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

2023-09-21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1篇

摘要:數字媒體作為一項實踐性比較強的復合型交叉學科,主要是借助于計算機技術實現的,其涉及了多個領域的知識體系,覆蓋面較廣,主要向社會輸出綜合素質比較高的實踐性技術型人才。就實際情況來看,其當下實踐課程體系已無法滿足培養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相應需求?,F階段,數字媒體專業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同時創新能力也不夠,基于此種現象,本文主要就當前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的不足之處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引發這一問題的原因,并結合實際提出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相應的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數字媒體;實踐教學

引言:

數字媒體作為科學與藝術的集中體現,強調了實踐與應用的重要性,要求其能夠為社會輸出具備科技能力與知識儲備,能夠借助于數字媒體創作工具進而完成設計創作任務或者項目的創新型復合人才。所以,要求人才培養目標包括具備數字媒體相應的觀念,同時需要有一定的實踐能力。新時代的當下,創新創業教育符合我國發展國情,各方面應當予以重視,也是數字媒體整體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項組成成分,對于數字媒體創意產業以及學生自身的發展均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

一、現行數字媒體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綜合性課程

現階段,針對實踐教學仍停留在以傳統形式的實驗教學為主的階段,只知道注重就基礎知識展開驗證性實驗,而相應的綜合創新型實驗相對比較少,甚至未設立項目實踐。此外,課程實驗綜合性比較差,大多數實驗均以獨立的形式錯在,內容結合性不高,致使學生難以將理論知識貫通,使得學生出現雖然學過此項致使,但難以應用到實際中的情況,與教學目的相悖。

(二)實踐課程課時不充足、設置不恰當

部分學校未單獨開設相應的實踐課程,多數情況下均是以理論教學為主,使得實踐教學課時不充足。規劃的實驗課時比較集中,未做到和理論教學進度相協調,致使知識體系缺失不全面,尚未形成比較健全的課程知識結構。

(三)傳統形式的實踐教學手段未能與實踐能力培 養協調發展

數字媒體專業最大的特征在于交叉學科,所涵蓋的知識范圍比較多,同時在具體的實踐階段中又需要多種知識門類的參與。傳統模式下的就一門課程相應理論知識設立實踐環節的教學手段,無法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其創新能力,阻礙了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合過程。

(四)未能依據社會所需設計實踐課程中的相應內容

課程設計作為實踐教學的關要環節之一,針對其的設計應當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F階段,某些學校忽視了課程設計這一環節,一般均在學校進行,往往付諸于形式,未能依據行業以及企業的具體需求展開設計,使得培養完成的學生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二、數字媒體創新創業相應的教育理念

(一)依托知識進行

信息時代的當下,知識能夠轉變勞動形式。由于數字媒體自身所具備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因此,學生不管是于理論基礎上,亦或是就創作實踐而言,均需要借助學科交叉的相應研究方式。數媒科目的建設需要體現文理結合,引導學生跨專業進行協作與溝通,借助于集合團隊智慧以及思想增強學生創新以及創業能力。以恰當的方式借助可利用的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教學之中。學生也可以跨院校選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通過對不同學科的研究獲取到更多有價值的知識與技能。

(二)以實踐為主導

實踐主導要求實踐活動當成是創新創業教育相應的衡量標準以及行為的主導,可以簡單理解為借助于針對創新創業實踐體系所進行的摸索與探究,促使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朝前發展。在這一階段中,課堂講授以及專家講座從側面推動創新創業能力相應的培養進程。但就數媒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而言,需要在理論傳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針對實踐能力的培養。許多時候,由于學生技術能力的不足、經驗能力的匱乏,使得具有創新的想法埋沒于現實。因此在實踐中需要樹立“做中學”的相應創新創業理念。此外,教學也不應當只限制在針對能力的學習以及掌握上,而應當注重應用“泛而精”的教育手段。

(三)促使體系優化

體系優化,可以簡單理解為:遵從一定的手段、程序以及原則,并在此基礎針對創新創業教育所涉及到的具體課程召開優化組合,目的在于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所制定的目標更加高效高質的完成。所以,針對其教學體系實現合理化優化能夠確保創新創業教育活動有條不紊的開展。數媒相應的教學體系需要側重于整合歸納課程中的有關力量,進而形成相應的課程合力。在分層次、分級別相應的課程體系中,需要確保各個小環節間均能夠協調進行,相輔相成。

三、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數媒專業相應實踐教學體系研究

(一)課堂教學需要注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數媒創新創業教育應當將側重點放于學生相應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做到能夠體現出其的主動性以及創新性。遵從于課堂教學模式的相應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生形成針對于創新創業相應的理論與知識結構。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內容上需要體現知識以及能力培養的調整與轉變,例如批準學生不受專業以及年級的限制自主選修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為其豐富自身知識創造良好的條件,使創新意識能夠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提升其創新能力。

(二)形成基于工作室制的相應實踐教學模式

工作室制突出強調了創新創業實踐,這一教學模式是由導師教授按照自身學術特長以及研究方向,結合實際情況所設立的有關于數媒的相應工作室。要求工作室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進行具體的創新創業實踐時需要通過項目設計以及案例分析進而形成比較全面科學的教學體系。應用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大幅度增強教師的積極性,也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樹立相應的創新創業意識,促使師生間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

(三)以項目為推動力,引導學生參與到科研活動之中

借助于有效的教學手段,積極鼓勵學生進行針對學術觀點以及角度觀念的辯論,比如討論式教學與分析式學習手段等。尋找明確數媒專業最近的市場發展走向,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其針對問題獨立分析以及解決的能力。促使學生參與到實際的科研項目之中,既能夠提升其借助于所學將問題加以有效解決的能力,同時能夠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激發其創造力。

(四)開展學術交流

通過聘請國內經驗比較豐富的專家與學者為數媒專業學生進行多種類型的講座,進而加深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此過程中,專家可以就某些新興產業相應的信息以及發展現狀展開介紹,并結合行業特色進行具體的技術分析,促使學生深入了解企業以及市場針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光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職業技術高等師范類院校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4,2404:46-51.

[2]牛建芳.面向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時代金融,2016,17:270-271.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2篇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目前我們國家高校中的一個新興專業,很多院校都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展開研究,從“技術-藝術”思維角度展開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角度,首先“技術-藝術”這一概念是對這一專業特點的集中概括,文章從這一概念出發從課程體系設計、知識結構設計、師資結構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體系幾個方面對“技術-藝術”的內涵給以分析,最后總結了“技術-藝術”培養體系針對性強、強調作品教學、強調主體幾個特點,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很強的參考意義。

1.背景研究

隨著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多媒體與虛擬現實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大學順應時代的發展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或數字媒體技術專業。2001年,中國傳媒大學招收了首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數字影視制作相關的方向)學生,并提出“以CG技術與藝術為核心,以寬帶互聯網絡為基礎,深入數字高清應用領域,進行以數字電影、數字電視、網絡多媒體藝術為主的數字藝術的探索與實踐”的專業定位,積極在數字媒體藝術這一領域進行理論和實踐探索,這標志著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真正開始。發展到現在中國傳媒大學終于形成了一種跨學科、跨媒體、科學與藝術與人文相融合綜合培養體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開設了數字媒體藝術或技術類專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的新專業,該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最突出的莫過于中國傳媒大學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人文為體、科技為用、藝術為法”上。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是融合了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計算機技術、數字通信和網絡技術等的交叉學科和技術領域。數字媒體技術是通過現代計算和通信手段,綜合處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變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種技術的專業。最突出的應該是全國首家開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浙江大學,其教學特色體現在專業原則上繼續實行基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即構建公共基礎教學、學科教學、專業教學三個逐層遞進、相互聯系的教學層次,每一個層次分別由教學平臺和教學模塊組成。教學平臺為必修教學環節,即公共基礎教學平臺、學科教學平臺和專業教學平臺。教學模塊為選修教學環節,即素質教育模塊、學科模塊、專業拓展模塊。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數字媒體藝術、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問題,以上中國傳媒大學和浙江大學只是其中兩個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認識現狀來說,都認為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藝術和技術綜合性的交叉性學科,都在培養體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藝術素質的培養,又要注重科學技術的運用,只是側重不同而已。渭南師范學院傳媒工程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從2008年開設以來,很早就提出了“技術-藝術”這一概念,并逐漸形成了“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

2.“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涵

2.1 “技術-藝術”思維

“技術-藝術”思維是“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它解決的是人才培養中的思維理念問題。該概念在《技術-藝術思維》[1]一書中有詳細的論述。從思維結構層面來說,“技術-藝術”思維一種將技術思維和藝術思維融為一體的復合型思維。對“技術-藝術”的理解有三個層次:第一,用技術做藝術。第二,用“技術-藝術”作為手段完成“藝術-設計-語言”三個方面的具體任務。第三,“技術-藝術”作為一種獨立的思維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術-藝術合力想問題、做事情,探索事物結構,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凹夹g-藝術”思維,為我們更有信心和能力進軍人類思維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

2.2.1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內涵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種將美術類專業培養手段與相關工學培養理念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我們數字媒體藝術、動畫、教育技術學等專業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種人才培養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具備“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創造能力。在對國家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服務方面,他們應該既是藝術創意設計家,又是能夠解決相關技術問題的藝術造型工程師。

2.2.2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構成

(1)課程體系設計

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課程體系是對其最直接的體現,課程體系設計是在培養目標定位的基礎上,設定學生在大學四年中課程結構,根據我們“技術-藝術”相統一,我們把課程分為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專業方向課、選修課四類,在這四個類型中,所有課程都按照課程類型被劃分到藝術類、技術類、“技術-藝術”類三種類型中。為了打破現在很多高校出現的教學極端技術化或極端藝術化現象,我們對學生四年來所學習的課程內在關系進行了研究,從中找出課程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讓不同的課程相互支持,互為依托。不僅在整個四年學習中,我們還在每學年、每學期的課程中找到關系,比如第四學期我們開設了非線性編輯課程,那么我們相應的會開設數字攝像、視聽語言等課程,再比如我們會把二維動畫基礎、網頁設計與制作、網絡動畫、網站形象策劃與包裝幾門有內在聯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課程安排在一學年中。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單獨的課程中實現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比如圖案設計,除了傳統的圖案設計技法外,我們要求教師必須把現代的數字技術和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用計算機技術創作圖案作品或把傳統的技法創作的作品做數字化處理。再比如圖像處理是一門技術類課程,但是我們要求教師要和學生藝術創作聯系起來教學,實現技術為藝術服務的思想。

(2)知識結構設計

知識結構設計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內在構成,他直接告訴了我們要培養什么養的人才,該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們培養“科學精神武裝頭腦、工科知識奠定基礎、藝術能力賦予創意、設計能力服務社會”的復合型人才這一目標,我們的知識結構中包括理論課、藝術類型課程、技術類型課程、“技術-藝術”類型課程、實踐類型課程五個層次。理論課程包括藝術概論、數字媒體藝術概論、“技術-藝術”思維等,讓學生對數字媒體藝術領域有一個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數字藝術創作規律和思想基礎。藝術類型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色彩、速寫之類,用以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及設計能力;技術類型的課程包括圖像處理、二維動畫基礎、三維動畫基礎、非線性編輯、網頁設計與制作等,主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術應用,儲備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能;“技術-藝術”類型課程包括網絡動畫、網站形象策劃與包裝、數字插畫、數字影視特效、UI設計等,主要是培養學生以一定的藝術素養為基礎,用現代的數字技術來創作的能力;實踐類型課程包括寫生、采風、數字攝像、畢業設計創作等,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團隊協作的能力。

(3)師資結構建設

師資結構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支撐,是專業發展和教學工作的核心。師資隊伍的機構對專業的培養體系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直接影響。沒有合理的教師隊伍組成,該體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這里的師資結構指的是在“技術-藝術”教學體系中從事教學工作教師數量、知識能力構成、學歷職稱構成等。教師可以包括專業教學中在編的具有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的全部工作人員,也包括外聘的教師。根據高等院校藝術類及理工科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專業人才的培養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原則,根據我們“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學術工程統一的建設思想的要求,構建一支整體素質高、專業結構構成合理、業務過硬、具有創新精神的師資隊伍,是該人才培養體系自身發展的需要。

同時我們必須提升我們培養體系的“技術-藝術”能力,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培養教師學習研究一般的“技術-藝術”理論,進行相關的實踐,并將一般理論具體應用于自己的學科教學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適合“技術-藝術”教學的師資結構,探索師資力量的恰當融合。

在師資結構中首先是教師數量,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計劃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須配備專業教室。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以1:14為宜。其中生師比=普通本科學生總數/教師總數,教師總數=專職教師數+兼職教師數/2。其次是學歷和職稱結構,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學位)和講師以上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的比例不低于80%。設有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研室,形成教學科研梯隊,可以開展相應的教學科研活動和創作活動,有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識結構,教師隊伍中藝術型、技術型、“技術-藝術”復合型教師的比例要合適,達到1:1:2比較適宜。

(4)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建設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運行的有力保障。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有很多教學任務的完成需要實驗室的支持。對于實驗室建設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指的是實驗室的基礎建設,比如實驗設備、儀器、實驗場所等,軟件指的是學生進行“技術-藝術”創造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一般情況下學生所學的技術應該處于該技術前沿領域。

(5)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最終實踐成果的體現。這里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技術-藝術”作品教學,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以比賽、項目研究、學生素質拓展等為平臺的綜合實踐。系統開展和研究學生就業教育,使學生真正成為“有素質、有作品的人才”。

所謂“技術-藝術”作品教學指的是以“技術-藝術”思維主要特征,在教學中把學生的藝術作品創作和現代技術手段應用完美結合起來,以作品創作為驅動,提高學生藝術創作的能力、完善學生技術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手段。對于作品教學我們分為這么幾個階段,典型模仿階段、類型定位階段、獨立創作階段、作品展示交流階段、參賽階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針對某種技術運用、某種效果表現、某種藝術風格展示而進行的學習階段,和謝赫六法論中的“傳移模寫”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寫的對象改變了,摹寫的方式不同了。類型定位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在大量“技術-藝術”作品學習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風格類型而加以學習和研究,然后以這種風格類型為主開始自己的“技術-藝術”作品創作。每個階段完成我們都會舉辦相關的展覽供老師、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然后會把優秀的作品拿出去參加比賽,以期獲得更廣泛的影響。

學校和企業相結合的教學實踐模式指的是“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教學不應閉門造車,應該把學校教育和企業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行業運作模式、專業發展狀況、作品創作要求等,以便學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和專業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工程中,“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會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種各樣的平臺和機會。以比賽、項目研究、學生素質拓展等為內容作品教學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2.3 “技術-藝術”培養體系的特點

首先,“技術-藝術”培養體系是針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自身特點提出來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最大的特點就學科的綜合性,它是美術學、藝術學、工學、傳播學、心理學等交叉而成的一門專業,其中既有感性思維為主的美術學等藝術類課程,又有以理性思維為主的工學的技術類課程,而以“技術-藝術”思維為主的這種培養體系就是針對這種交叉學科特點而設的;

其次,“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強調以作品教學為驅動,來提高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藝術表達能力,技術運用能力等,具有很強的實踐教學特點。我們知道實踐教學是鞏固藝術理論、提高技術應用和加深對技術-藝術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是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方法和提高動手能力的重要平臺。這種強調作品的教學特點主要體現在對資源的混合上,這種混合體現在教師類型的混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混合、教室與實驗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專業教師與實踐指導教師、教室與實驗室的界限,打破原來按學科設置教室、實驗室的傳統布局,對實踐教學設施進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學為契機的體系改革。

第三,“技術-藝術”培養體系具有強調主體性特點。這里的主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教師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教學體系的主要實踐者,教師的主體主要體現在教師對“技術-藝術”思維的了解和踐行,體現在教師對課堂的組織、安排、對新技術的學習、對藝術現象的評價、對學生“技術-藝術”創作的指導等。二是學生主體。學生在“技術-藝術”培養體系中培養目標的完成是教師教學的最終體現,在學習和訓練的基礎上,發揮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自身的藝術風格,技術特點,創作類型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總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順應時代發展而生的新專業,也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專業,對該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在分析專業特點基礎上,根據我們的培養目標,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等綜合考慮,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養方法.“技術-藝術”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套還在不斷完善的教育教學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變化,它也會不斷更新其內容,以適應不同的情況。

參考文獻

[1] 楊崗,羅維亮. 技術-藝術思維[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

[2] 羅維亮,馮文博,等. 圖像處理中的技術-藝術思[J]. 上海藝術家,2009(5).

(作者單位:渭南師范學院陜西渭南714000)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3篇

一、國內外數字媒體發展現狀

(一) 歐美發達國家數字媒體專業發展現狀

國外數字媒體產業發展迅速, 大量資本聚集到數字媒體產業, 2014年迪斯尼以5億美元收購業界領先的在線媒體內容提供商MakerStudios, 微軟宣布以25億美元收購瑞典沙盒游戲Minecraft, 蘋果以接近3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聲樂設備品牌Beats, 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虛擬現實公司OculusVR, 僅這幾項交易的總額已經接近100億美元[2]。

美國是數字媒體技術起源與發展的重要代表。俄亥俄州立大學為學生開設有計算機圖形史、數字攝影、音樂多媒體、連續動畫、三維虛擬環境、數字媒體生產與合成等理論、實踐課程。紐約大學設立數字媒體中心, 引導學生開發新的媒體形式, 提供大量科研和實踐的機會, 強調實驗與動手能力。英國是最早開辦數字媒體專業的國家之一, 強調新媒體與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教育工作, 以互聯網為基礎, 以數字化技術、多媒體技術為重心, 實現了教育與媒體產業良性互動, 形成了完備成熟的學科體系[3]。

(二) 國內高校數字媒體專業發展狀況

國內數字媒體產業雖起步晚, 但近幾年文化創意、影視娛樂、互聯網廣告、游戲、虛擬現實等產業緊緊把握時機, 實現了爆發式的增長[4]。

國內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是基于數字媒體產業的衍生, 早期的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多是通過社會培訓機構和職業技術院校的培養。隨著“創意產業”概念的提出, 最為典型的產業形態的數字創意產業得到了國家的重視[5], 也吸引了某些高校的戰略型眼光。國內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于2000年在中國傳媒大學開設, 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于2004年由浙江大學首次開設, 到目前為止, 數字媒體專業辦學高校達280余家, 申辦相近或相似的專業名稱有數字媒體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網絡新媒體等, 教學均內容涉及平面設計、動畫、三維設計、游戲設計、數碼影像、視覺傳達、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數字圖像、虛擬現實等。根據教育部公布數據統計, 在2013-2015三年中, 教育部同意新增的1885、1861、2230個專業目錄, 報數字媒體技術 (含藝術) 專業的高校就分別有54、54、66所, 位居前列, 這反映出國內高校申辦該專業的意愿保持穩定增長。

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目前, 我國約有140多所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開辦數字媒體技術本科專業, 其中大多數是近10年開辦的。由于國內東西部地區教育資源不平衡, 不同高校人財物力水平差異很大, 加之新辦院校缺乏充分準備和必要條件, 致使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的目標與定位不準確、特色不鮮明、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社會需要, 同時,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意識與水平較弱、行業應用跟蹤不夠和辦學模式囿于傳統老套, 人才培養結構和培養模式同產業發展實際、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 辦學封閉化傾向突出[7], 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 師資隊伍建設與現實需求契合度低

在學歷結構指標上, 地方高校研究生學歷師資所占比率近年來有所提高, 但相對全國211、985, 以及中東部發達地區高校而言, 學歷、職稱上都存在較大差距。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 2013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學歷教師占比為64.4%, 博士學歷占比為20%, 實事上多數地方高校低于這一比例。除此這外, 從事基礎理論教學科研人數也遠多于應用技術型師資, 目前, 國家碩士、博士層次教育, 多數重在理論探索與創新研究上, 重心不在職業技術技能上。據調查, 高校教師中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碩士人數是從事應用技術推廣人數的3倍, 在博士層次, 這一比例將擴大到10倍。

(二) 辦學目標定位不清晰體系設置混雜

部分學校在制定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培養目標時, 使用“高級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等模糊的人才培養定位[9], 由于準備不充分, 部分課程設置受限于學?,F有師資及軟、硬件條件, 有的專業核心課長時間無法開設, 或設計的實驗、項目數量不夠、標準較低。另據對西部部分高校數字媒體專業辦學情況調查可得, 數字媒體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 體現在核心課程群設置混雜、課程板塊聯系松散、體系邏輯混亂等, 反映出部分高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辦學存在定位不清、思路不明的問題。

(三) 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缺少行業企業參與

部分高校對數字媒體這一新興專業重視程度不夠, 缺乏充分的專業整體規劃和論證, 對社會現實需求缺乏了解, 課程設置自我臆斷, 有的更是抄襲他校, 少有與地方行業、企業進行探討, 不能充分吸納他們的真實意見, 即使簽訂的校地合作也多停留在框架、戰略協議上, 大學高年級實踐實訓環節, 得不到企業一線有經驗的專家指導, 缺少與行業企業的漸進性、實質性的合作。

三、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需求

(一) 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數字媒體技術基礎理論, 熟悉數字媒體設計流程, 掌握數字媒體設計和制作的相關技術, 具有從事數字媒體設計、應用、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可從事黨政機關、新聞媒體、出版、教育培訓、IT及咨詢相關等領域工作, 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 培養內容

(1)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要具備比較全面的公共素養能力。利用通識教育加強公共基礎課程內容的互補和滲透, 培養學生政治思想情操、人文藝術修養、職業道路規劃等公共素養和團結協作、人際交流、自我學習、信息處理等通用能力。

(2)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要寬廣的專業基礎知識。堅定學生專業思想, 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 培養學生對專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歷史、專業理論基礎、專業框架結構、專業應用前景的認識, 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 為專業學習的深入與拓展打下基礎。

(3)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要扎實的專業應用技能。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 理解媒體設計運作理論, 掌握數字媒體設計軟件應用, 熟練應用設計技術開展平面、動畫、音視頻、VR內容的設計與優化, 并滿足崗位工作需求。

四、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當前, IT界個位數納米級芯片、5G移動通信、量子通訊等領域前所未有的技術革新加速了數字化時代的到來, 因此, 高清數字電影、電視、音樂、游戲、教育、廣告等等, 凡需要信息傳遞的行業發展, 無不亟待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加盟, 也盼望高校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數字媒體專業人才。

(一) 數字媒體專業課程總體結構

數字媒體是設計創意、視聽覺藝術、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藝術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學科, 既具寬口徑的專業知識需求, 又具有應用面廣、技術種類多、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國內外數字媒體專業培養方案在一定程序上綜合了數字媒體技術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共性, 一般包含計算機技術、藝術學、媒體傳播三方面內容, 組合框架如圖1所示。

(二) 課程體系設計應遵循開放合作原則

目前, 數字媒體技術成了高清電影電視、網絡游戲、數字動畫、虛擬現實、網絡出版等數媒產業的技術基礎, 數字媒體技術在產業發展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一要規范學科課程、學時結構, 避免過去根據現有師資條件“量體裁衣”式安排教學, 確保學生在理論基礎、技術掌握、實踐實訓都能得到足夠的訓練。二是課程體系積極推行基于實際應用的案例式、項目驅動式教學, 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敏銳捕捉國際國內數字媒體技術、產業發展新形勢的能力。第三, 建立校企開放合作辦學模式, 根據產業需求和職業標準設置課程內容, 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全對接的培養實施方案[10]。因為,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得由用人單位說了算, 應立足于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第四, 引入國內外數字媒體專業聯合培養機制[11], 適當地引進國外先進課程教學, 或聘請一線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教學, 重在培養學生國際視野和實踐創新能力。

(三) 課程體系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

據此, 我們將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分為4個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專業教育模塊、創新教育模塊、集中實踐模塊。專業教育模塊細分為專業主干、專業方向和專業任選課程, 學分總比例為58.34%, 提升集中實踐環節學分比重, 增設課程群、跨年度的綜合實驗, 允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特長參與項目, 部分項目綜合實踐需通過企業一線實踐平臺實現, 進一步完善實踐教育體系。

五、結束語

由于自身辦學具體情況不一樣, 不同高校的辦學水平、師資隊伍、實驗條件、建材建設多方面也會存在差異,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也各不相同, 但相同之處在于為社會培養掌握計算機科學、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學科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雖然經過前幾年的教學研究, 在借鑒國內其他高校專業開辦經驗基礎上, 學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及實踐效果得到了同行的認同, 取得了部分成績, 但隨著數字媒體技術快速的發展, 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動態調整, 這一因素決定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

摘要:在當前地方普通高校應用轉型背景中, 數字媒體技術作為新興的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型專業, 其課程體系建設應在強調師資隊伍建設基礎上, 強化專業能力課程體系建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中面對高校的轉型發展, 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歷程和面臨機遇, 在分析同類高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基礎上, 重點在專業科學定位、課程體系設計原則、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為專業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借鑒。

關鍵詞:數字媒體,課程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 陳鋒.引導部分本科高校轉型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 2014 (12) :16-20.

[2] http://www.199it.com/archives/319438.html.2015年數字媒體產業展望.2015.1.6.

[3] www.pwccn.com普華永道《2015-2019年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

[4] 宮凡迪.北京高校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教育現狀實證研究[J].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12 (4) :134-218.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4篇

目前各城市建設都處于深化階段, 對于數字媒體行業而言, 越來越需要該專業的技能型人才。因此, 在數字媒體教學時, 高校要開展協同育人機制, 加強與企業間的密切聯系, 了解行業相關需求, 調整教學計劃以及教學模式。認識到協同育人機制所起到的作用, 確保校內教學內容可以與行業崗位有效對接, 避免學生進入崗位后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學習數字媒體方面的技能, 使得學生信心受到一定打擊。

二、目前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一) 課程目標缺乏明確性

目前教師在對數字媒體技術學生進行教學時, 在認知方面有一定偏差。有的教師按照傳統理論教學方式進行課堂教學, 缺乏實踐操作, 使得學生不能根據理論知識進行合理操作, 實踐水平不高。與其他文科教育相比, 數字媒體技術有著很強的技術性, 只有學生利用電腦對一些軟件進行操作, 才能了解其使用方法, 制作出完整的數字技術作品。但在教學時, 教師往往缺乏清晰地課程目標, 沒有對該課程重點進行明確, 不僅降低了學生對數字媒體的學習熱情, 還與高職教育目標相違背。另外, 在教學時, 如果教師過于苛責學生技術水平, 沒有及時指出學生作品的不完善之處, 一味地批評學生, 很容易使數媒專業學生具有抵觸心理[1]。不能認識到數字媒體技術對于企業發展、社會進步起到的作用, 也就偏離了數字媒體技術課程原有的價值。

(二) 課程定位不夠清晰

在平時教學時, 必須對課程定位進行明確, 就數字媒體專業而言, 其定位應該把握好數字媒體這一特點, 本專業教育最為主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夠成為數字媒體領域的技術人才。數字媒體人才應該是可以全方位發展的, 所以, 在課堂上, 教師不僅要講解數字媒體理論知識, 還要操作相關軟件, 讓學生具有較強的操作技能, 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對于人才的各項要求。但以現有情況分析, 大多數教師都存在課程定位不夠明確這一現象, 這與教師缺乏清晰教學目標有著一定關系, 在數字媒體教學期間, 有的教師根據學校教學計劃來設置課程, 沒有對學生就業以及本專業特點進行考慮, 使得整個數字媒體教學只停留于表面, 沒有對實踐技能進行深入挖掘, 導致學生實踐素養偏低。

三、影響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的相關因素

教師在對數字媒體專業進行教學時, 會受到眾多因素所影響, 使得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具體包括:其一, 學生認知水平。每個學生在對數字媒體認知方面不同, 使得學習效果有著一定差異, 在教學時, 如果教師缺少對學生差異化的考慮, 很可能會忽視一些學生學習情況[2], 不能及時了解其對于相關技術的困惑之處, 降低教學效果。與初中生不同, 高職學生思想開始完善, 在遇到問題時, 會獨立進行思考, 但如果學生存在困惑, 沒有向教師求助, 不僅會浪費無用的時間, 還會降低學生對數字媒體的學習信心, 不利于數字媒體教育活動的開展, 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個人學習情況給予一定關注。其二, 教師教學觀念。在實行數字媒體教育時, 有的教師受之前的教學習慣影響, 只關注課本內容, 沒有對實踐教學活動給予重視, 導致學生實踐技術水平不高。數字媒體專業自身實踐性較強, 需要學生在實訓中有效操作, 這樣才能提高技術能力, 但教師安排實踐課時較少, 不能滿足學生實踐內在需求, 使得學生能動性逐漸降低, 不利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

四、高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分析

(一) 以職業發展需求為主要目標

在新時期, 市場行業越來越細化, 因此, 在教學時, 教師必須重視職業發展需求, 把協同育人機制落到實處, 與企業合作, 明確企業用人相關要求, 這樣既可以使數字媒體教學具有很明顯的針對性[3], 還能對重點人才進行有效培養。在吸引較多現代企業關注的同時, 一方面能夠提高學校形象,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企業出現數字媒體人才短缺, 從而實現雙贏。在實際教學時, 教師不僅要介紹一些數字媒體的重難點, 向學生演示操作過程, 還要對學生創新意識進行有效培養, 使其具有審美以及判斷能力。在對協同育人機制進行實施時, 教師要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 這樣才能與數字媒體行業進行精準對接, 防止出現教學資源浪費, 不能為數字媒體行業培養出相匹配的人才。另外, 高校要對實訓室進行大力建設, 讓學生可以在實訓中進行操作, 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 從而完善學生對數字媒體的整體認知。

(二) 開展實訓教學

數字媒體屬于一種復合型產業, 涉及很多產業內容, 如文化產業, 當然數字技術是最重要的內容。對于該專業學生而言, 不僅要掌握計算機知識, 還要對藝術設計有所了解, 這樣才能達到企業相關要求。因此, 在開展數字媒體教學活動時, 教師要重視實訓教學, 為學生提供實訓平臺。在傳統教學中, 實訓平臺需要高校自己搭建, 會花費很多資金, 但通過校企協同育人這一機制, 可以有效改變這一現象, 學生能夠到企業進行實訓, 一方面企業中有充分的資源, 以便于學生實操, 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職場環境[4], 為以后步入職場打下基礎。實踐性是數字媒體教學不可缺少的要素, 所以開展實踐教學時, 要讓學生參與項目設計, 對整個技術流程有所把握, 當理論知識講解結束后, 教師可以設置實訓內容, 為學生安排一個實訓任務, 在實訓任務中會包含學生之前學過的數字技術理論知識。如此, 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數字技術知識的復習, 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技術水平。

(三)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不僅是要加強學生與企業間的聯系, 還需要教師到需要合作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 了解實習單位情況, 對于人才要求有所掌握, 這樣教師回到學校后, 能夠調整教學計劃, 增強數字媒體整個教學活動的針對性。

因此, 教師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訓教學時, 如果發現某些學生出現問題, 教師要進行有效引導, 使學生能夠走出學習困惑[5], 從而對實踐活動進行深入探究。

在校企協同育人背景下, 實踐活動價值得以彰顯, 師生關系發生很大轉變, 學生成為實踐教學的主體, 學生通過實踐活動, 從中學習知識, 這個過程具有主動性, 對于培養學生主觀能力有著積極意義。有的教學內容難度比較大, 通過實踐活動可以降低數字媒體教學難度, 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就能完全消化數字媒體知識, 因此, 教師要端正態度, 做好引導者這一角色[6], 提高實踐活動教學效率。

另外, 教師要對實踐活動氛圍進行有效營造, 為學生創造相對輕松的氛圍, 確保學生全都能參與其中, 一般情況下, 數字媒體教學主要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內容, 教師能夠對其進行合理安排, 使其相互配合, 例如, 在實踐教學時, 可以讓學生加入項目活動中, 教師參照教學計劃為學生安排一個項目, 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與同學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 以此增強學生對重要知識的學習。當然, 在這個過程中, 企業要進行有效配合, 起到協同育人的有效作用, 為學生創設一個比較良好的育人環境。

五、結語

校企合作育人已經成為現代高職院校發展必然趨勢, 通過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有機整合雙方資源, 在發揮資源價值的同時, 能夠為學生創設實訓場所, 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有著過硬的專業技能, 成為數字媒體領域高素質人才。

摘要:近幾年,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地發展, 使得數字媒體技術日益完善, 在很多企業以及傳媒領域中數字媒體都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對于數字媒體技術人才需求也在與日增強。因此, 高職學校在培養該專業人才時, 應該采取校企協同這一育人機制, 與企業相互合作, 共同完成育人這一目標, 這樣既可以確保學生就業率, 避免人才流失, 還能為企業提供所需的人才, 實現互利共贏。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 王師琪.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 2018 (10) :21-24.

[2] 趙慧勤, 陳曉慧.產教融合理念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多元協同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學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8 (36) :6-8.

[3] 朱文章, 葛曉宏, 陳克忠, 董立平, 廖文婕.育人為本協同創新培養親產業應用技術型人才[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14 (3) :13-17.

[4] 盧琦.淺談中職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J].科技視界, 2017 (9) :197.

[5] 黃德群.新工科人才協同培養模式與機制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 2018 (5) :18-21.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5篇

一、傳統文化教學實踐與研究

中國傳統文化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載體, 有助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修養, 形成歷史使命感和責任心, 其內容包括中國哲學精神、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文化、中國宗教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等等。知識的呈現方式關乎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通過怎樣的途徑實現科學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提煉傳統文化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感悟, 是教學改革研究中不容忽視的部分[1]。從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來看, 學生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熟知度不高, 對自己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認識較為模糊, 體現在對傳統文化課程提不起興趣, 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由專職手藝人或技術人員來完成[2]。傳統文化課程如果僅僅停留在理論闡述層面, 雖能使學生們對專題內容形成一個廣泛的淺表理解, 在推廣和創新應用中卻顯得后繼力不足。為提升傳統文化課程的教學實效, 需要針對專業人才培養的特定問題制定課程內容、設計知識的運用環境, 為傳統文化課程的組織形式探索新的道路[3]。挖掘傳統文化課程與專業特色之間的聯系, 為學生“量身定制”課程內容, 將傳統文化的優秀價值融入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 才能使文化產生自己的生存土壤, 實現長足發展。

二、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背景下的文化與設計課程

作為新興理工類專業,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理應走出“唯技術論”, 在傳授技術理論知識、訓練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應訓練文化解讀能力和設計思維能力, 避免與計算機大類專業同質化, 培養出具有策劃和完成創意工程項目的特色人才。而就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 目前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仍存在一定的難度。一方面, 由于專業面向理工類招生, 固有的評價體系模式使學生們形成注重硬實力、輕視軟實力的偏見。學生們面對專業開設的技術類課程能夠得心應手, 很好地適應以評分為主的課程評價體系, 在評分反饋和自我修正之中取得進步、收獲成就感;面對藝術設計類課程以評估為主的課程評價體系則感到迷茫——苦思冥想的方案得到的評價似乎不如靈感突發的方案, 反復的投入和收獲不成正比使他們產生設計才能源自天賦的想法, 忽視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積累和情感陶冶, 對設計類課程不夠重視。另一方面, 項目實現層壓力較大, 與此同時專業的綜合評價體系重點也放在實現層, 使得學生們產生憊懶情緒, 認為自己只需要做出能夠實現功能的產品即可, 創意設計方面工作可有可無, 演變為“技術偏科”。

在這樣的背景特征下,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傳統文化課程適宜與設計熏陶結合起來, 一則以優秀文化創意設計案例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二則分析設計案例中的技術背景與專業基礎課程之間的聯系, 使學生們有能夠參與文化傳承工作的使命感, 提升自己在傳承與創新項目中貢獻力量的信心。

三、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傳統文化課程實踐路徑探究

本文所探究的數字媒體技術特色傳統文化課程, 其內容分傳承和創新兩大部分。傳承部分主要包括中國傳統文化解讀和文化傳承項目中數字媒體技術背景分析;創新部分則包括傳統文化融入數字媒體設計的案例分析和課程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解讀部分包含有文化的定義、產生、發展歷程梳理課, 哲學、宗教、史學、教育等專題課;于此理論授課的過程中穿插其他部分的內容, 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進行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創作, 對傳統文化資源做應用創新的提升。

下面從傳統文化中生活習俗的現代詮釋方面進行探討, 活習俗可分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多個專題, 與網站、移動應用的內容架構融合, 探索傳統文化的新時代詮釋, 實現傳統文化生活化。以茶文化為例, 我國古有亂世飲酒、盛世品茶之說, 茶類、茶具、茶藝、茶道體現了從物質文化層面到精神文化層面的豐富內涵。一方面可在消費平臺和點餐系統的內容架構中, 使學生明辨茶的分類原則, 明確窨花茶、拌花茶、“非茶之茶”的概念, 從而在自己的項目作品中科學地推廣茶文化知識;同時啟示學生深度挖掘茶味精髓和文化趣談, 在消費體驗的設計中體現獨特的樂趣。另一方面可在交流和展示平臺的功能設計中, 以鑒定、制法、品法三個基礎系統的開發來探討多媒體結合的呈現方案及其效果, 從實現成本、平臺體驗效果等方面評估各種呈現方案;在創新設計環節, 引導學生從大眾興趣的培養、學藝系統的開發等方面探討傳統技藝的傳承問題。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探討, 力圖培養學生兼顧文化傳播功能和系統可用性的意識, 促進產學研結合成果的誕生。

四、結語

本文從傳統文化中生活習俗的現代詮釋方面出發, 結合核心課程的應用拓展、內容策劃的融合方式、實踐項目的創新方向, 探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傳統文化課程實踐的路徑。通過專業特色教學, 力圖在增強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上, 培養學生一定的設計判斷能力, 為專業學習以及將來從事數字媒體技術設計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摘要: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具有產生文化創意和實現體驗傳播的專業特色, 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領域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本文從傳統文化中生活習俗的現代詮釋方面出發, 探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特色傳統文化課程實踐的路徑。

關鍵詞:數字媒體技術,傳統文化,課程教學

參考文獻

[1] 方光華.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簡介與教學體會[J].中國大學教學, 2004 (7) :10-12.

[2] 饒品良.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現狀分析[J].教育探索, 2014 (6) :16-18.

數字媒體專業培訓范文第6篇

一、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趨勢

(一) 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廣播影視類學校對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的建設存在較多的不足問題,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沒有把握好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結構的特點, 作為一門結合了藝術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的數字媒體類專業。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從計算機技術方面進行主要的培養, 同時對于美術藝術、視覺藝術、繪畫藝術等方面也要進行重點的培養, 因此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要從學生自身能力和學校教學資源整合兩個方面同步進行, 才能從根本上培養出高水平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學生自身的發展方向與學校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資源的整合有著直接的關系。只有在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師資力量、硬件投入、校企合作等條件下, 達到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發展的需求, 才能為人才培養提供可選擇、可發展的路徑, 這與傳統的計算機專業或者藝術專業是不一樣的, 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在師資力量、設備、實習等專特軟硬件方面達到成熟的狀態, 才能為專業招生工作以及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可行的方案[1]。

(二) 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發展趨勢分析

當前由于很多的廣播媒體類學校在設置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時, 缺乏對藝術類課程比例的設置, 過分的強調計算機技術理論的教學使得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普遍面臨選擇就業的困境, 這種困境更多的表現為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向存在不適應學生自身所學內容的方向。而對于計算機技術課程的重視一味的強調對理論的教學, 會產生缺乏實踐應用的比例, 這對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并未起到能動的效果。因此廣播媒體類學校如何結合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辦學特點, 合理的利用自身的已有教學資源, 是積極探索社會對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 只有在滿足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辦學條件的基礎上, 設計和制定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才能有利于促進和發展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價值輸出[2]。

二、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方法分析

(一) 完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人才需要了解和把握我國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現狀和趨勢, 只有在此基礎上揚長避短的借鑒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成果才能有效的結合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的辦學能力提出培養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方案, 這個過程中相關高校需要充分的對自身的師資力量、硬件資源、合作企業單位等內容進行評估, 才能對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目標提供可行的參考方案。

(二) 明確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當前大多數廣播媒體學校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目標中都包含了對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游戲設計與開發人才, 網絡游戲開發人才、手機游戲開發人才、影視娛樂人才、影視動畫制作人才、新聞傳媒人才、電子商務人才、網絡媒體設計人才、交互式數字媒體開發人才等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而學習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普遍對從事數字媒體類以及網絡游戲、手機游戲設計與開發等方面的企業具有濃厚的興趣, 而涉及到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公司企業同樣需要儲備大量的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這就要求在培養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大過程中需要強調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綜合素質、設計能力以及個性思維等方面的考量。從提升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全方位出發, 為培養具有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提供有效的培養方案。

(三) 提升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結構的合理性

在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需要在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打造“實習+學習”的基礎人才培養結構, 學習結構中要充分的利用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辦學資源, 構建出符合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教學體系, 這個課程體系中包含了公共基礎學科教學;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學和美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三個結構層次, 這三個結構層次的教學模塊要緊密的貼合實習的需求做到層次推進、相互聯系的教學目標, 在此技術上根據學生在學期內的學習成績評估來劃分實習的企業, 從專業劃分的角度做到符合學生自身發展能力的實習選擇。

三、結束語

在制定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 既要強調對計算機技術課程的分配, 同時對于藝術類課程的比例也需要在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合適的配比, 完善的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人才培養方案是結合計算機技術與藝術類專業的合適課程比例, 才能在成熟的教學體系下為培養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提供可行的培養途徑。

摘要: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是高等教育多年探索研究出來的一條可行性的人才培養原則, 并且在這個原則上要求教學改革要注重學習和實踐的有機結合。這是當下教育理論層次性階段最普遍推行的培養人才模式的原則。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作為一門以計算機技術為主要的專業學科, 其中又結合了藝術學科的應用, 使得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成為一門計算機與藝術相兼容的熱門專業。

關鍵詞: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 陳衡.分析復合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式[J].電腦迷, 2016 (7) :35.

上一篇:橋梁質量控制范文下一篇:幼兒學期安全工作計劃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