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

2023-09-16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數字化檔案管理能提升數據利用率,充分將檔案管理工作作用發揮出來,但是由于信息技術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如果沒有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就會導致數據出現丟失、篡改情況,不僅會影響企事業發展進程,還會對大眾人身財產產生威脅,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做好研究工作,以信息時代為背景建立安全防范機制,全面保障檔案數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奠定基礎。為此,本文就以信息時代為背景,對數字化檔案的安全防范管理工作深入分析。

關鍵字:信息時代;數字化檔案;安全防范管理

引言:在我國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能將傳統信息服務優化、創新,提高信息服務的便捷度,但是由于信息技術特殊性,管理人員開展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時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問題。檔案安全管理工作作為檔案工作的基本要求,管理人員需要提高信息系統安全防護水平,避免檔案數據出現篡改、偽造、攻擊情況,出現不可逆現象,尤其是檔案信息應用過程中很容易受到黑客病毒攻擊,所以管理人員需要做好保密措施,通過不同方式提高數據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建立安全防范機制,將檔案資料服務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支撐。

一、數字化檔案管理特性

1、能夠實現信息立體儲存目標

在傳統檔案管理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平面形式將數據呈現,無論圖片還是文字,大部分都是通過紙張而呈現,這樣不僅會導致數據在儲存過程中出現丟失,還會加大管理人員工作難度,而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信息化技術為載體,將各類數據全面呈現,其儲存方式及展現方式都較為多元化、多樣性,可以實現信息立體儲存目標,管理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時可以將各類形式的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結合,實現立體組合,如圖片信息、音頻信號、視頻動畫等,可以實現檔案儲存多元化和多樣性,讓其電子文件更加豐富、全面,實現圖文并茂、聲像兼收,將檔案內部情況立體、真實反映出來,因此數字化檔案工作能加強文件的社會生活記憶,實現文件再現功能,對于檔案管理工作而言有著革命性變化【1】。

2、提高檔案檢索速度

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都較為完善,二者得到了很好契合,相關工作人員并以此為基礎建立數字式電子網絡,計算機技術具有較為明顯個性,如邏輯運算速度較快、組合檢索能力較為多元化,能實現自動化檢索目標。在傳統檔案檢索過程中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限制較大,檢索人員需要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尋找相應資料,并且在檢索過程中還需要使用專業檢索語言,讓檢索標識更加規范,會大幅度降低檔案檢索效率。隨著時代發展該檢索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潮流,而數字化檔案主要是以電子文件為基礎對傳統檔案管理優化、創新,通過電子文件虛擬屬性提高檢索工作效率,讓檢索系統更加多元化、多樣性,電子文件能突破空間局限,實現數據保管空間內自由調度,在我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檔案管理工作逐漸網絡化、現代化,信息共享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全新的傳播方式,能將時間障礙全面消除,實現社會共享和遠程檢索目標,數字化檔案不僅能為檢索人員快速提供相應檔案信息,還能為多位用戶提供查找服務,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將數據輸出格式轉換,提高檢索查詢工作效率??傊?,數字化檔案工作可以將地域、時空限制突破,讓合法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對相應數據檢索,提高數據利用率【2】。

3、提升檔案管理效率

在傳統檔案管理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人工管理方式,對相應文件檔案全面管控,管理人員需要憑借自身經驗開展管理工作,如檔案分類、排架、調閱等,這無疑是加大了管理人員工作難度,并且還會增加管理單位人工成本,而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作為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檔案管理工作相互融合下的產物,能將傳統檔案管理工作優化、創新,實現現代化管理目標,管理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檔案管理工作可以將全部檔案活動改善,通過計算機系統對數據全面管控,因此數字化檔案與傳統檔案管理工作相比儲存量較大、數據傳輸速度較快、空間占用面積較小,應用范圍以及水平都較為廣泛,管理人員可以通過不同文件特性實現多維聯系,讓檔案數據排列更加規范化、合理化,將傳統檔案管理工作流程優化,為檔案管理工作提供全新思路。

二、信息時代提高數字化檔案安全防范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1、做好數據加密工作

加密技術作為數據保護的主要方式,其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管理人員在制定安全防范管理工作時可以利用加密技術對數字化檔案全方位保障,降低安全隱患出現的概率,提高數據運輸過程中的安全性,該技術主要是通過數據模型對原始數據開展處理工作,將核心密碼進行加密,制作成無序亂碼以后實現傳送目標,當傳送成功以后管理人員可以使用解密還原方式對加密數據解析,從而獲取原始數據,管理人員在利用該技術開展安全管理工作時會使用到數據算法和密鑰,數據算法將原始文本與特定字符組合形成亂碼,而密鑰可以通過編解碼對數據解析,因此密鑰主要分為私鑰和公鑰兩種。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檔案特性選擇相應加密技術對網絡數據安全性保障,提高網絡數據傳輸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在公鑰加密過程中,數字簽名使用也較為廣泛,數字簽名主要是與原文數據一同發送,發送者可以通過數字簽名,對信息真實性查驗,屬于數字摘要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數據出現篡改、偽造概率,提高管理人員數據鑒別能力。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發展較為良好,數字加密技術以逐漸成熟,其應用范圍以及發展中較為寬廣,但是由于數字加密技術的特殊性,在使用過程中仍存在部分問題,例如在解密過程中需要管理人員使用完整密文才能對數據解密,而密文存在一定脆弱性,如果出現丟失或者篡改情況,就會導致數據無法解密,影響管理人員工作效率,所以管理人員需要做好研究工作,根據數字加密技術與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特性對該技術優化、創新,提高該技術應用范圍和水平【3】。

2、制定數據存儲防范機制

本身檔案管理就涉及大量數據,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必須做好數據利用、儲存和分析工作,而數字化檔案作為傳統檔案管理與信息技術相互結合下產物,對數據儲存安全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做好數據儲存防范工作,提高數據儲存的安全性。首先,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檔案管理工作特性對病毒定期查殺,避免病毒、木馬程序入侵,導致數據出現破壞,管理人員可以讓客戶端安裝殺毒軟件并做好更新工作,按照周期對計算機病毒掃描,將病毒查殺,從根源上降低網絡病毒和木馬程序入侵,提高數據儲存效率。除此以外,管理人員還需要做好程序更新工作,根據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特性安裝相應操作系統,并且對數據庫系統定期優化,將安全漏洞全面修補,提高網絡系統整體性能,管理人員還可以使用數據冗余技術對數據全面保護,提高數據儲存安全性,數據冗余技術主要是以專業級數據服務器為基礎,通過Raid技術對數據安全性保障,將數據重新處理形成特定形式,儲存在多個硬盤內,這樣就可以避免在后續應用過程中單個硬盤出現問題導致數據丟失情況,能保證數據全面性,而對于磁性載體檔案,如膠片、磁帶等,管理人員也需要做好儲存保管工作,定期對載體倒帶,避免磁性載體出現粘連,而對于電子檔的管理人員需要按照國家相關規章制度以及企業標準建立性能監測機制,做好數據遷移工作,實現信息長期保存目標。管理人員在日常數據儲存管理過程中還需要做好技術優化、創新工作,對先進儲存技術合理利用,制定儲存策略,提高新技術應用范圍和水平,實現快速轉存目標。

3、提高數字水印利用率

數字水印主要是在信息數據中嵌入水印標記,并且該標記較為隱蔽,能保證數據真實性,將數據所有權體現出來,該方式不會對數據內容產生影響,能在保障信息數據的安全性,同時提高數據可用性,避免未授權用戶將關鍵信息刪除,導致數據不全面,管理人員可以根據檔案內容將水印改為可見或者不可見,所以該方式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數字水印自身就具有識別方式,能將數據所有權體現,避免數據內容出現被篡改、偽造或者非法傳播的情況,工作人員利用該方式可以對水印檢測,判斷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提高檔案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但是由于單方式存在一定滯后性,只有當數據被盜用以后才能運用該方式開展追查工作,無法做到事前預防作用,因此該技術仍處于發展階段。

4、合理利用端口

由于數字化檔案對于網絡依賴性較高,而計算機端口很容易受到黑客、病毒攻擊,導致數據出現丟失、篡改的情況,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對端口合理利用,將不常用的計算機端口關閉,從根源上避免病毒黑客攻擊,減少數據信息被盜取的概率。例如,管理人員需要禁止工作人員在離線狀態下使用計算機端口,并且禁止工作人員私自使用維修計算機主機,減少非法入侵和外聯現象,降低病毒攻擊的概率,工作人員可以使用細粒度控制方式對計算機端口以及外部設施嚴格管控,通常情況下,該控制方式根據計算機應用現狀分為在線和離線,其中在線狀態主要是計算機與區域網相互聯通下使用狀態,工作人員需要對計算機終端認證,合法終端才能連接局域網,而非法終端走會受到服務器攻擊,避免非法終端連接局域網,而離線狀態主要是指計算機終端沒有連接局域網的使用狀態,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控制策略對計算機各類設備全面管控,如鼠標、鍵盤、無線網卡等,避免計算機接入其余網絡,導致數據出現泄漏【4】。

5、建立并完善數據庫防范機制

數據庫作為數字化檔案管理的基礎也是前提,數據庫出現安全隱患的概率較高,因此管理人員需要對其引起重視,做好數據庫防范工作,提高數據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數據出現丟失、篡改。首先,管理人員需要根據檔案數據特性建立安全防范機制,將傳統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相互結合,從不同方面完善安全體系,提高數據儲存的保密性。例如,工作人員可以在計算機硬件上使用各類技術對數據安全性保障,避免硬件出現故障以后數據出現丟失,提高數據的可恢復性,工作人員可以利用TC技術、異地備份,RAID5技術、電子屏蔽等方式,從不同角度對計算機硬件保障,提高計算機硬件可恢復性和安全性。除此以外,工作人員還需要在計算機軟件上配置安全系統,如防火墻、身份認證系統,通過網絡監控方式對使用人員權限分級,實現分級分層授權工作,將數據共享工作與后臺支持數據獨立,實現二者獨立運行目標。另外,工作人員還需要通過賬號與地址綁定方式加強計算機終端端口與外部設施控制工作,將用戶的數據操作權限以及使用權限明確,做好管理工作,提高操作人員合法性和可行性。最后,相關工作人員還需要做好備份工作,做好安全日志檢查工作,對補丁優化,提高服務器性能,實現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目標,將數字化檔案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提高數字化檔案管理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6、利用物理隔離方式

物理隔離主要是通過防火墻對構硬件設施保護,避免硬件使用過程遭受黑客、病毒攻擊,導致硬件被破壞,如計算機終端、服務器、網絡連接設備等,工作人員通過物理方式對其隔離能提高數據庫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在計算機網絡系統中主要分為內網、外網和隔離區,其中內網主要是在數據庫服務器中應用,對內網區域服務,能受到防火墻的保護,外網主要是指計算機所處區域,不會受到防火墻保護,安全性較低,而隔離區作為內網和外網緩沖區,工作人員可以在該區域建立保護機制,將其與外網物理隔離結合,讓外網用戶能對相應數據訪問,提高數據利用率,外網用戶只能對特定區域內數據服務器訪問,無法對內網數據庫查看,通過物理方式能有效提高網絡系統安全性和可靠性,讓數字檔案管理工作能更加先進、科學。除此以外,管理人員還需要對各類設備使用情況著重關注,尤其是打印機,打印機使用較為隨性,因此在網絡安全管理過程中打印機管理工作較為薄弱,管理人員需要將其與外網物理隔絕結合,避免工作人員使用打印機設備時導致數據丟失,必要時可以將打印機共享機制關閉,保護重要數據。最后,管理人員還需要根據檔案管理工作特性建立補丁自動分發機制,通過局域網將系統補丁經全面發放并做好安裝工作,提高區域網系統補丁管理水平,避免因系統軟件出現漏洞。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字化檔案管理工作作為檔案管理未來發展的必要趨勢,工作人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做好數字化工作,構建數字檔案命運共同體,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開發率,讓服務機制更加完善、全面,管理人員需要將各類網絡安全隱患全面規避,提高安全保密意識,做好網絡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并完善數據儲存、利用管理機制,通過循序漸進方式實現網絡共享,讓檔案管理工作可以實現質的飛躍,滿足大眾利用需求。

參考文獻:

[1]徐敏.信息時代對博物館檔案數字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河學刊,2021,(01):13-15.

[2]周雪玉.檔案數字化的質量與安全保密控制研究[J].決策探索(中),2020,(01):13.

[3]張永麗,邢瑤.信息時代檔案數字化外包質量與安全風險控制[J].機電兵船檔案,2019,(06):64-66.

[4]郭秀萍.信息時代農業科研檔案數字化管理的探討[A].甘肅省檔案學會.檔案利用與檔案文化——2012年甘肅省檔案工作者年會論文集[C].甘肅省檔案學會:甘肅省檔案學會,2012:75-81.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數據正在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構建以天空地大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對于建設數字中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搶占全球農業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圍繞農業農村部提出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任務,從農業信息技術學科出發,首先給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的科學內涵,闡述了其與傳統數字農業的異同點,理清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在資源調查、生產調度、災害監測、市場預警、決策服務的五大核心功能;其次,重點闡述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關鍵任務,即一個觀測體系(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四個數字化(農業資源權屬、生產過程、災害監測和市場預警)、一個管理平臺(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然后,明確提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在標準規范研制、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系統集成與平臺開發三方面的科技創新重點任務;最后,針對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復雜性和系統性,從規劃設計、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多方參與、應用領域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天空地一體化;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監測;預警;決策

吳文斌, 史  云, 周清波, 楊  鵬, 劉海啟, 王  飛, 劉  佳, 王利民, 張保輝.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框架設計與構建建議[J]. 智慧農業, 2019, 1(2): 64-72.

Wu W, Shi Y, Zhou Q, Yang P, Liu H, Wang F, Liu J, Wang L, Zhang B. Framework and recomme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system[J]. Smart Agriculture, 2019, 1(2): 64-72.(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  引言

自“數字地球”概念提出以來,全球數字信息化迅猛發展,數據爆發增長、海量聚集,目前進入了新的大數據發展階段[1]。世界各國將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前瞻性部署。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抓住數字革命的機遇,紛紛出臺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農業技術戰略”和“農業發展4.0框架”,將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整個農業生產活動和經濟環境,加快推進數字農業發展,激活數字農業經濟,迅速成為數字農業強國[2-4]。

我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數字經濟和數字中國發展。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科技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發展目標,做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等戰略部署。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要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數字農業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我國數字農業在信息獲取技術研發[5]、5S技術應用[6]、精準農業發展和數字農業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7,8]。2017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林業水利工程。2018年5月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農業部長會議”再次提出,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生產發展深度融合,加快構建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上述多個政策和意見一方面充分反映了國家對發展數字農業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提出了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新概念和新術語。從農業信息技術角度如何科學理解天空地數字農業的內涵?如何界定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功能?如何把握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重點任務?這些都是系統框架設計中需要重點考慮的關鍵問題。

2  天空地數字農業的科學內涵

天空地數字農業是現代空間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農業經濟體系。具體而言,是利用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現代空間信息技術,建立天空地數字農業觀測系統,實時獲取農業資源要素、生產過程、市場和決策管理等數據,建立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分析與決策系統,優化配置農業資源要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打造新型的農業生產和服務體系,從而提升國家農業治理現代化水平。

從上述可以看出,天空地數字農業和傳統的數字農業概念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天空地是關鍵技術手段,旨在利用航天遙感覆蓋區域廣、空間連續,航空遙感觀測精度高、時間連續,以及地面物聯網實時觀測、信息真實的聯合優勢,建立航天衛星遙感為主,航空遙感輔助應急、地面真實值的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系統,克服單一傳感器、單一平臺觀測的局限性,實現農業信息的高精度、多尺度、立體化、時空連續獲取[9];數字農業是作用對象和服務目標,其核心是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平臺,推進農業資源要素及權屬數字化,加強農業生產過程監測、災害動態監測和市場監測預警,指導農業綠色發展,服務全球農業合作,實現天空地數字農業跨越式發展。

3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目標和核心功能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總體目標是以數字化驅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為主線,推動天空地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科學管理農業資源、指導農業生產、服務農業決策。具體而言,一是數字產業化,推進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農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農業新發展;二是產業數字化,利用天空地等新技術對農業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圍繞上述目標,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主要包括“農業資源調查、生產過程調度、災害監測評估、市場監測預警、管理決策服務”等核心功能,實現對農業全要素、全領域、全過程的數字化管理,增強我國農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水平,服務于數字中國建設、農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

3.1  農業資源調查

針對我國農業資源家底不清、權屬不明的關鍵問題,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全資源要素的采集、處理與認知技術體系,全面提升農業資源現狀及其動態變化調查的能力,進行農業資源身份證管理,完善農業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農業資源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益歸屬關系,為優化資源配置提供基礎依據。

3.2  生產過程調度

瞄準農業生產全過程調度的迫切需求,進行天空地數字技術手段與農業各產業的深度融合,建立開放兼容、穩定成熟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動態監測技術體系,開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及其生產環境的動態監測,全面掌握農業生產狀況并進行科學精準調度。

3.3  災害監測評估

圍繞農業旱澇、低溫凍害、臺風風雹、草原火災等非生物災害,農作物病蟲草鼠害、草原鼠蟲等生物災害的監測和防御目標,建立災害信息快速獲取、災情動態解析和災損定量評估的技術體系,創建重大農業自然災害監測和應急服務系統,開展國家和區域尺度的農業自然災害監測業務化應用和信息服務。

3.4  市場監測預警

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農產品生產、消費、價格、進出口、成本收益、庫存等數據獲取技術,研制符合國情農情的農產品監測預警模型系統,強化市場監測預警規范性和科學性,增強管理者對農產品市場調控的主動權,提升市場主體應對市場變化的掌控權。

3.5  管理決策服務

圍繞提高農業生產決策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和質量的目標,構建以大數據支撐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在國家、省級或縣級層面進行農情監測、工程監管和信息服務,實現農業宏觀決策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同時,在微觀層面為多元經營主體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精準化的農業數字信息服務,如農業氣象、精準植保、土地托管等,推進數字技術的普及化。

4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的關鍵任務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是一項事關農業發展全局的復雜系統工程,迫切需要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推進農業資源權屬、生產過程、災害監測和市場預警的數字化,建設覆蓋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服務等全產業鏈的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提升農業全要素、全領域、全過程的網絡化、智能化管理服務水平,推進國家農業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新型數字農業經濟。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其關鍵任務包括:1個觀測體系、4個數字化和1個管理平臺。此外,還包括科技創新和人才等兩個核心支撐。

4.1  天空地一體化的數字農業觀測體系

整合國內外在軌衛星資源,以及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衛星,改進現有在軌衛星的農業協同組網觀測能力;進行新型農業專屬衛星星座建設,圍繞數字農業應用的譜段、時間和空間分辨率特定需求,新建光學和微波相結合、多光譜和高光譜相結合、幾何信息與譜段信息相結合、高中低分辨率相銜接的農業遙感衛星星座,建成全覆蓋、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的新型農業遙感觀測系統[10]。

整合現有多尺度航空遙感數據共享聯網,建立統一規劃、區域分工協作的農業航空觀測網絡,加強特定的農業航空定位、成像、載荷集成、軟件系統建設,實現米級、亞米級航空影像覆蓋全國;推進無人機平臺和移動車載平臺的聯合定位、交互通信、穩定傳輸和聯動控制,開展農業無人機地面抽樣樣方信息快速精準采集,彌補衛星遙感觀測能力的不足,服務支撐農業高精度調查和重大農業工程監管;開展面向重大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無人機應急監測,推進影像獲取、遠程傳輸、快速處理和移動會商等空地一體化聯合監測和指揮,提高區域突發重大災害高精度觀測和快速應急響應能力。

升級完善大田種植、設施園藝傳感器、采集器、控制器,整合農業遙感地面監測網點縣和地面農情信息監測體系,以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熱帶作物為重點,建立一體設計、統一調度的地面物聯網觀測網絡,開展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的面積、勢情、墑情、災情、病情、品質、養分、產量的長期觀測[11-13];優化完善主要牧區畜禽養殖物聯網建設,推進草地生態環境、產草量、放牧承載力觀測,實施圈養畜禽及放牧家畜關鍵環境生態、生理與生長信息動態采集;優化內陸水產物聯網建設,進行水產養殖環境、生長生態指標的動態監測和調控,健全完善全國主要漁場和漁港物聯網建設,實現海洋漁業資源時空變化監測。

4.2  農業資源和權屬調查

構建農業資源要素和資源權屬數字編碼體

系[14],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要素數字化采集、核查和監管平臺,利用國產和國外中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全覆蓋,分區域組織實施全國耕地、農作物、草原、漁業水域等農業資源基礎底圖建設,建設全國農業資源要素數據中心,進行農業資源要素身份證管理;建立健全天空地同步觀測網絡和移動采集系統,實施重要農業資源要素的每五年定期調查和動態更新,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管、監測和評價。

利用天空地一體化技術手段,實施農民、集體和國有農場土地、草原、水產養殖水域的確權登記頒證,建設基于地塊和承包養殖水域的資源權屬和用途數字化底圖,建設全國農業資源權屬數據中心;建立農業資源權屬數字化管理平臺,推進農業資源權屬、用途變化的快速核查和定期更新。

同時,定期開展全球、主要貿易國耕地和后備耕地資源調查,加強全球海洋漁場環境、重要漁業資源時空分布與變化監測,為國際農業貿易合作、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提供信息支撐。

4.3  農業生產過程監測

針對我國獨特的復雜地形與作物混雜種植結構特點,開展全國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勢情、墑情、災情、病情、品質和產量、輪休耕等實時監測,進行設施園藝作物生理、生長及環境生態指標動態監測,快速掌握農作物生產動態變化[15-18]。

進行畜牧業數字化改造,建設畜禽養殖環境監測和養殖個體體征智能監測系統,研發數據科學驅動的動物生長模擬模型,提升畜禽生產數據實時采集和輔助決策能力;開展電子識別、精準上料、自動飲水、產品收集、分等分級、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集成應用;精準監測畜禽養殖投入品和產出品數量,實現畜禽養殖數字化管理;進行畜禽糞便及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重大動物流行疫情的動態監測與預警,提升重大動物疫病疾病防控能力;開展擠奶、飼喂、清理等養殖機器人示范應用,推動養殖模式變革和產業轉型升級[19]。

建設數字漁業,推廣應用水體環境實時監控、自動增氧、餌料自動精準投喂、水產養殖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技術裝備,研發智慧漁船、水產健康養殖、魚類資源變化預測系統,進行漁業生產智慧化管理;綜合水文環境立體監測預警、漁場漁情和船位實時監控、海上漁撈和漁獲物信息采集、漁船物資消耗動態管理等系統,建立“捕撈漁船—物流漁船—陸上基地”的一體化信息化管理綜合平臺,打通漁業產、供、銷產業鏈,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互動。

同時,開展我國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農業生產監測,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服務我國“一帶一路”倡議。

4.4  農業重大災害監測評估

開展農業非生物災害監測與評估,重點對干旱、洪澇、低溫凍害、臺風、風暴潮、草原火災等進行實時監測,評估災害發生、災情動態和受損情況;進行農業生物災害監測與評估,開展農作物病蟲草鼠害、草原鼠病蟲害、漁業赤潮、藍藻、滸苔發生時間、地點、強度,定量評估災害風險和災害損失。

挖掘整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歷史數據,加強分析研判和預警,強化實時監測,研發農作物災害遙感監測快速評估技術,實現對農作物災害遙感監測的快速響應。以我國周邊國家和區域為重點,周期性開展草原蟲災和火災監測和預警,動態掌握周邊國家草原災情發生、發展態勢,定量評估對我國草原生產狀況的影響,提出應對措施。

4.5  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

以重點品種生產、國際貿易、成本收益等全產業鏈數據的采集、分析、發布服務為主線,建設“一網打盡”式的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實現對各類農產品數據多維度展現和大數據專業分析;定期發布農產品市場價格日度監測、供需月度監測、供需平衡表、中長期農業展望等信息服務產品,提供信息發布、大盤分析、大數據在線、標準查詢等服務,發揮數據信息引導市場、指導生產、銜接產銷、服務決策的重要作用。

實現農業主要投入品可追溯,建設農業投入品監管信息平臺,加強種子、農藥、肥料、飼料、獸(漁)藥等農業投入品信息動態采集、分析和監控,開展大數據在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市場營銷、售后服務、審批管理、監督檢查等產品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全流程各環節的應用,實現投入品數字化智慧監管;進行農產品生產全過程追溯,推進與“三品一標”系統、特別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系統及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對接,建立質量追溯、執法監管、檢驗檢測、疫病蟲害防控等數據共享機制,探索與大型銷售終端企業合作的信息對接機制,實現生產、收購、貯藏、運輸等環節的全程信息共享和追溯管理;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大數據平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監測預警,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定點監測評估。

4.6  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

建立農業數據標準,統籌國內國際農業數字化信息資源,進行農業歷史存檔資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整合天空地觀測數據、氣象數據、土壤數據、環境數據、政務信息等多源數據,建設國家農業大數據。

構建技術先進、系統開放、國家、省、縣三級系統組成的現代農業Windows——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平臺[20],開發種植業、畜牧獸醫、漁業漁政、農業機械、監督管理、政務服務、政務管理、農村經營管理、科教生態、國際合作、應急管理等業務板塊,提供資源調查、生產調度、災害監測、市場預警、政策評估、輿情分析等專題服務,構建“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輔助決策系統,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公共服務高效化。

開展農業數字化信息服務,進行屬地化的種植、放牧、養殖捕撈服務支撐系統建設,開展面向農民、牧民、漁民的農業植保、農機、氣象、保險、金融、載畜優化、捕撈效益最大化的精準服務。

5  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5.1  標準規范研制

標準化是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的基本前提。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中涉及數據具有數據量大、涵蓋信息多、動態性、多維度等特點,迫切需要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規范標準研制,制定一批數字農業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包括農業數據采集、存儲、分析、處理和服務標準,農業大數據平臺和系統標準、數據訪問和交換標準,促進農業數據互聯共享。

5.2  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

圍繞農業感知與獲取、處理與分析、決策與控制、管理與服務等關鍵環節,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關鍵技術與裝備研制。重點攻克農業生產環境、動植物生理體征、智能感知與識別關鍵技術,突破農業物聯網、云計算關鍵技術,研發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田物聯網測控、遙感監測、智能化精準作業、基于北斗系統的農機物聯網等技術和產品。

開展高光譜農業應用、作物表型參數反演、作物健康和品質診斷、農業自然災害監測評估等農業遙感關鍵技術攻關[21]。進行天空地多源數據采集與融合、智能診斷與分析、智能決策與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動農業大數據的開發應用[22]。開發專用傳感器和智能終端,突破生產環境和動植物體征行為信息采集、農業生產管理精準控制等智能裝備核心裝置,研發適應不同作物、不同耕作環境,研發嫁接、扦插、移栽、耕地等專用機器人。

構建和完善我國主要農作物和畜牧養殖動物的生物生長數字模型,實現高效的數字模擬和設計;研究開發不同層次、不同農業產業類型的農業系統數字模型,實現農業生產、管理、經營、決策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5.3  系統集成與平臺開發

開展天空地組網數據匯聚高效存儲、有序組織、快速訪問與動態調度機制研究,加快天空地農業信息快速獲取、智能決策與精準作業等技術的一體化集成研究,實現多源多維與異地數據的集成匯交、在線融合處理及協同分析。

夯實基于北斗導航系統的精準時空服務基礎設施平臺,研發集成農田生產管理信息系統、農業資源管理系統、農業科技信息管理系統、農作物估產系統等大田農業生產過程管理系統和精細管理及公共服務系統[23]。

進行溫室大棚環境監測控制系統和工廠化育苗系統研究,集成產品質量安全監控系統和采后商品化處理系統。

在畜禽養殖方面,重點開展自動化精準環境控制系統和數字化精準飼喂管理系統研究,研發養殖機械化自動產品收集平臺,突破畜禽養殖無害化糞污自動處理系統,實現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在水產養殖方面,研發養殖在線監測系統和現場無線傳輸自主網絡,完善水產養殖管理系統,攻克生產過程管理系統和綜合管理保障系統,建立高效的水產養殖公共服務平臺。

6  結論與展望

進行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推動天空地現代空間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符合全球農業發展新趨勢和我國農業發展新需求,對加快我國數字中國建設進程、提高農現代化水平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要部署,具有高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但是,天空地數字農業管理系統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部門、多領域和多學科交叉,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從我國農業生產的復雜性、多樣性特點出發,圍繞農業產業迫切需求和鄉村振興突出制約:

(1)進行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明確天空地數字農業發展重點,主攻天空地數字農業信息獲取、智能分析、系統集成、應用平臺、標準規范等薄弱環節;

(2)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天空地數字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貫穿于天空地數字管理系統建設的各個環節,協同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精準感知、智能分析、北斗導航、自動作業等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在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24];

(3)倡導共享開放理念,以共享促共建,先內部后外部,建立健全天空地數字農業數據資源整合和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平臺,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促進技術方法、數據資源、監測成果共享共用,降低工作成本;

(4)不斷拓展天空地數字農業應用領域、空間范圍和服務功能,最大程度發揮數字關鍵生產要素的驅動作用,挖潛數字資源價值。

參考文獻

[1]   葛佳琨, 劉淑霞. 數字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展望[J]. 東北農業科學, 2017, 42(3): 58-62.

Ge J, Liu S. Prospect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7, 42(3): 58-62.

[2]   周清波, 吳文斌, 宋茜. 數字農業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分析[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1): 1-9.

Zhou Q, Wu W, Song Q.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1): 1-9.

[3]   劉海啟. 加快數字農業發展, 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新動能[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 38(12): 1-6.

Liu H.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add new energy to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12): 1-6.

[4]   盧鈺, 趙庚星. 數字農業及其中國的發展策略[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報), 2003, 34(4):485-488.

Lu Y, Zhao G. Digital agriculture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J].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3, 34(4): 485-488.

[5]   姚建松, 劉飛. 數字農業田間信息獲取技術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 農機化研究, 2009, 8: 215-220.

Yao J, Liu F. Researching statu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field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echniques in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2009, 8: 215-220.

[6]   周千, 李秉柏, 程高峰. 5S技術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淺談[J]. 河北農業科學, 2009, 13(6): 146-148.

Zhou W, Li B, Cheng G.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5S technology in digit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13(6):146-148.

[7]   趙春江. 對我國未來精準農業發展的思考[J]. 農業網絡信息, 2010, 4: 5-8.

Zhao C. Strategy thinking on precision agriculture of China[J]. Agricult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2010, 4: 5-8.

[8]   張宇. 數字農業的應用研究[J]. 農業科技與裝備, 2012, 12: 1-2.

Zhang Y.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agriculture[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2012, 12:1-2

[9]   Shi Y, Ji S, Shao X, et al. Framework of SAGI agriculture remote sensing and its perspectives in support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4, 13(7): 1443-1450.

[10]  Zhou Q, Yu Q, Liu J, et al. Perspective of Chinese GF-1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data in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2): 242-251.

[11]  鄒金秋, 周清波, 楊鵬, 等. 無線傳感網獲取的農田數據管理系統集成與實例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2): 142-147.

Zou J, Zhou Q, Yang P, et al. Integration and example analysis for farmland data management system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2):142-147.

[12]  鄒金秋, 周清波, 陳仲新, 等. 農情遙感監測與服務系統集成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0, 31(15):12-17.

Zou J, Zhou Q, Chen Z, et al. Research on national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0, 31(15):12-17.

[13]  劉佳, 王利民, 滕飛, 等. Google Earth影像輔助的農作物面積地面樣方調查[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24):149-156.

Liu J, Wang L, Teng F, et al. Crop area ground sample survey using Google Earth image-aide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24): 149-156.

[14]  易湘生, 李偉方, 裴志遠, 等.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要素編碼規則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4, 30(35): 269-273.

Yi X, Li W, Pei Z, et al. Research of coding rule for the elements of right to rural land contractual managemen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4, 30(35): 269-273.

[15]  唐華俊, 吳文斌, 楊鵬, 等. 農作物空間格局遙感監測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2010, 43(14): 2879-2888.

Tang H, Wu W, Yang P, et al. Recent progresses in monitoring crop spatial patterns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0, 43(14): 2879-2888.

[16]  胡瓊, 吳文斌, 宋茜, 等. 農作物種植結構遙感提取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科學, 2015, 48(10): 1900-1914.

Hu Q, Wu W, Song Q, et al. Recent progresses in research of crop patterns mapping by using remote sensing[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5, 48(10): 1900-1914.

[17]  劉佳, 王利民, 楊福剛, 等. 基于HJ時間序列數據的農作物種植面積估算[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3): 199-206.

Liu J, Wang L, Yang F, et al. Remote sensing estimation of crop planting area based on HJ time-series images[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3):199-206.

[18]  黃健熙, 武思杰, 劉興權, 等. 基于遙感信息與作物模型集合卡爾曼濾波同化的區域冬小麥產量預測[J]. 農業工程學報, 2012, 28(4): 142-148.

Huang J, Wu S, Liu X, et al. Regional winter wheat yield forecasting based on assimilating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crop growth model with Ensemble Kalman method[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2, 28(4):142-148.

[19]  熊本海, 楊亮, 鄭姍姍. 我國畜牧業信息化與智能化裝備技術應用研究進展[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1): 17-34.

Xiong B, Yang L, Zheng S.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telligent equipment in animal husbandry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1): 17-34.

[20]  余欣榮: 全面推進農業發展的綠色變革. 人民日報, 2018年2月8日第10版.

[21]  Hu Q, Wu W, Song Q, et al. Extending the pairwise separation index for multi-crop identification using time series MODIS imag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54(11): 6349-6361.

[22]  Yu Q, Shi Y, Tang H, et al. eFarm: a tool for better observing agricultural land systems[J]. Sensors, 2017, 17, 453.

[23]  劉揚, 周清波, 劉佳, 等. 基于遙感和WebGIS的冬小麥估產支持系統[J]. 中國農業科學, 2008, 41(10): 3371-3375.

Liu Y, Zhou Q, Liu J, et al. Study on remote sensing and WebGIS-based winter wheat yield estimating supporting system[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08, 41(10): 3371-3375.

[24]  申格, 吳文斌, 史云, 等. 我國智慧農業研究和應用最新進展分析[J]. 中國農業信息, 2018, 30(2): 1-14.

Shen G, Wu W, Shi Y, et al.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mart agriculture in China[J]. 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2018, 30(2): 1-14.

Framework and recomme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system

Wenbin Wu1, Yun Shi1, Qingbo Zhou1, Peng Yang1, Haiqi Liu2, Fei Wang2,

Jia Liu1, Limin Wang1, Baohui Zhang1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Remote Sens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081, China; 2. Chin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Key Laborator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Beijing 100125, China)

Key words: aerial and ground integrated (SAGI); digital agriculture; management system; monitoring; early-warning; decision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個人視頻錄像技術是以硬盤為存儲媒介,通過建立本地的海量節目存儲庫及緩沖區,運用數字技術進行節目控制與管理的技術,對于數字電視機頂盒設備來說,個人視頻錄像技術的應用,能夠極大的提高設備使用功能與效率,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本文主要分析個人視頻錄像技術在數字電視機頂盒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個人視頻錄像技術的關鍵技術點,了解其在數字電視機頂盒中的應用與結合。

【關鍵詞】數字電視;機頂盒;個人視頻錄像

個人視頻錄像技術即PVR技術,數字電視機頂盒中應用PVR技術即為PVR機頂盒,對于機頂盒設備而言,數字化視頻錄放控制及編輯功能的實現,對用戶有著極大的意義,而PVR機頂盒就實現了這一目的,對于機頂盒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場革命性成果。早在2006年國際范圍內的數字電視用戶規模就已經突破3.5億戶,而我國數字電視在近十年來普及率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可以說PVR機頂盒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與發展前景。

1.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原理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使得PVR技術與機頂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同時實現了機頂盒數字電視技術,以及硬盤錄像技術,使得機頂盒的功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為用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功能體能,同時能夠滿足數字電視、錄像相關的多種操作功能,為用戶的帶來的使用感受是革新性的。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功能的實現首先通過高頻頭對TS流進行解調、解復功能模塊,完成對用戶所需視頻錄像的解碼和存儲功能。連接解復模塊與解碼器共有3個通道,通道1由解復模塊與解碼器直接相連,通道2由硬盤與解碼器相連,通道3則將解復模塊與硬盤相連。當用戶正常觀看電視節目時,高頻頭對節目數據解復所得的A/V數據,同時完成解碼播放和硬盤存儲的功能,其中在通道1實現A/V數據解碼播放,在通道3將A/V數據輸入并存儲到硬盤中,完成解碼和存儲的同步功能。當用戶對正在觀看中的節目進行暫停、后退等操作時,通道1會斷開,而通道3則繼續持續解復數據并輸入硬盤存儲,這時的解碼播放功能由硬盤存儲的數據通過通道2輸入解碼完成節目的播放。

簡單來說,用戶在正常的節目播放時,A/V數據通過通道1輸入解碼播放,同時通過通道3對節目進行錄像操作,將數據存儲至硬盤中;而當用戶播放已經錄制的節目時,則由通道2讀取硬盤存儲數據進行解碼播放,這時通道1是關閉狀態,通常情況下通道3也是關閉狀態。

另外如果要實現在觀看某路節目的同時,對另外一路節目進行錄制,則需要有兩套高頻頭與解復模塊。實現的功能是正常觀看某一節目時,由第一套模塊進行正常的節目播放與錄制時,由第二套模塊對另外一路節目進行錄像操作,這就實現了兩個TS流分別對不同節目進行邊看邊錄的功能。

2.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功能分析

2.1 硬盤節目錄制功能的實現方法

硬盤節目錄制功能是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的最基本功能,其實現原理是將要錄制的節目TS流進行解復,并對相關數據和信息進行組織整理,以相應格式的信息在硬盤上進行存儲。這些已經存儲了的信息能夠直接被解碼器解碼并播放。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節目錄制功能的實現,即對輸入TS流通過多路選擇器進行進行分流,并進入可編程的傳輸接口模塊,在這個過程中,TS流通過可編程傳輸接口模塊的處理,能夠轉變為可被處理的數據信息,以完成對節目數據的分析、解擾、解復接等操作。完成了這個步驟之后,錄像的節目數據就能夠進入可編程的傳輸接口模塊的片內緩存區,將打包好的節目數據再由片內緩存區輸入外部存儲中,外部存儲空間是為硬盤讀寫提供服務的模塊,當這部分空間被寫滿后,會將數據自動轉存入硬盤存儲空間,完成節目數據的存儲,即實現了節目錄制功能。

在這個過程中,多路選擇器有著多通道的功能,因此在節目視頻錄制功能工作的同時,其它通道也可以對輸入的TS流節目信息進行操作和控制,例如進行節目的播放、回放、快退等,由于多通道各自對TS流數據進行分別處理,因此能夠實現在正常節目錄制功能的同時,對同一節目進行播放、回放、快退等操作。當然這種功能也不僅僅局限于同一個節目,當對某一TS流進行處理和存儲時,多路選擇器的單獨通道,也可以對其它節目的TS流進行信息處理,從而實現錄制某一節目時,觀看另外的節目這一功能。

2.2 硬盤節目回放功能的實現方法

硬盤節目回放功能的實現,是指對已經打包存儲好的節目TS包進行讀取、信息解復接等操作。相對于節目錄制功能而言,回放功能除了信息讀取、解復接等基本操作之外,還涉及定時模式、視音頻同步等功能的實現,因此對比節目錄制功能,回放功能的實現要相對復雜一些。

硬盤節目回放功能主要涉及的功能模塊有:節目選擇、讀取數據、TS流解復接、視音頻解碼等。由于加入功能涉及功能模塊較多,因此回放體系功能結構較為復雜。

硬盤節目的回放功能實現,首先通過將硬盤上的節目信息輸送到顯示屏上,使用戶能夠對硬盤上所存儲的所有節目信息有直觀的感受,通過OSD菜單生成可被用戶選擇、讀取和查詢的顯示界面,用戶通過遙控器來對這些信息進行選擇和播放。當用戶選定要播放的硬盤節目內容時,回放功能進入第二個環節,數據輸送過程為,讀取用戶選擇的節目,并將已經生成TS包的節目信息輸入到外部存儲區,由外部存儲區將TS包中的數據流經過多路選擇器,運用其中的可編程傳輸完成節目TS數據流的解復接,將數據流解復接之后,會分別形成視頻及音頻流,再將解復接好的視頻流、音頻流輸入解碼器,解碼之后就能夠直接輸出A/V數據,輸入到顯示設備上進行節目的播放。至此,就完成了硬盤節目回放功能的整個流程。

2.3 定時模式與視音頻同步

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視音頻同步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定時模式的控制。在用戶正常收看節目時,可編輯接口模式讀取TS信息流中的節目數據時,通過定時模式對建立一個與節目信息流數據同步的定時時鐘,運用這個定時時鐘對可編輯接口模塊提取到的信息碼流進行輸出控制,能夠使信息碼流在定時時鐘的控制下,完成平穩發送,這就很好的控制了節目信息碼流向視音頻解碼器的傳輸速度,從而能夠有效控制視頻、音頻信息的同步。

而當用戶通過硬盤回放功能收看節目時,硬盤上的數據無法以穩定的頻率進行信息輸出,因此也就無法完成由硬盤到可編輯接口模塊之間的穩定數據傳輸,以上提到的定時時鐘無法照搬使用。在實際的硬盤回放功能中,視音頻同步的實現,是通過視音頻解碼器與可編程接口模塊共同定時來實現的。具體來說,就是將視音頻解碼器與可編程接口模塊共同作為數據請示端,首先由可編程接口模塊向已經輸入到外部存儲區的TS數據流進行請求讀取,然后再由視音頻解碼器向可編程接口模塊發出信息請求,由被動轉主動,在主動主動視音頻數據并進行解碼的同時,以解碼速度為依據控制信息的讀入速度。在解碼器中的視音頻同步控制,由兩個FIFO來完成定時控制。視音頻數據碼流的FIFO分別保持在穩定狀態,即不超過各自的FIFO,亦保持FIFO不下溢,即當FIFO流量下溢時能夠及時補空,在這樣的控制狀態下,就能夠實現視音頻的定時控制,保障數據碼流的正常速度,使視頻能夠正常播放。因此,通過視音頻FIFO變空作為向可編程接口模塊發起信息讀入請求的標志,就能夠實現對視音頻數據碼流傳輸的有效控制、在節目播放時解碼播放需求,由解碼器進行主導控制,當一幀畫面的解碼完成后,FIFO變空就會向可編程接口模塊請求讀取下一幀信息碼流,由此使得解碼器在對所有數據碼流進行解碼播放的過程中,都能夠以視頻的碼流解碼速度來有效控制視音頻的輸出,以視頻PTS值為依據形成一個控制碼流速度的定時時鐘,并對音頻的PTS實現依次控制,實現視音頻同步。

3. 個人視頻錄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與機頂盒的融合能夠滿足用戶更加多元化的使用需求,特別是在收看某一檔節目時,也能夠同時對另一節目進行錄像存儲,并隨時進行播放、快退、暫停等操作,極大了增加了機頂盒的使用便利性,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時間上的自由。雖然HDTV目前在市場上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相對來說,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與機頂盒的融合程度更高,技術也更加成熟,因此未來的機頂盒市場,個人視頻錄像技術必然有著一席之地。

雖然目前我國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與機頂盒融合發展起步較晚,但也受到了不少開發商的關注。而從西方市場來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個人視頻錄像機頂盒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使用,且一直處在穩定發展的狀態。雖然國內外消費習慣存在著千差萬別,但從數字電視的基礎功能來看,我國市場的用戶需求與國外用戶的差異應當有著一定的共同點,因此開展PVR技術與機頂盒的融合,對我國機頂盒市場,未嘗不是一個有良好應用前景的發展方向。當然,目前我國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與機頂盒的融合尚未形成規?;l展,但許多學者也在技術層面上做出了不斷深度,相信在未來的機頂盒市場,我國的個人視頻錄像技術,亦能夠有效融合機頂盒產品中,實現PVR機頂盒的市場革新。

除了與機頂盒的融合之外,個人視頻錄像技術在另一個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發展前景,那便是家庭PVR。家庭PVR即家庭個人視頻錄像技術,是能夠將廣播電視、寬帶、中央媒體服務器等進行有效接入的應用方案,在家庭PVR中,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能夠與來自于廣播電視、網絡,以及有著海量媒體數據存儲的中央媒體服務器進行功能融合,從而使個人視頻錄像技術的應用功能得到進一步拓展,這一功能的實現,能夠將中央媒體服務器以及硬盤上的所有媒體文件,實時傳輸到任一顯示裝置上。

4. 結語

個人視頻錄像技術機頂盒的應用,為人們電視生活帶來了新的革新,使數字電視業務的發展得到更好的推動。雖然目前我國在相關技術上還未形成一個成熟的產業鏈,但這一定是未來我國數字電視機頂盒的一大發展方向。在不久的將來,個人視頻錄像技術與機頂盒的融合,一定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曉麗,郝建偉,劉麗蓉.基于數字機頂盒的多路PVR控制系統及錄制,回放方法:,CN111447475A[P].2020.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數字交互藝術是一種隨著數字技術和交互技術發展而出現的新興藝術形式。由于借用了數字交互、人工智能等新的技術手段、表現媒介及思維模式,數字交互藝術實現了創作者、作品、觀眾之間的多維互動,打開了傳統藝術的封閉疆界,突破了線性敘事固有的表達邏輯,讓創作、作品、表現、欣賞等整個藝術活動鏈條呈現為開放的互動狀態,模糊了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界線,給藝術帶來無窮的想象空間和無限的審美可能。

【關鍵詞】 數字交互藝術;多維交互;開放性;數字技術

藝術憑借其與生俱來的先鋒性、超越性,往往能夠很好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走在精神追尋的前沿。藝術的這種先鋒性使它總能在第一時間將人類技術進步的最新成果應用到藝術創作中,使藝術呈現出新的表現形式,并通過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展開對人類精神世界新的探索與藝術表現。藝術不斷地適應變化的環境,在新的時代、新的技術條件下,形成新的形式。[1]數字交互藝術就是藝術家們將數字技術和交互技術引入藝術創作而出現的一種新興藝術形式。數字交互藝術由藝術家設定框架和原則,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交互技術將交互程序嵌入藝術裝置作品中,并通過新奇的外在形式吸引和鼓勵觀眾參與交互,在交互過程中實現參與者與作品、創作者之間的多維交互,完成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實現其審美價值。雖然人工智能和數字交互技術都是數字交互藝術最主要的技術憑借,但是數字交互藝術與通常所說的人工智能藝術并不相同。人工智能藝術更多地指由人工智能作為主體的“身體”所創作的完整的藝術實體;[2]而在數字交互藝術中,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交互技術僅僅作為藝術家創作的輔助技術手段出現,其創作主體仍然是活生生的人??梢哉f,數字交互藝術是在充分保證和凸顯藝術家創作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對數字交互、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最大限度的應用。由于交互理念和交互技術的引入,多維交互性使數字交互藝術從創作到欣賞都呈現出“去中心化”傾向,改變了一直以來藝術家在藝術中的中心主導地位,提高了欣賞者的話語權和參與度,這是對藝術的一次革新。

一、數字交互藝術的多維交互性

交互藝術不是近年來才有的新概念。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錄像技術、機械技術、裝置技術的興起,藝術家們就已經開始了交互藝術的創作實踐,只不過那時的交互藝術還略顯粗糙,更多地表現為技術上的嘗試和探索。[1]國內情況也大致如此,例如我國較早關注交互藝術的文章《1996交互藝術賞析》[2],文中所謂“交互藝術”是指當時較為先進的互動網頁和多媒體光盤,很顯然更多地偏重于技術而不是藝術。近年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混合現實、虛擬成像、體感交互、表情識別等數字技術以及其他各類新型傳感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讓交互藝術有了更為多樣化和便捷的技術選擇,不再受限于技術的約束,開始不斷深入探索與新興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融合的可能形式,數字交互藝術應運而生。數字交互技術帶來的技術便利,使數字交互藝術能夠更加專注于對藝術本身的探求。數字交互藝術通過新型和多樣化的數字交互手段,實現了藝術創作者、藝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多維度的深度交互,讓藝術創作過程和藝術作品真正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最終實現與觀眾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和精神交融,這些讓數字交互藝術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當然,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并不是交互藝術所獨有的,只是交互藝術將交互性作為其立身之本。其實,藝術欣賞本身就包含交流的程序,列夫 · 托爾斯泰認為藝術是“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別人能被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3]。藝術家將個人心志與情感寄托于所創作的藝術作品,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從中感悟藝術家的良苦用心,并獲得情感反饋,這本身也有溝通交互的意味,只不過是一種沒有回饋機制的單向、斷裂的交流罷了。所以有研究者認為,“任何藝術都包含了一定的交互性,非交互藝術僅僅代表了低水平或零水平的交互”[4]。傳統藝術其實也是有交互性和交互邏輯的,只是其交互性很低,不足以影響和改變藝術活動的固有形式??傮w來說,在傳統藝術中,從藝術家到藝術作品再到欣賞者,是一條單向的線性邏輯(圖1),藝術作品一旦完成,就與藝術家脫離關系而成為獨立的存在,并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組合狀態下接受欣賞者的審美欣賞。這里的交互主要呈單向線性走向,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將情感和時間、空間元素信息最終交給欣賞者,仿佛水之歸下一般,欣賞者成為整個藝術審美活動的終點。在這樣一種單向的線性藝術審美框架內,欣賞者的情感體驗與審美活動往往游離于藝術作品場域之外。因為別人很難知道欣賞者從該藝術作品中是否獲得或者獲得何種以及多少情感和精神體驗,甚至很多時候可能連欣賞者自己都不知道是否讀懂了藝術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傳統藝術低水平的交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拒絕了部分欣賞者期望獲得情感交互的訴求,卻很好地保留了藝術的蘊藉含蓄和值得涵泳的特質,留存了讓人內省和沉思的精神空間。數字交互藝術顯然并不滿足于這種低水平或零水平的交互,它似乎并不在意藝術的含蓄和蘊藉,也不著意于給予觀眾沉思的精神空間的營造,而是力圖追尋多方位的開放和多維度的交互,構筑更廣泛意義上的情感交互空間,達到與欣賞者更大限度的情感交融。

數字交互藝術借助當代先進多樣的數字交互技術,改變了藝術固有的生成和表現范式,讓原先封閉的藝術表達邏輯變得開放,使交互在藝術生成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雙向甚至多向展開。這種交互性,首先體現在藝術生產過程中,也就是把欣賞者的參與視為藝術生產環節,讓欣賞者真正參與其中,通過欣賞者的參與完成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最終呈現。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成為數字交互藝術創作者的同路人或協作者,他們共同創作了一件交互藝術作品,這件作品中既包含藝術家的情感元素,也被傾注了欣賞者的愿望訴求。既然欣賞者參與了作品的創作,那么在該作品的生成過程中,欣賞者便自然而然地完成了與數字交互藝術場景中藝術家、藝術裝置以及自己內在情感的互動。其次,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性還體現在作品呈現上,也就是把欣賞者參與的整個交互過程看成是藝術作品本身,而不再專注于最終靜態成果的呈現,這有點行為藝術的感覺。當不同的欣賞者參與到數字交互藝術中時,一種以交互場景聚攏各種審美意義的生產環節和要素的“場景化”生產就生成了[1],欣賞者在此過程中完成與數字交互藝術所提供和展示的多種元素以及時空框架的交互融合,這種開放互動的“場景化”藝術生產本身,就已構成獨立完整的藝術呈現,成為一件數字交互藝術作品,至于交互最終呈現的物質實體如何,已經不再重要。因為在交互過程中,藝術家的情感意愿已得到表達,作品的意義已得到生成和傳達,藝術傳情達意的使命已經完成,欣賞者的情緒也已得到宣泄。數字交互藝術的一個藝術周期至此完成,并等待即將開啟的下一個周期。

數字交互藝術實現了藝術家、藝術作品、欣賞者、時間、空間之間以及欣賞者與自己內心、欣賞者與欣賞者之間的廣泛多維交互(圖2)。數字交互藝術的這種交互,不僅是創作者通過數字交互藝術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溝通,還是觀眾間人際交互、藝術家間遠程協作的橋梁。[2]同時,時空元素也成為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媒介。通過開放藝術生產的多個環節,讓欣賞者真正參與作品呈現,成為數字交互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在數字交互藝術中,交互的主體是藝術家和欣賞者。因此,數字交互藝術希望借助交互手段,通過藝術化的形式,實現藝術家與欣賞者之間、欣賞者與欣賞者之間以及欣賞者與自己內心情感的交互。數字交互藝術中的物理實體乃至時空元素等,都只是為實現交互而采用的媒介手段,它們本身并不是交互的對象。因為它們不是情感主體,不具備情感生成和表達的能力,只是作為情感傳達的媒介而在場。因此,也有研究者把數字交互藝術稱為新媒體或新媒介交互藝術。

二、數字交互藝術的主要形態特征

由于人工智能技術、數字交互技術以及交互邏輯的引入,相較于傳統藝術,數字交互藝術呈現出以下主要形態特征:靜態藝術活態化、單維藝術多維化、藝術欣賞通感化。

(一)靜態藝術活態化

在傳統的藝術分類中,繪畫、雕塑、建筑等被視為靜態藝術,而音樂、舞蹈、影視、戲劇等被視為動態藝術。毫無疑問,動態藝術的表現力要高于靜態藝術,因為靜態藝術往往只對視覺器官產生藝術效果,只能通過色彩、線條、形狀的組合無聲地傳達其背后的深意,可以說是一種較為沉默、被動的藝術表現形態。處于靜態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顯然很難激發欣賞者的交互熱情,更不能對欣賞者的欣賞活動作出直接回饋。除了藝術工作者和藝術修養較高的人之外,大多數人在觀賞繪畫和雕塑的時候,很難真正讀懂其中的深意并被其所感染,更多的是游于畫外,只能做一個看客。數字交互藝術看到了靜態藝術的這種不足,將數字交互技術引入靜態藝術中,通過技術方法,讓靜態藝術動起來、“活”起來、亮起來,擺脫“無言地訴說”模式,實現靜態藝術活態化。同樣的,平面類藝術也在進行數字交互性變革,藝術家們讓平面藝術“立體”起來,不斷開掘平面藝術更富想象力的藝術場景。藝術作品要實現交互,首先得讓作品本身具有“活”的形態。靜態的、平面的藝術形態,并不能對欣賞者的反饋作出反饋,欣賞者很難從中獲得情感回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直接拒絕了欣賞者的交互請求。數字交互藝術所要做的,就是通過數字技術手段改變靜態藝術或平面藝術作品原有的形態,通過作品形態的轉變讓以往被動的作品欣賞形式轉變為主動的藝術參與過程,凸顯交互藝術的聯結性與互動性[1],進而把靜態藝術或平面藝術中的交互環節打通、增強,確保交互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當前的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3D成像等技術為靜態藝術的活態化、平面藝術的立體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例如將數字技術引入繪畫這種靜態的平面藝術,通過數字化處理,借助三維動畫、虛擬成像等技術,讓《清明上河圖》“活”起來[2]。實現畫中景物的活化、動態化、立體化,讓人物在畫中穿梭游走,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畫中場景生動逼真,欣賞者甚至可以與畫中人物進行對話,猶如身在畫中,這種擬真的身臨其境式的欣賞體驗是傳統繪畫藝術所沒有的。類似的交互性藝術情景營造,通過搭建情景化沉浸式的體驗環境,讓欣賞者置身其中,實現了心靈情感的深度交互。

(二)單維藝術多維化

數字交互藝術要實現靜態藝術活態化、平面藝術立體化,就必然要變藝術原來的單維形態為多維形態。也就是說,在數字交互藝術中,藝術的類別界限變得異常模糊,各類藝術呈現融合趨勢。數字交互藝術作品不再局限于單一藝術類別的表現形態,而是廣泛借用和融合各藝術門類的多種表現模式和手法。例如數字交互技術的引入,讓繪畫不再以平面的、靜態的形式呈現,而是融入聲光電效果,擺脫了畫框、畫布和油彩的局限,從由色彩、形狀、構圖等元素構建的審美對象,變為由光線、聲音、動態圖像、數字交互技術等多維元素構建的更具張力和吸引力的審美對象,大大擴展了繪畫的表現空間和表現力。

數字交互藝術往往糅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將雕塑、音樂、動畫、圖像、工藝美術、工業設計、多媒體等多維元素整合在一起,通過數字交互技術將其呈現為全新的藝術樣態。例如在2019年上海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暨中華老字號”展區,一件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和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共同設計的作品—聲生皮影《大圣駕到》,就很好地體現了數字交互藝術的多維表現形態。作品利用“人—機”多感官物聯技術,讓觀眾參與演繹皮影版《大圣駕到》,參與者通過鼓聲選擇皮影戲中的角色,用擊鼓的節奏控制皮影人物的打斗招數,實現皮影戲的實時生成。[1]這就是將皮影藝術、表演藝術、音樂、動畫、數字技術等進行融合,突破了皮影戲原來的單一表現形態,實現了對皮影戲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維立體活態展示。

(三)藝術欣賞通感化

由于數字交互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多維融合特征,因而它能夠調動觀眾的多感官參與。數字交互藝術通過交互性沉浸式審美場景的搭建,讓觀眾全方位參與其中,促成觀眾多感官機能的融通,給觀眾帶來多感官沉浸式的審美體驗,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進入聯覺通感狀態,實現藝術家所希望達到的交互效果—讓觀眾進入深度參與、身心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的審美境界,真正領會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完成情感的傾注與交互。在數字交互藝術中,這種通感化主要體現為視覺藝術的聽覺化、觸覺化,聽覺藝術的視覺化、觸覺化,有些交互藝術作品還可以通過技術實現欣賞者的嗅覺通感。

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構建都是建立在感官感知之上,藝術審美也依賴于感官的體認。我們欣賞一幅畫時,畫中靈動的線條、詩意的構圖、精妙的著色等都只能通過視覺為我們所感知;同樣的,天籟般的音樂也只能通過聽覺才能被我們所欣賞。但這并不意味著藝術形式就只能局限于單一的感官通道。通過藝術化處理,單一的藝術形式也可以調動多感官體驗。如舒伯特《鱒魚》的節奏旋律如游魚跳躍,仿佛讓人看到活潑歡快的魚群;里姆斯基-科薩科夫《野蜂飛舞》的音符似蜜蜂飛舞,讓人感覺置身繁花盛開、蜜蜂飛舞的花叢中。藝術的這種通感性在數字交互藝術中體現得更為明顯,甚至可以說,通感體驗的營造正是數字交互藝術實現深度交互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數字交互藝術將不同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進行多維融合,在作品構思中預留了多感官體驗通道,讓欣賞者的視聽觸嗅意等感官都能在其中找到作用的對象,都能被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藝術欣賞中。當多感官共同發揮作用時,感官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進入感官融通狀態。在感官融通狀態下,我們看到精美的繪畫會產生如同聽到動聽樂曲的感覺,聽到優美的樂曲也會有如同美妙觸感般的體會。數字交互藝術正是通過調動多感官參與其中,實現感官融通,帶來沉浸式體驗,最終達到全場景、深層次交互的情景交融、主客合一的審美狀態。

三、數字交互藝術

對藝術創作及欣賞范式的突破

數字交互藝術對傳統藝術活動的突破,并不僅僅在于數字技術的加持,更在于交互理念的引入改變了傳統藝術的固有生成范式。數字交互技術只不過是實現藝術交互目的的技術手段,而交互理念才是數字交互藝術最根本的特質。我們正處在尼古拉·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所說的“數字化生存”時代,“數字化生存”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新理念、新觀念的沖擊,對藝術而言亦是如此?!拔覀円呀涍M入了一個藝術表現方式得以更生動和更具參與性的新時代,我們將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傳播和體驗豐富的感官信號?!盵2]數字化時代的強參與性和強交互性正成為當前數字交互藝術的內在精神和探索方向。數字交互藝術從交互理念出發,借助數字交互技術的支持,消融了各藝術門類的固有界限,并融合了它們原有的不同表現手法,同時也將藝術的創作、欣賞等既有模式和程序打破,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新形式。

(一)是創作者也是觀眾:數字交互藝術家

在數字交互藝術中,藝術家到底是在創作藝術作品,還是在創作觀眾與作品之間的交互,抑或其設計的交互程序或激發的交互過程本身就是藝術作品,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理解,可能會導致對于數字交互藝術家在交互藝術中的地位產生不同的理解。在數字交互藝術中,設計師不僅僅是設計師,還可以成為觀眾。[1]如果我們只將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物理實體呈現看作是交互藝術作品的話,那么數字交互藝術家就只是作為設計者和創作者而存在,他們把自己的藝術構思和情感訴求賦予所設計的作品,并通過數字交互技術,搭建交互程序,預設與觀眾的交互流程。從這個層面來說,數字交互藝術更像是一種裝置藝術,藝術家通過人工智能、數字媒介、數字技術、機械裝置以及各種藝術元素的搭配完成作品的創作,使其最終以物理形態示人。在此過程中,數字交互藝術家是作為作品的設計師和創作者而出現,交互藝術的物理形態和交互程序一旦設計制作完成,就如羅蘭 · 巴爾特(Roland Barthes)所說的“作者死亡,寫作開始”[2],設計者和創作者也就沒有在場的必要,會自動退位,這與傳統藝術的生產模式類似。

但如果將數字交互藝術中所設計的交互程序以及觀眾由此參與的交互過程看成是交互藝術作品的話,情況就不同了。為了實現交互,數字交互藝術家讓渡了創作者的控制權,而且控制權出讓得越多,交互特色就越鮮明。[3]由此,數字交互藝術的價值其實更多地生成于交互藝術家所預留的開放度和交互空間。在傳統藝術中,藝術家的所有創作活動最終都將凝結為作品的靜態共時物理形態。也就是說,觀眾看到的只是作品最終的樣子,至于藝術家的構思活動或者作品的生成過程,觀眾不必知道。但是在數字交互藝術中,由于藝術觀念的轉變和“交互”的存在,藝術作品不再局限于物理形態,而變成一個歷時的交互過程和共時的交互場景。在交互場景中,創作者不會離場,而是作為與觀眾進行情感交互的主體時時在場,當然這個主體是觀眾在交互過程中按照創作者的設計意愿所建構起來的虛擬情感主體。如果從數字交互藝術創作者的角度來看,他一定是從上帝視角對整個交互場景和過程進行觀看和把控。因為數字交互藝術雖然是開放的,卻是在創作者所設計的框架內有限地開放,參與者的一切交互活動其實都在創作者的框定和監控之內,創作者正是通過交互藝術作品掌控著參與者的交互過程和情感反饋。從這個層面來看,數字交互藝術家不再僅僅是交互藝術作品的設計師和創作者,還成為自己所設計創作的交互藝術作品的交互主體和觀眾之一。

(二)是開放也是封閉:數字交互藝術作品

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藝術主要是精英階層的審美活動,普通民眾難以真正參與其中;而技術的進步卻在客觀上降低了藝術的門檻,使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進入大眾日常生活,正所謂“日常生活審美化”。技術對藝術的影響是深刻且多層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藝術的民主化進程,使普通民眾擁有了充分、全面介入藝術的權利和能力。[4]在交互技術和交互理念的影響下,交互藝術開啟了藝術民主化探索之路?!敖换ニ囆g是當代的一個藝術形式,觀眾被邀請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中,影響到作品的外觀、結果和意義。通過基于觀眾參與的權利,作品脫離了傳統意義上完全由藝術家掌控的格局?!盵5]交互藝術創作者樂于交出對藝術的控制權,藝術創作從藝術家延伸至觀眾,藝術家不僅創作具體內容,而且設計空間環境、互動方式,讓觀眾真正參與其中。[6]觀眾的參與是交互藝術的核心,交互藝術尤其強調參與性和交互性。[1]正是從這個層面出發,許多研究者認為交互藝術是對藝術的開放。數字交互藝術由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虛擬成像、體感交互等先進數字技術的引入,令基于交互性和參與性的開放性變得更強。對數字交互藝術而言,其審美價值并不僅僅在于其外在的物理實體形態,而更多在于與觀眾的交互過程之中。只有觀眾參與并實現交互,數字交互藝術才算完成創作,才具有藝術價值。否則,它就只是一堆看起來酷炫的技術裝備而已??梢哉f,數字交互藝術的藝術價值正來源于由其開放性所吸引的觀眾參與和交互,以及通過交互實現的與觀眾心理和情感上的溝通交融。開放性是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性得以實現的前提,沒有開放便沒有交互。

數字交互藝術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平臺是開放的。數字交互藝術創作者通過物理載體、數字技術手段以及交互程序設計等,組合打造出來的是一個格式化的交互平臺,該平臺面向所有觀眾開放,觀眾可以根據交互藝術所設計的交互程序參與其中,實現交互。這種開放性體現在觀眾參與的廣泛性上,即“人人皆可參與”。二是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過程和結果是開放的。尼葛洛龐帝說:“數字化使我們得以傳達藝術形成的過程,而不只是展現最后的成品?!盵2]由于“人人皆可參與”,人的個體差異性使數字交互藝術必然允許交互過程的個性化,不同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當時的情感狀況以及對藝術的不同理解而進入交互場景,通過交互實現情感宣泄和心靈慰藉。這意味著,數字交互藝術的交互結果天然具有多樣性和未定性。從這個層面看,開放與自由的確是數字交互藝術新的美學價值。

但數字交互藝術作品其實并不是全然的開放,藝術也不可能實現全然開放。哪怕給我們一張白紙,任由我們在白紙上隨意作畫,我們所擁有的也仍然是被限定在白紙上的有限的“自由”。數字交互藝術歸根到底還是由交互藝術家設計制作的,藝術家的“身體”和觀念始終存在于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深層結構之中,藝術家把控著觀眾的交互行為和交互過程。首先,數字交互藝術的開放是在創作者所框定架構之內的有限開放,觀眾的任何交互行為都不可能脫離數字交互藝術的設計范圍,不可能越過內在的交互程序。其次,數字交互藝術中物理實體媒介的存在,必然限制和束縛觀眾的交互行為??傊?,觀眾在數字交互藝術中的交互都是創作者想讓觀眾實現的交互,即觀眾能看見的只是別人想讓他看見的而已。此外,為了確保數字交互藝術中交互流程的正常運轉,其后臺的交互程序一般也不會對外開放。由此,雖然數字交互藝術是以開放的交互性自居,但其實只是在框定的范圍內開放,是封閉之內的開放和開放之上的封閉。

(三)是欣賞者也是創作者:數字交互藝術觀眾

數字交互藝術以開放的交互性為主要特征,觀眾的參與和交互的過程是其藝術價值所在。數字交互藝術將觀眾定位為交互藝術創作的參與者和同路人,只有在觀眾參與并獲得交互反饋的條件下,數字交互藝術才算是實至名歸。[3]在傳統藝術中,由于藝術家創作活動具有私人性和封閉性,藝術作品創作完成也就宣告其藝術價值的生成,欣賞者只需立足于自己所處時代的審美觀念,從第三者視角對其進行審美闡釋,不斷開掘其在不同時代的審美價值。因此,傳統的藝術欣賞更多地是來自欣賞者的主觀闡釋,而且這種闡釋往往因人、因時而異。傳統藝術活動中,創作者對觀眾進行單向審美輸出,觀眾是作為創作者和藝術作品的對立客體而存在的,觀眾始終居于被動的欣賞者地位。而在數字交互藝術中,欣賞活動需要觀眾的參與、投入甚至全身心的情感注入和身體書寫,觀眾通過親身參與交互的形式完成對數字交互藝術的欣賞,這種欣賞活動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參與式的?!敖换ニ囆g更強調把觀眾包括到系統中,讓觀眾和環境信息可以影響系統的參數和演化過程,觀眾因而同時成為了作者,在主體與客體、內與外的交互循環中,涌現的可能性更加不可限量?!盵1]觀眾作為數字交互藝術欣賞者的同時,更以自己的交互行為參與到數字交互藝術的創作之中。因此,數字交互藝術的觀眾既是欣賞者,同時也因參與交互而成了創作者。由于觀眾的參與性和交互性第一次被視作藝術創作活動,并被提升到決定數字交互藝術的藝術價值的高度,觀眾地位得到極大提高,成為與創作者居于平等地位的對話者和協同者。

數字交互藝術中觀眾地位的提高,是由于他們以參與者的身份通過交互的形式與創作者協作完成交互藝術創作,“參與者也成為作品的創作者之一,參與到了作品的創作過程當中”[2]。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鑒賞過程可以用刺激→操作→反饋→強化來表示,其中操作與反饋是關鍵性環節[3],而操作和反饋環節又主要因為觀眾的參與得以實現。這種參與絕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欣賞和被動的參與,而是觀眾主動進入交互環節,融入數字交互藝術所搭建的交互場景,在設計者的引導和程序的設定之下完成情感交互。在數字交互藝術中,藝術作品并不是靜態的物理實態,而是由于觀眾的主動參與呈現出的歷時的交互過程,以及交互后觀眾在心理和情感上獲得的慰藉和感悟。數字交互藝術不再對觀眾進行單向輸出,而將主動權交給觀眾,不同的參與者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這解構了傳統藝術理論中的認知與審美方式,建構出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4]可以說,由于不同觀眾通過交互參與數字交互藝術創作,使得交互藝術作品都是個性化且非固定性的,每一個交互場景、每一次交互體驗都是一件與眾不同的交互藝術作品,每一個觀眾都成為屬于自己的那件數字交互藝術作品的創作者。

結語

在人工智能、互聯網、多媒體等技術支持下,數字交互藝術實現了藝術家、欣賞者、作品、時空等之間的多維交互,使藝術活動呈現為開放的狀態。欣賞活動不再是游離于藝術作品之外的被動欣賞,而是欣賞者通過交互融入作品之中,去欣賞、體驗以及參與作品創作的過程。交互過程和交互體驗成為數字交互藝術的藝術價值所在,這讓數字交互藝術有了說不完的話題、開掘不盡的藝術價值,演繹著藝術的無限可能。但是在數字交互藝術的發展和探索中,需要避免技術主義傾向,注意平衡藝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不能一味地為了展現酷炫的技術而淡化藝術的追求。當數字交互藝術僅僅給人以新鮮刺激、好玩有趣的感覺而不是心靈的震撼、情感的體悟時,就意味著數字交互藝術可能已經落入技術崇拜和炫技的俗套。同時,如果數字交互藝術僅僅停留于物理和技術層面的交互,而沒能在內在情感、審美體驗上實現真正的交互,那顯然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交互藝術。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數字經濟 數字主權 數字貿易 歐盟 美國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加速推動了金融和數據在全球范圍的流通,提升了貨物和人員的流動效率。在此背景下,數字貿易數字貿易以互聯網為依托,推動商品和服務相互交易,其不僅包括通過信息技術達成交易的實體商品貿易,還包括諸如數字產品、數字化服務等通過信息通信網絡傳輸實現的非實體貿易。

應運而生,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前行的新動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由于尚未定型,且關乎未來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和各方利益,故成為研究熱點。當前,美國和歐盟作為世界上兩大發達經濟體,在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上走在世界前列。近期,國內學界對歐盟和美國的數字產業發展情況、數字規則制定情況有較多的研究和介紹(董小君、郭曉婧,2021;藍慶新、竇凱,2019),同時對歐美數字貿易的比較也開展了一定的工作(周念利、李玉昊,2017;鄧崧、黃嵐、馬步濤,2021)。但是學界對于歐美數字貿易規則的比較研究多停留在事實本身層面,并未上升到一定的理論層面。本文基于全球化理論的理解,嘗試將全球化理論置于數字時代的背景之下,以數字主權和信息全球化的概念去解釋歐盟之間的數字貿易立場差異。

一、數字主權及相關概念

經典的國家理論認為,主權國家由固定領土、一定的居民、一定的政權組織形式(政府)、主權四個要素構成。其中,主權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具有統領作用,表現為國家在管轄區域內至高無上、排他性的權力。“一個主權國家必須具備對本國政治、經濟和領土的自主管轄權, 否則就不稱其為主權國家”(俞可平,2014);同時,在外部事務上,主權意味著獨立自主,不受外部力量的干涉和侵犯。就主權與領土、居民、政府的關系來看,一個國家的獨立主權表現為其有權在領土范圍內(即國境線內)確定政權組織形式和權力運行方式,對居民事務進行管理和服務。在人類歷史上,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主權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張。在農業社會,國家主權范圍主要集中在陸地;進入工業社會以后,主權范圍擴展到海洋和天空。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時代,數字主權的概念應運而生。但是這一概念也面臨重大挑戰:數字主權是否可以被視為主權概念從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的延伸?

數字主權概念面臨理論和現實上的諸多挑戰,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種:一是數字空間的特殊性。數字空間具有開放性,也沒有明確的邊界,這是數據流跨境自由流動的基本前提。數字空間的無界性決定了沒有任何一部分數字空間可以從其他空間抽離出來,接受主權國家的治理(Eichensehr,2014)。而傳統的主權理論的討論建立在一定的地理空間的基礎上,即一國國界線內的領土是實施主權的范圍。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數字主權視為國家主權在數字主權上的自然延伸。二是將互聯網空間視為“多方利益攸關者的自我治理”,在這個愿景中,自我治理將在一個基于開放、包容、自下而上的治理結構中進行。這種協調形式被認為可以抵消對中央決策機構的需求(Hofmann,2016)。三是基于數字空間是一種全球公域而否定數字主權,即將數字空間視為外層空間、公海等類似的全球公域,國家對此不享有主權(程衛東,2018)。

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是世界上積極倡導數字主權理念的國家和組織越來越多,這充分說明了主權在全球數字治理中不可或缺。綜合而言,至少有兩大原因推動了數字主權理念的倡導:一是安全原因?;ヂ摼W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基礎設施?;诎踩臄底种鳈嘀鲝堃粋€國家或地區應該能夠對其數字基礎設施和技術部署采取自主行動,保障其公民的數字通信權利(Pohle & Thiel,2020)。不僅中國和俄羅斯具有以安全原因推動數字主權的主張,即使是西方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自身在數字安全方面的脆弱性。自 2013 年“斯諾登事件”披露以來,對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關注已成為支持數字主權話語的核心理由之一。二是經濟原因。

在經濟層面,數字主權

側重于避免國民經濟對外國技術和服務的依賴,即實現數字經濟的自主性。中美兩國的技術公司被認為主導市場的能力越來越強,這刺激了其他國家推動數字經濟的自主性(Steiger et al.,2017)。同時,通過發展自主可控的數字技術也是各國實現經濟數字化轉型的內在需求,既涉及傳統產業,也涉及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新經濟部門,主要目的是提升國內經濟的創新能力和培育本地的數字經濟競爭者(Bria,2015)。

從各國的數字主權立場來看,主權的神圣性和抽象性并未在數字主權上得到彰顯。數字主權更像是一種公共管理政策的主張與實踐,旨在通過強化公共部門的權力,解決現實中政策規定的制定與實施、公民權利保護、經濟公平競爭等實際問題。數字主權意味著國家在網絡空間中具備管轄權,具有制定和實施規則的能力和權力,且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預。所以,數字主權可以為公共權力介入網絡治理提供合法性的依據:盡管數字空間中的數據流是沒有國界的,數字治理是多方利益攸關者的自我治理,數字空間是“國際公域”,但是由于安全原因和經濟自主性原因,公權力依然可以參與數字領域的治理。正如世界互聯網大會所宣稱的,數字主權“是一個國家在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對其境內的網絡基礎設施、實體、行為以及相關數據和信息所享有的最高地位和獨立性”(Wuhan University et al.,2020)。

當前,信息全球化對數字主權帶來一定的沖擊。以信息(數據)自由流動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全球化主張淡化國家主權的概念,減少阻礙數據流動的技術障礙和政策束縛。傳統的領土概念、政權對公共事務的管轄權概念等都面臨信息全球化的挑戰。但與此同時,信息要素在生產力要素配置中居于愈加重要的地位,對信息全球化排斥的政策主張將導致一國在信息全球化時代的落后地位。在這一挑戰背景下,不同國家因其技術實力、政策主導能力、市場占有水平等因素,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全球化主張。

二、歐盟和美國對數字主權的立場

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的全球化已經與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深度捆綁,信息全球化發展到一個全新的階段。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數據流的跨境流動成為當前信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數據本身成為數字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之一。與此同時,數字時代的全球化對國家主權形成了新的沖擊,全球化與國家主權的關系演化成為信息全球化與數字主權的新關系。在數字主權的構成要素上,傳統主權概念的身影依然存在。領土、居民、政府三要素表現為以跨境數據流和數據本地化為代表的數字領土(數字國境線)管控;對數字公民的管理服務,即公民數字隱私權的保護;對數字行業進行監管的政府權力。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各個國家或經濟體如何看待數字主權?不同的國家、經濟體由于各自的技術水平、產業水準和政治思想認知不同,給出了不盡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答案。即使政治經濟關系十分緊密的美國和歐盟也在數字主權立場上存在較大差異。

(一)歐盟的數字主權立場

2019年開始,歐盟陸續關注起數字主權戰略問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建設一個“適合數字時代的歐洲”是其在2019—2024年任期內的六大目標之一,并承諾歐洲必須在關鍵領域實現“技術主權”(Leyen,2019)。2020年7月,歐盟官方智庫——歐盟議會研究服務局(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發布了報告《歐洲的數字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 for Europe)(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2020),這代表了歐盟立法機關對數字主權的基本立場和政策主張。在報告中,歐盟認為其在數字時代面臨一系列挑戰,主要表現為非歐盟技術公司對歐洲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日益突出,威脅到歐盟對個人數據的保護和控制,限制了歐盟高科技公司的發展以及歐盟制定規則和執行法律的能力。為了維護歐洲個人、企業和政府的利益,應當強化數字主權概念和主張。

歐盟認為,數字主權指的是歐洲在數字世界中獨立行動的能力,歐盟和歐洲利益相關者制定管理數字技術、規范數字技術公司規則和標準的能力,對其戰略自主至關重要(European Political Strategy Centre,2019)。歐盟主張從保護機制和促進數字創新(包括與非歐盟公司合作)的強有力工具兩方面來維護數字主權。保護機制主要是指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保護;數字創新工具是指為歐洲實現技術自主權而營造值得信賴的安全環境,制定促進公平競爭和監管規則、加強科技投資和聯合科研等。從歐盟推進“數字主權”的政策議程來看,歐盟的數字貿易主張與傳統意義上的主權觀密切相關,即高度重視數字化背景下的領土、居民、政府權力等問題,具體表現為跨境數據流動和數據本地化、公民隱私權保護、對數字行業的監管權。

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僅僅強調主權概念,就會形成保護主義政策,導致錯失互聯網紅利。于是,歐盟在數字全球化和數字主權之間采取了均衡策略,這體現在歐盟決策者提出的“開放的戰略自主權”(open strategic autonomy)這一概念上。歐盟希望在全球舞臺上制定自己的路線,借此領導和參與塑造世界,同時又要維護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的戰略訴求(European Commission,2021)。反映在數字規則方面,即歐盟希望建立一個具有公平競爭環境的開放市場,歡迎世界各地的公司參與其中,但是需要遵循符合歐洲價值觀的數字規則。

(二)美國的數字主權立場

由于技術優勢和利益訴求,美國主張世界互聯網要淡化、消除主權思想的影響。美國的主流思想認為,領土主權和數字主權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概念。主權意味著在壟斷使用權力方面有明確的領土邊界。而網絡空間是由大量的獨立行為體組成的,它們都在自愿的基礎上進行鏈接、共享設施和合作,消除實體邊界和推動信息自由流動是網絡空間的價值所在。而想要實現網絡空間內的主權,就必須切斷與外部世界的所有數字鏈接,成為一個數字島嶼的最高統治者,或者與其他國家爭奪全球網絡空間的主權?;ヂ摼W存在的目的就是促進信息的無障礙流動,互聯網的未來仍然取決于一個高度鏈接、開放和可信的環境,人們可以分享信息和想法,交換商品和服務,并積極參與全球社會(Mueller & Keynote,2020)。開放性是數字化的重要保證,數字主權與這一目的背道而馳,這一概念將會面臨諸多挑戰。

美國積極倡導以數據自由流動為主要特征的信息全球化。2011 年 5 月,美國公布了“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將互聯網設想為一個沒有邊界的、實現信息自由流動的全球網絡,并提供不受限制的跨境商業和通信(The White House,2011)。美方標榜這一立場與現有的互聯網治理模式和美國的言論自由、自由結社及個人隱私原則是一致的(Jong-Chen,2015)。美國還將信息全球化與經濟全球化高度捆綁,強調國家的政策應避免降低互聯網效率或擾亂全球經濟,這主要表現在數字貿易領域。美國認為,跨境數據和通信流動是數字貿易的一部分,促進了技術、貨物、服務、人員和資金的流動,這些都是全球化和相互聯系的驅動力(Fefer & Morrison,2019)。阻礙跨境數據流動的努力可能會降低數字貿易的效率,限制競爭,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場環境。所以,美國明確表示反對以數字主權的名義實施跨境數據流管控,具體表現為反對數據本地化、強制數據留存、過度干預數據平臺運營等。

美國反對以數字主權切入數字安全領域問題的治理。美國秉承技術中立的理念,認為技術本身并無善惡好壞之分,問題的關鍵是使用技術的人。對于網絡攻擊引發的安全問題,美國認為數字主權并不能解決黑客、計算機病毒、信息泄露等復雜的技術難題。這是因為政府并非網絡攻擊的單一目標,而且政府也沒有能力提供安全技術保障。“我們國家的許多關鍵基礎設施和其他各種潛在目標并不屬于聯邦政府。聯邦政府不能,美國人也不希望它為每個私人網絡提供網絡安全。因此,私營部門在我們整個國家的網絡防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The White House,2015)。在美國看來,國家不能以信息安全為理由強化數字主權,應當在數字安全領域保持中立地位,由科技公司不斷研發更加安全的技術作為改進安全狀況的手段。但是,“斯諾登事件”和美國情報部門利用互聯網后門開展網絡竊密事件曝光后,美國的數字安全立場受到現實的挑戰。

三、歐美數字貿易政策主張的差異

數字貿易政策是數字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盟和美國在數字主權觀念上的差異直接體現在兩者對數字貿易政策的規則制定上。在傳統貿易階段,國家主權與國際貿易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主權國家對貿易規則的參與制定和規則遵從。這種關系可以理解為各個主權國家或獨立經濟體根據自身情況和利益考量,共同制定出各方接受的、具有一定約束力的規則。世界貿易組織即是由各個國家通過“主權讓渡”的形式將貿易規則執行的監督權交付而形成的,世貿組織因此具有了對國際貿易爭端進行裁判的重要功能。當前,國際社會并未形成類似于傳統貿易階段的全球性統一數字的貿易規則。世界上各大主要經濟體都在積極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規則,歐盟和美國對數字主權和數字貿易政策各自的主張即是如此。歐盟正在努力打造統一市場,發展在線平臺和數字服務,促進數字經濟技術競爭和創新,并保護數據安全。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歐盟在數據流、個人隱私保護、行業監管等方面制定了體現數字主權的規則。但是歐盟的規則直接影響到美國互聯網企業在歐利益和數字貿易收益,雙方圍繞數字貿易規則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政策取向,體現出信息全球化立場和數字主權立場之間的顯著差異,這具體表現為雙方在政策目標、政策主體、政策手段等方面的不同。

(一)數據流管控

數據和數據流動是數字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的支柱,而跨境數據流在國際數字貿易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缇硵祿魇侵感畔⒃谟嬎銠C服務器之間跨越國界的移動或轉移(The White House,2015)。這種數據流動使人們能夠為在線通信傳輸信息,跟蹤全球供應鏈,分享研究成果,提供跨境服務,并推動技術創新。自2011年以來,全球常規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已陷入停滯。但是全球數據流的增長速度較快,有效地彌補了傳統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的疲軟。一項研究估計,數據的流動在2020年使全球GDP增加36 910億美元(Hufbauer,2018)。雖然跨境數據流的不斷增長促進了科技創新、經濟增長和生活便利,但其對安全和隱私帶來的挑戰也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在對待跨境數據流的態度上,歐盟從數字主權的立場出發,基于統一主權和主權安全的政策目標,采取了管控數字流的政策手段。

一是歐盟從統一主權的政策目標出發,積極推動成員國內部數據自由流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消除歐盟內部數據流動的障礙。2018年5月,歐盟頒布《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制定了個人數據在歐盟內部自由流動的規則。為解決非個人數據流動問題,歐盟于2019年5月頒布《非個人數據自由流動條例》,旨在消除阻礙非個人數據在歐洲各成員國和信息系統之間自由流動的障礙,使公司和公共管理部門可以在任何地方存儲和處理非個人數據。2019年7月,歐盟頒布《開放數據指令》(Open Data Directive),這是一個適用于公共部門信息的通用法律框架,旨在推動歐盟成員國政府持有信息的開放和共享,塑造透明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目前,歐盟正在就《數據治理法》(Data Governance Act)征詢意見,該法案旨在規范整個歐盟的數據共享,力爭為整個歐盟以單一市場形式共享數據奠定法律基礎。

二是從安全角度維護數字主權,采取了對歐盟外數據流進行管理的政策手段。歐盟主張對來自歐盟域外的數據進行管理,最典型的案例是依據數字主權要求數據本地化。數據本地化是指要求在一個國家產生的數據必須存儲在該國境內的服務器上。目前,全球公共云市場主要由美國和中國等國公司主導,歐盟成員國擔心對在其領土上產生的數據缺乏控制。2018年,美國頒布《澄清境外數據的合法使用法案》 (Clarify Lawful Overseas Use of Data,CLOUD,又稱“云法案”),授予美國執法機構獲取外國人個人數據的廣泛域外權力。歐洲政府和企業擔心過度依賴歐盟以外的數據服務會產生安全問題。為解決云和數據存儲市場幾乎完全由非歐盟供應商主導的不利局面,德國和法國聯合宣布了歐洲云計算倡議——蓋亞X(Gaia-X)項目,建議從 2020 年起在歐洲層面建立一個聯合數據基礎設施,從而確保公民、企業和政府數據安全環境。

美國在政策目標上積極主張數據自由流動,賦予其自由貿易的全球化特征,在政策手段上以國際貿易協定談判為抓手,推動數據自由流動。

美國以數據流動價值反對數據流管控。在數字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資料。當數據被使用、分析、操作和分享以產生洞察力時,數據的價值就產生了。美國相信,當數據能夠以信任和許可的方式在公司、部門和國家邊界之間流動使用時,數據的價值才會最大化。當數據不受限制,幾乎可以被全球不同地點的人同時無限地使用時,數據可在許多地方并行增加價值,尤其對同一數據元素的后續和頻繁使用可以大大增加其價值(French et al.,2020)。而對數據流的管控則限制了個人、企業和行為體訪問互聯網的機會,導致了互聯網的碎片化,違背了互聯網最初的設計理念。

美國以貿易自由化的立場反對數據本地化,認為本地化是一種貿易壁壘行為。數據本地化意味著美國公司要想在歐盟開展業務,就要增加資金、技術和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在歐盟本地建立服務器和存儲數據。這意味著美國在歐企業合規性要求提高,公司用于建立數據基礎架構的資本投資增加,而其他美國公司可能因認為成本高、義務重而決定不進入歐盟市場,放棄潛在的收入和利潤。一份調查顯示,美國企業認為數據本地化是阻礙國際數字貿易開展的第一障礙(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2017)。美國一直堅持任何形式的數據本地化都會阻止國際數據的自由流動,認為這將會阻礙公司開展業務或個人進行交易的能力,從而形成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另外,美國強調,存儲數據而不使用或存儲不必要的重復數據,會給社會帶來經濟和數字生態方面的損失。

在政策手段上,為了推動數據流動自由化,反對數字貿易壁壘,美國在國內外積極推動信息全球化色彩的各項政策議程。2015年,美國商務部啟動了數字經濟議程,以“在世界范圍內促進自由和開放的互聯網”為首要目標,“因為當數據和服務可以不受阻礙地跨越國界流動時,互聯網最適合我們的企業和工人”(Davidson,2015)。美國國會在2015年6月通過的貿易促進授權立法中指出了數字貿易的重要性,并將互聯網設定為貿易平臺,將此作為美國貿易談判的目標。美國曾經主導的TPP談判中確定了禁止數據本地化的要求和保護跨境數據流的數字貿易規則。雖然美國在特朗普時期退出了TPP談判,但后期繼續以對外經貿協議的形式將數據自由流動主張推廣開來。2020年7月,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協議(USMCA)取代原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新協議明確禁止對跨境數據流動進行限制,并禁止數據本地化。

(二)個人隱私保護

個人隱私保護是一國內部事務,但是在數字化背景下,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網絡普及率提高,個人信息的虛擬化、數字化成為普遍形態,“數字隱私”成為個人權利的新形式。當前,全球互聯網領域內沒有公認的數據隱私標準或定義,也沒有專門針對跨境數據流動和隱私關系的具有全面約束力的多邊規則。但在當前的數字貿易領域中,個人隱私保護已成為不可回避的話題。隨著大型跨國互聯網平臺的普及(如用于購物的亞馬遜網站、社交媒體臉書和推特等),公民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越來越多地與跨境數據流相關聯,由此產生了數字貿易中的個人隱私保護問題。例如,歐盟境內的公民通過美國的購物網站購物,美國如何保護、利用由此產生的歐盟公民信息? 歐盟制定了網絡隱私保護規則,域外國家進入歐盟互聯網市場后如何遵循這些規則?對于數字貿易中的隱私問題,歐盟和美國基于各自產業發展態勢和政治考慮,在有關數字個人隱私保護政策主體和政策手段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保護路徑。

歐盟在個人“數字隱私”保護方面的政策主體是政府部門。歐盟認為隱私權是基本的人權,政府應當承擔起保護人權的職責,這是在數字主權思想下強調政府對公民權利負責的一種政治思維。歐盟形成了以《通用數據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基礎法、非常嚴格的隱私和數據保護框架。在立法原則上,歐盟采取的是以預防為主、強調規避風險的方法,即事先為隱私保護確定各項行為原則,再要求各行為方遵守規則?!稐l例》確定了數據處理的合法依據,并規定了數據保留、存儲限制和記錄保存的共同規則。該條例于2018年5月生效,取代了1995年通過的數據保護指令(Data Protection Directive)。

在政策手段上,歐盟采取了政策“確權”的方式保護個人“數字隱私”。首先是在權力內容上,歐盟明確了公民高度的隱私權利,維護公民權?!稐l例》賦予公民控制個人數據的新權利,尤其突出個人控制權,如允許或限制數據處理的權利;訪問、糾正和刪除個人數據的權利; “數據可移植權”,即把一個人的數據從一個供應商轉移到另一個供應商。歐盟堅持“明示同意”原則,即用戶必須要在明確的意思表示后數字平臺方可搜集用戶信息,表現為書面同意或者明確的動作表示。之所以強化用戶隱私權保障,是因為歐洲人擔心出現所謂“監控資本主義”,最終導致歐洲公民逐漸失去對其個人信息和隱私的控制。近期,大型互聯網企業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引起了歐盟的高度關注。“劍橋分析丑聞”展現了網絡平臺為政治分析目的提取個人數據的典型做法。2018年新聞報道顯示,一個名為劍橋分析的咨詢公司獲得并使用了超過8700萬個Facebook賬戶的數據,以試圖影響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關于“脫歐”的公投。

其次是在管轄范圍上,以歐盟政策范圍內的領土和居民作為管轄對象,確立了歐盟的管轄權?!稐l例》的管轄標準具有鮮明的數字主權思維,這表現為雙重管轄的標準:一是地域管轄,即適用于在歐盟設立對歐盟公民數據進行操作的所有企業和組織,無論數據的實際處理發生在哪里;二是公民管轄,即適用于歐盟以外的實體向歐盟個人提供商品、服務或監控歐盟個人的行為。通過上述規定,歐盟確立了對公民個人數據的域外管轄權,即當數據離開歐盟時,這些權利會跟隨數據,這允許歐盟公民就其個人數據在歐盟以外的處理方式向外國公司問責。根據《條例》,個人數據只能被轉移到具有歐盟認為 “充分”的數據保護制度的國家,或在法規規定的特定條件下,如具有約束力的公司規則或標準合同條款時,才能轉移到國外(Fefer & Archick,2020b)。

與歐盟在隱私保護中呈現出政府主導、前置保護不同,美國隱私保護呈現出依托企業、注重事后審查的特點。如果說歐盟的“數字隱私”保護呈現出“行政化”色彩,那么美國的隱私保護更加側重于“市場化”取向。

在政策主體上,美國側重于通過行業自律進行“數字隱私”保護。比之歐盟,美國更具有自由市場的傾向,認為政府無論采取何種手段都跟不上科技公司技術發展的步伐,其立法和政策反而會成為阻礙技術進步的外部障礙。美國政府在制定數據隱私保護政策過程中的一個主要辯論點是:利用所謂的“規定性”方法,即法律定義數據保護規則和義務,還是利用“基于結果”的方法,即法律側重于一個組織做法的結果,而不是定義這些做法應該是什么(Fefer,2021)。前者意味著政府通過制定詳細的法律規范科技公司的隱私保護行為,后者意味著依靠行業自律標準供有關公司遵循,政府僅在侵犯隱私的實質性后果產生后進行懲罰或管理。美國政府采用的是后一種方法: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發布了《隱私框架》。該框架是一個供各類組織機構采用的自愿性標準,以識別、評估、管理和溝通隱私風險,使各組織能夠創建和調整隱私戰略,并在各種監管環境中管理隱私風險(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2018)。由此可見,美國政府通過樹立隱私標準,推動企業以行業自律的方式進行風險管理和保護個人隱私。

在政策手段上,美國缺乏聯邦保護公民“數字隱私”的統一立法,也沒有聯邦部委一級的職能管理部門進行負責。美國政府在隱私立法保護力度上弱于歐盟。雖然美國最高法院在判例中提供了個人隱私權的憲法判例依據,但這種情形通常只適用于公權力(政府)對公民個人權利入侵,而對于公司或個人通過數字侵犯他人隱私的方式則并未考慮。美國沒有一部聯邦法律對消費者個人數據的搜集和使用進行普遍全面的監管。美國采取了針對具體行業數據進行特殊管理的方法,以法律來保護特定的重要隱私信息,如醫療保健或金融數據。在政策執行層面,聯邦貿易委員會執行消費者保護法,并要求消費者被告知并同意如何使用他們的數據,但聯邦貿易委員會沒有授權執行廣泛的在線隱私保護措施。

歐盟和美國為了消除在數據隱私和保護方面的差異,并實現數據順利交換,通過商業和執法部門締結了數據共享協議。但由于歐盟和美國之間在公民隱私保護方面的思維和政策主張不同,雙方也多次展開博弈。2000年,美歐達成了《安全港協議》,制定了七項原則,

七項原則為:通知原則、選擇原則、向外移轉原則、安全原則、資料完整原則、獲取原則、執行原則。

美國公司每年可以向商務部證明其已經遵守了七項基本原則和相關要求,被認為符合歐盟的數據隱私充分性標準后方可從事美歐之間的數據交換業務。但是,“斯諾登事件”的爆發導致了歐盟對美國的信任危機,歐盟尋求達成更加嚴苛的隱私保護協議。美國在商業利益驅動下與歐盟在2016年達成《隱私盾協議》,該框架為5000多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實體提供了一個機制,允許其在遵守歐盟數據保護規則的同時將歐盟公民的個人數據轉移到美國。但2020年7月,歐盟法院宣布《隱私盾協議》無效。歐盟法院認為,鑒于美國電子監控法中授權美國數據搜集權力的廣泛性,以及歐盟公民缺乏補救選擇,《隱私盾協議》未能滿足歐盟數據保護標準(Fefer & Archick,2020a)。歐盟法院的裁決為許多從事跨大西洋貿易的公司帶來了法律上的不確定性。盡管美國和歐盟官員已經開始討論新的隱私保護舉措,但歐盟法院的裁決表明,雙方在試圖克服其互聯網制度和技術監管方法的差異方面有著巨大困難。

(三)政府監管

政府監管是維護市場秩序的必要手段,也是國家主權在領土范圍內的有效展現。面對數字貿易這一新經濟形式,歐盟和美國都支持不同程度和類型的政府干預。有所不同的是,歐盟和美國對政府監管數字貿易的出發點,以及干涉的范圍和力度表現出較大的不同,也體現出了數字主權和信息全球化的立場差異。大型數字平臺是歐美之間開展數字貿易的主要渠道,歐盟和美國對大型數字平臺監管上的差異展現了雙方對數字貿易監管的不同立場。

歐盟對大型數字平臺監管的政策初衷是維護數字主權。調整競爭和監管規則是歐盟加強歐洲在數字領域戰略自主權的三大基石之一。歐盟認為,來自全球技術驅動型企業的競爭構成了歐洲的一項重大政策挑戰,這些企業并不總是遵守歐洲的規則和基本價值觀,而是將數據占有和計算作為其戰略的核心(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2020)。在歐盟數字市場上,大型數字平臺多來自歐盟域外,它們越來越被視為主導了歐盟經濟的整個部門,剝奪了歐盟成員國在版權、數據保護、稅收或運輸等領域的主權(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2020)。尤其是壟斷平臺出現后,平臺費提價、排他性行業協議、限制新競爭對手進入等歧視性市場行為頻現,擾亂公平競爭的數字經濟環境。大型數字平臺公司對數據的控制會使歐盟公司難以在創新和競爭的市場中獲勝,因為高科技經濟越來越基于無形資產(即數據和知識產權)。非歐盟公司可以迅速發展關鍵的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并進入新的行業領域,就像谷歌從搜索引擎優化轉向機器人技術,以及亞馬遜從在線市場轉向云計算到醫療保健一樣(Bria,2020)。針對這一情況,在競爭和監管框架制定中,歐盟主張轉向更多的防御性和審慎性機制,主要針對外國大型科技公司的壟斷行為,以期實現更多的技術自主權。

歐盟積極推動對數字貿易的綜合性立法。一是提出《數字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草案,旨在為大型在線平臺制定競爭規則。歐盟將大型數字平臺定位為“守門人”的角色,限制其既當平臺運營者又當競爭者,避免對創新和消費者造成重大傷害。歐盟將大型數字平臺界定為約79億美元以上收入或是790億美元以上市值,以及為歐盟內超過1萬個活躍企業客戶和4500萬活躍終端用戶(約占歐盟消費者的10%)提供服務的數字平臺。針對這些平臺,歐盟將明確規定數字平臺允許或禁止提供的服務名目,要求數字平臺報告收購計劃且進行評估并有權對涉嫌壟斷的收購進行處罰。二是推動制定《數字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旨在加強數字平臺內容的監管?!稊底址辗ā窂娬{由歐盟對所有數字平臺服務商制定涉及非法在線的內容和產品進行監管,而不是由平臺自身監管,這反映出歐盟和美國監管思路的差異。例如,2021年1月6日發生了美國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并在網上出現了煽動暴力行為。在這一事件發生后,以推特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決定根據公司個人的社區規則或服務合同刪除不實信息或暴力內容,而不是根據美國政府監管要求、審查規則或法律命令。法國財政部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說:“數字世界的監管不能由數字寡頭完成”(Bermingham,2021)。歐盟數字貿易規則的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Thierry Breton)表示:“我們需要制定游戲規則,用明確的權利、義務和保障措施來組織數字空間”(Breton,2021)。歐盟希望通過《數字服務法》增強對數字平臺、服務和產品的責任和制定安全規則的話語權,推動實現歐盟數字單一市場的目標。

美國主張自由貿易政策,反對過度監管數字貿易。在過去的全球化進程中,美國由于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高舉全球化旗幟以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因此,美國反對政府的過度監管,主張營造自由寬松的市場競爭環境,其目的是為美國資本、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擴張創造有益的外部空間。進入數字時代以后,美國依舊擁有資本和技術優勢,繼續以信息全球化、數據自由流動為口號,反對過度監管,目標是確?;ヂ摼W的自由和開放,防止和消除數字貿易壁壘。美國數字貿易行業團體普遍希望擁有一個靈活、適合創新的技術中立規則,在國際上建立能夠相互兼容的隱私制度,促進跨境數據流動,并希望避免過度監管或高合規負擔(Fefer,2020)。在數字監管領域,美國認為,歐盟通過制定《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迫使世界各地的公司遵守歐洲在隱私方面的做法給美國企業增加了監管負擔,限制了競爭和創新。

美國的監管范圍和力度弱于歐盟。歐盟委員會認為其現有的競爭法是不夠的,需要新的規則和工具,歐盟正在積極推動制定新的《數字服務法》和《數字市場法》。美國目前缺乏單一、全面的聯邦法律,并沒有進行全面立法以監管數字平臺的計劃,而且監管行為多是針對特定行業,從部門層面開展的。美國國會、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把重點放在利用現有的權力和反壟斷法來監管互聯網科技企業,主要聚焦于互聯網壟斷問題。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在2019年對谷歌、亞馬遜、臉書和蘋果四大互聯網巨頭發起了反壟斷調查。2020年10月,司法部和11個共和黨州檢察長對谷歌提起了與互聯網搜索服務和廣告有關的反壟斷訴訟。但是從處罰的力度和頻次來看,美國對數字平臺的監管程度要弱于歐盟。

通過比較上述歐美政策可以發現,歐盟和美國都支持數字自由流動、個人隱私保護和政府監管,但是雙方在實現上述政策目標的理由和具體方式上存在差異。值得指出的是,在推進數字貿易的政策議程當中,雙方的立場和政策理念都進行了一定的“包裝”,抽象理念下深藏的是特定的政策目的。歐盟高舉以隱私權為核心的個人權利保護大旗,為數據流管控和政府監管提供正當性;美國以自由市場理念為先導,強調數據自由流動帶來的資源優化配置、個人選擇權等積極作用。上述各類理念和主張的表象并不能掩蓋歐美雙方的深層考慮。歐盟主張的數字主權是希望能夠在中美歐三方博弈的數字世界中維護自身的戰略自主權,不被任何一方支配,并進而繼續推動歐盟的統一及提升經濟利益和技術水平。而美國是從自身的“實力地位”出發,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將本國的數字標準和科技企業推廣到世界各地,最大程度地占有世界市場和攫取數字紅利。

四、歐美數字貿易立場差異的成因

數據本身具有價值,但它不是一種稀缺性和獨占性資源,數據可以流動和共享。國際數字貿易規則能夠深刻影響一個經濟體的數據流動水平,而數字貿易規則取決于經濟體自身數字經濟產業的發展態勢、政治優先事項的考慮以及安全關切是否解決。歐盟和美國在數字主權和信息全球化方面的認知差異主要是基于自身“數字實力”認知產生的。歐盟的數字產業規模落后于美國,數字經濟實力不如美國;歐盟各國并未形成類似傳統經濟的統一數字經濟市場,落后于美國的單一市場,市場發展水平不如美國;歐盟對數字經濟的安全關切優先于經濟利益考慮,美國則因技術實力和政治影響力而不必過度擔心自身安全問題,歐盟解決安全問題的實力不如美國。在實力認知差異的基礎上,歐盟采取了比美國保守的數字貿易政策,以求穩妥地推進數字產業政策和解決相關問題。

(一)經濟原因:產業發展態勢不一

數據是數字時代關鍵的生產資料。各個組織出于各種原因,重視消費者的個人在線數據。例如,谷歌、蘋果、臉書、亞馬遜和微軟等美國科技公司的一項重要業務是搜集大量個人數據,通過算法對客戶精準畫像,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并獲得收益。一些分析家將數據比作石油或黃金,但與這些有價值的物質不同,數據可以被重復使用、分析、共享,并與其他信息相結合。誰能掌控數據,誰就掌控了關鍵生產資料。但如何掌握數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和市場規模等產業發展態勢以及數字政策。

發展數字產業對歐盟具有重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是歐盟數字產業水平低于美國。預計到 2025 年,全球新數字技術市場將達到 2.68 萬億美元,歐洲的增長潛力很大一部分在于數字市場。歐盟預計,從2018年到2025年,歐盟數字產業產值將從3660億美元上升到10 100億美元,數字產業從業人數從270萬人上升到1090萬人,具備基本數字技能的歐盟人口百分比將從57%上升到65%(European Commission,2020)。 歐洲數字市場廣闊,但是數字產業和技術水平落后于美國。歐盟擁有強大的資產,包括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研究團體和強大的產業,但歐盟在全球數字技術格局中并未占據優勢地位。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歐盟在私人投資方面落后于美國和中國,公司和公眾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水平與美國相比相對較低(European Commission,2021)。美國吸引了更多的人工智能人才和研究人員,并在專利申請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此外,美國和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的專利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歐洲對區塊鏈技術和物聯網的投資水平相對較低(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2020)。由于數字產業水平低于中美兩國,歐盟通過制定具有一定保護數字市場作用的數字貿易政策將成為優先選擇。歐盟加強跨境數據流的管控、制定統一隱私政策、強化對數字平臺的監管,將有助于歐盟數字產業的發展。

美國的數字產業具有平臺優勢。從世界互聯網發展經驗來看,數字平臺具有“贏者通吃”的效應:多家具備相似功能的數字平臺公司經過激烈競爭后,往往只剩下一家資金實力最為雄厚、用戶最多的平臺獲得市場壟斷地位。美國的數字平臺具有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歐盟的大型數字平臺主要來自美國,歐盟并未孕育出世界級的數字平臺。美國還通過平臺壟斷優勢阻礙創新公司的興起,使歐盟難以出現挑戰者。經合組織的一份報告強調,在過去 10 年中,亞馬遜、蘋果、臉書、谷歌和微軟在全球進行了約 400 次收購。2017 年,僅谷歌、亞馬遜、蘋果、臉書和微軟就在收購初創企業上共花費 316 億美元。經合組織認為,大型高科技公司對初創企業的收購是一種“殺手型”收購(OECD,2020),將具備潛在競爭力的公司收歸己有,防止其日后成長為競爭型對手。但是這種收購限制了競爭,壓制了創新,影響了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美國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在世界各地開拓數字市場,占據海量數據信息,并將市場地位和技術優勢轉化為高額壟斷利潤。因此,為了充分發揮自身的數字平臺優勢,美國高舉信息全球化旗幟,反對以主權、隱私、安全等理由對跨境數據流、數字平臺進行過度監管,并將數據流管控、數據本地化、隱私保護和平臺監管視為數字貿易壁壘。對此,歐盟意識到保護歐洲科技初創企業和中小型企業的重要性,歐盟對外政策委員會建議成員國成立聯動的投資篩選機制,評估歐盟高科技公司被收購風險,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產業實施外國投資收購限制(Leonard,2019)。

(二)政治原因:歐盟的“內向性”與美國的“外向性”

歐盟成立之初的目標是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在歐盟內部的自由流動,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更高的目標上,歐盟希望能實現政治一體化,以使歐洲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目前,歐盟已經通過《里斯本條約》將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并入歐盟對外政策。因此,歐盟希望在內外經濟和政治政策上發出統一協調的聲音,從而擴大其國際影響力。歐盟在數字政策上的主權立場是先形成歐盟內部統一規則,然后將規則影響力擴展到歐盟以外,再爭取世界范圍內的規則主導權。這是一種先“內向性”再“外向性”的策略,符合歐洲當前的政治和經濟生態。

歐盟“內向性”的統一政策以2015年5月的數字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戰略為核心,該戰略以實現歐盟27個成員國數字經濟立法的現代化和協調為目標。數字單一市場有三大支柱:改善消費者和企業獲得數字商品和服務的機會、為數字網絡和服務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經濟的增長潛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歐盟提出了制定簡化的電子商務規則,更新電信、移動互聯網服務、視聽媒體服務、在線平臺、數據隱私的規則,統一信息通信技術和操作標準,支持歐盟和各國的數字創新工作,支持數據在歐盟內部自由流動等政策主張(Fefer & Akhtar,2016)。歐盟一系列的跨境數據流管控、個人隱私保護、政府監管等政策,都力圖在單一市場的目標下實現歐盟內部統一。

與歐盟不同,美國是一個實現了政治和經濟統一的國家,其戰略眼光側重于影響世界數字貿易規則。比之歐盟委員會,美國擁有一個可以推動規則制度的強大的聯邦政府,因此并不急于制定全面統一的國內數字規則,“內向性”的規則制定策略并不是美國的最優選擇。當前,數字經濟處于飛速發展階段,國際上并未形成類似于傳統貿易的統一數字規則,加之美國擁有數字經濟和技術優勢,因此美國將本國數字貿易的主張推廣到全世界,搶奪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權,從而主導和控制當前全球數字貿易。所以,美國2015年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案規定了具體的數字貿易談判主要目標,即實現“商品和服務的數字貿易以及跨境數據流動”。根據該法案,美國簽訂的貿易協定應確保政府“避免實施阻礙商品和服務數字貿易、限制跨境數據流動或要求本地存儲或處理數據的貿易相關措施”。美國、墨西哥和加拿大協議和美日數字貿易協定一般要求各方不限制跨境數據流動,并促進數據制度之間的互操作性。

歐盟內部達成一致的數字貿易政策已經顯示出外部影響力,形成了歐盟和美國之間的數字規則之爭。歐盟較早制定的政策已經顯示出先發影響力。例如,當歐盟通過《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時,一些美國公司發現將該條例的保護措施適用于全球所有用戶,更高效且節省人力物力。公司只需遵循一個隱私保護規則時,僅需投入一定的資金、人力和技術去制定一個合規方案。而為不同國家的用戶維持不同的政策則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從規則示范效應來看,如果公司決定在合規方面投入必要的資源,這可能會增強歐盟對全球標準的影響,特別是如果公司將符合歐盟規定的新政策和做法應用于全球所有客戶和企業時(Fefer,2021)。歐盟的數字貿易規則甚至影響到美國國內的市場規則?,F在,美國一些州已開始部分或全部地復制歐盟規則,這將導致美國市場更加分散。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的隱私立法部分基于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弗吉尼亞州也頒布了類似的隱私立法(但未全面模仿)(Mccabe,2021)。 這些例子表明,歐盟關于數字市場的新規則可能對美國各州的制度產生影響。鑒于此,美國將在世界范圍內積極推廣其數字政策主張,以弱化歐盟的外部影響。

(三)安全原因:歐盟的關切與美國的超脫

歐盟和美國對安全的態度是造成雙方立場差異的原因。通過分析比較歐盟兩大經濟體的數字貿易主張可以發現,兩者的爭論其實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經典命題,即持主權立場是否必然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歐盟主權立場先行的政策理念意在打造獨立的戰略自主權,美國貿易先行的政策理念意在推動全球自由貿易發展。美國在評論歐盟的貿易政策時,已經直接或間接地指出歐盟的數字主權主張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其實數字主權主張和貿易保護兩者之間并無必然的關系,其反映的是不同經濟體在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上政策選項的先后順序問題。

歐盟的數字主權概念背后深藏安全顧慮。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及其具體所展現出來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已使得美國不再過分擔心本國的國家安全問題。歐盟則因為經濟實力和技術能力弱于美國,而擔心自身安全的保障問題。歐盟強調對本區域內企業的管轄權同時奉行自由貿易政策,這種看似矛盾的政策主張其實是對經濟安全掌控的思路體現:對內有效地掌握國民經濟基礎,對外通過發展國際貿易增強經濟實力。這種穩固內部國民經濟基礎,外部貿易賦能國內經濟的政策會最大效度地維護經濟安全,進而保障國家安全。歐盟的數字主權理念就是上述政策主張的整合,即在維護自身國家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推動自由貿易的發展。這在歐盟數字貿易政策上具體表現為加強對跨境數據流、數字企業進行監管,并保護公民隱私權,在此基礎上再推動跨境數字貿易的自由發展。

美國對數字貿易中的安全問題相對超脫?;趯ψ陨砑夹g實力的自信,美國并不擔心跨國企業進行數字貿易時對本國數字安全產生威脅。美國更擔心的是基于外國政府背景的網絡入侵行為。例如,美國多次渲染俄羅斯通過網絡干涉美國大選、俄羅斯黑客攻擊美國基礎設施等。因此,美國傾向于通過政府間的政治性協議解決數字安全問題,通過經濟性協議(自由貿易協定)推動數據自由流動和數字貿易議程。美國這種分類處置議題的方式表明有意區別數字貿易中的安全與經濟議題,目的是防止安全議題干擾美國推動自由貿易的努力。由此可見,美國的政策立場是在解決安全關切之后推動自由貿易,歐盟則是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再開展自由貿易,兩者的政策優先選項在于安全關切的解決與否。

五、結論

全球化與主權的命題在數字時代具有了新的內涵,信息全球化和數字主權的立場成為美國和歐盟各自提出數字貿易主張的依據?;跀底种鳈嗟牧?,歐盟主張強化跨境數據流的管控和數據本地化,政府應當承擔起保護個人隱私的職責,同時通過綜合性立法對數字經濟進行監管。美國則基于信息全球化立場,強調數據流的自由流動,由行業承擔隱私保護的主要責任,規避過度監管。之所以形成上述差異,是因為歐盟的數字產業水平弱于美國,歐盟強調統一理念和內部規則的一致性,更加重視數字安全問題,然后再追求歐盟規則的全球影響力。而美國則注重追求全球利益和貿易自由化,商業利益優先于安全關切,積極推動符合自身利益的規則主張,呈現出“外向性”的特征。由于歐盟和美國的立場差異,兩大經濟體在國際數字規則上爭奪話語權,在合作過程中也出現過各種矛盾。

但是歐盟和美國數字貿易立場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兩國沒有合作空間。由于美國和歐盟有著相似的政治制度、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歐美多位政治領袖和政策專家建議美國和歐盟領導一個以技術為重點的規則聯盟。同時,隨著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中國倡導的數字政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歐美有著相互借力、共同對抗中國影響力的利益需求。另外,新一屆拜登政府上任后,多次表態對國際合作的重視,加之歐盟在多邊論壇上承諾就數字貿易問題與美國進行合作,世界兩大發達經濟體有可能推動制定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數字貿易規則。

參考文獻:

[1]程衛東.網絡主權否定論批判[J].歐洲研究,2018(5).

[2]鄧崧,黃嵐,馬步濤.基于數據主權的數據跨境管理比較研究[J/OL].(2021-04-29).[2021-05-3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167.G3.20210429.1342.002.html.

[3]董小君,郭曉婧.美日歐數字貿易發展的演變趨勢及中國應對策略[J].國際貿易,2021(3).

[4]藍慶新,竇凱.美歐日數字貿易的內涵演變、發展趨勢及中國策略[J].國際貿易,2019(6).

[5]俞可平.論全球化與國家主權[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1).

[6]周念利,李玉昊.全球數字貿易治理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美歐分歧[J].理論視野,2017(9).

[7]Bermingham P P.Merkel among EU Leaders Questioning Twitter’s Trump Ban[EB/OL].(2021-01-11)[2021-05-11].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angela-merkel-european-leaders-question-twitter-donald-trump-ban/.

[8]Breton T. Capitol Hill—The 9/11 Moment of Social Media[EB/OL].(2021-01-10)[2021-04-20].https://www.politico.eu/article/thierry-breton-social-media-capitol-hill-riot/.

[9]Bria F. Public Policies for Digital Sovereignty [R/OL].(2015)[2021-06-14].https://www.academia.edu/19102224/Public_policies_for_digital_sovereignty.

[10]Bria F.Putting Tech and Innovation at the Service of People and the Green Transition[EB/OL].(2020-03-09)[2021-04-21].https://medium.com/iipp-blog/putting-tech-and-innovation-at-the-service-of-people-and-the-green-transition-2e039ab8e083.

[11]Davidson A B. The Commerce Department’s Digital Economy Agenda[EB/OL].(2015-11-09)[2021-04-20].https://2014-2017.commerce.gov/news/blog/2015/11/commerce-departments-digital-economy-agenda.html.

[12] Eichensehr K E. The Cyber-Law of Nations[J]. 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2014, 103(2).

[13]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 Data Strategy—Making the EU a Role Model for a Society Empowered by Data[R/OL].(2020-02-19)[2021-05-06].https://ec.europa.eu/info/strateg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fit-digital-age/european-data-strategy_en.

[14]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Europe[R/OL].(2021a-03-08)[2021-4-30].https://digital-strategy.ec.europa.eu/en/library/communication-artificial-intelligence-europe.

[15]European Commission.Questions and Answers: An Open, Sustainable and Assertive Trade Policy [EB/OL].(2021b-02-18)[2021-04-01].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qanda_21_645.

[16]European Parliamentary Research Service. Digital Sovereignty for Europe[R/OL].(2020-07-14)[2021-04-11].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BRIE/2020/651992/EPRS_BRI(2020)651992_EN.pdf.

[17]European Political Strategy Centre.Rethinking Strategic Autonomy in the Digital Age[R/OL].(2019-07-18)[2021-04-01].https://op.eu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889dd7b7-0cde-11ea-8c1f-01aa75ed71a1/language-en/format-PDF.

[18]Fefer R F. Data Flows, Online Privacy, and Trade Policy[R/OL].(2020-05-26)[2021-03-20].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5584.

[19]Fefer R F. EU Digi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OL].(2021-03-25)[2021-04-01].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6732.

[20]Fefer R F, Akhtar S I. European Union Digital Single Marke [R/OL].(2016-10-06)[2021-04-10].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IF/IF10748.

[21]Fefer R F,Archick K.US-EU Privacy [2021-5-1]. Shield[R/OL].(2020a-08-06)[2021-04-30].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IF/IF11613.

[22]Fefer R F,Archick K.EU Data Protection Rules and U.S. Implications[R/OL].(2020b-07-17)[2021-04-20].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IF/IF10896.

[23]Fefer R F,Morrison W M,

Akhtar S I. Digital Trade and US Trade Policy[R/OL].(2019-05-21).https://fas.org/sgp/crs/misc/R44565.pdf.

[24]French C, Carr B,Lowery C.Data Localization: Costs, Tradeoffs, and Impacts Across the Economy [EB/OL].(2020-12-20)[2021-04-20].https://www.iif.com/Portals/0/Files/content/Innovation/12_22_2020_data_localization.pdf.

[25]Hofmann J. Multi-stakeholderism in Internet Governance: Putting a Fiction into Practic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 1(1).

[26]Hufbauer G C, Lu Z Y.Can Digital Flows Compensate for Lethargic Trade and Investment [EB/OL].(2018-11-28)[2021-04-10].https://www.piie.com/blogs/trade-and-investment-policy-watch/can-digital-flows-compensate-lethargic-trade-and-investment.

[27]Jong-Chen J D. Data Sovereignty, Cybersecurity and Challenges for Globalization [EB/OL].(2015-10-12)[2021-05-01].https://www.georgetown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org/online-edition/data-sovereignty-cybersecurity-and-challenges-for-globalization.

[28]Leonard M, Shapiro J.Empowering EU Member States with Strategic Sovereignty[R/OL].(2019-06)[2021-04-26].https://ecfr.eu/archive/page/-/1_Empowering_EU_member_states_with_strategic_sovereignty.pdf.

[29]Leyen U V D. A Union that Strives for More, My Agenda for Europe[EB/OL].(2019-09-05)[2021-03-30].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political-guidelines-next-commission_en_0.pdf.

[30]Mccabe D.Maryland Approves Country’s First Tax on Big Tech’s AD Revenue[N/OL].(2021-02-12)[2021-04-21].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21/02/12/technology/maryland-digital-ads-tax.html.

[31]Mueller M, Keynote H.Sovereignty in Cyberspace

[EB/OL].(2020-11-13)[2021-05-01].https://www.internetgovernance.org/2020/11/13/hague-keynote-sovereignty-in-cyberspace/.

[32]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Request for Comment on the Administration’s Approach to Consumer Privacy[R/OL].(2018-11-09)[2021-02-23].https://www.ntia.doc.gov/files/ntia/publications/cu-ntia-docket_no._180821780-8780-01.pdf.

[33]OECD. Start-ups, Killer Acquisitions and Merger Control—Background Note[R/OL].(2020-07-14)[2021-04-11].https://one.oecd.org/document/DAF/COMP(2020)5/en/pdf.

[34] Pohle J,Thiel T. Digital Sovereignty [J/OL].(2020-12-17)[2021-06-13].https://policyreview.info/pdf/policyreview-2020-4-1532.pdf.

[35]Steiger S, Schünemann W J, Dimmroth K. Outrage without Consequences? Post-Snowden Discourses and Governmental Practice in Germany[J]. Media & Communication, 2017, 5(1):7.

[36]The White House. FACT SHEET: White House Summit on Cybersecurity and Consumer Protection[EB/OL].(2015-02-13)[2021-05-01].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the-press-office/2015/02/13/fact-sheet-white-house-summit-cybersecurity-and-consumer-protection.

[37]The White House.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Prosperity, Security, and Openness in a Networked World[R/OL].(2011-05-16)[2021-05-01].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internationalstrategy_cyberspace.pdf.

[38]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Global Digital Trade 1:Market Opportunities and Key Foreign Trade Restrictions[R/OL].(2017-08)[2021-04-20].https://www.usitc.gov/publications/332/pub4716.pdf.

[39]Wuhan University,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overeignty in Cyberspace:Theory and Practice(Version 2.0) [EB/OL].(2020-11-25)[2021-06-10].http://www.wuzhenwic.org/download/SovereigntyinCyberspaceTheoryandPractice(Version2.0).pdf.

(責任編輯:彭琳)

數字農業論文范文第6篇

對這一點的洞察,為轉型中的傳統廣告代理公司找到了信心:即使在科技一日千里的進步中,營銷工作依然需要更多的藝術來平衡對科學的使用。傳統的廣告代理公司,一方面繼續延伸消費者洞察力、品牌認知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早已自發融合各類新興科技,實現資深的蛻變,加入到營銷變革的洪流當中。

本期“高端訪談”,我們邀請奧美互動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布萊恩·費瑟斯通豪(Brian Fetherstonhaugh)分享自己對營銷變革的觀察和思考。

關于這一輪營銷變革:

記者:2000年的時候,《線車宣言》(The Cluetrain Manifesto)一書談論互聯網帶來的營銷變革,這大概是最早論述這一輪營銷變革的著作之一。到現在,營銷變革仍在進行中,各種觀點還在不斷涌現。您認為,目前我們進行到了變革的哪個階段,變革的終點在哪里?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線車宣言》是一本出色的闡述變革趨勢的著作,寫的更多的是人與人的連接。關于這一輪營銷變革的趨勢,我們提出了“營銷3.0”的概念來進行概括。我認為目前還處在營銷3.0的一個比較早的時期。

營銷1.0時代,營銷工作基本上是做信息的單向發布,更多是占位,吸引眼球,爭取曝光量。營銷2.0更多是讓用戶參與進來,但這也是在一個比較平面的思路上進行。我們所說的營銷3.0,則是實時的、以數據為支持的、基于對用戶價值的觀察來進行的工作。

以我們為IBM公司所做的活動為例,營銷2.0時代,我們更多是邀請用戶參與討論,進行互動,使消費者與品牌雙方的聯系更緊密更有趣?,F在我們需要引導他們通過微博、社交網絡等其他工具實現參與。在營銷3.0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要在每次互動中創造消費者價值。消費者希望我們每次與之發生聯系時,能更有相關性、更及時,并能幫助他們做出令其滿意的消費決策。

記者:據您觀察,這一輪營銷變革的主要驅動力有哪些?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顯而易見的是,智能手機、社交化媒體平臺和搜索引擎等技術的變革都是驅動力,但是我認為最主要的、超越這些技術變革的驅動力是消費者。我們試圖趕上消費者的步伐,因為他們愿意消費科技、適應科技,并且從中為自己尋找更好的選擇。我相信消費者是引領者,而品牌主和廣告主必須陪伴他們一起進入新時代。

記者:技術因素之外,影響營銷實踐的其他思潮(例如環境可持續、社會責任、社會創新等)如何與數字傳播潮流一起對企業的營銷乃至整體策略產生影響?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所謂數字營銷(digital marketing),它的底層是數據,有用的數據。數據能帶來對用戶更好的認知。但這個并不意味著我們只停留在科學的分析上??茖W的分析需要一個平衡,來自于我們希望給用戶更好的體驗。

正如《IT經理世界》雜志的2013年5月5號的封面報道文章中說到的,營銷需要更多的科學和更多的藝術。CMO們做決策,一方面需要科學,另一方面也需要藝術及敏感的消費者洞察力。如今我們有了許多創新和復雜的科技,但是歸根結底,CMO的工作不是去追逐那些碎片化的東西,他們需要在腦海里呈現一個完整清晰的景象:你為你的消費者創造了一個什么樣的旅程,給予他們什么樣的體驗。

營銷服務的新課題

記者: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現在有更多的企業傾向于做內容,而非伴隨性的廣告。這對廣告業帶來什么樣的挑戰?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我們前不久在成都召開了奧美集團全球董事會。三天的會議中,我們就此問題幾乎討論了一整天,比如我們奧美集團不同的業務部門如何更好合作,提供高質量、品牌化的內容。

我們相信,對于內容營銷來說,有五個“C”是很重要的。第一是好奇心(curiosity),驅使你獲得對消費者的洞察。第二是創造性(creation),我們需要會講故事的人,就如同媒體記者、好萊塢的電影人一樣,他們需要能把故事講得非常精彩,使消費者參與進來,這與以前媒體或電影人講故事的單一傳播方式不同。第三我們稱之為策展(curation),我們要像博物館的策展人一樣,非常謹慎地選擇并提供有質量的、相關性高的內容,與消費者溝通,并刪除那些對于消費者來說不佳的內容。第四是個性化(customization),我需要的內容和別人的內容是不同的,并且還要結合不同的時間,針對不同的消費者發送不同的內容。最后是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內容的確在消費者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最終還是要把這個旅程商業化,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記者: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在垂直領域提供營銷服務的agency(代理機構),而且活得不錯。您怎么看一站式服務的agency(例如奧美)與這類垂直細分類agency的競爭合作關系?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我們相信,市場需要不同垂直業務領域的小型創業公司??赡芩鼈円幠1容^小,但是它們在某個領域里做得非常有深度,這樣的公司是能夠創造價值的,我們公司內部也有這樣的部門。

同時,我們也在通過收購這類公司培育和健全我們自己整合營銷服務的能力。4A公司的優勢在于它們的平臺價值,特別是對于品牌總體策略的認知和掌握,這是是那些垂直型的公司所不能達到的。我們也具備對大客戶更為深度的理解,我們對一些大客戶的認知可能比它們的一些新員工更深入。

記者:今年耐克公司做了一個決定,把社會化媒體營銷這部分工作轉移到公司內部來做。引發了營銷界的討論,并且一些公司在跟進,您怎么看耐克的這個決策?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從我們客戶的情況來看,在全球范圍內,各個企業在社會化媒體營銷方面有各種各樣的模式:由內部來做、給代理公司來做,也有兩種都有的處于混合狀況的模式。

以上幾種模式各有優劣。如果交給代理公司來做,客戶方可能會擔心失去市場與企業內部的聯系。如果是放在公司內部來做這部分工作,公司內部人員有可能缺少這方面的專業技能,這畢竟屬于傳播溝通的專業性工作。

我的建議是,有些企業可以考慮把對客戶的傾聽工作放在公司內部,這樣可以比較迅速地把各個事業部的工作串聯起來。不過,在社交媒體上的回復或者創意管理可能還是由代理公司來做。

還有一種有趣的方式是,代理公司派出人員進駐到客戶公司里去。因為,內部人員可能知道更多關于公司的事情,但不一定具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能;即使他們擁有這方面技能,如果沒有長期置身于這樣的社交媒體工作環境中,也很難長期發展他/她的能力。

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地來看,針對客戶需求來選擇適用的模式。我的建議是,關于這個決定,不要看短期目標,而要針對一個相對較長的時期來選擇。

記者:隨著互動的不斷深入,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從品牌信息的互動向更深入的層面延伸(例如研發),某些企業會根據與客戶互動的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新品設計,這對傳統的工作方式帶來哪些改變?是否造成了挑戰?我們做了哪些工作來迎接這些變化?

布萊恩·費瑟斯通豪:實際上,只有很少數的消費者會十分積極地為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提供改進建議。但即使這個數字可能不到百分之一,也是彌足珍貴的。我們曾為金佰利公司旗下的好奇紙尿褲去邀請新媽媽提供建議,下一期產品就會采取其中部分建議。另外,比如美國運通卡也通過這些方式來對產品加以改進。

上一篇:韓國飲食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技術畢業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