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

2023-03-08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2006年4月4日至5日,全國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年會在無錫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記協主辦、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承辦,會議主題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創新與合作”。全國50余家新聞專業期刊和媒體研究所的70位負責人出席會議。中宣部新聞局研究處副處長張燁應邀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李存厚主持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經過兩天研討交流,與會同志就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推進創新與合作,形成了以下幾點共識。

一、促進創新與合作是時代的要求和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

會議認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有規律可循,按照科學方法組織新聞報道,就能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05年,我國新聞宣傳工作在打造正面輿論強勢方面取得明顯成效,這些成績反映了新聞宣傳工作在遵循規律創新發展方面的一些經驗。一是把做大做強正面宣傳作為提高正確輿論導向主導力的重要途徑,更多地運用主題宣傳、系列戰役、典型報道和名牌欄目等多種形式,運用系列化、規?;?、新穎化和精細化等有效方式組織重大宣傳報道戰役,切實把正面宣傳理念落到實處。二是著力策劃和打造一批名牌欄目,形成專欄化與品牌化的新聞宣傳模式,通過《經典中國》、《時代先鋒》、《永遠的豐碑》等名牌欄目,增強新聞報道、正面宣傳和典型人物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三是充分運用新型媒體拓展大眾化多樣化的宣傳報道平臺,一方面傾力打造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等媒體形態陣地,在這一領域培育一批可以承載主流媒體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精神的新型媒體編輯記者。同時,在組織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中注重分析社會心理,保證新聞傳播效果;引導熱點難點時,注重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供敏感新聞信息時,把握有選擇和有層次的發布,始終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基調和主動權;通過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管理,逐步把工作中成熟的紀律要求提升到制度和法規的高度??偨Y和推動新聞宣傳工作遵循新聞規律辦事,是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創新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時代的要求和新聞事業的發展,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的創新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新聞研究需求水平將日益提升,不同層次不同方面越來越看重新聞研究價值,決策層與管理層、社會與市場都會對新聞行業研究提出更高的需求;二是新聞研究組織程度將越來越高,新聞行業的研究機構將繼續發展,非新聞媒體領域也會紛紛成立傳媒信息研究機構,形成新聞行業研究機構與非媒體研究機構競爭互補的局面,傳統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向思想庫方向發展,研究隊伍將擴大,知識結構將更趨合理;三是新聞研究競爭態勢將有所變化,研究資源和研究領域的競爭加劇,更多高級研究人員將投身信息產品研究,研究成果與企業發展結合緊密;四是研究領域將明顯擴大,新聞研究將發生結構性調整,新的研究領域和跨行業、跨領域、跨媒體、跨學科研究將日益發展擴大,新聞媒體管理體制、發展模式、新聞產品市場空間、數字媒體技術影響等現實課題,需要傳統新聞研究學者與技術學者、經濟學者、管理學者、法律學者等共同參與完成;五是研究方法將發生變化,將有更多的人采取多學科方法開展協作研究、綜合研究和總體研究;六是新聞研究運行方式將有所不同,重大研究課題將會更多地以合作研究或招標研究等方式運行,研究成果將會更多地以研究方案、咨詢報告、口頭咨詢等形式體現;七是研究結構將發生演變,新聞期刊和新聞研究將由內部交流轉向信息拓展,由經驗載體轉向對策載體,并會與專業網站在運行方式、傳播影響以及拓展受眾等方面實現某種程度的協同配合;八是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將發生變化,新聞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將會更多傾向對策導向與市場導向,強調研究成果的對策價值和使用價值,采納價值與購買價值將成為重要標準;九是新聞研究的約束條件將發生變化,財政型支持將向預算型支持發展,投入渠道由單一投入向多元化演變,管理模式由輔助工作向主體任務演變,效益核算管理研究項目將被廣泛運用,研究成果評價標準將更多借鑒國際標準;十是新聞研究發展路徑將產生變化,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多,多元研究主體出現,多種研究方法融合運用,新聞期刊和媒體研究機構會更加主動地協同運作,面對新的形勢,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始終堅持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開創新聞學術理論研究的新局面。

二、促進創新與合作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三貼近”原則

會議認為,新聞媒體的核心業務是生產新聞產品。推動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生產更多更好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是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使命所在,也是實現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創新與合作的目的所在。因此,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努力做到貼近媒體新聞業務,貼近媒體工作實際,貼近媒體領導決策的需要,貼近編輯、記者的需求。要經常思考:我們登載的文章是否捕捉到新聞工作的熱點問題?是否讓媒體領導層和編輯記者都感到有用?是否讓業內廣大讀者喜聞樂見和愛不釋手,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和關心熱愛新聞工作的讀者的良師益友?我們的作風是否深入,是在辦公室等稿出刊,靠電話約稿出版,還是深入到編輯、記者、領導之中去采訪、組稿?我們研究機構是否對媒體管理發揮了參謀作用?是否經常推出對新聞界具有思想啟發的學術成果?等等。要通過總結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經驗來推動新聞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在推動新聞工作創新、繁榮新聞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創新與合作。為此,首先要以極大的熱情和敏銳的眼光,用心捕捉新聞媒體的業務創新成就和創新經驗,盡最大的努力推進這些創新成果的相互借鑒和廣泛交流。其次,要關注和引導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的熱點和方向,關注和引導編輯、記者的采訪作風和寫作文風。第三,要在推動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的同時,努力實現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工作創新??傊?,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三貼近”的原則,才能有更大的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才能開展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在創新與合作方面大有作為。

三、促進創新與合作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尋求突破

會議認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實現創新與合作,關鍵是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重點,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需求為目的,在深化改革、加強自身建設方面尋求新的突破。與會同志著重從以下方面提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深化改革的思路。一是要樹立新聞專業期刊的權威性。注重期刊作品的針對性、理論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選題及其成果要把握現實性和時效性,針對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力求從理論上解疑釋惑。二是要順應形勢和適應市場。新聞專業期刊市場的大小決定于內容影。向的大小,新聞專業期刊應具有將學術化和市場化結合的探索意識和拓展方略,從創新內部體制機制人手,順應形勢發展和市場需求。三是報社的新聞研究機構要把推進報業創新為己任,以報紙辦得好壞作為衡量尺度,為推進報業隊伍建設和推出優秀新聞人才服務;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自主調研能力,學會借助科研院校、權威調研機構的力量,增強調研成果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要切實發揮報社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四是新聞專業期刊要把定位準確作為發展自己的基礎,把提高辦刊質量作為推動自我發展的動力。五是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擴大研究視野,專業研究隊伍要吸收諸如傳媒分析師等非傳統意義的媒體研究人才。六是地方新聞專業期刊要結合地方實際打造地方特色,依靠創造性勞動改變辦刊生態環境,堵塞有償發稿道路,把新聞專業期刊真正辦成公益性刊物。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金課”;云技術;新聞傳播;實踐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教育部召開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在梳理和總結中國教育40年以來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基礎上,頒發了《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新時代大學本科教育“金課”建設的新理念。“金課”分為國家和地方兩種類型,以“國家級1萬門精品課程和省級1萬門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建設”[1]為主要建設目標。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全國高校一線教師率先投身于“金課”建設的教育事業,他們分別從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3個方面展開了關于“金課”建設的研討,呈現出探究視角和方法的多樣性。北京大學教育技術博士生導師趙國棟教授研發的“PPT云課堂教學法”將云技術引入教學,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做了很好的示范。華中師范大學徐敏教授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了以學習為中心的MAC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復旦大學顧俊、沈逸教授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分別探究了思政課程的教學實例、互聯網戰略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這些“金課”建設使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體現了教育工作者打造金牌課程的智慧和勇氣,展現了大學教師教育觀點的創新和使命擔當。

一、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

進入“人工智能+教育”時代,多種技術聚集一起,與教育向縱深加快融合。信息技術革命促進了教育教學的銳意改革,顛覆了幾千年來延續使用的教學模式,也拓展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和范圍,更促使教學形式和方法變得更加豐富多樣,慕課(MOOC)、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微課(Microlecture)、小規模在線課程(SPOC)等嶄新的授課形式已成為當下大學普遍推廣的教學模式。這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形式主要是將線下的實體課堂與線上的虛擬課堂兩種教學形式相結合,教師運用互聯網、多媒體、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對兩種課堂教學形式進行構思和設計,從而創建出具有新時代專業教育特色的金牌課程。

面對新聞傳播教育和課程改革,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閻立峰說道:“一方面,這是一個‘技術決定論’的時代,因此新聞教育必須適應變化了的時代;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需要適度地反‘技術決定論’的時代。堅守傳統的新聞價值觀點和責任意識,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2]這說明在技術時代新聞傳播專業的線下課堂仍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充分利用線下課堂的優勢,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具有人文主義素養的專業人才。

線下課堂中教師應引入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的面對面學習方式,以辯論、演講、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展開輕松而深入的交流與對話。比如,在對盧因守門人理論、李普曼輿論學、麥克盧漢媒介技術論等經典理論的解讀中,教師可以針對西方學者的某個觀點,對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啟發和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索事物的真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的思維、獨立的思考能力和作出正確判斷的人文素養。

東北師范大學終身榮譽教授何克抗曾指出:“美國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學者普遍認為,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主要是在課前與課后,包括資料查找及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3]換言之,教師可以結合線上課堂教學,在課前和課后適當使用互聯網的相關技術與學生定時互動,可以在課前將錄好的速課和微課發布在云平臺上,可以在平臺上布置在線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并以各種形式發布,包括文章、電子書、圖片或視頻等一切可利用的學習資源,也可以鼓勵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小組的形式在線發布作業作品。這種線下課堂的形式不僅符合現代社會知識碎片化的學習特點,還體現了探究式、合作式和個性化的學習模式。“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在學科或者概念的理解上都不同……如果希望讓所有的孩子在學業和生活上獲得成功,就需要定制化或者個性化,以適應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需要。”[4]

可見,在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新聞傳播的“金課”時,教師不僅要注重實體課堂教學方法的創新,著重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多種優秀的品質,還要對線下課堂進行獨特新穎的設計,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增強教學形式和內容的視覺效果。教師采用不同于常規的創意教學設計,會使學習內容脫穎而出,滿足不同群體的實際需要和心理需求,刺激和喚醒學生的感官系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他們開啟一場富有探索感和新鮮感的個性化學習之旅。

二、虛擬仿真“金課”

虛擬仿真課程是針對應用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開設的實驗實訓性課程。目前,理工類課程因其專業特點,正在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而文科類課程剛開始嘗試構建虛擬性實驗課。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倪萬指出:“人才培養應當充分利用校內已有的數據實驗室、融媒體實驗室等資源……形成可感化傳播、虛擬仿真技術,配合課程體系……將虛擬仿真技術與新聞實踐教學相結合,增強學生實戰能力。”[5]

為培養媒體融合時代的卓越傳媒人才,新聞傳播專業利用已有實驗室或新建的虛擬仿真實驗室,積極構建了實驗類的“金課”。在2018年入選的298個國家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中,新聞傳播學專業的10個項目獲批,包括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的災難事件融合報道虛擬仿真實驗、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電視演播室技術、山東大學的基于多角色扮演的新聞發布交互式演練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企業形象廣告空間體驗與傳播策劃VR實驗等。通過對這些項目的考察和文獻閱讀,我們發現新聞傳播專業的虛擬仿真“金課”建設需要注意兩個重點問題。

首先,在構建虛擬仿真課程時,教師應考慮選材和選題的獨特性和時代感,選擇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新聞”,好的題材會幫助學生看到世界的多個棱角,更好地體現新聞實踐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比如2020年1月份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全世界的人而言都是時刻關心的大事,它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和生存空間。以疫情為選題,圍繞新聞傳播專業課程,教師能夠構建出多門虛擬技術實驗類課程,包括疫情新聞發布、疫情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疫情專題欄目、疫情影像制作等虛擬演練課。一種課程能夠衍生出數十門虛擬仿真實驗課,以新聞采訪與報道課程為例,教師可以構建“中國新冠肺炎疫情融合報道虛擬仿真實驗課”,還可根據不同地域、區域和地方院校的實際情況以及辦學特色創建更多的疫情報道類虛擬實驗課,如重災區和國家一級防控響應區、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和浙江省疫情、歐美疫情(新聞傳播專業+英語、法語等語言專業)、韓國和朝鮮疫情(新聞傳播專業+韓語、朝鮮語)等。

其次,在結合虛擬技術與專業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巧妙的構思和設計,以最大化地再現工作的環境和場景,使學生沉浸在近乎真實的環境中開展實踐。以電視節目制作虛擬仿真課程構建為例,教師和學生一起對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天娛傳媒等知名機構的崗位和招聘需求進行調研,模擬成立一個以教師為總經理、學生扮演聘任員工的“金麥”大學生傳媒公司。結合本校的實驗室情況,師生共同擬定實踐方案,并結合“硬新聞”和“軟新聞”的特點,確定所制作節目的風格和內容,如“我們的白衣天使”“好好在家待著”等。學生在對實驗室已導入的節目樣本進行觀摩和演練之后,分成幾個節目制作小組,每個團隊在課程結束前必須上交一份節目制作的作品。教師合理恰當地安排人員的工作后,學生便開始虛擬操作流程,承擔不同的實踐工作任務,包括統籌規劃節目制作的每個環節和前期的籌備工作、撰寫劇本和后期字幕等文字工作、攝影和錄像的拍攝工作、使用虛擬技術對影像進行后期混音和剪輯的工作等。新聞傳播虛擬仿真“金課”不僅較真實地引入了電視臺、傳媒公司和廣告公司的工作流程及其一些經典的作品,使學生能夠提前體驗到工作的狀態,還給學生搭建了一個運用先進技術動手操練的平臺,更展現出新聞傳播教學形式的現代性和前沿性。

三、社會實踐“金課”

社會實踐課程是教育部要求高校積極建設的5種“金課”之一,分為兩種類型:“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國情思政課和“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課。

“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國情思政課把教學的陣地放在鄉村、山區和革命老區,通過對鄉村田野的實地考察與體驗,使青年學生具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去傳承和弘揚中國紅色文化傳統和革命精神,成為忠誠于黨和國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國家棟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現退休)秦珪在《新聞評論和新聞教育》中指出:“現在要求傳媒要‘走、轉、改’(走基層、傳作風、改文風)。這個要求很好,它也是老一輩優秀的新聞工作者的傳統。如果傳媒工作人員以及實習學生首先能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強傳媒的影響,對改變社會風氣也是有好處的。”[6]可見,新聞傳播教育對黨和國家的新聞輿論引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思政教育在新聞教育中是極其重要的。這門課的構建應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思想,使學生置身于國家山河,創作出一部部富有家國情懷的優秀新聞傳播作品,他們懷著敬畏之心去探究古老的非遺文化,帶著喜悅之情去尋找中國最美麗的鄉村,運用文字和影像展現出中國獨有的地域風貌和風土人情。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將比賽和教學融為一體的雙創型課程,是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一種全新嘗試,也是創新帶動創業的一種精神體現。正如卡倫在《創業簡史:塑造世界的開拓者》一書中所說:“創造新牟利體系的過程以及這一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也定會給社會帶來廣泛的、通常不可預見的影響。”[7]這里,“不可預見的影響”說明了實戰的創新和創造行動對個體來說是推動他們全面發展和取得成功的動因,而對整個社會來說這個價值是巨大而珍貴的,甚至可以改變歷史進程和人類命運,這一點我們通過史鑒可以清楚得知。以創新創業大賽的項目為契機,新聞傳播學科教育工作者需要肩負起艱巨而重要的歷史使命,在新聞專業課程中融入互聯網技術等各種技術,使用各種各樣的全球最新的軟件和設備,打造諸多一流的雙創型課程,比如人工智能影像制作、微電影創作、微課設計與制作、廣告設計與技術等競賽項目,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潛能和創造力,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行動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可以使他們的專業水平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事業蓬勁發展。

四、結語

伴隨著中國高等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課”的建設已進入全面開展的新階段,慕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微課、快課等多種教學形式在各大高校被廣泛推廣和實行,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和成績,獲得了師生的高度贊揚。新聞傳播專業遵循“金課”的建立原則,充分發揮線下課堂和線上課堂的雙重優勢,使用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制定了富有個性的學習方案;結合虛擬仿真技術與專業課程,與多家著名傳媒機構合作,開設了豐富多樣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注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帶領學生走進革命老區,用文字和圖像記錄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利用競賽的激勵機制,把“互聯網+”技術與課程融合,創立了多種多樣的“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從而構建出3種獨具特色的新聞專業金牌課程。我們希望中國的“金課”彰顯出東方獨有的紅色內涵,體現出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思路,在世界的頂級大學和學科中成為典范和榜樣,為全球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開啟全球“金課”建設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育,2018(12):4-9.

[2] 閻立峰.新聞傳播教育中的“變”與“不變”[J].傳媒,2014(14):25-26.

[3] 王竹立.碎片與重構互聯網思維重塑大教育[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45.

[4] 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美).混合式學習:用顛覆式創新推動教育革命[M].聶風華,徐鐵英,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58.

[5] 倪萬.全媒體人才培養中新媒體教學體系的建設[J].青年記者,2019(4):59-61.

[6] 秦珪.新聞評論和新聞教育[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46.

[7] 翁昌壽.文化創業: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生產與創新[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20:40.

作者簡介:魏錦(1979—),男,遼寧錦州人,研究生,碩士,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從事影像傳播與教育研究。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一、東方今報階段(XX年7月—XX年8月) 放假前,托人幫忙與東方今報胡楊副總聯系好了實習崗位,一放假,我和新聞班的惠萬里就到了今報熱線部實習。今報的記者都很年輕,大家關系都好相處,帶我的楊海霞記者和與我座位相臨的孫旭陽記者對我特別好。 到那后,第一次出去采訪是和一位做實習攝影的同學一起跟著楊文哲和攝影記者邱琦去做個車禍稿子。是一位農民開一奔馬機動三輪賣菜,可對他們鄭州市區是禁止進入的,當在一路口交警要將他們攔下時,農民可能心里一

1 慌,車子沒控制住就把交警給撞飛了。我們接到線索時,也沒有現場,受傷交警被拉往醫院,農民正被帶往交警隊。我們就直接去了醫院。到了醫院,受傷交警正接受檢查,一名女士扶著一名兒童(交警的女朋友和外甥)都在哭泣,哭聲充滿了驚恐。

第一次見到如此的場景,我嚇呆了。哪里還會采訪新聞當事人,就跟著他們亂轉。等把交警安置住院,我們就離開了。離開時,楊記者問我“你怎么不采訪啊?”我說“我沒見過這樣的場面,不知道該怎么采訪,他們在痛哭啊!”“這算什么啊,以后比這更慘烈的場面多的是!”他有點生氣的對我說。接著邱老師也發話了,“你看看你們兩個,一個不問一個不拍,以后還這樣就不帶你們出來了!”我們兩個聽了,都低著頭。

楊海霞老師讓我做的第一個稿子就是個大策劃,是“重磅閱讀”版上的,主題是探討社會上出現的“啃老族”(就是子女長大了但養活不了自己,不但不贍養父母,反而倒吃父母的年輕一代)問題。她只把選題告訴我,讓我去鄭州的都市村莊里去采訪尋找這樣的案例,她也找案例并且采訪有關專家。我就一個人到都市村莊里去找,以租房的名義,邊談房子邊和房東老太太們聊他們的兒女,讓我慶

2 幸的是,我去的每一家都算比較有典型意義,有新聞價值。就這樣跑了三個都市村莊,第二天又去了兩個街道辦事處,問問他們年輕人有多少事業登記,及這些人的基本情況。就這樣,光這一個事,跑了4天,寫好稿子,等了一個周,稿子終究沒有刊登。接著又做了黑龍江某地恢復婚檢和大學生可以結婚規定的“重磅閱讀”稿,我就一個人去河南財院、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工學院等校園轉悠,采訪大學生對可以結婚的看法。碰巧遇到了一位來自武漢的大學生,因為他們學校就有一名女大學生結婚了,女孩出嫁當天也也經歷了。這真是可遇不可求的沒事。但等我回去,被楊老師一提問,才發現自己問的好不詳細,許多細節都沒有問到。稿子寫好就刊登了,但沒有署我的名。這個雖然心里有點不是滋味,但還是可以接受的。與此同時,做了其他的一些小稿子。

后來得知我們那篇啃老族報道沒有刊登是因為采訪中心的領導與我們熱線部主任工作思路不和,因為我們這個稿子部主任也參與了就以一些理由給拿下了。與此同時,他們刊登了一篇確實很爛的稿子,我很生氣,就在內部論壇上發對刊登的這篇稿子的批評意見,講了些這篇稿子從選題到采寫的種種缺陷。后來,又因為一篇模仿杭州《都市快

3 報》風格的稿子被有象征意義的評為a稿而引起極大爭議(大家爭議的不是能否學習,而是應該如何去學習,不僅僅是只學到外在的形式)。該稿第一部分是群眾來信,訴說了自己乘公交的痛苦經歷,說司機態度如何如何不好。第二部分也是結尾僅用了100字左右的“記者核實”,說是核實只是打電話,問了問公交公司,公交公司說若有這樣的事,我們一定嚴肅處理,但他卻沒有采訪當事司機。但由于是所謂的都市快報風格就被評為了a稿。稿子刊登的第二天,一位女同志就來到報社要見記者。我才知道,公交公司有規定因負面事件只要見報,司機就被辭退。一篇小小的稿子,卻使一名工人失業了。我又在內部論壇上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就得到了應該承受的東西——部主任一連兩次在辦公室里傳達上面的指示:實習生不準亂發帖子。又告訴我連在“西祠胡同河南媒體”里也不準我發帖子。我很惱火,不讓我在內部論壇上發就算了,為什么外邊的網站也不讓我發,管制也太嚴了。其實,在這之前,我一到報社,就在內部論壇上發了一些對今報辦報的一些建議和活動策劃,受到了大家的好評。到的第7天就被采訪中心的主任(屬于報社領導級別)電話打到辦公室給叫了過去“接見”,問了我哪個學校的畢業了沒有

4 以后有什么打算如此等等,還鼓勵說以后多提意見?;仡^看看,成也發帖,敗也發帖!楊老師就私下對我講,其實報社里也不是那么的簡單,剛畢業以后別那么沖動了,有些時候哪怕你說的是對的,但你卻妨礙了別人或損害了別人,那么你就會有麻煩的。以后做人要低調,工作要高調,不差于任何人。孫大哥(我是這樣稱呼他的)常在請我吃飯的時候給我講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這些對我以后的影響是長遠的。

后來上面又有規定說不讓署實習生,只能署通訊員。這也是我不能接受的。這時,我見網上

有“蘇中周刊招聘實習生,工資每月500,包住,有福利食堂。而周刊管理團隊是由時代商報、現代快報、信息時報等中層領導加盟。”這些條件對我都是極大吸引力的,物質方面的不說,光廣州三大報精英加盟,還有中國名記者徐祥也準備加盟,就吸引了我,我若可以去的話該能學到多少先進的報紙采編經驗啊!但我還是小心的很,怕被騙,于是就上了“中國名記徐祥在線”找到他的信箱,給他發了信咨詢情況,他說他不去了,但那里面都是他比較好的朋友,肯定能學到很多東西的。我就投了簡歷,誰知 5 第二天他們就通知我8月15日到南京或揚州報到,我高興的很。就向熱線部主任和各位老師以及萬里告

了別,只身南下了。走的時候,因為來的時候是告訴胡總要實習2到3個月的,可我呆了20天就要走,心里沒有勇氣去見他,給他發了個短信就匆匆地很不好意思到離開了東方今報。

實習小結:記者見證新聞事實時,頭腦要冷,心腸要熱,方能作好記錄時代的職責。許多出現問題的新聞,都是因為我們違背了新聞傳播的最基本原則,比如客觀、公正、平衡等。做新聞,首先要學會做人,只有這樣才是合格的新聞人。

二、八怪文化傳播公司階段(XX年8月—XX年11月) 8月14日,從商丘出發前,那邊告訴要我去泰州,說是主編老家在那里,主編剛好在那辦事。售票員居然不知道有泰州,告訴她那時胡總書記的老家,她很不好意思,但查后知道沒有票。我就先到徐州,等車到凌晨2點才坐上開往泰州的火車。

15日上午11點到達泰州,后又隨同主編夏先生和從北京來的副主編曲先生,到了興化市的戴南鎮。這個鎮是不簡

6 單,它是中國不銹鋼名鎮,不銹鋼產量據說能占全國的1/3,全鎮不銹鋼企業達XX家之多,年產值100億元。到了才知,我們就在這里上班!而一切都沒有準備好,于是又和主編大人一起找房子租房子,裝卸電腦,一忙就是半個月,整天就是購置家具,搬運東西。上班了才發現,這位夏主編就是中國名記徐祥先生!而所謂的“周刊管理團隊是由時代商報、現代快報、信息時報等中層領導加盟”,指的就是他一個人(副主編是在時代商報做過編輯部主任,編輯部主任是現代快報來做兼職的,但他們二人不久就離去了。),因為他確實是在這三家單位都做過。而福利食堂就是我們租的一處民房院落的廚房,當然還雇傭了一位伙食師傅。更讓人受不了的是,說這半個月沒上班,伙食費就不給大家要了,呵呵!倒挺大方的!就算是民工也不能只管飯吃啊!大家見面,都驚乎上當。但既來之則安之。人家有工作經驗的、有已經畢業了的,都忍受了,我也只好忍受。其實他的采編技能確實了得,曾做出許多有影響的報道,但感覺由于性格原因,領導水平也確實不敢恭維。

上班了,要做所謂的江蘇科技報新周刊,其實是私人出錢租用刊號而已。我們就開始從網上收集國內省內新聞,當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2、從“有機運動”到“有機規制”: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域下的新聞自由

3、基層新聞記者新聞敏感性提升策略探索

4、新聞評論中新聞事實的功用與核實

5、基層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意義與途徑

6、試析融合媒體環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

7、數字時代新聞生產者的“后在場”及現場新聞重構

8、從解困新聞學視角看新聞報道和記者角色

9、淺析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的策略

10、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與新聞教育改革

11、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傳播實務教學的全場景模式探索

12、淺談網絡新聞傳播影響下的傳統新聞編輯理念創新

13、新聞是事實的建構:探討非虛構寫作背景下新聞真實性的邊界

14、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新聞人的“思想磨刀石”

15、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及影響探析

16、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與“新聞學概論”教學邏輯探究

17、網站新聞采編如何應對新媒體時代新聞價值的嬗變

18、論新聞記者如何從平淡生活中抓出新聞

19、淺談新形勢下基層新聞工作者如何做好新聞宣傳工作

20、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探析

21、關于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及影響探討

22、淺論新聞記者面對突發新聞事件做出的具體舉措

23、新聞專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實踐探索

24、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在輿論監督中的相關性分析

25、電視臺新聞記者提高新聞采編能力方法研究

26、新聞倫理與新聞的建設性

27、好新聞是新聞背后的新聞

28、新聞要素及新聞要素對新聞工作作用的分析

29、論網絡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編輯理念突破策略

30、省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浙江省古道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

31、論新聞傳播學視域中的新聞策劃在新聞報道中的地位

32、蘇聯新聞學及新聞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未來路徑研究

33、學習恩格斯新聞思想做好新時代新聞工作

34、算法新聞在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倫理困境

35、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影響探究

36、算法新聞分發平臺對新聞業態的影響

37、《政府新聞發布工作手冊》連載之二政府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

38、新媒體時代如何增強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編能力

39、好新聞、大新聞與新聞價值的量化

40、新聞記者要具備新聞敏感和新聞工作責任感

41、設專人找新聞、畫新聞、評新聞

42、新聞黑箱:智能化新聞生產與技術風險

43、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建設性新聞發展探究

44、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與創新: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和中國新聞傳播類學院的合作

45、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下的新聞傳播史論教學模式創新

46、“沉浸式新聞”傳播模型和VR新聞結構模型分析

47、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90周年暨中國新聞教育、新聞學研究9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48、從央視數據新聞可視化看數據新聞人才培養

49、新媒體時代如何增強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編能力分析

新聞專業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問:你很早就出國留學,是如何走上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道路的?

答:1986年,我公派到加拿大留學,無意中去了一個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研究的重要院?!鏖T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到那里的第一學期,我旁聽了西方批判傳播學重要奠基者達拉斯·思邁斯(Dallas Smythe)的國際傳播政治經濟學本科生課。他曾任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首席經濟學家,為美國廣播電視管制中“公共利益”原則的建立作出過貢獻。然而,我去的第二年(1987年),里根主政下的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就把“公正準則”給廢除了,說它不符合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這一準則要求美國廣播電視提供一定的公共事務報道,并在報道中對不同立場保持公正。這對我是個極大的震撼,因為“公正準則”實際上是美國新聞報道的專業主義和客觀性原則的很重要表達。在廣播電視政策領域,這也是“公共利益”原則的具體表現之一,其核心是公眾得到充分和公正信息的權利,要高于廣播電視擁有者的產權,以及資本以作為公共資源的無線電波牟利的絕對自由?!肮郎蕜t”被廢除,是美國廣播電視管制中“公眾利益”讓位于資本利益的癥候。

部分受這一事件的影響,我的碩士論文主題是北美新聞客觀性理論與實踐。在我讀博的前期,我和導師合作,在碩士論文基礎上寫成了《維系民主?新聞與客觀性的政治》一書。在書中,我們提出,媒體的資本邏輯和民主邏輯之間是有矛盾的,前者是一元一票,后者是一人一票。在北美,以客觀性為核心的媒體專業主義的危機與資本主義自由民主體制的危機組成了一體兩面的“雙重危機”,而一個危機中的新聞客觀性體制已無法承擔起維系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大廈的重任了。正因如此,自由主義傳媒理論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新聞自由、第四權力、新聞市場中的“消費者至上”等,其實都是“消耗殆盡了的意識形態”。[1]

問:你在中外媒體和意識形態領域深耕多年,前面你也涉及了新聞專業主義問題。你是如何在中外媒體的不同語境下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答:1997年,我得到了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傳播學助理教授職位,那個學校也是批判傳播學重鎮。[2]在那里的三年間,我開始從博士階段研究的中國媒體改革和意識形態問題轉向聚焦中國電信和更廣闊的信息產業的改革。正是在研究“三網融合”問題過程中,中國無處不在的革命遺產和社會主義經驗刺激我重新研究中國的媒體和意識形態領域。

于是,我花了10年時間,在2008年出版了有關中國傳播政治經濟的第二本英文書,其中文版不久前以《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為名在臺北出版。我在這部書中突出了重新言說社會主義的主題:第一,揮之不去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歷史遺產;第二,有關中國改革何去何從的媒體和網絡討論、社會抗爭與中國社會主義前途的關系。應該說,10多年后,這兩個問題不僅依然相關,而且因全球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而變得更加尖銳了。

也正是在對中西方媒體的比較歷史研究中,我發展了對“新聞專業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我不是抽象地反對新聞記者的專業精神,就像我沒有抽象反對新聞客觀性原則一樣。專業精神有如工匠精神和敬業精神,各行各業都應如此;但一旦上升到“新聞專業主義”,就有了“至上”的意涵,成了一套意識形態,規范著新聞媒體與國家、市場和社會的權力關系。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專業主義成為美國的主導性新聞理念,這一過程有其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背景。針對美國報業的壟斷與集中的傾向、政府是否應該干預的討論,以及新聞業越來越受制于商業集團和資本利益的事實,專業主義一方面成了報業阻止政府管制的護身符,另一方面又成為自由主義媒體精英社會改良和中產階級自我身份認同的基石。畢竟,哪家私人媒體公司會自愿接受國家管制,誰又愿意把自己定位為商業媒體中為資本服務的雇傭勞動者呢?更重要的是,美國專業主義新聞業的存在還基于一套有關社會基本價值的意識形態“共識”。

事實上,只有在意識形態“共識”被假定存在、論爭有限的條件下,新聞記者從“客觀”和超越政治派別的公共利益立場的報道才有可信度。但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后期反越戰和民權運動的興起,美國社會在二戰以后出現的福利資本主義“共識”被挑戰,新聞專業主義的“黃金期”也就過去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媒體產業結構和政治文化條件發生了重大改變。在當下的美國,伴隨“事實”和“真相”的極度商業化,以及社會撕裂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希拉里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精英因自己的傲慢和缺乏反思性而失去制造“共識”的能力和信任。在這一的語境下,即使你提供更多的真相,那些被希拉里罵成“失敗者”的選民們也不會選擇相信的。這里涉及中國傳統傳播理念中的“心”與“思”的關系。針對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和自由主義新聞業的“雙重危機”問題,解決的辦法不是更多的真相和媒體專業主義,而是更多的實質性民主,讓民眾免于對自己生活沒有控制和預期的恐懼。

回到中國新聞業的語境下,如果把新聞專業主義理解為美國自由主義新聞理論中的那一整套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的媒體權力關系和新聞規范,那它沒有發展的制度空間是事實。實際上,這一套在民國時代就被爭取過和嘗試過了,但是,“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新聞理想,早被中國革命發展的歷史否定和揚棄了。在中共新聞史中,黨性、專業性、群眾性的關系問題,在延安時代就已經有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論和實踐了。當然,這個問題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新聞專業主義之所以作為一種受壓制的理想,不斷被提出來,其強調的顯然不是工匠精神意義上的敬業,其針對的也不是媒體的市場化和商業主義所帶來的問題。相反,它以媒體改革為契機,爭取的是媒體和知識精英相對于政治權力的自主性,以及新意識形態霸權。20世紀90年代以后,媒體的商業化和市場化在為專業主義理想的表達提供了經濟基礎的同時,又因帶來了新聞領域的腐敗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偏頗而失去廣泛的社會認同。

正如我在《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所指出的,中國商業化媒體中的新聞專業主義具體實踐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高度契合。當下,媒體專業主義倡導者的困境也很明顯。一方面,傳統媒體市場的萎縮、極端商業主義、新聞工作的“民工化”、自媒體甚至“機器人寫作”已經侵蝕了媒體精英的專業主義經濟和職業根基;另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國內外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斗爭、社會利益的分化以及干群之間的矛盾又使執政黨不斷強化媒體的黨性原則和各種宣傳紀律,并不斷要求媒體人通過“走轉改”等行動貫徹群眾路線,以“人民的名義”從事新聞工作。

問:你會如何回應對以你為代表的傳播政治經濟學者的如下批評:“只批資本,不批權力”,以及你如何看待“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這樣的說法?

答:第一,這里的“權力”一詞特指國家權力,而有時“市場”一詞又用來隱喻“資本”,尤其是私人資本。[3]實際上,這可以說是一些學者按自己所假定的“國家對市場”或“國家對資本”二元論設置的一個稻草人目標。在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學框架里,國家和資本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相互構建的兩種權力,我們不能脫離具體的社會制度和政策語境抽象地談這個問題。

前文提及美國廣播電視管制中曾經有過的“公正準則”,這是福利社會時代美國國家權力節制資本權力的一種表現。在新自由主義時代,國家權力越來越從屬于資本的權力,所以,“公正準則”被拋棄,公共利益原則也邊緣化了。在中國的語境下,面對跨國資本對中國網絡的影響、私人資本在娛樂圈的呼風喚雨,我們為什么不能批判資本,要求國家站在人民的立場,來節制私人資本的社會傳播權力呢?此外,對市場威權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偏向,批判傳播學者也一直持批判的態度。換言之,由于批判學者大多是希望中國能在改革中發展與完善社會主義,在利用資本的同時節制資本,所以從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他們被認為“不批權力,只批資本”并不奇怪。

第二, 我在2017年的一個演講中闡述了對中共新聞理論中“正面宣傳”原則的理解,這被看成是為制度辯護。我認為,這與“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

在中國共產黨的新聞理論和實踐里,新聞媒體從來就不是媒體公司及其雇傭的專業記者的事,它本來就是黨的工作的一部分,還被稱為是人民的事業。作為一個新聞理論原則,正面宣傳不是不批評官員和具體政策,而是突出社會主義媒體的價值引領作用。

而“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實際上是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另一敘述,其所假定的是一個穩定的民族國家政治秩序內的媒體批評和正面宣傳的關系。但是,放在國際意識形態斗爭的語境下,事情就不是那么簡單了。面對你死我活的國際政治斗爭,面對階級對立條件下的話語斗爭,“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同樣沒有什么意義。西方媒體會對中國這樣一個堅持社會主義宣稱的國家保持又批評又贊美的平衡嗎?面對那些旨在顛覆一個國家政權的聲音,能期望其有贊美的動機嗎?面對真實世界里的意識形態斗爭,這種去政治化的說辭看似不言自明的公理,實際上經不住推敲。在一個強勢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中建設社會主義,需要有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批判,需要強化用社會主義價值來引領輿論。這與“為專制辯護”和“為腐敗官僚辯護”是不同層面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從學理層面把兩者分開,并在具體的報道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正面引領和批判的關系上,還有一個歷史的維度。資本主義是一個發展了500多年的制度了,它是一個守成的制度,它的核心價值是其意識形態機器幾百年引領的結果,而且已經成了在國際上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而中國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的歷史,不僅內部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和挫折,而且一直處于資本主義強大的意識形態攻勢之下。

在過去,我們往往片面強調美國媒體對政府的批評角色。實際上,對政府的批評只是美國媒體的一部分功能。競選期間的政治廣告是對制度合理性和體制優越性的最好宣傳。對美國這樣一個帝國式民主國家(imperial democracy)而言,外交更是內政的繼續,對外宣傳也是宣傳。當我們把美國整個國家的對外傳播與美國媒體的對內功能割裂開來,并拿美國私人媒體的部分功能來衡量中國的媒體功能時,我們已經陷入了美國國家的意識形態迷思,忘記了美國國家的帝國主義性質。

總之,媒體批評很重要,輿論監督不可缺,這毫無疑問。但是,不能拋開一個國家的性質及其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和國內外意識形態斗爭中的態勢,抽象地談媒體的批判和正面宣傳問題。當美國統治階層已經把中國當作戰略對手,當美國媒體對中國充滿偏見甚至敵意,當國內外勢力利用各種新聞事件制造直指體制的負面輿論,甚至要用謠言顛覆政權的時候,“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這樣的言說,就不再是不言自明的常識。

問:你學的是西方資本主義語境下的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你是如何用它來構建中國的傳播政治經濟學的呢?

答:我是在1994年做博士論文的時候,開始對中國新聞傳播進行政治經濟學分析的。當時,中國媒體正處于1992年后的商業化大潮之中。周末版、珠江經濟廣播電臺、東方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各種都市報紛紛登場,商業化大潮一浪接一浪。當時自由主義學者的假定是,中國媒體的商業化能帶來其所想象的媒體民主化,而西方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傾向于簡單地認為,中國走上了與全球資本主義接軌的不歸路。

但是,我十分警惕這兩種想象。原因有兩點:第一,我在碩士階段的研究和《維系民主?》一書中已經完成了破除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和新聞專業主義迷思的工作。這為我反觀中國媒體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1998年,我的博士論文以《媒體、市場與民主:黨的路線和商業路線之間》為書名在美國出版。在這本書中,我指出,20世紀80年代新聞改革的一些理論有自由主義和技術精英主義的傾向,雖然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商業化帶來媒體業的發展和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社會表達的空間,但是,商業化和市場化并沒有給工人與農民帶來更多的表達機會,甚至還帶來了腐敗,例如“紅包新聞”。正如我后來在一篇文章中所反思的那樣,在當時的后冷戰語境下,“民主對專制”的話語已取代了“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國際意識形態框架。有關中國媒體商業化和民主化關系的研究,也正是在這樣的后冷戰“民主對專制”框架中展開的。

第二,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國,當時所持的有關中國改革的“初心”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向資本主義全面轉型。到了國外,這一“初心”一方面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傳播學的強化,另一方面又使我對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所持的中國已經走向資本主義導向的改革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因此,我一直堅持社會主義的學術主體性。我希望中國更民主,但我學術中的民主不是資本主義的“自由民主”,而是社會主義的“人民民主”。在《媒體、市場與民主》中,我認同人民民主是一種更有大眾視野的實質民主觀。[4]作為《維系民主?》一書中對西方資本主義批判立場的延續,在《媒體、市場與民主》的結論部分,我強調對社會主義的重新言說。

總之,我呼喚的是社會主義方向的改革,而不是市場化一路走到底,因為我在《維系民主?》中已經清楚表明,媒體商業化有反民主的傾向,而資本主義更不是出路和歷史的終結點。這不是我不知“中西語境”的區別、盲目拾西方批判學者牙慧的結果,而是我從世界歷史的高度,從中國革命的內部邏輯出發,不但認同馬克思所說的作為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可能性的共產主義,而且直面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更重要的是,我反對那種“西方已經吃飽了才要減肥,我們還餓著”的線性歷史觀和西方中心主義思維,認為只有西方批判知識分子才配批判資本和談社會主義,而談中國社會主義不是不知“文化語境”,就是政治投機。

面對當下普遍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有人提出了醫療、教育、養老、住房這些社會領域的去商業化,認為這符合社會主義的目標。作為新聞傳播學者,我認為這一領域的去商業化是前面這些社會領域去商業化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因為,新聞傳播事關社會的精神生活、價值和方向,生活的意義,以及“什么才是好的生活”的定義。

如前所述,我的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在今天中國傳播業包括媒體本身已經市場化和資本化,也即成為經濟基礎的重要部分的時候,重新言說和探索社會主義是否還可能?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但政治的主體性和意識形態領域也具備相對獨立性。早在2000年,我就與美國的一位資深傳播政治經濟學者同事有過爭論,認為中國與數字資本主義整合的過程不但還沒有完成,而且充滿了斗爭。原因有二:

第一,官方沒有放棄社會主義話語。作為一個意識形態問題的研究者,我相信這個話語本身是有力量或社會效用的。第二,一些老百姓還在用社會主義話語來抗爭。當然,有些人對此也是視而不見,或者貶低人家沒讀過書。在一個國內的課堂上,我還碰到過一位博士生,當我說到一位底層報攤老大媽,用“這不是社會主義”來挑戰侵害她利益的行為時,就說這個老大媽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她沒有讀過書。我猜想,這位博士生的言下之意是這位老大媽沒有讀過自由主義經典吧。讓我欣慰的是,當我離開校園坐上出租車,與司機談起課上內容時,我得到了共鳴。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我不認為社會主義僅僅是官方的口號,而且它也是下層民眾用以影響國家和規訓市場,使二者服務于人民的日常實踐。當然,理想的情況是,有關社會主義的言論能在一個比較開放的條件下,在一個相對平等的語境中,通過競爭,贏得勝利,成為一種共識。但事實上,這個游戲是不平衡的,反社會主義的聲音內外結合,形成了強大的跨國話語聯盟和實際上的話語霸權。

問:你如何定位自己的學術研究與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關系?

答:我做研究的最終落腳點是建立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驗的學術話語體系。我自認是一位社會主義者,這點我從來沒有隱瞞過。在這點上,我對去年8月去世的埃及馬克思主義學者薩米爾·阿明(Samir Amin)公開亮明自己政治立場的勇氣充滿敬意。我不在乎別人說我的學術因為明顯政治立場而“不客觀”和“不專業”,這與我前面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分析是一致的。

作為一位海外華人社會主義學者,我一直關切中國學術主體性的問題。建立中國學術主體性的國內語境是繁榮中國哲學和社會科學、促進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國際層面,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持續的農耕文明的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和在世界體系中的“崛起”,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可能引發社會科學范式轉變的“非常規”案例。從傳播學的角度,這涉及整合不同的學術資源,包括中國傳統知識中的傳播智慧和民間文化、基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受西方自由主義新聞觀和美國主流傳播學影響的國內主流傳播研究、受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影響的批判傳播學術等。

我的學術對話對象不僅包括自由主義和各種技術決定主義的傳播理論,也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各種“后學”框架下的傳播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我希望通過反思這些學術資源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城市中心主義、白人種族主義以及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等問題,建立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立場的跨學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術模式。我所創立的中加全球傳播雙碩士學位項目和我近年在故鄉浙江縉云的學術實踐是這一模式的嘗試。

任何學術話語都是特定歷史語境的產物。當下,中國還是處于引進國外社會科學理論和概念的過程中,可我們的實踐早走在前面了。在新聞傳播領域,前面我們談到過自由主義新聞理論、新聞專業主義概念,當然還有西方的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然而,這些都解釋不了中國豐富的現實,更遑論指導中國當下的國際國內傳播實踐了。更令人窘迫的是,我們還有可能在國際話語場上陷入被動。

以軟實力問題為例。2018年6月,我在美國開完一個國際會議之后,與一群來自中國的年輕學者談笑,說要寫一篇文章,叫做“你也配姓趙?!”大家知道,軟實力是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來的一個概念。這是美國精英內部的一個策略性說法,意在維護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中國把這個概念當作一個中性概念,平移過來,也說建設軟實力。幾年前,我就在《文化縱橫》上發過文章,認為國內對這個概念有誤讀和誤用。重要的是,美國精英不干了!去年年初,美國民主基金會的學者發布的報告,實際上是以趙老太爺的口氣,打了阿Q一個耳光,說,“你也配用‘軟實力’這個詞?!你們那是下三濫的‘銳實力’!”很快,英美主流媒體就開始宣傳這個報告,奈自己也寫文章炒作這個概念。因為我剛好姓趙,我說了這個后,大家笑成一團,覺的這個文章由我來寫,特別有幽默效果??墒亲屑毾胂朊绹?、學界和媒體界在中國問題上的基本意識形態共識,我還真幽默不起來。

(作者單位: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

[1] 我們還指出,蘇聯的失敗不能證明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主義探索的無效,而右翼民粹主義者的反叛也給先前極為自滿的自由主義政治和媒體精英們敲響了一個極為必要的警鐘。

[2] 當時,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批判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已經退休,我的位置是接替他的。

[3] 許多年前我在國內講課的時候,也經常聽到學生以此質問批判學者。近年來,學生們理論水平提高了,跨國資本和私人資本的權力對媒體和傳播業的影響也更昭然若揭了,這樣的問題很少聽到了。

[4] 我還引用了加拿大著名政治學者C.B.邁克菲森(C.B. McPherson)的民主理論,因為他承認在資本主義“自由民主”之外的第三世界民主觀,也就是非自由主義的民主觀。

上一篇:現代農業管理論文下一篇:農業傳播技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