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元宵節習俗范文

2023-09-16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1篇

關鍵詞:粵西;年例;風俗;發展

年例,顧名思義就是年年有例,是粵西地區特有的一個節日?;浳鞯貐^包括茂名市、湛江市、陽江市、云浮市、肇慶市,其中年例節最流行的在茂名市管轄的包括茂南區、茂港區、電白縣、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湛江的吳川和濂江也比較流行,其余地方廣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見。年例節與一般的民俗節日不同,他由做年例的村莊在一年里選擇某個固定的日子作為自己村子的年例日,所以年例節是“同節不同日”,每個村子的年例是錯開來做到,一般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也有個別村莊一年有兩個年例節的,但后一個俗稱為“小年例”,一般不會特別重視)。據《茂名市志》記載:“‘年例’期間家家張燈結彩,村鎮街道布置彩樓、彩廊、畫廊等,各種民間藝術表演力竭其能,盡獻于眾。‘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一村過‘年例’,周圍村莊百姓都來看熱鬧助興,家家戶戶大擺筵席招待親朋,客人登門,不論是否相識,一律熱情款待招呼茶飯。”文中所說的“年例節”即指年例。又有記載:“‘年例節’唯粵西鑒江、羅江兩江流域的村落所獨有,清代已十分流行,游神游燈鑼鼓喧天。”

一、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社戲、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大約起源于明、清時期,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它為什么會出現在粵西一帶而不是其他地方呢?更多的人相信它與粵西名人冼夫人有著直接的關系。冼太夫人名冼英,南朝末、隋朝初,嶺南俚族的女首領,嫁南朝梁高涼太守馮寶,積極助陳統一嶺南。因擊敗反陳的廣州刺史歐陽紇有功被封為石龍夫人,后又擊敗王仲宣叛亂,隋文帝封她為譙國夫人,并設置了譙國夫人幕府(將軍府),頒發了印章,允許她調撥所轄地區的六州兵馬。她為維護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做出了卓越貢獻,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0年江澤民同志視察高州冼太廟時稱她為“我們后輩永遠學習的楷模”。1400多年來,冼夫人一直受到民間的敬仰和崇拜,粵西地區建有大量的冼太廟,已經形成一套“初

一、十五拜冼太,困憂求冼太,小孫契冼太,夫妻不和求冼太,誕辰祭祀冼太的習俗”。這些習俗以及紀念活動隨著歷史的沖洗而形成今天的“年例”傳統風俗。據1986年《廣東地名探源》記載,今茂名市的茂南區、高州、電白、化州和廉江、恩平、陽江、陽春、吳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動的主要區域。這樣的“年例”習俗在這一帶的出現,這不能說只是一個巧合。人們總是在某一特定的時間里用某種形式去紀念自己的親人和有功德、有威望的人。如果按照這一理念推理,在冼太夫人所到之處,人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她所建功勛。在以后的年代里,這里的人們和冼太夫人的后裔們開始按照自己的時間、習慣舉行紀念冼太夫人的活動、儀式。今天的民間“年例”習俗,只有在這一地區才有,這應是一種歷史的痕跡。

二、年例的習俗

1.做年例

對主人家而言,年例是個“做”字。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起年例”有 “游神”活動,家家戶戶準備“三牲”拜神和“擺醮”,一般要拜土地廟和灶君。“正年例”則要從一大早就開始準備宴請的菜肴原料,搭起灶臺,有的人家從中午就一直吃到晚上,迎來送往,熱鬧非凡。到了第三天“年例尾”的早上,火燒紙船,菩薩回廟,年例也就此結束。

(1)游神。游神簡單來說就是把菩薩從廟里“請”出來,按預定的線路到每個廳堂搞一次擺醮,再轉回廟里,完成一個圓圈式的流動,最后在凌晨時將紙船燒掉,這個活動才算徹底完成。游神是年例最隆重的活動,一般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長者或者是一些年輕的志愿者用轎抬著神像(不同地方供奉的對象不同,有冼夫人的神像,也有關公、康王等各路菩薩)出游,游神隊伍還有彩旗、香爐、菩薩、道士、紙船、炮手、長喇叭、嗩吶、鏘、鑼鼓等等,熱鬧非凡。

(2)擺醮。擺醮,也有的稱為“擺鐘”或“擺忠”,是敬神的一種儀式,也是年例的“重頭戲”之一。大家把準備的“三牲”和豐富供品拿到自己家的門口、廣場、村口或者是廟宇前擺出來供菩薩享用,稱為“擺醮”。“三牲”指的是雞、豬肉和魚,而且頗有講究的。做“三牲”的雞必須是大閹雞,去毛去內臟整個泡熟成金黃色,端正地放在托盤里,雞的頭部向上微彎,旁邊添上一刀過煮熟了的豬肉和一條魚,此外是三茶五酒(三杯茶五杯酒)和元寶蠟燭,其余的就“自由發揮”了,可是各家各戶都怕怠慢了菩薩,各種貢品是應有盡有,竭盡所能的供奉給菩薩的。“擺醮”時道公佬唱讀祝文,民眾頂禮膜拜,三跪九叩,祈求神的庇佑,來年風調雨順,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

(3)清照。游鬼船,意為用紙做的約五米左右的大紙船游各大家族,收五鬼六害。到零辰時分再將收鬼船送到最近的江邊隨江點火。燒鬼害以祝愿本村人一年風調雨順,出入平安。

2.食年例

由于年例的時間是錯開的,今天吃了這個村子的年例明天吃另一個村子的,今天我到你家吃年例明天你到我家吃年例,人人參與,便成了以吃喝為主的“年例”活動。年例日家家戶戶廣延賓客,早晚不停地宴請親朋好友,賓客們隨到隨吃。所有血親姻親表親、親朋好友、同事同學,朋友的朋友、同學的同學、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都熱烈歡迎,主人家會竭盡所能的讓客人吃得高興吃得盡興。

3.看年例

晚上有各種表演給菩薩的節目,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都是為了表演給神看的,以討得神的歡喜,以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泟『捅环Q為“鬼仔戲”的木偶戲是年例的必備節目和亮點之一。年例前后,村民每家每戶湊錢邀請劇團來演出,演出時間短則三兩天,長則一個多星期。近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除了傳統的節目外,電影、戲劇、音樂會、體育比賽、猜謎活動等健康向上的形式日漸成為人們的新選擇。

三、年例的發展

年例作為粵西地區特有的一種習俗,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使其具有獨特的魅力,但它在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滲入了不少精神糟粕,既有健康向上的內容,也有低級沒落的東西。既是人們進行文化交流、宗族認同、人際交往的活動,也滋長了封建迷信、奢侈浪費的歪風。是加以遏制使其逐漸消亡還是任其自然發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思考。

1.年例的負面影響

(1)封建迷信活動。年例活動中常有一些迷信色彩,如接神儀式結束后,道士會燒靈符,村民則紛紛去搶靈符灰燼,將其融入開水里,給小孩喝。據說這樣小孩就不會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會好起來?;顒咏Y束后,每一個交了份錢的人家都可以獲得一張由道士施過法術的靈符。村民相信將這張靈符貼在自家大廳香案后方墻壁上,就可以保佑村民全年五谷豐登、人財兩旺。這些就如同民間供奉的灶神、關帝那樣無傷大雅,只是一種最基層的驅鬼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家國平安的拜祭儀式,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但如果過于迷信鬼神的力量,這些腐朽、落后、頹廢的文化就很容易成為農村文化的主流,甚至會演變為封建迷信活動,這與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相悖的。

(2)攀比風氣造成資源浪費。年例有這樣的說法,“一年掙錢年例花”。做一次年例花費幾萬甚至十數萬元的并不少見,普通人家做年例也要打腫臉來從胖子,傾其所有請親戚朋友來吃才臉上有光。做年例為的是吸引更多的親友前來趕熱鬧,哪一家吃年例的人來得越多,門口泊的汽車越多越靚,請的官員、貴賓越多,就越有面子。因而很多人是逢例必到,不請自來,還呼朋引伴去給主人湊熱鬧。主人只怨你不來,根本不在乎你來的是誰,認不認識,只要人多熱鬧就覺得體面,因而有不少人鬧出了“吃完年例還不知誰請”的笑話。哪家放的鞭炮長、哪家的貢品豐厚、哪家捐款最豪氣等等這些都成了攀比的內容,煙花不是放給菩薩“看的”也是放給人“看的”。本來做年例,親朋好友同歡聚一堂,喜氣洋洋,本無可厚非。但是,把鋪張浪費看做榮耀就本末倒置了。筆者老家就有一位老板做年例放了20多萬元的煙花,宴請賓客的花費更是難以計算了,年例過后的很長時間村子的人都還在談論他的“大手筆”。但是,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人沒有解決溫飽、很多少年為學費發愁、很多人看不起病的時候,這些錢如果能回饋社會,相信這樣的“大手筆”更能為人津津樂道。

2.年例的正面影響

(1)宗族認同鄉土情結。每一個民族的節日在歷史的發展中,其功能都會發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茂名年例也經歷了數次的功能演變,從最初的娛神的祭祀節日到久而久之形成娛人娛神的節日,到現在融入地區交際和文娛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筆者的早在20多年前就搬到城里居住了,但是20多年來一直保持每年回老家做年例的習慣。年青一代認為這樣的年例是可做可不做的,但長輩卻堅持一定要做,他們認為不做年例親戚間的走動就少了,人情就淡了,不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還會被村里人看不起的。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這個“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禮物,也包括了情感上的交流。應邀參加年例是一次很重要的社交活動,是給別人面子的表現。被邀請去吃年例如果不去就是不給面子,而通常吃過別人的年例也會回請他到自家吃。這一來二往的感情就加深了,認同感加強了,人際關系也擴展了,年例活動中的信仰及儀式正是體現了宗族認同,擴展村際、人際關系的功能。

(2)保護地方民間藝術。茂名有很多富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如高州市有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木偶戲、電白的舞麒麟、高腳獅,化州的“跳花棚”、“十八學士”,信宜的“跳春牛”“鎮隆飄色”等等,這些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內涵的民間藝術但平時很少有演出的機會,年例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空間,使得這些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生存和發展。

(3)發展農村文化。農村文化陣地你不去占領它,腐朽、落后、色情、頹廢的文化就會大行肆虐,我們應該用反映時代內容的現代劇,用宣傳黨和政府政策的優秀文藝節目去占領它。以前,年例演出的對象是“神”,今天我們的對象應該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創作出群眾喜歡的精神食糧和排演形式多樣的節目娛樂大眾,才能讓新文化、新思想在農村蓬勃發展。“春班”就是有效的一種形式。年例期間各種正是春天,因此年例期間的演出活動被稱為“春班”。“春班”的演出市場就在農村,演出的節目除了傳統的粵劇和木偶戲之外還有歌舞、雜技、木偶戲、采茶戲和雷劇,形式豐富。如正月十九是茂名高州分界鎮的年例,他們每年都要請藝術團體演出,而且還分村頭和村尾兩個演出場地,多個演出團體輪番表演。今年他們就請了廣西梧州市劇團、廣西歌舞團和火龍團,還有廣州歌舞團進行表演。2009年雖然遭遇經濟危機,但茂名地區的“春班”演出活動還是比2008年增加了30%,各類文藝團體共160多個,其中越劇團80個、雜技團12個、歌舞20個,其他采茶戲、木偶戲、雷劇都有10多個。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請來的藝術團體要求也越來越高,對藝術團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形中也促使藝術團體不斷提高以適應要求?,F在的“春班”演出,以民族英雄、愛國主義和歷史題材為主,積極向上的民族歌舞和港臺流行歌曲也很受歡迎,健康高雅的藝術、精彩的表演,謳歌了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富民政策,陶冶了人們的情操、弘揚社會文化,營造了社會和諧氛圍。茂名“春班”活動被文化部作為典型向全國推廣,而且獲得第三屆中國十大演出盛事特別獎。

(4)促進經濟發展。年例活動中,經貿活動非常的活躍,每年茂名地區的年例節期間,除了前面提到的“春班”市場每年多達2000多場,交易700多萬元外,年例的宴請活動也使物價也會有所上升,農貿市場也出現應激性的活躍。以前的年例期是飯店酒家的“淡季”,現在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家請廚師做年例或直接到酒家訂購,就連五星級酒家都做起了“年例生意”,商店則開設年例購物一條街或者年例購物區方便市民。2005年茂名中華紅酒廠聯合茅臺集團分別生產10噸年例特供酒供應茂名年例市場取得驕人的成績,面市不久都悉數售空。年例期間還有一種有趣的現象――如果哪里條村莊的路邊出現臨時買飲料、水果的小市場,哪里就一定正逢年例期。就連小商販也很懂得做年例的生意,他們掌握有各地各村準確的年例“時間表”,哪里年例一到,他們就提前把飲料、水果以及年例需要的一些用品送上門去擺賣,今天在這條村明天就去了另一條村,年例期一過他們就消失了,非常靈活。

3.年例新氣象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例的形式和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茂名市茂港區田心村就是一個例子。田心村的年例不僅僅是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暢飲歡談,而是融入了濃厚的人文關懷。2007年,田心村的干部打破傳統,在保持傳統特色下把年例晚會辦成了慈善捐款晚會,把收到的捐款用于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并成立了田心公益慈善會。田心公益慈善會成立以來,共收到捐款42萬元,其中用于村委會慰問殘疾人、孤寡老人、處境困難兒童、五保戶、特困戶、軍烈屬等社會弱勢群體的扶貧支出83000元,收益人次160多人;用于獎學金支出54070元,共87人次受益;汶川地震捐款2000元;年例活動支出78000元;九九重陽敬老活動支出104000等等。高州的大王嶺村也在舊傳統里增加了新內容。年例期間村里除了傳統活動還組織了兒童和婦女的拔河比賽、男子籃球賽、武術表演和給上一年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獎學金。新時期,有的村莊取消了年例。廉江飄塘村2005開始,4年沒有做年例了,而是用以往做年例的錢用來獎勵優秀學生和激勵后進學生,獎勵率達80%。4年里,共發放14080元獎學金,4年里,小山村先后走出了8名大學生,130多人次順利升學。新時期也有原來不做年例的村子在黨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的口號下做起了年例。高州市大井鎮竹碼坡村原本是不做“年例”的,但近年來村民的生活普遍提高了,為了表達對黨和政府實行富民強國政策的感激之情,也為了表達對擺脫窮困步入小康生活的慶賀之意,更為了祝福今后國家更富強,人民更富裕,因而村民們集體決定選擇了一個“年例日”,也做起“年例”。“年例”無論做與不做或是怎樣做都蘊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香港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都曾經報道過茂名地區的年例活動,這些都對年例的宣傳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由于對年例究竟是封建迷信活動還是傳統文化還存在著爭議,年例的發展沒有形成共識,也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些活動都沒有形成規模。年例活動的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健康的內容,但作為粵西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其生命力是極其強大的,關鍵是我們能提高認識,轉變態度,塑造健康積極的年例文化。茂名年例的獨特習俗以及平日難得一見的民間藝術也是很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相信傳統―文化―經貿,這三者的結合能使傳統的年例習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里煥發新生。

參考文獻:

[1]劉嵐 張文江:《吳川年例祭祀活動調查報告》,《民俗研究》,2002年,第三期.

[2]茂名市地方志編委員會《茂名市志》,1997年,第一版,第1714頁.

[3]將明智呂玉東:《鄉村社會的人情盛會――以粵西高州的年例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一期.

[4]許木詠:《茂名風物》,2004年,第一版,第33頁.

[5]張萊卡:《淺論如何引導和發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南方論刊》,2007年,第11期.

[6]周大鳴 潘爭艷:《年例儀式與社會功能》,《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3月,第28卷第2期.

[7]佚名:《茂名年例與“春班”》,http:///vnews,2009年2月23日.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2篇

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治被推翻,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開會議,討論歷法問題。會上達成了“行夏歷,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的共識,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1月1日定做“新年”,把農歷正月初一稱做“春節”,但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廣。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歷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并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新年禮俗經歷了萌芽、定型、裂變、轉型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于萌芽階段。此時的慶?;顒又饕窃谝荒贽r事完畢之際,為報答神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对娊?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詩中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諸侯國采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后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于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蕩后,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形成了?!短鯕v》推行后,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顒颖阒饾u統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卜歲,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新年成為我國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禱、迷信、攘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驅鬼辟邪的手段,而成了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禮儀性、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二是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鐘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自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這時的新年習俗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起來,成為集中展示我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民俗博覽會。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3篇

(2)出發:男方攜帶六件或十二件禮,由車隊放鞭炮后出發。 車隊人數及車數均應為雙數,不過四與八的數目最好避免。 (3)納采:男方在到達女方家前一百公尺時要鳴炮, 女方家聽到鞭炮聲時,也要放鞭炮回應。 (4)迎賓:媒人先下車,由女方家的晚輩幫新郎開車門,并且端水給新郎洗手洗臉, 新郎需贈送紅包答謝。 (5)介紹:男方車隊人員將聘禮搬入女方家大廳交給女方父母, 女方需給搬聘禮人員紅包,之后由媒人介紹雙方親人相互認識。 (6)奉甜茶:女方在祭拜祖先后,請男方人員依序入座,新郎應坐在末座。 新娘由媒人陪同,奉甜茶給男方親友,媒人同時在旁念吉祥話。 (7)壓茶甌:男方親友喝完甜茶后,新娘出來收杯子, 男方親友要將紅包放在茶盤上,用茶杯壓住。 (8)戴戒指:新娘收完壓茶甌紅包后, 由媒人陪同坐在大廳的高椅上,雙腳則踩在小圓凳上。 新郎將系有紅線的金、銅婚戒,戴在新娘右手中指,取同體同心之意。 新娘在戴戒指時手指略彎,不讓新郎套到底。 之后準婆婆也為新娘戴上項鍊、手鐲等見面禮。女方家燃炮慶賀。 (9)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先由準新郎對女方家屬,改口稱呼過一次, 再由準新娘對男方家屬同樣改口稱呼一次。 (10)祭祖:女方父母及新人祭拜祖先,稟告婚事,由舅父點燭,媒人說吉祥話, 香柱插進香爐后不可拔起重插,忌諱重婚。 (11)回禮:女方將男方送來部份聘禮退回一部分, 包括禮香禮燭禮炮各一份、幾盒喜餅, 另外再回贈新郎預先準備的六或十二件禮物。 (12)訂婚宴:女方設宴款待參加訂婚禮的雙方親友及媒人, 準備雞腿扎紅紙和紅包送給男方的幼輩, 男方要準備壓桌紅包給女方,支付喜宴費用。 在喜宴沒有結束前,男方不向女方招呼,更不能說再見, 就要先行離席,因為忌諱下聘之事再來一次。 (13)分餅:喜宴后,女方將喜餅分送給親朋好友與左鄰右舍, 表示廣告周知女兒己經名花有主。 (14)告祖禮:男方回家后應由父母或長陪同焚香祝禱,稟告祖先及神明。 <現代版> (1)訂婚流程現代及傳統差別不大, 不過迎賓時由女方晚輩開車門后,大多省去端水給新郎洗手一節。 (2)現代媒人大多為男方長輩,接近介紹人的角色,不是職業媒人, 因此也在各儀式中說吉祥話的儀式也省略。 (3)戴戒指時手指要不要彎,己經成為訂婚儀式中最「好看」的戲碼, 許多新人不信這一套,一套到底也很常見。 (4)取消改稱呼的儀式。 (5)男方在訂婚宴時未結束時先離席, 不過由於許多新人在訂婚后還有許多待辦事項,例如送喜餅、整理聘禮等, 因此有些準新郎與男方家屬一起離席后,稍后再回到女方家。 訂婚,又稱婚約,依照我國民間習俗,通常結婚前先有訂婚的儀式: 訂立婚約、交換禮物、 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國現行法律,訂婚并不是結婚前必備的程序,不經訂婚的婚姻,不 失其婚姻的效力。而現代的開放也使得先前繁冗的禮節變得更加簡單,隨意。 訂婚的大體流程因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而定。按照時間和地域來分,可以劃為傳統訂婚儀 式和現在訂婚儀式。一般傳統訂婚有很多細節講究,很規范;現在訂婚則相對增添了很多時 尚因素。

一、傳統訂婚行聘禮品

1、一般禮品 、 .熟牲禮:童子雞 (即將生蛋而尚未生蛋的小母雞) 一只、魚一條、肉一塊及米酒一壇,寓有 起家、誡示婦德、室家吉祥、期作賢妻良母之意。 .四色糖:桔餅、冬瓜糖、冰糖、糖果,象征甜甜蜜蜜、白頭偕老、無限幸福之意。 .香炮燭金:香(無骨透腳青),炮(大鞭炮和大火炮),燭(龍鳳成對喜燭),用來敬告祖先、互 相祝福、吉祥平安、增添喜氣、兩家聯親、事業興振之意。 .斗二米:男方準備十二斤糯米、三斤二兩砂糖,送給女方做紅湯圓的材料,有團團圓圓、 美美滿滿之意。 .面線:象征兩姓聯姻,美滿姻緣一線牽、福澤綿長、子孫幸福無涯之意。 .福圓:即龍眼干、桂圓,用來祝福子孫興旺,含有龍的傳人、圓滿多福、代代相傳、生生 不息之意。 .上頭布:乃男女雙方互贈的禮品,男方備有六禮,女方回報十二至十六種,所選之禮品均 為日常生活之所需,寓有全福全壽、吉祥喜慶之意。

2、特別禮品.半豬:生豬肉半只或洋火腿(十八或三十六條),表示豐碩誠懇的敬意。 、特別禮品 .生雞:閹雞六只,表示婚姻基礎永固、內外一片祥和蓬勃之氣。 3.鮮魚:名貴鮮魚六條,表示有頭有尾年年有余。 4.好酒:二十四瓶,表示一年二十四節氣都平平安安、愛情濃

郁。 .面線:表示福澤綿長之意。

3、共同禮品.大訂用:傳統行聘用「金錢」為重禮,通常選用新鈔票以紅紙圈起,男方送女 、共同禮品 方之禮品:衣料、皮包、鞋子、腰帶、手表、手鐲、耳環、頭飾、化妝品、被褥、頭 巾、 絲襪、茶具、針線盒....等,女方送男方之禮品:皮鞋、皮帶、皮夾、領帶、衣料(西裝)、襪 子、手表、袖扣、領帶夾、刮胡刀、帽子、襯衫.... 等。 .小訂用:選用新鈔票以紅紙圈起,金額較大訂少。 .金飾:金戒指、金手鐲、金項鏈或鉆石項鏈、鉆戒....等。

二、現代訂婚行聘禮品

1、男方應備辦的禮品.聘金 、男方應備辦的禮品 .金飾(戒指、手鐲、項鏈等)及手表 .禮餅 .四色糖(桔餅、冬瓜糖、冰糖、糖果)、茶葉、龍鳳燭一對、排香一對、祖紙一對、龍鳳炮 一對 .酒水牲禮(酒一瓶、洗手雞一只) .斗二米、福圓、糖仔路、伴頭花一盒、半豬(或洋火腿十

八、三十六條)、面線六束、好酒 二十四瓶 .饋贈女方之禮品(衣料、皮包、皮鞋....等) .酒席禮(壓桌禮) .媒人禮 .依地方禮俗可另備: 廚儀:廚師禮 端儀:端菜服務禮 盥洗儀:端臉盆水禮 攜儀:迎送接待禮 簪儀:化妝禮 捧茶儀 哺儀:答謝從小養育之恩 轎儀:請新娘上車轎之禮 阿婆菜:雞一只、豬肉一塊、魷魚一條

2、女方應備辦的禮品 、 .抬禮品禮:幫女方抬男方行聘禮品者的紅包禮 .甜茶 .甜湯圓、點心 .招待男方賓客的酒席 .五谷種子、生炭、燈芯、棉、袋仔絲、紅糖、鉛錢、鉛粉、肚圍 .石榴、桂花盆栽各一盆 .回贈男方的禮品(皮鞋、皮帶、皮夾....等) .媒人禮 訂婚程序>> 訂婚程序 通?!赣喕椤怪嘏降亩Y俗, 「結婚」著重男方的禮俗,現代大多由男女雙方 協商合意即可。以下為一般禮俗,可視實際需要或地方習俗,酌情增加或省略。.訂婚當天,男方將「行聘禮品」以

二、六或十二個紅木盒裝盛,人數

六、十或十二人,于 車隊裝載完畢后,鳴炮出發赴女方家。 .男方車隊至女方家前約一百公尺處鳴炮,女方亦鳴炮回應。 .媒人先行下車,其余接著陸續下車,準新郎最后,由女方幼輩(男)開車門請出并端洗臉水 讓準新郎洗手、擦臉,準新郎給該幼輩紅包禮。 .男方人員將行聘禮品(紅木盒)交與女方抬禮品人員。 .男方親友依序進入女方家。 .女方長輩招呼男方親友依長幼入座,準新郎居末座。 .坐定后,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先介紹男方親友給女方(準新郎最后介紹),再介紹女方 親友給男方。 .禮品陳列就緒后,媒人居中將大小聘、金飾、禮品點交予女方家長。 .女方親友將禮品收好,并在神案桌上陳列祭品,準備祭拜女方祖先。 .準新娘雙手捧茶盤(上置甜茶若干杯,視男方人數而定),由好命(有福氣)的婦人(或女方女 長輩)攙扶出堂,向男方親友(由長而幼,準新郎最后)一一敬茶 后退堂,(出堂和退堂時向男 方親友一鞠躬)。 .男方親友將甜茶喝完,并將紅包置入杯中。 .準新娘出堂收茶杯(過程和敬茶同)。 .奉茶完畢,接著進行「戴訂婚戒指」(掛手指);將金、銅戒指以紅線相系,取夫婦同體同 心之意或以鉆戒代替。 女方準備高椅、矮椅各一張。 準新娘入座,臉朝客廳大門,向外而坐,兩腳踏在矮椅上。 準新郎站在準新娘右邊,面對準新娘。 準新娘伸出右手,準新郎右手拿戒指,套入準新娘右手中指(套入前應配合拍照者)。 準新郎伸出左手,準新娘右手拿戒指,套入準新郎左手中指(套入前應配合拍照者)。 準新郎將紅包禮交給準新娘。 .戴完訂婚戒指后「改換稱呼」 ,媒人帶著準新郎,對女方之長輩、父母、親友依序改口, 一一稱呼過一次,準新娘對男方之長輩、父母、親友依序改口,一一稱呼 過一次。 .請準新娘之母舅「點燭燃香」 ,女方要給母舅點燭禮。 .女方父母及準新人祭拜祖先。 .女方將行聘禮品退還部份,連同回贈禮品裝入紅木盒,交給男方親友裝載上車。 .訂婚儀式完畢,女方端出湯圓或點心招待男方親友,之后在家備席招待男方或轉赴餐廳宴 客。 .用餐畢,男方家長給壓桌禮,并離席準備返家。女方幼輩捧洗臉水(內放毛巾)給男方親友 洗手。 . 「送客不相辭」即男女雙方不要說「再見」 ,以免發生枝節或有再婚之虞??玳T坎時亦不可 踢到門坎。 .女方將訂婚喜餅分贈親朋好友,作為訂婚喜訊之通知。 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所以各個地方的訂婚習俗也是各有個的特色,我們簡單整理了一下, 傳統的訂婚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 12 個步驟: 1.祭 祖 請新娘之舅父點燭燃香,女方要給母舅“點燭禮”(男方提供)點「排香」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4篇

立冬節氣的來歷

“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对铝钇呤蚣狻氛f:“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磥?,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節氣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貋砗筇熳右p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撫恤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F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飲食養生

飲食應以滋陰潛陽,增加熱能為主,提高人體抵抗力。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食物,防冷御寒,增強身體免疫力。如:牛羊肉、雞蛋、魚類、核桃、牛奶等,蔬菜水果如梨、蘿卜、大白菜、柑橘等,切忌食用辛辣、油膩和寒濕類的食物。

起居養生

起居應“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的熱量,規避嚴寒,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晚起可養人體陰氣,躲避嚴寒。由于室內外溫差大,易消耗人體陽氣,引發疾病。所以,要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注意防寒保暖,減少冷空氣對身體的刺激。此外,穿衣要適度,不要過少過薄或過多過厚。

運動養生

俗話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運動養生可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蛇M行打球、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但運動要適當,不要過度或大汗淋漓,使人體受寒引發感冒等疾病。

情志養生

立冬調養主要是“藏”,要保持精神安靜,狀態良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首先要控制自身情緒,避免情緒緊張、易怒、抑郁等;其次要多參加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健身操等文體活動。

暖腳養生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腳部一旦受寒,可引起體內毛細血管收縮,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引發疾病。所以,健身先健腳,每晚睡前用熱水(40℃左右)泡腳30分鐘,有助于睡眠,消除疲勞,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用熱水泡腳,以免誘發原有疾病。

養生防疾病

1、心腦血管疾?。毫⒍筇鞖夂?,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寒冷天氣變化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所以,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外出活動,加強身體鍛煉,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

2、感冒: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受冷空氣刺激,易引發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癥狀。因此,要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多飲水,增強肌體代謝能力;感冒流行季節,盡量少到人流量多的公共場所。

3、胃?。何覆⌒杌颊咦⒁獗E?,避免受到寒冷刺激,使胃腸發生痙攣導致胃病。飲食以清淡、少食多餐為主,不吃生冷辛辣等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南方立冬有什么習俗

吃糍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糍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云南,冬至也有吃糍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糍粑,因此,在老家把糍粑叫“大糍”,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糍”。

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為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著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吃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后,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后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5篇

滿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純樸、勇敢的偉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滿族在歷史上幾度崛起,先后建立起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為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和興旺發達作出了巨大貢獻。

滿族文化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在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積淀的,它蘊藏著滿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現著滿族共同的風尚和志趣。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滿族的先世慎人就在這片沃土上用慧心巧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從春秋戰國、秦漢、遼金、元明清各代,留下了絢麗的歷史遺存和淳淳的滿族民俗文化,如月映紅,處處皆見。

滿族源流。滿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四千年前滿族先人肅慎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遼闊地域,先后建立了渤海、金、清王朝,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近現代無數滿族同胞為反帝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而捐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同各兄弟民族一道奉獻才智。

生產習俗。滿族及其先人,世居白山黑水,以漁獵、飼養、采集為業,兼事農耕。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從事馴養和農耕生產,選擇培育各種谷物和蔬菜,馴養用于生產、生活的各種畜禽。滿族先民們在此間已能加工皮革,制造陶器,制作木器和糧食加工。到渤海時期冶鐵、制造鐵器技術不斷提高,生產、生活工具和兵器普遍應用。并能紡紗布、綢、縫制鞋帽,編織筐簍,造出精美的靈石、獸骨、金銀珠寶工藝品。到公元800元前后,出現了釀酒、榨油、造紙、制糖、制粉等手工業作坊。伴隨著農耕手工業的發展,商貿交流、交通運輸業也不斷發展進步,形成了獨特的滿族交通工具。

生活習俗。滿族世居東北地區,氣候嚴寒,其生活習俗呈現出北方民族的地域特點。其服飾多長袍緊褲,喜尚毛皮。名目繁多的各種飾品,獨具特色的男女鞋帽。時至今日風靡國內外的旗袍,具有濃郁的滿族服飾特點。

滿族先人的發式。男子梳辮發,女子梳兩把頭、旗髻等,發式繁多,風采宜人。

滿族先人的飲食風俗,簡單而又古樸。除多食豬肉外,山果、野菜、魚蝦、野獸也是他們的經常食物。滿族還喜粘食,飲米兒酒?;疱?、白肉血腸等膳食,以獨特的風韻已被其它民族所喜歡,至今飲譽大江南北。先人們對餐具、酒具、煙具亦十分鐘愛,樣式繁多,極為考究。

滿族居住。多依山作屋,傍水而居,并以口袋房、萬字炕、地煙囪、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墻,成為近代滿族房屋的基本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房室陳設水平也不斷提高。

文化習俗。滿族及其先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燦爛文化。渤海時期就已開辦學校,金代于1119年創制了女真大小字,清代于1559年創制滿文。在習武方面也不分貴賤貧富,男女老少都習騎練射,成為“國俗”。

滿族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先民們憑著智慧、情趣和想象能力創造了燦若群星的文學藝術作品。“八角鼓”、“子弟書”等曲藝戲劇,“蟒式舞”、“隆慶舞”、“腰鈴舞”等歌舞以及書畫、雕刻、剪紙、刺繡等極有民族風格和特色,成為中華文化寶庫中重要組成部分。 滿族體育活動有民族特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軍事活動中逐漸形成獨特民族風格的傳統體育游戲活動。崇尚習武騎射、角力巧斗、娛樂強身健體等風習長期流傳。珍珠球今天已成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禮儀習俗。滿族的禮儀習俗突出地反映了北方的山林民族的經濟和文化生活。滿族的婚嫁中,仍可看見與鞍馬、騎獵相關的古老風俗。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婚嫁禮儀也更加熱烈隆重,生動反映這一古老民族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的婚嫁風貌。滿族人十分重視生育,并嚴格教育子女,有系子孫繩、睡悠車、睡扁頭等獨具民族特色的習俗。滿族有敬老祝壽的風俗,為老人跳動吉祥舞,吃長壽面,活動隆重、熱烈。滿族素以重視禮節著稱。其日常禮俗是在原始的樸素的禮節儀式上發展與完善起來??煞譃橄胍姸Y、辭別禮。在滿族的生活中,還有本民族特色的節慶習俗,過春節、二月

二、清明節、端午節和頒金節等。

滿族的喪葬習俗,古樸粗簡。早期有樹葬,后多為火葬、土葬。在喪葬儀式中,旗棺、紅幡和插佛托等獨具特色。

修譜。滿族有修譜和祭祖的風俗,將族譜作為宗教血脈文獻。通過修譜和祭祖,敦昭穆、光籍典、收宗族,增強族人的血肉感情,維系家庭的團結。本館展出的族譜可分為譜書、譜單、影像等形式。滿族人舉行修譜多選為龍虎年,以示企盼子孫成才,光宗耀祖,此俗流傳至今。

信仰。滿族及其先世,皆曾有信奉薩滿教的風俗。薩滿祭祀即是從奉各種神靈,崇拜自然神祗、動植物神祗和英雄祖先神祗。分為野神祭、家祭、漢八旗燒香祭等。在古代社會中,薩滿教是原始宗教,先民們把祭祀作為社會和家庭生活中的大事。祭祀活動,不僅祭祀對象眾多,而且儀式繁雜,有鮮明民族特征。金代以后,佛教、道教也成了滿族人信奉的宗教。

滿族的建筑

來源:山水旅游黃頁 作者:未知 時間:2007-11-9 14:44:27 閱讀:148次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這句俗語形象、集中的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格。

"口袋房",又叫"斗室",因其形如口袋和斗形而得名。一般是3間或5間,坐北朝南,房頂用草苫,周圍墻多用土壘成。門大多開在東邊,也有的中間開門,稱"對面屋"。進門便是伙房,又稱外屋,西側或東西兩側為里屋,即臥室。臥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構成的火炕,這是滿族臥室的最大特點?;鹂挥址Q"轉圈炕"、"拐子炕"、"蔓字炕"等等,滿語叫"土瓦"。一般南、北為在炕,東端接伙房炕灶,西炕是窄炕,下通煙道。按滿族習俗,西炕上供著神圣的"窩撒庫"棗祖宗板,因此不要說堆積雜物,就連貴客至友也不能坐西炕。南炕溫暖、向陽,一般由長輩居住;晚輩則住北炕?;鹂患茸∪擞秩∨?,深得滿族群眾喜愛。滿族入關后,火炕在北方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推廣。

滿族的窗戶分上、下兩扇,高麗紙糊在窗戶外面,糊之前,把鹽水和酥油攪拌成的比較稀的糊狀物噴在高麗紙上,這樣就可以防止被雨浸濕。"窗戶紙糊在外"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

煙囪,滿語稱"呼蘭",建在屋側,高過屋檐數尺,通過孔道與炕相通。除用空心木外,煙囪多用土坯或磚砌成。滿族房門多為兩層,內為兩扇門板,有木制插銷,外為單扇花格門,外糊以紙。

元宵節習俗范文第6篇

冬至的7大習俗: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冬至的習俗:古代傳統習俗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

九、二九不出手;三

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上一篇:英語辭職信范文下一篇:遺失的美好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