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論文

2022-04-14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論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摘要:建設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打造國家軟實力、傳播中國主流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戰略選擇。建設和諧世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包括宇觀層面——和諧世界、宏觀層面——和諧地區、中觀層面——和諧社會、微觀層面——和諧組織、渺觀層面——和諧個體這五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層面的系統構建。構建和諧世界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重在建設。

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論文 篇1:

從世界改變中國到中國影響世界

開放是“十三五”規劃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表明中國推進開放歷程的不變信念。開放說到底是中國和世界的關系,如何看待二者關系的發展歷程以及帶來的影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二者的互動關系的新變化?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武力研究員。

《領導文萃》:武教授,首先請您談一談為什么說“世界改變了中國”?

武力:眾所周知,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是在外部壓力下進行的。從17世紀資本主義產生到今天,可以說是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在內涵發展的同時,在外延和空間上不斷全球化的過程。資本主義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早期資本主義階段(17~19世紀),帝國主義階段(1900~1945),后帝國主義階段(1945~今天)。不論是對內還是對外,資本主義制度自身也在發展和成熟。對外而言,第一階段,資本主義依靠武力和商品向外擴張和建立殖民地,是“我為刀俎、人為魚肉”的階段;第二階段,殖民地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列強依靠戰爭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市場并最終失敗,兩次世界大戰之慘烈教訓了世界人民,特別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人民;第三階段,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起與對抗、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要求,都對資本主義列強構成了強大的挑戰和威脅,迫使列強盡管對外仍有局部戰爭,卻不敢再單純以戰爭手段來欺壓和掠奪其他國家。對內而言,為生存和發展而被迫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則推動了民主化進程和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使資本主義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些都是新中國發展模式形成和演變的外部條件。

而中國從1840年開始與資本主義列強正面接觸到今天的170余年里,其經歷也是痛苦而曲折的:作為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受害者和中期帝國主義戰爭的犧牲者,在新中國建立以后,又面對朝鮮戰爭、臺海危機、越南戰爭、中印邊界和中蘇邊界沖突的威脅,必然對國家安全問題十分憂慮和不安,存在著強烈的防范心理,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近代以來所形成的民族“危機感”,在1949年以后并沒有消失,而是表現為對國際上的危機仍有著過高的估計。因此,中國不僅要進行工業化,還要“首先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基礎”。哪怕這種非均衡的發展代價很高,直接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就像著名的經濟史學家羅斯托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中所說的:“反抗更先進的國家的入侵——素來是從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的和最強大的推動力,其重要性至少與利潤動因等量齊觀”。

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隨著中國國防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和國際形勢的緩和,和平與發展已經明顯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題后,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才由對抗為主轉變為合作為主,并找到了一條可以與資本主義世界并行發展、吸取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社會主義道路。

《領導文萃》: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引起了中國的哪些變化?

武力:從17世紀資本主義制度首先在英國誕生到19世紀末,是資本主義國家依靠武力和商品向外擴張和建立殖民地的階段。對于這些少數資本主義國家來說,也是“我為刀俎、人為魚肉”的殖民主義擴張階段。在歐洲18世紀工業革命前,受生產工具和交通條件的限制,世界各地的交流是有限的,但是到19世紀中期,由于科技的發展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百Y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都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钡?,資本所固有的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性,使得它的發展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前提,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為加速積累,只有廣闊的國外市場,才能使資本家盡可能壓低工人工資和消費而又不至于導致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開拓海外市場和尋求殖民地及人口和商品的“出口導向”,是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普遍特點。在19世紀上半期之前,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制度只是在少數幾個國家處于主導地位,廣大的世界其他地區還可以為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和市場空間,因此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供給大于需求)、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世界市場和資源)的矛盾還不突出。但是到19世紀下半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的擴張,世界市場已經被瓜分完畢,而此時崛起的德國、日本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和資源,就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市場。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辛丑條約》中的表現以及隨后爆發的日俄戰爭,即標志著資本主義自由發展時代的結束。

在整個19世紀,如果說1840年的鴉片戰爭是中國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第一次正面沖突,那么隨后的60年里,面對“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政府對資本主義采取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戰略,無奈這種移植技術不變制度的戰略卻導致了國家不斷衰落和解體,并終陷困境。

從鴉片戰爭到“戊戌變法”前的50多年間,中國面對內憂外患,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下,試圖將發展近代工商業依然包容在原有的封建政治體制之內,采取了“官辦”“官督商辦”、限制民間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政策。對于政府經濟職能,也是采取改革局部、維持整體的政策,其標志就是“洋務運動”。中國為什么會在50多年的時間里,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依然執迷不悟,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僅學習西方的技術,而不學習西方的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制度呢?這是與1840年以前傳統社會中政府的作用和由此形成的觀念分不開的。

《領導文萃》:在帝國主義階段,外來侵略和無產階級革命對中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武力:從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國力大增,資本主義開始進入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資源和市場瓜分完畢并不斷重新瓜分的階段。這種以戰爭的形式、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為掠奪對象的重新瓜分,導致由局部戰爭演化為世界大戰,而兩次世界大戰的間隔不到20年(如果從1919年巴黎和會算一戰結束,從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作為二戰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時間和死亡人數都大大超過了一戰。其間還爆發了嚴重的世界性的1929年經濟危機。這些都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的嚴重弊病,“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垂死階段”的結論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當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即依靠武力來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世界市場的時候,社會主義作為制止這種資本主義災難的一種新生力量應運而生。如果從世界范圍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少數國家取得勝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工業化只是在少數幾個國家得以實現,而大多數國家仍然處于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剝削和奴役下,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沒有處于主導地位,資產階級也沒有獲得統治地位,一句話,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還沒有在這些落后國家建立起來。在這種狀況下,當帝國主義國家發動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市場的世界大戰后,因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同時又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的代表,因此,無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還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人民,其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和革命就必然包含有反對和否定資本主義的因素,這也是列寧為什么將帝國主義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將帝國主義時代的民主革命納入社會主義世界革命范疇的原因,這一點也被歷史事實所證明。

因此,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人民之間的矛盾,就自然被社會主義革命者所利用,從而掀起一場反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誕生,就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利用俄國戰爭期間國內矛盾的激化和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后的社會動蕩和人民不滿,迅速進行了“十月革命”??梢哉f,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雖然內部條件是人民對沙皇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的拋棄,但是從整個大背景來看,卻是廣大人民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失去了信心,認為這是一個“惡”的制度,不愿意再建立這種制度。同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新產生的社會主義國家,除了那些主要依靠外部力量建立起來的國家不算,凡是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被侵略、被壓迫者,都是由民族、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其說是因為資本主義充分發達基礎上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不如說是因為這些國家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受害者,這些國家的人民不愿意再選擇資本主義制度??梢哉f,20世紀50年代社會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形成浪潮,即反映了這種現象。

因此可以說,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既不是資本主義制度向更高層次的演進,也不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的選擇,而是那些作為帝國主義受害者的國家和人民的另一種選擇,即在許多國家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對另外一種擺脫帝國主義奴役的發展道路的選擇。因此,除了選擇時的預期外,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上看,20世紀建立起來的以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作為特征的社會主義制度,由于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顯示出原來所預期的超過資本主義的優越性。

如果說以20世紀世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作為這個階段的結束,那么中國在這個階段則是處于倍受欺凌、社會動蕩的危亡時期。

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中國名義上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是這個政權卻把持在帶有封建性質的軍閥手中。以“巴黎和會”中國政府“喪權辱國”為標志,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找比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和資產階級“共和制”更有效的制度。在這種背景下,俄國的“十月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僅導致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也最終促成孫中山“以俄為師”和國共合作。但是隨后因背叛孫中山和民主革命而建立起來的南京國民黨政府卻受到了來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內部侵蝕,和來自工農、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合反抗。

由于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的腐敗,其獨裁統治不僅遭到了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的工人和農民的反對,也遭到了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反對,因此在抗戰勝利后爆發的內戰中,貌似強大的國民黨很快被中國共產黨打敗,并趕出大陸。歷史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新民主主義。

《領導文萃》:那么,戰后出現的兩大陣營和美蘇冷戰對當代中國產生了哪些重要而深刻的影響呢?

武力: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蘇聯的誕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則是導致了一個強大的歐亞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以及眾多國家的獨立。對于戰后這種世界形勢的巨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世界,一方面大力推行“冷戰”和局部“熱戰”以遏制“共產主義”蔓延;另一方面,則不得不在國內推行改革。對于中國來說,在戰后,美國在國共兩黨的斗爭中采取了支持腐敗的國民黨政策。隨后又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明確表示阻止新中國政府解放臺灣。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基于過去的歷史經驗和蘇聯的社會主義的實踐成功,我國也是毫不猶豫地站在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而朝鮮戰爭則加劇了中國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敵對。這種敵對,使得本來就以社會主義為目標的中國共產黨,自然在民主革命任務完成以后,迅速選擇了向社會主義過渡。

從政治上看,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政府的強大,不僅表現在沒有任何政黨或組織能夠在政治上獨立或制約中國共產黨的決策和權力;還表現在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具有堅實的基礎。就社會各階層來說,人數最多的農民,經過徹底的土地改革,不僅過去在政治上可以與基層政府抗衡的士紳階層已經消失,甚至連可能對中國共產黨不滿的小地主和富農實際上也被消滅了。農村中不僅形成了清一色的個體農民,而且基層組織的領導者(鄉村干部和農會領袖)也是革命的獲益者,不僅其財富,其權力和地位也來自中國共產黨。他們是中國共產黨最忠實的支持者。從城市看,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在就業、工資、勞動保護和保險方面確實大大改善了他們的處境,他們自然要擁護這個從農村來的、自稱是他們階級的政黨。至于所謂的資產階級,經過日寇和國民黨政府的摧殘和戰爭的破壞,到解放時已經衰落,又經過新中國政府整頓市場、限制政策以及“五反”運動的整治,到1952年底,不僅在政治上和輿論上沒有了表達自己意見的地位,在經濟上也遠不能與國家抗衡。

從經濟上看,舊中國強大的“官僚資本”為新中國建立強大的國家資本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政府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和敵產,控制了金融、重工業、現代交通通訊等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另外,在建國初期,受戰爭和國民黨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市場混亂,為了保證供給和穩定市場,國營貿易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并控制了主要工農業產品的流通;在對外貿易方面,西方的封鎖和貿易重心轉向蘇聯和社會主義國家,是國營外貿企業在“統制外貿”后形成壟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投資方面,政府也成為現代工業和基礎設施的主要投資者,這一方面是因為可能成為投資主體的農民太窮、資產階級元氣大傷、外資不能進入;另一方面,也是政府發行“公債”、控制信貸和限制資產階級的結果。

至于當時在國民經濟中占很高比重的小農經濟(約有一億多戶),不僅因為規模小、經營分散,無力與市場和國家抗衡;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土地改革所實行的無償的、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法,動搖了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信念(本來中國傳統社會這個觀念就很薄弱),已經將國家的權力和意志鑄入了農民的私有土地。特別是人數眾多的、在農村掌握基層政權的貧下中農,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既得利益者,在統購統銷和合作化面前,不僅無力、也不愿意反抗。

1953年中國轉入大規模經濟建設后,資金和物資立即捉襟見肘,要么放慢工業發展速度,按照市場化配置資源,這在今天看也未嘗不可,甚至可能從長期看經濟發展速度并不慢,但是當時根據歷史經驗和理論(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卻擔心戰爭隨時可能爆發,中國再次成為“魚肉”,因而不愿意放慢工業化速度;要么盡可能地將剩余拿到國家手里,壓低消費,并采取行政辦法配置資源,使投資向重工業傾斜,加快工業化步伐,而后者就是蘇聯的辦法。因此中國在50年代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其發展戰略就是以應對未來戰爭為目的之一的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和實現趕超。

《領導文萃》:為什么說鄧小平“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觀的提出是中國確立對外開放和經濟均衡發展基本國策的重要條件?

武力:1971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以及隨后形成的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浪潮,使得中國的國際環境大為改善。而戰后經過50-60年代的國家獨立、民族解放運動和西方發達國家的民主和反戰運動,使得武力對抗越來越為和平競爭所取代,世界大戰或者針對中國的大規模武裝入侵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這種國際形勢和環境的變化,既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也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由于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得原來的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能再依靠原來的對外擴張和重新以武力劃分世界市場來推進本國的發展,不得不將其發展重心和注意力集中到國內和依靠技術進步來占有世界市場。

中國1978年以后的對外開放是建立在兩個重要認識轉變基礎之上的。沒有這兩個重新認識和判斷,就不可能有對外開放。

一是對社會主義的判斷。社會主義的實質從根本上說是快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實際上,中國共產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和合法性,就在于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制度優越,可以比資本主義創造出更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末就曾經說:我就不相信,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不能取到副食品,如果結論真是這樣的話,那就請蔣介石回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革”期間“四人幫”的破壞,多次強調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1977年12月26日,鄧小平在會見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主席希爾和夫人喬伊斯時說:怎樣才能體現列寧講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什么叫優越性?不勞動、不讀書叫優越性嗎?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優越性嗎?如果這叫社會主義優越性,這樣的社會主義我們也可以不要。1978年9月16日,在聽取吉林省委匯報工作時指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反思和重新界定,使一切“左”的阻礙改革開放的論點都失去了合理性。當然,這也得益于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對“文革”災難的反思這個大背景。

二是對戰爭問題的認識。僅有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新認識,對開放來說還是不夠的。還有一個如何認識國際形勢的問題。從列寧1917年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起,戰爭的陰霾就籠罩在社會主義國家的頭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也面臨著戰爭的威脅,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印邊界戰爭、中蘇邊界戰爭,從50年代初到70年代前期,中國長期處于戰爭的威脅下,50—60年代威脅主要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60年代末至70年代威脅則主要來自蘇聯。當然,這也與我們自己的某些“左”的錯誤政策有關系。實際上,從6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破裂、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運動的興起,第三世界的力量越來越強大,以歐洲為代表的和平力量也越來越大,世界性的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不是越來越大,而是越來越小。1972年尼克松訪華打破了西方長達20多年的敵視和封鎖,1975年越南戰爭的結束,都說明中國的國際環境正在向好的方向轉變。能否正確認識這種國際形勢的變化,改變從列寧、斯大林時期就形成的戰爭不可避免的結論,積極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來加快發展,是馬克思主義能否與時俱進的關鍵所在。正是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再次做出了重大決斷,提出了和平和發展是世界主流的觀點。

1985年鄧小平回憶說:“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有變化,對外政策也有變化,這是兩個重要的轉變?!?/p>

正是根據上述兩個重要認識和判斷,認識到市場經濟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認識到和平發展是世界主流,認識到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共同發展將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這才使得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實現了經濟轉型與和平崛起。

《領導文萃》: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和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擴大開放和加速發展提供了哪些機遇?

武力: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志著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抗為代表的冷戰時代的結束。世界呈現出美國獨大和世界多極化的格局。同時,在經濟方面,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等科技帶來的信息革命大大推進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也導致了以金融深化為特征的虛擬經濟的繁榮。進入新世紀以后,世界經濟逐步形成了新的增長格局,那就是:新興市場國家逐步成為全球主要制造基地,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資源富集團國家成為全球初級產品主要提供者;國家資本市場也形成了與上述對應的環流關系。這種由“主要制造基地”、“主要消費市場”和“初級產品主要提供者”三大板塊構成的新國際分工形態,使生產與消費由不同的國家和經濟體實現,即出現了相當程度的物質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脫離,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依賴其經濟技術領先地位尤其是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金融優勢,在國際資本循環流動中聚斂起足以支撐其作為全球消費市場的財富,把持了世界再生產過程既作為終點也作為起點的消費環節,從而導致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失衡。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自1992年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提出了充分利用國外市場和國外資源的“兩個利用”戰略,并不失時機地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從而使中國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從1992年到2012年,盡管其間經歷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但是中國的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卻從1655億美元增加到38668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躍升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各國中的排名,已經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占世界經濟的總量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2年的12%左右。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后更是達到30%以上。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反映了在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下的世界經濟失衡,國際關系將進入一個新的調整時期。即胡錦濤所總結的四個特點:一是世界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二是世界經濟治理機制進入變革期,三是創新和產業轉型處于孕育期,四是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由新興市場國家參與的20國集團峰會取代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即是例證,中國已經成為20國集團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代表性的成員。但是,正如胡錦濤在世界金融危機發生時所指出的那樣,應該看到,世界經濟增長格局會有所變化,但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趨勢不會改變;政府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的職責會有所強化,但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會改變;國際貨幣多元化會有所推進,但是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改變;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會有所上升,但發達國家綜合國力和核心競爭力領先的格局沒有改變?;谏鲜雠袛?,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其存在的基本條件和我國發展機遇大于挑戰的基本面并沒有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發生根本性改變?!?/p>

在上述國際形勢下,中國提出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繼續保持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同時努力擴大內需,增強我國抵御國際市場風險的能力”的對策。與此同時,我國提出還要推進20國集團的機制化建設,將其從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有效機制轉向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主要平臺,使之“從協同刺激轉向協調增長,從短期應急轉向長效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謀劃?!?/p>

《領導文萃》: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發生了怎樣的新變化?中國在影響世界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武力:改革開放以來,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來說,中國也越來越融入經濟全球化。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2014年,中國的服務貿易也從2001年的719億美元增加到6070億美元,從世界第13位上升至第2位。中國同時又是一個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1978年中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全球排名第38位,人均0.17美元,折合人民幣不足1元錢。2014年最高時達到39500億美元,占世界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連續9年穩居全球第一。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達到1029億美元,是2002年27億美元的38倍。到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存量已突破6600億美元,居世界第11位。境外中資企業超過2.5萬家。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將有超過5億人次出境訪問旅游。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國際經濟、政治地位的大幅度提高,新中國建立以來幾代人追求的中華民族應該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愿望正在逐步實現。例如,2015年11月 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表示“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彪S后中國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而此前宣布建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將于2016年啟動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合作項目,都為世界樹立了榜樣,中國的行動見證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

又如,2013年中國提出并積極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涵蓋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30%?!耙粠б宦贰卑阎袊臋C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自西向東傳播文明的路線。此后成立的金磚國家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絲路基金”,也要開始在國際經濟中發揮作用。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演講時代表中國宣布:“中國決定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支持聯合國工作,促進多邊合作事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彼瑫r還宣布:“中國將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決定為此率先組建常備成建制維和警隊,并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彼羞@些都向全世界展現了和平發展的中國承擔國際責任、履行國際義務的誠意,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使中國站在了影響世界、改變世界的新高點上。

作者:李然

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論文 篇2:

和諧世界理念的系統構建

摘要:建設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打造國家軟實力、傳播中國主流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戰略選擇。建設和諧世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包括宇觀層面——和諧世界、宏觀層面——和諧地區、中觀層面——和諧社會、微觀層面——和諧組織、渺觀層面——和諧個體這五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層面的系統構建。構建和諧世界是一個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重在建設。

關鍵詞:和諧世界;軟實力;系統構建

文獻標識碼:A

和諧世界戰略理念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昭示了21世紀中國新的世界觀、國際秩序觀、國家安全觀,是不斷發展完善與系統化的全球大戰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政治智慧、膽識和決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本文試圖依據唯物辯證法的“整體性”精神和運用系統思維科學方法的分析框架,對和諧世界這一戰略理念作系統解析,闡釋其內在義理,領悟其精妙韻味,體悟其價值情感和邏輯力量之美。

一、和諧世界理念的提出是打造國家軟實力、傳播中國主流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一項戰略選擇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構建和諧世界的理論,不僅系統闡述了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基于中國國情、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當今世界發展潮流的必然選擇,而且是在全球化時代打造與經濟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實力,用文化交流方式去傳播中國主流文化,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的一項戰略選擇。

國家的實力,既包括經濟總量、科技水平和國防力量等硬實力,也包括核心價值體系、國民素質、政治經濟制度和國際形象等軟實力,是“硬”、“軟”實力的有機統一。而且,當今世界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力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地位不斷凸顯。最早提出“軟實力”這個概念的學者是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S·奈教授?!败泴嵙Α笔菄彝ㄟ^自己的吸引力來實現發展目標,而不是靠武力威脅、武力報復以及經濟制裁。國家實力有許多表現,“軟實力”并不表示軟弱。當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極,美國以其綜合國力形成的超級大國地位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其他國家無法企及與動搖。美國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其吸引的移民數、在美國留學的外國學生數、美國的出版物、音樂制品、電子網址數、諾貝爾獎獲獎數、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數、電影和電視節目的出口數上,均位居世界首位。另外,還體現在對于各種文化的包容、社會的責任感和人們之間的誠實與信任。美國的文化產業就是美國經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軟實力”是國家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把“軟實力”納入到國家戰略中?!败泴嵙Α碑a生于一個國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為準則和政策。一個國家的行為要在世界眼光里具有合法性,必須通過自己的文化、價值體制和制度的力量來塑造和規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訴諸武力和經濟制裁,否則就會使其國家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國際形象受損。在全球化時代,在世界秩序正在進行調整和重組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國家發展必須重視“軟實力”的打造和提升,否則將會在全球化浪潮中坐失良機。約瑟夫·S·奈教授以美國的伊拉克戰爭為例,“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擊斃了多少敵人,而是我們的聯盟擴大了多少”[1]。奈教授猛烈抨擊美國政府對伊拉克的戰爭政策,認為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并沒有真正消除恐怖主義對美國的威脅,反而使美國的軟實力蒙受巨大損失,使美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一些國家,甚至包括意大利、西班牙都在疏遠美國。

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和平發展、和諧發展、科學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充分展現在國際舞臺上。但是,中國的軟實力與硬實力相比還有相當距離,中國文化實力與中國經濟大國的地位還不匹配?!皣H社會普遍認為,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中離開中國不行;在世界經濟中離開中國也不行;可在文化方面,情況就不是如此了,不僅中國文化產業對外貿易還保持著巨大的逆差,而且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也很難聽到中國學者的聲音?!?sup>[2]分析中國文化影響力與經濟影響力存在差別的原因,“首先在思想上我們還沒有把文化影響力放到提升國家形象和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層面,有的人還是把文化當作經濟的附屬品,還沒有意識到文化影響力也能直接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資本’。文化軟實力跟不上,會在國際交往中增加許多誤解,不能讓世界有效接受中國的價值觀和了解中國‘和諧文化’的精神,這種‘聲譽資本’的缺失會增大改革的風險,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比如中國的國家形象會直接影響到外國對華投資的質量,中國企業融入國際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其他國家是否愿意向中國提供高技術方面的支持等?!?sup>[2]“其次我們對世界的了解有些還不夠,一些觀點和政策還沒有適應全球化的時代要求與‘和諧世界’的戰略理念,以致不能有效地在中外文化差異的客觀背景下有針對性地實施對外文化傳播?!?sup>[2]要正確對待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強調中國特色的同時,也要承認人類的普遍價值,認識到文明的多樣性與共同性特征,真正體現“和而不同”的思想。強調世界文明的多樣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認識到這種多樣性既有相互對立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共存、相互學習?!耙嬲龑崿F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就不能絕對地將中華文化與其他文化對立起來,把中華文化復興簡單地理解成為戰勝或吞并其他文化;而是要努力壯大中華文化,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文明有機的組成部分,使各種文明之間達到‘和而不同’?!?sup>[2]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和諧世界”戰略理念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中國和諧文化、和諧思維、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靈魂和精髓,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我們要善于運用新的文化交流方式去傳播中國主流文化,打造與經濟大國地位相適應的國家文化實力。

二、和諧世界理念的系統解析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世界看作是一個系統,普遍聯系和運動發展是辯證法的兩個基本觀點,強調從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方面去考察事物。恩格斯認為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證明了自然界的一切歸根結底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因而,“事情不在于把辯證法規律從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從自然界中找出這些規律并從自然界里加以闡發”[3]。整體性精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基本精神,它要求我們把握實踐對象的

“總畫面”“總聯系”,并在“總聯系”中把握各部分的細節,把握各部分在聯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昂椭C世界”戰略理念鮮明而集中地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這一“整體性精神”。

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是同現代實踐方式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相適應的,而系統方法是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之一。系統方法以系統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是運用系統來分析和綜合事物,把對象作為多方面、多要素聯系的動態整體來研究的思維方法。整體性方法要求人們從對事物屬性、要素的認識進入到對“組織性”、“相關性”、“有機性”的認識,從對事物的單向研究進入到多向研究,從線性研究進入到非線性研究,從而開拓對事物整體性研究的新領域。錢學森是我國系統思維科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他認為物質世界是一個由若干層面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組成的有機整體。物質世界劃分為宇觀世界、宏觀世界、中觀世界、微觀世界和渺觀世界五個層次,通過研究揭示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筆者試圖借鑒錢學森的分析框架對“構建和諧世界”這一戰略理念作多層次、多方位、多視角的系統解析,進而闡釋和領悟“和諧世界”理念的內在義理和精妙韻味。筆者認為,構建和諧世界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和不斷推進的歷史過程,和諧世界的建設應包括宇觀層面——和諧世界、宏觀層面——和諧地區、中觀層面——和諧社會、微觀層面——和諧組織、渺觀層面——和諧個體這五個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層面的系統構建。

1.宇觀層面——構建和諧世界

2005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作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演講,首次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2006年4月23日,胡錦濤在沙特阿拉伯王國協商會議上作了題為《促進中東和平,建設和諧世界》的演講,進一步具體闡述了和諧世界的思想。他指出,面對當今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和諧、強調和諧、促進和諧。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胡錦濤強調,建立和諧世界必須致力于實現各國和平共處,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胡錦濤在2007年新年賀詞中也指出,面對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國際形勢,中國人民真誠希望同世界各國人民互利合作、和諧相處,共同奏響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主旋律,并重申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加強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性,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于實現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貢獻力量。據此我們認為,和諧世界本質上是21世紀中國新的國際秩序觀、世界觀、天下觀、國家安全觀,是正在不斷發展完善與系統化的中國的全球大戰略。

“和諧世界”的內涵極其豐富和深刻:和諧世界應該是一個和平、穩定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各國之間相互信任、和睦相處,通過公平、有效的安全機制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和諧世界應該是一個民主、公正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各國主權平等,國際關系以法制和多邊主義為基礎,世界上的事務由各國協商解決;和諧世界應該是一個互利合作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的進步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共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和諧世界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里,不同文明開展對話、取長補短,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和諧世界不是一種社會形態,而是一種社會狀態。要建設和諧世界就必須充分尊重世界各國的多元性、多樣性、差異性,包括發展水平、發展模式、社會制度、價值觀和國情的多樣性。本著“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衷共濟”的精神來處理彼此關系,必須追求最大程度上的世界和平、穩定和共同安全,追求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天人合一”的精神致力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堅持經濟交往的互利互贏和國家主權平等,反對大國中心與大國主義、霸權主義;要超越東西方傳統意識形態,同時,各國和非國家行為體都受到國際法的約束與規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合理的、新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這就是和諧世界理念所推崇和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2.宏觀層面的構建——和諧地區

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是要和平、促發展、謀合作。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各類全球性和區域性合作生機勃勃,國際關系民主化不斷推進。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進步。但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沖突時起時伏,朝核問題、伊朗核問題、巴以沖突等熱點問題錯綜復雜,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許多國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基本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國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極端宗教勢力在一些地區還相當活躍。環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國犯罪、嚴重污染性疾病等跨國性問題日益突出。眾所周知,和諧世界是由各個和諧地區所構成的。面對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國際形勢,我國政府在“和諧世界”理念的指導下積極倡導和推進“和諧地區”建設,先后提出建設“和諧中東”、“和諧東亞”、“和諧亞洲”、“和諧非洲”等戰略理念,并積極實踐和大力推進。由于我國政府的積極努力,朝核問題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在北京成功閉幕,在會議結束后發布的共同文件中,六方重申要以和平方式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重申將認真履行在共同聲明中作出的承諾。其中,朝方同意關閉并封存寧邊核設施,包括后處理設施;朝方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重返朝鮮并進行必要的監督和驗證。在第十六次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溫家寶總理提出構建一個政治上互信互存、經濟上互利互贏、安全上互助互濟、文化上互鑒互進的和諧東亞形成共識,中國政府為共建和平、繁榮、和諧的東亞作出積極的貢獻。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暨第三屆部長會議圓滿召開并取得豐碩成果,確立了發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對中非未來三年合作進行全面規劃,進一步深化了平等互信、互利互贏的友好合作關系,彰顯了國際社會追求和平和諧的主流,無疑有力推進了和諧世界的進程,也是我國政府推行“和諧外交”,攜手共建和諧世界的生動實踐。只有通過建設“和諧地區”,才能使這些地區和國家處于戰火、貧困、疾病等磨難中的民眾早日走出困境,使他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享和平與發展的成果。

3.中觀層面的構建——和諧社會

中觀層面的構建主體特指當今國際關系最主要的行為體即主權國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

重大問題的決定》鮮明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措施,深刻回答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誰建設、靠誰建設、怎樣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體現了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實質。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要使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障,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點,要著力發展社會事業,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民主法治,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必須堅持黨領導下社會共同建設六個重大原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為此,一是要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二是要加強基層基礎工作;三是要建設強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四是要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

針對當前影響和諧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中央決定從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等方面提出多項操作性很強的政策措施,力促社會和諧。

4.微觀層面的構建——和諧組織

社會是由若干組織所組成的社會有機體,各種類型的社會組織包括城市、社區、政府機關、企業、文化教育團體和社會的各個單位部門。這些組織是社會有機體的基礎。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在基層,要健全社會組織和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通過推進和諧組織建設(和諧城市、和諧社區、和諧企業、和諧家庭、和諧校園等)來推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這是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

和諧組織建設要求加強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在學習型組織里,學習不僅是學習者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組織工作效率、提升組織文化品質、增強組織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諧組織建設在高校就是要建設和諧校園。高校是社會的晴雨表,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高等教育,高校的發展面臨著非常好的內外部形勢。當然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存在一些影響校園穩定的不和諧因素,比如辦學經費的短缺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規模、質量和效益的協調問題,形成特色及競爭力的問題,校內組織機構的調整及權力配置問題,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協調問題,教學與科研的關系處理問題,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問題,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人事制度改革與教師評聘問題等等,這諸多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高校的可持續發展,處理不好會造成高?!氨倔w性”的失落和“價值危機”的發生,由此對高校發展造成危害和破壞。因此,高校各級黨組織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校的一切工作,把推進學校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作為首要任務,堅持用發展,特別是內涵發展的思想來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對于高校而言,在建設和諧校園的各種要素中,由共同的價值觀凝聚起來的精神和諧與思想和諧,是更高層次的和諧,對和諧校園建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領作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堅守以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根本,依據自身條件和優勢,轉變辦學理念,創新辦學制度和管理制度,尋求有利于形成自身辦學特點,提升自身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機制和路徑,才能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強化微觀層面的和諧組織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基礎性工作,不能一勞永逸,必須毫不懈怠,不斷推進。如果不扎扎實實地下苦功建設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和諧組織,而奢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異于癡人說夢,所謂構建和諧世界更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5.渺觀層面的構建——和諧個體

個體是社會的細胞。有生命的個體存在是任何社會歷史存在的首要基礎和前提。從哲學上說,以人為本是貫穿于人的世界的一個根本原則。以人為本不是從抽象的人出發,而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實的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滿足的人,追求自身主體性發揮的人,追求自身全面發展的人?!叭宋年P懷就是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發展等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以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豐富人、發展人、完善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內在價值尺度?!?sup>[4]“人文關懷的宗旨在于‘助人自助’,使人達到‘充分的存在’,能夠對生存環境和主體自身進行自覺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夠合理利用自主選擇的權利,達到自我完善和功能的充分發揮?!?sup>[4]“人文關懷就是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要,培養人的自主意識和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sup>[4]渺觀層面的和諧個體的構建主要是指生命個體自身的身心平衡與和諧。這是因為人既是一種生理意義上的存在即自然存在物,同時也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一種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存在即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個被外力塑造的自然過程,也是一個自主、自決的能動性創造過程。從生命本體性看待人的可能發展,人的能動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更根本性的力量。在全球化、網絡化、市場化、利益多元化、就業方式組織形式多樣化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財富擁有量越來越多,但精神生活反而越來越沉重,人與人之間缺少關愛和信任,人們的心靈因尋找不到家園而疲憊不堪,對此我們要不斷地提出心靈的拷問和價值思考,去探尋心靈的歸依和生命的意義,-去探尋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去探尋人的幸福、和睦。構建和諧個體必須強化主體意識,提高主體素質。要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注重人的心理和諧,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最終形成人人促和諧的生動局面?,F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切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在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知識、素質、能力、德行”的有機統一,用廣博的知識充實自身,用優秀文化提升自身,用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涵養自身,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來緩解來自經濟、就業、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提高應對生活的能力,從而理解幸福的含義,體驗幸福的境界,具有創造幸福的能力,成為擁有較高生命質量的高素質、高品位的人,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構建和諧世界是一個必須不懈追求、長期奮斗的理想目標,重在建設

構建和諧世界不僅是一個龐大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是一個必須不懈追求、長期奮斗的理想目標,重在建設。構建和諧世界不僅是一種理想、目標、結果,而且是一種方略、做法、

機制。我們不但要研究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建設諸領域的相互適應、協調發展,而且要研究不同層次之間的相互滲透、交融和互動。不但要把建設和諧世界作為一個系統,在廣闊的領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加以推進,而且要明確立足點,把握出發點,抓好著力點。

首先,建設和諧社會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立足點。中國要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必須立足國內,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又好又快地建設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其次,建設和諧地區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出發點。要積極奉行和諧的外交政策,建設和諧周邊,為我國的科學、和平、和諧發展創造良好的周邊環境。這其中尤其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圍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加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進中國和平穩定大業。

再次,建設和諧的大國關系、“南北關系”和“南南關系”,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著力點。要進一步增強大國之間的戰略協調與戰略對話,增信釋疑,避免拉幫結派與零和博弈,要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要利用國際組織的積極參與,尤其要發揮聯合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積極作用,以國際法和國際多邊制裁來有效威懾威脅世界和平、破壞和諧世界的國際不法行為。

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世界。和諧文化是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在全社會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就抓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樹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題;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打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我們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引導和教育人民群眾團結向上,共同前進,充分發揮和諧文化在不斷推進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收稿日期:2007—02—08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6SjB720009)作者簡介:顧瑞漒(1953—),男,江蘇泰興人,揚州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主要從事哲學原理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

參考文獻:

[1]丁元竹.“軟實力”產生于文化吸引力[J].新華文摘,2007(1):115—116.

[2]張玉玲.打造與經濟大國相適應的文化實力——訪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N].光明日報,2007—01—24(7).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4]王?。枷胝谓逃⒅厝宋年P懷[N].光明日報,2007—01—23(9).

(責任編輯 鉉 云)

作者:顧瑞漒

國際形勢和世界戰略格局論文 篇3:

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內涵及特征

摘 要: 胡錦濤“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的重 大變化,是中國外交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探討了“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的邏輯關系 。深入剖析了“和諧世界”思想的精神蘊涵:以國家平等為前提,以和平共處為基礎,維護 并體現全人類的共同愿望;以國際合作為契機,以廣泛交流為媒介,尋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 同利益;以互利共贏為宗旨,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促進并實現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和普遍繁榮 。概括指出了建設“和諧世界”思想所具有的現實針對性、思想創新性和文化包容性的特點 。

關 鍵 詞:胡錦濤;和諧世界;和諧社會

2005年4月22日,在雅加達亞非峰會上,胡錦濤主席發表講話,指出亞非國家應“推動不同 文明友好相處、平等對話、發展繁榮,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這是胡錦濤在國際舞臺首 次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同年7月,胡錦濤出訪莫斯科,“和諧世界”作為中俄兩國間 的共識,被正式寫入《中俄關于21世紀國際秩序的聯合聲明》。2005年9月15日,胡錦濤在 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對和諧世界思想的內涵進行了深入闡述,引起國際社會的 高度關注。今年2月7日,胡錦濤在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發表重要演講,再次提出推動建設和諧 世界的主張。此外,這一時期,胡錦濤還提出建設和諧周邊以及和諧地區等主張。和諧世 界思想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對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和目標的新概括,是指導我國對外工作 和處理國際關系的新方針,當前深入研究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 實意義。

一、 “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的關系

1. “和諧世界”是“和諧社會”在外交上的延伸和拓展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兩個和諧”思想建立在對時代特征、世界發展態 勢和中國國情科學判斷基礎之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發展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辯證統一 關系,符合馬克思主義對科學理論創新的質的要求,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 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品格?!皟蓚€和諧”思想的形成,不僅是實踐發展的客觀需要,同時 也是實踐發展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進入新世紀以后,為了妥善解決中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 的諸多新矛盾和新問題,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謂和諧社會,就 是社會各個子系統和各種要素間和睦相處、和諧共存的社會,就是人人都能自由、平等地發 展,人人都能公平地享受發展成果的社會。內政與外交是統一的,外交是內政的延續。隨著 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逐步深化,我國同國際社會在經濟、政治、 文化等各方面的聯系日益密切,內政外交的關聯性進一步增強。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共產黨 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動實踐統一起來,將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的發展與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形勢統一起來,提出構建和諧世界思想,是我們黨執政 理念在外交領域的具體體現,也是和諧社會思想在國際層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1] 。 另外,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一個安全穩定團結和睦的國際環境為保障。把自身的發展與人 類共同進步聯系起來,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既有利于用和平發展帶來的機遇發展自己, 又有利于通過自身的發展來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不僅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而且也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外部條件和必要保障。

2. “和諧社會”是“和諧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需要中國,一個 擁有13億人的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參與和努力 必然會對構建和諧世界及人類未來的發展走向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我們要在國際社 會中大力倡導和弘揚和平、安全、發展的外交理念,勇于承擔國際責任,積極發展和諧共處 的外交關系,為構建和諧世界積極貢獻力量。另一方面,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 邁向和諧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基本立足點。要建設 和諧世界首先必須要實現中國社會層面的和諧,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成功實踐必將 為人類社會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增添新的內容和動力。反之,如果我們自身都不能實現社會和 諧,當然也就難以影響和推動其他國家和我們一起共同構建和諧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 ,注重解決中國國內的現實矛盾,努力推動和諧社會建設,也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應 有之義和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一個歷史進程,是一個民族化的進程,同時也 是一個世界化的進程。中國是在與全球化緊密聯系的進程中實現現代化的。因此說,對于當 前的和諧社會建設,我們必須要用一種國際的、全局的、戰略的視角來思考和推動,中國只 有通過改變自己才能逐漸影響和改變世界,中國社會和諧發展本身就是對構建和諧世界 的最大貢獻。

二、 “和諧世界”思想的基本蘊涵

1. 以國家平等為前提,以和平共處為基礎,維護并體現全人類的共同愿望[H T]

堅持國家主權平等原則,是國際法的首要原則,也是實現世界和平的必要前提。國家平等是 指國際上的各個成員國,不論大國小國、人口多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制度如何,都是 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國家主權地位一律平等,各國人民都有權力決定和處理各國的內部事 務,都有平等參與和決策國際事務的權力。在全球化趨勢下,要實現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維 護國家和世界安全,推動國際社會的共同進步,必須要以國家平等為前提,實現和平共處。 在國際交往中,堅持國家平等與和平共處原則是處理國家之間關系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國際 社會公認的發展國家關系和解決國際爭端的基本準則??v觀世界形勢,在威脅世界安全與和 平的諸多因素中,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以單純確立符合自己國家利益要求的“世界新秩序 ”和所謂的“民主計劃”為目的,而實行的各種霸權主義行徑,踐踏了弱小國家的利益,違 背了和平共處的原則,嚴重威脅到國際關系的民主進程。和平是全人類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要 求,也是人類社會實現發展目標的根本前提。和諧世界理念強調以國家平等為前提,以 和平共處為基礎,努力構建和諧發展的新型國際關系,這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追求和平與發 展的普遍愿望和理想價值,同時也符合全世界的根本利益和發展要求。

2. 以國際合作為契機,以廣泛交流為媒介,尋求和拓展全世界的共同利益[H T]

建設和諧世界,體現了維護國家利益與兼顧世界利益、堅持獨立自主與加強國際合作之間的 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國家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制定與推行本國 對外政策的基準和依據。隨著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需要有效捍衛本國的國家利 益。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國發展與全球發展日益密不可分,國家間相互聯系、 相互依存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共同利益與人類的整體利益日益凸顯。國家間的共同利益和發 展目標的一致性成為國際合作的基礎,也為構建和諧世界創造了契機。世界本來就是多樣性 的統一。雖然世界上各個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以及意識形態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性,但這些差異并不能完全構成國際間在各領域廣泛交流與合作的障礙。構建和諧世界,必 須要在取得國際認同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和拓展各國間的共同利益,以廣泛交流為媒介,以 多領域的國際合作為紐帶,通過各國政治領域的主權平等與和諧相處、經濟領域的互利共贏 與共同發展、安全領域的加深互信與相互合作、文化領域的相互尊重與取長補短、環境領域 的相互協調與共同應對[2],實現各國間的互惠互利與和諧發展。

3. 以互利共贏為宗旨,以和平發展為主題,促進并實現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和普遍 繁榮

對于人類來說,發展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發展國家經濟,要把其基點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 通過采取符合國情的各項管理和改革措施,來發展壯大自身的經濟實力。同時,還要按照互 利共贏的外交宗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優勢,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 合作提供的各種有利條件,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 爭,推動國家經濟向有利于各國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實現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冷戰結束 后,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正在向著和平的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 代的兩大主題。2005年底,牛津大學出版社發表了一份獨立的研究報告《人類安全報告》。 報告顯示,世界武裝沖突的數量在連續增加了50年后,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在全世界范 圍內大幅度減少,且持續至今。與1992年相比,2003年的武裝沖突數量減少了40%,種族滅 絕等大規模屠殺平民的事件減少了80%。全球唯一有所增加的暴力活動是恐怖襲擊。但它對 人類安全的威脅與戰爭所造成的人員傷亡相比卻是小巫見大巫。2006年,聯合國公布的世界 難民狀況報告指出,近25年來,由于國家之間的沖突日益減少,國際難民的人數降到了歷史 上的最低點,為920萬人左右。1992年,這一數字是1?800萬[3]??梢?在各國人民 的共 同努力下,世界正在朝著一個比較樂觀的方向發展,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的目標是可 以實現的。和諧世界應該是各國家、各民族普遍協調和持續發展的世界,讓人人都能充 分享受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成果。當前,造成國際社會不和諧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國間發 展不平衡、發展不迅速、發展不和諧的問題。建設和諧世界必須要牢牢把握發展這一核 心問題,實現和促進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和普遍繁榮。當然,對于國際社會來說,各民族、各 國家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基礎上的各國家的和諧發展, 也不可能是整齊劃一、齊頭并進的發展,它應該是在提倡保留民族文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的 前提下,努力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為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創造 相對公平的發展機會,體現發展多樣化的統一。

三、 “和諧世界”思想的基本特征

1. 現實針對性

從國際的角度來說,在和平與發展的主流下,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人類社會發展依然面臨著 嚴峻挑戰。霸權主義、恐怖主義、強權政治、地區熱點沖突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導致貧 富差距擴大等問題依然存在。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全球化所衍生出來的不同文 明間的隔閡與對立一時還難以消除,此外,能源、安全、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的存在,也都在 很大程度上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所有上述問題都需要各國家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 發展,實現國際社會的和諧共處和共同發展[4]。從國內來看,當前的中國正處于社 會 轉型時期,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步入了“矛盾凸顯期” ,這些矛盾的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也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 標的實現。立足于對中國國情實際和世界發展大勢的分析,把全人類的普遍訴求和中國人民 的根本利益結合起來,針對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面對的一系列重大矛盾和問題,胡錦濤繼構建 和諧社會理念之后,旗幟鮮明地提出和諧世界的思想,是其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發展方 向作出的客觀估計和科學展望,它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和外交工作需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 現實針對性。

2. 文化包容性

文化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 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實現各個國家的和諧共處,首先 必須要以一種包容的心態尊重并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諧世界思想在尊重各民族、 國家和地區文明的特殊性和獨立性的基礎上,主張以平等開放的心態,維護文明的多樣性和 發展模式多樣化,推動和實現多種文明相互溝通、交流、理解、融合,鼓勵吸收和借鑒世界 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尋求共同發展,協力構建各種文 明兼容并蓄的和諧世界。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是新時期外交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完 美結合,體現了中華傳統文明中“以和為貴”的價值取向,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其他文化及文 明的包容心態和尊重精神,它對于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全球多元化的共同發展和引領 國際關系的新潮流具有重要作用。

3. 思想創新性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是由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它要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就提出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紀50年代初,為了突 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實現與不同制度國家間的友好交往,打破外交僵局,中國提出了和平共 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此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中國處理同一切國家 關系的基本準則,也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國際國內 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開始推行改革開放,在這一形勢下,中國的對外政策也進行了重大 調整。在國際問題的處理上,中國實施不與任何大國結盟的新戰略,強調不以社會制度和意 識形態的異同決定國家關系的發展,主張嚴格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極發展同各種類型 國家的外交關系,使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從而也使我國的對外活動進入 了建國以來最主動、最有利、最活躍的歷史時期,取得了突出的外交成就。這一時期,小平 同志提出的在國際交往中既要著眼自身的長遠戰略利益,同時也要尊重對方的利益的主張,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這一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新思路,以及用和平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 “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5]。當前 ,在 對中國以往對外思想進行深入總結的基礎上,胡錦濤針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外交工作的 發展要求,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和諧世界的主張。和諧世界思想的核心是和諧共處, 它體現了和平共處的意愿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與我國在外交上所一 貫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有內在一致性。同時,這一思想又突出強調了國際合作和協 調發展的重要性,主張實現國際間的和諧共處和共同繁榮,在層次和內涵上較和平共處思想 又有較大發展,具有思想創新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金燦榮. 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N]. 人民日報, 2005-09-23(7 ).

[2]陳向陽. 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思考. [2006-12-12]. ht 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155671.html.

[3]周盛平. 人類正步入建設和諧世界的機遇期[J]. 決策與信息, 2006 (10):5.

[4]劉韋瑋. 妨礙世界和諧的五大因素[J]. 科學決策, 2007(1):46-47 .

[5]趙青海.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和諧世界”新理念[J]. 半月談,2006(16):12.

作者:于桂榮 古小丹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論文下一篇:基于金融創新的農業保險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