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

2023-10-08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1篇

(—)

——泉州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

一、指導思想

以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針,以加快林業發展為主題,以創新和科技支撐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以滿足社會對林業多功能需求為根本出發點,

圍繞我市林業年發展規劃,強化科技興林措施,堅持科技與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并實施林業科技發展“”規劃(即個科技推廣體系、個科技活動、項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提高林業生產的科技含量,促進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為我市率先基本實現林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二、奮斗目標

“十一五”期末,以林木良種培育為主的實用技術和組裝配套栽培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推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林業領域中的應用取得突破和推廣。

通過“實施一個人才戰略”,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戰略作用,培養一支技術應用和產業化開發的科技骨干隊伍。

林業科研和推廣的資金投入占地方財政支林經費%中的%以上,林業育林基金和維簡費的%,企業研究開發資金投入占銷售收入%、優勢企業達到%。

建立珍貴鄉土樹種和引進樹種的優質資源基因庫、母樹林、種子園、采穗圃、無性快繁圃計個。

通過省、市驗收鑒定的林業科技成果項以上,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以上,林業科技貢獻率達%以上,技術創新增加值遞增率達到%以上。

林業科技整體水平居全省的前列,部分學科居全省領先水平。

三、主要任務

實施林業科技發展“”規劃,即健全個科技推廣體系開展個科技活動,建立項科技示范基地。

(一)健全個林業科技推廣體系。

健全市、縣、鄉三級林業科技“六有”推廣體系,盡快提高林業科技成果推廣的覆蓋率、轉化率和貢獻率。“六有”即有一定的基礎設施;有一支穩定的、素質高的隊伍;有一定規模的試驗推廣基地;有一套必要的推廣設備;有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有一批好的推廣開發項目。

(二)開展個科技活動。

開展林業科技人員“四個一”活動。

林業科技工作應以人為本,深入持久地開展林業科技人員“一師、一項目、一論文、一講評”的“四個一”活動,不斷提高林業科技人員科技興林意識和自身工作能力。

開展林業科技人員“四技”活動。

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四技”活動,是林業科技人員的本職,也是提高科技人員自身素質和服務水平的關鍵。

開展科技宣傳和送科技下鄉活動。

堅持開展科技宣傳周活動采用各種宣傳形式,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精神為指導,宣傳貫徹《科學技術進步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技術專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規,重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福建省政府《關于加快人工用材林發展的若干規定》、泉州市政府《關于加快人工用材林發展的若干意見》以及省科技廳、林業廳聯合下發的《關于調動林業科技人員積極性的若干規定》等文件精神,組織廣大林業科技人員把先進適用的林業科技成果技術組裝配套并送到林農手中,以提高營造林、護林和森林資源利用的科技含量。

開展林業宣標、制標和貫標活動。

中國入世,給林業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新世紀林業,必然向現代化林業發展,泉州林業要現代化,離不開標準化。因此,要大力開展宣傳林業標準化的重要性,積極制定和實施各項林業標準化,以提高林業各項生產質量,提高林業產出的副加值。

開展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活動。

組織廣大林業科技人員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桉樹、福建柏、杉木、馬尾松、木麻黃、晚熟龍眼、毛竹、綠麻竹、雷竹、紅豆杉等項林業科技成果,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建立項林業科技示范基地。

建立桉樹、福建柏、木麻黃、綠麻竹、雷竹等林木良種繁育示范基地,面積畝。

毛竹大徑材豐產培育示范基地,面積畝。

桉樹等速生豐產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示范基地,面積畝。

名特優新經濟林示范基地,面積畝。

馬尾松、杉木等低產林技術改造示范基地,面積畝。

木、竹、筍、藤等林產品加工示范基地個。

珍貴鄉土樹種馴化和引進珍稀樹種示范基地,面積畝。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2篇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建議》稿進行多次討論,聽取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并就《建議》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了重要指示?!督ㄗh》稿還廣泛征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督ㄗh》形成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比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這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以后,將由國務院據以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明年春天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準后,頒布實施?,F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對《建議》作如下幾點說明。

一、關于“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形勢

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是制定“十一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督ㄗh》指出,“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判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世紀的頭五年,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我國擺脫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成功地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經濟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預計,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將達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1.3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一個大臺階,預計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3800億美元,比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長1.9倍多。預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7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這對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建議》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今后一段時期,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有利。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些有利于我們集中精力加快發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有利條件也很多。我們有十三億多人口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明顯改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科技教育基礎,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還有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今后五年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趨于強化。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應對風險的充分準備。

總之,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繼續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戰、新的任務,使我們國家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逐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和光榮使命。

二、關于“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茖W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并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需要全面、辯證地認識和深刻理解。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要始終把握好的重大原則??茖W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的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這是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著力解決好經濟結構問題,才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此要有強烈的緊迫感。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這里主要就兩個重要目標作一點說明。一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

了一些。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各方面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穩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重的問題而提出的,突出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還很大,通過努力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三、關于“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扎實穩步地推進。

(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要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作用和必要的宏觀引導,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推動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復生產和建設。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需要強調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還會加大,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更高。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督ㄗh》從各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導向和總體思路。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

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視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三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五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減少與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茖W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要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技競爭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和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要著眼長遠,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科技發展的目標,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討論稿)》,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直接領導下研究制定的。胡錦濤同志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建議》稿進行多次討論,聽取有關部門的專題匯報,并就《建議》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重大問題作了重要指示?!督ㄗh》稿還廣泛征求了各地區、各部門黨委(黨組)、黨內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見,聽取了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無黨派人士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督ㄗh》形成的過程,是充分發揚民主的過程,比較好地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這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以后,將由國務院據以編制“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明年春天召開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批準后,頒布實施?,F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對《建議》作如下幾點說明。

一、關于“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面臨的形勢

正確認識國內外形勢,是制定“十一五”規劃的依據和前提?!督ㄗh》指出,“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判斷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新世紀的頭五年,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是不平凡的五年,是繼往開來、與時俱進的五年。我國擺脫了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成功地戰勝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挑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有效抑制了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經濟社會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預計,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5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8.8%;財政收入將達3萬億元左右,比2000年的13395億元增長1.3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得到較大發展。改革不斷深化,特別是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上了一個大臺階,預計2005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3800億美元,比2000年的4743億美元增長1.9倍多。預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700億美元。城鄉居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生活進一步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五年來,我國的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尤為重要的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飛躍,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思想,這對于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的和長遠的指導作用。

《建議》全面分析了我們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今后一段時期,國際環境總體上對我們有利。和平、發展、合作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這些有利于我們集中精力加快發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國內有利條件也很多。我們有十三億多人口日益增長的國內市場需求,有豐富的和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勞動力資源,有明顯改善的基礎設施條件和科技教育基礎,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還有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充分利用國內外有利條件,今后五年我們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也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和嚴峻挑戰。國際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趨于強化。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樹立憂患意識,高度重視這些矛盾和問題,做好克服各種困難和應對風險的充分準備。

總之,我們一定要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緊迫感,繼續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迎接新的挑戰、新的任務,使我們國家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邁進,逐步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富裕。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和光榮使命。

二、關于“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建議》明確提出了制定“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這次《建議》最鮮明的特點??茖W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經濟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吸收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新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制定和實施“十一五”規劃,必須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并要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即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體現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促進的,需要全面、辯證地認識和深刻理解。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要始終把握好的重大原則??茖W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緩解就業的巨大壓力和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沒有經濟持續較快的發展是做不到的。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努力促進發展。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注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如果忽視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片面追求一時的高速度,盲目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這種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勢必會造成大的起落。我們要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及時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決可能妨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各種問題。

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要緊緊抓住的一條主線。經濟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產業結構層次低,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這是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著力解決好經濟結構問題,才能持續擴大國內需求,增加有效供給,促進就業,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實現較快發展。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切實抓好的關鍵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和增加物質投入,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已經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此要有強烈的緊迫感。要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質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堅持實現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宗旨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搞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要不斷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著力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建議》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經濟增長、資源環境、自主創新、社會發展、改革開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這里主要就兩個重要目標作一點說明。一是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比中央以前提出的十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要求更高

了一些。這是綜合考慮“十五”期間經濟發展狀況和未來五年發展的各方面條件提出的,這個目標是積極穩妥的。二是提出“十一五”期末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這是針對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重的問題而提出的,突出體現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近幾年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經濟增長速度,各個方面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潛力還很大,通過努力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三、關于“十一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建議》明確提出了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期間,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這主要是考慮:一方面,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的難點和關鍵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體現了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另一方面,我國農村發展和改革已進入了新的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這樣才能較快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可以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方面:一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全面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加快推進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四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采取綜合措施,廣泛開辟農民增收渠道,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引導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必須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巨和長期的任務,各地要制定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防止形式主義和強迫命令,扎實穩步地推進。

(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要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二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規模效益。主要通過市場作用和必要的宏觀引導,進一步打破行業、地區、所有制界限,推動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充分發揮現有企業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復生產和建設。三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需要強調指出,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還會加大,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更高。保護資源和環境,是難度很大而又必須切實解決好的一個重大課題。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是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作出的總體戰略部署?!督ㄗh》從各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促進協調發展的要求,明確了各區域的發展導向和總體思路。還著重在三個方面提出了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的途徑。一是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包括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和扶持機制。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根據各個區域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

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三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重視發揮城市群的集聚效應。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發展。當前,人類社會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學技術革命。這給各國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嚴峻挑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努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幾點: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二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咨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三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四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五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這是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減少與國外的知識產權糾紛。要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茖W技術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要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增強科技競爭力。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要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技術瓶頸,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和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要著眼長遠,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一些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科技發展的目標,必須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各種科技資源的潛力。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4篇

一、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1、師資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得到了改善

經過“十五”期間的建設,教師隊伍數量穩步增長,教師隊伍結構有了明顯優化?,F有師資1054人,其中教授152人,占教師總數的14.4%;副教授366人,占教師總數的34.7%;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2人,占教師總數14.4%,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367人,占教師總數的34.8%;教師的平均年齡37.9歲,教授的平均年齡為 49.4歲,副教授的平均年齡為43.8歲,35歲以下教師456人,占教師總數的43.3%;具有外院校學歷(學位)的教師607人,占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57.6%。

2、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高層次人才建設成效顯著

在教師隊伍中有博士生導師和碩士生導師分別為55人和24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69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自治區“321人才工程”

一、二層次37人,自治區深入生產一線的優秀專家13人,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工程”

一、二層次21人。

“十五”期間,我校承擔了包括國家863計劃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700項,科研總經費達1.18億元;獲自然科技成果獎勵37項,其中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獲哲學社會科 學優秀成果獎36項,其中省部級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學成果獎 5項。

3、師資隊伍建設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日趨完善

按照“穩定隊伍、優化結構、培養骨干、建設梯隊”的思路,先后制定、完善和實施了《內蒙古農業大學關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內蒙古農業大學關于培養、引進優秀人才的暫行辦法》、《內蒙古農業大學關于選拔和培養學術帶頭人的實施辦法》等一系列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與措施,同時隨著以全員聘任制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出臺了崗位設置、崗位聘任、崗位考核、崗位待遇等相應的競爭、激勵和約束措施,基本實現了錄用、培養、使用、聘任、晉升、考核、待遇等方面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

目前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結構性人才短缺依然存在。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特別是具有海外留學背景和“一貫制”(直讀)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偏少,而且在學科、專業之間分布不平衡;高、中、初級教師職務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高、中級職務數量明顯倒置;傳統、優勢學科的“近親”狀況沒有得到很好改善,在外校完成本科階段學習的人數比例不高。

2、學科帶頭人選拔、培養和學術創新團隊構建略顯滯后,影響了學科專業建設,制約了重大科研項目的申報、研究的原創性、高水平成果的取得。

3、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環境還不夠完善,人才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吸引人才的力度還不夠,個別學科甚至出現人才流失,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需進一步深化,高層次人才的選拔、培養和評價體系需進一步健全。

二、指導思想

樹立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深入實施“人才強校工程”,以能力建設和整體素質提高為重點,以調整和優化隊伍結構為主線,以學科帶頭人培養和創新團隊建設為核心,以創新用人機制和優化用人環境為關鍵,緊緊抓住人才培養、使用、引進三個環節,建設一支適應學校全面發展的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為建設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主要目標

圍繞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繼續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師資隊伍職務結構科學化、學歷結構高層化、年齡結構年輕化、學緣結構多元化,形成人才培養有重點、人才引進有措施、人才管理有制度、人才使用有成效的良好局面。

(一)數量與質量

1、教師總量有所增加

根據學校發展規劃,按照1:16的師生比,我校專任教師總數應達到1600人以上,教學(科研)人員占教職工總數的比例要達到60%以上。

2、師資結構顯著改善

(1)職務結構:專任教師的高級職務比例控制在55--60%,正副比保持在1:2左右,國家重點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和一般學科的高級職務比例應有所區別,分別保持或達到70%、50%、40%和30%。

(2)學歷結構: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70%,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要達到30%。

(3)年齡結構:專任教師平均年齡保持在35歲左右,教授的平均年齡保持在45歲左右,副教授的平均年齡控制在35—40歲之間。

(4)學緣結構:在校外完成某一階段學歷﹙學位﹚教育的教師比例力爭達到70%。

(二)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建設

爭取院士實現零的突破,重點引進和培養5—10名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在本學科做出重大貢獻的知名專家,70名學術思想活躍、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在本學科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100名具有一定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00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學科研青年骨干。

搭建以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及重點、重大科研項目為主的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的創新平臺,重點扶持、著力建設3—5個處于國內領先,富有創新意識,成果顯著,結構合理的學術創新團隊。

(三)高層次人才發揮作用的有效機制基本建立,

人才工作和成長環境進一步優化,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條件有較大改善,集聚人才的能力和活力進一步加強,人才的研究、開發和創新能力有明顯提高。

四、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

(一)加強師德建設,營造良好的教風和學術氛圍

充分發揮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不斷強化以德育人,以德治教的理念,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優化教師師德評價體系,充分發揮教學督導組的作用,積極探索加強師德修養的有效途徑,加強青年教師的崗前培訓,特別要加強對學科帶頭人和青年學術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既要有競爭創新的意識、又要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崇尚學術道德,維護學術尊嚴,嚴格學術規范,端正學術風氣,遵守學術紀律,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理論素質高,職業道德修養好的德才兼備、開拓創新的教師隊伍。

(二)加強師資培訓工作,進一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1、完善深化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根據學科和隊伍建設的需要,在做好基礎性和學歷補償教育的同時,積極探索并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多途徑、高質量、高效益的教師培訓機制,加強以崗前認知培訓,更新拓展知識結構,提高外語應用水平,規范語言文字使用,掌握現代化教育手段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為主要目的的繼續教育工作。

2、鼓勵教師廣泛交流,變單一的學歷提高培養為多層次的提升學術水平的研修和培訓,特別是要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國際交流范圍和層次,加快本土人才國際化進程,不斷提升教師的國際學術背景和整體素質水平。

3、培養與使用相結合,強化“本科教育是基礎,質量是生命線,教學是中心”的理念,教授、副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率達到100%。

(三)繼續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培養和引進人才雙管齊下

1、在“十五”期間教師學歷大幅度提升的基礎上,繼續按需有序地選拔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攻讀博士學位,尤其要加強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師的學歷培養力度。

2、根據學科專業建設發展的需要,每年招聘一定數量的高學歷教師,保證教師規模與事業發展相適應。原則上不再選留本校、區內畢業生,重點引進名師名校畢業的博士研究生。

3、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重點培養和引進一定數量的在國內外知名的學術大師;在學校重點發展、扶持的若干學科設立特聘教授崗位,面向國內外招聘在本學科領域做出較大貢獻、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進一步完善選拔任用機制,加速培養、引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充分發揮高校培養和集聚人才的作用,培養、引進、穩定一支數量可觀的教學科研型學術骨干,為學??沙掷m發展打好人才基礎。

4、實施教學名師工程,提高教學質量,樹立教學楷模。加強教學實踐和研究,強化互相聽課和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培養和造就一批為人師表、愛崗敬業、治學嚴謹、教學效果好、國內知名的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教學名師,使之成為學習的楷模,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學風和教風。

5、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人才觀,主動順應人才國際化趨勢,實行靈活多樣的用人模式,進一步完善人才、智力相結合的柔性引才機制,加強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和管理,吸引優秀博士畢業生來校從事研究工作,促進校內外、國內外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四)加強學科建設、科研立項和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建設,搭建創新平臺,組建創新團隊。

以現有博士、碩士點為基礎,在保持農學類學科優勢和特色的前提下,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學科,加強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優化學科結構,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逐步形成一批優勢學科群;以高層次項目、高水平論著、高級別獎勵、高效益成果為導向,力爭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或國家86

3、973項目的立項,積極創建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此作為集成優勢、聚集人才、整合力量的平臺,培養和建設一批結構合理、思想活躍、業務精良、團結協作的創新團隊,提倡聯合設點,鼓勵團隊協作,積極探索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凝聚創新團隊的人才組織新模式。

(五)深化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科學設置崗位,深化和完善教師職務聘任制。根據人事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及自治區有關規定,按照有利于優化教師隊伍結構、有利于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及“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擇優聘任、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則,確定教師崗位總量及各學科的結構比例和最高等級,建立責、權、利相統一,崗、事、人相一致的用人機制,促使教師樹立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績效意識。

2、進一步完善考核體系,建立健全評價激勵機制。制定以業績為核心,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有利于創新、有利于教學質量提高、有利于高水平學術成果產出的考評體系,充分發揮考核對師資隊伍建設的促進作用,簡化評價環節,改進評價方式,適當延長評價周期,從重目標考核向重過程考核轉變,從重考核向重聘期考核轉變,從重數量考核向重數量、質量相結合考核轉變,從重總結性、獎懲性考核向重形成性、發展性考核轉變。

3、建立科學、有效的校內收入分配激勵機制,繼續實施并逐步完善校內崗位津貼制度,關鍵崗位、重大項目等可實行協議工資或年薪制,建立重業績、貢獻,向拔尖人才、關鍵崗位傾斜的動態分配機制,使之與用人制度相結合,相互促進,強化其政策導向、能力導向、績效導向。

(六)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

本著重點培養、重點投入的原則,根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計劃,人才經費預算單列,??顚S?,確保經費投入與目標培養相一致,隨著辦學效益的不斷提高和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立人才經費的正常增長機制,保證各層次教師不同需求的培訓進修、學歷提高經費,逐步提高發展性投入中用于人才隊伍建設的比例;重點加大穩定人才、引進人才在住房補貼、科研資助和團隊建設方面的經費。

建立獎勵基金,對于在學科建設、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研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做出較大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以上及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省部級社科一等獎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給予重點獎勵;建立補充投保制度,為優秀高層次人才增加投保險種,提高保費標準。

(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組織領導

師資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關鍵所在。人才建設領導小組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領導及人、財、物的重點保證和有效管理;建立校院兩級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牢固確立學校以教學為中心,辦學以教師為本的理念,定期分析師資隊伍現狀,隨時了解和掌握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加強宣傳教育,弘揚務實創新精神,大力營造一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學術氛圍,以及寬松、健康、和諧的工作環境。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5篇

(一)指導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區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確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資、加快開發改造轄區平戶區、開發建設商貿區(商貿街)為重點,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為著力點,立足抓經濟、促發展、保穩定、惠民生,傾力筑牢經濟基礎、拓展社區服務、樹立優良作風、建設嶄新霍林。

(二)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以全面提高社區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為目標,以創建、鞏固和提高文明社區“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為抓手,堅持依法治街和產業興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扎實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設成為經濟文化繁榮,道德風范高尚,服務設施齊全,市容環境整潔,生態環境優良,社區秩序良好,社會保障完善,基層民主自治,人民安居樂業的新型街道社區。

2、街道經濟發展目標

保持街道經濟持續、快速、良性發展。進一步加大發展經濟工作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科技人才的引進等多種途徑,形成街道新的企業經營規模和特色,建立以稅收為基礎的財力支持體系,形成管理、服務與經濟發展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強力推進財政稅收工作。要進一步發展轄區經濟,為傾力為工商服務業發展服務,扶持壯大轄區經濟實體,為生產經營營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要積極支持和配合稅務部門開展稅收征管工作,進一步挖掘稅源潛力,在管好征足營業稅等固定稅源的同時,在

房產稅、盲點稅源、難點稅源征管上下功夫,通過資源配置、市場調節、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等辦法,盤活現有閑置資產,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壯大稅源,在2010年街道稅收指標任務的基礎上,以后每年遞增20%,力爭到2015年實現財政自給。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拉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力引擎,每年實現招商引資金額1億元以上。要針對轄區特點和地域區位,確定“十二五”期間招商引資五大方向,即結合通遼城區東出口物流集聚區的發展規劃,發揮國道303線的交通優勢,積極引進和發展現代物流業。要結合毗鄰紅星高效設施農業區的環境優勢,積極引進蔬菜加工、保鮮、速凍和配送項目。積極盤活轄區閑置資產,積極引進賓館、餐飲、超市、商場等大型商貿服務業項目。結合東臨科爾沁區工業園區東區的有利位置,積極引進為園區企業配套的項目。以利豐汽貿園、科爾沁現代醫藥物流園為依托,積極引進汽車零配件、維修、美容項目。要通過主動服務、協辦手續、幫助規劃以及做好拆遷工作,推動老城區改造的步伐,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樹立“全區一盤棋”的大招商理念,引進有利于整個地區發展的工業項目。

3、社會管理發展目標

2011年,我們將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勇于實踐,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社會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化。2011年,完成3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使5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面積分別達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間,不斷改善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環境,每年列資用于增設辦公及活動設施,到2015年,使5個社區辦公用房及服務中心面積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區服務網絡化。“十二五”期間,精心構筑適應市民生活多樣化需求的“大服務”框架,使社區服務融“福利性、公益性、經營性、服務性、互助性”于一體。以街道社區十大服務中心為載體,完善社區服務中心功能。通過社區服務組織網絡,形成全覆蓋的服務態勢,重點發展法律咨詢、中介服務、醫療保健、市場就業等服務項目,合理配置社區資源,不斷健全社區書報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網絡,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引進社會資源,建立共同參與社區服務的新機制。擴大服務范圍,把對居民區的服務拓展延伸對企事業單位、新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的全方位服務,適應市場經濟需要,推動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相結合的發展方向,努力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努力構筑覆蓋社區的社會大保障體系。擴大和健全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障管理職能,落實街道“幫困基金”和“雙擁基金”,使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區就業市場機制和失業保障機制,拓展社區中介服務,辦好社區勞務市場,組織設計“4050”項目,開發公益性勞動崗位,發展非正規組織,加強技能培訓。重視做好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優撫對象的服務。要鞏固和完善對特困對象的“結對幫困”,擴大重點優撫對象的結對包戶,新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5個。特別是針對社區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實際,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護理中心和老年活動室,為老年人就醫、生活自助和護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3)社區環境整潔化。積極探索建管分離,建養分離的新體制,堅持聯合執法,綜合管理,不斷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綜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財力、物力、人力,每年創建一個高品位的衛生小區,繼續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達97%以上。小區內無亂招貼,無自行車亂停放,無新違章搭建,無衛生死角。以綠化建設為重點,推動社區環境建設。按照“小、高、巧、透”的綠化建設方針,創建環保綠色小區,重視現有公共綠地和綠化景觀區域的養護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區大環境品質。轄區綠化覆蓋率達30%以上,硬化率達100%。加強協調,形成條塊結合,齊抓共管,規范高效、“網格化”管理的綜合執法體制。以動態管理為抓手,強化巡查和執法,切實做到嚴格執法,文明執法,提高執法的社會效果。同時不斷完善執法監督機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區治安保障化。不斷適應新情況、新問題,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強化基礎創安,加強對社區公共場所的控制和管理,構筑嚴密的社區治安防范網絡,創造居民滿意的社區治安環境,實現“兩個降低”。“十二五”期間,在2010年基礎上,建立健全社會治安預警機制、調處機制、應急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完善社會治安防范體系,安全小區和安全社區覆蓋率都達100%。整合社會調解機構的資源,建立民間調解社團和社會矛盾民間糾紛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大調解格局。使民間糾紛受理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進一步加強小區保安隊伍建設,形成小區保安隊保點、保面、警署網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級綜治防范網絡。加強社區綜治志愿者隊伍建設,2011年,建立2個街道志愿者服務中心和居委服務站,實施對地區兩勞解釋人員,吸毒人員,違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體的結對、幫教,提高就業能力,使社區違法犯罪青少年幫教率達100%,刑釋解教人員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設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兩線塑造城區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區、文明小區、文明樓組、文明家庭作為“四點”創建鏈。評選表彰社區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進”

和“十佳特色樓組”,推選先進,培育特色,提高創建成果。繼續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傳教育活動,倡導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規范良好行為,提高市民素質。以社區學校為載體,加強社區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繁榮社區文化。繼續辦好社區學校,努力在拓展領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區文化實施,人文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優勢,把社區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集思想性、針對性、服務性、知識性于一體,提高居民的文化素養,拓展群眾文化團隊、策劃和設計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努力形成居民群眾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的社區文化氛圍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力爭通過五年時間,讓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區,85%的樓組達到文明樓組標準,60%—70%的家庭達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區黨建規范化。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基層政權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作為重點,清除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空白點”。適應社區發展新情況,建立動態性黨組織機構和管理機制,實現社區黨建工作全覆蓋。全面加強社區黨的領導。進一步發揮街道黨工委在社區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治導向作用。充實、加強居民區黨支部的力量,進一步做好聯系群眾,團結群眾,宣傳群眾,關心群眾的工作。推進社區黨建工作的載體和制度創新,充分利用社區單位黨建資源,發揮“黨建共建”優勢。充分發揮區機關與居民區黨支部“結對共建”的優勢,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條塊結合,共駐共建的協調機制,不斷豐富社區黨建工作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有效性,不斷增強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針對“兩新”組織特點和持續增多的趨勢,積極改進黨的組織設置,功能地位,管理體制,活動方式,努力擴大覆蓋面,通過“黨員服務點”、“黨員聯絡

站”、“黨員之家”等組織形式開展活動,探索單位和社區共同管理黨員的新途徑。做好在其他社會階層先進分子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擴大統一戰線,在做好為統戰對象服務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管理和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加強對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領導,發揮工、青、婦組織的優勢,共同作好黨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強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分層次,有重點地組織好黨工委中心組、機關干部、廣大黨員群眾的學習,通過舉辦專題討論會,報告會等形式,發揮社區學校等各類宣傳陣地的作用,提高學習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街道黨工委確定的各項任務和目標上來。

2、加快社區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區管理和服務信息化網絡,不斷完善霍林河街道電子辦公管理系統,充分發揮網上便民服務平臺的作用,提高機關工作效率,以逐步達到機關無紙化辦公,推動辦公自動化。

3、完善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實施居民委員會自治組織管理,實行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逐步形成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機制。

4、加強干部隊伍的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干部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引進優秀人才,實行干部競聘上崗制,優化機關干部隊伍結構。為年輕干部提供輪崗,選派和參加基層實踐,進行跟蹤培養。力爭在5年內選拔3—5名優秀年輕干部擔任科級干部。

5、進一步轉變機關作風。切實加大街道辦事處作為區委、政府派出機關履行管理職能的力度,加大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紐帶,

為民辦實事的服務力度。加強調查研究,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能,提高綜合能力。進一步完善機關干部考核管理辦法,實施崗位目標責任考核制,樹立“務實、高效、廉潔、規范”的工作形象。

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范文第6篇

1 客觀的面對師范院校寫字教學的困境

中師的書法教學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抓得非常緊, 習書練字有著優良的傳統。學生幾乎每天都要練半個小時字, 書法社團活躍, 形成濃厚的練字氛圍, 甚至成為時尚, 風靡校園, 涌現出許多能寫得一手好字的優秀畢業生。進入21世紀, 民間書法活動日趨活躍, 各級各類書法比賽、展覽層出不窮, 各種榮譽稱號屢見不鮮。表面上看學校寫字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但隨著電腦打字和課件演示進入課堂, 粉筆板書受到冷遇;書寫工具的簡便化;高校擴招學生素質偏低;網絡語言的流行;分配形式等多方面的影響, 師范生寫字有明顯的降溫趨勢。中等師范向高等師范的轉型期, 重視實踐訓練的中師管理也發生了變化, 強調學術性的高師寫字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課時少, 督促、檢查、指導不到位, 課后訓練效果較差, 學生存在對付、甚至覺得練字過時、無用武之地的思想, 雖然長期的教學和活動教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但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 實則寫字教學已經存在危機。

粉筆板書、普通話和簡筆畫被視為教師的三大基本功。尤其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學校角色特殊, 板書作為“微型教案”和現場使用書法的一種, 既是教學手段, 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聽課學生的書寫水平, 仍然在教學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教師每日用帶著個性的、親切的文字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示范性強, 影響面大。目前, 小學階段語文課認字量加大;多數小學寫字課上的不正規;加之社會重英文忽視母語的現象;幼兒園階段家長望子成龍, 過早執筆形成錯誤的執筆方法等原因, 小學階段的寫字教學也不容樂觀, 值得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面向基礎教育的師范學校謀發展, 切不可失去師范性和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

2 轉變觀念, 擺脫寫字教學面臨的困境

高專寫字課僅有32學時, 達到教學目的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作。要轉變觀念, 抓住關鍵環節, 加強課程建設。

2.1 設計寫字課程的新思路

我校寫字課程目標是培養幼兒園、小學教師的寫字方面的從教技能。使之能夠熟練、規范的的書寫板書和教案, 輻射影響和提高幼兒、小學生的書寫水平。寫字教學必須從學生寫字存在的問題和需要達到正確、規范、流利的書寫要求這一矛盾入手, 來擺脫教學困境。一要降低難度。以鋼、粉楷為主。“寫字”不同于“書法”, 相對簡單、規范、易于掌握。硬筆書法教學比較注重法度, 面臨嚴峻的形勢, 可以從實用和教學需要角度出發, 適當降低難度即規范寫字;二要提高效率。寫字技能的形成需要有寫字興趣和持之以恒耐力的培養, 以往枯燥長期的訓練會消磨意志, 可以集中強化訓練, 縮短時間, 增強學生練字的信心;三要強化應用。以往絕大多數學生在作業、考試時能夠達到要求, 但平時沒有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又受課時限制, 行楷內容不上, 出現練、用“兩層皮”。應工學結合并適當增加行楷的訓練, 提高書寫速度、強化應用。

2.2 整合教材, 抓實課堂教學建設

課堂教學是課程建設的核心, 也是學生技能形成的重要階段??梢苑殖梢韵滤膫€模塊。

(1) 理論欣賞模塊:介紹文字發展史、欣賞歷代名帖、優秀硬筆書法作品和進行專業思想教育。這一階段要將抽象的理論形象化。來增強感性認識, 培養寫字興趣。如講書法作品的傳統幅式時結合直觀畫面或實物, 了解起來會直觀明了。各班有u盤接口的影碟機, 教師運用欣賞圖片的簡易課件上課方便實用。

(2) 教學指導模塊主要講預備知識、楷書的特點、筆畫、結構。側重教師教法的運用、研究和示范輔導能力的提高。這個階段要將復雜的規律簡單化。在楷書的特點和筆畫、結構中也有許多規律內容出現交叉和重復。如橫畫, 在基本筆畫、變化筆畫、主筆畫、字的外部形態、楷書的結構比例關系等多個方面都講一遍, 過于繁瑣, 可以把它的筋骨抽出, 概括出更集中的規律。

(3) 技能訓練模塊側重學生學法的掌握, 重在提高學生實際書寫能力。要努力做到訓練的過程集中化。例如:楷書訓練的重點是筆畫和結構。這50多個組成漢字結構的零件可以集中到一塊, 精心挑選出30個左右例字, 在兩周時間就可以將所有筆畫掌握。

(4) 實踐應用模塊側重畢業生從教實踐以及寫字教學法、黑板報、字卡等應用書寫訓練。學會指導小學生正確執筆和規范書寫姿勢;學會教學板書、通知板設計與書寫;學會寫字有關的兒歌、手指操等。

這樣一學期下來, 達到規范的書寫楷書適應教學工作的目的, 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2.3 工學結合, 側重課堂教學延伸

針對教學全方位開展研究和建設。推行校輔導員制, 開展課外活動, 搜集小學、幼兒園教師學生的寫字方面的信息, 根據具體應用逐步完善設計相應訓練的內容, 促進實踐應用模塊教學。

降低難度、集中訓練、強化應用的教學理念以四個模塊的內容展開, 教學效果顯著, 培養了學生練字的興趣和信心, 讓我體會到研究教學的價值和快樂。目前我校寫字課已被列為校級精品課, 在總結我校多年寫字教學驗的基礎上, 結合新課程改革, 以求掌握簡便、精煉、有效的教學方法, 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寫好中國字, 做好中國人”是全民族的共同要求。我們將努力擺脫寫字課的困境, 開創我校寫字教育的新局面, 為創辦師范特色學校做出貢獻。

摘要:書寫水平下降、錯別字現象嚴重引起國家重視。在寫字教學中繼承傳統、轉變觀念, 降低難度、集中訓練、強化實用, 從四個模塊內容入手, 扭轉面臨的困境。開創寫字教學的新局面。

關鍵詞:教學危機,師范性,新思路,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 崔允漷.新課程理念與創新[Z].2003, 10.

[2] 曹長遠.師范硬筆書法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

[3] 丁永康.鋼筆楷書的特點[Z].中國硬筆書法在線, 書法教學.

上一篇:山西省農業投資條例范文下一篇:升壓站圍墻施工方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