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

2023-05-21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第1篇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第2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在古代的秦朝,秦王建造了世界奇觀萬里長城。到了唐宋年間,中國的國防更是發展到了鼎盛時代,在這兩個朝代里,英才倍出,有李白、蘇軾等大名人,我國的國防在全亞洲算得上最強大的一個,沒有人敢來侵犯我國,這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清朝,歷史開始走下坡路,經濟衰退,政治腐敗,因此國防減弱,亞洲的帝國主義者紛紛前來侵略中國。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等。他們把我們國家古代的結晶搶掠一空,為了毀滅證據,他們用一把大火,將這結晶燒毀了。

之后,小日本又來侵犯,慈禧沒兵力,只好憑日本軍大肆進攻,令全中國人民印象最深的便是南京大屠殺,可惡的日本人,僅僅一個星期殺了我們同胞三十幾萬人,慘無人道、血流成河,南京同胞淪陷入了無邊的苦海之中

這些歷史的教訓過去幾千年幾百年了,但我們依然不能忘懷曾經所承受的痛苦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國防系著我們的心,它保障了我們的未來。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第3篇

一、中外學校體育與軍事的論述與實踐

軍事與體育在產生之初就是互相融合的。德國體育史學家費特的研究認為, 體育的起源可以上溯至原始公社時期部落間的戰斗, 為了戰勝敵人, 必須具備強健的身體與高超的戰斗技能, 提高戰斗技能的專門性體育鍛煉就成為提高戰斗力的重要保證[1]。因此, 原始的軍事訓練與體育的萌芽融為一體。夏、商、西周時期, 我國的“六藝”教育, 即“禮、樂、射、御、書、數”, 其中的“射”與“御”是軍事體育的重要內容[1]。封建社會, 特別是 (唐、宋、元、明、清) 時期, 我國的兵制、武舉、武學制度是軍事體育與學校體育的結合上升到國家對人才選拔的科舉制度的高度, 對于軍事以及體育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3]。民國時期, 著名軍事理論學家楊杰在1932年著《國民軍事必讀》所述“國力之要素, 最主要者唯人, 故各國對人之訓練, 比任何要素為重大”[4]。論述了軍事訓練對人整體素質提高與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

美國在1916年《國防法》的基礎上, 1958又制定了《國防教育法》, 強調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必須滿足國家安全需要[5]。俄羅斯1996年頒布的《國防法》規定, 對普通中學9~10年級、年齡在14~15歲的學生進行初級軍事訓練, 對16周歲以上、尚未為國家服過役的適齡男性青年, 進行每周兩次的強制性軍訓。以色列采用“全民皆兵”國防體制, 對14~17歲的中學生進行強制性的軍訓, 訓練內容有大量的隊列、步槍射擊、投彈、行軍及軍事體操、徒手格斗等軍事體育內容。法國實行政府領導下的全民國防教育, 重視在學校進行國防教育。法國政府在青少年中成立了各種準軍事組織, 并通過軍訓, 強化青少年的國防意識。瑞士在1944年就制定了《民防法》規定, 所有12~19歲的青少年必須接受服役前教育和訓練, 提高保家衛國的責任感, 并為服兵役打下基礎。我國在新中國成立后, 為促進軍事化訓練先后頒布《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暫行條例和項目標準》和《高等學校學生軍事訓練大綱》等文件[6]。2001年頒布的《國防教育法》, 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學校軍事化訓練的重要地位?!秶澜逃ā芬幎?小學和初級中學應當將國防教育的內容納入有關課程, 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高級中學和相當于高級中學的學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 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這些法律與制度有力地促進了國防教育的有效實施以及軍事體育運動的開展。

二、普通學校軍事體育課程的構建

1.構建原則

軍事體育課程的構建既要符合課程構建的普遍性規律, 同時還要體現課程自身固有的特殊性規律, 要從課程設計的理念、課程設計的模式, 課程設計的功能性、實踐性、社會性特征來進行。①構建應符合青少年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②要用軍事化要求來確定課程實現目標。③要始終依據軍事化體育課程的固有特征以及自身的規律來實施軍事體育課程。④要根據目前各級、各類學?,F有的設施與條件逐步完善課程的實施, 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協調發展。⑤要積極探尋與普通學校體育課程的有機結合, 要進行科學化的整合, 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軍事體育課程體系。

2.目標達成

(1) 功能復合性

軍事體育課程應具備教育的基本功能特征。軍事體育的教育過程所引起教育對象個體的變化、產生的作用會對社會發展與個體發展產生各種影響與作用。其教育功能具有客觀性和必然性, 以及有方向性和多方面性。課程的中心突出軍事層面的特征, 即以軍事為重點。因此, 軍事體育的教育功能從個體教育上升至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領域, 通過人的知識、意識、職業、道德等的社會化而派生。

(2) 內容獨特性

軍事體育課程的內容有其自身的獨立特性, 是由具有軍事色彩的體育運動所決定的。學校體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劃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 其廣泛性與寬泛性是針對青少年學生的一般性身體特征而進行的健康性實踐鍛煉活動。軍事體育課程的內容設計與普通體育課程比較更強調其為軍事目的服務的身體鍛煉模式, 更有力地強化體能并達到身體的鍛煉極限, 并實現人的自身潛能的較大程度發揮。

(3) 結構融合性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 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 體現出一定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軍事體育課程的結構組成要突出課程實現目標, 強調在普通體育課程框架下實施的可行性方案, 采用先選修后必修的實際過渡, 整合現有軍事體育課程的原有資源, 更新體育課程未涉及的教學內容, 豐富體育課程資源, 增強課程相互融合程度, 實現課程的有機結合。

(4) 實施強制性

軍事體育的目標實現與普通體育課程的區別之處在于其實施具有在一定的措施保障之下的強制性特征。以往我們的普通體育課程實施的強制性往往受到束縛。但強制性的鍛煉實踐觀點在形成運動技能、形成良好運動習慣、形成人格品質方面是有較大幫助的。軍事體育課程的實施的強制性要強于普通體育課程, 對于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健全人格品質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評價多元化

多元化評價體系不僅是對學生知識的考察, 同時也是對其綜合能力與素質的評價。軍事體育課程的評價設計要反映評價的內容、過程、方式、方法、手段及其管理等環節的多樣性。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模式, 形成多方位、多層次、多方法、多規格、多類型的多元化綜合系統評價。

3.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課程工作者對所從事的一切活動, 包含對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因素、技術和程序, 進行構想、計劃、選擇的慎思過程。軍事體育課程的設計主要從四個層面進行:理論層、設計層、實施層、目標層。各層面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相互聯系、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 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7]。在課程的理論層面主要注重課程目標的確立、指導思想的確立以及為達到目標應傳授的基本思想與內容。在課程的設計層面應注重課程的內容設計、采用的工具設計、實現的途徑設計、評價設計的互聯互通, 使課程設計融為一體。在課程的實施層面應使課程的組織形式緊湊化、實施方法多樣化、實施過程一致化、效果評價標準化, 構建適應軍事化需要的課程實施規劃。在課程的目標層面應力爭達成軍事技能與身體素質雙贏目標。要對實現的課程目標與解決的問題進行信息反饋, 以檢驗課程的實施效果。 (見下圖)

(1) 內容設計

軍事體育課程的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軍事體育理論課、軍事體育實踐課、課外軍事體育。軍事體育理論是軍事體育課程實施的基礎, 也是軍事體育實踐的重要指導。軍事體育理論既包含普通體育理論的范疇, 也具有其自身的軍事色彩, 是二者的結合。軍事體育實踐課是學校軍事體育課程中的主干, 也是課程目標實現的核心??煞譃楦偧柬椚号c實用項群兩大類。在競技項群中依據競技能力主導因素可分為體能類主導與技能類主導軍事體育項目;在實用項群中也可分為以上兩類。課外軍事體育主要有體育比賽、專業訓練、技能比武等形式。

(2) 課程實施

軍事體育課程實施主要體現對軍事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 對現有傳統體育課程結構進行優化;把握軍事體育與普通體育課程在功能方面的異同并進行合理的調控, 使二者在實現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方面進行有機的融合。傳統體育課程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已形成了較為完整與合理的課程實施模式, 教育的方式已受到教與學雙方的認同, 因此軍事體育課程可在此基礎上利用其成功的模式進行教與學的實踐。如理論學習的教室課堂授課制度, 實踐課程的現行體育課程運動場授課形式等。同時, 也要根據軍事體育課程自身的項目特點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如利用青少年活動陣地、青少年拓展訓練營地、軍隊訓練場地設施、社會化營利性活動場所等進行實踐性的課程實施, 以實現課程目標。

(3) 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實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教育價值觀等證據做出的判斷, 既有對計劃與組織的判斷又有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判斷, 是二者的結合。傳統體育課程的評價多以總結性評價為主, 如學期結束的考試制度, 就是典型的總結性評價。其存在的缺點就是忽略學習的過程, 以及學習的全面性, 而只注重了某一方面的重點內容。對軍事體育課程評價模式應弱化總結性評價, 而注重診斷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為使評價更具客觀性、真實性, 還要注重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使軍事體育課程的教育功能、育人思想融入學生的內心, 真正實現軍事與體育的雙重性效應, 摒棄單純以分數為真理的現行考核制度。

4.影響因素

影響軍事體育課程學習效果的因素較多, 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軍事體育課程的開設, 對于大多數普通學校來講是一項較新的嘗試, 因此課程的準備難以全面, 如課程的設置、課程的計劃、課程師資力量等會存在較多問題。目前學校的工作中心還主要在提高學生的文化課程學習方面, 升學率的壓力會直接影響軍事體育課程的正常開展?,F有學校在軍事體育課程的設施與教學設備存在較大的缺口, 在短時間內還需進行專項投入, 才能實現正常實施。觀念缺失也是影響軍事體育課程開展的重要因素, 幾十年的和平環境使我們大多數人忽視了國防安全的重要性, 存在“天下太平”的僥幸心理, 導致了消極對待與軍事相關活動的開展。

在普通學校開設軍事體育課程的目的不僅是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 同時也是國家人才全面培養戰略的需要, 要從國家與民族的高度來重視軍事體育的重要意義。要積極吸取古今中外的經驗與教訓, 既要將軍事體育課程全面地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之中, 又要使課程的實施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 為達成教育的最終目標、實現國家安全和民族振興服務。

摘要:從國防安全的角度論述了在普通學校開設軍事體育課程對于國家安全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實施的重要意義, 同時也是探索更加有效的國防人力資源基礎的訓練方式。提出了軍事體育課程的特征、構建原則、實現目標等要素。為完善課程, 將課程劃分為理論層、實踐層、設計層、目標層四個層次, 確定了課程的內容、課程實施、課時比例, 以及評價方法與影響因素, 并提出課程實施的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普通學校,軍事體育,課程,建構,國防安全

參考文獻

[1]席煥久.體育人類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0.

[2]賈若瑜.中國軍事教育通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3]楊杰.國民軍事必讀.1932.

[4]張正明, 羅靜.中美普通高校國防教育的比較及啟示.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6.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從文獻計量角度研究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可將其分成三個階段,即1985年之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從整體上看,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呈階段性、動態性和不均衡性,滯后于主流經濟學發展。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開放后的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的特征,未來則有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關鍵詞]新中國 國防經濟學 演變 特征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取得了長足進步,有大量經驗教訓,對此加以總結研究,無疑可以洞觀長期以來在國際戰略形勢變化與國力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國防經濟學圍繞國家利益指導下的軍事戰略變化,研究軍費投入、軍工生產和管理、軍事人力資源、戰爭沖突以及裁軍等國防經濟問題的思想變化過程。而對于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根本的任務是全面回顧國防經濟學演進過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獻的基礎上,按照當代國防經濟學學科體系,分階段、分專題整理出不同線索,如不同階段的軍費研究、軍工經濟研究等,確立學術發展本身的基本事實,揭示其發展脈絡,并在有限范圍內進行簡單評價,評價標準將采用還原歷史、解釋歷史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在經濟史學領域的具體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揭示出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歷史科學。本文將在回顧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基本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剖析學科發展的各種影響因素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特征,并為學科建設提供豐富材料,為國防戰略決策提供學術依據。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發展脈絡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正在成為當代經濟學領域一門兼具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的學科。從整理文獻中發現,我國國防經濟學的研究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就開始了,經過前17年觀念形成與視野開拓、“文化大革命”十年戰備動員研究,真正系統的學科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此后經過20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建立起一個包括國防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多門內容充實、現實性強的分支學科在內的、比較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經濟理論體系。從國防經濟學演進歷程看,似可分為三個時期,即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以及21世紀以來的學科轉型時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學科草創

這一時期可分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個階段。

1.1949~196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國防經濟學在戰爭經濟研究基礎上,針對新現實,運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國國防建設問題。在此階段,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國外國防經濟發展的經驗,從文獻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國國防經濟政策與問題的深刻影響,大量文獻被翻譯引進,學界針對美國國防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問題、軍費變化、軍工經濟以及軍事采辦和軍火貿易問題、軍事人力經濟學與裁軍問題等,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美國依靠軍事實力,通過不斷增加軍費撥款,廣泛建立軍事同盟和軍事基地,其目的是獨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撐就是“實力論”。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盡管并無國防經濟學科正式建立,但無論是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力圖解決的基本問題,已經與當代經濟學范圍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國防經濟學研究

這一階段理論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趨于停滯,國防經濟研究主題主要集中在戰備經濟領域。通過整理文獻發現,十年中研究論題基本上針對蘇聯的戰爭威脅,圍繞“深挖洞、廣積糧”式戰備動員和“勞武結合”式軍備建設展開。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出了重視國防科學技術、減少軍隊員額、提高軍隊戰斗力的要求,故對此問題的論述較多。但是該階段很少有產生長期影響的學術成果。主要論(譯)著散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和其他地方報刊,如社論、特約評論員文章、新華社的通訊和綜述文稿等,黨的文獻也占一定分量,這些資料都代表了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聲音,受到高度重視,也反映了當時國防戰備經濟學術思想的演變。該階段蘇聯海權的崛起初步受到關注;臺灣學界對于中國軍事思想及海權的研究有所進展,代表性論著如:《國家建設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年)、楊珍《海權論文集》(臺北國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劉仲平《中國軍事思想史》(臺北國防研究院、中華大典編印會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軍教育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國防經濟學的發展,促進了國防經濟學科的建立和一批國防經濟研究機構的涌現1975年,鄧小平提出了“軍隊要整頓”的思想。進入新時期后,確立了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國防和軍隊建設總目標。圍繞著這些重要思想,學界更加注重國防建設中的科技與經濟問題研究。該階段發生的幾場現代化局部戰爭直接推動了國防現代化學術研究。瞄準戰爭準備的需要,認真研究現代局部戰爭的主要經濟和技術特征,提出應對措施的應用性研究,成為該階段的一個亮點。

此階段,國防經濟研究方法仍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根本基礎,但是在思想解放運動的帶動下,一些運用現代觀點和方法,如“系統論”等三論的學術成果已經嶄露頭角,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觀點,較大程度上推動了當代國防經濟學創新;同時學科的成立為各種研究機構科學運用學術資源、展開現代戰爭中亟待解決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平臺,并促使下一階段國防經濟學繁榮時期的到來。

(二)1986年到20世紀末的學科建設

該時期國防經濟正式列入學科目錄,成為應用經濟學的有機組成,學術研究空前繁榮,錢學森、宦鄉等貢獻很大。先后涌現了一批專家學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始通過教材建設、科學研究和招收研究生進行國防經濟學研究,一批專業性期刊開始出版,大批學術專著涌現,學術年會也逐漸成為學術交流、學科建設的常規活動。該時期的學術研究是繼20世紀80年代前后幾場現代局部戰爭、高技術戰爭深入發展、新軍事革命思想提出后,在國防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基礎上全方位推進的,在軍事戰略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國防經濟資源的配置、軍品屬性等理論方面,以及在軍費理論、軍工經濟與軍品采辦和軍品貿易理論與實踐、海權論、國防動員理論、軍事人力經濟學問題等方面有很多論著。該階段,國防經濟學研究手段出現較大差異,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本手段的理論型國防經濟學和以數量方法為基礎、重視實證研究的當代國防經濟學都有所發展,而且兩種理論體系進行了多方面學科對話,對于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以及學術體系的諸多建設問題提出了種種方案。這一時期又可分成

1986~1993年的穩步發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紀末的學術活躍期兩個階段,其標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之前的國防經濟學在方法、對象和內容諸方面,沿襲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其后隨著當代經濟學方法的引進,出現了向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的趨勢。

(三)21世紀以來國防經濟學轉型

嚴格意義上的國防經濟學轉型,發生在1985年學科建設正式開始后,只是其被明確提出是在21世紀之初。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框架的國防經濟理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國防經濟建設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要求運用數量分析等工具進行研究直接推動著當代國防經濟學發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運用較為規范的研究假設、模型構建、科學計算、實證驗證等研究程序,并推廣到一般,即從以往既重視歸納式研究又重視演繹式研究向重視演繹研究模式轉變。而在研究對象選擇上,當代國防經濟學更加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學科新體系,如研究軍費及其效率等資源配置問題等。在研究內容上,更加重視建設現代國防經濟學科體系,把威懾、規避戰爭以及戰爭的爆發與終止,戰略影響、軍備競賽和軍備控制等內容列為主要研究內容,這樣,曾經普遍采用的軍品生產一消費的研究范式,開始向研究戰略、戰爭、軍費、軍品和軍人等問題的范式轉變。在此過程中,一批中青年國防經濟學家群體正在崛起,如姜魯鳴、羅敏、武希志、陳炳福、郝萬祿等。當然,國防經濟學科的轉型問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還要經歷相當長時間。

二、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經濟學的發展演變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現在發展的階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選擇、對象和基本內容等方面,研究范式(即研究國防經濟學的一種科學習慣和學術傳統)變化是主要線索。由于國防經濟學科的應用性質,學科發展與國防經濟現實密切相關,包括國際戰略態勢變化、本國國防戰略演變、軍費經濟發展、軍工經濟改革等,都對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產生深刻影響,是決定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要因素。

新中國成立以后,維護民族獨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擺在國人面前的重大任務,同時醫治戰爭創傷,建設家園,也成為全民族的主要任務。1949~1966年的17年,中國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較為和諧,軍費投入保持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與國防戰略要求相適應、與國力基本相適應的國防工業體系。積極防御戰略有效抵御了外敵戰爭威脅和入侵,取得了國防建設勝利。這個階段由于中美互為現實中的敵人和戰略敵人,學界把美國戰略的變化、軍費增長、軍事經濟相關問題以及斷續發生的所謂“裁軍”和軍事人力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政治經濟學、歷史學等方法深入研究。從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中蘇關系交惡,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并威脅進行核戰爭,我國不得不暫時放緩經濟建設速度,積極備戰,在“早打、大打、打核戰爭”戰略指導下,采取“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方針,把較多經濟資源放在國防建設方面,同時著眼“勞武結合”,建立國防后備力量,進行反侵略戰爭準備,但在經歷“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濟停頓后,國防建設處于捉襟見肘的局面,使國家面臨嚴重的外敵威脅。在此階段,學界重點轉向蘇聯的戰爭準備和海洋擴張問題,海權論進入研究視野;而研究方法幾無變化,研究內容較為狹窄,其中對于戰略對手的研究較多。隨著改革開放和冷戰后期中蘇關系的緩和,裁軍和軍轉民成為世界潮流,國防資源如何用于民用、國防資源的經濟效益成為學界焦點,不少學者紛紛探索經濟上的國防問題,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科的誕生。

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代國防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國防經濟學說史研究認為,國防經濟學誕生于20世紀初。從學科主體來看,西方國防經濟學是從研究經濟中的戰爭問題開始的。當然,蘇聯國防經濟學走的是不同道路,軍品、戰略中的經濟問題是其著眼點,間或也有國防經濟效益問題的論述,但是蘇聯國防經濟學更加強調國家在配置國防資源方面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從各個時期學界對美國和蘇聯國防經濟理論的翻譯和研究來看,都對我國國防經濟學產生了深刻影響,90年代之前,主要是蘇聯國防經濟理論影響學界,表現在從方法到對象、內容等方面。在此之后,我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因為蘇聯解體,學術焦點又開始投向西方,西方經濟理論引進中國越來越多,運用當代經濟學范式的國防經濟論文也日漸增多。除了學術著作翻譯和對國外文獻的研究產生的影響,冷戰后中外軍轉民國際論壇,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國國內相關院校舉辦的學術交流,都推動著國防經濟學科的國際化進程,而且諸如裁軍問題研究亦為聯合國所關注。

冷戰結束后,各國國防戰略大幅度調整,軍事和國防資源大規模向民用轉移。美國提出了國家安全即經濟安全的論斷,并把國防資源投向保障美國霸權地位和維護其全球經濟利益方面;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把主要軍事和國防資源的多余部分加以銷毀,實施軍轉民戰略;我國早于美蘇兩國國防戰略的轉變,在1975年鄧小平提出軍隊要整頓、1985年決定裁軍100萬后,軍費大幅度減少,實施國防工業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并在1992年做出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決策,國防資源的配置手段開始由計劃向市場配置轉變。這些新的變化都對國防經濟學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學界就國防建設的目標問題、軍費的規模、結構與效率問題、軍品的性質問題、軍工企業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問題等進行深入研究并給予回答。此階段,國防科工委資助完成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發展戰略》、《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發展高技術產業》等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了《中國軍轉民與地方經濟發展》專題研究。中國和平利用軍工技術學會、聯合國合作進行了《軍轉民宏觀有效機制和地區發展》、《建立軍轉民國際交流與培訓中心》等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國內外幾場現代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對于我國國防建設指導思想,進而對于國防經濟學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進作用。戰爭的起因,顯而易見是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又是國防經濟學演變的主因,為了說明這些戰爭的經濟原因及其內部的聯系,學界開始運用投入產出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等加以研究,這可視為我國國防經濟學轉型的起步;還應注意的是,由于冷戰結束和各國國防戰略的轉型,現代化局部戰爭一時成為戰爭的主要特征,以往備受冷落的戰爭經濟動員、國民經濟動員問題,重新受到重視并有所發展,國外相關著作開始介紹到國內,研究和平時期的戰爭準備問題、平戰轉換的臨界求值、高技術戰爭條件下的軍費籌集,乃至后來對非戰爭經濟動員問題的關注,直接推動了國民經濟動員學科的建立與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國防經濟學機構相繼成立,成為新時期以來國防經濟學進步的核心動力。首先是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建立了全軍軍事經濟研究中心等軍事經濟學術機構,出版了期刊《軍事經濟學院學報》和《軍事經濟研究》,招收培養國防經濟學本科和研究生,繼有國防大學成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國國防經濟》,并在2004年出版年刊,

承擔大量高層研究課題和學科建設任務,同時地方多所大學相繼建立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等相應學術機構,學術空前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研究方法的創新。實際上,國防經濟學方法離不開經濟學方法的創新,這一點我國與西方不同,因為西方國防經濟學研究更多由一般經濟學家運用經濟學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國國防經濟研究最早卻是從軍隊院校開始的,往往是研究軍事和國防問題時,需要解決一些經濟問題。從學術發展歷程看,國防經濟學方法往往滯后于主流經濟學,如較早發表的有關經濟數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后被重新提到,當年第9期《經濟研究》發表了一組“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問題討論”的文章,此后數量方法和數理模型才被國防經濟學研究所普遍采用。從國際學術界的情況看,“在國防經濟學對現代經濟學的諸多貢獻中,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博弈論領域;而對現代經濟學基本方法的貢獻主要集中在沖突理論的提出”,在我國,國防經濟學對于經濟學的貢獻可能主要在于擴大了經濟學的應用范圍,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經濟學原理推廣應用到國防經濟研究領域。

1993年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對于國防經濟學的演進推動力巨大。無論是從一般經濟學刊物,還是國防經濟學專業期刊,或者是有關研究課題,所探討的國防經濟問題范圍更寬、深度更深,表現出了與經濟學理論同步發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現之一是許多以往無法度量的問題,開始用計量方法加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如軍費預算的PPBS制度研究、軍事經濟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問題、軍費分配結構的定量分析模型優化問題等,研究以上問題需要大量數據和經濟學模型,這些任務只有受過當代經濟學教育的學者才能高質量完成,隨著越來越多具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研究者開展國防經濟學研究,直接推動了國防經濟學發展。例如,《中國國防經濟》年刊歷年所發表的專業文章中,基本上都是運用經濟學模型的論文,即使是國防經濟史學文章,也采用了規范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對象和內容上表現出與以往的些許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進步,本時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了《毛澤東屯墾思想及其對邊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現實意義》、《中國國防經濟運行與管理》、《高技術戰爭經濟論》等課題研究。

總之,近60年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演進與國際戰略態勢的演變、與我國國家發展戰略變化、與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與國家實力增強,以及與經濟學術進步息息相關,戰爭形態的發展也推動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進步。以上發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中,顯示了國防經濟學與時俱進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國國防經濟理論工作者積極投身國防經濟學,并把理論研究與國防建設現實緊密結合的扎實學風。新中國國防經濟學對于國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貢獻是巨大的。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主要特征

應當承認,歷史的機緣使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較為曲折,但改革開放后學術成就斐然。

(一)新中國國防經濟學整體上看,表現為階段性、動態性和發展的不均衡性,并且較為滯后于主流經濟學相關學科

新中國國防經濟學階段性特征與我國的政治、經濟周期是吻合的,獨特之處在于它與國際戰略形勢變化息息相關,尤其與主要國家的軍事戰略變化高度關聯,這是不同于其他經濟學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學術經驗表明,國際因素對國防經濟學的影響顯然服從于國內政治經濟狀況,因而本土特征是國防經濟學的主要因素。但是,從不同時期國防經濟學研究對象、內容看,學術研究往往立足國內現實,對于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對本國的影響做出合理推斷與解釋,以服務于國內的政治經濟要求和本國軍事戰略要求。而從國防經濟學發展的動態性上看,國家的大事件或者國內形勢的變化,往往對理論研究造成現實需求,圍繞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時期較多,一旦大事件影響式微或者出現新因素,學術對象就會出現根本轉向,這種狀況對于學術正常發展和學術積累造成負面影響。再從發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現為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對策研究過多,基礎理論研究往往受到忽視,不斷出現學術斷層,如對于“增殖型國防”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學科建設初期就已開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后還有學術爭論,這說明那場爭論所涉及的基本問題當時并未解決。不均衡性還表現為軍隊院校和地方院校學科發展的不均衡,從國外的學術經驗看,國防經濟學更多的研究者是學術機構中的經濟學家,但是在我國,國防經濟學的重鎮在軍隊,盡管進入新世紀后地方院校學科建設發展很快,但是學術梯隊的形成、學術領域的科學拓展,其投入與產出周期都會較長。如果從國防經濟學科本身發展的滯后性上看,主要表現在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后,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國防經濟學本身在國際范圍內出現得較晚,我國國防經濟學研究與主流經濟學的分離,以及研究范式處于轉型之中,舊范式的影響仍舊很大,新范式并沒有獲得共識。

(二)改革開放后國防經濟學發展表現出跳躍性、平穩性和連續性特征

所謂改革開放后國防經濟學的跳躍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學科建設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設國防經濟學科,更多教材翻譯引進和編纂出版,更高培養層次不斷出現。而學術發展的平穩性和連續性,則來自改革開放30年來,發展經濟政策的連貫性和國際戰略態勢發展越來越有利于我國的和平進步等有利因素,對于在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都追求和諧與效率的大前提下,學術的發展與分化,觀念的不斷進步、視野的不斷開闊,學科領域的不斷拓展和融合,都帶來了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飛速進步。

(三)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與主流經濟學相融合的趨勢

直到21世紀初,我國國防經濟學的基本范式仍然是政治經濟學的,所謂范式轉型問題剛剛提出。無論是國防經濟學的研究隊伍來自經濟學界,或者來自國防理論界,或者來自歷史學領域以及其他領域,其研究對象大抵脫離不了國防問題和經濟(史)問題,所存在的差別無非視角或者工具運用,但是研究對象的本質是一致的,并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現相反的結論,不同視界下的結論只有相互補充意義,所以,不同學科在一種學術語言下交流,障礙會越來越少,而這正是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的趨勢,它表現在眾多成果中,所謂學術轉型或者范式轉型就是這個道理,也是指與主流經濟學的融合,并形成普遍接受的范式。

綜上所述,新中國國防經濟學60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為國防經濟理論發展、為國防建設提供政策建議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國防經濟學發展受到國際戰略態勢變化、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防與軍事發展戰略、社會整體進步和學術進步的影響,與主流經濟學理論的發展相一致,新中國國防經濟學表現出了較強的階段性特征,新世紀的國防經濟轉型及其與主流經濟學的不斷融合,將為國防經濟學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責任編輯:張蒙]

國防安全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國防教育;素質教育;相互關系

高等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重任,大學生作為我國人口結構中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知識的群體,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既是祖國的建設者,同時也是祖國的保衛者。因此,在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防教育是指按照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防御外來的顛覆和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對公民的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施加相應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活動?!秶澜逃ā分赋?“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思想和觀念的教育;關于軍事科學、國防科技、國防法規、國防歷史等方面的知識教育;以輕武器射擊、戰術三防、地形學為主的軍事技能教育;以《內務條令》《隊列條令》《紀律條令》為主的行為養成教育”。

所謂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據此,把素質教育分成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及心理素質這五個方面是比較有利于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的。在任何一個國家,素質教育都是提高民族成員素質的奠基工程。實施素質教育更是我國當前基礎教學改革的緊迫任務和主課題。同時,素質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樣的,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國防教育。

從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看出,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既有內在的一致性與互補性,又有一定的區別。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對素質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這些學科知識,而且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豐富和充實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對素質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它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素質教育是國防教育的理論基礎,也是國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評價標準,并為國防教育的創新提供了動力。而且,素質教育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側重于素質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紀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一、國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第13條指出:“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這一條例的規范下,國防教育通過“軍事理論課-集中軍事訓練-經常性國防活動”的三位一體化教育,將素質教育的五個方面予以展開,特別是在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方面,更是集中地進行了強化。

沒有國防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僅是是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質教育的必要載體,同時也是強化大學生身體素質的有效途徑,更是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可行方法。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協調發展,引導他們勤于學習、富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高校國防教育,主要以理論教學和軍事訓練為主。在教學方面,由于現代戰爭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它不僅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也是科技實力的較量。軍事科學是一門范圍廣博、內容豐富的綜合性科學,它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等眾多學科,而軍事科學教育圍繞高科技戰爭進行,傳授現代軍事高技術知識,如微電子、光電子、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這些都能增加大學生的科技知識,使他們了解現代科技前沿,了解國際形勢,開闊視野,培養其憂患意識、愛國意識,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協調發展。在軍事訓練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時間,對大學生強制性進行隊列、射擊實戰、以及體能等方面的軍事技能訓練,其目的就是要通過親身體驗,使他們感受到部隊嚴明的組識紀律、雷厲風行的生活作風、不畏艱難的吃苦意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集體觀念,鍛煉健壯的體魄,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并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這樣,通過軍事理論學習和軍事訓練,能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練就其健康的體魄,豐富其人格修養、情感意識和道德素質。

二、國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國防教育,其作用不僅僅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更能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民族豪情、凝聚民族斗志,它還表現為從人的意志力層面上升華人的素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所共有的思想意識,主要表現為民族認同感、自豪感、共生存意識、共同利益追求,同時也表現為民族成員為了民族的整體利益不惜犧牲自我的奉獻意愿。民族精神的升華,就是愛國主義。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毛澤東對此曾高度概括:“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這種團結進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愛國奉獻的偉大精神,才使我們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蓬勃的生機和活力,成為我們的民族之魂。

在當代國際風云瞬息萬變的多極化的復雜世界,強化青少年的國防觀念,增強其建設和鞏固國防的自覺性;對民族的興衰乃至國家的存亡,都有這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古人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又云:“多難可以興邦”即患難,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憂患意識,激發其自衛意識,從而自覺地增強國防意識,正所謂“常思危困必無危。”憂患意識是任何國家的人民都需要的但憂患意識又不是人們在任何時候都能自然保護的。國防教育,就是和平時期強化人們憂患意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國防教育作的好,人們的綜合素質就會得到提高,就能經常保持憂患意識,國防建設才能得到重視和加強,只有國防就會鞏固,國家才能安定,人們才能在和平的天空下享受人生。因此,有充分必要大力開展國防教育,堅決與和平麻痹思想做斗爭,確保中華民族能在新世紀振奮民族精神,以極大的熱情和智慧,積極推動國防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和持久發展。

三、素質教育是指導國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論基礎

多年的素質教育活動,使得從理論上的研究到實踐上的探索,素質教育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和較為可行的操作方式,這就為國防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基礎。國防教育要以素質教育作為指導思想,把素質教育貫穿國防教育的始終,在課程設置、學術活動等方面體現出素質教育的色彩。

素質教育有利于克服國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在素質教育這個標桿的比對下,國防教育在某些方面就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存在著因課時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的短期行為和滿足于走過場的問題;教育的目標上比較狹窄,只是將其看作是一次軍事技能的訓練、國防意識的培養;教育內容上層次較淺,缺少針對性和目的性;以課程教學代替國防教育,以知識考試代替精神升華的智育化的教育方式等傾向。要解決上述問題,就要從國防教育的價值觀入手,將“入學-軍訓”的即時教育延展到“日常素質教育”和“長效機制”層面,深化國防教育成果,拓展國防教育的內涵,提高國防教育的效果,建立基于素質教育的國防教育體系。

再有,素質教育有力地推動了國防教育的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國防教育的活力源泉。素質教育給國防教育的創新提供了寬廣的基礎和全新的內容:文學藝術能激發人的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豐富人的想象力;歷史為人們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經驗教訓,揭示科學發展的規律,可以在創新的路上少走彎路;哲學能夠使人在錯綜復雜的科學問題面前,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為科學技術研究提供多重思維方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人們確立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基礎,為堅持創新可能遇到的挫折提供繼續前進的動力。

新時期,各種競爭的激烈化對人才的全面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對國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防教育者除了對受教育者進行軍事理論教育、軍事訓練外,還應著重強化心理素質教育。要設置一定的難題和障礙,并加強勞動教育和訓練,以此磨練其意志,進而塑造其精神,提高其情商,使他們最終擁有較強的環境適應力和心理承受力,成為善于化解痛苦,勇于面對危機與不幸,敢于迎接挑戰、信念執著、工作努力的祖國建設者和保衛者。

由此,我們可以確定,在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下,拓寬各高校國防教育的渠道,拓展教育功能,積極創新,逐步推進,能夠極大地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澄清各方面對國防教育的誤解,從而為我國國防教育事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為持續深入地開展地方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動力。同時,用國防教育的手段不斷豐富、發展、創新素質教育體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引下,沖破思維定勢的束縛,強化國防教育的價值觀,解放思想、開拓視野、創新觀念,讓新時期的國防教育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邵靈紅,歐陽美平.高校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新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

[2]古添雄.高校國防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26(8).

[3]史濟純,高中橋.論高校國防教育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關系[J].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4).

[4]黃妍,熊鴻生.論素質教育對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的作用[J].高教高職研究,2009,(2).

[5]黃妍,金久仁.普通高等學校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09,(3).

[6]黃樂.淺談高校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相互關系[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2).

[7]呂敬.學校國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5).

上一篇:假期安全論文下一篇:食品安全與化學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