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

2023-09-17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學前教育 聲樂教學 職業特點 藝術美

在學前教育中,音樂教育是開發學前兒童智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對促成幼兒德、智、體、美、勞和諧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能在幼教音樂教學中勝任這一工作,已成為當今從事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育工作者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然而,有兩個現實難處擺在學前教育聲樂教學工作者的面前:一是教學實踐表明,現今進入學前教育專業學習的大多數學生只粗知有限的音樂知識,更少會聲樂技巧;二是學生們已經沒有了幼兒的天性和純真。正因如此,在新生入學后的一定時段內,盡管有不少學生對聲樂教師的學前音樂授課表現出一定興趣,但當教師要他們個人在課堂上演唱幼兒歌曲時,卻大都面有難色。在學生們看來,學前教育專業中的聲樂唱功難度大,若再加上表演,更是難上加難。

做為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聲樂教師,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使之成長為有較高的幼兒園聲樂教學能力的教師呢?

一、注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服務對象的職業性特點

為幼兒園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服務,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工作的職業特點。作為幼兒園音樂教師,若想在自己的教學中把這種職業特點充分體現出來,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認識到幼兒的天性和身心特點,否則將會事倍攻半,難有教學效果。以教唱幼兒歌曲為例,看似幼兒歌曲很容易唱好,但在實踐中,我們的學生演唱遠遠不如幼兒音色可愛,缺少發自內心的表演欲望,缺少幼兒豐富的想象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演唱聲音趨于成熟,缺少了孩子的天性,缺少了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

從以上例證中不難看出,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必須十分重視學生們未來從事幼兒園教學工作的職業特點。那么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中,如何做到讓學生適應幼兒的天性和身心特點呢?

1.向學生強調注意幼兒的聲音音色特點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中,不僅需要理論上告知學生幼兒聲帶十分嬌嫩、薄細的生理特點,其所產生的音色比較高亮和清脆悅耳,而且要提醒他們針對幼兒們的音色特點,在同孩子們做語言交流時,注意讓聲音靠前明亮,讓孩子直接對你產生親近感。而在演唱幼兒歌曲時,因為要求聲音明亮和高音較多,這就需要用較強的氣息控制力和聲音位置統一等歌唱技術來完成歌唱過程。

2.鼓勵學生萌發童心,做有想象力的幼兒教師

幼兒有好動的天性,他們聽見音樂自然手舞足蹈,直接表達愉悅的心情。而我們的學生已是成人,她們會從成人的角度看待外界事物。所以,她們雖然聽到了一首與幼兒聽到的相同的音樂,但卻會出現與幼兒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學生適應未來幼兒教學的需要,作為學前教育的聲樂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們研究幼兒們的身心特點,在學習演唱幼兒歌曲時,姑且把自己設想為一個幼兒,模仿幼兒的聲音和動作,既唱且動,進入幼兒境界。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幼兒歌曲的演唱。

3.幼兒歌曲演唱應該回歸幼兒的天性

幼兒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的天性,且想象力豐富。在一首歌曲的演唱過程中,他們會不停地想、不停地變化、不停地創造。他們會用肢體動作直接表現,對自己內心想象的形象進行無拘無束的表演。有時,孩子們甚至會創造出很是新奇的動作而被教師肯定和鼓勵,這讓他們非常開心。而不少學生在不斷長大成人的過程中,由于受傳統教育中負面因素和社會不良現象影響,缺少創新思維和想象力,變得虛偽和講究實用主義,距離孩子的天性越來越遠。只有深刻理解幼兒不同年齡段的心理變化及生理特點,深刻理解幼兒的天性,才能把學生曾經有過的幼兒天性重新喚醒。為了讓學生們洞悉現實生活中的幼兒天性,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們應當通過向學生們講授幼兒教育學、心理學和衛生保健知識等,讓學生在未來的幼兒歌唱教學中注意體現孩子的天性、照顧幼兒的心理特點。

二、聲樂教學的藝術美特點

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學是為培養幼兒教師即學前專業的音樂教育人才,所以其聲樂課教學不應當強調聲樂演唱純技術性,而是根據其是以幼兒為教學對象的職業特點,把突出聲樂教育的美育功能作為聲樂教學的工作重心。在教學中,使學生學到幼教歌唱基本功的同時,讓他們對幼兒聲樂藝術美的本質和規律有更多了解。

1.培養學生體味幼兒聲樂藝術美的本質和成為音樂藝術上的多面手

聲樂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表演藝術,其本質是通過人的聽覺、心靈和肢體所感受到的包括節奏美、音律美及和諧在內的藝術美,而幼兒歌唱教學正是對幼兒進行心靈美和藝術美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就多次提到,要讓幼兒通過藝術活動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愉悅和創造快樂,體現自我表現和創造的成就感。

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聲樂教學應先從講解聲樂藝術美著手,通過教授不同表演形式和內容的兒童歌曲,努力使學生們感受幼兒歌唱的特殊魅力,通過體味幼兒聲樂的內化之美和發揮其易于使人歡愉的功能,使學生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他們變得能自覺自愿參與到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課堂內外學習中去。

聲樂課是學前教育專業美育教育的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歌唱能力與幼兒歌曲創作表演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師最基礎的職責,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基本功。除此之外,由于在幼兒園日常教學過程中,歌唱與舞蹈兩門課程緊密結合讓幼兒在歌曲演唱的過程中加上肢體動作表演,對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十分有益。所以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師,首先自己最好是一個能歌善舞又兼有演奏樂器能力的多面手,并以自己的多才多藝使所培養的學生也成為音樂藝術上的多面手。

2.增強對學生的節奏訓練和對音樂的審美體驗與感受力

毫無疑問,要使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達到對聲樂作品原作進行守成創新的水平并非易事。不過,為使學生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后,在聲樂教學上有所創新,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師首先自己要具有在聲樂工作方面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此前提下,再在自己的教學中,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等音樂要素的感知和積累,讓學生熟悉盡可能多的音樂作品表現形式,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在強化對學生形象思維教育的同時,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展開自由想象,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音樂知識和技能,試著對某些聲樂作品原作進行守成創新。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經過上述教育和訓練后,將會成為有創造精神的幼教工作者。

總之,在聲樂教學中,讓學生把自己的身體當樂器,用身體做出與課堂所選用樂曲結合的節奏運動,對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節奏的能力有極大幫助,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力。

3.把學生培養成有創造精神的幼教工作者

任何藝術創作都有一個在某種程度上被創作者主觀化的問題,而聲樂藝術創作的主觀化則顯得尤為特殊,因為聲樂藝術是需要演唱者個人與曲譜、歌詞和樂器的高度契合來完成的。

演唱者對聲樂藝術創作的主觀化,突出地體現在對曲譜和歌詞守成中的創新。所謂在守成中創新是指演唱者在尊重作者曲譜和歌詞等客觀存在的基礎上運用不損傷原作主干的靈活適宜的表現方法,展現聲樂藝術的美妙和情感教育功能。當然,要做到在守成中創新并非易事,這不僅需要演唱者有足夠的專業能力,也需要對原作品有準確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三、職業特點與藝術美特點相結合

1.確定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使他們在走上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崗位后,能夠憑借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音樂知識和技能,通過對幼兒進行音樂美的教育,為孩子們的全面健康成長做出自己的貢獻。

為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能勝任其音樂教學工作,應該從學生開始學習音樂那天起,就對他們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牢固樹立準備為幼兒音樂教育服務的意識,莫忘自己是為幼兒教育服務的職業特點。

2.著力培養學生運用音樂教育對幼兒進行美育教育的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非??粗匾魳方逃龑θ诵缘挠绊?,認為音樂有著“陶冶心靈”和培養人的勇敢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功能。音樂教育之所以有柏拉圖所說的上述功能,既是因為被人們廣為傳唱的歌曲有弘揚真善美的歌詞和沁人心脾的曲調,也是因為演唱者的音色美使聽者愉悅振奮之感。這說明若想使歌曲充分發揮育人作用,不僅要歌詞美和曲調美,還需要演唱者的音色美錦上添花。刺耳的音色不會使人有舒服之感,更何談對人有“陶冶心靈”的功能。

可能有人說,歌曲演唱者的音色美固然對聽眾更好地接受美育教育有幫助,但是幼兒園的孩子們還小,他們對音色美不會有什么深的感受。其實不然,有少數兒童頗有音樂天賦,像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我國音樂神童陳安可和黃天戈,他們都是在三四歲時學習鋼琴,五六歲時登上大舞臺進行巡回演出。所以,作為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有責任對學生加強音色技能方面的訓練,以便在他們走上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時,在對孩子們進行歌曲演唱時,用自己好的音色打動孩子,從而更好地用音樂教育對兒童進行美育教育。

一般概念上說,音色是指聽覺感受到的聲音特色,而聲樂的特色則是由發聲體的材料和結構有關。至于人在唱歌時的歌聲音色,則是其肺、喉嚨、聲帶、口腔、牙、舌、唇協調聯動決定的。為了讓學生學到讓唱歌音色美的技能,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教師應當讓學生掌握歌唱時在胸腔共鳴、降低喉頭、打開牙關、氣息貫通等演唱技巧上多下工夫。

另外,唱歌時吐字是否準確清晰也極為重要。只有用清晰的語言表達真實感情,才能扣動聽眾的心弦,引起其情感的共鳴,否則,聽眾聽不清歌曲演唱者的歌詞內容,其對人的心靈陶冶和美育作用將大受影響。為使學生在未來的幼兒園聲樂教學中,教唱歌曲咬字吐字準確清晰,需幫助他們在校學習期間掌握漢字語言的結構韻律和科學的發聲方法。

3.培養學生對幼兒進行審美和創造力思維的教學能力

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其對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來說,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幼兒園開始,就高度重視對幼兒的音樂教育,對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審美能力和活躍幼兒創造性思維,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

為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走上幼兒園教學工作崗位后,能較好地通過音樂教學,為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貢獻一份力量,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師應從自己音樂教學做起,加強對在校學生的審美教育和創造性思維教育的教學和訓練。

如何通過音樂教學加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審美教育呢?

(1)在教學中,可選擇有高品位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學習欣賞討論。如《黃河大合唱》所謳歌的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對日本侵略者決戰必勝的信念,對今天肩負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體中國人來說,仍然具有十分現實的愛國主義教育意義;又如歌曲唐詩《游子吟》,它那令人動情的詩句和輕柔而又稍顯低沉的樂曲,怎能不使人感慨萬千呢?偉大的母愛,誰能報答得完呢?這種對人性美的歌頌,對我們今天所有國民來說,是多么有現實意義呀!《拉德斯基進行曲》大概是世界上最為人們所熟悉的進行曲之一,該曲用多種樂器合奏,有大鼓雄渾的震響,有小提琴的高音,它既是令人振奮的雄壯軍樂,又是歡快的合奏曲。這是首令人心曠神怡的樂曲,使聽者感受到,妙不可言。對人追求美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此外,在學校課堂之外,還可組織學生參觀有益于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紀念館。

(2)搭建包括課堂講臺的各類臨時舞臺,組織學生進行聲樂演唱和創作比賽,讓學生進行創新實戰演練。例如,選出同一首歌曲,讓學生各自演唱,并要求他們都拿出自認為對原創有創新的地方向大家展示,然后由同學互評和教師點評。又如,鼓勵學生運用所學音樂知識和技能,進行聲樂創作和表演,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創新能力。對學生來說,雖然這種要求和做法難度很大,但卻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展現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

此外,在課堂聲樂教學中,可適當講些名人名家的勵志和創新事例,也將對學生自身勵志和強化其創新意識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2]楊麗梅,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天津市幼兒師范學校)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歷史;初中;教學;影視;資源

前言

隨著影視資源的引進,許多教育專家學者對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這一新的教學方法在教育界逐步被接受和提倡,再加上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的普及,電視節目的使用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輔助教學方式。而且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影視資源方面對歷史課上具有更直觀的意義,教學成效也更加顯著。

一、歷史教學現狀

初中歷史課程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目前的歷史教育卻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一方面,由于歷史在初中階段的特殊地位,加之外語、數學等科目的影響,使得許多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不夠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手段的欠缺,使歷史課程失去了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歷史電影與初中歷史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開發歷史影視資源的意義

(一)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影視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初中生的好奇心強,重視圖像思考,進入了邏輯思考的階段。光靠教師通過語言教學還遠遠不夠。在教學上,學生對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較低,學習能力較差。歷史教育中,若能合理運用歷史影視資源,以生動、具體的影視形象取代老師的抽象教學,既能創造歷史事件,又能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氣息,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二)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影視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成就動機教育

成就動機是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內在原因,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是一種為自己的價值而努力的內在動力。一些表現偉大人物的優秀影視作品,如《開國領袖》《外交風云》《挺進大別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鄧稼先》等真實地再現了偉人追求革命和事業成功的強烈動機,通過教學滲透對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在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影視資源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影視資源主要來源于紀錄片、科教片、故事片、歷史故事片等。在歷史教學中,通過多媒體的選取,使學生能夠重現歷史情景。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評價歷史事件,提高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整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培養學生深層思考能力。

三、有效運用歷史影視資源的作用

1.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

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科教片、新聞片等,經過適當的剪輯,并以歷史事件的形式引入課堂,打破時空的局限,將歷史事件、人物的活動場面呈現給學生,使他們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和感受歷史。

比如,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課上,教師可以播放《人民日報》,報道1958年9月18日的廣西環江縣紅旗農業合作社的水稻產量65217公斤的新聞材料以及人們歡呼的場面。這時教師適時提問:①《人民日報》是我們黨的主要宣傳刊物,為什么在那時會出現這樣的失實的報道?②真的這么令人興奮嗎?這是一種時代的發展趨勢?這時,學生們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新的課程中尋找自己的答案。有了興趣,整個課程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

2.解釋歷史名詞,增強教學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育的發展,影視資源為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將教科書上的靜態文字和圖片與影視中的人物表情和場景切換緊密地結合起來。因此,歷史教師要想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就必須依靠先進的教學方法,以突出教學的重點,給學生解釋歷史名詞,方便學生理解,這樣還展示了課堂的張力,從而達到初中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介紹《經濟體制改革》的有關內容時,老師們可以選擇一段《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義重大》的短片作為教材,在課堂上播放,當學生們剛接觸到“經濟體制改革”這個專業名詞的時候,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它的含義,而且教材中的純文字描述太過繁瑣,所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意義重大》這一段短片作為教材,既緩解了老師們的學習壓力,又讓課堂上的教學變得井井有條。影視資源都是用來傳遞歷史信息的載體,與教科書上所描述的歷史事件相符合,而且專家風趣幽默的講解風格也給課堂增添了不少趣味。

3.渲染氛圍,實現情感教育

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情感教育僅靠空洞的說教會讓人產生抵觸情緒,而影視資源則能以生動的圖片來渲染氣氛,震撼人的心靈,從而很好地實現情感教育。

例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選取的影視片段是《開國大典》,自豪的宣告聲,雄壯的國歌聲等場面可以渲染氛圍,使學生在感慨中體會新中國誕生的不易和神圣,從而激發了學生愛黨、愛國情懷。

4.利用影視資源課后延伸歷史教學

初中歷史教育必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不能僅限于單純的課堂教學,而要培養學生的全面的文化素養。因此,要把影視資源的效用延伸到課外活動中,使教材與生活的銜接更加緊密。為了更好地發掘歷史資源和課本中知識的情感,老師們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在校園內的大廳或者寬敞的會議室,舉辦一場“歷史電影資料評論會”、“再現偉大的歷史場景會”,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形式,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震撼,從而達到教育的多元化,延伸教學范疇的目的。

例如:在《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一節《香港和澳門的回歸》的講授中,教師可以請同學們在課余時間去看《香港回歸1997》、《光天化日》等影片,利用影視資源從中了解香港、澳門回歸后的變化,并安排同學們一起探討觀影感受,然后分享經驗。最后老師可以讓同學們完成一項任務:學生根據電影中的場景,對其中一個能觸動自己的場景進行詳盡的講解,并解釋這個細節,從而能使自己更好地感受到愛國情懷。

結語

歷史影視資源是一種具有現代色彩的重要教學媒體和工具,它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事件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解,從而使他們產生和發展自己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薛雷.影視作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4

[2]劉大忠.影視資源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原則[J].考試周刊,2010(45)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數學文化;數學教學;內容;方式

一、前 言

傳統數學教學常常只將重點放在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方面,而在培養學生對數學這一門學科的文化內涵、思想體系的認識上往往重視不夠.這種教學的結果常常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失去學習數學課程的熱情與興趣.而且,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對數學文化知識重要性的不斷了解,其巨大的教育價值更加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數學課程應該是數學歷史及發展趨勢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作用的反映.張奠宙教授曾強調,數學文化應當與數學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在實際教學中真正感受數學文化并與之產生共鳴.在推崇綜合發展、文理交融的現代社會,我們更要轉變教學觀念,將數學文化與大學數學教學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二、數學文化內涵及其對高等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國家級教學名師”、南開大學數學科學院院長顧沛教授對數學文化內涵的定義分為:數學文化從狹義來講,指的是數學思想、方法、精神、語言、觀點及其形成與發展;從廣義上來講,還包括數學美、數學史、數學與人文的交叉、數學教育、數學與其他文化的關系.大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應當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所必需的判斷力、理解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大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所以,現代大學數學教學應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在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上,而這個目標的實現就是要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三、如何將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有效相結合

1.更新教師教育觀念,提高其文化素養

教師更新數學教學觀念,提高自身文化素養,是傳授數學文化學生的前提條件.現代的大學教師不僅要專業知識扎實,而且要知識面足夠寬廣,對數學哲學、數學史等方面的基本知識足夠熟悉,掌握高等數學的歷史背景、發展現狀、應用價值與前景,并能將課程知識與這些知識很好地融合后再傳授給學生.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合理組織教學,加強與其他專業老師的合作.由于所有教材都有其缺點,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參考多種教材,選擇優秀部分進行教學.由于所教學生的專業不同,特點也不同,大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就應當根據學生的專業選擇內容,根據專業需要的內容進行細講,而那些用不到的知識就可粗講甚至忽略.比如傅里葉級數這部分知識對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比較重要,因此應進行重點講解;在講解重點內容時,還可以將人多的大課堂分成小班教學,并依據學生的基礎不同進行合理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很好地學到知識.

其次,教師間也要重視對教學思路的探討,在進行教學內容順序的安排時,既要遵循由淺入深、從特例引出一般的原則,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由于微分與定積分、不定積分聯系非常密切,因此可以將定積分與不定積分合為一章,先講解定積分概念和性質,然后依據微積分基本定理,建立定積分與不定積分(原函數)之間的聯系,最后講解基本積分法,這樣安排既方便學生理解,還能突出重點.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第一,以數學內容自身作為出發點,體現其文化價值.大學數學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嚴謹規范的數學知識,有益于學生形成團結協作、踏實細微、嚴肅認真的作風.數學中的常量與變量、有限與無限、微分與積分等都是量變與質變、對立統一等辯證唯物主義的極好的教學材料,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方法論與世界觀.

第二,讓學生多了解數學家的事跡與思維過程,以及數學的有關史料和應用前景,使學生從中認識到所有科學都是經過認識與再認識、成功與失敗的循環往復才不斷發展的,科學上每一個小進步都是科學家不懈努力、刻苦鉆研的結果,這將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非智力因素.以我國數學家陳景潤為例,他學習的條件極端艱苦,但是仍然熱愛癡迷于數學,堅持不懈地進行數學研究,最終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這一世界著名難題.通過這一事例必將激發學生熱愛數學和獻身數學的精神.

第三,數學課程還應重視數學史料的教學,反映出數學文化的方法、思想、精神、語言、工具的作用,強調數學內容與日常工作生活相結合,突出思想方法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原則,增加統計、估算、線性規則、數據分析、運籌、圖論等知識,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與自覺性.

3.注重改變學生學習方式

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獨自學習的本領,而加強數學文化的教學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一方面,引導學生多接觸和閱讀有關的論文與文化書籍,使學生首先對數學知識的發展與應用過程有一定了解,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這樣在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同時又使其學會了一定的自學方法.另一方面,增設一些活動課與探討課,鼓勵學生積極走入社會,具體實踐過程可采用“提出問題→建模→求解→應用”的模式.鼓勵他們合作交流與自主探索,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決心與愿望,提高他們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與意識,認真體會到不同知識的聯系,得出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與寶貴經驗.

四、總 結

現代的大學數學教學,應當是傳授數學技能、知識與加強文化熏陶相結合,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學生喜歡數學,更加理解數學,掌握數學的精髓,從而終身受益.而作為教書育人的高校數學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更深層次地研究大學數學教學與數學文化的聯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真正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易南軒,王芝平.多元視角下的數學文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周美玲,吉海兵,呂效國,吳雯君.基于數學文化觀的高等數學教學改革[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朗讀是學生感受文本內涵,提升語感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尤為要注重朗讀訓練。本文主要探討了五種策略:立足教材,重視朗讀指導;朗讀有方,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

讀;巧設情境,讓朗讀充滿趣味;剖析心理,多樣化方式指導朗讀;及時點評,延續學生的朗讀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訓練;策略和方法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含義就是告訴讀者大量有效的朗讀,能夠促進語言和思維的并行發展,也更容易剖析文本中的內涵。小學低年級階段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所以,加強朗讀訓練就變得尤為重要。在日常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朗讀訓練。

一、立足教材,重視朗讀指導

在傳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通常采用機械、生硬、反復的方式進行朗讀訓練,這類教師在習慣在講解的過程中來一句“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或“將XXX的情感讀出來”。這種指導方式看似專業、科學,實質卻無異于隔靴搔癢。要知道,小學生年齡小,情感意識不強,在沒有吃透教材的情況下就帶著XXX感情去朗讀,顯然有點強人所難。所以,想要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情感脈絡,指導學生吃透文本中的情感;隨后,在情感的激發下,指導學生的語氣、速度、輕重音,從而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真實情感[1]。

二、朗讀有方,讓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

古語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崩首x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聲音洪亮、發音準確、不丟字、不斷句、不錯讀是對朗讀者基本的要求。小學低段的學生在朗讀的時候,經常出現讀破詞句的現象,這與學生的知識水平、心理狀態以及情感意識有緊密的

聯系。

如在教學《找春天》一文時,本課要認識的生字有9個,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帶領學生認識生字,并且引導學生跟隨課件進行識讀;其次,教師將課文中出現的與生字有關的詞組摘出來,如田野、解凍、躲躲藏藏、探出頭等,帶領學生反復識讀和理解;最后,帶領學生通篇朗讀課文,達到讀對完整句子的程度。

三、巧設情境,讓朗讀充滿趣味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只有對朗讀產生了興趣,才能充分能調動起積極性。小學生天性活潑,思維聰穎,喜歡玩鬧。據教育心理學表明: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他們總是會帶著玩的心態去進行學習活動。所以,教師要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將朗讀訓練中加入一些游戲元素,如開展情景劇表演。對課文意境二次創造,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在解放學生天性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

提升。

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教師可以邀請幾個同學上臺進行情景劇表演。首先,在班級中選擇幾個同學分別充當小蝌蚪、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以及旁白等角色;接著,給學生一段時間,分別背誦屬于自己的那部分對話,并且提醒學生可以揣摩自身角色應有的神態、動作。在實際表演過程中,學生紛紛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給自己的角色加上了動作、神態,整個朗讀過程趣味無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讓學生更好的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一舉兩得[2]。

四、剖析心理,多樣化方式指導朗讀

模仿是兒童的一大本能,在學習過程中,他們總是習慣性去模仿一些有趣味的聲音、動作。模仿是兒童的一種能力,也是教師應當加以重視和利用的重要技能。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帶領范讀,引導學生模仿和跟讀。有的時候,面對一些較長的句子和語段,教師還可以采用領讀的方式輔助學生流利正確地朗讀。為了鍛煉學生的發音技巧,可以先讓學生齊讀,結合學生朗讀能力的實際情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指導朗讀。小學低段課文篇幅較小,充滿童真童趣,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讀,也可以采用小組分段朗讀的方式。如在教學《葡萄溝》一文時,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分配朗讀任務,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朗讀的字音最準、聲音最洪亮、節奏最正確。此外,還可以將男生、女生分成兩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裁判。閱讀同一篇文章,看看是男生的朗讀水平高還是女生的朗讀水平高[3]。

訓練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多樣化朗讀方式也具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特點。所以,采用什么樣的方式開展朗讀,就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如當學生的朗讀缺乏情感時,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指導;當遇到一些對話較多、趣味橫生的課文時,就應采用分角色朗讀;當課文中出現了較多生字時,就需要分層次、分段落進行導讀……不同的朗讀內容對應不同的朗讀方式,而并非機械式帶領學生進行模仿,保證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收獲,從而實現朗讀訓練收效最大化。

五、及時點評,延續學生的朗讀情感

朗讀訓練離不開情感,而合理的點評更是延續學生的情感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內心靈敏,喜怒多變,因此,想要延續學生的朗讀情感,就必須用到鼓勵性評價。所以,在日常朗讀訓練中,遇到一些朗讀能力出色的學生,教師不應吝惜自己的贊美之詞,如“你的朗讀真有天賦”“你朗讀的情感深深感染到了我”

“你以后肯定會成為一個演說家”等;對一些朗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則應當從其朗讀的努力程度、朗讀中的肢體動作、朗讀的口音等方面入手,進行適當的鼓勵,如“你在朗讀中加入了卡通動作,真有趣,如果你的情感在細膩一些,會更好!”“你的朗讀聲音是最洪亮的,只要多注意音準,你的朗讀水平肯定的會再上一層樓的”……小學生的朗讀需要鼓勵,需要贊賞,教師只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演說家,耐心輔導,愛心關懷,他們的朗讀水平定然會有所

提高。

總之,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重視和關注朗讀教學,并且將朗讀訓練貫穿于語文教學始終。在小學低段教學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朗讀機會,結合實際朗讀內容、朗讀情況,有針對性、計劃性地進行朗讀訓練,從而讓學生讀出情感、讀出自信、讀出成長。

【參考文獻】

[1]萬清蘭.小學語文教學合作學習探究[J].老區建設,2016(04).

[2]孫民.淺談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5(36).

[3]劉曼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學周刊,2016(07).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5篇

2、基于TQM理論視角下中職學校教學質量監測

3、當前學校課程共享的實踐樣態、影響因素與未來趨勢

4、兩種課程與教學論的分裂與融合

5、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歷史與現狀

6、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于課程與教學論的視角

7、政府財政投入著力中職學校課程設計

8、論新建本科院??蒲信c教學的協調發展

9、本科生教學督導的實踐探索與反思

10、基于信息技術對高校教學管理科學化的研究

11、學校課程評價的意蘊、維度與建議

12、論“課程育人”的本質

13、學校課程品質的內涵與評價維度

14、網絡環境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教學資源平臺建設

15、2007年《職業教育研究》總目錄

16、鄉村學校教學評價的功能、設計與運行

17、淺論開設課程與教學論對教育碩士的幫助

18、高校教師發展的制度變遷與路徑選擇

19、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育現狀探析

20、特殊學校數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改革研究

21、在課程規劃中實現校長的課程領導

22、試論普通高中學校課程校本實施的行動策略

23、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四十年:現狀與走向

24、當代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生的學術取向:階段建構、熱點聚焦與主題分析

25、新文科背景下深度融合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改革新探索

26、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與教學改革的對策分析

27、學校課程建設應體現個性化追求

28、新時期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評價研究的現狀與走向

29、課程體系構建——引領學校發展的理解視角與實踐表達

30、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課程教學改革之路

31、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改革研究

32、課程與教學關系的演變與思考

33、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改革之窺見

34、淺論TEAL與職業學校物理課程教學

35、課程意識是高校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36、談高師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建設的幾個問題

37、指向卓越教師成長的學科課程教學論改革探析

38、生態化網絡課程的設計理念

39、促進大學科研與教學融合的對策與建議

40、新“國標”引領下師生學習共同體的深度學習模式構建

41、課程教學論專業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現狀及問題

42、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初探

43、黃顯華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道與路

44、中職學校聲樂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思路研究

45、高校學院(系)教學工作與學生工作合作的探索與研究

46、對中國課程與教學論流派構建的審思

47、淺談課程與教學的關系

48、初中教學課堂教學管理初探

49、學校課程建設的價值審視和未來走向

數學教學論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07年,國家教委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外語教學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因此,要改變大學英語課程重視語法翻譯法教學輕語言運用實踐的現狀。在當今流行的綜合型大綱的指導下,如何依據新形勢設置語法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改革的重要工作,也引發了教育工作者對如何教授英語語法的深入思考。本文就語法設置原則提出了新的建議,繼而提出了幾種大學英語語法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法教學;英語語法設置;綜合型大綱;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作者簡介:吳寶俠(1978-),女,河北唐山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科技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外語教學論。(廣西 桂林 541004)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從2000年開始,國家教委進行了英語課程改革,此次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重語法輕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傾向。由于英語在我國不具備特定的語言環境,所以結構型大綱(structural syllabus)曾一度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指揮棒,外語教法中語法-翻譯法(grammar-translation)占統治地位。此種方法過分強調教科書的主導作用,語法教材多以“樹形”結構編排,即在主干語法項目下有若干分支項目,每個項目后蜻蜓點水似的分析一下再列出若干孤立的例句,雖然涵蓋量大,但是內容枯燥,跟實際運用脫節,學生必然產生厭學心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只是強調語法點的單獨講解,造成學生頭腦中只有條條框框的印象,無法把所學的語法知識和日常交際語言聯系起來。在盛行交際教學法的今天,對語法的態度也各執其詞,歸納起來有三種:語法教學強調論、語法教學淡化論及語法教學質疑論。筆者在10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對語法掌握不好的學生口語中會有大量的錯誤,表達含混,不流利,甚至書面語也一塌糊涂,在中國這個特殊的語言環境里英語語法不能取消,也不能過分偏重。如何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中沖破當前語法教學的束縛,使學生的英語表達準確而流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綜合型大綱的指引下,如何設置大綱中的語法,如何根據新形勢指導完成語法教學也就成了基礎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英語語法的設置原則

英語語法的設置原則總體上應該靈活實用,符合我國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現代化建設對英語的需求,概括出來有以下幾種原則。

1.系統性和多樣性

語法涵蓋詞性、時態、語態、非謂語動詞、構詞法、句子種類、句子成分、直接間接引語、省略、倒裝、強調、虛擬語氣等,真是一個龐雜的大工程。但是這些部分并不是支離破碎的,其中有主有次,句子是重點,基本句型是基礎,句法帶語法。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整個語法系統就變得簡單而清晰了。多樣性指的是一種語法形式如詞性中的動詞可能會在時態、句子、構詞法、非謂語動詞等多種語法形式中體現出來。編排這些內容時可以采取螺旋形(a cyclical or spiral graduation)的方法,讓一種語法形式先后出現在多種語法形式中,使前面的東西不斷重復出現。像省略、倒裝、強調等語法形態相對前面幾種語法形式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可以采用單線型(a linear graduation)的編排方法,這樣會使教材豐富而多樣,適合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2.差異性和層次性

學生能力發展需要循序漸進,需要和課程要求有機銜接并保證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整體性和開放性。這里就涉及到層級過渡的地方要求不好把握的情況,而且一個語法項目的學習往往不能在一個時期結束,有些需要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由淺入深、循環出現若干次。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語法層級進行靈活處理。一個語法項目通常會有很多的內容和規定,不能一下全灌輸給學生,編排的時候注意條理和層次,要由表及里,由淺及深,一般到特殊,單項到多項。層層開剝,每一層都有一個預定目標,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設計彌補的方法。層次的設計要使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接受,這既符合語言規律,又符合學生的心理規律,有助于引導學生的正確思路。

3.靈活性和開放性

大學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教材內容、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應具有較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在不違背科學性原則的前提下,教材應該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縮性,允許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補充,大學的語法在語法項目上增刪余地很大。我們可以根據本地或本校實際,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把有的語法內容提前教授,有的推遲教授。開放性方面,除了包含《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規定要求掌握的內容以外,還應該提供一定量的額外內容,供學有余力的學生選擇學習。額外內容來源可以是較有名望的專門語法書,也可以是一些優秀的教輔資料中的內容。在選編的時候,設置盡量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練習,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法練習。

4.交際性和實踐性

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而交際能力是綜合型大綱中強調要培養的能力。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必須全面把握,把交際能力整合到語法教學中,使學生水到渠成地獲得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在設計交際活動時要用活動途徑倡導學生體驗參與,讓學生在任務中提高交際能力。對于通過交際活動學習語法,Thompson(1996)更認同自我拓新,應該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語法規律,而不是由教師講授。在教學中可用回顧的方法,教師應該在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被引到去分析連接段落的語法結構之前向學生介紹新的語言知識,并且幫助他們理解意義和用法,然后再指導學生討論得出語法規則。Littlewood(1981)則采取預先交際活動來處理語法,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先向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語法機會。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沒有運用語法進行交際的壓力下學習語法,只有當學習者掌握了語法的具體因子時,才將交際活動介紹給他們。我們可以針對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二者的方法結合起來,使語法的學習具有交際性和實用性。

二、探索綜合型大綱中的英語語法教學

在新形勢下,依照綜合型大綱的語法設置原則,應該一改往日傳統語法教學模式,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為學生主動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生的情感因素,課堂人人積極思考問題,個個參加討論與交流,所以筆者建議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教師針對不同的語法內容采取不同的講授方法

對于語法的初學者,教師一般采用演繹法,對已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則采用歸納法。對于名詞、數詞、形容詞等通??梢圆扇≈庇^講解法。當講解時態的時候,可以用表演法,讓學生自己發揮想象,表演出各種時態的動作,教師對能夠表達出這些動作的學生要給予充分肯定,形成與《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相一致的理念。

2.把語法知識貫穿在口語的教學活動中

綜合型大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在語法教學中,教師圍繞某些語法形式,設計一些口語活動,進行一些聯系社會現實的交際活動,從而培養他們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顒臃绞接泻芏?,諸如角色表演、辯論、敘事、采訪、班會討論等,讓語法知識轉化成靈活的口語形式。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特定的情景或幾個單詞,讓學生編出故事,運用所學的語法規則進行自由表達,那些看似簡單的語法形式,在沒有形成英語思維的學生嘴里說出來卻非常容易出錯。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適時糾錯。

3.精選練習題復習鞏固語法

練習的選擇與增刪對教授語法也起著重要作用。在學生以各種形式學完語法之后,教師要選擇適當的練習題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應全面通讀教材,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識結構和知識間的聯系,將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概括分類、精心設計、科學合理地安排練習。練習要根據學生需要掌握的語法點選擇,要具體有啟發性,形式多樣,講求實效,有的放矢?!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倡導研究性學習,教師可以設置一些閱讀題,不自覺地鞏固加深語法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做題深化所學知識。另外,也可以精選一些單選題專門復習語法條目。但是要少而精,畢竟四六級考試試卷中還是需要用語法知識去分析理解一些句子的。

4.利用多媒體開展語法教學

利用多媒體開展語法教學有著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網絡上的各種媒體資源以及專門為英語教學服務的網站為各個層次的英語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也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在多媒體教室中,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信息對學生的感官刺激較強,比以前一味看書本更感興趣,也更容易參與到其中,記憶效果明顯提高。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幻燈片做一些課件和投影片,比如講構詞法和從句類型的時候,把這些內容做成具有動感的小圖片,利用動畫一個個展示給學生,雖然這些詞類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但是這種形式活潑生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結語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整體設計目標,體現靈活開放,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采用課程資源,拓展學用渠道。在語法設置時要遵循這些理念。在大綱的選擇上,不可偏重于單一的大綱,要把歷史上幾種大綱結合起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組合成適合我國國情和學生特點的綜合性大綱。

教師在教學中是指導者和組織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補充和刪減,擴展教學內容或活動步驟,適當調整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及時總結反饋材料的使用情況。只有把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才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嵐.讓學生在愉快中學會英語語法[J].湖南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15(2).

[2]陳運香.過去、現在和將來——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的回顧、現狀與展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6).

[3]韓志堅,封易權.現代教育技術(修訂本)[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4]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李曉.活化語法教學的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2).

[6]李學平,潘歡懷.當代英語語法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劉文紀,袁華平.英語語法教學探討與實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科版,2005,(2).

[8]王飛.交際法情景下英語教學法教學的思考[J].社科縱橫,2005,(6).

[9]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主要流派[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10]鐘啟泉,崔允郭,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1]Brown James Dean.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2001.

(責任編輯:李海靜)

上一篇:國內安全保衛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