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

2023-12-24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第1篇

1. 概念上有本質區別

直觀上看, 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在教研的客體上有著內容的共同交集——新聞和相同的語言載體——英語, 體現出這兩門學科的交叉和融合;但深究這種兩門學科的概念, “英語”與“新聞”在不同的學科當中有著不同的邏輯關系, 因而有著本質的不同。

1.1 新聞英語概念辨析

新聞在人類社會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大, 其影響早已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新聞英語 (News in English, or English News) 作為一類實用英語, 早已成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學特別是專業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 它是以英語言新聞為主要研究對象, 以文本、音像等形式對英語言語體進行多方位教研, 目的在于培養英語言專業的學生以英語言新聞為主要內容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英語語言能力, 歸根到底屬于語言學的范疇。然而新聞英語在英語專業的教學中尚未形成一門系統的課程, 除了“英文報刊選讀”被列為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程之外, 其余內容都被分解并融入到英語聽力、英語口語、英語報刊選讀、英文寫作、英語翻譯等課程當中, 這種“分而授之”的情況顯然沒有將其作為一個系統完整的研究方向及課程因而也有待梳理和整合成為一個體系。因而, 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而言, 新聞英語是其所學專業的一個研究方向, 需要以語言學的專業視角和研究方法進行學習和探究, 其學習和研究的重點是新聞英語的語言載體——英語。

1.2 新聞學專業英語概念辨析

新聞學專業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 (ESP, 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 是一門正在逐漸完善的新聞學專業必修課程。它所對應的英文概念是Professional English on Journalism, 可見其對于英語言能力的要求之高, 甚至已達到“專業水平”, ——這不僅是因為新聞學是一門舶來學科, 很多專業理論必須通過英語的闡釋才能回歸其最原始的意義, 更是應新聞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盡可能多的打破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界限。我們甚至可以這樣定義它:新聞學專業英語是一門“以英語為唯一的語言載體, 涵蓋英語新聞的采、寫、編、譯、評、攝等業務技能、新聞史論方面的常見術語及前沿思潮的專業知識體系”[1]80, 為的是“培養新聞思維模式下特定的英語語言和英語思維模式下的新聞學知識”[1]62, 最終達到令學生能夠不受語言局限的進行本專業學習和研究的目的。因而, 新聞學專業英語課程既具有專業特指性, 又具有語言載體的特殊性。

綜上所述, 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是兩種不同的學科概念, 從某種角度上講, 它們是兩顆有著相同外殼和不同內核的種子:英語是外殼, 新聞學與語言學是各自的內核, 無怪乎它們即使在相同的土壤也會長出姿態各異的花朵。但二者的交融也使得它們極易被混淆, 因而培養目標有待明確, 授課教師、教材及教學方法也有待專門化。

2. 內容上的“合而不同”

如前所述, 由于專業視角的不同, 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在概念上有著本質區別, 但它們之間越來越多的融合與交叉造成二者在教研的內容上形成多有交叉、互為融合、但又各有側重的一大特點, 體現出內容上的“合而不同”的特點。

2.1 相同的語言載體及其承載的文化內涵之“合”

無論是新聞學專業英語還是英語專業新聞英語, 其內容上的核心要素不過是“新聞”和“英語”, 但是“新聞”必須由“英語”來承載, “英語”必須以“新聞”為內容, 而這有著相同的語言載體并承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新聞學專業英語和英語專業新聞英語的基本教學內容都非常相似, 都是英語言新聞以及相關的英語言文本、聲像和文化現象, 其中的英語語體是兩個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 即對英語言新聞的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的語言技能的掌握, 也是這兩門課程對于本專業的學生的基本要求。

2.2 不同的專業視域下內容各有側重之“不同”

即使有著相同的語境, 歸根結底, 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有著各自的專業視域, 其分別出于新聞學和語言學范疇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才是二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對于英語專業新聞英語而言, 其研究的最終指向是英語言本身以及相關的文化現象, 如新聞的語音、語調、文法結構、語言現象以及相關的文化現象;而對于新聞學專業英語而言, 其研究目的的最終指向是新聞學, 英語在某種意義上是其進行研究時使用的工具, 學生需要掌握的是以英語處理新聞業務的能力, 以及查閱讀、翻譯、處理新聞專業方面的英語新聞作品、英文論文及其它相關英文資料的能力。

2.3 未來發展方向上的共同文化關注

文化現象反映的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外中狀態和聯系, 具有個別、具體、可直接觀察和經驗性等特點, 是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 也往往是思想觀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綜合。隨著學科相互交融的加深和科學研究中越來越濃厚的人本主義趨向, 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 新聞學專業英語和英語專業新聞英語必定被注入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 對于英語言之于新聞內容的各種文化關注不僅會被引入語言學的視域, 更會在新聞學視域得到重視, 并成為聯結這兩門學科的一條新的紐帶。

3. 方法上需另辟蹊徑

如前所述, 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之間的易混淆性導致了在實際科研和教學當中出現了一些錯誤認知, 并導致教學出現錯誤方法和路線。只有糾正錯誤的認識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 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學科研究方向和教學方法。

3.1 簡單疊加不是交叉融合

雖然當前人文學科的綜合性特征不斷彰顯, 但是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并不是簡單的糅合疊加, 而是在擴展本學科的同時, 注重同其它學科的交流和借鑒, 以開闊的視野和胸懷豐富和拓展專業視域下的本學科的建設。這種交叉融合可以是選取相同的研究對象, 也可以是運用同種理論方法, 但絕不是撇開本專業的特有指向, 僅將學科間的共同表象進行簡單匯集。比如新聞學專業英語和英語專業新聞英語的教學, “新聞”與“英語”是其共有的核心元素, 但由于各自專業指向的不同其培養目的亦不相同, 因而在課程內容、授課方法上也會各有側重、不盡相同, 否則便會造成教學目的和目標意指不清、目標不明的現象。

大學生多媒體課堂滿意度調查

王莉

(湖北中醫高等??茖W校公基部湖北荊州434000)

【摘要】多媒體課堂教學已成為當前普遍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為調查大學生對多媒體課堂滿意程度, 本文設計了多媒體課堂綜合問卷, 以問卷和開放式問題的方式, 對多媒體課堂中的學生對課件呈現, 課件內容和教師風格的滿意度進行了調查, 得出以下結論:學生對整體多媒體課堂滿意度處于中等水平, 其中對課件內容, 課件呈現形式, 和教師風格的滿意度依次降低。不同學習風格, 動機強度和不同英語層次的學生對多媒體課堂滿意度沒有表現出有意義的差異。

【關鍵詞】多媒體課堂;滿意度;課件;教師風格

Abstract:Given the massive util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satisfaction is clearly a factor of most importance in ensuring the validity of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After the data was processed through the SPSS13.We find out that the students’perceived satisfaction with multimedia classroom environment is at a medium level.One-way ANOVA data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udents’perceived satisfaction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the students’perceived satisfaction with multimedia classroom environment.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show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ived satisfaction with multimedia classroom environment between students with higher motivation intensity and lower motivation intensity and between different English levels respectivel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multimedia;classroom environment;perceived satisfaction;learning style;teaching style;motivation

1.引言

隨著多媒體課堂教學在我國的普及, 大學英語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的環境下, 對英語多媒體教學的探索和研究, 已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目前國內對多媒體課堂滿意度本身進行研究的文獻很少。筆者參考相關文獻和診求經驗豐富教授學者的意見, 設計了多媒體課堂學習滿意度綜合問卷, 通過結構效度和信度檢驗, 達到可接受值。并對多媒體綜合問卷進行了因子分析, 將多媒體課堂學習滿意度提成三個因子:即多媒體課件內容, 多媒體課件呈現和教師風格。作為心理的兩個重要因素:學習風格和學習動機, 我們也探討了其與多媒體整體滿意程度的關系。其中我們用Kolb的學習風格量表測試學生的學習風格, Gardner的動機量表測試學生的動機強度, 由于這兩個量表已得到廣泛認同, 筆者沒有再進行效度和信度檢驗, 而是進行了直接應用。也就是說, 我們探討了學生的滿意度, 并從兩個方面, 課堂輸入:多媒體課件內容, 多媒體課件呈現和教師風格;學生的自身屬性:學習風格, 學習動機和英語程度六個因素與滿意度的關系進行探討。

3.2 外語教學改革帶動并促進二者教學方法的改進

當前, 我國原有的以文本為主、音像為輔, 以語體為主、文化為輔, 以傳統的施教方法為主、其它種類的教學方法為輔的外語教學模式正在被打破, 外語教學改革在新聞學專業英語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課程的教學中也在不斷深入的進行:首先, 出現了不僅能夠囊括文本及音像等各種教學內容的承載形式, 而且具備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以及設計人性化的特點的網絡教學形式;其次, 教學內容上對語體研究所占比重的應當下降, 在教學過程中單詞、術語、語法結構等內容可進行適當壓縮, 而相關的文化內容應不斷增長和豐富, 令學生借助語言工具豐富和提高本專業的知識體系和研究能力;再次, 施教方法出現多元化趨勢, 一方面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另一方面要在思想上不斷開拓, 打破常規, 積極嘗試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 強調教與學的互動關系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4. 結語

人文科學的相互交融是當前學科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各個學科之間相互吐納吸收彼此有益成分, 兼容并蓄, 協調發展, 不僅是對“開放性”和“多元化”的學術發展趨勢的順應, 也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和合”精神的承繼。在這樣的背景下, 新聞學專業與英語專業在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將有著越來越多的交叉與融合, 這不僅是其各自學科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的開始, 也是新興學科蓬勃發展的前奏, 因而如何明確不同學術視域下的研究目的與目標、建構出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是當前形勢下各學科尋求發展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及終極目標。本文對于兩個學科的多維比較和分析正是本著解決現有問題的目的, 在比較中

2.研究設計

2.1.研究問題

大學生對多媒體課堂整體滿意程度及其對多媒體課堂中的課件呈現, 課件內容和教師風格的滿意度

2.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華中科技大學的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220名 (其中男生133人, 女生67人) , 其中較高英語層次和較低英語層次各110名

2.3研究方法

為了能較為全面的反映目前大學生對多媒體課堂學習狀況和滿意程度, 作者同時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兩種研究方法。

2.3.1定量研究

問卷調查

問卷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多媒體課堂滿意綜合問卷, 第二部分為Kolb的學習風格量表第三部分為Gardner動機測試量表, 在這里我們用的是第三部分, 即學習者動機強度。其中多媒體課堂滿意度問卷是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和參考有關文獻設計而

探索其各自內涵, 梳理二者關系, 分析現有錯誤概念和問題的成因, 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這兩種學科的協調并進與科學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摘要:文章就新聞學專業英語課程與英語專業新聞英語分別從概念、內涵、教學方法等方面, 探討其異同之處。

關鍵詞:交叉與融合,專業視域,語言載體,比較,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2]賈陸依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新聞英語教學[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7 (5) .

[3]單曉穎著.新聞學專業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法[J].今傳媒2008 (8) .

[4]孫寧寧著.新聞英語教學與改革芻議[J].河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7) .

[5]薛洲堂著.新聞英語網上教學:問題與對策[J].外語研究, 2002年 (2) .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第2篇

首先, 在中學教育中加入新聞元素, 其目的不僅僅是簡單地傳達和再現一些具體的“社會重大事件”, 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一種新聞敏感。新聞和文學的相同點在于, 它們都是“人學”, 是人寫的, 寫人的, 為人寫的。二者不同點在于, 新聞更著重于表現一個社會的精神物質文明和時代心理、風尚發展中人類活動的新現象, 新趨勢, 并能運用先進的認識論和價值觀, 對之作出相應的價值判斷。所謂新聞敏感, 其實首先是一種價值判斷能力, 對新的、具有改良和革命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作出發掘, 對一些新現象中的舊觀念、陳腐落后的社會管理方式、思想觀念等進行揭露。新聞敏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判斷能力上:一是迅速而準確地判斷某一事實的社會文化含義;二是判斷某一事實是否新鮮, 是否對社會文化心理產生新的發現和沖擊;三是善于從錯綜復雜的事實中看出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 增強關注的系統性、持續性和預見性, 并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因此, 中學人文教育中的新聞教育其實是一個綜合素質的考量, 而不僅僅是一種專業文體的訓練。以最近風靡全國的“五道杠”少年黃藝博為例, 據報道, 他從兩三歲開始看“新聞聯播”, 7歲開始堅持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 他對新聞的關注不可謂不全面。但是, 從他的寫作來看, 他的見解并沒有超出對一些空話、套話的模仿。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這位優秀的少先隊‘總隊長’……沒有表現出任何獨立思考的能力, 倒處處是對官場語言體系的模仿。”比如, 他稱“開博客是為了表達‘中華民族之復興, 續寫漢唐之盛世’的修身齊家、濟世安邦之信念、氣度、襟懷、理想和抱負”。細看其“大志”, 竟然是“漢唐”、“稱霸”諸如此類, 完全違背公民教育精神, 體現的是一種相當陳腐、落后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 新聞教育不是簡單的時事教育, 新聞素養也不能等同于簡單的時政關注。為什么《包身工》重新被選入語文教材, 具有如此長遠的影響力?因為它站在人道主義和社會進步的高度, 表現了一個時代中一大批普通人的生存狀態, 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對現實的批判。當代文學中也不乏取材于新聞事件, 表現對現實批判的作品。例如根據劉慶邦的小說改編的電影《盲井》, 就用文學的手法細膩而深入地表現了一個制造礦難假象害命謀財的悲劇故事, 揭示了社會轉型期道德上的某種無序狀態。新聞報道方面, 孫志剛事件、血汗工廠、一連跳、黑煤窯, 這些曾經的陣痛都體現了時代的真實面影。但現階段它們不可能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出現, 因為我們還缺乏直面現實的精神。

以目前中學的新聞教學來看, 我認為它還是過于偏重空洞的象征, 而缺乏對時代真實生活狀況有血有肉的表現?!秳e了, 不列顛尼亞》雖然成為新聞作品進入語文教材又一輪熱潮的先鋒之作, 但我認為它不可能有太長久的生命力。它更著眼于權力更迭的象征, 枯燥乏味, 對于香港150多年的殖民地歷史并無像樣的概括。

其次, 對入選中學課本的新聞作品的深度也應有細致的甄別。高中生已經有了相當的思考能力, 過度簡單和僅僅作為宣傳的作品不僅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而且會引起他們對新聞文體的反感。在深度方面, 《奧斯威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它所秉持的反戰思想和人道主義精神, 對青年學生中可能存在的狹隘的民族主義、好戰思想, 是一種及時的針砭和富有說服力的教育。只有這樣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困惑、辯難, 從而進入深入思考的作品, 才能真正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 真正實現人文素質的提高。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據新聞,課程建設,實踐模式,啟發

近年來, 數據新聞作為跨學科、跨領域的一種新穎的新聞傳播方式, 在《衛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BBC、CNN等歐美媒體上嶄露頭角。我國的新浪、搜狐、網易以及央視等媒體也紛紛進行了嘗試。數據新聞的興起和政府信息 (數據) 的開放、數據軟件的開發與共享等有著密切關系。數據新聞的核心就是對數據的處理, 從業者運用不同的軟件, 通過數據抓取、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清理等技術環節, 從大容量數據中發現“新聞故事”;或借助有價值的數據去拓展、深化報道主題;借助可視化工具, 以形象化、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傳播內容;通過眾包工具使公眾實現參與和分享。從某種意義上看, 數據新聞不僅豐富了新聞的報道方式和表現形式, 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流程。

數據, 尤其是大數據, 對于缺乏專業知識的公眾而言幾乎沒有實際意義。因此, 數據新聞的作用就是從數據中發現“故事”, 尋找出對公眾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從運作程序看, 數據新聞整合了從統計到新聞、從編程到設計等多個專業, 毫無疑問, 這對培養數據新聞從業者的新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特別是對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模式改革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一、密蘇里新聞學院數據新聞的課程體系建設

1908年, 密蘇里新聞學院由沃爾特·威廉姆斯創建, 是世界上第一所新聞院系。面對數據新聞的興起, 這座新聞教育重鎮認為, 數據新聞的教學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掌握數據報道的技巧, 培養學生在新聞生產中主動分析數據、挖掘數據、更好地呈現數據的思維和能力。因此, 圍繞著數據新聞共開設了5門課程:數據報道基礎、計算機輔助報道、地圖和信息圖表制作、信息圖表、信息圖表的應用, 這些課程每學期都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 這就意味著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 每學年都有兩次選修的機會。

1989年, 密蘇里新聞學院聘請了記者埃利奧特·加斯平來負責計算機輔助報道研究所的工作, 為了拓展研究成果, 學院開設了計算機輔助報道。隨著傳媒業的發展,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目前, 計算機輔助報道指的是對公共記錄存儲數據的分析, 幫助學生掌握如何識別、獲取、評估、清理、分析和可視化數據, 并將具有新聞價值的數據用于報道。教學內容涉及電子表格、數據庫管理、文本編輯器和數據清理等軟件的學習, 除了要求學生正常聽課、上機練習和在《密蘇里人》報實習外, 還要求學生閱讀《紐約時報》和《今日美國》上的數據報道, 以及它們的交互式網頁, 同時要求學生經常瀏覽IRE (美國調查性報道協會) 的網站, 分析那些采用了計算機輔助報道手法的新聞。

2009年秋季, 地圖和信息圖表制作作為2學分、時長8周的課程進入學院教學體系。作為計算機輔助報道的延伸, 該課程主要講授地圖的設計原理, 掌握如何識別、評估數據, 發現可以用于新聞故事的素材。該課程要求學生能夠使用地圖軟件、電子數據表和數據庫, 利用地理信息系統 (GIS) 繪制數據地圖。目前, 越來越多的專業記者、網絡研發人員和信息圖表師在使用GIS。該課程的考核要求學生必須采訪一位數據新聞記者, 寫一篇關于如何學習制作地圖、如何在工作中使用地圖的1500字左右的博文, 該博文將被刊發在IRE網站的數據新聞板塊上。

數據可視化的目的就是使數據更好地被理解, 并在交流中被順暢地運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密蘇里新聞學院推出了信息圖表和信息圖表的應用兩門課程。通過學習信息圖表的概念、功能、制圖技能和基本的設計原理, 在理解信息傳播視覺化價值的基礎上, 掌握如何在紙媒、網媒上編輯和呈現信息。制圖技能方面的教學主要由《華盛頓郵報》和其他媒體的優秀圖表師承擔。另外, 選修該課程的學生要求在《密蘇里人》報每周工作6個小時, 主要是從記者稿件或者數據庫中提煉信息, 制作可以在報紙及其網站上刊發的圖表。經過助教或導師批準, 作品也可刊發在其他出版物或網站上。

2012年秋季學期, 數據報道基礎作為一門新課程嶄露頭角, 2014年春季學期正式成為1學分課程 (在兩天半的集中授課時間內, 完成理論講授和上機操作) 。該課程強調公共數據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使用Excel對數據進行分類、過濾, 并從中尋找新聞故事。設立這門課程的目的主要是為沒有時間選修計算機輔助報道的新聞專業的學生提供一次學習機會, 幫助他們掌握數據新聞的基本技能。技術方面, 該課程與計算機輔助報道在Excel的使用上有部分的重疊。但是計算機輔助報道更側重于對數據庫的分析與處理, 常用軟件是My SQL (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 。如何訪問數據庫, 如何做數據調查、數據清理是其主講內容。

5門課程之間存在著遞進或互補的關系, 它們的產生都和互聯網的發展及其對傳媒業的影響、新聞業務的改進有著密切關系, 反映出新聞教育的革新與傳媒業的變革息息相關。

二、《密蘇里人》報的數據新聞實踐

密蘇里新聞學院首任院長沃爾特·威廉姆斯認為, 實踐是學習新聞的最好方式。只有實際操作才能讓學生真正了解書本上的知識及其在現實中的作用。為實現這一教育理念, 建院同年, 即創辦了《大學密蘇里人》報, 即《密蘇里人》報的前身, 作為實習基地。該報不僅報道校園新聞, 更是一份商業化的社會公共媒體。2010年, 《密蘇里人》報進行了一次重大改版, 確立優先發展報紙網站的方針, 并通過調整人員結構, 把更多的人安排到網站工作。報紙的出版周期從以前每周7天改為5天。改版后, 報紙成為網站的附屬品, 發行量降為3000份。

在《密蘇里人》報的編輯平臺, 有一塊領地專門用于數據新聞報道。從周一到周日都有選修計算機輔助報道、數據報道基礎或者信息圖表課程的學生在此坐班, 每次3-5人。從報道選題的類別上看, 市政新聞和專題新聞 (犯罪、醫療、事故、選舉、環境、財經等) 需要數據支持的概率較大。記者 (學生) 在決定用數據作報道之后, 要和編輯 (教師) 溝通, 編輯會指導記者去哪些政府數據庫或者哪些專業網站搜索所需要的數據。獲得數據之后, 記者要對數據進行處理, 簡單些的就用Excel, 涉及數據庫的則用My SQL。在寫作稿件的同時, 記者還要提交制作圖表的申請, 助教就會把任務分配給制圖編輯, 并提出制圖建議和要求。制圖過程中, 制圖編輯和記者之間會有幾次溝通和協商, 完成的圖表首先要經過助教把關, 助教通過后, 再由制圖編輯交給編輯臺審核刊發?!睹芴K里人》報在數據可視化階段主要使用的是Adobe公司的Illustrator圖形軟件, 扇形圖、柱狀圖和線性圖是最常見的圖表類型, 在報紙網站上時有動態圖表刊發。在工作中, 制圖編輯需要解決3個問題:首先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考慮的是哪些數據以圖表方式呈現更易于受眾理解;其次是如何呈現的問題, 考慮的是在設計制作圖表時, 采用何種類型的圖表易于受眾解讀內容;最后是如何美化的問題, 即采用哪些輔助圖形元素更易于表現內容, 增強視覺效果。

筆者分析了《密蘇里人》報網站上具有代表性的幾篇數字新聞報道, 發現該報數據新聞的報道手法主要有3種。第一種, 純粹是數據庫, 供人查閱。如《2012 Mid-Missouri Campaign Finance》就是一個典型的關于捐款去向的互動數據庫。第二種, 在完整報道和對來龍去脈描述之后, 再附上相關文件供人檢驗核實?!禖olumbia discussed revenue guarantee with United Airlines for Chicago flights》在報道哥倫比亞市與美聯航之間就地方機場與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之間新航班的稅收保障問題時, 附帶了4個相關文件。第三種, 先用數據描述現象, 根據現象得出結論, 在結論的基礎上再用數據進行分析。如《Columbia Public Schools MAP results best in five years》是關于哥倫比亞市公立學校參與密蘇里州評估項目的報道, 數據和文本之間相互配合, 每一個結論都是既有當事人的看法又有數據補充, 數據穿插在敘述里。在互動圖表中, 只要選擇正確的屬性選項就能看到哥倫比亞市的各個區域在各科目方面的評估結果。另外, 還有一個關于密蘇里州評估項目的數據庫, 作為超鏈接嵌入該報道供大家查閱, 增強了報道的接近性和說服力。

在美國, 報紙比其他媒體更傾向于在報道中使用數據分析, 報紙的網站更是數據新聞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數據新聞就是讓記者從那些大得驚人、難以分析出現實意義的數據庫里挖掘出精彩的故事。不僅把復雜而龐大的數據, 以便于理解的方式呈現給受眾, 而且還可以幫助受眾通過挖掘自身的數據“講述自己的故事”。

三、對我國新聞教育課程建設與實踐模式的思考

數據新聞作為新聞傳播樣式上的一種新變化, 在給傳媒業帶來新鮮空氣的同時, 也為新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思路。密蘇里新聞學院圍繞數據新聞所采取的各項舉措, 對當前我國新聞教育的課程建設、實踐模式有著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 人才培養上目標明確, 課程設置上層次分明, 實踐教學上互通互融

在美國, 新聞專業人才指的就是記者, 而密蘇里新聞學院被稱為“美國記者的搖籃”, 因此, 高尚的新聞職業精神和卓越的新聞業務能力, 毫無疑義地成為新聞人才的培養目標。在密蘇里新聞學院, 新聞人才的培養以本科生為主, 其次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生主要用來培養新聞院校的教師或者科研人員。因此, 在《密蘇里人》報的實踐平臺上, 所看到的都是年輕的面孔。課程設置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 設置什么樣的課程決定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密蘇里新聞學院的課程設置, 從橫向看, 突出了細分化;從縱向看, 突出了層次化。不僅設置了常規的新聞業務課程, 而且有宗教報道與寫作, 科學、健康與環境寫作, 參與新聞學, 多媒體體育新聞, 社區報紙等。不僅有入門級別的, 還有中級、高級的, 檔次層層遞進。以攝影課為例, 既有新聞攝影基礎、高級新聞攝影, 還有電子新聞攝影和微紀實新聞攝影與攝像等?!睹芴K里人》報是一個融媒體的實踐平臺, 集中了報紙、網站、手機報和社交媒體等。學生需要掌握做新聞的各種方式和技術, 尤其是樹立融媒體的理念。而這種理念不是音視頻報道與文字報道的簡單相加, 而是在新的傳播環境中, 如何滿足受眾的需要、如何提供高品質的新聞內容、如何實現最佳的傳播效果, 基于這樣的理念去選擇傳播渠道或報道手法。

(二) 課堂教學與課后實踐相掛鉤, 強化學生媒體作用的同時, 發揮“開門辦學, 共同培養”的優勢

密蘇里新聞學院在教學大綱中明確要求新聞專業的學生到實踐平臺工作, 并且與成績、學分掛鉤, 在《密蘇里人》報實習平臺講授的新聞報道是3學分的必修課, 實習的同時兼修該課程。兩位教師 (專職編輯) 每周二、周四的上午在編輯平臺主講2個小時的采編業務, 內容包括《提高寫作水平的8種途徑》《在報道中如何使用社交媒體》《怎樣及何時運用信息公開法獲取公共信息》《框架———我們在新聞源、寫作、攝影等做出的決定如何影響受眾的知覺》等。實踐結束并取得較好成績者, 學院可以推薦到華盛頓、紐約等地的媒體繼續實習。密蘇里新聞學院實行的是“開放式的新聞教育”, 盡管許多業務課教師來自實踐一線, 但隨著從教時間的增加, 脫離一線的時間也在增加, 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是把一線的新聞工作者“請進來”。被“請進來”的不僅有大牌媒體的老總、獲得過大獎的名記者名編輯, 更有在傳媒業從事具有創新工作的新銳, 以及相關行業的精英。在計算機輔助報道的課堂教學中, 任課教師從警察局、市政廳請來了負責數據庫、信息發布的工作人員, 給大家講解如何從他們的數據庫里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圖表的部分教學則是媒體的圖表編輯采用視頻在線講解和網絡互動等方法, 幫助學生掌握圖表的設計與繪制。專職教師在理論講授結束后, 則把工作重點放在組織教學和指導實習上, 業界學界的“共同培養”使教師們各自的專長得到了發揮, 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三) 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系

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步, 以及出于降低新聞采集制作成本的需要, 媒介資源的整合、融合已經成為傳媒業發展的趨勢。培養適合媒介融合趨勢的新型新聞人才, 也成為當前新聞院校教育改革的目標。從數據新聞課程體系的不斷豐富與完善中, 我們看到了密蘇里新聞學院的應變意識和責任意識。筆者在《密蘇里人》報實踐平臺調研時, 除了看到融媒體技術和理念的融會貫通外, 更感受到了職業精神、專業素養在新聞生產環節中的滲透。教師在指導學生利用數據庫、分析數據、提煉信息、制作圖表的過程中, 依然強調要反復核實新聞源, 如何判斷新聞價值, 以及如何恰如其分地呈現新聞等。無論媒介形態發生何種變化, 必備的職業精神和必要的專業素養, 是從事新聞職業的基本條件, 而這才是新聞教育的核心。任何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進, 無不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媒介融合是一種媒介發展的策略, 數據新聞也僅僅是一種報道新聞的方式, 它們都不是新聞傳播的本質與核心。培養服務大眾的職業理想, 保證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 以及為實現這些理想、道德所必備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依然是新聞教育在融媒體時代的根本。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第4篇

【摘 要】21世紀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出現了。而在新媒體之中,以微博、微電影、微信等為代表的微媒體又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新聞傳播專業本身就是與社會變化息息相關的專業,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利用微媒體的發展,通過微媒體手段來指導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谖⒚襟w發展之下的新聞傳播專業教學,不僅需要構建新的、相適應的教學體系,還需要體現出一定的時代特色,與時俱進。

【關鍵詞】科技;新媒體;微媒體;新聞傳播;教學

一、微媒體基本特征解析

微媒體的發展實際上就是新媒體的一種,因此微媒體發展的基礎依舊是互聯網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技術。21世紀是科技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和計算機,尤其是在科技進一步發展后,各種新型移動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出現,再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對傳統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微媒體時代下,信息的傳播不僅更加迅速,而且更加自由和開放。傳統的媒體傳播方式之下,信息的傳播主要依托官方的媒體渠道,但在微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信息的自由度和開放度是十分高的。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微媒體的基本特征就是信息的傳播更加微化,內容以及發出者都是微化的。

“微化”是微媒體的基本特征,從具體的分析來看又具有多種含義。在信息內容上,新聞每天都在發展,但在舊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是主要的新聞轉播載體,受到這些載體自身特征的局限,信息內容基本是統一的,并且傳播速度較慢。而在微媒體時代下,新聞一旦產生,在官方媒體報道之前,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社交網絡和開放平臺發布消息,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大提升。而每個人對新聞的描述、角度都不同,因此信息在內容上往往具有多樣性。因此微媒體之下的新聞信息雖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但相對于過去,很多時候新聞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在分析新聞動態時,需要結合實際,站在客觀角度理解、認知。

二、微媒體對新聞傳播專業的影響

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離不開媒體環境的變化,從舊媒體時代到新媒體時代,再到現在比較突出的微媒體,媒體的發展動態對新聞傳播專業的課程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從新聞的傳播方式來看。微媒體出現后,首先改變的就是新聞的傳播邏輯。傳統上,新聞從產生到傳播都是單向的,新聞的制造與傳播的定位都是非常明確的。傳統媒體傳播方式下,新聞的制作和傳播是有專門的人士來進行編輯操作,具有相當的專業性。但隨著微媒體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利用不同的平臺來制造新聞、傳播新聞,制造新聞的專業性下降了。目前在媒體行業中,常見的有自有媒體人、專業媒體人等,因此微媒體的產生也促使了媒體人行業的分化。因此從這一層面來看,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教學來看,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新聞與媒體的定義,甚至要對原有的一些定義進行重認識和重分析。只有明確新時期下的意義后,才能明確教學與學習的基本方向。

其次,微媒體的出現更新了新聞的傳播模式與傳播技術。即使目前微媒體是非常流行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影視、廣告等媒體仍舊在主流媒體中占有一席之位,但其在發展中或多或少都與微媒體是息息相關的。在互聯網的幫助下,微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廣度都與傳統媒體有較大差異。因此學生在微媒體時代下學習時,必須要基于網絡來進行采編、制作、發布相關內容。尤其在新聞內容的發不上,需要密切關注發布后的社會關注度與輿論導向。

微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從其產生到發布都與過去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無論是教師制定教學計劃還是學生學習,都需要緊跟時代腳步,密切關注最新信息,及時更新。

三、基于微媒體之上的新聞傳播專業教學研究

1.構建微教學體系

微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專業很多專業課程的教學都需要與微媒體緊密聯合,形成新型的微教學方式。

對于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構建的微教學體系,我們需要明確的這只是將微媒體的一些內容融合到新聞媒體專業的教學之中,形成新的教學理念。具體的看,微教學體系的核心理念并不是直接將微媒體的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一部分,而是將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變革,以網絡為基礎進行教學,而學生也基于網絡來學習。而在網絡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基礎與媒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教師與學生在對新聞傳播的理解必須要以互聯網環境為基礎。所以微教學體系下,對于新聞傳播的定義也需要基于網絡環境的運行模式。

2.模式與內容

在微教學的具體教學模式中,最常見的手段就是讓學生鍛煉自身的挖掘和探索信息的能力。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對于網絡信息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從浩瀚的網絡信息中尋找出有價值的信息才是難點所在。在課堂上,教師的最大作用在于提出不同的案例,讓學生自己去發掘案例中具有價值的關鍵點,然后將這些關鍵點提煉編輯,達到新聞編輯的效果。

微教學的內容與傳統新聞內容不同,從微媒體時代的信息特征來看,并沒有絕對的新聞,只有絕對的關注點。好的新聞還需要更高的關注度來依托,否則一旦出現更吸引人研究的新聞內容,就會被其所干擾。所以在微教學的內容上,也應該由學生自己發掘符合公眾興趣的新聞點,加以網絡化的效果,使看似不起眼的事件成為新聞點。當然,雖然微教學的過程基于網絡環境,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脫離社會現實,要保證教學高于現實但又不脫離現實。

四、結語

科技的發展促使了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以互聯網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為基礎是新媒體時代的基本特征。而隨著移動終端的發明和無線網絡覆蓋率的增加,依托各種便攜式移動終端的微媒體又進入大眾視野。近年來比較火的微博、微信、微電影等都是微媒體的代表,對于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基本的理論學習外,更要緊密聯系社會變化。而教師則需要根據微媒體的一般特征來制定新的教學計劃,構建全新的教學體系,以保證專業課程教學的與時俱進。從教師到學生,都需要對微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規則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明確清晰的認識角度。

參考文獻:

[1]杜建華.“微”時代:表現、特征及傳統媒體的著力點—以紙媒體為例[J].新聞大學.2015年(02)

[2]陳八零.微媒體發展下新聞傳播專業“微教學”體系構建[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年(02)

[3]隋紅.簡析“微時代”的文化傳播特征—從以微博為首的“微媒體”說起[J].大眾文藝.2012年(01)

作者簡介:

陳八零(1980~),女,漢族,四川資中人,碩士,馬鞍山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昂娟,(1983~),女,安徽巢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多媒體網絡教育。

基金:2014年馬鞍山市軟科學項目:面向創新教育的高職微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研究,編號:rkx-2014-13;

2013年安徽省級教研項目“微媒體發展下新聞傳播專業“微教學”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13jyxm302)

新聞專業教學范文第5篇

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當代新聞改革過程中, 新聞專業主義對國內新聞業的規范意義愈發凸顯。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解決現階段的媒體業務素養和記者生存狀態問題, 對媒體市場化和專業化發展具有學理性意義和現實參照意義。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內涵

對新聞業而言, 專業主義意味著新聞業具有區別于其他職業的一整套穩固的制度和意識形態, 不僅包括從事新聞工作所必需的專業技能、行為規范和評判標準, 還包括一套關于新聞媒介的社會功能的信念, 一系列規范新聞工作的職業倫理, 一種服從政治和經濟權力之外的更高權威的精神和一種服務公眾的自覺態度。 (1) 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中國, 新聞專業主義都伴隨著媒介環境的變革, 經歷了構建和一定程度的消解。新聞專業主義精神不斷推動新聞業向前發展, 其自身也在此過程中得到不斷深化。

1. 新聞專業主義溯源

隨著西方新聞行業進入獨立報刊時代, 媒體脫離政黨的制約獲得了獨立的社會地位。在以新聞自由為基礎的媒介環境下, 媒體出現了為追求商業利益而極力迎合受眾的現象。19世紀末, “黃色新聞”盛行代表新聞自由的濫用達到頂峰。

與此同時, 新聞從業者認識到媒體內部絕對的新聞自由與社會信息傳播功能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沖突。新聞行業的倫理觀念和職業規范也隨之建立起來, 這為新聞專業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到20世紀中期, 新聞從業者普遍將“客觀公正”作為自己不斷努力逼近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理念。新聞專業主義作為新聞從業者自覺的對傳媒業絕對自由的一種反思, 成為其恪守的最重要的職業規范。

2. 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思想

新聞專業主義是新聞從業者的自律, 其核心思想是中立性和客觀性的職業態度, 以及為公眾服務的社會責任感。

歸納來說, 新聞專業主義的基本理念體現在:第一, 新聞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傳播新聞, 同時還要干預和推動社會。第二, 性質上是一個獨立專業, 因此, 它必須是自主的, 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賴任何的派別, 更不做政府的喉舌。第三, 新聞媒體的目的是為公眾服務, 并反映民意。第四, 靠自己的有效經營, 尤其是廣告來運轉。第五, 新聞媒體的約束機制是法律和職業道德自律, 尤其是后者。 (3)

(1) 中立、客觀

新聞從業者作為“把關人”, 需要站在中立的立場, 將觀點和事實分離, 以非黨派、非團體的報道方式還原新聞事實。“在新聞選擇的過程中, 是存在著‘主觀偏向’。這種‘主觀偏向’可以是個體, 也可以是組織的, 或者同時包括兩者。” (2) 但是, 中立性和客觀性是大眾媒介所需要具有的基本意識形態。

(2) 社會責任

媒體的公共服務精神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逐步確立, 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在1947年發表《自由與負責的新聞界》中正式提出了社會責任理論。新聞業的社會責任論源自新聞從業者自主對自己的社會使命的自覺意識, 是對新聞自由濫用和媒介自律缺失的一種校正, 強調的是“媒介應該將文化多元性置于首位, 成為所有人的話筒, 而不僅僅是精英群體和在過去控制著全國、地區或當地文化群體的話筒。” (4)

二、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困境

事實上, 在20世紀初國內興起的一系列大眾商業報刊就已經體現出明確的新聞專業主義傾向。不過, 這種新聞專業主義的引入并不是主觀的, 而是國內近代報人在新聞實踐過程中體現的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價值訴求。近代大眾商業報刊大多脫離政黨勢力, 敢于針砭時弊。其中, 《大公報》提出“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 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我國的首次踐行。

此后, 新聞專業主義的本土化歷程由于種種歷史原因而中斷, 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迎來第二次發展。“在中國新聞改革過程中, ‘專業主義’的理念和實踐, 卻成為重構媒介和新聞從業者的社會角色與功能、改變新聞從業者群體結構的重要象征資源, 具有‘解放’的作用。” (5)

但是, 伴隨媒介環境的變化, 國內新聞專業主義受到新聞消費主義和媒介雙重屬性的影響, 還由于新媒體興起導致的輿論格局變化而面臨諸多新問題。

1. 新聞消費主義與新聞專業主義的博弈

“新聞消費主義作為一種與新聞專業主義向左的價值觀, 是指傳媒著眼并致力于公眾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需求欲望和需求的創造和激發, 營造‘消費社會’氛圍。” (6) 在現代媒介的市場化經營中, 二者處于相互博弈并尋求平衡的關系中。

新聞消費主義使新聞行業的評判標準發生變化:從過去注重媒體公共性到重視媒體的盈利數額。媒體為了追求發行額、收視率盲目追求新聞熱點, 過度消耗新聞資源, 甚至制造虛假新聞, 造成媒體和記者行業的社會滿意度降低。在哈爾濱陽明灘大橋疏解工程匝道橋坍塌事故的初次報道中, 有些媒體以“陽明灘大橋坍塌”為題博取受眾的關注。記者在探明事故實質之前, 將“主體工程”和“疏解工程”的概念模糊化, 主觀上凸顯媒體的輿論監督力度, 但客觀上卻誤導了受眾的價值判斷。

此外, 媒體為追求經濟利益從中立的“把關人”變成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導致“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的產生。這致使新聞專業主義“社會責任感”的核心思想被弱化。

2. 傳媒業雙重屬性對新聞專業主義的制約

與西方資本主義媒介不同, 我國的新聞媒體具有政治性和商業性的雙重屬性, 這意味著我國的新聞專業主義不是純粹性的專業要求, 而受到我國政治體制和新聞制度的深刻影響。

這種“中國特色”的新聞專業主義以傳達黨的方針政策以及國家重大新聞的發布作為媒介的主要任務, 強調以宣傳為輿論導向。在溫甬動車事故、哈爾濱陽明灘大橋匝道橋坍塌事故等突發公共事件中, 政府部門依然通過對主流媒體強有力的引導, 實現轉變突發公共事件中負面輿論的目的。

從新聞從業者的角度來說, 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獲得專業成就的重要前提是馴從于黨報體制的內在要求, 這也與新聞專業主義的邏輯相悖的。

3. 全媒體時代新聞專業主義的重構

新媒體發展導致媒介環境的重置, 傳統媒體的中心地位被瓦解。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的首要保障的傳媒機構專屬權力逐步擴散化, 事件的信源渠道也迅速向網絡媒體擴散。其次,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身份受到瓦解, 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身份面臨著“草根傳播”和“公民記者”的挑戰, 新聞責任和理性也隨之旁落。

不過, 媒介環境的變化一定程度上為新聞專業主義的踐行創造了新的基礎。傳播渠道泛化, 媒介的信息承載量激增, 在客觀上有助于滿足公眾的知情權, 有利于主流媒體促使輿論的生成。但是, 另一方面也增強了輿論的不可控性。在這種情況下, 新型傳播主體缺乏專業性訓練、理性精神和自律意識, 個人的情感和價值判斷被大量混入了信息傳播的過程之中。

三、我國新聞專業主義價值規范的構建

從新聞專業主義的角度解決現階段的媒體業務素養和記者生存狀態問題, 對媒體市場化和專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的新聞專業主義需要實現新聞從業者自身和新聞法制規范的雙向構建。

1. 新聞行業及從業者的自律

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要求是新聞從業者加強自律意識。新聞從業者作為掌握話語權的特殊階層, 意味著這種自律比來自外界的他律更為重要。新聞從業者在新聞報道中需要找準新聞價值和新聞專業主義的平衡, 中立、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思想。

新聞專業主義不僅明確了媒介及其從業人員的角色定位, 還衍生出一系列職業精神標準。媒介及其從業者需要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將這種標準內化為自覺遵守的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

2. 國內新聞法制有待完善

目前, 我國尚未制定專門的新聞法, 對新聞整體工作實施監管的相關法規大多存在于憲法及有關法律法規中。國內新聞行業急需法律形式明確界定其權力范圍和履行的義務。

缺少專門和完善的新聞法律, 一方面使新聞工作中采訪權等其他權利難以獲得依法保障, 涉及名譽、隱私等問題難以解決, 新聞行業的專業性地位極易受到質疑;另一方面, 對新聞從業者的新聞傳播活動缺少法制性的監督和規范, 這也是國內新聞專業主義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

摘要:新聞專業主義作為媒體業務運作的重要原則, 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自覺規范和約束。我國新聞業的運作體現出明確的新聞專業主義, 但仍然面臨新聞消費主義、媒介雙重屬性以及新媒體發展引發的輿論格局變革的影響。在明確新聞專業主義國內發展現狀的基礎上, 本文進一步探究了新聞媒體如何通過踐行新聞專業主義提高媒體業務素養, 轉變記者生存狀態。

關鍵詞:新聞專業主義,新聞自由,新聞消費主義,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黃旦.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2]吳飛.新聞專業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3]斯坦利·巴蘭, 丹尼斯·戴維斯著, 曹書樂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和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4]張立勇.新聞專業主義對中國新聞業的參考價值[J].對外大眾傳播, 2006.

[5]鄒曉曉, 何川.新聞消費主義對新聞專業主義的消解[J].中國傳媒科技, 2012 (12) .

[6]谷桂林.從新聞專業主義論我國記者職業精神的建構[D].鄭州大學, 2009.

上一篇:專業英語教學下一篇:專業教學改革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