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2023-05-11

第一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產生的背景一 時代呼喚教育改革

(二)總目標的基本精神1. 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 突出了現代社會對語文能力的新要求.

(一)對課程資源的認識: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程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二)課程資源的開發

指導學生“想心思”、記實作文、想象作文并重。

(四)關于口語交際教學

二 世界母語的教育問題突出了語文課程實踐性的本質三 近幾年語文改革的形勢

(三)總目標的基本任務 《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

1. 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特點: 2. 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品質

一 重視語文教育的豐富內涵,注重提高3. 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學生的人文素養

4. 培育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1. 闡明了語文課程的性質。

三 關于階段目標

2. 突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階段目標是總目標的具體貫徹和實施。階段目標中的地位。

目標有以下特點

3. 強調了人文素養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注意體現學習目標的階段性和連續;正確處感染,而非灌輸。

理基礎性與發展性的關系;明確提出情感態二 增強了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適應度和學習習慣方面的目標;

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綜合性學習”的目標;

(一) 識1. 提出了語文能力的新要求字與寫字

2. 更新了教學內

在識字、寫字目標中應注意三點: 3. 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 培養學生的識字和寫字能力是第一學段表現在 :

的重點。

課程理念,凸現語文綜合素質; 2. 識字要遵循“認寫分開,多識少寫”的課程體系,著眼于開放、創新; 原則。

課程目標,致力于打好基礎,促進發展; 3. 漢語拼音教學時要與說話教學、識字教課程內容,提倡新、活、寬; 學相結合。

課程實施,重視探究,加強實踐;

(二)閱讀在閱讀目標中

課程評價,重在激勵、反饋。 1. 閱讀目標體現了有個性的學習、自由閱三 根據學生語言和身心發展的特點,讀、自由表達的新理念。

確定階段目標,選擇教學策略

2. 第一次提出了猜讀(推想)和探究性閱四 兼顧不同的教學需求,具有較強的讀的要求。

包容性和適應性

(三)寫作(寫話、習作)對《語文課程標準》各部分的解讀

1. 在情感態度方面:

第一部分 前言

(1) 注重培養興趣和自信。(2) 注重寫作中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

合作與交流。(3) 注重培養創新精神:鼓勵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自由表達;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4) 強程的基本特點。

調個性化,重視學生的主觀感受。地位:“兩個基礎,一個重要”。 2. 在過程方法方面:

二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1) 強調學生對生活的觀察。(2) 重視在寫1.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

作中運用已積累的語言材料,把課內外閱讀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與寫作相聯系學與用相結合。 養。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情3. 在知識能力方面

感態度、思維品質、學習方式、審美情趣、(1) 沒有寫作知識的要求;(2) 淡化文體要學習習慣的融合。

求,以寫紀實性作文為主,也可寫想象作文; 2.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人文

(3) 在條理性方面適當降低要求,只提 “能性、實踐性、綜合性

根據表達習作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3.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四) 口語交際

方式轉變學習方式應研究: 1. 突出情感與態度的優化訓練。2. 重實踐、(1)重視教師觀念的轉變。

重過程。 3. 重在參與。

(2)要改變學習方式,必須實現師生角

(五) 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具有4個

色的轉換。

特點:綜合性、實踐性、自主性、生成性4.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綜合性學習的4個要素

如何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 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及強烈的探究語文大視野、大語文觀

興趣和問題意識。 2. 強調觀察及親身體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驗,有所感受,有所發現。3. 強烈的參與一 關于目標設計

意識與合作意識。4. 在多學科的交叉中體 課程目標的設計縱向結構是三個維度,橫現語文知識、能力的綜合運用,學生素質的向結構是五個方面。 全面提高。二 關于總目標

第三部分 實施建議

(一)總目標的內容排列 前5條目標從一 教材編寫建議建議教材編寫做到“新、語文素養的宏觀層面著眼,后5條目標從具實、活、寬”

體語文能力培養的層面著眼。

二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 自然性資源開發 2. 社會性資源開發1. 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3. 文性資源開發

行。 2 . 重視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

(三)課程資源的利用 教師是語文學習的修養。3 . 選擇貼近生活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的話題,使兒童感興趣,有話可說。4 . 采利用者。

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讓絕大多數學生主 1. 學校資源的利用 2. 社區資源的利用:動積極地參與。5. 應著眼于提高學生口語

聯系生活學語文;服務社區用語文。交際能力,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

3. 家庭資源的利用

(五)關于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是 三 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可分兩部分來理指: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解:

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 第一部分:即第1 — 4個問題,這是教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

思想

1. 突出自主性2. 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

(一)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

程。3. 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 1.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2. 合。 要充分發揮教師教的積極性,使他們創造性 四 評價建議

地教。

(一)評價的目的 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實

(二)體現實踐性和綜合性,正確處理課內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外的關系。

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

(三)正確處理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與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重視過程、方法之間的關系。

發展。

1. 因勢利導、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

(二)評價的內容: 分為三個維度和五個中。陶感染、潛移默化是最基本的方式。 領域。

(四)處理好語文素養與創新能力之間的關 三個維度:

1. 知識能力(它是語文學習的基礎)1. 培育創造人格2. 營造創造氛圍3.評價目標:一評知識文化的“量”; 二

提供創造

評知識文化的“質”;三評語文能力的“用”; 第二部分:即第5個問題,這是對教學改革四評語文能力的“創”;

的具體建議。

評價要素:語文知識評價;文章知識評價;

(一)關于識字寫字教學

文學知識評價;一般能力評價;發展能力評 1. 識字教學要求: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價。

2. 寫字教學要求:重視寫字姿勢的指導;2 . 過程和方法(它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對學生的寫字要加強指導和示范,寫字指

評價目標:一評文獻檢索的能力;科學思維

導,不能用多媒體的演示代替教師的板書。的方法;三評語文學習操作;四評學習習慣3. 漢語拼音教學

的養成。

(1)強調趣味性。(2)建議以活動和游戲評價要素:課堂參與,閱讀習慣;表達習慣;為主。(3)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學習方法

相結合。 3 . 情感和態度(它是語文學習的動力)

(二)關于閱讀

評價目標:一評語文學習的興趣;二評語文

1.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學習的習慣;三評語文學習的方法; 。2. 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四評語文學習的交往。

能力。

評價要素:熱愛語文;關心文化;參與實踐; ● 探究性閱讀:是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會合作;化智為德。 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的閱讀活動。 五個領域

● 造性閱讀:是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1 . 識字與寫字(它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神、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誘發學生

評價目標:一評識字數量;二評識字質量; 的創造動機,使學生憑借語言文字,對課文三評識字能力;四評寫字能力。 體味、思考,讀出疑問,讀出新意,得到前2. 閱讀

人或他人未曾有過的獨特感悟和新異的結評價目標:一評閱讀能力;二評閱讀習慣; 論

三評閱讀方法。 3. 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3. 寫作

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 評價目標:一評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二評4. 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眼 衛生。 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評良好的作文習

(三)關于作文教學

慣。4. 口語交際(現代公民必備的能力)提法:小學低年級叫寫話,中高年級叫習 評價目標:一評聽說普通話能力;二評聽作,初中叫寫作

說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三評聽說的態度和1. 在小學階段培養習作的興趣、自信心是習慣。

重點。2. 要抓好:指導觀察、引導閱讀、

5. 綜合性學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

學習方式) 綜合性學習成果評價重視學習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作品評價。

(三)評價的原則:發展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合作性原則、多樣性原

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

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四)評價方法 1. 定量評價方法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2. 定性評價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

4、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

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是形音義的綜合體;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漢字豐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長期以本特點。”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來,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相互適法。“工具生”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應,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大的作用,對語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響。因此,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特點。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后補充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在教學中尤人文性內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強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工具性,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工具性力。

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的目標,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式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自主、合作、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特別要注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以下幾點:

涵是豐富的,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了解“過程與方法”、“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

維度來設計展開。這里體現了工具生和人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求知欲和進性相統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取精神;

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鼓勵學生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力(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習,鼓勵想像、質疑和創新;

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 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習慣的融合。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能力,而且也表現為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句話,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整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合的、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時間:2010-02-25 21:36:13來源: 關于語文教育的特點,需要注意以下四個網絡資源作者:匿名 方面:

1、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第一部分 前言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

可以看到,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因此,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獨特創新的理解。

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

2、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的系統和完整。

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

3、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

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學習母語,因為

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四年級階段目標:

(一)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二)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

方提出疑問。

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5.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6.在理解語句的過程中,體會句號與逗號的不同用法,了解冒號、引號的一般用法。7.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

8.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9.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10.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

(三)習作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

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6.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8.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四)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在交談中能認真傾聽,領會要點,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對方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2.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

3.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體主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

(五)綜合性學習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

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

第二篇:聽《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有感

我很榮幸參加了街道教育辦組織的這次集中培訓活動,在培訓過程中,有幸聽取了泉州市教科所專家劉香芹關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落實修訂課標的要求》的講座,豐富了我的教育思想,開闊了我的眼界和工作思路。

“多認少寫”作為新課標規定的識字寫字教學基本理念,而在低年級的識字寫字課上,往往出現“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枯燥”的現象,課堂效果不盡人意。如何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探索出高效的識字、寫字教學策略及方法顯得十分重要。

劉老師關于課標中“識字與寫字”部分進行了深刻的講解。就如老師講的“我們不應把每課的生字教學平均用力,而應把學生真正不認識的字以及課標中要求認、寫同步的字作為重點”。既要做到突出重點,又要能夠相信學生,點到為止,留給學生思考自學的空間;同時,更重要的是,老師在分析講解字的音、形、義時,要遵循漢字規律。印象最深刻的是,劉老師講解的“游”字。確實,這個字在學生中書寫時出現錯誤的頻率極其高,一直以來,形成了老師經常糾正,可學生還是照樣易書寫錯的現象。聽了劉老師的分析后,我受益匪淺。識字寫字教學必須科學化,遵循漢字系統規律教學漢字。而做到這些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漢字科學的相關知識,為師者,必備的條件之一就是“術業有專攻”,尤為重要。我們身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地深化專業知識,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一路向前行。

第三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精選]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及案例分析 整合

整合就是將系統中的相關要素經過整理、組合、協調,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重組效應,從而發揮出系統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內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間的封閉狀態,促進各要素之間的優勢互補,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課程整合就是打破原有各門課程之間的封閉狀態,加強各門課程之間的溝通和互補。例如,在語文課程學習中,可以利用美術的直觀形象功能、音樂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搜集信息的功能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楊文華)

對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里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

第一,對話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里,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

第二,對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把教參對課文的分析和教師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輸給學生,這種灌輸帶有強制色彩:學生的閱讀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須按照教參 和老師的規定、按照標準答案進行,其結果是造成了學生對課文內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然而,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識儲備,肯定會對課文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系: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啟示。 這里比較難理解的是師生和文本的對話。有老師問:文本是客觀事物,人能夠和它對話嗎?我們不妨用具體的課文來代替文本的概念,進而準確理解這一闡述。一篇文章,濃縮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體驗,我們來閱讀這篇文章實際上就是來解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體驗,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種間接對話。當我們讀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達成了心靈溝通,取得了情感共鳴。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所謂的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筆者的理解就是:學生、教師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啟發,共同進人文本所營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對文本中的思想內涵進行個性化解讀。

(李振村)

互動

互動也是當前課程改革中的常用語詞。所謂互動,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在新課程改革中,它的意義有了升華和豐富。筆者理解,教育教學中的互動就是相對獨立的生命個體之間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推動。它既是校園里一種人際關系的反映,又是一種實踐活動的形式?;佑袃蓚€要素不可或缺:

其一,互動必須是民主的、平等的。沒有一個民主的機制,沒有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就不可能有個體之間真正意義上的、積極的互相推動。試想,一個生命個體總希望控制另一個生命個體,或凌駕于其他群體之上,他們之間怎么可能有互動呢?例如,一個小學班主任,以各種嚴厲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級,對學生動輒批評訓斥,學生對他望而生畏,那么他和學生之間永遠不可能有互動。由此可見,互動實際上是民主精神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具體體現。 其二,互動必須是積極的、自主的?;硬淮嬖谌魏?quot;被動"的因素,它必須是雙方自覺自愿、積極參與的一個過程。

教育教學中的互動,主要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改變了傳統的老師控制課堂、學生被動聽講的局面,而是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生生互動,則是學生之間擺脫了"各自為戰"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活動中互相推動,從而共同提高學習效益。

解讀1: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窘庾x】“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充分肯定現行語文教學大綱對于語文性質認識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樣新的表述。這一表述,擺脫了長期以來人們關于語文學科功能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即不能單純強調二者中的某一方面,應在二者統一協調發展的基礎上,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是新的課程標準的一大突破和進步。 長期以來,學術界圍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爭執不休。工具論者從語言的工具性推及語文的工具性,認為語文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思想、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儲存傳遞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將語文定位于工具學科。人文論者認為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語文學科是站在人的高度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偏頗處:工具論僅把語文作為工具手段,忽略了語文的本來價值,忽略了語文的多重功能;人文論則是以語文學科去附會“人文性”,使語文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理由和依據?!墩Z文課程標準》從方法論入手,對語文課程進行重新定位,并遵循“統一”的思路,對課程目標、組織實施、評價進行重新整合,提出了二者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其基本內涵是:語文課程必須遵照語文本身的特點和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語文課程同時還要容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與課程文本形成互動,影響學生的心靈和品德,構筑學生一生發展的文化基礎?!景咐繚h語拼音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一年級新生對語文這一抽象概念的認識是從漢語拼音開始的。因此,在教漢語拼音的過程中,我在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灌輸團結友愛的人文精神。 識記過程中培養愛心。學習漢語拼音的過程是比較單調枯燥的,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我啟發學生采取多種方式識記。當學ǖ與j、q、x拼讀須去兩點時,我問學生用什么好辦法來記住時,一個男孩響亮地回答:“j、q、x小淘氣,見到ǖ眼就挖去。”說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雙眼”,是一件多么殘忍的事!從孩子嘴中很隨意說出尤其讓人心顫。這可能是孩子從學前教育獲取的知識。于是我也說了幾句順口溜:“小ǖ有禮貌,見到 j、q、x,摘掉小帽 “小魚多可愛呀,挖掉雙眼不就死了嗎?” “我養了兩條金魚,我可愛它們了,” “是啊,是啊,我還給它們喂食呢!” 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發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我聽別人說的。”我笑著說:“相信每一個同學都非常喜愛小動物,都愛和它們交朋友的。”同學們使勁點點頭。突破難點時凸現團結精神。整體認讀音節較難理解,我利用動畫課件編了一個小故事:“大y是個熱心腸的人,誰有困難就去幫助誰。瞧,小i在家發愁,他自已不能單獨出門,大y來了,他們在一起組成了yi,就高興地出門了。同學們,你們也要向大y學習,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好不好?”“好。”學生齊聲答道。 隨后,學生們頭頂標有字母的小帽,開始自編自演。瞧,編的小故事多精采: “w、u一開始挺驕傲,誰也瞧不起對方,可他們什么事也干不成。后來他們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興地跳起舞來„„” “小u一開始愛吐口香糖,大y來幫助,小u就講衛生了,不再隨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樂,學生不僅牢固掌握了知識,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團結友愛的意識。 指導書寫中滲透謙讓精神。學生剛學寫字,在四線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頂天立地”。我通過示范比較,強調說:“同學們,字為什么不能占滿格呢?因為寫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愛護小弟弟小妹妹。左右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雙臂,大搖大擺走向教室門,問:“老師這樣走好不好?”同學們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別人就不好出門了!”“對了。和朋友們在一起,要為別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橫跨書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希望我的這些努力,能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撒播友愛、團結的種子。(解讀撰稿:張偉,案例提供:任昭芹) 解讀2: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是發展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 【解讀】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在小學三年級開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每周平均三課時。這一課程的設置,是語文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體現了課程綜合化的國際性趨勢。綜合實踐活動課既非其他課程的簡單綜合,也不是語文課的補充,應當把它看作一門獨立的課程。其主要特點如下: 第一,它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首先課程的內容是綜合的:社區服務、信息教育、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教育等等,綜合性的課程內容決定了它對學生心靈和情感世界的影響是全面的,對學生知識形成的影響也是綜合的而非單一的,它的宗旨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它具有實踐性特點。這一課程的特點就是在實踐活動中,如“實驗”“考察”“動手做”中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可以說,實踐既是這一課程的表現形式,又是它的本質特點。 第三,它具有開放性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目標是開放的,課程內容是開放的,它的學習方式也是開放的。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在課堂上開展,也可以到校園里開展,還可以到社會上進行??傊?,全方位開放是它最突出的特點。 第四,它具有生成性特點。綜合實踐活動雖然事先有周密的規劃,但在實踐過程中,可以隨時根據新的情況,調整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這種生成性特點使綜合實踐活動課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常麗華) 解讀3:語文教育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窘庾x】人類的學習活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體驗學習,二是發現學習,三是接受學習。這三種方式在學生的學習中同時存在,互為補充。小學生讀一篇課文,要進人情境,感悟語言符號所代表的生活場景與思想感情,就需要體驗或發現學習;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更多地需要學生經歷體驗和發現。然而,學生年齡小,知識積累有限,人生閱歷不深,很多時候需要教師講解,需要接受學習。目前,中小學教育過于強調接受學習,表現在語文教學中,繁瑣提問多,字詞句訓練多,學生死記硬背、疲于應付,因此建立新的教學方式,讓體驗、發現學習進入語文課堂就成了當務之急。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多的是迎接時代的挑戰,只有培養出適應世界的現代人,教育才完成了它的任務和使命。21世紀是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的世紀。今日一份美國《紐約時報》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量的總和。人類的科技創新與發明的速度越來越快,近500年的世界重大科技發現發明,16世紀有26項,17世紀有107項,18世紀有156項,19世紀有546項,20世紀僅上半葉就有961項!那么眼前的這個世紀,知識創新與發明創造將如“雪崩”般涌現,恐怕并非夸張。因此,無論生存還是發展,學會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是未來人的通行證?;A教育必須給學生奠定終身發展的堅實基礎,這個基礎便是學生學會自主,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倡導新的學習方式?一是鼓勵質疑,引導發現,解放學生的頭腦和嘴巴,使他們敢想、敢說,用自己的方式解決疑問。自主意味著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意味著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著教師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方式、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二是恰到好處地運用討論、探究等學習手段。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氣氛。”這種氛圍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的語文課要允許討論,允許實話實說,甚至允許有爭論,有保留意見。“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三是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任何學習方式,都要有一個習得的過程。要把自主、合作、探究變成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需要,習慣的培養至關重要。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需要指出的是,接受學習仍是人類重要的也是特有的學習方式。接受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學生不必從零開始學習活動,他們可以通過直接接受前人與他人的認識成果而加速個體的認識發展過程,從而使有限的生命個體能夠更從容地面對無限的知識海洋與大千世界。所以接受學習不僅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地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形式。素質教育要求加強體驗學習和發現學習,但并不意味著拒絕接受學習。在新的教學方式里,語文教師仍要“講”,或是提供背景知識,或是點撥言語規律,或是交流自己收獲,或激情熏陶,不一而足?!景咐咳珖W語文教師文玉恒執教《太陽》一課,課文大意由學生自已概括,“言之有序”的知識也是由學生自已感悟,充分體現了自主、探究學習的思想。 上課伊始,支老師就讓學生用各種方式連續讀了三次課文。讀完后,請學生說說讀明白了什么,有一點說一點。每一個學生說完了,支老師讓他們把說的內容簡要地寫在黑板上,有十多個學生寫了大半個黑板。接著,支老師說:如果我把大家的課本收起來,用一張紙把你們寫在黑板上的這些內容原樣印出來,你們能把太陽的有關知識看明白嗎?學生說,看不明白,因為沒有次序,東一句,西一句。老師說,對,要說明一種事物,就得按一定的順序來進行敘述。那么,誰能參照課文的順序,給黑板上的這么多條內容標上序號?于是,學生再讀書,思考,十多位學生又走上講臺,以課本為指南,給這些內容排好了順序。 接著,支老師又問,現在標上了序號,我再按這個順序印在紙上,你們能讀明白嗎?這一次,學生的意見有分歧了,持否定意見的學生也說不出“仍然讀不明白”的原因。支老師抓住時機,及時點撥。他說,黑板上第①條說太陽遠,第②條說太陽離地球1.5億公里,第③條說步行到太陽要3500年,第④條說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你們認為這四條①②③④挨著排下去合適嗎?學生們一下子恍然大悟,說:不行,②③④都是說一個“遠”字的,①是總的說遠,②③④是分開介紹。第①條的位置應該高一些。于是,支老師很形象地說:對,②③④條好像是三個士兵,他們有一個班長,那就是第①條??梢姵隧樞蛑?,還有一個“層次”關系。有的同學說剛才標了順序之后仍然看不明白,就是因為沒有看清內容間層次關系的緣故。支老師及時引導:現在黑板上的這些條目中,還藏著好幾個“班長”,你們能找出來嗎?學生很快又找到了其余幾個“班長”──大熱、關系密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支老師說:大家再看一下我們剛才找到的,一遠、二大、三熱、四關系密切。這四個班長一般高嗎?由于有了前面“層次”關系的認識,這一次學生很快就議出了結果。學生們說“關系密切”要高一些,因為“遠、大、熱”都是說太陽本身的情況,關系密切還連上了地球。還有的說“遠、大、熱”這三個“班長”前面還應該有一個“排長”。支老師馬上順勢引導:那你就給這個“排長”起一個“名字”吧!學生一下子起了好幾個:太陽的特點、太陽的情況、太陽的知識、太陽的奧秘等等。支老師又點撥:是太陽所有的情況嗎?學生說是基本情況、一般情況。支老師接著引導:原來的一二三班現在有了一個“排長”,那原來的第四條怎么辦?學生說也應該提升為排長。到這里,支老師又突發奇問:這樣的話,課題《太陽》呢?該是什么“長”?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連長。(談永康) 解讀4: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解讀】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改革傳統的被動、單向、接受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改變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也需要改變課堂的話語系統。 在傳統灌輸接受式的課堂里,教學的話語系統往往具有這樣的基本特征:一是偏重于灌輸,即教師以傳授系統知識為中心,作滔滔不絕的講解,很少考慮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只是把學生看成是貯藏知識的“容器”或“倉庫”;二是偏重于說教,即教師往往一廂情愿地去解釋抽象的理念和理論,居高臨下地教訓學生,很少顧及對方的認知能力和情感因素,過分強調了教育的訓誡教化功能;三是偏重于考問,即教師比較喜歡把教學內容演化為提問去單向考問學生,讓他們亦步亦趨誠惶誠恐地忙于應答,很少給學生有質疑問難、暢敘感受的機會。顯然,具有這些基本特征話語系統的確立與被動、單向、接受的學習方式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和諧適?,F在,學習方式改變了,話語系統也必須與之相應改變。在實驗研究中,我們覺得以平等對話為基本特征的全新話語系統,比較適應于探究性閱讀的課堂,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所謂對話的教學話語系統,是指一種強調通過師生之間平等、寬松的交流互動來達到學生自主合作和自由發展的話語體系。它是人格對等基礎上的心靈相約,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切磋探討。 之所以要以對話的話語系統取代傳統的灌輸、說教的話語系統,說到底是因為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應當是一種互為主體的平等關系。我國漫長封建社會所形成的等級觀念“天。地、君、親、師”,把奉行“師道尊嚴”視為天經地義,其歷史陰影還沒有從主流文化中消散,因此,把學生當作訓誡對象,甚至是工具、手段,加以控制、利用和操縱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F在,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行開放式閱讀的課堂里,必須率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和主人翁姿態,只有師生之間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平等,讓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立人格岸生才會產生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一句話,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課堂對話才能是以石擊石的火花迸射;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研究性閱讀中,學生更是閱讀活動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廣泛聯系了個人已有知識和個體生活經驗之后而生成的。每個學生的探究都會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發現。這也正是他們帶人閱讀課文中的東西,這種東西有時會比從課文中得到的東西更重要。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必須抱樂于接納的態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標準答案來束縛學生,閹割了他們十分可貴的富有靈性的發現,使對話真正成為“點亮智慧火炬”的過程?!景咐齗一位教師執教《寒號鳥》一課,在結課前,學生、教師之間有如下對話: 生:喜鵲真好,他自己那么勤快,還關心著寒號鳥,老勸他壘窩。寒號鳥要是能聽喜鵲的勸,就不會凍死了!生:我覺得寒號鳥太懶惰了,晚上凍得不行,白天照樣睡懶覺,或者到處游逛。他凍死是自作自受。 師:你們的理解很正確,真把書讀懂了。 生:我認為喜鵲也有錯誤,他不能只是口頭上勸勸,要拿出行動來幫助寒號鳥壘窩。如果喜鵲動手了,寒號鳥肯定也會跟著做。師:你的想法很獨特,肯動腦子。你們看看寒號鳥是怎樣對待喜鵲的勸說的? 生:我覺得喜鵲只是勸勸寒號鳥,寒號鳥就不耐煩,嫌喜鵲太啰嗦。寒號鳥不會跟喜鵲一起壘窩的。生:我認為這寒號鳥也太傻了。他凍死的那個晚上,于嘛不到喜鵲的窩里去擠一夜,這總比凍死強呀! 生:我想那個晚上喜鵲該去關心關心寒號鳥,看他能不能挨過這個晚上! 師:你們說得都很有道理。寒號鳥是很傻,我看懶惰就是最傻的表現,你們說呢?學生的體會各不相同,這十分正常。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同時也存在著師生“閱讀反思”的過程。教師充分肯定學生的不同感悟,也就是對不同生命的尊重,正是這種肯定,才推動了對話的發展。當然,在熱情的肯定中不排除推心置腹的商榷。只是肯定是為了更好地點燃激情,而商榷則為的是呼喚更深的思索。(周一貫)

解讀5: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 【解說】《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鄭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既有十分重要的深遠意義,關系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又有著現實的緊迫需求,即在改革開放年代,面對東西方文化碰撞和生活方式轉型,對正確價值觀的認定。因此,“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語文課程標準》)。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生活方式的轉型,對今天小學生思維方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有著極其深刻的內在聯系,它同樣會充分體現在今天開放的語文課堂之中。隨著閱讀的個性化進程,小學生在閱讀感情的自由表達中也往往是主流思想與非主流思想并存,似是而非的各種意念共在。應當說,小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使他們樂于獨立思考,敢想敢說了,這無疑是好事,應當給予支持和鼓勵。但是,他們畢竟還小,認識水平和判別是非的能力有限。要求小學生對所有問題都能識別得一清二楚也是不現實的。正因為這樣,才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變得如此重要,而不可有半點忽視。 當然,對教師來說,更為困難的是面對開放的課堂,面對個性化閱讀和自由表達時產生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偏離應如何正確引導?如果只是作抽象的理性說教,即使學生表面上表示認可了,也并不真正解決思想問題。正確的做法應當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要提倡平等對話,在“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同時,“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并經常地能夠“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景咐吭诮虒W《麻雀》這篇課文時,老師要小朋友設身處地地思考:如果你就是老麻雀,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實話實說,展示了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一位女學生怯怯地說:“我不敢沖下去和獵狗斗,我膽小,怕„„怕死。” “你敢于說真話,這個態度很好。”老師給予了正面鼓勵。 “我也不會。因為那樣做,老麻雀是死定了。”這是另一位女同學。 “你是估計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差異,才這樣認識的。一般是會這樣想的。”老師還是客觀地評價了學生的認識。 又一位男同學說:“我覺得那樣做不是真正的勇敢,老麻雀怎么斗得過獵狗,不但救不了小麻雀,還會搭上一條命,多不值得。” “你是很冷靜地作了估計之后,才得出了‘不合算’的結論。這不是一點沒有道理。”老師點了點頭。 “我會想,反正孩子注定沒命了,我去白白送死,還不如回去再孵一窩小麻雀。”另一位男同學說。 話音剛落,許多同學都笑起來。老師說:“你真會精打細算啊!” “那么,有沒有同學會像老麻雀那樣做呢?”老師再耐心啟發。 “我會去試試。因為以弱勝強是常有的事,不去試試就輸定了,去試試,才有可能戰勝對手。” 老師說:“這話有道理,弱者不能老受人欺侮呀,當然要反抗一下。” “論身軀、體力,老麻雀當然不是獵狗的對手,但母愛的力量使它顧不上一切了。” “老麻雀當時只想到不能眼睜睜看著親骨肉被吃掉,就不顧一切沖下來了。” “說得真有道理!”老師稱贊說,“救孩子要緊呀,老麻雀根本不會去考慮這是不是‘真正的勇敢’,也不會去細致盤算‘怎樣才劃得來’,更不會想到因為可以再孵一窩小麻雀,而對孩子見死不救呀!” 這可真是小學生自由思想的展示、交匯、碰撞和升華。學生的價值取向,當然有是非對錯,但能夠想啥說啥,說出來總比捂起來好。但說出來之后,教師必須在珍惜學生自由感悟的同時,進行富有人情味和說服力的耐心引導,以平等的對話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周一貫) 解讀6: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解說】“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馬丁·布貝爾)“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教學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克林伯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為“文本”的教材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目的。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如果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師生關系只有民主平等、親密無間,如形與影的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的相得益彰,教學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真正地進行。 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生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而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扼殺兒童不斷提出“為什么”時的猜想沖動,不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師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由于打破了教師獨白、學生傾聽的“萬馬齊暗”的局面,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建設性、創造性的“沖突”得以認可與欣賞,于是,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語文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始終創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窺一斑?!景咐俊镀压ⅰ穼υ捊虒W片段 師: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種子茁壯成長起來„„”讀了這一節,我想,蒲公英的種子離開了媽媽,可能枯萎,也可能毀滅,但是它們如果不離開媽媽,就永遠沒有新的生機。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對我也有所啟發。我認為,動物也一樣,如強大的獅子老虎,年幼的時候就要各自獨立,再如弱小的鳥雀,也不能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離開父母的動物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因不能獨立而失敗,二是因自己的發展而茁壯成長。倘若他不肯離開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種結局。生2:在這一方面,有的人還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爺爺、奶奶都哭著不讓離開。 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媽媽的孩子,又不是媽媽的孩子。說它是媽媽的孩子,因為沒有媽媽就沒有它;說它不是媽媽的孩子,是因為它一旦離開了媽媽,就是大地的孩子。師: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說:“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遠方。”我想,一個有眼光的父母應該像一桿槍,把孩子裝入搶膛,瞄準地球的一個方向,隨時扣動扳機,把孩子射出去!(同學們開懷大笑) 解讀7: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

【解讀】“開放”與“封閉”是相對應的。封閉的語文課程把學生的視野框定在教科書和課堂里,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其豐富的語文生活隔離開來,遠離了學生的生活需要。這樣的語文課程必然是封閉而呆滯的。 而開放的語文課程則以學生的語文生活經驗和成長需要為依歸,把教科書“這本小書”與生活“這本大書”融為一體,強調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密切語文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關系,既引導學生利用教科書學習語文,又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這樣的語文課程必然是開放而有活力的。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具備如下特點: 1.從功能上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并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2.在結構方面,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層面。在課程類型方面,應包括語文學科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 3.從課程目標上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應包括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態度和情感、語文學習過程和方法等層面,而不應僅僅局限于系統的語文知識的傳授。 4.從語文課程存在的方式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不限于教科書、教室,不限于校園,而是與家庭、社會生活密切相連。 5.從實施來看,開放的語文課程強調師生與課程文本的互動,強調師生對課程的構建。(解讀撰稿:夏家發) 解讀8: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解讀】漢語言文字特別具有靈性。作為象形文字的漢字,以形表義、形神兼備。以漢字為載體的漢語,重意會不重規則,沒有分詞連寫,少有性、數、格的區別,語言凝練但意蘊豐厚,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悅耳。由于漢語言文字的形象性、隱喻性、意會性和模糊性,學生學習語文,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視整體感悟。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學生學習母語,因為有早已具備的口語語感做基礎,有熟悉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為條件,身處母語環境、心受母語儒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語圖式早已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結構。因此,學習母語不必從系統的語言知識和語法規則入手,而應重視對語文材料的積累、感悟,培養良好的語感。 從語感類別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培養形象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情味感的教學策略、培養意蘊感的教學策略等。培養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月;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為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系。培養情味感,一要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體驗教材的情感因素,發揮教師自身的情感傳導作用;三要引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和朗讀中體驗作者的情感。培養意蘊感,就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從語感生成的角度看,語感教學策略主要包括: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己體察、展開想象等。反復誦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覺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語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語感。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研讀策略,面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意蘊感等。切己體察,就是把眼前所讀的語言文字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積淀相溝通,通過文字的橋梁,觸摸作者的心靈。語言文字符號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聯想和想象,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還可通過重組表象,創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語感才是豐富深切的?!景咐块喿x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感。因此,閱讀教學的整體構架必須以培養學生的語感為核心,以指導讀書活動為“經”,以字詞句的訓練為“緯”;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重感悟、重積累、重運用”?!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力圖從以下三個方面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 1.充分誦讀,觸發語感。培養語感,必須讓學生反復接觸語言、感受語言,誦讀則是學生接觸和感受課文語言的最經常、最重要的方式?!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一是將誦讀貫穿于課的始終。初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課文中的“我”是怎樣看荷花的。細讀,讓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你是從哪些地方體會到“我”是在仔仔細細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如癡如醉地看荷花。品讀,讓學生默讀課文,體會文中的哪些句子寫得特別美?;刈x,讓學生背讀課文,反復朗讀其中的優美語段,達到熟讀成誦。二是采用靈活多樣的誦讀方式。諸如: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個體自由誦讀、同桌之間互相誦讀、選點誦讀、根據自已的領悟誦讀等。 2.潛心品讀,領悟語感。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一是在精選語感點上下工夫。如寫荷花的“冒”,內涵豐富,又不易為學生所覺察,緊扣這個語感點,集中精力、重錘敲打,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二是在品讀語感點上做文章。 (l)“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眼?(長、鉆、探、伸、露、沖) (2)讀讀這段課文,體會體會,怎樣“長”出來才叫‘冒’出來。(使勁、拼命、用力、急切、筆直、一個勁兒、高高、痛痛快快。爭先恐后、生機勃勃、興高采烈、精神抖擻、喜氣洋洋)在“冒”前加上這些詞再讀這個句子。 (3)課件播放荷花錄像,引導學生想象冒出來的白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要看看外面這個精彩的世界。 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尋找自己的媽媽。 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她自已的美麗。有的說:由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想盡情地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 有的說: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風中翩翩起舞。 對于“冒”字,通過換詞比較領悟作者運用的分寸感,通過豐富表象領悟其形象感,通過激活體驗領悟其情味感,通過擴詞誦讀領悟其意蘊感; 3.積累運用,積淀語感。培養語感,應高度重視積累和運用。所謂“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積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讀成誦的過程,不僅是積累大量的感性語言材料的過程,也是內化成套的語感圖式的過程?!逗苫ā芬徽n的教學設計,在最后一個環節上,讓學生邊欣賞多姿多彩的荷花圖片,邊用學到的課文語言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有的說:我看到白荷花在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冒出來。 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 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 有的說:我看到有的荷花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說:我看到雪白雪白的荷花正低頭欣賞著自己在水中的倒影。(王崧舟) 解讀9:語文教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解說】“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明確指出:“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總目標”中,則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列為其中一項;在“實施建議”中又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梢?,“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 所謂“體驗”,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參見《輔導員》2001年第四期張悅文)。為什么今天的語文教學特別關注體驗?也正因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和驗證,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并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體驗”是一個過程,它從親歷的實踐始,進而獲得認識,形成情感,最后產生感悟,并且逐漸積累成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并以此作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蘊。體驗的這種特性,全面關聯著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新理念、新精神:

一、操作的實踐性。體驗的“親歷”,就意味著要在生活中去親身參與并且動手操作,這就離不開語文的實踐運用。

二、形象的直觀性。讓學生親身經歷,便不可能完全是理性的、抽象的認識,大量的應當是形象的、直觀的,這才會有體驗的產生。顯然,這很符合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

三、情感的共生性。學生的親歷總是與情感同生共存。因為“親歷”最容易激發情感。“體驗”更多的便是指在親歷中獲得情緒的感染和情感的體味。由‘林”生“驗”,這與語文教學注重熏陶感染是一致的。

四、自主的選擇性。體驗是極具個性化的行為,可以最充分地享受自主選擇權。語文教學也只有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談得上效率和效益。

五、自由的創造性。體驗具有最鮮明的個體特點,最尊重個性的張揚。在體驗活動中,學生享有很大的自由空間,所有這些方面都會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語文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多邊互動、融合、提升的復雜過程,而學生主體的體驗,正是使這一過程能進人最佳狀態的重要保證。這也就是《語文課程標準》如此強調“體驗”的價值所在?!景咐咳珖丶壗處?、語文情境教育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在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用板畫詩意的方法,把情感體驗發揮得淋漓盡致,使語文教學真正成了美的教學:師:請你們談談詩,想想如果根據詩意作畫,該畫些什么? 生:要畫籬笆。 師:籬笆要畫得密還是松一點?要說出理由。 生:要畫得松一點。因為詩中說“籬落疏疏”,“疏疏”就是不密的意思。生:還要畫小路。 師:為什么?是怎樣的小路? 生:要畫一條狹長的小路,因為是“一徑深”。 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有的說,樹上只畫些小葉,樹下要畫些落花,因為是“枝頭花落未成陰”。討論到畫面上要不要畫蝴蝶時,學生們爭論得更有趣了。有的說:“要畫蝴蝶,不畫蝴蝶怎么體現‘兒童急走追黃蝶’呢?”有的說:“不要畫蝴蝶,詩上已經說了‘飛入菜花無處尋’。”為了讓詩的意境更深入地促進學生體驗,李老師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黃蝶’,而不是‘追蝴蝶’。”學生從中得到啟發,說:“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因為菜花是黃的,黃蝶也是黃的,分辨不清哪是黃蝶哪是菜花,所以還是要畫黃蝴蝶的,不過要畫在菜花叢中。”又有一位學生補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點翅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飛入菜花’的‘入’表現出來。”„„ 這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濃濃的詩情畫意讓學生盡情體驗,讓想象展翅飛翔,讓生命的活力盡情釋放,這種狀態是自由的,寬松的,因而也最容易激發創新意識。這一案例生動地告訴我們:正因為“體驗”側重于對情感的體會和驗證,因而語文教學比之其他學科更需要體驗的參與。體驗的這種個性特征,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使人不僅成為技術主體和科學主體,而且成為精神主體和審美主體。(周一貫) 解讀10:應該重視語文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窘庾x】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是語文教育的重要特點,也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 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為,語文是生命之聲,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園。從課程廣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從課程深度看,或賞心說目,或回味無窮,或動人心魄,或刻骨銘心;從課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養審美情趣,可啟迪人生智慧,可豐富文化底蘊。 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必然是廣泛而深遠的。所以,語文課程不能不重視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能不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過優秀作品的耳儒目染、潛移默化,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陰”。因而,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一蹴而就。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清楚地意識到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就是接觸大量感性的語文材料的過程,也是自主地能動地建構文化意義的過程。這種接觸和建構,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往往是終身的。因此,語文課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選擇教學內容。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語文課程與科學課程迥然不同,科學課程以理性著稱,語文課程則以感性見長。語文課程大量的是形象鮮活、感情強烈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必須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審美的感化、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發揮語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語文課程,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受感動,教師首先要受感動。只有當教師熱情投入、真情流露、熱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時候,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會神,學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師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景咐俊段业膽鹩亚裆僭啤纷x來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如何發揮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呢?我的思考和實踐是:

一、比讀,未成曲調先有情 1.引導學生回憶課文稱邱少云是一位怎樣的戰士。(年輕,偉大) 2.設疑:“一個年輕的戰士,為什么會被他的戰友、被祖國和人民稱為偉大的戰士。

二、精讀,設身處地感真情 1.范讀感染。教師動情地范讀第7段課文,使學生受到感染和震撼。聽完教師范讀,學生交流心情。(有說難受的,有說焦急萬分的,有說痛苦的,有說滿腔怒火的„„) 2.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感受自由朗讀該段課文,體會體會打動自已的地方。 3.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獨特感受,教師做隨機點撥:“是什么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我”的擔心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看到與自已朝夕相處、情同手足的戰友被烈火燒灼著、煎熬著、炙烤著,這種感覺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有說是自己明明能救卻不能去救戰友的那種矛盾、那種痛苦,像刀子一樣在絞我的心„„) 4.語言感染:“此時此刻,戰友的緊張就是我們的緊張,戰友的擔心就是我們的擔心,戰友的矛盾就是我們的矛盾,戰友的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邱少云的生死抉擇,牽動著我們每一個同學的心呀!”(組織學生誦讀此段課文)

三、研讀,字字句句悟深情 1.研讀課文第8段:烈火中的邱少云與千斤巨石之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說他們在火堆里都一動也不動,有說他們在火堆都不會發出一聲呻吟,有說他們在火堆里都是穩穩當當的„„) 2.設疑感染:“是呀!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一樣,他們都不怕烈火焚燒,都不會挪動一寸地方,都不會發出一聲呻吟。但是,同學們,千斤巨石是一塊石頭,是沒有感覺、沒有生命的石頭啊!而我們的邱少云,他是一個人啊!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啊!一個人怎么能夠忍受烈火燒身的巨大的痛苦啊!”(請學生交流被火燒時的反應和感受) 3.情境感染。播放電影片斷“烈火中的邱少云”,隨著電影畫面的呈現,教師動情地說:“同學們,這就是被烈火燒身的邱少云!這就是忍受著巨大痛苦的邱少云!這就是像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的邱少云!面對這樣一位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話想說嗎?”(請學生談觀后感,有學生說著說著掉了眼淚) 4.誦讀感染:“是一種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是一種什么精神在鼓舞著他?讓我們一起,懷著對英雄的無限深情、無限崇敬,齊讀這段課文。”(學生讀得非常動情)

四、妙筆直抒心中情 1.移情感染。教師沉默片刻,然后深情地說:“戰斗結束了,邱少云的戰友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用邱少云生前挖坑道時用過的鐵錘和鋼釬,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寫了一句紀念他的碑文。同學們,此時此刻,假如你也是潛伏部隊中的一員,你也親眼目睹了這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的一幕,你會寫一句怎樣的碑文來紀念、來歌頒這位年輕而偉大的戰士?”(深沉而飽含思念之情的音樂輕輕地響起,學生在悠悠緬懷的情緒和氛圍中,寫出自己心中的碑文) 2.指多名學生朗讀自己撰寫的碑文:①邱少云萬歲!②邱少云,你永遠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③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④讓我們永遠記住邱少云的精神──為勝利而獻身。⑤啊!邱少云,我們為你驕傲。啊!邱少云,祖國為你自 解讀11: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 【解讀】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今天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把課文作為學習語言的例子來教。如此,我們的教學就未必逐段而下地未必面面俱到,而須根據學生實際大膽取舍,突出重點,強化實踐,幫助學生習得規范、生動的書面語言。 語文課程資源還包括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網絡、演講會、展覽館等。比較常見的是引進相關文字或音像資料,或作為課文學習的背景,或作為補充閱讀材料,或以此組織語文綜合性學習等。特級教師賈志敏教《驚弓之鳥》時引進了兩個有關射箭的故事。一是李廣,學生一聽李廣,馬上齊背了《塞下曲》,一個學生還有聲有色地講述了李廣誤將石頭當老虎的故事。二是綠林好漢──羅賓漢,講的是國王要陷害羅賓漢,讓他與一射箭高手賽箭的事。射箭高手一箭射中了靶心,正當大家認為羅賓漢必死無疑時,羅賓漢上馬搭箭,“蹦”的一聲,射出去的箭正好把射箭高手的箭一劈為二,留在了靶心。通過這兩個故事,學生發覺更贏射箭更神奇:李廣是射箭力量猛,羅賓漢是射箭準,更贏能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了下來,豈不神哉! 事實上,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幾十個學生的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學習的內在潛力,包括學生所聯系著的家長群、社區等都是生生不息的教育資源,都可以為教學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豐富的特點。其他課堂資源(如電視、錄像、網絡等)最終必須同學生這一資源相結合,才能發揮最佳效益。尤其要注意的是,把學生作為資源,意味著以學定教,課堂上宜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隨時對教案進行調整,比如:改變教學思路,變換實踐形式等。 課外學習資源包括自然風光、風俗民情、國內外大事等?!景咐孔罱P者聽一位骨干教師教《老?!?,這堂課準備充分,考慮周詳,整堂課以讀為主,以情動人,總體不錯,但課堂生成資源沒有好好利用,十分可惜。 《老?!菲^長,寫了老牛“老一病一死”等內容,語言樸實,情真意切,讀了讓人覺得這分明寫的是勤勞慈祥、一生眷戀土地的中國老農民。課堂伊始,老師先設疑:為什么“我”對老牛一直不能忘懷?請大家讀讀課文,想一想:這是怎樣的一頭牛?(學生花了好幾分鐘讀書,得到了很多的答案) 生:這是一頭瘦骨磷峋的牛。生:這是一頭老了、衰弱的牛。 生:這是一頭工作了一輩子,但沒有怨言、性格也很安詳的牛。 生:這是一頭病得很重的牛。 生:這是一頭快要死的牛。 生:這是一頭可憐的牛。生:這是一頭幸福的牛。 從學生的發言中,教師有選擇地板書了“瘦、老、病、死”這四個字。學生交流結束,教師小結說:“你們的感受都是對的,讓我們來學習課文。”一句話,就進入了課前設計好的教路:先理解“老牛的瘦”,再理解“老牛的神情”,最后理解“人與老牛的感情”,教學到此也就結束了。很遺憾,學生初讀課文后的感悟和認識,并沒有成為進一步學習的基礎,更沒有被教師用作新的生成資源。“老牛是怎樣的一頭牛”,這個問題的答案豐富多彩。學生基礎不同,思考又有著不同的角度,他們的感悟明顯處在不同的層次上,有的粗淺,有的深刻,有一些還形成了沖突,比如‘何憐”與“幸福”。在這樣的生成資源面前,建議這樣調整教學:師:哪些同學覺得這頭老??蓱z,哪些同學覺得這頭老牛很幸福?現在我們分成兩組,進行一場辯論。辯論前,請大家仔細讀書,然后再發言。(學生讀書,感悟,發言) 生:“它瘦得可怕。它的腹部深深陷進去,全副骨骼都顯露出來。”可見這牛多么可憐。生:“老牛一連躺了幾天,它那樣衰弱,甚至沒有力氣看一看我們給它的食物和水。它的身體瘦得像一塊木板。”老??焖懒?,當然可憐。 生:我們覺得這牛幸福。因為這牛雖然老了,病了,但它勞動了一輩子,人們對他多好啊。生:人們善待老牛,老牛也依戀著人和土地,最后死在了田邊。“我們在田邊,在它從前工作過的田邊,埋葬了它”,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這樣教學,學生不但能讀懂,而且肯定要比老師按部就班地執行教案更有興趣,課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氣息。這一切得益于充分利用課內的動態生成資源。(談永康) 解讀12: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 【解說】“對話”是人的一種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馬丁·布貝爾)“在所有的教學之中,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這種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教學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擁有對話的性格。”(克林伯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教學對話就是建立在這一原理之上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為“文本”的教材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通過兩者之間對話式的相互作用,達到學生自主和自由發展的目的。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民主、平等是“對話”的第一法則。如果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只是先知與后知的關系,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系,不存在尊卑關系;從情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一樣,擁有獨立的人格,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師生關系只有民主平等、親密無間,如形與影的自然親和,似聲與響的相得益彰,教學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真正地進行。 師生對話是一個永遠未完成的動態生成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既應保持必要的權威,而又不能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不搞單向傳遞的獨白式教學,不扼殺兒童不斷提出“為什么”時的猜想沖動,不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教師只是一個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境的創設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兒童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由于打破了教師獨白、學生傾聽的“萬馬齊暗”的局面,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個性得以扶植和張揚,建設性、創造性的“沖突”得以認可與欣賞,于是,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對話的場景中,由于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語文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始終創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下文案例可窺一斑?!景咐俊镀压ⅰ穼υ捊虒W片段 師:請同學們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生1.“第二年的春天,落在沙漠里的蒲公英種子早已干死,落在湖泊里的蒲公英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種子茁壯成長起來„„”讀了這一節,我想,蒲公英的種子離開了媽媽,可能枯萎,也可能毀滅,但是它們如果不離開媽媽,就永遠沒有新的生機。師:你的理解很深刻!對我也有所啟發。我認為,動物也一樣,如強大的獅子老虎,年幼的時候就要各自獨立,再如弱小的鳥雀,也不能永遠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離開父母的動物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因不能獨立而失敗,二是因自己的發展而茁壯成長。倘若他不肯離開父母,就只有前面的一種結局。生2:在這一方面,有的人還不如蒲公英。例如,我爸爸要到深圳去工作,爺爺、奶奶都哭著不讓離開。 生3:我想,蒲公英既是媽媽的孩子,又不是媽媽的孩子。說它是媽媽的孩子,因為沒有媽媽就沒有它;說它不是媽媽的孩子,是因為它一旦離開了媽媽,就是大地的孩子。師:妙!有哲理!有一位思想家說:“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你是一具引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射向遠方。”我想,一個有眼光的父母應該像一桿槍,把孩子裝入搶膛,瞄準地球的一個方向,隨時扣動扳機,把孩子射出去!(同學們開懷大笑) 解讀13: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所蘊含的許多新理念和要求,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之一便是積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即要把單

一、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關鍵在于教師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操作平臺。這就關系到首先要改變教師逐段串講串問、碎問碎答的教學模式,在指導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課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出可供學生深讀探究的一兩個能夠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探。合作交流。以這樣一兩個“探究專題”來取代多達數十個的“繁瑣提問”,目的在于突出重點,以學為主,把探究、發現的閱讀主動權、時間支配權和空間占有權真正還給學生。 在探究性閱讀的深讀階段探究、發現,以一兩個問題帶動全篇的解讀是可行的。事實上,在一些名師大家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也已有過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如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的導讀理論,強調以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把討論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中心目標,使語言、篇章等方面的學習都成為達到中心目標的過程或手段”。寧鴻彬老師的“主問題”觀點也主張閱讀教學要以“一問抵許多問”的主問題導引學生深讀課文,激發他們閱讀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有效地避免課堂上淺層次“碎問碎答”帶來的高耗低效。這些成功經驗都足以為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問題情境之營造,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基礎。 實施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問題情境必須是富有挑戰性的。所謂“富有挑戰性”,不僅是問題的覆蓋面大、穿透力強,而且足以激起學生的“頭腦風暴”:如有的能夠刺激學生對課文信息重組的興趣;有的能夠引發豐富的聯想;有的能夠引導學生作多向的推理;有的能夠挑起不同意見的爭辯;有的能夠鼓勵學生有創意的發現„„總之,充滿了如《語文課程標準》所言及的“閱讀期待”“閱讀反思”“閱讀批判”和“閱讀創新”的種種機制。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還離不開合作與交流。正因為“探究”本身就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發現過程,有一定難度,它既需要每位學生的獨立思考,也需要同學、師生之間的合作攻關。而探究的成果則需要通過交流來達到互助互補、互激互促,才能逐漸形成共識,或達到成果共享。這樣,合作、交流既為探究問題的必需也是探究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是個性化閱讀的主要特征,體現了全新的閱讀理念。即閱讀的過程,不是對文本內容的“鏡式反映”,而是學生個體在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基礎上對讀物的重新建構。因此,閱讀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閱讀成果也會因人而異,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閱讀活動便是讀者有差異的個體發展。 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必須體現語文教學的本體特征和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特別是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實踐性。“探究”并非只是單一的理性思考和論理說教,應當有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的方式,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途徑和方法;“創新”也不是在語文課上搞什么發明創造,而重在珍惜每位學生獨到的見解和富有個性的發現。著名特級教師靳家彥在導讀《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時,讓大家根據課文的描述,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這個小村莊,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出來,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畫。在先后有四位學生上臺分別畫了山坡、人家、樹林、小河后,便畫到了“這里的空氣格外清新”一句。老師特別提示:“‘空氣格外清新’該怎么畫,空氣無形無色,看不見摸不著,怎么表現?這可要大家有創意才成。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好嗎?”有的說:“可以畫藍天白云,這能夠說明空氣清新,沒有一點兒塵煙”;有的說:“可以畫小鳥、花草??諝夂?,花兒才開得艷,小鳥才唱得好聽”;有的說:“還可以畫蜜蜂,蝴蝶。這些小昆蟲那么活躍,也是因為空氣清新呀”„„于是,靳老師十分高興地說:“同學們真聰明,真有辦法,這些創意都不錯,我們畫上去吧!”這一教學片斷,生動地說明了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也可以而且應該更多地借助生動、形象的方式來探究閱讀、創新閱讀,以達到熏陶感染的審美效果。對“這個小村莊原來是怎樣的”探究,固然可以抓關鍵詞句、提取重要信息來論說,但也可以讓學生咀嚼詞句含義用畫一畫來描寫。這同樣可以使學生思維活躍、敏于發現,創新的見解、獨到的思緒也就在探究活動中潺潺而出了?!景咐柯?。(周一貫) 解讀14: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解讀】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望。閱讀期待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是閱讀教學得以有效展開的基礎。而所謂“閱讀反思和批判”,是對閱讀之后所理解內容的回味和再思考,是分清在閱讀過程中,哪些體驗與探究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哪些是有效思維,哪些是無效思維。文本是死的東西,它只有在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批判后,才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具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啟學生的心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通過懸念的制造、情境的創設,激起學生閱讀的欲望──這就是閱讀期待。然后,要引導學生潛心閱讀,深人思考閱讀內容,得出自己的結論。 一般說來,閱讀期待在小學階段可以充分運用,要通過各種手段來引發學生的閱讀期待,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閱讀反思和批判則一般適用于初中階段。小學階段的閱讀反思和批判主要體現在引導小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初步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方面?!景咐课以诤蛯W生共同學習《秋天》這篇課文時,學生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在討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雖然還不能說這就是閱讀反思和批判,但孩子們反思和批判的意識已經開始萌芽了,這無疑是最值得珍惜的。生:課文中說“樹葉落下來后,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場”,可畫上的一只螞蟻正在吃樹葉。這樣,圖文就不符了。 師:噢?是在吃樹葉嗎?(師仔細看書上的畫)生:對,那只螞蟻就是在吃樹葉。樹葉也是螞蟻的食物呢! 生:我們可以這樣改改課文:“有的螞蟻爬上去,來回跑著,把它當作運動場;有的螞蟻把它當作食物,美美地吃著。” 師:真了不起!你們不但發現了老師沒有發現的問題,而且對課文進行了修改,修改得還這么精彩!我應該向你們學習。還有問題嗎? 生:為什么畫上的樹比天空看起來還要大呢?生:嗨!那是遠近的關系嘛! 生:對,畫畫時,近的東西要畫得大一些,遠的東西就要畫得小一些。 師:小朋友還了解繪畫的技巧,真了不起!還有什么問題? 生:課文中說“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天那么大,難道只有幾朵白云嗎?師:噢?那應該怎么說?你觀察過秋天的天空嗎? 生:觀察過。應該說“藍藍的天上飄著許多白云”,或者說“白云在天上飄來飄去,多美呀!” 師:改得不錯。不過,書上的話也沒錯。秋天云淡風輕,晴朗的日子里,白云的確比較少,課文中說“藍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是說云少,并不是說只有幾朵白云。還有問題嗎?生:為什么秋天的天“那么高,那么藍”呢? 師:這個問題牽扯到自然科學知識,我建議小朋友課后讀《十萬個為什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生:好。(常麗華) 解讀15:要大力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 【解說】傳統的語文教育,始終圍繞著課本下力氣,始終在課堂的小天地里打轉轉。實際上,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語文是人生體驗的濃縮,“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脫離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生不可能形成豐厚的語文素養。鑒于此,《語文課程標準》大力倡導語文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并不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法,而是與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并列的一門獨立的課程,其內容和方式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學生自主進行的主題活動,如演講、辦刊、主題隊會、班會、辯論等。另一類是學生從生活中所選擇的語文或與語文相關的專題學習活動,如當小記者到農村采訪農民的閱讀狀況等。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托的的一種綜合課程。語文綜合性學習從形式上,可分為討論、演講、辯論、參觀訪問、考察、調查;按內容分,有國際理解、環境教育、信息教育等;按活動范圍分,有校園活動、家庭活動、社區活動等;按活動成果分類,可分為文字類、口語類、圖表類、實物類等。 提倡綜合性學習,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多層面的學習實踐機會,從而改變過去單純依賴于教師傳授知識的弊端,為培養具有開放的視野、全面的素養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打基礎。 【案例】略。(常麗華) 解讀16: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 【解讀]提到學生評價,人們很容易聯想到考試和分數,足見以往的學生評價過于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過于注重選擇和甄別,而且評價方法單一,以為評價就是考試,考試就是評價,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應試進行,以致學生的能力、智力、習慣等重要素質得不到應有的培養和提高。為此,《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識與能力是學習的基礎,過程和方法與語文學習的重點,情感和態度是語文學習的保證。

1、知識和能力評價。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語文知識的積累,離不開語文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習的知識和能力評價應包括下列要素:①語言知識評價(借助拼音和字典認讀漢字,區別字形、字音、字義,理解詞義、句義、文義);②文章知識評價(了解詞法、句法、修辭方法,了解表達方式);③文學知識評價阿解文體樣式,了解文學常識,欣賞文學作品,背誦古今詩文);④一般能力評價(會聽、會說、會讀、會寫);⑤發展能力評價(獨立分析并評價生活、獨立思考并提出問題、學會討論并分析問題、敢于創新并解決問題)。 2.過程和方法評價。根據語文的特點,語文學習離開了過程(語言的活動和交往、語言的運用和實踐),難以使語文知識內化為語文能力,難以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語文學習方法比獲得現成的語文知識更重要。過程與方法的評價應包括如下要素:(1)課堂參與(注意聽講、主動參與、發表見解、質疑討論);(2)閱讀習慣(天天朗讀,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學會默讀,做到邊讀、邊想、邊批注);(3)表達習慣(用心口語交際和書面表達);(4)學習方法(熟練運用字典、辭典,學會預習、復習、查引資料);(5)課外學習(有摘錄、剪貼、筆記,天天有閱讀量,天天有小練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每一個兒童來到學校的時候,除了懷有獲得知識的愿望外,還帶來了他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杜威語)評價語文學習的情感與態度,主要應著眼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習習慣、實踐與運用等方面。其要素有:(1)熱愛語文(熱愛生活、積累語感);(2)關心文化(關心科學、關心人文);(3)參與實踐(接觸社會、學會交流);(4)學會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 【案例一】家庭作業評價:在我所教的班里,每個學期都要舉行一次家庭作業展覽。其目的有兩點,一是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校內的作業情況,參與學生作業的評價;二是通過家庭作業展覽,激發學生形成認真完成作業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的做法是:作業展覽前,布置孩子們每人制作一張精美的卡片,請爸爸或媽媽在這張卡片上寫幾句話。孩子們特別高興,專心致志地在卡片上寫著、畫著。第二天,我專門抽出時間,讓學生互相讀讀家長的評語。有的卡片上寫著:“我的好兒子,你的作業本真整潔,字跡真漂亮,一個個紅紅的對號,多像一把把小鋤頭,把你作業中的錯誤除去。老師真辛苦,媽媽相信,你明天的作業會更好!”有的卡片上寫著:“真沒有想到,你的課堂作業做得這樣棒,如果能把字寫得再大方一點兒,爸爸、媽媽會更高興。”還有的卡片上寫著:“爸爸、媽媽真的沒有想到,你的進步會有這么大!這是你努力學習的結果,祝賀你!”孩子們欣賞著卡片,誦讀著家長的話,教室里沸騰了,有笑聲,有討論,有爭議,當然更有豐碩的收獲。 【案例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 評價方式: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 評價操作: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表中的標準進行評價,教師參與評價,根據每個同學的特點,在相應的欄內劃“√”。把評價完畢的表,貼到“評比臺”墻報欄內。 評價目的:每個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感覺到自己的進步,激發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能找到自已學習的榜樣,取人之長,補已之短。喚起孩子們成功的渴望,激勵他們健康發展。

第四篇:2011年版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是在新世紀課程改革歷經十年實踐的基礎上展開的,從課程標準的基本面貌上看,有較大調整變化,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都有不同幅度的修訂。如“前言”部分中,導言是全新的,課程性質的表述也有重要的補充,正面回答了語文課程是什么的問題,四條基本理念沒有變化,但文字表述略有修改,設計思路有較多的修改。再如“課程目標”部分,現稱為“課程目標與內容”。還有“實施建議”部分,增加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包括評價建議。“附錄”中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略有調整,整體數量增多了15篇,課外閱讀著力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增加了《革命烈士詩抄》、《紅巖》等宣揚革命傳統的書目;增加了兩個字表:一是《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一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 本次2011版課程標準相比于原有實驗稿課程標準,充實與調整的主要內容有如下五點: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語文課程中的滲透學科的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依據我國的國情,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依據語文學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兩者必須與語文目標融合、滲透,而不是離開語言文字,專談思想政治。我們提倡教學盡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緊密結合。

二、突出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十年前啟動本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是新修訂課標增加的內容,目的是尊重學生個性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意識,促進學生的社會化。

三、集中指向于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語文課程,其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實踐性的課程,涉及的目標非常廣泛,是綜合性的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四、增強課程目標的切合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這是對十年課改實踐中反饋的比較集中的意見。盡可能明確哪些要提倡,哪些要反對,以利于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

五、回應語文教學和社會語言文字運用中的突出問題比如,近些年來,關于識字、寫字和漢字教育,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錯別字情況嚴重。不光是中小學教育,社會用字錯誤情況也很嚴重;二是書寫質量普遍偏低。學生寫的字不行,很多老師的字也不行。有的老師只做PPT,不敢寫字。三是有的地區學生寫字教學負擔過重。有的地區,特別農村地區,識字環境比不上城市,對識字寫字的量過大反映比較強烈。本次修訂具體目標有改動:控制識字寫字的字量,提高常用字的書寫質量要求。

第五篇:讀《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指導》有感

暑假里,我閱讀了《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指導》一書, 了解了每個年級段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這本書為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了解,對我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第二頁的“關于口語交際”的指導讓我收益非淺。以前我在上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的時候,總覺學生說不好,他們說不好,我就急,怕時間不夠,所以只讓一兩個學生說,草草了事。學習了《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指導》之后,我知道了在教“口語交際”時,“教師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還課堂于學生,在語文的各個板塊,讓學生積極參加討論;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作準備,作簡單的發言。將口語交際與識字寫字、與閱讀、與寫作、與綜合性學習統一在一起,時時處處練習口語交際,在實踐中形成口語交際的能力,‘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際交流的素養’”。也就是說口語交際在語文中不是孤立的,而是無時不存在。

我還認真學習了第二章“閱讀”。要上好《閱讀》,首先要知道閱讀的基本理念,其理念是:

一、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為核心。

二、基本與對話與交流的閱讀教學。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與理解。其次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能夠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是促使學生持續閱讀的不竭動力,也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條件。如文中舉的課例《快樂的小公雞》教學片段,老師一上課就說“同學們,今天和我一起來到這個課堂上的還有一只小公雞

1 (課件出示小公雞的圖像)。他呀,十分苦惱,因為他整天沒有事情做。今天他打算出門去尋找快樂,你們想不想和他一起去呀?”學生說“想去。”老師緊跟著說:“那好,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快樂的小公雞》這篇課文。”上課伊始,教師創設情境,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樣,學生愿意從書中獲取知識,認識世界,愿意與書本進行交流,體驗情感。“授之以漁,不如授之如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持?!墩Z文課程標準》將“閱讀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來呈現。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方法包括精讀、略讀、瀏覽、朗讀、誦讀、默讀等。如課例《王冕學畫》第2自然段教學片段,老師借助課文插圖閱讀。這是理解文字內容、深入體會情感的有效方法。如三年級《翠鳥》一課,對照文字,細看插圖,學生能夠更直觀地體會翠鳥外形的美麗和小巧玲瓏。從分利用插圖閱讀,有利于學生從生動的直觀過渡到抽象思維,借助看插圖,能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細致、深刻,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指導》還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應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必須是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中通過不斷嘗試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在課上要用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活動,將感悟語言和發展思維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在組織協調學生對文體積累感悟運用的同時,

2 又促使文中那鮮活的生命形象推動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外在的愉悅表現,而且有內在的成功體驗。

《小學語文新版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指導》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讓語文返璞歸真,追求真實、樸實、扎實的境界;讓課堂縈繞語文的氣息,讓學生體驗語文學習的過程,為學生打好文化的底子;讓語文情智交融,追求詩意、智慧、靈動的境界,讓課堂成為學生精神享受、詩意棲居、走向智慧的過程,為學生墊好精神生命的底子,這應該是語文課堂追求的理想境界。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小學語文教學主要任務下一篇:小學語文第七單元試卷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