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人文管理范文

2023-09-23

人文管理范文第1篇

摘 要:加強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既是新聞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此,可對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人文修養、樹立人文關懷意識,注重保護新聞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及心理感受,完善相關法律、建立公眾監督機制等路徑進行探索實踐。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關懷;路徑

加強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對新聞媒體樹立更好的媒體形象、促進自身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分析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內涵和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直面當前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問題,探索加強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路徑,顯然有實際的意義。

一、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內涵

人文關懷最初源于歐洲的文學藝術領域,后來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個領域的人文關懷內涵都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都是要關注人本身。而新聞報道領域里的人文關懷則主要指在進行新聞報道時要始終以新聞當事人為中心,體現出對困難群眾的關懷,對老、弱、病、殘等群體的照顧,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1]除此之外,在新聞報道中體現出人文關懷的一個方面就是新聞報道的內容要貼近人民群眾生活的實際,展現人民群眾真實的需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問題。

二、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一)新聞媒體自身發展的需要

在新聞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存在部分媒體為了追逐片面利益,不顧新聞當事人的感受而壓榨其新聞價值的現象,這種行為勢必會給其發展帶來嚴重的局限性,導致其不能實現長遠發展。只有關注新聞當事人的真正需求,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內容,才能促進新聞媒體實現長遠發展。

(二)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新聞媒體始終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傳播者,對整體的社會輿論發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新聞媒體中的人文關懷態度對整個社會的人文關懷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聞媒體往往關注社會底層人群的生存狀態,關注底層人民群眾的身心需求。只有新聞媒體在做新聞報道時體現出深度的人文關懷意識,關注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需求,整個社會才能形成和諧、溫暖的大環境,以此促進社會進一步健康發展。

三、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缺失的體現

(一)缺乏對新聞當事人的保護意識

新聞報道往往都會將新聞事件和新聞當事人暴露在公眾面前,這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新聞當事人的生活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做新聞報道時一定要注意保護新聞當事人的隱私,避免其個人信息暴露在公眾面前、對其生活產生惡劣影響。然而當前新聞媒體領域的很多工作人員缺乏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念,在通過新聞報道幫助弱勢群體的過程中往往處于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不注重對被報道者的保護,忽略了其心理感受。比如在犯罪事件中,犯罪當事人或者受害人往往不愿意將自身暴露在鏡頭前,以免社會輿論在各方面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困擾,但是很多工作人員缺乏同理心,沒有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考慮,反而用種種辦法將當事人暴露在鏡頭前,這顯然是缺乏保護新聞當事人的意識。

(二)盲目追求新聞效益,消費新聞當事人

新聞的最終目的是傳播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幫助弱勢群體。然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新聞媒體領域競爭激烈,很多新聞工作人員舍本逐末,忽略新聞本身的價值,而是盲目追求新聞傳播力度和流量。在這種狀況下,相關工作人員想盡辦法吸引受眾眼球,以獲取相應的新聞效益。這種盲目追求新聞效益的心態導致很多新聞媒體領域的工作人員在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完全不顧新聞當事人的心理感受,忽略新聞本身的思想價值,而是惡意挖掘新聞當事人的隱私,并對其隱私進行炒作和消費,以吸引大眾眼球。[2]比如在很多災難性事件中,很多記者為了獲取新聞素材對遇難者家屬窮追猛打、重重追問,完全不顧遇難者家屬悲痛的心情,對遇難者家屬造成二次傷害。這種新聞報道方式或許能夠獲得較好的新聞效益,卻對新聞當事人身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三)相關工作人員保持看客式的冷漠態度

雖然新聞工作要求新聞媒體工作人員以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還原新聞事件和新聞真相,同時對其進行深刻剖析和解讀,但是新聞工作人員也要有同理心,關注和關懷新聞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將更多目光落在新聞當事人的身心需求方面。然而當前很多新聞媒體領域的工作人員在做新聞報道時由于對工作內容的麻木,對新聞當事人保持一種看客式的冷漠態度,完全不關注新聞當事人的身心狀況,極度缺乏人文關懷意識。

四、加強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路徑

(一)提高新聞工作者的人文修養,樹立人文關懷意識

新聞工作人員作為新聞媒體領域的工作主體,一定要自覺提高自己作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修養,樹立人文關懷意識,在日常新聞采訪和新聞報道工作中,時刻注意以人文關懷為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將新聞工作的重點放在關懷和照顧弱勢群體、反映人民群眾的身心需求和意見建議上。同時,新聞媒體內部管理人員也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人文關懷意識的培養,使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到人文關懷意識對新聞媒體長遠發展、社會健康穩定發展以及對滿足人民群眾精神需求的重要性。[3]

(二)注重保護新聞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及心理感受

新聞報道工作開展過程中,接觸最多的就是新聞當事人,因此新聞當事人是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最直接的體現對象。很多新聞事件具有特殊性,因此新聞媒體相關工作人員在開展新聞報道工作時要提前確定此次新聞事件的性質,充分了解新聞當事人的需求,在報道過程中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同時在客觀報道的基礎上給予新聞當事人充分的人文關懷,注重保護新聞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和心理感受,切忌為了吸引公眾眼球而無底線地挖掘新聞當事人的隱私、對其隱私進行惡意炒作,進而對新聞當事人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這種新聞報道方式或許會獲得一時的利益,但是很難獲得長遠發展。

(三)完善相關法律,建立公眾監督機制

除了要加強新聞媒體工作人員自身的人文關懷素養,使其意識到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還要從法律法規和公眾監督機制方面加強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措施。一方面,國家要加強新聞媒體領域對人文關懷的具體法律規定,強化細則,使新聞媒體工作人員在做新聞報道時,在人文關懷方面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以此加強對新聞市場的整頓。[4]另一方面,要建立公眾監督機制,政府要加強對新聞媒體領域內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問題的監督和監管,鼓勵群眾形成監督群體,一旦發現新聞媒體人以利益為導向而對新聞當事人造成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傷害時,就要對其進行懲治,做到嚴厲打擊。

(四)加強媒體自身建設,強化新聞主流價值觀念引導

新聞報道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引導主流價值觀念樹立,促進整個社會健康發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新聞媒體更要加強自身建設,切不可為了追求新聞瀏覽量和傳播量而放棄新聞媒體人的操守,一味迎合低級趣味,挖掘新聞當事人隱私來滿足受眾的獵奇心理。新聞媒體增強人文關懷意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強自身建設,強化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確保將人文關懷意識融入新聞報道,強化新聞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

五、結語

缺乏對新聞當事人的保護意識、盲目追求新聞效益、消費新聞當事人、相關工作人員保持看客式的冷漠態度,是新聞報道人文關懷路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作為大眾主流價值觀的傳播者,新聞報道工作人員應該主動提升自身作為新聞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增強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意識,促進當代新聞媒體進一步發展與成熟,同時也推動整個社會文明進一步繁榮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鄒媛媛.移動互聯時代新聞職業操守的強化與提升[J].傳媒,2019(10):94-96.

[2] 丁柏銓.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產和新聞傳播——對技術與人文關系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9(05):6-12.

[3] 丁濤.淺談“人文關懷”的媒體體現[J].采寫編,2019(02):166-167.

[4] 佘達文.新聞寫作中的人文關懷探析[J].采寫編,2019(01):33-35.

作者簡介:加米拉·加爾肯(1988—),女,新疆塔城人,本科,記者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報道。

人文管理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關懷在“90”后護士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實踐,闡述了具有人文關懷的管理實踐方法,針對“90”后護士的護理管理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結合本次研究,最終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質、創造和諧氛圍等策略。最終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實現提高護理質量,促進護理管理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人文關懷 “90”后護士 護理管理 應用

根據相關的統計調查結果表明,有95.5%的護士希望能夠在工作中獲得人性化的關愛,同時也期望在加強護理管理工作規范要求的同時,能夠將人文關懷也有所加強。在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下,簡單、粗糙的管理模式使護理管理工作失去了應有的人文主義精神,因此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形勢下的護理管理需求,近幾年的醫院新入職的“90”后護士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因此在對她們進行護理管理時更應當注重人文關懷。據此本文針對“90”后護士的特點關于實施人文關懷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應用實踐方法,現具體報告如下。

一、更新管理理念

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注重單一的管理質量,主要的方式就是對護士及其工作工程實行監管,使護士成為被監管、被懲處的對象,忽略了人文主義關懷的重要性。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當前形勢下的護理管理需求,近幾年的醫院新入職的“90”后護士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寵愛,因此在對她們進行護理管理時更應當注重人文關懷。應當從護士們的情感方面入手,為她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才藝學習、交流、展示的舞臺,從而達到創新護理管理模式的目的。不斷深化護理管理工作的服務意識,對于傳統的護理管理方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的改進和創新護理管理工作的思維理念。

二、提升管理素質

人人公平、平等是推進人文關懷的基礎。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護理管理觀念應當在日常的管理工作當中,管理雙方的地位等級都應當是被視為平等的,雙發一起共同參與護理管理這一工作過程,雙方都具有參與規劃、實施、評估的責任及義務,雙方的根本性目標也應當是完全相同的。護理工作的管理者尤其是以護士長為代表的基層管理人員,若想管理好科室內的其他護士,僅僅依靠自身手中的權利是遠遠不足的,只有通過持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專業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才能夠在各個被管理的護士心目中建立起威信,提高整體的凝聚力和團結性,使每一名被管理的基層護士都能夠真正從內心里感到佩服,并服從相應的管理工作,糾正“90”后護士存在的缺點。

三、創造和諧氛圍

由于目前護士崗位嚴重缺乏編制,而其日常工作內容又較為繁重和復雜,“90”后新入職護士往往由于年紀較小,沒有工作經驗,就會感到工作壓力成倍增加,因而就需要更多的人文關懷。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肢體語言,或是一個善意的目光,都能給護士巨大的心理慰藉與信心。普通的基層護士應當同管理人員之間是一種互幫互助,互相協助的合作關系,她們的共同目標都是幫助患者進行治療,降低患者的痛苦,為患者恢復健康作出相應的貢獻。營造出和諧的護理管理氛圍,首先必須要使雙方建立起足夠的互相信任,尊重并理解對方,必要時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進而通過營造出的和諧氛圍,使護士對于病人也能夠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加深護患之間的情感聯系,也能夠為醫院建立其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發揚人文,關心護士

由于護士日常工作較為繁重和復雜,所需要面對的患者眾多,難免會導致體力和精力應接不暇,護理錯誤時有發生,而此時“90”后護士往往由于年紀小,工作經驗積累不足,往往在護理出現錯誤時會導致心理畏懼。對于此類情況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的簡單苛責,而應當給予她們足夠充分的人文關懷,加強同她們的溝通,實際了解她們的心理狀況,及時了解并解決她們生活與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共同營造出和諧、友愛的工作環境。

對于護士護理管理而言,人文關懷首要是建立在對于護士的尊重基礎之上,進而再在日常工作之中通過對于護士的關心和愛護,從情感的角度去激勵護士工作的熱情,發掘護士對于本職工作的潛在能力,從而使護士能夠在工作中實現自身的工作價值,因而人文關懷在現代護理管理中是發展的核心也是必然趨勢。通過對于管理實踐方法創新,本文提出了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素質、創造和諧氛圍等管理策略,最終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加強人文關懷在“90”后護士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實踐,為相關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曾玲玲.人文關懷和激勵機制相結合在優質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 (8).

[2]楊青,鄧懿文,韋鳳媛等.談談零度寬容與人文關懷在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國醫院管理,2009, (6).

[3]袁文華.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的意義及其具體體現[J].中國醫藥導報,2010, (35).

人文管理范文第3篇

引言:本文立足于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意義和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缺乏的現狀,針對這一情況就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路徑和方法從加強人文類學科建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人文素質的概念

人文一詞的含義非常廣泛,從古至今有許多典籍和著作都對人文一詞進行了解釋,《辭?!分薪忉尀椋骸叭宋氖侵溉祟惿鐣母鞣N文化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人文包含了禮樂教禮、各種文化現象、人間俗事和習俗、人情的含義。因此概括來講人文就是要關心人、愛護人、從人本的角度出發、重視人的文化。

人文素質從廣義上來說一個人成其為人和發展為人才的內在精神品格。這種精神品格體現在人們的民族氣節上,它成為了愛國主義的民族脊梁。從狹義上來說是指一個人的文化素質和精神品格。具體包含4個方面的內容:(1)具備人文知識(2)理解人文思想(3)掌握人文方法(4)遵循人文精神[1]

二、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學校與社會》中指出:“盡管我們的領袖在談論著教育的目的在于文化的陶冶,在人格的發展等等,可是大多數學校里的教育者,卻把它當做是獲得足夠的牛油和面包以勉強維持一定的生活的一種狹隘的實用手段[1]”

如今在社會上到處充斥著嚴重的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的思想,這使得當代的年輕人受到嚴重的影響,很多人這些不正之風的熏染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扭曲,道德意識淡漠成為當代年輕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

加強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特別是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一個熱點問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在社會發展中起推動作用的高級人才。這一責任決定了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教育部在《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若干意見》中著重強調了我們所提出的加強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其他學科的教育,同時也關乎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因此加強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要求,是學生個人發展的實際需要。

(一)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刻不容緩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從一定的客觀的角度來談,他們是屬于高考錄取工作中的最后批次學生,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基礎知識容量不夠,特別是人文類的知識,幾乎用匱乏來形容,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精髓的常識性知識都不具備。作為一名炎黃子孫,從傳承經典的角度來講,加強人文知識是作為一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學院,必須要重視的。

學習人文素質教育不僅僅是要學生掌握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理解人文知識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學會運用人文方法,具備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基礎,而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核心。和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相比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學習方法不是要精確的、定量的方法,而是要讓學生去體會、思考,使人生的境界達到升華。特別對于高職的學生來說,掌握了方法能夠使學生們更好的適應社會。

(二)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增強高職院校的競爭力

高職院校的人才定位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學校人才定位不同,普通本科教育需要培養具有較高理論水平的專業人才,而高職院校要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的具有較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目前云南省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職業教育的專業、教材、人才培養方式不能很好適應服務社會與人的發展的需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明顯不足的問題[2]。

在這種情況之下,高職院校要增強競爭力,必須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到教育的各個環節,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學會運用人文方法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他們能夠在畢業之后很好的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只有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社會上獲得廣泛的好評,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校的競爭力。

三、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

目前我國很多高職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體現在課程設置上注重理工類而忽視人文類,學生思想培養上注重功利性而輕視理想教育。這樣最終導致我們的學生只重視個人利益而輕視集體利益,道德水平逐漸下滑。因此改變當前的教育模式,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一)立德樹人,加強人文類學科建設

目前伴隨著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教育界開始認識到培養人才應以德為先,把人文類學科作為基礎學科加以建設。圍繞教書育人,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操守、以及強烈的開拓創新意識上。開展人文素質教育,著力培養我們黨和國家需要的既有豐富的科學內涵又有濃郁的人文氣質的高水平人才。

因此對于中國的許多高職來說,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在課程設置上不能重理輕文,要增加人文類課程的設置。在高校開設多種多樣的人文社科類必修課、選修課,尤其是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課程,為學生奠定堅實的人文素質教育基礎[3]。同時對于高校認知的教職員工都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培訓和學習。

其次在其它專業課程的教授上要盡量多滲透一些人文素養的傳授。第一,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來影響學生,即所謂身教重于言教;第二在授課過程中多做一些思維訓練;第三要密切聯系社會,使同學們樹立社會責任感。

(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建設一批有高素養的教師隊伍,不僅在傳授知識方面,有高水平的技藝,能夠將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給同學們。更重要的是在專業課程的講授過程當中融入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學會用人文方法來處理事情、來思考問題。在平時的接人待物中體現服務育人的理念,使同學們在和老師的交往中感受到教師高尚的個人情操和濃厚的人文關懷。讓整個校園管徑受到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三)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就是要營造一種和諧人文氛圍、學術氛圍和教學氛圍。具體來講包括校內的文化設施、各種類型的文化組織、同時包括一個高校內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學校校風、學風和教風的外在表現[4]。從實際出發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豐富的活動中,使學生得到鍛煉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學校應多組織和鼓勵學生參加辯論賽、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活動。同時在校園內組織人文類講座,使同學們通過各種渠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四)完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評價體系

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評價工作不能僅僅只從知識的層面來反映,而更多是要考慮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實際的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從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所體現出來的素質。例如可以將學生參加的各種校內校外的文化活動、競技比賽時的成績和表現作為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評價內容。只有將這些綜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到系統、全面的評價一所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情況。

參考文獻

[1]常靜.論構建和諧社會中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6).

[2]中共云南省高校工委組編形勢與政策.

[3]任玲艷.高校人文氛圍的營造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7.

[4]趙四亮,李毅.淺灘高校人文素質[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作者單位:1.云南外事外語職業學院 教務處;2.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人文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高職高專院校開展閱讀通識教育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職業素質有重要意義。對高職高專院校開展閱讀通識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建構多主體合作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體系,開發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平臺,完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建立閱讀通識教育課程學分轉換制度,引導教師利用閱讀通識教育開展嵌入式教學等相關策略。

關鍵詞:閱讀教育;閱讀推廣;嵌入式教學;高職院校

1引言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镀胀ǜ叩葘W校圖書館規程》中提出圖書館應全面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圖書館應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積極采用新媒體,開展閱讀推廣等文化活動。目前閱讀推廣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手段,已呈現多元化趨勢,如讀者書友會、閱讀推廣出版物、微信/APP新媒體推廣、閱讀課程教育推廣等,高職院校圖書館應緊跟時代步伐進行創新,拓寬閱讀推廣形式,完善閱讀推廣活動機制[1]。

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實踐及改革是高職院校加強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環節,通過通識閱讀書目遴選、閱讀計劃的制定及閱讀通識教育教學內容的設計,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高職院校圖書館開設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2.1有助于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

近些年來,翻轉課堂已成為高職教育界熱議的話題,由認知階段逐漸向實踐階段發展,大部分高職院校正在進行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工作。分組合作學習是翻轉課堂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學生的交往和表達能力強弱直接影響分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閱讀教育可以強化學生的交往能力及口語表達能力,加強課前文獻閱讀預習能力,提高分組合作預習、討論的效果,進而促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2.2有助于提高項目化課程改革成效

職業教育的項目化課程是以行動為導向,以工作任務分析為基礎,促進學生“做中學”,以實現教學與真實工作情境相對接的課程模式。項目化課程的實施要遵守“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CM(20]這一系列“行動”過程。閱讀教育能夠提高學生

的理解能力、檢索能力、分析及歸納能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項目化課程六個環節的完成質量,也能提高項目化教學的實施成效。

2.3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閱讀要掌握多樣化的原則,不僅要讀文學、歷史類的,還要讀經管、技術類的。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要充分體現在“職業”的培養上,作為職業人,高職學生的專業書籍閱讀是必不可少的。相關專業書籍閱讀不僅能作為校內專業課程教材的重要補充部分,還能應對市場上對人才結構調整和職業專業技能要求調整的需求。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專業書籍閱讀規劃,對增強高職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4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養成

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有助于改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建立讀書閱讀引導機制,隨時指導并監督學生進行閱讀,廣泛、有針對性的閱讀有助于學生多領域、多學科知識的獲取。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閱讀教育不僅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提高,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JP2]閱讀通識教育課程開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P]

與閱讀、讀書等相關的通識教育課程大多實施學分制,從最初的讀書認證數量或參加活動達到的基本點數,發展到融入教學管理體系的素質拓展學分設計[2]。各種實踐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前國內高校閱讀教育的現狀,例如,西南大學的“讀名著拿學分”制度、浙江財經學院的讀“百本書”學分認證、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開設的“學分制自主閱讀選修課”、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開設的“課外閱讀與記錄”課程、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圖書館開設的“優秀著作選讀”課程等。這些新思維和創新實踐對高校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3.1閱讀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內容脫節

目前,實施學分制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高校大部分由圖書館、學生處等部門牽頭管理,但由于這些部門不是專門的教育管理機構,其輔助教學的地位往往會造成組織力度不夠,無法有效地與專業相結合等困境。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管理通常會停留在面上,不能深入,也難以專業化。各相關教學部門配合程度不夠,認為閱讀通識教育是圖書館的工作,與專業教師無關,專業教師不能積極參與到閱讀通識教育的全過程。再者,由于沒有嵌入到教學課程之中,圖書館教師推薦的書目往往不具有代表性,而專業教師在課堂上推薦學生閱讀的參考書目這一信息缺乏反饋渠道,造成圖書館沒有采購專業教師推薦的相關紙質或電子圖書資料,無法精準地為師生提供教學資料的文獻支撐。

3.2信息技術在閱讀通識教育課程中應用匱乏

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較2014年上升5.9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主要包括網絡在線閱讀、光盤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手機閱讀等。但是現有高校組織的學分制閱讀通識教育大多采取公布統一推薦閱讀書目、專家專題講座、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報告、線下選修課等形式,慕課的互動技術、在線考試系統等信息技術、APP應用并沒有在閱讀教育中得到廣泛的推廣及應用。只有少數學校應用了計算機測評系統,如武昌理工學院開設的博覽群書實訓項目,計算機根據學生所選書目從針對該書題庫中隨機組題,在學生機考結束后自動生成成績,測試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3]。

3.3閱讀通識教育課程評價存在形式化

目前高校閱讀通識教育課程多采取提交讀書筆記為主,參加學院讀書活動為輔的加權計分方式。首先,評閱工作量巨大,讀書筆記成果很難進行細化評價。學分制閱讀通識教育課程一般針對的是全院的學生,基本都在幾千人以上,每屆學生提交的讀書筆記會達到上萬份,由于評閱師資的不足和專業水平的參差不齊,使得閱讀教育的評價會流于形式。其次,社會化閱讀已成為目前大學生閱讀的主流趨勢,社會化閱讀以讀者為核心,強調分享、互動、傳播,而在這些互動中,產生了大量新的有價值的內容,如評論、摘錄、筆記等。以撰寫讀書筆記為主要考察形式,輔以閱讀活動、閱讀答辯等評價形式,不符合網絡環境下學生社會化閱讀分享的特征,目前的閱讀通識教育評價形式明顯與學生的閱讀習慣相脫節。

4基于閱讀推廣的高職閱讀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完善

4.1建構多主體合作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體系

成功的閱讀推廣活動不能僅僅依靠圖書館的一個部門來完成,應與學院內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其職。為了規范管理,應由教務處、圖書館、學生處、各系部的專家、教授組成閱讀通識教育管理委員會。在閱讀通識教育課程運行過程中,由教務處制定《高職閱讀教育學分制實施辦法》、《高職閱讀通識教育課程考核與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構建閱讀教育課程管理組織機構,為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提供制度保障。由圖書館負責閱讀教育課程管理平臺的開發與管理,平臺中閱讀書目資料庫的完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標準及評價方法的設定,閱讀書目紙質圖書專題書架的建立,綜合素質類閱讀內容的確定與考核等。各院系負責專業性閱讀內容的確定與考核,如由專業教師組織確定專業必讀和選讀書目,根據每本書的主題確定客觀題題庫,并選派專業考核評閱教師。學生處、輔導員負責監督學生閱讀過程,可定期組織讀書交流會、評選優秀書評、檢查學生晨讀及閱讀筆記的撰寫。

4.2開發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平臺

由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具有WEB和APP兩個版本功能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平臺,教師和專業館員可以把推薦的每一本書的閱讀導讀計劃、紙質圖書借閱的信息導航、電子圖書的鏈接、專家對圖書解讀的視頻資料等上傳到每本書的資料庫。課程管理平臺還要具有在線答題、評論、撰寫書評、分享、點贊的功能。例如學生選擇閱讀某一本書后,按照系統提示在規定時間內利用紙質或電子圖書完成相應閱讀章節,對規定章節讀完后需進行簡短評論或提交撰寫的書摘,然后系統才允許進行下一章節的閱讀。整本書按照計劃的時間閱讀完畢,需要進行簡短的幾道在線測試,并撰寫500字左右的書評提交系統。三年內按照學校要求,閱讀的書目數量達標,且評價合格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4.3完善閱讀通識教育課程評價體系

閱讀推廣活動應是一種開放式,不受時間、地點、形式約束的學習方式。學生在選擇書目時可采取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并與專業教師推薦閱讀相結合的模式。評價方式也應采取符合學生閱讀習慣的多元評價方式。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平臺不受時間及地點的限制,采取了在線評論、書摘抄寫、讀書筆記提交、主客觀題在線測試等方式進行多元化評價,教師、學生可通過回復評論、讀后感,完成教師指導及學生互評等過程性評價。這種多元評價模式即體現了注重閱讀過程、閱讀導向與激勵性原則,又能引導學生達到一定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和深化閱讀層次,從而達到預期的閱讀推廣目標。這對提高高職學生自身的文化修養、專業課程學習及培養自學能力很有益處[4]。

4.4建立閱讀通識教育課程學分轉換制度

在全球一體化、國外學分互認成功經驗的背景下,目前我國一些發達城市的區域內,部分高校已實現了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的合作模式。今后為了實現高校間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學分互認模式將在全國逐漸推廣起來?!陡叩嚷殬I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也提出在堅持培養要求的基礎上,探索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院校、成人高校、社區教育機構之間的學分轉移與認定。閱讀教育作為通識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學分制改革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把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納入“區域內高職院校課程互選”、“高職與普本聯合培養”、“專升本”等學分互認模式的課程體系中。

4.5引導教師利用閱讀通識教育開展嵌入式教學

高職教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閱讀教育的實施應緊密與教學相結合,主動嵌入到教學課程中去。各專業應對畢業生就業的相關企業進行廣泛調研,根據崗位工作進行職業能力分析,確定企業工作崗位對學生人文素養和職業素質的需求。人文社科和專業課教師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需求或翻轉課堂課前預習的閱讀需求推薦閱讀書目,專業課授課期間教師可要求學生在閱讀通識教育課程管理平臺中選讀指定書目,并在課堂進行討論。這種融入課堂教學的閱讀推廣方式,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知識拓展問題,并提高高職學生的閱讀效率。專業教師和專業館員充分依托學分制閱讀通識教育這一平臺,延伸專業教學與專業閱讀資源相結合的渠道,使館員與專業教師能共同積極規劃閱讀通識教育及相關閱讀推廣活動的開展。

參考文獻

[1][ZK(#]許天才,楊新涯,王寧,等.圖書館閱讀推廣的多元化趨勢研究——以首屆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大賽為案例[J]. 圖書情報工作,2016,(2):82-86.

[2]楊翠萍.素質拓展學分在高校圖書館閱讀服務中的應用——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大學生素質拓展活動為例[J]. 情報探索,2015,(11):95-99.

[3]劉明楊.遴選200本書設立博學書庫通過考試可獲學分[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5,(12):30-31.

[4]王慧秋,陳明華,孫志梅.大學生畢業資格讀書認證制度及其運營——一種頗有創意的大學生閱讀教育促進機制[J]. 圖書館雜志,2008,(11):43-45.

人文管理范文第5篇

人本, 即以人為本。費巴哈的人本主義主張以人作為一切社會的出發點, 以人的志趣、思想入手, 切入管理的核心。人文型管理是“德治”與“法制”相結合的管理, 人是管理的核心, 如果僅用嚴格的制度去管理, 雖然體現了科學管理的規范性、實效性, 卻缺乏了人的個人需要, 甚至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在學校管理中還是過分強調科學管理, 強調量化考評, 以嚴格的制度、冰冷的數字去約束教師, 教師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嚴重的挫折、其本質還是非人性的管理, 是見“物”不見“人”的表現。“人是發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發展的終極目標”, 因此, 我們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尊重人為基礎, 以理解人為紐帶, 以發展人為核心, 圍繞開發人的潛力, 激發人的活力, 張揚人的個性, 營造“積極健康、平等團結、精誠合作、向上有為”的工作氛圍, 使學校管理向“自醒、自悟、自律”的最高境界發展。為教師實現人生價值搭建平臺, 充分地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

親和, 即用情感的親和力凝聚教師的心。“人非草木, 孰能無情?”如劉備三顧茅廬、桃園結義, 能讓文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能讓武將征戰沙場、開疆拓土一樣, 感情在人的工作中和學習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有了感情就會有同情、有理解、有愛心、有熱情, 在工作中就能結成一條心, 扭成一條繩, 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校長要學會尊重人。俗語說:“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校長尊重教師, 難道教師能不尊重校長?校長尊重教師, 就能把校長的意志變為教師“唯馬首是瞻”的自覺行動, 學校工作無往而不勝。校長要學會寬容。在寬松的環境里, 才有民主的氛圍, 才有生氣, 才有活力。校長要大量、大度, 用人長, 容人過。在管理中要做到制度無情人有情, 在執行制度中盡可能給予教師體貼與關懷。

人文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人文關懷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對高校教育管理人文關懷的研究與應用是當今高校管理的必然發展方向,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體現人文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必由之路。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須遵從教育管理的基本規律,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上明確管理的重點和方向,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促進高校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管理;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研究與應用

人文關懷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和實踐,是通過人文關懷教育實現對人性的尊重。當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集中體現在尊重學生的身體和智力差異,尊重學生的出身和地位,關心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最大可能的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的發展。

任何的管理工作必須有明確的宗旨和最終目標,這是管理工作不偏向預期目標的指南和校正方向。作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原則,其最終作用是促進人文關懷的順利實施,在出現管理分歧是處理不同意見的綱領。

一、高校學生管理對學生人文關懷的指導思想

“以人文本”的科學發展觀是對高校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中心指導思想。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茖W發展觀是對社會、對個人的發展的總體要求,它體現了“以人文本”的馬克思哲學的人文關懷的思想,同時也是我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對象是大學生,要突出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切實解決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全力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管理者要及時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思想動態,解決學生遇到的難以解決的問題。

二、高校學生管理對學生人文關懷的最終目標指向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的最終目標是發揮教育管理的育人功能,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育人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的育人工作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大學師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促進學生健康的價值理念的形成和完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的目標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高校學生管理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基本原則

人文關懷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學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遵從人文關懷的基本原則,一切以原則辦事,以原則為綱,促進高校教育管理人文關懷的可持續發展。

1.科學性原則。人文關懷要從實際出發,遵從教育的基本規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精神必須相信科學、依靠科學。

2.實踐性原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文關懷不能僅僅掛在嘴上喊口號,必須付諸行動,注重學生的身體問題和心理問題,切實把溫暖送到學生手中,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四、高校學生管理對學生人文關懷的實踐探究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應有實際內容,在各個具體的方面關注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1.突出人文素質教育,加強人文關懷。所謂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對大學生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就是將人類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和外在熏陶等方式使學生內化,逐漸形成自身的基本素質。人文素質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人文精神既包括音樂和美術的欣賞,也包括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和培養,囊括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在大學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突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和學習中使人文素質意識不斷內化增強,不斷豐富學生自身的人文學識,使之形成全面的、具有體系結構的知識儲備,為大學生個人將來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積蓄力量。同時,不斷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誠信教育等,全面提高大學生自身的人文素質。

2.重視學生的道德信念教育,促使高校學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和健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和信念教育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教育;其二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教育。通過對大學生實施道德信念的教育,使大學生產生奮斗的目標的期待,自我鞭策,自我努力。當然,這兩方面的道德信念教育應不僅僅限于社會層面,更要逐步細化的個人的價值觀和理想的教育。學生本身對自己的前途有一定的規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步向預期的目標靠近。道德信念教育主要是解決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黨的信任以及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心。細化的道德信念鞭策學生奮力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和人性的發展產生強大的推動力。

3.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突出“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學生的心理問題一直是困擾眾多高校的首要問題。如何徹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學生校園自殺等事件的發生和其他心理問題的出現,是眾多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學生教育管理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個性豐富、全面發展、心理健康的新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可分為:知識形態、經驗形態、活動形鄭大態和價值形態的教育。高校學生管理中不僅僅要從知識形態了解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更要從客觀實際的角度為學生講解相關的心理常識,使大學生出現心理異常時能夠及時發現并予以及時緩解和糾正。在知識形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經驗形態的重要性,從知識形態向經驗形態的轉變是一個質的飛躍,知識形態是學生僅僅能從知識的層面把握問題,而經驗形態使學生能夠感知他人的心理狀態,知己知彼,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妥善處理個人的事情進而幫助同伴糾正心理問題。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的人文關懷體現了和諧社會的聲音,是在大學校園中“以人文本”的精神理念的集中體現。因此高校中開展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學管理,既體現了社會的號召,又徹底發掘了人性的教育,突出人的“中心”地位,是高校教育管理發展的必然方向。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5.

[2]劉興華,王芳艷,王仁高.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學文化建設探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1,(06);6-8.

上一篇:稅務自查表自查報告范文下一篇:實訓教學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