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貴州省十二五規劃綱要

2023-02-06

第一篇:貴州省十二五規劃綱要

十二五規劃綱要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摘編)

轉變方式 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必須深刻認識并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努力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確??茖W發展取得新的顯著進步,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疽笫牵?/p>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按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的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1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新增就業4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工業結構繼續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4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別減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別減少1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全國總人口控制在13.9億人以內。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億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600萬套。貧困人口顯著減少。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2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緊緊圍繞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兼顧,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明確重大政策導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強農惠農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要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5.4億噸以上;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規劃綱要草案說,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要鞏固提高家庭經營收入、努力增加工資性收入、大力增加轉移性收入。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推進農村環境綜合

3 整治。要提高鄉鎮村莊規劃管理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公共服務、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轉型升級 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改造提升制造業。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產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變強。要推進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引導企業兼并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產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要推動重點領域跨越發展、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

規劃綱要草案說,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要推進能源多元清潔發展、優化能源開發布局、加強能源輸送通道建設。

規劃綱要草案稱,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按照適度超前原則,統籌各種運輸方式發展,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初步形成網絡設施配套銜接、技術裝備先進適用、

4 運輸服務安全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要完善區際交通網絡、建設城際快速網絡、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提高運輸服務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要構建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經濟社會信息化、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

規劃綱要草案稱,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要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加強海洋綜合管理。

營造環境 推動服務業大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服務業規?;?、品牌化、網絡化經營,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稱,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深化專業化分工,加快服務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加速發展。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培育壯大高技術服務業、規范提升商務服務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面向城鄉居民生活,豐富服務產品類型,擴大服務供給,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多樣化需求。要優化發展商貿服務業、積極發展旅游業、鼓勵發展家庭服務業、全面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環境。以開放促改革,以競爭促發展,推動服務業制度創新,完善服務業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要加快推進服務領域改革、完善服務業政策。

優化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

5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筑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

規劃綱要草案稱,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按照全國經濟合理布局的要求,規范開發秩序,控制開發強度,形成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實施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建立健全銜接協調機制。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優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不斷提升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要構建城市化戰略格局、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綠色發展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堅持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重,充分發揮技術進步的作用,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廣泛開展國際合作。

6 規劃綱要草案稱,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各類資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加強水資源節約,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減量化優先,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要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推廣綠色消費模式,強化政策和技術支撐。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要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防范環境風險,加強環境監管。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修復為主,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要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強化生態保護與治理,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規劃綱要草案說,要加強水利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繼續推進大江大河治理基礎上,積極開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強城鄉供水和防洪能力。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增強防洪能力,加強山洪地質氣象地震災害防治。

創新驅動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7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要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要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科技創新支持政策。

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要統籌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

規劃綱要草案稱,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人才保證。要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促進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民生優先,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責,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逐步縮小城鄉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方式。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8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要深化工資制度改革,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加快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按照?;?、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要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城鄉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堅持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加快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實現廣大群眾住有所居。要健全住房供應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改善房地產市場調控。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刂迫丝诳偭?,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要加強計劃生育服務、促進婦女全面發展、保障兒童優先發展、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

標本兼治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9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適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統籌兼顧、動態協調的原則,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強化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全面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并重,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發揮其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作用。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完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加強和完善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規劃綱要草案還要求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適應公共安全形勢變化的新特點,推動建立主動防控與應急處置相結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手段相結合的公共安全體系。要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嚴格安全生產管理、健全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

傳承創新 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10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全面持續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推進文化創新。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要創新文化內容形式、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改革攻堅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深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行政體制改革。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11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加快財稅體制改革。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預算制度和稅收制度,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要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稅收制度。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要深化金融機構改革、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建設、完善金融調控機制、加強金融監管。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建立健全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促進結構調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要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環保收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

互利共贏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范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完善區域開放格局。堅持擴大開放與區域協調發展相結合,協同推動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均衡協調的區域開放格局。要深化沿海開放、擴大內陸開放、加快沿邊開放。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推動外貿發展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高轉變、從成本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要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提升進口綜合效應、大力發展服務貿易。

12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提高安全高效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

規劃綱要草案還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擴大同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增進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深化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務實合作,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深化傳統友誼,維護共同利益。積極開展多邊合作。推動國際經濟體系改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進一步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經濟聯系,深化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加強南南合作。優化對外援助結構,創新對外援助方式。

發展民主 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權。鞏固和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支持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 13 用。鼓勵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做好僑務工作,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點加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以及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

一、尊嚴、權威。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廉潔執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實施“六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形成人人學法守法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法律援助。加強人權保障,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重點,扎實推進政風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嚴格執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和嚴格管理,認真落實領導干部收入、房產、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定期報告制度。深入推進改革和制度創新,逐步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體系。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和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加大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工作力度。開展社會領域防治腐敗工作。加強反腐敗國際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從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推進“一國兩制”實踐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深化內地與港澳經貿合作,推進海峽兩岸經濟關系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努力。

14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按照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澳門充分發揮優勢,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支持港澳鞏固提升競爭優勢,支持港澳培育新興產業,深化內地與港澳經濟合作。

規劃綱要草案強調,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堅持“和平統

一、一國兩制”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八項主張,全面貫徹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和六點意見,牢牢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主題,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鞏固兩岸關系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努力加強兩岸文化、教育、旅游等領域交流,積極擴大兩岸各界往來,持續推進兩岸交往機制化進程,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建立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全面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軍民融合 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堅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為指導,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著眼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為主線,全面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

加強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堅持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大力弘揚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 15 觀。進一步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以建設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為根本著力點,深入推進軍事訓練轉變,堅持科技強軍,加強國防科研和武器裝備建設,加快全面建設現代后勤步伐,加緊培養新型高素質軍事人才,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堅持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加強科學管理,積極穩妥地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優化領導管理體制,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推動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軍事管理創新。建設現代化武裝警察力量,增強執勤處突和反恐維穩能力。加強后備力量建設,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堅持國家主導、制度創新、市場運作、軍民兼容原則,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充分依托和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國防實力和軍事能力,大力推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滿足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需要、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發展體系。

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建設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優化結構,增強以信息化為導向、以先進研發制造為基礎的核心能力,加快突破制約科研生產的基礎瓶頸,推動武器裝備自主化發展。完善武器裝備采購制度。改進軍隊人才征招選拔,完善從地方直接征召各類人才的政策制度,完善退役軍人安置政策,加強退役軍人培訓和就業安置工作。穩步推進以生活保障、通用物資儲備、裝備維修等為重點的軍隊保障社會化改革,形成與國家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體系相適應的軍隊職工管理制度,建立軍民結合的軍事物流體系和軍地一體的戰略投送力量體系。

堅持經濟建設貫徹國防需求,加大重大基礎設施和海洋、空天、信息等關鍵領域軍民深度融合和共享力度,完善政策機制和標準規范,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良性互動。強化全民國防觀念,健全國防動員體系,加強人民武裝、國民經濟動員、人民防空、交通戰備建設和國防教育,增強國防動員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能力。

強化實施 實現宏偉發展藍圖

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實現未來五年宏偉發展藍圖。

規劃綱要草案要求完善規劃實施和評估機制。推動規劃順利實施,主要依靠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級政府要正確履行職責,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引導調控社會資源,保障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完成。要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強化政策統籌協調、實行綜合評價考核、加強規劃監測評估。

規劃綱要草案還要求加強規劃協調管理。推進規劃體制改革,加快規劃法制建設,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為統領,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國土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為支撐,形成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完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編制程序,健全責任明確、分類實施、有效監督的實施機制。(據新華社北京3月5日電)

第二篇:十二五規劃綱要

2 內容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2011-2015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

“十二五”規劃綱要分為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強農惠農、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營造環境、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驅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標本兼治、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改革攻堅、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互利共贏、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發展民主、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深化合作、建設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軍民融合、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強化實施、實現宏偉發展藍圖等16篇。

3 作用和意義

專家和學者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十二五”規劃綱要從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來五年中國產業路線圖。即要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傳統制造業轉移和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規模和效率四條主線,構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的支點。

第三篇:貴州省“十二五”規劃

中共貴州省委關于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11-04 09:25

來源:貴州日報

打印本頁 關閉

(201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貴州省第十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結合貴州實際,省委十屆十次全會就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提出以下建議。

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推進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1、“十一五”時期貴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成就。2006年以來,全省上下奮力克服百年不遇的雪凝災害、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的影響,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全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年均經濟增長12%以上,財政總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翻番,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特色優勢產業實力增強,農村貧困面貌明顯改變,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面向未來,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2、“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發展面臨的環境和條件。“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外環境相對有利。世界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有利于我們更好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發展;國家堅持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央企業加速擴張,東部產業加快轉移,有利于我們爭取中央支持、借助省外力量加速發展;經過長期艱苦奮斗,貴州省2010年經濟總量將突破43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可達到1700美元,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基礎條件改善,內生動力增強,有利于我們遵循經濟成長規律、順應社會前進趨勢加速發展。

“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較多。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慢仍是貴州省的基本省情和面臨的主要矛盾,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慢、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貧困程度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仍將非常突出,思想觀念陳舊、辦事效率低下、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乏力、社會矛盾易發多發、體制機制轉換滯緩等制約科學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不小。西部大開發十年以來,全國呈現出東部率先發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競相開發的格局,縱向比貴州省發展明顯加快,橫向比多數省區市的發展速度更快。貴州省與先進地區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在很多方面還在繼續擴大。進入“十二五”以后,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將在前十年蓄積能量的基礎上繼續加速,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壓力。貴州省如不加速發展,就會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過程中喪失機遇,就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拉大差距。

綜合判斷,“十二五”時期,既是貴州省可以緊緊抓住并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又是貴州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更是貴州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歷史性任務,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來,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不斷縮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氣、下真功夫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推動“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3、“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制定和實施貴州省“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改善民生,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貴州省經濟社會處于并將長期處于欠發達狀況,發展是解決全省所有問題的關鍵,是人民群眾最為迫切的共同愿望。我們一定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貫穿于“十二五”的全過程,落實到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各領域,不斷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切實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加速發展,就是要創造條件,奮力拼搏,使貴州省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高于以往歷史時期、高于西部地區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加快轉型,就是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推進社會管理向全覆蓋、社會化轉變,推進社會形態由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推動跨越,就是要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動經濟總量登上新的重要臺階,推動人民生活水平由總體小康邁向全面小康?;疽笫牵?/p>

——必須把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積極擴大消費、出口需求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積極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在保持投資合理較快增長的同時,圍繞科學規劃實施重大項目,依托重大項目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必須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毫不動搖地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優勢產業,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積極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優勢互補。

——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不斷增強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

——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進城鄉人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青山綠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必須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預最少、發展環境最優、服務質量最好的目標,在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構建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對內對外開放環境。

4、“十二五”時期要努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確保實現8000億元,力爭翻一番、突破1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

——經濟發展方式得到有效轉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物耗水平明顯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繼續提高,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下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城鄉居民收入明顯提高。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城鎮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農村貧困人口顯著減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公信力、執行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拓展,開放型發展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斗,使貴州省綜合經濟實力、市場競爭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登上一個新的重要臺階,力爭在西部地區實現趕超進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條件更加充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完善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大力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把貴州省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優質輕工產品基地。

5、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煤炭、化工、冶金、有色、建材為代表的傳統產業是貴州省工業的重要基礎,要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加快發展成為重要的資源節約型產業。把煤炭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和基礎產業,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環境保護,積極發展煤炭精深加工,提高煤炭工業總體水平。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規?;?、一體化、多聯產的要求,堅持高標準、高起點,推動化工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環保全面達標、資源綜合利用。以調整結構、優化升級、淘汰落后、合理布局、重組發展為重點,加快技術改造,提高工藝水平,優化產品結構,推進貴州省冶金工業做大做強。以精深加工、技術改造、節能環保為重點,推動鋁鈦產業調整結構、擴大產能和優化升級。按照淘汰落后、調整結構、加強研發、增加品種、產業升級、擴大規模的要求,提高傳統建材技術含量,大力發展新型建材。

6、發展壯大支柱產業。立足于貴州省發展階段、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繼續壯大電力、煙酒、裝備制造、民族醫藥等支柱產業,通過支柱產業的市場擴張推動全省經濟的持續發展。堅持擴大省外市場與保證省內用電并重,調整優化電力結構,深入實施“西電東送”,積極發展新興能源,鞏固壯大電力支柱產業。發揮“貴煙”和“茅臺”的名牌優勢,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推進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精細制造和市場建設,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整合資源,調整存量,做大總量。依托軍工基地的技術優勢,依托市場壯大企業實力,發展一批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和企業集團。以中藥現代化為抓手,以民族藥為重點,調整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把民族醫藥產業建設成為與貴州省中藥材資源相匹配的現代產業。堅持規?;?、標準化、綠色化,依托貴州省優勢農產品資源,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產區和優勢行業流動,形成一批知名品牌、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

7、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發展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新興產業,是改變貴州省工業結構的重要途徑。要依托貴州省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加快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技術含量高的大項目,盡快形成一批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發展就業面寬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強規劃指導,完善配套設施,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以貴陽和遵義國家新材料基地為依托,加快發展以高強度鋁合金、鈦合金、錳合金、鎂合金為重點的新材料產業。積極發展電子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揮貴州省生物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為重點的生物技術產業。建設好安順市國家民用航空產業基地和航天高新技術園區,發展以通用飛機整機研發生產為重點的先進制造業。

8、有序發展產業園區。制定促進工業園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編制全省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科學確定總體布局、產業導向、功能區塊,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示范工業園區。優先保證重點工業園區用地指標,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平臺、高效的管理服務平臺,進行統一的規劃環評和總體環評,有效解決企業入駐園區發展的各種前置條件。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園區開發機制,鼓勵設立工業園區投資開發公司,廣泛吸引外來投資者領辦、創辦工業園區,推行園區經營性項目的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鼓勵各級政府聯合進行工業園區的建設。按照優化結構、合理承載的原則,圍繞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統籌配置土地、廠房、能源等要素資源。

三、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增強城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把推進城鎮化作為優化要素資源空間布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建立健全推進城鎮化的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加快城鎮化步伐。

9、建設科學合理的城鎮體系。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快發展黔中城市帶,以貴陽為中心,以貴陽—遵義、貴陽—安順、貴陽—都勻和凱里為軸線,以六盤水、興義、畢節、銅仁為極點,全面強化城鎮集聚與輻射能力,形成中心集聚、軸線拓展的集約發展態勢。大力發展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培育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節點上的中小城市。按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突出自然、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設一批交通樞紐型、旅游景點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城鎮。

10、提升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分區,有序推進“退二進三”,強化城市產業功能。堅持城市綜合交通引領城市發展,統籌推進大中小城市通信、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優先發展城鎮公共交通,促進城市公交向郊區和鄰近鄉村延伸。增強城鎮公共服務功能,加強教育、衛生、環保、文化、體育、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動社會服務資源向基層和社區轉移。建立健全應急安保體系,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保證城市正常有序運轉。

11、創新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城鎮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積極運用信息化、現代化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統籌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各種社會問題。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加強和改進大城市人口管理,放開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戶籍限制,加快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城鄉建設,多渠道籌集城鎮建設資金。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的新型城鎮化模式。積極推動行政區劃調整,切實消除阻礙城鎮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

四、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扶貧開發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12、合力推進扶貧開發。把到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一半以上、到2020年基本消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作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堅持黨政領導,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相結合,大力推進集團幫扶,積極構建“大扶貧”格局。堅持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鄉(村)推進、連片開發,以編制和實施武陵山區、烏蒙山區、苗嶺山區(含麻山、瑤山地區)區域扶貧專項規劃為重點,加快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開發步伐。堅持實行分類扶持和統計監測,統籌采取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等措施,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鰥寡孤獨、因病因殘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給予長期社會救助,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完善扶貧開發的激勵機制,研究制定“摘帽不摘政策”的辦法措施,鼓勵有條件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1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以科技進步、提高單產為重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保證農村人口糧食基本自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水平、成果轉化水平和推廣水平,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堅持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結構調整,規劃建設一批專業鄉、專業村和產業帶,提高優勢特色經濟作物和生態畜牧業的比重。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節水農業,加快山地農機推廣應用,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推進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區。

14、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通過做大做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廣泛推廣訂單生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農產品規范化種植、規?;洜I,形成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鏈條,提高農產品就地轉化增值水平。改善農村商品貿易條件,降低農村市場交易成本,提高農村市場分工與生產合作水平。通過吸引社會資金投資入股、鼓勵龍頭企業牽頭領辦、補助資金扶持農民興辦和廣泛動員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加入等措施,大力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15、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實施農民創業促進工程,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落實好強農惠農政策,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探索農村集體和農戶在當地資源開發中入股,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6、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并長期不變,在依法自愿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繼續發揮供銷社在農產品生產、流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工作保障機制。

五、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產業培育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擴大服務業總體規模,拓寬服務業服務領域,提升服務業技術層次,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全面提高服務業的總量、質量和素質。

17、大力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建立公平、規范、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探索適合新型服務業態發展的市場管理辦法,調整稅費和土地、水、電等要素價格,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努力建設連接長江上游和南中國兩大區域金融中心的金融樞紐,打造一批骨干物流企業和大型物流園區,加快發展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農業服務業。全面發展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務業,切實提高市政公用事業、房地產和物業服務、社區服務、家政服務和休閑養老等產業發展水平。拓展服務業新領域,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推進規?;?、品牌化、網絡化經濟。

18、加快建設旅游經濟大省。旅游業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按照把貴州省打造成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觀光體驗、休閑度假、康體養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業培育成為貴州省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多渠道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重點建設旅游道路、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和酒店等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貴州省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加強原生態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加快發展一批專業旅游城市、旅游村鎮、旅游文化商品集散地,推動旅游產品多樣化、規?;l展。制定出臺促進度假酒店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城市周邊休閑度假帶建設,有序推進旅游度假區發展。大力發展旅游商品、旅游紀念品,提高旅游購物在旅游消費中的比重。扶持培育一批旅游骨干企業,推動涉旅企業通過上市等方式融資。大力開拓客源市場,推進旅游信息化建設。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全面優化旅游環境。

19、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增強全省人民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規劃發展一批文化產業園區,扶持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業,提高文化產業規?;?、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以發展為主題,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繼續深化公益性文化單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

六、以黔中經濟區為龍頭,促進區域經濟競相發展

全面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黔中經濟區作為“十二五”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積極爭取國家指導和支持,科學制定黔中經濟區總體規劃,準確定位區域功能,優化生產力布局,形成中部崛起、帶動全省和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20、規劃建設黔中經濟區。以貴陽為中心,統籌推進區域發展,把黔中經濟區建設成為全省工業化的帶動區和城鎮化的核心區。根據黔中經濟區的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及河運碼頭、機場等大型交通設施為依托,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產業帶,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建立健全黔中經濟區領導、協調、合作機制,協調解決各種利益關系和重大問題。搭建多種形式的投融資平臺,積極籌集開發建設資金,統籌布局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和市政工程。制定支持黔中經濟區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賦予黔中經濟區先行先試的權利。

21、統籌推進不同區域協調發展。制定遵義市統籌城鄉發展試點方案,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堅持共建黔中、融入成渝、參與泛珠,努力把遵義市建設成為成渝經濟區產業擴散轉移的重要輻射區。根據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州的資源條件和區位特點,細化和完善“畢水興經濟帶”規劃,形成西南地區的重要經濟增長極。統籌黔南州、黔東南州、銅仁地區的相關區域,規劃發展“東南部特色綜合經濟區”。繼續支持畢節試驗區和安順試驗區加速發展。抓好貴陽生態文明城市、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黔西南“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和銅仁營養健康產業示范區建設。爭取國家支持在貴州省建立內陸民族地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試驗區。

22、鼓勵縣域經濟發展。完善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產業布局、土地供給等政策措施,鼓勵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提高經濟強縣發展水平。按照“責權統

一、重心下移”的原則,擴大縣級經濟管理權限,推進強鎮擴權。制定和實行優惠、靈活的政策措施,鼓勵和扶持與鄰省接壤的縣市加速發展。

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把以交通和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事關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努力建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切實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加快改善通信設施條件,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打下堅實的基礎。

23、加速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全面發展鐵路、公路、民航和水運,加快建設客運快速化、貨運物流化、管理現代化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鐵路以通道、樞紐建設為主要任務,以增建復線、客貨分流、提高速度為重點,建設全國通往東南亞國際通道和西部通往沿海出海通道的陸路樞紐。按照骨架暢通、干支協調、形成網絡的要求,大力實施“六橫七縱八聯”高速公路網絡規劃。盡快完成“一干十支”機場建設,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全省的干、支線民航機場體系。改造提升一批航道,提高北進長江、南下珠江的能力。

24、加快解決工程性缺水。水利是支撐一個地方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直接決定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要按照發展現代水利的要求,堅持水利建設、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綜合規劃,以重大水利樞紐工程為龍頭,以大中型水利工程為骨干,以小型水利工程為基礎,以微型水利工程為補充,逐步建立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加強農田水利和煙水配套工程建設,以水源工程、灌區工程、“五小”工程為重點,加快建成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規劃布局、啟動建設一批重大水利樞紐工程。加快水管理體制改革,走水務一體化的發展之路。

25、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數字貴州”建設,圍繞第三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和數字電視等未來網絡建設重點,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三網融合,力爭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電話普及率、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加強信息服務能力建設,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地理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能力,明顯提高全省經濟社會運行的智能化程度。推進物聯網和云計算研發應用。加快“金盾工程”、城市報警監控工程建設,提高政法工作信息化、現代化水平。

八、以改革促創新、以開放促開發,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把深化改革作為創新之源,把擴大開放作為開發之路,采取更加過硬的措施推進各項改革,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強化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的戰略思想,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發展環境。

26、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采取優惠政策,配置資源條件,以重大資源深加工、精加工項目為載體,大力吸引中央企業和省外優強企業到貴州投資發展、合作開發。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國有資產證券化改革。加快國有企業的資源整合、兼并重組,不斷增強國有企業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推進各種所有制企業之間通過股權并購、股權置換、互相參股等方式進行整合重組,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制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制定大企業、大集團發展和企業上市的政策措施及工作方案,通過資源優先配置、項目優先規劃、政策優先扶持和兼并重組、產能擴張、技術改造等措施,培育更多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大企業、大集團,新增一批上市公司。

27、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力度,重點扶持成規模、上水平的非公有制企業和發展前景好的中小企業,大力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經濟中的比重。制定貴州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產業目錄,引導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投資建設鐵路、公路、水運、民航、水利、電力,參與土地整治、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特色經濟發展,進入市政公用事業、保障性住房、社會事業領域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28、深化重點領域各項改革。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稅分配關系。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深化要素市場改革,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29、全力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堅持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集團、大財團等戰略投資者,迅速擴大直接利用外來投資規模。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資源稟賦的互補性,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成渝經濟區和深圳、寧波、青島、大連等對口幫扶城市以及蘇州市的交流合作,規劃建設一批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吸引更多省外企業來黔投資。積極推進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開發區和產業園區擴區調位升級。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對外開放層次和水平。爭取國家賦予貴州省“口岸簽證權”,支持貴州省建立“綜合保稅園區”、“出口加工區”和“無水港”,積極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貿和教育、科技、文化合作。大力開拓新興市場,不斷擴大外經貿規模。

30、下硬功夫改善投資軟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下沉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改革績效評估監督體系,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營造親商、愛商、敬商、安商的發展環境和創業、創新、創優的良好氛圍。面向社會全面公開申辦事項的前置條件、辦理流程、審批環節,推行網上受理、網上審批、網上辦結,縮短辦事期限,節約時間成本。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強對投資軟環境的監督監察,定期曝光政府不誠信、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公正的典型事例,嚴厲查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吃拿卡要等行為,建設“誠信貴州”、“法制貴州”。

九、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努力把人口壓力變為人力資源優勢

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快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逐步轉向主要依靠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

31、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鞏固“兩基”攻堅成果,推動實施萬名校長培訓工程、城市優質基礎教育拓展工程和農村艱苦邊遠地區學校教師周轉房宿舍建設工程,按照新標準抓好一批試點縣義務教育提高工作。堅持自辦和引進名校辦分校相結合,合理配置優質教學資源,全面提高中小學教學質量,加快普及城鎮高中教育。在鞏固、提高現有省屬高等院校辦學質量的基礎上,把擴大辦學資源與教育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創建適應貴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需求的高等院校和學科專業。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大力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度重視發展學前教育、民族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和特殊教育。深入開展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增加教育投入,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實施重大教育改革和發展項目。

32、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貴州省改革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各類優秀人才培養工程,廣泛引進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學科、重點項目急需人才。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優化人才培養和使用環境,努力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建立完善人才評價體系、人才競爭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干部聯系專家制度,充分發揮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

33、切實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合作創新、加強轉化、重點突破、引領跨越,圍繞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著力實施一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省重大科技專項,增強科技對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快建設一批重點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工程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水平。實施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工程,提高新技術應用水平。強化支持企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的財稅金融政策,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發展科技中介服務,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獎勵制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十、積極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牢固樹立綠色、環保、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34、堅決穩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和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嚴格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采取有效措施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深入推進人口文化建設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完善利益導向機制,綜合協調各項經濟社會政策,繼續穩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嚴格控制計劃外生育。整合計生、婦幼資源,有效控制出生缺陷,關注嬰幼兒早期教育,全面提高新生人口素質。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加強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35、深入開展生態建設。圍繞“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建設,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林業特色優勢資源建設、森林公園建設、速生豐產林建設、濕地保護建設工程,提高森林覆蓋率。按照先急后緩、分期實施、重點突破的原則,全面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切實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文化遺產和重要水源地。全面保護重要天然濕地,推進重要人工濕地建設。推進城鎮公共綠地、環城林帶、交通沿線綠化帶建設。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類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36、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為目標,加強規劃指導、財稅和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規,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培植循環經濟產業體系,重點抓好六盤水等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單位)工作。以鋁及鋁工業、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一體化為重點,加強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綜合利用,積極推進重點循環經濟基地建設。推進企業循環生產、產業循環組合,促進產品生態設計,不斷降低單位產品物耗、能耗、水耗。

37、扎實推進節能降耗。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實施節能減排工程,嚴格監管重點能耗企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全面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實施清潔生產。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面實行政府優先和強制采購節能產品制度,推廣高效節能產品。完善節能政策,健全協調機制,深入開展全民節能減排行動,形成共同推動節能減排工作的強大合力。

38、切實加強保護環境。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城市的環境保護,推進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切實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新鮮空氣。加強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實施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置。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依法保護環境和治理污染。建立社會化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發展環保產業,運用經濟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抓好氣象預警工作,加快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建立健全防災減災和監測預警體系,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工作。

十一、大力實施民生工程,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

更加注重包容性增長和共享式發展,大力實施民生工程,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較完善、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39、大力實施扶貧脫貧攻堅工程。在貧困地區大力實施鄉村道路、水利建設、農網改造、危房改造和中低產田土改造工程,為貧困人口增收創造必要的基礎條件。繼續實施“雨露計劃”和各類社會扶貧行動,實現培訓一個、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廣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深入實施山地農業扶貧工程、林下經濟增收工程、生態扶貧產業建設工程,為穩定脫貧提供可靠的增收保障。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地區的貧困人口,繼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40、大力實施就業和創業工程。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建立健全政府投資、重大項目促進就業機制。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統一規范靈活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對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逐步形成城市平等就業的環境。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勞動者自主擇業提供服務。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41、大力實施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制定促進職業技術教育大發展大提高的政策措施,迅速擴大高等職業學校辦學規模,加快建設中等職業學校,大力推進免費中等職業教育,全面實施職業能力建設工程,努力使城鄉勞動力人人有知識、個個有技能。把素質教育的要求貫穿于各級各類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設,突出培養勞動者的創新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和創新能力、動手能力。

42、大力實施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程。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實現應保盡保。力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統籌層次,完善各項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實現城鄉社會救助全覆蓋,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社會慈善事業和殘疾人事業。

43、大力實施“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堅持從最困難的農戶和最危險的農房改起,大力實施整縣推進,全面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加快城市棚戶區、林區棚戶區、煤礦和其他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加快公共租賃房建設,解決城鎮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探索廉租房建設的有效辦法,切實解決好城鎮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治理采煤沉陷區,盡快搬遷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農房和學校。

44、大力實施基礎設施向縣以下延伸工程。繼續推進國省干線公路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切實解決商品運輸難、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加快民生水利建設,搞好城鄉水源工程,全面解決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搞好農網改造升級,滿足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加大農村地區網絡建設和改造力度,積極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加快農村“三電合一”工程和互聯網建設,提高信息進戶率。

45、大力實施生活環境改善工程。2015年3萬人以上的城鎮都要實現雨污分流,實現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城鎮天藍、地綠、水清。深入開展“整臟治亂”行動。認真實施水、電、路、氣、房、優美環境“六到農家”工程,加快村莊道路硬化,推進農村沼氣建設,支持和引導農村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工作,開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廣“四在農家”的典型經驗,因地制宜建設山水田園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

46、大力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47、大力實施公共衛生事業建設工程。按照?;?、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增加公共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城鎮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鞏固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重大疾病防控,抓好重點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做好婦幼保健工作。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積極扶持和促進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興辦醫療機構。

48、大力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和平安創建工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加強社會管理、體制、能力建設。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抓好便民利民政務綜合服務中心(站、點)和綜治工作中心(站、點)建設,創建一批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示范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工作,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完善大調解工作格局和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各種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健全對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做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和服務工作,加大社會管理薄弱環節整治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警務、群防群治等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增強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保障能力。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能力素質,嚴格公正廉潔執法,大力構建“平安貴州”、“和諧貴州”,創造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努力奮斗

49、充分發揮各級黨委在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中的領導作用。實現“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要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把中央的精神與貴州的省情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在推動發展中解放思想,在服務發展中轉變觀念,在實現發展中提升素質,鼓勵闖、鼓勵試、鼓勵干,形成積極向上、奮發有為、創先爭優的干事氛圍,調動各級領導干部做好各項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圍繞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制度,以干事識人才、以發展論英雄、以實績評優秀,重用勇于開拓創新、敢于擔當責任、善于推動發展的優秀干部,建設團結、務實、勤奮、廉潔的領導班子。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真抓實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建設項目調查研究,多到條件差、矛盾多、發展難度大的地方破解難題、推動工作。要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完善決策執行機制和跟蹤督辦機制,建立貫穿省、市、縣、鄉和覆蓋各部門、各行業、各領域的目標分解機制、工作落實機制和績效考核機制,建設目標一致、行動協調的執行文化,形成一抓到底、層層見效的工作鏈條。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牢固樹立勤政、廉政、善政、優政意識,嚴格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健全重大決策部署執行情況的紀律保障機制,確保政令暢通。

50、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證立法、監督和決策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貼近民生、體現省情。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制定和落實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切實做好宗教、僑務和對臺工作。發展基層民主,推進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廠務公開和村務公開,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后備力量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51、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干部群眾,進一步鞏固全省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長征精神和“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共同創造美好家園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52、共產黨員要充分發揮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先鋒模范作用。全省廣大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積極落實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部署和要求。黨的基層組織要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建立促進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長效機制。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全省共產黨員和各族人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發展的旗幟、團結的旗幟、奮斗的旗幟,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銳意進取,奮勇當先,為全面完成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實現趕超進位、富民興黔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第四篇:山西“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

剛剛收獲“十一五”的碩果,山西人民又踏上“十二五”的征程。在這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節點上,《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草案)》(以下簡稱《綱要》)的出臺,為“十二五”時期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確定了“路線圖”。

未來5年,山西將有哪些變化?山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著力點在哪里?關乎百姓生活幸福指數的發展指標又將如何實現?

居民收入比肩GDP達到13%

今后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翻番,就業持續增加,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顯著增強。資源型經濟轉型取得明顯進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十二五”時期我省主要發展指標:山西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目標為13%,2015年將達17000億元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2015年達到 364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0%,5年達到50000億左右;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5年增長 1.1%,2015年將達到93.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提高到13%,2015年將達30000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2015年達到9000元以上;森林覆蓋率5年增長5%,到2015年達到23%。

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鎮空間布局

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總體要求,調整和完善空間開發結構,優化產業空間、城市空間、生態空間布局,努力形成區域分工合理、區際良性互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按照“空間集聚、組群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原則,吸引人口、產業向發展條件好的6個盆地相對集中,形成“一核一圈三群”城鎮空間布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區、晉中市區、清徐縣城、陽曲縣城構成的太原都市區,是全省城鎮體系的組織核心,經濟轉型發展的增長極核。“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輻射陽泉、忻定原、離柳中城鎮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晉中、呂梁、陽泉、忻州5市的30個縣、市、區。“三群”即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中部城鎮群,以臨汾、運城為核心的晉南中部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中部城鎮群。

省會到各地級市高速公路3小時通達

著力打造“一軸兩縱三輻射,四網五橫六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構架,實現省會到各地級市高速公路3小時通達、相鄰地級市2小時通達、地級市到本行政區各縣(市、區)1小時通達和省會到省內主要區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時通達。

公路:到2015年,“三縱十一橫十一環”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0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

鐵路:建成大西客運專線,規劃建設大同至張家口、太原至焦作、忻州至五臺山至保定等客運專線。完善晉煤外運通道建設,重點建成中南部鐵路通道、準朔鐵路、太興鐵路等。

航空:完善全省機場布局,將太原機場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區域樞紐機場,完成大同、呂梁、五臺山等機場擴建、新建工程,新增平朔機場、平遙通勤機場。

綜合運輸樞紐:按照“零距離換乘”和“無縫化銜接”要求,重點建設6個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和5個省級綜合運輸樞紐。

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城際輕軌和地鐵等軌道交通,推進供電、給排水、供氣、供暖、交通等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

到2015年,煤炭產量控制在10億噸/年以內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煤炭工業:到2015年,煤炭產量控制在10億噸/年以內,重點培育4個億噸級、3個 5000萬噸級特大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焦炭工業:到2015年,全省焦炭總產量動態控制在1.2億噸/年左右。

冶金工業:到2015年,全省生鐵、粗鋼產能分別控制在4500萬噸、4000萬噸,氧化鋁、電解鋁、金屬鎂產能分別控制在800萬噸、200萬噸、180萬噸。

電力工業:到2015年,電力裝機達到0.8億千瓦至1億千瓦。

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產品更新換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重大項目為支撐,以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為重點,推進產業園區化、規?;?、生態化,努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進我省“7+2”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在國家確定的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的基礎上,增加煤層氣產業和現代煤化工產業。

建設1萬個專業村、60個基地縣加快太原都市圈發展

抓好大同、晉中、運城三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和10個現代農業示范縣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一村一品”專業村、“一縣一業”基地縣和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晉中盆地和晉南盆地五大特色農業板塊,到2015年建設10000個專業村、60個基地縣。全力抓好新增1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工程,加快實施1000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和大同盆地100萬畝鹽堿地改造工程。

加強民生工程建設力度

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努力實現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太原盆地城鎮密集區為主體,輻射陽泉、忻定原、離柳中三個城鎮群,構建太原都市圈“一核一區三組群”的城鎮空間格局,把太原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大都市,增強省會城市的龍頭帶動力。

加快推進太原榆次同城化,加快太原南部新區和晉中北部新區開發建設,將兩市結合部劃定為“共建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實現兩市道路、軌道交通、供水、供熱等設施對接共建,共建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大型綜合物流園區。

推進晉北中部城鎮群建設,加快晉南中部城鎮群建設,促進晉東南中部城鎮群建設。

實施“大縣城”戰略,到2015年,10萬以上人口規模的縣城達到20個,5—10萬人口規模的縣城達到40個。

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

堅持“綠色、低碳、潔凈、健康”的發展理念,以加強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綠化山西、氣化山西、凈化山西、健康山西。

以造林綠化為重點,改善生態空間質量,繼續實施國家八大水土保持工程,重點推進省級六大水土保持工程。盡快啟動重點水源保護工程。

到2015年,設區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5%,縣城燃氣普及率達到75%,建制鎮燃氣普及率達到50%。

“凈化山西”要重點開展“2+10”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實施污染減排工程、節能重點工程、藍天碧水擴容提質工程。

建設健康山西,到2015年,全省群眾健康素質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群眾健康保障水平處于中部前列。

加強民生建設,積極擴大就業,調整優化收入分配格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實現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達到省級統籌;加緊建成和發放“社會保障一卡通”。

對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廉租房制度。對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到2015年,基本解決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3平方米以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和農村危房改造問題。

充分利用試驗區這個大品牌、大載體、大平臺,緊扣“資源型經濟轉型”和“綜合配套改革” 2 兩個關鍵,先行先試,大膽探索。

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實現支柱產業由單一向多元、產品由低端向高端轉變。

創新金融體制,加快推進區域金融綜合配套改革,著力發展資本市場,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進來,為加快資源型經濟轉型提供強大金融支撐。

舉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進轉型綜改試驗區工作,制定總體方案和專項實施意見,統籌布局一批資源型經濟轉型試點市、縣,開展先行先試。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積極發展城鄉學前教育

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創新,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重點建設一批省級、市級、縣級文化設施工程,實施文化惠民建設工程,重點文化保護工程,如大遺址保護開發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等。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我省戰略性的支柱產業,實施“大作品、大集團、大景點、大會展、大服務”戰略,重點打造一批反映五臺山、云岡石窟等體現山西文化符號和元素的大型旅游演藝項目,重點打造一批反映山西重大歷史事件,提升山西文化形象的影視、舞臺、美術等作品。

加大整合與重組力度,培育一批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大型文化與旅游企業集團,通過市場運作,提升我省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積極發展城鄉學前教育,增加公辦幼兒園數量,鼓勵社會力量辦園,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高等教育要堅持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并重的原則,優化結構,增強實力,加快推進高校新校區建設。

推進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推動素質教育,促進培養創新人才,深化學校內部體制改革,促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增強辦學活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協調發展。推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教育管理職能轉變。

擴大民間資本市場準入范圍

進一步擴大民間資本市場準入范圍,凡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對民間資本全部放開;重點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業、文化產業等領域;鼓勵和支持煤焦、鋼鐵等資源型產業領域的民營企業轉產轉型,發展新興產業。

全面落實首問責任制

在加強硬環境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優化軟環境。全面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行政不作為和瀆職責任追究制,嚴格執行行政許可公開制度、收費公示制度、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創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規范行政執法和司法行為,創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

第五篇: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

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2年3月

進入新世紀以來,貴州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中央有關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以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產業化扶貧為重點,充分利用各級財政扶貧資金、部門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努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基本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作為我國西部多民族聚居、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貴州貧困人口分布廣,老、少、窮集中連片,貧困問題和石漠化問題、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相互交織,制約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繁重。扶貧開發已成為事關2020年我省能否基本消除貧困,能否縮小發展差距,能否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政治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

當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農村居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扶貧開發形勢和任務發生了重大變化。貴州要實現到2015年貧困人口比2010年減少一半、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的奮斗目標,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迫切需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立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抓住

i

發展‚慢?這一主要矛盾,圍繞‚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和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目標,把扶貧開發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中通盤考慮、統籌推進,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戰略思路,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不斷探索扶貧開發的新途徑、新方式,促進開發扶貧與救助扶貧有效銜接、專項扶貧和行業扶貧有機結合、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相互協調、扶貧開發與計劃生育相互促進,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實質性突破。

為此,‚十二五?時期貴州必須高舉‚發展、團結、奮斗?三面旗臶,發揚‚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和‚開放創新、團結奮進?的貴州時代精神,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綱要、第二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按照‚大扶貧?的理念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圍繞‚改善條件、提高素質、創造機會?,大膽探索、理清思路、強化措施,著力推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將農村扶貧這一最大的民生工作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進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努力把我省打造成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的示范區。 ii

目 錄

第一章 主要成效與經驗 ................................. 3

第一節 主要成效 ...................................... 3 第二節 基本經驗 ...................................... 6 第二章 面臨的形勢 ...................................... 9

第一節 機遇和有利條件 ................................ 9 第二節 挑戰與困難 ................................... 13 第三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 15

第一節 范圍與對象 ................................... 15 第二節 總體思路 ..................................... 16 第三節 基本原則 ..................................... 17 第四節 發展目標 ..................................... 19 第四章 重點任務 ....................................... 21

第一節 大力實施‚少生快富工程? ..................... 21 第二節 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致富工程? ................. 24 第三節 大力實施培訓、轉移就業、創業工程 ............. 28 第四節 大力實施‚三個一細胞扶貧工程? ............... 31 第五節 大力實施‚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工程? ........... 32 第五章 “三大區域”扶貧攻堅 .......................... 38

第一節 ‚三大區域?基本情況 ......................... 38 第二節 強力推進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 ................... 41 第三節 大力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 ....................... 42

i

第四節 加強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 46 第五節 大力營造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 ................... 47 第六節 加大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扶助力度 ................. 47 第六章 保障措施 ....................................... 48

第一節 切實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 ..................... 48 第二節 抓好‚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 ................... 49 第三節 大力推進區域連片開發 ......................... 49 第四節 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監管 ..... 51 第五節 完善扶貧開發機制,推進實施‚大扶貧?戰略 ..... 52 第六節 加強產業化扶貧支撐平臺建設 ................... 52 第七節 大力實施‚扶貧樣板?工程 ..................... 54 第八節 加強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 ........... 54 第九節 建立健全貧困動態監測及績效考評制度 .......... 545 附件:

圖1:貴州省集中連片特殊類型貧困區域分布圖………………57 圖2:貴州省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分布圖…………………58 圖3:貴州省產業化扶貧主導產業建設布局圖…………………59 表1:貴州省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5年)重點項目

實施進度安排表………………………………………60 表2:貴州省扶貧開發規劃(2011-2015年)投資估算

匯總表…………………………………………………65 表3:貴州省貧困人口基本情況及減貧進度安排表……………69 ii

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進的關鍵時期,是扎實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和緩解發展差距、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攻堅階段。為加強對我省‚十二五?扶貧開發工作的指導,推進全省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的實施意見》和《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

第一章 主要成效與經驗

‚十一五?時期,貴州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將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終堅持‚三個三?的扶貧開發基本思路,扎實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并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經驗。

第一節

主要成效

(一)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采取‚開發式、救助式、搬遷式?三類扶貧措施,分類扶持不同貧困群體,農村貧困人口在扶貧標準不斷上調的情況下持續減少。2005年末,全省有農村貧困人口777.7萬人。2007年7月建立農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255萬貧困人口納入低保。2008年底,國家將絕對貧困標準與低收入標準合二為一,并將扶貧工作標準上調到1196元,全省農村貧困人口585萬人。2010年底,扶貧工作標準提高到1274元,農村貧困人口418.0萬人,比2005年減少了359.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3.9%下降到12.1%。

(二)生產生活條件和社會事業顯著改善

堅持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重點,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十一五?期間,全省新增基本農田75.7萬畝,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2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93萬畝,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從2005年的0.38畝提高到0.64畝。新增解決106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省建成通鄉(鎮)油路10403公里,通村公路74493公里,實現96.9%的鄉鎮通油(水泥)路,96.7%的建制村通公路,分別比2005年提高35.2和9.7個百分點。解決了無電村和無電戶的用電問題。完成農村危房改造60.17萬戶。‚兩基?工作通過國檢,‚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實現農村醫療點的村級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3029.17萬人,參合率達到96.28%,比2005年提高32.57個百分點。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取得新成績,參保人數達到223.72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534萬農村困難群眾納入低保,平均保障標準由2007年的742.5元提高到1186元。

(三)貧困人口收入快速增長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重點實施了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科技扶貧

項目,試點縣從2007年的20個增加到2010年的43個,項目戶人均收入4432元。啟動了蔬菜、油茶、果、藥、竹等產業化扶貧項目,幫助貧困戶發展了一批特色種養業基地。‚十一五?期間,利用3900萬元財政扶貧貼息資金,撬動了16億元信貸資金扶持245家從事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帶動近30萬戶貧困群眾增收。實施‚雨露計劃?,完成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58.71萬人,轉移就業49.32萬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末的1877元增加到2010年的3472元,其中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641元增加到3105元,年均增長13.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

實施生態環境建設工程,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十一五?時期,全省完成造林面積38.93萬公頃,封山育林面積66.5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34.9%提高到2009年的40.52%。2008年在55個縣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作,試點三年來共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面積5549平方公里。2010年全省自然保護區96.02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5.5%。2007年啟動農村清潔示范工程,四年共建設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150個,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2006-2010年對31291戶/133100人實施了易地搬遷扶貧,促進了遷出區的生態保護與恢復。

(五)‚大扶貧?格局基本形成

在做好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社會扶貧,基本形成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

深圳、寧波、大連、青島四個對口幫扶城市,通過提供幫扶資金和物資,實施了一大批幫扶項目,增強了貧困地區發展能力。23個中直單位在定點扶貧39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時,幫助當地解決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選派得力干部到貧困地區蹲點掛職,幫助當地理清經濟發展思路,引進資金、技術和項目。省地縣機關單位共派出近10萬名干部下鄉開展定點扶貧工作,籌措資金組織實施各類扶貧項目。2010年以省委常委和副省長聯系的19個定點幫扶鄉鎮為重點,開展3年為一周期的集團幫扶。開展外資扶貧,積極組織實施日本政府貸款貴州環境與社會發展項目,順利完成福特基金會環保與扶貧合作試驗示范項目。

第二節

基本經驗

(一)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

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各級政府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相關單位領導為成員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各貧困鄉鎮建立了扶貧工作站,統籌協調扶貧工作。建立和完善了扶貧工作責任制,如‚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分級管理、各負其責?、‚機關單位定點掛鉤扶貧?、‚領導干部扶貧聯系點?等,使扶貧開發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在工作措施上,各級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逐年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及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積極動員全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工作。

(二)堅持‚三個三?的扶貧開發基本思路

采取‚開發式、救助式、搬遷式?三種扶貧方式,對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扶持。圍繞‚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三個基本問題,幫助貧困群眾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抓好‚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培訓、產業化扶貧?三項重點工作,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圍繞‚三個三?扶貧開發思路,堅持突出重點,按貧困程度將934個扶貧開發重點鄉鎮、13973個重點村劃分為

一、

二、三類,在扶貧工作中先難后易,漸次推進。重點抓好水、電、路、沼氣、通訊‚五通?工程,開展‚百鄉千村?扶貧工程,穩步推進產業化扶貧,實施‚雨露計劃?,提高了扶貧開發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積極探索符合貴州實際的扶貧開發新路

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相結合,按照‚綠色生態、立體發展;調整結構、種養結合;一業為主、多品共生;以短養長,滾動發展?的思路,探索出了林牧結合、林藥結合、林薯結合、林菜結合、林草結合、林果結合等山地農業扶貧開發模式。推廣‚晴隆模式?,擴大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點縣,43個試點縣中有37個縣在55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縣之列,促進生態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農民增收‚三位一體?。推出了‚整合資源、連片開發?、改‚整村推進?為‚整鄉推進?的‚印江經驗?。針對自然災害頻繁的省情,堅持‚災后恢復重建尤其是生產發展優先?的原則,促進扶貧開發與防災減災救災相結合。

(四)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推進扶貧開發工作

創新資金整合機制,抓住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的改革契機,20個試點縣遵循‚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各類資金;在整村推進基礎上,開展‚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推進整鄉數鄉區域連片開發。實行‚規劃先行、主體明晰、誰積極支持誰?的‚競爭入圍?機制,實施以‚市場取向、效益優先、結果導向?為核心的‚以獎代補?產業化項目和以‚省級領導聯系、責任部門負責、社會力量參與?為主要內容的‚樣板先行?的社會集團幫扶項目。推行‚源頭控制、程序規范、行為遏制、下管一級、全程監控?的資金監管機制,強化扶貧資金監管。

(五)強化貧困人口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

重視貧困人口參與,堅持扶貧項目到村、扶持到戶,強化貧困人口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地位。在整村推進中,運用參與式理念動員廣大群眾直接參與村級扶貧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在產業化扶貧中,讓受益群眾全程參與產業化項目的規劃、實施、驗收、監督和管理。在實施‚雨露計劃?中,充分尊重貧困農民的需求,采取適合貧困農民的培訓方式,根據需求差異分別實施初級技工培訓、普通農民工培訓和農業產業化培訓等,并根據他們的意愿幫助轉產轉業。農民主體地位的增強,提高了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開發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扶貧開發的效果。

(六)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優化整合扶貧資源

堅持黨政主導,實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有機結合,大力推進集團幫扶,優化整合扶貧資源。專項扶貧主要瞄準重點區域和貧困農戶,以整鄉(村)推進為基礎,以整縣脫貧為目標,重點培育貧困地區主導產業和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發展能力。行業扶貧著眼于資源整合,著力解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滯后、產業基礎薄弱、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等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社會扶貧致力做好4個對口幫扶城市和中直定點扶貧單位的協調服務工作,重點加強經貿協作、產業發展、勞務輸出和人才培訓等方面的幫扶。加大省地縣黨建扶貧工作力度,按照‚黨政領導、部門負責、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思路,本著‚定點到鄉、幫扶到村?的原則,開展集團幫扶。積極做好外資扶貧工作和發動社會各界向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捐款捐物。

第二章 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扶貧開發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節

機遇和有利條件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及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執政理念的持續落實,‚十二五?期間我省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具有良好的歷史機遇和政策環境。

(一)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

富作為首要任務,制定了新一輪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強調要‚提高扶貧標準,加大投入力度,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有效的舉措,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全國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為新時期扶貧開發明確了方向和奮斗目標。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村扶貧開發,決定將省扶貧辦升格為省政府直屬的正廳級機構,加強對全省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和協調,強調把‚三農?工作作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貧開發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將‚扶貧脫貧攻堅工程?列為‚十二五?期間‚十大民生工程?之首,為新時期扶貧開發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二)宏觀政策環境有利于扶貧開發的深入實施

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到2015年貧困人口比2010年減少一半、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的奮斗目標,制定了新的十年農村扶貧綱要和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意見,并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扶持重點,西部地區特別是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扶貧攻堅任務繁重的貴州,‚十二五?時期將是我國扶貧開發攻堅的主戰場,農村扶貧開發將會得到國家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的重點傾斜。同時,隨著新的扶貧標準的施行,扶貧政策覆蓋范圍擴大,國家對扶貧開發的投入將進一步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持續推進,國家將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的投資和政策支持力度,促進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有利于貧困農戶的

脫貧致富。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方針,‚三農?成為投入的戰略重點之一,將有助于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貧困地區基礎條件不斷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十一五?以來,貴州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拓寬基本增收門路、提高基本素質?三個基本問題,加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著力抓好‚整村推進、產業化扶貧、勞動力轉移培訓?三個重點工作,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目前,我省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特別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正在逐步打破,扶貧開發的基礎條件更加堅實,加上農村貧困人口生產技能和素質不斷提高、農戶經營觀念逐步轉變、市場意識不斷增強,為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貧困人口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創造了條件。

(四)扶貧開發思路更加清晰,符合各地特點的扶貧開發模式基本建立

在堅持‚三個三?的扶貧開發思路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扶貧開發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銜接,以控制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提高貧困地區出生人口素質、完善農村計生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為主體,以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產業化扶貧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主要內容,以實現局部地區分散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三個一細胞扶貧工程?,以及以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科教文衛保計生等社會事業為重要補充的扶貧開發工作新格局,適

應新形勢的扶貧工作思路進一步明確。初步總結出了符合貴州各地特點的扶貧開發模式,如‚晴隆模式?、‚印江經驗?、‚長順做法?和鄉村旅游扶貧模式等,為深入推進我省扶貧開發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五)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 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無公害蔬菜、馬鈴薯、特色林果、油茶、中藥材等,推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壯大了一批區域特色優勢產業,成為今后貧困農戶增加收入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扶持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培育和壯大了一批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提升了產業扶貧的層次和水平。工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一個以優勢資源為基礎,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支柱產業為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符合省情的特色工業體系逐步形成,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以自然生態、民族文化、鄉村旅游、紅色旅游和休閑度假旅游為重點的旅游業跨越式發展,成為貧困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貧困農戶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特色優勢農產品企業和工業企業的集群發展,工業化發展加速,城鎮化發展加快,為我省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戰略,大力扶持和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六)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扶貧攻堅合力基本形成

堅持‚政府主導、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社會幫扶、共同致富?,完善扶貧開發體制機制,初步構建起了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有機結合的‚大扶貧?格局。‚大扶貧?格局的

構建,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和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良好氛圍,搭建起了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扶貧的合作平臺,有助于整合和協調扶貧開發的各種資源和力量,聚集社會各界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資源,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投入力度,創新和完善扶貧開發的方式方法,形成扶貧攻堅的強大合力,推動今后我省扶貧開發的深入實施。

第二節

挑戰與困難

(一)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自2000年以來,雖然全省農村貧困人口在持續減少,但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總數的比重持續攀升。按國家現行扶貧工作標準,2010年末全省農村貧困人口高達418.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1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9.3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5.55%,分別比2000年的9.25%、2005年的11.40%上升了6.30和4.15個百分點,是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2011年扶貧標準提高到2300元后,我省農村貧困人口規模達到1149萬人,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貧困人口占全國貧困人口的比重和貧困發生率都居于全國前列。

(二)致貧返貧成因復雜,扶貧攻堅難度大

我省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邊遠山區、高寒山區、革命老區、地方病多發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且95%左右集中分布在地處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三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6個縣(區、市),貧困問題與石漠化問題、民族地區發展問

題相互交織。這些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繁,土地資源、水資源等農業資源不足,農村交通、農田水利等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公共設施落后,農村市場發育不足,農村貧困人口自身素質較差,自我發展能力較弱,致貧因素復雜,并且因災、因病或因市場風險的返貧壓力大。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制約了我省扶貧開發的進程,減貧速度趨緩、扶貧攻堅難度增大。

(三)貧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十一五?以來,我省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實現了快速增長,但貧困人口的總體收入水平低,區域、城鄉和農戶間差距大。201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472元,城鄉居民收入比仍高達4.1︰1,遠遠高于同年全國3.2︰1的平均水平。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民族自治州農民人均收入與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1年的71元擴大到2010年的200多元,與全國30個州的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1年的2.5元擴大到2010年的500多元。全省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105元,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9.4%,而且貧困縣之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差距較大,重點縣中最高收入縣與最低收入縣之間的絕對差距由2005年的473元擴大到2010年的1102元。

(四)農村公共服務滯后,城鄉差距十分突出

‚十一五?以來,我省以農村交通、飲水安全、農村環境、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廣播電視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公共服務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成效顯著。但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歷史欠賬多,發展緩慢,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依然十分突出,制約

我省貧困地區發展的基礎設施瓶頸依然存在。全省還有部分鄉鎮不通油路、部分建制村不通公路,偏遠貧困鄉村行路難、上學難的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全省還有22.36%貧困村未通自來水,1299.8萬農村貧困人口存在飲水安全問題。有13.4%和8.7%的貧困人口不能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已經建設完成的教育、衛生設施質量不高,服務水平較低。

(五)扶貧投入水平低,投入與需求的矛盾大

隨著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中央和省級財政逐年加大了對扶貧開發的投入,但中央補助我省扶貧資金的份額不足,2010年僅占全國扶貧資金總額的8.7%,與占全國15.55%的貧困人口差距較大,加上我省財力薄弱,投入有限,總體上扶貧開發投入水平較低,投入與需求的矛盾較大。據測算,我省實施整村推進,每個貧困村需投入資金300萬元左右才能取得較好效果,而全省目前平均每村只能投入50萬元,扶貧資金缺口較大,且延緩了整村推進扶貧進程,2010年底全省尚有4094個貧困村未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標準提高到2300元后,我省需要進行扶貧的貧困人口將大幅度增加,扶貧資金缺口大的問題將更加突出。

第三章 總體思路與發展目標

第一節

范圍與對象

(一)扶貧開發范圍

‚十二五?期間,我省扶貧開發工作以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

桂黔石漠化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5個縣(區、市)作為主戰場,以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優先區域。扶貧開發范圍具體包括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全部鄉鎮村和33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縣(區、市)的貧困鄉鎮村。在堅持整村推進的同時,積極推動整村推進向整鄉推進、整縣推進轉變,促進區域連片開發。

(二)扶貧開發對象

‚十二五?期間,我省農村扶貧開發的主要對象是家庭人均純收入低于國家扶貧標準且具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人口。即在區分不同貧困類型的基礎上,結合貧困群眾差異化的扶貧政策需求,采取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對貧困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行開發式扶貧,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扶貧生態移民和勞動力培訓轉移扶貧,對因災因病等陷入暫時性貧困的人口提供救濟幫助,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主要通過建立健全救助保障制度加以解決。對不在產業扶貧項目區的分散的貧困農戶,實施‚一戶一策?的扶貧政策。

第二節

總體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臶,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新十年扶貧開發綱要的戰略機遇,牢牢把握‚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突出‚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兩大主導戰略,按照‚用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產業化提升農業?、‚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總

體要求,圍繞到2015年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半、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幅2個百分點以上,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平均指標達到2010年省內先進地區水平‚四大戰略目標?,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堅持三個‚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以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65個縣(區、市)為主戰場,以50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為優先區域,以934個貧困鄉鎮為工作重點,把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盡快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體系,大力推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著力實施以少生快富工程、產業扶貧致富工程、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創業工程、‚三個一細胞?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工程為重要內容的‚一體兩翼?扶貧開發戰略,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推動我省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努力把我省打造成為全國扶貧開發攻堅的示范區。

第三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扶貧開發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兩輪驅動? 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區分不同貧困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扶貧方式,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溫飽的基本手段,把扶貧開發作為脫貧致富的根本途徑,努力實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現扶貧工作全覆蓋,確保全體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指導,整體推進、講求實效? 根據不同區域特點、發展條件和貧困人口狀況,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實施分類指導,集中力量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堅持規模推進、連片開發,因地制宜安排項目布局和投資計劃,提高扶貧開發的整體效益。

(三)堅持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與勞動力轉移相結合 以促進產業發展、增強造血功能為重點,整合扶貧及各類涉農資源,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技能培訓,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與勞動力轉移的有機統一。

(四)堅持瞄準重點地區和瞄準貧困人口同步推進

在以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為扶持重點的同時,把讓貧困農戶和貧困人口直接受益作為實施新時期扶貧開發項目的著力點,提高各項扶貧措施的針對性,切實把農村扶貧這一最大的民生工作落到實處。

(五)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推進實施‚大扶貧?戰略 適應扶貧開發綜合、攻堅、持久的特點,落實‚三個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在進一步強化扶貧開發政府主導、分級負責的基礎上,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通過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促進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的有機結合,著力構建各方聯動、合力推進的大扶貧格局。

(六)堅持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扶貧開發主體地位

在積極爭取國家和社會必要的幫助和扶持的同時,充分尊重扶貧對象的主體地位,廣泛動員和有效組織群眾主動參與扶貧開發,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貧困地區內在活力,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斷增強自我脫貧和自我發展能力,立足自身實現脫貧致富。

(七)堅持統籌發展,促進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 按照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創新扶貧開發思路與機制,將扶貧開發、生態建設、人口控制有機結合起來,緩解貧困地區長期面臨的人口與發展的雙重壓力,統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進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八)堅持以獎代補,建立鼓勵勇摘貧困帽、摘帽不摘政策的激勵機制

完善扶貧開發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扶貧開發重點縣‚減貧摘帽?、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制定‚摘帽不摘政策?的辦法措施,采取‚減貧摘帽?不減政策、以獎代補、一定幾年不變的辦法,對脫貧‚摘帽?的貧困縣、鄉給予獎勵。

第四節

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推進‚貧困地區綜合經濟實力、貧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質量、生態環境保護和扶貧產業發展?上一個大臺階,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持續擴大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自我發

展能力明顯增強,為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具體目標

——按照國家扶貧標準,到2015年全省貧困人口數量比2010年減少50%以上。

——貧困縣、鄉‚減貧摘帽?取得突破性進展。到2015年實現30個重點縣和500個重

點鄉‚減貧摘帽?。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增幅2個百分點以上。

——貧困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產業化扶貧取得明顯成效。扶持500家以上的龍頭企業,發展2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50萬戶以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培訓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100萬人、轉移80萬人,其中婦女所占比重不低于40%。

——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到2012年,100%的鄉鎮通瀝青(水泥)路、100%的建制村通公路。到2015年,70%的建制村實現通油路(水泥路)。

——貧困地區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9畝、農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0.5畝。全省工程性缺水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貧困地區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基本公共服務主要指標大幅提升,達到省內先進地區水平,與全國總體水平的差距明顯縮

小。 ——貧困地區農村人口居住條件顯著改善,農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全面解決。

——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貧困地區生態環境趨于好轉,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第四章 重點任務

圍繞‚十二五?扶貧開發總體目標,大力實施以‚少生快富工程?為主體、‚產業扶貧致富工程?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創業工程?為兩翼、‚三個一細胞工程?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工程?為重要補充的‚一體兩翼?扶貧開發戰略。

第一節

大力實施“少生快富工程”

嚴格執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遵循‚少生育、多保障?的總體原則,加強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或技術服務體系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計劃生育家庭民生,增強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促進計劃生育扶貧對象脫貧致富,有效控制貧困地區出生人口數量,提高貧困地區出生人口素質。

(一)控制出生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加強貧困地區人口計生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和現行生育政策不動搖,嚴格實行計劃生育‚一票否決?,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尖銳矛盾。整合基層計生服務和衛生婦幼保健資源,建立健全市、

21

縣、鄉、村四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體系,全面開展貧困地區農村孕前優生免費健康檢查,努力提高貧困地區新生人口素質,有效遏制貧困地區出生缺陷導致的貧困。‚十二五?期間力爭50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二)建立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利益導向政策體系

綜合利用經濟社會政策,以義務教育、合作醫療、扶貧開發、住房保障、社會救濟、子女就學就業等為重點,不斷創新完善以計劃生育家庭獎勵、保障、救助、優惠‚四項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資金動態增長機制,優先優厚解決計劃生育家庭民生問題。深入開展‚萬千才富行動?、‚幸福工程?、‚生育關懷行動?,推行‚計劃生育家庭意外傷害保險?。加大對孤兒監護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其他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的扶助力度。扶貧開發、農田基本建設、水利設施建設、土地開發、新農村建設等項目和資金,向人口計生工作做得比較好的貧困村傾斜。扶貧生態移民、產業化和信貸扶貧、‚雨露計劃?、就業促進等專項扶貧政策或項目,優先優待獨生子女戶和計劃生育二女戶中的扶貧對象,并在扶持標準基礎上提高一定比例。在扶貧開發整村、整鄉、整縣推進中,幫助計劃生育扶貧對象率先脫貧致富,培養一批能夠帶領廣大群眾少生快富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示范作用,改變‚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狀況。

(三)加強基層人口計生技術服務體系建設

支持貧困地區優先配備或更新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保健、信息化服務等設備,‚十二五?期間為貧困地區中心鄉(鎮)全部配

22

備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人口計生隊伍職業化建設,在舉辦的生殖健康咨詢師、執業醫師等考前培訓名額分配中向貧困地區傾斜。在貧困地區加快推廣腹腔鏡輸卵管結扎微創技術。加大貧困地區計劃生育公益崗位設臵力度,加強鄉村基層服務管理。貧困地區所有縣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和60%以上的鄉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完成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達60%、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達100%。加大對村級人口計生服務室新改擴建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強人口計生信息化建設,加快實現全員人口信息在省級數據庫的集中管理,完善人口信息動態采集和更新機制,提高人口信息統計質量。建立完善人口計生統計監測網點,科學監測和評估人口發展狀況。

(四)深入開展宣傳倡導

全面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關愛女孩行動和‚青春期性/生殖健康進校園?等特色活動。大力傳播計劃生育、性別平等、優生優育等文明婚育觀念,廣泛宣傳人口計生法律法規和利益導向政策,提高群眾知曉率,引導更多群眾遵紀守法、轉變婚育觀念、少生優生。針對性普及科學知識,倡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逐步樹立‚健康飲食、健康行為、健康環境、健康父母、健康嬰兒?理念,促進出生人口素質不斷提高。深入開展人口計生‚新農村新農家新農民?創建活動,促進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發展能力提升。突出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著力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先進人口文化,引導群眾樹立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男女平等、少生快富等新型婚育觀念。

23

第二節

大力實施“產業扶貧致富工程”

按照自然條件、發展方向的類似性,存在問題和主要解決措施的共同性,以勞動地域分異規律為基本依據,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科技為支撐,自然區劃和行業規劃為基礎,突出特色,規模發展,加大財政貼息和信貸融資力度,大力發展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著力打造集‚產、加、銷?為一體的特色產業扶貧體系。

(一)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帶和特色產業群。圍繞建設‚全國南方重要核桃基地、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重要省份、全國地道中藥材主產省、全國最大馬鈴薯產地、全國南方油茶主產地、全國綠茶主產省、全國蔬菜主產區?等目標,充分發揮貧困山區生物資源豐富、立體農業優勢明顯的良好條件,以‚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牛羊?的產業化扶貧布局為基礎,集中力量、集中投入,大力發展核桃、草地畜牧業、蔬菜、馬鈴薯、茶葉、油茶、中藥材、竹和速生豐產用材林等主導產業,擴大基地規模,優化區域布局,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性扶貧開發特色支柱產業的形成,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使特色優勢產業成為最大限度覆蓋貧困區域、貧困群體和促進農民最大限度增收、可持續增收的載體。同時,按照‚抓大不放小?的要求,把發展鄉村特色經濟作為瞄準貧困農戶的重要舉措。到2015年,建成優質核桃基地100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100萬畝,油茶基地300萬畝,茶園面積500萬畝,中藥材面積300

24

萬畝。

大力推進‚三位一體?產業化扶貧。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充分利用貧困山區生物資源豐富、立體農業優勢明顯的良好條件,圍繞規劃建設的主導產業,按照區域相對集中、產業類型適當集中的原則,推行‚綠色生態、立體經營,調整結構、種養結合,一業為主、多品共生,以短養長、滾動發展?的生態經濟種養模式,把生態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與調整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結合起來,采取政府主導、村委會或合作經濟組織運作、示范戶牽頭聯戶經營等形式,因地制宜,大力實施山地農業扶貧工程,在發展種草養畜主導產業扶貧項目的同時,發展種草養禽等林下經濟等‚短平快?的輔助產業扶貧項目,配套建立財政支持的農產品保險制度,形成‚三位一體?、多方受益的利益導向機制,推動茶葉、油茶、林果、鄉村旅游等優勢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有機結合和‚產業發展、生態改善、農民增收?良性循環。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產業。緊扣‚多彩貴州鄉村游、抓好旅游促增收?主題,充分利用豐富的特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充分發揮革命老區、民族地區紅色資源和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加快形成種類豐富、特色鮮明、功能配套、服務規范的多元化鄉村旅游扶貧產業體系,拓展扶貧開發領域。按照‚突出重點、打造亮點、到村到戶、盡量直補、利益聯結、股份合作、滾動發展?的要求,通過競爭入圍開展鄉村旅游扶貧試點,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品

25

牌戰略,著力打造精品旅游線路,推動‚紅色旅游+民族風情+生態休閑?三大主題功能區的形成。到2015年,形成10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20個地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區、100個各具特色的縣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和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扶貧品牌,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農村就業人員的20%和全省旅游總收入的20%來自鄉村旅游的發展目標。

加強與產業發展配套的基礎支撐能力建設。推動公路建設向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區和旅游扶貧產業區延伸,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改善優勢特色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條件,解決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成本高、價格低以及鄉村旅游基礎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種養結合、良種良法、林下經濟等成熟的農業適用技術,提高技術成果運用率、良種良法覆蓋率、先進技術普及率、實用技術掌握率。

(二)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

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轉變觀念、理清思路、探索路子,跳出農村抓農村、跳出農業抓農業,樹立走農村工業化路子的理念,在工業化、城鎮化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

培育壯大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扶貧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在項目立項、啟動資金、貼息貸款等方面大力扶持優勢特色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著力打造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提升‚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產業扶貧的層次和水平,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加快脫貧致富

26

步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扶持以肉、糧、油、茶、藥、果、薯、蔬、椒為主的扶貧加工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形成特色優勢加工基地和扶貧加工產業帶,提高企業、基地對農民的吸納能力。積極引導和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引導和扶持龍頭企業直接投資農村,建立生產基地,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功能,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加大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開發保護力度,整合區域產品加工品牌,積極培育和壯大一批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和名優產品。

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市場。依托主導產業,大力發展以農戶為主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社區合作經濟組織等,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和風險協調機制,形成規范穩定的合作關系,讓農民分享加工、流通環節的利益。大力培育專業市場,以專業市場和流通大戶為紐帶,把廣大農戶連接起來,帶動或主導生產,引導貧困農戶直接進入市場,提高貧困農戶組織化程度,推動扶貧產業由‚小規模?向‚大群體、產業化?轉變。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通過合作方式建立農產品加工企業。‚十二五?期間,每年發展以農民為主的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400家。

(三)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適應產業扶貧需要,切實加強農民適用技術技能培訓,大力實施新型農民培養工程,著力培養貧困地區農村特色產業示范帶頭人、科

27

技種植養殖能手、農民經紀人等。圍繞核桃、草地畜牧業、茶葉、蔬菜、油茶、馬鈴薯、果藥竹等主導產業,在9個市(州)各建設一個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基地,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和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提高實施‚產業扶貧致富工程?的效益和水平。圍繞農產品加工業和推進園區建設所需人才,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圍繞鄉村旅游、交通運輸、建筑、服務業等開展需求量大、服務面廣、就業面寬的勞動技能培訓。

第三節

大力實施培訓、轉移就業、創業工程

圍繞農民充分就業、促進持續增收,以服務‚兩大主導戰略?和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自主創業、穩定就業、技能為本、終身培訓的原則,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建立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管理運作規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職業培訓工作新機制,達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

(一)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工作機制

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方式。采取政府出資購買‚三位一體?式培訓、職業培訓機構勞動預備制培訓和扶貧培訓基地‚送教上門?式培訓等培訓形式,促進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轉產、轉業。

完善培訓工作機制。推行培訓資金政策整合機制,加強扶貧部門與財政、教育、人保、農委等部門合作,整合資源,提高培訓質量。規范培訓工作程序,全面建立健全農村勞動力資源臺帳、產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臺帳及職業培訓機構管理臺帳制度。督促產業園區企業與

28

農村勞動力簽訂勞動合同、職業培訓機構與產業園區企業簽訂定向培訓合同,實現勞動用工、定向培訓、資金來源及政策、就業培訓績效評估四項工作‚無縫?對接。推行考核激勵機制,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提高培訓效率。

加強培訓機構建設與管理。加強培訓機構資質認定,完善培訓設施設備,充實培訓師資力量,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質量和效果。抓好定點培訓機構管理、考核,強化培訓過程監督,規范培訓環節,提高培訓質量。轉變培訓方式,注重培訓實效,強化培訓實名制管理和培訓機構動態管理。積極實施‚品牌?項目培訓,打造培訓工作新亮點。

(二)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拓寬轉移就業渠道

建立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動、部門服務、典型帶動?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機制,把擴大農民就業作為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

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采取扶貧部門組織農村勞動力、企業‚招工+培訓+就業?三位一體、扶貧部門出資補貼的方式,實行‚誰用工、誰出資、誰培訓、誰享受補貼?,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每年培訓轉移10萬農村勞動力。加強與東部沿海地區的聯系,大力開展訂單培訓,定向輸出,切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推進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有序轉移,實現每年向信譽度高、福利待遇好的省外企業穩定培訓輸出農村勞動力10萬人以上。加強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促進受訓后的貧困農戶離土不離鄉,就地就近向產業覆蓋區

29

轉產、就業。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的作用,整合力量,積極組織農村婦女勞動力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她們的綜合素質,增強技能,促進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

大力開展勞動預備制培訓。以‚兩后生?為重點,通過實施‚雨露計劃〃圓夢行動?、‚雨露計劃〃助學工程?和初級技工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教育和定向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鼓勵和支持‚兩后生?參加1~2個學期的勞動預備制培訓,以及各種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教育培訓、定向培訓和中短期職業技能等培訓,培訓結束后有能力深造的,繼續給予適當補貼,對有就業意愿的由職業培訓機構推薦就業。‚十二五?期間,每年開展1萬名勞動預備制培訓。

積極開展‚送教上門?式培訓。針對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化扶貧和二三產業發展所需人才,開展各種實用技術培訓,實現‚門口辦班、就業培訓、出門就業?。特別是要結合我省山區農業發展特點,大力培養鄉、村農技人員和貧困群眾骨干。通過‚送教上門?式培訓,每年培訓5萬人。

努力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加快大中城市、小城市和重點城鎮發展,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鎮對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吸納能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帶動資源、產業、項目、要素向農村流動,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促進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三)加強創業培訓,優化創業環境

加強創業培訓。對貧困地區農村已經出現的創業帶頭人,具有創業能力和意愿的返鄉農民工、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開展有針對性

30

的創業培訓,培養一大批農民企業家,做大做強農民創業群體。大力培育貧困地區經濟能人,發揮經濟能人‚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的示范帶動作用。

優化創業環境。加大創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由向外轉移逐步轉向鼓勵農民創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制定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政策,帶動農民工就業和創業。對返鄉農民工創業享受招商引資的同等待遇,并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結合農民工創業特點,規劃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園區,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載體和平臺。建立創業孵化平臺,開展創業培訓、信息咨詢、方案設計、風險評估、開業指導等創業服務。設立農民創業基金,讓所有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程序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對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的貧困群眾、應屆高校畢業生等提供就業小額擔保貸款。全面落實農村婦女創業小額信貸優惠政策。加強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的銜接。建立創業培訓與小額擔保貸款相互促進良性機制,為創業培訓合格人員優先提供小額擔保貸款支持,對獲得小額擔保貸款的創業者優先提供創業培訓。

第四節

大力實施“三個一細胞扶貧工程”

在對重點區域、重點縣、重點鄉鎮實施扶貧脫貧攻堅工程的同時,堅持‚抓大不放小?,對其他局部地區分散的貧困農戶實施‚三個一細胞扶貧工程?,采取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產業扶持等方式,以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小額信貸、互助資金等形式,進行差別式、有針對性的扶持,實現扶貧工作對貧困農戶的全覆蓋。

31

(一)加大‚三個一細胞工程?實施力度

堅持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抓好‚瞄準扶持對象、精選入戶項目、強化跟蹤管理?三個環節,把處于弱勢和分散狀態、不在產業扶貧項目區的貧困農戶作為扶持的具體對象,按照‚規劃到村、工作到戶、因戶施策、責任到人?的原則,圍繞鄉鎮特色種養業,通過實施‚一戶一策?的扶貧開發項目,使每個貧困農戶家庭‚十二五?期間轉移1個勞動力、種植1畝經濟林(園)、1人掌握1~2項增收致富實用技術。通過傾力扶持,促進分散貧困農戶盡快脫貧、共同富裕。

(二)抓好‚三個一細胞工程?典型示范

篩選一批‚致富有潛力、發展有活力?的貧困農戶作為基本扶持對象,按照‚試點示范,逐步推開?的思路,建立‚細胞工程?示范點。通過‚一帶一?、‚一帶多?,形成‚村帶村、戶帶戶、村戶聯動、區域推進?的良好發展格局。

(三)完善‚三個一細胞工程?配套服務

加強勞動力培訓轉移力度,積極開展務工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分散貧困農戶增收致富本領。加強對貧困農戶的技術指導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使扶貧對象得到直接有效的扶持。

第五節

大力實施“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工程”

統籌規劃,整合資源,多元投入,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穩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促進改革發展成果共享。

32

(一)促進基礎設施向貧困地區農村延伸

以農村道路、飲水安全、農網改造、信息暢通、清潔能源、環境整治等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向貧困地區農村延伸,大力實施水、電、路、氣、房和優美環境‚六到農家?工程,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和條件。

完善貧困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增強城市集聚輻射能力和城鄉聯動發展能力。實施貧困地區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加快通鄉油路、通村公路建設,大力推進通村油路建設,著力打造適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協調、高效可靠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切實解決貧困地區商品運輸難、農村行路難的問題,確保到2012年100%的貧困鄉鎮通油路(水泥路)和貧困村通公路,到2015年70%的貧困村通油路(水泥路)。加快貧困地區民生水利建設,搞好城鄉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加強病險水庫治理,全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全省工程性缺水問題。‚十二五?期間,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77萬畝,改善和恢復有效灌溉面積470萬畝。搞好貧困地區農網改造,推進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擴大小水電替代燃料試點工程范圍,全面解決貧困地區無電行政村用電問題,實現自然村全部通電,城鄉同網同價。加大貧困地區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和改造力度,積極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加快農村‚三電合一?工程和農村‚光纖寬帶進鄉入村?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提高信息入戶率。

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整治。加快村莊道路硬化,推進農村沼氣池建設,支持和引導貧困農戶改水、改廚、改廁、改圈工作。

33

開展農村污水、垃圾處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廣‚四在農家?的典型經驗,因地制宜建設山水田園村寨和民族特色村寨。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采取原地分散重建、相對集中重建、地質災害易地搬遷、五保戶集中供養、局部改造等多種形式,全面完成1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擴大農村清潔示范工程試點范圍。

加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繼續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草)工程、長江珠江防護林工程、速生豐產林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夯實‚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基礎。加強貧困地區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積極推廣應用生態能源建設項目。加大泥石流、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防治力度,重點抓好災害易發區的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等綜合防治措施。大力發展山地農業扶貧項目,將生態建設與產業化發展有機結合,探索和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良性機制,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與開發扶貧成果,提高環境承載力,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到2015年,新增治理石漠化面積1.6萬平方公里,完成土地流失治理面積1萬平方公里。

(二)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事業

加大投入力度,大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科、教、文、衛、保、計生等社會事業,促進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推進貧困地區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發展貧困地區農村教育事業。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傾斜力度,促進城鄉教育

34

的均衡發展,確保所有鄉鎮有一所較高標準的中心幼兒園、中心小學、初級中學和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形成農村初中向城鎮集聚、農村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向鄉鎮和中心村集聚的格局。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免除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學生和涉農專業、艱苦行業相關專業學生學費。完善貧困地區教師編制政策,對到縣以下邊遠農村學校履行服務期的高校本科畢業生,實行享受政府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政策。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津貼、職務(職稱)、住房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大力開展貧困地區農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建立區域內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制度。完善高校、中等職業學校對貧困地區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助學體系。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到2015年,貧困地區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學率有較大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0%,高等教育毛入率達到27%,基本解決農村中小學寄宿生宿舍和食堂建設問題、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問題。

著力發展貧困地區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各類醫療機構建設,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立穩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提高村醫定額補助標準。建立城鄉醫療機構結對幫扶制度,提高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努力構建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到2015年,實現每個鄉鎮有1所政府舉辦的衛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行政村有1所村衛生室。

35

努力健全貧困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7%以上。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建立健全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提高農民的保障水平。擴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將50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部納入試點范圍,實現全覆蓋。建立健全臨時救助制度,對因災、因病、因禍、因學或其它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貧困人口進行臨時救助或資助。

著力增強貧困地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積極探索扶貧開發與防災減災、救災救助、災后重建有機結合的新機制、新思路、新舉措,實現減災救災與扶貧開發同部署、共推進。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幫助多災易災貧困地區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網絡建設、救災應急保障能力建設、災后恢復重建能力建設,全面構建綜合防災減災體系,有效提升抗災救災能力,防止和減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政策,重點扶持受災貧困戶發展生產,提高受災群眾救助質量和生活保障水平。

繁榮貧困地區鄉村文化事業。推動公共文化資源配臵向鄉村傾斜,加強貧困地區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以及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數字放映工程。推進數字化農家書屋建設。繼續開展‚文化三下鄉?等文化活動。加強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到2015年,力爭建制村基本通寬帶,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鄉鎮數字化廣電網絡覆蓋率達100%。

36

強化貧困地區鄉村社會管理。積極推進貧困地區農村社區建設,健全貧困地區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積極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作用,增強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完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加強城鄉社區警務、群防群治等基層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重點地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三)大力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補助水平,堅持‚政府引導、群眾自愿?,對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區位重要、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實現消除貧困與改善生態的雙重目標。

大力推進扶貧生態移民。加大省級財政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扶貧生態移民專項資金支持,整合中央支農資金和省級配套資金、以工代賑資金等,支持與扶貧生態移民工程相關的基本農田、通村公路、通村水利設施、學校、衛生院、村級公共設施、生態工程等建設,著力改善貧困群體生存和發展條件。加大對扶貧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加扶貧生態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為扶貧生態移民農戶增加收入、提高能力提供后續支援,開展技能培訓,發展后續產業,合力推進扶貧生態移民工作的實施,使搬遷的扶貧對象‚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有保障?。

鼓勵依托城鎮化發展集中安臵。立足省情,堅持以依托城鎮安臵為主、其他安臵模式為補充,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推動扶貧生態移民工作的實施,促進扶貧生態移民與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對依托城鎮建設集中安臵的,對安臵農戶達到150戶以上或者安臵貧困人

37

口700人以上的安臵點,投入專項資金10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開發進程,加強實用技術、務工技能和創業培訓,促進移民就地就近轉產轉業,實現每戶至少有1個勞動力穩定就業。切實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使依托城鎮安臵的搬遷農戶在子女上學、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五章 “三大區域”扶貧攻堅

根據《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國家將西藏、四川藏區、新疆南部三地州和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與羅霄山區14個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本規劃以國家認定的各大區域覆蓋范圍為基礎,按照‚區域發展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思路,加大對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在我省覆蓋區域的65個縣(市、區)的支持力度,以扶貧項目為平臺,將各種要素和工作重點向三大區域轉移,實行資源聚集,要素集結,區域集中,板塊推進,著力解決瓶頸制約和突出矛盾,打好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戰。

第一節

“三大區域”基本情況

貴州農村貧困人口規模、貧困人口發生率為全國之最,95%左右的貧困人口分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且貧困問題與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相互交織,75%以上的深度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民族自治區域。根據三大區域覆蓋范圍,我省地處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和滇桂黔石漠

38

化區的縣級行政區,在致貧原因上具有相似性,產業發展具有趨同性。

(一)武陵山區貴州片區

武陵山區地處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帶,是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為一體的連片特困地區。武陵山區在我省覆蓋區域位于貴州高原東北部,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及川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包括銅仁市的全部10個縣(區、市)和遵義市的5個縣,共15個縣(區、市),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0個。具體包括銅仁市的碧江區、萬山特區、江口縣、石阡縣、思南縣、德江縣、玉屏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松桃苗族自治縣,遵義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正安縣、湄潭縣、鳳岡縣。在國家首批100個石漠化治理試點縣中,該區域占11個。在2011年實施的國家200個石漠化治理重點縣中,該區域15個縣(區、市)全部進入。區域國土面積29255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61%;按照2300元新的扶貧標準,2011年農村貧困人口203.97萬人、貧困發生率34.4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7個百分點。

(二)烏蒙山區貴州片區

該區域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區,是烏江、赤水河、北盤江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包括畢節市7個縣(市)和遵義市的3個縣(市),共10個縣(區、市),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個。具體包括畢節市的七星關區、黔西縣、大方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和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遵義市的桐梓縣、習水縣、

39

赤水市。在國家首批100個石漠化治理試點縣中,該區域占8個。在2011年實施的國家200個石漠化治理重點縣中,該區域有9個縣(區、市)進入。區域國土總面積324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42%;按照2300元新的扶貧標準,2011年農村貧困人口276.12萬人、貧困發生率34.2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3個百分點。

(三)滇桂黔石漠化區貴州片區

該區域屬于滇桂黔石漠化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5個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個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7個縣、安順市的6個縣(區)以及六盤水市的2個縣(區),共40個縣(區),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3個。具體包括黔東南州的黃平縣、施秉縣、三穗縣、鎮遠縣、岑鞏縣、天柱縣、錦屏縣、劍河縣、臺江縣、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雷山縣、麻江縣和丹寨縣,黔南州的荔波縣、貴定縣、甕安縣、獨山縣、平塘縣、羅甸縣、長順縣、龍里縣、惠水縣和三都縣,黔西南州的興仁縣、普安縣、睛隆縣、貞豐縣、望謨縣、冊亨縣和安龍縣,安順市的西秀區、平壩縣、普定縣、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以及六盤水市的六枝特區和水城縣。該區域是貴州石漠化問題和民族地區發展問題比較突出的地區,著名的麻山、瑤山、月亮山、雷公山等生產、生活條件極差的深度貧困地區就位于該區域的苗嶺山脈腹地。在國家首批100個石漠化治理試點縣中,該區域占25個,在2011年實施的國家200個石漠化治理重點縣中,該區域占31個。區域國土面積7980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5.32%;按照

40

2300元新的扶貧標準,2011年農村貧困人口498.49萬人,貧困發生率39.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7個百分點。

第二節

強力推進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

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實施扶貧攻堅的重要基礎,堅持‚整體規劃、縣為單元、整合資源、集中投入、綜合開發?,從政策、資金、項目等各個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力量實施一批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著力解決基礎設施滯后、工程性缺水等制約區域發展的瓶頸問題。

(一)加快推進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進區域內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實施,加速推進二級公路、旅游公路、通鄉通村油路、通組公路建設,完善鄉村路網,提高鄉村公路等級和道路通達通暢率,著力改善貧困地區交通狀況。盡快實現100%的鄉鎮、70%以上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縮小各區域特別是區域內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與其他地區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夯實支撐區域發展的交通基礎平臺,突破區域發展的交通‚瓶頸?制約,切實改善區域發展環境和條件。

(二)加快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水源工程、灌區改造、飲水安全三大重點,推進區域內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城市供水工程、重點灌區節水改造和續建配套工程等項目建設。有序開發、合理利用區域地下水資源。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中低產田土改造力度,大力實施‚五小?工程,推進農村人口人均半畝基本口糧田工

41

程建設。‚十二五?時期全面解決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實現人均0.5畝基本口糧田目標,區域內工程性缺水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三)加強區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區域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區域信息傳輸能力和網絡覆蓋率。移動2G和3G網絡覆蓋率均達95%以上,鄉鎮及行政村‚村村通?光纜,C網基站覆蓋率達100%,電話、電視普及率不斷提高。積極采用光纖接入技術,大力發展用戶寬帶接入網。推進數字化區域建設,建成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完善廣播電視設施,全面推進數字電視業務發展。加強計算機及網絡在電子政務、商務領域中的綜合運用,加快推進信息化平臺建設,完善政務信息網絡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四)建立完善區域市場體系

加快建成設施完善、城鄉一體、產銷互動、開放暢通、競爭有序的區域市場體系。加強以市為中心、縣城為骨干、鄉(鎮)為基礎、村為補充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區域市場基本流通服務設施的均衡布局。依托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配套建設具有特色和規模、品牌效應的產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著力推進區域農產品市場的改造升級。積極推進區域性流通貿易交易市場建設,支持建設跨區域的商貿物流中心,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推動流通市場主體、現代流通方式、流通政策手段、流通管理體制創新。

第三節

大力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

把產業扶貧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

42

渠道,大力推進區域性經濟結構調整,實施大規模、區域性、產業化連片開發,幫助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各類優勢特色資源,培育壯大一批區域特色優勢產業。

(一)加快推進區域農業結構調整

以市場為導向,以專項扶貧資金為主,整合部門、行業和社會資金,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推動區域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先安排扶貧貼息貸款重點扶持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動‚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多種類型、多層次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區域性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產業開發的整體效益。

武陵山區貴州片區。大力發展以優質肉豬、肉牛、肉羊為主的畜產品生產基地,重點打造烏江優質肉羊、肉牛等特色品牌,建設中國南方優質肉羊、肉牛生產基地;加強以夏秋反季節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富硒(鋅)綠茶、出口綠茶為主的優質茶葉生產基地,以及優質干果、優質烤煙、優質油茶、中藥材、脫毒馬鈴署特色早熟種薯擴繁基地和鮮食型商品薯生產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加強野豬生產基地、以大鯢為重點的冷水養殖基地建設。

烏蒙山區貴州片區。大力發展以優質肉羊、肉牛為主的草地生態畜牧業;加強以夏秋反季節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高山?有機綠茶為主的優質茶葉生產基地,以脫毒馬鈴薯為主的各級種薯擴繁基地和加工型商品薯生產基地,以優質蘋果為主的精品水果生

43

產基地,以優質核桃為主的干果生產基地,以及優質烤煙、特色小雜糧、中藥材生產基地建設。

滇桂黔石漠化區貴州片區。大力發展以優質肉牛、肉羊為主的草地生態畜牧業,加強以地方名特優畜禽產品為主的特色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加強以冬春早熟蔬菜和夏秋反季節蔬菜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以優質獼猴桃、火龍果、蘋果、枇杷、桃李、柑橘等為主的精品水果基地,以及高檔名優綠茶、優質干果、優質油茶、冷水養殖、中藥材、脫毒馬鈴署特色早熟種薯擴繁基地和鮮食型商品薯生產基地建設。

(二)加快推進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的

二、三產業發展 圍繞區域優勢特色農業,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進高端營養保健品生產加工、茶葉精深加工、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林特產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藥等產業加快發展,提高優勢特色產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依托區域礦產資源優勢,推進資源整合與優化開發,加快發展能源、原材料、資源深加工等產業。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和區位優勢,努力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鎮)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區域城鎮化進程,優化非農產業發展布局。支持區域內各縣發展工業集聚區或產業基地,重點建設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積極發展以農產品流通為主的交通運輸、市場營銷、中介服務等服務業。

(三)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

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著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大力扶持貧困

44

地區發展紅色旅游、民族風情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業,開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不斷拓展貧困地區農民增收領域。

武陵山區貴州片區。以梵凈山文化旅游經濟圈為重點,著力打造以碧江區為旅游交通集散中心,包括梵凈山、烏江山峽、九龍洞、十里錦江、太平河、玉屏舞陽河、松桃苗王城、思南石林、石阡溫泉群等旅游景區的梵凈山生態休閑文化旅游組團,以及玉屏—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務川—道真、印江—石阡—余慶—湄潭—遵義、銅仁—遵義、道真—正安—遵義等旅游精品線路,推進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實現新跨越。

烏蒙山區貴州片區。以森林生態游、文化生態游、喀斯特景觀生態游、史前文化探秘游、夜郎文化游、紅色旅游、避暑旅游為重點,著力打造織金—大方—畢節—赫章鄉村旅游區。

滇桂黔石漠化區貴州片區。充分挖掘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培育和扶持苗嶺飛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八音坐唱等民族文化品牌,努力把三個民族自治州建設成為旅游休閑度假和民族文化保護示范區。圍繞黃果樹、荔波、萬峰林、舞陽河等大景區,著力打造平壩—鎮寧—關嶺鄉村旅游區,凱里—雷山—臺江—劍河—黃平—施秉—鎮遠鄉村旅游區,黎平—從江—榕江—錦屏—天柱鄉村旅游區,荔波—獨山—三都—都勻—平塘鄉村旅游區,以及興義—萬峰林—安龍—貞豐鄉村旅游區,形成區域分工合理、品牌鮮明、特色突出的鄉村旅游產業化核心建設區。

45

第四節

加強區域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

(一)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

借鑒畢節、黔東南等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經驗,以建設生態鄉鎮、生態村為重點,以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沿線為主線打造生態文明示范帶,以點連線、點線帶面,推進區域生態環境連片整治。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草)、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建設。大力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強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推廣應用生態能源建設項目。大力發展山地農業扶貧項目,將生態建設與產業化發展有機結合,鞏固和擴大生態建設與開發扶貧成果,提高環境承載力,促進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

加強區域環境保護,推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躍上一個新的臺階。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積極實施產業結構減排、工程治理減排和監督管理減排三項措施,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環境執法監督體系。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以大氣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以減少農藥、化肥施放、集鎮村莊整治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加強工業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實施危險廢物無害化處臵。

46

第五節

大力營造良好的區域發展環境

實施差別化政策,對三大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扶貧攻堅實施‚特事特辦?,科學規劃、試點先行。加強規劃指導,集中實施一批教育、衛生、文化、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工程,提高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區域內企業、農村合作社以及農村實用人才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引導、扶持力度,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效應,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搞好職業教育和公共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綜合治理?,加強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對口支援和對口幫扶工作,大力推進集團幫扶。

第六節

加大農村貧困家庭教育扶助力度

加快發展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切實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讓貧困地區群眾盡快提升自身素質,改變自己生存和發展狀態。實施和完善連片特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提高貧困地區學生健康素質。大力發展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教育,免除中等職業學校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和涉農專業學生學費。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每年選送一批貧困家庭學生赴發達地區、省內大城市接受免費職業教育,并優先推薦就業。

47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師教學心得下一篇:高中體育教學創新模式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