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李四光地質力學范文

2022-06-21

第一篇:李四光地質力學范文

《中國地質力學的奠基人李四光》教學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識記:李四光留日學習造船及其志向;留英學習地質及其目的。

李四光代表性的地質力學論著及其成就;創立蜓科化石鑒定標準;確定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

以地質力學理論指導石油、鈾等礦產資源的勘探和地震預測。

②理解:李四光能夠成為中國科技界一面旗幟的原因。

③運用:李四光回國工作的原因與目的。

李四光是中國地質力學奠基人的主要表現及其原因。

推翻“中國貧油”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2 過程與方法

閱讀資料 引導探究 編制與研讀李四光生平年表 概括關鍵詞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李四光“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志向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科學的態度,不迷信權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努力,是李四光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急國家之所急,將科學服務于祖國與人民,李四光是科技界的旗幟。

重點: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對新中國建設的貢獻。

難點:李四光如何應用他的科學理論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的譜寫者

其雕塑和孔子、魯迅等中華名人一起“落戶”在中華世紀壇,供全國人民紀念 曾是前清進士、同盟會員、共產黨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建人

把“中國貧油論”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

他是……

2 進入正課

[1]留學生涯:

1、留學日本:學習造船——1910年回國,賜“工科進士”

2、留學英國:學習采礦、地質——1920年回國,從事科研與培養人才(北

大教授)

3、赴英深造(對國民政府不滿)——1950年回國,為祖國科學事業作偉大

貢獻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他自幼就

讀于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于世。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后,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臺后,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

問:李四光為什么選擇造船專業?

答:課本歷史縱橫——甲午中日戰爭時,由于中國的艦船不如日本,吃了敗仗。在日本學習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勉勵他“要努力學習,蔚為國用”。李四光把這些教導銘記于心。為實現兒時的心愿,后來他選學造船專業。李四光從小就有報效祖國,用自己的所學,為國所用,可見李四光的志向十分的遠大和崇高。

問:李四光為什么一定要回國工作?

答:李四光在少年時代丟立下“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的志向。他去英國學習的本意就是讓國人也能開發自己的礦藏。獲得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后,雖然有機會在國外工作,并有優厚待遇,但當時中國的地質科學發展正處于初創時期,迫切需要大量專門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國人,應當將自己的所學為祖國服務,因此毅然踏上歸國之路。

情感教育:現在的人才流失與李四光的對比,教育學生的愛國情懷。

[2]為中國力學奠基:

李四光生平年表

1889年出生湖北黃岡

1902年考入武昌高等小學

1904年破格選送日本留學

1905年加入同盟會

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機械

1910年畢業回國

1911年參加留學生廷試,被賜“工科進士”

1913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后改學地質

1920年回國,北大地質系執教

1926年發表《地球表面現象變遷的主因》

1928年擔任中央地質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

1945年發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

1948年在倫敦第18屆國際地質科學大會上作《新華夏海的起源》的報告 1950年回國,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60年代初完成《地質力學概論》一書

1971年卒于北京

1926年,李四光發表《地球表面現象變遷的主因》一文,在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思想營養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對大塊大陸運動的方向性提出假說,這是地質力學萌芽時期的代表作。

抗日戰爭時期,已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所所長的李四光,

1945年,李四光在《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一書中,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地質力學理論始具雛形。

問:什么是地質力學呢?

答:地質力學是一門邊緣科學,按李四光的說法,“它的一條腿站在地質學方面,另一條腿站在力學方面。反映地殼運動的一切現象是地質力學考察和研究的對象”。地質力學的研究對礦產的分布規律、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等方面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

其他領域成就突出:

1、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創立蜓科化石的鑒定標準——提高堅定的科學性和準確

性;

蜓,是昆蟲化石的一類,殼為石灰質,多呈紡錘型。通過對蜓的種屬鑒定,可以較為準確地劃分含煤的石炭二疊紀地層的先后順序,為尋找和開發煤炭資源提供依據。在研究過程中,由于深感描述與鑒定的煩瑣,李四光創立了10條鑒定標準,提高了鑒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這一標準被中外古生物學家普遍采用。

2、冰川學研究領域:確定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國人的錯誤結論

第四紀冰川

李四光是我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的奠基人。1921年在太行山東麓和大同盆地

首次發現第四紀冰川遺跡。30年代在長江中下游廬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等地發現了各類冰蝕、冰磧地形和冰磧物,撰寫了經典名著《冰期之廬山》,劃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間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奠定了基礎。推翻了國際上許多冰川學權威斷言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錯誤結論。并最終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確立,是我國第四紀地層學和氣候學研究上的一個里程碑,

它對尋找地下水資源、礦金礦床、選定工程建設場址,都有重要指導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李四光親自組織指導冰川專業人員開赴西南地區,運用其研究成果為成昆鐵路選線、攀枝花鋼廠選址等重大工程服務。

李四光的治學態度,實地考察,“讓事實說話”的科學精神,是我們現在學

習上所急需的,我們就應該學習這樣的精神,把它應用到我們的日常學習中去。

[3]推動中國石油和其他礦產資源的開發

在20世紀前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為了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曾

派遣一批批專家學者來中國勘察和了解礦產的蘊藏情況。一戰期間,美國美孚石

油公司組織的一支打井對,曾在他們認為最有希望找到石油的陜北一連打了七口

探井卻一無所獲;還有其他一些外國人,也在中國的土地上到處找油,同樣是兩

手空空。于是,他得出了“中國貧油”的結論。

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

資源。面對毛澤東的垂詢,李四光根據地質力學的原理,分析我國東部地區地質

構造特點,認為整個新華夏體系就是"多字型構造體系",它的三個沉降帶既生油

又儲油,具有廣闊的找油遠景。從理論上否定了"中國貧油"論。1956年,他親

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完全證實了他的科學預見。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6

4年,周恩來總理在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學家

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

這里可請學生同桌商討,在閱讀課文的前提下,找出若干個不同領域的“關

鍵詞”,以便讓他們能準確地理解李四光對現代化建設的貢獻:石油勘探、鈾礦資源、地震預測。

發展我國核能事業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克服重重

困難帶回了一臺伽瑪儀,這為后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

進行地震預報的探索

[4]評價李四光

李四光是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

1、學術地位:我國地質力學的奠基者,杰出的地質學家,是新中國地質事業

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人格魅力:他把一生都獻給科學事業,獻給祖國和人民,他身上你凝聚著

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3、總體評價:以杰出的成就為中國科學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在中國科

學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以李四光的年表,再次抓住重點內容,回顧他歷時40年的地質力學研究,一生為科學、國家的建設做出了巨大、不可磨滅的貢獻。

板書:努力向學,蔚為過用地質力學第四紀冰川“貧油”論

鈾礦地震預報

第二篇: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

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著名地質學家。1902年入武昌高等小學堂,1904年選送日本弘文學院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0年回國,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進士”。不久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13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采礦和地質,1918年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質系主任,率學生在河北、山西實習時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遣跡。1922年被選為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1929年被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選為國外會員,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1930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應邀赴英國伯明斡、劍橋等大學講學,1936年回國,繼續進行地質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后,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輾轉回到北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學會副會長兼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至第四屆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員。在古生物蜓科分類方面有重大貢獻,在冰川學方面確定了中國數次冰川時期的活動證據,特別是奠定了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基礎。在地質學理論上創立了地質力學,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出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兩湖地區蘊藏在豐富的石油,為我國石油資源的開發作出了貢獻。晚年對地震地質和開發利用地下熱能等新領域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研究。

第三篇:李克強出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并講話

中國礦業信息

九、十期合刊

本 期 要 目

● 李克強出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并講話 ● 全國首部礦業權轉讓交易指南發布 ● 新中國60年地質礦產事業回顧

● 中國企業過去一年在澳洲投資的大型資源項目 ● 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7年蟬聯世界第一 ● 全球今年已發現200多處新油田 ● 第三季度全球央行黃金儲備量基本持平 ● 俄羅斯前9個月天然氣產量同比下降18.4%

● 青海發現可燃冰凍土層夠全國用90年

● 鞍鋼與比利時貝卡爾特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

2009年10月30日

中國礦業網:WWW.CHINAMINING..COM.CN

(本刊內容電子版,網站同步提供)

京內資準字 2000-L0166 總323期

主辦:中國礦業聯合會

李克強出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并講話

李克強在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上強調

弘揚優良傳統 繁榮地質事業 努力實現礦產資源勘查新突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23日出席第11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頒獎大會并講話。他指出,我國國土遼闊,地質環境多樣,成礦條件較好,發現新資源的潛力很大。要弘揚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工作者的光榮傳統,科學部署、適度超前、突出重點、加大投入,著力加強地質找礦,立足國內保障資源供應,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可持續發展。

10月26日是著名科學家、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李克強在講話中深切緬懷了李四光的不朽業績,充分肯定了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說,我國地質事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在建立新中國工業和經濟體系、推進改革開放大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克強指出,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先行性工作,地質和能源資源事業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在我國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提高能源資源保障能力,也沒有現成辦法可用。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但始終要堅持立足國內,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增加能源資源供應,牢牢把握主動權。要突出重點成礦區帶和重要資源品種,進一步加強地質勘查,努力取得一批對全局具有重要影響的找礦新成果,形成一批新的重要資源接替基地。

李克強說,地質工作是開啟地球奧秘的鑰匙,具有廣闊的服務空間。要面向發展建設和人民生活,不斷拓展地質服務新領域,為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工程建設、防災減災等提供更多地質技術支持和信息服務,促進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提高。他強調,要加快地質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步伐,力爭在成礦理論、找礦方法和勘探技術上取得新突破,在地質調查、勘查開發、投入保障等運行機制上取得新突破,搶占發展的制高點,推動我國從地質大國向地質強國轉變。

李克強最后說,廣大地質人員尤其是野外地質隊員任務繁重,條件艱苦。要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營造創業創新的好環境,不斷加強地質人才隊伍建設。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動我國地質事業發展再上

1

新臺階,為現代化建設鑄造新業績、譜寫新篇章。

會上,李克強為第11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獎者頒了獎。14名來自地質勘查、地質科研、地質教育等領域的地質工作者獲此獎項。獲獎者代表發了言。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韓啟德,全國政協副主席李金華出席會議。

中央和國家有關部委、有關單位及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人,地質科技界院士專家、能源資源企業和在京地質院校及中小學師生代表,李四光親屬和生前身邊工作人員等共700多人參加會議。頒獎大會由國土資源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院聯合舉辦。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主持會議。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張善文 中國石化股份勝利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閻鳳增 中國武警黃金指揮部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占游 核工業二O三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鄧運華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高級工程師

陳才金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8地質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京彬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宏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杜金虎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楊經綏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洪友崇 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

彭善池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金之鈞 中國石化股份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教師獎:

王世稱 吉林大學教授

朱筱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

2

【礦情一覽】

中央財政投入50億元解決礦山環境遺留問題

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取得重大成果,中央財政已投入50億元解決礦山環境遺留問題,全國30個省份建立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

曾經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的采煤沉降區,經過一年多的治理,已經成為集湖面、城市濕地、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城市中央公園。從剛剛召開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經驗交流會上獲悉,像河北省唐山市南湖這樣由"城市傷疤"變成市民觀光景點的例子,在全國并不少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已經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中央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2001年至2008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資金50億元,下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1418個,用于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治理,項目涉及31個省(區、市)的能源、金屬和非金屬各類礦山,其中投入煤炭礦山最多。與此同時,各級地方財政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投入力度也呈現逐年增加趨勢,自2001年以來,全國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地方財政資金累計達62億元,企業自籌資金累計達47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礦山環境,增加了耕地,預防了礦山地質環境災害,保護了人民財產安全,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成效。

二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基本建立。自2006年財政部、國土資源部、國家環??偩帧蛾P于逐步建立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發以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逐步建立。到目前為止,全國30個省份已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在生產和新建礦山的地質環境保護起到了有效的督促作用,礦山企業的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率明顯提高,治理效果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證。截至2008年,全國累計繳存保證金70多億元。

三是在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規范管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今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建立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編制、保證金等制度,這些制度和規范,從礦山開采源頭上杜絕和減少了新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此外,全國31個省也已完成了省級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

四是通過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探索實踐,建成了一批包括國家礦山公園在內的治理示范區、公益用地等。

3

全國首部礦業權轉讓交易指南發布

9月15日,全國首部《礦業權轉讓項目進場交易指南》由北京產權交易所正式發布?!督灰字改稀酚芍改险?、7個附件和6個附錄組成,全文約3萬字。主要是針對擬進場轉讓礦業權轉讓項目的要件資料審核、獨立專家審查、信息發布、競價組織和資金結算等交易規則和操作流程作出具體的規定。

據悉,作為國內第一部探索性的礦業權轉讓交易指南,《交易指南》的以礦業權轉讓交易為核心、以礦業資本為動力、以服務咨詢和信息發布為抓手,推動礦業資本多元化、促進礦業權交易市場化、建立礦業咨詢中介服務的規范化,最終實現轉讓交易、信息集散、市場監測、決策咨詢、政府助手等五大功能。 對此,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開發處處長陳一昕表示,《礦業權轉讓交易指南》充分發揮自身全國化的信息披露優勢、交易保證金及交易價款結算鑒證等一套完整的交易體系優勢,給轉讓受讓雙方提供了價格參考坐標,這是對建立跨區域礦業權轉讓交易平臺的有益探索。

新中國60年地質礦產事業回顧

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地質礦產事業的基礎支撐。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地質礦產事業伴隨著新中國一起成長,一代代地質礦產事業工作者發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精神,為國家找資源、管資源。曾經礦產資源家底不清的國家,如今已被公認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之一。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礦產資源管理法制機制不斷完善,地質環境建設和保護日益加強,地質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效顯著,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在60年間,為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

在老一代人的詞匯中,也許還保留著“洋釘”這個詞,它見證著舊中國礦產資源的極度匱乏。

60年前,中國的地質工作幾乎是一片空白。

統計表明,1949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產只有2種,礦山300座,礦產品極端匱乏。產量更是少得可憐,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

新中國的誕生,開啟了地質礦產事業一個嶄新的時代。60年來,我國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礦產資源管理和地質環境建設日益加強。

60年過去,今天的中國,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有探明儲量的159種、礦產地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

4

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之一。

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大發展,成就了中國礦業的繁榮,為中國經濟60年的大發展、大跨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

我國目前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來自于礦產資源。

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11萬多個,從業人員800多萬人。300多座城市因礦崛起,大慶、攀枝花、平頂山、金昌、白銀、嘉峪關等礦業城市為地質工作者樹碑。

60年來,我國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和規劃體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相對集中統一的礦產資源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了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礦業權市場機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中國地質礦產事業的發展,從一開始就與中國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進步聯系在一起,并且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服務作用。

早在20世紀50年代,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為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服務,相繼開展了成昆鐵路、成渝鐵路,三峽工程大壩、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選線、選址工程地質論證,為在新中國的“白紙”上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提供了科學的支撐。

20世紀70年代,配合國家農業水利發展,開展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和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中國地質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工作,勘查尋找了一大批集中供水水源地,解決了北方主要農產區農業灌溉用水問題和北方主要城市供水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質礦產領域的科學家和管理工作者將傳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科普遍運用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基礎上,推動了環境地質學科向多領域拓展服務對象,更加主動地為國家建設服務,成為社會進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國家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領域并取得顯著成效。三峽庫區、青藏鐵路等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評價、調查和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與此同時,在全國廣大農村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建立群測群防地質災害的監測體系,并不斷加以完善。目前,全國545個縣(市)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網絡,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點1萬多個,完成1640多個山區丘陵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摸清10萬多處地質災害隱患分布。

地質環境管理為國家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服務。開展地下水資源調查與監測,在嚴重缺水地區找水,300多萬群眾飲水困難得到解決,被人民群眾譽為“生命工程”;探明全國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保障北方重點城市的70%和南方重點城市的20%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源;建立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點2,3847個,實現監控面積100萬平方公里。

城市地質和農業地質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上海、天津

5

等城市建立三維地質結構模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化,為城市規劃、地下空間利用、工程建設、地質災害防治、土地質量與后備資源評價等提供基礎地質支撐。

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29個省(區、市)建立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批準建立28處國家礦山公園;建立20個世界地質公園、138個國家地質公園,我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最多的國家。

地質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效顯著

60年來,中國地質科技進步不斷地譜寫地質找礦新篇章,充分展現科技創新對地質找礦突破的重大影響。我國從地學大國已經開始沖擊地學強國,中國地質科學在全球地質科學上的地位不斷提高。

中國地學理論不斷創新,創立了地質力學,提出陸相生油理論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確立“新風成學說”;建立地質構造氣候科學、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等。

正是因為這些理論的建立,中國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國家最需要礦產資源的時刻,找到大油田,找到大礦山。

今天,我們正以勘查技術進步和地質理論突破為主線,集中展示地質找礦從淺部到深部,從肉眼識別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精細勘查;從一般礦種到金礦、鎢鉬礦、鉑族礦、鋰礦、水合物等重大突破;從陸地到海洋,從地面路線到空中勘查、衛星遙感的跨越式發展。

隨著60年的發展進步,中國地質科學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國基礎地質研究某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地質人才也在不斷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地質科技人員僅有200多名,目前有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196名,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102名。

地質找礦的儀器裝備在6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50年代地質隊員野外勘查,使用的是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老三件”。

近年來,衛星、航空遙感、GPS、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廣泛應用于地質工作。

對外合作我們越來越自信

60年來,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在對外合作交流中不斷發展自己,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引起全球的關注,在全球地質礦產事業的事務中,中國人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

1976年8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地質礦產領域代表團第一次正式地參加國際地質大會,中國的合法席位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得以恢復。1996年,在全球地質礦產事業處在低谷時期,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國際貿易中心隆重召開并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中國認識了世界地學,世界地學更認識了中國。此后,隨著全球地礦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地礦事業的飛躍,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從學習借鑒起步,不斷成熟,不斷提升。

6

借鑒外國礦業管理經驗,具有市場經濟特色的《礦法》及其細則,在1996年之后頒布實施,并在此后的實踐中不斷改進;借助越來越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地質科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頻繁地參與國際會議,中國終于學會了搭建自己的地質礦產領域的國際合作平臺,中國國際礦業大會經過10年打磨,已經成為在世界礦業品牌會議;由于廣泛地研究和不斷地摸索,中國礦業市場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實踐中逐步成熟。

新中國60年,中國地質礦產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個事業的發展,既是國家不斷進步的產物,也在自身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為祖國的發展、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新中國黃金工業六十年回顧與思考

在新中國60華誕的時刻,回首望去,大歷史的視角向世界彰顯著,中國黃金工業與共和國同步參與、拼搏并創造著60年的輝煌,實現著60年的光榮與夢想。

一個黃金開采史伴隨幾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曾被西方所不屑,如今已經潮起潮落關乎世界。人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以中國黃金工業為主力參與的中國黃金市場,有望成為世界經濟主場之一。人們會看到,這支勁旅在啟迪這個市場良性能量的同時,將怎樣深刻影響這個市場。

“所有的歷史皆為當代史”,中國現代黃金工業的發展史其實濃縮了新中國60年的歷程,更濃縮了改革開放30余年的豐碩成果??v觀60年中國現代黃金工業發展之路,可以看到新中國黃金工業的崛起和奮進,是“踏平坎坷成大道”的突進,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歷程。六十一甲子,往事并不恍如隔世,與現實卻差若天淵。一些標志性的緯度已經深刻在幾代黃金人的心中,鐫刻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如許光景,如許緯度,恰好可以成為我們檢視自己的一個坐標,一個契機。

歷史緯度

緯度之一是60年前。新中國在戰爭廢墟中崛起時的1949年,萎縮的4噸黃金年產量僅為1899年10噸年產量的五分之二。4噸,舊時代的尷尬印證著新中國破繭而出時的窘境,同時,也成為新中國著力振興黃金工業的原動力。

緯度之二是34年前的1975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分管黃金工作。中國黃金工業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徘徊了長達16年的緩慢恢復期,從此步入了持續、穩定、快速和全面發展時期,黃金產量年遞增率達到10%。值得關注的是,此時,正值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之時,一度遭冷落的黃金逆經濟頹勢而動。生于憂患、長于憂患的中國黃金工業,其政治地位、經濟地位首次在中國發展史上得以高度提升及戰略認可。耐人尋味的是,時至今日,仍可洞曉當年危世“四兩撥千斤”拯

7

救中國經濟方略的微妙。

1977年,全國黃金產量達16.028噸,創新中國成立2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首次超過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終結之年1911年15噸的歷史最高年產量。次年,也就是1978年,新中國進改革開放新紀元,是年產金19.673噸。

緯度之三是改革開放進入到第15個年頭,而在此一年前,也就是1992年,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年末開始實施“軟著陸”。這一年,國務院決定按低于國際金價10%的水平收購礦產黃金,將過去實行了幾十年的由國家定價的固定定價方式,改為隨著國際市場金價浮動定價方式,基本實現與國際金價的接軌。堅冰已破,壁壘打開,中國黃金工業在尚未適應改革前行的節奏時,“推船下海”,步入市場經濟時代。

其間,國內資本市場剛剛萌芽,黃金工業市場運營模式仍屬混沌蒙昧時期。與此同時,百分之百的中國黃金礦業企業市場模式(或是商業模式的導入)、思想觀念、發展戰略都在這一大環境中歷經了15年的艱苦磨礪、適應、調整直至發生變革。

1995年,“八五”計劃的最后一年,全國黃金產量突破百噸大關,產金108噸。1999年,業內達成普遍共識:堅持地質先行的方針,把擴大資源、占有資源、保護資源、利用資源、節約資源放在企業工作的首位,以尋求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緯度之四是2003年,在全國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經濟效益明顯改善的形勢下,中國黃金集團的龍頭企業中金黃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率先掛牌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黃金生產的上市公司,被業內稱為“中國黃金第一股”,成為我國黃金工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標志。此后,山東黃金、紫金礦業、招金礦業、靈寶黃金、恒邦冶煉等大型黃金生產企業相繼入市。恭逢其盛,眼下,“黃金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已經縱橫捭闔,蔚為大觀。

2007年,全國經濟大勢將又快又好中的“快”和“好”兩個字互換,強調了經濟運行質量,其次為發展速度,隱去做大做強,意味深長。同年,黃金產量定格于270.491噸。高速增長勢頭的出現即為黃金生產連續幾個低速增長時期的終結,也是我國黃金工業高速增長時期開始的標志。

如果說60年來,中國黃金工業向祖國貢獻了4000噸左右黃金,60年的中國黃金巨變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大劇,那么,30年的改革開放則是這巨大貢獻的助推器。30年的時空跨度,讓極富張力、蘊含潛能的中國黃金,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舞臺上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三項基金,市場經濟,雙增雙節,“學邯鋼,趕倉上”,企業經濟效益,礦業生產秩序治理整頓,減員增效,礦業權,企業核心競爭力,現代企業制度,資本市場,礦業融資,企業改制,資本運營,資產重組,資源整合,產業結構調整,西部大開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資源優化配置,產業集中度,科技成果產業化,又好又快,節能減排,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當一串層層遞進、呈現出鮮明時代特征的詞

8

語與事物,逐漸進入中國黃金業界時,凸現了當下中國與以往中國黃金礦業存在形態的巨大轉型。

日趨成熟

如果將視角再次聚焦于15年內的巨變內核時,人們還會欣喜地發現,經過十幾年的建設,中國黃金礦業日趨成熟。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黃金產量、效益增速明顯加快。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黃金地質勘探和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產出效益逐漸顯現。2003年至2007年,我國黃金產量年均增幅6.5%。在改革開放的第30個年頭,中國拉開了從黃金大國向黃金強國進軍的序幕:2008年,全國年產金282噸,為1949年的70倍,為1978年的14.3倍。全國黃金年產量由2003年的全球第六位,躍升至2007年的第一位,2009年更有望突破300噸大關。強國之夢必將在不斷拼搏、不斷進取、不斷變革中得以實現。

二是黃金地質勘查取得重大進展。國家黃金地質勘探專項資金的支持,企業地質勘探主體意識、自覺意識的增強,企業對地質勘探和礦權投資的大幅增加,新的找礦理論、找礦方法的廣泛應用,都有效促進了黃金地質勘探工作。近年來,中國黃金行業每年新增金資源儲量約500噸,2006年超過650噸,2007年新增700噸。甘肅、新疆、青海、吉林、內蒙古、陜西等地,相繼發現了大金礦。不斷遞增的黃金儲量夯實了構建黃金強國的基礎厚度和強度。

三是黃金生產技術進一步提升。一些大型黃金企業建立了研發中心,開展共性、難點科研課題攻關。國家安排了一批國債項目鼓勵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技術進步使已占全國黃金資源30%左右的難處理金礦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為開辟黃金礦業開發第二主戰場打開了新的通道和路徑。

四是企業規模效益日益顯現。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中國黃金行業通過大力推進企業結構調整,促進資源集中,以往“散沙”式的產業布局得以改善;大企業、大集團主導黃金行業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繼續扶持大型國企,針對中國黃金工業未來辯證施治的戰略正在進一步展開。國內黃金企業數量已由2003年的1211家,減少到目前的不足700家,在量的減少中發生了質的變化。目前,全國已有7家黃金企業在境內外成功上市,向世界展現著中國黃金礦業的另一種市場發展模式,為新興的中國資本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企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資源、資本和科技進步引發的大整合,大變革還將繼續,再過幾年,我們再來描畫黃金工業版圖。

無限空間

60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尚未有窮期,中國黃金工業雖已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工業化時代特色,但較之發達國家而言,產業業態仍為稚嫩。礦業作為資源型工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波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舊有的體制、結構、模式出現問題,變革勢必成為一種本能。而這正預示了一些方向。

已過“而立之年”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黃金行業市場化進程。但市場價值觀

9

卻尚待真正確立,黃金工業在獲取財富后如何保有財富和增值財富?西方社會于此已經累積一個世紀之多,其從形而上的市場觀到技術層面的資本運營智慧,都接近爛熟,而我們需要財富思想的“西學東漸”才剛剛開始。

自上世紀末始,黃金業界,百舸爭流,只爭朝夕,企業之間的競爭力前所未有集中在資源占有和控制能力上。十幾年來,在若干資源占有的成功案例后面,仍不乏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導致資源失實、估價失真及占有后的整合變數多多的弊端。時值今日,機會成本的機會己近乎于零。資源“蛋糕”基本被分割貽盡后,資源就是“財富”的理解已流于膚淺,以往單一礦種的開發模式已被歷史摒棄。更為科學、有效、充分開發利用寶貴資源的戰略意義遠遠大于資源占有。在破題中繼續尋找更佳優解,直接關乎行業可持續發展,則需要我們更加清醒,更有智慧,更具勇氣。

中國黃金工業經過60年風雨歷程的洗禮,特別是30余年改革開放的洗禮,積累了相當的實力和能量。在今后的發展之路上,以往過分專注量的累積,忽略技術升級,將使可以預見的發展瓶頸中的新挑戰更為現實。在各種利弊的比較中,科技實力無疑是影響中國黃金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短板之一,同時也是未來發展尚有無限上升空間的部分。釋放創造性,提高生產力,方可順利完成從黃金大國向黃金強國的過渡乃至轉變。

此外,資源變數與經濟氣候的無常變幻,國際黃金價格高位運行未來走勢如何?全球金融危機是勒馬還是松韁?企業贏利增長可持否?對于經濟能見度能否保持始終清晰的判斷?中國黃金現有實力能否抗衡今后未知的顛覆性危機?能否在如今大開大闔的經濟大潮中再次把握機會,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使行業立于不敗之地?中國黃金經歷了60年的鍛造,30年的洗禮,16年來市場化的探索,在未來擁有無限可能。但這個世界同樣沒有給我們留下絲毫大意喘息的余地,其可供沿襲的現成路徑并不多,需要我們去開拓;可供復制的開發模式會更少,需要我們去創新。中國黃金工業依然面對大考,面對挑戰。

在新中國60華誕的喜慶時刻,60年的輝煌即將成為歷史;已過3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將延伸:“中國富,黃金強”的宏大夢想將繼續。

中國黃金又置身于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期,中國黃金依舊任重道遠。

中國鋼鐵工業60年發展回顧與展望

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沒有強大的鋼鐵工業,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和國防的鞏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算起,我國鋼鐵工業已經走過了6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60年的風雨兼程中,我國鋼鐵工業經歷過坎坷和曲折,更有過乘風破浪、快速發展的輝煌。在新中國成立60年周年之際,回顧我國鋼鐵工業60年的發展

10

歷程,總結60年的發展成就和經驗,分析當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于促進鋼鐵工業未來又好又快發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鋼鐵工業60年的發展歷程

1.新中國鋼鐵工業的恢復和初步發展(1949—1957)

我國近代鋼鐵工業起步于1890年成立的漢陽鐵廠。但由于制度缺陷和長期戰亂,鋼鐵工業發展相當緩慢。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能生產鋼鐵的大企業只有19家,勉強能夠修復生產的只有7座高爐、12座平爐、22座小電爐,當年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僅相當于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的1/6。新中國成立后,新政府進行的第一步工作是對已有的鋼鐵企業進行接管。1947年至1950年相繼接管了30多家鋼鐵企業。第二步是組織企業迅速恢復生產。1949年7月,石景山鋼鐵廠(首鋼前身)、鞍鋼、本鋼率先恢復生產。此后,鋼鐵工業恢復生產工作迅速由東北向全國展開。短短的3年間,全國共恢復和擴建高爐34座,平爐26座。到1952年,全國粗鋼、生鐵和鋼材產量分別達到134.9萬噸、192.9萬噸和112.9萬噸,全面超過解放前的歷史最高水平;鋼鐵工業總產值達到136959萬元,比1949年增長6.1倍。

1953年至1957年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這一時期,在蘇聯的幫助下。鋼鐵工業開始了大規模投資建設。投資的重點是建設武鋼及鞍鋼和本鋼的改擴建等8個重點鋼鐵項目。此外,還改擴建了河北龍煙鐵礦、安徽馬鞍山鐵礦、湖北大冶特殊鋼廠等8個限額以上的鋼鐵項目;以及天津鋼廠、唐山鋼鐵廠、北京石景山鋼鐵廠、上海第一鋼廠等23個限額以下鋼鐵項目。“一五”時期,鋼鐵工業的基建投資額達34.5億元,占全國工業基建總投資的13.9%。其中,鞍鋼的改建投資為15.45億元,占該時期鋼鐵工業總投資的44.8%。經過大規模建設,形成了鞍鋼、武鋼、包鋼鼎足而立的新局面。到1957年,全國鋼產量達到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了3倍,其中,鞍鋼鋼產量291.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4.4%;實現工業產值46.5億元,比1952年增長2.7倍。

2.大躍進和鋼鐵工業的調整、整頓(1958—1965)

在“一五”時期鋼鐵工業取得了巨大進展的背景下,1958年我國進入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這年2月,《人民日報》發表了國民經濟要“大躍進”的社論。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在1962年或更多一點時間內,鋼鐵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在1972年或更多一點時間內,鋼鐵產量趕上或超過美國,會后,工業提出了“以鋼為綱”的口號,要求7年、5年甚至3年內提前實現原定的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8月召開北戴河會議,提出1958年鋼產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即從535萬噸提高到1070萬噸。由于1至8月全國實際產鋼量只有450萬噸,全年要完成1070萬噸的高指標,意味著要在該年剩下的1/3的時間內完成全年計劃的3/5。為了實現這一按常規不可能實現的高指標,國家提出要打破常規大躍進,全國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總動員,一起大煉鋼鐵。

11

通過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全民大辦鋼鐵運動,1958年的鋼產量雖然達到了1107萬噸,實現了既定的翻番目標,但所生產的鋼中有1/4以上是不能用的劣質鋼。1959年又提出在上年的基礎上產量再翻一番的高指標,繼續鋼鐵大躍進,但當年實際產量只有1387萬噸。1960年鋼產量雖然達到1866萬噸,但由于軋鋼能力不足,生產的鋼不能順利轉化成材,結果造成鋼錠積壓,企業效益不佳。全年鋼鐵工業實現利潤僅3.83億元,比1957年的10.65億元下降了65%。更為嚴重的是,持續3年的大煉鋼鐵和“以鋼為綱”,還造成了國民經濟中農輕重比例關系和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調,1961年被迫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

鋼鐵工業的調整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1)縮短鋼鐵工業戰線,精簡職工。從1960年底到1962年底,鋼鐵行業的職工人數從373.3萬人精簡至75.7萬人。(2)壓縮基本建設投資,停建了大部分項目。1961年鋼鐵工業的基建投資縮減為11.88億元,1962年進一步減至5.07億元。(3)大幅度調低鋼產量計劃指標。1961年鋼產量計劃指標調低至850萬噸。1962年鋼產量指標調低至600萬噸。到1962年底,鋼產量雖然從上年的870萬噸減少至667萬噸,但鋼鐵產品的品種質量以及鋼鐵工業內部礦山、冶煉和加工各環節平衡關系有所改善。

1963年至1965年,中共中央決定繼續實行對包括鋼鐵工業在內的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鋼鐵工業在這3年的繼續調整期間,一是增加供應農業用的鋼材生產數量。3年調整時期,供應農業用的鋼材達到了188.7萬噸,比“一五”計劃時期增長近1倍。二是把擴大品種、提高質量和滿足國防工業對尖端材料的需求擺在了突出位置。針對當時鋼材品種較少,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需要的情況,冶金部組織企業加強科學實驗研究,提高設備裝置水平,充分發揮現有設備潛力,試制新品種,增產稀缺品種。三是加強礦山建設力度,解決鋼鐵工業內部比例失調問題。在3年調整期間,礦山投資占鋼鐵工業總投資的比重,由“一五”計劃時期的16.1%提高到22.7%—29.7%。

經過1961—1965年的5年調整,鋼鐵工業生產有了恢復性的增長,鋼材品種質量有了較大改善,絕大部分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3.十年文革中鋼鐵工業的停滯和徘徊(1966—1976)

經過5年的調整,鋼鐵工業的發展開始步入正軌。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本應是鋼鐵工業加快發展的良好時機。但是,就在“三五”開局之年的下半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了,鋼鐵工業正常生產秩序完全被打破了。從1967年初到1968年底,鋼鐵工業出現嚴重倒退,鋼產量連續2年出現負增長。1967年,全國鋼產量下降至1020萬噸,比1966年減少了1/3。1968年,又下降至904萬噸,比1967年又減少了11.4%。同時,鋼鐵工業其他技術經濟指標也出現了嚴重的倒退。1968年與1966年相比,高爐利用系數下降了18.1%,生鐵合格率降低了1.04個百分點,實現利潤更是下降了72.1%,而入爐焦比卻上升了13.3%。

鋼鐵生產的嚴重倒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關注,1968年8月,國務院召開了有冶金部、煤炭部和幾個軍工生產部門重點企業參加的全國性會議,要求這些部門

12

和企業停止武斗,盡快恢復生產。在這種背景下,鋼鐵工業開展了恢復和整頓工作。(1)逐步恢復原來的生產指揮組織系統。1970年1月,冶金部發出正式通知,要求各企業把生產組織重新恢復為廠、車間、工段和班組的建制,被迫更名的企業要重新恢復其原來的名稱。(2)陸續把下放到“五七”干校和農村的管理干部和工程技術人員調回原單位工作,或重新安排工作。(3)加強企業管理。1970年1月,冶金部召開10家重點鋼鐵企業生產座談會,強調要堅持合理的規章制度,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4)大抓礦山建設。為改變黑色金屬礦山局面,國務院業務組于1970年初提出要“大打礦山之仗”。隨后,在國務院的支持下,冶金部在本溪召開了礦山工作會議,并在一段時間內重點抓了礦山建設,使鐵礦石產量有了較大的提高。全國鐵礦石產量由1968年的2679萬噸增加至1970年的6422萬噸,增長了1.4倍。(5)恢復和抓緊“三線”工程建設。“三線”建設始于1964年,納入“三線”建設的鋼鐵項目包括攀枝花鋼鐵基地、成都無縫鋼管廠、重慶鋼鐵公司、重慶特殊鋼廠、昆明鋼鐵廠、貴陽鋼鐵廠、遵義鐵合金廠等。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和破壞,這些項目要么處于停工狀態,要么工期比計劃大大延長。在這次恢復工作中,被停工的項目開始復工,被延期的項目開始加快進程。1970年7月攀鋼建成出鐵,次年出鋼,成為我國西南最大的鋼鐵基地。1970年9月,西北“三線”建設重點工程酒泉鋼鐵公司的1號高爐建成投產。

通過上述工作,全國鋼鐵生產得以止跌回升,1969年生產鋼1333萬噸,比上年增長47.5%;1970年生產鋼1779萬噸,同比又增長了35.5%,超過“三五”計劃預定的產鋼1600萬噸的計劃指標量;1971年鋼產量突破了2000萬噸,達到2132萬噸,比上年增長19.8%。

1972年,中央決定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開展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加快引進一批國內急需的技術裝備。國家計委針對我國鋼鐵工業“鋼不成材,材不對路”的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提出了《關于進口一米七連續式軋板機問題的報告》,得到中央的批準。1974年9月,一米七軋機系統的項目引進正式在武漢鋼鐵公司實施。這個以40億元的代價引進的具有20世紀70年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軋機系統于1978年12月建成投產,并形成了300萬噸熱軋板卷的生產能力,緩解了我國國民經濟所急需的熱軋帶鋼、冷軋薄板、鍍鋅板、鍍錫板和冷軋硅鋼片等鋼材品種短缺的矛盾。這對后來武鋼的改造和鋼鐵工業發展打下了一個較好的基礎。

但是,從總體上看,由于“四人幫”的干擾破壞,鋼鐵企業中一批懂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干部受到打壓,再加上長期的高指標、長戰線、瞎指揮,致使鋼鐵工業資金、設備浪費嚴重,行業發展又出現了倒退,1974年以來鋼產量出現大幅下降。本來1974年至1976年這3年的計劃產量都是2600萬噸,而實際上1974年只生產2112萬噸,比1973年減少410萬噸;1975年生產2390萬噸,比1973年減少132萬噸;1976年生產2045萬噸,比1973年減少477萬噸,僅相當于1971年的水平,產量整整倒退了5年。同計劃相比,3年共少生產鋼1322萬噸。

總之,十年文革,我國鋼鐵生產出現了十年起伏、十年徘徊,加上管理混亂,

13

使得1976年鋼鐵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與1966年相比出現了大幅度下降,鋼鐵工業的發展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4.鋼鐵工業的發展新起點和改革的起步與展開(1977-1991)

粉碎“四人幫”后,鋼鐵工業與全國各行各業一樣進行了撥亂反正,工作重點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所有鋼鐵企業先后開展了恢復性和建設性整頓,建立健全了崗位責任制、考勤制度等規章制度,重新建立了產量、品種、質量、原材料消耗等考核指標。這樣,鋼鐵工業迅速結束了文革十年的徘徊局面,1977年產鋼2374萬噸,1978年一舉突破3000萬噸大關,登上3178萬噸的新高峰。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成為我國鋼鐵工業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新起點。1978年10月,重慶鋼鐵公司和成都無縫鋼管廠—被四川省委確定為率先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的試點企業,企業在完成增產增收計劃后可以提留少量利潤作為企業基金,并可發放少額獎金。1978年末,上海冶金局實行行業上交利潤基數包干、超額分成的辦法,以調動企業改善經營、增產增收的積極性。1979年4月,國家決定對首都鋼鐵公司實行利潤留成和擴大經營管理自主權試點,允許企業按國家規定的價格政策自行銷售補充計劃的產品。到1981年,全國共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冶金廳(局、公司)實行了行業性總承包,80%以上的企業實行了多種形式的承包。與此同時,對鋼鐵工業的調整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新“八字”方針。針對鋼鐵工業,會議還特別指出:鋼鐵工業要為輕工業讓路,要處理好內部的比例關系,把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增加品種規格上,努力把緊缺的鋼材、鐵合金搞上去,大力提高冶煉和軋制技術水平,多煉優質鋼和合金鋼,積極提高鋼材的質量和自給率,以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這樣,鋼鐵工業按照國家計劃,壓縮投資,縮短基本建設戰線,1979年的基建投資(不包括寶鋼)從1978年的38.95億元縮減至30.13億元,1980年又降至30.08億元,1981年再降到25.24億元,一批產品質量差、成本高、效益低的小高爐和小鋼鐵廠被關停。

1982年,國家對首鋼實行“上繳利潤遞增包干”改革,以1981年上繳利潤為基數,年遞增6%,1983年改為年遞增7.2%,并允許首鋼15%的鋼材可以自行銷售,職工工資獎金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鉤。到“六五”結束的1985年,冶金系統110個大中型企業中,有37個企業實行了承包制,其余的73個企業實行了“利改稅”。與此同時,鋼鐵工業的計劃體制和價格機制也開始改革。1984年5月,國務院作出關于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十條規定,鋼鐵企業被允許自行銷售2%的計劃內鋼材,價格可向上浮動20%,超產鋼材可與用戶協議定價,超產的冶金原料、輔料、副產品可自銷。這樣,冶金產品價格開始出現“雙軌制”。1985年1月,國家又取消了對企業自銷產品只能加價20%的限制,鋼鐵產品開始全面進入價格“雙軌制”。到1987年,實行市場定價的鋼材占全部鋼材的比重已經達到了21.6%。

1986年,我國進入第七個五年計劃,隨著改革的深入,鋼鐵工業的固定資產

14

投資發生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計劃內經營項目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二是固定資產投資的主體由國家轉向企業,由企業承擔償還固定資產投資的貸款本息。

1987年,國家決定在一些大中型企業中全面推廣承包制。到1988年底,已有87%的全國縣以上國有鋼鐵企業實行了承包制,其中大型鋼鐵企業全部實行了承包制。除了企業承包,國家還對鋼鐵工業實行投入產出包干,規定冶金部對國家實行“五包”,國家對鋼鐵工業實行“三保”。承包制的實施,對鋼鐵企業擴大自主權、自主錢起到了重要的歷史性作用。與“六五”期間相比,“七五”期間鋼鐵企業上交利稅增加了66%,而且企業“自主錢”也增多。“七五”期間,鋼鐵工業固定資產總投資657.9億元,其中企業自籌資金占50%左右,新增煉鐵生產能力567.2萬噸,煉鋼能力611萬噸,軋鋼能力847.5萬噸。

在對外開放方面,這一時期鋼鐵工業不僅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還打破過去資源、資金閉關自守的狀況,開始利用國外資金和礦產資源。1978年,我國做出了通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利用進口鐵礦石,建設上海寶山鋼鐵廠的戰略決策。1980年和1982年,冶金部先后組建了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和中國冶金建設公司,以開拓冶金產品和技術設備的進出口業務,促進冶金系統的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1986年,國務院做出了利用外資加快鋼鐵工業發展的決定,并專門批準成立了中國國際鋼鐵投資公司,負責籌措外資,進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談判、簽約,當年就利用外資69.65億美元。1987年,我國還同澳大利亞哈默斯利(力拓旗下的子公司)簽訂合資經營西澳地區恰那鐵礦的協議。到1991年,我國鋼鐵工業的出口金額增長到13.87億美元,比1977年的1.13億美元增長了11.2倍;鐵礦石進口量增加到1903萬噸,比1977年的257萬噸增長6.3倍。

5.市場化進程中的鋼鐵工業(1992—2009)

1992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后,鋼鐵工業的改革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92年,鋼鐵行業普遍開展了“精干主體,分離輔助”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調整的改革,為企業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做了基礎性的準備。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鋼鐵企業改革的方向,當年就有12家企業被確定為國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63家企業被列為省(市)和有關部門的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試點。從1994年起,大中型鋼鐵企業建立現代企業普遍開始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同時,進一步放寬了市場定價的鋼材品種范圍。1992年除國防、軍工、農業、鐵道用材外,其他鋼材價格開始全部放開,當年實行市場價的鋼材占93%。1993年,所有鋼材均實行市場定價,結束了鋼材價格“雙軌制”的歷史。到“八五”計劃最后一年的1995年,我國鋼鐵產量達到9536萬噸,比“七五”末期的1990年增長2901萬噸。

進入“九五”時期第一年的1996年,我國鋼產量歷史性地突破1億噸,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鋼產量的13.5%,成為世界鋼鐵大國。此時又適逢國民經濟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從總量問題轉向結構性問題,發展的主要任務由成為世界鋼鐵大國轉變為成為世界鋼鐵強國。在這種背景

15

下,1997年召開的全國冶金工業會議,提出了“九五”期間鋼鐵工業要把優化產品結構,改善鋼材品種、質量和競爭力;優化工藝技術裝備結構,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優化企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中度作為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到“九五”末的2000年,我國鋼鐵工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比例提高到了30%左右,比“八五”末的10%提高了20個百分點,鞍鋼還自主設計出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ASP薄板坯連軋成套設備生產線連鑄比提高到了81.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比“八五”末的46.5%提高34.6個百分點。同時,一批落后的鋼鐵企業和生產設備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平爐除馬鋼、包鋼尚未關停外,其他企業的平爐均已關停。資料顯示,“九五”期間共淘汰小高爐1378座,小電爐、小轉爐和平爐800座,多火成材軋機250多套。此外,企業兼并重組也開始啟航:寶鋼(集團)公司與上海冶金控股(集團)公司、上海梅山(集團)公司聯合重組為上海寶鋼集團公司;湘鋼、漣鋼、衡陽鋼管聯合重組為華菱鋼鐵集團;攀鋼兼并成都無縫鋼管公司。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鋼鐵工業又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期,全國鋼鐵產量幾乎每年都以5000萬噸的遞增速度在上升。2003年,我國鋼鐵工業的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均突破2億噸,創世界歷史新高。面對如此快速的增長,出于結構優化和節能減排的考慮,2003年,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制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要求通過嚴格市場準入、強化環境監督、加強土地管理、控制銀行信貸等多種手段,遏制鋼鐵工業盲目發展,2004年,國務院在全國范圍內對在建和擬建鋼鐵項目進行清理整頓,涉嫌違規建設的鐵本項目被勒令中途下馬。2005年,國務院頒布《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從產業技術、產業規劃、布局調整、企業組織結構、行業準入及貿易政策等各個方面對鋼鐵工業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總體部署。受鋼鐵新政的推動,唐鋼與宣鋼、承鋼聯合組建為新唐鋼集團;武鋼重組了鄂鋼和柳鋼;首鋼控股水鋼之后,又通過向河北曹妃甸地區搬遷與唐鋼聯合成立首鋼京唐鋼鐵公司。2006年,國家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淘汰1億噸落后煉鐵生產能力和5500萬噸落后煉鋼能力。同年12月,河北唐山聚鑫鋼鐵有限公司2座12噸電爐、遷安市聯鋼金豐鋼鐵有限公司2座115立方米、138立方米高爐被拆除查封,拉開了淘汰落后產能的序幕。2007年,國家多次下調鋼材出口退稅稅率,對包括普碳鋼線材、板材、型材在內的部分鋼材產品加征50%—100%的出口關稅,并對鋼材出口實施許可證管理。但2007年,我國鋼產量仍然增長到4.94億噸,占世界的36.4%,比上年17.3%,鋼鐵生產能力達到5.5億噸。然而,進入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鋼鐵產量增長速度明顯放緩。2008年,我國鋼產量雖然突破了5億噸,達到50049億噸,但增長速度降至1.1%,增速比2007年低14.6個百分點,同時行業實現利潤大幅下滑。針對這種新情況、新問題,我國頒布了《鋼鐵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決定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后、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著力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切實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鋼鐵產業

16

由大到強的轉變。

二、鋼鐵工業60年發展的成就和經驗

1.60年發展的主要成就

(1)鋼鐵工業規模明顯擴大,在我國國民經濟和世界鋼鐵工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新中國60年來,我國鋼鐵生產芝麻開花節節高。新中國成立當年,我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到“一五”計劃末的1957年,鋼產量超過500萬噸。1986年超過5000萬噸。1996年超過1億噸。2003年超過2億噸,2005年超過3億噸,2006年超過4億噸,2008年突破了5億噸。以1949年為基數,1949—2008年間,我國鋼鐵工業的主要產品中,鐵礦石從59萬噸增加到82401萬噸,增長了1395.6倍;焦炭從53.6萬噸增加到32359萬噸,增長了602.7倍;生鐵從25萬噸增加到46067萬噸,增長了1841.7倍;鋼產量從15.8萬噸增加到50049萬噸,增長了3169.3倍;鋼材從14萬噸增加到58488萬噸,增長了4176.7倍。同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1952年,我國沒有一家企業年鋼產量超過100萬噸,產量最高的鞍鋼也只有78.9萬噸;1978年,鋼產量超過100萬噸的鋼鐵企業已有了鞍鋼、武鋼、首鋼等3家企業,其中產量最大的鞍鋼年產鋼686萬噸到2008年,鋼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鋼鐵企業已有了寶鋼、河北鋼鐵集團、武鋼、沙鋼、鞍鋼、山東鋼鐵集團、首鋼、馬鋼、華菱集團等9家企業,其中寶鋼和河北鋼鐵集團年產量超過了3000萬噸。

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鋼鐵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以及世界鋼鐵工業中的地位也均隨之不斷提高。1949年,我國鋼鐵工業總產值只有0.8億元,僅占當年全社會總產值的0.1%,實現利潤僅0.1億元。而到2007年,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的總產值已經超過3萬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9007億元,占當年全國GDP的3.6%;實現利潤2087.5億元,比1949年增長了2萬余倍。在國際鋼鐵工業的地位,1949年,我國鋼產量占世界鋼鐵總產量的比重還不到0.1%,居世界第26位。而到1996年,我國鋼產量已超過日本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比重也上升至13.4%。此后12年來,我國不僅一直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大國的寶座,而且占世界鋼產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2008年,我國鋼產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7.6%,比1996年又上升23.2個百分點。

(2)鋼鐵工業的地區布局有了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鋼鐵工業偏居東北一隅,地區布局很不合理。為了改變這種畸形的不合理布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了“三大五中十八小”建設和“三線”建設,實現了由沿海到內地的延伸,改善了鋼鐵工業的地區布局。2000年與1949年相比,東北地區鋼產量所占比例由72.6%下降為14.1%華北地區鋼產量所占比例由16.6%上升為25.8%;華東地區由5.1%上升為31.9%;西南地區由5.7%上升為8.9%中南和西北地區從零起步分別上升至15.9%和3.4%。進入21世紀后,適應國內資源不足和市場需求向沿海傾斜的新變化,我國鋼鐵工業發展重

17

心逐漸向經濟發展迅速、鋼材需求旺盛和利用進口鐵礦方便的沿海地區轉移。首鋼向河北曹妃甸搬遷,鞍鋼在港口城市營口市建立新的廠區;武鋼與柳鋼合作建設防城港鋼鐵基地。通過這些調整,我國鋼鐵工業的地區布局更加符合世界鋼鐵工業布局的發展趨勢,也更加適應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和市場環境。2008年與2000年相比,東部地區的鋼產量占全國的比重由60.3%上升至64.9%,提高了4.6個百分點,而中區和西部地區則分別由27.4%和12.3%下降至26.3%和8.8%。

(3)鋼材品種規格突破4萬個,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新中國初期,我國鋼鐵工業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無縫管、厚鋼板、大型型鋼、鍍層鋼板等都不能生產。經過60年的發展,現在我們己能冶煉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規格鋼材。1952年,我國合金鋼產量只有2.5萬噸,2007年增長到2823萬噸。1956年,我國低合金鋼年產僅3000噸,2007年增長到14430萬噸。板管帶等鋼鐵產品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16.4%提高到2007年的50.6%。隨著產品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改善和品種的增多,鋼鐵工業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能力也有明顯提高。2007年與1949年相比,國產鋼材(扣除重復材)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從68.8%上升到了96.8%。2008年,我國鋼鐵工業的板管帶比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兩項指標又分別提升至52.4%和97.1%,同比分別提高1.8個和0.3個百分點。從1949年到2008年,鋼鐵工業為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累計提供了33.52億噸鋼,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防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4)技術裝備水平大為提高,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鋼鐵工業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十分落后,最大的高爐,容積為690立方米;最大的平爐,公稱噸位為150噸;最大的電爐,容量只有5噸:最大的轉爐,容量為4噸,而且是酸性側吹;軋鋼設備也很陳舊落后;許多生產過程靠手工操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設備引進和自主創新的雙管齊下,我國鋼鐵工業的技術裝備日趨大型化、高效化、自動化、連續化、緊湊化、長壽化。連鑄比已由1978年的3.5%提高到2007年的97.7%。截止到2007年底,我國已經擁有130平方米以上的燒結機421臺,生產能力30396萬噸,占全國燒結機產能的58.4%;1000立方米以上轉爐120座,生產能力19118萬噸,占全國高爐產能的52.2%;100噸以上的轉爐140座,生產能力19875萬噸,占全國轉爐產能的51.3%;50噸以上的電爐69座,生產能力3947萬噸,占全國電爐產能的82.9%。目前,我國已擁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5500立方米的高爐、600噸的頂底復吹轉爐,以及世界最大的可年產150萬噸鐵水的COREX爐,寶鋼、鞍鋼、武鋼、馬鋼、太鋼等一大批鋼鐵企業的工藝裝備水平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隨著鋼鐵工業生產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鋼鐵工業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也隨之明顯提高。目前。我國鋼鐵工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入爐焦比、高爐噴煤比、轉爐爐襯平均壽命、連鑄比等,已接近或超過世界先進指標。

(5)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18

新中國之初,我國鋼鐵工業投入多、產出少、資源利用效率低,可持續發展能力差。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水平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鋼鐵工業的軋鋼綜合成材率,1949年為63.5%,1978年提高至74.8%,2007年提高至95.3%,比1949年提高31.8個百分點,比1978年提高20.5個百分點;每位從業人員年均生產的粗鋼量,1949年為2.4噸,1978年提高到13.9噸,2007年提高到163.1噸,分別是1949年和1978年的68倍和12倍;萬元增加值能耗從1985年的45.6噸標煤下降至2007年的5.3噸標煤,下降了88.4%;噸鋼綜合能耗從1978年的2524千克標準煤下降至2007年的632千克標準煤,下降了75.0%。2008年,鋼鐵工業的資源利益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以大中型鋼鐵企業為例,2008年,大中型鋼鐵企業萬元增加值能耗降至5.13噸標煤,比上年下降2.4%;噸鋼可比能耗609.6千克標煤,比上年下降0.8%;噸鋼耗用新水5.09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1%;外排廢水中的化學耗氧量比上年下降29.0%,SO2排放量同比下降3.8%,工業煙塵排放量同比下降7.5%,工業粉塵排放量同比下降12.1%。

2.60年發展的主要經驗

新中國建立6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其中值得總結的經驗非常豐富,初步概括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

縱觀新中國60年,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有三個“黃金時期”,即1949年到1957年的8年,1961年到1965年的5年調整,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30余年;也有兩次重大曲折,即1958年到1960年的3年“大躍進”和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這60年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告訴我們,什么時候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什么時候鋼鐵工業發展就能又好又快,反之,如果像“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樣,以階級斗爭為綱,社會秩序混亂,鋼鐵工業的生產建設不僅不會向前發展,反而會出現大的倒退。

(2)堅持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

新中國60年鋼鐵工業的發展實踐證明,鋼鐵工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之間存在由投入產出為代表的內在有機聯系,鋼鐵工業只有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保持協調發展,才能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反之,像在3年“大躍進”時期那樣,片面強調“以鋼為綱”,在國民經濟中,鋼鐵工業孤軍突進,在鋼鐵工業產業鏈內部,礦山、冶煉、軋材之間的比例失調,結果不僅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最終使鋼鐵工業的發展難以為繼,不得不進行痛苦的調整。

(3)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

新中國60年鋼鐵工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鋼鐵企業由政府部門經營,生產計劃統一下達,物資供應統一調撥,產品統一購銷,財務統一收支,人事統一管理,企業沒有經營自主權,缺乏活力,鋼鐵工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效率和效益均不如人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改革

19

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發揮市場合理配置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激勵和約束功能,建立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充分調動企業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鋼鐵企業的生機和活力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整個鋼鐵工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并躋身于世界鋼鐵大國之列。

(4)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集約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

新中國60年來,我國鋼鐵工業發展與科技進步是息息相關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煉鋼設備主要是平爐,鋼鐵科技工作者就創造了“高溫、薄渣、活躍沸騰”的快速煉鋼法,改單槽出鋼為雙槽出鋼、三槽出鋼,采用鋁鎂爐頂磚來強化冶煉,還開展了符合我國資源特點的合金鋼,低合金鋼的研究,為鋼鐵工業增加產量、擴大品種作出了重要貢獻。到了60年代,為了趕上世界鋼鐵新技術的發展,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建起了第一座高爐噴煤裝置、第一座30噸氧氣頂吹轉爐煉鋼廠、第一座弧型連續鑄鋼機、第一座小型連續軋鋼廠。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我國鋼鐵工業又創造性地開展了攀鋼釩鈦磁鐵的冶煉、包鋼含稀土、鈮共生鐵礦的冶煉、酒鋼含氧化鋇高硫鏡鐵礦冶煉的技術攻關,并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改革開放后,我國鋼鐵工業通過連鑄、連軋機、高爐、轉爐的國產化以及連鑄技術、高爐噴煤技術、綜合節能技術等6大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研發,擴大了品種,提高了質量,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競爭力。新中國60年發展歷程證明,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鋼鐵工業由小變大、由弱轉強的根本途徑,成為鋼鐵企業由粗放型經營轉向集約型經營、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自身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三、鋼鐵工業發展當前面臨的困難及其應對策略

前已提及,進入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世界經濟增速減緩的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的消費需求減弱,鋼材價格大幅回落,經濟效益明顯下滑,行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從2009年前幾個月的情況看,當前鋼鐵工業發展中面臨的不利局面還有繼續惡化之勢。這主要表現在:(1)國際市場需求嚴重萎縮,鋼材出口大幅度下降。從2009年1-2月的情況看,我國鋼材出口延續了自2008年9月以來逐月大幅回落的走勢。海關統計顯示,1—2月我國鋼材累計出口量為347萬噸,同比下降53.5%。不銹鋼行業的龍頭老大太鋼集團2009年截至3月26日,不銹鋼出口尚不到1萬噸,同比下降了80%。(2)鋼材庫存猛增。據有關方面調查,目前全國鋼材庫存總量達2000萬噸,而往年正常水平都在200萬噸左右。(3)價格繼續下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監測,截至2009年3月20日,鋼材市場價格月同比下跌了7.4%,季同比下跌了6.9%,鋼材的總體價格水平已跌至15年來的歷史新低。(4)行業效益繼續惡化。2009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由上年同期盈利255億元轉為凈虧損7.7億元。

20

中國鋁工業60年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中國鋁工業的起步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60年來,中國鋁工業的發展氣勢磅礴,過程波瀾壯闊,成就令世人矚目。我國不僅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鋁生產國和消費國,而且科技研發、技術創新成果豐碩,實現了鋁工業技術及裝備從引進到輸出的歷史性轉變,成為拉動世界主要鋁產品增長的主導因素、推動世界鋁工業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中國鋁工業60年發展歷程

中國鋁工業的60年,是實現鋁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60年,是奮發圖強、勇于創新的60年,是幾代有色人孜孜不倦、熱血奉獻的60年。

經過建國后近30年的艱苦創業,我國初步建成了比較完整的鋁工業體系,為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前中國鋁工業近乎1張白紙,1949年全國鋁產量僅10噸。1950年,中國第一家氧化鋁廠(501廠)開始建設,并于1954年投產;第一家電解鋁廠--撫順鋁廠1949年開始籌建,1954年10月1日建成投產;第一家鋁加工廠--東北輕合金加工廠(101廠)1953年動工建設,1956年建成投產。到1958年,我國初步形成比較完備的鋁工業體系,實現了中國鋁工業從無到有,保障了國防軍工和國民經濟建設的急需。195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大力發展銅鋁工業的指示》,中國鋁工業開始走上了發展軌道。一批鋁廠動工建設,形成了山東鋁廠、鄭州鋁廠、貴州鋁廠三大氧化鋁生產基地,撫順鋁廠、包頭鋁廠、青銅峽鋁廠等八大電解鋁生產基地,以及東北輕合金、西南鋁、甘肅隴西鋁等鋁加工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后的30年,中國鋁工業從產業規模、關鍵技術裝備、研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等全方位進入全球鋁工業大國的行列,為新世紀鋁工業向世界強國跨越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加快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1983年,國家組建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并于1984年成立了國務院鋼鋁領導小組,提出了“優先發展鋁”的戰略,中國鋁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實現了規模和產量的快速增長。各氧化鋁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以引進國外同期先進技術為主,初步改變了中國氧化鋁工業技術和裝備落后的面貌;電解鋁工業步入了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起步時期;鋁加工由于建筑業大發展的帶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01年,中國鋁業公司成立,并成功實現海外上市,中國鋁業河南分公司、山西分公司率先成為產量超百萬噸的大型氧化鋁廠,當年六大氧化鋁產量占全球總量的9%,中國成為全球主要氧化鋁生產國,同時,電解鋁產量也迅速發展,首次由原鋁的凈進口國變為凈出口國。2008年,我國生產氧化鋁2278萬噸、電解鋁1318萬噸、鋁加工材1427萬噸,原鋁消費量1260萬噸,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鋁消費市場,中國已成為世界鋁工業發展最活躍的推動力量。中國正在向世界鋁工業強國穩步邁步。

21

中國鋁工業60年輝煌成就

60年來,中國鋁工業引領和支撐共和國經濟建設前進的步伐,幾代有色人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共同譜寫了中國鋁工業輝煌的篇章。

一是建立了規模宏大、綜合配套、布局合理的鋁工業體系。中國鋁工業白手起家,發展成為全球規模最大、體系完善的鋁工業體系。從勘探、采選、冶煉到加工,中國鋁工業上下游齊全、產業鏈完整,能充分發揮整體的優勢;從科技研發到工程設計,從工程建設到生產、物流服務,中國鋁工業門類齊全、體系配套,能充分保障鋁工業健康發展。

二是形成了開放的商品與資本、現貨與期貨并存的市場體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國鋁工業60年來完成了從產品到商品、從單一國家投資到融資多元化、從現貨交易到現貨與期貨并存的轉變,形成了開放的商品與資本、現貨與期貨并存的市場體系。

三是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中南大學、東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等高校成為鋁工業人才培養和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鄭州輕金屬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等院所成為地質、采礦、冶金、材料和應用方面的研究開發基地;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等成為工程設計與管理的中堅力量。

四是形成了具有中國鋁工業特色、適應競爭要求的新格局。1998年的債轉股的成功實施,及以后的體制改革和戰略重組,在中國鋁工業企業形成了“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中國鋁工業的產業集中度不斷得到提升。進入新世紀以來,通過對電解鋁、鋁加工企業的整合,企業實力迅速增強,中鋁公司成為全球最具有影響的鋁業公司之一。與此同時,民營企業大規模投資鋁工業,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為鋁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是造就了一批與時俱進,能打硬仗的鋁業職工隊伍。在中國鋁工業60年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一批經驗豐富、能打硬仗的經營管理者隊伍,一批技術精湛、開拓創新的科技人才隊伍,一批作風踏實、肯于鉆研、愛崗敬業的職工隊伍。這3支隊伍在不同歷史時期,經受住了國際技術封鎖、3年自然災害、國內各種運動風波等種種困難的考驗,憑著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中國鋁工業從弱小走向強大,并為中國鋁工業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六是保障了國民經濟發展、國防軍工建設的需要。作為基礎原材料產業,60年來中國鋁工業共生產氧化鋁近1.4億噸、原鋁9000多萬噸、鋁加工材近7500萬噸,保障了經濟發展對鋁原料的需求。成功生產出350km/h的高速列車鋁型材,為城市輕軌和高速列車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鋁合金大煅環的研制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成功開發出140多個氧化鋁品種,有效地滿足了化工、建材、機械、電子、醫藥、環保領域的需求,而且在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國防等高精尖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中國鋁工業60年的輝煌,傾注著黨和國家歷屆領導人的深情關懷。毛澤東、

22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多次視察鋁工業企業,關心鋁業的發展,為鋁業干部職工帶來巨大的鼓舞,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中國鋁工業未來發展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鋁工業仍面臨著十分嚴峻和復雜的挑戰,保持競爭優勢任重道遠。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鋁工業在規?;?、專業化和集約化、在技術創新能力和關鍵人才培養、在管理機制、體制和國際競爭能力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多年來迅猛發展中積累的產能增長過快、布局不盡合理的矛盾需要解決;產業發展與資源、能源、環境等外部條件的發展不相適應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

中國鋁工業是較早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行業之一,鋁企業的對手來自全世界。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卷全球,世界礦業迅速跌入低谷,鋁工業成為重災區。綜合來看,后危機時代的全球鋁工業已進入了一個漫長的產能過剩、激烈競爭、以深度結構調整為主線的微利時代。

盡管存在諸多問題和不確定因素,但中國鋁工業依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為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對資源、能源和基礎材料的需求持續增加,因此,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發展內在需求仍是中國鋁工業前進的不竭動力,中國鋁工業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中國鋁工業所擁有的不可比擬的優勢。

中國鋁工業經過60年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物質基礎,已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應對危機的能力正在不斷增強,這是中國鋁工業未來發展的根本保證。

國家4萬億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方案、重要金屬的收儲計劃以及行業調整振興規劃出臺,為鋁工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當前經濟增長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企穩向好的勢頭日趨明顯,中國經濟正在走出低谷,對鋁生產和消費的拉動效應逐漸顯現。因此,中國鋁工業的未來仍然是光明的,對此應該充滿信心。

從世界鋁工業和中國鋁工業發展走過的歷程來看,未來鋁工業的發展有五大主要趨勢:一是一體化趨勢,煤(水)-電-鋁一體化聯合企業的形成,使得綜合成本下降,規模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二是集團化趨勢,集團化是提高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效益的有效途徑。三是國際化趨勢,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資源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參與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流轉,是必然的趨勢。四是生態化趨勢,鋁工業的發展將更加重視節約資源、節約能源、減少污染排放、回收再生、加大綜合利用力度。五是品牌化趨勢,未來的鋁工業將更加注重品牌化經營,良好的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將成為市場的通行證。

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在中國有色協會的指導下,在全國鋁企業的共同努力下,中國鋁工業必將渡過危機,實現新的騰飛,為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為

23

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中鋁公司愿與全國同行一道,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加強團結協作,加強體制和機制的創新,為中國鋁工業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新中國鎢工業60年

新中國鎢工業60年沐浴著春風雨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一、光輝的歷程

新中國鎢工業60年的發展歷程,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創業和崛起階段(1949~1981年)

地質普查勘探工作到五十年代后半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六十年代以后,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了不少新的礦床,又增加較多的儲量,為建設一批鎢礦采選聯合企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2年建成中國第一座機械化選礦廠-大吉山鎢礦選廠,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被列為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中。隨后相繼建立起了幾十座機械化采選礦山,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鎢礦采選系統。

解放初期,大連鋼廠開創了中國硬質合金的歷史。五十年代初期,新建了一批硬質合金車間,拉開了中國硬質合金工業發展的序幕。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鎢工業綜合性生產企業--株洲硬質合金廠。從1953 年9 月上海燈泡廠制成第一盤<0.18mm鎢絲起步,一批鎢冶煉加工企業又相繼建成。

2、攻關和開發階段(1981~2000年)

1981年、1983年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第二次鎢業科技大會,方毅同志題詞:“振興鎢業”和“勇攀高峰”,吹響了向鎢工業科技進軍的號角,涌現了不少趕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比如“萃取”和“離子交換”鎢冶煉工藝,相繼自主開發成功。

改革開放揭開了中國硬質合金工業發展的新紀元。株洲硬質合金廠、自貢硬質合金廠等企業相繼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成套生產線或生產技術,提升了中國硬質合金的工藝裝備水平和產品質量檔次,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改革開放也給鎢材加工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鎢材產量大幅度上升,產品質量、品種、規格呈現新格局。

3、改革和創新階段(2001~2009年)

在世紀、千年的雙重交接中,中國鎢工業呈現出總量增大、效益提高、結構優化、產業升級的嶄新局面。

24

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的產品進一步向高精尖方向發展;深圳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鉆生產,進入全球前4強之列;廈門金鷺特種合金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硬質合金高精密刀具;廈門虹鷺鎢鉬工業有限公司繼續保持全球最大的鎢絲生產企業地位。

鎢資源主產地--江西的鎢產品結構繼續向高端鎢產品發展。如崇義章源鎢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的工藝生產技術也取得很大進步。

與此同時,株洲、廈門等地建立了國家級鎢的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大大提高了中國鎢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二、歷史性的跨越

2004年以后中國鎢工業走出多年低谷,脫離困境,特別是鎢礦山扭虧為盈。全行業銷售收入2008年是2003年的4倍;全行業實現利潤2008年是2003年的9倍。2005年以后國內鎢價合理回歸,也拉動了國際鎢市場價格的上揚,出口1噸鎢品相當于2003年前的4噸以上,國際競爭力和市場話語權不斷增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和突破:

1、鎢儲量穩居世界第一

盡管新中國成立前已有40余年的開采歷史,建國后又經過60年大規模開采,但到目前為止,中國鎢儲量占世界鎢儲量的比例為48.8%,穩居世界第一。

2、鎢消費量躍居世界第一

綜合國際鎢協(ITIA)及中國鎢協(CTIA)統計數據表明,全球鎢的消耗呈逐年穩步增長的趨勢,中國鎢消費量達到了世界鎢消費量的1/3,已成為了世界第一鎢消費大國。

3、鎢品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據統計,1949年~2008年生產鎢精礦占世界總產量的51.2%,其中,1986年~2008已達到占世界總產量的66.9%。

2008年APT、鎢粉、硬質合金、鎢絲生產量分別比1985年增長8.8倍、6.34倍、5.3倍、12.3倍,均位居世界第一位。

4、鎢貿易量仍居世界第一

1995年以前中國大量出口鎢精礦,1995年后,鎢精礦出口量基本為零,配額初級冶煉產品出口量得到一定控制,硬質合金、加工材產品出口量逐年有較大增長。

雖然實行出口總量控制,但中國依然是世界第一鎢貿易大國,供應了全世界80%以上的鎢需求量。2007年鎢品出口量,比2003年增長11.14%,出口額比2003年增長329.33%。

三、科技進步碩果累累

1、地質找礦

“五層樓”垂直分帶模式、“多元一體”成礦模式、淺源重熔巖漿系列、深源巖漿成礦系列概念的提出,測試方法、先進儀器和物化探的應用等帶來了鎢礦

25

地質找礦的豐碩成果。

2、采礦工藝

孔底起爆技術和汽車與電耙聯合出礦的試驗研究, “三無”留礦法、工作面無人留礦法、機械化放礦留礦法,使采礦工藝技術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鎢礦山地壓的工程研究,總結出地壓的預報方法及控制措施。露天采礦法開始在鎢礦采用。

3、工藝

欒川白鎢綜合回收技術、鎢細泥回收工藝的改進、重選中的動篩跳汰機、螺旋溜槽的應用、黑鎢礦浮選中的選礦藥劑研制、絮團浮選和載體浮選;白鎢礦浮選中的常溫浮選技術的發展、湖南柿竹園礦黑白鎢混合礦浮選中新型螯合捕收劑和選擇性抑制劑的研制和應用;強磁選機的應用等等,使中國鎢選礦技術取得了很大發展。

4、鎢冶煉

在工藝方面,除“壓煮-萃取-結晶”工藝和“壓煮-離子交換-結晶”外,還取得了在鎢精礦分解技術、鎢鉬分離技術新工藝等成果。鎢冶煉技術完成了從黑鎢向白鎢轉變的技術開發和工業應用;超細鎢粉已實現工業化生產。

5、鎢加工

硬質合金檔次不斷提高,自主開發出柱狀細晶厚膜氧化鋁涂層技術、PCVD氮碳化鈦中溫涂層技術、PVD涂層技術涂層系列產品,以及黑金剛系列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硬質合金生產過程中一系列先進裝備和工藝技術已在不同廠家得到應用并相繼國產化。

在摻雜鎢絲制取方面的主流技術已居世界先進水平。

鎢基高密度合金的材質研究、新工藝研究和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6、鎢特鋼

近年來,采用白鎢礦、鉬精礦和釩渣直接冶煉高速鋼、模具鋼、基體鋼技術有了重大突破。

7、鎢化工

含鎢工業催化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鎢催化劑在清潔汽油、清潔柴油化工生產工藝開發方面表現的優異性能,被譽為綠色化學領域的明星催化劑。

8、鎢資源循環利用

鎢資源的再生利用技術得到廣泛推廣,二次鎢資源包括鎢廢渣、煙塵、廢催化劑、鎢合金回收原料和APT冶煉渣等。開展礦山廢石、尾礦中的有價元素的回收利用技術也有很大進展。

四、產業結構呈現新局面

1、產品結構得到調整

隨著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各個領域以及國際市場對鎢產品需求的不斷變化,

26

全國鎢企業加大產品開發力度,不斷研制新產品,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形成了從鎢冶煉產品、化工產品、硬質合金和鎢材鎢絲門類比較齊全的系列產品。特別是硬質合金規格型號已達4萬多個,基本覆蓋了國內外市場的應用領域。

2、產業集中度得到提高

大型鎢企業的產業比重和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產業集中度得到提高。通過聯合重組,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有限公司,上述五家鎢業集團公司,鎢精礦、APT、鎢粉生產能力占全國生產能力的30-40%。2008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達到了6家,其銷售收入占據全行業銷售收入近60%。

3、鎢產業不斷向鎢資源產地集中

江西的APT、鎢粉生產能力均占全國生產能力的30%以上,鎢礦集中的贛州地區APT和鎢粉生產能力分別占到江西省的80%和90%以上。2008年湖南硬質合金實際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3以上。江西、湖南兩省的鎢鐵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多。

在一些地區形成了鎢產業集群,使鎢產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五、寶貴的歷史經驗

1、對鎢礦資源開發利用要實施戰略管理

鎢因其獨特的性能和在廣泛領域內難以替代的用途而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戰略意義的稀有金屬礦產資源,是中國在國際上最具有優勢地位的礦產資源之一。

為維護國家利益、戰略利益、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對中國鎢礦資源要實施戰略管理,包括制定戰略規劃、加強戰略保護、實施戰略儲備等等。

2、加強宏觀調控,實行嚴格的總量控制

1991年國務院將鎢列為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礦產資源法》明確規定:“實行有計劃的開采”。鎢的開采和出口總量控制被列入國家“十五礦產資源規劃”,國土資源部《2008~2015年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又重申:“嚴格實行保護性開采的特定礦種開采總量指標控制,嚴禁超計劃開采和計劃外出口”。

新中國鎢工業60年發展的實踐證明:只有嚴格按國家規定控制鎢礦開采總量、鎢品生產量和出口量,才能充分發揮中國鎢資源優勢和在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這是歷經幾十年花了巨大代價得來的寶貴經驗。

3、加強行業自律,才能維護市場秩序和行業利益

新中國鎢工業60年發展的經驗教訓說明:再也不能拼資源,惡性競爭,“集體自殺”了。接受歷史的沉痛教訓,就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強化協會的服務、監督、自律的職能,把協會辦成規范行業市場、實現行業有序發展的自律團體,通過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行業利益;通過行業自律達到全行業的和諧共贏。

4、規?;?、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才能實現鎢業強國目標

27

中國鎢工業60年發展實踐證明:在發展思路上,要堅持以體制創新為主線,走規?;?、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的路子,進一步加快體制、機制和管理制度創新,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大力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趕超世界一流企業。支持中小型企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形成一批實力雄厚的專業化生產企業。

5、立足自主科技創新,才能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中國鎢工業60年發展的歷史證明:中國鎢工業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要控制鎢品總量,推進產業整合重組,優化鎢品結構,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以科技自主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加快開發深加工產品,不斷提高產品的檔次,全面提高技術裝備水平,逐步建成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效益顯著、環保達標、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工業體系,提高中國鎢工業在國際上的整體競爭力。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07年10月13日,為中國鎢業百年發展作了“堅持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實現鎢業的可持續發展”重要批示。展望未來,中國鎢工業界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為實現中國鎢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而繼續努力奮斗!

中國企業過去一年在澳洲投資的大型資源項目

以下為中國企業過去一年在澳洲的大型投資項目,包括已提議的,成功的以及失敗的:

9月24日澳洲國防部反對中國武漢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澳洲分公司與澳洲Western Plains Resources(WPR)成立合資公司。國防部官員稱,該計劃接近澳洲內陸導彈實驗射程,可能有損于經營和國家安全。

9月8日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收購澳洲鈾開采商Energy Metals。

9月8日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同意以1,260萬澳元買下Ferr Aus12%的股份,并扶助其建設用于鐵礦石出口的鐵路設施。

8月28日中國寶鋼同意投資2.4億美元,以獲取澳洲鐵礦石廠商Aquila Resources15%的股份。

8月27日澳洲被收購目標Nufarm表示,仍在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就收購方式進行協商。

8月13日兗州煤業同意以29億美元收購澳洲煤礦商Felix Resources。

6月17日中國五礦龍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4億美元,買下Oz Minerals的多數資產。

6月5日澳洲礦商力拓放棄與中國鋁業195億美元的結盟計劃,因股東反對。

5月8日澳洲政府批準中國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其所持澳洲鐵礦商Gindalbie

28

Metals股份增至原先的三倍。鞍鋼所持股份升至36.28%。

5月1日中國有色礦業集團(CNMC)同意以1.86億美元購入澳洲稀土礦商Lynas的多數股份。

3月31日中國湖南華菱鋼鐵集團以6.45億澳元,將對澳洲Fortescue MetalsGroup的持股比例提高至17.3%。

2月5日中國第三大鋅廠商--深圳市中金嶺南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獲得澳洲政府批準,收購澳洲鋅礦商Perilya的控股股權。

2008年9月22日澳洲批準中鋼集團將對該國鐵礦石開采商Murchison Metals的持股比例增至49.9%。

2008年9月16日中鋼集團收購澳洲鐵礦石開采商Midwest Corp 。

我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7年蟬聯世界第一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統計顯示,2008年中國10種有色金屬產量2519萬噸,是1949年的1894倍;從2002年到2008年,10種有色金屬產量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期間年均增長16.4%。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有色金屬生產、消費均居世界第一的大國,產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在國際同業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統計同時顯示,2008年中國有色金屬進出口貿易額達到874億美元,是1978年的108倍;2007年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1464億元,是1978年的120倍。目前,已有兩家有色金屬企業入圍世界500強。

康義在日前召開的新中國有色工業60年慶祝大會上介紹說,中國有色金屬工業60年發展歷程可分為前30年和改革開放后30年兩大階段和不同的發展時期。前30年,是有色金屬工業進行大規?;窘ㄔO時期,期間建設了一大批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企業,逐步組建了地質勘探、勘察設計、建筑施工、科研院所、大中專院校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有色金屬工業體系。

中國有色金屬經過60年的發展,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在消化,成功研發了一大批行業共性、關鍵性技術并用于生產,增強了行業的競爭力。其中,鋁工業自主研發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預焙槽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并已輸出國外。

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2008年,全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332億元,約為1978年的173倍,改革開放30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9075億元,是前30年的46倍左右。同時,資源開發取得明顯進展,在對國內資源危機礦石邊部、深部開展新一輪找礦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境外礦產資源開發也取得新進展。

同時,中國有色金屬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實質性進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年

29

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有色金屬企業已有2家,超過300億元的有7家。

【國外礦業】

全球今年已發現200多處新油田

迄今為止,今年已報告了在數十個國家發現的超過200處新油田,包括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澳大利亞、以色列、伊朗、巴西、挪威、加納和俄羅斯。發現這些油田的既有跨國巨頭,比如??松梨诠?,也有行業中的小企業,比如塔洛石油公司。

就在九月,英國石油公司說,新發現了一處大型深海油田。同時,阿納達科石油公司宣布,在塞拉利昂一個"令人激動和極有希望的"地區有大發現。

這些公司每年新發現數以十億桶計的石油,這很平常,但今年的步伐罕見地充滿活力。據劍橋能源咨詢公司說,上半年新發現的油田總儲量約有1 00億桶。如果發現新油田的這一速度能繼續保持到年底,那么很可能創下自2000年來的最高水平。

盡管近些年來,人們猜測,石油產量的頂峰即將到來,隨之將出現下跌,但石油業的人們說,地下仍蘊含有豐富的石油,尤其是在海底之下,即使發現和開采會變得困難些。價格和技術進步的速度仍是支配石油產量的主要因素。

第三季度全球央行黃金儲備量基本持平

9月28日,世界黃金協會(WGC)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各國政府致力于找到擺脫經濟衰退的出路,全球央行第三季度維持黃金儲備量基本不變。雖然央行的黃金總量沒有變化,但大部分國家黃金總值占總資產的比例小幅下降。

按世界黃金協會9月份"世界官方黃金持有量"報告所稱,美國和德國各持有8,133.5噸和3,408.3頓黃金,排名全球前兩位。世界第一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的增幅緩慢,第三季度為1,054噸,占總儲備的1.8%。

沙特和卡塔爾這兩個海灣國家第三季度維持黃金儲備量不變。WGC沒有公布關于阿聯酋央行的數據。沙特和卡塔爾的黃金儲備各占總儲備的12.3%和2.3%,09年3月份時的數據分別是12.4%和3.7%。

雖然德國在第二季度賣出了黃金,但法國和其他主要歐洲國家增加了黃金儲備。德國出售了4.3噸,法國則增加了5.6噸。

30

俄羅斯前9個月天然氣產量同比下降18.4%

俄羅斯聯邦政府能源部10月5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今年1月至9月的天然氣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4%,下降到了4053億立方米。

其中,俄羅斯在9月份生產了45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同比下降了12.6%。

據統計,俄羅斯在今年前9個月里共出口了1026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8.3%,其中,俄羅斯9月份出口了140.3億立方米天然氣,同比增加了3.6%。

據俄羅斯聯邦國家統計署(Rosstat)日前公布的統計數字所說,俄羅斯在2008年生產了6648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墨西哥發現大型鋰礦

日前在墨西哥中部薩卡特卡斯州和圣路易斯波多西州附近發現了一座巨型鋰鉀礦,墨西哥有望一躍成為世界重要產鋰國之一。

據墨方企業稱,這一以鋰礦為主的儲礦范圍約有367平方公里,平均每10米深可開采8000萬噸鋰。預計第一個工廠將于2010年底投產運營,年產1萬至1.2萬噸碳酸鋰。以儲量來估測,該鋰礦可供開采約80年。截至目前,已有加拿大、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國家的企業對合作生產表示出極大興趣。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全世界僅11個國家出產鋰礦,另有3個國家發現鋰礦但尚未開采。目前世界上最大鋰礦產地是智利,每年生產的鋰礦產品占全球市場的54%。

巴西將開發一儲量高達120億噸的鐵礦床

在巴西舉行的一采礦會議上,巴西經濟開發部秘書長SergioBarroso透露,米納斯吉拉斯州將開發儲量可能高達120億噸的一鐵礦床。該礦床可能為迄今亞洲的最大礦床即6月份在遼寧發現的最大鐵礦床的4倍大,這一礦床儲量超過30億噸。而世界最大的鐵礦石供應商淡水河谷公司2008年底探明儲量為90億噸。 由巴西企業組建的一集團將負責探明該州北部的鐵礦石儲量,然后再出售給大的采礦公司開采,該州負責運輸及提供稅收方面的支持。但他未透露組建的該集團都有哪些企業以及哪家大型采礦公司對收購有興趣。該集團準備今年11月底對該礦床儲量進行初步開探。

31

力拓澳洲鐵礦石出口總量突破30億噸

2009年9月8日,力拓集團宣布,從澳大利亞出口的鐵礦石總量創下30億噸的歷史新高,自1966年從皮爾巴拉地區(Pilbara)出口了第一船用于煉鋼的原材料之后,該地區呈現出指數式的迅猛發展。

力拓集團在西澳皮爾巴拉地區運營十一個礦山和兩個港口的三個礦石碼頭,經由蘭伯港和丹皮爾(Dampier)這兩個港口出口的礦石總額在9月8日周二上午十時左右突破了30億噸大關。

"這兩座礦山相距300公里以外,所產礦石品位完全不同,它們分別通過鐵路運送到有著四個泊位的新港口進行匯合裝船,以滿足我們最重要的長期客戶之一的要求。"里雷曼說。

1966年8月22日,力拓集團從澳大利亞出口了第一船礦石,裝載五萬二千噸來自湯姆普萊斯礦山(TomPrice)。由名為HuonMaru船只從丹皮爾港出發運往日本新日鐵鋼鐵公司的前身Yawata鋼鐵公司,最終用于鋼鐵生產。

1972年,羅泊河礦山公司(力拓集團持股53%)開始從新建的蘭伯港出口鐵礦石,同年晚些時候,哈默斯利鐵礦公司(力拓集團持股100%)在丹皮爾港口開通了第二個港口。

2009年力拓集團計劃從皮爾巴拉地區出口2億噸鐵礦石,這與1966年當年的七十六萬一千噸的出口量相比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企業動態】

中國鋁業公司60年大事記

1948年

11月1日,撫順解放,成立了撫順制鋁廠保管處,隸屬東北有色金屬管理局。新中國成立后,企業更名為撫順制鋁廠。

1949年

2月華東軍政委員會工礦部決定成立山東冶煉總廠(即山東鋁廠)。

1950年

1月沈陽冶煉廠銅加工分廠遷至蘇家屯,成立蘇家屯有色金屬加工廠(即沈陽有色金屬加工廠的前身)開始生產。

1952年

1月朱德總司令視察撫順鋁廠。

32

1954年

山東鋁廠氧化鋁分廠、撫順鋁廠一期鋁系統建成投產。

1955年

1月朱德委員長、賀龍副總理視察撫順鋁廠。

1956年

東北輕合金加工廠鋁鑄造車間、壓延擠壓車間建成投產。

1957年

7月朱德委員長視察哈爾濱101廠(即東北輕合金加工廠)。

7月山東鋁廠回收金屬鎵成功。

本年撫順鋁廠二期鋁系統、鎂系統、硅系統,沈陽有色金屬加工廠擴建工程建成。

1958年

2月13日,毛澤東主席視察撫順鋁廠。

10月鄧小平總書記、李富春副總理視察撫順鋁廠。

1959年

6月2日,朱德委員長、董必武副主席視察撫順鋁廠。

8月彭德懷元帥視察撫順鋁廠。

本年撫順鋁廠三期系統,包頭鋁廠建成投產。

1960年

3月朱德委員長和賀龍副總理視察貴州鋁業公司。

9月15日,賀龍、羅瑞卿副總理到101廠視察。

9月17日,薄一波副總理到101廠視察。

1961年

5月鄧小平總書記到101廠視察。

1962年

6月18日,周恩來總理視察101廠。

1964年

9月國家經委決定試辦鋁業公司,冶金部在鄭州成立中國鋁業公司。

本年 撫順鋁廠四期系統建成投產。

1965年

7月鄭州輕金屬研究所成立。

本年鄭州鋁廠小關礦、氧化鋁,洛陽銅加工廠壓延車間建成投產。

1966年

2月鄭州鋁廠混聯法生產氧化鋁試車成功。

本年貴州鋁廠電解分廠、洛陽銅加工廠鑄造車間、制管車間、鎂合金系統建成投產。

1968年

33

甘肅西北鋁加工廠建成投產。

1970年

6月洛陽銅加工廠試制核潛艇用B30管材成功。

本年西南鋁加工廠熔鑄車間、壓延車間建成投產。

1971年

西南鋁加工廠擠模壓車間建成投產。

1974年

4月洛陽銅加工廠為深海增音站試制出中國第一根直徑300毫米特大口徑的鈹青銅管。

1975年

4月10日,由沈陽鋁鎂設計院設計的135KA邊部加工大型預焙陽極電解槽,在撫順鋁廠投入工業試驗。

1977年

鄭州鋁廠(電解鋁)投產。

1978年

貴州鋁廠氧化鋁分廠投產。

12月29日,貴州鋁廠從日本輕金屬公司引進160kA大型預焙槽生產工藝技術及加料系統和煙氣凈化的全套設備,以及從美國和法國引進自動控制等配套裝備,于1981年末部分建成投產。在此基礎上,我國又自主研發出180kA、280kA及320kA大型預焙槽系列生產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為淘汰落后工藝技術裝備,實現中國鋁工業產業升級打下了基礎。

1979年

撫順鋁廠135KA電解槽建成投產。

1980年

12月中國第一臺6.4萬安培無隔板鎂電解實驗槽在撫順鋁廠鎂車間啟動,并于二十日試生產。

本年鄭州鋁廠氧化鋁三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

1982年

貴州鋁廠電解鋁分廠建成投產、西南鋁加工廠擴建中小管車間。

1983年

本年貴州鋁廠砂狀氧化鋁工程、西南鋁加工廠中小管棒型材建成投產。

1985年

3月16日,李先念主席視察貴州鋁廠。

10月12日,國務院副總理李鵬視察洛陽銅加工廠。

10月21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呂正操視察了鄭州鋁廠。

本年鄭州鋁廠三期擴建工程、西南鋁加工廠2800毫米軋機建成投產。

1986年

34

4月6日,國務委員方毅通知視察西南鋁加工廠,并題詞“鋁業重鎮”。

1987年

4月24日-27日,全國鋁工業座談會在貴州鋁廠召開。國務委員方毅同志到會并作重要講話。

10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貴州鋁廠三期、青海鋁廠二期由1987年的預備項目轉為新開工項目。

10月10日,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余秋里視察西南鋁。

本年青海鋁廠一期工程,貴州鋁廠二期擴建工程建成投產。

1989年

4月3日,由沈陽有色冶金機械總廠、貴陽鋁鎂設計研究院、沈陽鋁鎂設計研究院、鄭州鋁廠共同消化、研制、開發的我國第一臺轉臺式振動成型機通過技術鑒定。

11月30日,西南鋁加工廠研制的LD10直徑3500/直徑3000×155(毫米)特大鋁鍛環通過了航天部和有色總公司聯合組織的技術鑒定。該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火箭制作工藝的一項空白。

1990年

2月17日,總公司決定將青島鋁加工廠劃歸山東鋁廠。

4月2日,總公司向貴州鋁廠發出賀電,祝賀該廠氧化鋁產量3月份突破兩萬噸。

6月16日,西南鋁加工廠2800毫米軋機改造工程一次負荷試車成功。

7月5日,國內最大的2800毫米鋁板軋機在西南鋁加工廠改造完成,一次投料試車成功。

8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到東北輕合金加工廠視察。

10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撫順鋁廠。

1991年

2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貴州鋁廠。

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汝岱視察貴州鋁廠。

4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視察廣西平果鋁基地。

9月17日,中顧委常委李德生視察中州鋁廠。

11月20日,國家重點工程――西南鋁加工廠擴建工程成功建成1.85米冷軋機系統,標志我國鋁加工技術將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

11月20日,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到中州鋁廠視察工程建設情況,并題詞“艱苦奮斗,爭創一流”。

12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貴州鋁廠。

1992年

2月20日,國務院生產辦公室批復,同意總公司成立“中國長城鋁業公司”。

35

4月3日,美國波音飛機公司代表向西南鋁加工廠授予生產7075鋁鍛件生產許可證。標志著我國鋁合金鑄造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4月18日-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喬石視察山西鋁廠。

10月28日,中國長城鋁業公司中州鋁廠一期工程投料試車一次成功,生產出第一批合格的氫氧化鋁。

1993年

7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視察貴州鋁廠。

1994年

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視察貴州鋁廠。

8月1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丙乾到蘭州鋁廠視察環境治理情況,并題詞:“優化環境,造福人民”。

9月25日,平果鋁業公司首批電解槽正式投產。

1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吳邦國到東北輕合金加工廠視察。

1995年

3月24日,吳邦國副總理聽取西南鋁加工廠工作匯報并作重要指示。

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紀委書記、總工會主席尉健行視察貴州鋁廠。

6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視察撫順鋁廠。

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東北輕合金加工廠,并題詞“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增強后勁、提高效益”。

12月4日,鄒家華副總理電賀平果鋁業公司一期工程竣工:“熱烈祝賀平果鋁一期工程建成。為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對鋁金屬的需要,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企業創造出最好的效益而努力”。

1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視察貴州鋁廠。

1996年

4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錫銘到貴州鋁廠視察,并題詞“振興貴鋁,再創輝煌”。

6月2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長城鋁業公司,對中州鋁廠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批示有關部門認真研究解決。

7月3日,吳邦國副總理視察長城鋁業公司。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青海鋁廠。

8月24日,鄒家華副總理視察東北輕合金加工廠。

1997年

5月2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魯麗到青海鋁廠視察。

6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西南鋁加工廠。

36

10月22日,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呂正操一行,到平果鋁業公司視察。

12月4日,鄒家華副總理視察貴州鋁廠,并提詞:“創新高效”。

1998年

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尉健行到平果鋁業公司視察。

1999年

8月6日,國家經貿委、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在北京舉行中國鋁業集團公司等三大集團公司成立大會。

2000年

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調整中央所屬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發〔2000〕17號),決定將中央管理的山東鋁業公司、中國長城鋁業公司、貴州鋁廠、山西鋁廠、平果鋁業公司、中國長城鋁業中州鋁廠、青海鋁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碳素廠8個工業企業;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第六冶金建設公司、中色第十二冶金建設公司2個施工企業;鄭州輕金屬研究院、洛陽有色金屬加工設計研究院進行整合2個科研、設計單位組建中國鋁業公司。

6月26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視察蘭州鋁廠。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委員吳儀到貴州鋁廠視察。

7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尉健行到青海鋁業公司視察。

2001年

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尉健行到西南鋁業集團有限公司視察。

2月23日,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在北京主持召開中國鋁業公司成立大會,宣告中國鋁業公司成立。

5月18日,我國第一條具有20世紀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年產6000噸鋁合金特種型材和大徑薄壁管材擠壓能力的生產線,在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建成投產。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地鐵、高速列車等車廂用鋁合金特種型材的歷史。

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尉健行到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視察。

11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到撫順鋁廠視察。

12月11日、12日,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在紐約、香港成功掛牌上市。

2002年

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到貴州鋁廠視察。

5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視察了中國鋁業公司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總書記一行察看了西南鋁鋁箔廠和鍛造廠主要生產設備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后,對西南鋁在深化國企改革中所取得的成績和對我國國防軍工所做貢獻予以充分肯定。江總書記指出:“我國的綜合

37

國力和國際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許多這樣具備很強技術實力的國有企業,一定要下大力氣把企業辦好、辦強。”

5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視察了青海鋁業有限公司、中鋁股份公司青海分公司。胡錦濤副主席指出,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搞好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對于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對于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深化改革、轉換機制、調整結構、加強管理、依靠科技進步上下功夫。指出,國有企業的職工不僅是國家的主人,也是企業的主人,要認真貫徹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企業的方針。他強調指出,無論是推進企業的改革發展,還是做好企業的穩定工作,都要加強企業黨的建設。

12月26日,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熱連軋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正式開工。標志著我國第一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年產30萬噸高精鋁及鋁合金板帶材的熱連軋生產線,在西南鋁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2003年

6月13,日中鋁公司與內蒙古自治區簽署包頭鋁業集團劃轉中鋁公司管理的協議。

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到中國鋁業公司鄭州企業視察。

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視察青海鋁。

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視察中鋁貴州企業。

10月30日-3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召開表彰大會,表彰為“神州5號”成功發射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西南鋁業集團有限公司、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受到表彰。

2004年

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黃菊視察中國鋁業公司貴州企業。

1月15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30萬噸選礦拜耳法氧化鋁生產線在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建成投產。

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視察中鋁廣西企業。

中國鋁業公司60年大事記三

2005年

1月7日,中國鋁業公司總承包的印度巴拉特鋁廠新建320千安大型電解槽25萬噸電解項目正式投產,這是我國電解鋁大型預焙槽技術首次輸出并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已成為繼美、法之后的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預焙電解槽技術的國家,結束了中國鋁工業無技術輸出的歷史。

6月28日,我國第一條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熱連軋生產線竣工投產剪彩儀式

38

在西南鋁隆重舉行,標志著當今國際先進水平的我國第一條高精鋁及鋁合金板帶材熱連軋生產線在西南鋁勝利建成投產。

10月28日,中鋁大冶銅板帶有限公司成立。

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中鋁貴州企業。

12月28日,中國鋁業公司與洛陽市國資委共同投資設立“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

2006年

6月18日,西南鋁引進的中國首條“1+4”熱連軋生產線建成并順利投產,解決了我國急需的高精板帶生產所需的關鍵設備,改變了我國鋁板熱軋裝備落后的現狀,提升了我國鋁加工產品的競爭能力。

6月23日,中國鋁業公司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揭牌暨高精度電子銅板帶項目奠基儀式在洛陽隆重舉行。

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到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視察。

8月4日,中鋁西南鋁首次軋制出Ф5米巨型鋁合金環件,填補國內空白。

8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視察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

11月1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與越共中央總書記農德孟出席了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和越南煤炭集體合作開發越南多農省鋁土礦項目的合作協議簽字儀式。

11月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完成的“LC1100電子韌銅新產品研發”和“變壓器帶邊部毛刺處理技術研究”項目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7年

2月6日,國內最大的、超大口徑白銅管(324毫米×6.7毫米)在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拉制成功,填補了國內同類產品空白。

2月6日,包頭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精鋁項目投入試生產,并于2月12日成功生產出鋁含量達99.993%以上的精鋁,標志著公司已成功掌握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偏析法精鋁生產技術。

2月27日,在2006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表彰大會上,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和中南大學共同完成的《強化燒結法氧化鋁生產工藝》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鋁國際為主完成的《350kA特大型預焙陽極鋁電解槽研制開發及生產應用》成果和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完成的《管-板式降膜蒸發器裝備及工藝技術研究應用》成果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出席了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政府奧魯昆項目開發協議簽字儀式,標志著中鋁公司在開發國外礦產資源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6月6日,中鋁瑞閩高精鋁板帶工程奠基典禮和引進設備簽約儀式在福州經

39

濟技術開發區舉行。

6月7日,中鋁上海銅業有限公司揭牌暨高精度銅板帶改擴建項目奠基儀式在上海隆重舉行。

10月30日,中鋁公司與云南省政府就重組云南銅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鋁公司向云銅集團注資95億元增資擴股,持有新云銅的股權比例為49%。標志著中鋁公司進一步完善銅產業鏈,在向國際化多金屬礦業公司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11月鄭州研究院發明專利 “一種鋁電解槽廢槽襯的無害化處理方法”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杰出專利工程技術。

12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正式批復同意,將“銅及其他有色金屬采選、冶煉、加工、貿易及相關工程技術服務”列為公司主業,中鋁公司的業務范圍實現拓展,為公司建設國際化、多金屬礦業公司奠定了基礎。

2008年

1月26日,中鋁公司榮獲“2007中國最佳誠信企業”稱號。

1月27日,中鋁公司被評為“2007最具影響力企業”。

1月中鋁公司榮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突出貢獻企業”稱號。

2月1日16點,中鋁公司通過倫敦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宣布,已通過新加坡全資子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美鋁公司)獲得了力拓的英國上市公司(Rio Tinto Plc)12%的現有股份,交易總對價約140.5億美元,成為我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資,也是全球交易金額最大的股票交易項目。

4月1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致公黨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到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視察。

5月9日,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馬來西亞礦業公司(MMC)和沙特阿拉伯王國本拉登集團(SBG)在中國鋁業總部簽署了沙特阿拉伯杰贊經濟城年產100萬噸電解鋁項目《合資公司安排協議》。

5月11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中鋁公司以現金出資10億元,占5.26%的股份,重點開展大飛機用高端鋁材的研發和生產。

5月26日,中鋁公司委托在甘4家企業在蘭州市寧臥莊賓館舉行捐款儀式,向甘肅地震災區人民捐款1100萬元;其中,中鋁公司總部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定向捐款1000萬元。5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代表部分中央企業通過中國紅十字會向地震災區捐款3.5336億元人民幣。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彭佩云,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瑞祥出席捐贈儀式。中鋁公司副總經理張程忠參加了捐款儀式,并代表公司向災區捐款2310萬元。至5月底,公司總部及所屬單位向四川、甘肅、陜西、重慶等地震災區捐款共計6916萬元,同時還捐贈多批物資支援災區重建。

7月2日,中鋁公司第一條新建銅加工生產線--中鋁大冶銅板帶生產線成功澆鑄出第一根C19210銅合金電子引線框架材料鑄錠,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水平。

40

7月9日,美國《財富》雜志公布了2008全球企業500強排行榜,中鋁公司以175.8億美元營業收入首次入選,名列476位。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視察東北輕合金有限公司。

8月中國鋁業中州分公司承擔的“選礦-拜耳法生產氧化鋁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項目榮獲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十年成就獎”。

9月3日,中鋁西藏礦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儀式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舉行。

9月9日,中鋁東輕公司鋁合金板帶生產線項目奠基儀式在哈爾濱舉行。

9月10日,中國鋁業公司與英國ARICOM公司在黑龍江佳木斯舉行黑龍江海綿鈦一期工程開工暨黑龍江佳泰鈦業有限公司揭牌儀式。

9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到中鋁瑞閩公司視察。

11月3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向東北輕合金、西南鋁等承擔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兩大系統協作配套單位頒發了榮譽證書及獎牌,以表彰在神舟七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搖七火箭的研制、生產、試驗任務中所做的重要貢獻。

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到中鋁大冶銅板帶公司視察。

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率中央代表團第一分團到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視察。

2009年

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到蘭州分公司視察、慰問。

4月28日,中國長城鋁業公司職工楊紅雷作為今年今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參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保增長促發展勞動競賽推進大會,并代表有色產業工人作在大會上發言,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親自為楊紅雷頒獎。

湖南有色金屬工業60年大事記

【1】1949年8月4日,湖南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沙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原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第二區特種礦產管理處,為恢復和發展湖南有色金屬工業,在長沙成立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工業部駐湖南辦事處。主任:許興,副主任:黃少華、王雨果。

【2】1950年3月27日,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湖南分局(簡稱:金湘分局)在長沙成立,局長:許興。

【3】1952年12月,撤銷中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湖南分局,成立重工業部有色金屬管理局中南有色分局,設于長沙。

41

【4】1955年3月,列為《一五》期間國家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株洲硬質合金廠破土動工。由于有蘇聯的成套技術裝備和蘇聯專家的直接指導,加上建廠過程中精心組織,一邊抓土建、安裝,一邊進行生產準備,僅三年零一個月時間就建成投產,被譽為國內按科學規律建廠的范例。

【5】1958年1月2日,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成立,由冶金部和湖南省雙重領導。

【6】1958年7月,冶金部將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下放省管,并接管原省重工業廳管轄的鋼鐵企業及地方小有色企業,成立湖南省冶金工業局。

【7】1960年3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決定在原冶金工業局基礎上成立省冶金工業廳。

【8】1964年8月1日,中央批準成立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與省冶金工業廳兩塊牌子。

【9】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湖南省有色金屬行業共有200多項科技成果獲獎。

【10】1984年7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以(84)中色計字第992號文向國家經濟委員會報告,國家經濟委員會于1984年8月7日以經體[1984]603號文批復,正式成立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長沙公司,并確立長沙公司為廳(局)級、產銷結合、工貿一體的經濟實體,負責管理總公司在湖南省的24家直屬企事業單位。這24家企事業單位是:水口山礦務局、錫礦山礦務局、桃林鉛鋅礦、潘家沖鉛鋅礦、汝城鎢礦、川口鎢礦、柿竹園有色金屬礦、黃沙坪鉛鋅礦、寶山鉛鋅銀礦、瑤崗仙鎢礦、湘東鎢礦、香花嶺錫礦、新晃汞礦、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冶煉廠、湘鄉鋁廠、株洲選礦藥劑廠、長沙半導體材料廠、桃江稀土冶煉廠、衡陽冶金汽修廠、湖南冶金研究所、湖南防護防治研究所、湖南稀土冶金研究所、冷水江技校。協助總公司管理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有色冶金設計院、長沙勘察設計院、中國有色第二十三冶建設公司、湖南有色地質勘探公司、衡陽冶金機械廠等6個單位,同時,對湖南省地方有色金屬工業進行扶植與指導。

【11】1984年8月29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長沙公司在湖南賓館召開成立大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副董事長茅林、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喻海潮、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新民出席大會并致辭。

【12】1985年4月25日,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學會決定,經湖南省科協審批,湖南有色金屬學會正式成立,并在株洲召開成立大會。

【13】1989年1月17日,陳邦柱副省長在新華社《內部參考》第3期上刊登的“湖南省幾個礦區礦產資源亂采亂挖實地見聞”一文上批示:“問題確實嚴重,請向德武同志與有關部門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14】1991年3月13日,江澤民總書記到株洲硬質合金廠視察,聽取了王君篤廠長的匯報,先后察看了三分廠噴霧干燥生產流程、擠壓工序、燒結工序等,

42

并在株洲市召開了有株洲冶煉廠等企業參加的座談會。

【15】1994年8月23日,日本、俄羅斯、意大利、德國、比利時、加拿大、波蘭、美國等8個國家11名專家學者考察瑤崗仙鎢礦。

【16】1998年4月24日, 《國務院關于組建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的通知》 (國發[1998]11號)確定:解散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公司繼續管理和協助管理中央在湘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隸屬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

【17】1998年7月7日,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在長沙召開地區公司經理會議。會議肯定了地區公司10多年來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18】1999年1月5日,湖南稀土金屬材料研究所“抗破碎貯氫材料研制”獲1998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19】1999年2月26日,株洲硬質合金廠“鉆石”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這是湖南省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20】1999年8月,中國鋁業集團公司、中國銅鉛鋅集團公司、中國稀有稀土金屬集團公司成立。中央在湘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分別隸屬于這“三大集團公司”。

【21】2000年4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考察了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并與湖南有色金屬系統部分企業負責人就企業改革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座談。

【22】2000年6月,國發[2000]17號文決定撤銷中國鋁業集團公司、中國銅鉛鋅集團公司、中國稀有稀土集團公司,將大部分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區。中央在湘有色企事業單位下放湖南省,實行屬地化管理。

【23】2000年9月23日,常務副省長周伯華代表湖南省政府與國家經貿委、國家有色金屬局等有關部門在北京就中央在湘有色金屬企事業單位下放地方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商談,達成了共識,簽訂了《商談紀要》,確定中央在湘35戶企事業單位下放省管,劃轉資產總額98億元,在職職工8.8萬人,離退休人員5.3萬人。

【24】2000年12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湖南省輕工集團總公司等九個單位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湘發[2000]29號)。省委、省政府考慮到中央有色企事業單位下放省管、理順管理體制及其企業關停并轉任務重的現實,也鑒于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潛力大,決定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沙公司更名為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

【25】2001年2月22日,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在長沙召開成立大會暨2001工作會議,副省長鄭茂清為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成立揭牌。會上,總公司黨組向全省有色行業提出了“十五”發展的宏偉規劃。

【26】2001年11月,全國兼并破產和職工再就業工作領導小組正式下達了對潘家沖鉛鋅礦等6戶資源枯竭型有色礦山實施關閉破產的啟動通知,加上已正

43

式列入國家關閉破產計劃的桃林鉛鋅礦,7戶礦山總資產為4.4億元。

【27】2002年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進一步深化改革有關問題的通知》(湘政辦發36號)確定了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的職能、機構和人員編制。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是省政府直屬的具有行政管理職能、財政全額撥款的正廳級行政事業單位。對全省有色金屬工業實施行業管理,機關管理人員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

【28】2004年3月28日,中南大學校長黃伯云等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項目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填補了國家6年該獎項的空白。

【29】2004年8月30日,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促成株冶火炬(現株冶集團)1.2億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實現了湖南有色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30】2004年9月3日,由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為主籌建的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該集團由株洲冶煉集團有限公司、株洲硬質合金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錫礦山閃星銻業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湘鋁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湖南黃沙坪鉛鋅礦和長沙礦山研究院(簡稱為“7+1”)組成。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康義,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常務副省長于幼軍為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成立揭牌。

【31】2004年10月20日,湖南省永興縣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銀都”。

【32】2007年1月6日,湖南省委在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召開有色產業發展座談會。省委書記張春賢對做大做強做優湖南有色金屬產業提出新要求、新希望。會議由省委副書記梅克保主持,省委常委、副省長徐憲平,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李健以及省直有關廳局負責人出席會議。

【33】2007年5月14日,湖南省首次召開全省有色金屬工業工作會議。省委常委、副省長徐憲平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宋建民作工作報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全省14個市州分管工業的領導、省屬及中央在湘有色企事業單位和地方重點有色金屬企業及重點產業園區負責人共300多人參加會議。

【34】2007年12月9日,省委書記張春賢、省長周強在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關于請求重點支持建設湖南有色金屬工業深加工產學研基地的請示》上作出重要批示:“同意重點扶持”。隨后,受省政府陳肇雄副省長委托,省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劉岳輝主持召開支持省有色金屬產學研專題會議。省直廳局及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參加會議。會議聽取了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關于加快產學研基地建設的情況匯報。會上形成了支持省有色金屬產學研基地建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

【35】2008年3月20日,副省長陳肇雄率省政府辦公廳、省經委、省國資

44

委等部門負責人到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現場辦公,聽取省有色總公司工作匯報,并視察了晟通科技、金龍銅業。

【36】2008年4月1日,省委副書記梅克保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宋建民和湖南有色金屬控股集團公司董事長何仁春等的陪同下,先后考察長沙礦山研究院、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并在湖南有色金屬研究院主持召開了“湖南有色金屬科技成果產業化座談會”。

【37】2008年4月23日,省政府召開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專題會議,研究加快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問題。省委副書記梅克保主持會議,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副省長陳肇雄,中南大學黨委書記李健出席會議并分別講話,省直有關廳局、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和湖南有色控股集團負責人在會上作了發言,株冶集團、晟通科技等重點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38】2008年7月3日,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宋建民就有色行業創建“行業與地方黨委政府共同維穩機制”作了典型發言。省委書記張春賢,省委副書記、省長周強,省政協主席胡彪,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和省高級人民法院、省高級人民檢察院領導,14個市州黨政主要負責人,省直有關廳局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39】2008年7月4日,湖南省有色金屬深加工產學研基地奠基典禮在長沙望城縣經濟開發區隆重舉行。

【40】2008年11月11日,湖南省政府印發《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有色金屬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湘政發[2008]30號)?!兑庖姟诽岢隽撕嫌猩饘佼a業的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結構調整和重點領域、骨干企業和重點項目、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并從資金、稅收、土地、資源保障、融資平臺、國企改革、市場準入、重點工程、行業管理等9個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41】2008年11月28日,湖南省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召開“全省有色金屬行業科技工作會議”,動員全行業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發展。

【42】2009年1月15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會上通報,2008年,我省機械行業遠超千億,石化、食品、有色跨入過千億產業行列,全省超千億元產業達到4個。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在全行業廣大干部職工的奮力拼搏下,我省有色金屬工業逆勢而上,保持了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全年完成有色金屬工業總產值119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143億元。“雙超千億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我省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是全省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件大喜事。

【43】2009年3月18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發出《關于表彰全國有色金屬行業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 (人社部發[2009]72號),湖南省獲先進集體的有:長沙礦山研究院、株洲冶煉集團鋅成品廠、株洲鉆石切削刀具股份公司、桃江久通銻業公司、湖南有色黃沙坪

45

礦業分公司、寶山有色金屬礦業公司三工區豎井維修隊、水口山第八冶煉廠、柿竹園有色金屬有限公司、湖南有色地質勘查局二一七隊;獲勞動模范的有:王毅、鄧家軍、劉景槐、劉瀾明、楊麥福、楊傳德、楊伯華、肖義元、郭江桃、袁培新、謝平根、戴學瑜。

【44】2009年6月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出《湖南省有色金屬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09-2011年)》(湘政發[2009]17號)的通知?!兑巹潯访鞔_了發展思路、主要目標和發展重點,提出了政策措施。

【45】2009年6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出《湖南省新材料產業振興實施規劃(2009-2011年)》(湘政發[2009]22號)的通知?!兑巹潯愤M一步明確了重點發展有色金屬等5大產業,依托相關集團打造多條有色金屬產業鏈,建設有色金屬等九大專業化產業基地。

【46】2009年7月9日,財政部和國家安全監管總局發布的《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關閉破產有色金屬礦山企業尾礦庫閉庫治理安全工程項目和補助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財企[2009]120號)中稱,將對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關閉破產礦山企業存在安全隱患的尾礦庫進行閉庫治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獲得中央財政70%-90%的補助資金。

【47】2001年以來,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系統共有4批次20戶企業27個項目列入國家政策性關閉破產計劃。涉及職工8.69萬人??傎Y產22.39億元,負債總額36.82億元,到位破產補助資金共37.79億元。

【48】2005年以來,湖南有色企業與央企對接取得成效,先后有中國有色金屬二十三冶集團進入中國五礦集團,衡陽有色冶金機械總廠進入中國鋼鐵集團,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和有色長沙勘察設計研究院進入中國鋁業集團。

【49】近幾年來,湖南有色金屬找礦探礦取得突破性進展。省內發現了一批新的礦藏帶,如:永州境內的九嶷山--姑婆山錫多金屬礦,錫的資源量超過45萬噸;益陽境內的諸礦山--萬羊山超大型錫鉛多金屬礦帶;湘西境內龍山--保靖200多公里礦帶,儲量達1000萬噸的大型鉛鋅礦等。還有一批金屬礦的找礦探礦評估項目也取得重大進展。如郴州境內的荷花坪--香花嶺錫多金屬礦,已探明錫資源儲量超過30萬噸;衡陽境內的水口山康家灣鉛鋅金銀礦外圍及深部找到新富礦體,擴大了原礦山儲量,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十年以上;湖南寶山有色金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發現大型銅鉬鉛鋅礦體,其中銅儲量為一座中大型富礦;安化大神山巖體北部鎢礦,發現了較好的白鎢礦等等。

【50】近幾年來,全省有色金屬工業系統多種經濟成份企業發展迅速,至2009年6月底止,全省有規模以上有色金屬企業934家,其中省屬國有企業14家,地方國有、股份制、民營及合資企業920家。遍及全省14個市州,擁有固定資產381億元,在職職工11.3萬人。全省有色金屬工業已形成集地質勘查、教學、科研、設計、采礦、選礦、冶煉、加工和深加工、機械制造、循環再生和內外貿易于一體的完整的工業體系。

46

寶鋼建成世界級鋼鐵企業集團

1978年12月23日,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的第二天,寶鋼工程舉行了動工典禮。30年來,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寶鋼已由一個全套引進先進技術的生產廠,發展成為世界級鋼鐵企業集團。

2008年,寶鋼集團鋼產量達3544.3萬噸,在中國鋼鐵企業中排名第一,在全球鋼鐵企業排名第三。自2003年起,寶鋼連續6年躋身世界500強,最新的排名是第220位。

寶鋼是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個特大型現代化建設項目,一開始曾經歷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搶建、停緩建和續建的曲折過程。到1985年9月,經過7年艱苦奮戰,寶鋼人終于向全國人民交出了第一份出色答卷:年產300萬噸鋼的一期工程建設按照計劃節點一次性投產成功,設備運轉正常,產量穩定增長;投產后的第一年,25項考核指標全部達到設計水平;投產后的第二年,生鐵、鋼、鋼坯的產量全面達到設計能力;投產后的第三年,生鐵、鋼、鋼坯的產量全面超過設計能力的10%以上。

1983年3月,國務院批準寶鋼二期工程繼續建設。到1991年6月,預算總投資301.17億元的寶鋼

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1995年,寶鋼投產僅10年就提前全部還清了75億元貸款及利息;并通過上繳利稅,回報了國家投資。2000年,寶鋼自籌資金完成三期工程建設,躋身世界千萬噸級特大型現代化鋼鐵企業行列。一期工程國內制造設備僅占12%,到三期工程時,國產設備已占80%以上,總體規劃和總體設計均由國內承擔。

1998年,以原寶鋼為主,吸收上海冶金控股(集團)公司、上海梅山(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組建成寶鋼集團。2000年,獨家創立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2日掛牌上市。2007年,通過跨區域資產重組,有56年歷史的新疆八一鋼鐵有限公司成為寶鋼集團控股子公司。2008年,由寶鋼集團控股的廣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成立。2009年,寶鋼集團與杭州鋼鐵集團公司簽署協議,由寶鋼控股重組寧波鋼鐵有限公司。寶鋼通過精品基地建設及行業內的聯合重組,發展成為具有競爭力的世界級鋼鐵企業集團。

寶鋼堅持精品戰略,生產世界一流產品。國家投入巨資建寶鋼,絕不僅僅是為了增加鋼產量,而是為了生產“別人不能生產的、國家急需的、能夠替代進口的、可以與國外媲美的精品鋼材”。1990年冷軋生產線投產不久,寶鋼在裝備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率先為中國轎車工業國產化試制出冷軋汽車板。二期工程投產后,寶鋼每年要拿出10%的產品出口,其目的不僅僅是為外匯,更重要的意義是接受國際市場的檢驗。從1998年到2007年,在全國鋼產量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寶鋼產能并沒有明顯擴大,而是投入巨資對進入寶鋼的老企業進行改造,通過集約化發展,建設精品鋼材生產基地。寶鋼已形成普碳鋼、不銹鋼、特鋼三大

47

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尤其是高級轎車)、家電、石油化工、機械制造、能源交通、航空航天、核電等領域,產品實物質量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有了寶鋼,中國鋼鐵工業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縮短了20年。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寶鋼發揮了“后發優勢”,重點是突破那些花錢買不來的工藝裝備技術和產品,培育開放式自主集成創新能力。從工程策劃到投產調試,從機組能力到品種、質量,建設了硅鋼、熱鍍鋅、彩涂、罩式爐等一批自主集成創新工程。2006年1月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寶鋼高等級汽車板品種、生產及使用技術的研究”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2008年,由寶鋼自主集成創新的、代表國家鋼鐵制造水平的取向硅鋼已建成投產并實現了穩定批量生產。寶鋼自主開發的精品鋼材只要形成了批量供應的能力,相應的進口產品價格就會迅速平抑,這對國家建設的貢獻不言而喻。

寶鋼集團提出,到2012年其鋼鐵主業的綜合競爭力爭取進入全球前三強,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提升到200名以內,強調外延和內涵的協調發展,突出環境經營的理念,引領中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

【地方動態】

國土資源部批復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國土資源部日前正式批復《福建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8-2015年)》。這是我國在第二輪規劃編制中第一個獲批的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批復要求,切實做好《規劃》實施工作,認真組織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措施,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管理制度,確保規劃目標實現。

批復指出,福建省礦產資源種類比較齊全,潛力大,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要求進一步擴大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必須嚴格執行礦產資源規劃,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按照“統籌規劃、科學開發、合理利用、依法保護”的原則,調整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加強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和資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轉變,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提高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批復要求,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提高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程度,拓寬地質工作服務領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信息服務。加大對武夷山成礦帶金屬礦產和其他地區非金屬優勢礦產調查和勘查力度。加強對礦產資源勘查活動監督管理,構建地質勘查新機制,改善礦業投資環境,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開展商業性勘查,提高重要礦產供應能力。加強礦區深部及外圍找礦工作,延長礦山服務年限。

48

批復強調,切實加強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宏觀調控。按照《全國礦產資源規劃》要求,嚴格控制稀土、鎢、錫、銻、螢石和重晶石等礦產的開采總量。對飾面石材、水泥用灰巖等礦產有序開采,加大銅、金、錳等優勢礦產開發力度,合理利用地熱資源,禁止開采砂金和占用耕地采挖磚瓦黏土礦產。嚴格執行《規劃》確定的規劃分區制度和準入條件,調整和優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的布局;嚴格執行最低規模開采制度,以煤、鐵、建材非金屬礦山為重點,調整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模結構,提高集約化水平;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提高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淘汰落后的采選方法、技術、工藝和設備;積極培育和規范礦業權市場和礦業資本市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批復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加強對礦山環境的監督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采礦權人依法履行礦山環境保護義務。積極探索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的新機制,對歷史遺留礦山及其廢棄土地,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和礦區土地復墾力度。健全完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加強對礦山環境狀況的監測預報,推進礦山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

批復要求,切實做好《規劃》實施工作,認真組織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和措施,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管理制度,確保規劃目標實現。將各級規劃的目標和主要指標納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嚴格執行。在《規劃》指導下,抓緊組織編制市縣級的礦產資源規劃?!兑巹潯肥且婪▽徟捅O督管理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活動的重要依據,對不符合規劃的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礦山環境治理與礦區土地復墾等項目,不得批準立項,不得審批、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不得批準用地。加強《規劃》宣傳,提高全社會珍惜和保護資源的意識。要強化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各種違反規劃的行為。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建立健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新機制,積極推進礦業經濟區和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云南將全面清理規范過期探礦權采礦權

從云南省國土資源廳了解到,為了鞏固夯實整頓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成果,妥善解決當前存在的探礦權采礦權過期問題,進一步規范探礦權采礦權管理工作,云南省國土資源廳將對過期探礦權采礦權進行全面清理。

據了解,云南將摸清每個過期礦業權基本情況、勘查開采現狀、過期原因和存在問題,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分類處置、依法辦理"的原則,分門別類地提出處理意見,通過限期辦理延續登記、依法注銷等方式,對過期探礦權、采

49

第四篇:土力學與工程地質簡答題

土力學與工程地質試題(簡答題)

判斷砂土松密程度有幾種方法?

答:(1)孔隙比e(2)相對密實度Dr(3)標準貫入錘擊數N

2、影響邊坡穩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坡所處的地質地形條件;(2)組成土坡的土的物理力學性質;(3)土坡土體的潤滑和膨脹作用;(4)振動液化作用;(5)土坡下部開挖造成的平衡失調和坡頂堆放何載等人為因素。

3、什么是風化作用?對巖石有什么影響?為什么要將巖體按風化程度分級?

答: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大氣、水和生物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使巖石遭受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稱為風化,引起巖石這種變化的作用,稱風化作用,能使巖石成分發生變化,使堅硬的巖石變脆,產生裂隙等。為了說明巖體的風化程度及其變化規律,正確評價風化巖石對水利工程建設的影響,必須將巖體按風化程度分級。

4、地基處理的目的是什么?

答:提高地基的強度,保證地基的穩定,降低壓縮性,減少基礎的沉降或不均勻沉降。

5、減輕不均勻沉降的危害應采取哪些措施?

答:(1)建筑措施 (2)結構措施(3)施工措施

6、什么是地基承載力?由于承載力不足而使地基遭受破壞的形式有哪幾種?

答:是指地基受荷后塑性區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保證不產生剪切破壞而喪失穩定,且地基變形不超過容許值時的承載力。地基破壞的形式主要有三種:整體剪切破壞、局部剪切破壞和沖切破壞。

7、確定地基承載力有哪些方法?

答:(1)根據《規范》表格確定;(2)按靜載荷試驗方法確定;(3)根據土的強度理論計算確定;(4)根據鄰近條件相似的建筑物經驗確定。

8、庫區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哪些?對水庫有什么影響?

答:庫區的工程地質問題有庫區滲漏、,包括暫時性和永久性的滲漏、水庫浸沒的問題;一般發生在山間谷地和山前平原中的水庫;水庫塌岸問題,一般在平原水庫比較嚴重;水庫淤積問題,會減少水庫庫容,縮短水庫壽命。

9、什么是土的自重應力?地下水位下降對地基土有何影響?

答:土的自重應力是指土體由自身重力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地下水位下降會引起土的自重應力的增加,會加大地基土的沉降量。

10.影響土壓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1)擋土墻的位移方向和位移量(2)擋土墻的形狀、墻背的光滑程度和結構形式(3)墻后填土的性質

11、土的物理指標哪些是直接測定的?答:(1)密度;(2)含水量;(3)相對密度。

12、地基分為哪兩類?答:(1)天然地基;(2)人工地基。

13、土體壓縮體積減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土顆粒重新排列;(2)孔隙減小;(3)水和氣體被擠出。

14、土的抗剪強度的構成有哪兩個方面?答:(1)內摩擦力;(2)粘聚力。

15、根據擋土墻的移動情況,土壓力分為那些類型?

答:(1)靜止土壓力;(2)主動土壓力;(3)被動土壓力。

17、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滿足哪兩個條件?答:(1)強度;(2) 變形(或穩定)。

18、土的顆粒級配試驗有哪兩種?答:(1)篩分法;(2)密度計法。

19、地基變形有哪三個階段?答:(1)壓密階段(2)剪切階段 (3)破壞階段1

第五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992研究生入學考試地下水動力學

一九九二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地下水動力學》試題

一、說明地下水滲透流速與實際流速的意義和關系。在進行地下水的溶質運移計算時,應采用哪種流速?為什么?(10分)

二、假設在潛水的平面穩定流動中,忽略垂向分速度,試推導和討論隔水底板對潛水面的影響。(15分)

三、如圖所示,在扇形區域內有一井,若用映射法求解此問題,問θ為何種角度才可求解,它們對邊界的性質(補給邊界或隔水邊界)有無要求?(15分)

四、在未切割整個潛水含水層的河流岸邊取水,除考慮河流的流量、河水位、河床淤積外,在計算其對開采井的開采流量時,對河流補給量計算,還應考慮哪些因素?試加以說明。(20分)

五、某沖積扇地區,在粘性土隔水層分布起始地段,潛水與承壓水的水頭線幾乎一致,當鉆孔位置A點開采承壓水,形成降落漏斗如圖所示,若位置移至B點開采承壓水時,部分影響已經超過隔水層,此時降落漏斗形狀應如何?試繪圖表示。(20分)

六、在承壓水超采的情況下,承壓水水位H2已比上層潛水水位H1低,若不考慮水平方向的逕流坡度混采井串通上下兩層時,(1)試計算潛水通過鉆孔注入承壓含水層的流量;(2)若從混采井抽出一定的流量Q,試分析該流量來自哪個含水層,建立數學表達式來表示。(20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練好寫作基本功范文下一篇:輪滑社活動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