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

2023-03-21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德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德育功能,是新時期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教育導向功能、規范行為功能、健全人格功能、實踐鍛煉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審美教育功能。校園文化德育功能實現的途徑:寓教于腦,創建先進的校園文化;寓教于景,營造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寓教于樂,創造科學的校園行為文化;寓教于理,完善合理的校園制度文化;寓教于心,培養高尚的校園精神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 德育; 功能

校園文化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在特定的校園環境中創造的與社會和時代密切相關且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方面,作為文化范疇的校園文化,也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校園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它能通過多種途徑,有效地將社會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隱藏在自身的形成結構中,通過灌輸、啟迪、熏陶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形成學生的思想行為和道德品質。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落實學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充分發揮其德育功能。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德育功能,是指校園文化氛圍可以對學生產生思想、道德、行為、人文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從而提高其道德修養,使其逐步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校園文化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這決定了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德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導向功能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它的中心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校園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有意構建和創設的,其目的是引導學生的政治、思想、道德、行為向積極方面發展,以達到社會和教育者所期望的要求。校園文化有很強的教育導向功能,能借助精神紐帶和心理勢場,吸引和團結校內所有成員,并通過喚起和激發每個人對學校的真摯感情而把校園和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培養和激發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在校園內建立起高度和諧、信任、理解、互尊的群體氛圍,并達成心理和學校目標的共識和追求。這種教育的導向功能主要表現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滲透。從文化價值導向上看,校園文化通過一定的文化氛圍和精神環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個體無形中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等諸方面,對現在的文化價值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個體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從政治導向上看,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組織社團活動、理論研討會,舉辦思想論壇、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

2.規范行為功能

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它規范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對不良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善的方向轉變,從而使學生的道德水準不斷得到提升。作為管理范疇的校園制度文化,如校紀、校規、校風、校訓等,是校園文化價值觀念的具體化和規范化,它直接規范和約束著學生的行為,這種規范具有強制性,是一種“硬約束”,這種約束使學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從而抑制學生的錯誤行為,促使其轉變為正確的行為,并逐漸轉化為自身的習慣,內化為自覺要求。比這種具有強制性的“硬約束”更能約束學生行為的是校園精神文化所具有的無形的“軟約束”力。校園精神文化能使理想信念、價值觀以及學校精神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構造出一種響應機制,當外部誘導信號發生時,就發出積極的響應,并迅速轉化為預期的行為,因而它具有一種無形的“軟約束”力。這種“軟約束”通過熏陶、感染作用,使學生自覺地認同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思想、行為準則以及共同價值觀,從而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行為以及價值取向統一到學校的目標上來。校園文化“軟”、“硬”兼施,有效地制約著學生的行為,使他們能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健全人格功能

學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學生有健全的人格,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集體意識而非個人意識。學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活動,受到特定群體意識的熏陶和影響,就會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與群體一致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品格。美國課程專家杰克遜認為,校園文化在促進學生社會化的非學術過程中構成了“隱性課程”,德國教育學家貝爾提出,“名副其實的教育在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實際上強調的都是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功能。健康、文明、高雅、豐富的校園文化是學生個性和諧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在參加校園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動中,學生可以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個性潛能。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學生社團活動和課外活動,對滿足學生交際、結伴、歸屬的需要以及發展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開闊知識領域、完善認知結構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潑、新穎為特征的文化娛樂活動,能起到調節學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學生心理平衡機制的作用。在參加社團活動、進行課外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過程中,對健全學生的人格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實踐鍛煉功能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不僅體現在師生共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更體現在師生參與和創造校園文化的交往活動過程之中,具有廣泛的傳播性和極強的影響力。如學校的好人好事、決定決議、時尚風尚、熱點時政都會通過校園文化迅速傳遞給學生,并與學生產生共鳴,形成聯動效應,或議論評析、或效仿學習、或感受覺悟,其影響力巨大。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也是學校德育的主體,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參與實踐,接受教育,創造各種表現自我、嘗試鍛煉的機會,從中正確地認識自我,提高各種能力,塑造良好的個性,從實踐中學會自我組織管理,與人交往合作以及獨立自主,自我調控的能力。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把德育付諸于實踐并內化為個人品格的過程,從中可以使學生優良的方面得到肯定、強化、鞏固和發展,使不良的方面被否定、弱化、矯正和改進,把德育認識轉變為個人的思想認識,豐富情感、培養品質、優化素質,校園文化對學生的自我教育鍛煉的功能由此凸顯。

5.情感陶冶功能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熏陶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熏陶尤為重要?!币粋€人只有從心靈深處對某一思想產生深層的認識,才能有效地表現為優良的言行舉止。整潔優美的校容校貌、現代先進的設施裝備、井井有條的校園秩序、品高業精的師表形象、求實進取的敬業精神、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諧融洽的人際交往、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等,無時無刻不感染著學生,使之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他們更加熱愛學校、熱愛生活、熱愛人生。這些熏陶雖然是隱性的、潛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深刻的、沁人心脾的教育,其思想教育功能是難以替代的。校園環境的優美舒適,可以使人心曠神怡,身心愉悅;有益的文體活動,可以調節情緒,身心放松。這種情感的陶冶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暗示的方式實現的。

6.審美教育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美育功能,它通過環境、氛圍、設施、活動等,以生動的形象影響和教育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高校校園文化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陶冶學生的心情,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一是校園文化能給學生提供審美的認識論基礎,教給學生一定的審美知識和審美方法。二是校園文化為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如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優美的校園環境、幽雅的設計與布置、精美的工藝品、各種獨特造型的建筑等,都能對學生進行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審美教育。

二、校園文化德育功能實現的途徑

良好的德育能促進校園文化的健康發展,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能引導和保證德育目標的實現。因此,構建符合校園實際、顯現校園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校園、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潛意識狀態下接受的信息影響、印跡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構成穩定的認識結構。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黨團活動、形勢教育等方面帶有明確的德育目的,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德育顯性教育的同時,應注重校園文化等彌散于各種校園因素中的所謂隱性教育,寓教于景、寓教于樂、寓教于理、寓教于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德育效果。

1.寓教于景,營造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是指學校的校園環境,借助設施、實驗設備等硬件建設,整潔有序的校園布局、獨具風格的特色建設、優美高雅的文化設施、富有特色的校園環境。無論是風景秀麗的自然環境,還是體現辦學宗旨或精神文化的人文景觀,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使人從中受到感染教化和啟迪。蘇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園文化環境的教育作用形象地比喻為“學校的墻壁也說話”,也就是講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都應精心設計、合理布局,既要體現藝術性給人以美感,更要注重文化內涵,達到陶冶學生情操,啟發學生美好想象的目的,使之成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2.寓教于樂,創造科學的校園行為文化

高校德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的建設,它的根本任務就是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品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這方面,校園文化以特有的形式和優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寓教于樂,易于為學生所接受,使之在活動中受到熏陶和啟迪。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頭戲”,也是最能體現實踐意義的環節,其具體形式多樣化,如文體娛樂、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學術科研等。尤其是樹立典型,爭先創優活動,如感動學校學生個人和團隊的評選活動,為學生樹立標桿和典范,促進學生奮發成才。各類活動應精心策劃、廣泛宣傳、認真組織,力求好的效果。加強對各類社團的指導,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榮,重點扶持理論學習型社團、學術科技型社團,積極鼓勵社會公益性社團,正確引導興趣愛好型社團,保障社團健康發展,讓學生在充滿活力的校園活動中,輕松快樂地規范行為、認同觀點,綜合素質得到鍛煉和提高。

3.寓教于理,完善合理的校園制度文化

高校應堅持人文性,構建以人為本的民主與科學規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讓學生生活在一個規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其實質是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與科學管理手段的結合,建立以發展人的主體性、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富有人文關懷、創新活力與團隊精神的制度文化體系。先進的教育管理制度文化是先進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表征。高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機構和規章制度,體現學校個體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運行效度,它的重點是建設之后的運行和參與。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不僅要依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輔之必要的規范性、約束性的管理教育,也就是說,德育要“軟約束”和“硬約束”有機結合,雙方滲透,功能互補,目標一致。先進的高校制度文化必須體現人文關懷,融入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本管理理念,著眼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地說,就是要從學生思想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遵循教育規律,制定出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和規范,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本主義校園制度文化。

4.寓教于心,培養高尚的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強化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核心,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參與和努力。提煉和鑄造校園精神,首先要樹“正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榮辱觀,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主旋律;其次要講“誠信”。誠實守信是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廣泛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使誠信這一主題成為大學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道路永恒的旋律;第三,要有“愛心”。愛心文化的培養是造就和諧人際環境的基礎,以“人”為主體,關心人、容納人、激勵人,既是加強學校全體人員團結與和諧的需要,也是增強整體觀念和凝聚力的保證。要創建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就應該形成師生員工相互信任、和諧共處的寬松氛圍,求實、民主、高效的領導作風,忠于職守、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教風,勤奮、多思、好問的學風,熱愛科學、嚴謹務實、勇于創造的校風,營造出有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優質環境,喚起大學生的成才欲望,使校園文化真正發揮其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洪曉萍.校園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2):50-51.

[2]管永建. 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德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2007(21):47-48.

[3]錢同舟. 校園文化:大學德育的重要途徑[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4-35.

[責任編輯:成方哲]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缺乏指向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等問題,闡述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提出構建德育文化場域的路徑:立足書香文化場域,培養小學生文化素養和個人情感;開辟活動文化場域,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設計課程文化場域,提升小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素質。

【關鍵詞】小學 德育 文化場域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就如何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各校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新育人方法,將德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但是,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指向性不明、針對性和系統性欠缺等問題,“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小學德育工作的成效事關學生的發展方向,事關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事關國家的興衰與成敗。

德育文化場域是指由構成小學德育文化系統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立體空間。德育文化場域將德育文化隱性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場域中,具有立體性、多維性、全景性等特點,促進了生生、師生、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培養小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增強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

(一)德育指向性不明

德育聚焦于“培養什么人”。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的根本目標。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規定了小學低、中、高年級各自的德育目標。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并沒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而是把其看作學校諸多工作中的一項,學習成績依然是衡量學生學業成就的首要標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無從談起,由此導致“德智失衡”。

一是德育與學生發展實際的錯位。部分德育工作者對德育目標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不能很好地理解深層次的德育內涵,沒有從學生的年齡、心理與心智特點等方面科學地提出各階段的德育要求,導致“小孩說大人話”的現象比比皆是。

二是德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錯位。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將德育目標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能力,不是將德育隱性滲透到書香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等場域當中,而是試圖將深奧、抽象的德育理論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缺乏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德育指向性不明這一問題不能有效解決,易使德育工作偏離方向,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德育缺乏針對性

學校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是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提高立德樹人實效性的關鍵。然而,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仍沿用“一對多”的育人模式,這一模式在滿足德育規?;蟮耐瑫r,也帶來了忽視小學生身心發展差異的弊端。

一是德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小學德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有的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并沒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特點進行話語轉換。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發展的限制,不能真正弄清楚這些內容的理論內涵、價值意義,以致出現了“囫圇吞棗”的現象。此外,部分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二是德育方法缺乏針對性。當前小學德育方法仍以講授式為主,對學生進行大量的顯性灌輸,導致小學生無法對教育內容產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認識,以致難以結合自身實際與德育內容形成情感共鳴。

顯然,德育內容和方法缺乏針對性會導致小學生對德育的接受程度降低,不利于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

(三)德育缺乏系統性

德育系統性是指在層次分明的德育整體中,各個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清晰的邏輯關系。德育具有系統性能推動德育的有序進行和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制約德育工作的有效運行。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缺乏系統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德育內容缺乏系統性。德育工作者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存在碎片化、非集中化等問題,忽視了德育內容的整體性和邏輯性。

其二,德育隊伍缺乏系統性。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是學校領導、班主任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班會課以及日常德育活動進行,其他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并未被調動起來。德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往往是孤立、分散的,缺乏系統的交流和合作,同時由于部分德育工作者未獲得系統的德育培訓,對先進的德育理論和科學的德育規律缺乏系統的認識,以致全員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其三,德育路徑缺乏系統性。德育路徑缺乏系統性主要表現為德育工作較零散、雜亂,立體化德育氛圍不夠,缺乏一個指向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德育文化場域”。

總之,德育缺乏系統性這一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小學德育合力的形成,進而影響小學德育的實效。

二、構建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基本理念與基本模式

(一)構建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基本理念

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要依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通過理論引導和環境熏陶,不斷規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培養學生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作為一所有18年“讀經典,誦經典”文化傳統的書香校園,在建設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校本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其德育文化場域的構建遵循如下基本理念:以“全人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學校書香文化為引領,多角度挖掘、多力量整合、多場域聯動,全面構建德育文化場域,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局面,確保人人參與、個個擔當、處處滲透、潤德無聲,有效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二)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模式

構建德育文化場域,應不斷豐富德育的內容及樣態,充分整合各類德育文化場域,注重顯性與隱形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形成強大的思政合力,培育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學生。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以“三維一體”模式構建德育文化場域,以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向,以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的立體空間為主要任務,以不斷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書香文化場域、活動文化場域、課程文化場域為主要內容。書香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培養小學生文化素養和個人情感;活動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這三個場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滲透、交融的整體。教學實踐中,學校應從整體性出發,促進各場域間整合融通,匯聚力量,切實發揮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育人作用。

三、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路徑

(一)立足書香文化場域,培養小學生文化素養和個人情感

書香文化場域既汲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吸收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營養。營造向上、向善的書香文化場域,有利于構建師生之間共同的精神寶庫,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個人情感。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立足本校書香文化場域,積極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七大行動”。一是“開學第一課”,組織師生觀看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通過組織學生寫觀后感和舉辦心得交流會等形式,使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二是上好國學課,研究國學課程“五步教學法”,不斷開發、完善國學校本教材,弘揚儒雅文化。三是辦好新生“開筆禮”儀式,通過“朱砂開啟讀書智”“擊鼓鳴志小少年”“學業進步落筆尖”“茶敬親師謝恩情”“殷殷期盼送紅蛋”“狀元橋上步青云”等儀式活動,幫助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四是舉辦“讀書節”活動,通過國學知識測試、經典詩文誦讀、經典沙龍論壇、講經典故事比賽、新詩創編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讀經典、誦古韻、品詩風。五是舉辦“吟誦節”活動,引導學生在吟誦中充分感受古詩詞的節奏美和韻律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六是舉辦“祭孔節”活動,每年在孔子誕辰日,全校師生誦讀孔子名句,把中國禮樂精髓和仁愛精神等傳承并發揚光大。七是舉辦“志學節”活動,通過六年成長回顧、向父母鞠躬、向老師獻花、經典詩文節目展演等活動,引導學生懷著感恩的心踏上新的學習旅程。

(二)開辟活動文化場域,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辟活動文化場域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活動文化為主要內容,寓德育于生動、豐富的活動當中,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環境之間的實時交互,不斷增強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首先,要開辟行為活動文化場域。學校將德育隱性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引導學生自由探索和創造,使小學生在感悟道德之美的過程中涵養美好德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課堂上,師生實行“立—禮—起—坐”的文雅答禮;在列隊出操時,讓小學生做到“快、靜、齊”,并積極踐行《弟子規》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畢恭敬”;開展“日行一禮”,讓每個孩子都謹記“不學禮,無以立”。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系統評價,評出習慣養成“模范班”“示范班”“文明星”“孝順星”“博學星”“勤勞星”等,使學生做到“讀經典,規言行”。

其次,要開辟節日活動文化場域。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以“愛與感恩”為主線的情感教育活動,使學生品味人性的美好。如在端午節時,可以開展親子共同動手包粽子、端午節主題班會、觀看賽龍舟、讀《離騷》經典名段系列活動,引領小學生了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最后,開辟融合活動文化場域,播撒仁愛有禮的生命之花。將學校、社會、家庭的德育資源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德育活動的形態、載體和途徑,引導學生在融合活動文化場域中深度體驗,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組織親子閱讀、愛綠護綠、國防知識進家庭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三)構建課程文化場域,提升小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

學校應構建課程文化場域,積極研發德育校本課程,在課程文化場域的構建中實現“課課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目標,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

一是晨會課程的設計。在每周一的晨會活動中,學校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上臺展演,通過“傳唱愛國歌曲”“英雄在我心中”“我的家風故事”“小小百家講壇”“小小傳承人”“主題校園劇展演”等形式,引導學生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二是心理成長課程的設計。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的各種宣傳渠道,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等進行分析和指導。三是書香社團課程的設計。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社團課程的過程中成長。學校設計小學剪紙、機器人等36項社團課程,以“走班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參與社團課程的過程中成長。四是全員運動課程的設計。要積極培養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幫助學生通過全員運動課程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從2015年起,南寧市衡陽路小學開展“全員運動會課程”,配備了50余組體育器材,設計了50套標準方案和500例快樂體育訓練,形成“車輪滾滾”“尋找足跡”“奪冠高手”“抬小豬”等經典項目,使小學生在增強體質的過程中磨煉了意志,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五是價值認同課程的設計。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到科技館、規劃館、博物館、南寧孔廟等開展主題教育,幫助小學生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范,初步形成集體思想和組織觀念。

新時代背景下,學校要找準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和突破口,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德育文化場域基于全場域整合、全主體共生和全過程融通思維,將德育隱性滲透到書香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等場域中,有效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增強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周小李.整合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評[J].現代大學教育,2011(3).

[3]潘娜.對話育人:小學德育創新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6).

(責編 秦越霞)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第3篇

提高中職生綜合素養的主要責任人是班主任。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教學骨干,上課時間承擔著較重的教學任務,課余時間還要處理大量的學生事務,加之日常很少有可利用的專用時間和陣地,因此較難針對班級特點和專業特性開展系統性教育與活動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正值青春期的中職生思想活躍但缺乏辨別能力,他們尤其需要正確、及時的引導,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需要借助一個平臺共同探討時政、展望人生、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因此,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實施班級教育十分需要“班級德育活動課”這樣一種載體。

一、有關開設班級德育活動課的實踐研究

鑒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普遍不高,及以往國內相應研究成果甚少等現狀,開設班級德育活動課需要認真研討、精心設計、深入實踐和探究??v觀我校開展班級德育活動課的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制定班級德育活動課實施方案

首先通過認真調研所在市、區、校多名班主任,分析研究制定實施方案,而后對實施方案進行認真研究及討論,統一認識。從“課程的體系模塊”、“班級德育活動課時間及內容”、“班級德育活動課活動載體”等幾個方面制定出班級德育活動課方案討論稿,并且多次組織不同類型的班主任討論會對方案進行討論、修改,為下一階段具體實施方案奠定基礎。

模塊表討論稿節選:

法紀安全教育:(1)培養法制觀念,增強遵紀守法意識;(2)自我保護與維權;(3)公共安全教育;(4)禁毒與反邪教教育

第二階段:指導撰寫班級德育活動課教案

首先對一線班主任進行專題培訓、指導,精心選出優秀活動方案給大家做范例,組織他們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選題及熟悉的內容進行活動方案資料的搜集、撰寫、創作。繼而對收到的主題德育活動方案認真閱讀、評審,并進行點評、指導修改等。為充分發揮前階段研究成果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校園局域網設置“主題德育活動課研究”專欄,作為教師們相互學習借鑒、交流的平臺,為在全校所有班級全面推行德育活動課做出有效保障。

指導講座課件示例:

第三階段:進行班級德育活動課總結、反思及推廣

在進行班級德育活動課推廣實踐過程中,我們分別對班主任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

1 班級德育活動課的選題要能兼顧多方面的需要。

德育活動課選題要著眼于學生終身發展,要與班級學情相結合,要關注社會熱點與焦點問題;選題要與專業教育密切結合,還要注意做到單個主題與系列主題相結合。

2 班級德育活動課設計內容要充實,步驟要嚴謹。

要將一節課的幾十分鐘周密安排好,既要有音像資料播放內容,又要有學生討論交流程序;既要考慮知識傳授與指導方面內容,又要考慮學生接受能力與學習興趣:既要考慮群體力量與智慧發揮的步驟,又要兼顧個人能力與水平展示的過程……總之這些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與周密的考慮。

3 班級德育活動課組織形式要不拘一格。

德育活動課的組織形式可多種多樣,課上所開展的活動要切實能為展現主題服務,要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朗讀、演講、辯論、小品表演、才藝展示、情景模擬等等,以利于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展示欲望及才能。

4 班級德育活動課實施準備要充分。在班主任層面實施時要求擬好計劃,做到提前準備;在班主任指導學生實施時要力求注意合理分工,群體參與。

5 強調班主任在實施全程中主導作用的發揮。

在實施德育活動課過程中始終要體現出班主任是班級的領導者,是學生思想、行為的導師,是一名出色的導演。

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注意點面結合,開設了多節示范課,為全體班主任做好典型引路,在全面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認真進行巡查、小結、點評、表揚、交流、研討、反思、促改并實施全程監控等,讓班級德育活動課與學校德育真正融為一體,對學校德育工作起到有效的推進作用。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還根據研究不同階段的需要分別編輯了《班級德育活動課設計方案》、《班級德育活動課方案匯編》和《班級德育活動課論文選集》三本研究成果集,為日后進一步開展德育活動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隨著新課標出臺,德育教育成為了教學目標中的重點。初中教育是基礎階段,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問題,是影響學生的關鍵,為了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本文重點研究了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強化策略。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強化策略

一、引言

德育工作是教育之本,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德育工作涉及學生的知識、情感、行為等方面。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起到主要作用,要加強師生之間交流,正確處理好師生關系,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就要選擇具有實效性的策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現狀

1.管理理念存在問題

許多班主任的德育教育依然采取說教的傳統方式,這種硬性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不僅無法達到溝通、教育的目的,反而會使學生與教師的距離更加疏遠。

2.德育理論水平不高

由于班主任沒有足夠的德育理論基礎,導致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沒有從學生實際性格特點出發,沒有深入研究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德育工作缺乏針對性,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性格、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會使學生擁有不同的個性,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3.德育工作鉆研不夠

許多班主任的思想還停留在應試上,僅僅重視學生的成績,把注意力投放在學生成績的優劣中,對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與不良行為表現沒有足夠的重視,仍然把教師的工作定義為教學生考高分,沒有意識到班主任所承擔的育人職責,沒有把德育當成一門學科,對德育工作的鉆研不夠[1]。

4.德育教育缺乏創新性

許多初中班主任對于德育工作沒有創新精神,德育本來就很枯燥,學生會越來越沒興趣,長期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即使開展了德育教育課外活動,班主任并沒有培養學生對德育的重視性,導致許多學生離開課堂后,失去了自覺性,不主動積極的了解德育知識。

二、強化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措施

1.轉變思想,秉承“以人為本”的觀念

時代在進步,基礎教育的體系也在不斷改善,班主任的觀念轉變是提高德育工作的前提。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教育理念,將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德育工作相結合,突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只有德育工作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教師還要從內心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德育觀念。

教師應該秉承“以人為本”的思想,平等的看待每一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加強對每一個學生的愛護,不能因為成績優劣,區別對待學生,對成績差的學生不要存在歧視。教師增進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有利于開展德育工作;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切勿對學生隨意命令,這樣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學生也不會認真完成教師所要求的任務。應該用一種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流溝通,積極鼓勵學生對教師工作提出意見,對于合理的部分教師要虛心接納,勇于改正;教師還要與學生換位思考,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考慮,學生在感覺到被尊重的同時,也會對教師敞開心扉。

2.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專業性

班主任一定要具有積極的思想,有高度的事業心與責任感,正確的法制觀念與強烈的紀律性,只有這樣,教師為學生樹立典范,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本事、有成就、有形象的“四有”人才。

提高德育工作的專業性是改進德育教育現狀的重要對策。中國的基礎教育進入改革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是重點,加強德育工作是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而班主任的專業化程度決定德育教育的成敗,只有提高班主任的自身理論水平,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學校需要對教師進行培訓,加強德育理論的學習,舉辦講座,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德育工作者是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傳播者,要切實履行教師的職責。因此,必須加強班主任的德育理論知識,樹立良好的德育工作者形象。教師在工作之余,還要學習最新的德育知識理論,廣泛涉獵心理學、教育學等書籍。增長的知識有利于教師從更深層次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從而順利的開展德育工作。

3.建設班級文化

德育工作需要采取多種方式,從各個方面突破德育教育難點,因此,班級文化就是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班級文化根據班級環境布置,構造學習德育的外部環境,體現班級的精神風貌。在班級中懸掛名人的名言,畫像,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文明向上的精神。

塑造良好的班級文化,對學生德育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利益觀,使學生在思想上抵御個人主義;也要將傳統文化學習納入班級文化建設中,學生在汲取傳統文化的同時,獲得道德的熏陶;最后班主任要重視班級價值導向的建立,樹立德、智、體、美、勞的學習榜樣,形成精神引導,提高學生道德感[2]。

4.創新德育教育方式

在與學生溝通之前,班主任確定談話內容與目的,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場合。用平等的姿態與學生交流,使學生擺脫約束。班主任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

自主管理法是班主任建立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使學生擁有選舉權、決策權、監督權,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學生在班級的自主管理中需要處理好人際關系,不斷糾正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開展德育工作。作為班主任,要讓學生有主人翁的想法,使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德育工作具有社會性,它是靠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完成。班主任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系統的德育體系。一方面要定期與家長溝通,使家長了解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性格制定家庭德育任務;另一方面,增加社會實踐環節,社會的加速轉型為學生德育教育帶來了挑戰。因此班主任要經常組織學生出去見習、實習、在街上進行義務大掃除,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班主任要使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提高綜合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班主任只有轉變思想,秉承“以人為本”的觀念、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專業性、建設班級文化、創新德育教育方式,才能加強學生整體道德水平,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為我國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金艷茜.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9):177.

[2]賀藝.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強化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1):320.

作者簡介:

伍秀清(1976.7~),女,廣東臺山人,本科,中學化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班主任德育。

德育活動論文范文第5篇

59中學德育基地活動制度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美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其積極投身德育基地活動中,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學校負責老師應和各德育活動基地事先進行聯系和實地考察,報請學校同意后,雙方簽定德育基地協議書。

二、學校每學期將與德育基地有關領導共同商討,制定活動計劃,加強對學生熱愛勞動,服務社會的道德教育。

三、學校需聘請一位基地的同志擔任學校德育基地活動顧問,參與研究學校的德育活動。

四、每學期基地活動不得少于兩次,以參觀、講座、實踐等形式,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增長,技能的鍛煉,道德的提高。

五、每次活動前由帶隊老師對參加活動的學生進行動員教育和安全教育,熟記出行的安全規章制度。

六、每次活動中必須有兩名以上老師帶隊。學生可以分組活動,人數以10-15人為宜,由小組長負責。

七、在活動中,老師應盡職盡責,負責將學生安全結束活動,并及時處理活動中出現的情況。

上一篇:網絡道德論文下一篇:如何出版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