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

2024-02-09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以BOPPPS教學模式為理論框架,以“嫦娥五號”、“北斗導航衛星”為教學案列,設計了以“宇宙航行”為課例的教學設計,并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愛國主義教育的“顯隱互化”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愛國主義;BOPPPS教學模式;宇宙航行;嫦娥五號;北斗導航衛星

1  BOPPPS教學模式

BOPPPS教學模式根據人的注意力大約只能持續維持 15 min 的自然規律 [ 1 ],將課堂設計成了6個模塊,每個模塊用時一般不超過15min,這六個模塊分別為:導入環節(Bridge-in)、目標呈現(Objective)、預評價(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評價(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該教學法常被用于大中小學課堂中進行教學,其主要內涵如表1所示。

2  BOPPPS教學模式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設計

以嫦娥五號登月、北斗導航衛星運行的案例,以愛國主義的“顯隱互化”教學為教學手段,以BOPPPS教學模式為理論框架,設計了以“宇宙航行”為課程內容的教學設計。

2.1  教學準備

2.1.1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介紹了宇宙速度、人造地球衛星、萬有引力定律的實踐以及航天事業的發展成果,同時滲透了模型建構、邏輯推理等物理方法,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進一步研究天體問題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1.2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并掌握了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規律,能夠使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能夠運用力的“供需關系”分析物體的向心運動和離心運動。

2.2  BOPPPS教學模式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的教學設計

根據教學實際內容,適當調整模塊順序,將導入環節與前測模塊結合在一起,在導入中拋出問題,對學生的先備知識進行前測。教學流程如圖1所示。

2.2.1  導入+前測

播放新聞:“嫦娥五號成功登月” (如圖2所示)

教師:觀看新聞后,嫦娥五號是如何升空的?

學生:點火加速起飛。

教師:沒錯!速度至少要加到多少才不會掉下來呢?

學生(已閱讀教材,但無法做出解釋):7.9 km/s。

教師:通過視頻可以知道,嫦娥五號是從多條橢圓形的軌道“繞”到月球上的,它由高軌道到低軌道的速度變化是怎么樣的?

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主動猜想,但無法做出解釋。

學生1:速度不斷減小……

學生2:速度不斷增大……

教師點評,進行新課教學。

設計意圖:以嫦娥五號成功登月作為課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前測學生對宇宙速度、變軌運動的了解,檢測學生的先備知識;播放新聞視頻,進行STSE顯化教學,清楚知道我國航天科技水平以及取得的傲人成績。

2.2.2  學習目標

(1)會計算第一宇宙速度,能夠用萬有引力與向心力的“供需”關系進行情境分析;

(2)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3)掌握嫦娥五號的變軌運動,會分析其變軌時的速度變化;

(4)掌握北斗導航地球同步衛星的特點;

(5)構建物理模型,分析嫦娥五號變軌運動的過程;

(6)通過“手拋粉筆”的設想,了解“理想實驗”的科學推理;

(7)通過對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的認識,形成民族自豪感,堅定道路自信。

設計意圖:該學習目標與新課標中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相契合,對應著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與責任,其特別之處在于學習目標表述中盡量使用學生通俗易懂的詞語進行表達,能夠顯而易見地展示學生需要知道、了解和掌握的要點。同時,在學習目標中展示本節課所需要學習的新名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2.3  參與式學習

任務1:嫦娥五號如何發射升空?

教師演示“手拋粉筆”:假設粉筆為嫦娥五號,手持粉筆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向前拋出。

學生(觀察現象,總結):初速度越大,粉筆拋得越遠。

學生(根據現象,合理推測):如果速度非常大,會發生什么情況?

教師(使用仿真實驗室):分別使用v=10 m/s、v=20 m/s、v=7.9 km/s、7.9  km/s

學生(觀察現象,思考回答):當v=20 m/s時,粉筆繼續飛行,此時落地的距離會比v=10 m/s的陸地距離要遠;當v=7.9 km/s,粉筆會貼著地球表面飛行,不會落下;當7.9 km/s

教師提問:速度等于7.9 km/s時,為什么粉筆能夠貼著地球表面飛行而不落地?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引導,粉筆做圓周運動,萬有引力和重力均可充當向心力,并提供相應的參數)

小組1:此時萬有引力充當向心力:

■=G■?圯v=■≈7.9 km/s

小組2:此時重力充當mg=m■?圯v=■≈7.9 km/s

教師:物體繞地球表面做勻速圓周運動時的速度叫做第一宇宙速度。如果7.9 km/s

教師:但事實上,我們在計算的過程中忽略了高塔的高度,如果高塔的高度不能忽略,則此時發射的速度v>7.9 km/s,因此嫦娥五號的發射速度v必須大于7.9 km/s。

任務2:嫦娥五號的運行及變軌運動

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課前嫦娥五號登月視頻構建從地球飛行到登月過程的物理模型(如圖4所示)

教師:嫦娥五號到達P點后怎樣進入軌道Ⅲ環繞呢?(教師提示:可根據圓周運動中的向心運動進行思考)

各小組進行交流討論

教師補充:為了能夠減少耗能,嫦娥五號在飛行過程中都是無動力飛行,即無需全程點火,只需在變軌時點火加減速即可。

小組1:嫦娥五號需要做向心運動,萬有引力需要大于向心力,也就是“供”大于“需”,F萬>F向?圯G■>■,則在P點應該逆向點火,減速。

教師:當運行到Q點時,該如何操作呢?

小組2:P點到Q點過程中做向心運動,在Q點“供”大于“需”,應該逆向點火減速。(補充:由于人教版“機械能守恒”在第七章,教師可選擇性從能量角度進行教學)

教師:(使用仿真實驗室進行檢驗)

教師:如果從軌道Ⅱ到軌道Ⅰ呢?

……

任務3:北斗導航同步衛星

播放視頻:在嫦娥五號登月前,我國在航空領域還有一個舉世矚目的成績——北斗導航衛星。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標志著北斗邁進全球服務新時代。該導航系統是由北斗同步衛星系統構成。

教師:同步衛星中的“同步”一詞指的是什么意思?

學生(觀看視頻,閱讀教材,歸納分析):角速度ω相等,意味著周期T相同

教師:根據其特點,試著分析其可能運行的軌道。

小組討論,構建物理模型,分析論證(如圖5所示)

驗證:假設同步衛星在任意軌道上運行,將其受到的指向圓心的萬有引力F進行分解,分別受到了指向地軸的分力F1和分力F2,此時F1充當衛星的向心力,而F2沒有力可以與之平衡,衛星會一直往下運動到赤道上方,直到萬有引力全部充當向心力。因此同步衛星只能在赤道上方運行,并且其運行的高度可計算約為36000 km。

教師:(通過仿真實驗室驗證)

設計意圖:觀看視頻獲取資料,通過小組討論、展示交流和仿真實驗,使學生經歷建構模型和檢驗模型的過程,發展學生建模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5 ];通過嫦娥五號登月以及北斗導航衛星升空,從顯性層面上體現國之重器背后的物理知識、國家科技的進步與強大、感受科技進步引領時代發展,從隱形層面上感受航天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增強道路自信。

2.2.4  后測

教師要求各組學生對后測題目分別進行筆紙演算和口頭匯報。

(1)試著進行筆紙演算,分析地球同步衛星與赤道上隨著地球自轉的物體的運行速度v1與第一宇宙速度v2之比、加速度為a1與a2之比。已知衛星離地心距離為r和地球半徑R。

(2)如圖6所示為衛星發射由低軌道到高軌到的過程。請同學試著分析其變軌過程中在P點、Q點點火時的速度、加速度的變化,并且比較在各軌道之間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大小。

設計意圖:聯系教學目標,針對課堂學習內容,制定切合教學內容的習題,有效檢測學生學習該知識點后的掌握程度。

2.2.5  總結

教師:請同學們簡述 “嫦娥五號”登月的全過程。

學生(思考總結,分為三部分進行):(a)“嫦娥五號”升空。發射速度達到7.2 km/s,在地球表面環繞,然后加速度到11.2 km/s,飛向月球;(b)“嫦娥五號”運行。到達月球附近后進行三次由高到低變軌,最后在月球表面環繞;(c)“嫦娥五號”變軌。由高到低變軌需要逆向點火減速,才能進入下一軌道運行。

教師:同步衛星有何特點?

學生(根據北斗導航衛星、同步衛星,歸納總結):周期T=24 h,運行軌道在赤道上方。

教師:嫦娥五號的升空以及北斗導航系統的開通都是我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由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都承載著中國航天人的心血與辛勞。正是因為航天人擁有著不畏艱辛、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才使得“逐夢蒼穹,可上九天攬月”變成現實。

設計意圖:總結概括本節內容的知識點,以嫦娥五號登月和北斗導航衛星升空為研究對象,通過學生自己梳理知識,串聯成線,夯實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學習航天科技背后所蘊含的航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鼓勵學生發奮圖強、立志報國,投身到科學研究的事業中。

3  結語

BOPPPS教學模式將課堂分成了6大模塊,其較強的可操作性與邏輯性,將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一個范例,能夠更好完成教學目標,對于踏上講臺或者剛接觸一門新課的教師是一項非常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曹丹平,印興耀.加拿大BOPPPS教學模式及其對高等教育改革的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2):196-200,249.

[2]尹慶豐.BOPPPS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探索與實踐——以“導體的電阻”為例[J].物理教師,2018,39(4):2-7.

[3]鄭宇晴,朱靈坤,張軼炳.基于BOPPPS教學模式的“大氣壓強”教學設計[J].物理教師,2019,40(1):7-11.

[4]鄭澤君,任鳳竹.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高中物理教學探究——以“宇宙航行”為例[J].物理教師,2021,42(2):30-3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 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協同育人理念引入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構建粵港高校協同育人機制,是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提升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促進教育方法創新、實現立德樹人使命,是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必要舉措;“一國兩制”的思想之基、嶺南文化的思想之源、粵港高等教育互補式發展的思想之趨,是協同育人的可行保障。根據教育工作者隊伍的政治立場、協同育人環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應從機制著手,加強協同育人內化機制、踐行協同育人外化機制、建立健全協同育人保障機制,從而實現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建構。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粵港高校;協同育人;機制建構

今年二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中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綱領性文件,為大灣區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契機。人心回歸問題一直是香港教育亟待解決的難題,愛國主義教育是解決這一瓶頸的重要舉措。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時代背景下,將協同育人理念引入粵港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探索并構建粵港高校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對提升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進而為香港人心回歸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教育方案。

一、必要性和可行性: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兩個前提

為什么要將協同育人理念引入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成為現實的依據是什么?這兩個問題關涉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粵港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必要性

從根本上說,必要性是要解決協同育人的第一個前提性問題:粵港高校為什么在愛國主義教育中要協同育人。首先,協同育人可以提升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浉鄹咝R蕴嵘髮W生的政治認同感、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為目的的有效互動,使愛國主義教育的育人工作不再局限于各自校園內的教育教學活動,在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原則主導下,從微觀層面上優化了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合作育人工作。其次,協同育人可以促進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的創新。方法的創新關涉愛國主義教育的工作質量,粵港高校在辦學模式、運作機制、管理方式、治校方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可以相互取長補短, 在協同育人工作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創新。再次,協同育人是實現粵港高校立德樹人使命的有效路徑。十九大報告對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聚焦于“落實”, 而粵港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表現?;浉鄹咝;ネɑヂ?, 相互依托,通過愛國主義教育促民心、提升國家認同,培養青年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從而完成落實國家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2.粵港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可行性

可行性是要解決協同育人的第二個前提性問題:粵港高校如何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與粵港經濟合作所取得的成就相比,粵港合作育人成效還有待提升。在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一國兩制”、嶺南文化和粵港高等教育互補式發展為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這些外部條件是粵港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最佳推動力。

(1)“一國兩制”是協同育人的思想之基

在國際政治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水火不容的,但“一國兩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智慧之舉。它的實行架起了內地與香港發展的橋梁,使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共處于中國領土之上。通過香港與內地的廣泛交流,能夠加深香港居民對內地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程度,從而增進港人對內地的美好印象?;浉鄹咝T谏鐣髁x與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下的互動合作育人,也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一種創新嘗試。

(2)嶺南文化是協同育人的思想之源

“文化身份不是可以隨便穿上脫下的衣裝, 而可能像皮膚或者什么, 脫掉也有舊痕, 新生亦有斑駁”[1]文化的同質是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命題提出的思想根源。從地域意識上說,廣東天然就帶著中華傳統文化和嶺南文化的印記,雖然香港社會是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香港的母本文化是以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特別是保留了嶺南文化的地方特色。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感,早已深深注入香港同胞的血脈之中,在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中發揮至關重要驅動力量。

(3)粵港高等教育互補式發展是協同育人的思想之趨。

據統計,廣東省高等院校有150所左右,香港有20所高等院校,其中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有4所,粵港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點,廣東高等教育在學科建設基礎、人文社科教育與科技創新上比香港有一定的優勢,而香港高等教育在國際化與信息化、應用性學科、師資隊伍水平的經驗上,又頗值得廣東借鑒。因此,粵港兩地高等教育自身具有高度的互補性。以“互惠合作、資源整合、協同發展”為基本原則,粵港高校要有“敢為人先”的現代教育觀,打破各自為政的教育格局,整合區域間的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兩區域內高等教育水平發展的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協同創新發展。香港回歸20多年來,兩地高等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主要體現在:互相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合作辦學開展成人教育, 合作科研, 學者之間的互訪、參觀、進修、留學、經驗交流, 互聘教師及邀請講學, 開展學術研討, 建立校際交流關系等,在客觀上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相輔相成的發展格局, 盡管發展水平不一, 但是有很強的內在聯系點和互利態勢。[2]可見,粵港兩地謀求互補式發展的趨勢已經如箭在弦,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協同育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契機。

二、問題與原因: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主要挑戰

由于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與內地在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教育制度上的差異,愛國主義教育在粵港高校不同的教育環境下要協同育人仍然面臨許多挑戰。

1.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主要問題

協同育人作為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方式,理念源自德國科學家哈肯所創立的協同理論。對于粵港高校在愛國主義教育問題上的互動與合作,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傾向和粵港社會的宏觀環境都是關鍵性的影響因素。

從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者隊伍的政治立場上看,愛國主義教育是政治統治的客觀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自己的政治立場和階級歸屬。由于香港高校的師資是面向世界各地,不分種族、信仰、文化間的差異來招聘教師,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非常高。而教師群體中,來自內地的反而較少,因此,教師的思想意識形態西化較多,且大多缺乏在內地的閱歷和經驗。香港高校在導師管理制度下,學生與導師的互動更容易受到海歸導師西方思想的影響。而真正能夠勝任愛國主義教育的高校教師卻很有限,能夠用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增進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這成為當前粵港高校協同推進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瓶頸問題之一。

廣東高校師資隊伍,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專業課教育,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相對過硬,對國家有堅實的感情基礎,對國家的歷史和發展也有深入的了解。據2015年的廣東省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 76.37%的高校教師認同“我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87.13%的高校教師認同“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3]可見,廣東高校的教育者的政治素質較優于香港高校教育者,教育是塑造人的社會活動,有什么樣的教育者,就會塑造什么樣的人。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質的差異,是兩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一項制約因素。

在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環境問題上,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之一,香港的“言論自由”也會給香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帶來阻滯。反思2012年香港反國教事件,不是香港社會不愛國,而是在西方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影響下,少數港人對港府推行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產生各種批判聲音,再加上各種外部反動因素助推,一場“反國教運動”上演,并最終以香港特區政府做出擱置讓步而平息。這場風波同時也為香港的國民教育貼上“洗腦運動”等各種妖魔化的標簽,至今仍讓單獨開設國民教育課的香港學校處于被動局面。在香港高度國際化、自由化、多元化環境下,粵港高校要在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中互相合作,香港的特殊社會環境是不得不令人深思。

2.原因分析

對上述存在問題進行剖析,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愛國力量在粵港高校教育主體中占據主流的比重不同。從香港高校教師聘任制度上看,以具有國際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的師資為主,這些師資要么是外國人,要么是香港本地人,而具有內地背景的教師比例并不高,且內地教師進入香港高校任教的準入門檻又相當高。這對香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相比之下,內地高校教師的國家認同感是占絕對優勢的。在這種情況下,粵港高校在合作育人中難免產生各種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影響協同育人的整體效果。

二是粵港政府在粵港高校立德樹人的話語權比重不同。按《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高校是自主辦學體制,特區政府不干預高校自主辦學,由于香港特區政府缺乏有力的教育話語權,對高校運作的監管和師資力量培養方面是薄弱的,這必然對香港政府在高校中推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帶來一定的難度,對保障粵港高校協同育人的有序開展帶來困難。

三、機制建構: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新思路

要從根本上解決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問題,就必須針對形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構建推進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提高兩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長效性。

1.建立教育主客體素質提升的內化機制

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有效地指引當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馬克思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盵4]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要實現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教化、引導和培養,機制的有效運行與高校師生群體的內在素質密切相關,良好的協同育人內化機制與愛國主義教育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各自素質、教育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等“人”的要素緊密關聯。

首先,教育者要統一育人理念。教育者的育人理念關系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粵港高校教育者教育理念的差異是合作育人的關鍵性因素,統一理念認識,是共同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前提。雖然兩地教育體系不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方式、途徑等具體實施細節也有差異,但育人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要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所以,兩地高校教育者必須要有明確的政治站位和政治信仰,一方面,粵港高校教師在意識形態陣地建設中,要扮演好主動政治認同角色,具體體現在思想意識上對理念、信仰、主張等政治價值認同,對國家、政黨、政府等政治實體認同,對法律、政策等政治工具認同,對公平、效率等政治效能認同。[5]另一方面,高校專業課教師既應是專業知識的傳播者 ,又應是政治思想認同的示范者。專業教師也應加強自身的政治修養,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論認同,把自身正確的政治觀融入日常教書育人工作中。這既是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事業的需要,也是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要求。

其次,要提高教育對象的理論認同。協同育人的對象是粵港兩地高校的青年大學生,作為推動國家進步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粵港大學生應樹愛國之心 立報國之志,粵港大學生的民族情懷和祖國使命感必然來源于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因此,要增強大學生學習愛國主義的理論自信,通過理論教化,讓愛國主義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做到以理服人,在培養學生理論認知、理論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真正實現思想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還要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規律,善于把“外在”的教育內容轉化為個人“內在”的思想認知,讓大學生從教育中有獲得感,生成符合個人心理特征的價值追求。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寓思想政治工作如人精神上的“鹽”,要讓思政課“有知有味”, 就要在“放鹽”的技術和藝術上多琢磨。[7]這個新鮮而又生動的比喻含義深刻、蘊意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方式不妨借鑒,讓粵港大學生自然而然地吸收,并由內而外地轉化。通過重視協同教育方式的人性化,善于運用具體化、形象化、時代化的教育藝術,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真正實現協同教育的“以理服人”。

再次,教育主客體要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愛國精神可以培養, 但不能一味灌輸。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不是教育者向教育對象單方面傳遞、灌輸思想、信息及情感過程,而是高校教育者與大學生良好互動過程,和諧的互動關系能減少教育過程中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協同育人的順利進行。此外,協同育人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性的合作,教育主客體良好的互動關系是驅動合作育人深化與提升的重要前提條件。

2.建立“實踐推動、典型引領、人文關懷”的外化機制

內化機制以課堂作為協同教育的主要陣地,而協同育人的場域不僅限于課堂,外界因素也是粵港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重要影響源。協同育人的外化機制對粵港大學生的思想認同、價值取向與行為養成等方面都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實現粵港愛國主義教育合作育人深入開展的必要條件。結合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具體實際,協同育人的外化機制包括了:實踐推動機制、典型引領機制、人文關懷機制三個方面。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觀點, 實踐推動機制是粵港高校在課堂育人基礎上,擴大合作育人的覆蓋面,創造形式多樣的實踐機會,讓兩地大學生在與社會接觸過程中了解國情民意、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合作。實踐協同育人的順利推進,不僅需要發揮兩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社會資源在實踐育人上的相互支撐作用,為粵港大學生提供便利的實踐條件,而且還可以挖掘粵港高校各自實踐教育活動特色,彼此交流借鑒,各自的教育資源優勢通過互補的方式合作,借力資源共享,提升協同育人實效。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有利政策環境下,將為兩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合作育人提供更多優質的實踐機遇,粵港高校教師應樹立國家大局的育人意識,義不容辭地共同承擔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責任。

典型是時代的先鋒、社會的脊梁、群眾的楷模。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曾要求黨的領導同志,要“注意收集和傳播經過選擇的典型性經驗,使自己領導的群眾運動按照正確的路線向前發展”[7]??梢?,典型引領是我們黨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應該繼承與發揚。典型引領機制是通過選擇對兩地高校大學生來說都具有真實性和說服力的典型現象、事件或人物,以達到激發兩地青年大學生情感認同和共鳴,提高家國情懷的思想教育合作。香港回歸、中央對港政策、粵港合作及粵港各領域的榜樣人物等,突顯粵港唇齒相依,“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密切關系,這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成長時代的典型,是兩地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切入點,能發揮出可親、可敬、可信的感染力與號召力,也正是粵港協同育人要實現的教育效果。2018年以來,國歌快閃表白祖國是粵港兩地青少年最流行的愛國形式,這種用短暫的行為藝術去點燃年青人的愛國熱情,既迎合年青人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又能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激發愛國情感,發揮了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是兩地高校協同育人的新型表達方式。

教育是關懷而不是教化,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是教育作為人類最光輝事業的真正宗旨。人文關懷機制是以人的心理訴求和個性化特點作為粵港高校合作育人的出發點,促進合作雙方在尊重各自培養人、塑造人、發展人、完善人的方式差異下的合作。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實踐活動,在粵港不同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教育制度的宏觀環境下,決定了各自融入人文關懷的愛國主義教育必然存在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遵循了粵港愛國主義教育規律,充分體現了人本性的教育精神,是兩地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合作育人的前提。

3.建立“政策對接、組織助力、隊伍優化”的保障機制

保障機制是保證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在粵港高校協同育人環境下得以規范有序進行的內外部條件,主要由教育政策保障、組織保障和隊伍保障三個部分組成。

在教育政策保障上,中央政府和粵港兩地政府要以把握大勢、把握大局、謀定未來的戰略思維,通過制定相關教育合作政策來保障合作過程的實施。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著眼,出臺推動香港與內地教育區域合作體系統一規劃和安排的相關政策,既為粵港高等教育合作創造有利政策條件,又為依法推進粵港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消除一些區域性教育政策壁壘和障礙。此外,從粵港政府角度來說,可根據兩地毗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明確粵港高等教育合作理念與定位,建立粵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制度性保障,加強粵港兩地高等教育制度的協調銜接,豐富高等教育合作的多樣化模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有序開展。

在組織保障上,一方面要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粵港高校分屬“一國兩制”下的不同區域,雙方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理念、內容、方式、途徑等具體實施細節上存在差異。良好的粵港高校溝通平臺可以減少合作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是促進粵港高校合作育人協調開展的重要組織保障;另一方面,要構建全員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粵港高校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的格局中,教職員工都會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愛國主義協同育人工作中,高校教學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理解、支持與配合,才能保障協同育人過程的實施。

在隊伍保障上,一要建設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傳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屬性決定了教師要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才能成為大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的思想引路人和信仰鑄魂者,教師的政治素質是保障粵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協同育人的關鍵性因素;二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詮釋了愛國主義教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愛國主義教育不同于專業知識教育,教師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個人與國家的關系,是教師肩負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并推動粵港高校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協同育人的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也斯.香港文化十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5.

[2]朱建成.粵港澳高等教育一體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4]方旭光.政治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取向[J].思想理論教育.2006(1):9.

[5]習近平.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8.

[6]毛澤東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0.

(責任編輯  牛志鵬)

作者簡介:吳瓊(1981- ),女,廣東湛江人,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講師,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2018年度廣東省青少年研究立項課題“粵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差異研究”(課題編號:2017WT020)成果。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少數民族對國家的情感方面有其特殊的一面,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高校要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在國際環境、教育方式方法、少數民族大學生特點等方面加強重視和完善。針對新時代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新局面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路徑。

關鍵詞: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新媒體;少數民族大學生

少數民族大學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獨特的少數民族身份使得他們對自己的民族有著很強的歸屬感和認可度。在我國社會經濟取得全面成果的時候,境外敵對勢力歷來利用民族和宗教信仰問題企圖擾亂我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干涉我國內政,而少數民族大學生是境外敵對勢力利用的重點對象。因此,高校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十八大以后我國高校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呈現了新的熱點,高校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開展好愛國主義教育,做好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并將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工作辦出特色是目前我國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特點

1.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開展的國際環境復雜化。中國在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日益顯現,中國的大國形象也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認可,而中國的崛起是一些西方國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境外敵對勢力加緊了對我國的少數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等的攻擊。比如西藏,境外敵對勢力多次挑撥民族爭端和試圖分裂西藏的暴行,在境外敵對勢力猖獗的大環境下,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面臨著意識形態和分辨敵我的考驗,而我國少數民族大學生代表著民族地區的知識分子和高端人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一言一行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因此,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堅決擁護黨和國家和各項方針政策顯得越加重要。其次,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強了交流與合作,世界各種思想和經濟成分涌入國內,這直接導致了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在大的國際環境影響下滋生了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不斷腐蝕和沖擊著民眾固有的思想道德觀念[1]。從精準扶貧開展以來,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傳統的民族觀念和思想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少數民族在接受高等教育時承擔的使命感也在逐漸淡化。

2.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網絡化、媒體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已經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當中。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開展要充分利用好互聯網。新媒體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給大學生理性愛國教育帶來了一些挑戰和負面影響,互聯網上充斥著許多非理性和對社會熱鬧事件的偏激解讀,這往往會誤導大學生的正確判斷。特別是我國少數民族眾多,境外敵對勢力和國內一些不法分子針對少數民族問題在網絡上進行歪曲和誘導,導致少數民族大學生有可能產生極端的愛國主義情懷或是將少數民族大學生引入歧途。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每部手機都是一個信息發布者,網絡上很多信息都具有隱蔽性和隨意性,很多與愛國主義相關的信息并沒有核實就發布上網,網絡上的很多不實信息會削弱大學生理性愛國的認知基礎,甚至會激起少數民族對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敵對情緒。因此,高校在對少數民族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應與時俱進,構建網上理性愛國主義教育陣地。

二、新時代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選擇

1.堅定貫徹與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無論民辦還是公辦的高等院校都要堅定貫徹與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都要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在對待少數民族大學生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文化及生活飲食等民族習慣,堅決執行我國民族政策中的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實現民族區域自治和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通過堅決貫徹國家民族政策,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受到56個民族一家親,感受到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關心與扶持。其次,高校要向少數民族大學生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與精神,如對少數民族地區支持非常大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大精神等,通過向少數民族大學生宣講系列政策讓他們心懷感恩,心系祖國。

2.充分利用新媒體開展少數民族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學生學習生活網絡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利用網絡新媒體還可以有效拓展民族大學生的視野,新媒體路徑下愛國主義教育的展開可以使相關教育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習慣特征結合得更加緊密[2]。高校學生處等相關部門和輔導員要與時俱進,采用少數民族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傳統的灌輸式的愛國主義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新時代的要求。高校結合每學期固定開展的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將愛國主義元素融入并通過網絡海選投票,通過微博等社交渠道發起愛國主義手繪比賽,通過學校微信官網定期推送少數民族愛國英雄人物。但是在將少數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方法網絡化、靈活化和多樣化的同時,也要注意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3.依托少數民族地區現有各項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少數民族愛國主義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其民族性,所以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時候要結合各少數民族大學生相對熟悉的人物、歷史事跡等資源,這樣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更能理解,能有更深刻的體會??v觀中國五千年歷史,少數民族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少數民族區在我國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近現代我國紅軍長征之路很多都是經過少數民族地區,有著許多軍民一家親的故事,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依托民族資源來充實。對于民族英雄人物,無論是歷史資源的理論分析,還是理論觀點的形象化處理,都需要民族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改變當前“灌輸式”的教育方式,采取靈活性的教育方法[3]。

參考文獻:

[1]  楊佳盈.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南京:江南大學,2016.

[2]  陳丹丹.民族團結教育納入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4,(5).

[3]  姜丹蓉.新形勢下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2).

[責任編輯 吳 迪]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愛國主義教育出現嚴重的不足,初中生的領土主權意識也在逐漸缺失。為了提升初中生的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通過給予學生更多的愛國主義精神熏陶,培養學生的領土主權意識。本文就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領土主權意識培養,進行簡單的分析與探討,希望能夠給歷史教師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師;領土主權;愛國主義;英雄人物;保衛祖國

引言:眾所周知,初中生是中國未來的接班人。如果初中生沒有愛過意識,缺乏對領土主權的認識,就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文化的穩定發展,從而給一些敵對勢力可趁之機,破壞中國的繁榮昌盛。因此,歷史教師身上也擔負著重要的教育職責。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的內容

(一)培養學生歷史意識

從某種層面上看,歷史就是對過去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種總結。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屬于自身的歷史,為了培養學生的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是一個悠悠古國。然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既有令人激動的燦爛歷史,也有令人潸然淚下的屈辱歷史。中華民族經歷了數次的分裂與統一,最終形成了今天完整的新中國。關于中國的領土主權,曾經受到嚴重的破壞。在清朝晚期,由于清朝的腐敗無能,與英國、法國、俄國等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給中華民族的利益帶來了極大的傷害。隨著新中國的發展,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必須要養成寸土必爭的領土意識。因此,初中生作為未來國家建設的接班人,必須要以史為鑒,以國家利益為先,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模范作用,保衛國家每一寸領土。

(二)培養學生法律意識

一個國家想要繁榮富強,就必須要有獨立的領土主權。領土主權內容豐富,它也涵蓋了法律層面。為了使學生養成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讓學生掌握中國歷史,加深學生對領土主權的認識。眾所周知,在中華民族發展的今天,仍有一些敵對分子和不法分子意圖分裂中國。因此,作為中國公民,必須要依靠所學的知識,用正確的法律手段維護中國的領土主權。通過實際行動,粉碎敵對勢力的不詭計劃。樹立學生領土主權法律意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合法的領土主權,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情懷,從而使學生能夠成為愛國主義的宣傳者。

(三)培養學生職責意識

無國即是無家。為了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職責意識。生活在中華大地的每一個人,都有保衛國家的職責。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擔當者,肩負著保衛國家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職責,以及建設中國的歷史使命,歷史教師必須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樹立領土主權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通過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能夠從實際生活中找到愛國途徑,幫助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的方法

(一)教師應梳理教材內容

基于歷史教材內容,教師必須要進行再次的梳理。通過把歷史人物形象化,將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英雄的傲岸形象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體驗和感悟到英雄們的愛國情懷。例如,在學習古代史時,歷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重點講述幾個愛國英雄,如抗金名將岳飛,抵抗倭寇的戚繼光等。通過講述這些英雄舍小家顧大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以及保衛國家領土,抵抗外族侵略的光輝事跡,全面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另外,教師還應把握學生的愛國思想動態,通過進一步引帶領土主權知識,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二)將教學內容深入化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重視將教學內容深入化。通過給學生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在記憶歷史知識的同時,理解和感悟歷史。例如,在學習近代史時,歷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重點講述一些喪權辱國的歷史故事,以激發學生的領土主權意識。在近代史中,中國也有很多愛國英雄,如撞擊敵艦的鄧世昌,奮勇殺敵的左宗棠,不懼死亡的夏明翰等。歷史教師通過將這些英雄保衛國家的精神進行深化,給學生注入愛國情思,讓學生充分意識到自身的使命。

(三)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歷史教師不斷轉變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歷史意識,促進學生的歷史情感。實現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理解領土主權,從而使學生能夠與歷史事件形成更多的思想共鳴?;诖?,歷史教師必須要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尋找一些愛國歷史資源。通過播放相應的視頻,讓學生理解當時英雄們的選擇,以及英雄的思想格局。通過開展一些歷史課外活動,給學生講述一些分裂中國的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行為,從而依據自身所學知識,不斷宣傳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帶動身邊人的愛國情懷。歷史教育在于提升學生的歷史意識,使學生能夠表達出正確的歷史情感,使學生能夠樹立保衛國家的志向。

(四)倡導歷史課外閱讀

想要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單單依靠教材是不夠的。為了培養學生的領土主權意識,歷史教師必須要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歷史課外閱讀任務。通過閱讀課外歷史,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提升學生的歷史格局,從而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歷史與國家的關系。在檢驗歷史課外閱讀效果時,歷史教師應根據命題內容,讓學生寫一些讀后感。通過相應的教學評價機制,找到學生在歷史上存在的不足,進而進行有陣對性的教學。通過依托歷史大環境,激發學生的歷史情感和愛國情懷,從而使學生能夠將保衛中國領土當成自身的職責和義務,進而將學生培養成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素質人才。

結語: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領土主權意識,就必須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通過依托歷史人物和事件,讓學生吸收和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以史為鑒,提升自身的愛國能力。通過提升學生的領土主權意識,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保衛祖國利益的基石。

參考文獻:

[1]張曉紅.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開展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

[2]宋巖.論領土案件中地圖證據具有效力的情形[J].邊界與海洋研究,2018,3(06):70-81.

愛國主義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旋律——愛國主義教育,第一、要進行悠久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教育。第二、要進行光輝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第三、要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和優秀的中華民族英雄人物的教育。第四、要進行鄉土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是一種道德情感,成為推動祖國歷史不斷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道德情感

一、愛國主義教育——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旋律

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學歷史教學不但要從知識、理論、技能諸方面培養、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還需要從情感、意志、素質等方面為學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個堅實基礎。而這些具備了高尚愛國主義情感的學生必將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由此可見,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旋律。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幾個方面

第一、要進行悠久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教育。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盛與否,人口、資源、土地等固然是基本因素,但該國人民對生活是否充滿信心,每一公民是否熱愛自己的國家民族則更為重要?!币粐膰駥Ρ緡鴼v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發他的愛國心。我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皭蹏髁x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燦,在創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只有讓我們的中學生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傳統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使他們由衷地產生對祖國的崇敬之情,進而迸發出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強烈感情。

第二、要進行光輝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中華民族締造了光輝的東方文明,為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我們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了科學技術、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和優良道德;不僅孕育了無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而且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史跡、經典著作,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產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資源。

第三、要進行中國近現代史和優秀的中華民族英雄人物的教育。

中國近代以來一百多年的歷史是貧窮落后屈辱挨打的歷史,也同時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史。我們世世代代,特別是新世紀的青年一代,應該知道并牢牢記住中華民族近代的屈辱歷史,不忘國恥。近代中國被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幾萬萬同胞在水深火熱中呻吟,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艱難地探索著一條能夠指引中國步入光明的道路。在教學中,我們循著歷史的軌跡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精神和業績;當今世界,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是威脅人類和平與安全的根源,要維護中華民族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必須振興中華。我們每一個中學生責無旁貸!

第四、要進行鄉土歷史教育。

鄉土歷史是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具體而生動的材料,鄉土歷史教學則是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皭蹏髁x教育是從深入認識自己的故鄉開始的”“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擴大了的家鄉?!敝袑W生對鄉土歷史有一種特殊的親切感。人們對自己家鄉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觀、歷史發現、社會變革等一般都有濃厚的感情。

三、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僅僅明確其內容是不夠的。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還必須采取具體的途徑把它認真地落到實處。

第一、激發興趣,培養情操。興趣是學生學好一門課程的前提,同樣也是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為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結合現實,感受愛國。對于一個十四五歲的學生來說愛國主義的說教還是易于落入空泛,不能給其一個具體的印象。讓同學們感受到原來愛國主義就在身邊。歷史與時事的有機結合強烈地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現實性與社會教育功能,投射出愛國主義、教育改革精神的光輝,顯示了以史為鑒的作用,拉近了青年學生與愛國主義活動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黃慕潔,白月橋.《中學歷史教學》.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9

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3、中共中央宣傳部.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9

4、朱煜.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

上一篇:大學生禮儀教育論文下一篇:中小學校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