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

2023-04-15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新課程下課堂管理存在的兩大弊端及其分析

(一)弊端一:“帶著枷鎖跳舞”。新課程改革后,學生們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經常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讓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時的課改活動中,我們也看到有的教師面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怕課堂出“亂”,就制訂了煩瑣的課堂規范,課堂組織按照教師的指令,井然有序的進行,這樣就使整個課堂處于教師的嚴密控制之下。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勢必受到制約,常常出現課堂討論不到位,活動放不開手腳等現象。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往往只有機械的討論和活動,討論不到位,活動不充分,思維不深入,這樣師生之間就不能真正達到情感互動和思維碰撞。正因為煩瑣和嚴密的課堂管理規范存在,這無形中給學生布下了條條框框,從而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課堂目標的落實勢必成了一句空話。

(二)弊端二:無所適從,放任自流。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不再是老師唱主角,“新”的課堂中,師生“動”起來了,學生“活”起來了,這勢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部分教師面對課堂變化,一時束手無策,不知該怎樣去管理。他們不敢再用“規矩”去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學生”的帽子,擔心違背了新課程理念。正因為這些課堂管理上的認識誤區,部分教師對課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無所適從。新課程下課堂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勢必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在課堂上學生想說就說,胡亂插嘴,旁若無人;或者人聲鼎沸,高談闊論,游離主題;或者想動就動,東張西望,自由離開座位。

二、新課程下課堂管理的新策略

(一)堅持課堂管理目標原則。新課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原則,強調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的這種變革對傳統課堂管理形成巨大的沖擊,要求課堂管理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確定課堂管理目標,從而促進課堂的生長。正確的目標本身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響和制約師生的課堂活動,并起積極的導向作用。作為課堂管理者之一的教師,課堂上所實施的一切管理措施,包括組織、協調、激勵、評價等,都應當努力服務于設定的教學目標;課堂管理的成敗得失,也應當以課程標準是否實現,教學目標有無達成和學生是否成長作為衡量依據。部分教師由于忽視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對課堂管理的制約作用,在課堂管理上往往就無所適從,失去了目標和方向,導致課堂管理流于形式主義,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散漫。

(二)努力構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機制。舊式課堂管理側重于要求學生對規章規則的服從,只把眼光集中在控制學生問題行為、處理學生消極行為上,更多地關注程式化的問題解決和課堂秩序的規定性。舊式課堂管理方式太剛性而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學生在條條框框的束縛下,只能“戴著枷鎖跳舞”,并不能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新課改要求構建的是平等、民主的管理機制:

首先,創設寬松、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課堂管理。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對課堂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新課程要求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不能居高臨下,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就可以以下犯上。新課程下教師不能因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課堂管理中的作用。師生交往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積極和學生進行交往,贏得學生的尊重,樹立教師的威信,這樣在課堂管理中學生就能做到“親其師而信其道”,自覺服從管理了。

其次,發揚民主,提出合理的課堂規范。教師對課堂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提出合理的課堂規范。教師從一開始就要根據課堂管理目標提出對學生行為的期望,讓學生明白課堂中哪些行為是合適的和可接受的,哪些行為是不合適的和不可接受的。針對這樣一些期望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師生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共同來確定課堂規范。教師在確定課堂規范時,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是否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建立的課堂規范,是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的,這樣會比較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和接受。

再次,注重學生的自主管理。教師要提高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賴于學生學習過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課堂管理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權,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中來,讓學生認識到學習的事是自己的事,課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學生自己也是課堂的管理者。通過構建平等、民主的管理機制,就會使課堂管理充滿活力,就會在課堂上真正實現師生互動,就會在課堂上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注重過程管理。過去的課堂管理是一種結果管理,更多地關注程式化的問題解決,只管教不管學。新課程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這無疑對教師的課堂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選擇過程管理。過程管理注意的方面:

首先,有效的學法指導。實踐表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方式影響了學習結果,單純的行為參與方式并不能促進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深層次的認知參與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才能促進學生包括高層次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內的全面素質的提高。新課程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了一個積極參與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學生對這樣一些新的學習方式顯得不適應,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討論、如何去活動。無論是何種教法和學法都有其內涵。如果教師和學生本身對教法或學法所知甚少的話,在課堂上為討論而討論,為探究而探究,為活動而活動,一哄而上,隨意采用,這常常導致課堂管理“放的開,收不起”,出現教師袖手旁觀,學生放任自流的現象。正確可行的做法是,教師要真正學好新課程理念,理解把握新教法和學法的內涵,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樹立新課程理念,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掌握和實踐新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新課程下學習的主人,也只有這樣有效的課堂管理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密切關注教學狀態,進行有效的動態管理。課堂教學是在特定的時空內,面對的是幾十個活生生的學生,新課程下教師在課堂上要能和學生平等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互動。而且它又是一個多因素彼此影響和制約的復雜動態過程,甚至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偶發情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及時分析把握教學目標與課堂管理現狀之間存在的偏差,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的精神狀態和課堂的氣氛,把握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努力調控自己的情緒,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和教學魅力,因勢利導確定課堂管理的各種新指令,作用于全班學生,在變化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努力尋求優化的管理對策來優化課堂教學。通過有效的動態管理,就會及時發現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就會減少或者避免課堂管理中出現的弊端,從而使課堂真正“動”起來和“活起來”。

三、結語

無數事實證明,教師能否有效駕馭課堂,能否有效的管理好課堂,對課堂教學的成敗至關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課堂管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只能成為空中樓閣。目前,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要糾正忽視課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斷探索新課程下課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對課堂進行有效的管理。只有這樣,新課程的目標才能得到真正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出和諧、民主、靈活的課堂。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一、加強宣傳傳,要抓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抓好各班級的安全教育。班級安全教育要從每個生活細節入手,使學生明理、動情、導行。從耳濡目染的細節中培養學生安全意識。我們總有這樣的體會:現在的學生難教。的確,現在的學生聽到的、看到的非常豐富,并易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導致學校教育常常在社會不良氣氛中顯得蒼白無力。如何抵制這些消極影響呢?我想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細節入手,在生活細節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們在日常生活、教育過程中總會聽到這樣那樣的事兒,其中不少是進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們善于發現、挖掘,學生會很容易接受教育。我曾把一位小學生爬防護攔摔傷的事引用來教育學生,結果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剖析了很多自己平時不安全的行為。再如:我們生活中看到的許多細小的事,同學間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樓梯跑和跳;玩尖銳的硬器;隨意亂拋硬物等,同樣是很好的安全教育材料。安全隱患不可根除,也時時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讓學生認識到位,提高對安全事故發生的防范意識。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我們要讓學生感悟生活中的一些影響安全的細節現象,喚醒學生對安全事故的重視與防范。

二、要長抓下懈,警鐘常鳴。班主任要根據學校安全工作布署,針對學校安全工作實際,對學校制訂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經常宣傳,使學生個個耳熟能詳,在生活、學習中等活動中能自覺保護自身安全及他人安全。要利用班會、晨會、讀報時間,采用集中、分散相結合等方式,把安全意識風吹進學生心里,使學生樹立安全意識,能做到人人講安全,事事講安全。

三、安全工作要細致。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細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環。光講是不夠的。要根據學校實際,結合當時的氣侯、地質、社會風氣等,班主任要有預見安全事故的能力。學校安全工作無小事,安全責任重泰山。我們班主任要善于空檔管理,也就是除去正常上課時間的管理。即課前、課間、課間操、課外活動和集體活動等。這些時間班主任都要到場,杜絕一切不安全的隱患。特別是星期天和放假期間,班主任更要向學生反復強調安全事項。作為班主任是要勇于奉獻的,學生休息時我們班主任是要緊張的。因為這個時候學生失控,最容易出亂子。安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把教育內容內化,使之形成安全行為,從而在學習生活中遠離安全事故。學校是人群比較集中

的公共場所,學習是集體性活動,小學生是未成年人群,缺乏責任感和自護能力,所以安全隱患不可避免,我們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這里首要的是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引導學生以安全的行為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成長。如: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規范學生不參與不科學、不安全的活動;不到有安全隱患的區域活動等。細節決定成敗,安全需要關注細節,當我們抓住了生活中的細節進行安全教育時,我們必將收獲健康、平安和幸福。

四、教給安全知識,提高學生自護能力。研究表明,體驗是學生發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徑。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反復叮囑或不斷訓斥,而沒有真正讓學生去體驗、去感受,那么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無法真正的形成。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也要從細節抓起,在細節中讓學生體驗自我保護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護的過程,從而形成技能。如:學生有時流鼻血或不小心劃破了手等就會驚慌失措,沒有自己處理的意識,其他學生也只會找老師,我們要利用這些機會讓學生學會自行簡單的處理,并在處理時同學們互相幫助、相互協作,共同經歷了自救、互救的過程,感受了自救、互救體驗。讓學生參觀一些事故現場;觀看安全教育影片;參觀一些安全教育圖片展等,通過情境體驗讓學生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教會學生自我保護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沉著對付突發事件,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說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

五、要善于溝通學生思想?,F在的影視充滿了暴力、色情,特別黑社會老大對學生的影響很大,而學生又善于模仿,容易拉幫結伙,形成不良的小團體,學生與學生有矛盾,產生報復心理,班主任要加強教育,溝通心靈,消除隔閡,特別是本班學生與其它班的學生存在分歧時,一定要溝通在先,消除隱患,化干戈為玉帛。班主任要溝通任課教師,家長,社會等齊抓共管。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學校及班級的安全教育工作。

六、全面兼顧,突出重點。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一是校園內的安全隱患;二是學生食品安全;三是突發衛生事件;四是交通安全事故;五是防溺水事故;在這幾方面的安全工作中,我們根據學校安全工作的特點,全面兼顧,突出重點地對學生進行教育。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校作為社會高等教育的重要主體,為社會發展輸送高質量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階段的關鍵內容,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先進思想理論的傳授,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推動學生全面發展。思政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的科學融合,能夠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價值,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科學的引導和規范,有效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營造積極的成長氛圍,為學生科學發展提供基礎保障。本文通過對高效心理咨詢理論價值進行詳細闡述,結合高效思政教育實際,對心理咨詢的價值取向進行深入分析,探討科學的價值選擇,推動心理咨詢工作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思想政治;高校;心理咨詢;價值

1引言

心理咨詢是對咨詢者的心理問題和疑惑進行有效的解答,提供心理援助,通過言語交流等途徑,對其思想意識形成科學的引導,使其能夠擺脫困境,保證身心健康。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成熟,心理咨詢與教育活動的有效結合,對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高效思政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密切相關,但是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和心理咨詢存在一定的價值沖突,思政教育需要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科學的引導和規范,而心理咨詢強調價值的中立性,兩者之間在思想理論和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區別。特別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思想意識相對成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而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制約知識心理咨詢工作效果的提升。這就需求高校心理咨詢工作要充分發揮思政教育優勢,明確心理咨詢的價值取向,科學選擇心理咨詢價值,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2高校心理咨詢理論價值分析

心理學是心理咨詢工作的主要理論基礎,而隨著心理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大量的理論學派,為心理咨詢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指導。高校心理咨詢工作開展中,要提升主動意識,積極學習先進的心理學理論,充分結合實際教育環境和思政教育需求,有效掌握不同理論間的價值區別,推動心理咨詢的針對性開展,關鍵實際工作對象進行相關理論的科學選擇。教師作為咨詢活動的主導者和重要主體,要提升主動意識,實現對心理學理論價值的明確,并對理論的價值進行準確判定,在實際咨詢活動中進行科學的運用,有效提升咨詢工作的有效性。[1]

3高校心理咨詢的價值取向

心理咨詢價值取向對提升咨詢工作成效起到積極作用,教師要深入研究心理學理論,對價值取向進行科學的理解,在咨詢活動中進行心理學的科學運用。在價值分析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哲學思想,對價值的意義進行深入研究,與心理咨詢工作進行有效結合,實現對心理咨詢價值取向的正確界定。在實際咨詢工作中,學生在心理問題和自身的思想意識、學習生活情況等方面存在著個體間的顯著差異,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心理需求對價值取向進行明確。學生作為心理教育的關鍵主體,是咨詢活動的主要對象,在咨詢工作中學生需要教師對自身的思想意識進行主動的傾聽和接納,而在實際工作中,過于重視對學生負面心理的引導,通過批評教育的形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不能形成較好的心理教育效果。[2]家長對心理咨詢的價值取向較為固定,需要教師通過心理引導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有效的規范和引導,而心理教育具有較強的價值中立性,而家長對心理工作成效有較高的期待,要求咨詢活動的開展能夠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解決,不能有效理解心理教育的思想內涵,不利于現實價值的高效實現。教師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受到自身教育崗位職能的影響,對心理咨詢的價值取向存在一定的不同,輔導員和思政課程教師具有一定的心理學基礎,在教育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咨詢工作價值的科學引導,為學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心理咨詢工作者具有豐富的咨詢工作經驗,需要根據實際的咨詢內容進行科學的價值判斷。[3]

4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高校心理咨詢價值的選擇

4.1明確思政教育與心理咨詢的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引導和規范,使學生能夠樹立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對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支持,使其能夠具備較強的思想水平和道德修養,有效適應社會發展變化。而心理咨詢活動是對心理學理論的科學應用,需要結合咨詢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心理疏導、思想交流等形式,使學生思想形成潛移默化的轉變,實現心理問題的有效解決。[4]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體現出較強的個性化,學生處在關鍵的主體位置,在咨詢工作中需要充結合思政教育需求,對咨詢工作價值進行科學選擇,明確心理教育目標,實現與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心理咨詢的科學性。在思政教育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準確的判定,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活動進行有效的掌握,利用心理咨詢的形式實現對學生心理的有效引導,并利用先進思想理論的傳授,推動學生思想水平的提升。[5]

4.2優化價值引導

對心理咨詢價值的選擇需要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將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作為心理咨詢工作的基礎導向,有效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要求,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優勢,對學生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進行科學的引導,提升心理咨詢的科學性,使咨詢活動能夠有效適應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推動咨詢工作的高效開展。在思政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重要的理論依據,能夠對心理咨詢工作形成科學的指導,對咨詢過程進行有效的規范,明確價值引導方向,有效提升咨詢工作成效。同時在咨詢工作中要落實以人為本思想,對學生的個性化心理情況進行有效的掌握,有效提升咨詢工作的針對性。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全面接納學生的心理動態和思想意識,轉變傳統的批判態度,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互動,有效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咨詢工作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使教師能制定針對性的心理教育策略,合理選擇和利用心理學知識,形成有效的引導作用。在心理教育中要重視對學生主動意識的激發,使其能夠正視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壓力,主動配合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活動,有效提升心理教育效果。[6]

4.3思政課程與心理咨詢的科學融合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社會的復雜變化,思政教育的高效開展已經成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發展壓力的不斷提升,對學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咨詢工作與思政課程教學的科學融合,能夠充分發揮思想理論的先進性,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成科學的引導,為咨詢活動的開展提供有效條件。首先教師要優化思政教育思路,提升主動意識,充分認識到心理咨詢工作的重要作用,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與學生進行高效的溝通交流,引導其能夠將自身的心理問題和疑惑進行主動的表達,推動心理咨詢價值的高效實現。要加強對思想理論的研究,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對理論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優化,將心理引導進行有效的融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要將以人為本思想進行科學融入,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方面的個性需求,合理選擇相應的心理學思想,提升咨詢工作效果。在咨詢活動中要科學融合思想政治內容,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對其心理形成正面影響,推動心理咨詢效果的提升。其次是要強化對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培養,在思政課堂中滲透德育知識,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的開展,實現良好道德品質的科學養成,為心理咨詢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學生道德修養的提升能夠對自身思想行為進行自覺規范,并能夠根據自身心理需求主動參與到咨詢活動中,營造積極的心理教育氛圍,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最后是隨著課程思政的高效開展,思政教育對學科教學的滲透對提升思政教學效果起到積極作用,豐富的學科教學內容為思想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有效的載體,為思政與心理咨詢工作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就要求專業課程教師要提升主動意識,充分結合學科教學實際,科學融入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內容,對學生的價值觀念進行科學的引導,為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支持。

4.3完善心理咨詢機制

完善的心理咨詢工作機制是保證價值實現的重要基礎,能夠對心理咨詢工作進行有效的規范,提升咨詢效果。學校要加強對心理咨詢的重視和支持,積極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統籌師資力量、基礎設施等資源,對咨詢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保障。要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的宣傳教育,將心理咨詢的重要作用進行科學推廣,營造積極的心理教育氛圍,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咨詢活動中,并能夠將自身的心理困惑和需求進行主動表達,提升咨詢工作成效。要完善監管機制,對心理咨詢過程進行全面監督,對教育環節進行全面規范,有效減少對學生的硬性規定和評判,對咨詢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做到及時的發現和解決。同時要構建長效工作機制,結合社會環境的變化和學生的實際思想心理動態,進行相關工作機制的針對性調整,有效提升咨詢活動的適應性。要完善評價機制,對心理咨詢成效進行及時跟進,對心理教育效果形成準確的評價,有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思政教育開展和進一步的心理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據。教師通過要對學生的咨詢過程進行全面的記錄和整理,建設完善的心理咨詢檔案,并通過對咨詢內容的深入分析,深入挖掘大學生的心理需求,為咨詢工作的開展提供有效的參考。

4.5創新心理咨詢模式

心理咨詢價值的科學選擇對學生全面發展起到關鍵作用,而隨著社會環境的復雜變化,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不斷提升,容易在生活學習中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而傳統的心理咨詢工作主要是通過談話等形式進行,而當前學生對心理咨詢工作缺乏有效的主動意識,無法形成較好的參與效果。網絡時代的到來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模式帶來了的積極的影響,網絡和智能設備的普及為咨詢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便利,能夠通過網絡途徑進行高效的互動交流,學生將自身的心理訴求進行主動的表達,有效提升咨詢效果。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咨詢活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教師可以利用結合薛恒的實際咨詢問題,合理選擇網絡資源對引導內容進行有效的豐富,并將思政教育內容進行科學的融入,形成對學生思想和心理的科學引導。要合理利用網絡渠道構建高效的溝通交流平臺,引導學生將自身的心理成長經歷進行分享,通過積極的討論和互動,營造積極的心理教育環境。

4.6加強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心理咨詢的主導者,需要具備較強的心理學知識和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思想理論優勢和豐富的教育經驗,積極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對先進思想理論的學習領悟,準確掌握時代發展形勢,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形成有效的了解,為心理咨詢工作提供基礎保障。學校要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設置專職心理咨詢崗位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優勢,引導其積極參與到心理咨詢工作中,充實心理教育隊伍力量。教師要提升主動意識,積極學習先進的心理學理論,提升心理教育能力。要完善考核機制,制定完善的咨詢工作考核標準,對工作成效進行公正客觀的評價,實現對心理咨詢價值的科學選擇,并對教師形成有效的督促作用,使其能夠對心理學理論進行科學的選擇和合理的運用,將思政教育內容進行有效的運用,推動心理咨詢效果的提升。

5結語

心理咨詢工作是推動高等教育科學開展的重要環節,對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而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復雜,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就業壓力不斷提升,容易導致心理壓力和問題的出現,心理咨詢的高效開展能夠有效掌握學生的實際心理動態,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提供科學依據。思政教育與心理咨詢工作密切相關,在咨詢工作中要科學把握與思政教育間的聯系,實現價值取向的科學判定和選擇,提升咨詢活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李旭妍. 高校心理咨詢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結合探討[C].荊楚學術(2020年2月). 2020.

[2]鄧占梅. 高校網絡心理咨詢現狀分析與思考[J]. 鎮江高專學報, 2019, 32(4):59-62.

[3]劉麗.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論述及實踐思考[J].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9(3):22-23.

[4]呂小玉. 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體\"的路徑探究[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9, 159(1):120-123.

[5]帥 蔣. 新教育理念下分析如何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 現代教育論壇, 2020, 3(6):5-5.

[6]劉藝博, 周建忠.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對策[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20(20):55-56.

(許昌陶瓷職業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2、離異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對策探研

3、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離異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及社會工作介入

4、離異家庭小學生行為偏差矯正策略初探

5、離異家庭孩子教育問題探討

6、離婚的后果:離婚女性的定量分析及思考

7、家庭離異給子女帶來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8、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學校應對措施

9、離異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

10、家庭環境對學習習慣的影響

11、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反思

12、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探析

13、離異家庭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及解決對策

14、淺析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家庭環境優化

15、高中生特殊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指導策略

16、淺談離異家庭大學生的心理現狀及教育對策

17、試論離異家庭子女挫折應對狀況及教育對策

18、離異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以及具體應對策略

19、農村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干預策略

20、高職學校單親及離異家庭學生的心理問題及疏導對策研究

21、離異家庭青少年的媒體形象:偏見與糾正

22、心理韌性對離異家庭兒童同伴關系的影響

23、父母教養方式對親子關系影響的實證研究

24、基于逐步回歸的中國犯罪率相關因素分析

25、如何對離異家庭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26、離異家庭子女性格缺陷及學校教育策略

27、中學離異家庭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28、大學生人格影響因素研究

29、芻議中職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途徑

30、家庭教育對寄宿制初中學生心理及學業的影響

31、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家庭環境因素研究現狀概述

32、立足實踐探索離異家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33、離異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34、初中班主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

35、單親家庭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36、如何培養離異家庭學生的人際交往

37、離異家庭背景下高中生的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38、影響小學生孤獨感的社會因素分析

39、離異家庭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研究

40、淺析離異家庭學生的班主任德育工作

41、淺談激勵理論在班級管理中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應用

42、離異家庭子女健康心理教育對策的思考

43、養兒不教引發未成年人犯罪

44、要重視離異家庭子女的教育

45、論離異家庭對幼兒心理趨向及教育感化的策略與研究

46、離異家庭子女心理特點及教育策略探析

47、關于家庭因素對于大學新生心理問題影響的思考

48、離異家庭兒童心理問題個案研究

49、淺析家庭環境對兒童學業成就影響

對學生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的希望。家長、老師、學校、社會越來越重視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往往忽略了他們心理健康的問題。一個人的身體健康很重要,但擁有健康的心理也尤為重要,素質教育的推動下中國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家庭、學校、社會帶給學生的壓力一直有增無減,使得小學生產生了一系列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采用各種方法與措施,以維護個體的心理健康及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決心理問題,使其健康成長,已經成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沖擊和挑戰。據調查,在我國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包括身、心兩方面都得到健康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那么學校和家庭應當如何引導學生,使小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我以一名幾十年在教育一線工作的小學教師,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學生心理問題形成原因

現在的小孩大多是獨生子女,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加之家中老人的溺愛,使每個小孩養成了只懂得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不懂得付出愛,缺乏獨立生存的能力,還有有些家長喜歡為自家小孩打抱不平,把小孩之間的小吵小鬧變成大人與小孩、大人與大人之間的矛盾,使孩子沒有養成團結互助的習慣。這些“寶中寶”型的小孩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難以接受別人的指責和教導,也難以獨立完成任何事。其實這些已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一心理問題目前影響到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久而久之使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學生變成有心理問題的小學生。

學校和教師為了提高和完成教學質量及教學任務,時常給家庭和小學生施加壓力,總是以分數論英雄,總是用分數判斷一切。有些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教育時喜歡分“好學生”與“壞學生”,并且夸大“好學生”的優點,他們即使犯了錯誤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壞學生”稍有不慎就會動輒得咎,使得這類所謂的“壞學生”就自然而然成為其他學生眼中的嘲笑對象,自信、自強、樂觀等等漸漸遠離他們,讓小學生漸漸地走向心理不健康之路。

目前我國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教育方針政策,未得到社會各界的正面理解。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幾年,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出臺了一項又一項,可是升學壓力愈發增大。教師為了出成績壓學生,家長為了孩子的未來給孩子施加壓力,社會為了發展得更好提高對學生的要求,看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小學生只能用幼小的心理承擔一切,壓力過大造成了小學生的心理問題。

二、引導和解決的方法

增強自身責任,積極教育子女。作為家長必須意識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責任。

提高自身素質,作孩子的榜樣。家長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孩子。作為家長提高自身素質,讓自己成為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樣。

加強自身學習,提高教育水平。家長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懂得兒童心理特點,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學原則、方法,才能培養出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孩子。

優化家庭環境,讓孩子擁有一個溫馨的家。家庭環境是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家長要重視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歡樂的家庭氛圍中,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的親密關系,這需要家長付出努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要有愛心,有一顆童心。

三、學校如何創造小學生心理健康平臺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教育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才能推動教育的真正發展。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學校教育則是有意識、有計劃的,因此學校在注重小學生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消除逆反心理,做好溝通與交流。我們要首先培養小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其次是要求小學生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成人善意的批評;再次是教育小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最后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小學生的心理需求。

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學校要幫助小學生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作出評價,發揮自身特長;其次是千方百計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

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要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教給小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脫悲觀失望的方法。

四、社會要加強對小學生心理健康關注

整個社會已加大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但以中學生心理健康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為主,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則關注不夠,認識不足。本人認為教育下一代不只是家長、教師、學校的責任,全社會的人應參與到此項工作中,關注和加大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加大宣傳素質教育的力度。盡管素質教育已實施幾年,可是對這一教育形式的認識卻很不到位,甚至有些領導的教育觀念落后,導致校與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不良競爭現象。所以本人認為提高小學生德、智、體、美的綜合素質不能當做口號去喊,而應該讓更多教育界的領導、老師、家長認識到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的重要性。才不會出現決策性的錯誤,害學生,損人才。

要制定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育部門應該制定一些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加大實施力度的監督,避免讓這些制度流于形式。

上一篇:電大教育評價論文下一篇:管理溝通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