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

2024-03-26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來,對工業廠房內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提高廠房的內環境質量的重要環節,則是加強和改善廠房的通風設計。加強廠房內的氣流組織設計,使新鮮空氣流經操作區,并帶走影響工人健康和產品質量的大量余熱、污濁氣流和有害氣體,提高空氣質量。根據武鋼建工集團鋼結構分公司主廠房自然通風現狀,從理論上分析造成目前通風效果不佳現狀的深層次原因,結合該廠房建筑結構及工藝生產特點,并給出相關整改措施及建議,對此類焊接工藝廠房的通風設計進行思考及探索,對類似廠房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通風;中和面;氣流分布

1 概述

武鋼建工集團鋼結構分公司主廠房總建筑面積為40716m2,廠房由4跨組成,每跨分別長33m、33m、27m、24m,廠房總寬117m,總長348m,廠房檐口標高16.13m。廠房內設鍋爐壓力容器跨、重鋼跨、結構跨、輕鋼跨,廠房兩端設準備跨及拋丸跨,主要生產工藝為焊接作業。

主廠房屋頂布置10條自然通風器,準備跨廠房屋頂布置6條自然通風器,拋丸跨廠房屋頂布置4條自然通風器,外墻下部設玻璃窗。

金屬結構廠自投產以來,自然通風效果較差,尤其在中間跨、主要焊接區域存在煙氣積聚問題,工作環境惡劣,嚴重影響職工身體健康。

2 現狀分析

2.1 通風現狀

①車間東西向進深達348m,南北向進深達117m,中間跨區域幾乎無空氣流動,此類區域布置為重鋼跨、結構跨,煙氣積聚嚴重,人體感覺憋悶和燥熱;②5m以上的空氣呈煙霧狀,懸浮顆粒物積聚,流動緩慢;③靠近門窗開啟區域,空氣流動較快,大門入口空氣流速實測約為4.5~9.6m/s,對流效果較好;④冬季門窗多數處于關閉狀態,整個車間煙霧彌漫,能見度不足10m。

2.2 建筑現狀

①大門12扇,可開啟面積357m2,常開啟的為4~5扇,常開啟面積約為150m2;②單層玻璃塑鋼推拉組合窗49個共697.5m,可開啟面積732m2;③屋面自然通風器1242m,喉口尺寸3m,可通風面積3726m2;④主要焊接區域23~36軸線、E~F1軸線建筑面積17361m2;F1軸線處廠房外墻皮布置了附垮建筑,無自然進風口。

2.3 風量計算

此次主廠房的自然通風理論計算,在工藝、土建、窗孔位置和面積確定的條件下,計算能達到的最大自然通風量,校核工作區溫度是否滿足衛生標準的要求。

主廠房自然通風全面換氣量G=Q/c.(tp-tj) kg/s [1]

式中,Q——車間的總余熱量,kJ/s;

tp——車間上部的排風溫度,℃;

tj——車間的進風溫度,tj=tw,℃;

c——空氣比熱,c=1.01kJ/kg,℃。

自然通風量計算約為900000m3/h。

根據工程經驗,此類焊接廠房通風所需換氣次數約為3~5次/h,按此計算主要焊接區域所需最大風量為1400000m3/h,最小風量為840000。[2]

2.4 現狀分析

根據理論計算,此廠房自然通風量滿足要求,但是實際運行時通風效果較差,分析原因如下:

①理論分析。

圖中F1為進風窗孔面積,F2為排風窗孔面積,△P1為進風窗孔的內外壓差,△P2為排風窗孔的內外壓差,中和面以上為排氣區,中和面以下為進氣區。

根據(F1/F2)2=h2/h1[1],進排風窗孔面積之比是隨中和面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中和面上移,排風窗孔面積增大,進風窗孔面積減??;中和面下移,則相反。

廠房自然通風設計的思路應該是盡量設法降低中和面的位置。中和面的位置低,意味著由室外進入廠房內的新鮮空氣,部分或全部流經作業區范圍,對降低作業區溫度、提高作業區空氣質量,即提高自然通風效果,將起著決定性作用。中和面的位置越低,則圖中h2值就越大,排氣壓力△P2就越大。在排氣量一定的前提下,增大排氣壓力△P2則可減小排氣口天窗開口面積F2。在熱車間都采用上部天窗進行排風,天窗的造價要比側窗高,因此中和面位置不宜選得太高[1]。不言而喻,減小天窗開口面積,必然對減少廠房結構斷面、降低廠房土建工程投資起到較大的作用。

由自然通風原理可知,當進、排氣量為定值時,降低中和面位置的關鍵手段,就是合理協調進、排氣口面積的比值。當進氣口面積F1大于排氣口面積F2時,則中和面的位置低,反之,當排氣口面積F2大于進氣口面積F1時,則中和面積位置高。

此廠房F1/F2=882/3726=1/4,中和面處在比較高的區域,甚至高過于天窗,導致天窗的一部分也成為了進風口。由于其h2值很小,甚至導致排氣壓力△P2為負值,此種情況下,盡管設置了的高大的天窗,很大的排氣口面積F2,由于排氣壓力△P2較小,沒有充分的發揮天窗的排氣功能,沒有取得應有的通風效果。

在廠房自然通風設計中,應合理協調進、排氣口的面積,力求進氣口面積不小于或大于排氣口面積,對提高自然通風效果的尤為重要。

②出于車間防風霜雨雪和防盜安全等問題的考慮, 實際使用中門窗的開啟數量較少,使得室內外空氣流通受阻;而門窗全部開啟的可能性存在一定的困難,造成通風量不滿足設計及使用要求。

③F1軸線處廠房外墻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廠房23軸至36軸之間只有一側可進風,此區域無有效進風,造成此區域乃至中間跨區域氣流分布不均,通風效果較差,無法滿足設計風量的要求。

3 整改措施及建議

3.1 增加進風面積

根據理論分析及計算,此廠房進排風面積比達1:4,進風面積偏小,應增加進風面積,降低中和面位置,提高通風量。

在充分考慮車間防風霜雨雪和防盜安全等問題的前提下,盡量將車間外墻窗戶及大門開啟;在窗戶下部增設可調節百葉進風窗,夏季全部開啟,冬季根據實際需求可將百葉窗關閉;在窗戶上部增設百葉進風口,保持開啟狀態。

3.2 增設送風機

針對F1軸線處廠房外墻皮布置了附垮建筑,廠房23軸至36軸之間一側無有效進風,在附垮建筑屋頂布置送風機,對此區域進行有效送風。

3.3 合理分區

對于特大廠房通風,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通風分區計算[3]。

此廠房為多連跨廠房,即便送風面積足夠大,由于跨度太大,氣流組織不合理,中間跨區域通風效果依然不佳。由于廠房結構不可進行較大改造,對中間跨區域可適當增加屋頂風機進行機械排風,由于屋面自然通風器無法關閉,為防止氣流短路,取消部分自然通風器。同時增設誘導風機對氣流進行引導,將氣流合理分布。

參 考 文 獻

[1] 孫一堅.工業通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 郭豐年.鋼鐵企業采暖通風設計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6.

[3] 孫權.特大廠房通風設計[J].武漢:湖北土木建筑協會,2009.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增加、工業發展、環境惡化,環境保護與綠色技術逐漸被人們提上了日程。各種行業都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都開始使用綠色技術,冶金作為一種傳統的、重污染的工業也該使用綠色冶金技術。冶金工業符合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而綠色冶金符合中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需求。所以在現有技術上合理利用資源、節約能耗、減少污染,實行綠色冶金及環境保護成為中國冶金行業發展的目標。

1綠色冶金模式

何為綠色冶金模式?整理總結過去冶金行業耗能過大造成較大的能源浪費以及污染嚴重的問題,科學生產對現有的鋼鐵生產體系改造調整。實現能源充分利用,循環使用二次利用分級利用多種方法,并舉促進生產實現科學發展。按照循環經濟的基本規律,以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為主要核心內容。全面實現產品生產、能源轉換、廢棄物處理在利用三種關系協調的目標。能夠很好的與社會上其他行業和生活共同發展,在生產過程中科學運用信息化技術研發管理推廣智能控制系統。能源轉換方面,實現能源高效使用,多級利用廢棄物變廢為寶。

2中國綠色冶金發展

2012年鋼鐵行業發布了新的排放標準,2013年修訂整改了粗鋼、焦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2014年出臺修訂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法》,2016年9月發布《有色工業發展規劃》。最緊要的是“十三五”規劃的出臺,成為引領行業綠色發展的信心,順應綠色發展的要求,以冶煉減渣化、少害化推行綠色金屬冶煉開發成果,學習交流研發、生產企業在該領域生產過程控制、工藝改造、環保節能、防治污染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為推動產業升級、提升我國綠色冶金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競爭做出重大貢獻。一系列措施的出臺表明中國對綠色發展工業的決心。

3中國綠色冶金面臨的問題

3.1冶金工業產能過剩與生產量過大。

冶金工業布局過于高度密集,對環境、資源的承載力都是一種負擔。在中國不足8%的國土上分布著絕大多數的工業。其次生產量太過龐大,已經遠遠超出了市場需求。

3.2能源消耗和污染量大以及企業節能減排進展不平衡

在京津冀地區、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消耗著全國42%的煤炭,60%的礦石,只生產55%的鋼鐵環境負載力接近飽和,而且每個企業綠色冶金進展差距大節能減排非常不平衡。例如寶武集團2014年粗鋼產量331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只有1.5萬噸。而小型企業產量不但小排放量還是重點企業的好多倍,所有重點企業生產了高法87%的鋼,二氧化硫排放只占47%,相反其他企業生產了13%的鋼二氧化硫排放量多達53%。

3.3對冶金工業環保監控是否嚴格?

3.4冶金產品出口量大,加速資源、能源、環境的消耗

自2005年開始我國鋼鐵行業迎來大發展,成為鋼鐵產品凈出口國。2016年出口鋼材高達10843萬噸,凈出口鋼材總量達到了9496萬噸。鋼材的生產需要大量用水,而且會產生各種廢棄物,我國鋼鐵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約為1.7億噸可裝滿10萬個火車皮,綜合利用率只為44.7%。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為7.35萬噸,煙塵7.02萬噸處理利用率低。大量的多余消耗鐵礦石,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4實行綠色冶金與環境保護的措施

綠色化、智能化是鋼鐵工業結構升級解決產能過剩、產業發展的兩個主要方面,不僅是為了技術更是為了冶金工業未來。

4.1大氣污染治理

提供最新綠色冶金處理技術,利用冶煉過程產生的余熱吸收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用來制作化工產品如硫酸等此外冶金工業中產生廢棄中含有大量氧化鐵成分,可以收集二次利用一年下來相當于國家多了一座200萬噸的鐵礦。綠色冶金技術還可以固定住廢氣中的有用物質充分降低廢氣污染。例如寶武鋼鐵企業二次能源的全部回收利用,于1997年底建立的全燒低熱值高爐煤氣發電機組,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減少。如圖

4.2水污染的治理

鋼鐵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大量用水,具不完全統計一年鋼鐵行業用水量多達3.21億噸。相當于22個西湖。中國國內除寶鋼、首鋼、等一些特大鋼鐵企業用水達到噸鋼耗新水4.0立方米外其余企業差距還很大,污水處理采用循環冷卻水系統處理排放污水,此外利用物理化學法對生產污水預處理大部分懸浮物。綠色冶金技術已經研發出了生物處理鋼鐵廢水方法,通過生物強化技術,向污泥中投放復合型微生物即環保高效又處理效果好。通過各種冶金綠色技術完成對污水處理。

4.3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

在冶煉過程中礦石伴生有大量其它元素,有些伴生的元素甚至超過了鐵元素本身的價值。如果不能好好從廢渣中提取出有用元素,那就太可惜了就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梢酝ㄟ^水萃法提取鋼渣制作鋼渣水泥,還可提取鐵類氧化物在生產過程重復使用如在鋼渣中提取氧化鐵作為高爐的輔料提高高爐鐵水產量等,實現我國資源友好型社會建設。

5結語

綜合以上我分析的觀點,作為中國國民的支柱產業,冶金行業要想長久下去,必須為自己的未來進行打算,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不僅實現經濟價值更實現了國民社會主義價值。為了美好的明天為了干凈的水為一片蔚藍色的天,打造中國綠色冶金與環境保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偉《中國綠色工業建筑發展現狀及方向》《中國鋼鐵工業環境保護白皮書》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第3篇

一部首鋼史,半部北京史”。1919年成立的首鋼曾為新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殫精竭慮,面對當今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首鋼又為綠綠色低碳和創新發展作出示范。在科學技術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首鋼園區通過綠色技術創新,讓土地遺址變身場景文化;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讓生產生活創造場景價值;通過創業生態系統,讓科學技術助推場景升級。通過這三板斧,首鋼園區實現了從鋼鐵工廠到創新場景的綠色轉型,有機實現了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鋼鐵與文化、經濟與生態、科技與生活、當下與未來的融合和一體化,賦予了企業綠色創新和永續發展的場景驅動力。
綠色技術創新:讓土地遺址變身場景文化

2005年決定搬遷以來,首鋼通過不斷規劃變更自己未來的發展路線,在綠色與創新的雙驅動下走上轉型發展之路。在這一過程中,首鋼園區充分運用國內外先進環保技術實現綠色技術創新,一方面調整企業舊產業結構進行興利除弊、除舊布新,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另一方面對首鋼園區進行區域優化布局,不斷推動首鋼園區的綠色轉型發展。在完成園區再煥新生的改造后,首鋼深入挖掘遺址的工業文化內涵,將園區的工業文化與現代風格完美地進行了結合,將其打造為舊時代的記憶與現代化的設施相輔相成的綠色技術創新場景。

蛻化場景之物:修復工業土地

首鋼搬遷后的京西老廠區如何解決土地污染問題成為了后續首鋼園區建設與綠色發展的關鍵。為此,首鋼結合管理創優與科技創新不斷探索,形成了一套適合于首鋼園區長期綠色建設與發展的土地污染修復治理體系,憑借綠色理念與創新思想的驅動著力打造污染場地修復高新技術企業,推動首鋼園區轉型發展。

2015年4月起,首鋼用了五個季度的時間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年產18萬噸的鋼鐵冶金工業污染場地熱脫附土壤修復示范項目。項目投運以來,項目人員多次學習研討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實現了人員從事“冷線”工藝生產運營到“熱線”工藝操作。除此以外,首鋼成立了多個專項技改組攻關難題,結合國內外先進技術形成了適合于自身的污染土修復“首鋼模式”,完成了一百余項設備技術改造與工藝創新,三百余項新興技術融合問題得到解決,污染土壤處置水平不斷提升。

2018年以來,首鋼園區的開發建設進入攻堅階段后,焦化廠綠軸污染和場地修復項目、脫硫車間修復項目、三四高爐修復項目等10個場地修復項目陸續全面鋪開。面對多項目多點作戰的挑戰,首鋼環境公司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工藝技術與管理經驗,不斷推進首鋼熱脫附土壤修復項目自主穩步運營,滿足首鋼園區開發對土壤治理的時序要求。在首鋼園區不斷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工業場地土壤修復技術水平不斷提升,關鍵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項目的實施不斷推進。

首鋼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創新所形成的一系列包含多項高新技術的土地修復治理體系不僅大大推動了首鋼綠色創新產業發展,還很大程度地為首鋼園區解決了污染土地利用開發難的問題,為首鋼園區后續的綠色轉型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活化場景之形:再造建筑遺址

在首鋼園區的遺址再造過程中,數量不小的工業遺留建筑的處置成為了一大問題。在這一過程中,首鋼園區采取了“以保定建”的方針,結合綠色發展規劃,按照工業建筑歷史文化價值將其分為強制保留建筑物、重要工業建筑物、其他工業建筑物三類,并針對不同類別的工業建筑物采取不同的保護與修補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建筑。

在首鋼園功能區的九字改造方針“封存舊、拆除余、織補新”與冬奧引擎的驅動下,首鋼園區的歷史價值、科技動能與“工業風”奧運文旅動能正在被煥活,工業遺址正在“綠色”思想的引領下重獲新生。在首鋼園區的改造規劃建設過程中,首鋼園區圍繞保護工業遺產、完善城市功能、深化空間框架、促進生態發展等層面進行了綜合研究與規劃。在北區改造過程中,設計師保留了搬遷前的舊管道,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時對其充分利用,改造為地下通道、地面通行、空中管廊的三級慢行系統,不但解決了建筑成本,也使得老舊管道功能最大化。

以創新、修補、綠色、活力、生態五大層級為基礎,首鋼北區形成了由永定河濱河綜合休閑帶、城市公共活動休閑帶、長安街西延線綠色生態帶組成的“三帶”,由冬奧廣場片區、石景山文化景觀區、城市織補創新工場片區、公共服務配套區的“五區”;首鋼南區預計將建成由永定河生態帶、后工業經管休閑帶組成的“兩帶”,由前沿科技引領區、國際交流展示區、后工業城市活力區、生態景觀休閑區和戰略留白區組成的“五區”。

在首鋼園區的遺址再造過程中,首鋼始終堅持原有建筑利用率最大化,并且始終堅持綠色生態理念,憑借明確的改造方針與規劃,不僅解決了老建筑違規浪費的問題,還為首鋼園區的綠色生態與獨特文化的融合做出了大膽嘗試。

深化場景之魂:復興城市文化

在佇立京西的百年時光里,首鋼園區沉淀出了獨有的鋼鐵文化,園區各處遺存著豐富的工業元素。首鋼將工業遺產與鋼鐵文化產業的發展相結合,致力于打造北京城市復興文化新地標,講述首鋼故事,展線首鋼情懷,體現首鋼精神,形成濃厚的首鋼精神氛圍?!侗本┦小笆奈濉币巹澓?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提到,要積極推進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的建設與發展,加強對工業遺存的保護利用,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在首鋼園區的修補與建設過程中,在“綠色”與“創新”理念的引領下,首鋼十分重視能源的再生以及資源的再利用,形成了對工業遺存保護與利用的創新開發思想,助推首鋼園區轉型綠色場景。

為了園區內工業建筑能夠得到完好保留,首鋼園區對遺留工業建筑物進行了現狀、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的綜合考察評估,以延續歷史脈絡、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確定了不同重要程度的工業構筑物。在重新規劃園區設計時,首鋼始終堅持原有建筑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改造的過程中保留自然山水、工業建筑等歷史文化要素,憑借清晰的改造方針與規劃,在順利解決老建筑違規浪費問題的同時對其進行了充分利用。

首鋼園區的更新改造在保留原有工業遺存、保留首鋼獨有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在建筑形態與功能之間也進行了很好的融合,形成了保留工業歷史文明與鋼鐵文化的建筑群。首鋼園區內的星巴克,體現了工業風與現代感的完美融合,鋼筋混凝土組成的巨型機械建筑散發著純正而硬核的工業朋克風。綠色發展理念被很好地體現了出來,工業文明與鋼鐵文化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首鋼園區在最大化利用遺留建筑,堅持以綠色為發展底色的同時,創新性地保留了其獨有的歷史記憶與鋼鐵文化。修補重生后的工業建筑既體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新時代新城市功能融合,又保留了其原有的記憶與文明魅力。

在首鋼園區,工業遺留建筑的深厚鋼鐵文化歷史底蘊與新時代的創新綠色發展理念的融合迸發了燦爛的火花,夯實了首鋼園區綠色轉型發展的良好基礎,重塑了首鋼新時代工業遺址復興的新形象,也成為了國際工業遺址復興的典范。
商業模式創新:讓生產生活創造場景價值

首鋼園區的場景打造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商業模式:“一根扁擔挑兩頭”,以工業鋼鐵文化加成、“三產三態一社區”(體育+、數字智能與文化創意三個產業;品質消費、應用場景與綠色金融三種生態;國際人才社區)共同發展,不僅為首鋼園區產業鏈和生態鏈的形成與發展賦能,還為場景價值的創造和升級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力。

優化場景之鏈:打通產業商業

在“體育+”產業上,首鋼充分借助“冬奧”的契機,積極引進體育產業為冬奧賦能,快速推動冬奧相關設施與原有遺留建筑最大化結合建設形成冬奧與首鋼特色融合建筑群,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體育+產業”融合創新中心以及國際化視野的潮流運動中心。首鋼園區一方面將工業遺址公園綠軸、極限運動公園區等區域打造成為時尚潮流運動主要承載區,面向年輕時尚人群實現潮流運動項目與群體的集聚。另一方面首鋼園區廣泛吸引聚集體育+龍頭企業,圍繞產業上下游吸引企業在園區設立企業總部、研發中心等,不僅重點聚焦在體育裝備、賽事運營、運動服務等體育核心領域,還重點關注了“體育+文化”、“體育+創新科技”等新興領域的建設與發展。

在數字智能產業上,首鋼積極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并由此不斷推動無人汽車產業、5G系統、智能網聯服務技術等高新領域發展。首鋼通過無人售賣車、無人巡檢車等以及首鋼園區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園區等高新技術園區的建立與推廣,不斷推動園區向智能創新發展,助力科技冬奧的同時在首鋼快速推動數字智能產業發展。其中首鋼AI園作為全球面積最大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產業園,大面積展開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大力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

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首鋼園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永定河文化帶與上百年的“重工業”歷史,使得其對文化創意產業有著很大的吸引力。首鋼園區建設轉型改造過程中,通過對原有工業建筑的保護與改造,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工業文明與鋼鐵文化,保留了其與首都風貌有著巨大反差的重工業風貌文化地標。在此基礎上首鋼園區充分挖掘工業遺存的歷史文化與商業價值,推出創意產品、新舊結合的建筑等,不僅延續了首鋼園區的工業文化脈絡,還形成了其獨有的新舊結合、舊工業與環保產業結合的商業特色。

轉化場景之效:聯結生產消費

消費生態方面,首鋼不斷推進“品質消費”產業生態的發展,通過傳統工業建筑與新消費、新娛樂相結合,塑造新舊融合的創意文化體驗與消費街區。通過游樂項目與主題活動的興建與舉辦等以滿足游客對夜間消費的需求并打造“夜間經濟新地標”。同時,首鋼園區公共保稅倉庫的建立將推動原裝進口雪上運動裝備的消費,也為發展體育貿易、助推體育+產業、開展跨境電商、吸引國際資源奠定基礎。市內免稅店、打造全球首發中心、建設品牌首店商業街區的形成,實現了新零售從線上到線下的有機閉環,推動了首鋼園區“品質消費”生態發展,把園區打造為京西高端特色品質消費的地標性區域。

科技應用方面,首鋼園區十分注重“智慧應用”產業生態的發展。首鋼智慧通信樞紐項目在為冬奧提供了技術保障與通信支持的同時,也作為數字技術設施推動了首鋼智慧園區的發展建設。5G的運用以及物聯網智能控制等智慧應用場景將服務于科技冬奧;冬奧云轉播中心依托“5G+超高清媒體處理+AI+云大物+區塊鏈技術”,制作云上在線轉播。首鋼園區結合數字智能不斷推進智慧應用場景產業生態的發展。

綠色金融方面,首鋼園區建立了西長安街金融產業園,推進“綠色金融”產業生態的發展。作為中國銀保監會和北京市政府聯手打造國家級金融創新示范區,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引入了涵蓋壽險、財險、全國性金融組織、保險資產管理機構、中創新型金融機構等多種類型的保險機構,天安人壽、華夏銀行信用卡中心等200余家現代金融機構相繼落戶。首鋼園區在政府與金融街控股等知名開發商的協助下著力打造長安街上的“金融硅谷”,不僅為“綠色金融”的發展起驅動作用,還推動了產業聚集效應。

在國際人才社區層面,首鋼園區積極搭建新首鋼人才服務平臺,落實人才集成創新政策等工作,積極搭建高端國際人才引進平臺,打造國際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匯聚的京西發展高地。首鋼園區建造高品質住宅群,打造集博物館、高端商業與展示為一體的地標性國際品牌集聚地,建造創業辦公優良場所的大面積寫字樓宇,打造便捷、環境優美的城市功能區與生態區。在社區建設過程中,首鋼園區堅持立足新首鋼功能定位與資源優勢,以吸引國際化人才為重點,以政策集成創新為動力,以建設國際人才社區為抓手,創建一流宜居宜業環境,不斷激發創新活力。

美化場景之神:服務美好生活

在“三產三態一社區”生態的打造過程中,首鋼園區通過智慧通信樞紐項目、冬奧品牌的打造、人才社區的建設、石景山和永定河與園內高爐等重工業改造建筑的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與新時代新元素的融合,打造了全新的、新舊相融的、具有獨特風采的美好生活場景。

從2020年開始,首鋼提出打造“全球首發中心及首店商業街區”的商業模式,吸引國際品牌首發,扶持自主品牌首發。三號高爐、四號高爐、五一劇場、滑雪大跳臺等具有首鋼特色的場館都被改造為國際新品首發平臺,形成更具特色性和國際化影響效力的首鋼品牌,建設新首鋼更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首鋼園區曾經的高爐、冷卻塔、運輸廊道、廠房車間等成為了如今多樣化的既保留工業元素又充滿新時代特色的企業、商鋪、主題文化園區等。首鋼標志性的三號高爐現在已經華麗轉身成為各大品牌的高端秀場和展覽中心,各大品牌的新品首發活動紛至沓來,4117平方米的高端秀場吸引了奔馳新品發布會、服貿會、中國科幻大會、跨年冰雪盛典等大型活動。目前,首鋼仍在加速建設品牌首店商業街,有條不紊地開展選點選址和區域改造,分期分片推進首店商業街區建設。園區正在以亞洲首店、中國(內地)首店為著力點,積極對接國內外品牌首店資源,到2020年8月已完成15家企業的項目對接。2020年11月,香啤坊、全民暢讀藝術書店、小米旗艦店等一大批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的品牌新店入駐首鋼,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來打卡。

首鋼工業文化旅游區秉持“景區建設,綠色先行”的理念,重點打造了三個特色板塊:公共藝術特色區、文化探訪線路和慶典活動引導。公共特色藝術區通過展覽雕塑、模型或舉辦公共藝術品展覽,與園區內鋼鐵文化相互呼應,促進園區形成多元交融的文化藝術氛圍。引入公共文化資源能夠讓園區內文化更有活力,吸引公眾參與。文化探訪線路是首鋼精心規劃的工業文化展示線路,包括山水風景線路、廠區鐵路線路、生產設備線路等。游客在跟隨線路游歷時,仿佛穿越時空隧道,重新體驗幾十年前首鋼老一輩人的生活環境和工業氛圍。園區共設有九處慶典活動場所,通過舉辦各類創意慶典、公共活動、藝術展覽吸引游客,讓園區不斷煥發工業藝術活力。

除此以外,更值得一提的是首鋼所打造的獨特風格主題文化園區?!笆卒摴I文化旅游區”是我國第一家以工業文化遺存為特色的主題文化園區,集休閑娛樂與文化體驗于一體,同時涵蓋了包括購物、旅游、休閑、健身等多種業態類型。首鋼工業文化旅游區是北京規模最大、價值最高、影響力最深的工業文化遺產,它深度挖掘了工業遺留下的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大化地發揮了園區工業資源的文旅價值。在建成后,先后開展了抖音嘉年華、跨年冰雪盛典等文旅活動,在工業遺存中展現山水景觀,在旅游中傳播工業文化。


綠色創業生態系統:讓科學技術助力場景升級

首鋼園區的場景建設和未來發展,離不開綠色創業生態系統助推作用,科學技術在其中發揮著主線作用。首鋼園區與中關村等科技中心積極合作,利用其技術創新的優勢對園區內創業資源進行整合,致力于打造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有助于保證微觀經濟主體與區域生態環境多層聯動、實現綠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多維目標。綠色創業是社會各界為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尋求經濟、社會及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而探索出來的重要發展方式,具有超前行動性、動態周期性、政策嵌入性、風險承擔性等特點。創業主體多元化與科學技術現代化使得首鋼園區的場景不斷迭代升級,迸發出永續活力,實現了對創新技術、產業的優化組合和資源配置,形成創業主體、創新資源、服務資源與活動關聯共生的綠色創業生態系統。

強化場景之體:激活創業主體

憑自身現有優勢吸引了一大批具有現代技術的創業主體的加入。創業主體是增強首鋼園區創新元素的來源和動力。創業主體的入駐和發展革新了首鋼園區的發展模式,也成為加速整個產業園區朝著新時代發展的一項重要驅動力。園區突出的工業遺存風貌,以及冬奧賽事舉辦地的資源優勢加持的條件下,首鋼園區充分結合自身的獨特優勢并積極探索工業遺存地創新發展的策略和路徑,吸引了更多科技創業主體,開始加倍釋放虹吸效應。

為了推動“創業”發展,首鋼園區為創業人群提供了創業機會與發展平臺。首鋼園區通過“創業公寓線上服務平臺”與“眾創空間”、創客空間等創業區域的建立與打造不斷推進創業智慧社區,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激發創業活力,為創新人才與創新團隊提供培育機會與發展平臺。除此以外,在創業發展領域的規劃中,未來首鋼園區將建設高端要素聚集、創新創意活躍、總部特征明顯、生態環境優美的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

隨著企業發展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為加快園區的建設步伐,首鋼園區綜合服務公司在2013年7月正式成立。公司從成立初期便以建立智慧園區為目標,只用了短短一年就將園區內信息化基礎建設全部完成,實現了辦公自動化和信息資源共享。綜合服務公司為入駐企業提供各類服務,如政務代辦、商業服務、商務服務等,來促進入駐園區企業的產業經濟發展,并通過決策管理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為園區企業和管理者提供智慧化服務。2016年,集成“智慧城市+首鋼服務”的園區運營服務中心正式開工建設,它為構建差異、獨特產業和服務,打造高品質與高效率的運營平臺打下了堅實基礎,形成高端產業集聚和升級的高地,提升園區創業綜合價值。

在大量創新主體引入的背景下,首鋼將進一步開創高新科幻產業。按照規劃,首鋼園打造“三中心、一平臺”,即科幻國際交流中心、科幻技術賦能中心、科幻消費體驗中心、科幻公共服務平臺。首鋼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發展科幻產業方面,首鋼園區具有工業遺存風貌突出、前沿技術示范應用、數字娛樂要素匯聚、冬奧品牌優勢顯著等多重優勢?!?020年11月1日,中國科幻大會在首鋼園盛大開幕。在北京市與石景山區政府的支持下,首鋼園區將努力建設科幻產業集聚區,重點培育高端材料和科幻裝備研發設計、科幻會展、科幻體驗消費等產業,使首鋼園區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幻產業特色園區。

首鋼園區通過對入駐企業進行統一協調管理,實現了對創新技術、產業的優化組合和資源配置。規?;?、集約化的產業協同戰略使得吸引而來的創業主體聯系更加緊密、溝通更加便捷,加速園區系統內創新技術的生成和落地,加快向科技創新商業園區轉型的步伐,逐步提高園區發展的場景價值。

深化場景之技:精耕綠色低碳

綠色低碳新技術在首鋼園區的綠色創新場景打造和升級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主線作用。首鋼注重創新園區的建設與發展,推進產城融合與城市科技的打造。首鋼作為北京市深度轉型的重要標志,在整體搬遷后,“打好藍天保衛戰,在更大范圍內為環境改善做出更大貢獻,做綠色制造的示范者、領跑者”成為了首鋼的自覺行動。在搬遷過程中,首鋼園區讓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兩個概念協同發展,成功解決了土地污染、建筑浪費等問題;在建立新園區時,首鋼始終把節能減排作為最重要的戰略方案,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園區現有資源進行改造和轉型。在這個過程中,綠色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手作用。

在“兩山理論”和“十四五規劃”的大背景下,首鋼以高標準的環保要求,瞄準超低排放的目標,集成當前世界最先進的脫硫技術,推動園區全面實施綠色升級改造。在“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戰略的背景下,首鋼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履行節能減排義務,出臺相關低碳行動的系列目標規劃。首鋼園區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與高校及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多主體展開合作,陸續開展與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合作、打造含5G基站在內的科技創新園區,為創新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中間試驗和推廣應用提供支持和幫助,傾力打造“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形象,實現園區運營效率和技術創新的平衡。2018年12月,在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共同合力下,首鋼開始建設“中關村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產業園”。首鋼園區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與高校及科研機構、政府、企業等多主體展開合作,為創新企業開展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中間試驗和推廣應用提供支持和幫助,傾力打造“首都科技創新中心”的科技形象,實現園區運營效率和技術創新的平衡。

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的新階段,技術突破與數字化顛覆從根本上改變著傳統經濟。雖然當今工業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工業企業適應生態文明的角色轉換是新時代綠色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征程,首鋼園區將用自己的高要求為首都的凈土藍天獻上一份力。作為老牌工業企業,首鋼不僅在工業技術方面積極創新,還始終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底線,不僅為我國鋼鐵產業工業遺留構筑物綠色轉型提供了積極范例,還為世界工業企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帶來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啟示。

在首鋼園區綠色創新場景形成的全過程中,綠色創業生態系統的建設不僅實現了自身綠色發展轉型與京城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需求,而且將生態問題轉化為了商業機會的土壤,吸引了眾多創業主體在綠色與創新的助力下創造出了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系統性價值。多維度的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加入與傳統產業的交融使得創業主體帶來的核心影響力與園區協同發展,讓綠色創業生態系統更協調完善,多個主體協同發展能夠讓創業主體的“加法”匯聚變為科學技術實效的“乘法”效應,最大化釋放場景價值和升級場景生態。

“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綠色是可傳承新事業的底色、創新是高質量新發展的核心。經過百年積淀而厚積薄發的首鋼園區,如今又在綠色創新場景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排頭兵作用,為制造業低碳發展、工業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創新啟示。面向未來,工業生產園區將以綠色技術創新為發展引擎,充分發揮區位、特色資源與產業集聚的優勢,通過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經濟與社會福祉、生態環境的多贏,在綠色創業生態系統的打造過程中,集成前沿科技、高效生產、綠色環保于一體,在現代化的園區場景中,催生和引領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讓科技創新落地并走向綠色化,實現健康成長、創造永續價值。

感謝北京林業大學姬雨希、黃源源、劉玥、屈昌悅和張青卓五位同學積極參與本文相關項目研究工作并為本文寫作提供了認真細致的資料收集和文本整理等工作。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972014)、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X202010022412)階段性成果。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各個行業的自動化發展,冶金工業也是如此,鋼鐵企業可以通過PLC控制技術的應用,實現冶金工業的自動化?;诖?,本文從PLC控制技術的應用優勢入手,闡述了PLC控制技術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的具體應用,以期為鋼鐵企業應用PLC控制技術提供理論及實踐參考。

關鍵詞:PLC控制技術;冶金工業;自動化

為了縮短我國冶金工業生產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的差距,鋼鐵企業需要加強科學技術在冶金工業生產中的應用,提升冶金工業的自動化,PLC控制技術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一項技術。PLC控制技術可以支持閉環控制及運動控制,能夠準確處理并傳輸相關數據信息,保障冶金工業生產的規范化及自動化。

1 PLC控制技術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的應用優勢

PLC控制技術是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能夠通過內部存儲程序,完成邏輯運算以及順序控制等操作,利用數字化或者模擬化的流程實現機械設備或者生產過程的控制。在冶金工業自動化領域,PLC控制技術的應用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PLC控制技術可以支持開關控制,傳統開關控制方式為繼電器,這種控制方式存在靈活性不足及控制效果差等問題,PLC控制技術在開關控制方面具有靈活控制以及支持多設備同時控制的優勢;第二,PLC控制技術可以實現閉環控制及運動控制,在冶金工業自動化領域,PLC控制技術可以利用模擬量的計算實現閉環控制,利用多元化的控制途徑實現圓周運動或者曲線運動的控制;第三,PLC控制技術可以進行準確的數據處理,冶金工業自動化中涉及到大量的數據計算,PLC控制技術可以進行矩形運算、邏輯運算以及函數運算等多種運算方式,有效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及準確性。[1]由此可以看出,在冶金工業自動化領域,PLC控制技術具有顯著優勢。

2 PLC控制技術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的應用策略

基于上述應用優勢,PLC控制技術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現代化、智能化的冶金工業發展目標,有助于冶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PLC控制技術在清潔生產中的應用

在冶金工業生產工序中,PLC控制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在采選礦、燒結以及鑄造等工序的設備控制中有廣泛應用,可以有效提升冶金工業生產的安全性,有助于產品質量的保障。以首鋼京唐鋼鐵聯合企業為例,該企業將PLC控制技術應用于除塵站中,有效提高了鋼鐵生產的清潔程度,真正實現了清潔生產。該企業的除塵器包括控制柜、空壓機、水泵以及壓力罐等設備,在基于PLC控制技術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支持下,可以實現除塵器的水溫、水位和壓力等參數的自動控制,根據上述參數的數值進行的電磁閥門的調整,控制水泵抽取水管中的清水,并利用壓力罐將清水壓成高壓水柱,完成冶金工業生產的清潔工作。上述清潔生產工藝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相對普及。

2.2 PLC控制技術在變頻調速中的應用

基于PLC控制技術,鋼鐵企業可以實現電動機的變頻調速,通過PWM向電動機發出相應的指令,在接收信號的同時進行電動機速度的控制,符合鋼鐵生產中高爐除塵風機的生產要求。以首鋼京唐鋼鐵聯合企業為例,該企業的高爐除塵系統中應用了PLC控制技術,當高爐出鐵時,爐臺前端設置的紅外感應器會向PLC控制系統發送相應的高溫信號,PLC控制系統會對該信號進行處理,并將其發送給變頻器,變頻器會根據接收的信號內容調整電動機的速度,確保電動機可以在工頻狀態下吸出粉塵;當高爐出鐵結束后,紅外感應器會向PLC控制系統發送相應的低溫信號,電動機會在低頻狀態下運行,避免電動機始終處于工頻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電動機的能耗,實現節能減排的生產目標。

2.3 PLC控制技術在配料環節中的應用

在鋼鐵企業的生產過程中,傳統的配料系統大都通過人工計算方式明確物料的配比,并以此設置相應的物料運輸參數。一旦生產過程中出現配比變化或者設備更新等狀況時,需要全面更改配料系統的各項參數,變更流程較為復雜,將會影響鋼鐵企業的生產效率。PLC控制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完善配料系統的配料流,提升物料配置的準確性及有序性。具體而言,技術人員可以利用PLC控制技術的變頻功能,設置相應的配料控制軟件程序,集物料運輸、物料管理及配比控制于一體,實現高效的配料系統控制,保障鋼鐵企業生產的自動化及規范化。

2.4 PLC控制技術在電氣控制中的應用

一般來說,鋼鐵企業屬于高耗能企業,生產車間的環境相對惡劣,不僅會對車間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還會縮短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比如,某鋼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金屬粉塵,還泄露了一定的腐蝕性氣體,導致電氣設備的連接線受到損壞,引發電氣設備的短路或者接地等問題,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再加上電氣設備的維修難度較大,浪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在此基礎上,鋼鐵企業需要在電氣控制中應用PLC控制技術,利用PLC的內部程序存儲功能,舍棄傳統電氣控制的接線,從根本上杜絕線路問題的出現?;赑LC控制技術,電氣控制系統可以通過控制程序完成邏輯運算以及順序控制等指令,在工業自動化控制的同時,保障鋼鐵企業生產的穩定性。[2]

3 結論

綜上所述,PLC控制技術在冶金工業自動化中具有顯著優勢,可以在鋼鐵企業生產中推廣應用。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PLC控制技術可以應用于鋼鐵企業的清潔生產、變頻調速、配料系統以及電氣控制等環節中,有效提升鋼鐵企業的生產效率及生產安全性,有助于鋼鐵企業產品質量的保障,促進冶金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兆鵬.西門子PLC技術在現代冶金工業上的應用[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13):105.

[2]董宇航.冶金工業自動化中PLC技術的應用及相關問題解讀[J].中國住宅設施,2017(12):38-39.

冶金工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污染排放量;工業增長;面板數據;固定效應模型

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逐漸步入中后期階段,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尤其是以持續霧霾天為代表的環境污染事件不斷地刺痛人們的神經。在此背景下,“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并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鑒于工業污染是中國環境污染的主體,因此,深入研究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的關系,有望為推進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Grossman和Krueger(1991)通過深入研究多個國家與地區經濟增長與水污染排放量、空氣污染排放量的關系后,首次提出人均GDP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的觀點,這條倒“U”型曲線也被稱作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Bruyn和Opschoor(1998)分析了美國、英國、德國、新西蘭1960年~1993年期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與人均GDP的關系,得出這三者與人均GDP均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不過,Shafik(1994)選取了10種衡量污染排放量的指標,構建了一個包括149個國家1960年~1990年的面板數據,在此基礎上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的研究結論表明,人均GDP與城市煙霧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其他污染排放量與人均GDP間則并未呈倒“U”型曲線關系。

國內同樣有許多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包群和彭水軍(2006)運用中國1996年~2002 年30個省級地區的面板數據,在加入環保政策、產業結構調整、技術進步與貿易開放等變量的基礎上,通過建立聯立方程組的方式考察了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其研究結果表明,除工業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常寧和李娜(2010)運用線性模型、二次模型、對數線性模型、對數二次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上海市1981年~2007 年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工業COD 排放量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他們的研究發現,在這一時期內,上海工業污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并不唯一。高宏霞等(2012)以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與二氧化硫作為衡量環境污染的指標,以人均GDP作為度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利用中國2000年~2009年31個省級地區的數據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是否在中國成立進行驗證,他們的研究結論顯示,樣本期內,二氧化硫、工業廢氣與人均GDP呈倒“U”型曲線關系,工業粉塵與人均GDP呈線性關系。

通過文獻梳理可知,國內外學者對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有關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的研究成果偏少,尤其是對近年來中國各省份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關系進行研究的文章較少。鑒于此,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將各省級地區工業發展水平與實證得出的污染拐點值進行比較,以反映各地工業污染與工業發展的差異。

二、 實證分析

1. 實證模型設計。倒“U”型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經濟學含義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時,人們更加重視經濟增長而忽略對環境的保護,因此,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污染排放量會不斷增加進而導致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不過,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人們開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在這一階段,污染排放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逐步減少,使得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鑒于此,本文采用如下簡約形式的面板回歸模型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式(1)其中,Y表示工業污染排放量,X表示人均GDP,u代表隨機擾動項。

由方程(1)的形式可知,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會因解釋變量系數值的不同而不同。具體來說: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及其平方項的系數都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的關系表現為一條水平線;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增;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為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單調遞減;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小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大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U”型曲線關系;如果解釋變量一次項系數大于零,解釋變量平方項系數小于零,則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

2. 數據的選取與說明。綜合考慮數據的可得性、一致性與可更新性,本文構造了一個包含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本文采用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Soild)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單位為萬噸;參照經典的工業化理論,選取中國各個省級地區歷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P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根據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計算,單位為萬元/人。為了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利用GDP平減指數將按照當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調整為2004年不變價。文中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各個省級地區國內生產總值與年末人口數據均來自為歷年《中國統計年鑒》,GDP平減指數數據來自wind數據庫。

3. 實證結果分析。本文選取的是中國各個省級地區的數據,考慮到各個省級地區工業增長與工業污染水平存在異質性,本文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下:

式(2)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利用式(2)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出倒“U”型曲線的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一數值的經濟學含義是: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即工業增長會引起工業污染的增加,進而導致環境質量下降;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即工業污染隨著工業增長而降低,環境質量隨工業增長而得到改善。

將上述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4. 模型的穩健性檢驗。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的穩健性和合理性,本文運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上述模型進行重新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式(3)中各變量的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由式(3)中解釋變量的一次項與二次項系數同樣可知,中國各個省級地區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與工業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曲線關系。這說明從計量經濟學角度看,設定工業污染排放量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為二次函數關系是合理的。但為了檢驗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否是穩健和合理的,我們需進一步借助Hausman檢驗對上述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優劣進行評判。Hausman檢驗的原假設是隨機效應模型是正確模型,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接受原假設,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比固定效應估計量更有效,應采用隨機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如果Hausman檢驗結果拒絕原假設,則說明隨機效應估計量是不一致的,但固定效應估計量仍是一致的,應采用固定效應估計法對模型進行估計。本文Hausman檢驗結果見表1,表1顯示三種Hausman檢驗形式的統計量分別為41.45、15.36和15.94,對應的p值均小于1%,表明三種Hausman檢驗結果均強烈拒絕原假設,這意味著運用隨機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是不一致的,而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得出的估計量仍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判定本文采取固定效應估計法回歸上述模型是穩健與合理的。

三、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本文運用中國31個省級地區(香港、澳門除外)2004年~2015年的面板數據,選取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作為衡量工業污染程度的指標,選取人均GDP作為衡量工業增長的指標,對中國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實證結果表明,中國各個省級地區工業污染與工業增長間存在明顯的庫茲涅茨倒“U”型曲線關系,拐點位于人均GDP為5.742萬元/人的臨界值處。這表明當人均GDP低于5.742萬元/人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著工業增長而同步增加,工業增長會導致工業污染的增加;當人均GDP突破5.742萬元/人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又會隨著工業增長而不斷下降,工業增長會使得工業污染水平下降。將環境拐點與中國31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進行比較可知,到2015年,天津、北京、上海與江蘇這4個省級地區的實際人均GDP分別為7.078萬元/人、6.982萬元/人、6.805萬元/人和5.769萬元/人,均突破了5.742萬元/人的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但剩余的27個省級地區實際人均GDP均未突破環境拐點,尚處于倒“U”型曲線的左半部分,特別是貴州、云南與甘肅2015年的實際人均GDP分別僅為1.957萬元/人、1.889萬元/人和1.715萬元/人,與5.742萬元/人的拐點值相去甚遠。這說明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生產量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階段,面臨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日益增加的困境,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環境質量不斷下降的重要原因。

2. 相關建議。中國正處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時期,但是當前中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不斷增加的發展階段,因此,中國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降低工業污染排放水平,以盡快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

(1)因城施策,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一個存在較大區域差距的大國,中國必須因城施策,在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間找到平衡點。具體來說,對于浙江、廣東、福建等東部發達地區,既要嚴格執行節能減排政策,又要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產業,以最小的代價和成本盡快邁過環境拐點,步入工業污染隨工業增長而逐步減少的“雙贏”階段;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環保目標可以設定的比東部地區低一些,以在適當提高污染容忍度的情況下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另外,對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具有良好生態稟賦的地區,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生態農業等環境友好型產業的方式平衡地區發展與環境保護。

(2)綠色發展,促進工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與清潔生產是中國應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惡化的根本舉措。因此,中國應以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試點為抓手,積極引導工業企業走上綠色制造與清潔生產之路,并通過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體系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協調工業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

(3)減少排污,彌補環境保護短板。目前,中國工業領域存在較大的節能減排空間,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可以綜合運用財政資金支持及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改善管理、綜合利用、采用先進生產技術與設備等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加快節能環保產品推廣步伐,在全社會樹立綠色消費觀念,用消費模式升級倒逼生產方式轉型,進而加快補齊環境保護短板,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4)完善治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加快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建設步伐,盡快建立企業排污許可制度;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企業污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加強環保部門對工業污染的監督、建立違法排污企業黑名單、對未達標企業嚴格實施限期整改等方式加快完善污染治理體系,以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增進民生福祉。

參考文獻:

[1] 包群,彭水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基于面板數據的聯立方程估計[J].世界經濟,2006,(11):48-58.

[2] 高宏霞,楊林,付海東.中國各省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研究與預測——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2,(1):52-57.

[3] 常寧,李娜.上海市經濟增長與工業污染關系研究——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4):84-91.

[4] 張陳俊,章恒全.新環境庫茲涅次曲線:工業用水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 24(5):116-123.

[5] 許廣月,宋德勇.中國碳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數據[J].中國工業經濟, 2010,(5):37-47.

[6] 趙細康,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及在中國的檢驗[J].南開經濟研究,2005,3(3):48-54.

[7] 鐘茂初,張學剛.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及研究的批評綜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62-67.

[8] Bruyn, S., Opschoor,J.Economic growth and emissions:Reconsidering the empir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161-175.

作者簡介:楊丹輝(1969-),女,漢族,山東省濟南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工業資源與環境;金殿臣(1989-),男,漢族,浙江省溫州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產業組織;李媛(1989-),女,漢族,安徽省合肥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

收稿日期:2017-04-16。

上一篇:醫保管理下一篇:言語藝術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