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

2023-09-14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第1篇

一、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也是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的看法是值得肯定的??鬃釉浾f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他看來,藝術是道德教育的一種形式,能使人們養成良好的道德。梁啟超曾說:“欲改造國民之品質,則詩歌、音樂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 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現在人們對于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是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能使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和熱情,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藝術細胞,更好的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因此,藝術教育能夠為職業中的人才的培養提供德育方面的教育,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的社會主義需要的人才。

二、藝術教育的智育功能

智育,是指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動。藝術教育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有影響,首先,藝術教育有益于智力的發展,能夠增強我們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等,促進我們智力的多元開發,激發出人們潛在的藝術細胞,使藝術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塑造出更多的藝術專業型人才;其次,藝術教育對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信心,對知識的渴望,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輔助的作用,同時,可以鍛煉他們的意志,讓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可以克服種種困難??偟膩碚f,藝術教育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了智育保障,不僅使我們的藝術智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而且為我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要重視藝術教育的智育功能。

三、藝術教育的審美功能

審美教育就是美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發展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藝術教育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功能,我們可以在藝術作品中發現美,感受美,感受到象外之象、景中之情、弦外之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修養的要點,沒有這種修養,人的感情對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和高尚的東西無動于衷。”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藝術教育,在審美方面藝術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價值還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另一方面是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價值作用。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社會價值體現在: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為個人能在社會中健康的發展提供了可能。藝術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方面的價值作用體現在: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增強人的身心健康,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心里壓力越來越大,會出現煩躁、郁悶、心神不寧、失望等不良現象。一些藝術作品,如影視作品和音樂會緩解人們的壓力,給人以輕松的感受,讓人們對生活繼續懷有希望憧憬。另一方面,藝術教育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和形象,給人以全新的認識。一個人的氣質不僅指內在修養也包括外在的行為表現,藝術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內在修養,人們通過對古今名著的閱讀可以增強自己的文化知識和內在修養,也可以通過觀看一些影視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外在行為表現,舞蹈同樣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藝術教育可以提高我們的交往能力,與人能夠友好相處,從而使我們可以樹立良好的形象。

四、結語

總之,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今天這個人們對于精神文明極其重視的社會中,藝術教育培養出了大量社會需要的符合人們生活要求的專業性人才。它不僅能夠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而且使我們的生活和精神更富有內涵,在追求生存之余人們更重視的是對美的追求與享受。同時,藝術教育的繁榮與發展為社會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社會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出了技術型和應用型的人才,社會對文化知識及精神文明的更加重視印證了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價值。

摘要:現代社會對從業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校作為我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如果僅僅是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作為我們的教育目標,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素質。而藝術教育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在對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成功因素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探索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從而確保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人才出口暢通,使職業教育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 人才培養 創新思維 高職教育

新加坡于1965年建國,從貧困的彈丸之地發展為“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亞洲奇跡”。新加坡經濟建設發展的良好勢頭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成功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中的高等職業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于2013年11月對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的人才培養情況進行了為期21天的實地考察,總結出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點及特色,結合我國國情來探索提高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1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點及特色

1. 1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點——創建有效的教育及學習環境

(1)政府大力扶持職業教育,辦學經費充裕。新加坡的教育體系分為大學、理工學院、工藝教育學院、初級學院(高中)、中學(初中)、小學等六大板塊,其中理工學院相當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新加坡整個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很高,各級政府也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投入。這一舉措使得新加坡職業教育具備良好的發展經濟基礎,從而毫無后顧之憂地走上高速度、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道路。

(2)購進先進的實訓設備,市場需求主導教學內容。新加坡的職業教育理念保持與時俱進,第一時間吸收世界新知識,學習世界前沿的新技術。理工學院注意研究國際新技術、特別是高科技發展的動向,注意研究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后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情況,不斷給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新信息;購進最新的實訓設備,建立最先進的專業實訓室,采用企業化的管理,使教學具有超前性和市場性,使教學服務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教學內容都圍繞市場需求開展。

(3)培養優秀的教師團隊,教學水平主導人才水平。新加坡職業學校選聘教師的基本條件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且具備至少5年企業工作經驗。專業教師每2~3年就要到企業接受6個月或一年的培訓,教師每年都會到企業與實習生共同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通過此種輪換制學習與教學,實現理論與企業技術應用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更新知識和技能的機會。由此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督導教師在教學上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4) 創建豐富的教學平臺,全方位多角度培養。比如義安理工學院開發的E-learning教學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該平臺上進行遠程教學,同時學生可以在任意時刻登錄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利用各種寓教于樂的游戲環節滲透教學。教師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設計豐富的教學環節,利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通過各種方法演繹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從各種途徑學習,從而實現多角度靈活性的培養。

1.2 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色——實現均衡而全面的教育效果

(1)學生具備高水平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發明產品、優化流程、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新加坡政府認為知識型經濟不是為精英分子所設立的,只要具有知識和創意,并作出適當的調整,任何人都能發揮所長。只要能夠思考和創新,每個人都能成為智慧工作隊伍的一分子,每個人都能通過職業教育的各種方法使自己更有價值。義安理工學院通過開設為期三年的一門系統的通識課程:點子啟發、點子藍圖、點子實現,不斷啟發、鼓勵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為今后在企業工作中不斷實現創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生學會了開闊的思維方法,拓展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2)學生具備正確的定位和良好的企業精神。義安理工學院畢業生具備清晰的就業定位:不是技術工人,而是工程師助理。因此他們從學習之始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就業面向。在學習中把自己當社會工作人員來要求,因此不論是課堂學習還是企業實踐學習,學生都在學習中培養了良好的企業精神,對自己的發展和未來的職業規劃都有明確的定位。

(3)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義安理工學院通過豐富的專業課程,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各種創意型的教學環節設計,共同為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做好全方位的準備。使學生達到一定的專業層次,同時技能也達到一定的水平。

(4)學生通過跨學科拓寬專業口徑、拓展就業渠道。義安理工學院一方面通過豐富的、成體系的通識課程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實現全面型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大量的專業公選課程,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或是專業學習的邊緣學科,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專業學習。真正實現寬口徑,從而拓展就業渠道。

2 由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特色,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來探索提高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1)校企必須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養與市場結合程度,提高全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責任感。目前,我們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雖有企業參與,亦有行業發展動向為參考依據。但是企業、行業、政府參與的程度不夠,調控的力度不夠,經濟扶持的力度不夠,人才培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企業和政府的社會責任,因此,我們要爭取更多的四方聯動,為人才培養創造好的環境,制定規范的人才出口政策,按需培養,提高培養的對口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養的人才可以直接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以確保人才培養的出口暢通。

(2)工學必須緊密結合,保證專業能力培養與就業崗位的需求一致性,培養學生良好的企業精神。很多學生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現象,工作一兩年就放棄自己專業的現象屢見不鮮。就物流管理專業而言,很多學生畢業后,就業的單位的對口性不夠,很多學生找到的工作不是自己的本專業,造成的培養與就業的不一致性。2013年通過對畢業生比例較高的前10個專業:會計、會計電算化、機電一體化、物流管理、工程造價、護理、建筑工程、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所有專業的畢業生都存在對口率偏低、就業穩定性差的問題。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1.8%,畢業后半年后月收入為2918,工作與專業的相關度為47%,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9%。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決該類問題,一方面學校要更多地與政府、行業、企業形成聯動,合理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培養多少人才、面向哪些崗位,保證充分的培養即所需的同時,才能保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另一方面要深度的開展工學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企業流程,利用工作的高效率實現成就感,利用成就感提升就業滿意度,維持就業穩定性,真正做到愛崗敬業。

(3)人才培養必須全過程控制,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過硬,提高人才質量與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目前,我們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過程中也進行了一部分的企業調研,同時更多的是參考示范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但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開展大量的企業調研,針對社會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在就業具體面向的企業中,進行深刻的考察,一方面要深入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要進行崗位職業能力的總結分析。另一方面要研究企業如何優化操作流程,怎樣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引進新的技術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和進步。聯合企業人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便培養出符合規格的人才,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人才質量要求人才不僅能上崗能完成崗位職責,同時要能在崗位上,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具備專業潛力,利用專業素養及專業知識,來幫助企業提高工作效率。

(4)教學和管理工作必須務實,確保人才培養過程的精細化,鼓勵學生發展創新思維。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浸染、升溫發酵、發展進化的過程,不像工業產品,經過固定的加工工序就可以成型,只要技術達標,產品就是合格的。人才培養,是由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個相互作用、互相影響、潛移默化、積累遷移的過程。因此,培養過程至關重要,我們在培養過程中,要注重精細化培養,正如義安理工學院,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引導學生完成他們的點子創意,鼓勵學生去創新,引導學生去探索,老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幫助和鞭策學生學習和進步。在此過程中,教師的精細化培養,是人才創意產生發展和成長進步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要盡可能確保人才培養的精細化,過程和環節的科學化,針對性強,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手段,注重過程控制,為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把關。

我們通過分析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成功因素,探索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面的途徑,依據以上途徑認真做好人才培養計劃、科學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合理進行課程設置、實現高效的全過程控制,才能做到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人才出口暢通,才能使專業建設逐漸形成特色、職業教育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魏敏.新加坡的高等職業教育特色[J].職教通訊世界之窗,2004(9):62-63.

[2] 陳慧敏.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及其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J].機械職業教育,2006(4):45.

[3] 謝南斗.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J].中國成人教育,2007(21).

[4] 馬志青,楊曉麗.中國與新加坡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比較[J].民辦教育研究,2008(2).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第3篇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我國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提出的“ISCED5B”教育類型對我國高職教育屬性界定具有很大的啟示。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不同學校和不同專業應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準確定位具體的人才培養規格和目標,在“職業方向”和“學術方向”兩個方面體現“高技能人才”的內涵。

關鍵詞:高職教育;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高技能人才

2005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明確指出,我國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這些都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將這一教育思想貫徹、落實到職業教育的實踐中去,需要我們進一步從理論上和實踐中進行研究和探索。

高職教育具有多個特征,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式與教學過程、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師資隊伍的“雙師型”,等。其中,人才培養目標是其本質特征,是決定其它特征的基礎,其它特征都應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而存在。本文在對高職教育屬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并對“高技能人才”的內涵等方面進行思考,以期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定位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一、對高職教育屬性的認識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從1985年至今,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在一系列相關文件中都明確指出,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職業教育法》中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陡叩冉逃ā分幸幎?,“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茖W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因此,關于我國高職教育屬性的認識,最具代表性的是“雙重屬性”說。該理論的研究者從教育類型的角度分析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存在的差別,認為不同類型的教育層次與所培養的人才層次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層次主要根據所掌握的職業技能和技術的程度來區分,盡管職業技術人才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識,但其程度的高低并不像普通教育那樣完全與文化程度成正比;高職教育的內涵特征完全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種專業的、技術的職業高等教育。因此,我國高職教育屬性可以概括為三句話: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高職教育是職業教

[收稿日期] 2008-02-28

[作者簡介] 俞建新(1953- ),男,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務科研處主任,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管理與研究工作。

育的高級階段。

對此,國內學術界也存在著不同觀點,有學者認為:在國際上,職業教育普遍是指培養依靠動作技能和經驗技藝,在生產服務第一線從事現場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特定教育類型,與高等教育并無交叉關系;在國內,我國教育從職能管理角度分為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塊。目前,雖然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被統一歸口管理,但這四大塊之間復雜的關系造成人們認識上的模糊。雖然目前我國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事實性存在”,但是,無論從《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還是國家的相關文件來看,對高職教育屬性的界定是比較粗放的,特別是界定的標準模糊不清。

筆者認為,由于我國高職教育從上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僅僅二十多年時間,人們對高職教育的地位、性質、內涵、特征等方面的認識還欠成熟,在發展中也欠規范。譬如,目前我國高職院??梢灾苯诱惺掌胀ǜ咧挟厴I生,這意味著我國職業教育不一定需要通過初、中級階段,就可以直接進入高級階段,從而造成在理論上和操作上的混亂,并使人們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完整性產生了質疑。同樣,對于高職教育屬性的界定標準不清晰,是依據其培養目標,還是依據其在我國學制體系中的層次?是依據其課程計劃所代表的專業水平,還是依據其招生對象所具有的文化程度?等。而且,我們對所依據的培養目標、受教育者的特點、應具備的知識范圍和掌握的技術層次等前提似乎都還不甚明了。由此產生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社會認可度等一系列問題,都對高職教育發展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科技的迅猛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我們必須看到,我國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同時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發展的必要性;如果將我國高職教育納入國際視野,與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潮流聯系起來加以研究,則會帶給我們極大啟示。

二、“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

“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簡稱ISCE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制定的,旨在為世界各國收集、整理和提供教育統計資料,進行國際間教育比較的一種工具。標準分類的最早版本是1976年制定的,隨著世界各國教育情況的不斷變化,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新標準分類面世后,對于新標準分類發生的變化和特點,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將產生的影響,引起我國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我國學者認為,新標準分類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新標準分類修訂了原來的教育定義,拓展了教育內涵。將原來“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的定義,修改為“教育被認為是導致學習的、有組織的以及持續的交流”。其中,學習的涵義為“個人在行為、信息、知識、理解力、態度、價值觀及技能方面的任何進步與提高”;交流的涵義為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的信息(如消息、思想、知識、策略等)的轉移關系,包括語言的和非語言的、直接的和間接的、面對面的和遠距離的等多種方法與途徑。

第二,新標準分類將終身教育思想貫穿其中,拓寬了教育范圍。如:“教育類型”涵蓋

了常規的中小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成人教育、初始教育、繼續教育或再教育、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普通教育、技術與職業教育、培訓、職業培訓、特殊需要教育等各種類型;“教育提供者”包括教育機構、商業企業、社區組織、政府部門等;“教育提供的方式”包括面對面的教育、遠距離教育等多種形式;“教育計劃的方向”既指學術方向,也指職業方向。

第三, ISCED將整個教育體系劃分為七個等級:學前教育為0級、小學教育為1級、初中教育為2級、高中教育為3級、高中階段與大學階段之間有一段補習期教育為4級、高等教育為5級、研究生階段教育為6級。屬于高等教育的第5層劃分為A、B兩類:5A類為“面向理論基礎/研究準備/進入需要高級技術的專業課程”;5B為“實際的/技術的/職業的特殊專業課程”。

第四,新標準分類對“課程”的界定是,按照其教學內容確定的,是為完成預先確定的某項目標或明確規定的一組教育任務而組織的有一定排列順序的教育活動。目標可以是為進行更高級的學習作準備,取得從事某種或數種職業所需要的資格,或者只是為增長知識及理解力。并且,新標準分類對從初中教育到高等教育每一級教育中的直接升學課程、職業教育課程和直接面向勞動力市場的短期培訓課程均作了明顯區分。

新標準分類的上述特點成為我國學術界在討論高職教育相關問題時的重要依據,特別是新標準分類對第五層教育的分類中,定位為“ISCED5B”教育類型,是眾多研究者認為與我國高職教育最為類似的教育類型和層次,也是學術界對我國高職教育定位達成較多共識之處。按照新標準分類,對教育類型的劃分主要是根據課程而不是參與課程的個人,對各教育層次的溝通和銜接主要是依據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課程性質來看,定位于“ISCED5B”教育類型的課程是一種職業定向課程,其目標主要在于獲得一種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實踐技術和專門技能,傾向于體現職業特殊性和實際工作。

因此,無論是從理論上對高職教育的屬性進行研究,還是在實踐中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具體定位,如果我們堅持以課程為導向,堅持課程的標準化和通融性,實現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貫通,將有利于解決高職教育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也有利于理順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

三、對“高技能人才”內涵的認識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2000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提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從中可以看到,我國政府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認識經歷了“專門人才”、“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幾個發展階段。這是高職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下,可以盡量滿足經濟社會對高

技能人才的需求,緩解當前人才結構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對此,國內也有學者提出這樣的看法,認為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僅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可能會對高職教育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會使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出現斷層,不利于完善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高技能人才”的內涵進行深刻的認識。

根據人才分類學的觀點,從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角度分析,人才按其知識和能力結構以及功能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現與研究客觀規律的人才,屬于學術型人才;另一類是應用客觀規律為社會直接謀取利益的人才,屬于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還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具有應用技術的研究、開發、設計、規劃、決策等能力的工程型人才;二是將設計、規劃和決策轉化為工藝流程、管理規范,具有技術管理、改造、創新等能力的技術型人才;三是具有技術崗位熟練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復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術產業急需的知識技能型人才,推動技能人才隊伍的整體建設,使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數量和所占比例有較大的增加和提高,努力緩解勞動力市場技能人才緊缺狀況”。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提出:“當今和今后一段時間,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標任務是,加快培養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25%以上。其中,技師、高級技師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5%以上,并帶動中、初級技能勞動者隊伍梯隊發展”。由此可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定位是具有“技術型”和“技能型”的雙重屬性。

由此,可以認為:“高技能人才”的內涵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遵紀守法、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具有吃苦耐勞、虛心好學、刻苦鉆研、樂于奉獻等優良品質;二是熟練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精湛的操作技能,能解決實際工作中難題的技術核心骨干;三是掌握高新技術和知識,以及跨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在技術引進、改造、管理、成果轉化,以及發明創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四是擁有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等職業資格和高級技能等級證書。

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問題

目前,按照我國教育體系,研究型大學一般培養“學術型人才”,非研究型大學一般培養“工程型人才”,高職院校一般培養“技術型人才”,中職學校一般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根本任務。但是,高技能人才只是寬泛的人才培養目標,具體體現到不同學校、不同專業,應該具有各自的特質。各高職院校應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不同專業的高技能人才的類型和培養目標及其具體規格進行科學分析、論證和定位。

根據對“高技能人才”內涵的認識,高職院校對高技能人才的類型和培養目標及其具體

規格定位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職業定位。這是指,必須按照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具體要求,明確應掌握的專門知識、技能和具有的專業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簡言之,“職業定位”就是要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培養使學生知道“做什么”和學會“怎么做”,掌握相關工作的必備知識和熟練技能,同時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學術定位。這是指,要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較廣的社會和人文知識,以及較豐富的現代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技術改造、管理、研發和創新等能力,也包括學習閱讀能力、思考理解能力、表達寫作能力和組織協作能力等??傊?,“學術定位”是以學生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和學術能力,在實際工作中能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等問題。這是因為現代技術的發展與科學的發展密不可分,技術層次越高,對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管理要素的需求也越高。因此,高技能人才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術,以及綜合性更強的能力,才能從事本職工作。而且,現代高新技術日新月異,職業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職業本身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具有一定的學術基礎和學術能力,能夠為學生在今后接受其他教育和培訓提供必要的基礎,為學生的職業生涯提供發展空間,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周邊環境發生的變化。

值得指出的是,對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定位,需要防止兩種傾向:一是片面理解以就業為導向。將培養目標僅僅局限于學生的第一次就業,片面強化單一的實用技能,對學生的培養僅僅停留在單項操作技能反復訓練的層面上,理論教學成了一種可多可少,甚至可有可無的補充。這是對高技能人才內涵的片面理解,也偏離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違背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規律;二是片面理解理論知識“必需、夠用”?;蚴钦瞻峄蛱子脤W科型知識體系,強調知識的完整性和理論的系統性,使理論教學嚴重脫離實際需要;或是對職業崗位人才規格需求缺乏深入的調研,缺乏對職業崗位需要的,但又是零散的、不能直接用于教學的知識進行必要的、科學的整合,沒有形成職業崗位“必需、夠用”(包括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職業崗位變化“必需、夠用”)的工作過程知識體系。這是對高職教育的特征缺乏正確認識。

參考文獻

[1]何光全,張濤. 試論我國高職教育研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J]. 職業教育研究,2008(1).

[2]王前新,盧紅學. 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分析與探討[J]. 教育與職業,2007(32).

[3]董步學. 從“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理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內涵[J]. 職業教育研究,2005(5).

[4]匡瑛,石偉平.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轉換——從“技術應用型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 職業技術教育,2006(22).

[5]潘菊素. 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J]. 教育與職業,2007(29).

[6]朱冬英. 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再認識[J]. 教育與職業,2007(21).

[7]趙祥剛,梁志. 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性的缺失及歸因分析[J]. 教育與職業,2007(35).

[8]楊金土,孟廣平,嚴雪怡. 論高等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1999(4).

[9]孟鴻偉. 從新國際教育標準分類看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J]. 職教論壇,1998(2).

Considering on Cultivating Objectiv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u Jianxin

(Shangh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Songjiang,Shanghai,

201600)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ne type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dvanced pha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The “ISCED5B”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nspire us on definiting the attribu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ivating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task of higher colleges.All kinds of higher colleges should orientate the cultivation objective well and truly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embod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rson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in both‘occupation direction? and „learning direction’.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第4篇

一、全人教育理念的內涵

全人教育的思想是由學者隆·米勒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他認為,全人教育是一個包括多種教育的綜合體,包含了進步主義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自由開放教育、全腦開發、協作學習、地球教育等思維教育。全人教育的思想自從興起后迅速傳播到加拿大、墨西哥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引領了當時的教育思潮。日本學者小原國芳指出,教育的是對人類文明的學習,要包括各方面的文化,教育的真諦是基于全人的教育。這里所說的全人的教育主要指人格完全即人格完整和諧。人們有多欠缺文化,作為人就有多殘缺。真對全人教育我國學者也有認知。劉寶存指出“全人教育”這一思想就是要更新固有觀念,把教育的目標定位為培養“完整的人”,即“體格、智力、感情、精神、品德等完整的人?!?/p>

二、全人教育理念在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實踐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坐落于河南省鄭州市,其致力于校園國際化、課堂雙重化、考核重參與的全人教育的實踐,在河南省內廣為人知。學校成立于1998年,是教育部認定的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亞太大學聯合會、世界大學校長聯合會的成員。該校主張中西合璧,以國際化、全人教育為其辦學特色,在本科各專業的人才培養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學院在全人教育方面的實踐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以全人教育為導向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作為中美合作辦學機構,倡導全人教育,并以此為人才培養目標。首先,根據“全人”的要求,學院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與發展能力;其次,通過課內外的學習和交流,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最后,激勵學生努力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和技能水平。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下,注重培養具有“英語精”、“知識新”、“技能強”、“視野廣”的,具備國際化溝通交流能力、國際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思維方式的合格人才。

2、培養手段體現厚基礎、多維化、體驗式、國際化的特點

1)課程設置

以全人教育為導向的培養目標注重在課程設置上將通識教育的寬度和專業教育的深度相結合,形成以知識的寬度為主、先重視知識寬度的培養然后再加強知識深度的培養,把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效結合的一種培養模式。整個課程設置體系化,由通識教育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教學課串聯構成。同時,課程設置中體現了選擇適度自由這一全人教育目標,例如,會計專業選修課的學分占總學分的比重為19.7%。

2)能力養成模式

第一,語言能力。為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學院每個專業都開設兩門以上雙語課,聘請100多位有資質的外籍教師承擔全英授課部分,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第二,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的評價已經體現在基礎教育與后期擇業中,高等教育自然也需要跟上教育多元化的步伐。綜合能力的提升與體驗式實踐教學方式密不可分。學院重視實踐教學環節,該項學分分配比重也很高。例如,會計專業學分占總學分的25%。實踐教學分為理論課中的實踐環節和集中實習的實踐環節。理論課中的實踐主要結合課程實驗來實現,如《審計學》課程中的各類交易和賬戶余額的審計需要結合審計軟件,讓學生模擬審計流程,熟悉審計循環等。集中實習課程主要包括:認知實習、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除此之外學院還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鍛煉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以達到全人的教育要求。第三,創新能力。學院建立孵化中心,幫助大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提出創新創業的資金支持和智力支持。

3)“文化環境+能力活動”的人格培養模式

①建立多維度的校園文化

文化從精神上滿足學生自我認知、自我發展的需求,能夠潛移默化中陶冶靈魂。高等教育是從個體精神層面入手,培養人格健全并且全面發展的人。通常我們教育學生要具備團隊合作精神、社會服務意識、樂觀自信精神和國家使命感,這是所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學生應具備的優秀品德,而我們忽略掉的正直、誠實、負責、謹慎等品格,才是對一個全人最為基本的。為培養學生全面人格,學院組織各項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打造全面人格的培養環境。

每年學院都組織學生參與女性成長國際論壇、國際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日常教學增設游泳、太極、高爾夫球、籃球、乒乓球、田徑、啦啦操等體育活動,并且學院重視藝術教育,組織學生參加軍樂團、交響樂團、民樂團、管弦樂團、合唱團等。環境育人是學院的特色,是校園文化的成功之處。校園有涂鴉墻,有跳蚤市場、有創業街等,整個校園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學生喜歡自己的校園,讓學生有歸屬感。并且學院建筑風格迥異,不但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更能幫助學生拓展國際化的視野。

②別具特色的課外活動

學院主張兩個課堂共同培養。常規的教學活動是第一課堂,傳授給學生的是理論知識,課外社團活動是第二課堂,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豐富的課外活動有些是理論知識的實踐,有些是其他能力的鍛煉,從不同方面滿足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需求。兩個課堂這一概念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落到實處的高校卻是少見。

國際文化藝術節、迎新生燭光晚會、畢業典禮、訪校日活動、校內花車巡游、陽光廟會、學校主要行政崗位的助理由學生擔任、等等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外認知。在校園里還有一條熱鬧的歐洲街,是專供學生創業實習用的孵化器。學院開展的課外活動對培養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著潛移默化的功效。

3、以全人教育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實踐成果

1)從近三年學生校外競賽獲獎分析評價西亞斯畢業生素質

無論是學科競賽還是綜合素質大賽,都是對學生知識、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考驗。僅從競賽獲獎與否判斷全人教育成果的優劣會有失偏頗,但他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側面。從近三年校外競賽獲獎情況來看,西亞斯學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例如“尚和杯”中國機器人大賽暨Robo Cup公開賽,標準武術擂臺賽無差別標準組冠軍、2個亞軍、1個季軍;河南省第四屆學生跆拳道錦標賽,3金1銀2銅、一個第四名和三個第五名;CCTV“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全國總決賽大學組一等獎、二等獎;河南省第六屆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河南省金獎;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河南賽區一等獎;第八屆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平面設計團體賽全國二等獎等等。

2)從用人單位角度分析評價西亞斯畢業生素質

把二本、三本和西亞斯畢業生素質狀況進行綜合比較如下表所示,從而找出西亞斯在各類高校中的位置,以此找出自身不足。根據問卷調查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專業知識方面,西亞斯畢業生評價均值居于三本與二本畢業生之間;專業技能方面西亞斯畢業生評價均值略高于二本畢業生;人格養成方面西亞斯畢業生評價均值也高于二本畢業生。由此我們可以發現西亞斯實施全人教育,符合培養應用型本科的要求,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人格魅力,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當然在實施全人教育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不同層次、不同國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全人教育的接受能力和認知存在差異等,使得全人教育在西亞斯開展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深入推進,特別是專業知識方面。

三、在國內高校推進全人教育理念的建議

1、借鑒香港、臺灣地區全人教育的成功經驗

1)香港全人發展的理念

香港的高校將全人發展的理念廣泛推廣。該理念以激發個體內在潛力為目的,最大限度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品德、智力、體格、交際、審美、處事、情感等方面全面發展。例如,香港職業訓練局就是以全人教育為辦學理念,并且真正把全人教育應用于日常教學實踐中。該校設有學生發展處,制定全人發展計劃,并通過實踐指導學生的發展。再比如,香港高校設有心理輔導、就業輔導、體驗實習、職業規劃、社團鍛煉及宿舍管理等全方位引導挖掘和培養學生。

2)臺灣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臺灣高等教育發展已經成熟,其中開展全人教育的高校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明確主張開展全人教育的院校,這類院校在辦學理念、辦學愿景、辦學目標、辦學方法等圍繞全人教育展開,并且有將理念轉化成實踐活動的體系。這類高校大多由教會創辦校,具有宗教精神培養的工具色彩。例如,臺灣中原大學、臺灣東海大學、臺灣輔仁大學等。以臺灣中原大學為例,其全人教育的體現主要在設計的通識教育上,由于其具有宗教色彩,所以課程設置主要體現知識的廣度和宗教的可用度。這類院校多為私立院校,規模一般不大,其社會地位較公立大學還有差距,其辦學理念的傳播與影響有限。第二,一些高校盡管沒有明確提出以全人教育為辦學理念,但其目標、愿景、課程設置等方面都滲透著全人教育的思想。這類高校也是加強通識教育來實現全人教育理念的實踐。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各個高校推廣在大學教育前兩年只進行通識教育,大三以后開始專業教育。加強通識教育是目前大多數院校走的道路,但實施狀況差異較大。

2、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

正如鄧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大學生人文素養也要國際化,以文化融合促教育改革、教育發展,樹立中西交融的教育理念。人文素養的培育是當前教育中最匱乏的部分,人文素養的養成需要人文知識的積累與多文化內化的體現。我國在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中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膽借鑒全人教育理念的成功經驗,引進優質國外教育資源,加強與國外同類型高校合作,為培養學生提供更多對外交流學習的機會,促進文化融合,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3、重視學生輔導工作

學生輔導工作在大陸一直未能引起足夠重視,缺少對學生課外生活的足夠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學生輔導工作是與學生探討在遇到諸如在學業就業、情緒困擾、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異性相處、個人成長等問題時的有效解決方法。在這方面,臺灣高校做得很出色,臺灣中原大學發揮本校的基督傳統和辦學經驗,盡量創造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網絡,使學生樂于在本校生活與學習。因此,必須樹立良好的學校氛圍,從細微處關懷學生的生活、學習與就業,這才是孕育“全人”的良性土壤。

4、加強教育課程改革

課程設置是全人教育的具體實踐。全面推進全人教育需要進行課程改革,將傳統的重專業知識結構轉向重能力的課程設計,更多在學生情感、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能力的塑造,注重培育技能強的學生,包括專業技能、生存技能、生活能力和發展前景等基本技能。并且重視通識教育的廣度和情商訓練,著眼于人本情懷,這也是全人教育理念的客觀要求。不論采用傳統授課方式,還是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在專業性課程、情感性課程還是自我實現課程中,都應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鼓勵學生讀原版教材并回歸現實,通過自己的情感和價值理解引導學生潛能的挖掘,在對學生的成就采取多元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充分肯定每一個學生的潛力和特長等等;全人教育倡導落實人的精神的培養,孕育人的完美人格,針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現狀,主張進一步推行通識教育的廣度勢在必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學者在全人教育探索方面一枝獨秀,其中一個原因在于他們擁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土壤使之能夠在實踐領域尋找全人教育的實施路徑,但在大力推行通識教育課程過程中,必須滲入中華人文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建崗.香港高校全人教育及其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2013(12)

[2]杜久楠.全人教育視角下香港大學舍堂教育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人才培養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盡快轉變教育理念,變革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念。創業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業教育不僅是拓寬就業渠道的必要途徑,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模式。

關鍵詞:創新能力;創業教育;教育模式

高等院校只有從大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為大學生的創業成才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這樣才有利于一大批創新型人才的脫穎而出,有利于加快我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通過科教興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教育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2007年,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和研究生招生規模分別達到 570 萬人和 42.4 萬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達1738.8 萬人,研究生110.5萬人。

到2009年,高等學校在學總規模達到2979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4.2%,畢業生超過600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必然表現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最早實現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美國以創業教育促進大學生就業的一些措施,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高等學校創業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國,1947年哈佛商學院的Myles Mace 教授率先在MBA教學中開設了一門創業課程——《新創企業管理》。1968年巴布森商學院第一次在本科教育中開設創業方向。經過50多年的發展,美國高校創業教育已經粗具規模:1600所高校開設2200多門創業課程,共有277個捐贈席位、44種相關英語學術刊物以及100多個創業研究中心。創業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已經涵蓋了從小學、中學、大學直到研究生的教育領域。美國的硅谷和波士頓的“128 公路”依托高校的創業教育興建了大量中小型企業,1980年~1999年創造了340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創業教育已成為美國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也先后出臺了推進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這些國家創業教育的發展。

我國高等學校的創業教育隨著高校的擴招開始起步。1998年,清華大學發起并主辦首屆“創業計劃大賽”,并在國內管理學院中率先為 MBA 開設了“創新與創業管理”方向,還為全校本科生開設了“高新技術創業管理”課程。1999年,國務院通過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要求“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采取措施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同年,國務院作出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高校在貫徹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同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通過決議要求“幫助受教育者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2010 年 5 月,教育部為適應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制定了《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作出了進一步的規范,強調高校創業教育不是面向個別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是局限于專業教育,而是必須融入大學生的全程教育;創業教育應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以提升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為核心,不斷加快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業的核心和本質是創新,創新支撐著創業。創業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促進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密不可分?!?/p>

什么是創業教育?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業教育具有什么特點?這是我們發展創業教育首先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對于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理念的深度探討在上個世紀已經進行過多次。1989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會議認為,創業教育是面向21世紀的培養創業人才的先進教育理念。1991 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京會議強調,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這種人應具有首創冒險精神和綜合創業素質,能夠比較嫻熟地運用社交和管理技能。

二、我國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

中國創業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創業觀察(GEM)統計的平均水平。我國大學生畢業以后真正從事創業的比例大約只占畢業生總數的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30%的水平。因此,必須盡快轉變整個社會的傳統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從被動就業轉向主動創業,大力發展創業教育必須妥善處理好這樣幾個關系。

一是要處理好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專業教育和創業教育對大學生來說好比是魚與熊掌的關系,都是大學教育的必要選擇,其總體目標均指向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這一根本任務。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仍然根深蒂固,許多高校在粗放式擴張過程中存在教學質量相對下降的現象,諸如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單調,缺乏能力培養,忽視首創精神等等。專業教育無疑是實施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但目前的專業教學很難吸引學生眼球,更無法激起他們創業的興趣。要使學生認識到,培養高素質的創業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養體系。當今的大學生如果不能憑借自己的創業激情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就算不上一名出類拔萃的優秀大學生。因此,要深入探索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特別是將創新意識貫穿于每個具體教學環節中的有效途徑,要在辦學理念、培養方案、課程管理等教學思想中滲透創新精神;在教學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答辯等教學環節中大力倡導首創精神;在學術競賽、調查研究、社團建設中融入創業精神,同時,建立和健全創業教育的各項規章制度,完善創業教育激勵、保障、評估機制,形成與創業教育配套的科學體系。

二是要處理好創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創業教育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之上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是對于素質教育內涵與外延的拓展。創業教育不是僅僅針對那些敢為天下先、大膽吃螃蟹的個別學生,而是要作為一項基本素質融入到每一個學生的思想實踐當中去。只有堅持以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綜合實施創業教育,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和創新能力。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一點與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是完全吻合的。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所指出的,高等院校只有重視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科學素質,才能普遍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同時,創新創業教育也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大學生接受鍛煉的機會越多,綜合素質越高,創業的成果就越大。

三是要處理好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的關系。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根本途徑是通過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造個性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素質。創業教育應著力將學生由一般求職者培養為具有創新素質的工作崗位創造者,要通過課程教學和課外輔導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選擇人生成功道路,教會學生妥善處理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升華和完善學生的自身人格、創造性格和創新品格,為學生未來的職業勞動奠定良好基礎。創業教育是一種健全人格的教育。創業型人格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優良的道德品質和高度的團隊意識。創業教育要注重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其創造力,增強其競爭力,以此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畢業生眼高手低的就業瓶頸問題。

三、進一步完善創業教育模式

目前,我國創業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調研中發現,一些高校開展的創業教育盡管形式多樣,但學生畢業后真正創業的人數很少,不到畢業總數的 1%,創業成功的例子更是少數,創業教育的實效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收效甚微。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培養學生創業能力與創新意識的職業教育,它對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考核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 不斷完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我國應從提升整個國民素質的高度出發,把創業型人才培養與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勵和倡導各類大學甚至中學開展各種形式的創業教育,并把創業家和各類社會創業資源引入高校,密切校企聯系,實施產學研一體化配套改革,使創業型人才培養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傮w而言,高校以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兼涉及創業教育內容的占多數,創業教育課程設置體系在多數高校目前基本處于真空狀態。在現有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尚不完善的狀況下,可廣泛采取啟發性的滲透式教學方法,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有針對性地由點及面地滲透創業教育內容,“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業素質、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蓖ㄟ^與專業教學的有效銜接,可以極大地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也可以促進創業教育師資隊伍的脫穎而出。教育部原部長陳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币虼?,高校必須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師資配置,形成合理的師資體系。具體來說,可以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讓學校的老師走向企業積累實踐經驗,讓企業的技師走進學校充當兼職教師,這樣可以在短期內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的創業教育隊伍。

2. 抓緊落實創業平臺項目建設

高等學校要出臺促進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和措施,要把創業實踐作為創業教育的重要延伸,比如說電子商務、網店就是一些比較適合于青年學生創業的很好的載體。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校園商店、家電維修、家教服務等勤工助學活動,既能解決部分家庭困難學子的生活來源問題,也能極大地提升這一部分學生的創業體驗。此外,高校教務部門還可依托大學科技園區、實訓基地以及各種科研平臺,面向學生設立創業項目和專項資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產、學、研一條龍服務。大學生由于時間、精力、經驗有限,很難憑借個人奮斗取得創業的成功,因此,團隊合作就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模式。要鼓勵學生積極組建創業團隊,對于涌現出來的優秀團隊要予以精心培育和重點扶持。

3. 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實踐活動

大學生盡管創業熱情很高,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和經驗的支持,其創業過程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強化大學生創業風險意識培訓很有必要。KAB 是國際勞工組織為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而專門開發的教育項目。根據 2011 年 KAB 創業教育年會統計,目前創業教育已在全國850 所高校生根發芽;開設 KAB 創業教育基礎課程的高校達600多所,成立KAB創業俱樂部的高校100所,累計有20萬名大學生參與了課程學習。湘潭大學2011年計劃舉辦SIYB創業培訓班20期,免費培訓學員600人。一方面通過培訓可以使部分學生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變為主動的創業觀念,鼓勵他們將創業作為自己的職業選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抗風險能力,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創業過程中的自我實現和價值升華。

總之,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性的教育工程,是素質教育在知識經濟時代的新發展,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新的增長點。當代高等教育必須在內涵中注入創新元素,將以創新意識培養為目的的創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貫穿于創業教育的始終,著力培養學生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發展所需的創新意識、創業素質和創造能力,塑造學生勇于開拓進取的獨立人格和引領知識服務社會的完美品格,以此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和創新型人才的召喚。

參考文獻:

[1]梅偉惠.美國高校創業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陳希.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3]蔣德勤.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9.

[4]秦瑞蓮.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M].沈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2010.

上一篇:裝修設計風格下一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