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

2024-01-08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替代計量學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6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altmetrics

由于人為因素,很多文獻難以定量化,特別是文獻系統高度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使得有效信息難以得到足夠獲取,也就無法揭示文獻的宏觀規律。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推動了數學計算工具和統計學的應用與發展,依賴數學工具和統計學技術的文獻計量學順勢得到更快的發展與應用。因此,信息技術進步是文獻計量學發展的保障。本研究以信息技術發展脈絡為序,對文獻計量學在不同時期和技術條件下的發展進行文獻梳理和觀點總結,以期理清兩者的關系,并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1 文獻計量學的提出

1911年,俄國化學家、院士瓦爾金使用引文分析研究化學家對化學的貢獻[1],被認為是文獻計量學的開端。1917年文獻學家科爾(Cole F.T.)和伊爾斯(Eales N.B.)使用“比較解剖學的歷史——對文獻的統計分析”,介紹了目前仍在沿用的書目計量技術——對出版物按出版國家和學科進行計量與分類[2]。1923年英國圖書館學家霍姆(Hulme E.W.)在科爾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書目統計學”[3]。1926年美國洛特卡(Lotka A.J.)論述了科學生產率的經驗規律,旨在通過對發表論著的統計來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產能力及對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貢獻[4],稱為“洛特卡定律”。1934年英國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Bradford B.C.)率先提出描述文獻分散規律的經驗定律[5]。1949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齊普夫(Zipf G.K.)提出詞頻分布定律[6];1955年,加菲爾德(Gaifield E.)系統提出引文索引和引文技術的概念,以及檢索科技文獻的方法,打破分類法和主題法在檢索中的壟斷地位[7]。

直到1969年,英國情報學家阿倫·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才正式提出“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這一術語[8],標志著文獻計量學的正式誕生,開始從學科角度來研究文獻計量問題,并將其定義為“把數學和統計學用于圖書和其他文字通訊載體的科學”[9]。隨著信息技術在文獻檢索中的應用,以及1963年《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創刊,以及《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和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相繼在1973年和1978年出版,為文獻計量研究在圖書館和情報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階段,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文獻計量學的大部分工作為人工統計,研究者無法同時處理過多的數據,文獻計量學的應用不太普遍。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基本圍繞以上幾個著名的定律展開,一方面是檢驗、修正這些經驗規律并使之完善和更加具有普遍性(即理論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將這些規律應用于圖書館、情報機構文獻管理的具體工作(即實踐發展方向)。為了加速文獻計量學的普及進程,1980年,國際文獻聯合會(FID)設立情報計量學委員會并制定近期計劃,1982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開會議研究文獻計量學的課程設置。

2 現代信息技術是文獻計量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文獻計量學是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來定量分析一切知識載體的交叉學科。計算機的發展促進了統計方法的普遍有效應用,也使數學計算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進展。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直接推動了文獻計量學的發展,許多有用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成為文獻計量學創新的核心動力。信息技術進步對文獻計量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文獻計量學研究基礎支撐的變化、研究方法的改進,以及文獻計量學科體系的完善上。

2.1 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文獻計量研究基礎支撐的變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文獻計量學已經突破對篇、冊、本為單位的文獻計量,深入到文獻內部知識單元和相關信息上,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越來越豐富和多樣:

2.1.1 文獻資源建設

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文獻載體和傳播渠道的多樣化。文獻資源建設促進了文獻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文獻數據的開發利用。在現代信息技術面前,文獻資源的地域分布和院校機構的館藏多少不是問題的關鍵,文獻數據資源的存取利用與服務能力才是至關重要的。

2.1.2 檢索語言與檢索系統

文獻計量的檢索語言從文獻分類發展到主題法、引文索引、內容分析等,檢索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得益于計算機技術在機器語言上的應用。從信息技術出發,網絡搜索引擎提高了檢索的時效性;人工語言與機器語言的結合,提高了查全率和查準率[10]。

2.1.3 軟件工具與技術實現

隨著計算機性能的不斷改進,從數據的收集、整理到統計分析,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分析軟件與工具的出現,包括MATLAB、SAS、SPSS、EViews、Incites、JCR、DA等,使得文獻計量分析的內容越來越廣泛。

2.2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文獻計量研究方法的改進

從最初的資料收集到數據的分析處理,現代信息技術為文獻計量研究的每一階段都提供了研究方法上完善改進的機會:從最初的文獻統計擴展到數學模型分析、鏈接分析、系統分析、矩陣分析、網絡分析等?,F代信息技術使得文獻計量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統學、廣義信息科學等緊密聯系,使得文獻計量學向個性化、集成化、模型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其應用也從原來的核心期刊評價、信息收藏管理與利用,擴大到研究科學發展特點、評價學科競爭力、預測學科發展等方面,從而迅速發展成為一門重要的應用學科。

2.3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文獻計量學科體系的完善

在現代信息技術影響下,文獻信息呈現多種狀態與存在形式,其計量分析的研究領域和途徑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獻計量學的傳統研究領域發生重心的轉移,一些新領域、新分支開始出現:科學文獻評價的出現,催生了科學計量學;依托信息測度和信息論,信息計量學應時而生;網絡信息資源的即時利用,產生了網絡計量學;在線科研環境的出現,促進了替代計量學的出現??茖W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等分支學科的出現,豐富和完善了文獻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如圖1所示)。

3 信息技術催生文獻計量學出現眾多新分支

由于文獻計量學家來自情報學、圖書館學、科學學、社會學、化學、心理學、物理學、經濟學等學科,信息技術進步促使“文獻”概念不斷擴展,國際文獻計量分析迅速發展并成為圖書情報領域最活躍的分支學科。“引文關系”既是文獻、科學,又是情報,對引文關系的計量分析,使得利用相似信息技術的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和情報計量學等成為具有“相同血緣關系”的近親,在許多方面具有相似、相近甚至完全重合的地方。作為文獻計量學的新發展,它們在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11]。為此,本研究對信息技術發展催生的文獻計量學各分支進行了闡釋。

3.1 科學計量學

科學文獻的迅速增長,使得研究者對科學進行定量研究,開創了科學計量學。1968年,蘇聯學者納利莫夫和穆利欽科首次提出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術語。1978年匈牙利學者布勞溫(Braun T.)創辦《科學計量學》雜志,主要發表有關科學學、科學交流和科學政策的定量研究成果,探討科學計量學的各種方法,并為科學計量學研究者提供學術交流平臺。2001年溫克勒(Vinkler P.)給出基礎的科學計量及其學術領域的專業術語[12]。

科學計量學主要用于學術期刊影響研究、學科或機構的論文與引文分析、國家和地區研究與發展狀況計量及科技政策研究、各種定律與分布的揭示等,以及對新數據庫建構和數據處理方法的創新、新描述性和解釋性模型建立、科研績效評估等方面[13]。一般來說,它與文獻計量學的方法非常相似,有時完全一致,但在研究對象和目的上仍有所區別。文獻計量學把圖書、期刊等視為正規的有形文獻,主要目的是定量分析圖書館等藏書和文獻服務活動,增進科學文獻、科學情報和科學交流的影響力;科學計量學則分析科學情報(信息)產生、傳播和利用的量的規律性,以更好地理解科學研究(作為一項社會活動)的機制[14]??茖W計量學不僅可用于學科評價,也可用于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評價研究[15]。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超文本鏈接和應用鏈接產生了知識地圖,突破了以往只是對地理分布的知識地圖界限的描述,逐漸演化為知識圖譜。知識圖譜理論與方法是近年來科學計量學最前沿,將應用數學、圖形學、信息可視化技術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理論方法與傳統科學計量學引文分析方法結合起來,用可視化圖譜形象展示科學學科的結構與發展。因此,科學知識圖譜是在信息技術推動下,新近發展出來的科學計量學新領域。主要用途是學術共同體及其網絡研究,學科領域發展研究,研究課題的衍生、滲透與擴散,作者、機構、出版物與期刊等之間的關系等[16]。

3.2 信息計量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信息論研究出現了回歸為信息的量和質、語法和語義、傳輸和使用相統一的變化趨勢,不僅克服了申農信息論(即狹義信息論)的局限,而且推動廣義信息論的形成與發展,這為信息計量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詳盡的計量方法。信息計量學最早由德國學者昂托·納克(Otto Nacke)在1979年提出,他呼吁將數學方法用于測度信息現象,提出信息計量學是與信息科學有關的信息測度科學,并不斷宣傳術語Informetrics。同時,信息科學家說服國際文獻聯合會設立“信息計量學委員會”,擬定一個長期的信息計量學教學與研究工作計劃。1988年布魯克斯提出用信息計量學(Informetrics)代替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原因是文獻計量學僅拘泥于“數目的計量”,已不適用于現代電子化載體文獻的計量。我國最初在1981年將Informetrics譯為情報計量學,1992年才將其改譯為“信息計量學”。

信息計量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信息計量學”主要探討以廣義信息論為基礎的廣義信息的計量問題,“狹義信息計量學”主要研究情報信息或文獻情報的計量問題,即應用數學、統計學等定量方法來分析和處理信息過程中的矛盾,從定量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動態特性并找出內在規模[17]。但目前對信息計量學的研究主要側重于“狹義信息計量學”,還帶有較濃厚的基于文獻情報的文獻計量學色彩。在未來的發展中,信息計量學將更加依賴現代計算技術和更深層次的數學分析,探索信息的本質以及信息計量的基本模式、方法技術、模擬驗證等方面[18]。

3.3 網絡計量學

隨著計算機與信息科學技術如數據挖掘、信息可視化、Web2.0、云計算等發展,網絡學術信息傳播體系得到快速發展與完善,國內外學術期刊和專著以網絡為媒介的信息傳遞已經成為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使得文獻計量學的測度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又發生了巨大變化。1997年阿爾明(Almind T.C.)和英沃森(Ingwersen P.)描述了一系列進行Web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參數,以丹麥和其他北歐國家為案例,提出信息計量方法完全可用于萬維網,只不過將萬維網看作引文網絡,傳統引文由Web頁面取代,首次使用“Webometrics”并將其定義為包括所有使用信息計量和其他計量方法對網絡通信有關問題的研究[19]。1998年英沃森(Ingwersen P.)提出將期刊影響因子用于網頁評價,為文獻計量學的經典概念和研究方法成功用于網絡信息分析開創了新的研究思路[20]。2004年本杰伯恩(Bjrneborn L.)和英沃森(Ingwersen P.)構建了一個較為全面的網絡計量學概念體系,標志著網絡計量學開始進入發展的成熟階段[21]。2004年,《美國信息科學技術學會學報》專門出版網絡計量學???,2005年,《信息科學技術年評》出版了“Webometrics”專題。英國、比利時、加拿大、新西蘭、荷蘭等國的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推動了網絡計量學的發展[22]。

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計量學是信息計量學在網絡上應用的一門學科,信息計量學構成了網絡計量學的學科基礎。網絡計量學研究的理論問題主要是網絡信息分布的集中與離散規律、著者規律、詞頻規律、增長和老化規律、引證規律、多媒體信息規律,以及這些規律的理論解釋和數學模型研究等。其研究對象不僅包括網上信息本身,還包括網上文獻、文獻信息及其相關特征信息,以及網絡結構單元的信息計量問題,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網絡計量學已經引起了足夠重視,且與文獻計量學傳統領域的聯系很強,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23]。

3.4 替代計量學

隨著學術出版數量和方式的增加,發現和選擇最相關資源的難度越來越大?;谖墨I計量學的傳統同行評議和引文檢索,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研究者的需要。利用社會媒體、追蹤學術產出的在線科研環境,促進替代計量學的產生。2010年,北卡羅來納州大學教堂山分校圖書情報博士生普里姆(Priem J.)首次在Twitter上使用Altmetrics,隨后在網站上發表宣言[24],正式提出“Altmetrics”術語。2011年起不僅召開研討會,而且在社交網站上建立討論組和發表博文,充分討論替代計量學的理論與實踐意義,以及論文層面計量、科研成果計量、科研發現計量等相關研究內容。2013年,皮沃瓦(Piwowar H.)認為替代計量學會給科研影響力帶來全新的變化[25],Elsevier等機構也對替代計量學表示公開支持。到目前為止,不僅理論上對眾多指標進行了有效性及關系分析,而且對Mendeley、PLOS、Peer Evaluation、CiteULike、Twitter等網站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同時,開發了ImpactFactory、TotalImpact、Altmetrics等應用平臺用于搜集和分析網上各大社交網站和開放存取平臺的數據,提供替代計量學指標。

替代計量學研究處在良好的開放存取和開放科學的大環境中,通過建立“研究對象”、“科學發現”等新的計量單元,采用復用率、解答問題程度、使用頻率、CoRank-LinkCount、基于點擊流數據知識圖譜等新型計量指標,充分利用Twitter等在線科研交流網站來收集數據和分析,為替代計量提供堅實的數據源和基礎,因此,替代計量的數據并不缺乏。但是,要從政策、過程、技術整體來控制數據質量仍有很大的難度。同時,盡管替代計量學有著很好的前景,仍然會受到學者遵循小數定律和注意力空間限制規律的影響,增加同行評議的復雜性[26]。替代計量的研究和發展框架已初步形成,隨著新一代學者在網絡環境下的成長,在線科研交流將超越線下科研交流成為主體,替代計量學的地位將日益凸顯,在圖書館文獻服務中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大[27]。

4 信息技術進步與中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

中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相對較晚,20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介紹國外文獻計量學的論文。1964年,《綜合科技動態·第二分冊?"情報工作》的兩篇文章翻譯介紹了美國的“科學引文索引”[28-29],這是國內最早介紹文獻計量學研究[30]。1979年,沈中和再次介紹了“科學引文索引”,大力提倡使用的種種好處[31];趙紅州提出科學家最佳年齡定律和科學勞動智力常數,其著作《科學能力學引論》為我國科學計量學的杰出代表作品[32]。

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介紹性和應用性論文,如劉植惠1980年撰文向國人介紹了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對象(即社會實踐中不斷產生和利用的各種文獻)和具體應用(即估測某一學科或知識領域的發展動向及其前景;探索文獻資料的增長率;確定核心期刊等)[33];王崇德將文獻計量與情報預測結合起來進行研究[34]。1983年胡昌平和邱均平對科技文獻的分析和研究方法進行了探討[35],并以化學文獻為例進行了分析與推斷[36]。邱均平對文獻計量學的理論方法及應用、發展過程及術語界定[37]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并編輯了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教材《文獻計量學》。

同時,為推動學科建設發展,《情報科學》和《情報學刊》在1980年創刊,1982年《情報學報》問世,1983年以專門介紹國外情報科學動態的《國外情報科學》編輯出版,帶動了國內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傊?,這一時期主要是相關專家學者向國內介紹文獻計量學的相關知識和學科內容,論文數量比較少(1979-1989年有關文獻計量學研究的文章僅有547篇),研究基礎相當薄弱,缺乏自主性系統研究和綜合性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者緊跟國外研究前沿與發展趨勢,開始了相關基礎理論的研究。王崇德等人在《情報理論與實踐》上連續發文,對文獻計量學的演變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邱均平等人對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情報計量學的發展進行了介紹[38]。1995年梁立明的《科學計量學——指標·模型·應用》,1999年龐景安的《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羅式勝的《科學技術指標與評價方法——科學計量學應用》和婁策群的《社會科學評價的文獻計量理論與方法》,以及2000年蔣國華的《科研指標與指標》是科學計量學的重要理論研究成果。1999年,徐久齡等最早向國內介紹網絡計量學[39],2000年邱均平對網絡計量學進行了系統、全面的研究。同時,對分析方法和應用領域的研究越來越側重,邱均平等2008年對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進行了探討[40],2013年蔣穎對人文社科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發展進行了解讀[41]。

隨著信息技術主要是計算機利用及其廣泛普及,我國自主開發的計算機應用系統及軟硬件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計算機輔助的文獻計量分析發展加速,文獻計量學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學研究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著重進行計算機輔助文獻計量軟件的設計與開發,特別是大批數據庫數字化的研究與出版,也為文獻信息的自動化統計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條件。目前在國內的應用與發展,主要是期刊評價、數據庫的建設等。北京大學圖書館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在1992年啟動編制,是期刊定量評價在國內全面推進的重要標志,全面拉開國內大規模期刊定量統計與評價工作的序幕。此后,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推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發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推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中國引文數據庫”等等。期刊評價是信息“膨脹”的結果和必然,隨著文獻計量學的發展,期刊評價更加具有國際化、信息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等特點[42]。另一重要方向是將文獻計量學指標用于評價科學生產率,評價科技人才、成果質量、科研機構乃至整個國家的科技水平與影響力等,使得決策者能夠進行有效的定量管理和分析[43]。

伴隨著數據挖掘、可視化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文獻計量學學者更加重視可視化研究與應用。陳定權、李運景等人對可視化技術與工具進行介紹[44-45],周萍等人利用國外軟件和國內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使用可視化方法揭示深層內容[46]??茖W知識圖譜是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過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形,大連理工大學對知識圖譜與可視化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并出版《科學計量學知識圖譜》、《科學學知識圖譜》、《管理學知識圖譜》、《隱性知識計量與管理》和《專利計量與專利制度》等專著。CiteSpace、Pajek等免費開放的可視化軟件的廣泛應用,使得文獻計量分析應用越來越普遍。在高校,為了定量衡量學校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影響,機構知識庫也在不斷改進計量方法,借助替代計量學等指標進行更廣范圍的影響力評價。

從對1991-2000年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研究論文(共2 069篇)分析來看,研究論文主要是文獻或引文的統計與分析等應用領域,對于基礎理論、經典定律的討論相對較少。盡管文獻計量學研究出現了新領域,如網絡計量學、科學計量學等,但大量研究是對已有理論、方法的檢驗或簡單套用,創新較少[47]。從2001-2014年的期刊論文來看,使用“篇名”或“關鍵詞”檢索出含有“文獻計量”或“計量分析”的論文共1 713篇,發文量較上世紀90年代有所減少。但其新的研究領域,如科學計量學、網絡計量學、信息計量學、替代計量學的文章則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

5 結 語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等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文獻統計逐漸摒棄枯燥、繁瑣、低效的人工統計方法,開始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文獻計量學得以快速發展,并在信息服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茖W計量學、信息計量學、網絡計量學和替代計量學是在特定信息環境和技術條件下,由文獻計量學逐步演進而來,它們繼承了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方法,豐富了文獻計量學的學科體系,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分支學科特征。

在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我國的文獻計量學發展在短短50年時間里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文獻計量學的測度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應用范圍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理論研究仍有待深化,對網絡環境下的計量分析有待加強??梢灶A見,信息化和網絡化是文獻計量學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全球視野下的學術合作與資源共享,必將推動我國文獻計量學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崇德.文獻計量學教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8.

[2]Cole F.J.and Eales N.B..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Part I-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Science Progress,1917,11(44):578-596.

[3]Glenn R.Wittig.Statistical bibliography——A historical footnot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78,24(3):240-241.

[4]Lotka A.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1926,16(12):317-323.

[5]Bradford S.C..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5,10(4):176-180.

[6]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al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Addisson Wesley,1949.

[7]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3159):108-111.

[8]Pritchard A.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9]羅式勝.文獻計量學概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10]李偉超.信息技術對情報學的影響與推動[J].情報科學,2007,25(2):208-232.

[11]劉廷元.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和信息計量學的聯系與區別[J].圖書與情報,1994,(1):19-24.

[12]Vinkler P..An attempt for defining some basic categories of scientometrics and classifying the indicators of evaluative scientometrics[J].Scientometrics,2001,50(3):539-544.

[13]劉國棟,羅長坤,吳培紅.科學計量學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05,18(3):137-140.

[14]Braun T.et al.Scientometric Indicators[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85:4-6.

[15]Jochen Glser,Grit Laudel.Integrating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 into sociological studies:method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J].Scientometrics,2001,52(3):411-434.

[16]侯海燕.基于知識圖譜的科學計量學進展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

[17]邱均平.信息計量學(一)[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23(1):75-80.

[18]郭強,劉俊友.信息計量學導論[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5-7.

[19]Almind T.C.,Ingwersen P..Informetrics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7,53(4):404-426.

[20]Ingwersen P..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54(2):236-243.

[21]Bjrneborn L.,Ingwersen P..Toward a basic framework for web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14):1216-1227.

[22]邱均平.網絡計量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4-13.

[23]蔣穎.1995-2004年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共詞分析[J].情報學報,2006,25(4):504-512.

[24]Priem J.,Taraborelli D.,Groth P.,Neylon C..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http:∥altmetrics.org/manifesto,2010-10-26.

[25]Piwowar H..Altmetrics: Value all research products[J].Nature,2013,493(1):159.

[26]邱均平,余厚強.替代計量學的提出過程與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19):5-12.

[27]余厚強,邱均平.論替代計量學在圖書館文獻服務中的應用[J].情報雜志,2014,33(9):163-167.

[28]Garfield E.科學引文索引[J].王恩光,譯.綜合科技動態·情報工作,1964,(5):8-13.

[29]Kpbijioba H.B..美國出版的《科學引文索引》[J].張琪玉,譯.綜合科技動態·情報工作,1964,(5):14-15.

[30]梁國強.國內文獻計量學綜述[J].科學文獻信息管理,2013,(4):58-60.

[31]沈中和.新穎的《科學引文索引》[J].自然雜志,1979,2(5):322-323.

[32]趙紅州.科學能力學引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33]劉植惠.文獻的定量分析研究[J].情報科學,1980,(4):7-13.

[34]王崇德.計量文獻與預測情報[J].情報科學,1980,(3):43-45.

[35]胡昌平,邱均平.科技文獻分析研究初探[J].情報學刊,1983,(4):104.

[36]邱均平,胡昌平.化學文獻的歷史發展及其趨勢[J].圖書情報知識,1983,(4):28-32.

[37]邱均平.關于“文獻計量學”術語及其定義[J].圖書情報知識,1985,(3):22-25.

[38]邱均平.文獻計量學科學計量學情報計量學的發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1999,22(3):217-219.

[39]徐久齡,劉春茂,劉亞軒.網絡計量學的研究:情報學進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1999:78-107.

[40]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獻計量內容分析法[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1-69.

[41]蔣穎.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獻計量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20.

[42]林樹文,曾潤平.期刊評價的產生與我國期刊評價的發展[J].情報探索,2013,(5):43-47.

[43]曹學艷,胡文靜.我國文獻計量學的發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4,48(2):106-111.

[44]陳定權.同引分析與可視化技術[J].情報科學,2005,23(4):532-537.

[45]李運景,侯漢清.引文分析可視化研究[J].情報學報,2007,26(2):301-308.

[46]周萍,Loet Leydesdorff,武夷山.中國科技期刊引文環境的可視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773-780.

[47]王建芳,屈寶強,齊向華.我國文獻計量學近十年研究狀況[J].圖書情報工作,2003,(8):46-49.

(本文責任編輯:馬 卓)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2012年以來MOOC在國內掀起了滔天巨浪,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名校紛紛加入MOOC陣營,關于MOOC的各種研究紛至沓來,無一不彰顯著MOOC的重要性。文章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檢索到的學術論文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計量、共詞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對國內MOOC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從而為今后MOOC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參考。

關鍵詞:MOOC;文獻計量;共詞分析;研究現狀

引言

MOOC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從2008年第一門MOOC課程——《CCK08》開設以來,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2012年還被稱為MOOC元年[1]。2013年國內關于MOOC的研究呈井噴狀增長,各種研究紛至沓來,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的郝丹曾對國內MOOC的研究現狀進行過疏理,對MOOC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綜述,指出了國內的研究熱點[2]。但郝丹主要采用的是質性研究的方法,而且經過近半年的發展,MOOC的學術文獻資料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從19篇增長到104篇,數量增長如此之快,研究取得了哪些新的進展呢?本文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過文獻計量、共詞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對國內MOOC的文獻進行量化分析,對目前MOOC的研究現狀進行梳理,從而為今后MOOC的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獻計量分析法和共司分析法。文獻計量分析法是以文獻信息為研究對象、以文獻計量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研究方法。共詞分析是以文獻中的關鍵詞或主題詞為分析單元,先統計出文獻中的詞頻關鍵詞,再對高頻關鍵詞對進行統計,即統計出高頻關鍵詞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頻率,由此生成共現矩陣,最后對共現矩陣進行聚類分析,把詞匯之間錯綜復雜的共詞網狀關系簡化并以數值、圖形直觀地表現出來。一般某個關鍵詞對在同一篇文獻中出現的次數越多,說明這兩個主題的關系越緊密,由此可以分析主題內容的親疏關系。[3]

本文先統計出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刊登的關于MOOC的學術文章,然后對相關文獻的關鍵詞進行共詞聚類分析,找出知識間的關聯及變化趨勢。

2.數據來源

本文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刊登的關于MOOC的文章作為研究對象,以主題為“MOOC”或含“慕課”為檢索條件進行文獻檢索,檢索到的文獻總數為135篇,以主題為“MOOCs”不含“MOOC”為檢索條件進行文獻檢索,檢索到的文獻總數為88篇,檢索時間為2014年3月19日。為了保證分析結果有效,對檢索到的文獻做了進一步的處理: 去重、剔除卷首語、會議通知、會議綜述、刊物征稿、筆談訪談等文獻,只保留帶有關鍵詞的文獻,以便后續利用關鍵詞進行主題分析,最終確定的文獻104篇。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二、MOOC研究文獻的計量分析

1.文獻年代分布

由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在2013年以前我國關于MOOC的研究只有5篇,雖然2012年被國外研究者稱為MOOC元年,但在我國并沒有引起重視。在2013年關于MOOC的年載文數量有了很大的增長,由原來的零星研究迅速增長到82篇,2014年到檢索日期為止也已經出現了17篇,其發展勢頭不可小覷。

2.文獻期刊分布

據統計,104篇論文散布于53種期刊中,發文期刊分布如圖1所示。發文較多的是高等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開放教育研究,從期刊分布來看,主要是以教育類期刊為主,尤其是以遠程教育或開放教育類期刊為主要發文刊物。在104篇論文中,在核心期刊發文23篇(通過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勾選“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得到的數據),占發文量22.1%,如圖2所示。

3.研究機構及分布情況

104篇文獻主要來源于69個機構(僅統計第一作者所在的單位),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發文84篇,占全部發文量的80.8%,如圖3所示。表2是發文量為2篇(或以上)的機構,共有13個機構,發文48篇,占全部發文量的46%。發文較多的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約占10.6%)、清華大學(約占9.6%)。從發文內容來看,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發文的內容主要集中在MOOC概述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基于MOOC的教學改革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國防科技大學對MOOC研究很重視,它目前的關注點在于MOOC與本校教學的融合。清華大學發文主題比較多,除了上述三個方面之外,清華大學還對MOOC的運行機制、技術平臺、學習效果進行了分析,這顯示了清華在MOOC研究方面的全局意識。

4.文獻關鍵詞分析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高度概括,能直觀、鮮明地反映文獻的主題。利用SATI工具抽取104篇文獻的關鍵詞,得到297個關鍵詞,總的出現頻次是441次。為了提高準確性,在分析前對關鍵詞做了進一步的處理,首先去除一些涵義過于寬泛的關鍵詞如開放、大學、發展、思考、教育等。然后對有效關鍵詞進行標準化操作,因為同一意思的關鍵詞在不同的文獻中表述可能會有不同,比如MOOC與MOOCs都是指“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因此可以合并為一個關鍵詞。經過整理得到有效關鍵詞為239個,總頻次為385次。 其中出現頻次排在前20的關鍵詞如表3所示。

5.文獻主題分析

關鍵詞的相互交叉反映了某一主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因此,筆者采用SATI工具對前20個關鍵詞生成共現矩陣,再導入到UCINET軟件中進行層次聚類分析,最后用NetDraw軟件輸出樹狀結構圖,如圖4所示。

通過對圖4關鍵詞聚類樹狀圖進行分析,同時采用下面的輔助方法:(1)在NoteExpress中查看104篇文獻的細節(標題、摘要、關鍵詞)確定其主要內容,(2)在CNKI中檢索部分含有共現詞對的文章進行閱讀,分析共現詞對的關系。最后把目前MOOC的研究主題分成三大類,如表4所示。

三、結果分析

1.載文期刊

首先,從發文期刊的分布來看,高等教育研究、遠程教育雜志、現代遠程教育研究、開放教育研究是目前發文的主要期刊,說明遠程(開放)教育領域更早地關注到了MOOC,這也是與MOOC本身的特性相關的,MOOC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屬于遠程(開放)教育范疇,MOOC的興起對遠程(開放)教育的影響是空前的,甚至是生死攸關的,所以遠程(開放)教育較其它教育更為關注MOOC的發展。但現在很多研究者已經意識到MOOC不僅對遠程(開放)教育有沖擊,對傳統全日制教育也同樣存在巨大影響,因此今后不僅遠程(開放)教育類期刊,在其它期刊上的發文量也應該會有較大增長。

其次,核心期刊發文比例偏低,說明高質量的文章不多,研究的深度不夠,這主要是因為我國MOOC研究起步比較晚,因此,對于我們國家來說MOOC還是個新生事物,現在還處于認識MOOC“是什么”階段,利用MOOC進行教學改革的實踐也僅僅是零星的試探。

2.研究的機構

從研究機構來看,主要是高校,這保證了學術研究規范性與嚴謹性,但也有缺點:不利于MOOC的持續發展。MOOC的運行與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高校的關注點往往在課程改革、資源建設等,較少會考慮運營成本、運營模式、運營管理等方面,而且高校的人力、物力也不足以支撐MOOC的持續發展,因此如何吸引其它機構如企業、職業院校、基礎教育機構加入到MOOC研究中來,是今后我國MOOC發展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

3.當前研究主題

由前面的主題分析結構表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的MOOC研究大部分研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MOOC概述及其對我國的啟示,這一類研究主要是以分析介紹MOOC的起源、發展歷程、特征、教學模式、教學原理等為主,在分析的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也有部分研究是對MOOC進行質疑、反思及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等。二是MOOC對我國教育,尤其是遠程(開放)教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三是基于MOOC進行的教與學改革、課程建設、資源建設等。

4.未來研究熱點

由前面主題分析可以看出,經過一年的發展,關于MOOC的基本情況如起源、發展、特征、教學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多,MOOC對我國傳統高等教育的沖擊和影響也已經達成共識,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多的關注應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于MOOC進行的教學改革、資源建設

從關鍵詞聚類圖可以看出MOOC與教學改革的共現頻率很高,說明研究者們已經意識到這類研究的重要性。雖然目前已經出現了部分此類研究,但實際教學中學科門類多、課程性質不同、各層次學校、教師、學生水平不一,因此如何基于MOOC進行教學改革是一個范圍很廣的研究主題。從目前文獻來看,基于MOOC進行的教學改革的研究一是不夠全面,僅有部分課程或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試驗,二是不夠深入,還沒有形成可推廣的有效的教學模式,今后基于MOOC進行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不同層次的學校如中小學、中職、高職、本科院校在教學管理、課程認證、資源及平臺建設的改革研究;不同學科、課程在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教師角色的定位及教學策略、教學技能的革新研究;學生學習策略、學習技能的革新研究。

(2)MOOC的完成率、質量監控、學分認可、接受度的研究

MOOC當前最受人詬病的缺點之一是低完成率。MOOC課程的注冊者通過最終考核的比例通常不足10%。其次課程的學分認可與社會接受度也是當前MOOC發展中的一個瓶頸。由于MOOC是在線課程,雖然有一定的評價措施,如內嵌的測試、課后作業、期中測驗、期終測試等[4],但由于身份驗證問題,這些評價方法的信度和效度也讓人質疑。而且目前大多數證書還不能與傳統的學分和學位文憑對接起來[5],沒有文憑這些學習者學習結果的社會接受度就會受限,學習積極性就不高。因此如何提高MOOC的完成率、質量監控、學分認可、社會接受度正是MOOC的運營者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對于這些方面的研究基本沒有,它們必將是今后研究的重點主題之一。

(3)基于MOOC的學習分析、診斷與評價、個性化教育輔助

基于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越來越熱,2010及2011年地平線報告中預測它將在四到五年內成為主流。學習分析技術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必須有大量的數據,MOOC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它的學習者規模遠遠超出傳統實體課堂, 而且MOOC平臺可以精確跟蹤和記錄學習者在網絡平臺學習實時發生的行為,因此可以提供大量結構性和非結構性的數據信息,這種教育數據數量、質量的飛躍必然會帶來教育研究質量的提升、研究范圍的拓展以及研究深度的挖掘[6]。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幫助教師優化教學、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評估、自我診斷與學習導向、幫助教育研究者進行個性化學習設計以及知識推送、幫助教育管理者進行教育決策、幫助社會機構選拔人才等都將是未來MOOC的研究熱點。

(4)MOOC的技術平臺設計研究

MOOC最基本特征是大規模、開放、在線,因此它的平臺與傳統教學平臺相比,系統要求更高,比如:可擴展性強,支持大量注冊學生;支持高并發用戶訪問,共享性好;系統反應時間短,照顧用戶體驗;高穩定性,容錯能力強;可移植性好,支持不同客戶端;高安全性,保證系統資源完整、保密等[7],如何實現這些平臺要求也將是MOOC運營商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結束語

本文基于文獻計量法和共詞分析法,并結合相關論文,客觀、真實地總結了近幾年我國MOOC研究的概況, 但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MOOC目前在國內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學術論文主要是對MOOC基本情況及其應用的研究,研究范圍還比較窄,研究時間也比較短,文獻數量不夠多,在這種情況下,利用詞頻統計和高頻詞共詞分析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其結果與實際情況會有一定出入。

參考文獻:

[1]蔡文璇,汪瓊.2012:MOOC元年[J].中國教育網絡,2013(4):16-18.

[2]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1):42-50.

[3]鐘偉金,李佳.共詞分析法研究(一)——共詞分析的過程與方式[J].情報雜志,2008(5):70-72.

[4]張振虹,劉文,韓智.從OCW課堂到MOOC學堂:學習本源的回歸[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3):20-27.

[5]黃超.MOOC如何吸引學習者持續參與[J].中國教育網絡,2013(9):26-27.

[6]張羽,李越.基于MOOCs大數據的學習分析和教育測量介紹[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4):22-26.

[7]馬新強,黃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臺技術及運營模式探析[J].重慶高教研究, 2014(1):5-9.

(編輯:王曉明)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1.1 準確判斷實驗教學效果

實驗教學的考核首先是對實驗教育的價值進行判斷。判斷的重點或基本點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目的主要是了解、評價學生對金融計量學課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從而判斷兩方面內容:一是總體上了解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理解和掌握程度, 是否存在知識體系過難或過易等情況;二是通過對各知識點的考核, 了解學生難于理解和掌握的教學難點, 以便在以后的教學和實驗指導中加以重點講解和關注。

1.2 有效促進實驗教學改革

開展學生實驗能力考核決不是為考核而考核, 而是在于對學生作出基本判斷后促進實驗教學的改革??己耸菫榱舜龠M改革, 改革又需要考核, 通過實驗考查, 使教師掌握教學效果, 檢查實驗教學質量, 總結經驗, 研究規律, 進一步改進實驗教學工作, 使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1.3 有效提高學生實驗綜合能力

金融計量學實驗綜合技能是學生必須學習并掌握得到的基本能力, 主要是學生通過將金融學知識、金融計量學知識和計量軟件相結合, 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復雜金融問題。通過金融計量學專業實驗的考核, 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科研探索能力、解決專業復雜問題的能力。

1.4 充分培養學生嚴謹的科研態度、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

在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中, 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 結合自己感興趣的金融研究方向, 自選實驗專題進行研究, 在自己動手收集專題數據資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創新, 以專題實驗小組為單位, 團結協作共同研究設計實驗方案, 不但培養了專業創新能力和嚴肅認真的科研態度, 同時又加強了團結合作的學術團隊精神。

2 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模式的現狀和弊端

金融計量學課程教學一直以來以理論教學為主, 實驗教學是近幾年來剛剛進行的改革嘗試。由于沒有前期積累, 金融計量學實驗教學的改革進程滯后于理論教學改革的進程, 特別是實驗教學考核模式的改革進程更是滯后。

(1) 考核方式為平時所做實驗的簡單重復, 內容統一、要求統一, 缺乏考核的層次性和多樣性, 所有學生使用一樣的數據, 按部就班地做一樣的實驗, 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2) 缺少緊密聯系熱點金融問題、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考核內容, 忽視學生個體對實驗教學考核的需求, 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索精神得不到發揮, 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3) 實驗教學考核測評指標體系不夠科學合理, 使實驗教學考核在項目、內容、方式、成績劃分等環節上缺乏整體構思和設計, 不能很好地檢測學生的學習質量, 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4) 學生被考的地位明顯, 考核內容不夠靈活, 學生失去了自己主動探索、解決金融問題的興趣和機會, 不利于學生獨立從事金融領域研究工作能力的提高。

3 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

3.1 建立科學的實驗考核成績體系

為了能夠真實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知識掌握水平, 必須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實驗成績評定體系。為了兼顧到實驗課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 我們把實驗課的成績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 平時成績占70%, 期末成績占30%。平時成績以學生每次實驗的預習、課堂表現、實驗操作態度、課后完成的實驗報告等進行綜合評價。期末成績以論文形式進行考核, 主要是評價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以及自己獨立工作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3.2 加大對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考核比重

作為金融專業高級課程, 金融計量學實驗著力培養的應該是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全面掌握運用金融計量學知識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金融問題的技術和能力。在考核的各個環節中, 除了要在平時成績中體現學生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水平考核外, 更要在期末考核中用論文的形式加以評價。要求學生自己尋找熱點金融問題, 使用金融計量學方法去分析、去解決, 并形成論文。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擴大了視野, 又能夠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3.3 加強實驗技能與理論知識相結合的評價

金融計量學實驗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使學生更有效地掌握經濟學、金融學和金融計量學基礎理論知識, 因此實驗的考核不能只停留在計量軟件的操作上。應該使學生在運用計量軟件的時候, 掌握背后的經濟學原理、金融學原理和金融計量學原理, 做到“知其然, 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在平時實驗報告和期末論文的考核評價中, 著力強調每次實驗背后的經濟學原理、金融學原理和金融計量學原理的闡述, 并根據闡述和運用的情況加以評分。

3.4 注重實驗過程各環節的綜合評價

為了全面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實驗能力、發揮學生的研究潛力、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不僅要重視結論性成果的評價 (如實驗報告、期末論文) , 而且要重視實驗過程各環節的評價。這主要包括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綜合能力的評價??梢蚤_展實驗匯報制度, 即讓學生以報告人的身份在課堂上匯報自己實驗小組開展的各項工作及得到的實驗結果等, 再根據報告情況為報告人及其整個實驗小組評分。

4 結語

總之, 金融計量學實驗教學考核是金融計量學實驗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實驗考核模式, 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還可以準確反映教學效果, 促進教學改革的深入, 從而達到“以考促學, 以考促教”的目的。

摘要: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模式改革是金融計量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論述了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的目的及意義, 分析了考核模式的現狀和弊端, 提出了實驗考核模式改革的具體措施, 對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關鍵詞:金融計量學,實驗考核模式,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程金林.高校實驗教學考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5, 4, 24 (4) :76~78.

[2] 李建軍.實驗過程考核的意義和途徑[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7, 26 (4) :106~108.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會計計量是指在一定計量標準下,使用特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適的計量屬性,對應當記錄的經濟事項的金額加以確定的過程,因此要想對經濟活動進行準確計量,必須選擇恰當的會計計量屬性。在傳統的交易和事項中,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一貫處于主導地位,隨著新經濟形勢的不斷出現,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其他類型的計量屬性也隨之得到應用。通過對五大會計計量屬性的探討,分析選擇會計計量屬性應考慮的因素,提出多種計量屬性共存的對策以及建議,以合理選擇與運用會計計量屬性,滿足經濟發展和企業多元化目標的要求。

關鍵詞:會計計量屬性;應用;選擇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46

會計信息隨著經濟發展變得愈發重要,要想獲取會計信息,必須對經濟活動中的交易和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可見,計量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計量是經濟事項或交易能以量化的金額進行記錄并在會計報表中進行反映的前提;如果會計計量不準確,將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會計計量是財務會計的重中之重。而會計計量的核心是對各種計量屬性的選用,應用不同的會計計量屬性得到的會計信息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探究會計計量屬性,對于改善會計信息質量和滿足會計信息利益相關者的使用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1會計計量屬性的內容

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多元化,傳統的主流計量屬性形成的會計計量模式在很多情況下已經不再適用,會計目標的不斷演進必然會對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提出更多的要求。我國會計準則要求企業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同時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這就說明會計信息需要兼顧可靠性和相關性。因此,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會計計量屬性進行了規定,主要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五類。

1.1歷史成本

在歷史成本這種會計計量屬性之下,對經濟活動中的交易和事項的記錄,應以經濟業務發生時的成本為標準進行計量計價。按照這一計量要求,資產的取得、消耗和轉換都應當按照取得資產時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負債的取得和償還都應按照取得負債的實際支出進行計量。歷史成本在客觀、可靠、可操作及取得成本方面占據優勢,從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角度出發,可靠性是需要第一個重點關注的質量要求。如果會計信息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卻是虛假信息,那么使用這種信息作出的決策無疑是錯誤的。因此在傳統的交易和事項中,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一直居于主導地位,但與其他計量屬性相比相關性較弱,不能很好地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2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是指企業重新取得與其所擁有的某項資產相同或與其功能類似的資產需要付出的對價。重置成本可以對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進行較為準確地反映,防止因為價格的波動給利潤表帶來的影響誤導投資者,對這種計量屬性的運用有助于反映企業目前真是的運營狀況,但是因為物價變動較為頻繁,而且沒有規律可循,所以重置成本的獲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容易的,如果嘗試去估計重置成本,就會使得會計信息不符合其可靠性的質量要求。

1.3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日?;顒又?,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的加工成本和預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凈額。就資產而言,可以其售價減去其到完工之時預計會發生的成本和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對資產進行確認計量??勺儸F凈值這種計量屬性可以反映資產變現能力的強弱,比較適合對準備出售的資產進行計價,能夠反映企業對資產的使用狀況,使會計信息在相關性方面的要求得以滿足。但是要想使用可變現凈值計量屬性,必須要有健全的市場體系為依托,并且還會受到會計從業人員的主觀影響。

1.4現值

現值是指按照適當的折現率將未來現金流量折算至現在的一種會計計量屬性。一方面,估計資產在未來從存續于企業到處置時點將會產生的現金凈流入量,然后將其折算至當前時點;另一方面,估計未來償還負債需要付出的凈流出量,并將其折算至當前時點?,F值在確定資產和負債價值時,對時間因素進行了考量,使決策指標變得清晰可比,有助于提高決策的準確度,但是對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且計算較為復雜,對會計從業人的素質提出更多要求。

1.5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自愿的交易前提之下理性的交易雙方確定的公允價格,是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兩方在充分考慮了市場信息之后所達成的一致意見。該種計量屬性要求在有序交易的前提下,資產以在當前時點出售所能得到的價格進行計量,負債以當前時點轉移所需償付的價格進行計量。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能夠對企業的經營成果進行更加真實準確的反饋,但是目前我國的要素市場尚不成熟,對公允價值的獲取比較困難,導致出現企業利用公允價值對利潤進行操縱的現象,違背了可靠性的要求。

2會計計量屬性選擇應考慮的因素

通過分析發我們發現,每種計量屬性的應用都有其前提條件和適用的環境,各有利弊,因此只是選用其中一種必然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多樣化要求,在對經濟事項進行確認計量時,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用能夠最恰當準確地反映實質的會計計量屬性,爭取最大限度地發揮會計信息在決策方面的引導作用。

2.1經濟環境

不管選擇哪一種會計計量屬性,都應該與目前的經濟環境相契合。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通常應用于物價平穩的經濟環境之下,當物價波動較大時,就采用其他能較好地反映物價的計量屬性。比如在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之下,選用重置成本計量屬性更為穩妥。當經濟環境的變化較大,存在較強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時,對穩健性的要求較高,而當經濟穩定時對穩健性的要求則不高。

2.2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

當選用可變現凈值、現值等計量屬性時,一般需要通過比較復雜的計算或者職業判斷來確定資產的價值,這就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選擇某些計量屬性時,必須考慮會計人員的職業素養,否則無法確保會計數據的準確性。

2.3制度的健全性

采用各種計量屬性確定資產的價值時,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間接計算以及估計、選擇、判斷。企業作為經紀人必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當制度不健全,沒有對相關過程加以規范時,企業必然會利用制度漏洞為自身賺取經濟利益,相關監督部門也沒有相應的制度規范可以參照,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2.4信息的可獲得性

會計信息的獲取是有成本的,選用會計計量屬性時要充分考慮成本效益原則,受到信息的可獲得性的制約。想要增強估價和計量的可靠程度,必須要有充分、可靠的數據信息,否則會導致會計計量受到主觀判斷的影響,得不償失。

3會計計量屬性選擇建議

3.1根據環境靈活選擇計量屬性

不同會計計量屬性的特性和作用各不相同,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比較可靠,反映的是過去的靜態會計信息,而其他的會計計量屬性更為相關,反映的是未來的、動態會計信息。企業可以充分考慮所面臨的經濟環境、企業的會計目標和企業內部會計人員的素質等影響因素,選用其中一種會計計量屬性,同時輔以其他的會計計量屬性。如果企業對以后的經濟趨勢不能做出可靠的判斷,強調穩健性原則,而且追求可靠性,可以選擇歷史成本這種計量屬性;若企業能夠可靠地判斷以后的經濟環境,而且追求決策相關性,可以選用其他會計計量屬性。

3.2在常規報表的基礎上增加補充和附注,加強披露力度

在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中,資產負債表中的很多指標都是以歷史成本屬性來計量的,可以通過增加補充和附注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會計信息需求,在補充和附注中列示用其他計量屬性反映的資產和負債。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決策時,可以分析比較相關的項目,從中獲取更為綜合的信息。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變得越來越復雜,由此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只憑某一種會計計量屬性就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企業應當與時俱進,在慎重考慮相關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選用各種會計計量屬性,使會計信息成為能夠有效反映企業狀況的工具和載體。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付愛軍.對會計計量屬性差異的探討[J].財會研究,2007.

[3]王敏.關于會計計量屬性的應用選擇分析[J].時代金融,2011.

[4]楊方文.會計計量屬性的現實選擇[J].財會月刊,2006.

計量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意義]通過對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對比分析,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差距所在,并且根據研究熱點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測國內外今后的研究方向。[方法/過程]本文選取CNKI和Web of Science作為數據來源,對國內外計量經濟學學科2008-2017年的文獻通過可視化軟件CiteSpeace從年代分布、關鍵詞、期刊、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結論]研究表明,國內外的研究熱度一直處于較高的水準,在研究涉及的領域廣度和深度方面,國內略落后于國外,運用計量經濟學分析和解決各類社會現象和實際問題可能會是今后研究的新熱點。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發展趨勢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2.004

計量經濟學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與電腦技術,以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量關系的一門經濟學學科,它對描述經濟現象有實用性強、精確性高與時效性佳等優點,因此在經濟學研究的運用中占主流優勢。

國外首先將計量經濟學用于微觀經濟分析,宏觀經濟理論出現后,在宏觀經濟方面的應用發展很快,由于計算機的出現和迅速發展,更加促進了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同時,作為一門用于分析各種現象的學科,結果的可信度尤為重要,例如Imbens G W等就計量經濟學如何更好地設計研究,提升方案評估的準確度進行了研究[1];而在國內,計量經濟學的開發與應用比較晚。近30年我國才比較廣泛地應用計量經濟學。朱成全等[2]、蘇暢[3]就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問題探究;洪永淼和李子奈[4-7]等就計量經濟學的功能和局限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探討計量經濟學在國內的發展前景。

本文將通過對近十年來國內外有關計量經濟學的文獻收集統計,對當前的研究熱點及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進行分析。

1數據來源與方法

國外文獻數據以Web of Science為來源,以“標題=Econometrics”為檢索條件,檢索范圍為2008-2017年,檢索時間為2018年1月16日,檢索到相關文獻共400篇。

國內文獻數據以CNKI為來源,以“標題=計量經濟學”為檢索條件,檢索范圍同為2008-2017年,檢索時間為2018年1月17日,檢索到相關文獻共646篇。

本文通過運用陳超美教授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軟件Citespace對檢索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對文獻信息的可視化,可以較為直觀地通過了解到所研究學科的過往及當前研究的熱點和今后研究趨勢的大體方向,該學科的熱門研究領域等。

2文獻時間分布

發文數量的變化可以直觀地看到某學科在特定時間段內研究熱度的變化,是衡量該學科在該時間段內發展態勢的重要指標,對分析發展動態和預測未來趨勢具有重要的意義。根據圖1可知,2008-2010年3年間,有關計量經濟學的文章數量呈上升趨勢,2010-2013年3年間呈下降趨勢,之后直到2017年文章數量呈緩慢增長狀態,研究熱度沒有較大變化。國內相關文章數量在前五年間呈快速增長狀態,在2012年達到最高數量,之后數量有所下降,之后又有所回升。從文獻數量來看,國外發文量整體在50篇上下,而國內整體在70篇上下,可知國內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熱度始終高于國外。從文獻數量的變化趨勢來看,計量經濟學仍是國內外的研究熱點。

3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研究分析

3.1核心期刊分析

3.1.1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核心期刊分析

將國外相關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中,將Node Type設置為Cited Journal,閾值設置為T50,其余選用默認值,得到的國外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期刊共被引知識圖譜如圖2。圖中圓圈的顏色和厚度表示被引的時間以及當年被引頻次,每個節點分別表示一個期刊,節點的大小表示期刊被引頻次,節點之前的連線越粗表示期刊之間的共引越高。

通過圖2可以得知,國外有關計量經濟學研究的共被引期刊來源主要為ECONOMETRICA、J ECONOMETRICS、REV ECON STUD、INT ECON REV等經濟學領域期刊,J REGIONAL SCI、PAP REG SCI、GEOGR ANAL等環境科學領域期刊以及BIOMETRIKA這樣生物學領域的期刊。

其中被引頻次較高的期刊有ECONOMETRICA、J ECONOMETRICS、AM ECON REV、J AM STAT ASSOC,分別為144次、122次、92次、72次。這些都是數學和經濟學學科領域的期刊,是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研究的重要文獻來源。同時,中心度較高的期刊分別為ECON J、J AM STAT ASSOC、REV ECON STAT,分別為0.19、0.17、0.15,這說明這3種期刊中計量經濟學領域的文章質量較高,對國外該學科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支撐作用。其中J AM STAT ASSOC的被引頻次和中心度都較高,說明該期刊有較高的核心地位。

3.1.2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核心期刊分析

對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核心期刊的分析主要從該方面的載文量較高的期刊展開。對數據中的期刊進行統計,得出國內646篇文章共分布在330余本期刊上。對載文數量相對較多的期刊進行統計發現國內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文獻幾乎都集中在經濟學和教育學領域的期刊上,而在其中經濟學領域期刊刊載的文獻數量更多,這表明國內對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經濟學領域,該領域期刊所刊載的文獻多為通過對研究對象建立計量模型進行分析研究。而教育學領域的文章則側重于計量經濟學學科教學模式、方法的探討、分析。

從核心期刊的領域分布來看,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的核心期刊都主要分布在經濟學這個學科領域。因為計量經濟學是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量關系的一門經濟學學科。它的主要研究對象就是經濟現象,并以揭示經濟規律為目標。并且由于經濟學方法論的科學性受到重視,實證經濟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更加鞏固了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7]。所以經濟學領域必然和該學科交叉最多。

從國外期刊共被引圖譜來看,國外對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已經開始涉足環境學和生物學這樣的領域,而國內在其他領域更多的是對該學科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的探討,因為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3門經濟學核心理論課程,并在中國經濟學界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8],因此國內教學領域期刊有較多和計量經濟學相關的文獻,而在教學類之外的期刊,并沒有刊登較多關于計量經濟學的相關文獻,和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3.2重要作者分析

3.2.1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的重要作者分析

首先確定出被引頻次較高的作者,將Node Type設置為Cited Author,閾值設置為T50,其余默認,得到作者共被引知識圖譜,如圖3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被引頻次最高的作者為ANSELIN L,為57次。ANSELIN L是空間計量經濟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者,他的主要學術成就之一是將空間計量學的研究從邊緣轉移到主流計量經濟學能夠接受的范圍,從而推動了地理信息科學的計量經濟學研究基礎。他最有名的著作《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總共被引用6 000余次。其他例如WOOLDRRIDGE JM則是著名的計量經濟學家,他以橫斷面和面板數據分析的理論貢獻而聞名,同時也是流行計量經濟學教科書《Introductory Econometrics:A Modern Approach》的作者。而其中中心性最高的作者是PESARAN MH,他在計量經濟學、實證金融學、宏觀經濟學和伊朗經濟領域擁有200多種出版物,并且是石油和中東經濟學方面的專家。

3.2.2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高產作者分析

對國內重要作者分析從高產作者入手。首先確定國內近十年來計量經濟學學科的高產作者,根據普賴斯定律[9],撰寫全部論文一半的高產作者的數量,等于全部科學作者總數的平方根,即m=0.749(n.max)0.5。對近十年來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646篇文獻進行處理,共得到591位作者,通過統計得到10年內最高產作者的發文量為10篇,故可得出m≈2。因此該時間段的高產作者為發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總計21位。如表2所示:

從中可以發現,李子奈近十年的發文數量最多,達10篇,也遠高于其他作者的發文量。曾發表過《我國計量經濟學發展的三個階段與現階段的三項任務》、《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7,10-11]等文章,可以得出他對于計量經濟學在國內的應用和發展有較多深入的研究。其他方面,白仲林等[12]主要研究結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識別應用,劉麗艷等[13-14]對于計量經濟學在國內的應用以及局限性、精確性問題有較多的研究,張文愛、陽玉香和孫建等[15-17]則對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方式有較多的探討。

近十年來國內外有較多作者對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相關問題有所研究,他們對于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其中,根據共被引作者的分析,國外有較多作者都有引用研究空間計量經濟學方面作者的文章。國內高產作者更多的是對于計量經濟學的模型應用以及模型的精度問題進行研究探討。同時對比相關作者文章的被引頻次,發現國外高產作者的文章被引頻次要高于國內作者。

3.3研究熱點分析

3.3.1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熱點分析

對國外數據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將Node Type設置為

關鍵詞是起著關鍵作用的字或詞,向上具有闡釋性,向下具有統領全篇的作用。承載著最主要、最核心的信息,是獲取更多信息的源頭,是掌握文本重要信息的關鍵。通過對出現頻次高的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某領域的研究熱點。從圖4可以得知,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為Model(模型)、Econometrics(計量經濟學)、Spatial Econometrics(空間計量經濟學)、Timeseries(時間序列)、Estimator(評估)、System(系統)、Regression(回歸)、Identification(識別)、Policy(政策)、Paneldata(固定樣本數據)、Demand(需求)等關鍵詞。國外近十年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對研究對象進行回歸分析??臻g計量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如何在橫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中處理空間相互作用(空間自相關)和空間結構(空間不均勻性)的結構分析。而空間數據分析和建模技巧與GIS的結合,現已廣泛應用于經濟政策分析中,尤其是實產和房地產經濟、環境和資源經濟、發展經濟。標準的計量分析技巧在面臨空間自相關時通常會失效,而這種情形通常會在地理或橫截面數據中集中出現,這也是空間計量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之后,再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發現可以得到7個聚類,如圖5所示,分別是Equation(方程式)、Regional Modeling(區域建模)、Ces(常數替代彈性)、Stochastic Volatility(隨機波動)、Sensitivity Analysis(敏感性分析)、Policy(政策)、Economics(經濟學)。這7個類別代表了計量經濟學學科的具體研究熱點。

其中,Regional Modeling、CES、Stochastic Volatility都與計量經濟學建模有緊密關聯,其中Regional Modeling是空間計量經濟學中的一種建模方式,是對給定的有限區域進行詳細的預測。由圖5中所表現出的聚類可以得出,國外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熱點還是多集中于對于建模的研究,其他也有運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各類經濟政策、策略進行評估。例如Debarsy N等[18]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來分析跨區域的國際風險溢出最有效的現實—信息連接渠道以及哪些國家因為他們的經濟環境遭受了更多的風險。Cho S J等[19]通過汽車租賃公司的案例探討了計量經濟學作為輔助私人決策者的工具的潛在可行性。運用計量經濟學對問題分析需要借助建模,而建模的精確性又影響結果的準確度和可信度,從聚類視圖可以得知,國外現階段的研究熱點大體上還是運用建模分析問題,同時探討如何提高模型的精確度以及可信度。

3.3.2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熱點分析

用同樣方法對國內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如圖6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國內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是“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計量經濟學模型”、“數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案例教學”、“空間計量經濟學”、“教學模式”、“經濟增長”、“影響因素”、“教學效果”等。不難看出,國內對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長影

響因素的分析和對于教學模式、方法的探討。

之后同樣對國內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圖7。主要的聚類有“計量經濟學”、“影響因素”、“教學效果”、“經濟增長”、“經濟計量學”、“電力需求”、“空間計量經濟學”、“特征價格模型”。

1)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國內外都對于空間計量經濟學有較多的研究,上文已經提到,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是如何在橫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的回歸模型中處理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結構分析。已廣泛應用于諸如房地產、環境和資源的經濟政策分析中。國外方面,ANSELIN等通過建立更有效的空間計量模型,使空間計量理論更為完善,并通過計算軟件方法實現研究,極大推動了空間計量經濟學在區域經濟學中的作用[20]。而在國內,也有通過采用空間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對各省份的經濟增長與碳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的研究;分析老齡化區域溢出與分布差異等。國內關鍵詞聚類中出現的特征價格模型就是用于揭示房價的形成和變動規律。

2)國外的研究熱點更偏向于對于敏感性分析和計量經濟學模型建立相關的理論方面的研究及應用。高頻關鍵詞都是有關于模型建立的參數。計量經濟學最主要的研究手段是建立經濟計量模型,所以模型的建立可以說是相關研究中最重要的一步。計量經濟模型主要用于結構分析、經濟預測、政策評估。國外學者認為通過計量經濟學對政策進行評估對于從事相關工作的研究人員有很重要的意義[21]。通過計量經濟學模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從許多不同的經濟政策中選擇較好的政策予以實行,或者研究不同的經濟政策對經濟目標所產生的影響的差異。例如給出某商品的各種不同價格,分別預測未來各種不同的需求量,由此確定比較合適的商品價格。

3)國內的研究熱點更偏重于研究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以及教學模式方面的問題。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經濟現象,并以揭示經濟規律為目的。近年來國內有大量基于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增長拐點、各類因素諸如財政收入或股市對于經濟增長的分析。例如緱小平[22]基于計量經濟學和微積分學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問題進行了研究,陳得文等[23]探討了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及其空間效應分解的問題。國內也有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之間聯系進行分析的文章[24]。其次,國內的研究熱點也涉及教學模式方面的探討,比如對于案例教學、實驗教學、教學方法的研究。從性質來說,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經濟學科,或者說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屬于應用經濟學范疇的一門文理滲透的交叉學科,與經濟學、數理統計都有密切關系,難度較高。李子奈認為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應當做到理論與應用結合,做到“經濟理論、統計學、數學的結合”,涵蓋“模型設定、數據診斷、模型估計、模型檢驗、模型應用”全過程[25]。王立平等認為計量經濟學與數學和統計學是有明顯區別的。計量經濟學研究的是現實經濟問題,它必須以對經濟現象的透徹認識為基礎,因此除了理論教學,也要加入實驗教學,劃分研究小組,從“教”向“導”轉變。此外,聚類視圖中出現了“電力需求”,電力負荷預測問題涉及電力系統規劃和設計,電力系統運行的經濟性、可靠性和安全性、電力市場交易等多個方面,它已成為現代化電力系統運行和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而它的核心是數學模型問題,因此國內對于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長期電力需求預測中的應用也有相關研究[26]。

3.4研究前沿分析

3.4.1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前沿分析

對國外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前沿分析主要通過對近十年來關鍵詞的變化展開。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統計,參數設置與之前相同。將視圖顯示類型選擇為Timezone,得到圖8。

同時對各年份被引頻次較高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如表3所示。

由表3中數據可以得知,大量的高頻關鍵詞集中在2008-2010年這個時間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有Econometric Model(計量經濟模型)、Estimator(估計)、Time Series(時間序列)、Spatial Econometrics(空間計量經濟學)、Model(模型)、Financial Econometrics(金融計量經濟學)、Regression(回歸)、Identification(識別)、Policy(政策)、Applied Econometrics(應用計量經濟學)等,說明通過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對研究對象之間的關系進行回歸分析,對經濟政策進行估計、評價一直是國外該學科的研究熱點。

而在2011-2016年,關鍵詞的頻數相較之前有所下降,根據高頻關鍵詞來看,各學者正在嘗試用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這個階段出現頻次較高的典型關鍵詞有System(系統)、Demand(需求)、Economics(經濟學)、Economic Growth(經濟增長)、Economic Relation(經濟關系)、Volatility(波動)等。從中可以得出該時間段內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依舊是影響經濟的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除了此年段的高頻關鍵詞,還有一些涉及其他領域的關鍵詞,例如Land Use(土地利用)、Geography(地理)、Distance(距離)等,表明已經有學者將計量經濟學應用到地理學,通過和微觀模擬方面知識相結合可綜合解決出行需求、居住、就業、服務和城市用地利用問題。

2017年間雖然沒有出現頻數較高的關鍵詞,但新穎的關鍵詞數量較多,有Unemployment Rare(失業率)、Treatment Effect(治療效果)、Big Data(大數據)等。表明計量經濟學已經被運用到分析社會現象,在醫學方面也有所涉足。而現在整個社會走向數字化,特別是社交網絡和各種傳感設備的發展,以統計檢驗著稱的計量經濟學勢必會受到大數據的沖擊和影響。

3.4.2國內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研究前沿分析

同樣對國內近10年來關鍵詞用Citespace進行統計,對分析關鍵詞得到的視圖顯示類型為Timezone,得到圖9。

并對選取頻次較高的關鍵詞按時間進行排序得到表4。

從表中數據可以得出,國內計量經濟學的高頻關鍵詞出現時間同樣集中在2008-2010年這個時間段,具代表性的關鍵詞有“經濟增長”、“教學改革”、“案例教學”、“空間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問題”、“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回歸分析”等,表明國內近10年來也同樣更多得將計量經濟學運用到研究經濟增長的各種問題、因素上。同時,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國內各大高校也熱衷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討和改變。

之后的2011-2016年6年間,出現頻次較高的具有代表性的關鍵詞有“實踐教學”、“教學內容”、“就業率”、“金融發展”、“問卷調查”、“局限性”、“應用型人才”、“實證分析”、“微積分”、“pbl”等,與上一個年段相比,此時間段計量經濟學并沒有過多地滲透到其他領域的研究當中,多了一些對于社會現象的研究,而在教學方面,多了對于問題式學習、實踐教學的探討,這些都是在同西方的教育方式相靠攏。

而在2017年間,國內對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并沒有什么新的突破,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和變化也較前兩個時間段少很多,但這并不說明沒有創新性的研究。在醫學方面,張宇通過對父母受教育程度、母親孕期抽煙程度、家庭收入等數據進分析嬰兒出生體重[27];張寶貴通過對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匹配的模型對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了探討[28];王冠人等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對經濟增長和中國省域環境污染進行了分析[29]??梢缘贸鰢鴥扔嬃拷洕鷮W的研究也開始涉足醫療、社會、環境、人口領域。相信今后國內會更加注重對于這些領域的研究。

1)對比國內外的研究前沿,發現近幾年國內外的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都有開始涉足于環境和醫療領域的研究,都分別對于工作方面的就業率以及大學生就業問題有研究分析,可以推測今后國內外在社會現象的成因以及發展趨勢上,計量經濟學的作用將會更將明顯,而對于環境和醫療這類社會各層都非常關心的領域,更加需要加強研究,發揮計量經濟學的作用。

2)相比于國外,國內對于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教學方面所做的研究要更早,并且都是傾向于同國外的教學方式相靠攏,而國外有關教學方面的研究在后幾年也開始出現,這表明國內外在教學領域相互借鑒,共同進步。

3)國外率先就大數據和計量經濟學進行了探討研究,伴隨大數據分析取代樣本分析,計量經濟學不再單純地依靠實證數據分析,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有著強大的數據采集能力,且數據的采集具有實時性;大數據處理和數據建模都有專業的大數據團隊來完成;計算機本身擁有強大的計算、分析和處理能力,計算機沒有失誤、不存在偏見和豐富的感情色彩[30],為計量經濟學的數據來源和處理提供了保障,大數據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是大勢所趨,而國內的研究并未過多涉足這方面。

4)國內外每年都對計量模型有較為多的研究。對于社會現象、其他領域問題的分析和預測,都是基于模型得出的結果展開的,建模是否科學,對于分析結果的準確性有很大的影響??陀^事實比起模型更復雜,同時也有更多的不確定因素,相信如何讓建模更加完備,結果更加可信、真實程度更高,也一直會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

4結語

本文通過利用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對國內外有關計量經濟學學科的發文量、核心文獻、高產作者、研究熱點及研究前沿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1)通過對國內外的發文量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國內無論在文獻數量還是文獻數量增長幅度上都要高于國外,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熱度要高于國外。但從趨勢來看,國內外發文量的差距正在縮小。

2)通過對國內外的載文期刊進行分析,發現計量經濟學學科的核心期刊主要分布在教育學、經濟學等領域,同時也有向地理學、生物學等領域擴散的趨勢。

3)通過對作者的分析,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計量經濟學學科研究的偏重領域較為不同。國外學者發表的文獻側重對于運用空間計量經濟學解決的存在空間差異性與空間相關性的問題。國內較多作者側重對模型準確性的研究以及對學科教育問題的討論。

4)通過以高頻關鍵詞分析為主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的分析,得出國內外對計量經濟學在經濟方面有較多的研究以外,對計量模型的準確性和其他有關建模精度問題的研究一直都沒有停下過,同時都對醫療和環境領域有所涉足,并且都對社會現象的產生和發展趨勢有較多的研究。相比較之下,國內更側重教育領域的研究,對于醫療和環境領域的研究相比國外起步較晚。國外率先對大數據和計量經濟學的結合進行了研究。相信通過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計量經濟學會在其他領域問題的研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最后,由于選取的數據庫的完備性,數據量的不足等問題,可能會使研究結果不夠全面,分析得到的結果必然會存在偏差。為此,筆者將在后續研究中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張可云,楊孟禹.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J].產經評論,2016,7(1):5-21.

[2]朱成全,劉麗艷.論多元方法論框架下的計量經濟學觀[J].經濟學家,2013,(4):5-12.

[3]蘇暢.計量經濟學與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11):94-101.

[4]洪永淼.經濟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關系及發展前景[J].統計研究,2016,33(5):3-12.

[5]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5):139-153.

[6]李子奈,齊良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功能與局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27(9):133-146.

[7]李子奈.我國計量經濟學發展的三個階段與現階段的三項任務[J].經濟學動態,2008,(11):16-21.

[8]洪永淼.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經濟研究,2007,(5):139-153.

[9]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0]李子奈.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的總體回歸模型設定[J].經濟研究,2008,(8):136-144.

[11]李子奈,齊良書.關于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國社會科學,2010,(2):69-83,221-222.

[12]白仲林,繆言,韓猛.結構參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識別及其應用[J].數理統計與管理,2016,35(3):503-516.

[13]劉麗艷,朱成全.我國計量經濟學應用研究問題探討[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6-52.

[14]劉麗艷.計量經濟學局限性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3):3-14.

[15]張文愛.案例教學法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探索——以消費函數模型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7,(1):416-417.

[16]陽玉香,譚忠真,莫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0,(20):212-213.

[17]孫建.經管類專業“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優化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24):135-136.

[18]Debarsy N,Dossougoin C,Ertur C,et al.Measuring Sovereign Risk Spillovers and Assessing 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s:A Spatial Econometrics Approach[J].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18,2(87):21-45.

[19]Cho S J,Rust,John.Is Econometrics Useful for Private Policy Making?A Case Study of Replacement Policy at an Auto Rental Company[J].Econometrics,2008,1(145):243-257.

[20]張可云,楊孟禹.國外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回顧、進展與述評[J].產經評論,2016,7(1):5-21.

[21]Imbens,Guido W,Wooldridge,et al.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Econometrics of Program Evaluation[J].Economic Literature,2009,5(47):5-86.

[22]緱小平.中國經濟增長拐點問題研究——基于計量經濟學和微積分學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研究,2017,(1):8-17.

[23]陳得文,陶良虎.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趨同及其空間效應分解——基于SUR-空間計量經濟學分析[J].經濟評論,2012,(3):49-56.

[24]馬麗梅,劉生龍,張曉.能源結構、交通模式與霧霾污染——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研究[J].財貿經濟,2016,37(1):147-160.

[25]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8-22.

[26]楊宗麟,吳德偉.利用“計量經濟模型”預測電力負荷[J].華東電力,1997,(3):3-7.

[27]張宇.計量經濟學下分析新生兒出生體重決定因素(英文)[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5):108-113.

[28]張寶貴.大學生就業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探討——人力資本與技術進步匹配的計量經濟學模型解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7,15(5):64-70.

[29]王冠人,言鵬韋.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與EKC模型的中國省域環境污染分析[J].經濟師,2017,(6):14-15,18

[30]馮鵬程.觀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望大數據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J].經濟學家,2015,(5):78-86.

(責任編輯:郭沫含)

上一篇:房地產經濟理論論文下一篇:開發管理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