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

2023-10-07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分析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中遇到的問題:缺乏整體規劃;簡單遷移、與現有課程體系缺乏全方位嵌入;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缺乏有效融合等,從意識層面、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三個維度提出要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嵌入德育課程體系中,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

【關鍵詞】中職學校 優秀傳統文化 德育

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敝腥A民族優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認同而建立的心理契約,同時也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用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學校德育將會有助于中職德育的開展、提升德育的有效性。但是優秀傳統文化嵌入中職學校德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要從創新中職學校德育方面提出應然的策略。

一、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校德育的應然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道德價值,隨著民族文化越來越被學術界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教育意義被挖掘出來。將優秀傳統文化嵌入中職學校德育中來不僅僅有助于中職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且也有助于中職生工匠精神的養成。

(一)塑造中職生健全的人格

優秀傳統文化是本民族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沉淀形成的具有民族氣質特點的文化,對于規范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一定的善良、樸實、為善、孝順、愛國等教育內容都是中職學生為人所需,同時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學方式和求真務實的精神都是中職學生為學所需?!洞髮W》中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本褪歉嬖V人們既要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道德人格,又要修身養性,以到達人格的理想境界,實現齊家、修身、平天下的目標。而中職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就是通過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來實現人格的提升,使中職學校能夠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二)培養中職生職業道德

中職學校開展道德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樹人”,將優秀的文化傳統嵌入中職德育之中重點在于落實到人才培養上,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創新人才培養相融合。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社會經濟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其跨界性決定了中職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屬性和職業屬性,其中職業道德的培養尤為重要。傳統文化中蘊含一定的職業道德成分,與中職課程、教學、校園文化相融合,在潛隱默化中將傳統文化中工匠精神、敬業樂業等思想精髓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在意識和行為方面實現嬗變。由此可見,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校德育中的現狀

雖然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學校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職學校在開展道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卻暴露出一些問題,具體包括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不夠,與現有中職德育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將優秀傳統文化簡單遷移,與現有課程體系缺乏全方位嵌入;優秀傳統文化盲目實施,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缺乏有效融合等問題。

(一)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不夠,與現有中職德育建設缺乏整體規劃

雖然說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德育中實施,對塑造中職學生的人格和職業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僅將優秀傳統文化當作德育的一種內容,有些中職學校并沒有認識和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同時,由于受就業教育以及人才資源市場的影響,中職學校更重視學生的技術技能習得,無形中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應用。集中表現在中職學校缺乏對德育的整體規劃,也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德育建設的整體規劃中,僅僅將其作為臨時性的、輔助性的一種手段而已。甚至有些中職學校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僅僅就是為了一時的時髦,根本沒有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對德育的作用。

(二)優秀傳統文化簡單遷移,與現有課程體系缺乏全方位嵌入

有些中職學校即使比較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但是由于優秀傳統文化沒有與學?,F有的德育課程體系實現全方位的嵌入,導致簡單遷移傳統文化的現象比比皆是。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改造。因為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于德育國家規劃教材,所以如果要將其作為德育的內容就必須要對這些內容進行改造。而中職學校在師資、課程改革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改造比較困難,這也導致優秀傳統文化簡單遷移的問題頻繁出現。例如,某一中職學校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引入了《弟子規》作為德育教育的內容,但是沒有將《弟子規》與現有的德育教育融合,而是強行叫學生背誦其中的內容。這種簡單的背誦不但起不到德育的作用,反倒使中職生反感。

(三)優秀傳統文化盲目實施,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缺乏有效融合

優秀傳統文化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典故和故事來作為教學實施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德育的趣味性,彌補了傳統教育趣味性不夠。但是,由于中職學?,F有的德育已經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如果盲目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德育教學內容在形式上結合,那么會忽視將傳統文化的精髓與現有的德育內容相融合起來,導致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德育教學內容形成“兩張皮”,呈現出兩者“格格不入”的狀態,根本無法形成德育的合力。就其原因在于優秀傳統文化在內容改造過程中與現有德育教育內容無法形成有效的融合,如何古為今用便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轉化為現代德育的關鍵。

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創新中職學校德育的策略

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校德育的實然問題,就必須要以“立德樹人”為前提條件,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學校德育應用的策略,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一)意識層面: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

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是創新中職學校德育的重要依據,在實踐中中職學校將其轉化為校本教材,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德育內容。但是有些中職學校往往說起來重視、行動上卻忽視。因此,中職學校從意識層面上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德育的價值。一方面,從意識層面上,中職學校要充分認識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職德育的重要性,要辯證地處理好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中職道德的重要性,既不能保守地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開發,更不能夸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德育化;另一方面,從行動層面上,中職學校要將優秀傳統文化列入德育建設的規劃中來,從組織、制度、師資、經費等多個層面給予保障。切勿為了時髦開展傳統文化德育建設、切勿為了政績開展傳統文化德育建設,要將發揮傳統文化德育的功效實現長期性、可持續性的規劃。

(二)課程體系:全方位將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德育課程體系中

課程是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整體規劃和設計,是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得以落實的有效載體。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職德育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要將其融入中職德育中,并且發揮其最大的教育效果。如果僅僅是通過簡單的背誦、講解等方式,那么無疑難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發揮出來。因此,中職學校應該將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嵌入德育課程體系中。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多種層面上的德育內容,要將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單獨的課程進行開發,并將其作為課程內容進行分類開發,以便將零散的文化元素轉變為可操作的課程,例如,某中職學校將壯族優秀文化編寫成校本教材,并且將之作為選修課由學生選修,深受中職學生的喜歡。

(三)教學內容: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的教學內容實現有效融合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師生相互傳遞的信息符號的統稱,一般包括教材、課程等。職業學校的德育內容可以不沿襲嚴格的學科邏輯結構進行編排,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要融入其中,在教學內容層面上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切勿出現兩種教育內容形成“兩張皮”的問題。首先,中職學校要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選擇與改造,切勿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納入學校德育建設中,要選擇那些與學校德育相適應的、符合本地區學生心理需求的優秀傳統文化,并且要對文化的現代意義進行系統改造。其次,中職學校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學校的德育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的教育體系。從形式上,優秀傳統文化要納入現有的德育課程體系之中;從內容上,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典型例子等多種形式與現有的德育內容相融合;從實施上,優秀傳統文化要與原有的德育協同并進、相輔相成。例如,某中職學校開展“六步頌揚經典”的活動,通過聽優秀傳統文化、看優秀傳統文化、讀優秀傳統文化、抄優秀傳統文化、講優秀傳統文化、演優秀傳統文化,使優秀傳統文化與現有的教學內容相互配合、協同并進,發揮教育的合力。

【參考文獻】

[1]王 屹,方緒軍.職業教育教研模式改革創新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劉愛香,高 榮,韓永勝,周 瑋.誦讀經典與中職藝術學生德育教育的整合[J]教育現代化,2018(39)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現代大學制度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分級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B117)的成果,項目主持人:方緒軍。

(責編 盧建龍)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人工智能在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給學校德育帶來巨大的挑戰。以機器人搭車為例,不僅拷問著整個社會的道德,而且質疑著學校德育的實效性,面對學校德育存在的外在化、邊緣化和低效性問題,學校德育應該重新審視并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如培養學生的常人道德、促進學生德性的發展、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賦予生命以意義等。

關鍵詞 人工智能 學校德育 價值觀念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I

WANG H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從Alpha Go與李世石的人機大戰,再到人工智能產品在日常的廣泛應用,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名詞、技術概念,人工智能在改變人們的生存現狀,帶來新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和新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例如,人工智能背景下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問題。在人工智能的多元應用與真實的二元世界里,我們如何處理人工智能與人的關系?在處理這些關系時,學校又將確立何種價值導向?這些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已經不是簡單的理論探究性問題了,而是急需解決的現實性問題。

1 人工智能對學校德育的拷問

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學校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同時,人工智能也給學校德育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學校德育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培養擁有何種道德觀念的學生等等。

如今,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項新的技術、一種新的工具,它還是一種新的文化,一種建立在高科技技術基礎之上,具有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和自主智能等特性的文化現象。如今我們面對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立足一個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時代,我們上一代人基本上從社會的主流滑向社會的邊緣,而我們這一代人也正因為對現代技術的盲目或是思維的定勢逐漸被邊緣化。隨之而來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家長并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給未來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依然固守在狹小的空間里,停留在陳舊的思想中,以“玩物喪志”、保護孩子的名義讓孩子們遠離信息技術,拒絕對新的信息技術的了解、認識與應用。這樣如何才能不被機器所取代?如何才能在以創新引領世界的競爭中取勝?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對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交往各方面的影響也日益顯著。一方面,人工智能及衍生品以其智能、高效的特點,融入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發展迅速,體制不健全,所承載的道德倫理觀念有待加強。以2015年機器人搭車人的遭遇為例,一個機器人的“遇害”,拷問著一個國家的道德。是我們敏感過度了嗎?抑或是這只是未來人類面對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的倫理困境的一個提前預演?

從倫理設計到人工道德,從“機器問題”再回到人的問題,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倫理坐標?未來我們該怎樣培養我們的學生,使之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學生作為社會的“易感人群”,又由于其特定的社會角色和時空條件,使得學校德育工作難度空前加大。

2 學校德育面臨的問題

人工智能在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拷問著我們的學校德育,在人工智能面前,我們的道德變得不堪一擊,是人工智能自身的原因,抑或是學校道德教育本身的問題。針對學校德育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學校德育存在外在化、邊緣化、低效性的問題。

2.1 學校德育的外在化

在快速發展的物質化時代,學校德育的價值被大大的削弱,主要表現為學校德育的外在化,學校德育的核心內容被詮釋為:外顯的行為準則與規范。

學校德育注重學生可見的道德行為,當道德只是作為學生的調節機制,在這種情況下,以外在表現形式出現的道德,無法深入學生內心,走進學生精神世界,根植學生的靈魂,難以滿足學生內在的需要,同樣也難以促進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很難豐盈與提升人的道德品質,最終使人的道德異化為一種外在的形式。

學校德育的外在不僅僅使學生的道德行為浮于表面,更關鍵的是對學生的道德認知產生了消極的影響,進而影響人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更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2.2 學校德育的邊緣化

“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句話體現了學校德育的尷尬處境。

身處功利化社會,知識成為人們最為看重的,而價值觀、道德觀被置于邊邊角角。例如,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成績,把學生的成績、升學率作為基礎教育奮斗的目標,漠視學生道德的培養。高等教育重點抓學科建設,強調科研成果以及學生的就業率,忽視學生道德的發展。這也是現今小學欺凌現象、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繁爆發的原因之一,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成績,不顧學生品德的發展,搞錯了教育的方向。對學校教育而言,越是不能量化的軟指標,越是應該重點投入精力,學校教育首先是成人的教育,使人成為人,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其次關注的才是學生的成績等外在指標。

除此之外,學校德育的邊緣化還導致德育信度的降低。課堂上,教師還在墨守成規地講授課本,“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早已與整個時代脫節,這樣怎么不被時代拋棄?

2.3 學校德育的低效性

在現實的學校德育中,各部門雖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學校德育的收效仍不容樂觀。

在政治社會中,學校德育強調政治教育;在經濟社會中,學校教育強調德育的經濟價值;在文化社會中,學校德育強調文化功能。在學校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多的呈現為一種灌輸式、強制性的現象,沒有或未全面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忽視學生立場。在學校道德教育的評價機制方面,沒有針對學生特點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沿用老一套的評價模式,不能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認知,甚至違背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學校德育低效性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形式單一、道德體系不完善以及學校德育過程中“人的缺失”。為保證學校德育的實效性,應從道德教育的實質出發,探究學校道德教育的培養目標。

上述問題的存在,是由于學校德育在學生價值引導方面存在不足,在當今多元價值取向的社會中,如果沒有內在的道德觀、道德標準以及核心價值觀的支撐,勢必會帶來價值觀念的困惑,就像人工智能帶給人類的挑戰一樣。人一旦失去價值觀,就會隨波逐流,喪失對人性、對道德的追求。因此,正確的道德觀念及價值標準的確立,對學校德育、對學生而言,尤為重要。

3 學校德育追求的價值觀念

學校德育的外在化、邊緣化和低效性,使得學校德育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導向,以及在培養學生的價值標準與道德觀念方面發揮的作用。

3.1 學校德育:培養學生的德性

促進學生德性發展是學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學校德育不僅要培養道德的人,更著力培養具有道德發展潛力的人。

學校德育為什么要促進人的德性的發展,或者說德性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體現在哪?從理性上分析,國家需要道德,社會生活需要道德,個體生存更需要道德。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人對人、人對社會生活的一種認可和承諾,進而維系整個社會的生活,否則,人類的一切無法持續運轉下去。正如米爾恩所言:“沒有道德就不會有任何社會生活”。①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社會從國家誕生起,一直強調德的重要性。不同的歷史時期,德代表的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個階段都體現了德性對國家、社會、個人的重要性,這也是德性存在以及被需要的理由,也是現代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

學校德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學校德育在培養學生的德性、道德品質以及自我修養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 學校德育:引導學生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基于自身認知模式的思維取向,并對自身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與人自身的行為密切相關,影響人對事物的認識、理解,并調控自身行為。學生的成長需要進行價值觀的引導,這也是學校德育的目標之一,學校德育使學生順利完成人的社會化,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是為了提高道德修養,而教授則是為了提高智力。前者培養人們了解自己的責任,后者使人能夠盡其責任?!雹隈R志尼筆下的教育所指的就是當下的德育,教授就是指現今的智育。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可以歸結為:提高道德修養和了解自己的責任。學校德育的價值導向源自社會對主導的價值體系的需要和追求,源自現代社會充斥的多元價值。多元價值的存在使得社會變得豐富多彩,但我們必須確立一種主導的價值體系,而學校德育正是傳遞這一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學校德育對學生進行的價值觀的引導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告訴學生什么是應該追求的,哪些是不應該追求的,哪些又是當今社會所需要的,以此實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

學校道德教育的過程,就是在價值上對學生引導的過程,對學生發展方向的引導過程,是通過價值的方式,對德育對象發展方向的引導。

3.3 學校德育:賦予生命以意義

道德不是生命的全部,但道德是構建生命意義的方式之一。學校德育通過實現道德教育的內在和諧,從而激發生命的意義。

學校德育是為生命服務的,是對生命的一種“特殊關懷”,目的是使生命發出光彩。這種“特殊關懷”一方面表現在學校德育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呵護。另一方面,通過教育者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式去影響學生,對學生進行一種強烈的暗示和明示,孕育學生真愛生命的品質。需要注意的是,學校德育對學生生命的呵護不等同于對生命的放任,學校德育對學生也存在約束的含義。學校德育對學生生命采取的是一種合理的約束:一是學校德育作為一種生命呵護的方式,通過紀律與制度的方式,直接約束學生的行為;而是教育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學校德育的根本目標在于指導個體的生命獲得意義,在呵護學生生命的同時,也在激發學生的生命,創造生命的意義。

注釋

① [英]A.J.M.米爾恩.人的權力與人的多樣性.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43.

② [意]馬志尼.論人的責任.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116.

參考文獻

[1] 吳永和,劉博文等.構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態系統[J].遠程教育雜志,2017(5).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3篇

“好學校應該更加重視人的感受,關心學生的成長,關注教師的發展,關注校園里每一個人的幸福感。讓每一個孩子能在清晨醒來時,對即將開始的一天充滿期待和向往;讓每一個孩子結束一天的學習回家時,能對學校充滿留戀和不舍,讓每一個生命都在校園里開花?!边@是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科大附中”)王世東校長的筑夢自白和教育情懷,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價值追求。

在一個炎熱的午后,筆者一行走訪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解這所特色鮮明的學校后,力圖揭示在改革的浪潮中,科大附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辦學方式,如何進行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價值抉擇。

守正:

根植一方孕育夢想的沃土

科大附中的前身是北京鋼鐵學院附屬中學,創建于1960年,2013年3月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近年來,在海淀區工委、教委支持下,學校成為海淀教師進修學校和北京科技大學雙重對口支持單位,申請成為北京市“1+3”項目改革試點校,“落戶”北京市海淀教育新地圖。良好的機遇和高端資源的注入,激發了學校的內部發展潛力,使學校發展的影響力不斷提升,美譽度日漸提高。2015年,科大附中更是獲得了“全國文明單位”的榮譽,也是全國唯一一所獲此殊榮的中學。

這些成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更引人矚目的是科大附中這57年積淀下來的文化底蘊、辦學傳統和育人特色。守育人之正、守規律之正、守傳統之正、守責任之正,一代又一代科大附中人用這樣的堅守根植了一方孕育教育夢想的沃土。

1.守校園文化之正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標志,文化需要繼承才能鼎新,否則就會出現文化斷層。因此,王世東校長十分注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科大附中任職期間,始終將自己當作是學校幾十年長跑接力賽中的一名接棒人,堅持在文化傳承中守正。

走進科大附中,?;晔黝}雕塑、文化走廊和教學樓一樓的校史館給筆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這所學校的設計很獨特。這種獨特并非只是位置和建筑的獨特,而是一所規范、標準的學校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出的文化風格獨特。

王世東校長告訴筆者,科大附中的文化走廊是按專題設計的,主要包括校史文化展廳、美術、科技、信息、物理、化學、生物、人文走廊以及操場墻壁涂鴉等,各具特色、內容豐富。在物、化、生、技等學科特色專題走廊的櫥窗內,存放著跟學科相關各種標本、實驗模型等,便于學生隨時學習和觀察。在人文走廊,校訓中“明德至善”出處的原文被雕刻在顯著位置,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校訓的含義;君子六德“仁、義、禮、智、信、廉?!笔侨宋淖呃鹊闹餍?,是學校對師生明德篤行的引導。校史館位于教學樓一樓大廳,是新生入學要上的第一節校本課程,以此增進他們對學校發展的了解,直至促使其生成對學校的自豪感,激發他們起為學校爭光添彩的愿望。各個專題走廊,或是一場專題講座,或是一個勵志故事,或是一次社團活動,或是一場精彩演講。這種關聯學科、拓展前沿、強化體驗的空間設計,為學生創造了真實的學習情境和氛圍。

一所好的學校一定會有反映自己學校風格的特色,這就是其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有文化,也是最能證明學校自我存在和體現自我價值的??拼蟾街幸炎哌^半個多世紀的歷程,經歷了幾任校長,但以“明德至善,鼎新力行”一以貫之的文化和育人特色卻長久地保存下來,這也是其獨有的魅力之所在。

2.守辦學精神之正

教育需要堅守,但堅守不等于墨守成規、故步自封。在近幾年的課程改革中,科大附中不斷進行著突破和超越,但在王世東校長眼中,學校應該改變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不變的是學校教育特色和文化傳承。堅持學校的教育文化傳承,與時俱進,融于新課程的育人理念中,能更好地發揮發揮對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

“百煉成鋼,鑄就夢想”的學校精神是由北京鋼鐵學院附中學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凝練而成的。這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大附中人(鋼附人)滿懷教育理想,明德至善、授業解惑、殫精竭慮,將自己的青春韶華、全部才情、抱負無怨無悔地拋灑在這塊教育熱土上的真實寫照。正因為他們有著對教育理想的堅守,才有了今天科大附中“春風化雨育桃李三千”的辦學成就。

如今,令科大附中人引以為豪的“百煉成鋼,鑄就夢想”的學校精神,已成為學校深化新課程改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和源泉,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項活動中,煉就了師生不畏困難、頑強拼搏、實踐創新、愛潤心靈的精神品質。

吳遵民先生曾說:“讓我們牢記教育的使命與職責,牢記教育的原點基礎與終極價值:那就是生命?!钡拇_,對于科大附中而言,“改變”與“堅守”的把握,不僅是一種技巧,而且是一項科學的決策,而做出這項決策的標準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培養人、服務人、塑造人。

3.守教育規律之正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苯逃锹乃囆g,行在當下,利在長遠。因此,科大附中以“健博慧雅,學有所長;家國情懷,行有擔當”為育人目標,培養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終身發展能力。

為此,學校在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和認知水平,開展校本化的課程實踐研究,既注重學生成人成才,又注重學生健康成長。在教學質量上,科大附中既追求學生成績,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核心素養,加強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促進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在學習方式上,科大附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反思整理提供時間和拓展空間;在育人方式上,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潤心;建構德育課程體系,強化德育過程的實效性;制定并實施學生教育進階目標,用陪伴教育引導學生發展。同時,科大附中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委員會,將家長資源整合為學校的教育資源,邀請專家給家長進行相應的培訓,以做到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在傳統的以分數衡量學校好壞的評價機制下,科大附中并不是一所所謂的“一流”的學校,但從長遠的教育終極目標來看,卻算得上是一所適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快樂學習生活的學校。

鼎新:

撐起學生放飛夢想的藍天

古人云:“圣人常順時而動,智者必因機而發?!睂W校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守正不等于守成。因此,在守正根植夢想沃土的同時,科大附中還堅持在變革中出新。在教育教學中,貫徹新課程改革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研究,建構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為學生追夢、鑄夢和圓夢,撐起一片藍天。

1. 建設主動發展的協作團隊

借助海淀進修學校對口支持的教研專家力量,依托“中國好老師”項目,加大專業引領力量和科研提升能力的“落地”實踐研究,科大附中提出“對接學生有效學習,建構有次第的校本教研機制”教研策略,提升教師的學科核心素養和“以學定教”專業發展能力。

通過教研專家的專業引領,帶領教師進行深度研究。各個學科教研員深入對接學校教學實踐,走進課堂,診斷教學,開展課堂教學的深度研討活動。教研員從指導者變成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了教師的教研能力,改進了課堂教學,從而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優質學校教研成長的新模式。

科大附中還成立鼎新書院,通過校內名師領跑,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學校建立教研組長、骨干教師的發展機制,定時間、定地點、定專題開展教研活動,落實三個“帶動”責任:每學期組織開展一個專題研究,展示一節公開課,帶領一個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行動研究中,在教研共同體的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形成教研合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領學生前行的,而課題研究就是教師開闊“眼界”的“捷徑”,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就是培育教育思想的過程。因此,科大附中十分支持教師積極以課題研究為載體,深入進行教育理論學習。教師們先后參與了“深度學習”“高端備課”“項目學習”等重大課題,并以科研促教研開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動。

2.建構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育人的載體,課程有了特色,學校發展就有了特色??拼蟾街辛⒆憧萍妓囆g的課程特色,借力海淀區進修學校的專家力量和北京科技大學的雙重對口支持,依托“1+3”項目,全面梳理教學內容,整合課程資源,研發基礎、拓展和研究三級四類(人文課程、STEAM課程、體育與健康課程、綜合實踐課程)課程體系。打通學段,融合學科,開設跨學科的STEAM課程。

在四類課程的學習中,以人文課程引導學生涵養品性、明德篤行,實現價值引領;以STEAM課程使學生樂知融合、鼎新力行,培養學習和創新能力;以體育與健康促使身心和諧、健康成長,歷練健全人格;以綜合實踐課程培養學生投身實踐、關愛社會、勇于擔當的品質。

科大附中將教育教學活動統整在學校課程中,使課程更具有開放性、選擇性和生成性,提高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形成課程育人合力,引導學生樹立明德至善、知行合一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成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凸顯“價值引領人,科技塑造人,藝術陶冶人”的育人特色。

3.鼓勵學生自我管理

對于科大附中來說,好的教育顯然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外在的知識,而是不斷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讓他們自己去認知世界。為了鼓勵學生的主動發展,科大附中創設各種條件,堅持進行學生自我管理的探索。例如,學校樓道書吧里的很多圖書是由學生志愿者自主選購的。同時,為了更好地建設書吧,年級都有志愿者牽頭負責年級書吧的管理,同學們對書吧有什么建議、需求,可以直接向這些同學反映。

此外,科大附中在教育中不斷滲透“自我管理”的理念,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校持續推進生涯規劃教育,按照不同學段學生的發展需求,以北京市生涯規劃教材為載體,結合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了解社會,學會規劃;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走進社會,了解職業,學會選擇;組織主題教育活動和主題班會,堅定目標、奮勇拼搏、實現夢想。

自我管理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學生發揮自覺性和主動性的重要途徑。在科大附中,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由過去的被管理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實現自我成長,是王世東校長和教師們努力的方向。

力行:

拓展多維實踐學習的空間

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科大附中將課堂教學拓展和延伸到社會實踐中,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遷移知識、拓展思維、主動探究,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

1.在研學實踐中增長才干

科大附中通過制定研學社會考察的校本實施方案,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成長規律,設計了“行前教育引導課”“行中探究實踐課”和“行后研討總結課程”。

目前,科大附中已經開辟了山東曲阜泰安線、陜西西安線。行前,學校組織年級組,根據學科學習內容,建立跨學科的備課組,不同學科老師共同備課,加強跨學科融合,設計“研學考察課程手冊”,組織學生進行行前教育,使學生帶著探究的問題參加全程的實踐考察活動;在考察活動中,組織學生成立專題合作小組,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人文意境,體驗社會生活,研討歷史事件,體味文化精髓,引導學生依托專題開展合作交流活動??疾旎顒咏Y束回校后,組織學生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匯報研學考察成果。

正如王世東校長所說:“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現場是最好的教材,經歷是最好的成長?!笨拼蟾街泄膭顚W生走出校園,以祖國名勝古跡和壯美河山為素材,在實踐過程中,實現教育模式從知識傳授型向參與體驗型的轉變,培養了學生參與實踐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志愿服務活動中傳遞愛心

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夠使學生形成陽光心態和健康人格的教育,這是學生和諧發展、面對未來的基礎。在實踐中,王世東校長和教師們始終沒有忘記將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用自己的雙眼觀察世界,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能力服務社會。

隨著共享單車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科大附中路段,部分單車擺放無序,隨意停放,造成路段的環境相對雜亂,在學校的鼓勵下,科大附中的學生組成志愿服務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共享單車的清理和歸整。

每年9月,學校開展的圖書義賣活動,將善款換為“愛心包裹”,綿延傳遞到“北京7.21特大暴雨”災區、“大地之愛,母親水窖”甘肅貧困老區、京郊敬老院、福利院等。在交通路口,設立交通志愿先鋒崗,宣傳交通安全,組織行人過馬路。走進社區,慰問和服務空巢老人,送去愛心和溫暖。每學期在校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累積達1500人次,服務時間累積超過120小時。學校志愿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次被海淀區教育系統志愿者聯合會評為優秀志愿服務項目。

志愿活動是科大附中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之一,學校創設各種條件,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活動中,親身感知和體驗,使其心靈不斷成長、發展和完善。使學生在志愿奉獻中敞開“愛”的胸懷,學會“愛”的傳遞,享受“愛”的幸福。

從校內養成到校外實踐,科大附中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正以文化育人、環境育人、科學育人、藝術育人、實踐育人等更為多元化的方式,實現學生持續發展和自我價值的提升。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一句話:“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那么它就不能稱其為教育?!睙o疑,科大附中正一步一個腳印地證明“這里是成就人的地方”,證明其具有“引起人靈魂深處變革”的能力。

責任編輯:木子

shalee0307.li@gmail.com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設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藍圖,為職業院校的新一輪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但面對新機遇下的新要求,面對廣大家長、企業和社會的期盼,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小差距。作為職業技術院校的一名德育教師,要深刻地認識到德育教育對于職校學生的重要性,對于整個學院發展以致社會進步的重要性。

關鍵詞:德育教育;多元化;以人為本;特殊性

一、職校學生現狀分析

1.職校學校生源多樣化

主要來自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父母忙于賺錢而無暇顧及的孩子,以及已經在社會上工作幾年的社會人員。

2.職校學生心理狀況

職校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既要經歷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也要經歷心理發展的種種誘惑,特別是在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求職擇業以及成長、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和問題??傮w來說,作為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除了具有青春期心理上的一般表現外,在某些方面還有著更加突出的特點:一是成人感特別強烈;二是就業需要突出;三是成就事業的信心不強。

3.職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

職校生思想政治狀況其主流是好的,大多數同學愛黨、愛國的意識強烈,他們勇于參與公平競爭和敢于開拓創新,有較強的進取心和自信心,向往熱烈的生活和憧憬美好的未來。當然,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部分學生中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現在學生的價值觀更加突出“利益”二字,現代青少年更加注重實際利益,并把追求個人價值與社會奉獻統一起來,對奉獻與索取統一的要求更為實際。如下表所示:

在對生活和未來的影響因素中,雖然有不少學生把個人才智、良好教育、社會環境等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但也有不少人把金錢財富當作自己重要的人生影響因素,只有21%的人認為金錢財富在自己的生活中是不重要的因素。在社會習慣中,還有12%的學生具有不良的社會公德意識,還有少數人認為傳統道德對自己不起任何影響和作用。在最敬佩的人物中,明星達26%,而科學家僅占5%,英模占16%。在調查中還發現愛攀比、擺闊氣、追求時尚等已成為當今一些學生的通病。

二、職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及問題歸因分析

1.從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拓寬學生視野、活躍青年思想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所滋生的一些消極因素,以及不良思想文化、腐朽習氣的侵蝕,使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多元化,比吃、比穿、比花錢,致使一些學生“社會化”氣息特別濃厚。加上社會上某些人的認識偏差,“職高無用論”使他們厭學情緒普遍高漲。因此,如何教育好學生,使他們勤于事樂于學,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職業技術學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課題。

2.從家庭背景及家長教育來看

現在職校學生多為“90后”,獨生子女家庭多,家長對孩子嬌生慣養,加上隔代的溺愛,使孩子缺乏吃苦耐勞意識,經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這種又寵又慣的家庭教育方式給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

3.從學生自身狀況來看

來我們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大多數是考不上高中的。他們對于學習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覺得是一種負擔,來職業學校只是抱著混文憑、養身體的心態,從而對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出現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甚至打架斗毆、逃宿上網等情況。學生精神世界空虛,法律意識淡薄,這給職校的德育工作又增加了挑戰性,增強了緊迫感。

4.從德育自身的教育現實來看

學校的德育理論內容較為枯燥、形式單一,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達不到思想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做好職校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對策探討

認識矛盾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矛盾。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并在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創新職業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做出了明確的部署。為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職校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1.社會的角度

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

2.學校的角度

創新職業教育模式,進一步認識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應該充分認識到,今天的職校生就是未來國家的主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其在現階段的思想是否受到良好教育和正確引導,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健康成長,從長遠看,則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祖國未來。必須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切切實實擺在首位。

3.教師的角度

(1)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師自身修養。首先,教師自身應積極參加教師培訓工作,為自己“充電”?!皫煵桓?,弟子拙”,所以我們要多參加各類教研和培訓活動,從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從而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其次,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自身修養。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學宗旨,突出以德育人、以禮待人、以身示范。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笨鬃右云涓呱械膸煹潞妥吭降膶W識,被后人尊為“萬世師表”。教師不能忘記自己的責任,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更應該時刻加強道德修養,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2)堅持以人為本,做好感情投資和正面疏導工作。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德為先的德育發展觀。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就是以尊重學生、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出發點,真正體現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的德育活動。

(3)調整和擴充德育內容。教學要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從提高學生基本覺悟和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出發,堅持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為主線,針對當前學生實際發展需要,適時調整和補充教育內容,增加一些適合學生心理、生理和思想品德發展規律的內容、加強法制教育,樹立法制觀念、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比如,通過具體案例的講述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基本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自覺維護校園教學及生活秩序,杜絕校園暴力案件的發生;另外,還可以根據用人單位意見,職業道德教育就要相應增加或加強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團隊精神、創新意識、保守商業機密等內容。

四、加強職校德育教育的意義

學校構建和諧校園,是教育規律的體現,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當然,和諧校園的建設需要領導、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德育工作只是我們建設和諧校園中的一部分,但也是核心部分。德育課為智育和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動力,為學校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思想保證。成小事主要靠業務本領,成大事主要靠德行和綜合素質。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我們師生共同的努力,職校定能走出品德優秀、技能過硬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真正實現德技雙贏。

參考文獻:

[1]李紅,梁尚群,劉志愿.宜賓市商職校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調查報告.

[2]朱靜麗.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有效途徑研究.

[3]俞峰.淺談職業學校的德育教育.

[4]王東霞.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探究.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德育是教育學生的重要任務之一。良好的道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公平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小學階段是德育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的德育教育可以為小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小學教師應在教學中全面檢查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實效。本文通過對小學德育教學進行研究,試圖闡明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和積極研究。

關鍵詞:小學德育;培訓的及時性;詢問

農村小學道德教育所困擾的問題是道德教育的效率低下,這種效率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學校道德教育與我國現代化發展要求的不相容性。在農村小學教育中,教師的分配總是不合理的,并且存在著強調智慧和道德的問題。學校品德教育仍然是一項枯燥的課程。農村家庭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許多父母沒有精力照顧孩子,不得不上班謀生;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的學業成績很重要,沒有注意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們對價值觀念的取向也發生了變化。許多孩子受到社會的影響,追求太多的物質利益,而忽略了學生的精神追求。這是否可以提高農村學校德育的有效性,與德育的成敗有關。

在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加強學生的德育。特別是在德育相對薄弱的農村小學,其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伴隨著各種新舊觀念的出現,農村小學德育成為教育管理中的一個困難階段。因此,需要加強對農村小學德育管理對策的研究,勢在必行,仍然有著重大的實際意義。

一、我國小學德育工作效率低下的原因

(一)德育環境

關于我國小學生的思想素質教育,即人格的建立受環境的影響最大,而小學生的成長主要與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有關。學生將建立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根據經驗。如果學生參加社交活動,并且發現在接受積極的教育課程,與實際教育之間存在很大差異,那么這種情況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學生將發展出“雙重人格特質”,這對小學生的進一步學校道德教育具有影響。學校教育、社會和家庭教育目前具有相互消極的影響。結果,學校德育的及時性將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德育方法

教學需要科學方法的支持,方法的公平性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當前,我國小學道德教育的方法專斷、簡單、教育形式相對落后,嚴重影響了小學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德育教學中,有必要為小學生提供一些知識,但由于小學生年齡處于這一年齡,尚未建立自己的思想意識,因此需要進一步的理論發展和充實,知識學習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德育內容

目前,在我國大多數小學中,德育的內容更多以教師為導向,與這一年齡段兒童的思想觀念完全不一致,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之間沒有形成更好的聯系。從本質上講,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接近兒童的生活,教師創造的道德教育課程、教學環境與兒童的生活狀況完全不符。該課程完全不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水平和年齡特征。這不僅會傷害小學生,還會影響教育的及時性。同樣,道德教育的內容與現實社會和生活的現狀完全分開,對學生的學習提升沒有價值,最終將導致“低效的學習”等。此外,德育的內容不夠全面,缺乏一貫性和穩定性,因此初等教育的德育水平較低。

二、提高德育初等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一)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滿足學生合理的德育需要

學生是課堂道德教育活動的基礎和主題。只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提高課堂德育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開展德育活動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導地位,切實考慮學生的思想觀念,將學生的思想觀念納入德育課,使學生能夠滿足合理的德育需要,并能保持課堂的品質。因此,結合學生德育的基本需求,深入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金種子”工程,開展了“善意工作”和“星級認可”等活動。作為主持人,開展“成為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例如,如果您“幫助他人,做正確的事,誠實守信,熱愛您的工作,愛老和愛的親人”?!吧套u清單”就是總共六個清單,例如:仁慈、正義、誠實、尊敬和虔誠和其他類別。通過提供個人推薦、公共推薦和學校推薦,將學生推薦給該列表。通過這些活動,不僅鼓勵學生通過自身行為做好人和善行,表現出善行,而且還指示整個學校形成學習善行模式,并努力成為能夠滿足學生道德教育基本需求的善行模式的濃厚氛圍。

(二)重視德育教學的實用性

在學生的道德教育中,有必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發展。通過在日常教學中考慮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滲透更多的德育活動,以提高德育的實效。在德育實踐中,應始終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教育和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工作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和踐行善行的精神。加強德育建設,例如,定期組織學生去養老院,幫助老年人打掃衛生,與老年人互動,并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學生帶到研究基地參觀展覽或參觀歷史博物館等,不斷滲透學生愛國主義和德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也將使這樣的動手活動變得很有趣,學生將會更喜歡參加這些活動。

為了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小學教育必須以加強德育為重點,確保發展出更好的人才來促進社會發展。教育者需要充分認識小學生德育在未來教育中的重要性,根據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工具,提高經典德育活動的有效性,更好地支持小學學生每天學習、踐行,以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并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參考文獻:

[1]殷淑貴.小學德育實效性教學分析[J].教育藝術,2017(6).

[2]矯民峰.淺析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J].考試周刊,2017(6).

重慶市黔江區育才小學校 重慶 黔江 409000

德育模式探究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代,由于傳統價值取向弱化、社會輿論失范、學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失當等原因,中學生孝德缺失現象比較普遍存在。采取家庭社會參與、強化學校主導、引導學生自律的全方位教育,應是有益中學生孝德教育的實踐策略。

關鍵詞:中學生;孝德缺失;歸因;重建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厚的孝文化底蘊,孝構成了傳統倫理道德的起點和支柱,成為“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放之天下而皆準的“至德要道”。它所蘊涵的豐富教育意蘊使之成為我國傳統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在中華文明的進程和社會發展中曾起到過重要作用。在當代,繼承傳統孝文化的積極內涵,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孝德,對于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和諧社會構建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由奉養敬愛、孝順而諫發展而來的尊重和理解教育,由推愛及人、仁民愛物發展而來的感恩與責任教育,由珍愛身體、立身行道發展而來的生命與信念教育,構成了當代學生道德發展中極具價值的教育內容。但是,由于一系列復雜的原因,孝德在當代逐漸消解,在學校德育中也存在比較普遍的孝德缺失的現象,并由此引發許多負面問題。因此,以中學生孝德教育為切入點,探討中學生孝德缺失現象的深層原因,并重構孝德教育內容與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問題描述:中學生孝德缺失現象多層面透視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但在當代中學生群體中卻存在相當普遍的孝德缺失現象,孝德在作為國家未來希望的中學生中被逐漸淡忘和漠視,這已經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相當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孝德缺失主要體現為三個層面:

1.理性欠缺:孝道文化知識匱乏

由于家庭不重視孝倫理的傳承與孝悌氛圍的營造,學校不重視孝文化的教育與孝德的培養等原因,中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孝道知識與觀念,對于什么是孝、為什么要孝、如何盡孝道所知寥寥。有相當多的中學生甚至錯誤理解“孝”的內涵,存在一提到“孝”就認為是封建、復古、倒退的片面看法。2005年大連市老年學學會對全市近千名中學生進行的孝親敬老問卷調查顯示,中學生對孝道知識相當缺乏,有38%的小學生和31%的中學生從來沒有聽過任何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有些學生甚至把學雷鋒、做好事也當成是孝道。

2.情感欠缺:孝行情感體驗淡漠

當代中學生基本上都是90后出生的獨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失當、學校孝德教育缺位等原因,大多養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孝德情感淡薄。許多中學生認為,父母生養子女是天經地義的義務,自己接受照顧是理所當然的,在家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知道索取,全然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和勞累,缺乏感激之心和報恩意識。有些中學生虛榮心強,盲目攀比,享樂至上,穿名牌,講排場,花錢大手大腳,很少顧及家庭經濟條件,還常因自己一些要求得不到滿足而抱怨父母沒本事。一些中學生對父母不夠尊敬,不知道設身處地地考慮父母的感受和意見,稍有不如意就頂撞父母,對父母亂發脾氣,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給父母帶來心靈上的傷痛。有調查顯示,盡管96%的學生表示為古今孝子的事跡感動,但他們中卻有超過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很多學生對父母的工作和健康狀況知之甚少,很少和父母進行情感溝通和交流,很少主動了解父母的內心需要和煩惱,很少為父母分憂解難,忽視了對父母的精神關愛。

3.行為欠缺;孝德踐行習慣薄弱

孝德觀念的缺乏,孝情感體驗的貧乏,使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踐行孝德。表現之一是他們普遍缺乏做家務的習慣和主動精神。大部分中學生平時基本不做家務,甚至連洗碗擦桌、掃地拖地、鋪床疊被、收拾自己房間這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去做,而是由家長代勞。父母生病時,絕大多數中學生很少想到陪護父母,認為那是大人的事,自己的任務是學習。在一項調查中,父母生病時,不端水、不遞藥、不過問的小學生占50%;高三畢業班63%的學生把臟衣服扔給父母,還有個別人競讓父母端洗腳水。表現之二是尊老敬老意識淡薄,在社會公共場所對老幼等弱勢群體缺乏基本的關愛意識與照顧行為,在乘車時很多中學生不知道、不愿意給老人讓座,甚至還有與老人爭上車、搶座位的現象。表現之三是無視父母對自己的成就期待。有些學生不顧家長的感受,學習上不求進取,迷戀網絡游戲,經常與父母產生對立情緒,甚至負氣離家出走,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和父母的期待,讓父母生活奔波忙碌之余還要為孩子的學業和前程擔憂,缺少對父母的精神慰藉。還有些學生因早戀、學習或就業壓力大等挫折而出現動輒自殘、輕生、自殺的現象。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2009年公布了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在調查涉及的13個省約1.5萬名中學生中,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這種對自己生命的漠視和極端不負責的行為,給家人帶來刻骨銘心的痛苦,是對含辛茹苦養育自己的父母的最大不孝,對社會也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二、成因探究:中學生孝德缺失的多角度歸因分析

造成中學生孝德缺失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市場經濟沖擊中傳統價值取向弱化引發的價值錯位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工業文明特有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也隨之滋生,造成了人們對經濟利益的狂熱追逐,經濟利益的原則逐漸成為主導人們行為的標準,導致傳統重義輕利價值觀的錯位,引發人們的道德失衡,產生了重利賤義的價值觀。人們在處理自己與父母家人的關系時,往往也從功利主義出發,重利輕義,把自身利益擺在首位,首先考慮的是物質的追求和經濟利益的滿足,將道德原則置諸腦后,甚至連對父母的回報也要以能否獲取利益為條件,淡化了養親敬親的價值感、義務感,使當代孝道受到較大的沖擊。中學生的價值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大環境的負面影響,孝倫理道德逐漸淡化。

2教育模式改造中家庭與學校教育重構衍生的孝德缺位

從學校教育方面來看,由于我國現行教育體制尚未完成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學校在教學實踐中依然普遍存在德智失衡的偏頗,偏重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對全面素質的培養不夠;學校的道德教育目標與內容,更多的是偏向政治品質的造就,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無私奉獻等高層次的道德要求,忽視了對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等的培養,忽視了孝道對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功能和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據和倫理文化基礎,導致學生的基本道德修養欠缺。

在應試教育的強大語境下,我國家庭教育也日漸呈現出功利化趨勢,對學習成績過度關注,對人格成長過于忽視。似乎好成績代表著一切,看不到培養情感和責任對人生幸福的價值,無視為人處事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這

種重智輕德的功利主義做法無疑會造成孩子的道德缺失。另一方面,在“四二一”式現代家庭結構中,孩子自幼就受到來自祖輩和父輩的過多寵愛,對老人的關愛和孝敬相比之下被淡化了,出現了尊老不足、愛幼有余的現象,對子女產生了負面影響。而父母對于孩子的過分溺愛,也容易導致孩子的人格成長產生偏差,把父母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滋長了自我中心意識,逐漸消解了對父母的感恩和責任意識。

3.社會輿論失范和中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引致的角色混亂

我國古代社會,孝構成倫理道德規范的倫理和情感基礎,因而成為推行一系列倫理道德條目的邏輯起點,孝親敬長成為被普遍認可的民族文化性格,從心理機制上制約著每個人的道德行為。而在當代,孝親敬老的文化氛圍在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洪流中被湮沒,人們對長者的尊敬和崇拜意識漸趨微弱。孝越來越多地被看作家庭私德而不再具有普遍的社會約束力,法律對子女行孝基本上不再強制干預。社會輿論調節功能的失范使孝德的約束力漸弱,繼之而起的是種種不孝現象,如子女互相推諉,不奉養父母,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等,在全國各地尤其是農村地區時有發生。而在營造社會輿論中處于重要位置的文化傳媒,也不再以懲惡揚善為意旨,而是在功利主義的導向之下,為追求經濟效益而日漸步人媚俗化、趨利化誤區,逐漸遠離人類真善美的終極價值關懷,失去了教育的功能和道德教化價值,容易把中學生引入歧途,讓他們善惡不辨,美丑不分。因為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的成長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定型,在思想上還經常表現出不成熟性和矛盾性。他們已經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但自控能力相對較弱,按道德要求來規范自己行為的自覺性也比較差,面對各種復雜現象,往往不能正確地把握自己,從而迷失方向,造成觀念和行為上的差距,出現孝道失范的問題。

三、對策建議:中學生孝德教育的全方位實踐策略

1.家庭社會參與,營造濃厚的孝文化輿論氛圍

社會要著力創造孝親敬老的良好氛圍,形成以盡孝為榮、不盡孝為恥的輿論導向。政府應強化孝親敬老的宣傳教育,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樹立生活中的孝道典型、開展孝德評比活動等,在全社會營造孝親敬老的濃厚氛圍??赏ㄟ^政策法律手段對敬老養老的要求和措施進行必要的規范,并加大對不孝子孫的制裁力度,使孝親敬老成為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大對文化藝術傳媒作品的監管力度,確保其在青少年道德建設中發揮重要的正面教育功能,深入挖掘孝文化資源,倡導以家庭孝悌倫理為主題的藝術創作,使“孝”觀念通過網絡、熒屏、報刊等平臺進入千家萬戶,對社會成員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孝的意識和行為是從家庭中萌發的,兒童孝德的堵養一方面需要有家庭良好的“敬老孝親”、“父愛母慈”情感氛圍的滋養,家長自己必須以身作則,從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細節上孝敬老人,關愛他人,真正成為子女模仿的榜樣和典范。另一方面需要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走出重智輕德的誤區,樹立做人重于做事的觀念,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尤其是道德品質的形成與人格的完善。樹立愛孩子就要為他們負責的教育理念,不溺愛子女,而是愛之深、責之嚴,讓孩子通過參與家務勞動和家庭生活,體會父母的深愛厚恩,了解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學會為父母分憂解難,學會關心熱愛父母和他人,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與家人進行交流和溝通,培養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孝敬長輩的品質,養成孝敬父母、熱愛社會、珍惜生活的好習慣。

2.強化學校主導,構建完善的孝德教育網絡體系

首先,整合課程教學,加強孝德認知教育。發揮課堂教學尤其是德育課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擴充中學德育課程的內涵,把體現時代特征的新孝德充實進課程內容之中,使孝德成為中學生的必修課。同時,為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應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注重校本德育課程開發,推出一些以弘揚孝親敬老精神為特色的課程和教材,以豐富多樣、富有生活氣息的德育內容提高孝德教育效果。此外,也可以把《孝經》、《弟子規》、《論語》、《孟子》等列為學生的課外必讀書目并通過知識競賽等進行必要的考核。其他各門學科也應秉持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從學科的特點出發,充分挖掘學科專業知識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和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思想教育。

其次,利用各種渠道,加強孝德情感教育。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內在驅動力。因此,學校要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學生孝德教育,激發他們對父母的愛。其一,開展形式多樣的孝德主題教育活動??梢栽O計不同的教育主題,如傳統孝道的是與非、當代孝道的新內涵、我們該怎樣盡孝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動形式,如課堂討論、專題講座、主題班會、主題演講、公開辯論、知識競賽、公益簽名、孝道征文、社會調查等,多側面挖掘孝文化的豐富內涵,喚醒學生對父母的愛與感恩心責任心。其二,挖掘傳統節假日的文化元素進行孝德教育。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大多承載著施惠、感恩的元素。如清明節端午節包含著對先輩及先烈的追思懷念,重陽節包含著關愛和尊敬老人的文化元素,春節包含著期盼家庭團圓、人際和諧的民族心理;還有現代的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五一節都包含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的豐富內容。學校以這些節日為契機對學生廣泛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倡導學生給父母、老師、長輩寫信、打電話、發郵件賀卡等致以真誠的問候和感謝,或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愛老、敬老、侍老、助老”活動,到社區進行敬老愛老美德宣傳等,強化學生的孝親意識和敬老觀念,使學生從中學會感恩,學會關愛。

再次,協調各方力量,加強孝德環境教育建設。學生的成長需要家庭與學校的密切配合。學校應建立家校聯系機制,通過組織召開家長會、班主任家訪等,實現家?;?,向家長普及正確的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幫助家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全面了解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孝德與孝行表現,同時把學生在校的表現及時與家庭溝通。改革學生品德評價辦法,將孝道納入學生的操行評定系統,把學生的愛親敬老行為表現作為考核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據,以樹立學生的孝意識,強化其愛心和責任感。同時,建立教師的德育檔案,把孝德教育工作成績納入教師工作考核之中。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教育資源,營造全方位的校園道德教育環境,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響,形成淳厚的孝道品質。為此,學校要廣泛利用黑板報、校報、櫥窗、廣播、電視、校園網絡等校內媒體,加強孝道宣傳,弘揚孝道美德,注重發掘和宣傳生活中奉行孝道的典型人物和事跡,激發學生的感情共鳴,同時也要宣傳孝道缺失的嚴重后果,鞭撻不孝行為,以形成良好的孝德教育氛圍,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孝道品質。

3.引導學生自律,錘煉自覺的孝德踐行習慣

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睂W生是道德實踐的主體,加強孝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道德自覺與自律。我國傳統孝文化教育成功的秘訣之一就在于體現了由近及遠、由易而難、由家而國、由個人到社會的循序漸進的演繹和逐層遞進,從家庭生活中日常的“灑掃應對”、“晨省昏定”、“冬溫夏清”開始,在日常生活禮儀的具體細節中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實踐習慣。因此,對學生的孝道教育,僅有孝德的理論宣傳只是空洞的說教,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應重視日常養成教育和訓練。孝道的道德實踐活動要從細微處人手,在日常學習和生活細節中,通過點點滴滴的行動自覺感恩和回饋父母。如在家庭中關心尊敬父母、體貼照顧父母、學習之余多陪護父母,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多幫助父母做家務,幫父母做飯、洗衣、拖地,給父母洗一次腳、梳一次頭、剪一次指甲等;平時經常主動與父母溝通與交流思想,在一種充滿尊重又洋溢著平等的融洽氛圍中化解代際隔閡與矛盾,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的感受和意見。在學校中生活節儉,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積極參加勤工儉學活動,早日學會自立、自強;珍愛生命,珍惜光陰,自覺樹立為祖國效力、為人民服務和為父母增光的遠大理想,努力學習,尊師愛生,誠信做人,善待他人,關愛社會,砥礪品行,在學業與人格上不斷完善自己,自覺立身行道,建功立業,使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和榮耀,以切實行動加強孝道行為習慣的錘煉。

上一篇:鄉鎮醫院護理論文范文下一篇:芝麻出口貿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