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

2023-03-25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管理經濟學;專業碩士;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改革,專業學位碩士(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作為一種新的學位類型,以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的專門技術人才為目標。自2005年全國首次招收專業學位碩士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1]。根據教育部的最新數據統計顯示,目前研究生招生總量已經達到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比例接近1∶1。因此,專業碩士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工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碩士(會計碩士,資產評估碩士,工程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等)的核心基礎課程《管理經濟學》,其教學內容、模式、手段就面臨著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必須對現有課程教學進行改革,以此來適應社會對專業學位碩士“以實踐為導向”的新要求。本文作者將從自己的教學實踐出發,分析工科院校專業碩士《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思路和建議。

一、專業碩士研究生《管理經濟學》課程的特點

(一)專業學位碩士開設《管理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

《管理經濟學》是高等學校經管類專業碩士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是學習其他經管類課程的基礎。因此,針對專業學位碩士開設該課程是十分必要的[2]。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培養學生的基本經濟學素養?!豆芾斫洕鷮W》本質是隸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應用”兩字強調以實踐為導向,這與專業碩士設置的基本要求是高度吻合的。雖然隸屬于應用經濟學,但也需要掌握基本的經濟學思維方法,通過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理解機制、均衡、效率、福利等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研究視角,培養良好的經濟學直覺,為學以致用奠定堅實的基礎。(2)管理經濟學是管理學與經濟學的有機結合,其強調經濟學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一般認為,經濟學是管理學的基礎,而管理學是經濟學實踐應用的產物。因此,對經管類專業碩士開設《管理經濟學》課程,既有學科關聯的需求,又有理論指導實踐的需要,因此,設置這門課程對培養經管類專業學位碩士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意與《微觀經濟學》的區別與聯系

在《管理經濟學》的教學中經常會碰到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課程中大部分的內容與《微觀經濟學》是相同的,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容易出現兩門課程教學邊界不清的問題[3]。實際上,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管理經濟學是運用微觀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企業管理決策的科學,其最終落腳點在決策(decision making),這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提出的“管理就是決策”的論斷不謀而合。此外,兩者研究的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是抽象的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管理經濟學則研究的是具體(現實)的企業,以追求企業的價值最大化為目標[4,5]。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管理經濟學強調決策環境的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其更接近于真實狀態,而微觀經濟學則假設信息完全已知的理想狀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真正將課程建設成為連接微觀經濟理論與管理實踐之間的紐帶和橋梁。

(三)工科院校專業碩士《管理經濟學》的教學特點

不同于綜合性院校和財經類院校,工科院校專業碩士課程更偏向于工程經濟學,面對的對象更多的是服務于制造型企業的經濟管理人才。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應符合企業生產實踐與運作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應該著重講授生產決策分析、成本利潤分析、定價實踐、投資決策等和生產企業密切相關的內容,而對教材中所涉及的福利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等與企業實踐關聯性較弱的章節可以采取適當弱化方式,使得課程的教學更有針對性,突出工科院校的行業特點。同時,由于工科院校學生通常具有較好的數學基礎,因此可以適當地增加企業的市場需求估計和預測方面的定量分析的內容,提高學生的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的能力,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專業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要求。

二、當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

(一)缺乏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材,職業性不夠突出

目前,市面上雖有不少《管理經濟學》的研究生教材,但針對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教材卻很少,并且缺乏統一規范的教學大綱。因此,大部分教師只能從現有學術型研究生教材中選取部分內容進行講授,這樣顯然與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是不相符的[6]。因此,筆者建議應組織一批既有較強經濟學理論素養,同時又具有一定企業社會實踐經歷的雙師型教師來編寫符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需要的教材,設置規范化的課程教學體系和內容,突出職業性,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沒有考慮專業碩士的實踐導向,過分強調經濟學理論模型的推導

在現有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專業碩士以實踐為導向的培養目標,把專碩當學碩來培養,過分強調經濟學理論模型的推導,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數學模型的分析,而沒有強調模型背后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寓意。一方面,這樣會使本就經濟學理論基礎薄弱的學生面對復雜的數學推導失去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這樣也就背離了專業碩士培養的目標。

(三)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專業背景,忽視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

不同于其他類型的專業碩士,經管類專業碩士的來源比較廣泛,各種專業背景的學生都存在,有的學生可能有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有的理工科背景的學生可能從未接觸過經濟管理類的相關課程。此外,有的學生有企業實踐的工作經驗,而有的則是剛剛畢業的應屆生。因此,只有在全面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的情況下,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個性化的需求。這是目前大部分院校專業碩士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

三、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一)結合工科院校的行業背景,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內容

工科院校通常具有較強的行業背景,以作者工作的武漢理工大學為例,就是一所行業特色十分鮮明的工科大學,培養的畢業生大部分服務于建材、汽車、船舶三大行業。因此,在經管類專業碩士的《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學校的行業背景特色,緊密對接行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在教學中要融入行業企業的案例來進行教學,為學生今后進入相關行業工作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對實際管理決策問題的分析能力

管理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多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通過案例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背后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同時,采取項目驅動教學法,讓學生組成調研小組,到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發現企業中存在的管理決策問題,通過所學課程,撰寫調研報告,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和建議,“在做中學”,充分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以此來增強學生對現實企業管理決策問題的分析能力。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目前,伴隨著互聯網與大數據的蓬勃發展,教育資源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態勢,各種網絡教育資源不斷涌現。因此在課堂教學的同時,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如慕課(MOOC)、愛課程(Icourse)、超星學術視頻等。使學生能夠從多種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課程的知識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促進線上和線下教學的融合,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加強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更多雙師型教師

當前高校大部分從事《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的老師較為缺乏企業實踐的經驗,導致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現象,紙上談兵,脫離實際是存在的典型和共性問題。建議加強課程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教師到企業實踐,熟悉企業生產運作管理以及決策的流程,將企業實踐的內容、經驗和體會融入到課程的教學中去,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教材,編寫案例教學庫,培養造就一批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真正體現出《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實踐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四、結語

在工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學位碩士《管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運用管理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解決現實企業的管理決策問題的能力,以此來體現國家設立專業學位碩士“以實踐為導向”的初衷。如何在傳統課程教學的基礎上,融入“實踐”導向特征,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是當前每一位從事專業碩士研究生《管理經濟學》教學的教師都應積極思考的問題。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建議,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工科院校經管類專業碩士《管理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點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程博.管理經濟學教學模式研究——基于會計專業碩士(MPAcc)教育角度[J].財會通訊,2009,(9).

[2]原長弘,佘健華.怎樣提高EMBA“管理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與效率[J].中國大學教學,2012,(10).

[3]宋耘,毛蘊詩.論管理經濟學在工商管理學科中的地位——兼論管理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聯系與區別[J].高教探索,2017,(10):009.

[4]吳德慶,王保林,馬月才.管理經濟學[M].第6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黃銳.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35(11):88-94.

[6]陳章武.管理經濟學[M].第3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新工科;實踐平臺;實踐教學體系

一、研究背景

新工科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經濟發展新態勢做出的主動應對,也是我國為推動科技、產業變革所做出的積極承諾[1-3]。從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即“天大行動”,提出著名的新工科六問[4],到如今新工科已經發展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抓手,新工科在高等教育改革實踐層面的探索和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工科建設明確指出,實踐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實踐教學體系對于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來說,意義重大[5-7]。結合“天大行動”新工科六問,我們思考新工科背景下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得出新工科理念指導下實踐教學六問,如圖1所示。近年來,我們嘗試按照其中“幾問”做了探索性工作,重在構建有效提升人才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以符合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發展需求。

二、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新產業革命發展與深化對機械類精英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創新能力是機械類精英人才的核心素質,如何培養人才的工程創新能力成為近年來工科高校教學改革的主旋律。然而現有實驗內容與行業企業實際和新經濟發展脫節,未能將復雜工程案例、前沿科學技術有機融入實驗教學體系,重理論,輕實踐,尤其是創新訓練嚴重不足,難以滿足“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國家級戰略對機械類人才知識體系的要求。

(一)實踐平臺的建設由課程決定,偏離產業需求

現代科技快速發展,如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基因工程、核技術等新技術和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產業相關的新興工科專業和特色專業集群被大力發展,在工科類教學體系中的比重逐漸增大。在此情況下,本科實踐教學往往呈現出“變量小”“滯后強”的特點。傳統的實踐平臺建設往往取決于課程設置,即有什么樣的課,就設置什么樣的實踐平臺,而目前大部分的工科課程體系設置都過于陳舊,遠遠偏離了產業需求。只有問產業需求建立實踐平臺,才能配合更新改造傳統工科專業,服務于新工科專業建設。

(二)實踐內容由實踐平臺決定,跟不上技術發展現狀

工科專業往往根據已有的實踐平臺設置實踐內容。而當今技術飛速發展,與理論課程相對應的工科實踐平臺的設計、生產、運行周期較長,無法與時俱進,平臺陳舊則實踐內容陳舊,很難跟上科學技術發展現狀。將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行業對人才培養的最新要求引入實踐教學過程,即問技術發展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及實踐知識體系。

(三)實踐方法由實踐內容決定,不考慮學生理解與掌握程度

由于目前大部分工科專業的實踐內容都偏于對理論教學的支撐,多為驗證性實驗,而面對全新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要求,以驗證為主要目標的傳統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勝任新興專業的需求。實踐環節的本意是配合理論教學,結果驗證性實驗枯燥無味,對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點幫助不大,很難令學生對實踐內容深度掌握。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應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實踐教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諸如虛擬仿真等技術創新工程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貫穿到實踐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

(四)實踐系統管理機制陳舊,學校推進但不跟進

盡管目前各高校都積極推薦國家級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和虛擬仿真中心的建設,但重點都放在了中心的硬件建設上,相比而言,實踐系統的管理機制建設卻較為緩慢,學校層面盡管制定了相關政策,但執行不暢,導致實踐管理系統陳舊,招聘機制、考核機制、晉級機制等多年未變,難以調動實踐系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新性。因此,學校層面要積極跟進管理機制改革,同時實驗中心也要主動作為,發揮中心職能作用,積極開展機制改革探索工作。

(五)實踐體系自娛自樂,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形式化

多年來,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都僅限于校內,不走出去,也不請進來,自娛自樂。近幾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思想被引入人才培養模式,作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最佳載體,實踐教學體系應在此方面進行深度思考,拿出可行方案。首先,將實踐環節的地點設置到校外,不應僅限于實習實踐環節,對于理論課程的實驗環節也應該走出去;其次,應充分利用教師的科研優勢和企業的產業優勢,依托師資力量和已有的實驗教學中心,由行業領軍企業冠名,在高校內建設工業級實驗實踐平臺。最后,該平臺除硬件建設上與企業內工況保持一致外,還應該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以線上或線下的方式走入實踐課堂,構建有實際內涵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六)實踐體系難以契合國際標準

目前,很多課程的建設過程已經能做到對標國際,包括教材選用、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甚至師資。但實踐體系一直以來都難以契合國際標準,實踐平臺、實踐內容、實踐方法以及實踐管理體系等都很難跟進國際上高等教育的最新發展動態。實踐教學體系也應同步理論課程體系建設,著眼國際前沿,以面向未來和新工科建設為追求目標,努力構建具有一定國際化水平的實踐教學體系質量新標準。而依托虛擬仿真等信息化技術,實踐教學可實現向全球高校開放,一方面通過與國際同行交流加強實驗實踐平臺與內容的國際化建設水平,另一方面推動教育資源全球共享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的引領、示范、輻射作用。

三、面向新工科的實踐教學體系

從2017年2月的“復旦共識”[8]開始,至2017年4月的“天大行動”,到2017年6月的“北京指南”[9],伴隨著一系列的指導及建設性政策發布,新工科建設有雨后破竹般在各高校相繼展開。作為工科優勢高校,大連理工大學也同期推進了新工科建設工作,尤其是機械工程學院,更是以“機械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工程訓練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建設載體,歷經三年多的時間,在實踐體系建設方面,做了部分探索性的工作。

(一)面向新工科的工程新素質

通過深入分析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面向未來的新工科人才培養需求現狀發現,新工科人才要具有三種共性能力特征,即以端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技倫理觀為代表的人文素養,以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寬泛的交叉技術領域為主的知識與技術能力,以無限的創新潛質、終生具有的科研興趣與好奇心為代表的創新精神?;谛鹿た迫瞬诺纳鲜鋈齻€共性能力特征可知新工科人才應具備的關鍵素質,主要包括:社會素質(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專業素質(專業知識、工程實踐)、創新素質(工程研究、求知探索)等。

(二)新工科實踐平臺建設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在深度分析新工科人才的共性能力特征及關鍵素質的基礎上,按培養新工科人才關鍵素質的類型,空間上校內外協同,時間上貫穿本科四年,探索性建設了四類實驗實踐平臺。

1. 校企協同實踐平臺

探索企業參與開發和建設的專業實踐平臺的可行途徑,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綠色制造、“互聯網+制造”等領域由校企聯合開發的教學資源,針對新工科專業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和對新工科專業工程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上的新要求,推動教學實驗環節的再造和升級。充分依托校內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并與國際知名企業聯合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從而實現學生實踐能力的多層次逐步提升,多學科融會貫通,使學生不僅具有實踐能力,更具有大工程觀念。該平臺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面向理論課程的企業實踐平臺。針對理論課程教學,以實際工程問題為切入點,建設圍繞理論課程的企業實踐平臺,把理論內容移至企業現場,由校內教師和企業工程師聯手為學生打造走進企業的理論課程。該平臺的建設將被動式知識灌輸模式改變為以課程創新任務為主的引導模式,將以理論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為以實踐應用為目的從課堂到企業的實踐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事半功倍。

(2)集中授課與分散指導相結合校企雙導師畢業設計模式。實施貫穿選題、指導、答辯全過程的校企協同畢業設計管理與指導模式。在選題階段,校內導師與企業專家聯合提出具有企業實際背景,即來自于真實世界的畢設題目。在畢設進行過程中,聘請企業專家針對常用的現代工程軟件進行集中培訓,并在隨后的使用過程中給予分散指導。最后,由專家對常用科技文獻撰寫軟件再次進行集中培訓,并參與最終畢設答辯環節。這種集中-分散-集中的畢業設計模式綜合鍛煉與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3)以解決實習企業現場工程問題為導向的生產實習模式。提出以促進學生知識運用為目的、以解決企業現場工程問題為導向的生產實習模式。實習前校企指導教師之間充分溝通,提煉工程一線實際問題。通過企業現場授課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工藝流程、生產水平、工藝原理等基本背景知識,并分組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實習過程中,企業導師參與實習準備、指導、討論、答辯全過程。這種校企深入合作的生產實習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實踐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工業級實驗平臺

為培養社會素質和專業素質,聘用企業工程師參與平臺建設規劃,在校內實現對工業現場的真實復現和工程訓練的立體化全方位教學,在工程實踐中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學生在實踐中可針對這些具有工程背景的技術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思路,并進行實踐驗證,一方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實際解決方案的對比,分析各自方案的優缺點獲得進一步提升。該平臺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以力士樂DS4液壓系統為代表的裝備設計與

控制類實驗平臺。以工程實踐典型案例為依托,抽取出適用于理論教學的內容,從工程角度出發,教師提出技術要求,并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步驟。按照工業標準建設實驗室,搭建工業級實驗平臺,學生根據自行設計的實驗步驟論證可行性后在工業級實驗平臺上獨立完成實驗,以此引導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自身的創造性和實踐動手能力。這種選取工程真實案例作為實驗教學內容的裝備設計與控制類工業級實驗平臺,能有效實現對學生的工業級訓練,提升學生的工程意識和專業素養。該平臺還將虛擬仿真與工程實驗深度融合,以企業實際工程項目為牽引,以學以致用為目標驅動,將虛擬仿真技術引入液壓教學環節,用線下工程實驗來驗證線上虛擬仿真結果,有效解決了無法高效利用先進實驗設備開展創新性實驗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該平臺為國內首次將線上虛擬仿真技術與線下工程實用平臺融合為一體,可實現遠近程交互式專業知識學習的實驗教學成果。

(2)以全開放制造島式FMS為代表的先進制造實

驗平臺。以企業為依托,建設了能體現現代重大裝備制造企業現狀的“全開放制造島式FMS實踐教學系統”,該系統是目前國內首個基于先進實驗教學理念而建立的大型工業級的柔性制造系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具有開放性、創新性和可參與性的實驗平臺,培養學生“工業4.0”的智能制造理念,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強化了基本技能,增加了實踐動手訓練機會,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目的。

(3)以虛擬焊接和交互式學習系統為代表的虛實結合工程訓練平臺。在工程訓練的焊接環節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將焊接操作過程虛擬化、仿真化,學生可以通過虛擬焊接設備調節電流/電壓參數、焊接距離、焊條角度等,模擬出真實焊接的效果?;谠鰪姮F實AR技術的實訓教學系統將傳統意義上的二維圖轉變為可識別的三維模型,即將加工圖紙與加工實體直接對接起來,學生可通過手機端應用程序APP,對相關圖紙進行掃描和手指操控,在屏幕上查看加工零件的三維圖、加工工藝流程圖和設備操作安全須知。

3. 科教融合實踐平臺

為培養創新素質,將學科內若干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的實驗內容和創新型實驗裝置,促進學生了解和掌握機械制造領域的前沿技術,建設了科教融合實踐平臺。該平臺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以開放式機械工程測試、機械振動測試、起重機械高速動態應力測試等系統為代表的機械測試類平臺。以學科優勢促進實踐教學改革,構建了獨具特色的基于科研成果轉化的實驗項目及其平臺,自主研發了“面向重大裝備關鍵部件重載作用下的應力應變測試實驗裝置”“機械振動測試試驗臺”“起重機械高速動態應力測試系統”等科教融合的實驗平臺,內容先進,訓練綜合,有利于本科生了解和掌握機械制造領域前沿技術。

(2)以裝配緊固技術實驗系統為代表的機械設計類平臺。該平臺主要包括緊固件幾何參數及形貌檢測、緊固件摩擦系數及軸向力檢測、緊固件防松脫特性檢測、緊固裝配工藝試驗、緊固系統動力學等部分,采用理論為基礎、試驗為支撐、任務為導向的實驗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測試、分析和設計能力。

4. 自主創新實踐平臺

為培養創新素質,提供固定場地和實驗設備,形成學生自主創新實踐平臺。面向國內外科創競賽,建立團隊式管理模式,以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起重設計大賽等國賽為牽引,強化對學生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該平臺主要建設了以下內容:

(1)以工業機器人和機電一體化實現為主的控制實驗系統。“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明確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中實現柔性自動化的基礎設施。針對部分理論課程及綜合性實驗項目,搭建了機器人作業、恒力維持及視覺跟隨系統及其配套模塊。除理論課程及綜合性實驗外,該類控制實驗系統也為創新創業及畢業設計提供平臺支撐。

(2)以服務學生自主創新、面向科技競賽為主的機械創新平臺。學生競賽是檢驗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競賽,學生能將理論所學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以競賽和獲獎為目的,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創新大賽與大學生創新項目結合,搭建以服務學生自主創新和面向科技競賽為主的機械創新平臺,探索出一種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對培養學生在重大裝備的創新設計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結束語

結合新工科六問,提出了實踐教學六問,旨在建設培養人才工程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經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嘗試著回答了六問之一二,建設了四類實踐教學平臺,包括校企協同實踐平臺、工業級實驗平臺、科教融合實踐平臺和自主創新實踐平臺,致力于人才工程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前期建設基礎之上,我們將會秉承新工科理念,繼續建設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實踐教學體系,為新工科建設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顧佩華.新工科建設發展與深化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9(9):10-14.

[2]劉坤,陳通.新工科教育治理芻議[J].中國大學教學,2020(1):37-41+64.

[3]李君,陳萬明,董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路徑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2):29-35.

[4]“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4/t20170412_302427.html.

[5]劉媛.大學生創新實踐教育多層次培養方法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6(S1):177-178.

[6]鄭家茂,熊宏齊.圍繞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建設開放創新的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94-97+116.

[7]常維亞,邢鵬,趙莉.探索建立研究型大學本科實踐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4(9):24-25.

[8]“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2%80%9C%E6%96%B0%E5%B7%A5%E7%A7%91%E2%80%9D%E5%BB%BA%E8%AE%BE%E5%A4%8D%E6%97%A6%E5%85%B1%E8%AF%86/20612927?fr=Aladdin.

[9]新工科建設指南(“北京指南”)[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7-06/13/c_129631611.htm.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重新進行物理學與物理實驗課的教學設計,助力創新、創造、創業的“三創”型人才培養?又如何在有限的培養時間內平衡物理工程教育的時效性與體系性的矛盾,取得較優化的復合人才培養效果?我們通過一門文科物理實驗課程進行了探索:學生需要掌握電子測量與傳感器領域的技術技能,并通過設計傳感器的應用場景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該課程是對大學物理實驗課進行知識結構優化,降低選課門檻,簡化理論模型,拓展實用功能的改革。

關鍵詞:新工科;翻轉課堂;文科物理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同時也是自然科學和現代工程技術的基礎。對于任何專業,物理與物理實驗課都是一門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科學思維方法和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礎課。為適應國家今后發展新興產業的需求,我校對如何培養“三創”型人才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叭齽摗奔磩撔?、創造、創業,具體包括三個目標:具有創新意識和適應創新要求的能力;具有創造思維和開展創造性活動的能力,具有創業精神和實現創業的能力。為達到這個目標,我校要求學生要完成“三個一”的任務,即修讀一門創業課程,完成一份創業調研報告,撰寫一份創業計劃書。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重新進行物理學科的教學設計,助力“三創”型人才培養,成為了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

由于文科學生物理基礎相對薄弱,也沒有先修大學物理課程,因此在基于分層次物理實驗教學而開設“文科物理實驗”課程時,大部分高校會在演示物理實驗的內容中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內容來開展教學。這樣能激發文科學生學習科學、完成實驗的興趣,并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自然科學的信心。然而對于工科院校而言,我們認為這樣的課程內容過于局限在現象上,與工程技術的現實脫節,并不能為學生在后續學習中的“三創”任務打下實質性基礎。

1 新工科背景下的文科物理實驗需求與探索

為推動工程教育改革創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共同探討了新工科的內涵特征、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我們關注到“共識”中體現國家對新興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總結繼承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深化工程人才培養改革,發揮自身與行業產業緊密聯系的優勢,面向當前和未來產業發展急需,主動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促進現有工科的交叉復合、工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積極發展新興工科,拓展工科專業的內涵和建設重點,構建創新價值鏈,打造工程學科專業的升級版,大力培養工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人才,服務產業轉型升級?!?/p>

考慮到在經管外語體藝等文科專業的物理類選修課程中融入先進的工程學科實用性的成果,既有助于擴展新興工科應用領域,也利于復合人才培養目的。然而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科學體系的建立卻并非在一朝一夕。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周期內平衡物理工程教育的時效性與體系性的矛盾,取得較優化的人才培養效果?

新工科建設“天大行動”中提到2020年直接面向新經濟的新興工科專業比例達到50%以上,其中物聯網應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與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空天海洋等新新工科產業均與物理學與電子信息技術的交叉復合密不可分。因此如何更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打通“最后一學里”;以及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將成為新工科背景下物理實驗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們認為在新工科背景下開設的文科物理實驗課,一方面要優化知識結構,降低選課門檻,簡化理論模型,拓展實用功能,讓學生學有所用;另一方面又要能結合本校實際,面向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同時還應打破專業大類限制,通過不同知識背景學生的思維碰撞與互助協作達到復合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的。能實現這些功能的課程,也可以為學生在后續“三創”學習環節完成創業調研報告和創業計劃書等任務提供支持。

基于上述思考,在現有的物理實驗教學基礎上,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探索與實踐,其中最主要的是開設面向本校工商管理、外語、體育專業學生的獨立實驗通選課《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我們以該門課程為載體,通過對原有物理教學實驗室資源的整合,通過對授課過程的分段評估,對來自不同專業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初步實現了低門檻的物理實驗分層次教學,也達到對復合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

2 《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的組織與實施

《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于2014年9月開始面向我校五山校區文科類學生選課,計2學分,32學時,包含實驗課(計24學時)與開放實驗室的“翻轉課堂”環節(計8學時)兩部分。歷年開設規模在每班10-20人之間。我校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開辟一間教學實驗室按一人一臺/套配置實驗儀器。該課程的任務是使文科學生在大量的實驗實踐中快速掌握電子測量領域的技術技能;同時,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解決小型產品開發問題的假設中進行自主探索,并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實驗態度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設計如圖1所示。

該門課程的第一階段,教師會使用自編講義教學,重點在實用電子測量方法的講授與大量規范化的測量實驗練習。課程首先按電類實驗室的安全準入要求,講授實驗室供電與消防安全知識;然后,集中講授計算機數據分析與處理、常用儀器儀表使用、測量測試方法、常用傳感器、集成運算放大器、數據采集、虛擬儀器儀表等內容。該階段內容講授為24學時,需學生在實驗室一人一臺/套獨立完成實驗記錄與撰寫報告,實驗完成情況得分按60%計入學期總評。

在課程的第二階段,教師設計若干個與傳感器應用相關的研究性、探索性的開放實驗題目,讓參與課程的學生通過2-3人組隊完成?!胺D課堂”的教學方式就是在該階段開展。學生在該階段不但要運用第一階段所學知識,選用至少一個傳感器進行開發和調試;還需要查找資料選用合適的儀器設備制定實驗方案;進一步需要構思一個傳感器的應用場景并進行可行性探索;最后還要按組完成一份聯名報告和一份PPT參加課程答辯。第二階段的完成情況按40%計入學期總評。

《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就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分散獨立練習和第二階段的項目化的小組協作訓練,使學生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最終完成自己的作品,學有所用。

3 “翻轉課堂”教學設計

“翻轉課堂”的學習方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授課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前主動學習、思考問題,教師在課中則集中精力為學生解決問題,學生課后還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總結與評價。該環節設計8學時。

我校是一所理工類綜合性研究性大學,理工類學生有較強的理工科實踐學習背景,然而經、管、外、體、藝等學生因專業原因,甚少機會接觸理工類實驗室,學校的工科背景并不能讓他們獲益。我們對《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課程的“翻轉課堂”設計,就是從已有的物理實驗教學基礎中,提煉規范化的科研訓練素材重新進行教學組織:即以電子測量產品的開發為學習線索、結合傳感器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面向現實應用場景進行創新教育。

具體要求選課學生分組確定所要使用的傳感器,班內每組之間不重復;然后運用第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制定測試和開發方案,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方案修改與完善;隨后在實驗室進行該方案的執行與調試;最后小組需要提交一份包含元器件工作特性測試、電學量輸出轉換原理、元器件測量結果的呈現方式、作品的拓展應用等要點的實驗報告。雖然運用“翻轉課堂”的學習環節只計8學時,但實際上實驗室面向全體選課學生隨時開放,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實驗的時間遠超出8學時。課程最后設立公開答辯,由任課教師團隊與學生代表共同評價計分,答辯結果按40%計入學期總評。

有41名來自本校工商管理、外語、運動訓練等文科專業的本科一、二年級學生選修了課程,選課學生專業背景多樣化,知識基礎也不均衡。在這種條件下開展工科特色極強的電子測量與傳感器應用的實踐教學具有相當的挑戰性。而在老師的耐心啟發與細心指導下,學生普遍對能夠完成自己的作品感到興奮和鼓舞,而且最終課程作品極具創意:有利用熱敏電阻、光敏電阻開發的各類報警裝置,利用熱釋電元件開發的非接觸溫度測量裝置,利用壓電陶瓷開發的振感開關,利用紅外探頭復制遙控器按鍵的數字編碼等;也有運用霍爾傳感器開發的自行車碼表,利用光纖彎曲損耗開發的位移傳感裝置等。

經過這個環節的學習,學生深切感受到科研成果的來之不易、體會到科研人員的艱苦,有學生在課程報告中就感悟到:“雖然小組成員都是屬于偏文科的學科,但是通過這門課程,我們學到初步的電子測量的知識,也了解到了關于實驗安全、用電安全等非常實用的知識,受益匪淺。同時在實驗課上,培養了我們更加嚴謹、開闊的思維,還有嘗試到從不相信自己能完成,到一步步探險尋查最終成功的樂趣!”

4 教學效果與評價

參與課程講授的老師,全部來自大學物理實驗技術團隊?!犊茖W實驗訓練(電子測量)》由于具有與《大學物理實驗》等課程優勢互補的特點:首先提供選課學生零基礎的準入門檻;其次專注于電子測量與傳感器領域規范的科研訓練目標;最終以實用作品的開發為導向,提供學生由淺入深、項目化、團隊化的學習體驗,特色鮮明。因此參與課程的教師,會有新鮮的教授體驗,而后又可以反饋于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實現不同課程間資源的良性互動;我校物理教學實驗中心也通過教學主題的切換,促使物理教學實驗室從單一基礎實驗教學功能逐漸向多樣化、靈活化的特色方向發展。

《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課程開展的難點,在于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文科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掌握工程技能、形成工科思維、并初步達到“三創”的要求。我們希望選課學生既學習到實用技能,同時也能了解測量測試類產品開發的過程,了解電類實驗室的日常運作,最終也希望他們能成長為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從實施效果來看,所有選課學生均能較好地掌握課程第一階段獨立練習環節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在第二階段才能夠完整地參與一個測量測試作品的制作與調試過程。就最終提交的作品來看,兼具實用性與趣味性,對文科學生而言,難能可貴。由于該課程注重過程評價,并且對兩個教學階段的評價方式也有區別,因此能夠較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學生對該類型實驗課的參與感、認同感也明顯增強。課程結束后,通過華南理工大學教學管理系統反饋的選課學生對該門獨立實驗通選課的評教得分為4.727分(滿分5分)。

在我校2018年的教學質量抽查中,檢查組對該門課程的質量評價評語為:“教師仔細的設計并采用多科方式方法對學生進行電子測量的實操練習,培養,考核,考試方法多樣,批閱詳細嚴格……”最終質量評價總分為92分(總體抽查課程平均分為85.58,標準差為4.94)。

5 結束語

為配合我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三創”人才培養要求,我們從2014年開始開設了一門面向文科學生的物理實驗類課程《科學實驗訓練(電子測量)》。該門課程需要學生在32個學時之內掌握電子測量與傳感器領域的技術技能,并通過設計傳感器的應用場景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課程讓選課學生掌握了相應的工程技能、形成了工科思維、并初步達到“三創”的要求。

這種探索下,我們也獲得了有益的啟發。文科物理實驗課相比較理工類的物理實驗教學體系,是小型而靈活的課程,對其進行調整相對容易。而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在有限的高校人才培養時間周期內平衡物理工程教育的時效性與體系性的矛盾,取得較優化的人才培養效果,就必須依靠各方力量投入更多精力重構現有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以項目為導向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0-11.

[2]教育部.“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天大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24-25.

[3]教育部.新工科建設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20-21.

[4]陳佳洱,趙凱華,王殖東.面向21世紀,急待重建我國的工科物理教育[J].物理通報,2000,(4):3-5.

[5]王迎軍,李正,項聰.基于“4I”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5-19.

[6]項聰.培養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兼備的工程師——兼論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51-56.

[7]李文秀,畢穎,于三三,等.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8,(2):1-5.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是與設施農業聯系最緊密的本科專業,新農科背景下加強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產學研合作非常重要。本文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建設產學研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分析,對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提出了有關建議,并介紹了華中農業大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推進產學研合作的做法和經驗。

加強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落實新農科建設和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18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文件提出了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本科振興計劃全面啟動。為了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部2019年4月啟動實施了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決定于2019~2021年建設1萬個左右國家級和1萬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

2019年,新農科建設已奏響“三部曲”[1],“安吉共識”從宏觀層面提出了要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發展新農科的“四個面向”新理念,“北大倉行動”從中觀層面推出了深化高等農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動”新舉措,“北京指南”從微觀層面實施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的“百校千項”新項目?!叭壳睂訉舆f進、環環相扣,共同構成了新農科建設體系?!氨本┲改稀卑l布的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涵蓋5大改革領域、29個選題方向,包括“新農科建設發展理念研究與實踐”“專業優化改革攻堅實踐”“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改革實踐”“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實踐”“質量文化建設綜合改革實踐”5大改革領域,要求分別圍繞“理念怎么新”“專業怎么優”“人才怎么強”“協同怎么聯”“質量怎么提”來深化改革。

新農科背景下,加強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是具體落實“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實踐”改革的需要,需要重點解決“協同怎么聯”的問題,對于如何將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建設成一流本科和一流專業,如何培養出一流人才具有深遠的意義。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設施農業行業科研協同創新的需要

過去40年來中國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在經歷了發展初期(1979~1994年)、穩步推進期(1995~2006年)、快速發展期(2007~2016年)后,自2017年開始已經進入轉型升級期[2],一批與設施園藝有關的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發展迅速,但與設施園藝發達的荷蘭、日本等國相比,中國設施園藝的行業協同創新遠遠不足,特別是將設施農業行業人才培養與校企協同科技創新結合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亟需加強設施園藝行業產學研協同創新。2020年5月11日,科學技術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發布了《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企業面向長遠發展和競爭力提升前瞻部署基礎研究,支持企業承擔國家科研項目,要推動產學研協作融通,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貫通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因此在新形勢下加強設施園藝產學研合作,不僅是提高我國設施農業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創新能力的現實需要。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培養和提升本科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現實需要

設施農業行業用人單位普遍需要實踐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對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部分高校調研時發現,部分高校由于教學樓、宿舍等基礎設施建設擴張導致校內的教學實習基地空間嚴重不足,在校外建設了學生實訓用的教學實習基地,但距離學校本部都在50 km以上,學生到基地開展有關的實驗和實習訓練十分不便,這種情況下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受到很大影響;有些高校在校內建設了教學實習基地,但建設的溫室、大棚等設施比較簡易,缺乏配套的設施和裝備,和設施農業實際生產中的設施裝備差距甚遠,因此加強校外的教學實習非常必要,但由于課程安排時間的限制,目前很多到校外基地的教學僅僅停留在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式教學上,“看一下”“聽一下”“拍一下”的方式是這種參觀式教學過程中看演示、聽講解和拍照片的真實寫照,有的同學在參觀中還沒有認真聽講解和拍照,這種無法達到實訓的效果,因此高校加強與實力強的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非常必要和重要,通過利用行業龍頭企業的基地,改革現有的參觀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留在行業龍頭企業基地進行實訓和鍛煉,讓學生可深入設施農業產業一線接受鍛煉,對培養和提升同學們的實踐動手能力有重要意義。

加強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與設施農業有關的產學研單位迅速增加,有共同的合作需求

全國開設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的高校已有30余所,農業農村部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都市農業學科群都包括與設施農業有關的綜合性實驗室、專業性實驗室和區域性實驗室,涵蓋了與設施農業有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批與設施園藝行業生產有關的溫室公司、配套資材設備公司、設施園藝生產企業等發展迅速,與設施園藝有關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構架體系已經建立,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單位,設施農業行業用人單位有人才需求,此外設施農業行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而高等院校也需要建立成果轉化的示范基地,因此高校和行業龍頭企業,除了在人才培養上可以合作外,在科技創新上也有合作需求,產學研合作具備良好基礎。

設施農業行業的交流日益頻繁,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臺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行業學術交流日益頻繁,與設施園藝相關的協會或學會有中國園藝學會設施園藝分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設施園藝工程專業委員會、中國機械化協會設施農業分會等,相關的產業聯盟有中國設施園藝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國家設施蔬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蔬菜育苗產業聯盟等,每年舉辦的與設施園藝有關的會議也非常多,如中國設施農業產業大會、中國溫室產業大會、中國蔬菜育苗產業大會、設施園藝學術年會等,除了國內的設施農業行業交流外,近年來國內很多單位還到荷蘭、日本等國考察交流,設施農業行業的交流活動為國內設施農業有關的產學研合作搭建了良好平臺。此外近年來國內出現了大型溫室引進熱潮,社會資本紛紛進入設施農業領域,在國內建設了一批溫室和農業園區,國外的設施農業有關公司也紛紛進駐中國市場,這些溫室和配套裝備技術的引進也為設施農業行業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加強我國設施農業產學研人才培養的有關建議

積極探索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育人機制

加強產學研合作已達成共識,但如何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協同育人的機制還需要積極探索。很多產學研合作多數停留在科研項目上的合作,強調“企業出錢、高校和科研院所出力”,產學研的合作多數是技術轉讓、委托研究和聯合開發類型,多以“短、平、快”的合作項目為主,以局部的、階段性的合作方式為主,以解決一般性、臨時性的技術問題為主[3],這種合作多數是應用類項目的合作,很少能達到應用基礎研究的層次,基礎研究的合作基本沒有,這種臨時性和應用類的項目合作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所起作用有限。因此需要合作企業進一步加強對產學研深度融合對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作用的認識,有實力的行業龍頭企業應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應用基礎研究甚至基礎研究方面的合作,提升企業的原始創新能力,建議以科研平臺和項目為紐帶來強化合作,產學研合作可以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產業聯盟或建立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提供有關科研項目的經費,與高校開展長期穩定的合作,在產學研合作中融入人才培養機制,在老師指導下通過科研項目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由于設施農業行業龍頭企業眾多,企業對創新需求高,還可借鑒新工科的產教融合模式,如新工科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明確提出,要以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為平臺,匯聚600個企業支持2萬個項目,推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持續完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適應設施農業行業需求,增設部分課程和改革教學方式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設施園藝目前已經基本完成了規模的擴張,進入園藝設施的提檔升級和產業的提質增效發展階段,園藝設施結構與性能優化、設施園藝作業機械化、設施環境調控智能化、無土栽培的精準化、設施生產的綠色化是發展方向,設施園藝中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如與設施裝備開發有關的機器人和自動化控制技術,與設施作物生產有關的生長模擬與設施環境智能調控技術,與設施蔬菜專用品種選育有關的組學研究技術,與設施作物綠色生產有關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與設施園藝有關的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發展迅速,智慧設施園藝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建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適當增加一些新課程,刪去一些陳舊的課程,讓教學內容更符合設施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在教學方式上要采用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適應線上課程快速發展的趨勢,采用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MOOC+翻轉課堂教學相結合等方式,改革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華中農業大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探索實踐

搭建學研產協同創新育人新平臺

通過共建產業研究院、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等方式,積極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育人新平臺。與行業龍頭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了2個產業研究院。與湖北格林凱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格林凱爾華中農大精準農業研究院”,共同開展水溶性肥料的研制及其在設施農業中的應用與示范推廣,聯合組織召開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培訓工作,育苗肥已應用于全國2000多家育苗場。與武漢楚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華中農業大學楚為現代種業研究院”,共同開展蔬菜分子育種和設施蔬菜專用品種選育工作,合作研究的成果榮獲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研究院促進學校與行業龍頭企業的深度產學研合作,促進成果產出和人才培養。

充分發揮我校園藝林學學院有 10名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的優勢,與湖北格林凱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安信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偉麗種苗有限公司、武漢維爾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亞非種業有限公司、武漢楚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壽光蔬菜種業集團有限公司、江西貝嘉實業有限公司、湖北永耕農業有限公司等25家單位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將龍頭企業的基地作為產教融合示范基地,以此為依托開展本科生的創新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每年暑假組建學生實踐教學團隊,開展與崗位科學家同行活動,到合作企業開展深入調研、參與企業的生產實習等活動,培養和鍛煉同學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建立設施農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機制

通過“合作科研、合作發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學校加強與設施農業行業單位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探索出設施農業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機制:①合作共享機制。建立人才培養協同機制,共同研討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建研究平臺,共建課程,共同擬定學生實踐實習計劃和內容,共享師資,聯合指導學生實踐實習工作。②管理協商機制。學校與合作單位簽訂合作協議,與主要合作單位成立共建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等管理協商機構,建立協商制度和實踐實習管理制度,細化雙方育人職責,明確雙方的合作內容、經費投入、人員互聘、基地建設與管理、實踐實習管理等內容。③考核激勵機制。學生層面,將校外實習實踐作為必修環節,每年組織校外實踐實習交流活動,評選優秀團隊,激勵學生實踐;教師層面,將指導學生開展實踐實習、創新項目的情況作為晉升、晉職條件,評選優秀指導教師;對管理效果好的合作單位,納入產學研合作重點建設基地,選聘對方專家任我校兼職導師,選派優秀教師擔任企業顧問,開展橫向項目合作,推薦優秀畢業生到合作企業工作,激發雙方合作積極性。

依托科研平臺,采用“六早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建有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果樹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馬鈴薯生物學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華中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國家柑橘育種中心、國家蔬菜改良中心華中分中心、國家果樹脫毒種質資源室內保存中心、湖北省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北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有精良的實驗儀器設備和配套的溫室大棚等田間設施,師資力量雄厚,骨干教師承擔了一大批科研項目,為本科生開展科研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條件,依托科研平臺,指導本科生積極參與老師們的科研項目,同時指導本科生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和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在科研創新訓練上,采用“六早模式”,即通過早進實驗室、早進課題組、早參與項目、早閱讀文獻、早聽學術報告、早參與組會討論來培養和提升同學的創新能力,將學校的師資優勢和科研平臺優勢與本科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將科研訓練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2011年以來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主持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17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 75項。學科教師還充分利用自己承擔的科研項目,指導本科生開展相關項目科技創新工作。學生共獲得省級獎勵14項,9篇畢業論文被評為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2018年我校組建的團隊參加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組織的城市溫室設計大賽獲得最佳項目提名。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學生29人次獲得湖北省和華中農業大學暑期社會實踐獎勵。近5年,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同學報考研究生錄取率為 40%左右,培養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大量畢業生參加工作就能上手,受到用人單位歡迎,許多人已經成為企業的骨干力量,表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新農科建設推出“北京指南”[J].中國農業教育,2019,20(6):104-106.

[2] 齊飛.在歷史的回望中走進新時代——設施園藝產業四十年變革與發展[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9,39(25):15-17.

[3] 呂建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新型“舉國體制”的重要環節[J].經濟導刊,2020(Z1):42-45.

*項目支持:湖北省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2015),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2019),華中農業大學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2020)。

作者簡介:別之龍(1970-),男,湖北松滋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設施蔬菜生長發育與調控。

[引用信息]別之龍.新農科背景下加強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產學研合作的思考[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13):78-82.

工科碩士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內蒙古工業大學物理教學團隊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教學模式改革,提出傳統教學與網絡自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演示實驗相結合、技能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且進行了探索與實踐;針對不同專業開設不同學時、不同教學內容的物理類課程,選用統編教材與自身學時不匹配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自編教材體系的完善和立體化教材的建設;針對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的情況,制定了青年教師培養方案和團隊教師“互聽、互評課”制度,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形成教學團隊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經過實踐檢驗,從以上三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效果顯著。

關鍵詞: 教學模式 教材體系 教師隊伍 教學團隊建設

為進一步推動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創新能力,我們總結了大學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包括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積極性不高、教師與學生溝通不足的問題,統編教材與本校不同專業開設不同學時、不同內容的物理類課程不相匹配的情況,以及青年教師教學經驗相對不足的情況。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以工科物理教學團隊建設為依托,進行了全面的探索與實踐。

針對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積極性不高、教師與學生溝通不足的問題,提出傳統教學與網絡自學相結合,理論教學與演示實驗相結合,技能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改革,還設立了大學物理單科成績優秀獎,并且在以上各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1,3]。(一)傳統教學與網絡自學相結合建設大學物理網絡教學平臺,并且將經過配音的大學物理課件PPT上傳至教學平臺,供學生自學和課后復習。教學用課件PPT錄制配音由富有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用時近一年完成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校園網范圍內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在線觀看PPT并且同步聽到對應的講解錄音。網絡教學平臺還包含各章內容的總結復習和重要理論對應的演示實驗素材、仿真等,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解課堂教學內容。該教學平臺投入運行以來,受到廣泛關注,達到每學年上萬人次的點擊率。此外,每周安排一名教師分兩次通過答疑郵箱回答學生的問題,進行網絡答疑。上述改革措施突破了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限制,加強了師生交流,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二)理論教學與演示實驗相結合。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在理論教學中引入演示實驗有效充實理論教學。此外,教師登錄網絡教學平臺并且在線調用其中的素材和演示實驗錄像運用于課堂教學中。目前能夠在課堂中應用的演示實驗項目達到一百余個。(三)技能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4]。安排團隊內教師進行技能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探索,對“大學物理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內涵進行了思考,列舉了十多個“在大學物理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實例,提出了“由技入道”和“由知致情”的教學方法。在這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和實踐成果,發表高水平教學改革論文兩篇,完成校級教學改革項目一項,獲得校級教學成果三等獎一項。(四)傳遞正能量,設立“大學物理單科成績優秀獎”。每學年從大學物理考試中選拔兩次考試平均成績95分以上的學生進行表彰和宣傳,突出優秀學生的示范效應,促進低年級學生提高學習大學物理的積極性。經過兩年的實踐檢驗證實,上述改革措施效果顯著。

針對統編教材不適應本校不同專業開設不同學時、不同內容的物理類課程的實際情況,我們進行了教材體系的完善和立體化建設[5]。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授課學生專業多而且不同專業大學物理學時不一致的特點,團隊成員編著并多次修訂了《大學物理》教材,該教材被選定為二十一世紀高等院校十二五規劃教材;為了方便學生自學,服務課堂教學,團隊成員進一步編寫了與教材相配套的《大學物理學習指導書》;同時,于2010年正式出版了《大學物理實驗》課本。上述教材和指導書的編寫,符合西部理工科高校的教學實際,使得本校大學物理教材自成體系。

培養教師隊伍方面,針對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和公共課教學工作量大的特點,為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提高團隊整體水平,建立了導師制青年教師培養制度和“互聽、互評課”的定期研討制度:(一)建立教學團隊青年教師培養制度。選拔工作認真負責,業務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講課效果優秀,熟悉各個教學環節,并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工作多年的教授或副教授擔任導師一對一指導青年教師。導師從總體上對結構和內容予以指導,使青年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大綱組織教學內容;導師要檢查青年教師備課并且不定期地聽取青年教師的課堂講授,并就聽課情況與青年教師交換意見,抽查青年教師批改作業情況;幫助青年教師迅速了解課程教學規律,熟悉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并掌握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鼓勵導師帶領青年教師積極開展相關的教學研究和科研工作,積極申報教改項目和科研項目。(二)團隊內部教師“互聽、互評課”定期研討制度。該制度規定團隊內部教師平均每二十學時進行一輪“互聽、互評課”活動,保證每學年團隊所有教師至少被評課一次。每一輪選拔4-5名教師作為被聽課對象,其中既包含教學名師、教學能手、優秀教學質量獎獲獎教師,又包含青年教師。團隊其他教師在聽課過程中記錄心得體會和建議,一輪聽課結束后,團隊全體成員進行總結評課。該制度首次在同一個教學團隊內部進行,通過實踐檢驗證明具有很好的效果。該制度既保證了青年教師聽取教學名師、教學能手的觀摩課,又保證了骨干教師聽取青年教師的匯報課,而且聽課與被聽課雙方對教學內容都很熟悉,容易發現問題并且互相交流。在教學討論過程中,互相評價,達成共識,逐漸形成團隊精神,促進團隊發展。近幾年,團隊成員獲得多項榮譽,1人獲自治區教學名師,4人獲得校級優秀教學質量獎,申請和結題的教改項目5項,發表教改論文20多篇,申請和結題的科研項目近2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發表科研論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文章近50篇。

以上措施和方法保障了本團隊健康發展,希望對兄弟院校和教學團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蔣利娟.大學物理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2).

[2]劉全龍,林琳.調動大學生學習大學物理積極性的研究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2,89.

[3]全桂英.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3.

[4]呂致遠.大學物理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思考與實踐[J].大學物理,2011,30(8).

[5]許世軍.一般院校大學物理立體化教材建設研究[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8(2).

上一篇:工科碩士畢業論文下一篇:工科畢業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