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景觀論文范文

2023-03-26

景觀論文范文第1篇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現代化科學技術也得到了迅猛發展,并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中,景觀設計專業便是一個典型例子。教學景觀設計專業是一個綜合性、應用性較強的專業,這也就決定了實踐教學模式在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以網絡平臺為切入點,從景觀設計專業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針對實踐性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進一步探討了其在景觀設計專業的實際運用。

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對策

筆者立足于網絡發展,從我國高校中景觀設計專業中運用實踐教學模式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我國市場的時代需求,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分析,針對性提出了幾點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對策,主要體現如下。

第一,從我國現行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就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學內容,實施科學、必要的技術調整,通過實際、研究性設計課題的適當增加,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將施工過程中的相關技術、所需材料以及工藝流程等滲透到設計實踐中,以充分體現景觀設計專業中教學內容的運用性及實用性。

第二,在景觀設計教學中,教師應從實際教學內容出發,靈活運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方法,以進一步優化設計課程,立足于我國城市建設的實際發展需要,通過設計工作室、教學基地等的設立,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運用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推動景觀設計專業中實踐教學的有序展開,促進實踐教學質量、效率的提高。

第三,根據高??茖W研究中實踐建設要求,以拓展、延伸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為目的,通過實踐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促進設計專項研究室的建立,從而使理論知識充分融入到實踐運用中。相較于設計工作室的設立,設計研究室層次更高,其主要任務在于在教育教學、專業設計及科學研究這三者結合基礎上,所展開的綜合性研究。

第四,以實踐研究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為切入點,針對景觀設計專業,創建一套實用性、可行性的網絡化實踐教學體系。積極延伸教學模式,不管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場所,就教學場所而言,可以通過實踐場地與課堂教學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在大學期間,應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教學目標等進行明確規定,綜合性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實踐教學模式的運用

1.從課堂教學角度出發

針對景觀設計專業,課堂教學這種單一化、簡單化的授課模式較為傳統和保守,既會使學生產生無聊、沉悶等不良情緒,還不利于教學效果、質量的提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科學調整教學方法十分有必要。景觀設計專業的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選擇合理化、信息化教學方法及設計課題,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例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設計課程結束之后,通過實踐項目這一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及研究,這種訓練模式不僅改變了傳統化的純理論講授,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運用能力。通過實踐項目的研究過程,不但讓學生對項目的商業性價值及實際客戶需求進行了提前、充分地了解,還促使學生對課程理論知識形成了全面、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2.從實踐課程角度出發

一方面,創建設計工作室。在相應設備設施完善配置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實踐項目研究中,在完成從實地勘測、方案設計以及具體施工等一系列過程,促進學生創造能力、運用能力的有效提高。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增加學校的經濟收入,還有利于學生適應社會需求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開設實習課程。對于景觀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實習課程是一項較為關鍵、集中的實踐學習部分,主要由業務實踐及畢業實習等構成。其中業務實踐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通過專業設計師的專門指導,針對學生開設的一門綜合性實習課程,基于實習課程,最后在針對性考核學生的實習成果及答辯,以充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及綜合能力。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豐富學生的設計綜合知識,還有利于學生熟練掌握實際運用方法。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迅速發展,其應用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化,為了進一步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高校景觀設計專業應及時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從實際教學情況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創造能力為目的,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在開設設計工作室及研究室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項目研究,從而提高景觀設計專業教學效果、質量以及學生的實際適應能力?;诰W絡平臺下的景觀設計專業,在實施實踐性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處。但是筆者相信,通過學校、老師及學生的共同努力,在不斷的研究、探索中,景觀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必會得到有效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胡小祎.景觀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之改革初探[J].華章,2012(10)

[2]李艷.景觀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華章,2011(07)

[3]周雷.地方高校景觀設計專業特色教學體系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01)

[4]陳莉.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景觀設計課程群的教學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0)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課題項目:基于網絡平臺的景觀設計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2-XJ14077)

景觀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綠化景觀;選擇樹種;設計手法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8.

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景觀綠化一直是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良好的綠化效果不但可以凈化空氣,保護生態環境,而且還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運輸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交通壓力。然而,在城市景觀大道綠化中,景觀效果與預期相比具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景觀綠化人員的設計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科學合理的種植方式。目前,景觀綠化提升設計已經成為主要研究課題之一,引起了相關人員的重點關注。

1、城市景觀大道綠化景觀的現狀

1.1綠化改造項目分析

在深圳濱河大道綠化改造項目中,整改面積為35萬m2,路段長度高達11km,綠化整改范圍較大,其中包括皇崗立交、彩田立交、益田立交、車公廟立交、竹子林立交、橋下綠地、渠化島、中分帶、路側綠地等。

1.2綠化改造項目的現狀

該地區植物具有良好的長勢,以及充足的綠量,遮陰性較好,抗郁閉度高,抗風性差,觀賞性較差。若是等到杜鵑盛花期,在中央隔離帶附近還會看到優美的景觀。然而,深圳濱河大道綠化改造項目目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由于植物的透光性較差,以及郁閉度過高,尤其在立交區域與路側綠化帶較為嚴重,導致影響了中下層植物的生長。第二,由于植物品種較為繁雜,以及種植密度過大,導致各個區域雖然擁有充足的綠量,但是疏朗通透空間較小,容易出現擁堵的情況。第三,在種植過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導致植物出現黃土裸露、地被覆蓋度低、老化等情況,降低了景觀的生態效益。第四,在皇崗路段,樹種較為單一,缺乏主題樹種,導致降低了道路綠化的整體性與延續性。第五,皇崗立交至上步段分車綠化帶主要種植垂葉榕,缺少開花植物等,難以使人產生震撼感,影響了城市主干道景觀[1]。

2、城市景觀大道綠化景觀提升設計的具體策略

2.1創造新花路放+七彩繽紛的景觀大道

景觀綠化人員以新花路放+七彩繽紛為主題,制定完善的發展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分車綠帶,種植大葉油草與開花喬木宮粉紫荊,尤其是兩側分車帶,種植間距為4.5米/株,按照“品”字形進行分布,使道路景觀更加舒朗通透。第二,在中央綠帶,需要及時清理存在健康問題或較為老化的樹木,盡量選擇水紅勒杜鵑種植在中央綠帶,確保一年四季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看到開花,實現“四季常綠”的目標,對城市的綠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在匝道綠地,需要做好清理工作,對中下層植物空間進行全面清理,去除老化和不健康的苗木,并且增加黃花風鈴木與開花喬木宮粉紫荊等植物,加大開花喬木種植體量,地被還可以種植矮生翠盧莉、新奇士龍船花、龍翅海棠、矮生朱槿等植物,使城市景觀頗具南亞熱帶風情,形成獨特的城市文化。第四,在渠化島,可以適當增加大腹木棉等花喬的數量,將龍池海棠、紫嬌花、朱瑾等種植在地被上,創造風景優美的景觀,第五,在橋下綠地,可以在橋底安裝燈光與噴霧器,對其進行微地形堆坡改造,還可以種植耐陰植物,例如,巴西鳶尾、七彩竹芋、腎蕨、廣東萬年青等,在日常管理中,還需要及時進行補光與灌溉工作,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其健康生長。

2.2掌握景觀綠化的原則與要點

景觀大道應當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第一,堅持生態型原則,在綠化過程中,應當建立生態系統,優化植物的層次與配置,合理布局落葉、常綠、喬灌草等植物,使復合結構具有多個層次,起到抗震防災和防風防沙的作用。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不同的色彩與高度,對植物進行合理搭配,確保獲得良好的綠化景觀,防止出現阻擋視線與眩光的情況。第三,堅持動態觀賞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前景樹木的范圍是50-100m,而變化單元布置的范圍是400-600m,注重流暢性與連續性,豐富樹木的組合形式,從而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增強觀賞者的視覺體驗。第四,堅持節點特征化原則,景觀大道的精髓在于突出新花路放+七彩繽紛的主題內容,應當選擇適合的節點,例如,地形地貌豐富的地點、水體附近、道路交叉口等,不但需要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而且還需要結合周邊環境,創造獨特的節點景觀[2]。

在景觀綠化過程中,景觀設計人員應當參考前人的種植方式,優化植物配置,增強景觀設計的完整性與連續性,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選擇適合的樹種,形成多樣化的發展格局;種植冠蔭樹遮擋陽光,其功能與天花板或屋頂類似,防止植物失去過多水分;將藤蔓植物作為簾幕或網狀物,不但可以起到美化景觀的效果,而且還可以護坡固沙;將草皮布置在有需要的地方,并且種植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設置植物屏障,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選擇無毒的喬灌木,對種植區域進行綠化。

2.3綠化景觀設計手法

在景觀大道設計中,景觀設計人員應當根據附近的自然環境,優化設計手法,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當道路兩側擁有優美的風景時,需要合理搭配地被植物與低矮花灌木,盡量減少高大喬木的數量,擴大觀賞者的視野。第二,當道路兩側的風景較少時,可以適當種植高大喬木,并且合理搭配地被植物等色葉小喬木,使景觀設計更加具有層次性。第三,當道路兩側交通較為堵塞時,可以采用密集遮擋方式,種植花灌木、小喬木、高大喬木等,形成景觀屏障,而且還可以阻隔噪音。第四,在臨水地段,需要根據岸標地形與水面等,使濱水綠帶具有豐富的色彩,突出周圍建筑的特色。第五,當大規模種植古樹或珍稀植物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將其作為該路段的主要景色,確保具有開闊的風景。

結論:

綜上所述,在城市綠地結構中,建設景觀大道屬于重要建設項目之一,與城市的交通發展具有緊密聯系。景觀設計人員應當不斷優化景觀設計手法,科學合理地選擇樹種,以及適合的種植方式,注重植物配置的觀賞性與實用性,創造風景優美的景園地區,體現出城市發展水平與文化特點。

參考文獻:

[1]沈璇.城市景觀大道綠化景觀設計探討[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18,000(002):59.

[2]胡義良,劉孟林,張敬宇.山地城市景觀大道打造策略研究[J].建筑工程與管理,2020,002(002):P.72-74.

景觀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引導學生價值觀、態度、情感的形成,校園景觀文化性的營建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的具有深遠的影響?;诖?,通過實地調查和師生訪談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中文化性營建現狀進行研究,以此為基礎分析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中的不足和問題,最終對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的挖掘和開發提供建議。

關鍵詞 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

隨著職業學校進入新一輪的發展高峰,校園的硬件和軟件兩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和發展,而校園景觀作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校園景觀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很多問題,除了美學表現不夠、互相模仿、缺乏特色之外,對學校歷史和精神文化的傳承和挖掘更是十分缺乏[1]。目前,我國職業學校在校園景觀的文化性營建上重視程度普遍不夠,相關的研究和開發上也相對較少。

1 不同園林要素在校園景觀文化性中的營造現狀

1.1 植物

通過實地調查和校史查閱,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以下簡稱“淮安農?!保┬@綠化木本植物種類有100多種,其中超過90%的大喬木樹齡超過30年,樹冠濃郁,充分體現了該?!稗r”字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彰顯了園林式的校園特色。校內設有多個小游園,環境優美,各有特色。以百草園為例,該園以菊科、百合科、鳶尾科等一二年生草花、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為主,配以部分小型花灌木成景。該園由園林專業師生共同設計施工完成,通過實踐不僅營造優美環境,也再次踐行了“教學與生產合一”的辦學理念。同時,園中主入口設有小型樹種廣場,以桃樹和李樹為主要樹種,也體現學校教書育人的信念和“桃李滿天下”的美好期待。蘇東坡曾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有形容梅花傲骨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古往今來竹子、梅花等傳統植物就備受文人雅士的偏好,用來表現他們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鑒戒。在實地調查中,淮安農校多處辦公樓附近綠地種有成片竹林,教學樓附近種有梅花,校內很多地方都分布具有寓意的植物,師生在享受優美環境的同時,還能在校園景觀受到“勤儉公誠”校訓潛移默化的影響。

1.2 園林小品

園林小品可以通過其直觀的形象,并結合題字點景等方法,成為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的重要手段之一。據調查統計,淮安農校景觀文化性營造的園林小品主要有雕塑、景觀石、宣傳欄等。如主教學樓前的廣場中心花壇屹立著刻“耕讀傳世”字樣的景觀石,直接點明了學校百年傳承的精神和理念,體現了學校務真求實的文化傳承和為“農”地辦學特色。行政樓前的廣場中心布置的“崛起”雕塑,彰顯了作為周總理故鄉的一所職業學校對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解讀和決心,也體現學校對莘莘學子的期待和鼓勵。近幾年,淮安農校在校園綠地中增加了多處主題教育宣傳欄和標語,師生在學習之余,增強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好精神文明建設,敦促自己努力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一分子。

2 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2.1 校園景觀文化性特色不足

在對比職業學校校園景觀文化性營造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很多雷同和類似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得各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文化特色逐漸消失?;窗厕r校是一所農業類的百年老校,同時又位于京杭大運河畔,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然而,在淮安農校的校園中卻很少有體現和承載這些文化的景觀和元素。校園綠化景觀受傳統教育的思維影響,大多只是為了滿足綠化覆蓋率的要求,并沒有太多具有獨特文化符號的植物景觀[2]。校園景觀小品和雕塑也主要集中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體現,且分布范圍有限,表現形式單一,未形成特色文化景觀表現體系。

2.2 各園林要素之間風格不協調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可以通過物化的形式來展現和承載,常通過有象征意義的雕塑、小品、植物和建筑等園林元素來表現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特色、學校的成長印跡及社會服務價值,從而使人在校園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感受學校的歷史文化、辦學理念等文化底

蘊[3]。通過調研發現,淮安農校校內的建筑群體風格缺少統一性,保留的歷史建筑、教學樓、行政樓、學生宿舍之間從建筑特色、色彩及綠化風格上均未能統一,同時在空間形態上節奏和變化不足,各園林要素風格不協調,未能構成有機整體,使得整個校園的形象不夠突出,文化特色不夠明顯。

2.3 校園景觀互動性不強

丹麥建筑理論家揚·蓋爾說過:“沒有戶外活動,最低程度的接觸就不會出現?!痹谠L談過程中,師生們普遍表達希望在課余飯后有散步、休閑的空間,但是校內布置的廣場和小游園很難滿足需求。實地調查中,校內廣場大多植物群落簡單,小品形式單一,觀賞性不強,且無休息設施,很難讓人融入其中。小游園中雖植物相對種類豐富,景觀效果比廣場好,但是養護管理不夠,植物肆意生長,病蟲害嚴重,影響了觀賞效果。園中設置的休息設施數量少,也無法滿足師生的需求。因此,校園景觀的互動參與性很少,校園景觀文化性的作用也無法體現。

3 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的建議

3.1 注重學校歷史,挖掘地域文化

校園景觀的文化性營建可以反映出一定歷史時期和一個區域的文化價值觀念、精神風貌、審美情趣、價值取向,具有某種規范力量及潛在教育功能,能使學生領會其所提供的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使用人群。職業院校要綜合利用各種方式和方法,擔負起教書育人的重任。校園景觀作為職業院校整體的一部分,除了美化、觀賞等作用,也要注重體現學校文化精神,結合學校的歷史底蘊,挖掘地域文化特性,選擇典型的地域文化符號[4]。職業學校應在校園景觀規劃中,將人文與藝術相融合,讓校園場地體現出自然溫馨與文化感染的雙重特點,促進師生的交流互動。每所職業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學校要繼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內涵,在校園景觀文化性營建時不能照搬照抄,要敢于提出新想法、新思路,有機結合傳統與創新,發揚自身的優勢,進而增強學校競爭力[5]。

3.2 注重系統規劃和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校園景觀應將營造和開發該校獨特的文化內涵作為核心之一,進而打造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校園景觀。這樣的校園景觀不僅視覺美,還能有益于師生的身心健康,增加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起到寓教于景的作用。一個好的校園景觀應將植物、建筑、小品等園林要素融會貫通,系統化設計,最終打造具有統一風格和特色的校園景觀。同時,還需要對校園的整體功能分區、道路組織和空間布局進行系統設計,并與學校的長遠規劃結合起來,維持校園景觀的可持續良性發展。校園作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景觀規劃中不僅要將校內各部分有機結合,還要讓校園與周邊環境良性互動,形成具有獨特地域文化和歷史底蘊的校園特色景觀。

3.3 加強景觀互動式體驗,增強其感染性

職業學校是學校的一類,也是充滿人文氣息的場所。校園景觀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增強師生學習的樂趣,達到身心放松和積極向上的目的。在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在不脫離功能性的基礎上,還要以參與式、互動式設計的理念為指導,充分了解參與者和使用者的所思所想,增加互動體驗感,增強校園景觀的舒適性與娛樂性[6]。在此基礎上,著重渲染對景觀元素獨特的文化內涵進行設計和展現,使校園文化景觀為參與者所接受,促使師生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慢慢培養對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4 結語

職業學校的校園景觀建設,要在正確分析和解析其地理位置和功能性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學校歷史文化、辦學特色、地域文化等,以景觀小品、植物、建筑、等園林要素多方面多角度地綜合展現,將地域文化和校園歷史有機融入到校園景觀中,營造具有獨特風格和文化特色的校園景觀,延續學校人文歷史和文化精神,給廣大師生提供一個美麗舒適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 凌丁,陸琦.農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4(34):20-21.

[2] 崔威海,黃壓西.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園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重要性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

(12):144-145.

[3] 康敏,周建華,葉綿源,等.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營造探析——以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為例[J].南方農業,2010(4):28-32.

[4] 孟妍,劉紓.大學校園文化景觀設計理念[J].園林生態,2019(6):99.

[5] 陳國梁.基于校園文化背景的校園景觀設計[J].文教資料,2019(22):78-79.

[6] 蔡琪慧,孟梅林,張慧.大學校園景觀對大學校園文化的營造[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11):164-166.

(責任編輯:劉昀)

景觀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歷史城鎮景觀;建筑遺產保護;文化分層現象;漳州古城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2.011

Cultural Stratification Study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Zhangzhou Old Town

ZHAO Long

引言

唐代貞元二年(786年),漳州將州治從漳浦縣李澳川遷至龍溪縣芝山南麓的桂林村(漳州城區),城池北靠芝山,南鄰九龍江西溪,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漳州古城經過千余年的城市建設歷程和文化積淀,歷史城鎮景觀中的文化分層(Cultural Stratification)現象比較明顯,從街區現存的建筑遺產中能夠找到不同歷史時期的印記,形成“唐宋古城、明清街區、民國風貌、閩南韻味、僑臺同輝”的文化特點。

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在延續地方特色、織補城市肌理,維護傳統街區商業風貌、挽救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地方感與傳統特色,以及激活并振興街區地方性與特殊品質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本研究針對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進行研究,在橫向維度上,通過“外在層次”與“內生層次”為依據的文化分層體系,從六個層面進行解讀;在縱向維度上,針對形成單一文化層的若干亞文化層的疊加與層累過程做進一步的剖析。研究旨在強化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價值,維護歷史城鎮景觀的整體風貌,這也是對古城的社會、文化、物質環境遭受到破壞而做出的反應。

1 解讀:漳州古城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現象

從宏觀角度分析,漳州古城由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群(Cultural Cluster)組成:核心文化和次要文化,核心文化源于“自我進化的過程”,而次要文化則是通過“傳播”吸收進來的文化。其中,核心文化是決定一個區域文化區別于另一個區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而次要文化則是在不同的時期主動或被動接受外界的文化元素,或是由于內部的改革而產生變化的文化層面,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1]。兩晉至南宋,中原漢人先后南遷,南遷漢人攜帶來的中原文化在福建東南沿海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與閩越、閩南本土文化多次融合,宋元明清以來在與異域經濟文化交流和向外拓展中吸收了東南亞、阿拉伯、西方等外來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交織的閩南民系文化[2]。從這個角度來看,核心文化的形成以中原華夏文明為主體,以儒學為核心而帶有濃厚海洋性格和地域特征的閩南文化系統,次要文化則是以某歷史時期傳播進來的文化為主體,對城鎮整體文化產生階段性、片段性、局部性的影響(見圖1)。從微觀角度來看,如果把古城的歷史城鎮景觀作為一個文化系統整體(Culture Group),那么構成該文化系統的若干個子系統(文化層)及其亞文化層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地對歷史城鎮景觀風貌施加影響。從文化景觀遺產演變的規律看來,文化景觀具有疊加性的特點,這也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

基于上述宏觀角度、微觀角度的探討,本研究在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中采用橫向和縱向維度進行分析。在橫向維度上,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體系以“外在層次”與“內生層次”為依據,分為六個層面來進行解讀,外在層次主要是“建筑與景觀”,分析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現象的空間屬性、空間分布、空間相互作用及空間演化規律[3],其層累動力源來于空間生產所要的“流”(商品、技術、資本、信息、情感和文化)和相互作用[4],是物質文化景觀的空間實踐;內生層次包括“產業與技術”“精神與認知”“民間文化”“海外交流”“宗教與信仰”,其層累動力來源于不同時空背景下文化的流變,是非物質文化景觀的空間實踐??傮w上,文化在漳州歷史城鎮景觀中處于文化與城市共生、文化與景觀共生、文化與文化之間共生的狀態,外在層次與內生層次以顯性、隱性的層累方式存在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中。

在縱向維度上,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中的文化層以“殘存—繼承—創造”和“保留—延續—發展”的演變模式進行疊加、層累,而亞文化層則是該路徑下通過符號或者各式表征物在不同尺度范圍內(區域、城市、鄉鎮、社區、鄰里)呈現出來,這種呈現可以是整體風貌、局部氛圍,也可以是細節展現。單一文化層的疊加、層累過程循著“衰退—消亡”“產生—存在”“發展—延續”的動態演變過程,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地沉淀、延伸、衍變(見圖2)。當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就會從緩慢發展走向日趨衰落,最終留下印記(痕跡),新文化層覆蓋舊文化層,新文化產生影響并在未來創造文化意義上的價值。文化層累始終要通過物質與非物質形態在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中表達出來,城鎮提供了不同文化層得以展示和延續的平臺,各種文化層以文化共生的狀態存在并產生影響。

2 分析: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體系

2.1?城鎮景觀遺產中建筑與景觀文化層

通過場所中的顯著特征能夠與地區歷史本身產生契合,能夠維護和詮釋與特定建筑及景觀有著深刻關聯的歷史[5],發掘“顯著特征”最直接的媒介就是解讀漳州古城內的建筑與景觀。對漳州古城運用“景觀要素明確化”[6]的方法對促成歷史環境的城內外現存建筑與景觀進行調查,古城內的建筑與景觀要素可以分為九個門類,分別是衙門官署、文教建筑、宗祠家廟、寺觀教堂、宅第民居、牌坊亭幢、橋梁水井、碼頭壩渠、商號作坊,這九個門類現存的建筑遺產基本涵蓋了漳州古城文化層累的所有物質要素。

第一,在建筑類型方面,傳統的中式建筑涵蓋了衙門官署、寺觀教堂、宗祠家廟、牌坊亭幢、書院戲臺、碼頭壩渠、橋梁水井等;東西方融合建筑以商號作坊(五腳基)、教堂最具代表性,其中騎樓二到三層不等,建筑樣式與竹竿厝類似,但是騎樓在沿街的入口處設計成過廊,采用“前店后厝”“下店上屋”的模式是最大的不同。城內的閩南地方傳統民居以竹竿厝、閩南大厝為代表,竹竿厝以紅瓦坡屋頂和天井為特色,有一進、兩進的筑屋布局。閩南大厝體量較大,主屋采用兩坡屋面的硬山式屋頂,屋頂正脊呈弧形彎曲突出燕尾脊的造型,街區內以羅厝、徐厝、劉厝等帶有院落空間的大宅子為代表;現代主義建筑以中國工商銀行舊址為代表,其建筑造型與騎樓式或非騎樓式店鋪完全不同,建筑采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和平屋頂,數量少,在街區不具有代表性;近代歷史城鎮景觀風貌的形成從1918年漳州市政改造開始,周醒南①在進行漳州市政改造的過程中將破舊的店屋改造成為整齊且富有變化的騎樓建筑,賦予漳州城市景觀風貌以強烈的地域性特征(見圖3)。

第二,在建筑風格方面,與古城內建筑類型相對應的有中式建筑風格、西洋樣式或中西合璧式建筑、鄉土建筑風格和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四種類型(見表1)。街區內按建筑年代分為:清代以前占9.0%,清至民國占44.5%,建國后至70年代占31.5%,80年代后占15%;按建筑風格分析:西洋樣式占1.8%,中西合璧占2.2%,閩南傳統樣式占59.6%,現代風格占36.4%[7]。中式建筑風格在歷史城鎮景觀中的體現以街區的諸多牌坊和孔廟最具代表性,以中原文化的構造方式進行建造,斗栱、仙人走獸等建筑裝飾和構件體現在牌坊和孔廟建筑群中;此外,古城內的店屋街區在部分路段呈現出歐陸建筑風格,在香港路和臺灣路形成帶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的歷史商業街區,街區內的騎樓式店屋采用的是源于東南亞海峽殖民地時期的五腳基的建造模式,形成整齊的建筑立面;街區內的騎樓與非騎樓式的店屋立面多采用歐式的花草、動物、人物、鐵藝、柱式、挑檐、線腳、西式的廣告牌裝飾作為立面裝飾,比如臺灣路117號建筑采用了歐式出挑陽臺,臺灣路141號的天益壽藥局在立面裝飾上采用了拱形門窗并配有歐式風格的鐵藝裝飾,窗戶之間采用愛奧尼柱式加以分割,一層與二層的檐口及二層頂部的挑檐,其線腳均帶有西方建筑裝飾元素;鄉土建筑風格中的竹竿厝、閩南大厝的建造方式彰顯地域性筑屋風格,閩南大厝入口設門斗,有內院主廳,天井兩旁設護厝,竹竿厝則是沿街或沿河布局,面寬窄,進深長,適應沿街設店和居住的需求,是城鎮景觀營造的主體;現代主義建筑風格的歷史建筑在古城內不多,其存在豐富了景觀的內容,但并不會改變以騎樓式店屋為主體的城鎮風貌。

第三,在街巷體系方面,古城內部保存的城鎮成長早期的建筑,這些建筑的形式和沿街布局形塑了城鎮肌理,在空間結構上維持了“路—營—巷”完整的街巷梯度,形成網狀與枝狀街巷分布。民國7年,軍閥陳炯明率粵軍進漳,拓建街路,將有條件的街路兩側加寬并拓通延長取直,保留明清所建富有南國特色的“騎樓”式街廊,產生了當代都市街廓的形式。騎樓進一步形塑了“街廓”的傳統巷弄鄰里生活邊界,城市道路系統愈發系統化。街道是在原先狹窄坎坷的老街基礎上進行擴寬的,并且采用拆城墻的石條鋪砌路面,因而改造前后城市街道的布局并沒有大的變動,原先街上的許多石牌坊也沒有被拆毀或搬遷。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以后,城市化的發展使得周圍土地得到開發,城市的發展中心外移,原有的市街格局得到保存。古城內外城市道路系統主次分明,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明確,古城內街道紋理呈棋盤狀并有蜿蜒巷弄穿插其中。

第四,在建筑材料與裝飾方面,自明清以來閩南民居建筑上大量使用的紅磚、紅瓦、木材、水泥。漳州古城內建筑大都采用坡屋頂,上覆U形紅瓦,墻體建造采用傳統的“油標磚”,進而形成紅磚紅瓦的城鎮景觀效果。房體采用原生木依例裁制成柱、梁(枋)、桁(檁)、桷仔條(椽條)、斗、拱等及一些輔助構件,進行組裝。在建筑結構上,延續中原地區的柱式梁架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斗栱覆瓦的建筑形式。閩南大厝屋頂以“燕尾脊”為特色,竹竿厝與騎樓以面寬窄,進深長為特色。騎樓沿街面用柱廊形式,樓高從二層到五層高低錯落;騎樓立面多呈三段式組合,由柱式控制構圖,構圖主要采用西洋手法;騎樓中的窗楣多種多樣,有半圓形、弓形、馬蹄形、長半圓形,還有伊斯蘭建筑中常用的三葉券的變體等,窗臺板下,以磚雕、灰雕、水泥雕、砂洗作為商號裝飾招牌(號墻)。此外,石造牌坊及青石板鋪裝路面成為古城內重要的景觀特色。

2.2?城鎮景觀遺產中產業與技術層

在以農業為核心的封建社會,漳州古城的產業與技術層與人地關系的緊張有直接關聯。擁有大量的人口和“田不足耕”[8]的福建丘陵地帶,從事商業、手工業成為漳州地區的主要生計方式。在商貿發展的驅動下,產業與技術的規模不斷發展,古城的區域與跨區域的商業功能凸顯出來,建筑中的商業元素和市街空間中開展的生產活動、交易活動逐步成為主導性的城鎮景觀。

隨著唐代中葉以來中國經濟中心的南移及里坊制逐漸在兩宋時期被更能促進商業發展的街巷制取代,南方重商主義盛行,漳州城在區域內、區域間、海外貿易方面都得到很好的促進,這些頻繁的經濟活動都造就了古代漳州城區域性政治與經濟中心的地位,經濟的繁榮助力城市發展,在城鎮景觀中具體表現為商業性建筑、商業街區、港口碼頭和商業活動。漳州城內早期因商業活動而興起的傳統聚落經歷過歷朝歷代的“市政整改”或者“舊城改造”,市井面貌已經被新的形式所取代,目前商業文化層在歷史城鎮景觀中體現在沿街設置的店屋建筑,這種以狹長之土地分割手法來獲得較多的沿街戶數的長形連動式店鋪住宅遂成為市街中的主要建筑類型。

宋代秉持“開洋裕國”的國策,福建成為古代中國經濟對外貿易最繁盛的地區。對于明清時代,蘇文菁教授認為明清兩朝的“海禁”,對中國東南的海洋文明卻是個致命的打擊,明清兩朝的“海禁”與閩文化的價值趨向完全悖逆,這種官方意識與民間選擇的沖突造成的結果使福建當地民生凋敝、了無生機。但是在對內商業發展方面,漳州城憑借九龍江西溪和北溪所帶來的水路航運,在明代時期沿西溪形成洋老洲、新橋、浦頭、草寮尾等貨運碼頭。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明朝政府取消“海禁”,在月港②開設“洋市”,在月港的輻射帶動之下,古城內部形成民居聚集、店坊羅列的商業和手工業城市[9]。清康熙八年(1669年)時漳州城有四門,東門最為繁榮,南門次之,為漳州城主要的商貿區,銀兩的主要聚集區,西門的政府機構和駐軍較多,而北門的糖業較為發達。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福建陸路提督藍理建設新行街并直通浦頭港碼頭,街區內形成了錫箔、棉紗、煙草、繩纜和木屐、木桶等行業。20世紀30年代末,澄觀道的魚市、米市和木材行逐漸取代了浦頭港的貨運和集市。

根據市、區志記載,清代以來,漳州古城內商業網點是按照市場競爭規律和供求需要發展起來的,經營者為競爭,往往同業相聚,逐漸形成帶有專業性的籠仔街、粉街、打銅街、做花街、炮仔街、雨傘街、箭仔街、杉巷等。這些行業,都是前店后坊,自制自賣;至民國時期,一些主要街道仍沿著同業相聚的習慣,聚群營業。金融業、商業與手工業特色并存的南方貿易城鎮景象成為漳州古城產業與技術層最直接的體現,與這些產業相關的店鋪至今仍存在于城鎮景觀當中,比如天益壽藥局、萬源錢莊、源溢紗莊等諸多店鋪。

2.3?城鎮景觀遺產中精神與認知層

環境影響精神和認知的產生和發展,同時精神和認知也對環境產生反作用。漳州古城的歷史城鎮景觀與精神和認知產生連接,突出反映城鎮景觀與歷史文化某些共同要素所產生的強大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可以解讀為地理環境對精神和認知的滲透和塑造,在物質環境中逐漸培養形成的行動策略。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莊國土教授把閩南人文精神概括為兩個主要特點:冒險與進取精神;重商與務實逐利精神[10],這兩種精神具體化表現在以出洋、經商為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形態表現為“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與兼收并蓄的開放狀態。如果把這種地方精神與古城的歷史城鎮環境結合在一起,體現在商業性歷史建筑、商業性歷史街區及街區商業活動所構成的環境與文化的框架之內。把古城內的“物”作為解讀地方精神的集中體現,是“人的情感與所處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反應”[11],但是這種地方精神在不同時代都在發生微妙的改變,而這種變化在漳州城的城鎮景觀中是潛移默化的。

在文化認知層面,漳州古城涵蓋閩商文化,海洋文化,僑鄉文化,閩臺文化,紅色文化,耕讀文化和儒家文化7個類型。其中,歷史街區的商業性特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及“泛海業漁或業商”[12]的結果,凸顯出閩商文化,海洋文化在城鎮景觀中的作用力;街區的僑鄉建筑、僑鄉歷史、僑鄉經濟、僑鄉交通、僑鄉教育[13]體現出古城僑鄉文化的特點;“學而優則仕”“耕讀傳家”“耕讀并重”“崇文重教”的價值取向[14-15]則是體現耕讀文化的特點。傳統的耕讀文化和儒家文化作為漳州古城的文化內核,是其他諸多文化類型的基礎;而閩南商人的冒險、進取、重商與務實逐利精神與文化認知中的閩商文化、海洋文化、僑鄉文化和閩臺文化構成密不可分的關系;古城中的紅色文化富含革命精神,是意識形態化的景觀,“作為意識形態工具,景觀遺產和歷史遺跡傳達出強大的影響力”[16]。

這些認知類型“在場所精神的發展過程中保存了生活的真實性”[17],最終與歷史城鎮景觀產生情感意義上的互動,產生對精神的塑造力和對認知的影響力。在漳州歷史城鎮當中,地方精神和文化認知總是以內在聯結、緊密融合的方式塑造民眾性格與催生地域文化,對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制約和形塑,最終體現在兼容并蓄的城鎮物質實體環境和彌漫在市井街區中的市井文化氣息。

2.4?城鎮景觀遺產中民間文化層

如果將某些具體的文化層次視作城市文化結構的基本單位,那么城市民俗圈則是這種文化結構的一種模式與類型,城市文化分層是城市民俗圈形成的重要基礎,但是另一方面,民俗圈的形成與確立又會反過來強化歸屬于它的文化層的文化認同[18]。漳州古城內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對城鎮景觀的塑造有不同程度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為民間文化,其本身是特定階層所創造的屬于其階層特有的文化,而創造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再生產的過程,使得他們自身有著獨特的品味標志,與其他群體區隔開來[19]。

雖然該文化類型在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中的存在比較抽象,但是在塑造城鎮景觀的過程中始終與城鎮的物理空間處于文化共生的狀態,物理空間和主觀意識形態結合在一起形成“文化空間”,最終古城的城市空間承載著這些多樣的傳統民間文化。民間傳統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產生、發展需要時間上的累積,與之相關的人類活動也離不開一定的活動空間,這些空間提供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進行的必要場所[20]。古城存在的物理空間是民間傳統文化發生、發展的主要活動場所,傳統民間文化類別的不同,所需要的活動空間也各不相同,這種相互支撐的關系使得這些傳統民間文化一旦離開了這些物理環境就會失去原有的韻味,失去本來的特色,這樣能夠很明確的解釋歷史城鎮景觀與民間文化之間的關聯。

傳統文化對城鎮景觀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層面解讀,首先是持續性的影響。從時間維度來看,各個不同歷史階段中所形成的民間文化會在古城中形成疊加與層累,這是一種過程性的關系。具體體現在傳統民間文化直接作用于城鎮景觀上,例如漳州石雕、木雕技藝運用于房屋建造,漳州片仔癀及白眉涼茶制作與銷售商業活動。其次是間歇性的影響。這是一種動態化的關系,適應于傳統民間文化活動定期發生的情況,比如歷史街區的觀演文化與戲臺建筑,地方性民俗活動比如賽大豬祈豐年、林前伽藍藥王巡社等與節日期間的城鎮景觀,這些間歇性的傳統文化活動與城鎮景觀構成相對穩定的文化共性,相互滲透且彼此和諧。

2.5?城鎮景觀遺產中海外交流層

海外交流對漳州古城的城鎮景觀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多元文化的匯集改變了漳州古城的城鎮生活區域結構,古城當中出現不同的空間劃分,由不同類型建筑組成的街道景觀開始進入城鎮風景之中。當多元文化雜融在一起,城鎮成為文化的“熔爐”,城鎮景觀就具備多元、包容與開放的特點,海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會帶入到當地,這是文化疊加、層累的重要契機。

漳州根據地方志記載,宋末元初,已有漳州人移居海外和中國臺灣地區,明代漳州人向外移居形成高潮,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越南、日本等國的漳州華僑旅居活動都起始于明代。至18、19世紀,福建地區已經有了很長海洋貿易和海外移民歷史,在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的作用下,迫使大量人口外移,漂洋過海謀求生計。明代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海禁開放以后,漳州海澄縣月港成為國人出洋的主要口岸,每年從漳州月港進出的遠洋大船多達200余艘,漳州人由月港出洋謀生者數以萬計[21]。到20世紀20年代(民國八年前后),東南亞華人估計有510萬人,其中福建人(主要為閩南人)約120萬人,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馬。

在漳州古城城鎮景觀的形成過程當中,海外華僑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影響時間長且范圍廣,體現出行動者的能動性。古城內,店屋建筑及街區是海內外長期經濟、文化交流的結果。盡管漳州在民國時期借鑒廣州店屋街區建設的經驗,進行過市政整改,不管是建筑立面還是功能布局上,仍然保留與東南亞殖民時期建筑相同的景觀風貌,但是在建筑的部分方面(如建筑材料、門窗樣式)折衷地采取了本土化的處理方式(見圖4)。楊宏烈認為,從文化交流分析,騎樓建筑是參照中西兩種建筑摹本融合而成的一種嶄新的建筑形式及其符號系統,它所產生的圖像效應、象征意義,綜合顯示了中國建筑對外來文化的兼容以異質文化的滲透(雙向)交匯[22]。建筑營造方式的西化雖然是以西洋文化為模式加以抄襲,西方傳統的價值觀念也隨之進來,南洋式建筑之所以成為古城的主要景觀風貌只不過是因為在歷史的某個時期被人為的通過政治力量放大而已,并不能取代地方的核心文化,并且由于民間吸收方式是片段性的,對傳統并不造成嚴重損失[23]。

2.6?城鎮景觀遺產中宗教信仰層

古代漳州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為宮觀寺廟的大量興建及民間信仰活動的大量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特別是工商業與海外貿易的繁榮更為民間信仰的發展與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4]。宗教信仰起到引導和教化的作用,在漳州古城中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在城鎮中形成不同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景觀。

首先,本土宗教信仰在歷史城鎮景觀中物化的表現主要以文廟、寺廟、牌坊、祠堂為代表。(1)古城內漳州文廟是代表性的建筑群。漳州文廟作為古代的文教建筑,在宋代普及并成為定制[24],成為祭孔的主要場所。漳州文廟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主要建筑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左右牌坊、大成門、大成殿、左右廂房、崇圣寺或啟圣寺等,組成完整而又嚴謹的建筑群,傳統信仰在建筑細節上的體現主要以建筑裝飾物為代表,比如鴟吻、鰩魚、仙人走獸等建筑構件;(2)漳州古稱佛國,截止元代末年,境內大小寺院600余所,直到明朝才開始對寺廟大加裁減,或廢或并。古城內現存有東、西橋亭兩座菩薩廟(由橋亭改造而成)和珈藍廟;(3)牌坊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建筑”[25],用來表彰和紀念某人以達到宣傳道德理想、教化民眾的作用。清光緒年間記載漳州市牌坊多達400座,根據漳州市城市建設委員記錄,列入漳州市編制的文物一覽表的石坊達46座,其中明代有27座,清代有19座,代表性的有三世宰貳坊、尚書探花坊、勇壯簡易坊和閩越雄聲坊,牌坊采用石仿木結構,屋頂多用四坡頂,屋脊裝飾寶葫蘆和脊吻,屋檐有一定的起翹,牌坊有梁、仿、柱等承重構件和斗拱、雀替、花牙子、雕花板、垂花柱等裝飾件;(4)祠堂建筑是祖先崇拜和家族意識的體現。古城內的林氏宗祠建筑沒有諸多漳泉祠堂所采用的彩瓷剪貼雕塑,遵循傳統閩南大厝建造的方法,并在結構上使用了斗栱構件,坡屋頂采用紅色U形瓦配燕尾脊,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又凸顯閩南地方文化特色。

其次,福建的人口構成以各地移民為主,除了從中原傳入的佛教、道教之外,從宋代開始也產生了一些地方性的民間信仰,比如媽祖、保生大帝,三平祖師,關公,開漳圣王,閩臺玉二媽信仰等。在媽祖信仰之前,當地人信奉的是人格化的精衛和四海龍王。因此,地方性的民間信俗所引發的節慶活動,對歷史城鎮景觀的營造有間接性、間斷性的影響。

再次,外來宗教在歷史城鎮景觀中主要以漳州禮拜堂、漳州天主教堂為代表,這是文化交流和人口流動的表現。一方面是西方傳教士的傳播;另一方面,19世紀至20世紀期間大規模的華人潮涌入東南亞,這些“新客”(Sinkhek)與馬來化的海峽華人有所不同,在宗教信仰上仍然遵循傳統中國的宗教信仰,但隨著殖民主義的擴張,一些人被強制皈依基督教,家庭生活也逐漸受當地文化的影響。

3 結論及未來研究方向

漳州古城城鎮景觀的形成過程中,展現出隨時間改變、轉化、適應與延續的獨特空間能力,這個過程融入了不同時代的價值觀、經濟特征、社會文化、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即“文化史層”反映動態的人類與環境的連續性,諸多不同最終形成“文化代謝”的過程。因此,文化就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作用于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當中,呈現出文化景觀的相互疊加與層層覆蓋。

文化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依據[26],對外在層次與內生層次的分析及對這兩個層次內部的亞文化層的挖掘是解讀地方,理解城市文脈的重要方面。通過漳州古城歷史城鎮景觀遺產的文化分層研究,對古城的文化架構進行了梳理,更加明確的分析出古城在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的文化景觀的變遷及文化層累在城鎮景觀遺產中的表達。漳州古城之所以具備地方特色,就是由構成它的文化層所形成的合力使然,一個沒有個性的、同質化的古老街區是失敗和缺乏吸引力的。未來有以下兩個方面是需要繼續研究的:首先,基于可持續生計(Sustainable Livelihoods)研究的漳州古城歷史商業街區景觀風貌的保存;其次是漳州古城歷史文化街區適應性開發過程中地方感與生活文化的營造。

注:

①周醒南,1911年任廣東公路處處長,參與廣東省惠州、廣州、汕頭市政工程建設。20世紀20年代,隨粵軍援閩,在漳州、廈門從事市政建設14年,成績顯著。

②月港位于今龍海市海澄縣,歷史上月港崛起在15世紀后期至17世紀中期,是我國東南地區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中心,商貿盛況空前。

參考文獻:

[1]《中國海洋文化》編委會. 中國海洋文化·福建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

[2]漳州市人民政府.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Z],2014.

[3]林渾,張捷,楊萍,等.空間綜合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06,8(2):30-37.

[4]許斌,周智生.全球化背景下滇南山地多民族農業文化景觀的演變及其民族共生關系響應: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35(3):144-151.

[5]丹尼爾·布魯斯通.建筑、景觀與記憶:歷史保護案例研究[M].汪麗君,舒平,王志剛,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6]花岡拓郎,西山徳明.歴史的集落?町並みにおける伝統的景観要素の明確化に関する研究[C].日本建筑學會計畫系論文集,2007(611):145-150.

[7]曹陽.歷史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共贏:漳州市臺灣路歷史街區整治保護實踐探索[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1):28-32.

[8]許孚遠.疏通海禁疏.皇明經世文編卷之四百[EB/OL].(2016-10-10)[2018-04-12].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508895&remap=gb.

[9]李靜,胡芳.福建漳州:海濱鄒魯,九街十三巷—漳州市歷史文化街區概況[EB/OL].(2010-04-15)[2018-01-16].http:// epaper.ccdy.cn:8888/html/2010-04/15/content_3567.htm.

[10]莊國土.海貿與移民互動:17—18世紀閩南人移民海外原因分析——以閩南人移民臺灣為例[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1(1):34.

[11]張中華,張沛,朱菁.場所理論應用于城市空間設計研究探討[J].現代城市研究,2010(4):29-39.

[12]莊錫福,吳承業.論閩臺文化的海洋性特征[J].臺灣研究,2000(4):85-92.

[13]張國雄.僑鄉文化與僑鄉文化研究[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7(4):2-3.

[14]王維,耿欣.耕讀文化與古村落空間意象的功能表達[J].山東社會科學,2013(7):77-80.

[15]鄒德秀.中國的“耕讀文化”[J].中國農史,1996,15(4):61.

[16] Brenda. Y, Lily. K.The Notion of Pl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Nostalgia and Heritage in Singapore. 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1996,17(1):52-65.

[17]克里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18]程潔.城市民俗圈理論及其與城市文化分層的關系[J].學術月刊,2011(6):98-102.

[19]王寓凡.布迪厄文化分層的理論邏輯和現實意義[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6,23(2):30-41.

[20]王偉.韓城古城傳統建筑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關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21]莊國土.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J].南洋問題研究,2008,133(1):69-79.

[22]楊宏烈.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3]李乾朗.金門民居建筑[M].臺北:雄獅出版社,1987.

[24]黃潔瓊.晚唐至宋閩南地區的民間信仰狀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C]//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漳州市政協.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廈門:鷺江出版社,2008.

[25]柳肅.營建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建筑[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6]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文化遺產和歷史環境保護的一種整體性方法(第二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景觀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景觀;地面鋪裝;校園

在當今對知識文化的需求方面,面對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科學高速發展的社會需求下,大規模的新校區建設應運而生。因此校園規劃日益顯現出新的問題,使得校園景觀環境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著眼于當前校園新校區景觀建設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和要求。提出倡導運用地面鋪裝體現校園人文跡象、歷史文脈延續的設計原則,即為非言語表達的文化傳播,并能為校園景觀設計研究補充視角的作用。

1 校園景觀地面鋪裝的定義及形式

1.1 地面鋪裝設計的定義

大學校園是人類傳播精神文化的場所。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模式中對大學的定義是:“學是一種獨特的國際性教育機構,它們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又深深的根植于各自所處的國家和民族文化之中。”傳統意義上的校園是學校、學院等專用場地,是某些特殊職業的活動場地或教育中心,而現代的大學就猶如一個小型的城市,主要為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物質力量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場所。

地面鋪裝是指在一定地面空間范圍內通過對鋪裝的材料、色彩、圖案、尺度、質感等元素合理利用,以及結合景觀空間的使用功能、周邊環境、地理條件與所營造的效果進行合理選材,從而對景觀地面的鋪設裝飾,進而來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地面鋪裝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它的使用功能,還具有劃分空間、指引導向的作用。

1.2 地面鋪裝設計的形式

在景觀環境設計中,主要有三種限定空間的形式:圍合、設立、基面或頂面的變化。在空間限定中鋪裝屬于基面限定。鋪裝的空間界定效果主要通過材質、形式對比以及橫向平面高差的變化實現的。鋪裝的整體空間限定應與周圍的非鋪裝景觀環境對比,把需要鋪裝場地從中脫離出來,形成獨立空間?,F在的大學校園中一般都是以水泥石塊作為區分邊界,然而我們可以打破原有的設計手法,改用卵石作為邊界,形式上打破傳統,從而透水性功能也得到很好的應用,通過材質變化來區分空間。另一種是利用高差變化區分空間,可通過這種方法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如石塊和地面、內部景觀形成了高度差,石塊的不規則的高度很好的把景觀區區分,體現出自然、和諧一景,鋪地形式的差異,給人感受到不同空間。

2 校園地面鋪裝的結合應用

2.1 鋪裝與植物的結合應用

校園不僅僅為了給學生提供學習場所,也需要提供學生集合、活動的室外空間,可以將地面鋪裝與植被結合運用,這樣不僅可以與普通園路區分開來,還能很好地增加校園綠化面積,改善人們的視覺效果。

鋪裝可以被視作為一個框架,與植被相結合,形狀無需拘泥于傳統的規則單一幾何形狀,可以運用多樣的幾何形狀、不規則自然形狀來豐富校園地鋪設計,并增加趣味性設計元素,打破過去單一的設計手法??梢越Y合校園的歷史文化、人文特色、四周環境進行布置。

樹木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優美的樹形、豐富多變的枝葉花色及奇美的果實和由此形成的獨具特色的風韻美越來越受到設計師和廣大群眾的青睞,因而出現藝術造景樹、孤賞樹一系列名詞。孤賞樹是由于其樹形優美,枝繁葉茂等特點,在校園景觀設計中也被廣泛應用,并在炎炎夏日起到遮蔭避暑效果,所以在地面鋪裝的設計中,可以與之結合設計,打造成為供學生交流、學習或等候的一個空間。結合孤賞樹一般還與座椅結合,可以將其設置在教學樓庭院中、宿舍周圍或校園的綠地空間中,這種設計不僅僅以綠色植物為背景,還大大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個舒服清新的環境。在鋪裝材料的選擇上,有石材、木材以及混凝土等材料,其中木材質座椅使人有親近感,可以結合周圍環境進行設計,即可做到材質統一也可有所區分。鋪裝材料顏色的選擇,可以有別于傳統的灰色調或一些鮮明的色彩,以符合學生的活動特點,營造活潑絢麗的校園景觀氛圍。

2.2 鋪裝與水體的結合應用

水是生命之源,是校園景觀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校園增添靈動之感,水體的流動與平靜是為校園景觀增添魅力。人們喜歡親近水,所以水景不僅要具有觀賞性,也要有能夠使人們接近的橋梁。通常充當這種橋梁的是點綴在水體中的汀步或河岸鋪裝。通過對汀步圖案的設計或者不同形式的組合,可以增加人們親近水的樂趣,尤其是校園中心景觀,設計水體景觀可以為師生提供一個心曠神怡、休閑交際的場所。還可以根據季節變化,設計一個隨季節變化而營造不同效果的水體景觀。

2.3 鋪裝與建筑形體的結合應用

建筑物是景觀構建的骨架,并可以形成有效區域。建筑形體(組群、單體)都是為人造景觀劃定場地,所以對于被規定的校園建筑形體,其景觀設計必須很好地依附建筑形體,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地面鋪裝必須要追隨建筑形體運行,因其不可位移、功能限定和物理工程條件等,所以對于起初的交通走向就要做出合理規劃,為地面鋪裝奠定基礎。

3 結語

在現代景觀的地鋪中可選擇的鋪裝材料種類也不斷豐富,鋪裝技術也越來越成熟 ,地面鋪裝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總是被人們“踩在腳底下”,鋪裝設計卻往往被擺在了無足輕重的地位。我國古典園林鋪地,深浸著中國文化的內蘊 ,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 ,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極佳范例。

校園是學校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地方,但是目前對校園的鋪裝研究還不是很多,沒有很好地發揮鋪裝在景觀空間中的作用,片面追求材料的檔次,投資大,因此,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不能一味的考慮高貴、奢侈、昂貴的造價原則,應該把握住原有的校園特色,校園人文氣息。校園景觀鋪裝是功能與藝術的結合, 它與建筑設計、園藝設計等密不可分,它對于完善園林空間和增強空間個性起著重要作用。如何設計出特有的校園景觀是我們新一代的設計者還需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孫以棟、陳剛.景觀鋪地工程[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07

[2] 張馳.高校校園景觀存在問題研究—以南京高校為例[D].南京林業大學,2010,07

[3] 俞孔堅.景觀的科學與藝術[J].規劃師,2004,02

[4] 左沭漣.蘇州古典園林裝飾性鋪地研究[D].蘇州大學,2007

[5] 陳丙秋、張肖寧.道路鋪裝景觀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24~75

[6] 趙躍平.景觀環境的鋪裝藝術探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7] 張靜、周雪峰.探索校園建筑的環境適應性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2009,06

作者簡介:

楊曉倩,女,籍貫:湖北武漢,學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原理研究。單位:湖北大學知行學院—藝術與設計系。

上一篇:景觀設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