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

2023-04-14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第1篇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1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6-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6-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2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6-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第2課時 (課堂導入)

我們現在是北京時間上午11點的時候,那么現在美國應該是什么時間呢?

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呢?這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世界上的時間?

指導學生讀圖6-2世界時區圖并通過自制的時鐘模型演示6城市的區時,以北京(東八區)正午12點為準。也可用數軸圖表示學生回答:晚上。

(講授新課)

板書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講述 把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定為當地的12點,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時間。這就是地方時間,簡稱世界時。

3 板書 2.時區及換算

講述 全球一共劃分成24個時區,每一個時區跨15度經度。 其中零時區(也叫中時區),從西經7.5度~東經7.5度。 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和為一個時區,稱東西十二區。 依據數軸圖示法討論、完成課文中的思考題。 閱讀 材料: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學生小組討論:

1.為什么會產生“地方時”? 2.時區是怎樣劃分的? 3.什么是“區時”?

4.我國采用的是哪個時區的區時?

5.地球上“今天”與“昨天”的分界線在哪里? 板書 3.北京時間

講述 北京時間即為東八區的區時。 板書 4.國際日期變更線

講述 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亂,國際上規定大致以180度經線,作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一天。

板書設計

二、學會換算不同地點的時間 1.地方時 2.時區及換算 3.北京時間 4.國際日期變更線

第3課時

4 (課堂導入)

展示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等風光圖,引入亞洲地形的學習。

復習提問:陸地地形可分為哪幾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亞洲全有——地形復雜)

(講授新課)

板書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提問 亞洲地形有什么特征? 活動:

(1)讀圖6-3,亞洲地形圖,6 -4世界大洲陸地海拔高度比較圖,找出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西西伯利亞平原、死海的位置。(填圖練習)

(2)依據地理方位說明亞洲的山地、高原主要分布在哪里?——中部 (3)亞洲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周延伸有哪些山脈? (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瑪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等)

(4)亞洲大陸四周有哪些大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等)

歸納 亞洲地勢有什么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5)小組討論:

找出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一組弧形群島,說明這組島弧的形成原因以及典型的地質現象是什么?

講解 從北向南分別是阿留申群島、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硫球群島、馬來群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釋。

(6)請根據對亞洲地形特征的分析說出大洲地形的特點主要從哪幾方面來總結?

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勢特征、相對高差、平均海拔、特色地形等方面。 小結 亞洲地形的特征:

(1)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較高; (2)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3)地勢中部高,西部低。

活動 根據以上步驟和方法,依據圖6-3和資料總結歸納歐洲地形特征。 (課堂總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亞洲的地形特征,結合對亞洲地形的分析方法,來總結出

5 歐洲的地形特征。

板書設計

三、高原山地為主的亞洲地形

第4課時 (課堂導入)

通過多媒體,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光。

利用錄像展示冬季亞洲北部西伯利亞地區冰天雪地,氣候嚴寒;而亞洲南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過的黃金海岸卻是一派嫵媚的熱帶海濱風光,是世界著名的海濱浴場。

亞洲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顯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亞洲的氣候特征以及成因。

(講授新課)

板書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教師指圖講述,學生進行回憶后回答問題。

講述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提問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結論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板書 1.氣候復雜多樣

提問 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亞洲面積廣大,地跨寒、溫、熱且地形復雜,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世界上的各種氣候在亞洲都有分布。

亞洲各地距海遠近不同,加上氣流和地形的影響,干濕差異懸殊。 板書 2.大陸性特征明顯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6-10圖”,并在上面點出利物浦、華沙、赤塔、漠河的位置)

6 (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

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哪些特點?我們來觀察位于這個氣候區內的兩個城市:赤塔、漠河,分析它們的氣溫和降水的季節變化特點。

小結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幾種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 三種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板書 3.季風氣候顯著

引導 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結論 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特征明顯、季風氣候顯著。

過渡 我們學習了亞洲的氣候特征,那么歐洲的氣候特征又如何呢? 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為主,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列表比較亞洲和歐洲氣候特征的不同。

7 利用書上的練習總結:

1.氣候類型少,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的氣候; 2.海洋性特征顯著;

3.具有面積最廣、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課堂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讀圖及學習方法的掌握,通過對亞洲氣候特征的分析,掌握其分析方法,來了解歐洲的氣候特征。所以,要多提醒學生從地圖上找有用的知識,增加讀圖的練習。

板書設計

四、復雜多樣的亞洲氣候 1.氣候復雜多樣 2.大陸性特征明顯 3.季風氣候顯著

第5課時 (課堂導入)

復習提問 判斷下列有關氣候的描述哪些是有關亞洲的,哪些是有關歐洲的?

(1)除溫帶海洋氣候外,大多數氣候類型都有分布。

(2)是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氣候的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 (3)季風氣候顯著。 (4)大陸性特征顯著。

(5)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講授新課)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將進酒》中的句子“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說說我國黃河注入到那個海洋中去?看圖1-1,找找亞洲還有哪些大和分別注入到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去?

板書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講述 亞洲的大江大河很多。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

8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

活動 學生在6-3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些湖泊的位置。

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最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問題。

學生在地圖上找到歐洲的河流,并根據亞洲河流的特點,總結歐洲河流的特點有哪些。

通過地形圖,讓學生自己進行討論、總結。

(二)歐洲

氣候溫暖濕潤—水量豐富,大部分無結冰期地形平坦—流程長,航運價值高。

活動 完成教材P.11的活動來認識多瑙河和萊茵河。 小結 歐洲河流的特征: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 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 3.航運價值高。

練習 利用地圖找出歐洲著名的伏爾加河、萊茵河、多瑙河等觀察河流流經的國家。

列表總結亞洲、歐洲河流與湖泊的特點、河流特點。

尤其是多瑙河干流流經: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前南斯拉夫(今塞黑)、克羅地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克蘭9個國家,是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課堂總結)

河流的特征與天氣、地形的聯系十分密切,所以,掌握亞洲和歐洲的河流有助于學習氣候和地形特征,在講授是要注意指導學生結合地圖,總體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

9 板書設計

五、河流

(一)亞洲 1.大河眾多。

2.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四周奔流入海。 3.內流區面積廣大。

(二)歐洲

1.河網稠密、水流平緩; 2.河流短小、水量豐富; 3.航運價值高。

第6課時 (課堂導入)

放一段錄像資料,反映亞洲人種、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攢動的亞洲東部或歐洲的繁華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無人區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觀,有這些資料引入亞洲的人口。

(講授新課)

板書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指導學生讀圖6-15,亞歐人口密度圖,回答人口分布的特點。 板書 1.人口最多的大洲 學生看書回答問題。列舉。

講述 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總人口達36.7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占十分之六)

亞洲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分別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板書 2.人口分布不均勻

活動 課下搜集亞洲和歐洲的世界之最。

本節課的內容比較簡單,可以通過大量的材料指導學生自學。在今后的講述中,可以讓學生自己講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板書設計

六、亞洲的人口與國家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人口分布不均勻

第二節 非洲

課時安排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 2.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運用地圖分析說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夠在地圖上找出非洲幾個著名地形區

教學難點:訓練讀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啟發 討論 講授式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海陸分布的內容,可以考察學生亞洲、歐洲相臨近的大洲——非洲。而非洲的名稱“阿非利加”的本意是“陽光灼熱”的意思。為什么會這樣呢?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也了解到,居住在非洲的人大都是黑色人種,這又是為什么呢?創設地理情境,提出假設,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進一步指導學生讀圖。

板書:

㈠ 國家最多的大洲

二、講授新課

1、通過讀圖總結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陸位置:

北面與歐洲之間隔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東北與亞洲之間隔蘇伊士運河、紅海;東臨印度洋,與大洋洲隔海相望;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西臨大西

洋,與美洲隔海相望。

經緯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都穿過非洲;最東在50ºE以東,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東半球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爭歷史,重點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國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為主的地形

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自學,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自己總結。 通過讀地形圖和各種統計圖表,逐步回答問題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1. 根據“不同海拔高度的陸地面積占總面積的比重”(餅狀圖)及地形圖上山脈高原的名稱總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2. 根據“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總結“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礎。

3. 根據“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較”(柱狀圖),計算相對高度,總結“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 根據地形圖,總結“非洲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通過地圖、課本使學生觀察到非洲的幾處特別之處:

非洲東部的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陸地裂谷;非洲中部的剛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非洲的海岸線十分平直。

課時安排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對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讀圖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能力目標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判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3、學會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了解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水文特征。

12 教學重點:

1、氣候資料、地圖的分析,了解非洲以熱帶為主的氣候。

2、分析非洲氣溫、降水的特點,以及氣候類型對稱分布的特點。

3、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難點:

1、練習看各種氣候圖,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2、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圖。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通過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等直接過渡到非洲的氣候

二、講授新課

㈢讀圖6-21非洲1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西北、東部、南部有小面積閉合曲線。 用一連串的小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大部分在20℃~30℃之間,北部以及10℃左右。

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圖分析 ㈡讀圖6-22非洲7月平均氣溫 1.看讀數,

2.看分布,等溫線稀疏,比1月時密集

3.看走向,大致與緯線平行,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區為明顯的閉合曲線,是非洲的炎熱中心。

通過這兩幅圖可以總結,非洲無論冬夏氣溫總在0℃以上,且絕大部分地區在20℃以上,說明非洲是“熱帶大陸”并試著分析其中原因。

三.讀圖6-23非洲年降水量

1. 看讀數,小于200㎜,到大于2000㎜的地區都有分布。 2.看分布,等降水量線密集,差異顯著

3.看走向,北部地區大致與緯線平行,中部、南部沿海地區大致與海岸線平行。

13

東部南部一些地區在 四.讀圖6-24非洲氣候類型

1.看類型,非洲的氣候類型很少,除高山氣候外都是熱帶氣候類型2.看典型,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在各大洲中最大;非洲的熱帶沙漠(撒哈拉沙漠)面積在各大洲中面積最大;非洲剛果盆地是世界三大熱帶雨林區之一。

3.看分布,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以赤道為軸南北對稱。五.氣候、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

指導學生讀圖歸納

讀圖6-25完成題目要求學生讀圖分析

調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練習讀圖分析能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

1.乞立馬扎羅山位于赤道附近,為什么山頂卻終年被積雪覆蓋,成為“赤道雪峰”乞力馬扎羅山以5895米的海拔為非洲的最高峰

2.說說從山下至山頂自然景觀發生了哪些變化? 訓練讀圖分析能力。

根據上學期所學的知識總結原因(而海拔每增高100米氣溫下降0.6℃。 非洲的降水分布很不平衡,也就使得非洲的河流作用顯著。 讀圖6-26尼羅河和剛果河

1.說出尼羅河和剛果河的流向,比一比哪一條河的支流更多。 2.尼羅河和剛果河的干流各流經哪些氣候區?想一想,哪條河的水量較小、水位季節變化大?

3.找出尼羅河的兩個源頭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結合圖6-24,看看他們分別位于哪個氣候區。你能解釋歷史上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原因嗎?

4.尼羅河與剛果河在流經山區時,形成一系列峽谷,多險灘瀑布。所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水利資源都很豐富。請問這種推斷是不是正確?

第三節 美洲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14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 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

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2.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 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 教授新課:

㈡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 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 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 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 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 練習:教材27頁第

1、

2、3題。

五、 小結: 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

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 (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 (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

(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 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 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 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 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 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 (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 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 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18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 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經濟

① 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 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 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 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

19 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運用地圖,說明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能力目標: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重點:

1.掌握東南亞的自然地理環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通過對東南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的對比分析,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二、導入新課: 觀察亞洲政區圖。 指導學生讀圖。

20 回憶與中國相臨的1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最南端的,與我國的廣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緬甸、老撾、越南,這三個國家以及位于這三個國家以南的國家,往往呈現出一派別具一格的熱帶風情,由于這里是亞洲的最東南角,這個地區就被人們叫做東南亞。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讀圖。強調方法的掌握遠比知識的掌握重要。

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1.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南與大洋洲相臨。經緯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間半球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通過讀圖強調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列表比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自然環境各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 2.通過地形圖分析:

(1)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2)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2)根據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學生以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1)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

21 總結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四、小結和作業:回顧東南亞的地形和氣候,做配套練習。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東南亞的國家,以及各國的首都。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 能力目標: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 教育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通過分析亞洲地理位置的過程,掌握分析某一區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依此運用地圖分析歐洲的地理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對我國鄰國的情況有大體的了解。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 導入新課:

以謎語引入:大江之中——河內;長鼻盛會——萬象;舉頭望明月——仰光 (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簡單介紹。)

三、講授新課

㈠國家、首都、居民

1、國家: 利用掛圖指圖。指導學生讀圖的方法、技巧。 讀圖7-8,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 老撾——萬象 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 緬甸——仰光 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賓——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文萊——斯里

22 巴加灣市 東帝汶(最新獨立)

其中與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叫做瀾滄江,流經了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2.首都(沿河分布)完成書上37頁的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如何讀圖,積極主動思考地理問題。

3.居民

利用書38頁的課文總結強調,從課文中使學生注意到新加坡的華人、華僑,引申到整個東南亞地區。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 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㈢馬六甲海峽

通過指圖提問總結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強調其在交通運輸中的咽喉位置。東南亞地區位于亞洲與歐洲之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因而可說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之間 2.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3.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歐洲的重要航道 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了解東南亞地區主要的農產品、礦產品大的分布。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2. 能力目標進一步訓練讀圖能力和對比分析能力。

3. 教育目標:通過學習了解東南亞各國經濟的特點,從而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形式上的差異。

教學重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教學難點: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國中的經濟地位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23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

請學生說說東南亞的氣候和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大家知道泰國的香米嗎?他與我們我家產的大米有很大的不同。味道很好,泰國就在東南亞,那么東南亞還有哪些物產呢?

板書:㈣富饒的物產

三、講授新課:

指導學生閱讀地圖的方法必須先看圖例。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6頁圖7-6東南亞的物產分布。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總結:

1.礦產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 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量最多的國家 2.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3.熱帶經濟作物:簡單介紹。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總結南亞的物產,完成書上練習題鍛煉學生讀圖解題的能力,養成學生讀圖解題的習慣

第二節 南亞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南亞的地理位置和范圍,,能在圖上填出南亞的國家和主要城市。 2. 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

3. 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24 教學重點: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布,并能在圖上填繪出南亞主要的山脈、平原、高原、河流。通過讀圖分析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流向、流經國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二、導入新課:

以歷史故事傳說引入新課內容。

中國古代發明了指南針后,非常注重對外的交往,有絲綢之路、有鄭和下西洋、有鑒真東渡、也有我們從小就聽遍了的唐僧取經——也就是歷史上的玄奘西行。而玄奘和尚的目的地就是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

三、教授新課: ㈠南亞次大陸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南亞次大陸名稱的由來

讓學生通過讀圖找出印度(南亞)地理位置:(通過板圖及一連串的問題啟發學生。)

1.位于亞洲的南部,西臨阿拉伯海、東臨孟加拉灣,南被印度洋包圍。 2.北回歸線穿過中部。指出南亞的范圍:包括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馬爾代夫群島。

3.印度次大陸。強調次大陸的概念不同于大陸或島嶼,而是“相對獨立” ㈡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還可以與北美洲聯系(順時針旋轉90度)指導學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書上練習,講授解題思路與技巧。

1. 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 2.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3.南部是德干高原

補充黑板簡圖 : 完成書上練習進行讀圖、析圖訓練。

25 (邊看邊畫,加深印象。鍛煉學生讀圖的能力。)

㈢河流在地圖中找出南亞兩條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

在黑板簡圖中繪出大體位置、形狀指導學生讀圖分析,通過閱讀南亞地形圖,并對照南亞地形圖分析河流的流向、發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經國家。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⑴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

⑵了解南亞的主要農作物的種類、分布及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⑶了解南亞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區之一,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⑷了解南亞的工業發展概況,印度的主要工業部門及電腦軟件業的發展概況。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了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以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重點: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了解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及宗教對南亞各國的影響。

教學難點:了解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學會分析西南季風對降水以及農業的影響。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請同學說說南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一.導入新課:

26 從《西游記》中我們看到唐僧取經的天竺氣候是怎樣的? 學生討論回答。 二.講述新課: ㈣氣候特征

指導學生熟悉解題思路。從緯度位置入手,探討南亞地區可能的氣候類型。 逐月降水量圖 指導學生按照(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年溫差、年降水量、降水季節差異)的方法分析氣候統計圖。

根據地圖冊第8頁觀察南亞的主要氣候類型

利用書43頁的活動分析南亞地區雨季降水多的原因(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向陸地,給南亞陸地帶來充足的水分;以及雨季時東北部和西南沿海地區降水特別多的原因——分別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和西高止山脈的迎風坡,在西南季風的影響下地形雨特別多。

通過板書及一連串的問題啟發學生。分析并得出結論——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板書總結。

1.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西北部有少量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有少量熱帶草原氣候。

2.一年分三季

濕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風

干季——涼季11月~次年2月 東北季風 熱季3~5月份 簡單介紹南亞的農作物及分布:簡單介紹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的聯系 水稻——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西部和印度半島西部沿海地區 小麥——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帶 黃麻——恒河下游地區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以“玄奘取經”和“印度的牛”以及蛇為切入點,吸引學生提高興趣 ⑸宗教與社會(各宗教在南亞的主要分布國家以學生自學的形式獨立解決問題。)

1. 南亞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區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人口超過一億

利用新聞(如火車出軌事件、沉船事件等)使學生理解南亞的人口密度較大,人口素質一般,科技水平欠發達,安全隱患較多?;貞浬蠈W期所學的知識,分別列出世界人口前10位的國家

27 2.南亞8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印度最發達 電腦軟件占據重要地位 3.南亞是世界古文明發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發源地 佛教——斯里蘭卡、錫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馬爾代夫

第三節 西亞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認識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波斯灣、土耳其海峽。

能在西亞的填充圖上準確的填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能力目標

了解西亞居民以阿拉伯人為主,西亞地區的宗教特色以及與宗教有密切關系的兩個城市——麥加、耶路撒冷。

教育目標

了解西亞也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猶太教、基督教的發源地。 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能夠正確填圖 教學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明西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提高學生的讀圖、填圖能力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

28

二、導入新課

由新聞直接指出硝煙彌漫的戰場——伊拉克。找學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屬區域——西亞地區。聯系實際、從新聞出發吸引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通過讀圖確認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亞的范圍

讀圖找出亞洲歐洲、非洲,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㈠五海三洲之地

通過讀圖掌握西亞的地理(海陸)位置: 1.間接的溝通著大西洋與印度洋

2.位于亞洲的西南,地處亞、歐、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帶 3.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之間 所以被稱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㈡交通要道(古代、現代)

找學生介紹歷史上所學的古代絲綢之路的知識。

從古代起,西亞地區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簡單介紹現代鐵路、公路、航空運輸途經西亞的情況。強調其重要性

㈢主要國家、首都

指導學生讀世界地圖以及圖7-21西亞的國家圖。在圖7-21中找出西亞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利用填充圖冊12頁的題目進行練習。填注兩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線、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稱的位置。

㈣阿拉伯國家、宗教

啟發學生根據所看新聞報道回憶西亞地區居民的外貌、穿著打扮,西亞居民多數為阿拉伯民族,主要為白色人種,日常生活中以白色頭巾、白色長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須,女子以面紗遮臉。語言以阿拉伯語居多。宗教以伊斯蘭教為主

麥加是伊斯蘭教第一圣城。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將耶路撒冷做為圣城。

簡單介紹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巴以之間的矛盾沖突。試著分析引發矛盾、戰

29 爭的主要原因。

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以及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良好習慣。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西亞的自然地理環境,比如地形特征、氣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2. 了解自然環境與當地農牧業生產的關系,以及當地發展節水農業所取得的成就。

3. 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育目標: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重點:

1.掌握西亞石油資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點和主要產油國。 2.根據地圖,了解西亞石油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的路線。 教學難點:

通過對西亞石油資源的強調,指導學生認識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培養學生科學的人地觀。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習提問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過復習總結西亞獨特的人文特點,并指出西亞的自然環境也很獨特,跟非洲的

30 北部非常相似

二、講授新課: ㈤以高原為主的地形特征

指導學生讀圖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個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對高度、主要地形類型、地形分布特點)學生分別分析西亞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重點強調

1.以高原為主的地形

2.中部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

(可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波斯灣連成一條線作為西亞東側邊緣的高)以此加深印象

㈥炎熱干旱的氣候大部分為熱帶沙漠氣候,伊朗高原和小亞西亞半島中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阿拉伯半島的西南有小部分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對于人、動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強調西亞地區大部分屬干旱地帶。

㈦河流

找出西亞兩條著名的河流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這里是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發源地,以此來增加趣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伊拉克戰爭引出1991年海灣戰爭,從而引出西亞豐富的石油資源

㈧世界石油寶庫

1.西亞石油的儲量、產量、輸出量居世界首位。 2.西亞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

3.西亞的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 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是重要產油國。 分析書52頁圖7-29西亞石油海上運輸路線

閱讀“霍爾木茲海峽” 強調霍爾木茲海峽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線”。 閱讀“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閱讀材料,“西亞石油資源和生產特點”

第四節 歐洲西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

31 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

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發展情況和農業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

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

32 點料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

(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 (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 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 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八、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地理位置的特點;在南極洲地圖上能正確指出南極洲瀕臨的三個大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稱。

2. 能力目標:在南極洲地圖上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能力。讓學生了解南極氣候的特點,理解氣候的成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理解保護南極環境的意義,認識到保護南極洲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教學重點:南極洲位置特點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南極洲的氣候特點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教學難點:南極洲氣候的成因。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33 教學過程:

一、 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你了解的歐洲西部。(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二、導入新課: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兇悍的北極熊,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地區嗎?講述,引導學生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

冰天雪地,企鵝成群、冰川深厚,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們就走進這兩個神秘的地區。

板書:第五節 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三、講述新課: ㈠范圍、位置

學生讀圖、讀書,回答問題。指圖,指導學生從地圖上找到答案。 教師最后對學生的答案,進行總結。

1、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學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緯度位置特點(緯度最高的大洋)

(2)幾乎被哪幾個大洲包圍?(注意方位)北美洲、亞洲、歐洲。 (4)我們要講的地區是否就是北冰洋?不準確。應該是北極圈以內的地區,面積要大于北冰洋。 2.南極地區:

南極大陸及附近島嶼和陸緣冰。 (1)南極洲的緯度位置特點

(2)環繞三大洋(方位、順時針由東往西各是哪幾個大洋?) (3)與哪幾個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緯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頁《南極洲》和64頁《海上浮冰》、《南極冰蓋》。 提出問題:想一想,為什么浮冰對海上航運會構成較大的威脅? ㈡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氣候

教材62頁,閱讀材料,概括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學生一條一條的閱讀,討論、總結。

34 (3)北冰洋跨多少個經度?(跨360度,跨經度最多的大洋)

1、南極洲的氣候特點是:酷寒、烈風、干燥。

2、兩極地區的氣候特征:酷寒、多狂風、降水稀少。

3、兩極地區的氣候形成原因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5頁“兩極地區的動物”。65頁,活動題。

四、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6頁,《南極探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第三章 走進國家

第一節 日本

課時安排:共2課時 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與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征。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4、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5、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6、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7、運用地圖和資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其與城市、港口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盡量給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

35 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營造一種和諧、平等、進步的師生關系。

3、通過分析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及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樹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讀圖P69頁圖8-1“日本地形”,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日本的領土范圍并相互交換自己總結的結果。

2、通過看日本火山、地震錄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這種情況與板塊的關系。

3、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讓每組代表上講臺來交流該組的討論結果,然后教師做適當點評。

4、讓學生進行日本風光照片、日本習俗、日本飲食資料的收集,作為課前準備工作。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入:讓學生猜謎語:日出之國;櫻花之國。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櫻花》,這是描述了一種什么景觀?(櫻花飛揚)櫻花是哪個國家的國花?(日本)讓學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國旗、國徽及日本的概況。

二、講授新課 ㈠東亞島國

學生看多媒體,思考兩個問題:

⑴通過讀圖,判斷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東部瀕臨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與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韓國相望。首都為 ______ 。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上有什么特點?其中有幾個島嶼面積比較大? 教師總結: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

觀看《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

36 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書)

分析: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拷?。)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㈢濕熱的氣候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

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

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三、小結:

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二、導入新課

37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三、教授新課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五、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觀看幻燈: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想一想,我國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度毡镜貓D》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

38 神戶、橫濱、大阪等。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衫煤I辖煌ǖ谋憷?,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

六、主要城市

第二節 埃及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與技能]

1、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非洲東北部主體和亞洲的西奈半島)和首都開羅。

2、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埃及沙漠廣布、氣候干旱的特點,說明該國是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棉花種植的;聯系埃及作為文明古國,說明該國是如何開展旅游業的。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埃及(或蘇伊士運河)在交通方面的重要性。

4、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埃及在種族、民族、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5、收集并整理資料,說明文明古國埃及的歷史遺跡和對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埃及的古文化,了解中國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2、通過學習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它的奇特現象,為揭開金字塔之迷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斷學習、努力探索。

教學重點

1.尼羅河對埃及古代文明和現代經濟(尤其是農業)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的航運價值

3.埃及傳統的出口商品(長絨棉)和現代重要經濟支柱 教學難點

1.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及阿斯旺水壩的有利和不利的影響 2.蘇伊士運河對埃及經濟的意義

39 教學過程及方法

1、學生讀圖P76圖8-13 “埃及地形”,觀察埃及領土范圍、主要地形以及氣候特點。

2、學生在黑板上的地圖中指出蘇伊士運河的位置。

3、學生小組討論,然后請學生介紹他所了解的埃及的古文化。

4、從P79圖3-18能總結埃及的工農業分布特點。 教學用具:埃及教學課件、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許多帝王為了在死后能夠保存完整的尸體從而獲得永生,不惜勞動人民的血汗,甚至從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大肆營造自己的地下宮殿,實際上就是他們的陵墓,同時還要放置很多奇珍異寶,我國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實際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在各式各樣的陵墓中,有一種建得很特別(課件展示金字塔景觀圖),它們的塔基呈四方形,越往上越狹窄,直到塔頂,從四面看,外形都很像我們漢字中的“金”字,所以在我國一般稱其為金字塔,它是埃及的象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金字塔之國——埃及。 (講授研討新課)

(展示課件)埃及的地理位置 (提問思考):

(1)埃及位于非洲的哪個方位?(2)蘇伊士運河是那兩個大洲的分界線?(3)埃及在亞洲境內的領土叫什么?(4)埃及的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如何? (簡要總結)埃及位于非洲東北部,是個地跨非亞兩大洲的國家,北回歸線橫穿其南部。埃及是北非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經濟和文化最發達、交通位置最重要、國際影響最大的國家。 (課件展示)蘇伊士運河

(提問):(1)蘇伊士運河位于哪里?它溝通了哪兩個海?(2)為什么在這里開鑿運河?

(3)在運河未開鑿前,從大西洋到印度洋走哪條航線?(4)這兩條航線相比較,走蘇伊士運河可縮短多少航程?

(簡要總結)為了提高運河的通航能力,埃及人民對運河進行了加深拓寬的改造,并于1956年將運河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成為目前埃及重要的經濟支柱。 (課件展示)埃及的地形

40 (復習提問)從圖中我們能夠發現,埃及全境90%以上是沙漠,沙漠的名稱是什么? (學生簡要了解) (提問)

(1)尼羅河發源于什么地方?注入什么海洋?流向是哪里?

(2)尼羅河上、下游的地形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尼羅河進入埃及后,沒有任何支流匯入? (學生回答)

(講述)尼羅河在廣闊的沙漠地帶浩浩蕩蕩穿行1500千米,形成了一條1-25千米的綠色走廊,古代和現代埃及的文明進步與生產發展都與尼羅河有關。 (課件演示)尼羅河的泛濫

(講解)尼羅河每年都會定期泛濫,在古代人們對此無能為力,但是人們利用尼羅河泛濫的規律,巧妙的發展了農業,創造了燦爛的埃及文明 (引導學生討論)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承轉提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單靠一兩個部門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埃及都有哪些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呢?

[總結]埃及是北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石油、運河、僑匯、旅游等方面的收入都已超過了傳統出口商品棉花,而成為埃及的四大經濟支柱。埃及根據本國國情,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板書設計】

埃及

一、 地跨兩洲的國家

1、

2、

3、

4、 位置 蘇伊士

領土、人口、宗教 首都

二、沙漠廣布 1. 沙漠之國

2. 尼羅河概況,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長度 3. 尼羅河對埃及的作用

三、文明古國

41

四、發展中的工農業

(1)過去:長絨棉

(2)現今:石油、運河、僑匯、旅游業

第三節 俄羅斯

教學目的

1.了解俄羅斯的疆域、位置和簡要歷史,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及自然資源特征。

2.通過對俄羅斯疆域和自然環境的分析,引導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并做出適當評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了解俄羅斯國家變革的過程,引導學生關心國際時事,并能正確認識當前國際形勢。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自然環境特點,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東西半球圖》、《俄羅斯地圖》教學方法講述法和談話法 教學提綱 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

二、自然環境 1.較平坦的地形 2.溫帶大陸性氣候 3.主要河流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石油、天然氣、煤、鐵礦

42 教學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 學習新教材

第一節

疆域和自然環境(板書)

1.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讀圖]指導學生用紅筆描出俄羅斯的陸上疆界,用藍色筆描出海岸線。并在圖上找出它周圍的鄰國。(共12個陸上鄰國與其接壤,與美國隔白令海峽相望。)

[提問]從圖上分析俄羅斯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處于北緯50°至北緯70°之間,屬中高緯地區。北部、東部面臨北冰洋和太平洋,西部南北各有一小段海岸線與黑海、波羅的海相鄰。

1.地處中高緯,三面臨海(板書)

[提問]上述地理位置的特點對該國的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提示學生從農業發展、海洋運輸等等方面考慮)

[教師歸納]緯度偏高,熱量不足,對發展農業不利。俄羅斯雖有漫長的海岸線,但大部分臨北冰洋,氣溫低,封凍期長,對發展海洋交通運輸十分不利。

[讀圖]從圖上找出穿過俄羅斯的一條重要緯線,一條重要經線。 [提問]這兩條經緯線分別說明什么?

[教師歸納]北極圈從俄羅斯北部穿過,北部屬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東經160°經線從東部穿過,俄羅斯地跨東西兩個半球。從上述俄羅斯所跨經緯度及海陸位置不難看出,國土之廣大,是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領土東西長達一萬千米,坐火車穿越全境要一個星期,全部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2.面積1700多萬平方千米(板書)

[讀圖]請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指圖(《東西半球圖》),說出亞歐兩洲分界線。 [提問]從亞歐兩洲分界線看,俄羅斯屬于哪一個大洲?(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從上述分析可知,俄羅斯的國土三分之二在亞洲,應屬亞洲國家,但從教科書上看,是做為歐洲的國家介紹給大家的。

[提問]為什么說俄羅斯是歐洲的國家?(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俄羅斯的首都莫斯科位于歐洲部分,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而

43 且歷史上這里一直是俄羅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所以我們說俄羅斯是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屬于歐洲的國家。那么它與歐洲其它國家相比,自然環境有哪些特點呢?

3.地跨亞歐兩洲,傳統上的歐洲國家(板書)

二、自然環境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主要地形區的分布及各地形區的分界線,總體看俄羅斯地形有

什么特點?

[教師歸納]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分別為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二者以烏拉爾山脈為界。葉尼塞河以東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勒拿河以東為東西伯利亞高地??偟目吹匦屋^平坦,起伏不大。山地集中在南部。

1.較平坦的地形(板書)

俄羅斯的這種地形特點及地理位置特點,對氣候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

[提問]俄羅斯氣候有什么特點?(絕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溫0℃以下,氣溫較低,年降水量為500毫米以下,降水較少。)

[教師補充]俄羅斯氣候總的看大部分地區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俄羅斯氣候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討論)

[教師歸納]俄羅斯大部分位于北緯50°至70°之間,北極圈從北部穿過,較高的緯度是造成俄羅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俄羅斯的廣大內陸地區遠離海洋又是造成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使之形成大部分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2.溫帶大陸性氣候(板書)

但是由于俄羅斯國土遼闊,實際各地氣候并非那么整齊劃一,東西南北有很大差異。

[讀圖]讀課本“俄羅斯氣候圖”,指出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為什么存在這些差異?(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俄羅斯北部位于北極圈以北,又臨北冰洋,為極地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受季風影響為溫帶季風氣候。大陸中、西部雖然都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但表現在氣溫、降水上也有很大差異。

[讀圖]指導學生讀《世界年降水分布圖》和《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

44 說明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氣溫、降水有什么差異?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師歸納]西部為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受大西洋影響較大,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使得西部廣大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但中部西伯利亞地區,不僅遠離海洋,又受極地寒冷氣流的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冷的時間很長。

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氣候是較為復雜的,這一點與其國土廣大是分不開的。但分布最廣、最突出的氣候,仍然是溫帶大陸性氣候。

[提問]這種氣候特點對俄羅斯的河流有什么影響? (大部分河流封凍期長。) 3.主要河流(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在《俄羅斯地形圖》中找出俄羅斯的主要河流。并回答問題:從圖中分析這些河流有什么特點?怎么形成的?

[教師歸納]主要河流分別于流經歐洲的伏爾加河,流經亞洲的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這些河流多為世界長河,是俄羅斯遼闊的國土孕育了它。受地勢影響,河流多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造成俄羅斯氣溫較低的北冰洋沿岸,水量卻很豐富,水和熱量的配合有些不盡人意,伏爾加河則因流經東歐平原,成為俄羅斯主要的內河航道。

過渡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不僅使各地自然環境存在明顯差異,使之趨于復雜,而且也為俄羅斯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森林、水力、礦產等資源最為突出。

三、豐富的自然資源(板書) 1.森林資源 2.水力資源 3.礦產資源

[讀圖]在《俄羅斯礦產資源分布圖》上找出俄羅斯主要的石油、煤炭、鐵礦產地。(教師邊講邊在俄羅斯地圖上貼礦產符號)。

第四節 法國

一、教學目標

1、在法國地圖上指出其輪廓特點、地理位置、首都巴黎。

2、根據主要河流的流向,判斷法國的地勢特點。

45

3、根據法國地形和氣候特點,歸納該國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4、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法國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特征,歸納該國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5、運用資料,綜合評價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征。

6、通過學習法國濃厚的藝術,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

7、通過學生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創建一種和諧、平等的價值觀。

二、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自制課件)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小組合作、讀圖析圖法

四、教學過程

〈導入〉展示圖片----埃菲爾鐵塔,問學生這是什么?它在哪個國家?(法國)它是西歐三大旅游國之一,有什么吸引我們的?

[講授新課]

1、法國的地理位置

(學生讀圖)P86圖8-30,看法國地理位置優越體現在什么地方?(地形、氣候)

(1)比較歐洲西部英國、法國、德國的面積大小。 (2)接法國頂點,看它輪廓特點。(六邊形)

(3)法國海陸位置-----西面:大西洋,東南面:地中海 法國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它的氣候特點:

大西洋沿岸------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內陸--------------大陸性氣候 (教師總結)

(展示圖片)“法國地勢圖”

(學生觀察)看法國地勢有什么特點?(東南部高、西北部低) (提問)東南部和西北部分別是什么地形為主?

(教師總結)地理位置優越性之三:東南部高、西北部低的地形,平原丘陵占全國面積的4/5。

〈過渡〉法國有這么優越的地理位置,它的農業怎樣? (課件展示)

(1)農業發展的優勢: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46 (2)不同的農業區:西部大西洋沿岸----小麥、馬鈴薯

地中海沿岸----葡萄、葡萄酒 (3)法國農業實現了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 (1)豐富的礦產資源-----煤、鐵

(2)高度發達的經濟-----以汽車、飛機為主的工業 (3)核電比重占發電量中的70%以上。

法國的文化與旅游: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先賢祠、盧浮宮 藝術之都---巴黎。

第五節 美國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方法:讀圖法、聯系法、比較法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 ,黑種人占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大國”? 讀第90頁,完成以下問題。

1.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么特

47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檢測反饋: 1.美國的

布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布

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方法:讀圖法、綜合法、聯系法相結合 自學知識我展示:(5~6分鐘)

1.讀圖8-48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 ,工業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3.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8

第六節 巴西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工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建設獨具特色。

2、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說明巴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通過分析巴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設布局的變化,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意義,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會利用資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2)以熱帶雨林為例,分析巴西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要進行一次“巴西之旅”,為了能夠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我建議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況。

教師:多媒體出示8-51圖

學生讀圖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 位置特點—緯度位置、海陸信置 地形特點—亞馬列孫平原、巴西高原 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總結:巴西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

教師:巴西不僅是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和面積居前6位的國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大國家之一

教師:圣保羅不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還是巴西最大的工業中心。出示課本圖8-56。

學生分組探究:巴西的資源狀況和工農業的發展變化。 工業組:礦產(鐵礦石)—工業分布(東南沿海)

49 農業組: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農產品(咖啡、蔗糖、橘汁) 歷史組:單一經濟—現代工業迅速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二戰前:單一經濟(農產品、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 二戰后: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現代工業躍居前列。 總結:巴西已經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讀圖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礦產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來解決能源礦產短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1: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學生2:巴西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制造酒精。 學生3:巴西還加強了海底石油的開采。 „„

„„ 第二課時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亞

教師:我們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亞。

教師:多媒體出示巴西利亞城市風光片(無條件可用圖片代替) 學生:伴隨幕后解說,仿佛置身于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漫步于繁花似錦的城市街頭,體驗著巴西的騰飛。

教師:通過欣賞巴西利亞風光,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問題,想到了什么? 學生1:為什么巴西利亞位于熱帶,卻四季如春?

學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為什么巴西的首都卻從沿海遷到內陸?

„„

教師:巴西將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不僅體現了對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內陸的開發和管理請同學們課后討論一下,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在意義上有什么異同?

教師:我們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將結束,現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學們拿起你的相機,記錄下你在不同尋常的經歷,留下美好的回憶。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第2篇

新一輪的七年級語文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們初一級五位語文老師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以高潮的熱情,本著“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 的原則,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現總結如下:

1. 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要求教師把課標中定量性的規定熟讀成誦,“依法行教”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使老師們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老師們煥發了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2. 新學期伊始,不馬上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了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要背誦并默寫“課外古詩詞背誦” 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 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學習趕來時才不致于茫然失措。

3. 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月球知識擂臺賽,新聞發布會,故事會,討論會,朗誦比賽,演課本劇 ,辦手抄報,編習作集。

4. 重視創設學習語文的環境,提供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如在教室里開設《語文園地》 、《優秀作業展》、《文學閣》等欄 目,把學生的優秀作業、作文,課外所找到的

資料。

5. 老師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日、紀念日、剛發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6. 個別班建立了語文學習成長袋。

在嘗試性的探索教學實踐中,我們也深感到一些存在問題,需要認真思考,筆者不揣谫陋,提出來求教于大方之家。

. 現在的七年級教材,與小學的銜接不是那么緊密,有點給人另起爐灶的感覺,再加上十多年來我們的小學都一直取消了留級制度,無論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有多么欠缺,學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與不懂都一起學習新的內容,一起進入初中的學習,這勢必造成學習困難越來越大,越來越沒有辦法學習。在這種情況下,是否應該正視現實,擬訂最低要求,提出彈性學習任務,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遠遠沒有完成小學學業的學生繼續進行初中語文最低限學習的內容。

七年級上語文教學總結篇二

本學期,遵循新課改“先學后教”,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結合本班教學,現總結如下:

總體教學

一、 關于備課

備課是比較頭疼的問題。檢查時很多學生未能按時完成,導致教學進度比較緩慢。

原因很多,我思考主要原因是:

1.學生適應“先學后教”的模式需要一個過程。備課目標未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操作力,過于理想化;

2.多數未能很好解讀備課目標,為趕時間籠統敷衍備課,內容與目標結合不夠緊密,這也給課堂組織小組展示給來很大困難,進度比較緩慢。為解決備課難題,我后來試著從兩個方面改進加以引導,提高備課效率:

課堂留一定時間組織學生備課,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備課;

提煉簡化備課目標,使學生易于把握。通過上述方法,備課從內容到速度有所改善。

二、 關于作業

常規五個作業,除了備課外還有平時練習,配課練習、作文及其周記四項。練習擇取具有針對性的,基礎性強,難度適中,看情況及課文的重要程度適量布置;周記一般是一個教學月寫兩次;作文,上初中后,學生習作比較嚴重的問題是:

1.文體不明;

2.字數不達標。少數學生畏懼習作,有抄襲敷衍現象;周記還能堅持寫,但流水賬比較多,沒寫出真情實感。

三、 課堂管理

培養學習小組長,要求其管理好本組的紀律。但還是有以下不良的現象:

七班學生思維活躍,上課愛打岔,經常“節外生枝”,自律能力不強,管理費力不少。索性找點樂子,在調皮的學生身上做點文章,以典型教育整體,使學生明辨是非,把學生拉回到教學內容上來。

激勵機制的制定與完善是我今后課堂管理要著力的方面。

個體教學--兼顧優差生

學習好一些的學生對教學的要求就會高些,也會自覺問問題;落伍的學生出現的情況是不關心作業,不按時作業,缺交作業種種情況。如侯俊佳,比較悶;陳瀚彬,活潑過度。要給他們開“小灶”,費心得多,先降低要求,哪怕是一點點進步也公開多予以表揚,使其樹立學習的信心。

改進方向

在繼續堅持新課改教學模式的前提下,今后教學中我思考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教學:

1、完善多重獎懲機制調動,提高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如可以與班內操行評比相結合;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第3篇

1.歌曲:《渴望春天》。2.創編:為歌曲配打擊樂伴奏。3.配樂散文:《春》。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VCD、打擊樂、鈴鼓、三角鐵、響板、沙錘等。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復地練唱中體會6/8拍子活潑歡快的特點。 2.通過對散文《春》的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系,審美內涵。

3.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

1.教師要充分注意“教學導入”環節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如:(1)可以通過教科書上的彩色畫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用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色;(2)可用優美的旋律導入;(3)可用簡短的詩句導人;(4)可用錄像資料(風光片,春景圖,配樂散文)導入。要求學生共同參與。

2.請學生朗誦散文詩《春》,并選擇適當的樂曲做背景音樂,有感情地表演。 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樂的錄音并請大家邊聽邊討論,選擇合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請學生仔細聆聽,聽后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隨錄音輕聲哼唱歌曲。其間,教師可以為學生范唱,也可以用鋼琴伴唱,通過多種形式的練唱,使學生逐漸熟悉歌曲。

5.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

一、二樂句的開頭:(插圖)并打著拍子反復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變化音。如(插圖)在演唱中注意唱準音高及旋律對感情表達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錄音。提示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感受音樂: ①音樂的速度是什么樣的?快,稍快,很快,極快。結合詞、曲特點,談一談

為什么用這樣的速度來表達。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樣的:很弱(pp)、弱(p)、中強(mf)、強(f)、很強(ff)。你認為歌曲應該用哪種力度表現最合適。 ③應該用怎樣的情感才能恰當地表達歌曲的情緒? ④你喜歡這首歌曲嗎?為什么?談談對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師鋼琴伴奏下,(或用錄音帶伴奏;老師指揮)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領唱、齊唱。之后,也可由學生獨唱或小組唱。

9.請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師生共同設計,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邊唱邊加入打擊樂伴奏。 第一單元 第二課 教學內容:

1.欣賞:《新疆之春》小提琴曲 《春曉》歌曲 《春節序曲》管弦樂曲 《春天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2.器樂:學吹豎笛《春游》3.創作與表演:為旋律創作歌詞,并表演。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以描繪春天為主題的聲樂、器樂作品,了解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審美性。 2.學會用豎笛吹奏《春游》。

3.通過學生創編歌詞、填詞唱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表現能力。 教學過程:

(一)欣賞 1.《新疆之春》

(1)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作品表達的情緒,如:豪放、樂觀、奔放、流暢、歡快、載歌載舞等。

(2)出示《新疆之春》的主題旋律片段(第

一、二部分),引導學生對兩個部分的主題片段進行分析。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如:各部分的演奏形式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主題是鋼琴伴奏,小提琴以裝飾音、強音、跳弓等多種演

奏形式出現,第二部分則是小提琴以雙音演奏舞曲般的節奏和撥弦的形式演奏,讓學生充分體會和感受小提琴豐富的表現力。

(3)通過欣賞《新疆之春》,使學生了解新疆少數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及他們的精神風貌。 2.《春節序曲》

(1)邊聽邊感受這首樂曲的風格特點,如:熱烈的、歡騰的、載歌載舞的等。學生小組討論并談感受。

(2)將不同部分的音樂主題用板書、投影、課件等方式呈現出來。請學生邊聽邊對比音樂的不同特點,如:歡快的、抒情的、流暢的、贊美的等情緒特點,以及力度上的特點。

(3)學生自主地找一段主題旋律并為其劃旋律線,感受旋律的表現特征。 3.《春曉》

使學生了解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洞簳浴愤@首詩構思精巧,令人回味無窮,加入黎英海的配曲,更使其意境深邃。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詞曲結合歌曲的深刻內涵,并吟誦全詩。 4.《春天奏鳴曲》

(1)作品是貝多芬所作10首小提琴奏鳴曲中的第五首,該曲因音樂絢麗甘美,明澈如水而得名。共四個樂章,可以選聽其中的第一樂章,教師可以根據優美、抒情的旋律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

(2)組織學生討論:樂曲第一部分中,小提琴演奏和鋼琴伴奏有什么特點?

(二)學吹豎笛《春游》

1.教師彈琴,學生輕聲哼唱旋律,熟悉曲譜。 2.學生練習吹奏。學生相互幫助掌握技術難點。

3.引導學生找出樂曲中旋律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如:

二、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三句變化;結尾不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為樂曲配打擊樂伴奏,在有標記的地方敲擊三角鐵或其他打擊樂器。

(三)創作與表演

1.請學生即興為《春節序曲》(教材內容)的旋律配一段歌詞,并試著唱一唱。分小組創編,然后為大家展示成果。

2.師生共同表演《春節序曲》音樂片段。形式:彈奏、舞蹈、扭秧歌、敲鑼打鼓、演唱,教師要將全體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表演,表演形式由學生自主選擇,也可教師、學生討論安排角色。

第二單元 紅旗飄飄

一、編寫意圖

本單元承接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頌歌》的主題意義,旨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音樂材料上看,有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有歌劇《江姐》選曲、有管弦樂、有通俗歌曲、有合唱歌曲。雖然主題相對集中,但音樂表演形式各異,如《繡紅旗》為女生齊唱;《紅旗頌》為管弦樂合奏;《紅旗飄飄》為獨唱;《國旗頌》為合唱。從音樂與相關文化的滲透上看,本單元也做了較為細致的處理。比如,“音樂故事”介紹了國歌產生的背景以及詞曲作者田漢、聶耳在強烈的愛國情感召之下的創作激情,這與20世紀上半葉“抗戰”前夕的歷史緊密關聯;與《紅旗頌》同時呈現的配圖是當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思想意義的著名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作),與視覺藝術相結合,同時也從音樂、美術的角度講述著歷史,提示學生關注音樂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價值;《紅旗飄飄》是2000年中國奧運代表團壯行的歌曲,所配插圖為中國第一位奧運冠軍許海峰的照片,將體育與音樂相關聯,等等。從時間上看,進行到本單元教學時大約在4月初的“清明”前后,與學校組織的祭掃革命先烈陵園等活動在教育內容上比較貼近。

二、教學安排

本單元可以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為“唱歌”和“創編”兩項內容,第二課時為“欣賞”、“音樂活動”。

學生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國歌》,對《國歌》比較熟悉。本單元既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習的《國歌》內容,同時對演唱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掌握弱起起唱、三連音等特性節奏,還要求學生“準確地背唱《國歌》”?!独C紅旗》可以設計為歌表演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分角色表演江姐和她的戰友們在獄中慶祝新中國誕生的情景?!都t旗飄飄》可讓學生分組表演奧運會時的情景,可以是代表團人場式,或者是頒獎升旗等情節。欣賞《國旗頌》時可讓學生結合樂譜注意傾聽第二聲部。結合觀看開國大典時的歷史盛況的錄像,感受《紅旗頌》的輝煌

氣勢。

第二單元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唱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音樂故事:國歌的故事。 3. 音樂欣賞:《繡紅旗》。 教學目標:

1.通過準確而有感情地演唱和背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體會國歌的情緒,理解國歌的來歷,了解人民音樂家聶耳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結合欣賞《繡紅旗》創編歌表演。 教學過程:

(一)唱歌

1.學生隨音樂《紅旗頌》走進教室。

2.師生談話:教師引導學生:看誰能唱出剛剛聽到樂曲開頭由小號演奏的曲調。 3.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啟發學生根據“國歌的故事”等資料,說說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理解。 4.學唱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錄音、影視或教師范唱)。

(2)教師指揮學生隨錄音演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注意啟發學生對演唱的效果進行評價。

(3)學生探究:歌曲速度、節奏、節拍、旋律等音樂表現要素的特點,并能運用音樂要素及表情術語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引導學生隨音響(錄音、影視、伴奏等)聽好前奏,準確地把握弱起起唱,唱準三連音,有表情地唱熟歌曲的曲譜和歌詞。

(5)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如自由改變本歌的速度、節拍(如2/4變3/4)與節奏(如變弱起為強起;改變三連音節奏),并與前面進行對比,體會音樂情緒及風格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6)引導學生隨琴聲或錄音機唱樂譜(包括前奏)。邊唱邊劃拍子,并三連音節奏。

(7)反饋與評價:學生采用競賽的方式,看誰能很快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譜和歌詞準確地背唱下來,師生共同評價。

(二)欣賞

1.觀看歌劇《江姐》的錄像片段,聆聽女聲齊唱《繡紅旗》。

2.學生探討《繡紅旗》的演唱形式、表現的情節、表達的主題思想和音樂的基本情緒等。

3.創編歌表演動作:學生可通過個人或分小組,根據各自對歌曲《繡紅旗》內容和情節的理解和想象,創編歌表演動作。設計符合故事情節、樂曲結構及音樂情緒的表演形式,以表達江姐和獄中戰友繡紅旗、迎解放的意境和堅定的信念。在表演的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和集體的伴奏作簡單的評價,并在群體中參與相互交流二度創造的感受,并提出改進的意見。 第二單元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欣賞

1.管弦樂曲《紅旗頌》。 2. 歌曲《紅旗飄飄》。 3. 歌曲《國旗頌》。 教學目標:

1.感受器樂曲《紅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奏的形式。能邊聆聽樂曲《紅旗頌》邊看油畫,邊結合歷史知識描述《開國大典》的盛況。

2.感受歌曲《紅旗飄飄》《國旗頌》的音樂情緒及演唱形式;能哼唱歌曲《紅旗飄飄》中一句或幾句曲調。能邊聆聽音樂,邊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能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想與感受。 教學過程:

1.教師介紹《紅旗頌》的作者及首演的背景,然后播放錄音。 2. 學生聆聽引子及第一部分主題。

3.教師引導學生從這段引子和主題中,聽出樂曲分別用了哪些樂器來演奏?其中聽出了什么熟悉的音調?(《國歌》音調)

4. 聆聽第二部分(展開部)。聽后,學生暢談:從樂曲中聽辨出節奏、音型有

什么特點?這段樂曲在演奏的形式、樂曲的風格較第一段有何不同? 5. 聆聽第三部分及尾聲。

6.學生邊聆聽樂曲邊觀看油畫《開國大典》,結合語文知識和歷史知識,各自暢談聽后的感受和對樂曲的理解。描述《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7.學生對以上的見解進行評價,教師參與評價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 8. 欣賞男聲獨唱歌曲《紅旗飄飄》。

9.學生自由討論《紅旗飄飄》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0.學生隨錄音邊看歌譜邊隨之哼唱。

11.如果高音區有困難,教師可作移調處理。學生可暢談對這首歌曲的感受,并說出對其中哪個樂句的印象最深。(可能會有不同答案,教師都應予以鼓勵) 12.學生聆聽音樂,即興模仿中國健兒在奧運開幕式行進時的姿態。

13.欣賞歌曲《國旗頌》。引導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演唱形式,以及表達的主題思想。

14.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面臨不同場合升國旗時的聯想與感受.(參考課本的插圖:天安門國慶節升國旗的群眾集慶場面)。 15.反饋與評價:

第三單元 華夏古韻

一、編寫意圖

這一單元是為深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音樂成就,培養其熱愛民族音樂而設立的。這一單元與八年級上冊的《八音之樂》是姐妹篇,都是中華母語音樂文化教育的具體材料。設置的欄目中,在介紹春秋時期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時,欣賞古琴曲《流水》。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為歌詞譜寫的歌曲《陽關三疊》旋律古樸蒼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安排“音樂情景劇”欄目,目的在于讓學生親身體驗陽關送別的情景,以便更好地感受音樂。這是在教學一線收集到的教學案例,可操作性較強,易于調節課堂氣氛。為了不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同時也為了以后的教材內容不過多地重復,我們沒有不現實地追求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完整性”,而是擷取了“幾朵小花”,由點及面地對中國古代音樂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二、教學安排

本單元可以安排為2課時。第一課時可安排“音樂故事”和“欣賞”兩項內容,第二課時為“唱歌”和“音樂情景劇”。

在這個單元里,以“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為開端,拉開了中國古代“人與音樂”的神秘面紗。隨后出現的《陽關三疊》《楚商》《秦王破陣樂》等或揭示了華夏古韻中音樂與詩歌、舞蹈緊密結合的特征,或展示了古代雄渾古樸的樂風。在教學時,教師應對不同材料進行細致分析,合理編排課堂教學環節。 本單元可以按教學計劃建議表中所提示的安排分兩課時完成。

第三單元 第一課

教學內容:

1.講音樂故事,欣賞古琴曲《流水》。 2. 學習歌曲《陽關三疊》。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并能復述“知音”的故事。

2. 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樂內涵,認識古琴的音色。

3.學會演唱歌曲《陽關三疊》,并能夠感受和表現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學過程:

(一)講音樂故事

1.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古代有關知音的故事嗎?

2.請學生講故事,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些關鍵詞。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師適當補充。(如果學生不了解,由教師講故事。) 3.問:同學們,知音的故事對你有什么觸動?

學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間的友情,這為下面學唱歌曲《陽關三疊》做了鋪墊。學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樂溝通人與人之間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現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應予以鼓勵。 4.聽古琴曲《流水》

這項教學內容也可以先安排聽古琴曲《流水》,后講故事。也可以由教師在古琴曲《流水》的音樂聲中講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賞。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自主領會音樂的文化內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可以安排學生先欣賞歌曲《陽關三疊》;也可以先安排學生朗誦詩句,教師彈奏作為背景音樂。 2. 讓學生跟隨錄音學唱。

3.請學生分析歌曲在調式、節奏、音程等方面的特點。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較為平緩,音與音之間多為鄰音,節奏上先長后短等。應注意使學生總結出這些特點對歌曲情感表達的作用。

4. 教師輔導學生學會這首歌。全班集體演唱。

5.可以讓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吹豎笛為其他同學的演唱伴奏,并為下節課的音樂情景劇做鋪墊。

6.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判在歌曲意境、詞曲準確性上的得與失。

總結并布置下節課的內容。 第三單元 第二課 教學內容:

1.編排并表演音樂情景劇。 2.欣賞《楚商》《秦王破陣樂》 教學目標:

1.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上節課學習過的歌曲《陽關三疊》編排并表演音樂情景劇。發揮學生自主創造的能力。

2. 能夠在音樂情景劇中將舞蹈、器樂演奏(吹豎笛)、吟詩等相關藝術手段融人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綜合表現的能力。

3.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以編鐘、樂舞等為代表的我國古代輝煌的音樂成就。引導學生將各門學科(如歷史、語文等)的相關知識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概念。

4.了解編鐘的音色特點及其在古代音樂文化中的作用。 5.了解大型樂舞在古代音樂文化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復習歌曲《陽關三疊》

采用齊唱、接唱、小組唱等方式復習歌曲《陽關三疊》。

(二)創編音樂情景劇

1.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創編音樂情景劇“送友人”??梢砸龑W生先討論角色、劇情,然后進行劇本和臺詞創編,最后分角色表演。

2. 教科書中有角色和劇情的簡單提示,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參考提示時不必拘泥于課本,可以自主創新;應鼓勵別出心裁的設計方案和表演。

3. 對于人數較多的教學班,教師也可以從班級中選出幾位“演員”表演給大家看。對學生觀眾可以做簡單的分工:可以安排部分女同學在周圍做楊柳搖擺的示意,可以安排同學吹豎笛或演奏其他擅長的樂器作為聲音背景,可以安排部分同學哼鳴《陽關三疊》的旋律營造某種氛圍„„

(三)欣賞

《楚商》《秦王破陣樂》

1.問:聽賞《楚商》和《秦王破陣樂》,你們會有怎樣的感受?請用精練的詞語描述你的感受。 2.播放錄音。

3. 教師將學生回答的詞語寫在黑板上,并總結這兩首作品所展現出來的古代音樂風格──凝重、莊嚴、神圣、清虛等。

4.討論:是什么原因使這兩首作品的音響不同于今天我們所聽的音樂? 答案可能會涉及樂器的音色、生活環境、音樂的作用等。

(四)總結

教師自己總結(或引導學生總結)本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效果等。

第四單元 神州大地(2)──江河萬古流

一、編寫意圖

從形式上看,這個單元是七年級上冊中第四單元“神州大地(1)──遼闊的草原”的延續,在具體內容上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贊頌祖國大江大河的音樂作品,如《長江之歌》《黃河船夫曲》《烏蘇里船歌》《塔里木河》等。在這個單元里,不僅突出了江河的自然美,而且還更加強調孕育中華民族七千年文明史的長江、黃河所具有的象征意義。比如,《江河萬古 流》中有“天下興亡多少事,莽莽我神州。中華自有雄魂在,江河萬古流”等詩句,《保衛黃河》中的“黃河”象

征著中華民族。很自然地,本單元可以和地理知識相互貫通。在音樂知識方面,對旋律、曲式結構、散板、切分節奏等提出了要求,安排了一個綜合性練習,幫助學生及時總結學習內容。

二、教學安排

本單元可以安排為2~3課時。第一課時可安排“唱歌”或“欣賞”兩項內容,第二課時為“欣賞”和各種旨在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活動,第三課時可安排欣賞和器樂合奏等內容。

從材料上看,本單元所包含的歌頌祖國江河的音樂作品易于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同時有助于學生自由展開聯想,認識到音樂的抒情性、描繪性特征。從學科知識上看,本單元包含民歌知識、歌曲結構手法、演奏演唱形式等。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搜集大量有關的文字、圖片、錄音、影碟等資料,在課堂教學時相互分享。 第四單元 第一課 教學內容:

唱歌《江河萬古流》;欣賞《黃河船夫曲》、《保衛黃河》。 教學目的:

學會歌曲《江河萬古流》,理解歌曲中旋律、節奏與歌詞的密切關系,兩段相同結構的歌詞與不同旋律和節奏達到的藝術效果。欣賞《黃河船夫曲》和《保衛黃河》,了解黃河──中國的母親河,體會在《保衛黃河》中所表現的黃河的洶涌氣勢和中華民族的精神。 教學過程:

1.以提問導入新課。

我國幅員遼闊,有很多江河、湖泊,在眾多的江河中,最著名的是哪兩條?為什么?它們流經的省份有哪些? 黃河和長江(可出示地圖)

黃河: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

長江:青海省(通天河)、西藏自治區(金沙江)、云南省(金沙江)、四川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

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華民族對它們有著特殊的感情?!督尤f古流》中寄托了我們對黃河、長江的感情。 2.教唱《江河萬古流》。 (1)播放歌曲《江河萬古流》。

(2)講解歌曲中的節奏難點,并做練習。體會歌詞與節奏、曲調結合在一起所表達的情感。

(3)教唱歌曲,并打拍子唱樂譜。用自然的、較深沉的聲音演唱歌曲。 (4)學唱歌曲后,啟發學生體會歌曲的結構──單二部曲式(二段體)。兩段開始處的不同旋律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旋律的再現起到歌曲“統一”的作用。 3.欣賞《黃河船夫曲》(2遍) 以提問引入欣賞內容:

你是否知道與黃河、長江有關的故事,或以黃河、長江寄托某種感情的音樂作品? (1)欣賞一首描寫黃河邊人們生活的歌曲──《黃河船夫曲》(第一遍)。 (2)參考譜例找出歌曲中的“重復”部分。

(3)其旋律是由幾句構成的?歌曲的分句與歌詞的寫法(排比)和內容有著直接的關系。

(4)跟著錄音模唱這首歌曲(第二遍)。 4.欣賞《保衛黃河》

(1)以“抗日戰爭”引入欣賞──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提問:在這個作品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氣勢?強調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和樂曲中所表現出的滔滔河水奔涌向前的宏偉氣勢。

(2)介紹《黃河大合唱》及其詞作家光未然,曲作家冼星海。簡單介紹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背景。

(3)介紹《保衛黃河》中的主題旋律。分段欣賞,感受不同音樂形象:引子、主題旋律(第

一、二部分)、主題展開(第三部分)、寬廣的旋律(第四部分)、主題再現(第五部分)。 (4)完整欣賞。 5.小結

通過唱歌和欣賞,感知歌曲的二段體結構和音樂中的再現、重復,感受和體會歌

曲的不同風格,什么叫做鋼琴協奏曲,以及不同作品中的不同音樂形象。 第五單元 環球之旅(2)_歐洲漫游2 教學內容:

欣賞《德涅泊爾河掀起了怒濤》、《阿爾卑斯牧場》、《豐收之歌》、《瑪萊卡萊》、《弗拉門戈舞曲》、《瑪組卡》、《霍拉舞曲》、《蘇格蘭風笛》。 教學目標:

通過欣賞烏克蘭民歌《德涅泊爾河掀起了怒濤》、瑞士民歌《阿爾卑斯牧場》、丹麥民歌《豐收之歌》、意大利民歌《瑪萊卡萊》、與西班牙《弗拉門戈舞曲》以及蘇格蘭風笛曲,體味歐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意蘊與不同的風土人情,培養青少年對不同文化尊重和熱愛的品格。 教學過程:

1、通過復習演唱上一節課《鄉村花園》,吧學生帶回歐洲音樂的氛圍中來,從主動演唱到主動聆聽,進入到較深層次的感受音樂。

2、聽賞歌曲《德涅泊爾河掀起了怒濤》。

3、《阿爾卑斯牧場》。

(1)用提問與講解了解瑞士民族音樂以及阿爾卑斯風土人情。 (2)分析《阿爾卑斯牧場》的調式、調性、基本結構。 (3)采取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講述這首民歌的基本情緒。

4、《瑪萊卡萊》

(1)欣賞當代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演唱的這首意大利民歌的音像帶(比如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樂會錄像帶或錄音帶),讓同學們談談聽后感。 (2)講述介紹意大利那不勒斯人文風景的小資料(圖片)。 (3)分析這首歌曲的旋律變化與歌詞情緒變化的內在聯系。

(4)結合欣賞作曲家托斯蒂的其他

一、二首精美的意大利民歌,如《悲嘆小夜曲》、《夏夜的月亮》等。

5、弗拉門歌舞

(1)欣賞一般弗拉門戈舞曲后觀賞舞蹈圖片(或教學幻燈片)。 (2)講述弗拉門戈音樂舞蹈的幾種類型。

6、媽祖卡

(1)欣賞肖邦的鋼琴曲——瑪祖卡。

(2)介紹著民音樂家波蘭“鋼琴詩人”肖邦及其作品。 (3)介紹瑪祖卡舞曲的音樂特點及舞蹈特征。

7、霍拉舞曲

(1)聆聽霍拉舞曲的教學錄音帶。

(2)介紹羅馬尼亞民間舞——霍拉,以及羅馬尼亞民間音樂。

8、有關資料 (1)《瑪祖卡》

瑪祖卡是波蘭的兩種民間舞的瑪祖卡和用瑪祖爾(波蘭中部馬佐夫舍地區的一種流利、活潑、歡快、熱烈奔放的男女雙人舞曲)體裁寫的音樂作品流傳到法國后的統稱,18世紀逐漸流行于歐洲各國。各國的宮廷舞蹈編導們根據波蘭瑪祖卡舞整理加工為舞會舞蹈和舞臺形式,其音樂節拍為3/4,一重拍落在第1拍或第2拍為其特點,舞蹈以滑步、腳跟碰擊,男舞者單腿脆地,女舞者繞行和以雙人旋轉等為主。著名舞劇《萊蒙達》、《天鵝湖》,歌劇《億萬蘇薩寧》中都有瑪祖卡。著名作曲家肖邦曾以此音樂體裁寫成多部傳世名作。 (2)《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種羅馬尼亞民間舞蹈,跳霍拉舞是羅馬尼亞人在婚禮或節日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一種大眾化娛樂形式,音樂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表現了巴爾干地區人民的開朗、歡樂、熱愛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曲由青年男女搭肩成行開始,招著女子參加進來,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聯成一個圓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相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復進行,是圓圈逐漸逆時針旋轉;間或向中心聚攏,然后散開還原隊形,參加者可達數百人;往往可持續舞蹈數小時,直到盡興。 (3)《蘇格蘭風笛》

風笛是一種古老的簧管樂器,至少已由三千年的歷史。相傳有羅馬人從亞洲傳入歐洲,從16世紀起,蘇格蘭人便將風笛與其它樂器和用,在多種場合表演。 第六單元 銀屏之歌

一、編寫意圖

這個單元中的內容限定在中外影視音樂上。既有影視主題歌、插曲,也有器樂音

樂。從選材的角度看,有較大的難度。這不僅是因為可供選擇的材料比較豐富、多樣,人們的喜好程度與掌握材料的范圍也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著對這部分內容的認識。我們力求從音樂與影視這兩種姊妹藝術的結合點出發,將音樂與影視不同的結合方式呈現給學生,同時也力求突出音樂自身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比如,我們選取了根據我國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有助于學生在了解劇情的基礎上對電視音樂的價值體現有一個初步印象,使學生獲得立體的藝術享受?!段倚囊琅f》、《辛德勒的名單》主題音樂、《臥虎藏龍》等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音樂,其中的音樂由大提琴家馬友友、小提琴家帕爾曼演奏,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由于影視音樂的特殊性,它的畫面被美術編輯作為整體設計的一部分移植了進來,有較好的視覺效果。

二、教學安排

本單元可以安排為2~3課時。第一課時可安排“唱歌”,第二課時為“欣賞”和一些參與性音樂活動,第三課時可安排欣賞和情景劇表演等。在教學中應結合音樂體驗引導學生總結影視音樂的不同類別(如主題歌、插曲、情節音樂、背景音樂等),并能夠理解影視音樂的作用。 第六單元 第一課 教學內容:

1.學唱歌曲《送別》。

2.欣賞根據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 教學目標:

1.背唱歌曲《送別》,并能夠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

2.通過討論能夠對《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能夠體會每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及其在電視連續劇中的作用。

3.了解影視音樂的不同類別。 教學過程:

(一)唱歌

1.討論:同學們,你們看過哪些電影、電視?其中哪首影視歌曲(或器樂曲)

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師簡要介紹影視音樂的幾種類型。(主題歌、插曲、情節音樂、背景音樂、片頭曲、片尾曲等)。

3.請學生唱唱他們所熟悉的影視歌曲(人數可根據時間靈活掌握)。 4.教師:同學們,讓我們聽一聽下面這首歌曲,聽完后說說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是怎樣的。

5.播放《送別》錄音之后,回答問題。然后參看教科書上的有關文字提示。 6.請同學們學唱這首歌。

7.用分小組接唱、表演唱等方式檢查學習效果。 8.請同學們討論歌曲的結構特點。 9.全班完整地演唱這首歌。 10.比一比,誰先會背唱。

(二)欣賞

1.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嗎?

2.請學生討論四大古典名著中哪些人物形象給他們留下過深刻印象。 3.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根據四大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中的音樂嗎? 4.教師先分別播放《敢問路在何方》《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枉凝眉》片段(每首約20秒時間),引起學生興趣。 5.教師:我們接下去要分別仔細聽賞這四首主題歌。 6.分別播放。期間要求學生按教科書要求完成討論及練習。

《敢問路在何方》的音樂情緒豪邁奔放、果敢有力,具有英雄性格。它塑造了唐僧師徒四人不畏艱險、跋山涉水去西天取經的英雄形象。教師也可引導學生說說《西游記》中四人的不同個性。節奏練習要做到準確、整齊,應提醒學生從譜例上找出類似的節奏。

《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音樂風格是寬廣抒情的,同時具有雄渾、古樸、蒼勁、慨嘆等情緒。書中的練習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處理,風格多樣,只要能夠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就達到了目的。如果學生有什么疑問,教師(或請學生)可以向他們介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好漢歌》《枉凝眉》后有一個練習,即討論各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其中《好

漢歌》塑造的是梁山好漢的形象,而《枉凝眉》塑造的是以賈寶玉、林黛玉為代表的“紅樓人物”形象,二者區別很大,音樂上有明確體現。

聽完四首主題歌后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主題歌的作用或意義等問題。提示學生關注影視中的主題歌等音樂。 第六單元 第二課 教學內容:

1.欣賞《我心依舊》、《啦呀啦》、《辛德勒名單》主題音樂、《臥虎藏龍》音樂。

2.編排并表演音樂情景劇《一個真實的故事》。 教學目標:

1.復習歌曲《送別》。

2.組織和引導學生根據上節課學習的體會,簡單討論如何欣賞影視音樂。 3.讓學生閱讀《我心依舊》《啦呀啦》《辛德勒名單》主題音樂、《臥虎藏龍》音樂后面的文字材料,然后提問檢查學生掌握的程度。

4.讓學生提出欣賞的順序。教師依照大多數意見逐一播放并講解。

5.《我心依舊》的轉調知識點不要求學生死記概念,只要學生能夠聽出音樂色彩上的變化即可?!缎恋吕彰麊巍分黝}音樂的主奏樂器是小提琴,它表達的是一種發自肺腑的追思;《臥虎藏龍》音樂的主奏樂器是大提琴,它表現的是一種灑脫、清虛的情緒和意境。

6.注意讓學生對這幾首器樂主題音樂的作用加以評述。 7.聽《一個真實的故事》錄音或觀看電影片段。

8.分小組討論這首歌所表現的女大學生為拯救丹頂鶴獻出年輕生命的事跡。 9.各小組討論音樂情景劇的設計方案。

10.試試用抽簽的方法(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決定各組演出順序。在教師的幫助下依次演出。

11.請同學們對各組的演出作出評價。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第4篇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初中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任務

我擔任的工作是七年級(5)班的生物教學。本學期講授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

三、在教學方面

1、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充分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鉆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參考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學校下發的《新課標 教案》、自己選購的資料《初中新課標優秀教案》和《解題決策》四本資料書備好每節課,充分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把握重難點進行更有效的教學。

②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收集生活中的實例,發生在人身上的生命現象,引起的疾病等。

③ 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課前準備好演示實驗、自制腎小球模型、提前選用教具模型等。

⑵課堂上的情況。

本學期的內容與學生身體發育密切相關,學生對相應知識的學習有著很高的興奮性,也充滿的好奇心,致使課堂難以把握控制,因此,在進行第一章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我必須謹慎用詞,充分調動自己的應變能力來應答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起哄、混亂、吵雜狀況。其余內容的教學也同樣要做到組織好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一定要注意簡潔明了,基本克服了以前重復羅嗦的毛病。

課堂提問能面向全體學生,在學生難以答出問題時,能做到耐心引導、適當提示,使學生通過自己思考推得答案,從而大大鼓勵了學生,此外,我注意了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用語言、用模型、用生活中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例子,漸漸地喜歡上生物的學生多了,課下向我問問題的學生多了。

3、積極參與聽課、評課和調教比賽。

虛心向師傅、其他老師學習教學方法,博采眾長,并通過參加本學期教育局組織的生物調教比賽,充分鍛煉自己的教學能力且向其他參賽老師取經,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努力創新,為成為一名優秀的生物教師而不懈努力。

三、不斷學習、更新理念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生物學知識日新月異,發展很快。在本學期教育局組織的生物調教比賽中,我認真傾聽了所有參賽者的教學,且在科組組織到陵水觀摩決賽的極佳機會中,我大量汲取了許多很有特色的教學方法、策略和模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并整合進自己的教學,形成我獨特有效的教學。

四、成績與反思

在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上課認真,學習積極,在考試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也掌握了一些學習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實驗技能。但有部分同學上課,不聽課,不思考,不做筆記、作業;有些同學考試復習不到位,不重視生物的學習;有時我對課堂的控制和調動欠佳。

本人盡所有可能努力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通過一學期來的努力,通過新的課標的實施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創新能力,確實提高了部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學生也基本掌握了學習生物的方法,自學再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本人教學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仍有待提高,學生也缺乏大環境的熏陶,成績仍然是參差不齊,整體成績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盡人意,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斷的探索、借鑒與完善。

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范文第5篇

第 個教案

教學目標

(一)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圍、組成、地形和氣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況。

(二)了解香港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的地位以及產業結構的變化。

(三)了解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

(四)了解香港發達的旅游業、信息和教育。

(五)通過對香港經濟特點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探究,培養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教學建議

方案①:老師出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讓學生辨認,并解釋其構思和寓意,從而讓學生了解香港這一省區的特殊性: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是一面中間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荊花紅旗。紅旗代表祖國,白色紫荊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并在祖國懷抱中興旺發達;花蕊上的五星象征香港同胞熱愛祖國;旗、花采用紅、白不同顏色,象征“一國兩制”。區徽呈圓形,其外圈寫有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英文“香港”字樣,中間圖案的構思和寓意與區旗相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花為紫荊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因此祖國的國力增強,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祖國東南沿海。

方案②:展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區”圖,講述香港的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東側,北與深圳市毗鄰,西隔珠江口與澳門相望,南為浩瀚的南海。再通過“香港地形”圖講述香港島的組成和自然環境的特征。

方案③:展示有關香港現代化的繁華都市“香港回歸”,香港區旗、區徽等一組景觀圖片的多媒體課件,背景音樂為《東方之珠》。通過課件展示,將學生興趣吸引到“東方明珠”——香港的地理教學中。

講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老師可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香港島、大嶼山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然后說明香港是由香港島及附近小島、九龍半島和新界(包括大嶼山島)三部分組成。 2.指導學生查看地形圖,總結香港境內多低山丘陵,平原狹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從教材P.56“香港城區” 圖可見香港高樓多依山而建,說明香港寸土寸金,為彌補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淺海灣地區大規模地“填海造陸”。目前香港總面積 1092平方千米,總人口 678萬(2000年 11月)。結合世界地理知識,老師可提問:世界上還有哪個國家已填海造陸400多年,被稱為“低洼之國”?

3.香港氣候類型和氣候特征可通過分析教材P.56“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 圖得出,老師可設計一組分析思考題:

(1)香港最高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2)香港最低氣溫出現在幾月?大致氣溫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幾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為多少?

(4)分析香港氣候特征并判斷香港的氣候類型。

為避免學生從閱讀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師應將“香港氣溫降水逐月分配”圖做成投影板圖。最后,通過分組討論完成教材P.56閱讀材料中的3道思考題。

講述“香港經濟特征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討論:香港在近百年的時間里由一個香料集散地,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經濟貿易中心,你認為香港具備有哪些方面的優勢條件?(香港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背靠祖國內地,南通東南亞地區,是東西方和東亞、東南亞地的區海、空交通運輸樞紐,是中國南方的門戶。香港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經濟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師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組香港的資料:

香港——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運中心之一,維多利亞港與舊金山、里約熱內盧同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貨柜碼頭是世界上最繁忙、設備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銀行,有85家在香港開業。

香港——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蘇黎士齊名。 香港——全球證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亞洲第二大股票市場,世界第六大外匯市場。

可見香港經濟以對外貿易為主導,有著以加工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為支柱的多元化結構,競爭實力雄厚,經濟水平高。

3、指導學生學習教材P.57閱讀材料,得出香港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高的結論。

4、關于“香港的產業升級”這則閱讀材料,可讓學生自學后結合已學知識,完成有關香港經濟發展的結構圖:

5.香港地區經濟發展與祖國內地的聯系、深圳經濟成功發展與香港的密切關系,可通過讓學生完成活動題來進行了解。老師可就教材P.58的餅狀圖增加兩個討論題。(1)中國內地供應香港的主要物資有哪些?(燃料、建筑材料、工業原料和食品。)(2)香港與其他哪些地區有貿易往來?為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經濟政策和配套措施。你認為香港在目前和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挑戰?

提示:從外部和香港內部兩個方面展開討論:

(1)香港面臨來自外部的嚴峻挑戰:香港經濟的騰飛和發展引起全球的關注,各國都是香港的競爭對手,但直接競爭者當屬鄰近地區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其他三個地區和國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韓國:力爭確保自己在亞太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

臺灣:實施亞太營運中心計劃。

新加坡:實施亞太地區八大中心計劃。

可見,各國、各地區都在強化自己,削弱對方,力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香港內部存在著制約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地狹人稠,缺少發展空間,人口壓力大;航運量大,港口已趨于飽和;地價高,工資水平高。

6.討論:香港怎樣才能化解這些矛盾,爭取發展的空間?可引導學生從香港的地理位置、與祖國內地的貿易聯系等方面拓展思維,得出結論: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如將自身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強大的資金投人到離香港最近的經濟特區——深圳,同時與珠江三角洲實行分工,共同發展經濟。

7.香港“發達的交通運輸”的講述可從“香港主城區” 圖進人,讓同學們在圖上找出維多利亞港的位置、主城區內的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京九鐵路。然后閱讀教材P.59 思考題:從你的家鄉出發到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經濟的路線是怎樣的? 8.老師可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的照片給學生欣賞,并有所側重地介紹其中的一部分景點:(1)太平山位于香港島西部,自古以來是香港的標志,站在山頂可俯瞰香港全貌,是欣賞香港夜景的最佳處。(2)天壇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銅釋跡牟尼佛像,1993年12月29日舉行開光大典,大佛高達26.4米,連基座共高33.9米,其怫面有42平方米,佛頭上的發卷有 325個,耳朵就有 4米長,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個人,佛像重

250千克,由200多塊青銅板組成。大佛坐落在大嶼山的木魚峰之巔,已成為香港最誘人的一處旅游勝地和香港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中國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岡大佛,中有河南洛陽龍門大佛。中華大地,五佛拱照,中華五方五佛格局完美形成。

9.說明因香港實行大部分商品免征進口稅,使其成為各國商品競銷的市場,被譽為“世界商品櫥窗”、“購物天堂”、“萬國市場”,每年吸引數百萬游人來港購物、觀光。

10.闡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爭的商業城市。香港信息網絡聯通世界各地,擁有世界第一套完全數碼化的電話系統和最全面的光纖網絡等先進設備,使香港成為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是享譽全球的國際性會議和展覽中心。香港的教育比較發達。著名大學有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

課后活動: 1.搜集香港旅游業的有關資料和照片。

2.咨詢身邊去過香港的親朋好友,了解香港主要的旅游購物品種都有哪些?

3.上網查詢:香港有哪些著名的新聞媒體機構和大學院校?

上一篇:八上地理知識點總結下一篇:高中地理重要知識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