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

2023-09-19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1篇

1、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地質災害通常情況下都是由于地球板塊的結構或者是板塊運動所造成的, 地質環境在不斷地變化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 甚至還對自然資源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由此可以看出, 地質災害加劇了人類生命財產的損失, 所以一定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防控。如果從自然角度來說, 地質災害比較難預測和控制, 一旦發生地質災害, 僅僅憑借人類的力量是很難對其進行防控的。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當中, 政府和相關部門越來越意識到對于各種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重要作用, 同時也引進了一些先進防治措施??墒沁€是存在少部分地區并沒有對這一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 還是停留在傳統的被動層面上, 只是在災害發生之后盡量減小其所帶來的各種損失。而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應該從預防控制做起, 只有做好了預測工作, 才能針對性地作出相應的防控措施。地質環境主要包括了水體、大氣以及巖石等多種要素。從狹義方面來說, 地質環境主要指的是在不斷地演變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巖石風化物, 在具體演化過程中地質環境也相應地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此可以得知地球不斷演化過程可以促使地質環境發生一定的變化。然后通過能量的相互作用和交替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質環境。在具體形成過程中會涉及比較多的因素, 比如生物圈、大氣圈以及水圈等。這些因素相互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人們在對地質環境進行判斷的過程中, 人們也可以據此斷定地質運動背后的深層規律。然后通過對地質災害的預測, 可以有效防控災害發生時的危害, 以此來減輕其給人們所帶來的損失。

2、地質災害防治策略

2.1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

在各種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中, 地質災害調查區劃的建設工作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環節, 在具體評價調查工作當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周邊的地質界限進行詳細出勘察, 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地質環境條件進行摸底查清;其次, 對地質災害的危險程度進行準確的預測, 并做好相應的預防措施, 同時還應該確定出重大地質災害的危險點;再次, 充分結合地質災害的破壞程度和等級來制定出最為科學合理的預防方案, 并配合相關部門做好預警措施。

2.2 建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在對地質災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 完善的監測預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是利用預警監測體系對相關的地質災害進行充分的反映, 然后采取相應的防災減災措施。一旦監測區域范圍內的地質環境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那么預警系統便會及時發出警報, 提醒相關的工作人員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盡量減小災害為人們所帶來的損失。

2.3 健全搬遷治理工程體制

當相關管理部門接受到監測預警信息的時候, 應該及時根據監測的數據結果對該區域的災情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預測, 如果預測到災害的危險等級比較高且波及范圍也比較廣的話, 應該采取搬遷措施以減輕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害, 同時也更好地確保了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大大降低了災害所造成的損失。除此之外, 在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的過程中, 還應該對災后的土地整理和地質環境合理利用進行一定的考慮, 從而更好地實現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有機統一結合, 進一步達到防災減災以及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雙重目的。

2.4 完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

我國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以及破壞性三大主要特點, 那么想要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所造成的損害, 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條件來建立一套完善的應急處理方案, 方案當中應該包含對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應急處理體系的完善以及相關應急設備的配置。這樣一來在地質災害發生的時候, 便可以第一時間嚴格按照相關的科學流程來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 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質災害給人們所造成的損失, 盡量減少一切人員和財物損失。

3、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應用

3.1 構建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體系

在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過程當中, 其最為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這就要求應該不斷加強對地質災害各種風險的防控和對環境安全的分析與研究, 不斷建立健全地質環境評價體系。實際操作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 對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有效評價;其次, 對地質環境工程實際容量的評價;再次, 對工程地質環境相關功能區的評價;另外, 對治理各種風險調控和地質災害防范的評估。在具體評估過程中, 一定要充分結合該區域的實際特點來實施, 采用最為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對環境進行調查, 不斷提升評價活動的合理性, 盡量減少地質災害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

3.2 加強工程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

地質環境安全一般情況下包含了地質成分、地質結構、工程性質以及外部形態等多個方面, 不斷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安全評價可以更好地規避各種風險, 具體應該做到, 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不斷加強對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的認識, 盡量做好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 不斷促進地質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對地質環境安全中的技術層次引起重點關注, 主要包括對建設工程區域地質的安全評價、建設工程單體地質安全評價以及建設工程場址地質安全評價。

總而言之,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 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結合當地的地質環境來進行最為科學合理的預測, 并制定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不斷提升地質災害的防治成果。

摘要:由于地球板塊的不斷運動, 地質不斷變化, 從而引起了各種地質災害。雖然近些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發展, 但是自然改造活動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在人們的改造活動過程中, 勢必會給自然環境造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種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 而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也為防控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鑒于此, 本文先對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然后對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和防治過程中地質環境的應用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策略,地質環境應用

參考文獻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幾年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使得人類工程活動逐漸頻繁,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也給我國本就比較脆弱的地質環境造成了威脅。本文就結合常見的地質災害種類及災害防治技術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巖土工程;災害防治;技術及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巖土工程是目前防治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從某種意義上講防治工程是為了預防地質災害、降低由于地質災害發生造成的損失而采取的工作措施。

一、地質災害的種類

(一)崩塌

當直立裂縫將陡坡上的巖土體分割之后巖土體失去了支撐就會發生局部滑移的情況,這樣巖土體的穩定性會大大降低,與此同時巖土體也會隨著陡坡翻滾而下,導致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人們在開采礦石資源時引發巖土體震動,或者是在挖掘道路邊坡時導致軟弱地層遭到破壞的,從而導致巖土體的穩定性能受到影響。另外,如果在容易發生崩塌的路段進行填土、堆渣等也會增加巖土體的載荷[1]。

(二)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巖土體壓縮或者位移等,在實際施工時如果出現地面變形很可能會誘發地面下沉、地面開裂等情況,這會導致人們的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目前我國有很多城鎮經常會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甚至有些城鎮已經形成了地面沉降區,這不利于地下水的開發使用,還會對人們的出行安全造成威脅。

(三)泥石流

一般來說在地形比較險峻的山區經常會由于發生暴雪、暴雨等自然災害導致山體滑坡并伴有大量的泥沙,泥石流的流速快、流量大,一旦發生泥石流很可能會導致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遭受嚴重損失。泥石流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山體受到強大暴風雨或者暴雪等惡劣天氣的影響,從而出現其他性質的洪流,在過程中攜帶著大量的沙土、巖石等物質,使得洪流中出現了大量的固體物質和較大顆?!,F階段誘發泥石流的原因也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認為因素,在修建公路、開鑿水渠時經常會出現不合理開挖的情況,再加上采石、棄渣等行為的存在更是增加了山體被破壞、出現泥石流的概率[2]。

(四)滑坡

在巖土工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中,滑坡就是最常見的地質災害。由于巖土受到地震或者雨水的沖刷而產生滑坡現象。一般而言,斜坡上的巖土基本是不會出現滑坡的,只有受到很大的外力干擾才會形成。另外,坡腳被大規模的損害、水土的流動以及過度開發巖土等都會給巖土造成不同程度的滑坡,并引發一系列的反應。還有就是在一些比較傾斜的坡面上面產生了一些礦體還有巖質體,這些物質會因為一些特殊的情況而向下滑落。比如說主要因為產生了水的浸泡,同時被沖刷所形成的。不僅如此,無論是地質發生了變化,還是坡腳被開挖的時候,又或者是不合理的蓄水以及排水還有地下水活動等都很容易會造成滑坡。

(五)人為地質災害

人們在巖土的開發和勘測過程中,人為也會對巖土造成一定的破壞。比如礦產資源的開發、鐵路在建設過程中的開挖、人工濫伐森林資源造成土壤侵蝕、沙漠化、洪澇災害等等,這些都是會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此外,還有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所以,對于認為造成的巖土地質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不僅會逐步危害到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對生態造成破壞,并且進一步影響到全球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由于人為因素通常和人的利益掛鉤,因此其引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巨大的,有時甚至難以估計,可見地質災害已成為影響經濟利益的重要因素。

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工程防治方法

目前我國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工程防治,工程防治通常會被用在一些小型土質滑坡治理上,現階段比較常見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滑坡邊緣地標排水、消方減載等,在一些中型或者大型的滑坡處理上工作人員不能隨便采取工程防治措施,而是要利用搜集到的工程勘測資料來科學地選擇工程防治策略,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巖土工程建設防治地震災害的有效性。

(二)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是耗費成本較低且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壞的一種防治地震災害措施,像合理放牧、種草護坡以及植樹造林等等這些都是比較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相比于其他的防治策略,生物防治應用范圍較為廣泛,并且發揮作用的持續時間長,能夠在起到防治作用的同時幫助有效改善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地質災害防治會采取生物防治措施來進行改善,特別是一些容易發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區域更是需要采取退耕還林的措施來維持生態平衡[3]。

(三)避讓措施

現階段我國巖土工程災害防治的主要避讓措施有兩種,分別為雨天避讓和拆遷避讓,其中雨天避讓主要是針對一些受到地質災害影響比較大的區域,在陰雨天氣,為了盡量避免居民生活受到地質災害威脅,工作人員需要將災害區域的居民就近轉移到安全地帶;搬遷則是直接遷移出去,當然是否搬遷還需要衡量好搬遷與防治地質災害所需要的資金投入,綜合進行考慮。

(四)防止倒塌的方法

在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的防治中,為了防止出現倒塌現象,首先要先考慮到危險巖體,重點預防和控制倒塌。不過,與滑坡的解決方案相比,對于塌方的預防和控制方面顯然是更為簡單。如果出現了關節斷裂和組合結構面塌陷的情況,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塌陷的強度是由裂縫之間的膨脹和壓縮引起的。在一些裂縫較多,卸荷區的危險巖區,清理一些危險巖體后,其余部分用吊網加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縫隙的膨脹,起到加固作用。這也是處理倒塌的最常用方法,但也需要注意這一點,即在進行加固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巖石的結構,特征和膨脹性。大塊,在進行布置時,應著重于這些部位的預防和控制,而斷裂面也應著重于加固。

(五)泥石流防治

在泥石流的防治方面主要有三點,分別是預防、預警和治理。泥石流發生總是猝不及防,其帶來的損失往往無法估量,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泥石流帶來的險情,需要政府作出相應的防護措施。同時需要加強對泥石流災害的應對能力。在其發生之前能夠做出相應的警報,能夠有效預防災難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在其發生之前,通過報警系統,及時做出相應的安全疏散,可以將危險降到最低。在原來的泥石流的預防措施中,常采用溝,坡等較為低級的手段,而現在采用混凝土,巖石結合的手段,使得防泥石流的工程更加牢固,通過大面積的擴展,達到更大范圍的控制泥石流的目的。在現階段,山區等地方的泥石流防治主要是采用加固坡底,挖溝渠瀉泥石流,采用網絡結構加固坡面。在平原地區,則采用較為簡單的方法。例如栽種植株,整治泥土流失區,上游減少流量,中間修建溝渠引流,下游擴大分洪面積,定期對水土流失的地區進行修護。穩定河床,加固堤壩,減少泥石流來源,對暴雨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流,在泥土丟失嚴重區,修建護坡和沖積扇,人為地控制降低泥石流的嚴重程度,在大暴雨來臨之前及時疏散周圍民眾,發布預警信息,一旦發生泥石流,采用最快速方法將民眾撤離到安全地帶。在泥石流發生前就作出及時的警報,通知泥石流潛在發生的危險區域內的所有居民及時疏散,是直接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最有效的措施。

三、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具體防治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體系

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不可避免地,但是我們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減少地質災害發生的概率,降低由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損失。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和發生情況來進行評估,進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地質災害評估體系,同時巖土工程企業也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建立相關的資金保障體系,做好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提升建筑物建造的質量,增強建筑物的防災害能力

針對一些地質災害經常發生的地區建筑施工企業可以利用現代建筑施工手段來開展工程施工,讓建筑物的墻體可以更加堅固,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給周圍居民帶來的人身安全威脅,增強建筑物的抗災害能力,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4]。

(三)相關人員應當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排查工作

由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具有一定的不可預見性,所以我們必須要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從災區防御地質災害的材料出發,在進行工程建設的時候也應當嚴把質量關,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提升地基的牢固性,減少由于地質災害發生所帶來的人員傷亡以及財產損失。此外,在巖土工程工程開挖的過程中巖土工程開采企業也應當首先派專業人員來對巖土工程開挖的地區進行災害隱患排查,一定要保證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只有對災區進行綜合治理并做好相關的防范工作才能夠保證巖土工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優化防治措施

雖然近幾年隨著我國巖土工程建設工作的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技術開始不斷完善,但具體的防治措施還需要得到進一步優化,相關工作人員除了要做好進一步的加固和排水措施意外,還應當在施工現場建立阻攔墻,這樣可以進一步強化阻擋泥石流和滑坡的功效。與此同時在一些地質災害發生率較高的地區,工作人員也可以盡可能地選擇結構強度高且質量較輕的建筑材料,這樣可以進一步控制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給建筑結構帶來的破壞,從而更好地保護建筑主體,降低由于地質災害發生造成的損失。

(五)在巖土工程設計中融入環保理念

巖土工程建設的基本作用就是預防和控制地質災害,設計人員要基于這一理念出發全面分析巖土工程施工環境,從而更好地制定科學的環保方案。另外,在巖土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施工企業也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降低由于施工給周圍環境造成的危害,同時也要限制噪聲污染,保護好周圍植被,全方位地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監測,及時地根據實際情況對工程施工方案進行調整。

(六)研發新型災害防止技術

為了更好地保證地質災害防止效果,相關工作人員要在現有的災害防治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地研究新的災害防治技術,從而更好地強化地質災害預防效果,具體地企業可以與科研機構合作,將地基加固技術當做開發重點,更好地保護建筑的主體結構,從而有效降低由于地質災害發生給周圍居民生活帶來安全隱患問題的發生概率。另外,相關工作人員在研發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時也要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分析施工現場的地質環境,同時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優化巖土工程建設的施工設計方案。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巖土工程的建設過程中經??赡軙霈F各類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就會對整個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及建筑的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建設時施工企業要切實做好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控制,不斷地利用新型技術來對防治措施進行優化,從而有效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給巖土工程建設造成的損失,保證巖土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讓其能夠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推動我國現代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邊疆,寇麗娜,王浩,等.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7,000(014):634-634.

[2]張煦,孫佳茜.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科技風,2016(19):1.

[3]邵帥.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2021.

[4]曹際妹.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冶金管理,2021(1):2.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3篇

孫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

421800

摘要:地質災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鹽堿化,地熱害等。給自然環境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脅,防治地質災害成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例簡要闡述地質災害成因及防治辦法。 關鍵字: 地質災害防治 地質災害防治辦法

地質災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誘發下發生的。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條件下的也有人為因素。因此,地質災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誘導成因概又可以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兩大類。自然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規模和頻度,受自然地質條件控制,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人為地質災害受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制約,也隨社會經濟發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簡要介紹典型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通過這些因素存求相關治理辦法。

一、崩塌的定義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誘發和人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巖土體脫離母體后,以墜落、滾動為主的移動現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點。崩塌按照崩體物質分為土崩和巖崩。按照崩塌規??煞譃閯兟?、墜石和崩落。剝落的塊度較小,塊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產生剝落的巖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墜石的塊度較大,塊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圍內;崩落的塊度更大,塊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別是大暴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使地表水滲入坡體,產生孔隙水壓力等,從而誘發崩塌。人為因素也是誘發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類的工程活動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廢棄渣土、采礦活動等。

二、滑坡的形態特征和形成條件。 滑坡是斜坡巖土體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營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是自然作用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自然界中,無論是天然斜坡還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處于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之中。一個發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體,指滑坡發生后與母體脫離開后的滑動部分;2,滑動帶,滑動時形成的碾壓破碎帶3,滑動面,滑坡體沿著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體以下固定不動的巖土體;5,滑坡壁,滑體后部和母體脫離開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狀;6,滑坡臺階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閉洼地10主滑線11,滑坡裂隙。 要探討滑坡的形成條件,就必須考慮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有組成邊坡巖土體的性質、地質構造、巖體結構等。不同質地的巖土,如硬質巖土、頁巖等,它們的抗風化和抗水侵蝕的能力都不相同。從巖土的結構、構造來說,主要的是巖(土)層層面、斷層面、裂隙等的傾向對滑坡的發育有很大的關系。同時,這些部位又易于風化,抗剪強度也低。當它們的傾向與邊坡坡面的傾向一致時,就容易發生順層滑坡以及在堆積層內沿著基巖面滑動,從而產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風化作用、人工開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載等。其中,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如開挖坡腳等。查明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對了解邊坡失穩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泥石流形成條件

泥石流是經常發生在山地地區的一種自然地質災害,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庫等潰決而在溝谷或坡面而產生的一種攜帶有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地質災害。形成泥石流通常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物源條件:系指物源區固體松散物的分布、類型、儲備量以及補給距離等,能提供大量的固體松散物。

2、地形地貌條件

3、水源條件:水不僅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固體物質的搬運介質。降雨歷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等對泥石流形成具有明顯的影響。

四、防治辦法和建議

通過以上對典型的地質災害的形態特征及形成條件的介紹,我們不難得出治理的相關措施。然而,地質災害發生往往是多方因素誘導的結果,因此,我們只有做詳細的調查和分析計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種加固工程,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1、降低坡高或放緩坡角來改善邊坡的穩定性。削坡設計應盡量削減不穩定巖土體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巖土體不應削減。

2、修筑擋土墻、護墻等支擋不穩定巖體;加固有裂隙或軟弱結構面的巖質邊坡

3、鋼筋混凝土抗滑樁或鋼筋樁作為阻滑支撐工程;

滑坡和泥石流的發生常常與水的作用密切相關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在災害發生區域內,可以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利用礦山大量探采工程更全面、詳細、精確地查明礦床水文地質條件,尤其是礦床充水條件和可能涌水量及實際涌水量;對礦山開采影響極大的水文地質條件和防、排水工作的效果做出評價;旨在為礦山進一步防排水工作、防備地下水對礦山設備和巖體穩定性的危害以及解決礦山供水和地下水綜合利用等問題,提供更可靠的依據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要設置完善的排水(地表、地下排水)系統,消除或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避免地表水入滲,對已有塌陷坑進行粘土填堵處理。

如遇崩塌、滑坡災害,應采取應急防治措施,視險情將受災人員和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 防止造成大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切記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4篇

單 市國土資源局

位:

生成時間: 20110624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引 TZ049-0301-2011-0002文號: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號:

【收藏】

【推薦】【打印】【關閉】

《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解讀

《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09年11月27日經浙江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浙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8號公告予以公布,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F將有關情況解讀如下:

一、制定《條例》的必要性

為更好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保障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制定《條例》十分必要。

一是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客觀形勢的需要。我省地形地貌類型多樣,地質構造復雜,平原地區地面沉降情況嚴重,梅汛期、臺汛期的強降雨又常誘發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區突發性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易發和多發的省份之一。全省經調查劃定的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 6.6萬平方公里,涉及上千萬人口。其中高易發區 0.38 萬平方公里,涉及 110 個鄉鎮近 200萬人口,中易發區 2.5 萬平方公里,涉及約 300 個鄉鎮近 350萬人口。梅汛期、臺汛期的強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已經成為人員群死群傷和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的主要災種之一。1998—2008年,全省共發生地質災害1283起,共造成147人死亡、12人失蹤、6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67億元。另外 ,杭嘉湖、寧奉、溫黃和溫瑞平原等地區地面沉降嚴重,以累計沉降量大于 50 毫米統計,全省沉降面積約 4942 平方公里,嚴重影響了地方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百姓安居、城市規劃和建設。二是將我省地質災害防治經驗法制化的需要。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泥石流災害專項調查工作,為小流域泥石流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和分類處置奠定了較好的基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立了地質災害防范應急管理體系,通過應急防范、專業預警預報、宣傳教育和群眾自愿參與的群測群防工作,成功避免了多起突發性群體人員

傷亡,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通過多年的治理工程和應急排險工作實踐,我省逐步形成了治理責任界定、治理資金籌措、治理工程招標、治理工程竣工驗收、應急排險工程實施辦法等操作管理規范;經過多年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受威脅人員的避讓搬遷工程的實施,我省逐步建立了以農辦、國土資源、建設規劃等部門為主的分工協作的避讓搬遷工作機制與程序。這些成功的地質災害防治經驗亟需上升為法規規范,為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法規依據和保障。

三是貫徹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2004年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頒布實施,對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畢竟是在全國范圍適用,有些原則性規定還需地方作進一步明確與細化,有些內容還需要在操作層面做進一步的補充與完善。另外,1998 年省政府出臺的《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已實施十多年,一些內容與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有相沖突的地方,也亟需做修改與規范。

四是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制的需要?,F行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地質災害防治共同責任機制有待進一步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和應急處置程序需要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經費需要進一步落實保障;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機制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等等。這些工作機制,也需要通過地方立法,進一步加以明確與規范。

二、《條例》起草情況

2007年和2008年,《條例》列為省人大地方性法規二類立法調研項目,我廳就成立《條例(草案)》調研起草工作領導小組,制訂調研起草工作計劃,明確調研起草工作人員,積極組織開展前期調研。2008年3月,我廳完成《條例(草案)》(初稿)后,多次征求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意見,并作了修改完善?!稐l例》列入2009省人大地方性法規一類立法項目后,我廳又先后征求省級有關部門和市、縣國土資源部門的意見,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專家論證會等,完成起草、修改、征求意見、協調等立法起草程序,于2009年1月,形成《條例(草案)》(送審稿),報送省人民政府。2009年2月,省政府法制辦將《條例(草案)》書面征求11個設區的市和省發展改革、財政、住房和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氣象、民政、公安、旅游、教育等部門的意見,并赴嘉興市、溫州市、嘉善縣、溫嶺市等地開展立法調研,聽取地面沉降區、山區等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村民自治組織的意見、建議,組織召開了省級有關部門參加的立法協調會。在此期間,又將《條例(草案)》在省政府門戶網站以及省政府法制辦、省國土資源廳網站上公開,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在充分聽取和吸收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進一步修改、完善后, 2009年8月,《條例(草案)》報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經省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進一步調研,召開專家論證會等程序,于9月經省人大常委會一審,根據常委會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后,于11月提交省人大常委會二審通過。

《條例》共八章四十七條,包括總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預防、地質災害應急、

地質災害治理、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法律責任和附則。

三、《條例》的主要內容

(一)強化地質災害防治職責

相對于國務院條例,《條例》強化了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職能,明確規定鄉(鎮)人民政府應急處置的職責,以求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時效性,充分發揮鄉鎮人民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同時,將村(居)民委員會和學校等基層組織與有關單位的配合職責予以明確與強化。增加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地質災害的防治規劃、預防、應急等經費和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治理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省人民政府和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專項用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等職責內容。規定了開展地質災害宣傳教育和信息公開內容,以提高全社會應對地質災害的能力和水平。對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的地質災害預防和救助知識的教育等作出規定,以培養教職工和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強調新聞媒體應當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公益性宣傳,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違法行為的輿論監督。

(二)關于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條例)》明確規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審批、備案等程序。規定要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劃定地質災害易發區,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

規定擬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當依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和防治方案及時向社會公布,為公眾提供查詢服務。規定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和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應當符合地質災害防治要求,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城鄉規劃的組成部分。規定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和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地質災害預防治理要求作為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強調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當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評估規范要求,同時滿足對

(一)地面沉降易發區內六層以下(含六層)的住宅建筑物、高度二十四米以下(含二十四米)的非住宅建筑物和基坑開挖深度小于四米(含四米)的建設工程;

(二)其他類型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三層以下(含三層)的住宅建筑物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要求。加強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與相關規劃的銜接,增強了地質災害預防治理要求的剛性和指導、服務作用。

(三)對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作出新規定

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21條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每個工程建設項目都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這在實際執行中執行有難度。從便民和提高行政效能出發,《條例》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符合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的,其第十二條規定的具體新建工程建設或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要求的改建、擴建工程建設工程可以不再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同時規定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新建工程建設或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要求的改建、擴建工程建設,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建設工

程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和該工程建設中、建成后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做出評價,提出具體的預防治理措施。

對于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具體程序,《條例》針對新建、改建或者擴建建設工程分別作出規定。明確新建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按照

(一)有償使用國有土地的,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國有土地租賃或者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作價出資或者入股前委托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并將地質災害防治措施作為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合同的組成部分;

(二)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前委托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明確改建或者擴建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申請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前委托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更有利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的落實。

(四)強調對地面沉降的防治

針對我省地面沉降問題突出,造成損失較大,以及省政府已經對地下水開采作出具體部署的實際情況?!稐l例》第二十三條明確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加強對基坑降排水、地下空間開挖、大面積堆載等工程施工作業的監督檢查,預防和減少工程性地面沉降以及其它地質災害的發生。規定了有關部門在省人民政府規定禁止開采地下水的地區的管理職責,增強了地面沉降治理的有效性、科學性。

(五)細化應急避險有關措施

《條例》明確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編制主體、程序和應急物資儲備,對防災避險明白卡作了細化規定,更有利于指導應急避險、減少人員和財產損失。同時對災情報告、應急和人員避險作出了更具體的規定。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分析地質災害發生原因,評估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情況,提出地質災害治理和災后重建等對策措施,并按照有關規定報告上一級人民政府等。

(六)補充地質災害治理有關規定內容

《條例》對地質災害治理責任、經費承擔、責任認定和治理工程竣工驗收等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明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依照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執行。政府投資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達到國家和省規定的規模標準的,應當依照招標投標法律、法規的規定實行招標投標。明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應當符合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的條件,并取得相應資質。

(七)新設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內容

對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國家法律、行政法規未規定,我省已經實施多年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內容,《條例》第三十七條至四十一條作了創設性規定:明確規定了實施搬遷的情形和對象(第37條);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搬遷職責,以及

應當在安置用地、資金等方面予以保障或者支持的內容,特別規定省人民政府應當通過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搬遷安置費用的支持力度;明確規定了地質災害搬遷安置方案制定和公告,接受社會監督的內容(第38條)。規定市、縣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事先與其組織避讓搬遷的村(居)民簽訂搬遷安置協議,就搬遷安置補助金額、安置用房面積、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村民原有宅基地的處置、解決爭議的方法等事項作出明確約定。

(八)有關法律責任

《條例》進一步強化了負有地質災害防治職責的政府及部門有關人員的行政責任內容。明確有關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有

(一)截留、挪用、移用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

(二)未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時向社會公布,或者拒絕提供查詢服務的;

(三)未及時劃定、公告地質災害危險區,并設置警示標志的;

(四)接到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報告后,未立即派人進行現場調查或者未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政策法規處地質環境處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5篇

一、單選題

1、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自 ( ) 起施行。

A.2004 年 3 月 1 日

B.2010 年 3 月 1 日

C.2003 年 11 月 19 日

2、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當堅持( ) 的原則。

A.預防為主、 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 突出重點

B.預防為主、 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C.指導與管理相結合

3、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 ) 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A.山體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裂縫、 地面沉降

B.山體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

C.山體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地裂縫、 地面沉降

4、地質災害易發區是指具備地質災害發生的( ), 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A.地質構造、 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

B.地質構造、 地形地貌和天氣條件

C.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和降雨條件

5、地質災害的發生源于兩方面因素: 第一方面是( ) 造成的, 如汛期強降雨引起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泥石流、 滑坡、 崩塌等)。 第二方面是( ) 引發的, 如采礦、 興建水利工程、 架橋、 修路引發的地質災害(滑坡、 塌陷等)。

A.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 人為建設活動 B.自然因素、 工程建設

C.自然災害、 人類活動

6、發生滑坡、 崩塌時應盡快向( ) 跑離危險區。

A.兩側

B.沿滑坡、 崩塌主方向上方

C.沿滑坡、 崩塌主方向下方

7、將壓埋在泥漿或倒塌建筑物中的傷員救出后, 應立即清除( ) 內的泥土及痰、

1 血等。

A.口、 鼻、 咽喉

B.口、 耳、 咽喉

C.口、 眼、 咽喉

8、受地質災害脅, 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 以下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元以下的, 為小型地質災害。

A.100 人(含), 500 萬元以下

B.200 人(含), 300 萬元以下

C.500 人(含), 100 萬元以下

9、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按照誰引發、 誰治理的原則由( ) 組織治理并承擔治理所需經費; 造成他人損失的, 責任人應當依法予以賠償。

A.責任人

B.當地人民政府

C.當地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10、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是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市)、 鄉 兩級人民政府和村(居) 民委員會組織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和廣大人民群眾, 對崩塌、 滑坡、 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前兆和動態進行( ), 實現對災害的及時發現、 快速預警和有效避讓的一種主動減災措施。

A.檢查、 巡邏和簡易監測

B.調查、 巡查和簡易監測

C.檢查、 巡查和詳細監測 。

11、下列哪一災情情況屬于中型地質災害? ( )

A.受災害威脅, 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500~1000 人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0.5~1 億

B.受災害威脅, 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1000 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1 億以上

C.受災害威脅, 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100~500 人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500~5000 萬元

12、下列哪種現象不是崩塌產生的前兆? ( ) A.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 墜落、 小崩小塌的現象 B.主河流水位上漲 C.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

13、下列哪種不是泥石流產生的 3 個必備條件之一( )。

A.亂砍濫伐

B.地勢陡峻, 溝床縱坡降大便于集水、 集物

C.豐富的松散物

2 質

14、下列哪種不是誘發地面塌陷產生的直接原因? ( ) A.采礦形成采空區

B.抽水

C.亂砍濫伐

15、“新標準”中新增加的地質說明書是( C )。 A.采區地質說明書

B.掘進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C.揭煤地質說明書

D.回采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16、“新標準”要求,工作面結束后,要按規定在(A)月進行采后總結。 A.1

B.2

C.3

D.6

17、“新標準”要求,采區結束后,要按規定在(D)月進行采后總結。 A.1

B.2

C.3

D.6

18、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管理、( B )、地測安全辦公會議制度; A.災后建設

B.預測預報

C.地質災害監測

D.地質災害控制

19、劃分煤礦地質類型,出現影響煤礦地質類型劃分的地質條件變化時,在(A)重新進行地質類型劃分

A.1年內

B.2年內

C.半年內

D.3個月內

20、有滿足不同生產階段要求的地質類型劃分報告、生產地質報告、 (C),要按期修編,并按要求審批,每缺1項扣3分。

A.回采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B.水文地質報告 C.地質報告隱蔽致災地質因素普查報告 D.掘進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21、采掘工程設計施工前,按時提交由(D)批準的相關地質說明書。 A.安全副礦長 B.生產副礦長 C.礦長 D.總工程師

22、采掘工程設計施工前,按時提交經批準的回采工作面地質說明書及(B)。 A.盤區地質說明書 B.掘進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C.礦井地質說明書 D.補勘地質說明書

23、采掘工作面距保護邊緣不足(C)前,編制發放臨近未保護區通知單,按規定揭露煤層及斷層,探測設計及探測報告及時無誤。

3 A.10m B.30m C.50m D.100m

24、井巷揭煤前,探明煤層厚度、地質、構造、瓦斯地質、水文地質及頂底板等地質條件,編制(C)

A.掘進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B.回采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C.揭煤地質說明書 D.回采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25、突出礦井及高瓦斯礦井(A)編制并至少更新1次各主采煤層瓦斯地質圖。 A.每年

B.每半年

C.6個月

D.3個月

26、“新標準”要求,地質觀測與資料編錄、綜合分析要按(A)要求進行。 A.《煤礦地質工作規定》

B.《煤礦防治水規定》 C.《煤礦安全規程》

D.《礦山安全檢查條例》

27、“新標準”要求,基礎資料中的原始記錄要使用專用原始記錄本,記錄本要分檔按(A)保存;

A.時間順序 B.人員姓名排序 C.觀測地點分類 D.時間逆序

28、“新標準”要求,在不同生產階段,要按期完成各類地質報告修編、提交、(D)等基礎工作。

A.會審 B.修改 C.批復 D.審批

29、現場作業人員嚴格執行(B),掌握本崗位相應的操作規程和安全措施,操作規范,無“三違”行為。

A.部門工作規定

B.本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 C.現場安監工指令

D.跟班人員指令

30、煤礦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編制相關地質報告、圖件和臺賬。報告、圖件和臺賬都應數字化、信息化,內容真實可靠,(D)對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完善。 A.每月

B.每季度

C.每半年

D.每年

31、地質預報經(C)審查簽字后生效。 A.上一級安監部門負責人 B.礦長 C.礦井總工程師 D.安全副礦長

4

32、巖巷素描圖應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構造復雜程度為簡單、中等或巖巷沿同一層位掘進時,每隔(D)米編錄一個迎頭斷面,遇地質構造時加密。 A.10~20 B.20~30 C.20~40 D.20~50

33、井下(現場)觀測、記錄、描述的地質現象,必須于升井后(B)天內整理完畢,并反映在相關圖件或臺賬、素描等地質文檔中。 A.1 B.2 C.3 D.一周

34、構造綜合分析應包括其組合特征、形成機制、(C)和預測方法。 A.產狀 B.空間變化情況 C.展布規律 D.穿層情況

35、綜合分析成果應反映在煤礦生產地質報告、地質說明書及(A)。 A.各類地質圖件 B.礦區構造綱要圖 C.礦區主要地質剖面圖 D.礦井瓦斯地質圖

36、下列不是誘發崩塌產生的主要因素的是( ) A、采礦 B、工程開挖邊坡和強烈振動 C、暴雨 D、太陽暴曬

37、因災害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屬于( )地質災害。

A、特大型 B、大 型 C、中 型 D、小 型

38、下列哪一災情情況屬于中型地質災害( ) A、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500~1000人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0.5~1億

B、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人以下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下、

C、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億以上

D、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100~500人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500~5000萬元

39、下列哪種地質災害不是貴州省常見的地質災害( )

5 A、滑坡 B、地面沉降 C、崩塌 D、泥石流 40、下列哪一種不是泥石流活動的特點( ) A、高速 B、周期復活 C、緩慢 D、突發

41、下列哪種因素是觸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在地質災害的首要因素( ) A、降雨 B、爆破振動 C、開挖切坡 D、堆渣棄土

42、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方針是( ) A、誰引發、誰治理 B、指導與管理相結合

C、法制建設與行政管理相配套 D、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43、下列哪種現象不是崩塌產生的前兆( ) A、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 B、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 C、主河流水位上漲

D、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

44、下列哪種不是泥石流產生的3個必備條件之一( ) A、亂砍濫伐

B、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便于集水、集物 C、大暴雨或充足的水源 D、豐富的松散物質

45、下列哪種不是誘發地面塌陷產生的直接原因( ) A、采礦形成采空區 B、抽水

C、近河岸、湖岸水體掏蝕 D、亂砍濫伐 (二)多項選擇題

1、滑坡產生的識別特征有( ) A、圈椅狀地形

B、巖、土體擾動松脫 C、坡腳成排水流溢出

D、坡腳被擠出或凸起

2、誘發滑坡產生的因素是( ) A、暴雨

B、開挖坡腳

6 C、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D、地表水、河流的沖刷、浸泡

3、滑坡裂縫的簡易監測方法應包括( ) A、埋樁法 B、上漆法 C、貼片法 D、埋釘法

4、哪些因素會誘發泥石流( ) A、不合理開挖 B、濫砍亂墾 C、不合理的棄土、棄渣、采石 D、放炮振動

5、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哪些( ) A、堵填法 B、灌注法 C、控制抽排水強度法 D、截引地表水

6、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A、林業、農業措施 B、排導工程 C、攔擋工程 D、控制抽排水

7、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當具備下列哪些條件,并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后,方可在資質范圍內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 ) A、有獨立的法人資格

B、有一定數量的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和巖土工程等相應專業的技術人員 C、有相應的技術裝備

D、具有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以及人和的條件

8、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應包括下列哪些內容( ) A、應急機構和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

B、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和應急、救助裝備、資金、物資的準備 C、地質災害的等級與影響分析準備以及其調查、報告和處理程序

D、預警信號、應急通信保障以及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等應急行動方案

9、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具體包括下列哪些內容( ) A、主要地質災害點的分布 B、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C、重點防護期以及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D、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

10、下列哪些是滑坡、崩塌應急搶險處置措施( ) A、及時封堵裂縫、裂隙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滲入 B、在滑坡、崩塌后緣實施簡易的減載工程 C、開挖排水和截水溝將地表水引出危險區 D、利用重物反壓坡腳減緩滑坡、崩塌的下滑力

11、地質災害發生后,專業救災隊伍未到之前,應及時采取下列哪些必要的避災措施( ) A、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搜尋財物 B、立即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 C、有組織地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人員

D、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等災害發生的危險

12、發現災害前兆時,躲避地質災害應做好下列哪些方面的準備( ) A、選定臨時避災場地

B、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 C、落實公布責任人 D、做好必備的物資儲備

13、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由下列哪幾個方面組成( ) A、縣、鄉、村三級網絡 B、群測群防點 C、信息傳輸渠道 D、必要的管理制度

14、地質災害防災預案有哪些要求( ) A、明確組織指揮機構和搶險救災隊伍

B、摸清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劃分易發區和危險區,逐一列出易發生地質災害地段

C、制定不同量級降雨地質災害應急措施以及其監測、臨災搶險救災措施 D、明確標注村地質災害應急隊伍人員名單和聯系電話

15、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有哪些( )

8 A、溝內有異常轟鳴聲 B、主河流水上漲 C、正常流水突然中斷 D、動物異常

16、在選擇新址時,為了避免人為工程活動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需要作下列哪些工作( ) A、了解修路、采礦等在溝谷中棄渣 B、了解斜坡后緣堆載或前緣開挖切腳

C、了解農業灌溉、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廢水排放等 D、了解溝谷和斜坡隨意堆棄渣土和垃圾

17、崩塌發生在危巖體或危險土體區,通常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 A、坡度大于45°,且高差較大,或坡體成孤立山嘴,或為凹形陡坡

B、坡體內部裂隙發育,垂直或平行斜坡方向的陡裂縫十分發育,裂隙、裂縫即將貫通

C、坡體前部存在臨空空間 D、崩塌發育

18、古(老)滑坡識別標志有哪些( ) A、圈椅狀地形、“大肚子”斜坡

B、大塊孤石堆積或大段孤立巖體掩覆在新地層上 C、古墓或古建筑變形

D、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線狀出露、古樹被掩埋

19、村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負責人的主要職責有( ) A、根據隱患點具體情況安排、管理各隱患點的監測人員

B、落實臨災避災場地和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準備預警器具、填寫避災明白卡并發放

C、按要求做好隱患點的監測、記錄和資料上報 D、按照上級命令及時組織群眾疏散避災 20、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 A、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

9 B、地質災害的防治原則和目標 C、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 D、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和防治措施

21、下列關于地質災害危險區表述正確的是( )。

A.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 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 予以公告, 并在其邊界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

B.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 可以從事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關的爆破、 削坡、 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C.地質災害險情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的,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撤銷原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 并予以公告

D.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及時采取工程治理或者轉移避讓措施, 保證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22、下列關于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表述正確的是( )。

A.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新建工程或者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要求的改建、 擴建工程建設應當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B.以劃撥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者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 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后委托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C.改建或者擴建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 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在申請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鄉 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前委托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D.建設工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費用由委托人承擔; 市、 縣人民政府應當對農村村民住宅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費用予以補助

23、經評估認為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 應如何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 ) A.不必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

10 B.應當配套建設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 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 施工、 驗收同時進行

C.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 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D.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 施工和驗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 施工、 驗收不要求同時進行

24、防災避險明白卡應當載明哪些內容? ( ) A.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位置、 類型、 范圍和受威脅對象

B.預警信號

C.人員撤離和轉移路線

D.避災安置場所和應急聯系方式

25、下列違反《浙江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的行為, 應依法給予行政處分的有( )。

A.截留、 挪用、 移用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的

B. 未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時向社會公布, 或者拒絕提供查詢服務的 C.未及時劃定、 公告地質災害危險區, 并設置警示標志的

D.接到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報告后, 立即派人進行現場調查或者采取有效措施, 未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

26、在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從事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關的爆破、 削坡、 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的, 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 限期拆除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違法建(構) 筑物和其他設施, 對單位處( ) 的罰款, 對個人處 ( ) 的罰款; 造成他人損失的, 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A.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

B.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

11 C.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

D.一萬元以下

27、違反自然規律、 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往往會誘發地質災害。 這些人類活動主要有( )。 A.修建公路、 鐵路、 依山建房等

B.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 工業廢水排放, 農業灌溉等

C.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 大量堆填土石、 礦渣等

D.劈山開礦的爆破、 山坡上亂砍亂伐等。

28、地質災害發生之前, 都能顯示出一定的前兆特征, 滑坡產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 ) A.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 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

B.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 或出現水(水井) 突然干枯、 井(鉆孔) 水位突變等異常

C.移觀測資料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D.地面出現環狀裂縫并不斷擴展, 局部產生地鼓或下沉

29、發生地質災害前應采取( ) 等應急措施。

A.選定臨時避災場地

B.規定預警信號

C.選定撤離路線

D.做好財產評估

30、發生泥石流時怎么辦? ( )

A.向兩側山坡上跑, 離開溝道、 河谷地帶 B.不要在土質松軟、 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

C.上樹逃生

D.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不高的凸岸

31、地質災害發生后, 專業救災隊伍未到之前, 應及時采取( ) 避災措施。

A.立即進入災害區搜尋財物

12 B.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政府

C.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 崩塌發生的危險

D.有組織地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的人員。

32、農村建房選址應如何預防地質災害? ( ) A.嚴格按照新農村規劃進行建房

B.緊挨著陡坡坡腳、 有危巖的石山坡腳建房

C.避免在山區的沖溝底部及沖溝口附近建房

D.在緩坡上或其坡腳切坡建房, 房屋與后面的陡坡之間要有足夠的防護距離

33、避災場所的選定, 一定要選取絕對安全的地方, 絕不能選在( )。

A.滑坡的主滑方向

B.陡坡有危巖體的坡腳下

C.泥石流溝溝口

D.距離原住地較近的開闊地

34、地質災害汛前排查結束后, 應及時編制地質災害排查報告, 并將報告主要內容通報當地人民政府以及相關部門, 報告內容主要是( )。

A.地質災害隱患點(區) 位置

B.地質災害引發因素、 發展趨勢、 危害對象及范圍

C.地質災害類型、 規模及基本特征 D.防治措施及建議

35、發現地質災害險情或者災情的單位和個人, 應當立即向( ) 報告。 其他部門或者村(居) 民委員會接到報告的, 應當立即轉報當地人民政府。

A.公安機關

B.當地人民政府

C.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D.縣級人民政府

36、斜坡包括天然斜坡和人工邊坡, 有( ) 情況之一者, 應視為潛在不穩定斜

13 坡。

A.斜坡丘緣已產生攔裂縫

B.表層巖體已發生蠕動或變形

C.坡足或坡基存在緩傾的軟弱層

D.巖體中有傾向坡外、 傾角小于坡角的結構面存在

37、村級地質災害監測責任人和監測員承擔的主要職責有( )。

A.向點上群眾介紹隱患點規模、 類型和受威脅對象

B.宣傳防災避險知識, 說明本隱患點臨災報警信號、 應急轉移路線和避災安置地點

C.開展日常巡查并做好記錄, 發現險情或災情立即發出警報

D.險情或災情發生后, 要協助村委會、 鄉 鎮(街道) 政府、 有關部門做好現場應急處理工作

38、地質災害(隱患) 點監測人員必須做到工作認真, 嚴守崗位, 熱心公益事業, 同時應知( )。

A.轄區內災害點數量、 具體地點、 災害規模、 影響戶數與人數

B.各災點的轉移路線和具體應急安置地點

C.發生變化時如何上報 D.各監測階段的時間與次數

39、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危巖體在重力作用下脫離母體的崩落現象, 是高山峽谷地區普遍發育的地質災害之一。 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 主要有( ), 還有一些其它因素。

A.地震

B.巖土類型

C.地表水的沖刷、 浸泡

D.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

40、崩塌的簡易監測方法是( ) 。 A.斜(邊) 坡裂縫木樁測量法 B.斜(邊) 坡掉落土塊或沙土剝落目測法 C.拉線測量 D.儀器測量

41、誘發滑坡產生的因素有( )

A.暴雨

B.開挖坡腳

C.劈山放炮, 亂砍亂伐

D.地表水、 河流的沖刷、 浸

14 泡

42、滑坡裂縫的簡易監測方法( )

A.埋樁法

B.上漆法

C.貼片法

D.埋釘法

43、地面塌陷的治理方法有( )

A.堵填法

B.灌注法

C.控制抽排水強度法

D.截引地表水

4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 A.林業、 農業措施

B.排導工程

C.攔擋工程

D.控制抽排水

三、判斷題(在正確的后面括號內打“√”、錯誤的打“×”)

1、在工程選址中,應盡量避開已有或易于發生地質災害的地段。( )

2、工程設計和施工中,應注意避免因開挖、棄土、排水而誘發崩塌、滑坡。( )

3、當發現斜坡開裂進入加速變形階段或接到臨滑警報后,應組織危險區居民及財產疏散搬遷、劃定警戒區、制定警報信號和設專人值班。( )

4、崩塌發生的前兆有掉塊、墜落、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等。( )

5、滑坡發生的前兆是后緣出現裂縫,前緣出現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轟鳴聲等,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現象,是識別滑坡的重要特征。( )

6、泥石流發生的前兆是: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 )

7、地面塌陷發生的前兆特征是:井、泉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水色渾濁、翻砂、冒氣;地面出現環狀裂縫并不斷擴展,產生局部下沉或鼓起現象;( )

8、躲避泥石流逃生時不要順著溝谷向上游或下游跑,應向溝谷兩側山坡跑,不要停留在看不到上游的凹坡處。( )

9、滑坡多發生在殘坡積粘性土覆蓋層較厚的斜坡地帶、軟質巖層分布區和基巖順層斜坡地帶。( )

10、按誘發因素劃分為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地質災害。( )

11、新選場址首先應選在常年水位以上一定高度的平緩平地。( )

12、分布在平緩的地帶的土體穩定性較好,不會產生嚴重的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

15 ( )

13、在斜坡地帶修建房屋時,一般選在反向斜坡的坡上、坡下。( )

14、降雨是觸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 )

15、亂挖亂填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

16、人為改變河道路徑不會引發山洪與泥石流地質災害。( )

17、隨意興建池塘也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

18、輕視基礎設施建設將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

19、隨意選擇綠化植物也可能會誘發地質災害。( ) 20、在古、老滑坡體上修建房屋、筑路、場地整平、挖沙采石和取土等活動,可以開挖滑坡體坡腳。( )

21、工程開挖切坡后,無須對邊坡進行支擋。( )

22、破壞和盜竊地質災害監測設施是違法犯罪行為。( )

23、在每年汛期來臨之前,當地主管部門應對可能發生災害的隱患點進行排查,制定專門的防災預案。( )

24、地質災害發生前,應預先在危險區外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用地。( )

25、避災撤離路線、預警信號,是在地質災害發生后選定和設定的。( )

26、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要事先落實并公布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總負責人。( )

27、暴雨期間,夜晚可以在地質災害隱患點或高危險區留宿。( )

28、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后,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時,就不用將災情向政府報告。( )

29、地質災害發生后,就可以取消危險區警戒線,并允許人員進入。( ) 30、地質災害發生后,應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等災害發生的危險。( )

31、災害發生后,就不用再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地質災害。( )

32、災害發生后,應有組織地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的人員。( )

16

33、當滑坡、崩塌體尚未穩定,或者后山斜坡仍存在滑坡、崩塌危險時,可以視情況開挖排水和截水溝將地表水引出危險區。( )

34、滑坡后緣或中部出現裂縫時,應及時進行回填或封堵處理,防止地表水的直接滲入。( )

35、斜坡前緣出現地面鼓起和推擠時,可以利用重物反壓坡腳減緩滑坡的滑動。( )

36、滑坡仍在變形滑動時,可以在滑坡后緣拆除房屋、清除部分土石,以減輕滑坡的下滑力,提高整體穩定性。( )

37、任何單位和個人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違法行為都有權檢舉和控告。( )

38、修改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不用報經原批準機關批準。( )

39、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不應當將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作為其組成部分。( ) 40、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建設單位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監測。( )

41、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向社會發布地質災害預報。( )

42、地質災害危險區內,可以從事爆破、削坡以及其他工程建設活動。( )

43、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可以允許其他單位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任務。( )

44、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的或經驗收不合格者,主體工程也可以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

45、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弄虛作假或者故意隱瞞地質災害真實情況的,并構成違法犯罪行者,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可以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46、未按照規定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工程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止生產、施工或者使用,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

47、因災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

17 的地質災害,屬于大型地質災害。( )

48、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 )

地質災害防治范文第6篇

第一章 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面臨的形勢

一、地質環境背景

(一)北海市概況。

北海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瀕臨北部灣,位于東經 108°50′~109°47′、北緯20°54′~21°55′ 之間。國土面積約3337平方公里,轄一縣三區(合浦縣、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總人口約162萬人。

(二)氣象水文。

北海市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低緯度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氣候區,夏季盛吹偏南風,空氣暖濕,高溫多雨,冬季多吹偏北風,低溫干燥。全市年平均氣溫22.6℃,7~8月份氣溫最高,多年極端最高溫37.1℃,極端最低溫2℃。

北海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03.0mm,降雨多集中于4~9月。境內河流、水庫眾多,主要分布在合浦縣境內,地表水資源分區屬桂南沿海諸流域區,區內共有大小河流93條,總長558.1km。其中集雨面積25km2以上的河流有23條,縣內流域面積2323.6km2,年平均徑流量為287.75m3/s。最大的河流為南流江,干流全長287km,流域面積9704km2,其中合浦縣境內干流長約100km,流域面積1381.2km2。調查區內水庫約39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不含合浦水庫),中型4座,其余均為小型。洪潮江水庫是調查區內最大庫容的水庫,集雨面積約400 km2,總庫容7.03億m3,有效庫容3.0億m3。

(三)地形地貌。

北海市位于廣西南部沿海地區,瀕臨北部灣。東北部為壟狀丘陵,海拔一般100~200m,最高為492.8m;西北部大部分為壟狀丘陵,海拔一般為50~100m,最高為154m,局部波狀丘陵標高一般50~80m;中部和南部大部分為新生代松散層組成的傾斜平原,其中部為北東走向的隆起帶,標高為45~120m。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和東北高西南低,由北部的丘陵逐漸過渡為殘丘、平原直至沿海灘涂。平原標高一般為10~40 m,灘涂標高一般為1~5m。南部海上分布有潿洲和斜陽兩個海島,為火山緩丘地貌。

(四)地層巖性。

北海市除廣泛分布第四系外,其余出露的地層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堊系和第三系等。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和第三系的松散土體,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粘土、礫砂等,其次為砂巖、泥巖、頁巖、碳酸鹽巖和花崗巖、火山角礫巖和玄武巖等。具體各地層巖性及分布情況詳見表1-1。

(五)地質構造。

北海市位于新華夏系第二沉降帶的西南端與南嶺緯向構造帶的復合地帶,按照各類構造形跡的性質、規模和排列關系,將其分為隸屬于華夏系構造、東西向構造和北西向構造。

1.華夏—新華夏系。

該構造體系為調查區的構造主干骨架,由一系列北東向的褶皺和斷裂所組成,伴生有不同時期的巖漿巖。在地貌上反映為:走向北東的山脈、盆地和西南走向的主要河流。如合浦斷陷盆地、南康盆地、十字路隆起帶、公館向斜盆地、南流江等。

2.東西向構造。

該構造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西部的星島湖周圍,褶皺多呈長條狀、線狀,走向近東西向,白沙盆地也呈近東西向展布。

3.北西向構造。

僅見于斷裂構造,遍及整個調查區。北西向斷裂通常切割華夏—新華夏系和東西向構造,表明其發育時期較晚,斷裂規模一般較小,均具壓扭性特征。

(六)工程地質巖組。

根據北海市各巖土體的成因、建造類型、巖性、結構、巖石強度,以及巖土體的組合關系,調查區巖土體劃分為:松散土體、碎屑巖類、碳酸鹽巖類和巖漿巖類四大類型,五個工程地質巖組(表1-1)。

(七)人類工程活動。

北海市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影響的主要有建房、礦山開采、交通和水利建設以及地下水開采等。

丘陵地區削坡建房和渠道開挖邊坡的坡度較陡,一般在60°~80°之間,邊坡開挖后大多數未進行防護治理,強降雨時引發滑坡、崩塌產生的可能性大。公路削坡的坡度稍緩,一般50~60°鐵路削坡腳較陡,但一般都采取護坡措施。這些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較高,開挖邊坡大部分為土質邊坡,強降雨時容易引發滑坡、崩塌。

礦山以粘土礦和石灰巖為主,粘土礦開采主要影響環境,其次是破壞道路,石灰巖開采主要是大量抽排地下水而引發巖溶地面塌陷。

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災害類型。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北海市現狀的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五種類型。

(二)地質災害規模。

我市發生的滑坡、崩塌規模一般比較小,崩塌規模除南流江河岸崩塌及個別邊坡崩塌相對較大(500~1000m3)外,其余都小于100m3,大部分的崩塌規模為10~50m3之間;滑坡規模相對較大,但均小于10000m3,一般以100~500m3之間為主。不穩定斜坡的規模約800~1000m3。巖溶地面塌陷規模均為小型,陷坑面積一般為1~30m2,最大不超過100m2。調查發現地裂縫1處(3條),長80~200m,寬0.3~1.5m,深約1~5m。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修訂稿)(以下稱實施細則)有關劃分標準(表1-2),調查區內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縫的規模均為小型。

(三)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1.空間分布規律。

(1)崩塌的分布規律。全市共有崩塌地質災害點109處,崩塌主要分布在沖洪積平原及河成高階地、丘陵,其次是南流江河岸、海蝕崖等。其中沖洪積平原及河成高階地76處,丘陵區18處,南流江河岸(含海堤)崩塌8處,海蝕崖7處。各類地貌的崩塌分別占崩塌總數的69.7%、16.5%、7.4%、6.4%。崩塌體的巖性大部分為第四系松散土體。

(2)滑坡的分布規律?;鹿?2處,其中,丘陵區31個,占滑坡總數的96.9%,只有1處發生在河成高階地的前緣,占滑坡總數的3.1%。

(3)地面塌陷的分布規律。地面塌陷均為巖溶塌陷,共發現13處,其中11處分布在閘口~公館一帶的巖溶殘丘谷地中,2處分布在山口鎮北側。大部分以塌陷群的形式出現,每處陷坑一般3~7個不等,最多可達20多個,每個陷坑相距約5~20m左右。以上巖溶塌陷大部分分布在采石場及開采井周圍。

(4)不穩定斜坡(含危巖)。調查中發現有3處不穩定斜坡,主要分布在斜坡較陡的丘陵區和海蝕崖地帶。其中2處分布在合浦縣北東部較陡的丘陵區,1處在潿洲島海蝕崖地帶,明顯受地形地貌限制。

(5)地裂縫的分布規律。在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調查中發現一處地裂縫,分布在山口鎮新圩村委新圩村附近,地貌為火山緩丘,巖性為玄武巖風化層。共有裂縫3條。

(6)海水入侵的分布規律。海水入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合浦縣西場鎮至沙崗鎮以南一帶、黨江鎮的大部分地段。地貌上基本屬河口三角洲及海積階地,分布范圍約163km2,沿海岸縱深約3~13km,寬約28km,基本屬自然入侵;市區的海角大道及僑港鎮的海水入侵面積約2.3km2,主要是不合理開采造成的。

2.時間分布規律。

崩塌、滑坡一般發生在每年的7~8月份,尤其是臺風伴隨強降雨的情況下,發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最大。巖溶地面塌陷除人為因素外,主要發生的時間是在枯水期12月至翌年的

1、2月份。

(四)地質災害引發因素。

1.降雨。

降雨是引發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從調查的109處和32處滑坡點看,均集中發生在6~8月份的雨季,一次強降雨過后就會造成多處邊坡崩塌、滑坡,調查區的崩塌、滑坡絕大部分都發生在7~8月份。

2.人類工程活動。

崩塌、滑坡、巖溶地面塌陷與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尤其在丘陵區,天然狀態下斜坡穩定性比較穩定,丘陵區12處邊坡崩塌和28處滑坡均發生在人工開挖邊坡上,主要是人工開挖邊坡,形成臨空面,破壞了斜坡天然狀態下的穩定性。人類工程活動是導致崩塌、滑坡的重要因素。巖溶地面塌陷大部分是大量抽排地下水引起的。

(五)地質災害災情。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以及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截至2010年,全市發生的地質災害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共有158處(表1-3),造成9人死亡,破壞房屋52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78.11萬元。其中滑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6.9萬元;崩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23.21萬元;地面塌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13.9萬元;地裂縫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0.1萬元;不穩定斜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萬元(為HP-60不穩定斜坡點的前期滑坡損失)。受各類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共1352人,受威脅財產共計1449.29萬元。其中威脅最嚴重的災種是崩塌(主要是南流江河岸崩塌),共威脅人員1196人,威脅財產1265.19萬元;其次為滑坡,共威脅人員38人,威脅財產76.6萬元。地質災害直接造成的損失和威脅情況詳見表1-4。根據地質災害災情分級標準,北海市現狀地質災害災情全部為小型(災情和險情分級標準見表1-5)。另外,海水入侵造成海角大道以西一帶的民井(機井)變咸,被逼關閉,僑港鎮部分民井(機井)變咸關閉。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市、縣區設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由市、縣區分管領導擔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各級國土資源局。市國土資源局按計劃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對規模不大,但危險性較大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積極籌措經費進行應急治理。

(二)地質災害調查工作。

合浦縣和北海市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開展了1:10萬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對全市發生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調查;2010年對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全面排查。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有關規定,對沒有進行評估的新建和擴建的項目不予審批,對評估過的項目進行備案。

(三)群測群防體系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后,我市建立了群測群防體系網絡,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有序進行,堅持每年汛期進行地質災害巡查(群測群防地質災害點詳見表1-6)。

市、縣區成立群測群防網絡指揮中心,由分管領導任指揮長,建立群測群防網絡系統。鄉鎮一級設群測群防網絡指領導小組,村委一級設群測群防網絡監測小組,各村具體落實各相關責任人、監測人及各項防治措施,形成市、縣區、鄉鎮、村四級群測群防體系。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發放明白卡和避險卡,編制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并廣泛深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和培訓工作,使監測人員掌握各種地質災害類型的監測方法,增強了村民的防災意識,提高村民的防災能力。

(四)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市國土資源局均組織赴各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進行險情巡查,給受威脅的村民發放應急避險表和明白卡,向群眾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指導監測人進行監測。安排人員到各鄉鎮國土所進行24小時值班,做好臺風和強降雨等突發氣候主要隱患點指揮和動員群眾撤出準備。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及防災預案,建立災情速報制度,及時編寫調查簡報。但由于各種原因,至國土、氣象、水文等部門尚未建立預報預警網絡。

(五)勘查治理工作。

自2007年完成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來,我市對南流江石灣河段東邊江村河岸崩塌(HP-23)治理(該災害隱患點為水利部門治理)、曲樟中學崩塌(T02)、閘口中學崩塌(T05)、赤江中學崩塌(BH-14)等4處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搬遷避讓2處(HP-0

46、HP-053,其中HP-53只搬遷一部分),應急治理7處(HP-0

59、T00

3、T00

4、T00

6、T00

7、BH-0

59、BH-060)。在資金比較緊缺的情況下共投入治理費用約35萬元(不含水利部門的治理費用),減少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281人(已治理(含應急治理)的災害點詳見表1-7);鐵道部門也及時治理芋萌塘鐵路邊坡崩塌(HP-020),確保鐵路暢通。

(六)存在問題。

1.主要是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不足,原區劃報告中防災預案的10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大部分未得到有效治理。

2.由于各種原因,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及氣象、水利、廣電等部門未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四、地質災害面臨的形勢

我市瀕臨北部灣,每年都遭受熱帶風暴(臺風)的影響,強降雨較多,局部地段發生地質災害。如合浦水庫滑坡、合浦縣曲樟鄉黃坭塘村崩塌,都是由于臺風伴隨強降雨的情況下發生的。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由于風化和根劈作用,形成危巖,造成崩塌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危險程度也不斷增加。

第二章 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貫徹執行中央“人口、資源、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強領導,認真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網絡,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和培訓,提高群眾抗災防災能力,科學地有計劃地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綜合治理。

二、原則

(一)實行“以人為本、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二)堅持因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誰誘發誰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治理的原則。

(三)實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的原則。

(四)與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五)根據地質災害類型、危害程度等因素按輕重緩急,選擇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分步實施治理的原則。

(六)采取專業隊伍與當地群眾相配合、技術措施與行政措施并舉的原則。

三、具體目標

以縣、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截至2010年末止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為依據,結合地質災害的規模、危險性和危害程度等,進行分批分期治理。目前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74處,其中近期(2011~2012年)治理25處,中期(2013~2015年)治理25處,遠期(2016~2020年)治理24處。各期治理的具體隱患點詳見表2-1。

(一)近期(2011~2012年)防治具體目標。

1.明確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建立和健全群專結合監測網絡、進行地質災害科學防治與綜合治理的依據,經批準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我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備的組成部分。

2.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體系和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3.建立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加強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能力。

4.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確保約1044人免受威脅,約1187.5萬元財產免受損失。

5.加強對地下水水源地的地下水動態監測,在禾塘村、龍潭村水源地和潿洲島增加地下水動態監測點,防止海水入侵地下水,確保地下水正常開采。

(二)中期(2013~2015年)治理具體目標。

1.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及有關法規的宣傳力度,培養高素質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與監測隊伍,使人為引發地質災害日益突出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

2.建設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在汛期預警預報,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3.開展重點防治區、旅游景區、礦山等專項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更加精確基礎資料。

4.治理地質災害隱患點25處,確保約24人免受威脅,約57萬元財產免受損失;修復危險路段約900m,恢復和保護(防止擴大對農田的破壞)農田約15畝。

(三)遠期(2016~2020年展望期)治理目標。

1.建立相對完善的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提供主要地質災害信息的適時查詢。

2.建設和完善我市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成現代化專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系統,使其符合向社會提供地質災害信息服務的要求。

3.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共24處,使被毀壞的農田及道路得到恢復。

第三章 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基本查明了地質災害隱患的分布發育規律、形成條件、誘發因素、穩定狀態及危害程度,并劃分5個地質災害中易發區、7個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1個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目前,已調查的地質災害點158處(含已治理的),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的曲樟、公館、白沙、常樂等鄉鎮,其次分布在南流江河岸、沿海斜坡陡坎處及潿洲島(見附圖1)。根據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的分級標準,我市的地質災害均為小型,險情為大型的有3處(HP-0

16、HP-0

17、HP-023,其中HP-023已治理),中型的有4處(HP-0

36、 HP-0

53、HP-0

59、HP-060,其中HP-0

53、 HP-059已搬遷),其余的均為小型。在所有的地質災害點中直接威脅和影響到學校的3處(已治理)、醫院1處(已作應急治理)、村莊26處(已搬遷避讓2處、應急治理3處)、主要公路5處、鐵路1處(已治理)、旅游景區3處、水庫1處(已作應急治理),其余的災害點多分布在鄉村道路邊坡及渠道邊坡。

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建設

我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已完成,已建立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但未達到與氣象、水利、廣電等有關部門協作,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布機制,及時發布預警預報信息的要求。因此,要在加強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點及防治成果等基礎數據庫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源的集成、整理、利用與開發,促進信息共享,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網絡化、信息規范化、數據采集與處理自動化,提高政府決策和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為地質災害防治全過程提供信息保障。

三、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與救援系統建設

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建立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編制與修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橫向到人(監測負責人),縱向到點(災害隱患點)的預案體系。由衛生、公安、國土資源、水利、民政、交通運輸等相關部門組成應急小分隊和應急處置救援隊伍,加強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

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和搬遷(避讓)措施的制訂要與經濟開發區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危房改造)、小城鎮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土地整理、防洪等項目相結合。南流江河岸崩塌、常樂鎮黃竹角村的渠道邊坡滑坡等由水利管理部門負責,在防洪措施中應優先考慮;黃竹角村搬遷避讓、曲樟鄉坡禾角、黃坭塘村的崩塌等應列入新農村建設中綜合治理;礦山開采毀壞的鄉村道路應與礦山治理相結合。屬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由“誰引發,誰治理”,屬自然因素造成的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治理的原則,受威脅80人以上或資產1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治理,由自治區負責;受威脅30人以下或資產3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治理,由縣級政府負責;受威脅30~80人或資產30~100萬元的由市級政府負責。

五、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

根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要求,認真做好“十有縣”建設。

(一)成立由分管縣、區長為組長,縣、區國土資源局局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和各鄉鎮為成員單位的領導小組,并設立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穩定的經費渠道。

(三)編制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調查,及時發放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防災避險明白卡,明確險情發生時的撤離信號、路線和安置場所。

(四)進一步完善落實汛期地質災害值班、監測、巡回檢查以及災情險情速報四項制度。組織做好險情巡查,督促各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在汛期每天監測一次,雨水季節要加密監測。

(五)定期組織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使基層干部和群測群防人員做到“四應知”(應知隱患點情況和威脅范圍,應知群眾避險場所和轉移路線,應知險情災情報告程序和辦法,應知災害點的監測時間和次數)和四應會(應會識別地質災害發生前兆,應會使用簡易監測方法,應會對監測數據記錄分析和初步判斷,應會指導防治和應急處置)。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豐富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臨災自救、互救能力。

(六)加強部門合作。氣象部門要對降水和風力變化情況等氣象信息進行分析預測并及時報國土部門,國土部門對地質災害發生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分析,同時聯合要在電視臺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并將預報信息利用電話、手機短信等形式通知防治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

(七)落實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鄉、村、屯群測群防責任人和監測員,監測情況要記錄完整,發生險情、災情時要及時上報并妥善處置。

(八)在具備安裝條件的隱患點安裝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器材,要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提高監測技術水平和監測準確率,確保監測預警儀器正常運轉。

(九)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張貼宣傳畫,為群眾提供警示信息。

(十)市地質環境監測站要提供技術支撐,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研究,探索規律,總結經驗,發揮專家咨詢會商作用,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科技水平。

第四章 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重點防治區劃分

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的方法和依據,結合近年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分布情況,將全市劃分5個地質災害中易發區、7個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和1個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1.山貝~曲樟崩塌、滑坡中易發區(B1-1)。

位于我市北部的丘陵區,山貝~曲樟及黃京坑一帶。在行政區劃上,主要分布于閘口鎮以北~曲樟鄉~公館鎮西部至北東部以及白沙鎮的北部,面積約35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0.67%。該區地貌類型為壟狀丘陵,地面相對高差多為50~100m。區內出露的巖性主要為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泥質砂巖、粉砂質泥巖;區內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均為滑坡、崩塌,共34處,另有2處為不穩定斜坡,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95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毀壞房屋44間,直接經濟損失60萬元,潛在威脅人員244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2.8萬元。

2.南流江河岸崩塌中易發區(B1-2)。

主要沿南流江兩岸呈條帶狀分布,面積約10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2%。該區主要為河流階地,其次為河口三角洲,地面標高一般為3~10m,地形平坦開闊,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粉質粘土、粘土和礫砂。洪水期河水對河岸的侵蝕強烈,河岸崩塌加快,崩塌體積一般為200~1000m3。該區初步調查有崩塌災害8處,災害點密度為0.075處/km2;災情為小型,主要是破壞河岸農田和河堤,直接經濟損失約24.5萬元;險情重大,主要是威脅南流江兩岸居住的村民,受威脅人口約919人,受威脅財產約965.7萬元。

3.冠頭嶺崩塌、滑坡中易發區(B1-3)。

位于海城區西端冠頭嶺一帶,面積約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09%。該區地貌為壟狀丘陵,山頂標高120m。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區內現狀地質災害較發育,已發生的地質災害有滑坡、崩塌,現狀共發育3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1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直接經濟損失0.2萬元;威脅人員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萬元。

4.灣仔~滴水崩塌中易發區(B1-4)。

分布于潿洲島南部的灣仔~滴水一帶,面積3.5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1%。該區地處火山緩丘區,南部臨海邊緣由于海浪長期沖刷侵蝕作用,形成海蝕陡崖,陡崖高10~45m,坡度近直立。出露的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質沉凝灰巖。坡頂平緩處,坡殘積厚度1~8m,巖性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F狀地質災害較發育,調查發現該區崩塌(含隱患點)6處,不穩定斜坡1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2處/km2;現狀地質災害造成9人死亡,3間房屋被毀壞,直接經濟損失8.1萬元;威脅人員5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5萬元。

5.閘口~公館地面塌陷中易發區(B4)。

分布于閘口鎮南側~公館鎮周圍一帶,面積120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60%。該區地處公館向斜盆地內,盆地沿構造線方向呈北東~南西向展布。盆地寬約3.5~5.5km,長約30km,向斜軸部為巖溶殘丘谷地地貌類型,兩側為沖積平原。巖溶殘丘谷地地面標高一般小于50m,殘坡積覆蓋層厚度約0~5m不等。出露巖性為泥盆系中~上統和石炭系下統的灰巖、白云質灰巖、泥質灰巖夾粉砂巖、頁巖,地下水埋深0.5~2.0m。10~50m的巖溶較發育。調查發現該區巖溶塌陷11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9處/km2。該地段采石場較多,全為露天凹型基坑開采,在開采過程中要大量抽排地下水,造成采石基坑附近出現多處地面塌陷,塌陷多以群體出現,各陷坑表面形態多為近圓形、長條形或不規則狀,直徑一般為1~5m,邊長3~15 m,深度一般2~3 m,最深6m。巖溶塌陷未造成人員傷亡,主要危害是破壞農田,直接經濟損失約12.9萬元;威脅人員約18人,潛在經濟損失約41.5萬元。

(二)地質災害低易發區。

1.西場~新路口~大嶺腳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1)。

分布于南流江北西側的全部地區,在行政區劃上為西場鎮、烏家鎮和星島湖鄉~石灣鎮北部~常樂鎮西部一帶,面積89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6.88%。該區地貌類型北西部為壟狀低丘,南東部為高臺地、河成高階地、河成低階地和海積階地。整個區的地勢為北西高、南東低,標高一般為5~100m,由北西向南東緩緩傾斜。

該區壟狀低丘出露的地層巖性以粉砂質泥巖、泥質砂巖、頁巖等為主,全風化層厚度一般3~5m,局部達10m,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對地質環境的破壞程度一般。高臺地、河成高階地、河成低階地和海積階地地勢平坦開闊,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第三系Ey和第四系Q2b、Qh的粉砂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由于地表匯水形成的坡面流對地表的沖刷比較強烈,在高階地和高臺地的前緣地帶形成多處崩溝。崩溝是漸發性的,每年約以0.5~3m的速度向后緣侵蝕。粘土基坑的人工開挖邊坡,主要是破壞林地和鄉村道路,對居住的居民和房屋沒有構成威脅,但崩塌危及道路,對過往車輛構成一定的威脅,崩塌隱患直接威脅邊坡下的施工人員。

該區的地質災害類型均為崩塌、滑坡,共有23處,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26處/km2;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43.7萬元;受威脅人口約12人,受威脅財產39.6萬元。

2.常樂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2)。

該區分布于常樂鎮附近,面積約3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11%。地貌類型為高臺地,標高一般為10~30m;巖性為粉質粘土、礫(卵)石、礫砂。調查發現公路開挖邊坡崩塌2處,規模40~50m3,災害點密度為0.054處/km2,主要危害是破壞林地和堵塞公路的排水溝;直接經濟損失約0.2萬元,威脅財產0.1萬元。

3.白沙~沙田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3)。

分布于白沙鎮~山口鎮~沙田鎮一帶,面積37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1.12%。調查發現地質災害點10處,其中崩塌7處,地面巖溶塌陷2處,地裂縫1處(3條),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26處/km2。該區地貌類型較多,主要有波狀低丘、河成高階地、海積階地和火山緩丘等,地面標高除海積階地較低(3~5m)外,其余標高一般10~50m,地形平坦開闊。地層巖性分布比較復雜,主要為第三系Ey、Q1z和第四系Qh、Qm的粉砂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其次為白堊系上統的火山碎屑巖和南部新圩的火山噴發的玄武巖,在山口鎮及其北、西部的河流高階地下伏有碳酸鹽巖。災害點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7萬元,潛在威脅人口4人,潛在經濟損失約48.3萬元。

4.斗雞村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4)。

位于中部、冠頭嶺~士字隆起帶中部的斗雞村一帶,面積約24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72%。該區地貌為壟狀丘陵,山頂標高172.9m,相對高差130m,斜坡坡度一般25~30°,局部達40°,屬陡坡地形,植被較發育。分布的巖性主要為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該區人類工程活動一般,有零星開采建材石料場,對地質環境的有一定影響。已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處,災害類型為崩塌,規模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42處/km2;現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沒有直接經濟損失,潛在威脅人口3人,潛在經濟損失約0.2萬元。

5.石頭埠~白龍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5)。

位于調查區的東南部的沖積平原區,主要分布于興港鎮石頭埠~營盤鎮~白龍沿海一帶,面積約98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94%。

該區處于南康盆地的東南側,地貌類型沖—洪積平原,地面標高10~20 m,地形平緩。在平原與海積階地接觸地帶,一般呈斜坡或陡坎,過渡斜坡坡度一般10~20°,陡坎坡度較陡,一般60~70°。出露的巖性主要為第四系北海組棕黃色粉質粘土、含粘土礫砂、礫砂,厚3~6m。該區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主要是修建工業開發區公路、大道、碼頭、樓房建設以及磚廠開采粘土等,已發生的地質災害均為崩塌,規模較小。調查共發育35處崩塌,災害點密度較大,為0.36處/km2,但威脅到居民及房屋的隱患點不多,除4處(BH-00

3、BH-0

14、BH-0

16、T006)隱患點威脅居民住房外,其余31處隱患點遠離村莊,只對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損害和毀壞的危害?,F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沒有房屋毀壞,直接經濟損失約21.55萬元;威脅人員7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27.85萬元。

6.橫嶺~西角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6)。

分布于潿洲島除灣仔~滴水崩塌中易發區外的全部地區,面積21.24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63%。該區地處火山緩丘區,地面標高10~35m,最高52.6m,高差15~40m。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質沉凝灰巖,厚度大于200m。坡殘積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厚度5~12m。該區人類活動較強烈,但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調查未發現該區發生有地質災害。

7.斜陽島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1-7)。

分布于潿洲島南東約9海里的斜陽島,面積1.89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06%。該區為火山緩丘,地面標高一般20~99m,最高為羊尾嶺為140.4m,地面高差40~90m,植被發育。出露的地層巖性為沉凝灰巖、火山角礫巖,玄武巖。坡殘積巖性為紅色粉質粘土、粘土,厚度2~8m。調查發現1處崩塌,規模為小型,主要為道路邊坡開挖引發,目前未進行治理。災害點密度為0.53處/km2。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約0.1萬元;受威脅人口2人,受威脅財產0.1萬元。

(三)地質災害不易發區。

該區分布在我市中南部的廉州鎮~石康鎮以及僑港鎮~南康鎮一帶,面積約1297.37km2,約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8.88%。地貌類型以沖-洪積平原及河流階地為主,其次為波狀丘陵及海積階地。全區的地面平坦開闊。區內分布的地層巖性主要為第四系中更新統北海組(Q2b)和全新統(Qh)河、海積相的粉質粘土、粘土和礫砂層,其次是S3M的花崗巖。該區地形平坦開闊,雖然人口居住較密集,人類工程活動也較強烈,但對地質環境的破壞較小。只在僑港~福成~南康一帶,因磚廠開挖引發20處基坑崩塌,這些崩塌點的規模均為小型。災害點密度為0.015處/km2,除了BH-050災害點威脅到人及房屋外,其余19個災害點遠離村莊,對人及房屋沒有構成威脅,只對耕地、林地及其作物存在毀壞和損害的隱患,危害程度輕。按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結果綜合評價該區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區?,F狀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死亡,地質災害對耕地、林地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為3.16萬元;威脅人員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64萬元。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劃分

(一)分區原則。

1.以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發育現狀、穩定性、成災可能性與危害程度為主要依據的原則。

2.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分布相結合的原則。

3.與北海市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劃相結合的原則。

(二)分區方法。

依據上述分區原則,結合具體情況,將市地質災害防治分區的級別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三個等級。

1.重點防治區主要為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較高、成災可能性大、穩定性差及危害程度大、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在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內,將地質災害集中發育、危害嚴重的地段,圈劃為重點防治區。

2.次重點防治區主要為地質災害危險程度不大,但屬地質災害中易發區,且在規劃中有重大建設項目、重點開發區段或公路、鐵路主要干線等人類工程活動強烈的地區(段),圈劃為次重點防治區。

3.除重點防治區外的其余地段為一般防治區,部分地段為國民經濟規劃中有重大建設項目、重點開發區段、重要交通干線或重要礦產開發區等地段,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低、成災可能性小、危害程度小及穩定性好的區域。在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內,將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害較輕的地段及地質災害不易發區,一并圈劃為一般防治區。

(三)防治分區。

根據上述的分區原則及方法,將全市劃分為4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南流江重點防治區、冠頭嶺重點防治區和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1個次重點防治區(閘口~公館次重點防治)和5個一般防治區(西場~新路口~大嶺腳一般防治區、廉州鎮~常樂鎮、僑港鎮~南康鎮一般防治區、白沙~沙田一般防治區、橫嶺~西角一般防治區、斜陽島一般防治區)。各防治區的分布情況詳見附圖2。

(四)重點防治區的基本情況。重點防治區總面積469.5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4.07%。

1.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于閘口鎮~曲樟鄉一帶及公館鎮東、北、西三面壟狀丘陵地帶,位于合浦縣東北部,面積35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0.67%。該區屬滑坡、崩塌災害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滑坡、崩塌?,F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7處,威脅人員182人,潛在經濟損失136.9萬元。

2.南流江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于南流江兩岸及河口三角洲一帶,自北東向南西從合浦縣中部經過,面積107km2,約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21%。該區屬河岸(堤)崩塌災害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崩塌?,F狀共發現崩塌較嚴重、威脅較大的點7處,穩定性均屬較差;威脅人員739人,潛在經濟損失815.7萬元。

3.冠頭嶺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于冠頭嶺,位于調查區西端,面積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09%。該區內現有滑坡、崩塌點2處,穩定性均為差;威脅人員9人,潛在經濟損失約1.5萬元。

4.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主要分布于潿洲鎮南部灣仔~滴水沿海一帶,面積3.5km2,約占調查區總面積的0.1%。該區屬崩塌中易發區,重點防治的地質災害類型應為崩塌?,F區內發現崩塌點及存在崩塌隱患斜坡的共5處,其中穩定性差的3處,穩定性較差的2處;威脅人員56人,潛在經濟損失約65萬元。

(五)防治工作重點及主要防治措施。

1.防治工作重點。在重點防治區內既有重點防治點,又可能有一般防治點。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和近年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在各重點防治區劃分出重點防治點見表4-1。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重點是對各個重點防治點進行詳細調查,明確提出可行的治理的方案,如工程治理、工程生物綜合治理等。對治理難度大的或治理成本大于搬遷的,采取搬遷避讓,并在規劃期間做好群測群防和監測預報預警工作,落實具體監測責任人。

2.主要防治措施。

(1)山貝~曲樟重點防治區。

該區共有地質災害重點防治點9處,其中崩塌4處、滑坡3處、不穩定斜坡2處。除HP-0

36、HP-0

53、HP-060、HP-063采取搬遷避讓外,其余的隱患點均采取工程治理。

(2)南流江重點防治區。

該區有2處重點防治點,可采取工程治理。

(3)冠頭嶺重點防治區。

該區只有1處重點防治點,屬人工開挖邊坡引發的,可采用工程治理。

(4)灣仔~滴水重點防治區。

該區共有3處重點防治點,其中BH-063號點(西拱手)屬不穩定斜坡,可采用工程治理。南灣街BH-0

59、BH-060號2個崩塌點治理難度較大,雖然規模不大,但整個海蝕崖的規模較大(寬約1000m,平均高約40m),風化裂隙和根劈裂隙都比較發育,穩定性較差,引發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治理范圍較大,治理費用較高??紤]到南灣街是潿洲島的主要街道,是潿洲島較繁華的地方和旅游景觀區,如果搬遷將使旅游景觀、環境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要經過詳細勘查論證后作出南灣街具體的治理方案。

第五章 地質災害防治主要工作安排

根據《北海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合浦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以及近年來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情況,部分重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雖不在重點防治區內,但對居住的村民及過往車輛、行人等造成一定的威脅,因此列入近、中期防治。近期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個,中期防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25個(表5-1)。

一、近期防治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健全和完善縣、鄉(鎮)、村、屯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在常樂鎮、曲樟鄉、公館鎮、白沙鎮、冠頭嶺、潿洲島南灣街以及南流江石灣河段至七星島河口三角洲的河岸等重點防治區,以及公館至閘口巖溶殘丘谷地次重點防治區以及一般防治區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監測點,落實監測責任人,并對監測人進行指導、培訓和掌握相關監測要求,及時收集、匯兌和上報相關監測信息。

(二)市國土部門要與氣象、水利、廣電等部門協商,盡快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三)建立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指揮系統(詳見表5-2),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總指揮,分管副秘書長任副總指揮,市直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建立統一領導、分工負責、分級管理、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編制與修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基本形成橫向到人(監測責任人)、縱向到點(災害隱患點)的預案體系,并由相關部門組成應急小分隊和應急處置與救援隊伍,加強其裝備建設,全面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鄉鎮政府、村委及各相關部門要組建10~30人不等的應急搶險救援預備隊,由分管領導任隊長,健全領導指揮體系和明確內部分工,保證救災工作有序。各應急搶險救援預備隊要進行必要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和救援知識培訓,適當進行應急搶險救援演練。

(五)做好各類必需救災物資的準備??h、區政府負責組織做好各類救災物資的準備,主要是災民臨時生活物資的準備,搶險救災各類工具、器材、機械的準備,交通運輸工具的準備和醫療救治器材、藥品的準備。

(六)對近期防治的各個地質災害隱患點逐個進行詳細勘查,編制治理設計方案。對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崩塌進行詳細調查,分析論證,編寫專項調查報告,明確防治措施(治理或搬遷)。預計近期工程治理崩塌、滑坡及不穩定斜坡點21處,搬遷避讓4處(HP-0

36、HP-0

53、HP-060、HP-06

3、),確保約1044人免受威脅,約1187.5萬元財產免受損失。

(七)嚴格執行地下水開采審批制度,堅決關閉地下水水源地范圍內超采和海水入侵地段的開采井。在禾塘村、龍潭村二個水源地的近海地段和潿洲島增加地下水動態監測點,加強地下水監測工作。

(八)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積極配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參與地質災害防治的論證、勘查、設計,為治理地質災害隱患提供技術支撐。

二、中期治理的主要工作安排

(一)在全市開展地質災害核查工作,對2010年排查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核查,落實監測責任人和制訂具體的治理方案,并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學校、旅游景區(主要是潿洲島和星島湖)等重要區段進行專項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二)建立完善的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實現在汛期特別是遭遇災害性天氣時監測、評價和預警預報,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

(三)加強與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聯系,及時匯報突發性地質災害的信息、地質災害防治的經費估算及資金保障渠道。

(四)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對規劃中期治理的隱患點進行治理。通過防治規劃的實施,中期治理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25處,確保約24人免受威脅,約57萬元財產免受損失;修復危險路段約900m,恢復和保護(防止擴大對農田的破壞)農田約15畝。

三、地質災害防治基礎數據庫建設

遠期根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共享要求,依靠相關技術支撐,選擇合適的基礎數據庫與圖形平臺,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點及防治成果等基礎數據庫與易發區圖、防治規劃圖等的空間數據庫建設,并建成集地質災害點、易發區、防治分區和地質災害防治成果為一體的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相關信息采集、查詢、統計、發布等自動化,促進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決策和快速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經費估算及資金渠道

一、經費估算

(一)估算依據及標準。

本《規劃》只對近、中期的防治經費估算,經費主要用于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治理工程以及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和監測預警預報體系建設等。根據對以往地質災害防治費用的分析、測算及物價水平,對規劃的地質災害防治所需費用進行估算。主要費用估算依據如下:

1.工程治理項目:我市地質災害除潿洲島南灣街海蝕崖的崩塌規模較大外,其余的一般較小。因此,除潿洲島南灣街的海蝕崖單獨計算外,其余的隱患點的治理費用采取平均估算。由于近期治理的隱患點規模和治理難度較大,中期治理的隱患點相對較小,遠期治理的隱患點最小,根據2007~2010年已治理的隱患點實例,近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資平均約15萬元/處,搬遷避讓平均約3萬元/戶;中期崩塌(滑坡)治理工程投資平均約5萬元/處。

潿洲島南灣街北側的海蝕崖崩塌隱患規模大,海蝕崖存在崩塌隱患部分長約1000m,高約40m,面積約40000m2,治理類型為工程治理,以削坡和局部鉚桿加固為主。據初步估算,約2626.4萬元。

2.群測群防項目:按工作經費1200元/處·年估算。

3.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及應急處置費用:調查3萬元/年,應急處理10萬元/年。

4.氣象預報預警運行:按20萬元/年預算。

5.地下水監測項目:建立監測孔15萬元/孔,監測工作經費2500元/孔·年。

6.地質災害調查項目費用參考《國土資源調查預算標準》(財建〔2007〕52號)。

(二)費用估算。

經過對近期、中期地質災害防治項目的經費進行分類估算,總費用為4327.4萬元(詳見表6-1),其中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費3521.4萬元,各類網絡系統建設及運行費、重點區(段)地質災害、突發性調查及應急處理費、隱患點監測和地下水監測費等共806萬元。近期防治費用3933.4萬元,其中潿洲島南灣街海蝕的單項治理費用2626.4萬元,其他治理和網絡建設運行、監測及應急處理等1307萬元,中期治理資金約394萬元。潿洲島南灣街海蝕治理估算見表6-2,近期、中期的防治估算分別見表6-

3、表6-4。

二、資金渠道。

計劃近期治理資金3933.4萬元,其中2755萬(約70%)向自治區申請,其余1178.4萬元由市、縣區政府自籌。中期治理資金394萬元,其中276(約70%)萬元向自治區申請,其余118萬元由市、縣區政府自籌。河岸、渠道邊坡崩塌(滑坡)、水庫堤壩滑坡,道路崩塌、滑坡等分別由水利、交通部門負責治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健全制度

地質災害的防治任務實行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市、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同級住建、水利、交通運輸、旅游等部門,具體負責各部門所轄段(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進一步完善領導責任制,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基本制度,完善管理職能,實現地質災害防治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目標制度、地質災害限期防治制度、汛期地質災害預報制度、災情巡查制度,汛期值班制度、災情速報制度、項目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依法加大地質環境監管力度;制定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技術要求并嚴格執行。

二、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保障機制。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同時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保障機制,做到把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與防治和減輕地質災害工作的總體布署相結合,保證防治工作順利進行。要把地質災害防治與水利、交通、城市、防洪堤建設及資源開發、扶貧、移民工程等結合起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因素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努力爭取中央、自治區財政補助。

三、建立搶險救災和應急防治機制。市、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指揮中心根據監測預報或氣象預警預報發出地質災害預警后,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立即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緊急調查和采取相應應急防治措施,按地質災害速報制度要求填寫速報內容,準確、迅速地上報地質災害發生的相關情況。災害即將發生時,根據險情大小情況,及時上報市、縣區、鄉鎮政府,相關部門根據防災方案,調動搶險應急隊伍,將危險區內居民及財產及時撤離到安全地帶或預案中明確的宿營地,以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并安排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自救工作。

四、加強宣傳,提高全民保護地質環境和防災減災意識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政府、部門、單位和民眾的防災減災意識,使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通過制作多媒體產品、宣傳冊、電視固定欄目短片等形式,多渠道開展地質災害防災知識的培訓,開展地質災害避險演習,提高人民群眾自防自救能力。

第八章 地質災害防治的預期效果

通過近期、中期、遠期的地質災害防治,預計我市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可達到以下效果:

一、網絡系統建設。通過近、中期的群測群防網絡建設,將健全高效運行的群專結合的群測群防網絡系統,覆蓋所有區、鎮、村,并培訓大批熟練掌握監測、預報技術的監測員。通過群測群防工作,在災情發生前及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明顯減少人員的傷亡和最大限度地減少財產的損失。

二、規劃實施地質災害防治效果。近期完成25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中期完成25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遠期完成24處隱患點的防治工作,消除地質災害對1071人的威脅,避免1253.5萬元財產損失,使已調查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降到最低。

三、創建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

上一篇:衛生所診所整改報告范文下一篇:歐式建筑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