4.穩步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水平。全面落實“五保”供養政策,完善自然增長和長效管理機制,提高供養整體水平,確保全市集中供養率保持在70%以上。

5.完善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完善災害救助綜合協調和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實現部門信息互聯、互通和共享,提高自然災害綜合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深化“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活動,提高救災應急社會動員能力。

(二)養老服務

積極應對老齡化,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規范養老機構運營管理,打造“智能化、保姆式”養老服務平臺,確保“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60張以上,全面建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信息服務為

8

輔助”的養老服務體系。

1.加快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編制專項規劃,將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分解和落實到各鎮(區、街道)。創新農村敬老院運營方式,變單一“五保”供養為集供養、寄養、康復、護理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養老機構。

2.加大民辦養老機構扶持力度。積極出臺優惠政策, 鼓勵和推進養老投資的“社會化”,適度提高民辦養老機構補助標準,規范對民辦養老機構建設補貼資助方式,加強資助款項的監督管理,提升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

3.全面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水平。加快“五類”項目建設,實現城鄉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全覆蓋。完善服務項目、提升服務質量,全部達到省評估標準A級以上,其中AA級40%以上,AAA級20%以上。完善居家養老信息平臺建設,實現養老服務信息化。

4.關愛老年人精神生活。建成一批有規模、多功能的老年文體活動場所,培育一批關愛老年精神生活服務品牌。精心組織老年節系列活動。加強為老服務專業隊伍建設實現“市鎮村”養老協會全覆蓋。

(三)社會建設

推進市鎮村三級服務平臺體系建設,實現居家養老、醫療救助等社區服務信息能化;創新鄉村治理機制,開展“政社互動”試點;加強社會組織管理,建立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和服務平臺,滿足城鄉居民多元化需要。

9

1.協調推進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各級“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建設工作格局,協調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探索形成與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具有XX特色的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基本體系、基本路徑、基本格局。

2.創新完善社區管理服務體系。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模式,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居委會為基礎、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為依托、其他各類社會組織為補充、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管理服務體制和機制。

3.拓展延伸基層民主自治。依法組織城市居委會和農村村委會換屆選舉,切實保障基層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開展“政社互動”試點,厘清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界限,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

4.加快提升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以共建共享共融為目的,以社區服務中心為載體,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互聯互動,實現政府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互助志愿服務和市場商業服務相銜接,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治安、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人民調解于一體的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進程。

5.不斷強化社會組織功能。積極培育和發展公益類、新興產業類社會組織和社區社會組織,重視發揮樞紐型聯合性的社會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逐步形成社會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律自治的運作機制。加快推進市屬行業協

10

會改革創新和社會組織網上登記、年檢工作,促進社會組織自律水平和整體素質提升。全面推進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工作,“十三五”末,全市等級社會組織達50%以上。

6.加快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完善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為主要內容的長效機制,推進全市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進程,形成以社工機構為載體,以專業社工為引領、以社工從業人員為骨干、志愿者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四)雙擁優撫安置

以實現省級雙擁模范城爭“八連冠”為目標,通過開展政策擁軍、實事擁軍、科技擁軍、文化擁軍、社區擁軍等一系列扎實有效活動,積極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鞏固和發展新型的軍政軍民關系,實現軍民融合式發展。

1.全面落實優待撫恤政策。進一步完善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提高重點優撫對象保障水平,實現各類優待撫恤標準城鄉一體化,建立優撫對象優先納入社會保障機制,優先享受各類社會福利,確保優撫對象生活不低于當地社會平均水平。加大淮海戰役碾莊圩戰斗紀念館、李超時烈士紀念館、王杰烈士紀念館等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的投入,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2.健全完善退役士兵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接收安置體系。建立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長效機制,完善承訓學校年檢制度、專職輔導員制度和巡視制度,保持退役士兵參訓率、就業率、滿意率全省領先。進一步完善退役士兵城

11

鄉一體化安置政策,大力推進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鞏固和提高全市退役士兵安置率和實際就業率。

(五)專項事務管理。

著眼提升城市現代化管理和推動文明城市建設要求,加快民政專項事務管理創新,健全完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事務管理體系,提升社會事務管理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水平。

1.規范婚姻、收養、殯葬服務。加強婚姻登記規范化管理,健全婚姻登記服務體系。加大收養法規政策的宣傳力度,依法辦理各類收養登記。加強婚姻、收養登記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大力推進惠民殯葬政策,加大殯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實現村級集中安葬點全覆蓋,打造綠色殯葬、陽光殯葬、文明殯葬。

2.加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變被動救助為主動救助,建立健全由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門組成的街頭流浪人員聯動救助機制;堅持屬地管理原則,構建市、鎮、村三級乞討救助體系和科學考評機制;加強救助機構規范化管理,加強流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健全街頭救助與就業援助聯動機制。

3.深化行政區劃管理。按照合理配置利用資源、加快產業聚集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總要求,深化行政區劃管理,積極實施村改居工作,推進城市化進程。

4. 扎實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行政區域界線管理長效機制,深入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全面落實聯席

12

會議、自檢聯檢、界樁管護、跨界開發建設申報、矛盾糾紛調處等制度,確保邊界地區和諧穩定,確??h際以上界線全部達到省級以上平安邊界建設示范線標準。

5.推進地名公共服務工程。建立健全地名規劃體系,重點優化道路、橋梁等市政設施地名命名,提升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學性和前瞻性。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規范地名標志設置,實現鎮、村道路地名標志全覆蓋。研發覆蓋城鄉的地名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便利居民出行。

(六)社會福利

著眼社會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特殊群體向社會公眾轉變,健全完善以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為基礎,以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為重點,以發展公益事業為根本,覆蓋全市孤殘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全社會福利保障水平。

1.加強對特殊群體的關愛。進一步改善孤兒成長環境,完善孤殘兒童最低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按照經濟生活發展水平和上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同步提高孤兒養育標準,提高生活質量,探索和推行棄嬰兒成年后的安置辦法和保障機制。

2.大力發展慈善、福彩公益事業。深化“公民慈善”理念,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慈善活動,精心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慈善、品牌慈善、陽光慈善、專業慈善,保持慈善募捐蘇北領先水平。堅持“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的福彩宗旨,規范銷售,安全運行,確保“十三五”期間,全市福彩銷售總量突破10億;廣泛開展福彩公益活動,提升民政

13

公益品牌效應。

第二篇:水利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規劃水利工程管理專項規劃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與現代化建設)

重點工程監控系統、調度系統建設:建設和完善大中型重點水利工程視頻監控系統、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自動控制系統,建設市、縣防指-各重點水利工程管理單位之間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建立全市水利工程數據庫,開發重點水利工程控制和調度系統基于Web網絡的軟件平臺。

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提高工程管理技術含量:建設基于鹽城水利地理信息系統的水利工程信息查詢化系統和集防汛調度、工程管理為一體的綜合管理系。

完善“十一五”規劃水利地理信息系統:在已建城市防洪三維GIS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擴展開發鹽城市水利二維地理信息系統,擴建防汛信息采集系統。

概算總經費:約600萬元。

第三篇:安全生產信息化“十二五”規劃

本規劃依據《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的建設目標和內容,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確定的指導方針編制。在全面分析全國安全生產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管理和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領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與挑戰,以及加強新形勢下安全生產工作對信息化建設的迫切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五”時期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旨在實現安全生產領域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和共享,為政府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供科學有效的保障手段,促進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本規劃是《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配套的專項規劃,是“十二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重要依據。

一、現狀和面臨的形勢

(一)“十一五”時期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間,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切實加強政務信息化建設,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在進一步完善基于互聯網的外網平臺和涉密網平臺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一期、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等一批重大政

1 務信息化工程,初步形成了基于政務外網的專網平臺及其數據庫(簡稱“三網”,如圖1所示),為安全監管監察、應急管理和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技術保障。

圖1 安全生產信息化服務體系

同時,引導和推動了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企業實施了安全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管理、應急避險和隱患排查治理等一批安全生產信息化工程,不同程度地提升了企業防范事故和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及部分地方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領導機構,進一步加強了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能力。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應用和服務等工作開始步入了規范發展的軌道,信息化為政府實施安全監管監察以及企業加強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主要成效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實施了“金安”工程一期項目,初步形成了支撐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開展安全生產基礎業務的資源專網及其應用系統。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和多種網絡資源建成了覆蓋全國各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全部省級安全監管機構和大部分市(地)、縣級安全監管機構的互聯互通的廣域網絡,實現了各級

2 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間數據、語音和視頻信息的傳輸和處理。初步建成了面向安全監管監察及行政執法、調度與統計和礦山應急救援等業務信息系統,建立了企業安全生產基本情況、事故和執法統計等基礎業務數據庫,建成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非涉密業務辦公、網絡輿情分析和電子公文傳輸等系統,為日常行政辦公、安全監管監察和事故應急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數據支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信息化對安全監管監察和行政執法的保障能力。

2.依托互聯網推進安全生產政務公開和網上為民服務,進一步提高了面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的服務水平。全國省級以上安全監管監察機構、80%的市(地)級和50%的縣級機構基于互聯網絡建成了政府網站門戶系統,及時發布安全生產政務、政策法規、事故調查處理、為民服務等信息,開展了安全生產信息查詢、政府信息公開、安全生產建言獻策等公共服務,一些地方安全監管機構開通了“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特服系統,進一步加強了面向社會公眾和企業的信息服務。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建設了安全生產網絡輿情分析系統,為政府部門及時掌握安全生產輿情民意,正確引導安全生產輿論和科學決策提供了信息支撐。

3.加強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涉密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得到進一步提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按照涉密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了涉密計算機系統和應用系統的分級管理和保護工作。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擴容和升級了機關內部信息平臺,進一步完善了機關涉密網辦公系統的功能,通過了國

3 家保密局組織的安全保密檢查和測評,為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機關提供了安全的業務信息處理環境。

4.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國家安全生產應急平臺作為“十一五”期間安全生產信息化的重點工程得到立項并實施。各地區積極開展了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北京、河北、遼寧、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廣東、廣西、云南等省級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市(地)及部分縣級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設工作也取得了進展,大連、青島、南京、沈陽、南昌、南寧、威海、秦皇島以及北京市房山區等城市安全生產應急平臺建成并投入使用。安全生產應急資源數據庫逐步擴充完善。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為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技術保障。

5.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企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國有重點煤礦全部安裝了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和井下通信聯絡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以及其他應急避險系統正在全面建設;大型危險化學品企業建設了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奋囕v運輸監控系統等;化工園區建設了安全管理與應急救援信息系統;非煤礦山企業建設了尾礦庫安全監測系統;煙花爆竹企業建設了禮花彈流向管理系統。高危行業(領域)企業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等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加強了安全管理和事故風險防控能力。

6.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運維保障體系初步形成。各級安全

4 監管監察機構通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完善了信息系統運行環境和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建立了運維保障制度。通過“金安”工程一期項目的實施,建成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網控中心、數據中心、培訓中心和遠程數據備份中心,以及供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使用的綜合運維管理平臺,提高了信息系統的整體運維保障能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還不能滿足安全生產工作的現實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信息基礎設施仍不完善。依托電子政務外網建設的全國安全生產專網還沒有完全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信息網絡、信息安全、運行環境等信息基礎設施和設備尚不能全面保障日益增加的應用需求。

2.安全生產信息化發展不平衡,難以發揮整體效用。安全生產信息化狀況在各地區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各類型企業之間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中小型企業信息化基礎薄弱,安全生產行政執法和企業基礎信息難以有效采集。安全生產信息資源尚未進行全面規劃,更難以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企業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尚未建立信息互聯互通的傳輸通道,無法實現安全生產信息的交換與共享。信息化在加強政府安全監管監察、應急管理和企業事故預防等方面的整體保障作用不明顯。

3.信息化尚未深度融入安全生產的核心業務。信息化驅動安全生產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力度不夠,信息化和工業化

5 融合促進安全生產的工作進展緩慢。信息技術尚未全方位融入安全生產的核心業務,安全生產的業務流與信息流尚未達到深度融合與有機關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安全生產信息化工作的成效。

4.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仍未建立。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標準嚴重滯后,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項目由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自行組織實施,缺少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缺少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分類不同、庫表結構和編碼規范不一,嚴重影響了信息系統的應用推廣和功效發揮。

5.安全生產信息技術支撐體系落后。尚未完全建立從規劃設計、系統研發、工程實施到運維管理的信息技術支撐體系,沒有形成面向安全生產領域的信息產業?;鶎影踩O管監察機構、高危行業企業信息化人才緊缺矛盾突出,專業化、復合型人才不足,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和操作技能滯后,影響了信息化的應用推進。

(三)“十二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的重要時期,是確保實現國務院確定的“到2020年全國安全生產狀況實現根本性好轉”目標的關鍵時期。

1.安全生產工作日趨復雜,提高安全監管監察水平需要信息化手段保障。“十二五”時期,我國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基礎依然薄弱,高危行業(領域)產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

6 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制約安全生產的深層次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安全生產保障難度加大,城市運行安全風險加大,安全生產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政府履行安全監管監察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2.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為安全生產信息化提供了機遇。以物聯網和云計算為重點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已成為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物聯網研發應用,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的國家電子政務建設已列入我國“十二五”時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信息產業持續發展,信息網絡廣泛普及,為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3.信息化建設對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信息化將不斷滲透到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融入到安全生產管理的各環節。通過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環境的不安全條件進行有效監測和預警,實現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分析,是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有效途徑。通過企業與行業管理部門和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是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的重要手段。

4.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對信息化手段的需求更加迫切。安全監管監察對象點多面廣、過程連續、動態變化,僅僅依靠傳統的人工方式難以實現對安全監管監察對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創新安全

7 監管監察方式方法,加強安全監管監察能力,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緊扣《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目標,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國務院關于堅持科學發展安全發展促進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的意見》(國發„2011?40 號)和國務院第165次常務會議關于信息化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推進安全生產信息技術創新,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和標準體系建設,強化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開發和信息資源利用,推進安全生產政務信息公開,促進企業與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為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升政府安全監管監察和社會公共服務能力提供信息技術支撐和保障。

(二)基本原則。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從安全生產工作全局出發,認真研究新形勢下安全生產對信息化的新需求,綜合協調、科學推進各地區、各行業(領域)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平衡發展。

以用促建,以建保用。以信息化建設保障應用的不斷深化,以業務需求促進信息化建設不斷推進,實現信息化建設與安全生產業務的深度融合。

統一標準,資源共享。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推動不同業務類型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部門和企業之

8 間的信息共享,充分發揮安全生產信息化的效益。

夯實基礎,安全可靠。依托現有多種網絡資源,加強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信息系統安全、可靠和高效運行,提高系統的整體安全和使用管理水平。

精選示范,分類推廣。在“十一五”時期安全生產信息化的基礎上,結合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隱患排查治理和應急管理等工作,選擇重點地區先行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安全監管監察核心業務的試點工作,逐步形成企業、行業管理部門和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之間信息共享和交換的標準規范體系、典型業務系統及數據庫,并在全國進行推廣。

(三)規劃目標。

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有關單位的基礎信息網絡和安全保障系統,滿足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業務應用的需要;初步建成共用共享的安全生產基礎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有效支撐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為安全生產形勢分析和決策管理提供服務;通過重點工程建設,基本建成覆蓋安全監管監察核心業務的信息系統、數據庫和標準規范體系,提高行政執法和公共服務能力;通過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以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設,形成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信息共享的標準、互聯互通機制以及典型業務系統;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進一步強化對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情況的監督管理,為

9 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促進全國安全生產狀況持續穩定好轉提供信息化保障。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基本建成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有關單位互聯互通的基礎信息網絡和安全保障系統,初步實現與國務院安委會各成員單位的信息共享,具備新一代數據、語音、圖像和視頻等信息傳輸功能。

——按照國家有關涉密信息安全規定,建成符合涉密信息系統標準的機密級內網及其業務系統。

——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直管行業安全生產許可證辦理,以及中介機構管理等業務實現網上審批。市(地)級以上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建成政府網站,實現政務信息公開和行政許可業務網上辦理。

——煤礦安全監察執法統計和安全生產調度統計等基礎業務實現網上辦理,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100%。

——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直管行業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90%以上,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基礎信息入庫率達到80%以上。

——基本建立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制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業務系統的基礎信息采集標準規范以及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相關部門間、與重點安全監管監察企業間信息共享和傳輸交換的標準規范。

——建成覆蓋國家、省(區、市)、市(地)、重點企業和主要救援隊伍的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

10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各省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安全保障和運維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信息系統運行需要,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明顯加強。

三、主要任務

(一)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系統建設。

1.煤礦安全監察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煤礦安全監察執法業務系統,煤礦安全許可證等行政許可實現網上審批和全國統一配號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煤礦企業基礎信息采集系統,實現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井下人員、設備、環境等信息的網絡化動態巡查。建立覆蓋煤礦職業衛生申報、煤礦瓦斯等級鑒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煤礦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重大事故調查處理等功能的管理系統。

2.非煤礦山安全監管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非煤礦山安全監管系統,建立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基礎信息數據庫。建設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管理系統,實現非煤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網上審批和全國統一配號發放。建設非煤礦山企業基礎信息動態采集、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等系統,實現對非煤礦山企業的動態化安全管理。

3.危險化學品安全監管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危險化學品監管系統。利用移動網絡和3S等技術,建立基于物聯網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和運輸的安全監管系統,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等系統,實現對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和運輸車輛的動態監管,掌

11 握危險化學品企業危險裝置和關鍵部位安全狀態,為安全監管執法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擴充非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管理信息系統,實現非藥品類易制毒化學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備案)網上申報和審批、執法檢查信息管理以及與其他系統的信息共享,并實現與公安、工商、商務等部門的數據交換。

4.煙花爆竹安全監管系統:完善“金安”工程一期的煙花爆竹安全監管系統。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煙花爆竹流向網上查詢、跟蹤、管理等全過程監管功能以及生產經營重點場所(部位)視頻監控與報警功能,為各級安全監管機構執法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5.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監管系統:建設冶金等工貿行業安全監管、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和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實現對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基礎信息、大型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的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的日常管理和動態監管。

6.職業健康監管系統:建立完善職業危害申報、檢測、評價、中介機構管理、專家數據庫等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對職業危害相關內容的規范化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建設職業危害場所相關信息的采集系統,實現對作業場所職業健康的動態監管。

7.調度與統計系統:繼續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生產安全事故快報、事故統計和行政執法統計系統,擴充建設事故快報跟蹤管理、應急管理統計等功能,拓展在工礦商貿等重點行業的職業健康統計功能,進一步擴充和完善全國生產安

12 全事故分析及形勢預測預警系統的功能和應用范圍。

(二)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建設。

進一步完善全國安全生產應急平臺的應急管理與救援核心業務系統,實現國家、省(區、市)、市(地)以及國家和區域礦山救援隊、重點企業應急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提高安全生產突發事件信息報送、資源管理、預案管理、協調指揮和應急評估等功能的實效;建設重大危險源監管系統,研制應急演練、預測預警和智能方案等高級應用功能,實現重大危險源信息的接入和綜合展現,形成全國性的安全生產應急平臺體系,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應急處置的保障能力。

(三)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

加強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物聯網信息系統建設,推動企業(集團)級應急平臺建設,推進生產作業環境的監測監控、安全管理和應急信息系統的應用。推動企業利用物聯網技術對生產作業環境實現超前感知,提高對生產安全事故的預控能力。2011年,非煤礦山安裝完成監測監控系統。到2012年,煤礦安裝完成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到2013年6月底,非煤礦山安裝完成井下人員定位系統;到2015年,三等及以上尾礦庫和部分位于敏感區的尾礦庫安裝完成全過程在線監控系統。積極穩妥地建設重大危險源監控系統;推動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企業安裝運輸車輛跟蹤定位系統。到2015年,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

13 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各形成50家安全生產物聯網信息系統標準化示范企業。

(四)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建設。

制定安全生產物聯網等信息化的數據、業務、技術和管理標準,指導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應急管理機構以及安委會成員單位接口建設和信息共享交換。編制企業安全生產信息接入規范、資源目錄規范、業務功能規范、系統建設標準和標準使用指南等。

(五)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庫建設。

1.信息資源規劃:根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職能,梳理安全生產信息資源,全面規劃信息資源的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確定數據存儲粒度、更新和交換共享機制。建立健全國家和省級數據中心,提高安全生產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研究確定企業安全生產信息采集范圍和方式,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構建全面的安全生產信息資源。

2.數據庫系統建設:擴充完善“金安”工程一期建設的數據庫,形成安全監管與執法、煤礦安全監察與執法、安全生產應急三大類數據庫,為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系統運行提供數據支撐環境。新建冶金、有色、建材、機械等工貿行業企業基本情況數據庫、人才教育培訓等業務數據庫和綜合辦公數據庫。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根據應用系統建設需求,進一步完善本地數據庫建設。

3.數據共享交換系統建設:分析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

14 理等業務流程,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為目標,建立安全生產整體業務模型和信息服務總線,在全國安全生產信息系統廣域網內實現統一的數據交換接口,與安委會成員單位及有關行業(領域)企業共享基礎數據,滿足全國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多級數據集成需要,為應用集成和流程整合提供基礎。

(六)政務辦公及公共服務系統建設。

1.非涉密政務辦公系統建設:進一步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完善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政務辦公、政府信息公開、公文管理、人事管理、檔案信息管理等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提高政務辦公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

建設重大事故查處掛牌督辦系統,完善基于互聯網的全國安全生產信息聯網查詢、安全生產輿情分析等系統,進一步提升安全生產信息化公開以及媒體和公眾對安全生產工作社會監督的廣度和深度。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創新黨建工作方法,建設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的黨建網站、黨員信息庫,推進基層黨組織工作信息化,提高黨建工作效率。建設黨風廉政、監察、信訪等政務系統,提高紀檢監察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涉密政務辦公系統建設:按照國家關于涉密信息安全管理的規定,拓展和完善內網辦公系統、郵件系統、公文智能收發系統和基于GIS的安全生產形勢分析系統,擴充完善內網數據庫,加強涉密信息安全管理。

3.政府網站群建設:繼續完善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政府網站為主站,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各業務司局、地方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為子站的政府網站群建設,重點加強政府信息公

15 開、公共信息服務、網上辦事和公眾參與互動等系統建設。到2015年,所有市(地)級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政府門戶網站。建立“一站式”服務窗口,依托專網數據資源實現對安全生產政策法規、許可、科技成果、安全評價資質等12類信息網上查詢服務。繼續深化公眾參與網絡互動平臺建設,推動安全生產社會監督信息化,各級安全監管機構加快開通“12350”安全生產舉報投訴特服系統。加強基于互聯網的黨建工作平臺建設。對政府網站進行擴容和系統升級,保障網站安全運行。推進安全生產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工作。

(七)基礎信息網絡建設。

1.安全生產資源專網建設: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傳輸通道,完善覆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救援機構(基地)和直屬單位的安全生產專網,實現與安委會成員單位、煤炭行業管理部門以及相關單位的網絡聯通。重點加強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機構的基礎網絡建設,滿足安全監管執法、調度統計等業務系統運行的實際需要。以無線網絡、3G等移動網絡和衛星通信網絡為補充,實現與重點行業(領域)企業的網絡聯接。

2.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涉密內網改造:按照“涉密最小化”的原則,進一步縮小涉密內網的覆蓋范圍,加強涉密內網的安全改造,強化用戶終端的安全保障。更新密碼系統并升級加密傳輸系統。調整涉密內網的政務信息系統,擴充完善內網數據庫。

3.視頻會議及IP電話系統建設:擴充完善視頻會議系統

16 和IP電話系統,覆蓋到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將現有標清視頻會議系統升級為高清視頻會議系統,提高視頻會議系統和IP電話的使用效率。

(八)安全保障與運行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非涉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和定級指南,完善安全生產專網及其應用系統的安全防護體系。進一步強化信息化人才和運維保障隊伍建設,完善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網控中心、數據中心、培訓中心和遠程數據備份中心的基礎設施和運行環境,保障安全生產專網的正常運行。擴充完善專網綜合運維管理平臺,實現對專網核心節點和骨干節點的基礎設施、運行環境、網絡設備及廣域網傳輸通道的實時監控管理。制定完善系統運維規章制度和應急處置預案,加強安全管理,提高系統運維保障和應急處置能力。

(九)信息技術保障能力建設。

建設安全生產信息技術和安全保障實驗室,開展信息技術產品應用于安全生產領域的專業化檢測和驗證,加強對業務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性測試。加強安全生產領域信息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創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大力開展信息化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提高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能。研制安全生產教育培訓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絡、視頻系統,開展遠程教育培訓。

(十)安全生產信息化成果推廣應用

積極開展信息化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在煤礦等行業(領

17 域)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裝備,重點加強物聯網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應用推廣。打造安全生產領域信息產業,加強專用信息產品研發。建設安全生產信息化成果轉化平臺,以應用需求為導向,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信息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和成果推廣的服務平臺。以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推進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10個安全生產信息化示范城市。

四、重點工程

(一)國家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金安”工程)二期。 依托國家政務信息資源、“金安”工程一期以及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所形成的信息化成果,建設滿足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指揮機構以及有關單位業務信息處理的政務信息系統,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應用系統、數據庫、基礎信息網絡、安全保障系統、運行服務體系和標準規范等六個方面。通過試點應用,形成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工貿等行業(領域)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職業安全健康、統計分析等領域共用共享的業務系統和數據庫,并在全國推廣應用。制定適用于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的建設、管理和技術標準規范。

通過“金安”工程二期項目建設,建成覆蓋全國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應急救援機構(基地)以及有關單位的信息網絡平臺、安全和運維保障系統,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和應急管理機構系統內、相關部門間、基層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間相關安全信息資源的共享交換,全面提高安全監管監察及行政執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安全生產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工程。

在已有信息系統標準的基礎上,編制安全生產基礎信息網絡、安全保障、運行環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編制重點企業安全生產信息化裝備標準規范以及安全監管、煤礦安全監察和應急管理業務所需要的信息技術標準,指導地方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與企業的安全生產信息資源規劃、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建設。編制與安委會成員單位的數據接口規范。通過標準建設,規范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系統以及有關信息采集和分類編碼標準,統一各業務系統底層數據格式,實現企業安全生產信息系統標準化,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安全生產數據的及時報送和更新。

(三)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監管工程。

緊密結合《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工程,建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信息化監管工程,實現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工作的網上申報、業務辦理、達標情況考核及評審管理等功能,重點實現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高危行業(領域)及冶金等工貿行業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產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生產設備設施運行管理、隱患排查治理等標準化達標內容監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為動態跟蹤檢查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進展情況提供信息化支持。

(四)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內外網改造工程。

根據國家電子政務總體要求,按照“涉密最小化”的原則,

19 調整內外網環境及其應用系統布局,構建機密級內網應用平臺,將原有非涉密政務辦公系統整合遷移到專網平臺,完善機密級內網基礎平臺和涉密應用系統,健全內網安全保密技術措施和管理制度。擴充專網信息平臺,新建非涉密信息辦公業務系統,實現信息公開、辦公、通知、短信與安全監管監察業務系統的整合。擴容升級外網電子郵件系統。完成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機關辦公相關應用的國產正版軟件基礎環境的升級改造。健全外網信息安全防護措施和管理制度。

(五)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工程。 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選擇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行業(領域)和職業危害嚴重的企業,建設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有效感知人員、設備、設施、環境的安全狀態信息,實現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安全要素和職業危害因素的實時監控和智能處置,提升企業事故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通過與相關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建立信息關聯,監督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主體責任,創新安全監管監察方式方法,提高行政執法效能。

建立國家安全生產物聯網應用工程中心,推進安全生產領域物聯網產業發展和技術推廣應用,為信息化建設提供物聯網專業技術支撐和服務,實現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企業和相關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

五、保障措施和條件

(一)加強組織領導,扎實推進信息化工作

充分發揮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和議事決策作用,協調有序開展安全生產信息化規劃設計、項目實施、標準規范及規章制度建設等工作,解決信息化建設、應用和運維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全國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統籌規劃,統一部署,協調推進信息化建設工作。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工作,做到信息化工作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有檢查、有步驟地開展。

(二)健全項目管理制度,確保項目建設質量。 依據國家電子政務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規范安全生產信息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管理,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建立健全項目建設管理制度,做好信息化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和頂層設計,重視需求分析,加強對建設過程的質量監督和控制,提高進度控制水平,確保工程質量,提高投資效益。

(三)加強信息化培訓,強化信息系統的應用效果。 通過專題講座、業務培訓、技術交流等形式,加強對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以及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化知識和應用技能培訓,推進信息系統的廣泛應用。逐步建立信息系統應用評價制度,加強對各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和有關單位安全生產信息化應用效果的考核監督,將應用推

21 進工作落實到部門和個人,逐步納入單位和個人的政績業績考核體系。

(四)保障資金投入,嚴格項目資金管控。

加大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及系統運維資金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各級政府財政支持,將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和系統運維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或納入安全生產專項資金。對項目建設進行資源、資金、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制定合理的經濟控制和評價指標,建立完善的資金管理和使用制度。嚴格落實資金使用計劃、工程付款和資金使用情況審核等管理制度,加強資金的監督管理。

(五)完善運維機制,提高系統安全保障能力。 充分發揮各級信息化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在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系統運維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構建覆蓋全國的安全生產信息系統運維服務體系,各省級安全監管監察機構要明確信息系統運維機構,市(地)和縣級安全監管機構要指定專人負責信息系統運行維護工作,明確崗位職責,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按照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和涉密信息系統管理的有關要求,建設完善的信息安全防護系統,保證網絡信息安全。

22

第四篇:深圳市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5年,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信息資源有效整合,核心信息技術創新取得突破,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信息技術應用深化普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環境顯著提升,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加速向充滿活力的信息社會邁進。

著力打造智慧深圳,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政府、市民、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方式,提高實時信息感應能力及處理與響應速度,增強業務彈性和連續性,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型現代化城市。

具體目標:

——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隨時、隨地、隨需的寬帶接入。全市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0%,光纖到戶達到200萬戶,基本實現100Mbps家庭寬帶接入能力,移動通信帶寬達到20Mbps以上,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99%。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在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等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突破,信息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5%。建成中國軟件名城。

第五篇:深圳市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深府辦„2011?號

關于印發深圳市信息化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深圳市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組織實施。

二○一一年月日

深圳市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錄

前 言 .................................................... 1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 2

(一)發展基礎 ..................................................................................... 2

(二)面臨形勢 ..................................................................................... 5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 7

(一)指導思想 ..................................................................................... 7

(二)基本原則 ..................................................................................... 7

(三)發展目標 ..................................................................................... 9

三、主要任務 ............................................ 11

(一) 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 11

(二) 增強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 12

(三)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 14

(四) 深化政務信息化建設 ............................................................... 15

(五) 拓展民生領域信息化應用 ....................................................... 16

(六) 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 17

四、重點工程 ............................................ 18

(一) 信息網絡躍升工程 ................................................................... 18

(二) 物聯網促進工程 ....................................................................... 20

(三) 云計算創新發展工程 ............................................................... 22

(四) 三網融合推進工程 ................................................................... 24

(五) 電子商務提升工程 ................................................................... 27

(六) 政務信息化深化工程 ............................................................... 29

(七) 社會民生應用工程 ................................................................... 32

(八) 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 35

(九) 區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 38

(十)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 39

五、保障措施 ............................................ 42

(一)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 42

(二) 健全信息化法規 ....................................................................... 42

(三) 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 43

(四) 完善知識產權與標準體系 ....................................................... 43

(五) 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 ............................................................... 44

(六) 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 44

(七) 消除數字鴻溝 ........................................................................... 45

(八) 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 45 附錄:名詞解釋 .......................................... 47

圖表目錄

圖 1 三網融合示意圖 .......................................................................... 48 圖 2 無線城市示意圖 .......................................................................... 49 圖 3 物聯網示意圖 .............................................................................. 50 圖 4 云計算示意圖 .............................................................................. 51 圖 5 數字家庭示意圖 .......................................................................... 52 圖 6 電子病歷應用示意圖 .................................................................. 53 圖 7 智能交通示意圖 .......................................................................... 54

前 言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緊緊抓住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充分把握信息科技發展機遇,大力夯實信息產業的龍頭地位,不斷拓展信息化應用領域,為率先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二五”是深圳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新起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從“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跨越的關鍵時期??茖W規劃,前瞻布局,全面加強信息化建設,把信息化作為解決現實緊迫問題和發展難題的重要戰略措施,是深圳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現實需要和必然選擇。

依據《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深圳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深圳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2008-2015)》和《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等,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十二五”期間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建設的指導文件和行動綱領。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期間,深圳堅持把信息化作為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建設,信息化整體水平邁上新臺階,在推動深圳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信息網絡向新一代網絡演進,端到端的IP化承載和寬帶化接入日益普及,網絡全光化持續向用戶端延伸。光纜敷設超過200萬纖芯公里,通信網絡實現全網數字化,3G移動網絡實現全覆蓋,互聯網普及率和家庭寬帶普及率分別達到72.3%和66.5%,光纖到大樓的比例超過60%,光纖到戶數超過11萬。深圳在全國率先完成“全城全網”有線電視雙向改造和數字化整體轉換,數字電視用戶達300萬戶;成為全國首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我市通信管道管理體制改革正式展開;電子認證建設深入推進,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已建成計算能力超千萬億次的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實現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大突破。

2.信息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深圳高新技術企業在全光網絡、無線通信等領域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2010年,中興通訊和

華為公司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在全球企業中分別列居第二和第四位。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建有電子信息相關重點實驗室37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家)、工程實驗室15家(其中國家級5家)、工程中心39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5家,信息技術創新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3、電子信息產業支柱地位更加突出。計算機、通信、軟件、電子元器件、數字視聽等領域已形成集群優勢,成為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2010年規模以上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152.7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52.6%,增加值比“十五”期末增長127.5%,年均增長超過17.8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11個百分點。2010年深圳軟件產業產值超過3000億元,軟件版權登記量快速增長,2010年登記量7974件,同比增長43.86%,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

4.信息化帶動新業態蓬勃發展。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細分行業不斷涌現,龍頭企業異軍突起,騰訊躋身為世界著名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迅雷成為全國重要的互聯網多媒體內容分發商,A8音樂打造了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原創數字音樂平臺,金蝶躍升為國內領先的企業管理軟件及電子商務應用供應商。電子商務示范市建設不斷深入,電子認證、信用體系、電子支付、物流配送等電子商務支撐體系初步建立,大中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比例達85%以上,全

市電子商務企業約3700家,2010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2000億元。三網融合試點工作、云計算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為信息化產業升級提供了契機。

5.政務信息化建設有效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國家電子政務試點城市工作進展順利。電子政務內網已覆蓋全市各級黨政機關,電子政務外網覆蓋到街道和社區,以網上服務為主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政府網站建設全國領先,成為政府信息公開的第一平臺。“12345”公共服務呼叫中心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搭建起政府和市民溝通的橋梁。行政電子監察綜合平臺建設有序推進,100%的政府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納入電子監察范圍,監督范圍不斷擴大。黨政機關內部信息化蓬勃發展,部門信息化應用基本普及。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目錄體系基本形成,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臺初見成效,促進了跨部門電子政務應用和業務流程優化整合。

6.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數字深圳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初步建成,為城市綜合管理提供統一的空間基礎信息。率先啟用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促進了城市管理的網絡化和可視化。初步建成城市應急指揮平臺,推動了氣象、水務、三防、海事、交通等行業信息共享與應急聯動。社區信息化工作有序開展,建成居住證信息系統,實現對居住人口的有效管理和服務。“深圳通”卡綜合應用日益廣泛,多

功能金融IC卡在國內率先發行使用,手機支付業務發展迅速。醫療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啟動,在8家醫院開展居民健康檔案信息互聯試點工作,有效提高了區域協同醫療服務水平。首創“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社會保險信息系統聯網網點達2200多個,服務支持能力不斷增強。

當前,信息化建設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信息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有待提高,全市區域間信息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信息產業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信息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提高;信息資源整合利用率不高,跨部門公共服務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公共信息服務投入有限,信息化在社會公共領域應用深度不夠;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信息化統籌力度不夠,信息化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信息化法制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快。

(二)面臨形勢

信息技術革命不斷加速。信息技術創新孕育著新一輪突破,寬帶網絡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和創造更好生活的基石,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應用不斷涌現,深刻改變著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方式,加速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融合,區別于工業社會的新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形成。這為深圳順應時代潮流,加快向信息社會轉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圍繞信息化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經濟再次進入大發展、大變革的關鍵階段,發達國家依托自主創新,把信息化作為復興經濟、加快內生發展、繼續保持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戰略,搶占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信息產業躍升的先機,謀求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權。把握趨勢,迎接挑戰,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推動信息化向技術綜合集成和產業交叉融合的高端方向發展,是深圳踐行國家使命,譜寫經濟特區新輝煌的必然選擇。

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日益加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種綜合性、系統性、戰略性的轉變,經濟社會發展質量成為衡量城市和地區發展的新坐標。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路徑。深圳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新環境,增強發展緊迫感,推動信息化領先發展,以信息化增強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臵、變革生產方式,帶頭打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深圳質量”成為引領深圳未來發展的新標桿。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創造深圳質量是特區新時期推動科學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核心路徑。30年來,深圳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多種發展矛盾交織的復雜局面,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不

同步,資源環境剛性約束日益增強,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尋求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愈加強烈。同時,珠三角區域合作日益緊密,深港合作進入新階段。充分發揮信息產業的先導和支柱作用,實施信息化帶動戰略,把信息化作為產業升級、城市建設、社會管理的重要支撐,是深圳破解發展難題,拓展發展空間,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創造“深圳質量”的內在要求。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圳將迎來信息化、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全面深入發展的新時代。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先行先試,牢牢把握信息化覆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主題,更加突出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更加突出信息化與城市化相協調,更加突出信息化與國際化相促進,更加突出信息化與社會民生服務相適應,堅持創新驅動、應用拉動,實現信息化水平整體躍升,帶動經濟發展方式快速轉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推動深圳速度到深圳質量的跨越,支撐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建設。

(二)基本原則

政府引領,市場主導。強化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扶持、

資金推動、統籌協調、優化環境的調控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信息化資源配臵中的基礎作用,健全優質高效、規范有序的長效機制,營造社會多方參與、充滿活力、繁榮發展的信息化建設新局面。

開放創新,重點突破。以全球眼光,緊盯信息化發展趨勢,大力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加強珠三角信息化聯動,廣聚創新資源,重點突破具有全局性、重大帶動性的信息基礎設施和關鍵技術,拓展新應用,催生新業態,提升信息化國際水平。

整合資源,共享協同。以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為重點,突破區劃、部門、行業界限和體制性障礙,充分整合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資源,推進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化協同,增強政府科學決策能力,有效滿足公眾信息需求,提升全社會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拓展空間,轉型升級。開發互聯網虛擬空間,拓展新業態產業空間,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增強高技術制造業競爭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鏈,搶占價值鏈高端,優化產業結構,率先推動低碳綠色發展。

深化應用,惠及民生。以行業應用和社會服務為關鍵環節,面向公眾生產、生活、學習的多元化需求,構建全面覆蓋、高效靈活的信息網絡體系,加強信息化應用與網絡、技

術、產業的良性互動,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網絡信息與應用服務,消除數字鴻溝,提高市民生活品質。

協調發展,安全可控??茖W把握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內在規律,正確處理安全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圍繞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度應用,綜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風險,確保重點領域信息安全,建立和完善維護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實現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協調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到2015年,信息基礎設施全面提升,信息資源有效整合,核心信息技術創新取得突破,信息產業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信息技術應用深化普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環境顯著提升,信息化成果充分惠及民生,加速向充滿活力的信息社會邁進。

著力打造智慧深圳,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改變政府、市民、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交互的方式,提高實時信息感應能力及處理與響應速度,增強業務彈性和連續性,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和諧發展,構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型現代化城市。

具體目標:

——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實現隨時、隨地、隨需的寬帶接入。全市家庭寬帶普及率達到90%,光纖到戶達到200萬戶,年均增長率超過80%,基本實現

100Mbps家庭寬帶接入能力,移動通信帶寬達到20Mbps以上,無線寬帶網絡覆蓋率達到99%。信息安全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在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核心設備和智能終端等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新突破,信息技術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5%。建成中國軟件名城。

——率先建成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和三網融合示范城市,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超過80%,網上購物額占社會消費零售額比例超過10%,互聯網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三網融合實現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形成融合的信息通信網絡,方便、快捷地提供新型綜合業務。建設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城市。

——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化程度顯著提高, 100%的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實現網上辦理,100%的政府法律法規的制定、重大市政投入等實現在線公眾意見征詢,并實現100%在線答復,有效提高政府公信力,公眾參與度和滿意度大大提高。

——信息服務內容不斷豐富,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交通、食品藥品管理、文體旅游以及民政等領域信息化應用成效顯著,基本普及數字化、個性化、移動化服務方式,有效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市民基本信息消費納入社會保障指標體系,信息化生活品質有效提高。

三、主要任務

圍繞打造智慧深圳、加速向信息社會邁進的總體目標,大力夯實信息化發展基礎,全面拓展信息化應用,全面提升深圳信息化水平。

(一) 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充分認識信息基礎設施在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中的戰略地位,構建泛在、融合、智能、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寬帶網絡,打造區域性國際信息樞紐。

大幅提升寬帶網絡能力。加快建設部署有線無線相結合、全程全網、互聯互通、可管可控的信息網絡,實現通信網絡和廣播電視網絡IP化、寬帶化、移動化和全光化,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焖侔l展光纖到戶,打造3G(第三代移動通信)網全覆蓋和WLAN(無線局域網)深度覆蓋的城市無線通信網絡,加快推進TD-LTE網絡商用建設。結合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需求,加速推進IPv6商用。積極爭取開通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提升互聯網國際接入能力,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寬帶城域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通信網絡支撐。

加快建設功能型信息基礎設施。依托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整合優化存儲資源和運算資源,加強超級計算中心與通信運營商ID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資源共享和功能互補。整合建設面向應用的城市公共云計算設施,創新云計算商業

模式和服務模式,拓展政務、商務和民生等領域云計算應用,提高信息資源與網絡資源使用效率,加速信息基礎設施的服務化進程,有效降低全社會信息化成本。

全面完善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完善PKI(公鑰基礎設施)建設,為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等網絡應用提供全面的身份標識和認證、保密、數據完整性以及不可否認性等信息安全保障。健全PMI(訪問控制與授權管理基礎設施),提供操作系統、數據庫和應用系統權限管理與授權服務,規范權限和證書的產生、管理、存儲、分發和撤銷,保障用戶合法、安全的使用信息系統。強化重點領域和行業的災難備份建設,滿足新時期信息化發展對數據安全與不間斷服務的需要。

(二) 增強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

發揮深圳信息產業的比較優勢,圍繞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趨勢,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相結合,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夯實信息化應用的產業基礎,促進“高新軟優”產業體系建設。

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完善跨區域資源配臵、聯合研發和成果轉化機制。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各類公共技術平臺建設,積極爭取更多國家級科技基礎設施落戶深圳。優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創新載體建設力度,支持企業參與承擔國家、

省、市各類重大科技項目,促進省部院校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鼓勵組建技術聯盟、產業聯盟、標準聯盟等多種合作方式,推進協同創新。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優先發展面向應用的高性能SOC芯片和高密度、高頻、大功率、高可靠性、低成本的集成電路新型封裝技術,集成電路設計能力達到32nm~22nm。重點發展大型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信息服務軟件、新一代互聯網軟件等領域關鍵技術。支持云存儲、云環境自適應管理等云計算關鍵技術,以及眾核計算、GPU計算等超級計算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大寬帶移動通信、異構網融合等下一代網絡技術和新型傳感器、自組織網絡等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力度。推動數字內容獲取與生成技術、分析與處理技術、服務與利用技術、展示與交互技術、管理與安全技術等領域的突破。

推動信息產業高端化。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發展面向市場的高性能計算和云計算服務,開展物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應用服務,著力發展軟件、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核心基礎產業。推進軟件服務化發展,引導數字內容產業創新發展,提升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能力,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新市場、新業態。大力推進信息產業專業園區建設,促進信息產業集群式發展。

(三) 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全面推動信息技術在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深度應用,推動制造業向高端發展轉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工業發展整體質量。

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提高信息技術對工業技術、工業產品研制的支撐能力,大力推廣應用并行工程、虛擬設計制造等先進研發設計技術,CNC (數控)、柔性制造等先進過程控制技術(APC),物聯網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促進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和網絡化制造,重點推動激光設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向高端躍升。

推進信息技術與優勢傳統產業融合。鼓勵傳統行業加快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意設計能力,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創新產品種類,加速產品高端化,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推動黃金珠寶、服裝、包裝印刷、鐘表等優勢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

推進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融合。深入推進企業信息化的綜合集成,加強研發設計、生產過程和企業經營管理的無縫銜接,構建統一的企業管控平臺,逐步實現實時管理,以及企業內外部用戶的應用定制和集成互操作,支撐企業科學決策,提高企業現代管理水平和市場應變能力,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

深化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加快推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的滲透融合,以信息流組織與支配商品(貨物和服務)流、資金流、技術流,形成開放互動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鼓勵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手段優化供應鏈和價值鏈,應用信息技術推進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的高端化,打造先進的商業環境,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帶動新型經濟業態蓬勃發展。

(四) 深化政務信息化建設

深化政務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促進政務公開,提高行政效能,推進公民社會建設,打造服務型政府和陽光政府。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以市民和企業為服務對象,不斷優化多元化政府公共服務渠道,逐步完善面向市民和企業的在線公共服務,推動政務服務延伸到街道、社區,逐步增加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拓寬政務信息公開渠道,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辦事效率,打造陽光政府。

提升宏觀決策能力。推進各部門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繼續整合完善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基礎數據庫和公共信息資源庫,深化信息資源共享與挖掘分析,增強信息系統智能分析與輔助決策功能,促進對宏觀經濟和社會運行情況的全面監測、管理和預測預警,提高政府宏觀決策的科學性。

提高行政效能。滿足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規范監管行為的需求,深化業務系統建設,加快跨部門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監管能力。加強對公共資產、資源、資金應用及政府權力運作的電子監察,提高行政監察的實時監控、預警糾錯能力。完善政府績效電子評估與管理,優化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政府績效管理的數據采集、量化分析、結果研判、對比反饋,強化政府績效管理與考核。促進行政權力規范、透明、廉潔、高效運行。

拓寬參政議政渠道。充分發揮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各種媒介的溝通平臺作用,拓寬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雙向互動渠道,在線處理群眾訴求,積極推進網絡問政,完善政府與市民高效便捷的多元化雙向互動機制。

(五) 拓展民生領域信息化應用

順應公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領域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市民信息服務水平,不斷滿足民眾健康、安全、便利、舒心的生活需求。

優化醫療衛生服務。建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醫療衛生管理服務模式,推動醫療衛生信息化向以電子病歷和數字化健康檔案共享為核心的區域信息一體化轉變,實現全市醫療衛生服務協同,促進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臵,提升醫療衛生管理服務水平。

改善社保民政服務。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在養老保險、

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就業服務、人才引進、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等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領域的應用。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救助、低保、慈善、社工、婚姻、社會組織等服務能力和水平。

發展數字化教育。完善覆蓋全社會的數字化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深化學校信息化建設,豐富數字化、智能化教學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促進教育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現代化,促進學習型城市建設。

深化社區信息化。全面推行網格化社區管理,完善基層管理和服務網絡,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流程“一窗口式”管理服務。推動智慧社區環境建設,不斷完善社區的信息化服務標準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規范,促進信息技術在樓宇、家庭中的應用發展。

(六) 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

推動城市管理全面優化發展,通過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促進信息化與城市化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優化城市管理模式。深化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應用,推動城市管理全過程信息的實時傳遞與處理,加強跨部門的協同管理與聯動。拓展市民與城市交通、生態環境、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發揮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作用。

推動公共基礎設施智能化。加大城市傳感網絡建設與整合力度,推進智能電網建設,探索城市水、電、燃氣、道路等公共設施物聯網與云計算管理平臺建設,逐步實現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與基礎資源的實時監測、高效利用。

加強城市管理領域精細化。建設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體系,加快交通管理向主動誘導式轉變,營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綠色交通環境。健全跨部門的主動、預應式城市公共安全和應急信息管理體系。推動生態環境信息采集傳輸網絡化、智能化,建立更加高效、規范的生態環境管理保護新模式。深化數字城管應用,提高路牌、路燈、公交站牌等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采集、分類、監督的網格化管理水平。

四、重點工程

構建泛在信息基礎設施,統籌政務信息化建設,深化信息技術在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領域的應用,推進區域信息化合作,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不斷增強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打造智慧深圳。

(一) 信息網絡躍升工程

以推進特區一體化為契機,將寬帶網絡作為優先發展的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通信網絡。

光纖到戶。提升骨干網傳輸和交換能力,提高骨干網互

聯互通水平,改善網絡服務質量。以大芯數光纖為主要傳輸媒體,以PON(無源光網絡)為主要傳輸手段,以城市更新單元為重點,加快已建區域的“光進銅退”網絡改造,新建區域直接部署光纖寬帶網絡。探索新建住宅小區、商住樓、辦公樓光纜網絡的統一布放機制。加速光纖到戶、光纖到桌面,向用戶提供100Mbps的高可靠性帶寬接入。鼓勵政府和行業信息化的光纖寬帶網絡應用,促進寬帶網絡在電子政務、醫療衛生、城市管理、社區服務等領域的普及。以市場為導向,開發適合光纖寬帶網絡的特色業務,加快寬帶應用的創新,以光纖到戶為基礎,逐漸發展各類綜合多媒體接入平臺,實現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寬帶上網、數字電視的融合,推動三網融合業務快速發展。

無線城市。加快3G、WLAN、DTMB(地面數字電視)等無線寬帶網的全市無縫覆蓋與人口密集地區的深度覆蓋,率先開展TD-LTE的4G規模試驗網建設,2012年底前基本實現福田、羅湖、南山、鹽田等4區網絡全覆蓋,寶安、龍崗等2區重點區域網絡覆蓋。在學校、公共圖書館、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部署無線熱點,為市民提供免費無線寬帶接入服務。構建無線網絡應用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快速發展無線寬帶業務在政務、商務、民生生活、教育學習、娛樂等領域的深入應用服務,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在交通安全、應急指揮、城市管理等方面,以無線城市業務系統作為有力的、

方便快捷的信息載體,最大限度提高效率、方便群眾。

通信管網。創新通信管道建設維護管理模式,推進網絡基礎資源的統一規劃和共享,促進網絡資源高效利用。結合城市道路網、高速公路網、軌道交通網等設施的建設,全面統籌全市通信管道、桿路、光纜和機房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確保住宅小區、商住樓、辦公樓、地鐵等新建、改擴建項目的審批中,為光纖寬帶及移動通信網建設預留管道、設備間、基站位臵、電力配套等資源,保證通信運營商平等進入,維護用戶的選擇權。探索利用地下空間,推進通信機房集約化建設,鼓勵共享共用。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光明新區、坪山新區、大鵬半島濱海旅游度假區等新型功能區通信管網布局。

國際通信專用通道。抓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落馬洲河套地區、蓮塘新口岸建設的有利時機,深化深港信息合作,爭取國際通信專用通道資源,推動深港城域網高速互聯,滿足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企業國際通信需求,提升深圳國際信息通信服務能力。

(二) 物聯網促進工程

以融合推動發展,滲透創造價值,促進物聯網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深度應用。

技術和標準。結合深圳RFID產業、傳感器產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互聯網產業的先發優勢,建立物聯網技術研

發中心,重點加強超高頻射頻識別、新型傳感器、低功耗傳感節點、中高速傳感器網絡系統設備及節點專用操作系統等技術研發。加快研究網絡架構、網絡與信息安全、節點間通信與組網、協同檢測與數據處理等技術,解決物聯網節點間的雙向通信、路由和協同。重點突破數據庫軟件、決策處理、協同處理、系統級軟件、中間件等物聯網系統軟件技術。按系統設計、急用先行、國際同步的原則,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物聯網標準化協作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企業成立物聯網產業聯盟,參與物聯網技術參考模型、物聯網統一標識和解析等標準化頂層設計,開展物聯網技術體制研究和核心基礎標準研制,積極參與國家傳感器網絡標準工作組、泛在網技術委員會的標準化工作,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標準體系,加強與ISO/IEC(國際標準化組織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TU-T(國際電信聯盟遠程通信標準化組)、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等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交流合作。

支撐平臺。圍繞企業技術創新共性需求,搭建深圳物聯網公共技術研發平臺,開展檢測驗證、技術攻關、研究咨詢和培訓交流等服務。建立適應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服務機構,開展物聯網產品測試驗證和合格評定等相關試驗和驗證工作,構建測試評價體系,為物聯網相關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提供開放測試環境。重點支持1-2家檢測機構成為國家級的檢測單位。部署特定區域、特定范圍的物聯網網關,推動傳感與控制信息的集中采集、存儲和處理、并與通信網絡標準化對接融合。充分發揮已有網絡能

21

力和計算資源,推動物聯網和云計算的應用整合,構建開放智能管理平臺,支撐大規模的物聯網應用。

應用示范。推動物聯網規模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物聯網在各領域的深化應用,推進物聯網傳感設備、通信設備產業與信息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應用市場和產業鏈形成。圍繞城市管理與公共服務、物流、交通、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水資源監測及調度、檢驗檢疫等重點行業,以及家庭、社區等消費領域,建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電網、智慧水務、智慧環保、智慧民生等一批實用性強、經濟效益高、社會效益明顯的應用示范工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物聯網商業應用模式。支持高新區深圳灣園區、深圳軟件園、南山蛇口工業園、坂雪崗園區等園區建設物聯網技術研發基地和產業化基地,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物聯網應用示范區。

(三) 云計算創新發展工程

建設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城市,大力開展云計算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積極推進多層次、廣覆蓋、跨領域云計算應用服務,提供即插即用的低成本計算服務。

技術和標準。建立云計算技術創新與標準研發平臺,重點發展云存儲技術、云環境自適應管理技術、云資源管理與調度技術、云計算海量數據處理與挖掘技術、云服務技術、云安全技術等關鍵技術。發揮深圳云計算中心資源優勢,吸

22

引國內外主要云計算技術科研院所、企業和評測機構,成立產學研合作的“云計算實驗室”。鼓勵深圳云計算中心、華為、騰訊、金蝶等單位積極參與國際云計算標準制定,力爭在服務能力與質量、開放接口、體系架構、評估認證等環節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標準。強化云計算信息安全,采用可靠的云安全技術和標準,保障云計算環境中的數據安全和客戶信息安全,提升用戶對云計算服務的信任度。

服務平臺。對現有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進行基于云計算模式的升級改造,形成處理能力強、存儲容量大、安全可靠、布局合理、適應不同應用服務的云計算環境,逐步建設以應用為導向的私有云、公共云、社區云、混合云,構建“深圳云”。依托華為、深圳云計算中心等,進一步推動深圳云計算產業聯盟相關工作。引進國家健康檔案中心、國家高端醫學影像中心等落戶深圳。打造較為完整的云計算產業鏈,搶占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支持一批高成長性的中小企業,構建客戶、運營商、開發商端到端的的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個性化的云計算解決方案,推動信息服務業跨越式發展。支持華為、騰訊、金蝶、阿里巴巴等企業開展商業云計算服務,針對各行各業不同需求,搭建多種云計算基礎平臺,通過資源的動態配臵提供用戶所需要的各類云計算服務。加快聚集一批云計算產業鏈各環節的核心企業,形成由龍頭公司帶動的云計算產業集群。

23

應用示范。圍繞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件即服務),轉變用戶獨立建設信息系統的傳統方式,通過云計算平臺向用戶動態配臵提供所需的計算與存儲能力,實現計算資源充分共享,降低各行業領域信息化成本,提高信息系統的運營效率。不斷拓展應用服務領域,在教育、衛生、社保、公安、電子政務、水務、環境、金融服務、交通物流、文化創意、企業信息化等領域實施云計算示范應用項目。創新基于云計算的新型商業模式,重點面向中小企業,加速培育云計算用戶,支持生物醫藥、新能源、集成電路設計等重點行業企業應用云計算服務。

專屬云。以云存儲與數據智能處理為支撐,建立“我的專屬云”,為深圳市民提供TB級容量的個人云空間。以人口數據庫為基礎,逐步整合分散在各部門的個人信息資源,集中存儲涵蓋市民個人醫療、教育、社保、稅務、信用、人事、民政、住房等的全方位信息,實現市民終生動態信息的全過程覆蓋,根據市民個人、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數據服務。

(四) 三網融合推進工程

發揮深圳信息基礎設施較好、電子信息產業領先、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迅猛、信息消費需求強勁的優勢,推動基于互聯網、通信網、廣播電視網的產業轉型和融合。

業務融合。重點推進基于廣電網的電信增值業務、互聯

24

網接入業務和電信運營商的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業務,取得廣電、電信業務的雙向進入許可。建成符合三網融合雙向進入要求的綜合業務管理平臺和IPTV、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以及PB級的融合視頻存儲分發平臺,研究探索網間結算的具體辦法,實現運營企業業務本地網間互聯互通。推進國標地面數字電視單頻網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移動互聯網、手機電視網建設。加快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建設和雙向升級改造,完成有線廣播電視網絡數字化和資產重組,組織實施天威、天寶、天隆、天明有線電視網絡公司及蛇口電視臺網絡資產重組,形成全市統一有線廣播電視網。2012年前實現IPTV平臺與電視傳輸網絡的對接,全面啟動雙向進入業務實質性商用。

數字家庭。發展具有三網融合、高清互動、智能控制功能的新型高端數字家庭系列產品。依托三網融合,建設面向多終端、多運營商的控制集中化、功能多樣化的數字家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普及家庭高清互動娛樂、視頻通信、節能管理、安全監控、遠程教育、家庭醫療保健等智能化信息應用。實施“深圳數字家庭”計劃,開展智能家居、家庭商務、家庭金融等數字家庭業務,實現電子政務應用進入家庭,開展政府信息公告、辦事流程、在線服務、民意調查等服務。推廣家庭遠程醫療監控、網絡就診、醫療保健咨詢服務。重點開展家庭遠程互動教育、專業技能培訓和科學普及等服

25

務。建立煤氣、水、電遠程抄表與安全監控系統。推廣安防預警系統、智能燈光控制系統以及家電互聯遙控系統等智能家居系統,打造安全、健康、節能的數字家庭,激發家庭綜合信息服務需求,促進數字家庭產品制造業和新型數字家庭信息服務業的互動發展。選擇條件比較成熟的社區,開展三網融合數字家庭試點示范,建設光纖入戶與駐地網實現三網融合的高清互動數字家庭網絡,實現小區和樓宇內資源共享,確保運營企業平等接入,探索以戶為單位統一計費,實施分級收費標準。

技術創新。重點突破數字電視、數字機頂盒、智能終端、芯片設計、嵌入式軟件、數字家庭網關、新媒體內容集成與分發等領域的核心技術,鼓勵創維、三諾等龍頭企業參與國家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手機電視、數字家庭等相關標準制訂,推廣國家AVS音視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建立三網融合工程實驗中心,重點支持華為無線通信接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興移動網絡和移動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UT斯達康深圳研究中心和北大深研院-阿派斯云媒體研究中心,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三網融合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公共平臺,推動三網融合技術的應用示范。

數字內容與新媒體。加快發展影視動漫、創意設計、游戲、新媒體等數字內容產業,培育創意產業群、傳播產業群、文化服務產業群,建設全國創意設計基地,促進上下游產業

26

互動,構建創意創作、生產制作和拓展運營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廣基于寬帶的視頻應用,發展基于寬帶的信息服務和文化創意產業,開辦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建立數字內容集成運營分發平臺、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技術和業務運營管理平臺,實現面向電視、計算機、手機等多平臺的數字內容制作、集成、分發與管理,開展面向多網絡、多終端、多渠道、多業務的內容運營,有效促進新媒體產業發展。重點支持深圳廣電集團、騰訊、華強文化等龍頭企業發展,打造一批在全國處于龍頭地位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數字內容產業集團,形成規模大、水平高、服務全、運營模式清晰、產業鏈完整的三網融合內容產業集群。

(五) 電子商務提升工程

把發展電子商務作為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促發展的著力點,深入普及電子商務應用,鼓勵電子商務模式創新,打造開放互動的電子商務支撐體系,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產業的一體化融合發展。

應用推廣。鼓勵制造業行業龍頭企業和大型連鎖商業企業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大力發展B2B、B2C電子商務模式。普及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重點支持消費類電子、服裝、鐘表、包裝印刷、黃金珠寶、旅游等行業運用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在線采購、銷售、外貿出口等生產經營活動。鼓勵公眾應用電子商務進行網上創業。鼓勵企業利用電子商

27

務拓展國際市場。

服務平臺。支持騰訊拍拍網、商機網等較為成熟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做大做強,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電子商務網站和服務平臺。支持深圳珠寶網、華強北電子交易市場、中農網等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行業領先的專業電子商務平臺發展,為廣大中小企業和消費者提供便捷可靠的電子商務服務。重點突破移動電子商務在金融業務、在線支付、電子訂票、便捷購物等商務領域的應用,推動移動電子商務創新。建設電子商務企業孵化器和產業園,加大電子商務中小企業的培育力度,爭取2015年前扶持10家以上電子商務企業成功上市。積極引進國內外電子商務服務龍頭企業落戶深圳。

產業鏈電子商務。推動電子商務向產業鏈電子商務演進,提高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資源整合和優化配臵水平,實現供應鏈高度協同協作。推動產業集群和行業深入關聯發展,打通商訊、批發、零售、支付、物流、通關、保險、外匯、退稅、融資、認證、信用等全程商務環節,以骨干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各節點的電子商務應用。推進制造領域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財務結算管理方面的信息化資源整合及實時管控,拓展業務管理延伸,構建和完善多種生態類型的全產業鏈電子商務。

支撐體系。推動電子安全認證和在線支付在電子商務領域的廣泛應用,依托銀行卡、支付寶、財付通、移動支付、

28

手機錢包等多種形式的在線支付工具,提供便捷、安全的網絡金融服務。建設電子商務可信交易基礎支撐平臺,提供市場主體身份在線查驗、市場信息規范管理等誠信服務,構建可信交易環境。推動電子商務服務商、傳統商業品牌商與物流企業、港口、航運等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建設跨區域跨行業綜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構建與電子商務配套的現代物流體系。積極支持、配合涉及電子商務的仲裁、公證、商務法庭等方面法律服務與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電子商務統計制度,將電子商務統計納入國民經濟統計體系。完善鼓勵電子商務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制定促進前海電子商務發展的財稅政策。

(六) 政務信息化深化工程

以市民為中心,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頂層設計為切入點,以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為突破口,充分整合利用現有業務系統和信息資源,深化電子政務應用與服務。

電子政務頂層設計。積極探索建立與電子政府相配套的管理機制和保障機制,打破部門限制,系統梳理、全面優化政府跨部門業務流程,整理、規范基礎數據和業務數據,完善涵蓋網絡互聯、資源交換、業務協同、對外公共服務、平臺接口、安全架構的全市統一電子政務標準規范體系,深化政務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不斷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

29

系,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到2015年,基本建成技術標準統一,業務流程規范,績效評估科學的跨部門、無縫隙的電子政務體系架構。

政府在線服務。以市民和企業為服務對象,建設集成、開放、互動的政府門戶網站,強化便捷的場景式辦事指引,實現從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智能化服務、自助化服務轉變。建設可定制、個性化、一站式網上行政服務大廳,用戶通過個人賬戶,定制相關的社會保障、稅務、醫療、教育等服務內容,實現網上申報、網上受理、網上反饋的全流程在線行政審批方式和行政服務,實時接收不同政府部門的動態信息及提示,了解公民權利和義務。

網絡問政。完善政府門戶網站、微博等網絡政民互動渠道,積極開展網上評議、網上聽證、網上提案、網上信訪投訴、網上民意征集等多種互動交流業務,提高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度。推行網絡發言人制度,建立網絡輿情應急處理機制。整合政府各部門網上信訪和投訴處理渠道及信息,實現信訪及投訴受理的全流程在線處理及監控,提高群眾訴求的處理效率和質量。

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完善全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深化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與業務協同。進一步規范信息的采集、編目、維護和更新,制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實施辦法及應用規范,建立跨部門資源共

30

享交換的使用管理、責任認定和激勵約束機制。以應用為驅動,以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平臺為支撐,全面梳理和優化業務流程,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以流程為中心,深化跨部門協同審批。

城市數字資源平臺。繼續整合完善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庫三大基礎數據庫,加快建設社會誠信、科技創新、教育、文化、衛生、生態環境、交通、旅游等公共信息資源庫。規范信息的采集、維護和更新,實現“一數一源”,保障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為全市各部門業務系統提供基礎數據來源。面向政府管理、宏觀決策以及社會行業應用,深化基礎數據庫和公共信息資源庫的共享與開發利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信息資源庫的增值開發,促進信息服務產業發展,深化交通物流、文化教育、生態環境、科技服務等行業信息化,為實現智慧深圳提供強有力的信息資源保障。

電子政務云服務。積極探索云計算技術,充分利用深圳云計算中心、數據中心、災備中心以及社會運營商相關平臺等高可靠的計算、存儲、網絡和其它基礎資源及管理服務資源,建設電子政務云計算平臺。以各部門新增業務系統為重點,推動政府部門業務系統與數據中心向電子政務云計算平臺遷移,實現電子政務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以城市數字資源平臺為基礎,探索政務信息資源云服務模式。推進信息系

31

統開發與服務運維平臺建設,以需求為導向,逐步轉向為各職能部門提供基礎設施、平臺、軟件等服務的電子政務云模式,提高電子政務運行效率,避免重復建設,降低總體建設、運行和管理成本。

(七) 社會民生應用工程

大力推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教育等民生領域的信息化建設,促進人民生活向便捷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醫療衛生。加快醫療衛生信息化標準體系建設。推進以電子病歷和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建設,到2015年,居民數字化健康檔案覆蓋率達到95%。通過健康檔案數據的挖掘分析,全面評估居民健康水平和衛生需求。構建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統一的信息共享和聯動服務機制,優化醫療衛生服務流程,實現全市醫療衛生協同,逐步實現醫學影像、癥狀、用藥等診療信息的跨院共享利用,減少患者重復檢查、檢驗、用藥,提高醫療效率和醫療品質。建設全市范圍的重大疫情監控網絡,提高對重大及突發衛生事件自動預警及應急指揮能力。選擇條件成熟的社區,開展遠程醫療保健系統試點工作,鼓勵健康監測機構通過物聯網遠程醫療為社區居民提供自助健康管理和監護服務,連接醫院、社康中心以及健康管理機構,并逐步延伸到家庭,進行遠程醫療監護、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

全民教育。搭建全市虛擬教學平臺,實施優質教育資源

32

全民共享計劃,開發引進基于網絡應用的、探究型的學習工具,拓展廣闊的網絡教育教學空間,提供按需定制的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和網上課程服務。選擇條件成熟的學校,開展電子書包的試點工作,促進自主化、交互性、協作式學習環境建設。建立全市統一的教育信息數據標準,逐步構建涵蓋學生、教師、校情、安全等信息的教育基礎數據庫,強化動態的預測、預警、干預、指導功能。完善教育信息服務門戶,為市民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教育政務信息獲取、網上辦事、家?;?、學習機會管理等各種社會教育服務。鼓勵港澳及海外高等教育機構與深圳學校合作建立教育網絡,開展遠程教育。

社保民政。不斷拓展社會保障卡的應用范圍,加大就業、勞動關系、社會保障、人力資源引進、專業技術人員及技能人才服務的業務系統數據資源整合力度,構建內容全面、及時、準確、一致的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基金管理信息資源體系。加快社會綜合救助信息化建設,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醫療、教育、住房以及臨時性的救助水平。提高民生服務信息化水平,實現婚姻、養老慈善、社工服務、社會組織等事項的便捷服務。

文體旅游。加強文體旅游信息資源的整合和共享,形成內容齊全、渠道暢通、操作便捷、運作高效、雙向互動的公共文體旅游信息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優質公共文體旅游信

33

息服務和指引。推動博物館展品、藝術作品、圖書館文獻資料的數字化,建設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促進文化信息資源的交流與共享。加大24小時街區自助圖書館在居民小區、廠區等人口密集區域的布點。

社區信息化。實施社會建設的織網工程,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編制服務網、民心網、工作網,加快完善社區服務體系。推動社區綜合信息統一獲取和管理,推廣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信息動態采集,實現全市房屋、人口及居住信息的分級分類跨部門共享,構建集社區服務呼叫中心、社區服務網、社區管理信息系統“三位一體”的社區服務與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對各部門的社區服務進行全面梳理和整合,將行政審批和為民辦事服務延伸到社區工作站服務窗口,為社區居民提供人口計生、衛生保健、教育培訓、勞動就業、社會救助、法援調解、慈善捐助、房屋租賃等公共服務。依托社區圖書館、社區文體中心等社區服務機構,結合城市更新,建設面向社區居民的社區信息服務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互聯網信息服務。建設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智慧社區,促進信息技術在社區節能環保、安防中控、物業管理、家政服務等方面的廣泛應用。

智能卡綜合應用。深化智能卡綜合應用,實現公用事業系統、社會保障系統和金融支付系統等各行業融合互通,為市民提供便捷多樣的服務。拓展移動支付應用,推進電子錢

34

包在零售、餐飲、賓館酒店、交通、繳費等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加快“深圳通”與銀行卡應用的融合。推動與周邊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卡應用的互連互通工作,2012年底前,實現“深圳通”與“八達通”、“嶺南通”的互聯互通,推廣手機深圳通應用。促進RFID(射頻識別)電子計費系統由高快速路向城市公共停車場擴展。探索以居民二代身份證為主要介質,逐步拓展對居住證、社???、圖書證和金融卡等應用的集成,實現公共管理服務一卡通。

(八) 城市智能管理工程

深化信息技術應用,重點促進城市交通、安全應急、生態環境管理、食品藥品監管的精細化、動態化和智慧化,建立與城市快速發展相適應的智慧城市管理體系。

智能交通。逐步構建覆蓋全市的交通信息服務、交通運輸管理和道路綜合管理等一體化智能交通體系。運用物聯網技術,完善主要道路網絡的交通信息采集網絡,實時采集車流、車速、道路飽和率等交通信息,積極推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為交通管理、指揮調度與公共服務提供完備的信息支撐。集成交通信號控制節點信息,優化全市路網交通信號智能控制,實現交通流的動態優化控制。通過數字廣播、移動通信等多元化信息發布渠道,向車載電子導航儀、交通電子指示牌、電子公交站牌以及個人移動終端等設備,實時發布道路擁堵信息、停車場與停車位信息、公共交通線路與

35

一體化換乘信息等交通信息,實現全方位、無縫隙的交通信息誘導,引導各種交通流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合理分布,改善交通出行環境,建成高效、便捷、安全、低碳的城市交通體系。

公共安全與應急。構建多元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公共安全與應急信息監控體系。整合公安、消防、應急辦、交通、氣象、衛生、海事、人居環境、水務與城管的公共安全與應急資源,構建覆蓋全市的跨部門安全應急體系,實現全市安全應急聯動,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應急的組織、指揮、協調能力。完善水文、氣象、環境、地質災害的監測站網,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災害預防和應急水平。強化視頻信息的綜合應用,實現視頻監控和分析研判的智能化、自動化。拓展社區警務系統的覆蓋范圍,提升移動警務系統功能,重點加強工業園區、舊城和舊村的科技強警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發布渠道,向社會發布及時、準確、客觀、全面的信息。

生態環境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推進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體系建設,加強環境、海洋、水務、氣象等部門信息共享與協同,為生態環境研究、管理與決策提供有效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優化整合水文、水資源、水質、大壩安全檢測等在線檢測和采集,實現源、供、排、污、災等水資源與水安全管理環節的實時監控、歷史回溯、預測預報和綜合調度

36

管理。支持深圳市海岸與大氣研究重點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紅樹林研究中心建設。加強碳排放測算及管理,全面掌握碳排放量、碳排放結構及空間分布等碳源狀況,創建科學化、數字化、動態化的碳排放環境管理的指標體系,促進城市碳排放可控、可測、可調。通過互聯網實時發布生態環境信息,強化公眾輿論監督,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積極探索建立食品藥品監控體系,利用物聯網技術,對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批發、銷售、使用進行全程監管,加強對食品藥品的行政許可、行政監管、技術監管、行政執法等業務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實現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向主動監管、事前監管和精細化監管轉變。建立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便捷有效的食品藥品安全信息溝通渠道,完善食品、藥品和醫療器械信息采集與發布體系,方便公眾隨時查詢藥店網點以及藥店經營品種、誠信記錄等信息,指導社區居民安全合理使用藥品,提高全市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

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結合特區一體化和三軸兩帶多中心城市新規劃,全面實現基礎地理、規劃成果、土地現狀等多源空間信息數字化,加強對地籍、房地產、測繪行業等國土資源的信息化管理監控,繼續完善地理空間基礎數據庫,加快推廣數字深圳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應用,推進空間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建立,提升空間信息服務力。推進工程項目建

37

設全過程信息化監管,實現關鍵工序施工可溯及現場質量安全可控。深化網格化城市管理機制,擴大數字城管業務覆蓋范圍,實現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公園管理、林業資源、城市照明、市容秩序的數字化管理,提高全市街道管理綜合移動執法水平。

(九) 區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利用區域比較優勢,加強與東莞、惠州、香港的信息化合作,積極融入珠三角一體化進程,加快深圳邁向國際化的步伐。

深莞惠信息化合作。強化城市樞紐型、功能型信息平臺的統一規劃和相互銜接,推進深莞惠城際網絡的高速互聯。加快無線城市群的建設,促進無線城市應用平臺的對接和資源共享。推動三市通信資費統一。按照全省統一的空間地理信息技術標準體系和應用規范,2012年底前建成深莞惠空間地理基礎數據庫和公共服務平臺,實現地理信息數據資源的共享。大力開展企業基礎信息共享工作,構建區域企業信用信息合作體系,實現三地企業信用信息查詢、交流及共享。搭建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城市交通、文體旅游等領域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促進公共管理和服務的一體化。

深港信息化合作。推進深港兩地電子簽名證書互認。支持基于RFID技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全物流可溯源的監管體系。完善區域傳染病疫情、食品、

38

農產品衛生等公共突發事件通報及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深港口岸信息化合作,探索海關、檢驗檢疫、邊檢等口岸查驗方式創新和口岸監管結果互認共享機制,加快電子口岸建設和“大通關”建設,為人員、貨物、車輛創造更加便捷的通關服務環境。建立深港物流信息分類與編碼、采集、交換以及安全等方面的標準體系,推進物流信息在前海的匯集與交換,構筑南方物流信息交換中樞。爭取國家支持,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先行先試,允許國內電信運營商與香港電信運營商合作,經營CEPA框架下的增值電信業務,探索開拓新業務,推進深港兩地在互聯網數據業務、存儲轉發業務、呼叫中心業務等增值電信服務領域的合作,建設安全、快捷、方便、支持多幣種的商務交易應用服務平臺。

(十)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主動應對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帶來的信息安全挑戰,不斷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網絡信任體系。建立健全電子認證兼容和綜合監管平臺,規范電子認證服務,加快數字證書的發放和推廣應用,健全涵蓋認證和注冊、證書管理、密鑰管理、不可否認服務的PKI體系。推動國家、省、市各級CA的互認證,加強電子商務認證體系的國際合作,構建嚴格層次結構和分布式結構的PKI信任模型,實現數字證書的一證通用、一證多用。

39

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電子認證工作,加強信息加密技術的開發,不斷降低數字證書應用成本。健全包含AC(屬性證書)、AA(屬性權威機構)、屬性證書庫的PMI體系,實現權限和證書的產生、管理、存儲、分發和撤銷等功能,完善基于AC的授權和訪問控制機制,實現資源訪問控制權的統一管理,強化重要信息系統的授權與訪問控制,為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應用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網絡系統安全防范。建設信息安全監控體系,加強網絡系統安全技術保障,完善OSI(開放系統互聯)安全體系結構。通過SSL/TLS(安全套接字層/傳輸層安全)、VPN(虛擬專用網)、IPSec(互聯網協議安全)等技術保障傳輸層和網絡層信息安全。推廣SET(安全電子交易)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應用,保護互聯網上信用卡交易安全。支持信息安全核心技術自主研發,提高應對網絡攻擊、病毒入侵、網絡失竊密的防范能力。

信息安全測評體系。充分發揮第三方信息安全機構在安全保障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建設覆蓋全市的信息安全測評體系,通過測試環境構造與仿真、有效性測試、負荷與性能測試、攻擊測試、故障測試、一致性與兼容性測試,對信息安全產品、重要的網絡與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進行驗證、測試、評價和定級,規范系統安全特性,為信息安全廠商和用戶提供測評服務。積極研究借鑒TCSEC(可信計算機系統評估準

40

則)、ITSEC(信息技術安全評估準則)、CC(信息安全評估通用準則)等信息安全評估準則,不斷建立新的檢測和評估手段,保證基準測試的一致性和評估的客觀性,加強對高安全等級產品和系統的形式化分析能力,重點保障基礎信息網絡、黨政機關內部網絡和財政、金融、商務、電力、交通、能源等領域信息系統的安全。

應急和災難備份。積極開展重要信息系統風險評估和業務影響分析,確定RTO(恢復時間目標)和RPO(恢復點目標),通過自建災難備份中心、共建災難備份中心、服務外包等模式,統籌規劃災難備份建設。鼓勵交叉備份、互為備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災難備份建設和技術服務,完善應急處理機制,提升響應恢復能力,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毀能力和災難恢復能力,確保重要數據的安全和關鍵業務可以持續服務,減少災難造成的損失。

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斷完善和更新信息安全規劃,確立實施安全措施的機構、人員及其工作制度。對不同安全等級的信息系統和安全設備,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實行等級保護。加強信息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理,重點保障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安全。積極跟蹤、研究和掌握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先進理論、新型應用和發展動態,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加快信息安全人才培養,增強市民信息安全意識。

41

五、保障措施

(一) 完善管理體制機制

建立符合行政體制改革方向、分工合理、責任明確的信息化推進協調體制,加強市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探索設立黨政機關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市區黨政部門信息化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研究解決信息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建立信息化建設評估體系,將信息化工作納入業績考核指標,實現信息系統應用情況可量化、可評價、可考核。每年定期發布深圳信息化白皮書,為政府指導和推進信息化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二) 健全信息化法規

進一步健全深圳信息化法規體系,修訂《深圳經濟特區信息化建設條例》。發揮特區立法的優勢,推進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使用及維護的立法工作,在全國率先確立電信通路權。研究制定《深圳市通信基礎設施管理辦法》和《深圳市小區和樓宇紅線內通信基礎設施技術及建設標準》,規范全市通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編制管道、桿路、光纜等傳輸線路的專項規劃,并與深圳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銜接,加快制定和完善光纖寬帶網絡相關的技術標準、工程規范和驗收規范,加快城市新建住宅小區、商用樓預先布放光纜等規范的出臺和落實,推進網絡基礎資源的統一規劃和共建共享。探索確立市民信息消費基本保障制度。研究

42

制定《深圳市個人信息保護條例》,規范個人信息保護。

(三) 提高政府投入效率

加大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務領域的投入,圍繞信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廣泛參與的多元投資與運營模式,確保信息化工程的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金投資公益性信息資源開發以及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強信息化項目管理,避免重復建設,強化政府投資管理,加強政府信息化投入的審計、監督和績效評估,完善信息化工程預算、建設、運行、維護和管理制度。提高政府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能力,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探索建立政府與運營商的多種投資與運營模式,將信息通信網絡作為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形成基礎設施資源的共享機制和集約化建設模式。

(四) 完善知識產權與標準體系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全社會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氛圍,推動知識產權從注重數量向提升質量的轉變,優先支持光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池建設。不斷提升各類標準化研究和服務機構的能力和水平,鼓勵企業、行業協會、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快電子商務、光通信、云計算、物聯網、三網融合、數字家庭等領域的標準化工作,以規模應用帶動標準制定,取得標準制定的主動地位,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

43

制定,建設自主可控并與國際接軌的標準體系。

(五) 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

加強對光纖寬帶網絡與信息安全的監督和管理,完善網間互聯互通監管措施,完善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配套措施,營造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快工業園區、產業基地、物流園區、現代服務業聚集區的高帶寬、廣覆蓋的光纖接入網改造。在互聯網、電子商務以及移動通信等專業化園區,超前建設國際先進信息網絡及新一代通信試驗網,為園區企業提供國際化的研發、測試、驗證環境。構建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市民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權利與義務對等的互聯網治理機制。強化行業道德建設,鼓勵社會監督,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維護互聯網市場公平、公正、有序競爭秩序,保護用戶合法權益,營造積極健康的互聯網發展環境。推動互聯網實名認證體系建設,實現網民虛擬身份與真實身份的對應,促進互聯網監管的有序和可控。

(六) 加強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深圳大學、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的信息化課程體系,鼓勵南方科技大學與世界著名學府共建高水平信息學科,提升大學城各院校信息學科的建設水平,促進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人才培養合作,加大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大力引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信息技術專家和高端信息人才,提高深圳市信息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加強信息技術普及教育與

44

培訓,實施干部信息能力提升工程,結合政府部門業務與信息技術,分析信息化技術趨勢、方法論、信息化項目管理等重大問題,提升干部隊伍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管理能力。

(七) 消除數字鴻溝

及時向市民發布智慧深圳建設發展的最新動態,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絡等各種媒體,積極開展群眾性、趣味性、多樣性的普及活動,形成全體市民普遍認同和積極參與的智慧城市建設良好氛圍。在街道、社區建立信息技術應用體驗中心、上網服務站和培訓點,普遍提升市民信息技能,使市民更好地分享信息化成果。面向社會困難群體,建立和完善居民信息消費優惠政策和補貼機制,以低價保障市民基本信息消費權。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重視開發和提供與弱勢人群相關的在線內容服務,提高互聯網在弱勢人群中的普及程度。依托社區信息服務中心,為市民提供電子政務、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養老救治等方面的信息服務,切實做到信息惠民,消除“數字鴻溝”。

(八) 強化規劃實施監督

加強信息化規劃的約束力,形成信息化推進的長效機制。抓緊制定本規劃的實施方案。市政府各有關部門、各區政府和新區管委會要按照本規劃的要求,在政策實施、項目安排、資金扶持、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明確工作重點和工作

45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鄉村少年宮活動總結下一篇:社區中秋節活動方案

熱門文章

十二五規劃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