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大氣監測實習報告

2022-07-07

實習是大學階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實習大學生不僅能實現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統一,更是能對社會有初步的了解,為畢業后走出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氣監測實習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篇:大氣監測實習報告

大氣監測實訓報告

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課程設計任務書

大氣污染檢測實訓報告

小組導學:王昱

小組成員:鐘穎、朱茜、毛桂樺、張燕玲 班

級:環境工程系09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 時

間:2011年12月26日到12月30日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在室內生活的時間越來越長,室內空氣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低劣的空氣質量會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嚴重時還會使人產生頭痛、惡心、疲勞、皮膚紅腫等癥狀,統稱為"病態建筑綜合癥。"人們急切盼望改善日益惡劣的居室、辦公環境,提高生存質量。人們一直認為空氣污染嚴重的是室外。而事實上,辦公室、居室、飯店、影劇院、歌舞廳等建筑物的室內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遠比室外要大得多。人的一生約有80%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因此,室內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從現實情況看,室內空氣質量遠劣于室外大氣環境。所以我們選擇建筑裝修室內空氣污染來作為大氣監測的一部分。

實訓目的,為了系統掌握大氣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域劃分,空氣質量是區域執行標準;掌握空氣采樣點的布點和樣品采集方法,了解空氣采樣質量保證的重要性?;菊莆粘R幬廴疚锉O測的原理、測試方法和有關現場情況的分析處理。掌握大氣監測儀器的操作,學會分析處理實驗數據。通過學校噪聲環境監測,掌握聲級計的使用,學會區域布點及對監測結果分析評價,并提出降低噪聲污染的建議。通過本次學習,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且調動團隊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主要選擇室內空氣監測的項目為:室內空氣物理參數、室內空氣中甲醛濃度、室內空氣中氨濃度、大氣中氮氧化物濃度、環境校園噪聲影響。

室內空氣物理參數的測定主要是監測溫度與大氣壓。室內溫度是指室內環境

o空氣溫度,單位以攝氏度(C),空氣可以像水那樣自由的流動,同時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個壓強被稱為大氣壓。濕度越大大氣壓強越小。由于實驗室經常做實驗,所以濕度一般,對大氣壓影響可忽略。而經過五天對實驗室大氣壓的測定得平均大氣壓為102.5KPa 而溫度這幾天相差一般,平均溫度偏低為15.6 oC

氨是一種無色且具有強烈刺激性臭味的氣體,氨氣對人體的危害嚴重,空氣中氨的來源:(1)主要來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劑 特別是在冬季施工過程中,在混凝土墻體中加入尿素和氨水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凍劑。這些含有大量氨類物質的外加劑在墻體中隨著溫濕度等環境因素的變化而還原成氨氣并從墻體中緩慢釋放出來,造成室內空氣中氨的濃度大量增加。(2)室內裝飾材料中的添加劑和增白劑 室內空氣中的氨也可來自裝飾裝修材料中的添加劑和增白劑。根據室內空氣氨的測定快速測定儀,得知當天溫度為15 oC,大氣壓為102.5KPa。按GB/T18204.25-2000進行監測得知室內氨濃度為0.132mg/m3 符合國家標準。

甲醛是一種無色的強烈刺激性氣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甲醛釋放污染,會造成眼睛流淚、眼角膜、結膜充血發炎、皮膚過敏、鼻咽不適、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亦可造成惡心、嘔吐、腸胃功能紊亂!嚴重時還會引起持久性頭痛、肺炎、肺水腫、喪失食欲、甚至導致死亡。 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眼部疾病、女性月經不調和紊亂、妊娠綜合癥、新生兒畸形、精神抑郁癥,另外,還會促使新生兒體質下降,造成兒童心臟病。對甲醛濃度按GB/18582-2001進行,得出室內濃度為0.0002 mg/m3,得知實驗室符合國家一類建筑物標準。

氮氧化物包括多種化合物,如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 (N0)、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 (N203)、四氧化二氮(N204)和五氧化二氮(N205)等。除二氧化氮以外,其他氮氧化物均極不穩定,遇光、濕或熱變成二氧化氮及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又變為二氧化氮。因此,職業環境中接觸的是幾種氣體混合物常稱為硝煙 (氣),主要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并以二氧化氮為主。氮氧化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對氮氧化物濃度按GB/18582-2001進行,得出居住區濃度為0.046 mg/m3,得知實驗室符合國家一類建筑物標準。

噪聲是發生體做無規則時發出的聲音,聲音由物體振動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質(如固體、液體、氣體)中進行傳播通常所說的噪聲污染是指人為造成的。從生理學觀點來看,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即不需要的聲音,統稱為噪聲。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污染。產業革命以來,各種機械設備的創造和使用,給人類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但同時也產生了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強的噪聲。 ①為了保護人們的聽力和身體健康,噪音的允許值在 75~90 分貝。 ②保障交談和通訊聯絡,環境噪音的允許值在 45~60 分貝。③對于睡眠時間建議在 35~50 分貝。

噪聲監測主要測定五個點,如下圖所示:

1號監測點的平均噪聲為60.2分貝,2號監測點的平均噪聲為59.4分貝,3號監測點的平均噪聲為51.6分貝,4號監測點的平均噪聲為63.5分貝,5號監測點的平均噪聲為58.7分貝。根據監測結果得知,校園的噪聲環境非常的好,讓人感覺舒服。

根據這次的實訓,我們的大氣監測專業水平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我們一個小組的團結精神得到再次升華,缺少儀器,我們堅持,自己動手制造不同的水平與高技巧的儀器,出現問題自己解決,用不同頭腦的思維能力得到不同的結果,使這次實訓的意義非凡,團隊,合作,技巧,邏輯,精密,樂觀都在這次合作體現。

第二篇:大氣監測網格化管理系統

大氣監測網格化管理系統

一、背景介紹

2015年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5〕56號印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該《方案》分為:

(1)總體要求;

(2)全面設點,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3)全國聯網,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信息集成共享; (4)自動預警,科學引導環境管理與風險防范; (5)依法追責,建立生態環境監測與監管聯動機制; (6)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與保障體系。(共6部分20條)

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各級各類監測數據系統互聯共享,監測預報預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初步建成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使生態環境監測能力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適應。

二、系統概述

智易時代環保網格化管理系統根據國家環境部門發布的《環境信息網絡建設規范》(HJ460-2009)、《環境保護應用軟件開發管理技術規范》(HJ622-2011)、《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監測系統數據傳輸標準2122005》、《環境污染源自動監控信息傳輸、交換技術規范》(HJ_T352-2007)等國家標準協議,以環境監測點位數據傳感體系為基礎,針對不同環境企事業單位需求,運用最新的環保理論研究成果和信息技術,建立智能化環保網格在線監測系統數據平臺。

平臺數據中心可提供所屬地區各監測點位數據的實時采集傳輸、實時監控空氣環境質量,實現在線數據查詢及報表統計、數據自動預警、環保信息綜合分析、數據歸集和排名反饋等,為環保的研究提供信息資源和手段,為環保業務管理提供統一的管理平臺。

三、功能特點

3.1 WEB端

3.1.1監測點位GIS地圖在線顯示

帶有GPS模塊的監測儀器,可以直接向平臺開放的接口發送定位信息,對接成功并審核完成后,即可在GIS地圖上顯示。當GPS無法定位、定位不準或站點坐標移動后,用戶也可

以在系統中上傳監測儀器經緯度和站點相關信息。站點名稱在初始配置或站點配動時可以進行更改。地圖效果:矢量、衛星、三維。

3.1.2站點數據實時狀態查看

用戶上傳點位成功,按照環境部門標準格式發送數據協議后,系統即可自動解析數據格式生成數據面板,可以按照不同需求配置需要顯示的監測因子,顯示時間段分為實時狀態值、最近一小時值、最近24小時值等。

3.1.3站點環境遠程視頻實時監控

監測現場可以安裝視頻監控設備,通過窗口視圖直觀了解監測站點的周邊情況和污染物實時排放數據,以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當數據異常提醒之后,可以通過回傳影像資料判斷現場情況(需人工進行),當發生不可抗力因素時,同樣可以根據影像資料來判定事故詳情。

3.1.4預警通知

系統生成數據后,可按照用戶需求設置預警模式(提醒方式:短信、郵件、微信)。 模式1:超標預警

大氣、揚塵標準格式按照AQI指數對應色值顯示,水質、煙氣按照國家標準顯示,非標準格式監測因子支持用戶定制開發,地圖指標根據指數對應顏色顯示,點擊站點顯示數據時,首要污染物通過顏色條注釋,當數據指標超過預警界限后,根據用戶定制發送提醒。

AQI:空氣污染指數劃分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檔,對應于空氣質量的六個級別,指數越大,級別越高,說明污染越嚴重,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也越明顯。

模式2:斷線預警

監測點位由于設備故障、設備短線等原因導致數據連接中斷后,系統自動給指定聯系人發送斷線提醒,每小時提醒一次,直至重新正常連接。

模式3:異常值預警

當監測數值在某一時間段內出現大幅度起落,或者在較長時間數值無變化,同樣會觸發預警,報知相關人員核對檢修。

3.1.5數據報表生成

用戶數據收集達到系統最低要求數量后,后臺即可啟用數據歸類功能,自動計算小時值、日、周、旬、月、年均值等,生成對應報表供用戶下載查看。

數據生成支持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在線文檔等多種形式,導出打印時支持選用JPG圖片、PDF、EXCEL、WORD文檔多種格式。

3.1.6環境質量數據排名

針對相關環境管理部門以及用戶個性化定制需求,系統設置獨立排名系統,由于接入監測因子類型較多,所以排名目前采用AQCI(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進行,同時可以采用AQI或者根據不同用戶特點定制排名體系。

日均值排名于每天早晨8:30以短信形式發送至各站點負責人,及時了解最新動態。 分級計算參考的標準是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AQI采用《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 633—2012)》計算,AQCI按照《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技術規范(試行)(發布稿)(HJ633-2013)》計算,參與評價的污染物為SO

2、NO

2、PM

10、PM2.5、O

3、CO六項。發布頻次為每小時一次。

AQI參考算法:

a)對照各項污染物的分級濃度限值,以實測濃度值分別計算得出空氣質量分指數IAQI;

b)從各項污染物的IAQI中選擇最大值確定為AQI,當AQI大于50時將IAQI最大的污染物確定為首要污染物;

c)對照AQI分級標準,確定空氣質量級別、類別及表示顏色、健康影響與建議采取的措施。

3.1.7污染物來源分析

收集點位數據后,平臺對各項污染物統計值進行計算分析,初步建立點位污染源模型(當前采用方法為首要污染物比重餅狀圖解析),如果監測點位條件允許,能夠實現現場采樣,則可以更加精確的進行污染物對比分析,通過各時間段污染物比重模型結合地區現狀來分析具體污染源和現場實際情況,并提供針對性治理方案。

污染源分析全面覆蓋污普、環統、排污申報、總量、監察等數據,采用統一標準規范和統一分析方法,準確反映污染源數據和各類數據間的關系。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全面反映污染源狀況,包括污染源數量和分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變化趨勢等,按行業、污染物、企業情況等因素,篩選出重點管理對象,為監察工作提供依據。

污染源可分成固定源、流動源、開放源等。固定源主要包括燃煤(油)的各類電廠鍋爐、

民用爐灶、建材和冶金工業爐窯等顆粒物排放源,流動源主要包括機動車、船、飛機及非道路機械等顆粒物排放源。源解析中的開放源通常包括土壤風沙塵、道路揚塵、施工揚塵、堆場揚塵和窗臺塵等。特定地區的源解析工作有時需要考慮生物質燃燒塵、餐飲油煙塵和海鹽離子等顆粒物排放源。

3.1.8環境數據動態云圖展示

根據環境數據的變化制作地區熱力圖以及云圖 3.1.9環境質量預測

大數據平臺運行過程,在收集夠一定量的收據后,建立監測數據三維模型,分析預測未來的環境質量趨勢。

3.1.10應急預案管理

基于GIS地圖信息建立環境預案管理體系,根據不同用戶開放不同編制權限,預案錄入時候系統根據運行規則自動命名,并生成固定格式編碼,便于快速檢索。

系統運行中,面對突發狀況時,可根據數據模型提供預案,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相應參考。

3.1.11遠程維護配置

環保監測點位需要大面積覆蓋,同時需要滿足便攜性、移動性、實用性的需求,因此目前數據網絡傳輸基本通過GPRS傳輸,接入公網進行。監測站點發生故障或數據連接異常時,可通過Internet遠程訪問確定是否需要前往維護,節約人工成本。

網即國際互聯網(Internet),它是把全球不同位置、不同規模的計算機網絡(包括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相互連接在一起所形成的計算機網絡的集合體。我們通常所瀏覽的WWW站點、FTP站點以及溝通時所采用的即時通訊軟件均屬于服務在Internet(公網)的應用程序,因此也稱它們為“網絡應用程序”。

3.2用戶APP 3.2.1環境質量指數排名查看

移動端可以便捷輔助維護工作之外,還可以為環境管理人員提供服務。以普通用戶身份登錄APP內,系統會檢測用戶定位,首頁顯示最近點位信息,支持用戶點位綁定。

管理者賬號經過系統認證后,開放排名信息功能,提供近七天日均值或者近三月月均值排名。

3.2.2超標預警

用戶綁定站點后可以設置站點指標值,如果超出指標,APP向用戶推送通知。 3.2.3預案提醒

PC端生成預案后,同步至移動端管理,具有日程安排的預案,可以設置提醒功能。 3.3維護APP 3.3.1使用背景

在以往的案例中,系統剛開始投入使用時、數據傳輸還未趨于穩定,在這一時間段,需要大量的運維工作,許多工作場景并不適合攜帶PC設備,所以需要在移動端來輔助完成常規維護工作,維護人員直接在移動端可以查看點位狀態信息。

3.3.2狀態查詢

維護人員登錄APP,跳轉至點位列表界面,包括點位名稱、點位狀態與更新時間,可以切換至地圖模式,當前采用百度地圖接口開發。點擊刷新可以抓取最新點位數據信息,以北京時間為標準,最近15分鐘內有數據上傳,狀態標注為紅色,若無上傳,狀態標注為灰色。

點擊點位會顯示點位監測因子實時數據選項卡。 3.3.3斷線故障預警

若點位15分鐘未上傳數據,系統則判斷其為離線狀態,通過推送功能將斷線通知發送至維修人員APP內,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定制開發微信通知接口。

站點導航

接入百度地圖導航功能,可以實時查詢到達點位具體路線時間等。

四、平臺架構與系統工作原理 4.1環境數據采集

監聽服務器使用公網固定IP,監測儀器發送數據至此IP地址對應端口,系統自動采集并通過內置協議將字符串解析為需要的信息,實現數據包的校驗、檢查、解析和入庫(數據存儲),采用多線程異步通信技術與各監測點通信,可查看原始數據,實現數據同步轉發。

當監測點位斷線或者出現異常時,線程保留五分鐘對接期,五分鐘之內不上傳數據系統關閉線程,降低占用率,直至重新連接再次打開。

4.2環境數據存儲

數據庫服務器對接收到的環境數據進行整體規劃,對環保業務涉及的眾多數據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建立數據體系和數據庫體系,形成基礎數據庫、專業數據庫、元數據庫和標準數據庫。

由于環境大數據的保密性,數據庫服務器需要關閉公網服務和外接端口,與監聽服務器接入同一局域網,使用內網IP。監聽服務器解析完成后,通過局域網將數據存儲至此。數據庫定期備份、定期殺毒、定期更新軟件服務與相關插件,以保證存儲數據的安全。

4.3環境數據分析處理

中心服務器針對各項數據庫進行數據管理,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環保行業規定進行統計分析運算處理,得出最符合標準的環境數值。統計功能支持根據原始值值計算小時值、日報、月報、年報等。分析功能包括,對大氣、水質、煙氣等不同行業進行規則整合判斷、如煙塵,煙氣的含量跟氧氣關系,COD與濁度及溶解氧的關系等高級功能,根據用戶需求定制開發。

經過算法運行生成數據模型,實現系統建模分析的關鍵功能。 4.4環境數據報表生成與排名

中心服務器生成各項報表后,根據空氣質量指數從低到高進行排名,指數越低排名越靠前。支持總體排名、區域排名、單站點排名。服務器與EXCEL報表、WORD文檔、JPG圖片、PDF等接口進行對接,使前端頁面可以順利導出打印。

4.5環境監測指標預警

預警服務器中置入交互模塊,每30分鐘采集監測子站的運行狀態、設備狀態、監測數據,對服務器進行信息交互傳輸、讀取操作日志,連續兩次出現異常,系統啟用預警提醒。同時可以將監測因子標準接入檢測程序中,如果超標或者出現恒值,則提示相關人員并將信息傳輸至前置服務器。所有預警信息在前端頁面展示。

4.6 CMAQ空氣質量模型建模分析

CMAQ是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研制的第三代空氣質量預報和評估系統(Models-3)。系統采用靈活的模塊化思想,由氣體模式、污染排放模式、空氣質量模式組成?;贑MAQ的空氣質量模擬過程可實現設置可視化和運行自動化,減少人工操作,通過適量定制化開發,可以作為區域臭氧、能見度、酸沉降等過程的整合應用平臺。

4.7環境質量趨勢預判

中心服務器處理數據,結合實際數據建立源解析模型,結合天氣系統分析環境質量趨勢。

五、系統硬件構成 環境指標監測儀器子站 GPS子站定位模塊

數據采集設備 無線傳輸設備 數據監聽前置服務器 數據庫服務器 WEB應用服務器

六、案例性能測評 6.1設備接入數量測試

測試采用虛擬機模式運行,持續添加新的點位端口。

測試結果:監聽程序服務最大可以同時接入36000個在線點位,支持60000端口同時接收,100000條協議數據并發,同時可以在10s內交與數據庫服務器處理完畢。

6.2持續運行穩定測試

測試使用真實場景,69個點位同時向服務器發送數據,程序獨立運行并不做任何操作,可以維持一周高速運轉。

出現連接失誤后,程序改進為windows計劃服務運行,定時清理緩存數據,備份操作日志,85個點位同時上傳,無任何冗余卡頓現象。

測試結果:在監測子站點位可控范圍內,程序服務可持續穩定運行。 6.3前置監聽安全測評

測試方法為調取各大平臺接口,端口在對接不同數據來源后定時關閉,期間只開放與用戶監測站點對接,數據包較為穩定。

第三篇: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的措施探討 引言

環境監測工作不僅為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管理與決策支持,還擔負著監督環境執法工作、為經濟建設提供服務的重任?,F階段,大氣環境監測工作還具有局限性,為促使其效能的更好發揮,有必要探討和研究提高其監測質量的策略,對提高大氣環境監測質量措施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1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現狀

1.1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主要技術依據

近年來,我國頒布了或修訂了一系列大氣監測技術規范、單項監測方法標準及質量管理技術導則,如《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hj/t194)、《固定污染源煙氣排放連續監測技術規范》(試行)(hj/t75)、《固定源廢氣監測技術規范》(hj/t397)、《環境空氣pm10和pm2.5的測定重量法》(hj618)、《固定污染源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技術規范》(試行)(hj/t373)及《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導則》(hj630)等,共同構成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技術體系,為確保監測質量管理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依據和技術保障。

1.2技術依據中的主要質量保證措施

大氣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融入工作任務與目標的制定、實驗室管理與人員培訓、布點與采樣、儀器的校準及檢定、實驗室分析測試、數據的處理及表示方法等全過程中。技術依據中各采樣技術導則主要對監測人員持證上崗、監測儀器管理與定期檢查、監測分析方法選用和適用性檢驗、監測儀器設備的質量檢驗、現場監測質量保證等方面作詳細說明。

單項監測方法標準對各單項監測項目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列有專章(如二氧化硫的測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氨的測定-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等)或以注意事項(如臭氧的測定-靛藍二磺酸鈉分光光度法、氟化物的測定-濾膜采樣氟離子選擇電極法、甲醛的測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等)等形式加以表述。主要表現在:試劑的配制、采樣全程空白、防止采樣管/吸收液被污染、吸收液采樣控溫、吸收效率、多孔玻板吸收管的阻力、采樣體積、吸收液稀釋倍數、顯色及分析時間、顯色溫度、穩定時間、曲線斜率與截距、空白吸光度、干擾物質、避光、樣品的保存與運輸等方面。

1.3樣品分析測試中主要質量控制措施

質量控制是對于分析測試全過程的具體控制措施和方法,它是質量保證的一部分。常規內部質量控制方法主要有:①空白樣品②平行樣分析③加標回收分析④標準物質(或質控樣)對比分析⑤校準曲線⑥方法檢出限和測定下限⑦方法比對/儀器比對⑧分析同一樣品各個檢驗結果的相關性⑨質量控制圖等。外部質量控制方法有:①密碼平行樣分析②密碼質控樣或密碼加標樣③人員比對④實驗室間比對⑤對保留樣品再檢驗等措施。大氣監測樣品分析測試常以校準曲線、標準物質(或質控樣)對比分析、全程序空白作為主要質控措施。能力考核與驗證常以密碼質控樣、人員比對、實驗室間比對作為主要考核措施。

2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措施分析

2006年,原國家環??偩忠?環發[2006]114號)印發《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從制度上明確了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監測機構、質量管理機構或質量管理人員的職責、工作內容,環境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考核內容及方法、合格證的管理等,保證監測人員持證上崗,具有從事監測和分析的工作能力及知識儲備。

2.1選擇正確的監測分析方法

監測分析方法首先選擇國家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其次選擇國家環保部頒布的標準分析方法,對沒有標準分析方法的監測項目,可采用《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中推薦的方法。此外,還應考慮監測對象的濃度水平和分析方法的檢出限。當實驗室不具備采用標準方法的條件,或采用標準方法不能獲得合格的測定數據時,必須對選用非標準的方法進行驗證和對比試驗,并報省級以上環境監測部門審核、批準。

我國目前常見大氣監測指標有二氧化硫、總懸浮顆粒物tsp、可吸入顆粒物pm

10、氮氧化物等。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有動力采樣法-溶液吸收法采樣,后以分光光度計測定樣品特征波長時的吸光度,以吸光度與濃度的關系得出樣品中待測物質的含量。tsp、pm10通常使用濾料阻留法進行測定,按照某速度對大氣抽取,將懸浮顆粒物tsp留于稱重濾膜表面,對應用前后的tsp重量進行計算,并根據采樣器流量與時間計算抽取空氣體積,以得出tsp、pm10濃度。固定污染源排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常以定電位電解法進行監測,煙氣中待測物質擴散通過傳感器滲透膜,在電極上發生氧化或還原反應,產生擴散電流的大小與待測物濃度成比例關系,得出待測物質濃度。

2.2采樣前準備

經檢定(強檢)或自行檢定(非強檢)的儀器需定期校驗和維護,形成校驗與維護記錄?,F場采樣前對微壓計、皮托管、煙氣采樣系統、吸收瓶進行氣密性檢查,對煙氣測定儀、測氧儀、自動煙塵采樣儀和含濕量測定裝置的溫度計、電子壓差計、流量計進行定期校準。

2.3樣品的采集與運輸貯存

采樣點的布設盡量均勻且具代表性,采樣時段能較好地反映高、低及一般污染濃度水平;監測前用與待測物相近濃度的標準氣體對儀器進行校準,盡可能減少流量誤差對采樣體積的影響;嚴格控制采樣時間及采樣時的溫度;在對大氣環境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確定監測頻率和監測項目;明確采樣人員、接送樣品、分析人員在樣品傳遞過程中的義務和責任,有效確保樣品的完整交接,并做好平行樣品、空白樣品的采集和記錄工作。

2.4實驗室分析與數據處理

實驗室質量控制可分成實驗室內部與實驗過程的質量控制,內部控制對于環境監測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接關系著樣品監測分析以及數據處理的結果,經過特異質量控制圖與其他方式分析應用,對監測質量進行控制。在實驗室過程質量的控制中,需要做好基礎工作,保證實驗室安靜清潔,全部儀器要檢測校驗,高精度的儀器室,應對全部設備實施定期校驗及維護,保證儀器設備正常運行,對于監測人員來說,專業理論技術要掌握,持證上崗,非專業人員不得實施監測工作,保證監測人員的工作質量,確保實驗數據有效真實。

3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展望

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同監測工作同時起步,共同發展,并在近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與環境監測技術發展的新形勢相比,目前的質量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與之不相適應的地方,完善和發展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是環境監測走向科學化、制度化、定量化和標準化的必然要求。在以后的監測工作中,還需繼續強化質量意識,完善質量管理制度及監督機制,拓展質量控制領域與手段。針對不同情況,不同狀態下的大氣環境,提出相應的質量管理措施;自主研發監測儀器、設備核心部件,統一儀器設備規格,降低測試誤差;將我國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推至新的高度。

4結束語

環境污染問題現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其中大氣環境污染是現代城市首要關注的環境污染問題之一。因此,加強對大氣環境的監測,是現在應對大氣污染,保障安全人民生活重要措施。

第四篇:大氣污染報告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于CO2增溫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后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于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不均勻分布于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后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后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溫1.0℃一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于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后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吁。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干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干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臺風強度將增強,臺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并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干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于夸大;百年升高0.3℃-0.6℃屬于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但對于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么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采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溫室效應: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長短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個大暖房。據估計,如果沒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

摘要:溫室效應會引發種種—系列不可想象的后果,只有減少CO2排放量才是最根本解決途徑。

溫室效應,臭氧、空調,酸雨……等等—系列空氣污染名詞,伴隨著我們人類踏上21世紀這塊新土地。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活動,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牽制著我們的行動。在這些新名詞中,最為顯眼的當屬溫室效應。因為它是—把“雙刃劍”,而產生這種作用的是CO2,曾經被人類稱為“最為乖巧的氣體”,現在都變得“叛逆”起來。

伴隨著各種監測技術的日益臻熟,人類對溫室效應的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所謂溫室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地球變暖。這是人們對大氣對地球保暖作用的俗稱。打個比方,在冬季里天寒地凍,如果我們蓋個玻璃暖房,那么暖房內的瓜果蔬菜則會—片生機盎然,原因就是玻璃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玻璃進入暖房,又能阻止室內的熱量散發到室外去,于是暖房內始終保持著恒溫。事實上,今天的地球也變成了個大暖房,這個能起“玻璃作用”的東西是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烴等氣體,這些氣體可讓太陽光噴射到地面,加熱地面使地球升溫。同時它又能吸收地面散發的長波輻射,然后通過逆輻射把熱量返回地面使地球溫度升高,這種現象很像溫室的原理,故叫作“溫室效應”。

本來“溫室效應”對人類是比較“溫柔”的,它可以幫助調節溫差,使地面上的溫度不至于過高或過低,這對農業生產及其它方面是極其有利的,但如今的“溫室效應”已不是原先的那個“乖巧兒”了。它已經走火入魔了,正向人類發起了攻勢。

由于“溫室效應”,海水變暖膨脹,海平面上升0.2—0.4米,再加上冰川融化,導致了—些島國被淹,就拿南極洲來說,它上面有—個巨大的水蓋,厚度達到2000多米,全球90%的冰雪都集中在那兒?,F在天氣變暖,南極洲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便自然不斷上升?,F在已有不少平原、三角洲、沿海低地成為了—片汪洋澤國。有不少專家指出,著名的“厄爾尼諾”現象就是由于全球變暖造成的。

溫室效應”產生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而引發“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則“二氧化碳”。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來源主要有三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燒。其中,化石燃料的燃燒又是二氧化碳的最主要來源,而控制化石燃料燃燒的也就看我們人類自己。工業革命以后,特別是20世紀末,隨著各國工業的不斷發展前進,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散開狀態。就拿我國來說吧,1997年,我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6%,僅次于美國。

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斷增加,對這科學家們各抒已見,—部分科學家認為高濃度的CO2會刺激植物的生長,無疑給人類帶來福單。然而近期刊登在美國《自然》雜志的—篇研究后果定會令他們大跌眼鏡,同時這也告示著世人。美國杜克大學幾位植物學家經過實驗得出結論: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只會在短時間內被植物吸收利用,但在長時間內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會有很大變化,仍會保持—定水平,這個結論是他們通過對兩組森林實驗所得到的。他們在第—組森林中不斷施放二氧化碳濃度為560ug,g-1cug,g-1為之—的氣體,以模擬60年后的濃度水平;第二組森林則保持日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濃度為365ug,g-1左右,在實驗開始的兩年里,第—組森林的樹木在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明顯增快,生長速度比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快約25%。但兩年后生長速度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最終與第二組森林的生長速度基本持平。

既然溫室效應導致這么多的危害,而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是“溫室效應”的元兇。那么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應當是今天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1997年9月30日,來自60個國家與地區包括9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1500多名科學家出席美國召開的“氣候變化高層科學會”。會議提出,必須開發清潔綠色新源來取代燃煤油令這些易散發二氧化碳的礦物燃料。

如加大對太陽能的開發,大面積利用風能發電,潮汐能發電。這些都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的方法。

此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植樹造林,讓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來削弱溫室效應的產生條件,也有專家提出將煤經過科學處理用“環保煤”,我國用其燃燒時排放出的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硫,變廢為寶,化合合成新的有用的東西,最近美國與挪威科學肌試驗將礦物燃料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液化,注入海底的巖石縫中,把這些使全球變暖的“元兇”打入海底冷宮。

總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必將能有效地控制全球變暖的趨勢,使氣候四季有序。

這是“溫室效應” 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第五篇:大氣污染調查報告

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活動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所謂干潔空氣是指在自然環境下的大氣(由混合氣體、水汽和雜質組成)除去水汽和雜質的空氣。其它主要成分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 ,其它各類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氣體(如氫、氦、二氧化碳)

大氣污染對地球的影響很大,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人需要呼吸空氣以維持生命。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因此,被污染了的空氣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若是大氣中污染物的濃度很高時,會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狀惡化,甚至在幾天內奪去幾千人的生命。其實,即使大氣中污染物濃度不高,但人體成年累月呼吸這種污染了的空氣,也會引起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癌等疾病。

其次是對植物的危害:當大氣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當污染物濃度很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急性危害,使植物葉表面產生傷斑,或者直接使葉枯萎脫落;當污染物濃度不高時,會對植物產生慢性危害,使植物葉片褪綠,或者表面上看不見什么危害癥狀,但植物的生理機能已受到了影響,造成植物產量下降,品質變壞。

大氣污染對天氣與氣候的影響最為顯著,也是危害最大的,如會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從工廠、發電站、汽車、家庭取暖設備向大氣中排放的大量煙塵微粒,使空氣變得非常渾濁,遮擋了陽光,使得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有時候,從天空落下的雨水中含有硫酸。這種酸雨是大氣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經過氧化形成硫酸,隨自然界的降水下落形成的。硫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農作物毀壞,能使紙品、紡織品、皮革制品等腐蝕破碎,能使金屬的防銹涂料變質而降低保護作用,還會腐蝕、污染建筑物。天氣和氣候的影響還會增高大氣的溫度,在大工業城市上空,由于有大量廢熱排放到空中,因此,近地面空氣的溫度比四周郊區要高一些。這種現象在氣象學中稱做"熱島效應"。

另外是臭氧層的嚴重破壞問題。臭氧層占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于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1985至1998年臭氧層破壞面積擴大了十倍,南極的臭氧層出現空洞。1998年10月前后,臭氧層破壞面積首次超過了2700平方公里,其面積大于北美、加拿大和美國的面積總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界的,甚至是全球的。像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等大氣污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努力才可能逐漸解決。如果人類一如既往地破壞環境,那么人類就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如恐龍一般滅絕,地球也將會成為宇宙中一個遙遠的歷史,所以我們要從現在做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夠共同見證一片蔚藍的天空,一定能夠共創一個美好的明天。

調查結果:造成大氣污染的途徑主要是工業生產與交通工具排放的廢氣和塵埃,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塵埃顆粒物還吸附了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這些污染物在大氣中還會發生各種化學反應,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中最普遍的一種,它在大氣中通過反應可形成硫酸煙霧,甚至形成酸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也是大氣中常見的污染物,它們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可形成光化學煙霧。

在干靜的大氣中,痕量氣體的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圍的大氣中,出現了原來沒有的微量物質,可能對人、動物、植物及物品、材料產生危害。當大氣中污染物質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做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和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迅速發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氣、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質量,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業區域。大氣污染的來源很多,如:日益增多的汽車是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北京的冬日由于燃煤取暖造成大氣污染;化工廠往往會散發出很濃的刺激性氣味對人體危害嚴重;灰色煙塵主要來自水泥廠、石灰生產廠;黑色煙塵里含有大量焦油、碳黑,主要來自燃煤、燃石油工業;采礦爆破是大氣中粉塵的一個人為來源。中國的北京和美國芝加哥市的城市污染狀況都很嚴重。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的成分,在燃燒后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達到完全燃燒,也要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為燃料燃燒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破壞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從而引發“溫室效應”,使地球氣溫上升。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的正常關系,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占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臭氧層占平流層總量的十萬分之一,雖然含量極低,卻能吸收紫外線的功能,但是由于人類破壞,臭氧層迅速耗減,被極度破壞。1985至1998年臭氧層破壞面積擴大了十倍,南極的臭氧層出現空洞。1998年10月前后,臭氧層破壞面積首次超過了2700平方公里,其面積大于北美、加拿大和美國的面積總和。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是在20億年里形成的,可是在上個世紀里就被破壞了60%。歐洲和北美洲上空的臭氧層平均減少了10%——15%,西伯利亞上空甚至減少了35%。臭氧層破壞不僅僅是極地問題,并開始向中美地區發展。據報告,由于臭氧層破壞而導致了地面紫外線照射加強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讀書筆記與讀后感下一篇:電腦品牌問卷調查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