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

2024-01-17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建立和完善會計監管政策有其復雜的制約因素,本文從會計信息及監管政策的特性入手,分析了會計監管政策不完善的若干表現形式,以期為改進我國現有的會計市場監管政策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監管政策研究存在問題

一、會計監管政策指導思想定位不準確

正確的監管理論指導能保證制定出的監管政策是順應正確的經濟運行方向。但在我國的會計監管實踐中,政府在制定會計監管政策時,大多是干預會計市場的運行狀態,政府制定并推出會計市場監管政策未必都是恰當的。根據制度非中性觀點,在轉軌過程中由于部門等利益集團的影響可能存在制度“偏袒”,保護某一集團的現象。因此,在缺乏有力監管機制的情況下,政府會制定并推出一些有利于偏袒某部分市場利益主體的會計市場監管政策,從而制造新的矛盾。如政府對國有企業實行的“會計委派制”制度(政府向國有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其實質是政府作為國有資產的所有者代表直接監管國有企業財務和經營)及政府對民間審計的價格管制制度(由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部門和物價部門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狀況制訂)等。這些措施的推出是對會計市場運行的不恰當干預,并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會計委派制”的不良后果是增加了政府的監管成本,造成政府直接監管企業的財務和經營同國有企業的“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經營宗旨、“政企分開”及兩權分離的原則發生了沖突;民間審計的價格管制制度導致民間審計的稀缺或供給過剩。實踐證明,政府監管政策可以有效修補會計市場失靈,適當的監管政策有助于改善會計市場,進而消除或減輕會計市場失靈。反之會加劇會計市場失靈進而降低會計市場的效率,甚至破壞整個會計市場。會計監管政策的指導思想制約著會計市場的定位、發展方向及會計人員的行為規范。我國會計監管政策的指導思想應當是以法制、規范、自律為方針,通過規范求得會計市場的發展。因此,在制定會計市場監管政策時,應將監管政策能否促進資本市場公平和富有效率,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作為考慮的依據。

二、會計監管政策的核心不突出

(一)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規則不完整 構建強制性會計信息披露是由于會計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會計市場逆向選擇后,無法區分好壞會計信息披露的直接后果是資源的不良配置,即逆向選擇的產生是根源于缺乏區分高低品質所需要的會計信息,解決途徑只能是要求提供更多、更準確的會計信息。因此,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和促進資本的有效配置,必須采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目前,對會計信息披露進行強制性信息披露法律規范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上,我國已經頒布的信息披露法規有《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公開發行證券公司信息披露編報規則》、《股票上市規則》、《企業會計準則—關聯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等。但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中對重大事件的規定不夠明確和完整,商業秘密和必須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界限不夠明確,與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相關的會計準則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等。

(二)會計信息披露范圍格式規定不詳細 我國現行的會計信息披露過分倚重于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而對于一些與投資者決策密切相關的其他信息,如市場信息、政策信息、監管信息、背景信息、責任信息等沒有做出詳細規定。因此,在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中,應規定各種與投資者密切相關的其他信息,如進一步擴大會計信息范圍,加強會計政策信息有效性和時效性的規定;制定統一的會計信息披露格式,實現會計信息披露格式的規范和簡約,防止會計信息披露主體利用不規范的信息披露格式對真實會計信息進行篡改,以增加會計信息的理解性、公開性和準確性。

(三)會計信息披露的時間滯后 在現有的制度下,季報與中報、年報在披露時間上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為了防止由于會計信息披露的滯后影響到信息披露的質量,應通過會計制度修訂和完善,縮短年報、中報的披露時間,給季度報告留出時間。

(四)違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行為處罰不嚴厲 會計監管機構對違反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行為處罰不具體,懲罰規定比較籠統,可操作性不強,致使會計信息虛假泛濫,社會公眾對披露的會計信息普遍持懷疑態度。規定明確而嚴厲的處罰措施,對編制違法、違規財務報告的行為懲罰做具體規定,建立和完善會計信息不實披露的民事賠償責任制度,將賠償機制置于會計監管體系的框架之中,有利于會計執法者對違規行為進行監管和查處。因此,應合理設計有效的違規制裁成本,一方面,若制裁成本設置過小,對會計行為不能起到警戒作用;另一方面,若監管者對制裁成本無從規范,可能使會計行為無法做到“規則遵循”。

三、會計監管政策缺乏系統性

(一)會計監管政策制定主體不統一 由于不同領域的會計監管政策制定主體不同,使各會計監管政策制定部門只注重本領域的立法工作,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協調配合,這樣勢必增加了會計法規之間的不協調性,使實施的會計規范監管會計市場并不統一。

(二)會計監管的職責界定不明確 由于會計監管政策并非對會計監管職責作出明確的界定,或在某類會計監管對象上指定過多的監管主體,造成大量的監管盲點、重復監管和監管沖突,甚至出現對有利監管對象的爭奪和對交叉責任推委行為的現象。

(三)會計監管政策的處罰規定不一致 會計監管政策在規范市場時規定不一致。如在會計人員處罰數額尺度的確認上,《會計法》、《公司法》、《保險法》、《證券法》、《稅收管理法》和《商業銀行法》都做了規定,但是對法律責任界定的條款和具體解釋都比較模糊,對同一違法行為其處罰數額各異。如對“提供或編制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的違法行為,《會計法》規定對違法責任人可以處以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公司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發行人)處以30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以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保險法》規定對違法責任者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商業銀行法》規定,有非法所得的沒收非法所得,并對違法責任者處以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所得的,對違法責任者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稅收管理法》規定,偷稅數額不滿1萬元或者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不到10%的,處以偷稅數額5倍以下的罰款。再如對“在法定的會計賬冊以外另設會計賬冊或私設會計賬簿的”違法行為,《會計法》規定對單位并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以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公司法》規定對公司處以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保險法》規定對單位處以1萬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稅收管理法》規定對單位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會計監管政策協調機制不健全 會計監管政策相互協調是指監管政策的行為標準和規范應相互適應、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以共同約束和引導會計行為活動向著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目標得以實現的方向進行,如果相互抵觸,會計行為將無所適從,會計

信息真實性將無法實現。因此,確定協調依據,對會計監管政策之間相互不協調的、矛盾的或沖突的監管政策條文進行協調修改,以避免會計監管政策相互重疊或相互抵觸的現象。

四、會計監管政策會產生尋租行為

公共選擇派認為,尋租是指為了獲得額外收益而進行的疏通活動。會計監管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尋租過程往往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制定會計監管政策的過程也是一個尋租的過程。無論政府采取何種類型的會計監管政策,被監管主體都會相應采取對策,以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這種行為實際上扭曲了原有政策導向和效果。政府監管俘虜理論認為,作為一種規律,監管的設計和運行基本上是以被監管行業的利益而展開的。由于會計監管政策是市場主體利益博弈的結果,會計監管政策影響了會計主體和消費者的利益分配,因而市場主體各方為了自身利益樂于去游說會計監管機構和準則制定機構,以影響會計政策的制定,以便能制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會計政策。如美國財務委員會(FASB)曾出臺了一些規定,對安然的一些財務方法,如未將期權獎勵從利潤中扣除,濫用特殊目的實體(簡稱SPES)轉移壞賬等進行限制,但這些規定大多被國會推翻。

前SEC主席列維(A.Levitt,Tr.)曾試圖禁止會計師事務所為其客戶提供管理咨詢等非審計服務,以防止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因利益關系而勾結。但此舉遭到國會的反對,議員們甚至以縮減SEC的預算撥款相威脅。在制定會計政策過程中產生的尋租行為,使尋租人可以獲得一些好處,如安然在成功實施了一系列的“俘虜”戰略以后,在直接物質收益方面獲得的稅收優惠累計超過2.54億美元。但尋租行為的最終結果是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如安然的破產,給成千上萬的投資者造成了上百億美元的損失,導致了安達信的破產,并使摩根大通和花旗銀行等多家金融財團幾千萬至十幾億美元的貸款無法收回,更嚴重的是,安然案重創了投資者對金融市場的信心,而這些都是“公眾利益”的巨大損失。雖然我國會計監管政策制定機構的產生和授權與美國的情況不同,但我國的會計監管政策制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也會有與公眾利益不一致的效用取向。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我國的會計監管政策,不斷賦予制定者新的權力的同時,切實加強對制定者的監管也同樣重要??梢詮耐晟普O管機制、司法監督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

五、缺乏會計監管政策的目標評價體系

由于缺乏一套成熟的會計市場監管政策的目標評價體系,所以無法判斷會計監管政策的優劣,從而無法評價會計監管政策的實效。在實施會計監管有利于規范會計市場的認識下,過多的權力階層必然會干預會計市場,這不僅無助于會計市場的改善,而且還可能加劇會計市場失靈,甚至導致整個會計市場失效,這是因為政府本身也有信息不對稱和信息不完全的問題,政府行為也可能負外部效應。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監管政策能否促進資本市場有效配置功能是反映監管政策恰當與否的重要標準,當一項監管政策無法起到規范資本市場作用時,此項監管政策就必定是不恰當的。監管政策是否促進了會計資本市場的公平也是考察的另一個方面,公平性要求信息需求者有平等地獲取相關信息的機會,如果某項監管政策最終會損害會計市場的公平程度,對此項會計政策是否需要實施就應重新考慮。因此,評價會計監管政策的恰當與否,都必須以能否更好地促進資本市場公平和富有效率為標準,凡有損于資本市場的效率和公平的會計監管政策,就應該給予改進。

六、會計監管政策制定的應循程序缺乏透明度原則

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有著各自不同甚至相反的利益要求,結果會引起對會計信息需求的沖突,于是要求會計政策制定者對各利益關系者的要求進行權衡和協調,以能基本上代表各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會計政策不僅是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博弈的結果,更主要的還是不同利益的需求者之間的博弈結果。這一結果不是經過一次博弈就能完成的,而要經過多次反復博弈;這一結果也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會隨博弈各方力量對比的變動而變動??梢?,會計監管機構在推出某些監管政策之前,有必要組織充分的討論和評價,以確定這些監管政策是否符合資本市場公平和效率目標,在現階段推行是否有必要,如有必要,應該怎樣在成本最小化原則指導下循序漸進地來執行。以美國會計準則制定為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制定會計準則的全部應循程序中始終貫徹一個重要原則,即透明度原則。沒有透明度就不能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法則,就不可能確保會計準則的質量。因而美國對準則的討論和投票都對外公開,經過多次公開聽證再考慮發布準則意見稿。綜觀我國會計政策制定過程的應循程序,在準則制定的應循程序上缺乏透明度原則,導致我國推出的某些會計政策顯現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通則》,因目標趨向不同,致使他們之間存在不少相互沖突的條款,使得會計人員在處理會計業務時無所適從,造成效率損失。同時我國在會計準則制定中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不能及時發現準則中缺陷以及準則制定中的真空地帶。從會計監管政策變遷方式看,政府推動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會計監管政策不具有內生性,政策規則不是經過公共選擇達成的“共識”。這樣一來,會計監管政策有可能難以滿足會計主體的需要,產生供給不足或供給過剩,即有效會計監管政策供給不足,表現為市場經濟急需的會計法規跟不上,使會計行為監管主體無法可依;或是市場主體不需要的會計法規供給過多,使會計行為監管主體無所適從。由于背離了各自體制所要求的內在邏輯,導致大量的會計違規與政府行為存在高度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會計監管政策是公共選擇的結果,體現了會計市場中參與者各方的利益和意志,即會計監管政策是會計監管制度安排的結果。對于會計市場可能發生的失靈,應該做進一步的權衡,如沃爾夫而言:不是要在完美的市場與不完美的政府之間進行選擇,也不是要在不完美的市場和完美的政府之間進行選擇,而是要在不完美市場與不完美的政府之間進行選擇,或者是在不完美的程度與類型之間、在失靈的程度與類型之間進行選擇。要建立一個符合理想模型的監管政策,就必須有一個恰當的會計監管制度。因此,必須結合我國的會計實踐,在推動會計監管制度演進的同時,逐步地改進我國現有的會計市場監管政策。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價值運動的基本信息,也是對企業經濟情況的反映和對資金運行的過程監督。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會計信息的質量是由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和會計部門的供應的博弈決定的。

關鍵字:會計信息;供需;企業;博弈;管理

一、什么是企業會計信息

會計信息指的是反映企業價值運動的經濟信息,是對企業經濟事項的價值反映和對資金運作的全過程監督。會計信息中有數據也有數據和說明,它又包括了財務的收發、增減和使用情況,企業的收入、支出、成本,以及債務、債權的結算等等。企業工作者利用各種手段,來采集、加工、處理、存儲和使用會計信息,這些手段的性能如何,依附于這些介質存在的會計信息是什么內容,涉及的經濟事項是什么、涉及的資金數量有多少,等等,這些都是會計信息的內容和形式。

企業的會計信息既是讓股東或者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的重要依據,又是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經營情況及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的手段。在一個企業里,只要掌握了會計信息,就能了解企業的具體情況,也就是說,會計的職能之一是對企業經濟活動過程的反映,會計信息內容回答的是要反映什么,或者是為什么要反映。因此,對企業經濟活動的控制也是會計的職能,會計信息能回答要控制什么和為什么要控制。與會計信息的需求方——利益相關者知情權相對應的,是會計信息供應方的反映職能,與會計信息需求方——利益相關者話語權相對應的,是會計信息供應方的控制職能。

二、會計信息需求方分析

企業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指的是閱讀、查詢、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的人員和機構,也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也就是說企業會計信息使用者就是企業利益相關者。首先,只有有效需求才能決定商品的供給,在企業內,會計信息供給成本的“買單人”是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就是會計信息需求者,因此他才能得到相應的知情權和話語權,才能對會計信息的內容與質量提出要求。其次,只有會計信息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利益相關者,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收益或者受損者是利益相關者,只有利益相關者才能夠利用甚至操控企業會計信息為己謀利,也只有利益相關者才能產生防止其他利益相關者操縱會計信息的監督動機。盡管與企業沒有直接利益關系的會計信息使用者也能夠客觀的評價會計信息的質量,也能利用企業會計信息來了解企業的運營情況和財務狀況,但是,他們沒有權利要求企業會計部門一定要為其提供會計信息,企業的會計部門沒有責任和義務向他們提供會計信息。

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不同,與企業也有不同的經濟聯系,從而對會計信息的要求也不同。在企業中,存在其權益明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關者,和其權益未明確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關者,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關者必須納入具有法律效力的財務會計系統核算,不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關者未明確納入會計系統核算。在企業成立的初期,其財產的經營權和所有權是合并在一起的,使用的會計方法還是單一的記賬法,在企業慢慢的擴大和發展起來以后,財產經營權和所有權被分離了,并且采用了復式記賬法。這種復式記賬法能夠反映企業的資產形態數量和權益形態數量。因此產生了資產負債表,從這個表的右邊可以找出權益受法律保護的利益相關者,并且還能夠反映出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在一個企業中,誰承擔的風險最大,誰享受的權益也最大。,查看資產負債表右邊的排列順序,分別有債權人、企業員工、國家稅務機關、投資者、經營者或者管理者,這些都是利益相關者。

三、會計信息提供者分析

在一個企業內,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就是會計部門,由于會計部門提供會計信息的能力和其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無限制的根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來提供會計信息。而且管理者能夠對會計部門進行操控,所以很容易利用或者操縱會計信息,并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會計部門需要有一個專門的監督和管理會計規范的監管部門,并且要按照維護利益相關者的需要,制定出一個指導會計部門向利益相關者報告的會計規范。制定規范的人和執行規范的人共同為利益相關者提供會計信息。

因為利益相關者中的投資人的地位僅僅次于管理機構中的風險承擔者,管理機構對投資人財產承擔受托責任,法律及會計規范對投資人的財產具有保護的作用,基于法律和會計規范而向權益投資人提交的財務會計信息,就是任何企業的會計部門,從事財務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然后再向管理機構提供新的會計信息,向稅務部門提供稅務會計信息,向債權人提供債務明細信息,向企業員工提供薪酬財務信息。

四、會計信息供需雙方博弈分析

需要會計信息的有管理機構、投資人、債權人、稅務部門、內部員工,提供會計信息的有企業會計部門和政府會計管理部門,這就形成了會計信息的供需雙方。在資源和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會計部門要考慮先解決誰的需要,誰最重要的問題,首先要按照企業經營責任和承擔風險的大小,再對會計信息的內容和質量的優先要求權排序。每一位信息需要者在群體內部也有相應的排序,比如管理機構內部也有級別之差,級別高的人優先,級別低的人排在后面,投資者同樣有級別之差,大股東在前面,小股東在后面,債權人內部按照風險大小的差別來排序,普通債權人排在前,商業信用債權人排在后面,等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計部門和利益相關者的會計信息要求的回應力度大小與距離遠近成反比,距離越遠,會計部門的回應力度越小,反之則回應力度越大,這也是要求與回應之間的一種博弈關系。

政府會計部門作為一個監管部門,企業經營的風險與責任與它是無關的,但它必須要站在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共同立場上,制定出符合行業規則和市場規則的會計規范,并且要求企業的會計部門按照會計規范來收集和提供會計信息。它除了要滿足利益需求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還要使企業的會計信息管理符合國家的經濟管理要求。

五、總結與體會

會計信息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一切會計資料,它能夠幫助政府部門進行宏觀調控,并且有利于企業改善自己的管理經營方式。所以,企業會計信息也是信息使用者進行經濟決策的一項重要依據,因此,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就會影響企業利益相關者作出決策。

參考文獻:

[1]張卓君.從供需博弈關系探討企業會計信息披露與信息失真[J].中國總會計師,2009(6):50-51.

[2]楊世忠.企業會計信息供需博弈關系分析[J].會計研究,2007(4):34-40.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倫敦市場是倫敦市重要的城市空間,既保持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又融匯了多個國家的文化特色,近幾年逐漸成為倫敦旅游的核心之地。從梳理倫敦市場的典型類型與空間分布入手,通過研究倫敦市場的發展模式、文化特征、經營時段、產權管理、政策支撐以及推動社區發展等幾個方面,試圖總結其從“地方”走向“全球”過程中所具備的關鍵因素,意在為中國城市煥發空間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倫敦市場;特色化發展模式;多元文化

1 倫敦市場是倫敦城市空間的奇葩

倫敦市場是倫敦城市風景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倫敦傳統商業的重要載體,映射出最具英倫情調的文化,又是展現倫敦世界城市風貌的重要城市空間,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目光。它們大多歷史悠久,有的甚至可追溯到幾個世紀前,經歷了倫敦大規模的城市重建與城市更新,卻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歷史與文化特色,既立足于倫敦本土,又逐步享譽全球,可以說,倫敦市場帶給倫敦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還有更大的社會與人文的效益。

1.1 倫敦市場是倫敦重要的經濟空間載體

目前,倫敦大都市區擁有350多個市場,出售商品種類繁多。倫敦市場每年的營業總額4.3億英鎊,占全倫敦零售業總額的0.94%,并且提供7319個全職工作崗位。

倫敦市場憑借毗鄰城鎮中心的區位優勢,吸引著大量的消費者。2010年關于倫敦市場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在城鎮中心購物的顧客都會同時逛逛附近的市場,顧客在城鎮中心的商店里每花掉1.75鎊,就會同時在附近市場里消費1鎊。很難想象,沒有了市場的城鎮中心會是什么樣子,調查顯示近42% 的消費者表示不會去沒有市場的城鎮中心,80%以上的旅游者都會到倫敦知名的市場逛逛。

同時,倫敦市場給低收入社會群體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倫敦市場十分鼓勵新創業者的加入,并且積極為其提供更為便宜的創業場所,鼓勵市場中小商店誕生以及新型商業體的存在。早在2005年11月,倫敦發展委員會開展的調查就已經表明消費者在市場里的每天消費3000-15000英鎊,所有的商販幾乎都大力推崇市場的存在。

1.2 倫敦市場具有獨特的人文特色

倫敦市場是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場所,是倫敦城中充滿獨特人文氣息的城市市場?,F今每一個倫敦市場,都是在倫敦的漫長演變中通過優勝劣汰而存活下來的,都充分地展現了倫敦這個全球城市多元文化的風采。在倫敦的市場里,人們既能體會到最本土的英倫文化,又能飽覽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因此,這里的傳統文化是多元而獨特的。

倫敦市場是倫敦人的“起居室”,人們在這里買菜,買衣服鞋子,與商販討價還價,在這里與家人朋友一起喝咖啡聊天,還有人在這里工作,創業,維持生計。同時,倫敦市場也是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必經圣地。人們慕名而來,感受最地道的本土文化, 在Camden Lock市場里體驗著倫敦繽紛繁雜的商業特色,在Borough市場里購買倫敦高品質的生鮮食品,在Convent Garden市場里感受倫敦的創意產業,在Old Spitalfields 市場里品嘗倫敦的各類風味美食。無論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特色市場,還是那些隨處可見的小市場,在游人眼中,都是不平凡的。

可以說,倫敦市場發展至今,已經是倫敦城市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是構建大倫敦人文特色的中堅力量,是展現倫敦城市活力與多樣性的重要構件,因此筆者認為,研究其從“地方”走向“全球”的動態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對于中國城市煥發活力具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

2 倫敦市場的類型與空間分布

2.1 倫敦市場的類型

倫敦市場是經過城市漫長演變發展所形成的城市空間,目前尚無對其準確的定義。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與查詢相關資料,暫且將擁有一定數量的小型零售店面、攤位,或者集聚在特定區域的小型零售店鋪、攤位集聚區稱為“市場”,它既有傳統的集市概念,又有現代商業集聚區的含義。倫敦目前存在四種典型的市場類型,街道市場,各類專業市場,以及有“蓋兒”市場。

街道市場(street market)是倫敦市場最為常見的類型,通常沿主要城市街道露天式布局。這類市場通常以零售為主,也會批發,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這類市場通常是綜合類市場,包括家居用品、服裝與配飾、水果蔬菜等各類食品。例如女王市場(Queen’s Market)、Petticoat街巷市場、東街市場。

專業市場(specialist markets)是指專門售賣某類商品的市場,是英國的一大特色。這類市場通常包括藝術品手工藝品市場、服飾市場、舊物市場等,攤位擺放更為靈活,例如以售賣古董著名的Bermondsey 廣場市場,格林威治的手工藝品市場,Queensmead 學院周邊的大型的車后蓋市場。此外,農產品市場(farmers’ market)也是專業市場中的一類,農民通常直接將其農產品拿此售賣,物美價廉,具有較高品質。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叫做專項食品市場(specialist food),例如法國食品市場、意大利食品市場。

有“蓋兒”市場(covered market)是指非露天的市場,具有永久遮擋物。這個分類是從物質結構上考慮的,從銷售內容上,與街道市場或者專業市場基本相同。這類市場通常是城市更新后的產物,多以店面集聚在一個或幾個街區為主,形成小型零售店面集聚區。例如Old Spitalfields市場就是通過傳統食品市場的改造,通過加建玻璃屋頂,增加商業店面,形成封閉圍合有內庭廣場的市場集聚區。

2.2 倫敦市場的空間分布特點

倫敦市場通常位于或者毗鄰各區城鎮中心,60%的市場,以及68%的街道市場位于倫敦內城,在倫敦郊區相對較少(圖1)。這種空間分布特點與倫敦市場起源、郊區化有關。倫敦市場源自于歐洲中世紀城市,當時的城市空間是以街道為主體,商販通常在城中心的重要街道兩側聚集,并且在固定的時間出現,這樣逐漸形成了街道市場,并且被保留至今。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了倫敦大規模的郊區化,倫敦郊區也形成了以超級市場、大型購物中心為主導的社區商業業態,其周邊環繞著大面積的私家車停車場,因此,倫敦的傳統市場是很少出現在郊區的。

但是,食品市場由于占地面積大,物流運輸要求頻繁,已經逐漸向倫敦外圍遷移,目前四分之三食品市場形成了以倫敦中心區為核心圓周式分布在外圍。但是農產品市場和與非食品類的專業市場在倫敦市郊之間卻出現斷層,盡管地方政府一直鼓勵發展農產品市場與專業食品市場,但是私人經營者一直面臨營業困境,這一方面是因為零售形式日益廣泛,另一方面還有來自于超級市場與打折商店的競爭壓力。

3 倫敦市場成功經驗總結

3.1 尋求特色化發展模式

每個倫敦市場的成功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路徑。倫敦市場數以百計,完全實現錯位發展幾乎不太可能,大多數出色的市場都是善于多方面經營,在營造空間特色、區位特點、選擇服務人群、銷售產品類型等方面下功夫,充分發掘自身的獨特要素,堅持自身的文化底蘊,運用現代化的經營手段,尋找亮點,構建特色。倫敦很多受歡迎的市場大多是特色化發展的成功典型(表1)。

倫敦Borough Market市場的特色是,專門售賣倫敦本土高質量的食品。它位于倫敦橋南部,有數百年歷史,經歷了幾次搬遷,現在的市場始建于1851年,目前已經成為倫敦最受歡迎的食品市場,以批發為主,一周中只有兩天半時間可以零售食品,盡管價格明顯高于普通的食品超市,但是其優秀的食品質量依然吸引了很多倫敦本土人,以及慕名而來的游客。

位于倫敦北部的Camden Lock市場(圖2),是倫敦知名度最高、吸引游客最多的復合型市場。它的主體由四個市場組成,包括以工藝品為主的Camden Lock Market市場,以時尚為主題的Camden Stables Market市場,以及出名很早的Camden Market市場等。這個市場地區不僅有各色的特色市場,還有很多的餐廳、酒吧、劇院與影院等。在周末,所有的店面全部營業,滿大街人山人海,將整個Camden鎮變成了娛樂的海洋。

此外,位于著名Convent Garden Jubilee Market Hall市場區的Apple Market市場,以倫敦本土的手工藝制品、草本護膚產品為主題,市場中有部分下沉廣場,底層是各式冰飲、餐飲的集聚區。每逢周末,在下沉廣場中央、廣場入口增添各種表演成為市場的一大人文特色,促進了周邊很多臨時性工藝品集市的出現,很多外來游客都是為了買到便宜又最具倫敦特色的本土工藝品才來的。從倫敦最受歡迎的10個市場(表1)的經營特點可以看出,特色化、錯位發展是關鍵。

3.2 包容多元文化發展

倫敦市場的成功發展離不開對于文化多樣性的鼓勵與扶持。倫敦作為公認的全球城市,其在人口構成、宗教信仰、階層構成等多個方面注定要多元化發展,才能使整個社會具有足夠的包容性。這種多元融合的特點也充分體現在市場的發展演變上。倫敦市場通常位于老區,或者緊鄰城鎮中心,這類地區通常是人口構成、宗教文化最為復雜的地區,還是社會低收入者與大量外來移民維持生計的地方。市場的經營者,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私人業主都會通過良好的基礎設施投入和適度的稅收政策、公平的申請程序搭建了門檻很低的創業平臺,隨時歡迎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型店面加入,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不同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化、飲食方式等。例如位于倫敦東區的Brick Lane 市場地區就是以孟加拉語言為主,混合了80多種語言的多元文化地區,很多外來移民都到這里尋找家鄉特色。在這里,多元的文化不是靠作秀做出來的,也不是政府短時期一蹴而就的,而是靠真正的市民生活支撐的。

隨著倫敦全球化城市的迅猛發展與城市復興的大規模建設,很多倫敦市場都面臨著被“中產階級化”的壓力,通常,“復興”后的市場會帶來價格的上漲、業態的同構,從而引發消費人口單一、文化吸引力下降、經濟效益下滑等很多社會問題。為此,很多市場利用價格杠桿和政府補貼的形式來維持經營的多樣性,進而保持文化的多元發展。這種文化的包容性在那些大名鼎鼎、享譽全球的典型倫敦市場里尤其常見。文化的多元融合增強了這類市場的旅游吸引力,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應的雙贏,同時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更新,避免了自身的被“中產階級化”的壓力。

3.3 靈活的經營時段

倫敦市場的經營時段是靈活多樣的。通常,大多數常規的倫敦市場周一到周五是上午10:00-下午4:00,在周末會適當提前開張、延時關閉各1小時。此外,倫敦還有一些專門的周日市場(Sunday Markets)(圖3),這類市場往往存在于一些大型市場中,有的具有專門的建筑空間,有的是露天形式的,多以專業市場形式為主。例如,位于倫敦東部著名的Brick Lane市場周邊的Sunday Up市場就是一個只在周末開店的市場,人們在這里邊喝啤酒邊歡度周末,凝聚了當地市場的人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臨時性市場,通常是在周末占用其他的開敞空間,例如停車場、或者商業區的城市廣場。這些靈活經營時段的利用離不開靈活的市場租金的管理,很多臨時市場或周末市場的小型商販只需繳納經營時段的租金,降低了經營門檻,也保持了這類市場的可持續性。

3.4 多樣化的產權管理模式

倫敦市場的產權形式與管理模式上既有公共的,也有私人所有的,也有公私聯合經營形式,而聯合經營的數量很少。數據統計表明,倫敦大約一半的市場是由地方政府管轄的,并且大多遵循1990年制定的地方管理法規(以及1999年威斯敏斯特區行政管理規定),這類市場的經營管理缺乏靈活性。地方政府通常只是將市場看作是一系列獨立商店的集聚聯合體,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其統一規劃管理的職能受到了限制,例如不能擅自移動攤販的固定攤位,只能將營業執照發放給個人而不能發給企業,并且稅收來源有限。但是,在解決問題時,可以聯合交通、環境、規劃等其他職能部門公同協商解決,會收到很好的效果。伊靈頓區政府就在市場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它通過部門聯合會議,定期舉辦個人創業培訓班,來促進當地市場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相反,私人企業管理經營的市場具有更強的彈性。他們對市場的空間布局具有更大的管理權限,可以根據具體商業氛圍的變化,靈活的調配市場中攤位的空間布局。此外,他們還利用可觀的稅收收入進行基礎設施的配建、市場治安管理等。例如,倫敦農產品市場有限公司就擁有全市26個農產品市場中18個市場的管理經營權,通過為每個市場量身定做發展計劃,選擇更有商業價值的區位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5 “100個倫敦市場”計劃

倫敦地方政府部門一直認為倫敦市場是繁榮商業系統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有利于促進城鎮中心的活力和鄉村經濟。盡管25個倫敦市區制定了一系列保護市場的政策,但依然有很多市場面臨城市再開發的威脅。2006年,倫敦市長提出的食品策略包括100個行動計劃,覆蓋了食品鏈條的8個階段,其中三項行動計劃涉及倫敦市場的發展,且主要關注批發市場而非零售市場。期間倫敦交通委員會也參與其中,包括增強步行空間、提供社區里的停車空間以及增加公共交通指示牌。但是倫敦市長與大倫敦政府依然認為這些措施還是不夠充分,于是決定效仿倫敦市長于2002年7月提出的100個公共空間計劃,制定100個倫敦市場計劃,通過聯合更多的相關部門,專業人士與地方代表(零售商與消費者),促進新市場的誕生,保護傳統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本次計劃主要致力于三個層面,第一是完善政策,各區的地方政府大多制定了一套政策保護本地市場,幫助其避免再開發的威脅,在倫敦市層面制定促進城鎮中心零售業與娛樂業的規劃導則,將市場的發展融入城鎮中心的發展;第二是鼓勵市場中經濟類型多樣化,通過增加攤位與開展培訓計劃,不僅幫助原有私營業主更好的經營生意,也意在吸引新的零售攤販加入市場,其中有的市場甚至鼓勵臨時經營者的加入;第三是增強市場安全性并且提高市場的吸引力,包括在建筑與市政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公共設施四大方面給予充分的支持。100個倫敦市場計劃不僅關注倫敦市民,還要關注其對于旅游者的吸引力。從空間選擇就能看出端倪,其中83個市場分布在倫敦內城,同時更多關注承辦2012年奧運會的倫敦東部地區。

3.6 社區發展的粘結劑

倫敦市場是一種功能復合的社區空間,是社區中重要的社會交往場所,逐漸成為老年人、婦女,還有很多有小孩的家庭周末的休閑場所。這里不僅有滿足當地需求和口味的各類商品,同時具備良好的交通可達性,通常位于社區中心,這是其成功地成為社區交往空間的重要前提。此外,與社區互動良好的商販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商販與消費者的互動構成了社區關系的紐帶,對于增強社區活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次,由于很多倫敦市場大多位于社區中心,往往毗鄰城市公園、廣場,抑或自身包含小型的公共廣場,因此,市場往往在周末或者節慶假日扮演重要角色,社區居民在這里舉行各種慶??駳g活動。很多倫敦市場已經逐漸成為社區居民心中的標識地區,具有強烈的社區歸屬感。再者,倫敦市場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的重要場所,對于低收入的社區尤為重要。它不僅滿足人們日常的生活需求,為低收入人群提供健康食品,同時也是大量社區居民的工作場所,逐漸成為承載倫敦市非正式經濟的重要空間載體。

4 后續的思考

不可否認,倫敦市場在倫敦繁紛的商業體系中所占份額甚小,但是對于倫敦在構建全球城市過程中保持文化多樣性,體現社會包容性方面又絕對屬于點睛之筆,可以說,倫敦用了極低的經濟成本賺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成為世界了解“地方”倫敦的重要平臺。倫敦市場的發展是從“地方”走向“全球”的過程,在保持地方傳統的同時,又彰顯了其海納百川的文化潛力,是很值得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學習的??偨Y分析,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是中國規劃師在今后類似項目中值得關注的方面。

4.1 避免城市更新過程中的“中產階級化”

倫敦市場的良性發展與其在城市再開發中的成功博弈密切相關,這種傳統城市空間在城市更新中面臨消失的問題在中國城市中尤其普遍。很多城市為了提升地區功能、升級產業,抬高了地區發展門檻,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將傳統的、大眾的東西摒棄在外。其實,傳統的東西,無論是生活習俗還是生活空間都具有一定的時代滯后性,這也是其能保存至今的關鍵原因,單純的“中產階級化”式的更新,只會給它們帶來“拔苗助長”,直至毀滅。在這里,筆者建議采用漸進式、小規模更新的辦法,增加新的元素,融入傳統的空間,在保留原來的特色同時,逐漸演繹出新的生活內涵與城市空間。

4.2 鼓勵“內生式”增長更新城市傳統空間

作為具有五千年發展歷史的中國,很多城市都有像倫敦市場那樣的傳統型城市空間,比如歷史街區、傳統市場,歷史悠久的城市公園、廣場等,但是對于這類城市空間的保護與管理方式十分匱乏,尤其是如何“活化”這類傳統城市空間,更是無計可施。盡管很多城市針對歷史建筑與街區都有保護條例,但也只是側重于物質結構維護與修繕,對于歷史街區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里,筆者建議采用“內生式”增長模式更新傳統城市空間。首先要充分研究這類傳統城市空間中的市民生活,從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多方面考察,明確維持這類城市空間存在中所必須包含的經濟、社會、人口要素。其次,選擇性注入新的催化劑,可以是新的經濟形態,抑或新的人口類型,從而帶來就業的增長與人口的增加,進而對原來的城市空間提出更新的要求。這種有內而外的更新方式是符合城市有機生長規律的,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 Cross, J. California:‘Informal politics: street vendors and the state in Mexico City’[M].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 張景秋. 北京的文化包容性與世界城市建設[J].北京規劃建設,2010,(5):39-41

[3] 劉蕾,朱喜鋼.城市蔓延語境下的街道空間包容性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11,(7):59-63.

[4] 董君.歐美城市理論在城市活力方面的啟示[J].低溫建筑技術,2004,(3):22-23.

[5] 余亮如,陳琳.基于規劃視角下的城市文化特色思考[J].采礦施工,2008,(12).

[6] 倫敦政府.文化大都會2010—倫敦文化戰略的傳播[J].黃正驪,譯.時代建筑,2010,(6):34-37.

責任編輯:蔣亞林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鄉村數字經濟’背景下梨樹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110183X267)

摘 要:隨著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愈發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作為農村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并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大量農村企業紛紛開始發展電子商務,并逐步滲透到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實體經濟活動的全過程。2020年10月,梨樹縣入選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本文以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為例,探究該農村電商實體終端的發展現狀,具體分析農村電商服務站在主營業務、營銷手段、發展模式中的創新內容,針對現有問題,提出加強品牌建設、優化供應鏈、搭建電商人才合作平臺等措施來推動農村電商服務站及農村電商行業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農村電商;電商服務站;農產品銷售;梨樹縣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數字經濟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農村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利益主體對“數字生產力”認識不清、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數字化素養偏低等突出問題,致使農村農業低效率數字化轉型。

農村電商是鄉村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帶動城鄉消費、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國家給予農村電商發展大量的政策支持,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政策保障。農村電商的物流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善,但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物流成本高、冷鏈設施不完善、電商人才缺乏等問題,都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梨樹縣作為首批數字鄉村試點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態勢向好,電商服務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初期,梨樹縣梨樹鎮大煙筒村率先架起蔬菜大棚。如今,梨樹縣的棚膜經濟發展迅速,溫室大棚建設標準、面積廣,孕育著農村致富的希望,也給電商的發展帶來了新生機,大力推動了剩余農產品出村進城。電商入駐、菜地直播、冷鏈運輸將梨樹的農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催生了梨樹縣經濟發展新業態。

一、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經營特點分析

梨樹鎮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于2018年10月正式成立,位于大煙筒村部西側400米處,場地由政府扶持提供,總占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包含辦公區、生鮮云倉區、干菜加工區和庫房區。

1.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營業務

電商服務站主要開展農產品銷售,著力解決了村里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電商服務站積極推薦“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將電商與扶貧融合、電商與壯大村集體經濟融合。

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經營狀況良好,發展迅猛。目前,電商服務站借助拼多多、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特別是拼多多App應用下的“多多買菜”,開展農產品銷售業務。通過優質綠色的產品、略低于市場的價格、快捷的物流和完備的售后服務等,電商服務站在網絡銷售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開辟了較為穩定的蔬菜銷售市場。除了將農產品運輸到長春、沈陽等周邊市場,服務站也借助電商平臺將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更廣闊的地區。

2018年10月以來,服務站主要收購黃瓜、白菜、茄子、青椒、馬鈴薯、紅薯、豆角、西紅柿等當地種植規模大的農產品。服務站幫助了上百農戶增產增收,解決了種植戶賣菜難、價格低的問題。另外,電商服務站通過與農戶收購農副產品,促進了當地棚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梨樹鎮整體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梨樹農產品的知名度,大煙筒村也被北京、上海、云南等地的消費者所認識、熟悉和信賴,實現了由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的轉變。

2.以直播帶貨為主要營銷手段

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緊跟時代潮流和風向,運用淘寶等電商平臺開展直播帶貨。農戶們一邊打包蔬菜一邊直播,既能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也讓消費者更直觀地看到他們所購買的蔬菜從采摘、打包、包裝到上貨的工作過程。菜地直播、庫房直播等讓消費者對食品的來源和處理過程更加直觀和了解,對農產品更加放心。另外,“直播帶貨”實時畫面感強。讓大棚、田間地頭搖身變成直播間,消費者能直觀看到農產品原產地種植狀況,直播所展示的產品比起平面圖片更加真實,實時沖擊力遠超靜態展示和事后瀏覽。直播帶貨的主播人大多是本站的工作人員和當地的農戶們。他們會一邊工作一邊進行直播,既能準確向消費者介紹蔬菜的品質,又能帶動銷量,省下了聘請專業人士進行直播的費用,有利于實現效益最大化。

3.探索“電商+扶貧”發展模式

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模式,助力精準扶貧。自成立以來,服務站收購周邊農戶種植的大批量蔬菜,將本地產品銷往大市場,解決了賣菜難的問題,給當地農戶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服務站優先雇傭貧困戶勞動力和生活困難的婦女,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服務站還優先雇用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服務站從事采摘、打包、搬運等工作,為貧困戶提供了穩定的增收來源,人均年收入增加上萬元,助力貧困戶徹底脫貧。

二、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發展存在的問題

大煙筒電商服務站的運營成果顯而易見,通過直播帶貨、線下銷售等方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農民收益少的問題,同時對帶動城鄉消費、調整梨樹產業結構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大煙筒電商服務站的另一亮點是積極有效地響應了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把服務站的發展戰略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通過實地調研、訪談電商服務站負責人和收集資料分析發現,該服務站也存在一些問題,既有人才招引困難這樣全國普遍性的困境,也有電商服務站自身運營的不足之處。

1.站點業務和產品單一化

農村電商服務站按建設規范來說,應該包括多種類的服務。比如向村民宣傳服務站功能及電商應用方面的基本常識、幫助培育村民網購網銷等習慣、為村民提供網上繳費和服務購買、幫助村民銷售當地農產品、代收發快遞等功能。大煙筒電商服務站在建設初期是具備這些功能的,但由于電商服務站整體規模較小、人手短缺、員工精力不足等原因,大煙筒電商服務站目前只開展農產品銷售這一服務,其他業務都已經基本停止了。所以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業務單一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大煙筒電商服務站主要銷售的農產品僅限于農民應季種植的蔬菜,幾乎沒有深加工的農產品和其他農副產品的銷售,這就導致站點的進一步發展受限,盈利空間收縮。單一但專業化程度高的農產品在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時可以產生規模效應,為服務站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大煙筒村不完全具備這兩點,因此農產品的單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服務站的長期發展。

2.蔬菜供應不穩定且收購標準不統一

首先,大煙筒電商服務站的收購標準模糊,對農產品的外觀、大小、質量等沒有統一的收購標準,而是取決于農戶地里種植的情況。這就造成農產品總體優質度不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低,利潤空間小等問題。其次,服務站與農戶們沒有簽署相關的蔬菜收購合同,收購農產品具有自發性和隨機性,每天農產品收購數量、品種都是有差異的。其收購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戶的蔬菜收獲情況,而農戶的收獲情況又很大程度取決于自然天氣狀況和季節變化,所以農產品的供給量是不穩定的。這是服務站運營的一個潛在風險。最后,受氣候因素和農產品生產周期較長特征的限制,蔬菜供應存在季節和時間差異,也對服務站整體提高生產效率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3.缺乏長期發展戰略,打造品牌效應的力度不夠

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獨特地域、獨特生產方式、獨特品質和獨特歷史文化。地理標志農產品已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在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推動鄉村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大煙筒村位于梨樹縣,是可以充分利用梨樹的地理標志來打響農產品的品牌,產生品牌效應。但是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出售的農產品大多比較大眾和常見,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地方特色,而且其目前的發展戰略僅停留在價格吸引層面,例如借助“拼多多”等平臺的低價去吸引和留住消費者。不注重推廣屬于自己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忽視了打造梨樹特色農產品品牌形象的這條發展道路。

4.缺少專業的電商人才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國家大力扶持鄉村發展計劃政策的出臺,雖然部分農村地區在吸引青年返鄉創業就業方面成效顯著,但大部分的農村空心化、農戶空巢化、農民老齡化現象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種情況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電商服務建設也有明顯體現,比如大煙筒電商服務站的主要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不高且年齡偏大,電子商務應用能力普遍較弱;直播帶貨人的專業素養不高,相關營銷技巧仍有不足,不利于服務站的運營與發展。

因市場需求不足以彌補生產成本,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放棄干菜加工,造成加工區設施閑置,這就相當于資產的損失。如何有效地解決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的干菜加工區基本閑置的問題,以目前該服務站負責人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才能來看是很難的。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日益推進,電商服務站經營主體不合理的現象也日益顯現出來。當前,農村既懂農業,又懂電商,既能講清農產品品質特點,又能講好民俗故事,還能準確揣摩網友消費心理的復合型電商人才極度匱乏。人才的缺乏導致服務站整體運行缺乏專業性與效益性,服務點的經營主體不合理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電商服務不能落到實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電商服務工作進一步發展的有效推進。

三、促進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發展的對策建議

1.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品牌力度建設

梨樹縣當地應規劃制定系統的梨樹特色品牌傳播策略,結合新媒體時代品牌傳播特點,打造可視化農業體驗模式,將農產品銷售與電商、旅游、餐飲、互聯網直播等聯系起來,挖掘梨樹農產品品牌的文化內涵,將品牌融入當地特色。

政府方面,應當加強管理,注重當地農產品品牌商標的知識產權保護;應當協調好縣內鄉鎮園區、合作社、電商服務站以及客戶等各方,使多方參與到品牌傳播中去。

2.優化產銷供應鏈,提高蔬菜供應效率

線下,電商服務站和農戶達成統一協定,有序組織,利用大棚實現有規模、有計劃的種植。線上集中上架產地特色精品農產品,再由服務站統一調配,產地直接負責發貨。政府出臺價格政策,確保市場價格的穩定與其有序的發展,從價格入手穩定蔬菜供應。農戶可依據價格政策靈活調整售價以提高利潤。建立蔬菜銷售網絡,并在縣內各村戶間普及,使蔬菜銷售情況及價格透明化。政府按照市場供需,合理存儲放出農產品,以緩解農產品供應空檔期問題。

3.確立幫扶舉措,搭建人才交流合作平臺

宣傳梨樹縣政府對人才的幫扶力度,向上級政府請求爭取政策傾斜,加大向東三省高校的宣傳力度,與人才在補助優惠政策上立下約定。建立梨樹縣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平臺,促進學校、產業園、政府三方交流。明確各方權責及意愿后,必須通過簽訂相應的協議來保證人才協同培養的持續性、長期性。建立農村電商交流平臺,方便縣內各生產單位人員交流及流動。打造一批電商直播師資培訓隊伍,發揮服務站電商培訓功能,培養復合型電商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4.提升產品多樣性,明確農產品收購標準

嚴格執行蔬菜收購相關標準及收購流程,保證買賣雙方有合同依據,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及麻煩。嚴格遵守蔬菜品控要求,在買賣過程中安排質檢員核驗。在不同作物生產階段靈活調整收購標準,實行優質優價、分倉存儲,以確保輪換銷售時能夠創造更好的輪換效益。適當投入經費提高科技儲藏能力,要提高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干菜加工區利用率,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豐富蔬菜產品多樣性。

參考文獻:

[1]孫翠翠,林冬雪.網上銷八方 財富涌進來——梨樹縣大煙筒村電商催生新業態啟示[EB/OL].2019-12-30.http://www.moa.gov.cn/xw/qg/201912/t20191230_6334070.htm.

[2]四平農合聯.梨樹鎮大煙筒村電商服務站[EB/OL].2020-08-07.http://www.spsnhl.cn/h-nd-429.html#fai_12_top&_np=0_35.

[3]張道明.讓農產品“直播帶貨”成為農民新時尚[N].河南日報,2020-07-09(006).

[4]徐犖杰.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電商服務站建設研究[D].西藏農牧學院,2021.

[5]丁樂坤.重地標,也要重品牌建設和標準化生產[N].農民日報,2021-09-29(007).

[6]唐貞永,李欣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電商服務站多元化建設探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01):69-70.

[7]彭景美,周緒元,張洪,周楷軒,顧召帥,袁鑫.關于農產品品牌傳播的文獻綜述[J].農業與技術,2021,41(17):151-156.

[8]王心明.蔬菜供應鏈現狀分析及優化策略[J].農民致富之友,2016(08):40.

[9]李小斌,禹銀艷.動態博弈視角下農村電商精準扶貧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21(10):25-29.

[10]劉琪,靖峰,郭方權,薛兵.糧庫稻谷收購標準與加工企業差異及建議[J].中國食品工業,2021(02):85-87.

作者簡介:王緣紅(2000- ),女,土家族,重慶人,吉林大學2019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村電商;田紅霜(2000- ),女,土家族,貴州人,吉林大學2019級農林經濟管理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村電商;趙桐(2001- ),女,漢族,天津人,吉林大學2019級財務與金融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農村電商

博弈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杠桿收購的實質是舉債收購,這一資本結構安排對其財務風險有著直接影響。本文通過對杠桿收購中負債融資過程的博弈分析,解讀其中的財務風險,并提出一系列規避上述風險的措施,以加強對杠桿收購中財務風險的控制。

【關鍵詞】杠桿收購;博弈分析;財務風險;規避

上一篇:企業電子商務論文下一篇:市場營銷理念論文

熱門文章

博弈理論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