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最新鄉村振興戰略解讀

2023-06-10

第一篇:最新鄉村振興戰略解讀

最新“鄉村振興戰略”的解讀

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并清晰劃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列入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八項”重點之一,再到此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全面部署,進一步彰顯鄉村振興戰略在新時代“三農”工作中統領作用。

下一階段,各地、各級政府將在《新農村建設規劃》、《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另起爐灶,再做《###鄉村振興規劃2018-2050》。

為規范表述,簡化前期政策學習過程,特編本文。

一、十八大以來,“三農”領域取得的4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貫徹新發展理念,勇于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糧食生產能力跨上新臺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取得重大進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玉米、大豆、棉花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

2、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出新步伐。農民收入增速連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和養老制度開始并軌,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達到新水平,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農村水、電、路、氣、房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面展開。

3、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落地生效,66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

4、農村社會煥發新氣象。農村黨群干群關系更加融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關于“三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我們黨“三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過去5年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科學理論,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并深入貫徹到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

一是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二是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三是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 五是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 六是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七是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八是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意義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必須立足國情農情,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基本原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七條“必由之路”

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健康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定居,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二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壯大集體經濟,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

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齊抓,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嚴肅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建設平安鄉村,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七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集中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采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精準脫貧這場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攻堅戰。

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支持

(一)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研人才支撐作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要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

(二)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要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

要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把到農村一線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

要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風搞運動。

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在研究制訂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估計不久就會頒布。

第二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讀一

農村是個大舞臺,村支部書記在農村大有作為、大可作為。希望大家始終把責任擔子壓在肩上,把群眾冷暖記在心上,把精力奉獻在農村熱土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各位支部書記,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農村黨員干部培訓會,這次會議是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的一次重要培訓活動,主要目的是通過集中學習培訓,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推進科學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能力,增強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本領,為推動我市農村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借此機會,我代表縣委、縣政府向參加培訓的同志們表示熱烈歡迎!

通過這些年的經驗積累,我認為當村干部是一件苦差事,工作重、薪水少、責任大。有人說,易領千軍、難領一村。但是,在座的同志都不嫌這個差苦事,不怕難、不怕累,不為名、不為利,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在村干部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多年,有的甚至幾十年,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當前,我們國家在大方面的各項改革正處于攻堅時期,“三農”問題依然嚴峻,農村基層各種矛盾凸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廣大村干部工作艱苦,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難當。這個“難”字我們都深有體會,但雖然難我們也要知難而進,努力當好村黨支部書記。今天我所說的這個題目是練好“公廉”基本功,帶領本村干部群眾奔康致富,這個題目僅僅十幾個字而已,卻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何為公?何為廉?公平正義就能辨明是非,明是非才能知道能干什么,該干什么;清正廉潔就會樹立威信,威信立起才讓讓自己去干什么,干好什么,在公與廉相交合中才能達到最后的“帶領本村干部群眾奔康致富”這個目的,可以說公廉是我們能夠奔康致富的基礎,而奔康致富是我們唯一的目標,這其中有黨委政府對我們的要求,也有農民兄弟對我們的期待,這也是我們自己的追求,既然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咱就當好,“人過留聲,雁過留名”。那么,如何當好一名合格的村支部書記呢?憑著在農村這么多年的工作經歷和工作體會,我想,如果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村支部書記,就要努力做到“樹好家威,管好家人,創造家業”這三件事,樹家威用以立己,管家人用以嚴他,創家業用以致富,這三件事做好了,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就是一位合格的村支部書記了。

一、以公立信,樹好家威

有人說,中國共產黨有兩個書記非常重要:一個在上頭,那是中央總書記;一個在下頭,那就是咱們村支部書記??倳?ldquo;頂天”,咱們村支書“立地”。由此可見,村支部書記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十分光榮、責任很大的崗位,是大有作為的崗位。農村黨支部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村支部書記在農村改革發展穩定中,肩負著重大歷史使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員看的是支部”,“農村要發展,關鍵在支部,主要看支書”。這都說明領頭人至關重要。因此,大家必須把自己的位子找準,把職責弄清。要想成為一名好的支書,公廉二字是萬萬不可丟的,為政之要在于廉潔,廉潔之本在于自律。公生明、廉生威,支書就要樹家威。我們能當上村支部書記靠什么?我們要當好支部書記靠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兩個字“威信”。“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人的威信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勢壓不出來、靠別人吹不出來,靠小聰明騙不出來。“公生明,廉生威”,村支書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就要先從自身做起,打鐵還需自身硬,其一要公正處事。對農村工作而言,為什么以前我們向群眾催糧納稅,干部威信一直較高,而現在給群眾發錢發糧,群眾反而上訪告狀呢?原因就在于群眾“不患貧”,“患不均”。所以大家在工作中,一定要公平對人,公正處事。如果我們在落實惠民政策時,沒有“一碗水端平”,群眾的眼睛就“揉不進沙子”,喪失了公正,也就喪失了民心,也就喪失了威信。當好村支部書記,尤其是當一名受老百姓擁護愛戴的村支部書記必須要有一顆公心。具體講就是要做到公平、公道、公開。一要公平。有一句古話說得好,“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意思是指老百姓不會因為我的能力強而服從我,但會因為我的公平而服從我。譬如稱秤,秤砣往秤頭扒多了,秤桿子會打腦殼,秤砣往秤尾扒多了,秤砣會打腳。作為一名村支部書記,不管是在黨員中,還是在群眾中,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必須做到一視同仁,要象稱秤一樣公平。我們在發放糧補資金的時候,很多農民最關注的往往不是數量的多少,而是關注這一碗水是不是端得平。二要公道。所謂公道,就是在開展工作時,要依法依規、依照村規民約來辦事,切忌是非不分,厚此薄彼,親疏有別。我們在處理協調矛盾的時候,如果處理不公,不但不能化解矛盾,還很有可能使矛盾激化。村支書一般都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都是鄉里鄉親,在處理事情時,難免出現“床腳下打斧頭——礙上礙下”的情況。所以作為一個村支部書記,要努力提高自己分析判斷是非的能力,提高自己抵御人情、宗派、利益干擾的能力,力求做到行事公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三要公開?,F在出現的一些農民信訪,相當一部分集中在村務公開方面。有些村雖然作了大量工作,辦了不少實事,各項工作程序也很到位,但由于公開不及時,或公開不到位,群眾意見很大,上訪不斷,最后經過調查,也沒有發現村干部有什么違法違紀問題。我認為,這不能怪群眾無事生非,當群眾對村級事務無法了解或了解不全面時,有這樣那樣的猜測也是正常的??梢哉f,公開是干部最好的“保護傘”,村班子要在公開上做好文章,及時公開、全面公開各項村務,不搞暗箱操作,使群眾信得過自己。比如,我們縣的某些街道、某些村居在三務公開方面做的還是可以說說的,在街道層面,專門成立了一套班子,加強對村務公開工作的領導。在村級層面也成立了以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領導小組,按照管用、實用原則,把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又容易滋生腐敗的村財管理、土地征用及補償款發放、新型合作醫療補助、農村計劃生育獎勵扶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扶貧、救災、重大基建項目情況、宅基地審批情況、重大村務活動情況、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等作為公開的重要內容,同時公開上級有關政策規定、工作實績評比、為群眾辦實事等內容,并規范了村務公開的形式、時間和基本程序,部分村居在便于群眾觀看到的地方設立了村務公開欄,設立了意見箱和舉報電話。每年年中、年終要求村“兩委會”全體成員對分管工作和自身建設等情況進行述職述廉,以及對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工作執行情況進行匯報,接受群眾監督。民主評議以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干部是否合格的標準,考核結果與村干部使用和工資標準直接掛鉤,激勵約束了村干部,有力地推動了村務公開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其二要清白做人。盡管村這一級沒有機會掌控大筆資金,村帳也是由鄉鎮代管,但由于配套和監管機制不完善,也會存在違規操作的空間。作為支部書記,我們一定要經得起權、錢、物的考驗,不該吃的不能吃,不該拿的不能拿,不該占的不能占。俗話說:“公生明,廉生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要時刻牢記陳毅同志說過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警言,切實把握好“三條準線”,即黨紀黨規警戒線、原則政策生命線、法律法規高壓線。不要沾集體便宜,不要取群眾財物,不要收他人禮物。全國文明單位深圳市南嶺村,集體資產10個億,各類企業遍布全村,輕松實惠的崗位非常多,但村支書張偉基的妻子卻在村清潔隊掃地,而且一掃就是22年,這就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清廉心境和人格魅力。在農村,群眾最怨的是大吃大喝的“饞”干部,最煩的是無所作為的“懶”干部,最恨的是見錢就撈的“貪”干部。我們縣也有個別村支部書記因經濟問題,受到嚴肅處理,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大家一定要引以為戒。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威風掃地,顏面掃地。其三要帶頭示范。“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F在農村修路、通水、改電、計生、維穩等工作,歸根結底都要靠真抓實干,支部書記要始終做到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勤廉從政,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群眾,為群眾樹好榜樣。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解讀二

前 言

2018年是中國極不平凡之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小康就沒有全國小康,農村依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為解決農村短板問題,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15年以一號文件聚焦農村、農業和農民,既凸顯出“三農”問題在中國“重中之重”的地位,又足以表明中央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重大決心。中央已發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動員令。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簡而言之就是三個字:強、富、美,即:農業必須強、農民必須富、農村必須美。為此,我們必須正視客觀存在的問題,要在發展城鄉一體化中,盡快消除城鄉二元制結構和貧富分化,化解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目前,要著重解決“三農”工作中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土地流轉、城鎮發展戰略等重要民生問題,抓重點、破難點,取得成效,為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一、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戰略決策,給農民吃了顆“定心丸”,讓億萬農民更放心加大對土地的投入。

我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承包期比較短,難以調動承包人增加投入、合理開發土地的積極性,導致對土地進行掠奪式經營等短期行為發生,與國家實行土地承包經營制度的積極意義相背。1984年,國家出臺要求土地承包期限一般應當延長至15年以上的政策。1993年國家在第一輪土地承包即將到期時,就提前明確規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即:1998到期后未作調整直接延長30年,1999年至2028年是土地的二輪承包期限。

實行土地承包政策最核心的問題是將土地使用權通過承包權形式交由農民支配并從中收取土地收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土地政策決定著人心向背和政局穩定。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讓廣大農民跟著共產黨完成了打下紅色江山的第一次革命;1978年被喻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也正是從農村發軔讓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40年來,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功不可沒。但我們也要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飛速發展,現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局限性也已顯露出來。其突出表現在四方面。一是第二輪土地承包出于維護農業和農村社會穩定等因素考慮,土地承包權不作人地變化調整繼續再延長30年,導致新增人口沒有土地淪為失地農民、去世人口依舊保留土地導致無人經營閑置荒廢或隨意轉包他人粗放經營。二是土地承包多為農戶分散經營,使我國農產品高成本、高投入、低質量。三是農業品投入產出周期長、效益低,億萬農民選擇了進城打工,農村出現了土地拋荒撂荒、種地不養地、生態退化等現象。四是在大量征地行為中,農民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農民的耕地、宅基地、住宅不能體現其市場價值,土地這個要素長期無法按照市場規律實現優化配置,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發展滯后的總病根。

解決的問題對策是:國家及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辦事,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出發,維護好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的合法權益。如《土地管理法》規定,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的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同時,要針對土地承包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或調整法規和政策,發展農業規?;?、集約化、高效化,保護農民種植糧食和養殖的積極性。

二、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工作

土地流轉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土地使用權流轉則是指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梢酝ㄟ^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經營權,鼓勵農民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經歷及意義

第一,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主要形式有六種:一是轉包形式,二是轉讓形式,三是互換形式,四是出租形式,五是土地入股,六是反租倒包。

第二,中國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歷經從禁止到解禁到規范化三個階段。明令禁止階段是,1982年《憲法》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解禁階段是,1988年對憲法進行修改,規定“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奠定了土地使用權合法流轉的憲法地位。規范化階段是,2003年《農村土地承包法》實施,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標志著中國土地承包經營流轉制度正式確立。

第三,推行農村土地流轉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土地流轉是保障農民系列權益的重要手段,農民土地可以按其意愿進行抵押、出讓、出租、轉讓、流轉,農民的權益才得到保障。流轉有利于形成農業規模效益,加快農村土地規模集約化進程,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二)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我國土地流轉規模已經從2007 年的 6400 萬畝增加到2016年的4.71億畝,流轉面積占比已達到了35.1%。農村土地流轉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一是不同地區之間,農村土地流轉的比例存在差異,表現為東高西低的特點。二是農村土地流轉形式在地區之間呈現較大差異,表現為市場化和多元化特點。

第二,土地流轉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政績,定指標、下任務,以至變相強迫命令,損害農民利益,惡化干群關系。二是工商資本下鄉與農民爭地現象突出。有些工商企業打著農業產業化旗號,下鄉圈地逐利,以取得將來土地增值,同時套取國家對農業有諸多優惠和補償的政策。農戶個體或協作社因資金實力無法與工商資本競爭,只能選擇被迫妥協,放棄對土地的耕作權,由此影響耕地維護,損害農民利益,損傷國家利益。三是流轉后農地“非糧化”“非農化”現象嚴重,造成耕地流失、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四是土地流轉程序不標準。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建立,土地流轉中不標準現象仍相當普遍。

第三,對策。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給,有利于促進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們要在各種制度創新中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工作。

首先,必須樹立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地位。其次,要檢討和防范工商資本下鄉與民爭利帶來的嚴重后果。其三,要堅決糾正流轉后農地“非糧化”“非農化”現象,要規定流轉后土地原來是種植糧食的不能改變其用途。中國共有約2億農戶種植20億畝耕地,其中大約2/3用于種植糧食。中國要用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0%的中國人口,形勢極其嚴峻。無糧必亂,這數千年的治國經驗必須堅持。其四,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中,要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要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鼓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要合理確定土地經營規模,扶持糧食規?;a,加強土地流轉用途管制;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家庭經營的基礎作用,探索新的集體經營方式,鼓勵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加強對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監管和風險防范;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培育多元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村農業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三、深入思考城鎮發展戰略

城鎮發展是我國從農業弱國走向現代化強國的必經之路,城鎮發展戰略則指對城鎮發展功能與地位、發展目標與原則、發展重點與路徑以及制度和政策等保障措施進行指導和統籌安排的戰略,其多年來一直成為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熱門話題。然而,全國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整體的城鎮發展戰略,現實迫切需要對城鎮發展戰略進行深入思考和抉擇。

(一)城鎮發展戰略對我國由富變強具有特殊意義

十九大提出我國已經進入由富變強的新時代,這將是城鎮發展的重大轉型期和機遇期。綜觀國際上發達國家及我國經濟強省的經驗可以發現,城鎮發展對國家從弱小走向強大有著不容置疑的作用,尤其是對破解我國長期執行城鄉二元政策所造成的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城鄉全體居民共同致富,更具特殊意義。

(二)我國城鎮發展現狀不容樂觀

從宏觀看,城鎮發展中有四大不可回避的嚴峻問題,即:巨大的人口和就業壓力、緊缺的資源環境、轉型的經濟和城鎮化、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這四項中的任何一項解決不好,均有一著不慎全盤皆輸的可能。

從微觀看,則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1.缺乏整體的科學合理規劃

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各級政府鮮有制定所屬行政轄區的城鎮總體規劃,既無長遠規劃、功能布置規劃,又無近期規劃、詳細規劃,基本上是由居民隨心所欲建設,沒有規劃部門、土地部門的定點,也沒有對建設規劃方案進行嚴格審批,幾乎每個城鎮少見整體之美和協調,難以實現中央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二是城鎮建設規劃單打一,各自為戰,沒有納入大中城市群體系中,使各個城鎮之間、城鎮與大中城市之間的發展脫節,阻礙了城鎮與周邊大中城市的互動和發展,城鎮集散功能無法得到發揮;三是建設風格雷同化,要么是千人一面的傳統火柴盒型,要么是模仿照搬其他城市,毫無特色可言;四是有些地方一味追求西方化,忽略了實用性。

2.城鎮建設資金缺乏且來源單一,過分依賴政府

我國鄉鎮政府并非一級獨立財政預決算單位,所得稅全部繳縣財政統一調撥,鄉鎮級政府所得費用僅夠日常公務開支,城鎮建設資金只能依靠預算外收入來彌補,此項來源主要是土地拍賣所得和收取居民高額的城鎮建設配套費用,由此抬高了農民成為城鎮居民和投資商進入城鎮的門檻,減弱了招商引資優勢,由此導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條件和通訊設施不健全、不完善,嚴重影響了城鎮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

3.城鎮發展普遍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產業互動

國家免征農業稅后,一些農業縣基本上沒有種植以外的其他工商業等支柱產業,導致城鎮中心功能難以發揮,沒有職能分工,沒有特色產業,沒有培育經濟增長點,沒有安置就業能力,城鎮發展緩慢。

4.城鎮的發展規模過小,無法發揮城鎮集聚功能

據國內外經驗,一個城鎮區域人口宜在5萬人左右,而我國目前城鎮人口平均在3000人左右,且有的農業人口與非農業幾乎各占半數。由此造成城鎮基礎設施人均成本過高,難以健全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制約了城鎮的正常發展。

(三)對策

宏觀上,必須要把城鎮發展戰略納入發展城鄉一體化建設總體布局中,其重要目標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與鄉村城鎮化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核心問題仍是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而有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則是城鎮發展戰略中亟待解決的重頭戲。為此,必須從巨大的人口和就業壓力、緊缺的資源環境、轉型的經濟和城鎮化、正在進行的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入手,引導城鎮發展與周邊大中城市總體發展的規劃互相協調和統一,避免重視局部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

微觀上,主要抓如下四方面的問題。

1.各省市縣鄉鎮四級政府要科學合理制定本行政轄區的城鎮發展總體規劃

首先,要堅持規劃先行原則,規劃要從大局、從長遠出發,要有至少一百年不落后的觀念,制定規劃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突出先導性、基礎性和綜合性。其次,城鎮建設規劃要納入大中城市群體系中,使各城鎮之間、城鎮與大中城市之間的發展互相促進和推動,實現資源共享,使各自優勢和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再次,城鎮建設要因地制宜,內容要全面,重點要突出,既要實現整體優化發展,又要發揮地方優勢和特色,增強競爭力,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最后,城鎮建設要堅持實用性與特色性結合原則,要尊重山水環境和原有街區肌理,控制建設高度、密度和體量,要突出民俗風情和民族特色,避免千鎮一面。

2.必須要解決好資金來源這一頸瓶問題

一是要采取以市場為導向的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包括推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用政府信用和開發性銀行信用吸引商業銀行資本進入城鎮建設領域、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發展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二是引入民間資本,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包括開發多種方式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合理的可持續回報機制。三是完善分稅制體制,充實地方財政,包括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培育地方主體稅種。四是規范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防范債務風險,包括重新定位與加快重組、健全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外部約束機制。五是完善投融資相關配套制度,包括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開展產品流程創新、支持普惠型金融等。

第三篇: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專題黨課講稿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鄉村振興戰略也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討論的一個熱點。無論是中央領導還是與會代表,都多次提及鄉村振興戰略。今天,我和大家講一講鄉村振興戰略是怎樣提出來的。

新世紀以來,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開始向農業農村傾斜,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三部分是“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其中,第五小部分是“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突出強調了2018年要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有“五句話、二十個字”,重點是什么?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五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這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和重要抓手。

進入新世紀之前,我國采取的是農業支持工業的戰略,工業的發展要從農業中汲取資金,當然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除了早期像歐洲一些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來自于對別國的掠奪之外)的工業發展走的都是這樣一條道路——工業發展靠從農業中汲取資金。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也采取了農業支持工業的戰略。這一戰略的轉折點就是新世紀。如果從一個重大事件來看,這個事件就是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十六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是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9月召開十六屆四中全會,胡錦濤同志明確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第一個趨向,即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我剛才講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除了極少數靠掠奪積累資本的國家之外,絕大多數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發展工業的資金都來自于農業。第二個趨向,即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傾向。那么,“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是指什么程度呢?在理論界我們把它叫做工業化中期階段。也就是說,在工業化中期階段以后,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基本工業體系已經形成,工業體系相對完整,工業就有了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能力,不再需要從農業中汲取資金了。當然,農業因為長期為工業提供資金,也已經疲憊不堪了,需要工業為其“輸血”。在“兩個趨向”的基礎上,胡錦濤同志又提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

那么,2003年、2004年是什么情況呢?從教育方面看,還有一些農村的教育是農民辦的,包括農村學校的設施建設、經費,基本上是由農民自己籌集的,當時在教育方面城鄉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從醫療方面看,2004年,接近80%的農村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20%的農村居民有醫療保障,這個保障來自于哪里?主要是東部地區,就是傳統的農村合作醫療還沒有完全取消的一些地區,但是這種保障也是非常低水平的。因此,我國從2003年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深受農民的歡迎,截至2007年9月底,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縣(市、區)占全國總數的85.5%,參加農民近7.26億人,參合率達86%,2008年6月已經實現全面覆蓋的目標。

2005年3月,溫家寶同志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具體部署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五句話、二十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二十個字”與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句話、二十個字”是有區別的,后面我們會詳細講。

這一階段,我國實行的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就是對農業減免稅收。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提出要“逐步降低農業稅稅率,2004年農業稅稅率總體上降低1個百分點,同時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進一步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加大農業稅減征力度”。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2005年12月24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大地上延續了2600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有望在2005年的最后幾天被徹底取消”。農民種地再也不用納稅了,這是一個大喜訊。2006年1月1日,為了紀念中國取消農業稅這個日子,河北農民王三妮自籌資金鑄造了一個鼎,并起名為“告別田賦鼎”,這也體現了一個農民的喜悅。

從2004年開始,我國相繼實行了“四大補貼”政策,即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雖然現在已經對“四大補貼”政策進行了改革,但當時實施“四大補貼”政策是有重要意義的,深受農民歡迎。第一個是良種補貼,這個補貼是從2002年開始試點,2004年開始在全國正式推開的?,F在主要的農產品品種,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都實施了良種補貼。第二個是種糧農民直接補貼,這個補貼是從2004年開始實施,按照農民承包的土地畝數面積計算。第三個是農機購置補貼,就是國家對農民購買農機具給予補貼,這一補貼最初大體上補貼三分之一,后來變成定額補貼。第四個是農資綜合補貼,這項補貼是2006年開始實施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各種原料成本開始上升,農業生產資料也開始漲價。在這種情況下,農民享受的好處由于漲價而消除了不少,因此國家對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給予了補貼,就是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除了實行“四大補貼”政策,國家還對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這些對于農民來講都是利好的消息。

2004年開始,我國對主要農產品實施了最低收購價格。2004年、2005年主要是對稻谷實施最低保護價收購,2006年開始對小麥實施最低保護價收購。當然,對于其他的農產品,我國也實行了相應的價格保護政策。

在公共事業上,2006年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2007年對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2007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開始在全國逐漸推開建立農村低保,低保制度建立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2007年10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2012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2013年11月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會議提出“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認為這更多指的是農村居民,因為城鎮居民惠及的發展成果要比農村居民多得多。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第六部分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強調要“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這些都是過去沒有提過的。

簡單歸結一下十年來我國在農業農村政策上的重要變化。

1.最低收購價格及其改革。我國從2004年、2006年起在主生產區分別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格。2008年起,國家提高了對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2008年,國家在東北三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這也是一種最低保護價格政策。

由于2008年后政府最低收購價逐年提升,我國主要農產品價格也逐漸高于國際生產價格。2015年、2016年國內主要農產品價格已經大大高于國際同類農產品價格,每種產品價格在不同時期高出的幅度也不同。這種情況下就必須改革我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2016年,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實行生產者補貼政策,保證農民不吃虧。2014年,中國改革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對大豆和棉花實行目標價格制度。

2.農村社會事業。從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看。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并強調要“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從2009年開始實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也就是新農保。新農保試點的基本原則是“?;?、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就是保障農村養老基本生活、基本需求。廣覆蓋,就是逐漸提高覆蓋面,最終讓所有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都納入制度里。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從這個文件起,國務院就開始統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當然,現在并沒有達到水平完全一致,還在統籌的過程中?!蛾P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十二五”末,在全國基本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實施,并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統一、規范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從醫療保險領域看。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在這之前,城鎮居民有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居民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但不管是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一旦得了大病怎么辦?尤其是農村居民,一個家庭辛辛苦苦積累很多年的財富,只要有一個家庭成員得了大病,治病費用就可能讓這個家庭返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等六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意見》,開始在全國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但這時,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大病保險水平還是不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2016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合在一起,這樣一個新的概念就出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醫保)。城鄉居民醫保從2016年開始實施,到2018年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其最終目標就是要讓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達到一致,讓保險在區域上可以互相接續。比如,江西的農民到北京或者黑龍江打工,他的保險可以帶走,這樣既有利于人口的流動,又有利于農村居民整體醫療保險水平的提高。

3.十八大以來中央一號文件中的農業農村政策。十八大以來的農業農村政策在很多方面還體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上。我簡單地給大家梳理一下。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題目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其中第六部分是“改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積極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還強調要“努力建設美麗鄉村”?,F在,有些鄉村確實建設的非常漂亮。2015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就是用于指導全國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的美麗鄉村建設。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開展村莊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指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這是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文件還強調,要在2015年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加快推進西部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是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來的,現在已經在全國推進,很多地方把建設田園綜合體作為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

發展成效:全國糧食總產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7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139008萬人,吃飯問題是最大的問題,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從2012年開始一直到2015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每年都在遞增。實際上,從2004年到2015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年連續增產。雖然2016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5萬噸)較2015年的全國糧食總產量(62144萬噸)有所降低,但降低的并不多。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是61791萬噸,雖然在總量上沒有超過2015年的62144萬噸,但是較2016年的61625萬噸還是有所提升的??傮w來講,從2004年到2017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雖然沒有形成“十四連增”,但卻是“十四連豐”,全國糧食從新世紀以來每年都是豐收的狀態。

發展成效: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917元,實際增長10.7%,高于國內生產總值(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7.7%)。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實際增長6.2%,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為6.7%),但是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又大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從2010年開始就呈下降狀態,2016年是2.72:1,就是2.72個農村居民的收入相當于1個城鎮居民的收入。今后,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務還非常嚴峻。

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2013年以來,全國每年減少貧困人口1000萬人以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已基本完成580多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形成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地方根本不適合生存,所以就要把他們搬到適合創業、適合生存、適合生產的地方。

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99.3%的村通公路,村內主要道路有路燈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61.9%,全國通電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是99.7%,91.3%的鄉鎮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0.8%的鄉鎮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從農戶來看,10995萬戶的飲用水為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占47.7%;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8339萬戶,占36.2%,也就是說,1/3以上的農戶已經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了;無廁所的469萬戶,占2.0%,比例已經大大降低了。當然,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比例一天沒有達到百分之百,差距就仍然存在;不僅農村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有差距,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之間同樣存在差距,并且差距更大。那么,減小差距就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發展,農村社會經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統籌力度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前,農村建設面臨什么形勢?我總結為兩大方面:社會轉型、消費轉型。

首先看社會轉型。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1.27%。那么,城鎮化率超過50%是什么概念?這就意味著我國社會形態特點從農村社會轉向了城鎮社會。城鎮化會帶來一系列變化,比如,城鎮化率的提高意味著我國居民整體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直接生產農產品的農民減少,農產品消費者增加,農村資源變得稀缺,城鄉融合變得可能。住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的人,早晨從居民樓出來到辦公室,一天可能都看不到藍天。這樣一來,他的交際模式就發生了變化,看到的基本上就是同事,跟周圍的人接觸不多,人就容易變得孤獨、寂寞。微信出現以后,人們通過微信交流,人與人之間見面的機會就更少了,“城市病”逐漸出現。“城市病”出現后怎么解決?人們可以選擇在假期的時候去農村。過去,人們會在節假日時找個地方旅游,看風景;現在,人們不只是要看風景,還要休息。這樣一來,旅游模式就轉變為休閑、休息模式。

社會轉型還體現在新型農業產業上。比如,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會展農業、城市農業。什么是城市農業?就是把農業從農村搬到城市住戶的陽臺上。過去,城市住戶的陽臺上主要是種花種草,現在可以用立體的或是平面的簡易蔬菜生長裝置種農產品了,吃的時候用剪刀一剪就可以。再比如,農業眾籌、社區支持農業、農村養老服務業、農業社會化服務業都紛紛出現了。這些都是農業的新產業、新業態,是通過城鎮化的推動出現的。特色小鎮出現了。比如,農旅結合型、傳統文化型、現代商貿型、創意文化型的特色小鎮,這些特色小鎮的實質都是城市要素與鄉村要素的融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的形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二三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高。一二三產業融合比例的提高就是為了給城鎮居民提供更多休息休閑的空間。近幾年,城鎮居民在節假日時愿意到哪兒去?就是到農家院住幾天,呼吸農村的新鮮空氣,享受農村的休閑生活,假期結束后再回到城市開始緊張的工作。

再看消費轉型。消費轉型主要體現在新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極具下降。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

2016年,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接近富足標準;2017年,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已經低于30%。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2016年是32.2%,2017年是31.2%;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2017年是28.6%,低于30%。這些數據也顯示出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大大提升。中國居民恩格爾系數低于30%,就意味著家庭收入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不到30%,那么其余的70%用來干什么?用于儲蓄、消費。過去,我們主要關注的是溫飽問題,但是當恩格爾系數低于30%以后,人們開始關注除了溫飽以外的更多問題。一是更加關注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這也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更加關注農產品品牌。三是對農產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要求,逐漸轉向精深加工和方便快捷的農產品加工。四是更加關注休閑、旅游。

就農業而言,已經從單純提供食物到提供旅游、娛樂、健康、文化、教育等復合產品的多功能性產業,農業多功能性開發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包含五句話、二十個字,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與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相比,只有“鄉風文明”是一樣的提法,其他四句話都有所差異。很多專家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句話、二十個字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二十個字的升級版,我基本同意,因為從2005年到2017年已經過去十多年了,農村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吸引力”不僅僅體現在干農業能賺錢,而是體現為一種情懷。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第一個階段,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第二個階段,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農業農村當然也要基本實現現代化。那么,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什么?我認為,不只是學術界在探討這個問題,政府也在探討這個問題。第三個階段,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共有十二個部分。第一、二部分講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三部分到第七部分講的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也是文件的核心部分。第八到第十二部分講的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保障措施,包括擺脫貧困、制度建設、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堅持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下面,我簡單分析一下鄉村振興的重點——產業興旺。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生產發展和產業興旺的區別是什么?我認為,生產發展主要是指農業產業的發展,產業興旺不僅涉及農業產業的發展,還包括農村各大產業的興旺和發展,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更加全面。具體來講,產業興旺主要包括四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做強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中國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我國主要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沒有競爭力,有競爭力的主要是水果、蔬菜、水產品。當然,水果、蔬菜也很重要,不吃也不行,但它不是主要農產品,主要農產品包括稻谷、小麥、玉米等,2017年我國進口大豆9000多萬噸。我國是農業大國,如果農業不振興,怎么振興鄉村?因此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做強農業,包括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內涵非常豐富。農業部2015年印發《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零增長。實際上,2017年我國化肥農藥使用量已經實現零增長。實現零增長以后怎么辦?就是實現負增長、推進負增長,這個難度也很大。2015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按照“突出重點、有保有放”原則,立足我國國情,對不同品種實行差別化支持政策,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怎樣由“黃箱”政策轉變為“綠箱”政策,這是我們現在要實現的轉變。

第二個層面是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健全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坦率地講,2007年我們對開發農業多種功能的理解遠遠沒有今天這么深刻,今天也確實到了應該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的時候了。挖掘什么?就是挖掘保護生態環境、文化教育、旅游休閑等各方面功能。

第三個層面是延長產業鏈條,以農業為中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總體水平仍比較低。此外,我國農產品還存在加工過度和加工不足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政策引導。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價值鏈上各個環節的利益關系,使農民多得一分利益,把這個利益用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速度就快了。

第四個層面是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服務產業。種植業每年的產值非常大,如果做好種植業的服務,也可以致富。當前......

由于本文內容太多,不便網頁端直接全文展示,如需全文請下載后查看/修改,您可以選擇安卓手機端直接下載 或 登錄PC端網站www.gongwenmiaoshu.com一鍵下載。

第四篇: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及建言

十九大對城鄉關系問題和“三農”問題形成了新的認識,作出了新的表述。如:不再提“新農村建設”,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雖然繼續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但也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再提“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而強調“城鄉融合發展”。一系列新的概念體現了新判斷、新決策。

十九大報告是在闡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任務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這個決勝期是指“從現在到2020年”。但是,決勝期內要堅持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都將延續到從十九大到二十大這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延續到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整個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推進中國特色鄉村現代化的雄心壯志。

鄉村振興戰略何以為“戰略” 在十九大報告中,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實施的上述七大戰略,還提出了其他不少“戰略”,如就業優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食品安全戰略、人口發展戰略等,但包括鄉村振興戰略在內的七大戰略顯然具有突出地位。

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在于:

首先,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舉措。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十九大對當下我國所處時代狀況的判斷,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鄉村發展不充分、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當下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十九大報告在列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時就明確講到“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所列舉的其他問題在鄉村中往往也更為突出,如: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等等。按照十九大“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包括精準脫貧在內的攻堅戰等要求,這些都是要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其次,有助于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向鄉村區域深度延伸。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個總要求,與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是相互銜接的: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對應的是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宜居對應的是生態文明建設;鄉風文明對應的是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治理有效對應的是政治建設。

這五方面建設雖然也一直在鄉村區域展開進行,但總體上還是薄弱環節。如生態文明建設,現階段主要針對的是工業化進程中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目的是規范和改善工業生產方式,使之能夠與生態環境和諧友好。但從長遠和全局看,我國生態資源更多分布在城市以外的鄉村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許多重大舉措、重大項目等等,主要將在鄉村區域實施。在作為未來中國目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前邊有五個定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鄉村振興戰略必將承擔越來越重大的責任。因此,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迫切需要以鄉村振興等戰略舉措來全面展開和不斷深化。

第三,有助于推動中國現代化空間布局從城市向鄉村延伸。在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七戰略中,唯獨“鄉村振興戰略”是就現代化建設的空間布局而言的。這是因為,迄今為止的中國現代化建設,核心的任務是工業化,主要是在城市中開展的。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我國將制定實施鄉村振興專項戰略規劃,在鄉村開辟現代化建設的新戰場,鄉村將成為現代化建設新的重點區域。“戰略”一詞,界定和凸顯了“鄉村振興”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中共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設(成)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是“工業化基本實現”。在當下工業化歷史任務即將完成的時候,轉而加快鄉村現代化建設,是歷史的必然。

城鄉融合發展將開啟城鄉關系新時代

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首先在于鄉村將與城市平起平坐。

選擇使用“振興”一詞意義非凡。“振興”鄉村和“振興中華”的意思是一致的,突出了鄉村振興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只有鄉村“振興”起來,自強、自立起來,才能形成與城市平起平坐的地位,就像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樣。

“鄉村”一詞也很有意義,它體現了調整現有城鄉關系的指向。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屬物,與城市相對應的是鄉村而不是農村,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不僅僅是城市與農業的關系。鄉村不僅是農業發展的區域,它是人類重要的生存空間,與城市同樣重要。未來的城鄉關系是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必將具有并且保持和城市不同的獨特價值。提出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表明鄉村的振興取決于鄉村自身,鄉村人必須真正成為鄉村發展的主體,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

其次,完成破除城鄉二元體制的歷史任務。

城鄉二元體制是我國現代化起步階段規范城鄉關系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特點,一是將現代化建設的資源集中在城市。由于中國現代化起步晚、底子薄、資源少,中國只能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在城市,用于發展工業化。二是以農業積累投入工業和城市建設,以農村農民服務工業和城市建設,由此形成了主要是資源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格局。比如國家以考試制度和戶籍制度,將農村人口中素質較高的新增勞動力選拔出來,安排在城市工業領域;以人事制度和戶籍制度,將領導人才、管理人才和各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才集中在城市;以勞動力市場制度,將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吸引到城市,成為“農民工”,等等。

盡管城市對農業、農村、農民也起到了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總體上“三農”也都受益于城市化和工業化,但鄉村發展普遍滯后。早有相關文件提出要解決城鄉二元體制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項任務并不容易完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最終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讓城鄉不再分隔,而使城鄉融合發展、良性互動。

第三,加強“三農”工作的立足點將回到鄉村和“三農”自身。

由于長期以來城鄉制度安排、政策設計基本上是服務于工業化、城市化,以致國家的農村政策叫做“惠農政策”,用于鄉村的資金叫做“支農資金”,明顯體現了國家政策立足點的偏頗。事實上,城鄉二元體制也是統籌城鄉發展,但它只是為城市而統籌。很長時間里也一直在“建設新農村”,但基本出發點是服務城市和工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后,將不再是要以加強“三農”工作來解決城市問題、工業問題,而是要解決“三農”問題自身。

無疑,鄉村振興也并不僅僅是為了鄉村自身的振興,而是為了城鄉發展的相對平衡。十九大明確要求“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顯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不是要在城市單兵獨進之后再讓鄉村單兵獨進,而是要二者協同推進、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因此,城市也必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進程中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進一步提升發展質量。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意味著各方面資源將回流農村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首先意味著,資源將不再主要從農村流向城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將推動城市和工業反哺、回饋“三農”,根本改變城鄉二元體制下資源幾乎是單向流向城市的狀況,形成資源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如果說現階段資源從城市流向農村還是涓涓細流,那么不遠的將來,則有望形成滾滾洪流。

當然,國家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體專項規劃的時候,應當根據和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根據農村居民的實際需要,引導各方面資源有序流向農村,形成城鄉發展的優勢互補、互利雙贏、有機融合。并且,鄉村振興戰略是七大戰略之一,并不是孤立的,這些戰略應當也必將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形成整體合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更多支持。

其次,“農民工”現象將最終消除。

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成為雇傭勞動者,卻因為戶籍在農村而不能改變農民身份,雖然他們為城市工商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卻不能落戶在城市;雖然由于其工資性收入高于農村務農收入而改善了家庭生活,卻因為離開家鄉、與家人分離,造成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問題。這些在我國已經存在三十多年的社會問題,終將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而得以終結。

這是因為,原來農民工進入城市是因為城市工商業發展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這種就業機會是農村中所沒有的,而現在資源回流農村,將給農村中農業轉移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令他們可以不再到城市工作也能夠取得較高收入;原來農民工進入城市、想要落戶城市,是因為優質教育、醫療等等資源集中的城市,他們只有到了城市才能分享到這些現代化建設成果,現在資源回流農村,在農村中也有與城市相對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他們也不必非要到城市落戶。

所以對農民工來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重要的意義可能在于,讓他們可以在進城還是留村之間主動做出抉擇,而不必繼續作為農民工在城鄉之間長期來回奔波,“三留守”問題也可以隨之消失。農村人口的基本穩定而不再大規模流動,必將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創造前提和有利條件。

第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成為資源流向鄉村區域的重要載體。

十九大報告沒有提“新型城鎮化”,但“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部署,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至關重要。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必將讓夾雜在城鎮之間的鄉村受益,這些城鎮與城鎮之間的鄉村也必將“協調發展”,從而在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資源向鄉村的流動,特別是城市人才資源向鄉村的流動。因此,一方面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也應當制定實施城市居民進入鄉村、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城市人口有序落戶農村的政策措施,乃至上升為法律,從而也“加快城市轉移人口農民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條件下,形成城鄉之間人才、人力資源雙向流動,是歷史的必然。

第四,國有企業應當為鄉村振興做出貢獻。 相當數量的國有企業,特別是老國有企業,是利用農業積累和工農產品剪刀差投入建設,靠農村市場支撐發展起來的,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候,它們理所當然應當拿出資金和人才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按照對口幫扶的經驗,可以安排大多數國有企業與主要是欠發達鄉村特別是中西部的鄉村建立幫扶關系,以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意味著農村中農業和非農產業都將加快發展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義首先在于,鄉村區域的貧困現象將最終消除。 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任務,應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起點和前提。十九大進一步要求“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展示了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堅定的決心。即使還有深度貧困的人口仍然處于貧困的邊緣,他們也必將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進程中最終走進共同富裕的行列。

其次,農村非農就業人口將大大增加。“農村”的本意是從事農業的農民集中居住的地方。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隨著農業不再是鄉村區域唯一產業,這一定義將迅速改變,這或許是十九大將農村區域發展戰略命名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原因。

按照“產業興旺”的要求,按照“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農業現代化,還要農村現代化。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國家將在“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現代化。

但要實現農村現代化,不可能只發展農業,還將發展其他產業并且達到現代化的水平。十九大報告也已經明確提出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就必然要求大量農業專業人才和非農專業人才進入農村。僅憑現有農村中被城鄉二元體制抽選剩下的人口,不僅難以承擔農業現代化建設任務,更不可能承擔農村現代化建設任務。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國家將采取各種政策措施引導農村以外各方面人才參與農村現代化建設。

第三,污染項目將被清理出農村。“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意味著一些已經造成農村污染的項目將被清理出農村,同時必須堅決禁止任何可能帶來污染的各種項目特別是工業項目進入農業和農村。這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也是國家戰略任務。在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政策措施時,必須對此做出明確規定,劃出明確紅線。農業發展中的污染問題,包括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將加快獲得解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是與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完全不相容的。(面源污染是相較于企業排污造成的點源污染而言。農業面源污染,指農田中的泥沙、營養鹽、農藥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過程中,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壤中流、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水體而形成的污染。——編注)

建立健全助力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更多需要改革的制度是在頂層設計方面。

比如,把優質教育資源、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布局在城市的制度安排,等等,許多以城市為中心的頂層設計,在許多人看來早已經自然而然、順理成章。必須轉變觀念,一切不利于鄉村振興的,對農民來說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都應該逐步清除。同時,十九大要求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等,都將在新的農村改革中形成制度保障。十九大提出“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在省市縣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并設立或合署辦公”,這樣的改革要求,將在深層次上推進地方和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激發地方和基層創新發展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從而加快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

盡快修訂原有涉農法律,制定新的涉農法律。十九大宣布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累計將達到75年,這需要修訂《農村土地承包法》,將農村第二輪土地承包關系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等加以法制化。第二輪土地承包關系確定以后,“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原則已經將農村承包地所有者集體組織成員固定下來,從而為實行農村承包地的三權分置奠定了基礎。循著承包地三權分置的思路,國家也應當對農村宅基地實行“三權分置”,可分為宅基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上房屋居住權。國家應修訂《土地管理法》,將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法制化,并且明確規定自新的法律生效時起不再給農村新增人口提供宅基地,從而將農村宅基地使用者集體組織成員固定和封閉起來。同時,明確房屋居住權可以流轉、轉讓,鄉村新增人口和外來人口可以以購買或租用的方式取得房屋居住權。這樣才能為城市人才進入農村打開通道。

在此基礎上,國家應盡快制定《農村集體土地產權法》,將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法制化。應當明確農村土地產權為特定農村居民集體共有:農村承包地為第二輪土地承包時的承包人集體組織成員共有;土地承包期間所取得的承包地經營收益歸承包人所有,但承包人應當向發包方繳納租金。應當明確:農村宅基地為已經取得宅基地使用權的現有行政村村民小組的農戶共有,宅基地使用人應向本行政村村民委員會繳納使用金(應當與城市居民住宅使用國有土地一樣,期限為70年);宅基地上房屋居住權可以出租或轉讓,收益歸宅基地使用人所有;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為現有行政村村民小組成員共有,取得的收益歸現有行政村村民小組成員共有,等等。

將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融合起來

兩個“優先”融合起來就是振興鄉村教育。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三個“優先”: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就業優先戰略。三個“優先”都與鄉村振興戰略有關,最緊迫的應當是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結合起來。相較于工業,農業和農村其他產業之所以落后,最突出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較低;相較于城市,農村落后的要害是教育發展滯后。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導致人才資源單向從農村流向城市的制度,改革將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的制度。

國家應制定政策措施引導城市高等教育資源、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向鄉村區域流動?,F階段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主要布局在城市,而農村區域不僅沒有高等教育資源,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也嚴重匱乏。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它們的優質教育資源分布則比較均衡,相當數量的名牌大學都建在小城市、小城鎮,鄉村人口可以方便分享到這些資源,這是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的寶貴經驗?,F階段可以以在一部分地級市、縣城、建制鎮規劃建設一批我國現有名牌大學分校區、名牌中小學分校區的方式,逐步從城市向鄉村區域輸送和轉移集中在少數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和高等教育資源,從而實現鄉村教育事業跨越發展。

同時,可以按照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相關規定,引進國外名校合作辦學。這一規劃應當充分考慮最廣大農民群眾的需求和農業農村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將一些城市“名牌中學”的分校區直接安排到鄉鎮,將一些城市“名牌小學”的分校區直接安排到中心村去。在許多邊遠地區特別是山區,可以把已經撤并的部分小學?;謴推饋?。應當把教育資源送到農民中去,而不是讓農民子女集中到城鎮。應當讓人口比較集中的中心村及一部分行政村乃至自然村,通過優質小學教育資源的重新布局恢復生機活力。國家教育部門應制定實施為農村中小學引進國外師資的專項計劃,比如可以推動條件適合的農村中小學從歐美國家引進外語教師。

為了支持幫助新疆、西藏、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可在東部一部分發達省份漢族學生占多數的中小學開設維吾爾語、藏語、蒙語等少數民族語言選修課程,為少數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梢詮纳鲜鱿嚓P地區引進語言教師,這也是為這些少數民族教師提供到發達地區學習的機會。這應當成為推動民族團結進步、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一項戰略性措施。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意味著加快村民自治制度建設

十九大有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要求為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帶來了機遇。

在鄉村治理上,十九大強調“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樣,村民“自治”作為農村基層民主制度排在了鄉村治理體系的首位。這和十九大報告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人民群眾要求什么的分析是一致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在這里“民主”也排在首位。并且十九大報告也明確要求“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里在治理方面強調的是“治理有效”,體現了十九大報告的務實精神。無論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必將極大地促進村民自治制度的建設和完善。

鄉村振興將促使作為村民自治主體的農民和作為村民自治場所的農村得以穩定。 現階段我國村民自治中存在著三方面突出問題。一是大量村民進城務工,鄉村中常住人口大幅度減少,使村民自治的主體嚴重缺位。在國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條件下,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將取得應有的城市公共生活參與權,以替代他們在農村村民自治中的各種權利;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條件下,留在農村的村民將逐步穩定下來,穩定地、常態化地開展村民自治。二是由于農業轉移人口大量進城落戶,使許多地方的村莊變成“空心村”,需要盡快調整合并、重建鄉村。鄉村振興戰略將促進現有行政村、自然村的布局調整,讓現有行政村、自然村中留在農村的人口集中起來居住,規劃建設許多中心村,讓這些中心村在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區域的同時,也成為扎實推進村民自治的基地。三是由于農村居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口比例很低,村民的參與能力相對較低,村民自治水平質量難以提高。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導較多城市人才進入鄉村的條件下,讓農村外來人口參與村民自治,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也是保障農村外來人口民主權利的必然要求。這些都將是加快村民自治制度建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難得機遇。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過程中,應當為每一個行政村配備一名律師。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曾要求“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各級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普遍設立公職律師,企業可設立公司律師”。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時,為每一個行政村配備一名律師,也作為法律顧問,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建設美麗中國意味著鄉村將更加美麗

建設美麗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將逐步改變鄉村面貌??傮w而言,現階段我國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在農村更加嚴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比城市更加任重道遠。但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等等,不僅鄉村區域責任更大,而且受益也會更多。

勤勞智慧的中國農民早已經創造了許多美不勝收的特色民居和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特別是隨著“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部署,農村居民必將迎來更美好的人居環境,未來的中國鄉村一定會成為吸引人去居住生活的地方。引人關注的是,2017年11月20日召開的十九大后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并且明確要求: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同時保護、保留鄉村風貌。美麗鄉村的美好前景令人憧憬。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實到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必將帶來中國傳統鄉村文明的復興?,F階段城鄉二元體制還在阻礙各類“文化人”進入和落戶鄉村,在不斷推動城鄉制度深化改革的基礎上,當現代文明和傳統鄉村文明有機融合,當十九大提出的“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基層一線流動”(這里顯然特別是指廣大鄉村區域)、“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目標實現的時候,中華文化一定能夠在鄉村生活中展現出魅力和風采。

“三農”工作隊伍值得期待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是希望人們不僅要帶著專業知識,尤其要帶著感情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蛟S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與習近平年輕時在陜北貧困農民的炕上睡了7年、與農民結下深厚感情有關,從事“三農”工作的人不一定都要到農民的炕上去睡幾年,但不愛農村、不愛農民,要做好“三農”工作、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也不可能。

那么,如何壯大“三農”工作隊伍?十九大報告要求“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主要是針對在職的“三農”工作者而言的。其實還有一塊人才資源也可以開發利用,就是城市退休人才資源。事實上,由于多方面原因,現階段城市退休人員回流鄉村的需求日益強勁。國家可以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需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引導一部分城市退休人才如城市大中小學校退休教師和退休醫護人員到農村去??稍O立專項基金,規定凡城市大中小學校退休優秀教師自愿服從分配到農村中小學校任教、退休優秀醫務工作者自愿到農村鄉村醫院、衛生室工作的,給予一定數額的津貼;凡參與此項計劃三年以上者,可以在當地落戶養老,由當地政府提供免費公寓住房。

同時,可根據一些學者的建議,優先引導原籍在農村的城市退休人才回原籍農村參與鄉村振興各方面工作?,F階段城市知識分子大多來自農村,通常都有強烈的家鄉情結,如果他們所在城市政府和原籍地方政府聯合制定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規范,應該可以動員數量很多的城市退休人才回家鄉發揮余熱。但仍然應當有選擇地安排為鄉村振興戰略所需要的人才,如積累了較多人脈資源的級別較高的領導干部、積累了較多財產的企業家、成就較高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等等。這些人才回原籍,會帶有更加強烈的感情,他們不僅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更有助于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和質量。

一批多年來主動回原籍農村或前往農村地區,為發展基層經濟和教育做出成績而受到表彰的人士,如開國將軍甘祖昌(1905—1986)和龔全珍(1923—)夫婦、原云南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1927—2010)、原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現商務部)駐尼泊爾商務參贊朱敏才和小學教師孫麗娜夫婦等,像這樣的人才,應當把他們的自發積極性組織起來,以制度安排鼓勵他們回流農村,而不應當讓他們的努力長期處于自發狀態。

第五篇:市農委解讀鄉村振興戰略新聞發布會稿件

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

戰略的實施意見》解讀

同志們,新聞媒體界的朋友們:

大家好!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部署精神,今年3月27日,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即市委1號文件)。市委1號文件的出臺,為全市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徑、部署了任務、提供了保障,是今年全市“三農”工作的一件大事。為切實做好文件的宣傳貫徹工作,讓廣大農民群眾和“三農”工作者深入理解文件精神,我們特此舉辦本次新聞發布會,現在我就今年市委1號文件向大家作簡要解讀。

一、文件制定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去年底以來,中央、省委、市委相繼召開有關工作會議,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1月3日,中央印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

1

發﹝2018﹞1號);2月13日,省委印發了《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皖發﹝2018﹞1號)。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省委1號文件精神,全面部署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市委、市政府決定,制定出臺我市1號文件。

二、文件起草過程

黨的十九大后,我市即開始研究制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文件。對文件制定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主要和分管負責同志多次提出明確要求,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理優勢、找短板、查問題,謀劃鄉村振興的路子。有關人員進村入戶,與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面對面,接地氣、摸實情、聽真話,帶著對農民群眾的真情實感寫文件。文件稿先后征求了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黨委政府意見,還聽取了部分專家學者的建議,并在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專門進行討論,經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印發。

三、文件遵循原則:

一是注重向上看齊。堅持與中央、省委文件部署精神保持一致。

二是注重結合創新。充分結合市委全會、市政府工作報告和我市“三農”工作實際,力求接地氣,同時盡量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抓手。

三是注重統籌兼顧。按照鄉村振興戰略五句話總體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

2

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按照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目標,既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作出長遠安排,又重點對今后3-5年特別是今年工作作出安排,體現戰略性、規劃性、指導性、操作性有機統一。

四是注重可操作性。盡量做到量化、細化、實化,推出一批行動、計劃、工程,力求做到目標明確、任務清晰、措施具體。

四、文件主要內容

2018年市委1號文件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我市實際,圍繞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堅持問題導向,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市委1號文件正文由十一部分、51條組成。

第一部分,深刻認識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我市來講,重大意義在于,一是加快破解“三農”工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問題,如農業結構不優,供給質量亟待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偏低,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能力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城鄉統籌發展制度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黨建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等等。二是加快實現“三個必然要求”,即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

3

然要求;農業大市加快向農業強市轉變的必然要求;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視察安徽特別是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重中之重位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現代化大美阜陽建設。

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與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是一致的,即三步走目標:

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現代農業強市;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4

我市實施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與中央、省委的部署是一致的,即“七個堅持”: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第二部分,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 一是優化農業結構布局。大力發展專用品牌糧食,到2020年發展專用品牌糧食300萬畝,經濟作物種植比重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實施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建設6大花卉產業帶,到2020年全市花卉種植面積達到100萬畝、產值突破300億元;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開展“百村百品”特色優勢農業示范。

二是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制定阜陽市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實施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工程,到2020年,新建優勢特色種植業基地100萬畝;實施阜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2020年“三品一標”農產品達430個。

三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工程,建立市級財政農產品加工業提升專項基金,到2021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65∶1。實施農村電商全覆蓋鞏固提升行動,實施綠色食品和特色小吃產業化工程,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到2020年,全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達到150億元。

四是強化農業生產能力建設。加快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全市農田水利“最后

5

一公里”建設五年行動計劃。

五是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加強農業科技平臺建設,支持中科院太和試驗站、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安農大皖西北綜合試驗站等建設,積極推進與華大基因集團合作,籌建阜陽農業光電技術外國專家工作站,積極推進市直農業“三校合并”。扎實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力爭2020年農業物聯網應用覆蓋到60%以上農業鄉鎮。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

六是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擴大脫水蔬菜、調味品、柳編、中藥材、花卉等農產品出口。

七是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家庭農場發展到17000家以上,農民合作社穩定在14000家左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到2020年,全市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達到260家。

第三部分,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新家園。 一是深入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實施市美麗鄉村建設“十三五”規劃,大力推進省級中心村“十項整治”和市縣自建村“五項整治”,確保到2020年,全市規劃布局的中心村80%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全面加強美麗集鎮建設,大力實施“兩治理一加強”,重點推進“一規六化三規范”,確保到2018年底全面完成鄉鎮政府駐地建成區的整治任務。

二是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實施耕地地力提升工

6

程,落實水生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

三是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實施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提升工程,到2020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四是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沿淮適應性生態農業,實施重點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濕、濕地生態效益的補償試點工作。

第四部分,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一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踐行核心價值〃打造好人阜陽”主題實踐活動。

二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阜陽紅色文化,深入挖掘阜陽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推動阜陽剪紙、梆子戲、嗨子戲、肘閣、太和清音、臨泉雜技、潁上推劇和花鼓燈等地方特色文化傳承發展。

三是推進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钴S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監管。

四是大力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到2020年,縣級以上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達到全市村鎮總數的50%以上。

第五部分,夯實農村基層基礎,構建鄉村善治新體系。 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

7

振興,全面落實村級組織基本運轉經費保障政策。實施“陽光村務”常態化管理提升工程,開展選派紀檢干部進百村工作。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完善村民資質組織體系,加快農村社區建設試點進度,2020年實現全覆蓋。

三是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

四是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廣泛開展好媳婦、好兒女、好公婆等評選表彰活動,開展尋找新鄉賢和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活動,推進鄉村好人館建設。

五是建設平安鄉村。強力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村“雪亮工程”建設,配齊配強村(居)社會治安防控力量,持續深化“一村一警”包村聯系制度。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

第六部分,強化農村民生保障,打造農民美好新生活。 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開展“百村增收”示范行動,深入開展“接您回家、幫助就業”“留您在家、創業就業”活動。

二是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農村公路、供水、供氣、環保、電網、物流、信息、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智慧氣象。

三是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全面改善薄弱學?;巨k學條件,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推進農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中小學智慧學校建設。建好建強鄉村教師隊伍。

8

四是推進健康鄉村建設。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

五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政策調整機制。到2020年實現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六是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農村環境“三大革命”,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全域覆蓋,到2020年,全面完成農村改廁,完成環境綜合整治村343個,鄉鎮政府駐地和美麗鄉村中心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第七部分,提高精準脫貧質量,奪取脫貧攻堅新勝利。 一是瞄準貧困人口精準幫扶。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建立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加大就業扶貧車間建設,打造扶貧驛站。

二是聚焦深度貧困地區發力。加大對2個深度貧困縣、34個深度貧困村政策傾斜力度,全面加大行蓄洪區脫貧攻堅力度。市級財政新增專項扶貧資金向深度貧困縣傾斜。

三是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大力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改進幫扶方式方法,推進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四是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成立扶貧專項巡察組,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除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外,各部門一律不準再組織其他檢查考

9

評。制定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實施意見,研究出臺持續減貧的實施意見。

第八部分,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

一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縣級數據庫建設,全面建成縣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應用平臺。引導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力爭2020年50畝以上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達到60%。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力爭2020年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服務面積達到100萬畝。

二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編制新一輪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預留不超過5%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閑旅游設施等建設。

三是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8年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清產核資工作,太和縣、界首市、潁泉區整縣推進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他縣區選擇30%以上的村開展試點。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太和縣整縣推進“三變”改革,其他縣(區)各選擇5%-10%的村開展試點,2020年實現全市涉農鄉鎮全覆蓋。實施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行動計劃。

四是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落實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等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落實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政策。探索開展收入保險、價格保險、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

10

第九部分,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00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激勵計劃試點,積極探索將符合條件的新型職業農民納入城鎮職工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

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推動人才管理職能部門簡政放權,保障和落實基層用人主體自主權。推行鄉村教師“縣管校聘”,探索建立鄉村醫生“縣管鄉用”機制。積極探索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工作,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

三是激發科技人才創造活力。推進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與經營性服務體系融合發展試點工作的開展,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

四是促進農村人才創新創業。推進“雙鄉雙創”,建立各類專家對口聯系制度。

五是鼓勵各界投身鄉村建設。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殘聯等群團組織的優勢和力量。實施鄉村振興“巾幗行動”。

第十部分,創新投資融資機制,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 一是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持續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補政策,加快推進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2018年全市實現“勸耕貸”全覆蓋。

二是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對新增耕地指標調劑和流轉所得凈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土地復墾三年行動計劃,各縣增減掛鉤節余

11

指標可以在全市范圍內流轉使用。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擴大銀行貸款抵押物范圍,探索開展“保險+期貨”試點、“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

第十一部分,加強和完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強化鄉村振興政治保障。

一是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機制。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建立市縣鄉村工作推進機制,各級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

二是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制定并實施培訓計劃,全面提升“三農”干部隊伍能力和水平。

三是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阜陽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編織鄉村振興規劃和專項規劃或實施方案。

四是營造鄉村振興良好氛圍。注重選樹培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做到進村入戶、可學可做,振奮基層干部群眾精神。

五是強化鄉村振興責任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大對各地、各有關部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情況的督促檢查,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市委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年向市委市政府報告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表彰。

五、文件亮點

12

今年的市委1號文件,在與中央、省委1號文件保持看齊的基礎上,緊密結合阜陽實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路抓手、具體任務、政策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化創新,使文件呈現出切實際、有特色、有力度的鮮明亮點。

亮點一:統籌鄉村管全面。過去的一號文件,大多只涉及“三農”工作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而今年系統部署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是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全面推進農村文化、鄉村治理、社會民生、生態環境和黨的建設的整體發展戰略,對推動新時代“三農”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亮點二:科學謀劃管長遠。以往的市委一號文件都是管當年的,對當年的工作進行定任務、提目標,2018年市委一號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按照“遠粗近細”的原則,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三個階段性目標任務作了部署。

亮點三:突出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市委1號文件把“優化農業結構布局”作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首要內容,這是在中央、省委1號文件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增加的內容。市委1號文件提出,進一步優化特色農業區域布局,重點推進南部適應性農業區、中部都市型農業區、北部中藥材產業區和聞集草莓、會龍辣椒、陶廟馬鈴薯、李興中藥材等特色高效農業基地建設,形成區域布局

13

明朗、特色基地星羅棋布的格局。實施花卉產業發展規劃,建設沿淮河、沙潁河、泉河、黑茨河、潁東蘇溝、阜南至潁上等6大花卉產業帶,打造集基地建設、生產加工、批發物流于一體的花卉全產業鏈條。優化養殖業空間布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健康養殖,重點發展生豬、阜南奶山羊和番鴨、臨泉肉羊、潁上奶牛和水產、太和肉鴨等,提升無抗美味豬、生鮮奶、生態水產品等供給能力。

亮點四:在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上有突破。市委1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擺上重要位臵,用了一整節的內容來論述,這是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所沒有的。一是加強科技平臺建設。支持中科院太和試驗站、安徽省農科院皖北分院、安農大皖西北綜合試驗站等建設,共建政、產、學、研聯盟;積極推進與華大基因集團合作,建設華大農業科技園,促進農業技術與基因技術深度融合;籌建阜陽農業光電技術外國專家工作站,促進農業高新技術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市直“農業三校”整合建設,充分利用各類農業教育資源,建設高層次農業職業教育平臺。二是創新推廣現代農業技術。扎實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加強大數據、農業物聯網、遙感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建設全市智慧三農綜合服務平臺,開展農業物聯網小鎮試點建設,實施信息進村入戶整市推進工程,支持益農信息社站點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強化生物遺傳技術農業領域應用,重點開展主要農作物和花卉苗木、蔬果、奶山羊、橄欖蟶蚌、番鴨、觀賞魚

14

等新品種選育,支持市農科院高標準建設南繁基地。支持農業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技術研發應用,加強植物病蟲害、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四是實施農業機械化提升工程,加快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推進經濟作物種植和養殖業機械化,積極引進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業。

亮點五:在深化農村改革上有新的突破。第一,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F在,中央已經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長30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期15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30年,再延長30年加起來就是75年,這個承包期已經是很長了。市委一號文件提出,要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真正給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第二,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這項工作是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非?;A性的一個工作,現在已經到了收尾階段。市委一號文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應用,加快縣級數據庫建設,全面建成縣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息管理應用平臺。第三,在進一步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臵”制度的基礎上,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臵”。市委一號文件提出,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探索農戶宅基地使用權的自愿有償退出和規范有序流轉機制,推進“空心村”治理和舊村改造時在留足村民必需的居住用地(宅基地)前提下,其他土地可依法用于發展二三產業。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

15

館。第四,創新開展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益“空殼村”集中攻堅行動。2017年底,我市仍有31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益低于2萬元,被列為集體經濟“空殼村”。為全面消除這種農村發展活力不足的情況,我市決定通過實施集中攻堅行動,并寫入市委1號文件。文件提出,開展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益“空殼村”集中攻堅行動,2018年市縣拿出專項資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確保年底前“空殼村”集體經營性收益達到2萬元以上。

最后,再次感謝媒體朋友的大力支持!我們相信,通過這次新聞發布會,對我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相關內容解讀,將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之路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進一步凝聚起全社會振興鄉村的合力,加快我市鄉村振興步伐。特別是通過在座媒體朋友的深度宣傳,必將營造我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良好氛圍。由于時間關系,阜陽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16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專題警示教育心得體會下一篇:中灘中學德育管理制度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