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

2023-09-14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第1篇

廣州是珠三角經濟區域的腹地, 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 廣州地區的社會生產已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化, 企業對員工知識實踐能力要求越來越高, 校企合作逐漸被廣州地區的高校和用工企業接受和認可。在多年的實踐中, 高校和企業基本實現了“角色”“內容”和“過程”上的結合。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 校企合作進程突飛猛進,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也走出了一條校企合作職業教育之路, 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經驗。研究廣州地區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幾種:一是高校與企業實體合作模式;二是高校與企業互動模式;三是高校與企業配合模式, 企業在高校內設置培訓中心模式。如華南農業大學近年來與校外150多家企業簽訂了校外實習共建基地, 并與企業研究機構合作完成了近30多項科研項目,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縱觀近年來廣州地區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不難發現, 校企合作已由起初的“蜜月期”, 進入“瓶頸期”, 合作層次、內涵、機制等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校企合作求量不求質。廣州地區高校近50所, 為推進校企合作, 各高校一度求量不求質, 合作企業的數字龐大, 但良莠不齊, 很多企業甚至不具備接納學生實習或實踐的能力和平臺, 更談不上有合作開發的功能, 校企合作停留在一紙協議上。二是校企合作層次不深入。從校企合作由 “初級—中級—深入”合作的三級模式看, 大部分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停留在初級階段, 僅僅是派學生實習或見習, 企業象征性地招聘幾個畢業生, 合作的深度和層次與國外高校差距甚遠。三是校企合作目標不清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 應體現企業型和地區性, 以適應本地區企業人才需求為根本, 但目前高校對校企合作理念和內涵把握不準確, 在校企合作中實現共贏的機會少, 合作雙方的積極性都不高。四是校企合作穩定性不強。目前廣州地區的校企合作多數是利用校友資源或各種人脈資源, 獲取企業單方面對高校的支持, 校企合作基礎薄弱, 高校挖掘合作基點較少, 尤其是在參與商業競爭和技術創新方面。

三、校企合作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導性不高

廣州地區的校企合作目前存在政策和法規不健全、相關職能部門重視不夠的現狀, 高校與企業間的權責義務不明晰, 校企合作這一社會經濟行為沒有納入法律保障體系內, 也缺乏必要的評價體系。

(二) 現行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滯后

校企合作機制不健全有諸多方面的原因, 主要體現在高校、企業和社會環境多方面。校企合作沒有形成有機整體, 沒有建立平等互惠機制, 高校辦學機制和企業運行機制、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存在一定差異, 融合程度不高。校企合作模式基本停留在照抄、借鑒階段, 少有深入研究探討適合有機發展的運行機制。

(三) 校企合作理論與實踐存在現實差異

從廣州高校近年的發展實踐看, 無論是高校、企業、政府職能部門都存在從眾心理, 多數高校為提高就業率和尋求學生實踐空間而主動尋找企業合作, 企業主動與高校尋求合作的較少, 企業僅限于為高校提供為數不多的就業機會和部分資金贊助、實習見習場地等, 與真正意義的校企深度合作差距甚遠。高校具有主動合作的心態, 但卻難以在學分制度、人才評價、合作管理方面的理論研究上有所突破。

(四) 企業需求與現行培養模式不協調

目前, 以畢業生供求為主要合作形式的校企合作普遍存在, 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手段、方式上, 與企業需求不協調。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相對固定化, 企業人才需求卻瞬息萬變, 尤其是近年來較多高校實施大擴招, 人才培養更是進入批量化培養的困境, 導致即使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企業依舊招不到人才, 畢業生就業困難。

(五) 缺乏校企合作各層面的深入研究

廣州地區高校校企合作相關理論研究十分滯后, 校企合作在高校、企業、政府等層面研究甚少, 尤其是企業和政府幾乎查閱不到。高等學校在校企合作中雖有所研究, 但在合作的初級階段、中級階段、深層次合作階段三個層面的研究方向不明、不深, 對校企合作現狀、發展定位、途徑、共性與特性等方面的研究還相對薄弱。

四、加強校企合作的對策分析

(一) 遵循校企合作的現實原則

校企合作和高校在新形勢下尋求人才培養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徑。高校應盡快走出求量不求質的“面子工程”誤區, 真正意義上尊重市場需求,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大膽且創新性地調整人才培養模式, 并遵循其運行原則。

1.開放原則。體現在高校對外部環境的開放性, 要求高校在構建校企合作組織時要考慮到市場環境的變化, 形成動態應對機制, 使校企合作穩定運行, 實現最大程度的雙贏。另外, 也要求高校教育決策者秉持開放的、與時俱進的辦學思想。

2.共贏原則。既尊重企業需求, 又遵循高等教育規律, 尋找校企合作的利益共贏點。

3.互激原則。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終落腳點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企業是人才的吸收者, 應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構建良性互動機制。

(二) 建立校企合作長效合作機制, 并適時作出調整與修改

第一, 政府在加強校企合作中要揮發主導作用, 選準地方經濟社會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有目的地宏觀推動校企合作, 在政策引導、服務保障、政策法規方面積極出臺相關激勵性文件。第二, 及時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內部互動機制。高校應充分尊重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企業也可適時建言或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高校與企業是經濟社會中的“產品制造者”和“產品需求者”, 應密切合作, 形成合作協議或制度, 設立專門負責校企合作的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和聯系, 如董事會制度、校企合作委員會制度、教育產業集團等。第三,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在成立協調管理機構的基礎上, 建立健全相關基礎性文件制度, 建立一套適合校企合作運行的教學監控體系與評價準則, 使企業標準與高校人才評價標準接近。

(三) 深入拓展校企合作的多層次領域

1.拓展校企師資合作領域,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等學校在適應市場需求方面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專業任課教師企業輪訓制度, 定期使一線教師深入企業學習實踐, 另外, 還應建立聘任校外指導教師制度, 重點在實踐環節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2.加強校企市場合作, 拓展就業與用工一體化領域。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在高校與企業間形成一條有形的產業鏈, 前者需要進入市場推介自己的學生, 后者需要進入市場招收自己的員工, 高校要加強與社會、企業的聯系, 組織師生企業第一線開展調查研究, 并修訂教學計劃、改革教學內容, 根據企業要求設置專業, 開展“訂單式”培養模式, 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3.拓展校企資金合作領域, 依托社會資金改善人才培養條件。 共建生產實習基地是校企合作共同辦學的有效形式, 互利互惠, 節約高校有限的辦學資金, 是對校內教學條件的有益補充。但在共建中應充分考慮企業回報, 激勵企業的資金投入, 可通過共建窗口為企業員工理論知識培訓和有關咨詢服務, 在管理的各個領域形成合作, 鞏固校企合作成果, 達到反哺社會的目的。

4.拓展校企研發領域合作, 推動產學研相結合。高校是人才培養創新的主體, 而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在當今社會形態下, 技術創新是社會賦予企業的新的重要職能。高校應積極與企業界合作開展應用性技術創新研究, 通過承擔企業的科研項目, 提高創新研究能力, 充實教學內容, 學生也可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項目的開發和研究, 提高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牛曉霞.基于博弈的校企合作技術創新過程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 2015.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第2篇

1 校企合作的現實意義和優勢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實現與當前生產力接軌和融合的必然之路, 是保證職業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因素。學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和變化整合自身資源, 設置專業、開發課程、配備師資、組織教學;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 摒棄傳統的技工教育模式, 全面融入企業因素。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 以學生的技能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 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 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參加實際工作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培養適合用人單位工作要求的實用型人才, 以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

校企合作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 為學生提供真實意義的實踐環境, 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的“無縫對接”。二, 不是簡單的用工對接和訂單式培養, 而是在市場調節下, 校企雙方共同的利益驅動, 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長效機制。三, 校企合作為終身教育打下了基礎, 校企合作能真正把職前、職后的教育培訓結合起來拓寬教育市場, 實現職業教育服務于高技能人才的持續發展。

2 校企合作原則

2.1 企業需要

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取決于企業需要, 學校應積極深入企業進行調研, 詳細了解企業人才需要狀況、用人標準、主動滿足企業的需要, 合作才能成功。2006年以來, 我院深入對口企業調查研究, 認真聽取用人單位對人才的相關要求, 與陜汽、中大機械等多家企業合作, 效果非常好。

2.2 校企互利

雙方互利共贏是校企長期穩定合作的前提。我院的校企合作始終堅持了“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企業的“利”主要體現在學生在企業實訓過程中企業有權重點培養, 有權優先選拔并留用;學校的“利”主要體現在學生在企業實訓的質量上, 以及學生就業率的提高上。

2.3 統一管理

校企合作是雙項活動, 校企雙方的利益與責任必須高度統一, 并且統一領導、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實施、統一檢查考評, 只有堅持五個統一, 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理論知識與企業應用的有機結合。只有實現校企雙向目標, 學校才能獲得高就業率, 企業也能獲得大批高技能實用人才。

3 校企合作的領域和形式

3.1 發展規劃

(1) 成立學校發展咨詢委員會:學校發展咨詢委員會由校企雙方負責人、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制定委員會章程, 提出學校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定期活動方式和內容等;在學校設立辦事機構;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饋制度。 (2) 校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制定戰略合作關系合作協議;校企雙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新專業設置、老專業改造、企業技術人員技能提升培訓、師資隊伍建設、教材建設等涉及高技能人才培養與共同發展的重大問題;建立日常性聯絡制度, 形成長效合作機制。職業院校和企業還可以共建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機構。

3.2 專業建設

在專業建設方面, 設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聘請行業、企業的相關專家參加, 制定專業建設委員會章程, 提出專業建設規劃和實施要點。每個重點專業均應建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及教師共同參與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3.3 課程建設

(1) 校企專家共同制定教學計劃:以學校為主, 校企專家根據專業設置和培養目標, 編制教學大綱、教學計劃, 做好教材選用工作, 在此基礎上, 根據企業生產力發展現狀, 與企業共同論證、修訂和評審。 (2) 校企共建課程體系:校企共建教學計劃、教學大綱, 雙方有關人員共同編寫符合企業需求的教材, 由專業建設委員會進行評審。也可以以企業為主導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案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以企業為主組織教材編寫, 或由企業單獨編寫, 或直接使用企業已經編好的教材, 為企業量身打造實用型人才。

3.4 師資及員工隊伍建設

(1) 校企共同組建和培養師資隊伍:學校聘請行業、企業優秀人才、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擔任理論或實習指導教師, 進一步縮小產教差距;學校定期派遣教師到企業或者企業派員工到學校進修實習并形成長效機制。 (2) 企業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參與學校教科研及企業的技術攻關:企業專家為學校教師舉辦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內容的培訓;企業安排研發創新人才采用“師徒制”對學校教師進行傳幫帶;共同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以及設備改造;企業把一些技術課題委托給學校進行攻關或技術改造等, 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

3.5 實習教學

(1) 學校建立實習基地:學校為滿足企業對用工的具體要求, 建立校內實習基地配備必要的設備設施;按照教學計劃及大綱, 組織實施教學實習, 并可以為企業生產一些簡單零件。 (2) 校企共建實習基地:校企共建生產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相關設施設備由校企共同負責;企業為學校提供相關產品, 供學生進行產教結合實訓, 由學生完成產品部分工序;學校將一個或幾個專業的教學放到企業去辦, 即“廠中校”。

3.6 招生就業

(1) 學校制定招生計劃:學校按照企業需求, 根據自身辦學資源, 制定招生培訓就業計劃, 并組織實施。 (2)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招生就業計劃:校企共同制定招生就業計劃, 共同組織招生宣傳、考試, 共同確定錄取名單;學生畢業時由企業安置就業, 學校做好畢業生就業后的服務工作;招生工作以學校為主, 企業積極配合, 學生畢業時由企業提供就業崗位;校企聯合開設高技能提升班, 參訓學員由企業選拔確定以滿足企業需要。

4 結語

實踐證明,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從根本上確保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產生高技能人才批量培養的規模效應。校企合作關系越緊密, 基礎越牢固效益越突出, 學校發展的速度就越快。所以, 我們必須不斷地深化和創新校企合作的形式, 培養大批滿足企業急需的實用型高技能人才, 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持續快速發展作出職業院校應有的貢獻。

摘要: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實現與當前生產力接軌和融合的必由之路, 是保證職業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因素。本文主要介紹了校企合作產生的背景、意義、原則及其主要形式, 旨在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 培養大量企業急需的實用型技能人才, 滿足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校企合作,形式,實用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翟轟.校廠一體產教結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6 (23) .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第3篇

一、??坪献?/p>

學院在專業建設的開始就積極與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進行專業支撐體系方面的深度合作,即由學院和農科院共同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學院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教學計劃的制定,聽取生物類專業進一步發展的可行性建議或意見。農科院指派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學院的專業教學,并為學院生物專業教師如何整合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議。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本專業采用理論教學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工學相交替的有效形式,學生分組輪流參與科研人員的課題研究,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查閱資料,制定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和實踐生產,通過參與知曉了生物行業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并熟悉了未來工種( 崗位) 的職責、操作規范、用人標準乃至管理制度。學生還利用工作之余進行學習,通過講課、階段總結、問題歸納、熱點討論以及實訓匯報等方式把學習和工作的內容聯系起來,把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 在實踐操作中主動尋求理論支持,真正實現了“做中學,做中教”的育人模式。通過??坪献?學院的學生由于定位明確,刻苦好學,動手能力強,操作技能全面,成為科研機構的好幫手; 科研機構提供實訓基地、設備、原料,彌補了學校實驗儀器設備的不足,從而實現學院與科研機構“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雙贏結果。

雙方合作開發課程,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根據生產過程,編寫教學內容,教學按“模塊化、項目化”進行, 需要什么知識就教什么知識,真正體現了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的對接。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能很快地熟悉科研過程,利用科學思維進行科學研究。如在蔬菜研究所,學生們學到了育種育苗、常見蔬菜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假期有些學生回到農村就已經能夠對自家的蔬菜進行管理。這種形式的課程實訓使實踐與理論學習相結合,學生興趣濃、信心足、實踐豐富、技術領先、技能大增,自主創業的信心倍增。

二、校企合作

1. 訂單班

生物工程系通過對人才市場的調查,結合專業設置情況選擇效益好、規模大的企業,發揮企業的技術、市場、崗位和服務優勢,開展校企合作、定向培養人才。如與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海正班”,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設置培養目標和教學計劃,“量體裁衣”地培養人才,以高效的課堂教學、全新的社會實踐和創新活動為載體,完成了學生畢業、就業、創業為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內為理論學習,進廠進行課程綜合實訓,由企業員工擔當指導教師,根據企業的要求完成生物制藥的發酵、生產、提取、分離與純化及生物藥物分析、檢測等工作,全面系統地掌握了生物藥物制備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學生進行考核,優秀者可以進入企業或做為企業人才的儲備,其他學生也可因自身職業技能的能力較強而被其他相關企業錄用。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雙方都達到了各自目的,同時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社會反響較好。

2. 引企入校

生物工程系經過多番考察與甘肅峰驥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將公司建在校內: 一方面甘肅峰驥環保公司在學校設立監測實驗室、研發工作室等多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基地,由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完成公司承接的水、氣等項目的監測和數據上報工作,為企業提供有利服務,依托甘肅峰驥環保公司環保專業的課程實訓過程,與行業企業的生產接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戰能力; 另一方面學??梢砸劳蟹弩K環保的設備資源和社會信息資源,強化實踐性教學,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把環保方面的課題帶回到課堂中,使在校生的課堂教學由過去封閉式的被動實踐變為開放式的主動實踐,環保專業學生不出校門,即可進入工廠實習實踐,擁有真實的技術實踐能力,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優秀畢業生還可直接被峰驥環保公司錄用,實現“零距離”就業。同時,學生在峰驥環保公司頂崗實習,公司付給學生相應的勞動報酬,增加學生的收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的三贏。

3. 校企深度融合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白銀市政府、白銀今日陽光農牧生態有限公司達成了校企合作意向———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白銀市政府和今日陽光農牧生態有限公司委托蘭州職業技術學院培養“農場主班”和“乳品檢測班”,并將企業生產線安裝在校園內,促進了微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發展; 專業課教師通過熟悉生產線的生產過程提高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還可以參與企業的科研和項目開發過程,實現教學和科研的雙豐收; 學生直接參與生產產品的全過程,邊學習技能邊生產產品,變消耗性實訓為生產性實訓,真正實現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驗實訓技能與崗位、生產過程的對接。同時為鼓勵大學生創業,白銀今日陽光農牧生態有限公司提供綠色健康的奶制品,在學生自己開辦的 “鮮奶吧”中銷售。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第4篇

北京信息職業學院, 是一所國家級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為社會培養高職人才。

學院成立于1954年,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 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 構建了當時的華北第四工業學院, 就是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 經歷了60年的風風雨雨, 由一所全日制的國家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為全日制的國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學校已經進入到教育部規劃的200所國家骨干示范院校中, 為國家提供人才儲備和人才支持。

學院目前的專業布局主要是立足北京市, 服務于北京的信息產業, 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 學院目前有九個教學系, 分別是軟件工程系、計算機工程系、電子工程系、機電工程系、信息工程系、財經管理系、數字媒體與藝術系、汽車工程系與外語系, 涵蓋了計算機領域、電子通信領域、機電工程領域以及文藝領域。我們的圖文信息技術專業是學院的一個重要的專業。

為了使專業培養的學生更加適合企業的需求, 包括在學院的授課和試驗中心進行培訓, 到各個企業等去參觀, 請企業到學校來進行課程分析幫助制定學生的培養規劃, 以及請專家學者到學校授課, 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

與OA大會秘書長、辦公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OA雜志社社長馬慕周先生合影

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陳震先生合影

以下介紹校企合作攻堅數碼印刷和數字辦公方面人才培養中心的情況。

過去幾年, 學院的校企合作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果, 特別值得驕傲的就是和世界的很多知名辦公設備公司合作建設了數字印刷和數字辦公產品人才培養中心, 這個培養中心的建立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的支撐, 這項合作的基本模式是校企雙方在學校建立以企業產業為主線和含企業文化在內的人才培養中心, 用于培養企業產品的技術服務銷售、維修等等。學校專辟專用場地雙方投資共同構建人才培養中心, 共同投資所需的設備。企業提供人才培養中心的全部教學技術資料和技術支持, 包括參與教學、企業文化建設、教師培訓、教學課件、設備維修等等。企業對《人才培養中心》培養的學生按一定的待遇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和就業。2010年7月19日佳能人才培養中心在北京簽字成立。通過和佳能的合作, 學院的老師們在佳能公司進行了現場實習, 到蘇州佳能工廠去參觀考察, 同時佳能公司的企業代表共同參與了學院教學計劃的制定。這個專業培養的學生直接到佳能公司和其所屬企業進行工作。這個合作是很成功的, 在合作過程中, 學校和企業共同進行對學生的培養, 學生在學校期間就感受到企業的文化和企業的氛圍, 對他們今后從事企業工作很有幫助。

企業的領導非常關注這項目, 親自而且不只一次的給學院學生上課。以上是學院在佳能人才培養中心的工作。學院還和理想科學工業有限公司進行合作, 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 使師生能夠和企業進行有效的交流。培養學生分為兩類, 一類是按正常學歷培養, 培養正常參加工作, 二是通過和需要人才的企業進行專項培養。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范文第5篇

1.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實踐的必要性。

為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使會計專業畢業生更能滿足行業需求, 緩解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與行業所需人才的矛盾。設想, 企業參與到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當中來, 學校為主導、企業全程參與, 實現校企合作全程培養會計專業人才。前三年讓學生在校內進行課堂學習, 并參與校內的模擬實踐活動等, 培養該方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大學生的基本素養。最后一年, 讓學生進入企業參與一年的實際會計工作, 進行實戰能力、專業勝任能力、對行業認知和認同能力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的培養。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用人需求, 切實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當中, 實現校企人才培養一體化。而會計專業的學生也可以真正接觸會計實務、切身感受會計環境, 培養對會計行業的認同感, 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較好結合。

2. 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在搜集的文獻研究資料中發現, 由于國外高校教育中只是按大類設置會計專業, 并不單獨設置會計專業方向, 所以國外研究中看到的是會計專業建設方面的一些成果, 尚未發現專門針對會計培養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國內, 自開設會計專業以來, 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會計專業方向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 但多數研究都是局限在某一方面, 沒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全面研究, 且研究多從學校對本專業學科建設的角度, 缺乏對行業需求的分析, 忽視行業環境的影響, 相關研究建議都是對已有政策制度等的修補, 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很難達到提高培養質量的目的。

因此, 筆者認為, 為了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會計專業人才, 有必要研究和討論企業參與人才培養, 提高該專業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而會計專業方向人才的培養也非常有必要借鑒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項目建設的相關培養經驗并汲取其過往的培養教訓, 將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引入會計專業方向人才培養上來, 以彌補傳統培養模式的不足。

二、校企合作可能面臨的問題

1. 合作觀念瓶頸。

高校在尋求校企合作的過程當中, 更多的是從學校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 如, 通過合作能夠更好的進行專業學科建設;在合作中提高辦學質量;力爭通過合作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合作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有助于學生畢業就業等, 很少能注意到學校要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著想的觀點。因此, 我們會發現校企合作顯現出“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

2. 企業方面動力不足。

從企業的角度講, 同樣為企業性質, 更加關注較高的經濟利益。他們會認為培養和教育是學校的事情, 他們只需在畢業生中挑選合適的人選進入行業工作。這樣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不一致, 學生或者進入行業后需要企業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重新培訓, 或者因缺乏實踐經歷和行業認同感而在畢業后選擇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談到校企合作, 他們并不陌生, 因為企業也與許多學校簽訂了合作協議, 但是企業認為學校開展校企合作主要是為了干出一些成績, 并沒有真正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考慮或者是企業礙于社會關系及情面很難拒絕簽署合作協議, 如果讓學生進入實際工作不但不能創造經濟效益, 還會耽誤正常工作, 而且也增加了企業的管理成本等。

三、如何采取措施解決相關問題

1. 扭轉校企合作觀念。

高校應首先從互惠共贏的角度出發, 多為合作企業長遠發展著想, 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基礎上, 要設法滿足合作企業的需求, 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務。雙方應在合作運行機制、組織管理、經費保障、政策制度等相關合作管理中共同商定決議, 協作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等, 對全程合作培養會計行業后備人才達成共識。同時, 高校必須糾正只從合作企業索取的思想, 要學會利用自身資源, 與合作企業優勢互補。將與實習基地簽訂的合作協議切實落到實處, 實現實實在在的校企深度合作, 讓學生能夠真正從實習基地中獲益, 從而提高實踐能力, 不再高分低能, 也不再對行業毫無認知感。

2. 挖掘企業的合作動力。

企業作為經營單位, 其核心利益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 若要與其實現深度有效合作, 就必須從其經濟效益角度出發, 調動合作單位的積極性, 挖掘其合作動力。高校教師中有許多人都具有會計資格, 這是一部分很有潛力的優勢資源, 企業可以聘請這部分優秀教師作為兼職經理, 讓其參與到會計實務當中, 結合其系統掌握的理論知識, 在實踐中應用和升華理論, 并可以結合實務經歷做些相關研究分析, 解決企業的相關經營管理問題。這另外, 高校具有高質量的培訓資源, 企業可利用這種天然優勢, 將合作高校作為單位的培訓及后續教育基地, 既解決了學習環境及場地的問題, 也解決了師資問題, 而且高?;鼐哂虚L久穩定特性, 可以有效保證培訓及后續教育質量, 有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平。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能更貼近行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增加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提高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 增強會計專業畢業生對行業的認同感。行業也需要作出許多努力來吸引行業后備人才的加入, 如改善會計的薪金福利和休假政策、改進行業人才管理機制等。只有企業、高校、會計行業管理單位共同攜手努力, 才能有力推動會計行業的壯大發展。

摘要: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加快會計行業發展, 解決行業發展人才不足的問題, 目前盛行的“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培養會計專業人才, 而讓企業與高校一同參與到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中來,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以及行業認知感的培養, 實現校企合作全程參與人才培養, 這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能夠彌補傳統培養模式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障礙?校企雙方如何去面對實施難點?本文將就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 以期對會計專業方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有所幫助。

關鍵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趙俊霞, 劉紅軍.校企合作一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J].價值工程, 2011 (2) .

上一篇:人才培養教育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問題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