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

2023-03-24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第1篇

2006年4月4日至5日,全國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年會在無錫舉行。本屆年會由中國記協主辦、無錫日報報業集團承辦,會議主題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創新與合作”。全國50余家新聞專業期刊和媒體研究所的70位負責人出席會議。中宣部新聞局研究處副處長張燁應邀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李存厚主持開幕式并作主旨發言。經過兩天研討交流,與會同志就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推進創新與合作,形成了以下幾點共識。

一、促進創新與合作是時代的要求和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

會議認為,社會主義新聞工作有規律可循,按照科學方法組織新聞報道,就能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05年,我國新聞宣傳工作在打造正面輿論強勢方面取得明顯成效,這些成績反映了新聞宣傳工作在遵循規律創新發展方面的一些經驗。一是把做大做強正面宣傳作為提高正確輿論導向主導力的重要途徑,更多地運用主題宣傳、系列戰役、典型報道和名牌欄目等多種形式,運用系列化、規?;?、新穎化和精細化等有效方式組織重大宣傳報道戰役,切實把正面宣傳理念落到實處。二是著力策劃和打造一批名牌欄目,形成專欄化與品牌化的新聞宣傳模式,通過《經典中國》、《時代先鋒》、《永遠的豐碑》等名牌欄目,增強新聞報道、正面宣傳和典型人物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三是充分運用新型媒體拓展大眾化多樣化的宣傳報道平臺,一方面傾力打造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互聯網和移動通訊等媒體形態陣地,在這一領域培育一批可以承載主流媒體價值觀和職業道德精神的新型媒體編輯記者。同時,在組織重大典型人物報道中注重分析社會心理,保證新聞傳播效果;引導熱點難點時,注重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提供敏感新聞信息時,把握有選擇和有層次的發布,始終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基調和主動權;通過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對新聞宣傳工作的有效管理,逐步把工作中成熟的紀律要求提升到制度和法規的高度??偨Y和推動新聞宣傳工作遵循新聞規律辦事,是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創新與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時代的要求和新聞事業的發展,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的創新與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前景。一是新聞研究需求水平將日益提升,不同層次不同方面越來越看重新聞研究價值,決策層與管理層、社會與市場都會對新聞行業研究提出更高的需求;二是新聞研究組織程度將越來越高,新聞行業的研究機構將繼續發展,非新聞媒體領域也會紛紛成立傳媒信息研究機構,形成新聞行業研究機構與非媒體研究機構競爭互補的局面,傳統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向思想庫方向發展,研究隊伍將擴大,知識結構將更趨合理;三是新聞研究競爭態勢將有所變化,研究資源和研究領域的競爭加劇,更多高級研究人員將投身信息產品研究,研究成果與企業發展結合緊密;四是研究領域將明顯擴大,新聞研究將發生結構性調整,新的研究領域和跨行業、跨領域、跨媒體、跨學科研究將日益發展擴大,新聞媒體管理體制、發展模式、新聞產品市場空間、數字媒體技術影響等現實課題,需要傳統新聞研究學者與技術學者、經濟學者、管理學者、法律學者等共同參與完成;五是研究方法將發生變化,將有更多的人采取多學科方法開展協作研究、綜合研究和總體研究;六是新聞研究運行方式將有所不同,重大研究課題將會更多地以合作研究或招標研究等方式運行,研究成果將會更多地以研究方案、咨詢報告、口頭咨詢等形式體現;七是研究結構將發生演變,新聞期刊和新聞研究將由內部交流轉向信息拓展,由經驗載體轉向對策載體,并會與專業網站在運行方式、傳播影響以及拓展受眾等方面實現某種程度的協同配合;八是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將發生變化,新聞研究成果評價體系將會更多傾向對策導向與市場導向,強調研究成果的對策價值和使用價值,采納價值與購買價值將成為重要標準;九是新聞研究的約束條件將發生變化,財政型支持將向預算型支持發展,投入渠道由單一投入向多元化演變,管理模式由輔助工作向主體任務演變,效益核算管理研究項目將被廣泛運用,研究成果評價標準將更多借鑒國際標準;十是新聞研究發展路徑將產生變化,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工作的機會越來越多,空間越來越,多,多元研究主體出現,多種研究方法融合運用,新聞期刊和媒體研究機構會更加主動地協同運作,面對新的形勢,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始終堅持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努力開創新聞學術理論研究的新局面。

二、促進創新與合作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三貼近”原則

會議認為,新聞媒體的核心業務是生產新聞產品。推動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生產更多更好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是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使命所在,也是實現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創新與合作的目的所在。因此,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三貼近”的原則,努力做到貼近媒體新聞業務,貼近媒體工作實際,貼近媒體領導決策的需要,貼近編輯、記者的需求。要經常思考:我們登載的文章是否捕捉到新聞工作的熱點問題?是否讓媒體領導層和編輯記者都感到有用?是否讓業內廣大讀者喜聞樂見和愛不釋手,成為廣大新聞工作者和關心熱愛新聞工作的讀者的良師益友?我們的作風是否深入,是在辦公室等稿出刊,靠電話約稿出版,還是深入到編輯、記者、領導之中去采訪、組稿?我們研究機構是否對媒體管理發揮了參謀作用?是否經常推出對新聞界具有思想啟發的學術成果?等等。要通過總結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經驗來推動新聞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在推動新聞工作創新、繁榮新聞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自身的創新與合作。為此,首先要以極大的熱情和敏銳的眼光,用心捕捉新聞媒體的業務創新成就和創新經驗,盡最大的努力推進這些創新成果的相互借鑒和廣泛交流。其次,要關注和引導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的熱點和方向,關注和引導編輯、記者的采訪作風和寫作文風。第三,要在推動新聞媒體業務創新的同時,努力實現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所的工作創新??傊?,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三貼近”的原則,才能有更大的探索空間和發展空間,才能開展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才能在創新與合作方面大有作為。

三、促進創新與合作必須堅持深化改革,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尋求突破

會議認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實現創新與合作,關鍵是要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重點,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新聞宣傳工作的需求為目的,在深化改革、加強自身建設方面尋求新的突破。與會同志著重從以下方面提出新聞專業期刊和新聞媒體研究機構深化改革的思路。一是要樹立新聞專業期刊的權威性。注重期刊作品的針對性、理論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選題及其成果要把握現實性和時效性,針對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力求從理論上解疑釋惑。二是要順應形勢和適應市場。新聞專業期刊市場的大小決定于內容影。向的大小,新聞專業期刊應具有將學術化和市場化結合的探索意識和拓展方略,從創新內部體制機制人手,順應形勢發展和市場需求。三是報社的新聞研究機構要把推進報業創新為己任,以報紙辦得好壞作為衡量尺度,為推進報業隊伍建設和推出優秀新聞人才服務;要通過各種方法提高自主調研能力,學會借助科研院校、權威調研機構的力量,增強調研成果的權威性和影響力;要切實發揮報社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四是新聞專業期刊要把定位準確作為發展自己的基礎,把提高辦刊質量作為推動自我發展的動力。五是新聞媒體研究機構要擴大研究視野,專業研究隊伍要吸收諸如傳媒分析師等非傳統意義的媒體研究人才。六是地方新聞專業期刊要結合地方實際打造地方特色,依靠創造性勞動改變辦刊生態環境,堵塞有償發稿道路,把新聞專業期刊真正辦成公益性刊物。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地方高校;新聞傳播學;畢業生;就業

一、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

研究近年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筆者認為一些新情況值得關注:一是用人需求越來越向重點大學畢業生、研究生集中,導致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二是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待就業畢業生增加;三是大批量擴招導致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畢業生總人數上升超過社會上新聞傳播行業的崗位需求,導致人才相對過剩;四是本科生真正在傳媒行業工作的畢業生少之又少,多集中在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由于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迅速,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國有企業等吸收大學生的數量有限,所以,就新聞傳播類專業的畢業生而言,大部分畢業生集中在私企或民企的廣告公關行業。

二、影響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社會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1.用人單位要求越來越高

隨著我國傳媒業逐步與國際接軌,各個傳播單位不斷整合,推陳出新,市場的競爭加劇,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相互融合,使得用人單位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員工不僅能勝任本職工作,而且還要有完成任務的組織能力和策劃能力?,F在用人單位多青睞經驗豐富、人脈廣的畢業生,忽視應屆畢業生敢于吃苦、可塑性強的優點,使得應屆畢業生就業問題更加突出。

2.唯學歷論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新聞傳播類專業應該好就業。而實際上,新聞傳播類的就業情況并不樂觀。相關資料表明,不少新聞媒體單位更青睞知名高校新聞學院新聞傳播學類畢業生,對于二本普通高等學校的新聞傳播專業畢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很多畢業生寒窗苦讀十幾年,卻因本科“出身”非“211工程”“985工程”高校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二)高校對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1.專業建設相對滯后

新聞傳播專業是一門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具有時效性強,觀點、技術、手段變化快等特點。跟國內一流大學相比,地方院校由于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的限制,大部分院校教育資源整合不夠,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內容更新相對緩慢;專業授課側重于對新聞理論知識的培養,缺乏對學生操作能力的指導,難以適應市場的需求。這就要求專業教師緊跟時代發展,緊密聯系實際,加強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

2.實踐資源相對匱乏

新聞傳播專業是一個對學生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全國的新聞傳播專業的生源、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實習資源都相對集中在中國傳媒大學等幾所高校,對于普通二本高校而言,由于受學校教育教學、實踐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校只能依靠社會資源來提高實踐能力。我國除一線城市新聞傳播行業發達外,大部分地區的新聞傳播業發展相對滯后,為學生提供真正“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實習機會少,以致畢業生在應聘時,實踐經驗相對不足,滿足不了用人單位崗位所需的要求。

(三)畢業生自身對就業的影響

1.就業期望值過高

大部分畢業生將新聞媒體、機關事業單位作為自己理想的求職單位,只愿意從事本專業相關的工作,在擇業時忽視了職業對自我一生發展的影響與作用,看重工作條件、工作地點、工資待遇,而缺乏崗位知識、求職技巧等方面的準備,使得畢業生首次簽約率偏低。

2.缺乏職業規劃意識

畢業生在大學期間,不了解新聞傳播專業的真實情況,對社會和市場變化的關注度低,沒有很好地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專業結合起來,缺乏全面職業生涯規劃,找工作時準備不充分、目標不明確,以致最后找到的工作往往同自己的所學專業、個人興趣不掛鉤。

三、應對新聞傳播類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措施

(一)加強職業發展教育,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

大學是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大學生畢業即面臨擇業期和職業發展期。因此,應從加強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的生涯發展規劃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注重學生“個體謀生價值”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個性發展價值”的培養,通過主題教育、學生媒體、網絡課堂、個性咨詢等方式,培養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引領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使命感,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關心民生,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競爭力。

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為新聞傳播類學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針對畢業生的求職心態,要大力加強畢業生就業觀教育,引導他們轉變觀念,擺正心態,客觀定位,選好目標,多些務實,少些浮躁,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值,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從而有的放矢地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就業單位。

(二)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

高校新聞傳播學的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應充分關注人才市場的供求變化,立足實際情況,著重考慮如何適應現代媒體的需求,依托學校背景,突出特色,以采、寫、編、評的新聞能力培養為主,以電子媒體技術能力培養為輔,加大學生新聞實習實踐活動的力度。傳播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新聞傳播學類的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新聞傳播類專業必須依托公共基礎課和選修課,優化課程體系,開設傳播技術類課程、改革實踐類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聞人,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無縫對接。

(三)加強軟硬件建設,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實踐中,高校一方面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有計劃地加大新聞傳播實驗室投入力度,如成立攝影技術實驗室、 觀摩審片實驗室等,使學生在校內通過教師的指導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應堅持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以校園網、校園廣播、校園刊物為平臺,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學用新聞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以實現新聞知識學習課上和課下、理論和實踐、教學和自學的結合。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新聞傳播學教師不具備新聞從業的經歷、缺乏實戰經驗,也是影響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為此,高校應遵循“引進來,走出去”的原則,一方面引進資歷豐富的記者、編輯作為學生的實踐指導教師,同時邀請業界資深媒體專家或新聞人來學院舉辦講座,以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另一方面要有計劃地安排學院教師到各種新聞媒體單位和知名院校進行鍛煉和進修,不斷提升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

(四)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到基層就業

當前,大量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堅持留在大中型城市,造成縣級媒體和文化產業專業人員嚴重缺乏,基層媒體專業人員緊缺與大量傳播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更加突出。作為畢業生的重要輸出單位,為了給新聞傳播類專業畢業生多渠道地提供出路,地方院校應樹立大傳播就業觀念。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方式,讓學生到企業辦的媒體中進行實踐;另一方面,通過開展畢業生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面向西部、基層就業,實現專業教育、職業生涯教育與理想信念教育的契合。

(五)積極引導畢業生注重實踐、提升素質、把握機會

對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來講,應充分利用寒暑假進入新聞媒體單位實習,將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有機結合,豐富實踐經驗。擇業時,端正求職意愿,充分把握機會,適時向用人單位展現自己的真實能力,為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龔翔,禹菲.“新聞專業熱”背后的就業問題[J].青年記者,2009,(13).

[2]高燕.推進教學改革,增強新聞專業學生的社會競爭力[J].理論界,2009,(6).

[3]邵藍.就業之路在腳下——新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淺析[J].電視時代,2010,(4).

責編:一蕭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面臨地方性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后,對新聞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亟待改革。結合應用技術型高校培育應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求新媒體傳播時代應用技術型新聞專業教育需要從把握輿論導向,注重黨性教育;突出學院優勢,注重通識教育;“請進來”、“走出去”,把握實踐機會;以就業為導向,調整課程設置等方面進行改革。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改革

我國新聞專業教育始于燕京大學1918年成立的新聞教育研究的專屬機構,隨著國外新聞專業教育理念的影響,我國新聞專業的教育呈現了多層次、多方向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大力推進地方性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地方性高校新聞專業教育作為新聞專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轉型期中應用技術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也亟待改革,旨在培養新聞專業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一、地方性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

20世紀80年代,國際教育界開始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培養應用型人才,意識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指出“推動高等學校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高校?!蓖?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發布《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再次明確提出“鼓勵舉辦應用技術型高?!?,“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薄肮膭瞠毩W院轉設為獨立設置的學校時定位為應用技術型高校?!蔽覈叩冉逃M入了改革期,特別是針對地方型院校和獨立學院,大力推進向應用技術型院校的過渡。金蕊、于忠華在《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初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是獨立學院抓住歷史機遇、實現規范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p>

應用技術型高校,是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層次的高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要求以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為先導,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勢下構建滿足和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科方向、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應用技術型高校對新聞專業教育改革的要求

應用技術型高校新聞專業教育作為新聞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與一本、二本新聞專業教育辦學實力方面有一定差距,只有確立正確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即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方可脫穎而出。這不但要求新聞專業人才不但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更強調對新媒體等的熟練掌握及運用,這無疑對應用技術型新聞專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把握輿論導向,注重黨性教育。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等人才的重要單位,而新聞媒體一直作為我黨的“喉舌”,對高等院校的新聞專業教育的進行黨性教育極其重要。黨性教育關系到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同時關系到我黨事業的后繼力量,在我國人才戰略中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是宣傳中國共產黨偉大思想,國家政策方針等信息的重要的“前沿陣地”,對于受眾起到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而新聞專業教育旨在培養從事新聞采寫編的專業人才,其對黨的理解,對國家政策方針的理解,都會影響新聞的采寫編,影響到受眾對于黨和國家政策方針的理解。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的同時,各類不同的聲音也隨著開放的腳步傳入受眾的耳中。新聞工作者務必要立場堅定,肅清思想,致力于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思想,服務于民,在社會主義發展中扮演正確的角色。因此,在新聞專業教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思想,了解我黨的偉大事業,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是新聞專業教育的首要任務。尤其是新媒體傳播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播者的權利分化以及技術壁壘,人人可為“信息中心”,網絡中各類不同聲音快速傳播,而作為專業人員的新聞工作者,更應該旗幟鮮明,把握立場,起到正確的輿論導向的作用。

(二)突出學院優勢,注重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可以說是一種非專業性的、普及性的、非功利性的基礎知識技能等的教育。通識教育通過“全方面”的教育,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的“全能型人才”。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教育,不像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制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美國阿姆赫斯特學院帕卡德教授于1829年明確提出了“通識教育”的概念,并主張建立共同核心課程,由此拉開了通識教育進入高校課程的序幕。經過上百年的探索和發展,美國的通識教育課程可分為兩個大部分:一是培養讀寫能力、溝通能力的技能型課程;二是均衡大學生知識結構的普及型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課程。

作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新聞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具備新聞學方面專業知識和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媒介經濟管理學基礎理論知識,能在新聞、出版等傳媒公司和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等宣傳、媒介策劃部門從事編輯、記者以及傳媒管理、策劃和營銷等工作的應用技術型、復合型、創業型的人才。結合當今媒體環境的特點,要求新聞專業培養既懂新聞學又懂經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課程設置方面,在充分考慮并且借鑒了近年來國內多所大學相關專業做法的基礎上,除了安排有新聞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程之外,在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中相應增加了經濟管理類課程等通識教育課程。

(三)“請進來”“走出去”,把握實踐機會。新聞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具有實踐性強的專業特點。在新媒體傳播時代,要求新聞專業畢業生不但要懂得傳統媒體的采寫編,更強調和注重學生對于新媒體的實踐運用能力。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加強建設實踐教學硬件設施的同時,與電視臺、媒介代理公司建立了實踐基地,為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供了條件和機會。

能否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知識相匹配的學生,關鍵在于教師。因此,學院應該注重教師的“請進來”“走出去”,增強教師的專業素養。所謂“請進來”,就是從媒體聘請資深人士到課堂上,把其豐富的從業經驗以授課的方式傳授給新聞專業的學生;所謂“走出去”,就是將新聞專業教師送到媒體中鍛煉,將自己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和運用。結合兩種方式,讓新聞專業學生能夠從書本理論走向“理論+實踐經驗”的全方位學習新聞知識。同時,還要注重把握實踐機會。傳統理念中,新聞專業實習就是扛著攝像機、帶著照相機四處跑現場。其實,對于新媒體傳播時代,攝像機、照相機已經不再是唯一采編工具,新聞也不再是傳統的新聞,不再是標題、導語、主體等新聞采編要素;而是140字包含所有新聞要素的微博、微信,而是隨身攜帶手機充當隨時錄音錄像設備,而是無處不在的新聞實踐機會。要正確引導學生,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學習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形式的運營和宣傳,把握身邊的實踐機會。

(四)以就業為導向,調整課程設置。新媒體傳播時代下,新聞事業日新月異,多類新聞事件已然超出大眾想象。紙媒在受到新媒體的沖擊下,從傳統新聞重要陣地上跌落而下,步入了一個斷崖式下滑的趨勢。因此,如若新聞專業教育依然注重傳統紙質媒體、大眾媒體式的采、寫、編的模式,畢然讓學生就業面臨困境。政府部門需要的不再是“新聞筆桿子”,更需要懂得政府網絡信息維護甚至熟知媒體運作方式的新聞發言人;企業需要的也不再是“總裁秘書”,更需要懂得樹立企業品牌形象,線上宣傳營銷的網絡運營人……根據近年來招聘新聞專業畢業生的崗位分析,主要有兩大類崗位:行政秘書崗和網絡運營崗。招聘單位要求新聞專業學生在傳統采寫編的基礎上,更會利用新媒體進行線上傳播與營銷。因此,以就業為導向,需對現行課程設置進行調整。

在傳統教學中,新聞專業教育不斷訓練學生的文筆功底,學習大眾媒體的模式及特性。然而,根據應用技術型高校培養新聞專業應用技術人才的標準來說,新聞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大膽探索一些業內前沿,如《新媒體運營》、《微營銷》、《分眾傳媒》、《新新聞》等。課程設置更應結合市場對于新聞專業學生的要求的,調整專業方向,培養“一專多能”的特色人才。新媒體傳播時代需要新聞人才是“盯得住前言,守得住底線”,時時了解媒介市場的變化以及受眾信息接收方式方法的改變,同時又要堅定立場,堅守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既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又懂得新媒體實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三、應用技術型高校的新聞專業教育要與時俱進

新媒體傳播時代帶來了傳媒行業一系列的變化,從傳播媒體到傳播渠道方式,再到傳播內容都發生著不斷變化。當年博客的出現,讓人們驚艷新媒體的巨大能量,然而短短十年的時間,博客已然走向凋弊,微博、微信等更為便捷、快速的媒體登上了舞臺,然而不知五年、十年后新新媒體形式又將以何種方式取代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毫無疑問,而今的時代是一個媒體展現巨大實力的黃金時期,微博、微信等媒體方式正帶來著巨大的經濟潛力沖擊著傳統市場,同樣沖擊新聞專業教育。媒體分眾化、小眾化發展,需要的不再是單一懂得采寫編的新聞人才,而是既要深厚的人文功底、傳播學理論知識,又要新媒體運營能力,集生產信息、銷售信息為一身的復合型人才。

同時,新媒體的發展在新聞專業教育中也是一把“雙刃劍”,打破了傳統新聞專業教育的權威性。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的知識權威被消解,如何將學生從手機中“搶”出來,這也是新聞專業教育的必須克服的困難。學生通過手機等新媒體全方位地,隨時隨地接觸體驗媒體,年輕人天生對于新鮮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新媒體技術層面顛覆了“傳——受”角色分化,因此作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新聞專業的教師必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保證自身對于新媒體的高敏感性以及對于新技術的開放態度。同時,還要不斷與業界進行長期合作溝通,增加教師學習機會以及上升渠道,以此來保證教師質量,從而保證新聞專業教育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 李亞玲: 淺議互聯網“微時代”新聞專業教育的“紅利” [J].教育教學論壇,2013(04)

[2] 黃瑞,等:21世紀新聞學院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J].新聞記者,2002(06)

[3] 李希光:是新聞記者的搖籃還是傳播學者的溫室—21世紀新聞學教育思考[J].新聞記者,2001(01)

[4] 鐘新,周樹華:傳媒鏡鑒—國外權威解讀新聞傳播教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771

[5] 孫志偉:高校新聞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9(08)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多學科、邊緣學科和跨專業的研究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關鍵。如何培養肩負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歷史使命的創新型研究生,特別是如何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建設,已經成為現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務和面臨的新挑戰。探討如何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建設,可以從對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的組織形式以及激勵形式、資源配置形式、導師指導形式、評價形式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建議,保證研究生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取得顯著的成效。

[關鍵詞]多學科專業 研究生 協同創新 機制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知識、智慧、智能、人格高度統一的高級專門人才教育,具有高等院校傳承學術、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主要功能??v觀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經濟與文化迅猛發展,其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日趨復雜,人們必須不斷地面對經濟社會加速變化而帶來的各種挑戰。在復雜的、盤根錯節的問題前,單一學科的知識和狹隘的專業化技能已經顯得軟弱無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多種學科的理論、觀念、技術和方法的支持,必須依靠多學科協作。

事實上,多學科、邊緣學科和跨專業的研究已經成為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的關鍵。而如何培養肩負現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歷史使命的創新型研究生,特別是如何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建設,已經成為現代研究生教育的重大任務和面臨的新挑戰。

本文根據近年來從事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的組織和指導的實踐,探討如何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高素質創新性高級人才。

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為教育部“全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活動”主題賽事之一,由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辦。競賽以完全真實的實際問題、完全真實的數據為競賽內容,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創新,需要多學科專業研究生的協作。因此,這種實踐性、多學科性、高強度、協作性的學術活動受到廣大研究生的青睞。

賽事在全國研究生中具有廣泛影響,自2004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十屆。暨南大學從2004年首屆開始一直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最初每屆有2-3隊參加,期間得到學校研究生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2009年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受學校研究生部委托統一組織此項賽事,并舉辦了學術報告介紹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當時吸引17支隊伍共51名來自各個學院學科專業的研究生參加,最終報名參賽12支隊共36名研究生,共獲得全國二等獎兩項(2隊),全國三等獎兩項(2隊)。獲獎研究生來自學校信息、理工、經濟、管理等學院,涉及數學、計算機、物理、統計學、金融、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主要是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通過這幾年暨南大學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取得的成績,我們總結出:要使得包括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等在內的研究生科技活動能在高校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對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進行研究。

二、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的建設

研究生教育的協同式創新概念首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教授于2006年提出。楊衛教授時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他認為研究生、導師和培養環境(包括管理機構、思想政治教育機構、學位監督和保障體系、資助獎助體系等)這三個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均具有雙重性。他認為研究生教育協同式創新包括三項理念:和諧理念、激發理念和多贏理念,并將研究生的創新活動梳理為八個環節,指出把握研究生教育在需求、規模和質量關系的主要原則,提出研究生教育機制(包括培養機制、投入機制、招生機制、評價機制)改革和營造立體型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的思路。

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機制,給各個專業研究生提供多學科協同創新的機會和環境,使得研究生們解決重大綜合問題的能力、團體協作共同攻關的能力得到切實的鍛煉和提高,使得他們能成為未來拔尖創新型人才的主力軍。

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主要對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的組織形式以及激勵形式、資源配置形式、導師指導形式、評價形式等各方面進行研究,以便制定相關的措施和辦法,保證研究生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取得顯著的成效。

1.舉辦和參加科技競賽及科技創新活動,有助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實際動手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培養與人協作、團隊作戰的能力。因為科技競賽、科研課題、攻關項目往往要靠科研團隊的群策群力才能完成。研究生畢業后無論是到研究所還是到企業就業,面對的都是非常實際的問題。要想很快進入工作角色,承擔起研究任務,就要有出色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而科技創新實踐為這種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暨南大學開展的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活動,題目來自于學校各學科教師的科技項目等真實課題,有學校行政學團等組織齊抓共管,并經過深入調研協商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學校在活動開展、組織宣傳、培訓指導、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指導和支持,并制定研究生參加全國科技創新活動獲獎的獎勵辦法,以促進研究生在各個方面獲得全面的進步,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2.在資源配置方面,探討提供啟動經費、實驗室等基本條件,提供開展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的環境。建立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基金,或者以研究生科技創新實驗項目的形式資助,以便統一支持和管理并保證該活動健康發展。

加強研究生創新基地建設,積極組建研究生隊伍參加科技競賽,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創新基地是研究生進行學術交流、開展科學實驗和創新思想碰撞的專門場所,是可以為多學科研究生之間開展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我們應加強信息資料網絡環境建設和實驗裝備研究條件建設,優化資源配置,與學校優勢學科的平臺和基地建立密切聯系,加強指導力量,改革管理機制,這樣可以為研究生創新研究提供一個設備良好、開放合作的學術環境。

目前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建設了“研究生科技協同創新實踐基地”(學校以“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訓練計劃”方式立項資助),構建了一批面向專業學位研究生、展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技能的創新實踐及競賽項目,創建了一個融合各專業學位類別研究生共同開展科技創新的協同實踐基地,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度,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培養質量。信息學院三個學科(數學、計算機和電子)的研究生之間進行多學科的協作,參與多項科研項目取得了進展。另外,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還與學校其他學院研究生合作,承擔學校挑戰杯競賽研究項目。例如數學學科、計算機學科和新聞學科三位研究生主持學校挑戰杯招標項目“網絡(微博、博客)意見領袖識別機制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3.在導師指導方面,制定相應的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到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活動中,形成導師指導下的師生協同創新局面。實際上,多學科協作研究有利于師資隊伍的建設。由于每一個學科都有一種知識傳統(即知識體系、范疇和相應的行為準則),一個人長期從事某一學科的研究,其思維方式、研究手段、概念體系被特定化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這種狀況會制約與相鄰學科乃至同一學科的其他分支的主動接觸。多學科交叉的發展要求科學研究必須打破封閉體系實行開放性的學術思想交流。由于多學科交叉研究不受學科邊界和傳統專業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論和方法的約束,多學科合作、交流、互補,使參與者知識得到更新,知識結構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創新性得到加強。

實際上,我們在與多個學科的研究生指導教師交流中,大家都認為多個學科的交叉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學??沙雠_一些措施,鼓勵多學科的研究。暨南大學目前正在試行多學科博士研究生協同創新計劃,條件成熟時將推廣到碩士生范圍。

4.在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過程中應建立比較全面、恰當的評價指標進而形成公平競爭的氛圍。這種評價包括對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能力的評價、對指導教師的評價、對相關職能部門以及院系的評價等。

5.建立多學科(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學術交流平臺,組建多學科研究生創新中心。201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出席中科院國家數學與交叉科學中心成立儀式時強調,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著力加強基礎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努力解決影響未來發展的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為國家現代建設提供堅實科技支撐。數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也比較深入,可考慮建立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生創新中心。

建立多學科研究生學術交流平臺?;钴S學校學術氛圍,開拓研究生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有效地激勵研究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活動。采取課題組模式,鼓勵不同學科教師聯合申請多學科交叉項目,研究生通過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共同完成交叉學科項目,實現研究生知識面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暨南大學目前正在實施“菁英學子計劃”,開展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不斷為研究生的成才創造良好條件。

三、展望與結語

基于對國家“積極推動協同創新”戰略部署的深刻認識,以及對數學建模競賽這種實踐性、多學科性和協作性的科技創新活動特色的深入理解,以暨南大學組織和參加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這一科技創新活動取得的經驗為例,探討如何加強多學科專業研究生協同創新機制建設。

我們通過組織舉辦學校和參加國家的數學建模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制定研究生參加全國科技創新活動的激勵辦法,建設了以數學建模競賽等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創業活動為重要內容的科技協同創新實踐基地,多學科協作承擔各種研究生科研項目。兩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關教學研究成果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14年1月),這對多學科協同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應用和推廣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安華,胡燕平,顏建輝,黃良沛.構建多學科融合學術環境,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4):47-48.

[2] 盧建飛,吳太山,吳書光,尹承梅.基于交叉學科的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6(1):46-47.

[3] 王增賢,白波,段耀奎,宋文剛.多學科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115-116.

[4] 向曉東,張慧靈,段寧.理工科大學生“協同創新”能力培養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08(6):26.

[5] 李文星,李建華.論構建拔尖創新型研究生培養的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模式[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5):43-47.

[6] 劉春媛,李凌虹,江建民.談工業設計專業多學科跨專業的研究生教育[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126-128.

[7] 張宏軍,李華兵,盧厚清.通過數學建模競賽,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9(5):11-14.

[8] 裴旭,張淑林,余芹.依托大跨度、多學科交叉的科技平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研究生創新中心建設的實踐理念定位[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13-14.

[9] 楊衛.研究生教育的協同式創新[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6(6):1-5.

[10] 張強,李遠航,喻旭蘭.“分類協同型”金融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4):10-13.

[11] 楊菁.研究生創新能力實現途徑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83-85.

[責任編輯:陳 明]

新聞專業職稱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實習;模式;模擬性;實戰性

一、新聞實習對于新聞學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養具有新聞學理論基礎、掌握新聞業務技能技巧、能夠向其它相關領域擴展和滲透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為適應媒體工作,新聞學專業的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聞知識,又要具備相關的新聞業務操作能力。因為新聞學專業培養的絕大部分學生將要在各類媒體從事新聞工作,所以新聞學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應用性學科,它的實踐性特征很明顯?!罢l都知道,新聞專業的實踐性很強,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等業務技能,是新聞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1]”

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踐教學這個環節。實踐性教學是新聞學專業教育的本質要求,實踐環節的教學抓得好,落到實處,學生的操作能力就強,專業基礎就打得牢,畢業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長空間就大,用人單位自然滿意。因此,新聞學專業一方面要傳授學生新聞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培訓學生的業務操作技能?!白詈靡y一合并采訪寫作課程,讓學生親自投入新聞火線上;完全以新聞式的標準嚴格要求之,練習與批判并重。切忌疊床架屋式的紙上談兵,像個反復背誦食譜而卻不愿意下廚的主婦。[2]”

新聞學專業培訓學生的業務技能技巧主要是通過新聞實習進行的。也就是說,新聞實習是新聞學專業實踐性教學的最主要方式。新聞實習使新聞學教育更加職業化和專業化。通過新聞實習,學生可以了解和掌握當下傳播媒介的發展狀況、特點和規律;了解媒體的經營管理活動。通過新聞實習,學生可以培養在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制作、管理和發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聞實習有助于學生對課本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生提高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有助于學生畢業后及時找到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并且能夠很快地適應工作和社會的需要,為學生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新聞實習是新聞專業學生實現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學校進入社會,從學業轉向就業的必要階段和保障。

二、當下的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習要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整合的過程。[3]”媒介融合已經有了20多年的實踐。美國《圣何塞信使新聞報》1992年創辦電子網絡版,實現了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西方媒體開始了媒介融合時代?!吨袊Q易報》1995年推出網絡版,中國媒介也進入了媒介融合時代。在當下,媒介融合已經是新聞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實。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體相互融合,推動著整個新聞業的發展進步。兩種媒體的互動、融合是最常見的方式。譬如報網互動、臺網互動等等。當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種媒介的互動、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財經融報紙、周刊、廣播、電視、網站于一體,實現多個媒體的內容共享和互動,充分發揮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的采訪、編輯、制作等有機融合起來,資源共享,生產可以相互轉換的媒介產品。也就是說,媒介融合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方式。當然,生產和傳播方式的改變必將改變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工作者除擁有單一傳統媒體強調的專項技能外,還必須具備跨媒體的策劃、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和制作等多項技能。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工作者要既能為報紙、雜志撰寫文字稿件,也能為廣播、電視采集聲音、音像新聞,還能為網站提供網絡新聞稿件,也就是說,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成為技術全面的全能型新聞人才。

新聞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現實對當代新聞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所以新聞學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這一現實存在?!叭蛐侣剬W教育面臨四大主要轉變或挑戰:社會文化差異的認識與意識不斷增強,娛樂業、傳媒行業、類型、模式的不斷合并,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融合(多媒體),傳媒、新聞事業及新聞流動的國際化。這些趨勢中的每一項都與記者工作及培訓相關?!盵4]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學專業學生必須了解媒介融合的相關知識,學習多媒體的知識,培養跨媒體的策劃、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學生的技能主要是通過新聞學專業實習得到培養和提高,因此,當下的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習要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

三、媒介融合語境下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習模式的分類

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學專業學生實習的模式主要有兩種模式。

(一)模擬性的校內實習

這一類實習模式主要在校園內進行,可分為課堂中的實習和校園媒體中的實習。

1.課堂中的實習。課堂中的實習主要是指結合相關新聞學課程在課堂內進行的實習活動。譬如結合《新聞采訪學》課程設立模擬采訪、模擬新聞發布會等環節,讓學生進行模擬性采訪、提問;結合《新聞攝影》《新聞攝像》課程安排學生進行新聞攝影、新聞攝像等實踐環節,讓學生拍攝新聞圖片、制作新聞短片;結合《新聞編輯學》課程,讓學生進行新聞稿件選擇、標題制作、版面設計等新聞實習,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自己編輯的報紙和網頁;結合《新聞策劃學》課程組織學生召開模擬編前會和模擬策劃會,讓學生撰寫策劃方案、進行新聞策劃活動;結合《新聞寫作學》《新聞作品評析》課程來評點學生自己提交的新聞作品,并對優秀新聞作品給予獎勵。

可見,課堂中的模擬性實習就是從事新聞學專業課程教學的相關教師按照媒體的采訪、編輯、寫作、評論、制作等流程,把課堂模擬成媒體,并依托相關新聞學實驗室,搭建課堂教學實踐平臺,利用當下社會各種媒體的流程對學生進行的模擬性訓練。因為這種模擬性的實習十分接近于當下媒體的實際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相關的新聞學課程并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現狀對當代的新聞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戰,新聞學教育必須直面這種挑戰。因此,新聞學專業課堂中的模擬性實習也需要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艾F在的新聞業務教學還要考慮到傳播科技的飛速發展,不能停留在報紙的采寫編評上,所教的‘新聞業務’,要能夠適應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傳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寫作、制作和報道的要求。[5]”為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在課堂中進行的模擬性實習可以進行跨媒體策劃、采訪、寫作、編輯的訓練。教師可以模擬報紙、雜志等平面媒體的采訪、編輯、制作等流程對學生進行訓練,也可以模擬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的流程要求學生采集聲音、音像新聞,還可以進行為網站提供稿件的模擬性實習。

2.校內媒體中的實習。這種實習模式是指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內部的報刊、廣播、電視頻道、校園網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開或內部發行的紙質媒體,新聞學專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校園紙質媒體來讓學生實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全面參與校園紙質媒體的選題、采訪、寫作、編輯、攝影、廣告、排版、校對、發行等工作。大學廣播電臺是立足于校園以服務于師生為目的的媒體,新聞學專業學生要充分利用大學廣播電臺進行實習。新聞學專業學生應該積極介入到廣播電臺的整個運行過程之中,通過采訪、寫作、制作師生感興趣的校園新聞來讓自己得到實踐性訓練。作為開設有新聞學專業的學校一般應該有供學生實習的電視頻道或校園電視播放屏。作為校內模擬性實習的一種模式,學生可以采訪、編輯、制作視頻新聞節目,并通過校園電視頻道或電視播放屏進行播放。這種方式既對學校進行了宣傳報道,又培養、訓練了學生的操作能力。當然,學生還可以利用校園網進行實習,參與網頁的設計與制作,采訪、編輯網絡新聞。

為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新聞學專業應該對現有的各種校園媒體進行資源整合,打造包含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和網絡在內的實習大平臺,讓每一個新聞學專業的學生都有在不同媒體實習的機會??梢岳眠@一整合性的實習平臺讓學生學習不同性質媒體的運行方式,把學生培養成具備跨媒體操作技能的新聞專業人才。

當然,校內實習有其優勢,校園環境相對比較簡單,沒有社會環境那樣多元和復雜,學生對校園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們在校園內進行采訪等新聞活動相對來說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園畢竟不是社會,校園內的生活與校園外的生活也有著較大的差異。校園媒體不是社會化媒體,它們的生產內容和運營方式和社會化媒體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校園媒體的實習只是一種模擬性實習,只不過“仿真度”比課堂中的模擬性實習更高而已。課堂內的實習和校內媒體實習,都是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園內進行的模擬性實習的時間可長可短,可以根據課程時間和學生業余時間靈活安排。因為校園內進行的實習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特別適合于實踐性操作能力還不是很強的大一、大二學生。

(二)實戰性的社會實習

校園內的實習是模擬性的,要真正訓練和提高業務水平,新聞學專業學生必須到社會化媒體中去進行實戰性實習。在社會化媒體中進行的實戰性實習大概可以分專業考察實習和專業實習兩種模式。

1.專業考察實習。所謂專業考察實習,主要是指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到媒體進行現場考察學習的一種實習模式。專業考察實習是一種認識性實習,學生通過現場考察媒體,了解媒體的運作流程,對媒體內容的制作、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和策劃有較為深入的了解。這種實習模式能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媒體的特點、規律、現狀及發展趨勢,親身感受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態度和專業精神,洞察媒體的經營管理活動,從而更好地理解新聞學知識,樹立新聞學專業歸屬感,明確以后學習努力方向。專業考察實習的時間以1至2周為宜,可以安排在大學4年期間的任何一個學期進行,當然也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設置專業考察實習的次數。

新聞學專業的專業考察實習也要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新聞學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考察要考察當下中國新聞業媒介融合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選幾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顯的媒體進行重點考察。在媒介融合時代,學生對各種性質的媒體都要進行考察,不僅要考察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的策劃、采訪、寫作、編輯、評論、制作、發行及經營管理,也要考察廣播、電視等電子媒體的采訪、編輯、后期制作播出及經營管理,還要考察新聞網站的采訪、編輯以及經營管理。

2.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是指新聞學專業學生在社會化新聞媒體參與實際新聞工作的一種實習模式。專業實習是常見的一種實習方式。作為一種操作性實習,專業實習既能提高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艱辛和責任,并使學生得到一種學有所用的成就感。專業實習一般配備校內指導教師和媒體指導教師。校內指導教師的任務是指導學生實習,主動地與實習單位建立良好協作關系。在實習前,校內指導教師要制定和執行實習計劃;在實習過程中,校內指導教師要督促學生實習;實習結束后,校內指導教師認真做好實習總結工作以及相關資料的整理。當然,具體新聞業務的指導主要依靠媒體指導教師。媒體指導教師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訓練、培養新聞實習生。

為適應媒介融合的現狀,新聞學專業學生最好能在不同時間相繼在不同性質的媒體進行專業實習。在相關記者、編輯的具體指導下,新聞學專業學生要學習、掌握各類媒體的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攝像等新聞業務技能,既訓練為報紙、雜志撰寫文字稿件的能力,也培養為廣播、電視采集聲音、音像新聞的技能,并學習如何為網站提供稿件。通過專業實習,新聞學專業學生要全面掌握各類不同性質媒體的采訪、寫作、評論、編輯、攝影、攝像和制作等業務技能,能夠獨立地高質量地完成各項新聞工作。

參考文獻:

[1]董天策.問題與學理:新聞傳播論稿[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美)李金銓.國際傳播的挑戰與展望[M].臺北:時代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3]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

[4](美)阿諾德·S.戴比爾,約翰·C.梅里爾.全球新聞事業:重大議題與傳媒體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

[5]陳力丹.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艾涓]

上一篇:歷史紀錄片論文下一篇:高級設計師職稱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